漫畫編輯.江上英樹專訪3》「將核心主題思辨到極致的覺悟」:離開大型出版社後的編輯舞台

➤「幕後工作者」的美學與「自慚形穢」的心境

:接下來想請教江上先生,從您離開小學館到現在已過了11年了。這11年來,身為編輯的您,在心境上有什麼變化呢?

江上英樹:哇⋯⋯這可不好回答呢(笑)。首先呢,離開小學館這麼多年,要是被問到現在在做什麼,坦白說我自己也搞不太清楚。漫畫還是有在接觸一點啦⋯⋯該怎麼說呢,基本上還是喜歡漫畫編輯這份工作,只不過我可能是個會想要創作一點什麼的人。

漫畫編輯的業務中,我有很多機會主導一些從零開始的企劃。不過沒有創作天份的自己,至今沒有完成過什麼作品。多年下來看過了那麼多傑出的、才華洋溢的創作者,在敬佩或是羨慕的同時,難免也會有一些自慚形穢的敗北感⋯⋯(笑)

:真的嗎?很難想像江上先生會有到「自慚形穢」的程度呢⋯⋯您應該也是很有「創作者」氣質的人吧?

江上英樹:這個部份應該佔了自己滿大的比重。編輯或是製作人這類「幕後工作者」的美學,取決於如何讓幕前的人,站在你所準備的舞台上,釋放出最耀眼的光芒。而自己也在幫助他人展現才華的過程中,感到喜悅與滿足。但如果自己也是想要站到台前的人,看到別人發光發熱時⋯⋯「自卑」的部份會變得愈來愈明顯。

:比起幕後工作者,您更想站在舞台上是嗎?

江上英樹:的確,其實我很想創作出一些什麼。只是該站在什麼舞台上呢?拿漫畫來說好了,漫畫編輯乍看之下權限很大、整天對漫畫家頤指氣使地講話,好像很有份量。可是真要他來畫,有幾個編輯畫得出來?別說是好好完成一部作品了,連第一格該畫什麼⋯⋯畫天空?主角的特寫,從腳邊由下而上的構圖⋯⋯光到這邊就卡住了嘛。

在那樣的環境裡待了那麼多年,要說開心當然也是很開心,但長期以來看過了那麼多才華出眾的創作者,內在「自卑」「自貶」的那部份當然也相對的⋯⋯從很多年前開始就有了。

回到你剛剛問的,「心境上有什麼變化」⋯⋯應該是希望能在自己接下來有限的人生裡,順利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吧。

➤小眾的《IKKI》,放到世界也有了龐大的讀者群


《IKKI》休刊號所使用的是松本大洋所繪製的封面插畫。圖中小朋友手上所拿的,為2000年11月以「SPIRITS増刊IKK」為名發行的第一本《IKKI》。

:當初您離開小學館,除了《IKKI》的停刊之外,這部份也是原因之一嗎?

江上英樹:多少有一些影響啦,但並不是因為這樣才離開小學館的。反而是在經營《IKKI》的過程中,越來越覺得漫畫一定得走向國際化和數位化,正是那種強烈的感覺推了我一把,才讓我決定從小學館獨立出來。

當我去波隆那的時候,發現除了日本以外也有許多《IKKI》的書迷。連一些地理位置我都搞不清楚的小國讀者,都會跑來跟我說他們有多麼喜歡《IKKI》,共通點就是,儘管在世界各地都有著讀者,但在他們國家的漫畫市場中,也還是只屬於小眾。這讓我意識到,《IKKI》這樣的作品,在世界各地還是有一定的需求。

就算是小眾,如果能夠整合全世界的讀者,不就能撐起這個市場了嗎?傳統紙本畢竟還是有實體成本,比如物流等等的需求,國際化的門檻太高。相較之下,數位出版比較沒有這個問題。10年前傳統紙本出版雖然已經在走下坡了,不過市場整體來說,對數位化的涉入還很淺。我當時之所以離開小學館,是希望在不同的環境中,嘗試這塊新領域。

後來接觸Webtoon,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公司規模雖然不比小學館,但相對來說,對經營漫畫這個領域也比較沒有包袱。現在我也還有在做數位漫畫以及國際化的工作,能將自己覺得優秀的作品推到世界各地,還是很有成就感的,要說是自己興趣的一部分也不為過。不過,剛剛說的「尋找屬於自己舞台」的念頭,還是一直都在⋯⋯目前大概就是每天處在既充實又矛盾的夾縫之間吧(笑)。

➤漫畫,尚處於黎明期

:《IKKI》當初創刊的時候,您曾經留下傳說中的這麼一句話——「漫畫,尚處於黎明期」。


《IKKI》創刊的發刊文

江上英樹:是啊⋯⋯講得還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笑)。

:《東京日日》的最後,鹽澤所辦的漫畫誌正好也叫做《DAWN》(黎明),這個安排是松本大洋老師呼應您說過的那句話嗎?

江上英樹:啊——這是大洋先生他想的,或許有一點這個意思吧(笑)。 我當初會在《IKKI》創刊號撂下這樣的豪語,某種程度上也帶有逞強的意思。當時的漫畫市場有點像接近飽和狀態,漫畫銷售量開始下滑。差不多從1995年之後,整個業界隱約飄著一種「漫畫能玩的應該都已經玩遍了吧」的氛圍。

在那樣的環境中,想做什麼新的嘗試,坦白說也很難讓人提起幹勁。當時我想到了一個不同的視點:把自己放在22世紀或是23世紀來看現在所處的時代。23世紀的人在解讀20世紀漫畫時,多半會稱之為日本漫畫的「某某時代」或「某某時期」吧。

對遙遠未來的人來說,無論是手塚治虫還是大友克洋⋯⋯甚至是松本大洋,應該都會被歸在同一個時代吧。這麼一想,此時此刻的我們,其實也還只走了這麼一點點路而已⋯⋯還有很多很多能做的、能嘗試的東西吧。 總之,希望大家可以將自己放在一個近乎白紙、有著「無限可能」的環境裡。


2003年發行的《月刊IKKI》正式創刊號。封面為松本大洋於「SPIRITS増刊IKK」第一期開始便持續連載的作品《No.吾》。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思路,可以提一下很久以前發生在我個人身上的經驗。日本很多老旅館為了方便旅客打發時間,會在客房準備那種,用好幾塊幾何形的積木拼成一個大正方形的益智玩具。如果要玩,當然就得先把它拆散嘛,可是一旦拆散之後,我竟然沒法再把它們拼回去⋯⋯當然其實你只要把底盤翻過來,就會教你一開始是怎麼排的,讓你可以把拼圖恢復原狀,不過那也只是其中一種正確答案而已。

當時我也還小,所以記得不是很清楚,好像是在包裝盒上有寫說「依電腦計算共有一億種不同的拼法!」——還是一萬種?不管是一億還是一萬啦⋯⋯重點就是,明明有那麼多的正確答案,可是我連一種都想不到,最後還得靠翻底盤作弊偷看答案才拼得回去⋯⋯

這不禁讓我反省,明明還有那麼多可能性,自己當初是不是放棄得太早了?這個經驗也讓我想到漫畫界,一定還有無數我們想都沒想到的「正確答案」存在,只是我們還沒發現而已。對23世紀的人而言,屬於我們這個漫畫時期的代表作,搞不好還沒出現也說不定呢。當然背後多少有點是在逞強啦,不過的確是抱著這樣的信念寫出那段話的。

➤為鐵道而舉辦漫畫展覽會

:想請教一下,您接下來有什麼計畫,或者有什麼特別想做的事嗎?

江上英樹:這個嘛⋯⋯關於剛剛提到的那個「找尋屬於自己的舞台」,現階段還不方便公開啦,不過身為漫畫編輯,有在進行的就是推動「保護木次線」的運動。

我目前正在規劃相關的漫畫作品。其實我辦的那個鐵路漫畫展覽會,一開始就是為了呼籲守住木次線,保護它不被廢線而發起的活動之一。最早是2022年在島根縣當地設展,2023年則是在東京。不過自己畢竟幹了這麼多年漫畫編輯,要推動這個運動好像也該弄些新的漫畫作品出來,所以現在正在跟幾位漫畫家以及原作家,進行透過網路集資的「應援漫畫」製作。這些活動是不是真的能為保存這個地方鐵路帶來幫助?現階段還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就是了。

不過這個project看在公司合夥人眼中,完全被當成是在滿足我個人的興趣就是了。就算是個人興趣也無所謂啦,反正公司就是「部活」嘛。(笑)

「保護木次線」的募資計畫頁面,由江上英樹發起,目標透過漫畫創作為出雲坂根站所在的JR木次線注入新生,號召大眾支持地方鐵道的保存與文化再生。截至2025年1月31日,已經募資到了577萬日幣。

➤獻給鐵道迷的《Z字路線大全》

:江上先生在業界裡以鐵道迷的身分廣為人知,過去也曾經參與過《鉄子の旅》與《月館殺人事件》等等以鐵道題材為主題的作品製作,去年(2024)更編寫了一本可謂深度鐵道宅魂大爆發的重量級作品《Z字路線大全》(スイッチバック大全)。對您來說,要讓這種極度小眾且帶有宅味的題材,成功化為足以吸引讀者的娛樂作品,最重要的關鍵是什麼呢?

江上英樹:這一題也很難……不,好像也沒那麼難,說真的我好像也沒有特別去想過。您剛剛說《Z字路線大全》是「深度鐵道宅魂大爆發」什麼的,在我看來其實都還只是入門等級,淺得很呢。

:不──會──吧──!?(笑)

江上英樹:真的啦。就覺得自己還查得不夠透徹,細節也還做得不夠深。不過總得找個平衡點畫下句點,不然會沒完沒了地永遠鑽下去,所以就以現在的樣貌出版發行了。即便如此,還是意外地有不少讀者買單,這本書還賣到再版了耶。竟然有這麼多人對Z字路線系統感興趣,其實我也嚇了一跳。

:要不是先上網查了一下,我其實連「Z字路線系統」(switchback)這個單字是什麼意思都不知道。聽起來就像是《塔摩利俱樂部》會拿來當企劃的內容(笑)。

江上英樹:我是真的打從心底喜歡Z字路線,但實在沒想到這本書竟然能被大眾接受。我自己是覺得還不夠專業啦,真正的鐵道宅看到一定會覺得這些內容太膚淺了,想到這個也會讓我滿汗顏的。不過托大家肯買單的福,出版社也有來問我要不要再出一本……對,所以明年這個系列還會再出一本。——不過我並不是因為想賺版稅或想出名才這麼做的。

本圖節自江上英樹的個人網頁

《Z字路線大全》裡用了不少蒸汽機關車時代的黑白照片。這些照片來自許多已經過世的長者,就算還健在,現在也大都八、九十歲了,最年輕的至少也都七十幾歲了吧。這些前輩看到自己的照片被收到書裡的時候真的很開心,這讓我覺得很感動。不過因為這本書的主題是Z字路線,所以還有很多很棒的照片都沒辦法收錄進來,實在非常可惜。正因為如此,我才想再出一本能好好活用這些珍貴照片的書。

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我把《Z字路線大全》的樣書寄給一位……雖然不是提供照片,不過在製作本書的過程中給予我許多協助的前輩,沒過多久就收到他女兒的回信。我還在奇怪說為什麼是女兒回信呢,讀過信後才知道,她父親在收到樣書的隔天就過世了。那真的讓我心裡五味雜陳……很有感觸,但同時也非常慶幸有趕上,讓她父親有機會親眼見到這本書。

書這種東西就是會成為一種紀錄。這些照片被收錄成書,就像這些人的人生也一起被記錄下來。我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事。不過最近鐵道相關的工作越來越多,周圍人都提醒我該回去多做點漫畫的事了,像佐藤就常常不爽我一直在那邊搞鐵道(笑)。最近甚至還有想出鐵道書的人會跑來找我,問說能不能幫他介紹出版社……回過神來最近好像真的都在處理鐵道相關的工作,這樣下去好像真的有點不妙(笑)。

➤只要挖得夠深,一定會出現能與所有人產生共鳴的連結

:我明白您說的,不過像《Z字路線大全》這樣的書,畢竟還是針對重度愛好者的作品不是嗎?

江上英樹:沒錯,這就回到你一開始的問題。其實現在的漫畫題材已經被劃分得非常細了。比方同樣是以醫療為主題的作品,可能被細分成腦外科、放射科技師……等等。這些領域本身就被拘限在很有限的範圍裡了。

但若是要打造具有足夠娛樂價值的作品,就不能讓它只對深度愛好者有共鳴才行。其實不管是任何主題,只要繼續不斷地往下挖,題材的背後一定會牽涉到人。而當你挖到那一層時,也一定會浮現出一個與所有人都能夠產生連結的核心。我覺得Z字路線也是一樣,只要挖得夠深,一定能夠讓那些非鐵道迷的人產生「喔~原來如此」的共鳴。

比方說「眼科這個題材還沒人畫,那就來畫眼科醫生的故事吧」。這樣整個企劃就只能停留在表層。但如果能更進一部地去挖掘……比方說眼科醫學的職業哲學,或者試著去探討「何謂眼睛?何謂視覺?」……這種更根本的問題,我覺得最後還是會通往一條能讓所有人都產生共鳴的道路。

所以我覺得無論是什麼題材,只要你願意往下挖,就一定會挖到回歸地面、也就是回歸大眾的連結。我認為這也是創作時應該要有的態度。

:我好像有點懂了。就是不停地往下挖,或許一開始看不出來,但最終會挖到與大眾的情感都有所連結的共通點。而持續往下深究的目的,就是追尋那個每一個人都能理解的「共鳴」。

江上英樹:是的。鐵道題材也是如此。像《鉄子の旅》這部作品之所以能夠成立,也是因為橫見這個怪人(笑)存在。一般人根本不會有那種想要去踩遍所有車站的念頭啊,但他的那股「非這麼做不可」的熱情本身就是很有趣的要素,甚至可笑到讓人會很想吐槽的地步。像這樣的要素反而建構起整部作品的魅力,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重要。

:同樣像是《月館殺人事件》這部作品,其實也是宅到不行,甚至帶有像是自嘲的幽默,而那也成為它的魅力所在。

江上英樹:是啊,不過畫那部漫畫的佐佐木老師其實完全不是鐵道迷,那些個阿宅設定都是我告訴她的,那個過程我覺得她有點啼笑皆非(笑)。但那種帶著一絲「沒好氣」的創作過程,反而剛好為整部作品帶來很理想的平衡。她的畫風充滿了感情,儘管筆下的角色們都有點脫線,但是也不會讓人覺得討厭。我認為那是一部也只有佐佐木老師才有辦法呈現出來的鐵道漫畫作品。

:而且也真的夠宅。

江上英樹:當然啊,那些個宅要素可都是我手把手一步一腳印教出來的(笑)。綾辻老師也花了很多心思在設計犯案手法與謎團機關等等,再加上佐佐木老師的筆觸與畫功……真的可以說是成功將各式各樣的才能與鐵道宅力融為一體的集大成。我覺得它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


《鐵道迷之旅》動畫版登場的「總編輯江上」(配音:古川登志夫),2007 年由グループ・タック製作,於ファミリー劇場頻道播出,©《鉄子の旅》製作委員會。

➤明明已經重看過無數次,還是會緊張到手心發汗,為什麼?

:請問「部活」這家公司最主要的業務是什麼呢?

江上英樹:哦,問得好!不過這問題還真難回答,我想想看⋯⋯當然有一些像是漫畫編輯的個案,不過也沒有打算增加太多這類的工作,把「部活」弄得像是編輯事務所。

能和自己喜歡的創作者一起製作自己喜歡的作品,畢竟在這行業打滾了這麼多年,無論是出版社還是網路媒體,人脈多多少少還是有的⋯⋯反正也沒想要大賺,只要能付得出房租就好了。總之,有機會碰上自己覺得有趣的作品,還是會有想要推廣給更多人知道的動力。只是我也上了年紀,有時候會擔心眼光會不會鈍了,或追不上年輕人的口味了(笑)。

:請問江上先生最近有什麼新發現嗎?無論是作品或作者都可以。

江上英樹:最近啊⋯⋯說來慚愧,我對最近的作家作品沒有追得那麼緊呢。對了,最近的確有注意到一件頗重要的事。其實這幾年來,比起虛構的故事,寫實紀錄類型的作品比較容易勾起我的興趣。

像那種很明顯就是在趕流行、走當紅公式的作品,光看大綱,大概就能想像當初企劃會議是怎麼開的⋯⋯可能在實際去看過之後,會發現內容其實很精彩也說不定,不過現在的我沒什麼動力主動接觸這類作品。

之前我在串流上看了《灌籃高手》的電影版(The First Slam Dunk),是井上老師本人耗費非常巨大的心血完成的作品。不過它也是虛構的作品不是嗎?我們都已經知道它的故事了。別說是原作早就讀到滾瓜爛熟,連這部電影其實都已經在電影院看過了。儘管如此,再看一次時,依然緊張到手心發汗、心也被它揪得緊緊的。

一張含有 人員, 服裝, 體育, 背心 的圖片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就像我們每一次重聽自己最喜歡的歌曲,聽無數次後,明明間奏之後再過多久會進吉他SOLO之類,每個轉折起伏都已經倒背如流了,但每次聽的時候,還是會期待那些瞬間。

電影或漫畫也很像是這種感覺,明明已經知道整場比賽的過程跟結果,可是在看的時候,還是忍不住握緊拳頭為湘北加油。井上雄彥老師之所以能畫出像這樣的作品,相信他在腦內構思內容時,一定潛到非常深、非常核心的地方,才有辦法挖出那麼撼動人心的創作精髓。

➤真正厲害的作品,是連讀者都不忍心再苛求主角

江上英樹:棒球漫畫也常常出現這種例子,真正的高潮一定是安排在九局下半、兩好三壞、兩出局、主角以代打之姿上場之後。這應該是常識了吧?這樣的局面下,無論如何都必須安排主角揮出滿壘逆轉全壘打。

雖然是非常理所當然的事,但若是讀者抱著「反正一定會打出全壘打」的念頭,身為創作者的漫畫家就算是輸了。

讓讀者目不轉睛地盯著畫面,為主角擔心、一邊打從心底懷疑這次是不是真的要輸掉了,一邊又忍不住期待主角最後終能不負期待。就在這一刻!主角果然突破逆境揮出全壘打,將我們的情緒拉到最高點⋯⋯不光是棒球漫畫,這應該是所有娛樂作品共通的核心元素。

真正厲害的作品,是連讀者都已經不忍再苛求劇中的角色,寧可放棄了,但最後還是讓他超出我們的期待,反敗為勝⋯⋯

這種有能力說服讀者,令其心理隨著劇情起伏的創作,真的是非常非常不得了的才華。那已經不是用道理或是技巧能講得通的了,而真正厲害的作品,大多都具備這樣的特質。

作家能畫出這樣的作品,一定也是因為他們在構思的時候,在自己的腦內想像並擁有過那份瞬間了,所以透過創作,邀請讀者品嚐他們曾經體驗過的那份感動⋯⋯能不能達到這樣的領域,我也沒有把握,不過至少希望經手或參與的,能夠是像這樣的作品。

➤如果不探討更本質的東西,作品就會變得十分膚淺

:今天真的非常謝謝您跟我們分享這麼多精彩的故事。最後,請教江上先生,您對年輕的漫畫家或是新手編輯有什麼建議嗎?

江上英樹:建議啊⋯⋯這可又難倒我了!我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人物,沒啥說這種話的立場。況且每個漫畫家與編輯都有不同的個性,很難一概而論。不過⋯⋯應該有一些核心是共通的。

剛剛提到的那個「面對自己的作品時,能為此掏心掏肺到什麼程度」,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部份。不管市場上正在流行什麼,如果不是你本來就有的,就算只是想有樣學樣,一定也很難學到精髓。

我常常拿「跳高」跟「跳遠」來當作例子。兩者是很相像的競技項目吧?不過,若選擇其中一項作為作品的主題,就得認清兩者的差別不僅僅是上下高度與左右距離的差別而已。需要更深入去探討「這項運動的核心哲學是什麼?」。跳遠是「比對方跳得更遠的人獲勝」,跳高則是「最後一個不失敗的是贏家」,雖然同樣是「跳躍」這個行為的競技,但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思維,在勝負的哲學上是不同的。而這也會直接影響到,主角該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每一次挑戰。

不同競技的主角,在面對挑戰時的心態會有所不同,故事的目標和方向也一定會隨之改變。與其將創作力放在「如何將受歡迎的角色放在這樣的舞台」,更該要下功夫探究這個主題背後的哲學與美學意識。

我再換另外一個例子好了。我剛進《SPIRITS》編輯部的時候,第一部負責的作品是山本直樹老師的《葉子64》(はっぱ64),那是一部描寫主角周旋在一對雙胞胎姊妹之間的戀愛喜劇。

之所以會有這個點子,其實是因為身邊實際有位漫畫家,當時跟他交往的女朋友,正好有雙胞胎妹妹。那時候聽他說起過,自己好像也有點喜歡妹妹。既然是雙胞胎,那兩個人的DNA應該完全一樣。既然DNA完全一樣,那喜歡上姊姊的自己會同時喜歡上妹妹,自然也是天經地義的事了⋯⋯當事人是用這套理論在讓自己心安的(笑)。

為什麼會拿這個故事當例子,就是因為「會喜歡上一個人」,一定是因為你被那個人獨有的特質所吸引。可是一旦碰上了雙胞胎,這個「只屬於她的特質」會變得非常模糊。因為就生物學的觀點來看,兩個人幾乎是如出一轍的。這樣的情形下要如何確定「我就是喜歡妳,非妳不行」?

因為是這樣的題材,更有必要深入探討「喜歡上一個人的本質」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當然,以「雙胞胎」的設定作為浪漫喜劇的主題,的確有很多有趣的梗可以發揮,但如果不探討一些更本質的東西,作品就會變得十分膚淺。那個無法透過文字語言形容的微妙差異,最後究竟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呢?——是說後來那位被我們拿來當成參考的漫畫家,直到今天都還為此對我不爽(笑)。

當然啦,所謂娛樂作品一定會有最基本的框架、或是格式需要被遵守,然而我想表達的是,身為創作者在面對作品時,應該要有這種程度的,將核心主題思辨到極致的覺悟,不然很難畫出足以令讀者怦然心動、勾起共鳴,或層次與厚度俱足的作品。

我現在講得或許有點詞不達意,總之,無論漫畫家或是編輯,一旦走進創作這條路,就該有這樣的覺悟,否則建議不要輕易觸碰這塊領域才好。

講得好像自己很了不起似,希望大家多多包涵(笑)。

:謝謝您寶貴的意見,再次謝謝您今天撥出這麼長的時間接受我們的訪問!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7-15 09:18
閱讀讀者》在平行時空裡未結局的事件,在這本書裡美好完結了:讀《沒常識的咖啡店》

前幾年我接到某所社區大學的邀約,以一個咖啡講師的名義開課。自認技術不佳也沒有任何證照的我,實在忝為人師,因此我決定以咖啡鑑賞的角度設計一系列課程,每週都跟大家分享我喜歡的咖啡跟沖煮的小撇步。雖然累得要命,卻也樂在其中。

猶記第一堂課,我就列出咖啡店禮貌指南——如何當一個好客人。因此看到《沒常識的咖啡店》這本書的一些內容,不禁覺得吾道不孤,感激涕零。

在此不爆這本書的任何雷,但我可以分享少許我在咖啡店遇到的各式事蹟。我在此發誓,以下分享的經歷都是真實的。

➤全裸

那是我第一間打工的咖啡店。學姊和老闆是好友,看到老闆沒時間開店覺得可惜,跟他談妥後承租一段時間經營。

那是個非常普通的夜晚,一對男女走進店裡(感覺不像情侶),看起來是要談什麼事情,因此學姊將他們安排在樓上的位置,沒有其他客人。

等他們坐定點餐後,女人冷不防地說一句:「這裡可以全裸嗎?」

學姊一時轉不過來,畢竟這樣的要求從來沒有聽說過,但內心叛逆的靈魂背叛了自己的常識和理解,就忍不住地答應了——也或許只是太過不可思議、不知道如何反應而點頭。

據說當下女人就直接站了起來,這時,學姊才認真看了她的衣著,是一件正面有一整條拉鍊的襯衫洋裝。

女人就這樣唰的一聲拉下了拉鍊——裡面真的什麼都沒有穿——自若地坐回位置,自在的跟男人聊天。

學姊故作鎮靜的下樓跟我說:「待會你上樓發現有一個全裸的人不要太驚訝,我不小心答應她了。避免嚇到其他客人,之後來的客人就安排坐在一樓。」

因此,那對男女之後的代號就是「全裸」。

他們到來的時候,所有人都會繃緊全身上下的神經。記得有一次,沒有及時詢問他們的花草茶需不需要補熱水,女人便光溜溜的走到樓下來要我們加水的時候,讓大家都驚跳了起來。之後我們都會輪流固定上樓巡視他們的要求,避免她移動尊駕。但話說回來,他們也沒有做任何逾矩的舉動(全裸除外),應該就只是個裸體的愛好者,僅此而已。

由於我們很認真地防範,他們來的時間生意又沒有那麼火爆,所以除了店員以外,都沒有人發現全裸男女的存在。就連我偶爾想起來,都忍不住想再跟當時的同事確認,真的有這個人存在過嗎?

世界和平有的時候是由一群名不見經傳的咖啡店店員默默守護的,我想。


咖啡店示意圖。(圖源:upsplash

➤我也是

畢業後待的咖啡店,是一間基金會開設的咖啡店,嚴格來說是庇護工場,服務的對象是精神障礙者,也就是說我與精神障礙患者一起在咖啡店工作。但由於他們都是老員工了,有時候我還比他們笨手笨腳。除了服藥帶來特殊的副作用,需要偶爾體諒以外,與他們的相處並無特別不同之處。

直到有一天,有個高壯的中年男子大喇喇地走進店裡,聲如洪鐘的大叫道:

「你們都是神經病我知道!因為我也是。」

眾人靜默,我表面冷靜內心慌得有如萬馬奔騰。

男子又大聲的說:「給我一杯Espresso,教父喝的那種。」

同事冷靜從容地遞給他一杯濃縮,然後又是一陣可怕的沉默。我甚至荒唐的感受到同事當下的狀況其實頗為自在,而中年男子則可能正處在躁期抑或是幻聽,一邊吼叫一邊講著不知道有沒有對方的電話。我一邊偷偷報警、一邊佯裝什麼事都沒發生,這期間還有客人來買外帶咖啡,我整個人在崩潰邊緣。等警察終於到來帶走男子之後,我癱軟到不行,還被同事們安慰不要害怕,他們會保護我的(感動落淚)。

後來,我工作了一年後就離開庇護工場,經歷過幾間咖啡店。在這個行業久了,見識的人多了,如果要說何謂「正常」的定義,我的這些可愛的前同事們,可都是前段班喔!

➤美好的失戀

大一的時候談了一場短暫的戀情,莫名其妙的開始、又匆匆的結束。雖然時間很短,但難過也是真實的。我揹著電腦到熟悉的咖啡店,發現報告一個字都打不出來,只好微微的發著愣。

老闆經過時發現我神態不對,問我怎麼了?

我一時腦袋短路回答:「我失戀了。」

本來以為老闆會應付式的小聲客套安慰幾句,沒想到老闆大聲的說:

「你失戀了!」

原本人聲鼎沸的咖啡店頓時靜默,我驚慌失措,內心想著:欸欸欸老闆你這樣很沒有道義!好丟臉!

老闆緊接著說:「失戀了你還坐在這邊幹什麼!快點來吧檯!」

他大費周章的硬是在人滿為患的吧台喬出一個空位,把我塞進去,然後準備了好多SHOT杯,每杯倒上一點點威士忌,塞在我的手上以及吧台客人們的手上。

老闆舉起了杯子大聲的說:「來,讓我們敬失戀!」

客人們笑著對我舉起了酒杯,我也忍不住笑著回應。當時荒唐的覺得,失戀也不是一無是處嘛!人生還有許多快樂的事,例如此時此刻。我喝下了酒,宛如甘露。

工作十幾年,遇到的客人數不勝數,其中奧客的事蹟說也說不完,但忍讓的性格使我總是忍著或是示弱,抑或是不斷地鞠躬道歉。後來當了店長,必須守護的事情更多,不得不挺身而出的狀態變得更艱難。有的時候回憶起來,不免會想著:如果當時可以⋯⋯的話,事情會不會不一樣?

看完這本書,內心的那些缺憾被好好的療癒了。恍若在一個平行時空裡,有人將我想說的話、想做的舉動好好的完成了,並且被完整的接納。笑中帶淚。

僅僅知道這樣就覺得夠了,就能被救贖。這本書像是一道微光,提醒著我那些過往的美好日常,也讓我想起與我的天使同事們一起閒談的歡樂時光。

謝謝這本書,謝謝你們。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沒常識的咖啡店
常識のない喫茶店

作者:我的瑪麗
譯者:蕭家如
出版:好人出版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我的瑪麗(僕のマリ BOKU NO MARI)

1992年出生,福岡縣人。現為作家,2018年開始寫作活動,於2021年出版《沒常識的咖啡店》、2023年出版本書續作兼完結篇《想寫的生活(暫譯)》(兩本書皆由柏書房出版)。其他著作包括《瘋狂的愛戀(暫譯)》(百万年書房出版)、《啃食記憶(暫譯)》(カンゼン出版)等,同時也持續自費出版日記集。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7-14 17:00
閱讀隨身聽S12EP10》跨越10年,超過120間書店的紀錄之旅,訪《書店裡的影像詩》導演侯季然

由夢田影像製作的《書店裡的影像詩》近日推出第3季,除了2024金馬影展搶先上映,今年(2025)也在台北電影節放映。第1季始於2014,迄今已超過10年了,這或許是最有系統以影像紀錄當代台灣書店現場的節目,不僅留下大量珍貴的影像,更紀錄了書店產業的變遷。

閱讀隨身聽主持人吳家恆,過去曾在古典音樂台以廣播節目「轉角發現微光」與目前在教育電台「望向未來的書店」前後製作超過230集節目,訪問超過100間書店,同樣系統性地以聲音留下書店經營者的身影。

本集節目特別邀請《書店裡的影像詩》導演侯季然與廣播主持人吳家恆,由Openbook閱讀誌主編吳致良擔任後半場節目的串場,一起聊聊拜訪書店的豐富歷程,與台灣書店業的種種變化。節目精彩,請別錯過了。

➤超過10年,紀錄超過120間書店

侯季然:《書店裡的影像詩》這個系列,大概是從 2014 年開始記錄的,到現在超過10年了。對,就是全台灣的小書店。我們每一季都會拍 40 集,到現在為止已經拍了3季。

第1季是 2014 年拍的,40 集;第2季是 2016 年,也是 40 集;然後最新的一季是 2024 年拍攝的,目前還沒有推出,同樣是 40 集。所以我們已經拍了 120 家以上的書店。

為什麼說「以上」呢?因為每一集雖然是介紹一家書店,但有時候這家書店會連結到另外一家書店的故事,所以有時一集裡面其實不止一家書店。

2024 年我們拍了 40 集。第一次讓大家看到,是在去年年底的金馬影展,當時播映了其中 16 集。接下來在 6 月 21 號的台北電影節,會首映還沒曝光過的另外 15 集。

我這次去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發現他們觀看這系列作品時,神情相當專注與投入,讓我很感動,出乎我意料之外。

在新加坡放映時,因為在電影院,整個氣氛特別打動我。本以為可能有地域隔閡,畢竟我們呈現的是書店最真實的模樣:台灣是一個自由、多元的地方,書店會出現各式各樣的聲音,包括政治觀點、性別觀點,以及台灣日常生活中多樣的樣貌。

沒有預期不知道海外觀眾會怎麼看。但也許吸引來的,是頻率相近的觀眾。我覺得他們完全能接受,也完全沒有我原本擔心的那種違和感。

這個系列我們已經做了3季,10年了。

前兩季不是在電影院放映,但透過網路,仍有許多國外觀眾看到。我印象很深,有法國和日本觀眾,可能本身和影展或影視機構有些淵源,他們甚至自發幫片子加上法文、日文字幕,主動幫忙推廣。

拍第2季時,在宜蘭某家書店遇到一位來自中國的女生,她來台灣自助旅行的。她當時靜靜在店裡看書,等我們拍完後,她主動過來跟我說,她看了第一季,特別安排這趟旅行,依循紀錄片中的書店,一家一家當作旅遊地圖拜訪。

沒想到,她真的在宜蘭遇到我們的拍攝團隊,她很感動,我們也很感動。

➤一段段因為書而凝結成的,流速較慢的時間與空間

吳家恆:你曾提到:「本來以為我拍的是書店,後來才發現,那是一段段因為書而凝結成的,流速較慢的時間與空間」。

侯季然:拍了那麼多書店,每次拍攝都有不同的體會。剛開始覺得,拍書店是在拍書店的老闆,因為這些小書店,其實是老闆本身。

吳家恆:靈魂是老闆。

侯季然:對。我們跟著老闆的生活,描繪書店的樣貌。或者說,透過他們的生活,看到書店的一些生活感。

一直拍到去年,我開始覺得,好像也不一定只是拍老闆,是我們感受在書店裡的狀態。書店串起的時間與空間,本來就有一種不同於現實世界的特質。書店有一種超現實的感覺。

這一季拍攝時,我有個很深的感觸——當我們待在書店裡時,我們好像更像自己。以前拍前幾季時,常看到很多書店老闆的生活,很自由、很任性、五花八門,令人嚮往。

但現在我覺得,不只是嚮往別人的生活,而是當你走進書店、看到書架上一本本書時,那感覺是:「我好像也可以是那種模樣。」外面的世界,可能因為工作、家庭、角色等等,不一定能做自己;但在書店裡,光是翻一本書,甚至只是看到書的封面,就可能帶來一個啟發、一個 idea,讓你覺得:「我也可以這樣」「我也可以那樣。」

那種自由感、那種「我還有很多可能性」的感覺,好像才是書店真正吸引人的地方。

我認為,書店裡的時間流速比較慢,就是因為這樣。你不用跟著外面那種「一定要趕去哪裡」的節奏,可以在書店裡停下來,起碼在那一刻,你可以想像:「我可以是什麼樣子。」而且,他也好像有可能實現。

➤拍了一整天,精選3到5分鐘,如何選擇與剪輯?

吳致良:其實我以前也在書店工作過,還曾出現在《書店裡的影像詩》這個系列裡。那時我在讀字書店上班,剛好遇到導演來拍攝。所以剛剛聽導演分享,我特別有共鳴。那天他們拍了很久,結果最後只剪出一小段。當時我心裡就在想:「欸,為什麼會選這幾個片段?」

這件事真的讓我非常驚訝。那時我也剛出社會沒多久,對整個影像製作流程其實不太熟悉。但現在回頭去想那一天的拍攝,就我自己的感覺,覺得光是那些素材,應該至少可以剪出10種不同版本,甚至更多。大家想想看,他們可能拍了5小時,最後卻只留下3分鐘左右。

後來觀賞《書店裡的影像詩》時,我總會想到:每一間書店應該都有很多沒有被使用的片段。不是說浪費,而是那些沒剪進去的素材,其實也很有價值。那導演如何剪輯?這一直是我很好奇的事。

剛剛兩位談的比較是作品感性或人文面向。但其實我在金馬影展時,發現導演也放了不少,可以說是「知識性」的內容。

首先,他很明確地呈現出各種不同樣貌的書店,這樣的多元性本身就反映了台灣的多樣文化。其次,他提到二手書店如何回收書籍——這其實是許多讀者不太了解的。再來,不同書店的營運方式也各自有特色,比如台東的「書粥」,採取輪換店長的經營模式,這些內容都觸及到書店實際運作的層面。

在感性的外層之下,這部作品也有了不少知識性的內容。但仔細看,會發現導演有意識地把台灣的多元性放進了談論書店的系列中。

比如台北大同區的獨立書店「詩生活」用一陣雨呈現,而花蓮鳳林的「如其所室」則是一首歌的時間,歌結束了,段落就結束了。我在看那段時,心裡想:「哇,我好想去那家書店。」就因為那首歌。

侯季然:你剛剛講了一句話,就是我們很想做到的目標:看了之後會說『我好想去那家書店』。

我們就是希望這樣。因為其實在3到5分鐘這麼短的篇幅裡,是不可能說完一家書店的故事的,甚至可能連十分之一都沒辦法講清楚。

但我們希望可以創造一個體驗,讓你看了3、5分鐘後,產生一種嚮往。「如果置身這間書店,我能感受到什麼?」這就是我們想要做到的。

➤「只用了那段從很遠的地方拍的鏡頭,因為那是最好看的部分。」

吳致良:每次採訪的時候,最有趣的事情往往是一些意外發生的事,才是最迷人、最美好的。請兩位跟我們分享。

侯季然:意外的驚喜當然很多。我們拍攝的原則就是:儘量保留意外的空間,不照既定方式拍。

我記得剛剛阿致提到花蓮鳳林的那家「如其所室」,我們去拍時,其中一位書店老闆是創作歌手。我們原本就想請他唱一首歌,所以一開始就在店裡拍他唱歌。拍完後,我跟攝影師都覺得:「好像有哪邊還是不夠。」

後來,我們先離開店裡,到外面拍拍街上的行人、後方的山,跟書店的相對關係。

隨著攝影機越退越遠,書店裡的氣氛也越來越自然。周邊鄰居小朋友進進出出玩耍,鄰居經過打招呼。因為我們已經退到外面,老闆們也忘記我們在拍攝了。

那是一對夫妻,有個小孩。媽媽即興唱自己寫的歌。

我跟攝影師說:「我們再退遠一點,別讓他們發現我們還在拍。」我們退得非常遠,用望遠鏡頭捕捉整個場景。我們就拍到,其中一位老闆,媽媽唱自己的歌給小朋友聽,爸爸開始念繪本給小朋友聽,那個繪本的朗讀與歌曲之間形成或有似無的自然關係。

歌曲的很多部分是即興的,加上前前後後,進出書店的人,以及變化的天色——從白天拍到 magic hour,一直到晚上。

最後,我們就只用了那段從很遠的地方拍的鏡頭,因為那是最好看的部分。

吳致良:對啊,很令人驚訝。如果這是一個意外,那就表示那一天拍的其他部分都沒用上,最後只留下這段原本不是計畫中的畫面。

侯季然:有時候,你要能捕捉到這些東西,是因為你在前面已經有足夠的參與和鋪墊。如果不了解那家書店、沒有與老闆建立信任,或不知道這間書店平常是什麼模樣。當意外發生時,你可能也無法判斷那是不是好東西。

必須要有足夠的參與或功課,在意外發生時,才能馬上辨別,這是好的,需要拍的。而且拍攝時攝影師也要準備,攝影助理要換鏡頭什麼的,如果沒準備好,是沒辦法即時捕捉。


台北松林書局《書店裡的影像詩》第3季劇照(夢田影像提供)

➤書店是最好的情報站

吳家恆:這些年來我接觸書店的時間,說不定也不比導演少。從台中的節目開始,到現在採訪過這麼多書店,東跑跑西跑跑,去這些這些書店,早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有時候到處跑,也會順道去看看這些書店,看看上次來之後有什麼變化,或是和店主聊聊最近的狀況。

所以對我來說,書店就是一個太好的據點。像今天如果我要去台東,可能有人推薦某家米苔目,但我會問當地的書店店主,他可能會說:「那家別去,去另一家比較好。」

我覺得大家真的應該多去書店、多利用書店:對我來說,他們就是這麼好的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最好的情報站。

➤人本來就是這世界的過客,攝影,留下一些當時的影像

吳致良:其實我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在做這樣的採訪工作的時候,很容易會察覺到一件事:時間流逝得很快,而且是無聲無息的。

我們今天可能才剛做完這期節目,過個兩三年,這個空間可能就已經不在了。我自己也有過這樣的經驗。我記得我那時候還想:「哇,怎麼會這麼殘酷?」

我稍微整理了一下《書店裡的影像詩》第一、二季,哪些書店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像是 ROOMA、旅人書房、伊聖詩私房書櫃、阿福書店、阿維的書店、南崁1867小書店、春成書店、草祭、荒野夢二、新書書店、舊書櫃、草屯三省堂書店、山里好巷、老武俠、自立書店、刺鳥咖啡獨立書店、花栗鼠繪本館、偵探書屋、鹿途中旅遊書店、博克書店、燦爛時光。甚至像我曾經待過的讀字書店,也已經不在了。有些店雖然還在經營,但形式也改變了。像溪州的農用書店,現在的營運形態已經不一樣了。

我好奇你們兩位,應該也都經歷過類似的情況:有時甚至是我們剛踏進去訪談的那一刻,它的結束就已經在倒數了。

侯季然:當然會第一個會感傷啊。我記得在拍第一季的時候,有記錄到牯嶺街的人文書舍,那是一家非常有特色的二手書店。老闆張銀昌當時已七、八十歲了。每次回想起張先生的樣子,都會覺得非常有情感。我現在回頭去看那一集,還是會很感動。他真的就是把一生都投入在書裡。還有馬祖的刺鳥書咖啡,老闆曹以雄在2024年離世了。每次聽到這些消息,都會覺得感傷。

台北人文書舍,截自《書店裡的影像詩

也慶幸自己有這樣的緣分記錄他們,很感謝這個長期計畫的存在。因為《書店裡的影像詩》持續了10年以上,很多已經消逝的風景、書店的樣貌、還有這些可愛的書店老闆。人,本來就是在這世界上短暫的過客。但可以透過電影、創作或書寫,讓一些當下的或瞬間的影像,可以留給後人。

現在打開人文書舍、刺鳥書咖啡,或 roomA 那一集,還是可以看到當時我們記錄下來的樣貌。這點我真的非常感激。也謝謝那些願意讓我們記錄的書店老闆。

➤像在海浪一直拍打的海邊蓋一座沙堡

吳家恆:其實面對這些事情,我不記得我有調適,因為好像每天都在跟「消失」對抗。

我當編輯也超過20年,翻譯書也超過20年。現在回想,我編過的書,大部分都已「版權到期」了。換句話說,它們已經不存在了。實際上,或許還能在某些地方找到,但已經不在市場上流通了。

做一個20年的編輯,就像在沙灘上堆沙堡,海浪一直拍打,過一小時回來看,你蓋的沙堡無一倖存,沒有一個還在上面。

當我再去看那些書店,他們結束營業了,我反而會覺得這是一件好事。它們一定還有下一段旅程要去走。也許經營方式轉換了,也許跟書完全沒關係了。那就是一個變動,或許會感到意外或不捨。現在會覺得至少有過,就已經很不錯了。

因為錄音比較機動,只要聽說哪家書店快要結束,就會特別想趁它還在時去訪問,記錄下來。問他:「你這些年開書店,做了哪些事?想做的有沒有做到?」

➤書店給予我們的啟發

吳致良:所以我也很好奇想問兩位——你們拜訪這麼多書店,有沒有什麼經歷讓你們覺得有回饋到自己?

侯季然:其實真的會。這些書店和書店老闆給我的最大啟發是:察覺自己當下真正想要的東西,而且勇敢實踐它。我每次拍攝書店時,最強烈的感受。

幾乎每一位我遇過的書店老闆,都很活在當下。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該往哪裡去、又不該去哪裡。

即使經營得很辛苦,他們也清楚辛苦所為何來,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願意為此付出努力。這些都給我啟發:能夠察覺並實踐自己心意,是很重要的事。

吳家恆:對我來說,這些回饋其實非常利己,但我認為它同時也是一種 privilege ——不是特權,是一種特別的情況。

而且我也覺得,每個人都可以。書店老闆們,幾乎都很樂於對話。所以我常說,只要走進書店,和店主聊聊,一定會有收穫。如果有什麼親友從國外回來,我有時候會帶從國外回來的親友,帶他們到處跑,他們可能會覺得我是全台灣最有辦法的人。

比如到屏東潮州的三平咖啡,那裡的老闆跟「小陽。日栽書屋」的老闆很熟,一間非常美的店。一位難求,但只要打一通電話,對方就說:「你半小時後來就行。」

你去書店,很有可能就能享受這樣的福利。各地的獨立書店,就是最好的情報站,有趣的、在地實用的,都在書店裡。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