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S11EP8》大稻埕食家昌正浩/街頭小吃的起承轉合 ft.《大稻埕滋味——迪化街食家的早餐物語》

飲食書寫是散文中常見的類型,觀看或閱讀美味的食物總是讓人感到愉快,而梳理飲食品項的變遷,往往能反映社會發展歷程的經濟、政治、文化與品味等各個面向。本集節目邀請到日前出版的《大稻埕滋味:迪化街食家的早餐物語》口述作者昌正浩先生。出身迪化街糧商的「昌哥」,除了介紹各種庶民美食的好滋味,更透露他對大稻埕地區人際、空間、產業的熟稔與深情。節目精彩,請別錯過!

【精華摘要】

➤美味匯集的來由

主持人:迪化街這一帶食物類型、風格形成的理由?它有哪幾股因素造成現在的面貌呢?

昌正浩(昌哥):現在大家看待大稻埕可能覺得充滿文青氛圍,但年輕一輩可能不知道,迪化街最主要是大宗物資、南北雜貨的集散地,所以一大早就會像菜市場一樣,有各種店家來買貨、補貨。商家要進貨也都是清晨到貨,所以必須要起床一大早來點收。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淡水河系是臺北盆地的重要交通孔道,大稻埕是當時最繁忙的河港。(圖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主持人:一大早是多早?

昌哥:最早大概凌晨1點,到清晨5點,陸陸續續都會有貨車到。這麼早的作息時間,加上忙了一陣子(而且是體力活)之後,當然就會想吃東西,所以自然而然的就形成大稻埕地區,尤其是臺北橋、延平北路這一帶,有夜生活、夜市。然後接著夜市收攤了,就開始做「晨食」,主要是要吃飽、快速把肚子填滿,接下來還要繼續工作。

另一方面,老闆們應酬喝酒回來,他也會想吃個什麼,是吃個「巧」不是吃飽,所以形成這些小攤位、小商家,可以一直經營下來。人家說一個地方要富100年才有好東西吃,迪化街就是這樣的寫照。

➤大稻埕食客的養成


郭雪湖1930年作品「南街殷賑」,呈現大稻埕的熱鬧繁華。(圖源:維基)

主持人:吃飽跟吃巧的不同需求,在飲食的內容上有什麼差異?

昌哥:我們家也是做生意、做大宗物資,以前請了很多夥計、工人。他們一大早要把肚子填飽,最主要就是米飯類或是麵類,而且要有油臊(iû-tsho)的!以前的人覺得油脂對體力有幫助,所以油飯、滷肉飯為大宗。

老闆們其實也要很早起來,跟夥計對好貨之後,出去吃個早餐。那他要求可能就不一樣了,吃鹹粥呢、配個炸蝦、炸蚵仔、炸個肉。頭家嘛!經費多一點,就可以吃好一點。因為迪化街就是大宗物資的集散地,所以這些老闆們對食材、香料等也很熟悉,是比較有要求的,這就是吃巧。

大稻埕的飲食店家受到這些內行的頭家客人影響,食材都會很講究。譬如油飯,光是米就很講究了,醬油也很講究。豬油的來源不是去買現成的,可能都是自己炸豬油。紅蔥頭也自己炸,雖然這些講出來可能都是很小的東西。

迪化街過去形成的、滿足吃飽為主的,現在已經很少了,演變成保留了傳統的美味。這些店家也是做了兩代、三代,以前他的祖父、爸爸教他們做的。

我個人覺得,光是油飯,臺北市我吃透透,還真的找不到在大稻埕的滋味,因為有照起工、照步來(台語)。這些食物的材料可能不複雜,也許就3、4種,但還是必須有人願意接班、願意傳承,我們才吃得到。

➤品味小吃的標準

主持人:您長期吃各種小吃下來,哪些是您會注意的準則?是什麼使得吃小吃成為一種滿足的體驗?

昌哥:若只講大稻埕,首先是原材料有一定的水準。不一定是很昂貴的食材,而是夠不夠新鮮。我自己滿愛煮的,也有在做餐飲業,對於食材的處理程序,一入嘴大概可以知道七、八成了。

講個最簡單的滷肉吧。大家都會滷肉啊,把應該有的醬油、糖、然後肉,通通丟到鍋子裡面,點火讓它滾,該有的香料通通丟進去,它味道會差到哪裡嗎?基本上不會。給一般人吃,夠甜、夠鹹、夠香、夠油,也算滿好吃的。

可是在我吃起來,這樣是沒有層次的,一口咬下去,肉不對,所有的味道都在外面。它要有個過程:要先汆燙、把腥羶味去掉;接著炒上色,必須在什麼溫度、下哪些香料。這就是食物的層次,這些是需要時間的。

主持人:吃得出食物層次的能力其實更令人羨慕,那要怎麼去鍛煉呢?

昌哥:請各位不要鍛煉!假如要經商、要開店,當然應該要花很多功夫去學。如果純粹做個消費者,只要是衛生、乾淨,你自己吃起來覺得適口、開心就好了。
 


大稻埕地區自19世紀下半葉開始發展,時至今日仍是北部大宗物資集散地。圖為日治時期的太平町,今延平北路一至三段一帶。(圖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隨著時代的改變與不變的

主持人:大稻埕過去有滿多非常內行的、而且非常有要求的顧客,所以這些商家當然不能做得不好,一做不好馬上就會被吃出來。但現在環境變化很大,可能有愈來愈多觀光客,那麼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昌哥:我認為觀光客跟店家兩邊可能都滿自以為是。觀光客是會拿自己的標準來衡量,而店家是做了一輩子,他會認為我老爸就是帶我這樣做,這就是最好的了!面對時代變遷,網路發達,外面的人居然非常好奇,老一派可能覺得:你越好奇我越麻煩;但換了新一輩的人經營,對於這樣的好奇,則可能覺得是新的機會。

主持人:有些熱門景點,一旦觀光客數量多了,店家可能覺得怎麼做都賣得出去,反而飲食水準下降。就您觀察,大稻埕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嗎?


美食散文《大稻埕滋味:迪化街食家的早餐物語》介紹大稻埕區域的傳統小吃與故事

昌哥:以麥當勞為例,他厲害的地方就是,我們到莫斯科吃的麥當勞,跟美國、台灣的麥當勞幾乎一樣好吃或難吃,沒有更好吃也沒有更難吃。這很了不起!

我們什麼時候會想吃麥當勞呢,或許就像什麼時候會想去吃黑白切。在喝了酒、唱了歌,半夜一兩點,絕不會有新鮮的黑白切了。那麼,蒜頭多一點、醬油辣椒多一點,吃到的人還是覺得好吃,這就是喝了酒會想吃的。也許賣得特別貴,那是因為店家犧牲夜晚休息時間、承擔安全顧慮,提供食物給需要的客人。

《大稻埕滋味》這本書開始企劃是3年前,3年過去,有一成的店家不見了。不是沒有生意,就是沒人接,只好結束,我覺得太可惜了!

時代總是往前走,現在的飲食文化非常多元,環境變數也很多,很多事情都可能會影響食物的品質,但大稻埕還保有一些店家,每天早上一、兩點就起來工作,百年如一日。我自己過去經常會買第一家的給第二家吃、買第二家的給第三家吃,想讓他們知道,是有人感激你的。

身為在小吃方面有很多品嘗經驗的人,出版這本書是想向店家致意,也拋磚引玉,希望讀者能夠欣賞這些食物,讓這些好的東西,能夠維持久一點。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Openbook好書獎》閱讀大使阮鳳儀的滋養身心好書推薦

➤以閱讀暖身

攤開一本書,看見上面以鉛筆記錄的問句輕輕劃記,那是《美國女孩》導演阮鳳儀近年才養成的閱讀習慣。事實上,這幾年她有所調整的不只這一項,閱讀軌跡在30歲以後開始轉變,追求心靈平靜的「工具書」過去鮮少翻閱,如今也列入閱讀清單之一。

不過,人無論怎麼改變,某些溫暖守舊的本質不會動搖的吧?談起她有感的主題,不外乎三個大項:家庭、女性、生命的安頓。「這些議題,好像都是我做電影的初衷吧。覺得還是有很多故事沒有被充分反映到大螢幕上。」阮鳳儀說。

閱讀是她創作的「暖身」活動,在寫作前先大量地讀,以文字啟動心靈的敏感度。以下,是她列出近年滋養其身心的書單一角。

➤誠實交付的家庭實感:《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書封上寫著「改編自真人真事」的作品,似乎總是引人入勝。然而像《滌這個不正常的人》之屬,直接開宗明義宣告此為非虛構創作者,更給予讀者一種窺探感。

「讀新聞的時候,我們看見的是部分的事實;可是看書好像能夠實際走進去,用五感覺察另一種真實生活的樣貌。」阮鳳儀說,這本書就給予她這樣的感受,「看的過程我非常非常難過,因為作者實在描寫得太細膩了,包括作者提到自己與家庭的距離,雖移居台東,但又覺得好像拋棄了家人的拉扯感,甚至仔細記錄她開車回家的心路歷程。一方面要回去、一方面又是那麼不想回去,都非常的真實。」

然而,當創作者的現實,搬入作品之中,又要如何避免「消費他人傷痛」的情況出現?

阮鳳儀說:「我自己不太會有這樣的擔憂。因為我絕對是帶著愛在創作這些故事的。」她相信,當創作者盡全力同理「每一個角色」,「那我覺得,這樣的創作就不會是一種消費。我相信讀者也能夠感受到創作者在書寫時候的掙扎。」

➤女性之眼所看見的:《始於極限》、《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除了探討家庭關係,女性議題也是阮鳳儀長年關注的重點。《始於極限》這本書則是近期衝擊她最深的。

「《始於極限》,是《厭女》的作者上野千鶴子的另一部作品。因為加入了鈴木涼美的對談,所以筆鋒更加犀利。」阮鳳儀介紹,鈴木涼美為人所知的身分之一是「前AV女優」,「因為這個身分的關係,她們用更直接的方式去討論性、討論婚姻,非常精彩!可以看到不同世代的人,鑽進各種他人覺得恥辱的問題中,仔細探究。」

關於女性故事,阮鳳儀大推的近年作品還包括《名為世界的地方》,以精練的筆觸,雜揉科幻的意象,譜出數個短篇佳作;又或者《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呈現另一種青春期極致的掙扎與孤苦。

這些文本所給予的刺激,也讓阮鳳儀反過來思考,「女」導演這個標籤加諸在自己身上的意義。

「剛開始我也會對於這個『女』的字彙有些掙扎,可是漸漸覺得,很多東西不是那麼暴力的說不要就不要。在這個世代,我們好像都想要把文字消毒乾淨,以達到政治正確,但我認為那不是根治的辦法。」

阮鳳儀說,這些女性書寫的存在,反而讓她體會到一種自身能夠擔起的「責任感」,「所以我現在不會想要砍斷那個『女』字,反而是想要輕輕拿起,好好放下,用創作本身,讓導演這個詞彙變得更加純粹。」

➤生活的另一種選擇:《兩個女人住一起》

結合上述家庭與女性議題的觸角,阮鳳儀介紹一本韓國書《兩個女人住一起:非關愛情的同居時代》。

「就像我們知道的,韓國是個比台灣更父權一點的社會,可是在討論婚姻、生活方式的思考上,我覺得他們其實更加積極。」阮鳳儀說,《兩個女人住一起》是她近日拾起的閱讀書目,尚未讀完,卻已然開啟了一個新穎的想像:「這本書講述兩個40歲的女性,因為不想一直租房子,所以決定共同買房子、思考一起生活的可能性。」

對於剛剛步入婚姻的阮鳳儀來說,她樂見這樣的選擇被記錄下來。

「我發現,其實好好生活往往是最消耗的一件事情,像是這本書很詳細的記錄了她們一起搬進新家的時候,一團吵鬧、混亂的過程。也寫下她們分別和父母的對話。當然,也會煩惱未來如果對方遇見了『另一個更適合生活在一起的人』該怎麼辦?」

聊到這裡,阮鳳儀說,書中呈現的雖然不總是明亮美好的那一面,但這才是生活沒有濾鏡的樣子。「正因如此,讓我知道這世界有另一種生活型態。能夠多一個選擇,我覺得都是很棒的事情。」

➤不能以美的方式去述說:《生命之詩:李滄東原創劇本書》

回到阮鳳儀的電影事業上。近期同輩創作者最津津樂道的兩本作品:《侯孝賢談侯孝賢》、《小津安二郎劇本集》她當然也讀,不過採訪當日,阮鳳儀談得特別多的,是韓國創作者李滄東寫下的《生命之詩:李滄東原創劇本書》。

該書為李滄東第一本繁體中文劇本創作,內含完整的分場大綱,以及創作脈絡。阮鳳儀想說的,恰好不是她對於這部作品的愛,反而是疑惑:「其實《生命之詩》原先是我最不喜歡的一部李滄東電影。我記得當時看完電影以後非常不能理解,可是看完書以後我就全懂了——這就是一部長得很醜、很醜的電影。」

電影環繞在一個校園集體性侵案,並從60歲婦人的視角切入。「李滄東在書中寫道,這個題材不應該拍得很美,因此最終就以這個醜醜的樣子來去呈現它。」阮鳳儀說,這是少數她透過閱讀,重新進入電影核心的經驗,也給予她另一種審美的思考。

➤生命中微小的平靜:《阿育吠陀七型人》、《創造力的修行:打開一切可能》

最後,也許是30+的最佳推薦書單。阮鳳儀說:「可能剛好年紀到了,加上我開始學習瑜伽的關係,周邊關注身心健康的朋友越來越多,《阿育吠陀七型人》這本書就是在這個時候接觸到的。」

《阿育吠陀七型人》是作者依照人的身形分類其性格、行為,「甚至詳細到,不同類型人出門的時候,會選擇的打包方式。我給身邊的人看過,大家都說超級準。有點像是另類的心理測驗,竟然可以透過另外一種可能去了解自己是怎麼樣的人,很有趣吧?」

至於另一本與自身修養密切相關的《創造力的修行:打開一切可能》 ,是更直指生活的一本書。「書中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示是:只要人活著,你所選擇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種創作。」

阮鳳儀說,談及創作,往往直接聯想到藝術行為。但無論是創作或者是藝術,或許都不是那麼神聖的一件事情,反而是最微小的日常,最能引發深刻的印記。她說:「這也提醒我要抱持一個更開放、更鬆的方式去看待創作這件事情。」

➤走入書店,記錄生活

阮鳳儀回顧近幾年影響她至深的書,其實也是在整理近年的變化。

她的人生清單似乎一步步在替自己打勾,記錄「完成」了哪些事情。但另一方面,她又偶爾躊躇疑惑,難免陷落迷惘。這時候回過頭來,凝神靜心於手上的書本之中,算是給自己一個停頓喘息的機會。

「只是啊,這幾年看到實體書店一間接著一間關,還是感到滿難過。」阮鳳儀說,雖然電子書的確方便好上手,然而與真實書本的接觸,所帶來的重量似乎能隱隱震動心靈,帶來不同的改變。

無論如何,阮鳳儀此刻自己能身體力行去做的,就是主動走入書店。「畢竟還是有那麼多出版社,耗費許多力氣,去做出一本又一本的書啊!」她一面大聲說著感謝,一面珍視地摸著眼前的書。

眼前的這一幕,不禁讓人期待,或許來日,能與她在書店不期而遇,見證彼此把書本蝕刻進生活裡的樣子。

▇阮鳳儀推薦書單總覽:

  •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廖瞇,遠流出版。【內容簡介➤
  • 《厭女:日本的女性厭惡》,上野千鶴子,聯合文學。【內容簡介➤
  • 《始於極限:跨越社會習以為常的「邊界」,當代女性如何活出想要的人生》,上野千鶴子、鈴木涼美,悅知文化。【內容簡介➤
  • 《名為世界的地方》,蕭熠,時報文化。【內容簡介➤
  •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吳曉樂,鏡文學。【內容簡介➤
  • 《兩個女人住一起:非關愛情的同居時代》,金荷娜、黃善宇,時報文化。【內容簡介➤
  • 《侯孝賢談侯孝賢:給電影工作者的備忘錄》,侯孝賢、卓伯棠,雙囍文化。【內容簡介➤
  • 《小津安二郎劇本集》,小津安二郎,印刻出版。【內容簡介➤
  • 《生命之詩:李滄東原創劇本書,含劇照+李滄東執導手記》,李滄東,馬可孛羅出版。【內容簡介➤
  • 《阿育吠陀七型人:從體質洞悉性格,發揮個人優勢,開創平衡的幸福人生》,莎拉.庫賽拉,橡實文化。【內容簡介➤
  • 《創造力的修行:打開一切可能》,里克.魯賓,大塊文化。【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人物》當我們變老,當藝術留下存在:楊純鑾《此刻.我在》藝術與照護相遇

如果我也活到90幾歲,我會想什麼?會希望怎麼生活?會變成什麼樣的老人呢?——這是從事藝術照護多年的楊純鑾,想問自己的話。

原本擔任護理師的楊純鑾,因為在加護病房見到太多驟逝的生命,毅然決定追求一個沒有遺憾的人生。1996年,她放下工作飛往法國就讀語言學校,隔年考進藝術學院,5年後,於巴黎賽爾茲高等藝術學院畢業回台,投身藝術創作,身兼美術館工作。2009年她再度赴法修習藝術治療,2011年返台後,一邊重拾護理專業,一邊投入「藝術介入失智照護」相關工作。

今年3月,楊純鑾策畫展出她帶領機構長者創作的藝術展,近日出版同名書籍《此刻.我在:藝術與失智照護的相遇》。書中,她梳理如何將藝術帶入安養機構、陪伴長者的歷程,搭配他們的圖畫、捏陶、插花等作品。文圖輝映,讓人感受到陪伴者與長者的生命交遇,如此溫暖動人。


法國高齡長期照護醫療機構的藝術治療(圖源:《此刻.我在》/南方家園)

➤面對藝術時他們不用幫助

任何人都會變老,對生老病死的坦然,是具護理與藝術雙重背景的楊純鑾,最深的體悟。「每個長者都走過了人生,經歷很多故事。我常常覺得,他們光是活到現在就已做出了貢獻,我的角色不是老師,而是向他們學習。」

那麼,藝術對他們而言是什麼?「我認為所有的治療,最重要的都是自我覺察。藝術最終不也是讓人看見self(自我)嗎?面對他們正經歷的艱難關卡,我是跟他們一起經歷藝術,試著從中找尋力量的人。」楊純鑾以溫和堅定的口吻說。

2018年,楊純鑾以「『此刻.我在』失智長者藝術團體方案設計」獲選國藝會共融藝術專案,先後在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板橋榮民之家帶領長者藝術團體,也針對機構照顧者提供藝術工作坊。

過去幾年來,她的身影總是穿梭在醫院與長照機構間。護理工作下班後,她除了每天5小時的短暫睡眠,便是忙著思考如何帶領藝術團體、準備材料,以及對長者循循善誘,讓他們從幾乎與外隔絕的靜默中探出頭,與世界接線。

相較於過去在美術館從事兒童藝術教育,孩子們表現的精力旺盛,長者則囿於體力與疾病,常常不願意動手。楊純鑾苦笑,「若我有什麼挫折,就是來自於他們沒反應。」因此為了「破關」,她就像個不斷打怪解題的人,遇到陰天長輩心情低落,她就先帶領他們肢體活動。因為食物容易引起共鳴,有時她改為創作料理,先在家試用各種水果和材料,設計果凍製作課程,或者為了降低難度,以麵糰取代陶土讓長者捏塑。還有因應不同操作性,不論水彩、粉彩、蠟筆或作畫的紙質等媒材,都要再三琢磨。


採訪地點約在楊純鑾會定期教課的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當老人家們在起居層活動時,我們借用了他們的活動中心進行採訪。

「藝術的範圍很廣,重點就是要刺激感官知覺、讓他們有所表達。」但最難的終究是現場的引導應變。楊純鑾描述,一開始機構的照服員不免「提醒」她,「有的阿公脾氣大,有的阿嬤根本不說話也不動,事情沒有妳想的那麼簡單喔!」

面對生活和語言能力下降的長者,確實挑戰很大。她笑說尤其是榮民之家的許多超高齡長者重聽,她上課都要用吼的。但她畢竟是長年待在精神病房的護理師,不怕衝突場面,也熟悉會談技巧,「有時他們突然大發雷霆,或抱怨發怒,我都保持開放心態。因為藝術就是表達情感,憤怒也是一種情感,我尊重他們所有的情緒,接受這個過程不一定和樂。」

相對地,楊純鑾要求照護人員「絕不幫忙」,「因為幫忙就是降低他們的能力。我們不用怕錯,而是給他們自由,讓他們在揮灑中,感到安全。」因應失智與高齡的身心狀況,她設計「自畫像」、「家的樣子」等主題,激發他們的創作欲,「因為華人社會重視家庭,他們談起父母、伴侶和孩子時,總是充滿回憶,勾動最深處的情感。」

從他們樸拙的筆觸,和創作中坦露的隻字片語,確實能感受到這些長者心中強烈的感情。書中描繪他們不論是對著鏡子描摹自己,羞赧地說「我很醜」,或畫出童年記憶裡「溫柔的媽媽」,甚至闊別的家鄉院子裡的那棵樹,都讓旁人驚覺:「原來他們還記得!」用積木一起堆出家園的集體創作,則讓他們藉由觸覺、堆疊的練習,重塑空間感,增進與人互動。

楊純鑾說,今年3月展出這些作品時,許多長者的兒女不禁在展場潸然淚下,既感動父母還擁有如此豐富的創作和表達能力,也感傷他們人生記憶的深濃遲重。更有路人驚艷於這些充滿藝術性的作品,竟出自失智長者之手。


今年3月位於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的「此刻.我在」失智長者藝術創作展覽。(圖源:《此刻.我在》/南方家園)

➤面對畫布,此刻在就夠了

楊純鑾回顧留法期間,因實習時被分配到安養機構,意外讓她從「兒童」轉向「高齡」的藝術照護領域。除了因緣際會,近年她照顧罹癌的母親、失智的父親,加上自己年紀漸長,心境也越來越適合陪伴高齡者。

尤其父親的失智歷程帶給她很大衝擊。「被爸爸遺忘是很深的傷痛。他從失智到中風、失語、癱瘓的病程很快,最後他住進護理之家,大多時候雙手被約束在床上。我常想,若是那雙手,可以早點讓他捏捏土、畫畫、碰一些媒材,會不會好些?」在臨床護理現場,她深知「約束」是不得已,「但是,有什麼能讓約束可以少一點?」親歷之痛,推動著她持續在這條路上前進。

楊純鑾回憶面對父親的失語、失智,她往往好奇:「他在想什麼?」回頭看自己的藝術創作,不也常聚焦於「在消逝中尋找存在的事物」這類主題嗎?她能同理失智長者面對空白畫布時,猶如迷途般的恐懼,也明白他們可能一轉頭就會忘了眼前這幅畫是自己所繪,「他們失去了認知能力,但當下的感受卻仍存在。」雖然疾病令人傷懷,但這不就是人生?「只要此刻,我在,就夠了。」

不過,楊純鑾特別釐清台灣對「藝術治療」的迷思。她表示國內專業學習的管道有限,也沒有明確國家認證的執照,而民間則對藝術治療有過多美好想像,「不是畫畫就是藝術治療,藝術治療也不是萬靈丹,不見得適合每個人。」

相較於「治療」對應著「疾病」,楊純鑾審慎地將自己的計畫定位為「藝術介入照護」,這也是承襲自法國「文化在醫院」這項國家計畫的觀念——將藝術文化作為共融、關照的一個方式,同時藝術家本身也藉此實踐自己的創作,或說,以社會行動作為藝術創作的形式。

而這樣的藝術「介入」,除了減緩疾病造成的退化、提升長者生活品質,也可進一步與醫療結合,例如將失智者所創作的圖像、捏塑等表現納入研究分析,幫助醫療診斷等。


募集數位相機給失智長者使用,讓他們能仔細觀察周遭,與環境產生連結。(圖源:《此刻.我在》/南方家園)

➤「老年」是文明的展現

在法國生活感受到的文化差異,則讓楊純鑾反思台灣當前的社會價值觀。她認為,法國文化看重整個「人」,以及家庭與工作的平衡,不把休息當作懶惰,但工作時全力以赴,「例如我在藝術學院的同學,一進工作室可以十幾個小時不休息,或為了進圖書館在大雪中排隊。」台灣社會則有點陷入追求數字與表象的焦慮,以數據為目標做事,從小教育不夠重視「我是誰」的自我探索。

一個社會如何看待「老年」,更是文明的展現。

楊純鑾描述當年在法國實習的那間大型養護中心,硬體設備和照護品質都很好,除了醫師外,配備有心理師、職能治療、藝術治療等專職人員等,入住的長者多能坦然接受「這就是我的老年」。反觀台灣的照護機構,數量、品質不一,加上多數人一輩子以家庭為重,視離家為畏途,住進安養院若非無奈「為了不麻煩孩子」,也常帶著濃濃傷感。

更令她心驚的是,她曾在台灣某個場合遇到一位「貴婦」當面質問她,為何不從事兒童藝術教育,而要把心力花在這些「終究要死的老人」身上?

「如果一個社會沒有把老人照顧好,這個家庭沒能安頓好,家中的下一代如何能好好工作?」楊純鑾感慨,「其實相較於老人,我更擔心我們的年輕人。」她盼望台灣社會可以慢下來,擴大視野,沉澱心情,年輕人能脫離「競爭」或「躺平」的M型化兩極端,更自我覺察、接受自己。

台灣走向高齡社會,楊純鑾陪伴長者,也從他們身上,學習準備自己的老去。「現在開始就認真地活,學習『原諒』,原諒自己和他人,不要讓過不去的糾結帶到老年生活。」陪伴父母終老的歷程,則讓她發現因過去相處太少,以致照顧時不清楚他們真正的喜好,因此更能體認:「人生留到最後的記憶不是功名,而是生活平凡片刻中的情感。」

去年起,楊純鑾有感於時間心力有限,選擇離開護理工作,全心投入藝術介入照護,以及藝術醫療跨域合作的培力計畫。回想當年負笈法國,原以為就此離開醫療,如今她帶著溫暖的笑容說:「很感謝上天,讓我能夠結合這兩個領域。」

因為「共感」,楊純鑾溫柔承接了所有人最脆弱的部分——親人的老與病。面對人生無可避免的老病,我們需要的除了醫療,還有一份寬解與接受,而藝術的陪伴,或能在這條漫漫長路上,帶給我們自癒癒人的能量。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此刻・我在:藝術與失智照護的相遇
Here I Am, at this Moment: Encounter of Art Intervention in Dementia Care
作者:楊純鑾
出版:南方家園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楊純鑾

畢業於法國國立巴黎賽爾茲高等藝術學院,目前為陽明交通大學護理博士候選人。

具護理與藝術治療背景的藝術創作者。因熱愛藝術,放下護理至法國全心探索藝術,因緣際會,再回到醫療現場。多年的藝術創作、藝術教育與臨床照顧經驗,體驗藝術的力量與可能,繼之進行藝術與照顧的相關研究,逐步實踐藝術與醫療照顧跨領域結合。

個人藝術創作以錄像為主,探討「消逝與存在」、「脆弱與生命力」。2009年開始於法國進行失智藝術治療研究,2011年返臺後持續高齡族群的藝術介入,2018年起主持共融藝術計畫,進行失智藝術團體,期望從實務經驗中找到適合臺灣文化的長者藝術介入模式。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11-19 18:3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