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當居貝邱爾蒞臨海風酒店:「圖像小說祭」五十嵐大介與吳明益對談

由信鴿法國書店(Librairie Le Pigeonnier)與大辣出版合作舉辦的「2024圖像小說祭」,最受矚目的就屬日本漫畫家五十嵐大介與台灣作家吳明益的首度跨界對談。冬至午後的華山文創演講廳內,身著花襯衫與毛呢運動外套的五十嵐和吳明益並肩而坐,與讀者分享創作的所思所想。

一開場,吳明益笑著自承是五十嵐大介的多年粉絲,「所以剛剛已經請老師簽名了」,引來現場一陣歡笑。這場被譽為夢幻聯動的講座,在2020年台北國際書展因疫情憾而取消,時隔4年終於成真。
 
「台灣料理非常好吃!」談到此趟旅台心得,五十嵐毫不猶豫答道。對於台灣活潑混雜的城市印象,五十嵐則從氣候與文化的交織性出發,分享了他獨到的見解。他以日本為例,指出日本對於細節與工整的極致追求,或許正是因為冬季寒冷——當木屋室內開啟暖氣時,人們會格外留意避免產生任何縫隙。他補充:「還有很多混沌的、隱藏在深處的因素,這些影響著日常生活和文化,我們必須深入思考這些層面。」

➤非人世界

對五十嵐大介而言,散步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創作的靈感泉源。他的漫畫作品往往是從散步的所見所聞構成:例如早期作品《小森時光》誕生於移居岩手縣深山務農的日子,《凌空之魂》則暗藏著20多年前初次來台灣旅行的風景。

現居鎌倉縣的五十嵐,每天步行往返於住家與工作室之間。這段路程滋養了目前連載中的新作《かまくらBAKE猫倶楽部》(暫譯:鎌倉妖貓俱樂部),故事圍繞著一間雜貨小店裡發生的各種不可思議事件。「店裡的店員,真面目有可能是一隻貓。」五十嵐慧黠一笑。

「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並不只有人類,還有岩石、水、空氣等。若以重量來計算,其實人類在所有生物中只佔了0.01%。」擅於在漫畫中融合不同物種視角的五十嵐大介如此說道。他特別提及自己喜愛的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與動畫導演宮崎駿,在他們的作品中,也經常出現各種「非人」的視野。


《環世界》同名短篇中已經出現過《Designs》裡青蛙HA居貝邱爾的原型©Daisuke Igarashi/Kodansha

五十嵐的「非人」創作觀,與吳明益《海風酒店》中對於生態與文化的關懷相得益彰。小說中,吳明益借太魯閣族的巨人傳說,形容山體因挖礦而被鑿穿,如放血般流失古老含水層,「巨人之心」因此被掏空。對於吳明益《複眼人》高度讚賞的五十嵐,則注意到小說中頻繁出現的隧道意象。他以日本文化中隧道作為通往異界入口的想像,並進一步以將隧道內的神祕氛圍比喻為「山的幻肢症」,展現文化與生態交織的奇特思考。

吳明益認為,五十嵐廣闊的世界觀,在漫畫中更近似一種創作者的烏托邦(Utopia)精神寄託,亦同時蘊含著對人類文明的深刻反思。例如《環世界》中,他透過動物的視野探討人類感知的侷限性:「所有的生物,都各自活在獨有的環世界(umwelt)中⋯⋯而那世界,和神的世界是聯通的。」

不過漫畫家則謙虛表示,他的創作往往始於簡單的想法,如《Designs》即源自「半獸半人」的概念:「與其說是帶有意識去作畫,不如說這些思考在我無意識的狀態下,自然流露在漫畫中。」

在《Designs》中,五十嵐以「動物化人」(Humanized Animal)為核心,揭示了科技進步與人性間的矛盾:即便人類能打造出兼具動物感官與人類智慧的生物,卻仍無法逃脫慾望驅使導致的戰爭和衝突。然而,他也強調每個生命的獨特性,認為物種無法全面代表個體。

面對當前世界各地的戰爭與紛亂,五十嵐視思考為人類潛藏的力量。他以生活中的人車衝突為例:汽車的發明雖然提升了便利性,卻也帶來事故與傷害。然而隨著安全道路交通設計的出現,問題最終獲得改善。他溫柔提醒:「一開始無法駕馭的事物,若集結眾人的智慧,或許可能從中找到解決之道。」


©Daisuke Igarashi/Kodansha

➤影像思考的小說與像詩的漫畫

五十嵐自言,腦中的模糊靈感經常要到動筆之後才逐漸清晰。為了追求寫實,他習慣在創作前大量閱讀、蒐集資料,並透過攝影記錄素材的細節。然而,在創作《魔女》時,由於無法環遊世界親身實地採樣,他只能透過現成資料揣摩異國場景的氣氛。有趣的是,曾遊歷當地的讀者在看完漫畫後,竟誤以為五十嵐也曾實地到訪過這些景點。

「或許取材的重點是勤勞吧!」吳明益笑言,五十嵐就連聚餐時相機也不曾離手。同為創作者,吳明益對此深有共鳴。他回憶,自己也為了創作《單車失竊記》蒐集了多達30輛腳踏車:「在購買腳踏車的過程中,小說的內容也不斷變化。因為有了新的經歷與想像,作品最後完全脫離了原初的樣子。」

談及創作靈感,五十嵐眼中閃過一絲興奮,語帶好奇探問吳明益的創作歷程。吳明益坦言,他大部分時間都是用影像思考,寫作亦是如此。他形容,「靈感往往以電影鏡頭般的形式浮現於腦海,有時宏觀大遠景,有時是細膩的特寫。」寫作對他而言,便是藉由文字試圖捕捉並呈現腦海中的空間感。

吳明益特別提到,文壇前輩宋澤萊曾在他年少創作時對此加以肯定,「宋澤萊認為,寫實主義的精髓在於描繪出一個空間,他是從這點看出我能夠寫小說。」

吳明益說,自己在畫圖時也是如此,靈感如幻燈片一幕幕顯現。而談到五十嵐的畫作,他則形容彷彿「幻燈片的多重疊映」,在層層交錯中展現獨特的詩意。

「與其說我的漫畫是小說般的作品,我更希望傳達一種詩意。」五十嵐表示。面對作品被認為艱澀難讀的評價,他坦言仍在摸索更好的表達方式:「我常常思考如何讓作品的設計更加易讀,卻又發現畫著畫著,界線變得模糊起來。」他笑道:「最終,作品又回到了我想畫、喜歡畫的模樣。這個平衡該如何拿捏,我至今仍在探索。」

➤創作就是山神與醉漢

對談尾聲,兩人分別回應讀者的有趣提問:「是否曾經遭遇難以解釋的奇異經歷?」

吳明益分享自己童年時在中華商場廁所中的奇怪際遇:一名陌生男子在如廁後,轉身蹲下,透過門板縫隙對他說:「你只能活到45歲。」如今安然度過預言年齡的吳明益,早已將這段經歷寫入小說中,引來一陣輕鬆的歡笑。

五十嵐則憶起,某次前往工作室途中,遇見一位面圓且赤紅的男人,邊走邊笑沿著坡道往下。當時感到恐懼的五十嵐,不禁懷疑究竟是遇到傳說中臉色純紅的山神,或單純是名剛從山上歸來的醉漢。語畢,故事中如夢似幻的奇異氛圍在現場蕩漾開來。

正如五十嵐所言:「我畫漫畫最大的初衷,便是為了描繪那些無法化為語言的事物。」這些看似奇幻的經歷,恰是兩位創作者探索真實與虛構界線的日常素材。他們拾起散落於生活各處的靈光,嘗試以非人視角拓展對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理解。這些珍貴的觀察,最終濃縮為筆下的靈感,讓生活的探索與反思在紙上悄然展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1-16 18:00
OB短評》#512觸碰島嶼記憶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傷獸之島

我當野生動物獸醫師的日子
綦孟柔著,寶瓶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獸醫看著動物的悸動,親手照料的感受,與人類世界的奮鬥。一個人如何逐步走入他類的生命,與他們的靈魂交會,共有喜怒哀樂。簡單真摯的文字,流洩出與動物真心真切的相處,也在一刻又一刻的交會時光中,體悟生命。照片中動物們純淨的眼神、自然的舉動,既讓我們體會了大愛之所由,也療癒在紅塵翻滾的你我。【內容簡介➤

短波時代

從冷戰到民主,從情報播送到和平之聲,讓世界聽見臺灣之音
林欣誼、周馥儀著,鏡萬象,43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此書記錄了中央廣播電臺以「亞洲之聲」、「台灣之音」向世界發出訊號的歷史過程。透過機構發展史連結科技史、政治史與傳播文化史,其中包含「廣播」如何在日治時期發展、在冷戰時期被用於心戰、在民主化後連結常民日常生活語言與情感。是一部讀來有趣又親切的歷史科普佳作。【內容簡介➤

孫翠鳳和她的男人們

一戲入魂,從無敵小生到無敵女人
孫翠鳳著,平安文化,699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孫翠鳳筆下描寫出老劇團在鎂光燈之外的人情與浮生,於是絢麗的舞臺有了礎石。舞臺上的演員也因此腳踏扎實步伐,得以凡人之身超越性別、故事,進出各種角色。在誠懇的陳述中,這位經典歌仔戲小生的一身堅毅,七字調都馬調流轉之間,映襯出的是一幅溫厚的臺灣風情。【內容簡介➤

尋羌

羌鄉田野雜記
王明珂著,允晨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樂 
本書是行記,也是研究的後臺,是學者的本體論。學者將自身由文獻、理論中抽離,進入一趟長程的追尋遠古族裔之旅,隨著腳步的深入,旅程中的風景顯得古樸卻又夢幻。我們在崇山峻嶺、鄉野與習俗、故事間,見到一個居地僻遠的族群,如何於時間之流中載浮載沉。而作者的捫心自問,同時也成為解釋世界的一把鑰匙。【內容簡介➤

多謝款待

那些愛與被愛的煙火氣
張曼娟著,木口子繪,皇冠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樂 
張曼娟的飲食書寫別出心裁,飲食在時間之流中,彷彿浩瀚宇宙中的繁星,連綴出一個個星座故事。不執著於某道精巧有典故的菜色,而僅是尋常的飲食習慣與進食場景,卻在滋味、聲響、香氣、手感間,描出溫醇的人情世故,與時空產生連結。【內容簡介➤

臺灣濕地誌

從東亞文明到臺灣與周遭島嶼的濕地變遷、人群流動與物種演替史卷
Chronicles of Taiwan’s Wetlands:A History of Human Mobility, Species and Wetlands Evolution
方偉達著,野人出版,75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樂   益  
本書對於溼地的陳論並未局限於空間的、地理的、生態的面向,而是兼具了時間、歷史、文化的考慮,甚至提點了垂直溼地的存在,呈現出更為立體的溼地於人的關係。書中描繪的臺灣溼地樂章,除了為我們打開另一幅原風景,也引領我們了解溼地之於地球生態的重要性,在永續發展中扮演的角色。【內容簡介➤

戰地之框

從漁村到預備戰地的魔幻時光,在軍管實驗下成為馬祖人
陳泳翰、廖億美、黃開洋著,春山出版,54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在地的視野,庶民的眼光。當地人多年後終得傾訴的呢喃,提示了另一套潛水多時的歷史輪廓。以細瑣的記憶、靈光一現的照片,拼組出軍事力量的進入,如何迫使以海為家、為生的漁村、漁島披上迷彩,逐步變成軍事基地,國家勢力又如何於此間蔓生,終至盤根錯節。【內容簡介➤

小島說話

當馬祖遠離戰地,成為自己
劉亦著,離島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該如何捕捉一座小島的身世?比起宏偉的歷史論述,小人物視角的生平敘事,或許更能貼近小島的實然。作者以優美的文筆,在不同文本之間拼湊出馬祖的生命片段。夾敘夾議,在理性的認知之外,含藏不時刺激著讀者淚腺的片段。就像本書努力傳達的,要認識馬祖,最根本的原則可能正是清空自己既有的印象,謙卑承認自己的無知,讓過往的人事物各自訴說,在眾聲喧嘩中,讓島嶼的生命力自行展現。【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謊言,還是生存?抉擇艱難,理解亦不易:讀《從不說謊的男孩》

如果「真相與謊言間的艱難抉擇」是構成這本小說的經,那麼促使人物們在兩者之間掙扎的情境因素,便是本書的緯。經緯交織下的故事,揭示生而為人的難處,也讓我們深刻感受到,理解他人的處境有多麼不容易。

➤隨情境變化或不變的人性與抉擇的艱難

社會心理學中有個非常經典的理論:「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這個理論指出,在解釋一個人為什麼會做出某些行為時,我們容易過度強調「個人特質」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而低估了「情境因素」的影響。

1961年,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設計了經典的服從實驗。實驗中,參與者被告知要協助「學習研究」進行,擔任教師的角色,而需要對未答對問題的「學習者」(實為演員)施以逐漸增強的電擊。儘管學習者表現出疼痛或不適反應,多數參與者仍在實驗主持人的指示下持續執行電擊。最終約有六成受試者將電壓施加到最大。

1971年,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進行的史丹佛監獄實驗則是另一個(也同樣引發大量爭議的)經典研究。他招募24名心理健康的男性學生,隨機分為「獄卒」和「囚犯」,在模擬的監獄環境中生活兩週。然而,實驗在第六天被迫中止。因為「獄卒」迅速變得專橫,且對「囚犯」施以心理虐待;「囚犯」則出現極端的壓力反應和順從行為。

我們該怎麼解讀這樣的發現?因強大權威指令而變得殘酷的受試者,天生就是殘酷的人嗎?因參與研究而需扮演獄卒身分的學生,在進入此角色之後變得殘忍,這證明了他們體內存有著變得殘忍的基礎嗎?事實上,這類人性爭辯至今仍無定論。但多數心理學家可能都會同意:人性並非堅硬不變,而是一個在環境壓力下具有彈性的存在。

基本歸因謬誤提醒我們,在理解《從不說謊的男孩》裡頭的眾多人物時,我們應該謹慎一些。作為背景的「戰爭」,極大地扭曲了人物的行為,讓「生存」與「保持善良」的抉擇,變得極為艱難。

➤在極端情境的視角下,思考人性需要格外謹慎

人類悖德行為的背後,多半都有其故事。只是,當我們帶著絕對善惡或道德審判的視角看這些故事時,不管對當事人來說怎樣合理的故事,我們可能都聽不下去。

《從不說謊的男孩》故事中,為了活下去,被迫說謊而殘害到他人的尼可,這種行為本身是絕對的惡嗎?父親自殺、被母親拋棄的童年,對歸屬感的追尋,讓烏多走上一條殘忍的路。這種殘忍,真的能百分之百用純粹的惡來解釋嗎?

小說雖然沒有提供確切的答案,卻不時推動著讀者思考:極端環境之下,誠實仍是最高原則嗎?為了生存,我們可以犧牲真實嗎?

回到我們的日常,其實這些困境並不罕見,只是嚴重程度可能低了一點。為了融入群體而說的善意謊言、為了保護他人而隱瞞的真相,或許都暗示著誠實與謊言之間的界限並非如此黑白分明。

戰爭剝奪了人類的安穩與秩序,也逼迫人們面對無數艱難的選擇。在這樣非日常的情境裡,有人因失去人性而墮落,也有人因長出勇氣而昇華——而前者多半不是故事中被讚揚的主角。在每一個輕易的「對、錯」判斷之前,或許可以提醒自己:不管是因生存而妥協,還是因恐懼而選擇沉默,人類行為的背後,多半都有著我們未必知曉的故事與脈絡。

唯有謙卑地承認,我們對他人生命經歷的認識始終有限,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每一個困難選擇背後的掙扎與代價。若真的想做些什麼,不妨先放下對善惡的絕對判斷,選擇去了解、去傾聽,去看見那些過程中的艱難。或許,這才是理解人性的真正起點。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從不說謊的男孩
The Little Liar
作者: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
譯者:韓絜光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

著有多本小說與紀實類書籍,總計在全球以47種語言銷售超過4000萬冊。他有8本書曾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冠軍——包括歷來最暢銷的回憶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此外也寫過獲獎的電視電影、舞台劇、電影劇本、音樂劇,並撰寫全國性報紙專欄30餘年。

他在《底特律自由報》的專欄文章,讓他入選美國國家體育媒體協會和密西根體育名人堂,並於2010年獲頒瑞德史密斯終身成就獎。繼暢銷回憶錄《遇見奇卡》,以及每週線上即時更新、為疫情募款的連載故事《擁抱的溫度》之後,他的最新著作是回歸小說形式的《救生艇上的陌生人》。

艾爾邦在家鄉成立並監管聯營組織S.A.Y. Detroit,旗下有9個慈善營運機構,兼營一間非營利甜點鋪和食品產線,為底特律最欠缺公共服務的市民提供計畫經費。2010年,他在海地首都太子港創辦了一間孤兒院,每月定期訪視。他與妻子珍寧同住在密西根州。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1-16 11:3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