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或者這一代:評李照興《等到下一代:香港流行文化與身分認同史備忘錄1970s~2000s》

在翻開李照興的《等到下一代》之前,我特意打開Apple Music,選擇名為「林夕」的播放清單作為背景音樂。這份清單收藏了曾經在香港流行文化直通兩岸三地時期有著光輝成就,如今卻在中國成為「佚名」的香港作詞人林夕,於2005年與2007年發行的《林夕字傳》和《林夕字傳 2》兩套專輯共6張CD,當中收錄他叱吒華語樂壇數十年來的93首代表作品。

這個播放清單是我在最沉迷香港電影的2000年代反覆播放著的,連同香港詞壇的「另一個偉文」——黃偉文()於2012年出版的《黃偉文大選:Y100》三張大碟,為我這個在80年代出生、成長於台灣,只在不同時期錯落接觸了香港流行文化的讀者,鋪陳出閱讀這本書的底氣。


《黃偉文大選:Y100》專輯。(圖片:本文作者提供)

李照興書寫這本書的起手式頗具哲學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式博物誌的色彩,選擇的視角不僅是個人的回憶錄,更試圖藉由文化研究的途徑,補充2019年前後以來台港學術界流行的一種論述策略,亦即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分析重大歷史事件如何塑造香港的共同體意識。

雖然書名謙虛地以「備忘錄」一詞,提醒讀者本書內容多仰賴個人經驗與觀察,而非精確的史學考據,但這種非典型的歷史書寫,恰恰讓他能夠如班雅明在《拱廊街計劃》中所做的那樣,在歷史的縫隙中串聯片段,從不同時期的香港日常消費文化中,探究在地身分認同的前世今生。

如果撇開學術性的分析,從台灣一般讀者的角度來看,李照興的書寫方式也許更像是對我們熟悉的,總在第四台國片頻道反覆播放的周星馳電影中,港式「無厘頭」與「草根」文化的一種延續。

然而,在《等到下一代》中,李照興帶來一種更具野心的補述,讓我們得以系統性地理解,為何如今因好萊塢電影《媽的多重宇宙》而廣為全球觀眾認識的「港式無厘頭」,並非僅源於周星馳的個人風格,而可往前追溯至1980年代,香港民營商業電台與官營香港電台的競爭關係。

在這場競爭中,商業電台為創建聆聽在地聽眾聲音的風格,孕育出一群特色鮮明的明星DJ,其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的便是由林海峰與葛民輝組成的「軟硬天師」。他們當時發展出貼近街坊之間插科打諢的主持風格,不僅開創傳統電台主持語言外的另一種可能,也成為後來「無厘頭」文化的基礎。

至於「草根文化」的源頭,李照興則追溯至1970年代,由許冠文、許冠傑、許冠英兄弟所塑造的電視節目、音樂與電影風格。類似的文化基因亦在近年的港產片中延續,被視為主要傳承者的,則是黃子華這位曾以「棟篤笑」為人熟知的藝人,以及由他挑大樑且票房賣座的《飯戲攻心》、《毒舌大狀》等港產片。

而2024年香港票房冠軍電影《破・地獄》,更讓黃子華與許冠文的風格進行了一場世代交會,不僅進一步透過票房成功確立新的香港本土電影市場的成形,也藉由電影的寓意,回應2019年反送中運動以來,籠罩在香港社會的集體焦慮。以近年影視圈常用的說法稱之,這部「現象級」作品,透過敘事情節與香港觀眾的情緒緊密相連,甚至直指這座城市的前行之路。

然而,儘管本書是由港人在台灣創立的「二〇四六出版社」發行,李照興的主要對話對象卻似乎不完全是一般台灣讀者,他的書寫目的也不僅止於為我們補述香港流行文化的發展歷史。那麼,這本備忘錄究竟是要留給誰?又或者,書名所指的「下一代」該如何被定義?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回到李照興的核心論述。儘管他並未採用傳統的學術寫作格式,但開篇便清晰地勾勒出本書的論點與理論框架。為了說明香港流行文化如何介入身分認同的建構過程,他首先描述香港的歷史地位與流行文化現象之間錯綜交織的關係,將香港主體性的發展歷程與流行文化的獨特性相互聯繫,並提出「香港這座城市,仰賴流行文化來建立並強化自身身分」的觀點。

書中提出「品味政權」論點,強調世代更替如何不斷重新定義了審美標準與文化認同。進一步借助香港社會學家呂大樂的「四代香港人」框架,分析不同世代如何影響流行文化的發展,並列舉各世代的代表性人物,肯定他們在文化生產上的貢獻與能動性。

透過這樣的論述,呂大樂所描述的世代間政治認同與價值觀的分歧,不僅可被視為後一代如何發展出與前代不同的流行文化,甚至進一步取代前一代成為新的品味政權的原因。從這個角度來看,香港的主體性與身分認同的構建,便是自1970年代由第一代香港人開始發展,並在跨越千禧年後,經後兩代香港人的前仆後繼而趨於清晰。

由此可見,李照興筆下的「備忘錄」,其主要的閱讀對象或許正是當下正共同面臨香港身分認同危機的「四代香港人」,以及由他們開展出的「下一代」。

然而在本書中,李照興並未僅止於回顧歷史,而是透過細緻梳理香港流行歌曲、影視作品、時裝風格與「蒲點」於1970年代至2000年代之間的發展,進一步印證上述論述。

而本書的最後一章「流行備忘:過去備份與未來連結」,應是全書最具潛力的內容。該章節收錄了三篇關於近年香港乃至「泛華語」電影產業與市場發展的觀察,並附帶兩篇更為私密的文章,記錄他個人對某些特定香港時刻的深刻情感,和他個人視角下的香港流行文化簡史。

在這三篇討論電影市場發展的文章中,我逐漸發現,自己或許可以歸入李照興未明確點出的另一類閱讀對象。

特別是在他描述港產片如何在2003年經歷SARS低谷、2019年反送中運動後的政治衝擊,卻於近年開啟新一輪以香港本土市場為主的發展階段時,不禁令人聯想到,2019年社運前後常見的口號:「今日香港,明日台灣」或是「今日台灣,明日香港」。也由此閃回2006年台灣因電影《海角七號》票房大捷帶來的「台片復興」景況,以及流行文化發展如何回應當時亦正值建構期的台灣主體意識。

此外,李照興援引比較文學家史書美的「華語語系(Sinophone)」理論,同時回顧近年台灣電影、香港電影、東南亞華語電影和少量中國電影在金馬獎中的表現,以及由串流平台引發的台灣劇集潮等現象,以此探索流行文化如何跨越地域、語言與政治界線,開展出「全球華語影視體系」(Sinophone Cinema),並影響其所涵蓋不同地區的身分認同。

在這個脈絡下,《等到下一代》所訴求的讀者,應不再只是某個特定地域內的族群,而是橫跨港、台,甚至更廣泛的華語世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跳脫過去以「華人離散」(Chinese Diaspora)為認同主軸,卻仍在尋找共同記憶與身分連結的「這一代」。

李照興在「跋」中說明了他將書名取為《等到下一代》的緣由,一方面是取自歌手謝安琪演唱、黃偉文填詞,回應香港利東街拆遷保存運動的歌曲〈囍帖街〉中那句:「等不到下一代是嗎?」。一方面也藉由港式粵語對「等到」的兩種發音,分別指涉「下一代的到來」與「已等到下一代的出現」,來呈現書中聚焦的這種語言的特殊性。

因此,當我以喜愛香港文化的台灣讀者身分出發,在閱讀過程中經歷試探、丈量,到讀出得以將自己納入作者對話對象的可能性後,便將這篇書評命名為「或者這一代」。這個「或者」,可以是粵語或國語發音,但也是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中爵士歌手Nat King Cole演唱的插曲〈Quizas, Quizas, Quizas〉——quizas即為西班牙語的「或者」、「也許」、「可能」。

我想起未被李照興列舉入四代香港人流行文化代表人物,被夾在妾身未明的第三代與第四代中間的鄧麗欣,以及她或許不甚鮮明,但在脫去2000年代偶像外衣後,幾次深具時代意義的戲劇演繹。

那是2017年由杜汶澤執導電影《空手道》中,身著空手道袍、帶著不認輸姿態的平川真理;也是2020年由黃綺琳執導電影《金都》海報上,著中式結婚禮服站在太子金都商場前,仿若頂著整個世代抑鬱神情的張莉芳;以及在2024年ViuTV製作的電視劇《島嶼協奏曲》中,掙扎於是否留在台灣的香港移民嚴曉樺。她們在等到下一代前,或者還有什麼關於身分與認同的話語未說盡。


電影《空手道》劇照。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等到下一代:香港流行文化與身分認同史備忘 1970s-2000s
作者:李照興
出版:二〇四六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李照興
 

香港作家、創作人、出版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傳播藝術系畢業,主修文化研究。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 ,研究領域主要包括香港電影論述及城市流行文化。曾於香港《經濟日報》、《號外》雜誌、《周末畫報》等多個傳媒機構担任記者、主編、出版人及創意總監等崗位。多年來輾轉長駐香港、北京、上海等城市從事第一綫採訪、文化記錄及個人創作,採訪及評論作品現見於端傳媒、《號外》、《明報》等媒體。

尤愛站於時代的熱點,記錄並梳理城市進程的來龍去脈,世代交替的吉光片羽,身分混雜的文化沖擊。那曾經是1997年的香港、2008年的北京,以至2022年的上海。現專注香港流行文化記錄及論述、泛亞洲城市觀察和跨域華語文化圈現象,創有「B鏡:流行文化自由connect」專頁,持續文化評論、流行歷史與當下包括東京、台北、香港等亞洲城市的新興文化梳理。面對急劇變化的後香港新常態,也是時候通過對香港流行文化發展過程的重新檢視,探尋當年香港身分崛起的成因,今天面對的焦恐,以至未來去往的方向。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陳盈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2025-03-13 12:00
編劇書簡S2EP6》 每個瘋女人都需要一個男同志閨蜜 《在熙,燒酒,我,還有冰箱裡的藍莓與香菸》與改編影視

前年的某個深夜吧,還不認識韓國作家朴相映的來歷就翻開他的《在熙,燒酒,我,還有冰箱裡的藍莓與香菸》,結果讀了第一篇〈在熙〉就咯咯笑出眼淚,讀完馬上把書介連結貼給通訊軟體上從年輕到現在,稱得上「閨蜜」的每一個男同志友人,附上在熙式瘋女人語氣的訊息:「給我去看!!!馬上!!!這是我們的故事!!!」朴相映勾出了我體內的「在熙魂」,通常它只有在與gay閨蜜們酒過三巡或寫作進入到某種聖靈充滿的狀態才會出現。四處泡吧抽菸談戀愛,四處遇到爛男人,跌倒也拍拍站起來的在熙。那種無視世俗眼光、坦然無畏、勇敢做自己的姿態。

但我並沒有接著閱讀接續的三個篇章,因為知道這本深刻描繪首爾同志情感生活的小說集已改編成影視作品,決定先忍住,等看完電影與影集再回頭讀小說。


電影《在熙的男,朋友》劇照

➤婦產科的老舊子宮模型去了哪? 

去年秋天在戲院看改編電影《在熙的男,朋友》,看魯常泫飾演的張興秀與金高銀飾演的在熙從大學校園邊緣人到成為室友,一路看到興秀陪在熙去診所墮胎,在熙不滿老古板醫師對她批判說教而抓起桌上的老舊子宮模型往外奔時,都還覺得「忠於原著」,然而,下一場,在熙跑至巷子圍牆邊開始如泣如訴:醫生怎麼可以那樣說我!?


電影《在熙的男,朋友》劇照

即使這場情緒飽滿,即使金高銀哭得梨花帶淚,我卻直覺不對勁:這不是在熙。在熙不會哭,也不會管別人說她什麼。
 
果然,回家翻了原著。偷了子宮模型跑出來的在熙,與男主角(小說中名叫「映」)在路邊哈哈大笑抽菸,護士氣喘吁吁追了上來,說院長那個老頑固我也忍他很久了,但模型不拿回去我會更倒楣。在熙看在護士姊姊的面子乖乖還回去,還跟她擁抱約喝酒。這才是在熙。

春節期間在串流平台看了影集版《大都市的愛情法》,也許是朴相映親自擔任編劇的緣故,這段在影集版完全與原著相同。但以對子宮模型的處置斷然說電影不如影集也是不公平的,因為電影版沒被要回去的子宮模型就一直擺在兩人同居的公寓桌上,最後還成為在熙用來攻擊臭直男沙豬男友的武器,新女性在熙以從古板婦產科老醫師那兒偷來的老舊子宮模型痛擊父權,也是極有趣的反諷。 

電影版改編了小說集首篇〈在熙〉,因此牢牢扣住男同志與異性戀女的友情,並強加「外界眼光」對兩人的壓力,男同志與放浪女在韓國傳統價值都是「不正常」,若說在熙的旅程是一路跌撞到獲得真愛,興秀的目標與任務則是勇敢出櫃。電影版在這兩條清晰的軸線上添加了許多小說沒有的設定,例如:在熙大學時與媽寶富公子的戀愛插曲、出社會後與沉穩律師(其實是個該被子宮模型砸死的混蛋)的混戰,都是巧妙的戲肉。而不敢公開性向的興秀,則是與他校性別平權社團的男生低調相戀,最終因自己的怯懦而分手。

➤一張電影票根與一張拍立得

電影版雖然著重在〈在熙〉,但興秀的家庭線則多少抽取了小說集第二篇〈一片石斑,宇宙的味道〉裡媽媽的元素,在電影中形成一條完整的敘事線。

張興秀高一時跟一個大哥哥接吻,被媽媽撞見。從此媽媽虔誠上教會,為他禱告:趕快「好」起來。大學時,媽媽親自送冬衣到他首爾的租屋處,發現有個活潑亮麗的同居女室友在熙,大喜。說:我就知道你的病會好。興秀終於決定回家跟媽媽說:我是同志。媽媽沉默,無聲把自己關在房間。深夜,換好衣服走出,說要去看電影。

凌晨四點興秀醒來,發現媽媽不在房間。打開浴室門,媽媽倒栽在馬桶裡,不動,地板滿是鮮血。完了!我出櫃害我媽想不開了!興秀哭著打電話叫救護車—— 然後才聞到蔓越莓味,媽媽只是喝多了鮮紅色的蔓越莓酒。

喝醉的媽媽搖晃回房睡了,興秀鬆了一口氣,然後,他看到桌上媽媽皮包側袋露出的電影票根,是當年著名的同志電影——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電影《在熙的男,朋友》劇照

若說電影版壓抑內斂的張興秀是溫柔守護型的閨蜜,影集版的「映」變成的高煐則是傲嬌可愛的妖精型閨蜜。影集版《大都市的愛情法》八集分成四個單元,分別改編小說的四個故事,因此相較電影版,有更足夠的篇幅完整呈現各條故事線。

南潤壽飾演的高煐沒有張興秀那麼強壯高大,在同儕之間也早就坦然出櫃,與男同志閨蜜開心分享情事與房事,過著慾望城市首爾同志版的生活。唯獨對母親,同志身份仍如一頭大象堵在兩人之中。 


影集《大都市的愛情法》劇照

與原著及電影版相同,母親曾目睹高中時的他與男生接吻,認為他「有病」,甚至把他送到精神病院「治療」。這道母子間的創傷難以痊癒。成年後的高煐悉心照料罹癌的母親,同時和愛吃石斑、深櫃的前學運男戀愛著,甚至希望把男友介紹給母親。

最終男友落跑,而被高煐捏爛的兩人合照拍立得,則不知何時被母親撿回來,夾在為兒子收藏的文學獎得獎剪報資料夾中。以一枚佈滿皺褶的照片說了一切:我都知道,我希望你幸福。無論是嘗試去看電影理解兒子,或是為兒子守護住心碎戀情,都是母親的成長與釋懷,也是都會愛情故事下溫柔的家庭絮語。


影集《大都市的愛情法》劇照

看電影版時已覺很厲害,但影集版更勝一籌。這一籌來自第二單元的片尾歌曲。高煐曾與男友在公寓聽著老歌黑膠共舞,歌曲是李銀河的〈哈囉,你好〉。

我懷念愛情的低語
我無法忍受聽到你的聲音
掛斷電話後,我低聲自言自語
你好!你好,你還記得我嗎?
我依然愛你

最後一個鏡頭,高煐推著坐在輪椅上的孱弱母親到公園曬太陽,無意哼起這首歌的旋律,母親接著唱下去。未曾謀面的男友與母親,在歌曲中連結了。這是兩個以不同方式傷害過高煐的人,無法說出口的道歉與愛。


影集《大都市的愛情法》劇照

➤婚禮歌曲的兩種詮釋

不知是原著朴相映的點子,或是影集製作團隊的設計,影集版像是80年代的韓國經典老歌派對。第一單元原著的「在熙」在影集版改名叫「美愛」,電影版與影集版皆與原著一樣,收尾在男主角為女主角獻上的婚禮歌曲。原著裡,映選的是女子團體Fin.K.L的歌,本來就不擅長唱歌,再加上情緒激動唱到走音,成為賓客笑話,新娘在熙衝上台陪他唱完。

美愛的婚禮忠實呈現這場戲,但選的是1989年發行的盧士燕的〈遇見〉。

不要回頭,不要後悔
不要露出愚蠢的眼淚
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


影集《大都市的愛情法》劇照

高煐與美愛在副歌無畏地大聲合唱,不在乎歌聲與音準,彷彿唱出了他們不回頭、不後悔、不流淚的青春。
然而,電影版像是做足準備來PK,當然很明顯也是製作預算更高,在婚禮上興秀大秀歌舞。是Miss A的〈Bad Girl, Good Girl〉。

你甚至沒那麼認識我
你只看到外在的我
你的目光讓我覺得可笑


電影《在熙的男,朋友》劇照

原本彆扭壓抑的興秀,在中央舞台又唱又跳,扭腰拍臀,妖艷無比,將氣氛帶到最高潮。這不只是興秀對閨蜜在熙獻上的祝福,也是他為自己的大膽發聲。

如興秀在旁白說的:「在熙是我二十多歲時的外接硬碟。」朴相映的小說與改編影視,也是我們這世代的外接硬碟,代替我們說出不敢說的故事,活出我們不敢活的人生版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現場》你說福建麵還是蝦麵?陳靜宜一步一腳印,尋味踏查食物的故事

「食物只是媒介,我最想了解的是,食物背後的人。」對飲食研究者陳靜宜來說,食物不只是斷面,而是像歷史一樣,有前後和東西南北,所以她更想從「跨域」角度來探究食物,「不僅能理解得更全面,回過頭來,也理解了我們自己。」

從聚焦台灣飲食的《臺味》到追尋其背後身世的《喔!臺味原來如此》,陳靜宜不只行走兩岸,足跡也拓往東南亞與日本等地。繼《啊,這味道》以馬來西亞為主題後,她又交出了新作《我說福建麵,你說蝦麵:馬來西亞飲食文化特寫》,集結她六年來在《星洲日報》的專欄。

這本書也是少數先在馬來西亞出版,今年初才由在台馬華作家林韋地創辦的季風帶文化「引進」,在台灣重新編排上市。

➤獨愛飲食而非美食

初見陳靜宜的人,多半會驚呼:「妳好瘦!」外型嬌小的她,似乎與吃遍四方的「美食家」沾不上邊,但若知道她對食物除了品嘗,更多是踏查,就比較能夠明白,她的瘦或是天生,或是「走」出來的。

陳靜宜曾任報社美食記者十多年,從記者到飲食作家,她對兩者下了精闢比喻:「美食就像俊男美女,大家都愛,但人中不多;飲食則是人類學,高矮胖瘦都有,每個都是獨一無二,沒有誰最好。」捨棄了評分排行,人類學家做的當然不是選美,而是追尋為什麼不一樣、如何不一樣,這些背後的來歷與故事。

因此《我說福建麵,你說蝦麵》開章第一頁,放的是馬來西亞的地圖,上面標出書中提到的城市,從檳城、吉隆坡到柔佛、砂拉越等,也是她所走過的路徑。

書名則用一種俏皮的說法點題——其實「福建麵」是在大馬一道「撞名」的麵食,檳城、吉隆坡都有,但實際卻是兩道截然不同的食物,味道差上十萬八千里。在檳城的,是使用蝦殼蝦頭熬煮的湯底、配上黃麵;吉隆坡則是以黑醬油、豬油拌炒,麵條略粗,是乾麵。

因此離開檳城,檳城的福建麵多會改稱為「蝦麵」,和中國廈門的蝦麵系出同門,也和跨海到台變成的「擔仔麵」,為同源的變體。再細究這三地因皆靠海,所以蝦子取得容易,為其由來。

而馬來西亞兩種不一樣的麵都取叫「福建麵」,原因自是和鄉愁有關。檳城的福建麵如前所述,源自福建廈門;吉隆玻的這道乾麵雖是馬來西亞原創,但創始人為中國的移民,為了討生活開了麵店,發明了新菜色,取名時自然想到自己的家鄉福建,以此命名。

「對新客華人來說,身居異域,具有危機感,強化籍貫是一種身分認同、宣示,避免被同化並強調差異。」陳靜宜在書中如此解析。有趣的是,她也描繪兩地、兩家福建麵的老闆相見時,劈頭就問:「你福建人?」老鄉見老鄉,自然地用福建話聊起天來,讓她相當有感:「他們各自找到彼此的交集,而非看到彼此的分歧。」

➤「戰」不是貼標籤,而是找到交集

除了福建麵,相似的例子還有「肉骨茶」、「亞參叻沙(asam laksa)」等,一道菜餚各自表述;前者的系譜還可擴展到台灣的藥燉排骨,後者則有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做的不同版本。陳靜宜笑說,就像台灣人也愛爭論南部粽或北部粽、肉燥飯和滷肉飯誰才是王道,但她如此取材不是想「戰南北」,而是比較差異;不是為了貼標籤,而是發現交集。


清新版的馬來人亞參叻沙(圖源:季風帶文化)

這也是她書寫轉向的軌跡,從過去著重食物的「區域性」,到不再以國界分野,朝向「跨域」整合。她為此翻讀史料,同時,她的腳步也隨著筆尖跨出去,「因為不管甜還辣,不吃就不知道有多甜、有多辣,這也是為何飲食相對於其他研究,更需要一步一腳印,實地做田野採訪。」

加上台灣的飲食書寫日益蓬勃,「既然台灣已經這麽多人在寫,我就跳出去看看吧!」《喔!臺味原來如此》即是她跨出島嶼,到中國東南沿海的廈門、漳州、泉州、潮汕等地追尋食物來由;與馬來西亞的緣分則始自2016年,因當地飲食名家林金城的作品啟發,讓她踏上這塊土地,開啟探尋之旅。

林韋地描述,陳靜宜如同把「比較文學」、「比較政治」等學術研究方向帶入飲食,開啟一條「比較飲食」之路,也因為橫跨國度,讓她能從飲食角度,反映華人社會的變異性和多元性,這遠比空泛的「華人共同體」更能細辨、理解各地華人的身分認同與複雜。

➤食物的啟發

《我說福建麵,你說蝦麵》明寫馬來西亞,實則寫更廣泛的華人飲食。就像她常聽到馬來西亞華人這句有點饒舌的自介:「我來自中國,但不是中國人;我是馬來西亞人,但不是馬來人。」因此書中提到了來自中國、香港、印度、越南等地移民,可延伸「比對」的飲食脈絡,則從大馬擴及新加坡、台灣、印尼等地,充分展現了因為歷史的流變、地理上的遷徙,所造就成的「多元」。

帶著腔調有點不同的華語,她以有點熟悉又帶點距離的眼光看待當地,筆下盡是鮮活的細節觀察。例如她描寫為何台灣人用碗吃飯,大馬則多用盤子「打」飯;台灣也有的炒粿條,她在大馬的第一印象卻是用「聽」的,非得要用短柄鏟子鏗鏘快炒,發出火光和聲音,才感覺獨門好吃。


在大馬炒粿條十分講究聲光效果。(圖源:季風帶文化)

或者台灣人買手搖飲,對店員喊「大奶微微」早已見怪不怪,反映的是選項多元和服務貼心;同樣地,檳城人吃麵可以點「福建摻」,就是半粉半麵、半蝦湯半滷湯,讓客人可十足任性。

同樣是路邊攤,檳城小販用炭火的比例高,讓初來乍到的她興奮得不得了,後來才發現根本相當普遍。令她扼腕的是,明明台灣、馬來西亞都有精彩的路邊小吃,「小販文化」卻在2020年搶先被新加坡申請通過,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另一方面,異鄉客採訪的困難在於,馬來西亞地理幅度廣,但交通相較台灣不便;此外,雖都講華語,但因非在地人,要談得深,得花更多時間。幸而當地朋友總是熱情分享,讓她能深入鄰里與巷弄,充分體會民間的飲食魅力。

在寫作技藝上,陳靜宜自陳盡量以譬喻代替形容,因她認為嗅覺、味覺等感官描述,只是書寫食物的「敲門磚」,並非重點。因此,她最喜歡、至今仍常重讀的飲食著作為辛永清的《府城的美味時光》,作者出身台南,後來以料理研究家的身分揚名日本,書中藉由她童年記憶的十二道家傳料理,回味悠遠美好的舊日時光,其「謙卑、和善、寫實」的筆調,為陳靜宜心之所嚮的目標。

另一本影響她的是美國廚師丹˙巴柏(Dan Barber)所寫的《第三餐盤》,作者花十年時間走訪各地,以更寬廣的視野探討食物和環境的關係,深具議題性。也對她頗有啟發。

就像福建麵與蝦麵同框出現,台馬兩地、大江南北的飲食並陳,沒有人會屏棄更豐富的選擇。終究,療癒我們的是食物,也是食物背後那些關於移動、關於生活、關於情感的各種滋味。


(圖源:季風帶文化)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我說福建麵,你說蝦麵:馬來西亞飲食文化特寫
作者:陳靜宜
出版:季風帶文化
定價:49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陳靜宜

一個人,養一隻貓,媒體稱之為最懂馬來西亞華人飲食的台灣人。

《星洲日報•有情有味》專欄作者。研究華人飲食文化,重視福建、廣東、潮汕等地原鄉、馬來西亞與台灣的移民關聯性。2018年出版台灣第一 本馬來西亞華人飲食專書《啊,這味道:深入馬來西亞市井巷弄,嚐一口有情有味華人小吃》,多次串連台灣與馬來西亞兩地美食交流活動。

從事飲食報導與研究二十年,2023年獲《Taiwan Tatler》雜誌選為台灣九大餐飲影響力人物之一。媒體封為「台菜天后」,並著有《臺味》、《喔!臺味原來如此》等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3-12 11:3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