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誤入2025「首爾戶外圖書館」,城市中的度假地,最潮沒有之一,蓋粉紅毛毯,躲入帳篷

韓國首爾知名地標「景福宮」與「光化門廣場」,位於串連歷史與市政核心的重要地段。鄰近地鐵3號線的景福宮站與5號線的光化門站,周邊匯聚首爾市政府、博物館、美術館與多項文化活動空間,是遊客抵達首爾的必訪之地。4月下旬,首爾的櫻花被連日的大雨打到一朵也不剩,但今天陽光煦煦,傍晚的風帶著涼意。

隨意選了一張粉紅色的懶骨頭坐下,穿著背心、戴著寬緣帽的工作人員搬來一個箱子放到我面前。本來以為他是來趕人的,他卻要我坐下、指了指箱子說,看本書再走吧。我就這樣闖進了「首爾戶外圖書館」。


Hip Dok讀書會是首爾戶外圖書館的側翼組織,目前人數爆滿、不再接受新會員。加入之後可以開始尋寶集點,會優先獲知活動訊息和參加簽名會和見面會!

一位女性脫了鞋子,鑽進旁邊一個看似帳篷的位子;還有媽媽帶著兩個小朋友在選書、選位子。我的懶骨頭旁邊是一張小茶几,及一把大陽傘。此時又有一位穿著圍裙的工作人員走來,放上一盞小燈,原來是擔心我看書光線不足。每個座位後方有一塊太陽能板,吸飽了今日份的光,準備為夜間的讀者供電。


以城市中的度假地為主題,滿滿Outdoor風格,露營不在山上或海邊,而是城市裡的圖書館。帳篷造型搭配燈泡吊飾與懶骨頭坐墊,只要選好喜歡的帳篷,就能展開一場閱讀的野營。


坐下之後,工作人員會捎來一盞小小小檯燈。煤油燈的造型十分可愛,亮度嘛⋯⋯在白天一點用也沒有XD,看似無益看書的小廢物,但如果拍照上傳IG 限動,加分!


帳篷哪有懶骨頭舒服,聞著書本的香氣,讓人啟動睡眠學習法。每個座位區都以太陽能板供電。

如果箱子裡沒有喜歡的書,廣場上有許多色彩繽紛的「諺文字母」書櫃,可以自己選書。旁邊有服務台帳篷照顧讀者,冷了可以免費登記借用小毯子、對活動的instagram按讚打卡可以獲得棒棒糖一支。有什麼靈感想快點記錄下來,也無償提供筆記本和文具。


這邊看是「ㅓ」音,另一邊看是「ㅏ」音的諺文書櫃。跟台灣人一樣喜歡諧音梗的韓國人,在排列這些書櫃時,有沒有偷藏什麼訊息呢?


黃白配色的光化門閱讀庭園,展示的各種選書,色彩明亮、內容吸睛,吸引路人駐足翻閱。每座書櫃不只是知識櫃,更像一場移動的策展。


從亮眼的螢光綠「HIP DOK Book Club」櫃位,到螢粉、紫藍相間的透明書櫃,2025首爾戶外圖書館的書架不只展示書,也展示了閱讀的時尚感。造型前衛、色彩鮮明,完全符合近年流行的MZ世代審美。無論是翻開一本小說,還是拍張照上傳社群,都有很多取景的可能。


小毛毯是粉紅色的!貼心的戶外圖書館員在服務台帳篷幫你準備好,免費的棒棒糖和小毛毯,看書看到頭昏眼花嗎?缺血糖了!在首爾的春天、戶外吹風看書,別忘了來領!

右前方突然慢慢地行成一條人龍,每個人手上都拿著同一封面的書,封面寫著「대도시의 사랑법」,怎麼感覺好像有點眼熟?原來是電影《在熙的男,朋友》原著作者朴相映的簽.書.會!太可惜手上沒書、又沒有事先報名,只能在旁邊看著他本人簽完書、和讀者們一起開心自拍。


一排人龍各自拿著藍莓色的書,廣場上的立燈也都轉紫藍色,《在熙、燒酒,我,還有冰箱裡的藍莓與菸》的「藍莓」登場!巧遇作家朴相映簽書會


色彩鮮明的空間設計與可愛的市吉祥物 Hechi 一起迎接來訪者。後方山岳的壯麗背景與城市閱讀活動巧妙結合。


工作人員的裝扮也與活動風格相呼應——牛仔圍裙搭配休閒穿著,完美融入戶外閱讀與露營風的氛圍。胸前吊牌寫著Seoul Outdoor Library字樣,圍裙是偽褲裝,細節滿分,不失為低調但吸睛的小亮點。


首爾戶外圖書館不只是閱讀空間,也是多感官藝文基地。隨著傍晚的光影轉柔,現場樂團於主舞台演奏,搭配一片片繽紛懶骨頭與草地座椅,讓市民悠遊在書與音樂之間。

舞台音響又再次發出聲音,樂團開始彩排,演奏著慢板的音樂,相當適合在這邊看書、悠閒軟爛一整天。就算不看書、(用手機)看電子書(咳)也很愜意。搭配著遠處李舜臣將軍像底下大叔宏亮的抗議聲,此刻安靜的小宇宙對映著彼方自由奔放的主張,充滿違和感的時空下,在看似不適合讀書的地方潛心閱讀,也是戶外圖書館最迷人的地方。

首爾戶外圖書館 Seoul Outdoor Library

時間

  • 2025年4月23日~6月29日、2025年9月5日~11月2日
  • 暑假期間(7月~8月)因夏季雨季暫停,夜間視天氣情況進行
  • 每周五、六、日,早上11點至晚上10點

地點

  • 紅區:首爾廣場(首爾圖書館前,市廳站)
  • 綠區:光化門廣場(光化門站、景福宮站)
  • 藍區:清溪川河岸走廊(光化門站)

各區主題及特色

  • 首爾廣場

    照片取自:서울특별시

    ↪選書:文學、原創小說、知識、健康、財經、旅遊、情感
    ↪特色:首爾文史觀光資訊、當地農產市集、親子同樂區域

  • 光化門廣場

    照片取自:서울특별시

    ↪選書:哲學、心理、條漫原作、漫畫、外語、韓國文學翻譯本
    ↪特色:樂團現場演奏、月光電影院、作者簽書會

  • 清溪川河岸走廊

    照片取自:서울특별시

    ↪選書:自我成長、投資、旅遊、藝術、現代詩、散文、人文社會科學
    ↪特色:現場廣播電台,音樂、有聲書及朗讀

  • 詳細資訊,請查詢官網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5-07 15:30
書評》值得台灣借鏡的令和日本:人口學家讀《一億總下流?》

對日本文化有深刻觀察、且能以中文寫作的作家茂呂美耶,近年的著作多關注當代日本社會的種種現象。甫於上個月出版的《一億總下流?——老害、少子化、多死社會……老人國日本的社會難題與國家危機》,更是直面日本眼下最急迫的人口變遷與其衍生的社會問題,對同樣身處低生育率和急速老化社會的台灣讀者,有很高的可讀性與鑑往知來的價值。

本書的內容基本上聚焦在剖析當代日本「家庭變遷」與「階級不平等」兩大主軸,並從5個主題、各以5篇短文的方式來展開。

➤東亞社會共同面臨的變化與難題

一開始的3個主題便是環繞著家庭變遷:超高齡化、超少子化、兩性關係,與台灣面對的家庭、人口議題有相當高程度的既視感與雷同之處。比如大家熟悉的晚婚、不婚、少育現象,還有從「皆婚社會」轉為「終身單身社會」等等。

當代少子女化社會的前驅因子,主要與女性教育擴張與經濟獨立有關。而這樣的變化,若遇上家庭價值極為傳統保守的男尊女卑社會,通常沒有例外,就是會迸發台、日、韓、中、星、港等地出現的超低生育率現象。

事實上,過往的全民皆婚、高生育率社會,是立基在女性被剝奪教育與就業權的前提之上。當一地社會往工業化邁進而需要大量技術勞工時,女性的就學、升學率、勞動參與率便大幅提升,接著就會開始出現晚婚少育的現象,全球皆然,沒有例外。

當女性沒有人力資本,女性便沒有成家以外的選擇,甚至沒有維持單身的可能性,因為會使家族蒙羞、死後無法進宗祠,只能納入姑婆廟云云。女性也沒有未婚生育的自主性,整個社會規範要求她們進入婚姻制度才能有生育權,以確保男人不被戴綠帽、子女血緣正統。而她們的「事業」,就是窮盡其畢生精力持家育兒,也因此二戰結束前,女性一生的平均生育水準可達7、8名子女。

➤性別平等與生育率的關連

但是,女性地位的提升,並不一定都會走向超低生育率之路。工業化前驅國家瑞典、英國、法國等國的當代總生育率,之所以一直都接近人口替代水準的2人,就是因為他們在社會變遷、女力大增的同時,家戶內外的性別平等也落實得相對徹底。所以在這些國家,女性勞參率和生育率是正相關、不是負相關。

反觀日本,工業化遙遙領先其他亞洲各國,但在性別平等方面,過了一世紀仍舊遠遠落後相似開發程度的歐美國家。也正因如此,現在還持續「生不如死」地煩惱人口問題。

書寫過明治、大正時代新女性圖像的茂呂美耶,想必對這些議題也有過一番思考,於是在〈當出生率遇見死亡率〉一文中提到,比起急速發展且變遷迅速的社會經濟制度(包括教育、職業、政治參與等),「傳統的家庭制度文化(孝道思想、夫妻分工等)變化相對緩慢」。她沒有明確點出,實際上是「傳統的家庭制度」趕不上「女性角色的變化」,但在〈為什麼日本的單身男性會愈來愈孤獨?〉這一篇,有更加詳細的描述。

日本悠久的男尊女卑傳統,在書中勾勒的男人「婚活」時愛找年輕女性、大齡女性被譏笑其衰退的生育力、家務育兒重擔持續落在女性身上、男女薪資差異等現象,都成了整個社會面對人口危機的共業。而這些情況,在台灣也都觀察得到。

➤已婚者生育率未必降低,非自願單身者大增

事實上,維持低點多年的總生育率,在東亞各國都引起部分人士焦慮,認為家庭正在崩壞、年輕人沒有責任不願承擔。但本書顯示,日本年輕的未婚人數雖然一直增長,但有可觀比例的人,其實都有成家找伴的意願,只是在調查時僅3成有伴侶,未婚是因為還沒遇到適婚對象。而大多數人沒有伴侶、想婚卻在「婚活」一事上不積極等,這些現象與台灣的大型青年調查結果幾乎完全重疊,也與南韓的青年男女經驗相似。

整體來說,東亞的單身青年遇到了覓偶成家的困難,然而各國政府面對這樣的難題,除了多辦聯誼(或是如東京都廳開發了AI交友軟體)之外,並沒有提出太多對策。與此同時,則是把巨額的經費都投注到已婚家庭的育兒支持之上。

殊不知,整個東亞生育率低到舉世矚目,其實是因為未婚人口大增、稀釋了總生育率所致,而已婚家庭的生育水準都能保持在兩名子女左右。在未婚人口中「不婚」者並非多數,東亞的大量終身單身人口,有高比例應屬「非自願」。


日本近年有各種與「婚活」相關主題的書籍出版,也有多部改編為影視作品。

➤新型態的不平等:台、日社會的差異

本書的最後兩個主題:「社會階級」和「流行語與事件」,著眼於階級不平等加深的社會現況。雖然日本的「格差社會」與階級問題與台灣社會不全然相同,但隨著越來越多人未婚,孩子越生越少,台灣社會也出現了新型態的社會不平等。

具體的情況包括:離婚風險最高的族群,已從高學歷男女轉為低社經男女;生育率降幅最劇烈者,為大專學歷以下女性;以及不具大專學歷之離婚母親、有越來越難取得完全或共同子女監護權的趨勢等等。這些現象,在在凸顯社經地位具有形塑生命事件的關鍵性,而生於較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孩童,也將會有較好的資源與發展機會,即本書提及的「父母扭蛋」概念。

唯一的例外可能是,未來高中學歷與大專以上學歷的女性,終身未婚率將同時大增,但比例趨同,都接近3成()。至於本書提及女性在婚後辭去正職工作,成為全職媽媽,一旦離婚或失去丈夫,會一路直線落入社會最底層的狀況,在台灣發生的機率可能較低,主要是台灣女性因婚育而退出職場的比例,沒有日本來得高。

最後,書中提及孤獨問題、無差別攻擊/殺人事件與「老孫介護」等議題,為台灣帶來的警訊是,構建社會安全網的重要性。尤其在未婚人口大增、家戶人數與親屬網絡萎縮的時代,比起提升生育率、或加碼長照福利,關注缺乏家庭支持者的身心福祉與社會扶持,也同樣重要,值得作為現有政策的修正方向。

➤人口問題的其他解方:人盡其才

整體而言,本書內容引用許多重要數據,對當今日本社會面臨的社會議題以「精描」的方式討論,讓讀者很快可以意識到問題的核心。加上不少篇幅佐以國際數據比較,更可以很快掌握,日本在世界上或已開發國家間的位置與特殊性,這是作者宏觀視野的一環。

其次,本書引用的歷史人口資料顯示,當今日本被視為「異常」的晚婚晚育,或許並非史無前例,也是作者很有洞見的比較觀點。事實上,東亞社會並不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持續呈現「全民皆婚」的狀態。一百餘年前,日治時期台灣某些地區與某些族群的終身未婚率,也曾是現代人難以想像地高。這個事實,或許對緩解某些人的低生育率焦慮會有所幫助。

其實,與其糾結生育率太低,更應該思考沒有被完全善用的女性勞動力,可以如何增加她們進入職場的比例?如同日本透過高齡就業緩解人力缺口,台灣在無法立即看到生育率拉升之際,應想辦法讓女性勞參率有所成長。

與男性或歐美高所得國家相比,台灣的女性勞參率仍有不少進步空間。而導致生育率降低和偏低的女性勞參率,常有共同的前導因子,亦即能支撐高女性勞動參與的已開發社會,其生育率通常也較高。這一點值得政策單位關注。

➤他山之石,可以為錯,可以攻玉

然而,本書也有兩個瑕不掩瑜的小問題。首先是通篇有過度使用「比率」一詞的傾向:有很多屬於「比例」或「百分比」的描述,都以「比率」來敘述,令人讀了不無彆扭之感。

其次,通篇將總生育率的單位誤植為「%」,全書有超過20處。在低生育率成為年年熱議現象的今日,經常有媒體、學者與評論人把實際單位為「人」的總生育率單位誤以%或‰來描述。

舉例來說:當台灣總生育率降到1.2人,原本是指「婦女一生平均生育1.2名子女」,卻常看見「生育率是1.2%」、「生育率是1.2‰」、「每百名婦女生育1.2名子女」或「每千名婦女生育1.2名子女」等種種的敘述。這個問題可大可小,嚴重時可能因為誤解統計單位而對現象產生錯誤認知,值得關心少子女化的閱聽大眾多加注意。

整體而言,人口指標的確多數都以「‰」為單位,如「粗出生率」的單位就是‰,但作者在提到粗出生率和粗死亡率時,前一句說「每一千人當中的新生/死亡人口數」,接續的敘述卻又以百分比數據呈現(47頁)。到了72頁數據描述為「每千人十七﹒一/六﹒三」時,又稱其為「生育率」或「死亡率」,而非粗出生率和粗死亡率,令人感到頗錯亂。不過,這或許是基於人口學家的職業病才會感受到的閱讀不適。

無論如何,作者不負其「日本文化與華文世界的橋樑」之美譽,不斷推出佳作,介紹台灣的好鄰居日本,值得讀者繼續支持其平實、客觀且資訊量豐富的書寫,並進一步思考高齡化社會所面對的現在與未來。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一億總下流?
老害、少子化、多死社會……老人國日本的社會難題與國家危機

作者:茂呂美耶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茂呂美耶

日本埼玉縣人,生於台灣高雄市,國中畢業後返日。嫻熟中文與日文,中文著作主要以日本文化,社會現況為寫作題材,其他譯著甚多。

著作:《物語日本:劍客、忍者、幽怪談》《江戶日本》《平安日本》《傳說日本》《戰國日本》《戰國日本Ⅱ:敗者的美學》《明治日本》《大正日本》《Miya字解日本》《茂呂美耶的歷史手帳》《漢字日本》《大奧日本》《日本世代標籤》。

譯作:《陰陽師》《半七捕物帳》《虞美人草》《大文豪的異次元劇場》《扮鬼臉》《本所深川不可思議草紙》。

監修:《白髮鬼談》《青蛙堂鬼談》《鰻男鬼談》《沙門空海之唐國鬼宴》《陰陽師》漫畫版。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鄭雁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2025-05-07 12:00
現場》妖怪和你想的不一樣?聊聊臺灣妖怪的污名與翻轉:《說妖》×《妖怪五星好評》對談講座

為什麼要討論「臺灣妖怪」呢?

「妖怪」這個詞在東方文化中,常常帶著一種神祕的色彩。大家應該都聽過虎姑婆吃小孩、魔神仔引誘人失蹤的故事,在臺灣,妖怪的形象也常常與「恐懼」、「怪異」等概念連結,並延伸出不同奇談與禁忌。

但在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的《說妖》系列,以及謝東霖漫畫《妖怪五星好評》這兩部作品中,讀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創作者們嘗試對這種刻板印象進行翻轉與重塑。《說妖》透過說故事的儀式召喚妖怪,重新確立妖怪存在的歷史與記憶;而《妖怪五星好評》中,妖怪則和人類一樣有著生活的煩惱需要面對。

➤淺談臺灣妖怪的形象,為何想創作不一樣的妖怪面貌?

謝東霖首先分享他從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的《唯妖論》開始對臺灣妖怪產生印象,發現「虎姑婆」原來是經歷變體而衍生的傳說;此外「地牛翻身」、「燈猴沉島」等故事都與臺灣的生活經驗緊密相連,卻一直沒有被正視過。謝東霖希望透過《妖怪五星好評》聚焦妖怪題材,喚起讀者的興趣來了解臺灣文化。這亦是嘗試以作品擴充臺灣妖怪題材的資料庫,提供未來創作者參考的基石。謝東霖相信,當本土文化結合傳播後,就能更確立臺灣自身的主體。


妖怪五星好評 © 2025 Gamania | 謝東霖
鏡文學授權提供

作家瀟湘神則說,維基百科上有越來越多臺灣妖怪的資料整理成列,顯見經歷了10年左右的時間,人們對於這塊土地的想法也發生了變化。早期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創作《唯妖論》就自問過「臺灣妖怪究竟是什麼?」,而瀟湘神想更進一步追問「為什麼臺灣妖怪會消失?」一般直覺或許會歸咎科學使人不再相信傳說,但瀟湘神分享他曾聽聞過的一種說法,認為科學的出現使人們在判斷事情時產生依據的標準。從臺灣人普遍不信妖怪、卻相信鬼魂的矛盾,瀟湘神認為妖怪的消失其實是出於生活經驗的改變。

日本妖怪創作將妖怪歸類於「非日常」,瀟湘神卻持不同看法。他認為妖怪能被說明、被認識,正是因為它們已經融入日常生活、以特定的形式呈現。但當社會開始現代化,首先就瓦解了傳統家族凝聚的力量與資源分配的形式,環境的改變也造就某些妖怪傳說逐漸佚失。最好的反例是人們時至今日依然相信「水鬼」的存在,對水中事故的恐懼化為日常語言連結我們的生活。

瀟湘神也觀察到早期社會如何將妖怪妖魔化,以解釋天災或禍難的發生。神與妖怪被民間賦予功能性、共處於善惡對立的兩端,但在創作中有越來越多趨勢描繪神明犯錯、惡德的一面,同時逐漸出現不同視角看待妖怪的形象,謝東霖認為這即是一種轉型正義。瀟湘神接續補充泰雅族的魔鳥傳說和村民遭受汙名排擠的例子,強調創作中轉型正義的重要性,就是為了解放妖魔化所帶來的傷害。

➤妖怪創作如何從既定印象中進行改編、翻轉?

謝東霖以《神明便利商店》的財神為例,他不需要特別鋪陳,讀者便能自行意識到作品中的財神與日常印象的落差,並對創作的設計感到驚艷。然而臺灣妖怪因為資料較少,《妖怪五星好評》必須先建立起妖怪的刻板印象,才能從中進行顛覆。謝東霖認為這種做法不只能令讀者對角色形象產生親切的聯想,也創造屬於作者的詮釋。《妖怪五星好評》刻劃妖怪身處現代社會的生活,也讓妖怪與人類之間擁有更多共通點。

瀟湘神回憶,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在創作《說妖》時就已明確達成共識,希望避免用去脈絡化的方式翻案妖怪、抹除過去「妖怪身為人類之敵」的事實。既然為敵,為何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仍想用說故事的方式將妖怪找回來?在《說妖》中,這隱而未顯的原因直到第三集才真正揭曉,透過一名角色揭曉妖怪長期遭受汙名的歷史,終於將看似對立的兩個環節連接起來。


作家瀟湘神(左)及漫畫家謝東霖。(照片提供:蓋亞文化)

➤ 創作過程遇到的困難或迴響

謝東霖過往作品大部分是在網路平台進行連載,過程中往往會根據讀者反應微調內容的走向。然而在創作《妖怪五星好評》時因為合作單位更換、事前準備的時間也延長許多,導致難以即時接收讀者對內容的回饋。此外謝東霖也希望降低閱讀題材的門檻,他花了許多心思揣摩,思考如何在讀者完全陌生的情況下介紹臺灣妖怪。《妖怪五星好評》上市後,收到來自大人、孩子的許多喜愛,讓謝東霖明白即使是冷門題材,依然能透過口碑傳播促使讀者發現好故事的存在。

而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從《說妖》桌遊衍生出小說,最初是希望以角色背後的故事介紹《說妖》龐大的世界觀。但創作過程中,故事核心卻逐漸偏向角色置身在懸疑推理的情境,直到第三集才真正碰觸妖怪的核心,令瀟湘神一度擔心讀者的反應。不過謝東霖反而認為這正是《說妖》小說的魅力:《說妖》混合了妖怪與科學的力量創造出兩個世界,不同世界之間的牽制和影響吸引讀者繼續閱讀。

➤妖怪創作未來的發展

談到臺灣漫畫在市場的困境,謝東霖說為了避免作品銷量不佳遭到腰斬,漫畫家往往只能在一、二集內盡快完結。但他認為經典漫畫之所以能長存在讀者心中,是因為角色長期陪伴在讀者身邊。《妖怪五星好評》預計將創作三集,讓更多臺灣妖怪登場,透過妖怪的視角串接臺灣各個時期的事件,也讓大家回望臺灣歷史。

瀟湘神身兼妖怪研究者與創作者,則對於尚未被嘗試過的創作類型更感興趣。他分享日本具有許多妖怪文化與推理結合之題材,也認為這是臺灣創作可嘗試、擴展的方向。(文字整理:蓋亞文化)


(照片提供:蓋亞文化)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說妖 全三卷
作者: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出版:蓋亞文化
定價:111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我們長期耕耘臺灣民俗、歷史與妖怪議題,過去9年多的時間,針對臺灣妖怪推出諸多作品。現在也還在想能把臺灣妖怪玩出什麼新花樣,讓更多人能了解這塊文化,喚回人們對地方的記憶。

著有《唯妖論:臺灣神怪本事》、《尋妖誌:島嶼妖怪文化之旅》,並出版《說妖》桌遊。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妖怪五星好評
作者:謝東霖
出版:鏡文學
定價:39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謝東霖

曾為小說家、廣告文案,現為全職漫畫工作者,作品有《妖怪五星好評》《流氓書店》《神明便利商店》《誰怕誰》《殺手的戀愛相談》《我在詐騙公司上班》《入伍吧!魔法少女》等。

作品多次入圍博客來年度暢銷榜,入選法國安古蘭漫畫節臺灣館推薦選書,並授權改編成桌遊、遊戲、舞台劇、影視。另外也受邀至LINE WEBTOON、臺灣漫畫基地、遊戲橘子等單位進行編劇教學。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