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藝術史是台灣的容顏:評《漫步裡的台灣美術》

不同於現今主流的藝術史書籍多出自經過學術訓練的研究者之手,這本《漫步裡的台灣美術》作者藝術蝦是材料科學的碩士,主業是科技公司工程師,同時也是業餘的畫家及寫作者。在這本書中,藝術蝦以身為畫家與作家的雙重視角,帶領讀者走訪、觀看台灣各地的風景,展開穿梭古今的美術史之旅。

➤漫遊者的步履

很少人知道,業餘(amateur)畫家其實是台灣美術史的關鍵字之一。由於日治時期台灣的殖民地背景,加之缺乏專業的美術教育環境,因此最初是由來台從事各行各業的業餘畫家主導畫壇走向。

例如較早期的日本畫家川田墨鳳,曾在台灣總督府擔任書記,指導過蔡雪溪(郭雪湖的老師)的日本畫。稍後來台的日本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主業是陸軍翻譯官,身兼學校教師,也非職業畫家。到了1910年代後期,陸續有鹽月桃甫、鄉原古統等人來台從事教職。這些各有正職的畫家,主導著早期台灣美術史的發展。

1927年,第一回台灣美術展覽會開幕,《台灣日日新報》的記者精力充沛地四處採訪參賽的畫家,其中許多都是業餘身分,包括老師、商人、醫生或記者等等。1933年,一篇回顧台灣美術早期發展的文章(我們可以視之為台灣美術史書寫的雛形)中提到:「台灣的現代藝術,大部分仍然以教育工作者或另有他職的公務人員為中心。」準確地觀察到這個現象。


1927年第一回台展前夕,《台灣日日新報》第一篇以業餘畫家為主題的新聞報導,採訪對象是在台日人尾崎清子與經營鐘錶店的野田正明(圖片來源:《臺灣日日新報》,1927-09-13(7版)。本文作者提供)

有趣的是,無論業餘或職業,日治時期的畫家可以說是第一批嘗試書寫台灣美術史的群體。例如鄉原古統曾寫過一篇〈台灣的書畫〉(1933),介紹從清領到日治初期在台灣出現的書畫家。鹽月桃甫也以台灣美術展覽會(台展)的發展歷史為中心,簡述台灣西洋畫的發展與代表人物。

撇除掉身為審查員的官方立場,他們在書寫、評價畫壇人物時,往往以自身作為畫家的視角切入,這讓他們的書寫方式與眾不同,帶有對台灣美術發展的期待與關懷。藝術蝦的《漫步裡的台灣美術》,正好位於上述的延長線之中。

事實上,藝術蝦提及自己過去參加新竹美展、找尋題材的經驗時,想到了和自己有著相似煩惱的鄉原古統。他說:「我們無法完全放棄穩定的工作,只在能力範圍內,平衡著一個維持藝術創作能量的生活方式。」藝術蝦將「寫書」做為目標的旅行,視為找尋創作目標的方式,也與曾經漫遊海外,最後落腳台灣的鄉原古統的經驗相交疊。

➤發現風景

閱讀《漫步裡的台灣美術》,讀者彷彿隨著藝術蝦的文字,一同「漫步」在大稻埕、淡水、北投、台南、新竹各處的巷弄古宅間,展開人文之旅,發現歷史上台灣藝術家活動、取材的痕跡,讀來使人興味盎然。

作為「漫步」的開頭,大稻埕在本書有著獨特且重要的意義。首先,對台灣西洋畫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力的石川欽一郎鍾情於大稻埕的風景。他曾數次帶領學生穿梭當地的後巷和河畔,發掘大稻埕的「如畫風景」(Pittoresque),他不僅將大稻埕風景透過水彩介紹給日本觀眾,他的學生日後也成為台灣美術發展的中流砥柱。

其次,大稻埕是台灣近現代文藝發展的重鎮,裱畫店、珈琲店、寫真館、印刷廠林立其間,無數文藝青年在此流連,揮灑青春,使大稻埕一度成為新興文化藝術誕生、交流的場域,並與當時的台灣民族運動相互呼應——因為大稻埕也是臺灣文化協會的發起地。以上種種細節與掌故,於《漫步裡的台灣美術》多有提及,讀者可按書索驥,從大稻埕出發,展開藝術史與風景的發現之旅。


1908年石川欽一郎的作品《小流》,現今下落不明,曾入選日本文部省美術展覽會,可能是日治時期最早描繪大稻埕後巷溝渠的作品。許多台灣、日本畫家如倪蔣懷等,都深受石川欽一郎的影響,描繪過相似的角度(圖片來源:《日展史(1)文展篇一》。本文作者提供)

➤充滿美麗畫作的書

值得一提的是,藝術蝦和石川欽一郎都擅長水彩,並且都善用畫作結合文字,形成猶如圖文遊記的體裁。這固然是單純巧合,但真要追根究柢,水彩畫本就是適合攜帶寫生的媒材,並且與近代東亞的美術發展,有著頗為密切的關聯。

從19世紀末,西方水彩先後傳入日本、台灣開始,便因其材料、成品容易攜帶,且作畫方式與東亞的傳統水墨相似,因此易於被大眾接受。石川欽一郎曾說:「水彩畫又稱爲水畫,是用水溶性的顏料來作畫,日本畫也可以說是水彩畫的一種。」試圖讓對水彩不熟悉的大眾初步認識這個媒材。


石川欽一郎,《海岸》彩色印刷圖版,1910(圖片來源:《みづゑ》第68,1910-11。本文作者提供)

為了推廣水彩畫,包含石川欽一郎在內的日本水彩畫家,有意透過頻繁的寫生旅行,強調水彩畫的優勢,並形塑集體認同。石川在水彩畫雜誌《みづゑ》頻繁發表插畫,與日本畫壇交流,並且在《台灣日日新報》上連載圖文遊記,畫風俐落輕盈,文筆則有文人風雅瀟灑的韻味。在石川的眾多學生中,藍蔭鼎承襲了石川以水彩畫記錄沿途所見,在期刊、報紙上書寫遊記的習慣。

因為這樣美麗的巧合,《漫步裡的台灣美術》內一幅幅出自藝術蝦之手,取自日常旅行、走訪風景所見的細密精緻水彩插圖,讓這本美麗的書不只是單純的故事書、歷史讀物,更多了幾分珍藏、鑑賞的價值。或許讀者也能以輕鬆的心情,欣賞美的態度,跟著藝術蝦發現台灣美術與風景交織的美好。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漫步裡的台灣美術
作者:藝術蝦
出版:遠流出版
定價:6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藝術蝦

移居台南的新竹人。1986年生,清華大學材料科學研究所碩士畢,現為科技公司工程師、中華亞太水彩協會會員、斜槓畫家與作家,曾出版《台南巷框》、《旅繪台灣》等書。

個人創作風格結合了留白、筆觸、肌理效果,屬於非典型水彩風格。曾入選全國美展,入圍世界水彩大賽,受邀參與過多次個展與聯展。本書圖像風格以近年發展的「素描感水彩」為主軸,重新界定紀實與藝術之間的邊界。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3-21 16:00
OB短評》#520串連地方奇異風景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三月瘋媽祖

「最強臺灣媽」朝聖全攻略&全紀錄
王惠光著,皇冠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質樸清朗的媽祖遶境攻略,出自於此道前輩多年扎扎實實、誠誠懇懇的體驗。清晰而不加粉飾的圖文,將遶境的實況與眉角攤在想準備或欲卧遊的讀者眼前,也描繪出屬於臺灣紋理的民間信仰文化。且帶來期待,走一趟媽祖之名啟行的奇幻之旅,以臺式朝聖之路洗濯滾滾紅塵中的疲倦與猶疑。【內容簡介➤

香港百貨

穿越百物的追憶之旅,尋訪當下的香港製造
香港百貨:雑貨で伝えるMade in Hong Kongのかたち
久米美由紀著,陳孟姝譯,積木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樂   獨   
一部瀰漫著日式細緻生活氛圍的香港製造圖錄,彷彿走入自由之丘的雜貨鋪。作者憑藉多年的浸潤與收藏,讓今日的我們對香港工藝發出驚呼,或勾起記憶,或嘆於無知。而那些融混地方色彩與帝國質調而成的香江風格,就像稜鏡一般,折射成近200年來東方明珠的光芒。【內容簡介➤

七月爍爁

林俊頴著,麥田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當小說裡的「人」成為軸心,讀者或許不再需要(也不容易)將作品定義為歷史與家國。當不為外部框架所惑,小說自身的歷史就會浮現。林俊頴的新作從殖民情境開始下筆,卻透過語感立體的台語文,引出當時代的節氣、慣習、人際關係、生活眉角。人物角色建立到位,透過角色移轉寫出歷史的臨場感,轉譯的是當下而非寓言。【內容簡介➤

我還在這裡

宋尚緯著,麥田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這是一部個人的「痛史」,透過主體建構過程中,從離開自我、成為他者到回到自身的路徑,拮抗記憶、辯證語言與文學的可信與費疑、放棄身體也被身體放棄。漫長又一瞬的生命跑馬燈化成此作,將痛的質地拆解又重組,再次形成的不只是對生命的多重界定,也是自我的重新定義。【內容簡介➤

大景

內蒙古「皇家」草原上的奇異風景與欲望遊戲
張贊波著,春山出版,138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文   樂   益 
這套當代「巨作」在篇幅與格局上都名符其實,導演張贊波以文字架出一幅大景,由十多年前興起的內蒙古觀光與網紅直播產業交織而成。大景裡有人有動物有生死,文字焦距有時拉遠至內蒙無垠草原,有時縮至一顆手機鏡頭大小的貪婪慾望。這些時空共存、折疊、扭曲成一幅奇景與現實叢林,讀來驚心動魄,有如一場無法登出的生存遊戲。【內容簡介➤

像這樣的小事

Small Things Like These
克萊爾.吉根(Claire Keegan)著,彭玲嫻譯,時報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這本輕薄的小說是以上個世紀愛爾蘭瑪德蓮洗衣房事件為基底,但意不在重構史實,而是僅透過1985年耶誕節前後的一段尋常的勞動與生活,讓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底層男性,反映人性複雜的多重面向。當為生活掙扎的男性,遇到修道院收容的單親媽媽和邊緣女性時,他直覺本能地嗅出困頓與痛苦,從無謂的小事中,讓生命之輕與之重同時顯現。【內容簡介➤

中文數位探索

從漢字輸入到電腦中文化的壯闊歷程
The Chinese Computer: A Global History of the Information Age

墨磊寧(Thomas S. Mullaney)著,吳國慶譯,臺灣商務,64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繼《中文打字機》一戰成名之後,作者再從漢字文化圈特有的失寫症切入,梳理各種中文輸入法的來龍去脈。比起前作更見波瀾壯闊,又能輕巧避開華人研究者想甩卻甩不掉的政治傾向。果然還是外來的和尚會唸經。【內容簡介➤

從法國康城看世界電影

黃國兆著,初文出版,64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坎城(康城)影展作為全世界電影迷的聖地,卻少有著作記錄其歷史與內涵,更不用說如此書作者一樣出入聖城近半個世紀,個人的成長與專業之路重疊影展與歐洲電影藝術的興衰,因此寫下這部無可取代的、以影展為主體的回憶錄。書中收錄豐富的歷史細節、只有作者能捕捉的影人軼事,以及電影跨越國界與時代的迷人之處,是喜歡電影的人不可略過的一部作品。【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人物》關於「我」的編輯哲學:寫詩的人鄭聿與他的貓道

廊道上提早抵達的受訪者與我歪頭鑽研著,到底會議室門密碼怎麼解鎖?無法順利入場的兩人,在還未進入「訪問」的狀態,似乎不知除了密碼有什麼好說的,畢竟還沒開始嘛。片刻的寧靜無聲使場面輕微尷尬,雙雙呆立在張口的邊沿,進退維谷。

今日訪問的對象,正是對這些出入口位置、身分轉換極其敏銳的詩人鄭聿。2010年,他出版第一本詩集《玩具刀》,當時剛滿30歲,才服完兵役正要成為職場菜鳥。2024年底,出版第三本名為《普通快樂》詩集的他,已流轉於不同類型公司,任職過採訪、編輯,所謂的社會身分上達副總編輯,職場玩家資歷點數穩定累積。

然而,此人卻冷不防在兩年前,一個轉身拂袖辭去,公開資訊上也瀟灑不記述世人眼中那些輝煌。「我不想將它們寫在履歷裡,」鄭聿解釋他對「自我」的概念:「那些經歷無法說明『我』是誰。」

那麼,鄭聿究竟是誰呢?

開始訪問後,只見鄭聿專業地拾起宣傳自己詩集的受訪者位置,與我依著訪綱流暢對答,對於這樁出書後的必修課業早已了然。他說,「我知道出版一本詩集,我該負起的宣傳責任是什麼。」然而,對各種社會角色充分自覺,卻又有意識地與「他們」切割的鄭聿,究竟是誰呢?

回到2010年第一本詩集出版之前,本名鄭建宗的鄭聿早在高中就開始寫作,當時他在bbs等網路論壇上發表作品,與網友互動。「但當年也說不上是社群,只是找個平台發表作品,」鄭聿語調平緩地敘說,「我本來就不是一個喜歡集社的人。」

對坐者顯然慣於簡省地展現他對自己與環境精確的洞察力,話一經脫口,便出落成難有轉寰餘地的斷言。聽者殊難從其語氣和用字中,覺察是否溢出波瀾。然而,冷靜並不表示他對一切真正淡漠。

「那時候對於表達自己比較害羞,剛出社會,也初次成為一本詩集的作者。」《玩具刀》集結了年輕時不藏鋒的銳利情感,「但當時確實是把情感作為出發的燃料。」

鄭聿自稱不是善於揮灑、本能寫作類型的書寫者。他形容自己使得順手的是「消減」的筆法,相較於散文或小說不斷向外延展的敘述方式,他的詩則是內縮、凝鍊,像是在雕刻語言本身,而不是鋪展故事。也因此,詩比之需要敘事擴延的散文小說,更適合他。「情感是燃料,但詩會轉向探究什麼是挫敗、死亡,以及存在的狀態。」

在青年時期,已可見鄭聿透過消減之法,將觸發、渲染性的情緒,匿蹤與收斂在如生死等更富哲學性的思辨之下。不過,即使以文學性吸附情感流體,掩埋高張的心緒,將感受結晶甚至昇華處理,少年的感性氣味,相對於今日的他,依舊有跡可循。

寫詩、創作的狀態,是高中到出社會之間,鄭聿對自己的定義。畢竟,詩封凝住除了「責任」之外的所想所思。然而對「自我」的論辯與註腳,卻可能被「出社會」所稀釋。2014年第二本詩集《玻璃》出版後,到這本《普通快樂》,其間相隔了約10年。

「這整段時間,我的創作力變得很低,找不到寫詩的動力。」2014年以降,台灣數場社會運動掀起群情激憤,鄭聿仍舊少壯的靈魂亦隨之浮躁而慨然,「從318太陽花、反核、香港反送中到挺同婚,」關懷社會運動固然也使情感高張,卻與鄭聿文字內斂、洞察的本質相違,「我曾嘗試將這些題材入詩,然而我有『潔癖』的文風,並不太適合這種需要高度傳播力、互動效果的內容。」

而當他身處編輯與經紀人位置,處理眾多創作者與其作品時,也感受到奇妙的抗力:「面對著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的人,總是專注忙著去處理他們的需要與問題。」稱職的鄭聿對工作的真心投入,或許在不知不覺間,沖淡了「自我」的濃度。

然而,若不將職場角色寫入履歷,沒有創作的鄭聿看來除了零星文學獎外,對「自我」的編輯與交代,便顯得一片白淨。直到兩年多前,他赫然意識到,被社會身分侵蝕耗損的「我」的心神與光陰。

「那一刻,我才很明確地希望把時間留給自己,」見證社會激情的潮泛漲退,轉身赫然發現自己立於中道的待轉區,「畢竟我年紀也大了。」鄭聿轉身離開,選擇走向貼近自己本性那端的安步當車。

「我很喜歡散步,移動時我最有靈感。」說到人生的峰迴路轉,鄭聿聊起移動如何啟動他滯澀的感官,「移動的時候,感官開的方式不同,視角會左右轉動,視野更開闊。這種狀態,思考比較容易發生,而不是進入一般的生產狀態。」

藝文工作者辦公桌案前的沉浸式體驗,雖說身為社畜的編輯也是徜徉在文字裡,卻也可能讓感官乏味沉悶,創造力難有舒展開來的生機。「我很喜歡散步。」鄭聿重申,眯著眼述說這份「鬆散」的真諦,「我對創作放得很鬆,再加上我寫詩的風格,整體加起來,讓我處在一個非常緩慢的創作狀態。」

《普通快樂》這本詩集就是在這樣貌似散漫跟弛放的節奏下完成的。一首詩的緩行可以慢到什麼程度?左右晃悠、跳上盪下漫無目的地閒適,可以領著自己走到哪裡?他說,光是獲得林榮三文學獎的那首〈普快狀態〉,從開始到成作就是7、8年光影。

所謂「潔癖」啊,原來就是這樣。如貓般時不時提起腳掌、翻開覆毛的感性,檢視哪裡還虯結著,需要順一順、理一理,再一臉滿足地安身睡去。

不過,鄭聿寫詩的步調雖緩,路徑可不單一。「我會同時寫十幾、二十幾首詩。」他的手機記事app被散步中的感官激活,除了沿途叼撿些靈感碎片之外,也鎮日重複巡視他已開拓的、詩的版圖。乍看悠然弛放,卻也持續擴張遊走範圍。水平之外,亦垂直移動,往地下道鑽,也抬頭看天雨及路燈云云,甚至上達玄之又玄的天機。「我的星盤裡有木土合相,因此既有內縮性、也有擴張的慾望兩個方向。」

此種張放收闔,多軌慢行,或許來自星盤命理,也與他多年任職文學編輯有關,「寫這本詩時,我有很強烈的『編輯意識』。」鄭聿彷彿攤開書目架構般為我們解盤,「我按照順序做編排,從有工作、工作遇到困難,到沒有工作,最終轉念。」原來,他是先建構了這個版圖意識,才開始多線探索磨蹭,因此即使7、8年時間過去,也並不迷路。

「每一章節都有個規律,有困境,也有轉機。」他補充,「比方第四章,我從高鐵走到電梯,最後回到散步狀態,由快而慢,這都是計畫過的。每一章的最後一首詩,都有一個轉折點,像是在工作時遇到困難,我就放了一首〈待轉區〉。」寫詩與編輯合相,鄭聿的天性與工作背景,多重宮位的自己化合為一。

在這段「失業」的日子裡,鄭聿出版了《普通快樂》,總結這段從擠進通勤車廂、鑽入工作議程、踏上健身房跑步機,到逆行、背道,猶進入貓道般的平行時空。去年中,他還以大幅加入「編輯意識」的《玩具鞘》,將自己折疊回寫《玩具刀》的過去,在那裡他撞見30歲初次出版詩作的初心,也有許多恍如隔世的戾氣和鋒利。

「第一本詩集的改版,但我一口氣刪掉了21首,中間做了一些修改,變成49首。」時隔15年,鄭聿將這15年磨的刀收入鞘裡,他笑稱,「就像薛丁格的貓,我不是在否定過去的自己,」又一次讓收縮與擴張同時發生。

鄭聿坦言,失業時分就像寒日的北國旅行,不時會有如路面冰封結霜般的自我懷疑,正如他在《普通快樂》詩集裡的後記所述,是時常需要提防沿途的「凍結注意」。然而訪問最終,看著鄭聿選擇不與眾人一起搭乘電梯,鑽入旁側窄小樓梯一溜煙走下樓,便知道,他始終在主流大道一途之外,還能找到活絡感官,貼近自我的散步蹊徑。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普通快樂
作者:鄭聿
出版:二十張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鄭聿

高雄鳥松人。東華創英所畢業。曾獲臺北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等。詩作入選年度臺灣詩選、公車捷運詩文及《港澳臺八十後詩人選集》、《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著有詩集《玩具鞘》(《玩具刀》新版)、《玻璃》、《普通快樂》。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3-19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