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520串連地方奇異風景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三月瘋媽祖
「最強臺灣媽」朝聖全攻略&全紀錄
王惠光著,皇冠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質樸清朗的媽祖遶境攻略,出自於此道前輩多年扎扎實實、誠誠懇懇的體驗。清晰而不加粉飾的圖文,將遶境的實況與眉角攤在想準備或欲卧遊的讀者眼前,也描繪出屬於臺灣紋理的民間信仰文化。且帶來期待,走一趟媽祖之名啟行的奇幻之旅,以臺式朝聖之路洗濯滾滾紅塵中的疲倦與猶疑。【內容簡介➤】
●香港百貨
穿越百物的追憶之旅,尋訪當下的香港製造
香港百貨:雑貨で伝えるMade in Hong Kongのかたち
久米美由紀著,陳孟姝譯,積木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樂 獨
一部瀰漫著日式細緻生活氛圍的香港製造圖錄,彷彿走入自由之丘的雜貨鋪。作者憑藉多年的浸潤與收藏,讓今日的我們對香港工藝發出驚呼,或勾起記憶,或嘆於無知。而那些融混地方色彩與帝國質調而成的香江風格,就像稜鏡一般,折射成近200年來東方明珠的光芒。【內容簡介➤】
●七月爍爁
林俊頴著,麥田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當小說裡的「人」成為軸心,讀者或許不再需要(也不容易)將作品定義為歷史與家國。當不為外部框架所惑,小說自身的歷史就會浮現。林俊頴的新作從殖民情境開始下筆,卻透過語感立體的台語文,引出當時代的節氣、慣習、人際關係、生活眉角。人物角色建立到位,透過角色移轉寫出歷史的臨場感,轉譯的是當下而非寓言。【內容簡介➤】
●我還在這裡
宋尚緯著,麥田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這是一部個人的「痛史」,透過主體建構過程中,從離開自我、成為他者到回到自身的路徑,拮抗記憶、辯證語言與文學的可信與費疑、放棄身體也被身體放棄。漫長又一瞬的生命跑馬燈化成此作,將痛的質地拆解又重組,再次形成的不只是對生命的多重界定,也是自我的重新定義。【內容簡介➤】
●大景
內蒙古「皇家」草原上的奇異風景與欲望遊戲
張贊波著,春山出版,138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文 樂 益
這套當代「巨作」在篇幅與格局上都名符其實,導演張贊波以文字架出一幅大景,由十多年前興起的內蒙古觀光與網紅直播產業交織而成。大景裡有人有動物有生死,文字焦距有時拉遠至內蒙無垠草原,有時縮至一顆手機鏡頭大小的貪婪慾望。這些時空共存、折疊、扭曲成一幅奇景與現實叢林,讀來驚心動魄,有如一場無法登出的生存遊戲。【內容簡介➤】
●像這樣的小事
Small Things Like These
克萊爾.吉根(Claire Keegan)著,彭玲嫻譯,時報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這本輕薄的小說是以上個世紀愛爾蘭瑪德蓮洗衣房事件為基底,但意不在重構史實,而是僅透過1985年耶誕節前後的一段尋常的勞動與生活,讓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底層男性,反映人性複雜的多重面向。當為生活掙扎的男性,遇到修道院收容的單親媽媽和邊緣女性時,他直覺本能地嗅出困頓與痛苦,從無謂的小事中,讓生命之輕與之重同時顯現。【內容簡介➤】
●中文數位探索
從漢字輸入到電腦中文化的壯闊歷程
The Chinese Computer: A Global History of the Information Age
墨磊寧(Thomas S. Mullaney)著,吳國慶譯,臺灣商務,64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繼《中文打字機》一戰成名之後,作者再從漢字文化圈特有的失寫症切入,梳理各種中文輸入法的來龍去脈。比起前作更見波瀾壯闊,又能輕巧避開華人研究者想甩卻甩不掉的政治傾向。果然還是外來的和尚會唸經。【內容簡介➤】
●從法國康城看世界電影
黃國兆著,初文出版,64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坎城(康城)影展作為全世界電影迷的聖地,卻少有著作記錄其歷史與內涵,更不用說如此書作者一樣出入聖城近半個世紀,個人的成長與專業之路重疊影展與歐洲電影藝術的興衰,因此寫下這部無可取代的、以影展為主體的回憶錄。書中收錄豐富的歷史細節、只有作者能捕捉的影人軼事,以及電影跨越國界與時代的迷人之處,是喜歡電影的人不可略過的一部作品。【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書評》藝術史是台灣的容顏:評《漫步裡的台灣美術》
不同於現今主流的藝術史書籍多出自經過學術訓練的研究者之手,這本《漫步裡的台灣美術》作者藝術蝦是材料科學的碩士,主業是科技公司工程師,同時也是業餘的畫家及寫作者。在這本書中,藝術蝦以身為畫家與作家的雙重視角,帶領讀者走訪、觀看台灣各地的風景,展開穿梭古今的美術史之旅。
➤漫遊者的步履
很少人知道,業餘(amateur)畫家其實是台灣美術史的關鍵字之一。由於日治時期台灣的殖民地背景,加之缺乏專業的美術教育環境,因此最初是由來台從事各行各業的業餘畫家主導畫壇走向。
例如較早期的日本畫家川田墨鳳,曾在台灣總督府擔任書記,指導過蔡雪溪(郭雪湖的老師)的日本畫。稍後來台的日本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主業是陸軍翻譯官,身兼學校教師,也非職業畫家。到了1910年代後期,陸續有鹽月桃甫、鄉原古統等人來台從事教職。這些各有正職的畫家,主導著早期台灣美術史的發展。
1927年,第一回台灣美術展覽會開幕,《台灣日日新報》的記者精力充沛地四處採訪參賽的畫家,其中許多都是業餘身分,包括老師、商人、醫生或記者等等。1933年,一篇回顧台灣美術早期發展的文章(我們可以視之為台灣美術史書寫的雛形)中提到:「台灣的現代藝術,大部分仍然以教育工作者或另有他職的公務人員為中心。」準確地觀察到這個現象。
有趣的是,無論業餘或職業,日治時期的畫家可以說是第一批嘗試書寫台灣美術史的群體。例如鄉原古統曾寫過一篇〈台灣的書畫〉(1933),介紹從清領到日治初期在台灣出現的書畫家。鹽月桃甫也以台灣美術展覽會(台展)的發展歷史為中心,簡述台灣西洋畫的發展與代表人物。
撇除掉身為審查員的官方立場,他們在書寫、評價畫壇人物時,往往以自身作為畫家的視角切入,這讓他們的書寫方式與眾不同,帶有對台灣美術發展的期待與關懷。藝術蝦的《漫步裡的台灣美術》,正好位於上述的延長線之中。
事實上,藝術蝦提及自己過去參加新竹美展、找尋題材的經驗時,想到了和自己有著相似煩惱的鄉原古統。他說:「我們無法完全放棄穩定的工作,只在能力範圍內,平衡著一個維持藝術創作能量的生活方式。」藝術蝦將「寫書」做為目標的旅行,視為找尋創作目標的方式,也與曾經漫遊海外,最後落腳台灣的鄉原古統的經驗相交疊。
➤發現風景
閱讀《漫步裡的台灣美術》,讀者彷彿隨著藝術蝦的文字,一同「漫步」在大稻埕、淡水、北投、台南、新竹各處的巷弄古宅間,展開人文之旅,發現歷史上台灣藝術家活動、取材的痕跡,讀來使人興味盎然。
作為「漫步」的開頭,大稻埕在本書有著獨特且重要的意義。首先,對台灣西洋畫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力的石川欽一郎鍾情於大稻埕的風景。他曾數次帶領學生穿梭當地的後巷和河畔,發掘大稻埕的「如畫風景」(Pittoresque),他不僅將大稻埕風景透過水彩介紹給日本觀眾,他的學生日後也成為台灣美術發展的中流砥柱。
其次,大稻埕是台灣近現代文藝發展的重鎮,裱畫店、珈琲店、寫真館、印刷廠林立其間,無數文藝青年在此流連,揮灑青春,使大稻埕一度成為新興文化藝術誕生、交流的場域,並與當時的台灣民族運動相互呼應——因為大稻埕也是臺灣文化協會的發起地。以上種種細節與掌故,於《漫步裡的台灣美術》多有提及,讀者可按書索驥,從大稻埕出發,展開藝術史與風景的發現之旅。
➤充滿美麗畫作的書
值得一提的是,藝術蝦和石川欽一郎都擅長水彩,並且都善用畫作結合文字,形成猶如圖文遊記的體裁。這固然是單純巧合,但真要追根究柢,水彩畫本就是適合攜帶寫生的媒材,並且與近代東亞的美術發展,有著頗為密切的關聯。
從19世紀末,西方水彩先後傳入日本、台灣開始,便因其材料、成品容易攜帶,且作畫方式與東亞的傳統水墨相似,因此易於被大眾接受。石川欽一郎曾說:「水彩畫又稱爲水畫,是用水溶性的顏料來作畫,日本畫也可以說是水彩畫的一種。」試圖讓對水彩不熟悉的大眾初步認識這個媒材。
為了推廣水彩畫,包含石川欽一郎在內的日本水彩畫家,有意透過頻繁的寫生旅行,強調水彩畫的優勢,並形塑集體認同。石川在水彩畫雜誌《みづゑ》頻繁發表插畫,與日本畫壇交流,並且在《台灣日日新報》上連載圖文遊記,畫風俐落輕盈,文筆則有文人風雅瀟灑的韻味。在石川的眾多學生中,藍蔭鼎承襲了石川以水彩畫記錄沿途所見,在期刊、報紙上書寫遊記的習慣。
因為這樣美麗的巧合,《漫步裡的台灣美術》內一幅幅出自藝術蝦之手,取自日常旅行、走訪風景所見的細密精緻水彩插圖,讓這本美麗的書不只是單純的故事書、歷史讀物,更多了幾分珍藏、鑑賞的價值。或許讀者也能以輕鬆的心情,欣賞美的態度,跟著藝術蝦發現台灣美術與風景交織的美好。●
作者:藝術蝦
出版:遠流出版
定價:6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藝術蝦
移居台南的新竹人。1986年生,清華大學材料科學研究所碩士畢,現為科技公司工程師、中華亞太水彩協會會員、斜槓畫家與作家,曾出版《台南巷框》、《旅繪台灣》等書。
個人創作風格結合了留白、筆觸、肌理效果,屬於非典型水彩風格。曾入選全國美展,入圍世界水彩大賽,受邀參與過多次個展與聯展。本書圖像風格以近年發展的「素描感水彩」為主軸,重新界定紀實與藝術之間的邊界。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