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S10EP9》台灣血液基金會黎蕾/讓國外學者搶閱的科普童書 ft.《小大人的血液課》
醫療財團法人台灣血液基金會是台灣歷史悠久的法人組織,去年出版了《小大人的血液課》,獲得了2023Openbook好書獎年度童書,我們邀請血液基金會公關處長黎蕾博士,分享基金會多年來如何一步步創造台灣傲視全球的捐血環境,在製做兒童繪本上,又歷經了那些規劃與把關。
Openbook閱讀誌成立迄今已屆7年,閱讀了超過兩萬本新書,其中有大半的作品, 圍繞著台灣這塊土地,映照不同面向的時代樣貌。我們特別精選推介過的年度好書,籌畫「島讀共同體」系列活動,將它們化為2場作家對談、2組共4場自然與生態走讀活動與3場人文議題 Podcast節目。深入了解更多,請點擊:「島讀共同體」。
【精華摘要】
➤ 在國際研討會,《小大人的血液課》成為各國專家熱切索取的對象
主持人:《小大人的血液課》在2023年獲得了Openbook好書獎的年度童書獎。請問,這本書出版後如此受歡迎,是你們原本的預期嗎?
黎蕾:其實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原本我們的目標讀者是國小六年級到國中一、二年級的孩子,因此選擇了圖文書的形式來呈現。不過,我們把書送到學校後,除了學生,還收到了許多成人的回饋。更有意思的是,我們的執行長和同仁在出國分享時,最初可能只帶了一本書來做簡報展示,但回來後,來自許多國家的專家都向他索取,包括日本、香港、澳門、澳洲等地。他列了一個清單,讓我們的公關處忙得不可開交(笑)。
➤ 台灣的護國菩薩:捐血的主力年齡層
【快問快答】捐血年齡分布中,哪個年齡層占最多比例?① 65歲以上;② 51歲到65歲;③ 41歲到50歲;④ 31歲到40歲;⑤ 21歲到30歲。
主持人:剛才黎博士提到高齡者捐血比例較高,我猜答案是「2」。
黎蕾: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有趣。實際上,31歲到40歲和41歲到50歲這兩個年齡層的捐血比例幾乎相當,所以選項3或4之間並沒有太大差異。目前,31歲到50歲是我國捐血的主力年齡層。
如果回顧20年前,捐血主力並不是這個年齡層。現在的主力年齡層是31歲到50歲,但未來是否會變化,這是有可能的。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早期的捐血宣導大多是在校園和部隊中進行的,當時年輕人的捐血比例很高,因此年輕族群較為突出。隨著這些人年齡增長,有些人已經把捐血視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董事長稱他們為「護國菩薩」,他們的毅力幫助了許多人。現在,我們提到的中高齡捐血者,許多都是從年輕時期開始捐血,並持續至今。因此,31歲到50歲這個年齡層的捐血者數量較多。
➤ 血液的來源:從付費給血牛到無償捐血
主持人:醫療財團法人台灣血液基金會已經有50年的歷史,即使是不捐血的人,也都聽過「捐血一袋救人一命」的標語。能否與我們分享一下台灣捐血運動的歷程?
黎蕾:如今,在台灣,醫療機構要取得血液相對容易,但在50年前,我們基金會尚未成立時,如果需要輸血,醫院裡有所謂的「血牛」——職業賣血者。當時,台灣的經濟狀況不佳,有些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只能以賣血為生,在醫院中奔走。
當時有所謂的「血牛頭」,這是一個組織,有病人需要輸血時,他會安排血牛進行配對。血牛會到處跑,檢驗不夠嚴格,可能在台大捐完血,又跑去榮總。我還聽過一個故事:有位老兵在台大賣完血後,因虛弱而去榮總輸血,因為他是軍人,所以不需要支付費用。輸完血後,他又回去賣血。我們董事長曾在台大骨科工作,他說曾見過從血牛身上抽出的血,顏色比病人的血液還要淡。當時,血液供應不足,這對血牛的健康也造成了嚴重損害。
在民國63年,一群熱心公益的人士,包括我們的第一屆理事長蔡培火,號召成立了血液基金會,提倡自願無償捐血,不再以賣血為生。最初這非常困難,因為有些人可以通過賣血賺取收入,但在這裡捐血只能獲得餅乾和牛奶,沒有其他報酬。因此,在初期,我們花了很多努力讓民眾在這樣的環境下認同捐血的價值。
➤ 捐血觀念的轉變:從利己到利他
黎蕾:早期,我們的血液供應量並不充足,最初每年大約只有三千多袋,有段時間,我們既使用自願捐血的血液,也使用血牛的血液。如今大家熟知的「捐血一袋救人一命」這句口號,是較晚才提出的。
「捐血一袋救人一命」只強調利他,不提及利己的好處。如果當初我們一開始就推廣這個口號,可能未必能成功。
當時,我們無法只強調利他,也必須強調利己,比如「一人捐血保障全家」。因為當時血液供應不足,我們強調如果你曾經捐過血,萬一你的家人需要用血,我們會優先供應。這是當時的策略。隨著時間推移,大家逐漸認同了這些觀念,才轉而呼籲「捐血一袋救人一命」。
隨著社會觀念的轉變,現在宣導時,我們不需要特別強調個人的好處。此外,隨著全民健保的實施,血液費用由健保支付,制度也變得更加健全。
有些是暫時性的現況,有些是長期性的預防。在面對暫時性現況時,可以採取相應的對策;對於長期發展的判斷,我們需要及早規劃。
從目前來看,年輕人捐血的人數較少,當然,少子化導致年輕人口本來就較少。我們需要思考如何提高年輕人的捐血意願,至少讓捐血人數能維持在一定比例。通過出版書籍,我們希望讓尚未達到捐血年齡層的年輕人了解「血液」的相關知識,當他們年滿17歲可以捐血時,也許就不會感到害怕了......●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書評》當刺繡從背面翻正:讀《假城鎮》
有點罕得的週五夜晚,寫字的,畫圖的,作曲的,玲瓏的朋友們遠遠近近約了一桌。菜單讀了好久,最後選擇四人套餐加點其他。擺盤細膩的菜餚上桌,眾人面面相覷,終究,以刀叉分切食物的重責落在小馬(翊航)身上。他邊輕快說笑,邊化身庖丁,雅樂美妙,眾人面前盤子又彷彿剛自廚房菜口端出。
那真是相當艱難的任務:憑感覺將碗盛台西合璧的麵食一分為七?又或者稍晚眾人由東徂西,在一室黑墨中喝酒,一簇光線下歡樂泉湧處,自然是擎著高高酒杯的小馬,信手捻來講點什麼都比站立喜劇演員收穫更多笑聲。
秉持這份精緻體貼、敏微觀察和過人的舞台(敘述)魅力,小馬交出了可與前作《山地話╲珊蒂化》合而觀之的《假城鎮》。書中寫及故鄉與族語、山道健行與高空觀景、飄浮在城市裡的身體與愛欲,還有隱藏於流行歌與寶島八景的時代碎片。這些主題的總和,即面向無可能單一的酷兒生活。
那有時是現在進行式,比如終於決定學習卑南語,可惜詞彙無法像蔬果一樣買賣即得。有時是撲面而來的童年一瞬,曾經如斯豪邁開敞,「與今日的我完全相反」。有時是時間地層恣意滑動,現在男友與當時男友之間,今昔焊接的憑藉。
與小馬相仿,我也有一可歸返的「故鄉」,在自小眼熟的道路樓房田野景致之中,逐年感到有些礙虐(gāi-gio̍h)的,並非因自都市返來而致的「城鄉差距」——可不可以說,劃屬於記憶的故鄉也是假的,一次次理解的可能之後,城鎮(或「家」)才願意蜃樓般慢慢顯影?
小馬的做工是凝視與言說,說一種流自血緣的語言,練習用喉嚨唇齒舌尖將已知曉的重新叫喚出來,擁有黑色石頭的先祖真是非常迷人的事。而凝視——則穿透了地理,穿越了時間,去看出地圖邊界的變動,看懂他人眼神中的扭曲歪斜。
假城鎮,裝甲兵出身的我當不陌生。書中同名作,通篇以諧音甲乙丙丁為小標,鋪排出一段軍旅紀(其實諧音自身就是假城鎮。本來應該舉手答有的那個字被調換,出於幽默或憂傷,代之以其他)。
那可不是一般的軍旅生活——讀書人小馬早在前冊散文〈試問,單兵該如何處置〉,把履彊唐捐鯨向海黃湯姆的單兵故事都點名一遍。愛偷偷看BL劇的他,對讀者亦很體貼,假城鎮裡的真感情,絲絲縷縷,涓涓滴滴,無為有處有還無。旁觀者讀了都要淚眼潸然。這時當事人竟還能警醒思考「詩化的危機」與「過度」?只能為那縝密心地掩卷稱奇。
我對「假」有與生俱來的好感。「真」像一條死路。「假」彎彎曲曲折折,保不定群葉壓低的窄巷底,通往的是一座沒有固定形狀的海。假裝,假面,假如。一件沒有的衣服,一片你知我知的面具,一顆吃不到的果實。以上所言,〈假城鎮〉透過十干編織,顧左右而言他,當我們著迷望向織者巧手與各色絲線,無法一眼望穿圖形,隔著一點時間,才讀出那「刺繡從背面翻正」。
假ㄐㄧㄚˇ,也是假ㄐㄧㄚˋ,精神勞動之暇,「巨像化」與「寶島八景」二輯,是小馬與男友Saki或家人朋友的「假」期「城鎮」經驗。無論山頂住有縮小的台灣,百貨樓頂容許尖叫的樂園,公路旁「風情強勁」巨大吉祥物,寫作者內建於「身體裡的鏡頭」總是先於手上的鏡頭伸縮/壓縮。
被壓縮的恐怕還有龐大資訊量,讀小馬散文的快樂,除了可以小歌迷般窺見漂亮男孩的愛情生活傳真,還包括許許多多智性餵養。有賴他各種勤勞的觀看,「假」小馬那驗算快速品質精確的心的苗竅,我們熟而不知視而未見的台灣「城鎮」,才露出顏色。書中自然也寫到誰都沒能逃脫的大疫時期,台北成為一座「假城鎮」,無人機空拍無人街市,「人人都可以是袁廣鳴了。」
使假ㄐㄧㄚˇ與假ㄐㄧㄚˋ完美並存的,則非〈淑女忘記了什麼〉莫屬。心一樣藏在《假城鎮》體內的此篇,小馬重述演出《豔光四射歌舞團》,特映會後受訪而意外對家人出櫃的事件。未曾對家人說穿的性別認同和性傾向,其後紛紛而來的回應波紋,牽引、發動書中所有其他。扮裝使性別出現歧路(我是「真」的,也是「假」的),扮裝者本人即是提供二元對立得以掩護的假城鎮。
扮裝也是一小段自己批准自己的休息時間——此刻我不是原本你的孩子你的手足你的情人。此刻我是「我」。引號雖是「一組向內擠壓的框」,有時也提供圈限起來的保護。
想想糖果文化節上充滿「運動家精神」的繽紛唱跳,還有與好友們共租的屋子裡,纏上羽毛與奶罩的聖誕樹,那是貨真價實的「歡樂時光」哪。儘管想像中的「《豔光四射歌舞團》中山堂數位修復特映會」並未真實發生,20年後,卻能實心鑲嵌一段男友Saki詩作於此時此刻,還有比這更夢幻的數位修復嗎?
整本《假城鎮》太多美麗段落,讀著,常常一顆心「啣著比我們更重更纏綿的東西向上移動」……有一處私人的觸動是,我也見過鍾台妹。時間同樣1993年,紀念館門口藤椅上她坐著,望向進進出出的人們。那天購買的《鍾理和影集》裡有鍾與鍾年輕照片,17歲的我想像著被反對的同姓戀是一種怎樣的愛情。
有時我感覺,文學(或寫作)也是一座假城鎮,終日杵在那,門前冷落。但我們一前一後遭遇某一接點(在此是鍾台妹,在彼是其他一些什麼),得到些微自己也未必真正清楚的動靜,一旦有心,廢屋就起了燈火,空巷就有了人聲,那一刻,刺繡又一次從背面翻正。●
假城鎮
作者:馬翊航
出版:九歌出版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馬翊航
臺東卑南族人,池上成長,父親來自Kasavakan建和部落。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曾任《幼獅文藝》主編。著有個人詩集《細軟》、散文集《山地話/珊蒂化》,合著有《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百年降生:1900-2000台灣文學故事》等。曾獲民國八十四年台東縣原住民族歌唱比賽國中組冠軍。2004年演出周美玲導演電影《豔光四射歌舞團》,演唱電影主題曲〈流水豔光〉榮獲第四十一屆金馬獎最佳電影原創歌曲。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