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關於和平的藝術——讀一行禪師《請以真名呼喚我》

初讀一行禪師的詩歌是我讀創作所的時候,當時我給自己一個功課:每天翻譯一首外文詩或俳句,維持自己的閱讀視野。在某個國外詩歌論壇上,我讀到了〈For Warmth〉,隨後在Soundcloud搜尋並聆聽一行禪師本人用越語的朗誦。這首詩寫於1965年越戰期間檳椥(Ben Tre)轟炸之後,美軍軍方曾說:「為了拯救檳椥,我們必須摧毀這座城市」,而這首詩就是一位涉世之人聽聞苦難,面對憤怒的狀態:

為了溫暖/一行禪師(曹馭博譯)

我用雙手捧著我的臉。
不,我沒有哭。
我用雙手捧著我的臉
讓我的孤獨保持溫暖——
雙手保護,
雙手滋養,
雙手阻止
我的靈魂在憤怒中
離開我。

這讓我想起美國哲學家瑪莎.努斯鮑姆(Martha C. Nussbaum)曾提到的,憤怒這種情緒狀態,其實是悲傷的誘人替代品;而寬恕——努斯鮑姆將其定義為「受害者內心的改變,放棄憤怒與怨恨,以回應對方的認罪和懺悔」——寬恕並非無條件原諒,而是讓自身不被限制,能夠做出回應,保持正念與同理心。

有時候,一首詩最動人的地方不是酷炫晦澀的名詞,而是樸實但啟迪人們感官思維的動詞——詩中用雙手摀住臉的動作,看似激動,但也是一種自省與自覺。我們可以視為一個極度憤怒之人在壓抑與忍耐,因為,倘若讓憤怒持續,本心就會失去,開始過度執著、試圖報復、自以為是。

憤怒好像腐蝕溶液,會蠶食自身的心智與肉身,進而喪失純真的靈魂。而「溫暖」這個主題用得恰到好處,詩人以觸覺的感官經驗告訴我們,請重視自身帶來的溫暖,不要被內在的憤怒之火給打敗。

所以,我們在閱讀《請以真名呼喚我》時可以發現,當一行禪師將自己描述為許多不同的事物——例如青蛙、太陽、鳥兒、澄花,這些不只是單純的隱喻或形象上的鋪陳與描述。在他筆下,世間的一切並非二元對立,而是萬物皆有聯繫。倘若我們仔細觀察,就能知曉生物與自然之間的同一性(identitas),指認對方的名字,並且從中認識自己,進而培養對眾生的同情與同理心。

這種關於和平的寫作,即是一種當代困境的解套——如果我們認為彼此都是單一的獨立個體,那麼只會加劇戰爭、社會矛盾、邊緣衝突等問題。只要我們之間能產生聯繫,我們就更容易產生同情心。儘管過程不斷面臨外部的痛苦,內心充滿恐懼,暴力的陰影也持續影響著我們,我們依舊要讓某種未知、但充滿和平的狀態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這也讓我想起愛爾蘭詩人希尼(Seamus Heaney)的名詩〈豐收結〉最後一段所引用的名句:”The End of Art is Peace”(譯為「藝術的終結是和平」或「藝術的盡頭是平靜」等)。

這句詩出自19世紀英國詩人科文特里.帕特莫爾(Coventry Patmore)的作品。另一位愛爾蘭詩人葉慈於1901年的論文隨筆〈愛爾蘭與藝術〉(Ireland and the Arts)中,引用了這句話,用來強調從事寫作或藝術行為的重要。


左起文特里.帕特莫爾、葉慈、希尼。(圖源:wikipedia)

而希尼再度在詩中引述,無非是想告訴眾人,藝術創作是有用的,它是一種認識傷口的方式,也是平息情緒的方式。希尼在某次採訪中,針對這句話做出回應,我想以下這段話可以映照出一行禪師的詩歌特點:讓心找到安身立命之處,平息與平衡,是和平的藝術:

無論藝術主題或藝術所包含的東西有多麼紊亂、災厄、激昂或破壞性,無論先於藝術的事物有多麽不和平——一旦它被帶入一種名為「藝術」的狀態,即使它不被平息,也會被帶入平衡……人類的精神在它的冒犯與浩瀚面前得以安身立命。這就是「藝術的終結是和平」。(曹馭博 譯)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請以真名呼喚我:一行禪師詩集
Call Me by My True Names: The Collected Poems of Thich Nhat Hanh
作者: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
繪者:王春子
譯者:釋真士嚴、阮荷安、劉珍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5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

一九二六年生於越南,十六歲在慈孝寺出家,一九四九年受具足戒,為臨濟禪宗第四十二代、越南了觀禪師第八代傳人。

一九六一年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讀比較宗教學,次年於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和研究佛學。一九六六年前往美國和歐洲呼籲和平,結束越戰。在這次訪問中,他首次見到了馬丁‧路德‧金恩博士,後者於一九六七年提名他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

然而,由於這次的奔走呼籲,越南拒絕了他返回祖國的權利,他開始了長達三十九年的流亡生涯。一九八二年,在法國南部建設禪修道場「梅村」。

他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一位禪師,教導正念禪修長達七十餘年,暢銷作品包括《自在》(Be Free Where You Are)和《轉化痛苦的藝術》(No Mud No Lotus)。二○二二年於越南順化慈孝寺圓寂,享耆壽九十五歲。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9-07 12:00
OB短評》#493末日裡尋找日常情調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邊緣人博士與機器人少女的絕望烏托邦(上、下)

ぼっち博士とロボット少女の絶望的ユートピア 新装版
山田鐘人著,翁蛉玲譯,東立出版,220元
推薦原因: 樂   
博士與機器人相依為命的日常小方框,是大災厄的之後的小春日和。當社會尺度的堤壩崩解,時間遂流向無限。在那些僅有你我的時時刻刻,人工智慧對於人類情緒、感受的學習,顯得清純卻又哀傷。陪伴與對答之間,流露出孤獨與愛的本質,與阿宅博士的宅宅反應,調配成以愛和幽默包覆隱世與孤絕的烏托邦。點點滴滴都是人類文明的遺緒。【內容簡介➤

漫畫葡萄酒小史

法國酒莊口耳相傳之書,品酒一本通,認識連法國人都驚訝的葡萄酒前世今生
L'Incroyable Histoire du vin
本諾瓦.西馬(Benoist Simmat)著,丹尼爾.卡薩納韋(Daniel Casanave)繪,任可心、蘇威任譯,原點出版,699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議   樂   
執行得非常成功的知識漫畫。有趣的圖像閱讀引領門外漢無痛步入葡萄酒深厚的文化層。從時間上的發展、空間上的分佈、技術的變遷與飲用文化的形成,以量篩撿得恰到好處的資訊量,提煉出葡萄酒的精華,讓我們在書面上也能品嚐出葡萄酒的各種滋味。【內容簡介➤

哲學經典的32堂領讀課

最會說書的哲學家,帶你從《理想國》到《正義論》,輕鬆吸收2000年偉大思想精華,享受暢快淋漓的哲學辯證
Philosophy: The Classics
奈傑爾・沃伯頓(Nigel Warburton)著,傑佛瑞・湯普遜(Jeffrey Thompson)繪,吳妍儀譯,漫遊者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實   樂   
這本「哲領」的確做到了提綱契領,以26位哲學家的32本書,串起哲學史上的大哉問,取樣精準,好讀好懂,不時跳出的當代人生也令人會心一笑,哲學腦果然是最懂穿越的。【內容簡介➤

餐桌上的文化人類學

從產地、烹調到進食,與我們密不可分的飲食奧祕與演化史
Ways of Eating: Exploring Food through History and Culture
班哲明.阿爾德斯.烏爾加夫特(Benjamin Aldes Wurgaft)、梅莉.懷特(Merry I. White)著,侯嘉珏譯,日出出版,5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從最原始的果腹,到令人眼花撩亂的零食速食美食,本書建構了一條文明的消化道,知識可口,奇趣橫生。看人類為口腹之慾付出如此巨大的努力,其心可畏,其情可憫,下一口更要細嚼慢嚥了。【內容簡介➤

二十歲

胡晴舫著,麥田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40年前蕭颯寫下《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1984)描繪當時代青少年的困頓心靈,胡晴舫的新作亦有如以「一個大學女生之死」,延續文學史中紀錄、探討時代心靈的傳統。故事起始自1980年代末風起雲湧的歷史背景下,一代平凡青年將開始書寫自己的成長誌,卻有人的生命就封存在20歲。透過「開始與終止」的對比張力,此作穿刺一個時代青年的心靈泡泡,卻也不只是任其破滅,而是以小說藝術,透徹與鄭重地寫下那難以捕捉的形體。【內容簡介➤

錢先花光,還是命先沒了?

長照4個90歲老人的我,將如何面對老後生活?
寿命が尽きるか、金が尽きるか、それが問題だ
小梶沙羅著,陳嫺若譯,中島梨絵繪,遠流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一位60歲的女性回到家鄉照顧年齡合計超過360歲的父母與姨丈姨媽,這個故事最基本的設定聽起來就已經夠驚悚了,作者更是毫無保留地記錄下各種照護日常與無理現實,充分反映照顧者的孤立無援與照護系統的破產。但這又不只是一部社會寫實報導。除了議題以外,作者獨特的觀點與筆觸,將「生命」本身的各種樣態以慧黠流暢的文字呈現,是此書最珍貴的元素。【內容簡介➤

牛車走過的歲月・三部曲

凌煙、李岳峰著,釀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長期耕耘鄉土題材的凌煙,以十分新穎、流暢、高度視覺化的敘事,帶來這套大河之作,累積也更新了本土通俗文類的創作美學。不僅讓我們讀到深入情節與角色的口氣、所成就的語言質地,也讓台灣牛(車)、女性等重要的歷史主體,有了深厚的描繪與記錄。【內容簡介➤

同聲同氣

香港年長女同志口述史
鄧芝珊 、伍詠欣著,謝莉娜譯,手民出版社,512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性少數的生命經驗,一直是過往文化史性別史研究最難累積的一塊。一是在主流歷史中,少數者的聲音不是被抹去就是被代言;二是大部分少數社群也經常要隱匿身分,難以自我言說。即使隱身甚至失語,「同聲同氣」則是共同的渴望:我們都在尋找像自己一樣的人。書中訪談的5位香港年長同志,出生時間落在1948-1958年,在性別經驗以外,也帶出他們經歷過的香港歷史,如1983麥樂倫事件、1991非刑事化、張國榮自殺等。由此內外觀照研究限制與生命經驗,讓此書更顯無比珍貴。【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報導》陪伴身為個體的我們,翻轉出絢爛的生命之花:江鵝×蕭郁書《憂鬱與創造》分享會側記

➤當思維與色彩合作,回應召喚的陪伴

「請完全不要用大腦來使用它。」江鵝如此描述《憂鬱與創造》。

研究人類圖的知識,帶給江鵝思辨與細節驗證上的樂趣。她形容自己的讀者,可能也都是享受用頭腦去想事情的人。然而面對憂鬱的自我負重,陷入難以言說的痛苦時,習慣與憂鬱共處的江鵝認為,唯一重要的就是好好呼吸,活下來。

《憂鬱與創造》並未主打看了可以多堅強,但希望大家在邏輯層面沒有招數的時候、不想講述煩惱,只剩下自己的時候,把它拿出來翻一翻。向外找不到適合的陪伴,自己可以陪伴自己。

江鵝與蕭郁書最初結識於人類圖教室上課的時期。當時江鵝才從商業世界離職,分外徬徨。蕭郁書看穿她以光明快樂示人的面貌,辨認出她的能量場,繽紛,卻有著苦苦的橄欖綠——那是想要做自己,卻又受制現實的狀態。

在人類圖的世界中,江鵝漸漸明白,我們內部某些能量自然的流動,會走入憂鬱的體感。近年她進一步研究「個體人」的能量特性,感受愈加深刻。

因為江鵝的圖包含想個沒完的設計,睡覺時經常被自己的思緒吵醒。有一天,在完全醒來之前,她聽到腦袋說:「搞清楚個體性中憂鬱與創造的關係,就抵達我學人類圖的終點了。」最舒適的狀態是躺在家中地板,也說好要出散文集,但這些順位皆比不上回應人生重大召喚的迫切。江鵝明白,自己已然觸及當初學習人類圖的目的。

而聽到「用人類圖來畫生命之花」的點子,蕭郁書描述那是被雷打到的感覺。身為畫家與三歲雙胞胎的媽媽,生活中角色切分本就不易,但這次的提案,也是她無法拒絕的召喚。

➤憂鬱,是黑色的生命力

蕭郁書覺察到憂鬱是一個往復的循環。處於那時間中,社會功能被封住了,生活中一直出錯,就算只是喝水打掃也很費力。畫畫就是她拯救自己的方式。她會畫上兩三天甚至一個禮拜,靜待情緒的波走完再出來。

在她眼中,「憂鬱是黑色的生命力。」當黑色的生命力出現,需要被(自己)看見,或是被(他人)接住,緩解負面感受,有力量朝著突變前進。如同進入黑色的隧道,他人很難理解裡面發生什麼事。就算可以理解,也隔著距離而難以支持。向更深刻、更真實的自己連結,這是感知並探索這世界本質的過程。

在這批人類圖通道的創作之前,蕭郁書會先點上蠟燭,畫好生命之花底稿,看看調色盤上什麼顏色在呼喚自己,並請求上天的協助,將特定通道的能量或色彩,顯化到這個世界。

因為總共要畫出11條通道,每畫一幅,就要將身心投入個體的能量突變一次。蕭郁書耗費了一年多的時間,暫時無法從事其他有收入的工作,要先回應宇宙的召喚。其中一幅甚至畫了兩個多月才完成。

➤人類圖小教室:家族/社會/個體

雖然開場說不要用大腦,江鵝仍貼心提供人類圖知識脈絡。身體的64個能量閘門,可概分為三種類型:家族、社會、個體。

為了生存,找利益相符的人結盟成「家族」,相互支持,爭取最佳生存發展。但一直比拳頭大小無法健康生活,「社會」建立出均享的權利與義務,使全體得以大架構下共生。「個體」尋求彰顯一己之存在,不易順服家族與社會架構,體內自然生出推擠的力道,迫使人想方設法作為創造,去突破框架。

因為每個人身上三種閘門的比重不同,體內的推擠力道各人不一,憂鬱的體感也不一樣。家族或社會性強的人,容易在熱熱鬧鬧的群體活動中感覺滿足,個體能量比重較高的人卻比較難,在傳統價值觀裡可能被貼上「不知感恩」、「太好命」的標籤,但他就是很難輕易放下自己,也因此容易為難身邊的人。

停留在這種內外交逼的處境最是煎熬,個體人為了消除體感上的痛苦,往往不得不直面挑戰,試著隨順心意大膽揭露內在真實。這是一種極為充沛勇猛的人生創造力,即使未能直接改寫眼前的困頓,這股力量也經常促成精彩的文學與藝術。江鵝說,重要的是,憂鬱的能量有沒有好好疏導,放它出去嘗試創造?

➤人類圖裡的11條個體性通道

不管你的圖上是否具有個體迴路的通道,所有人類都一樣擁有身體,多少都會分配到個體性閘門。在星象的移動中,憂鬱皆有機會出現在你的體感,成為你的創造力。

書中11條通道大致以能量流動為順序。【3-60突變】從根部猛然向薦骨的生命力加壓,要你即使身處社會與家族框架之中,也要繼續成就獨一無二的自己。【2-14脈動】進而連結內在的真實,將資源極大化,實踐內在真我認同的方向。接著通上喉嚨——人類圖唯一對外顯化的門戶,藉由【1-8啟發】將個體的內在真實化為具體的語言或行動。

【43-23架構】銜接思辨,具備靈活的翻譯能力,有助於表達個體洞見,促進普世理解。而頭部【61-24覺察】永遠在靈感中追求宇宙終極的答案,企圖掌握生命的真相,促使喉嚨加以表達。只要個體愈能被普世理解,就愈受到接納,緩和求存困境。

根部的加壓,也為人類波浪狀的情緒震幅帶來充滿突變的創造力。【39-55大作情緒】讓人體驗極度幸福或痛苦時才會出現的,靈魂追求的深刻領悟。當遇見對的受眾,連結喉嚨的【12-22開放】——這是深具文學性的一條通道——將難得開放自己,以動人的情緒感染力,聆聽並訴說內在的熱情和慾望,達成個體之間深層的交會。那些遇見對的人才終於訴說出來的語言,精煉得像一首詩。

根部同時也向直覺的自我保護機制加壓,【28-38掙扎】在乎的是,身為一個人,是否不枉此生?就算知道旁人的建議是好意,也頑強捍衛個體完整性,多方探詢人生意義的光與熱。【20-57腦波】以瞬間覺知從喉嚨發出具體言論和行動,執行個體當下最佳生存處置。

還有兩條通道,與個體無法偽裝的人生內在核心有關。

由於現成框架的愛與方向經常不屬於自己,於是必須展開【10-34探索】。這條通道4力量非常強大,能依循自己的信念開創自己的道路,隨著內在回應,靠近正確的人事物,串接起人生的旅程。

另一條通道,則源自對宇宙純真廣泛的愛,勇於前往生命帶來的體驗;心中心供應堅定的意志力,無畏家族社會的慣性打壓,為自己的人生【25-51發起】所有純然信任宇宙投入生命的舉措。

萬物流轉,沒有永遠的天時地利人和,因此個體會有感覺憂鬱的時候。如果我們可以這樣看待:目前只是因緣不俱足,暫時不利於個體彰顯自我,不要忘了繼續呼吸,做讓你願意動起來的事。只要開始練習,就會愈來愈熟練。接受自己的狀態,不找任何理由責怪,陪著自己讓呼吸慢慢順暢起來。可以時,就爬起來為自己創造人生——去爭取,或拒絕。江鵝問:「如果憂鬱到連死都想過,為什麼要活得這麼客氣?」

➤盛放姿態各異的生命之花

分享會現場還有兩幅大尺寸的生命之花原作,展示印刷難以完全複製的色彩、金粉等細節,希望大家將觀看的感受留在心底,帶回家。

其中一幅是書封選用的〈大作情緒〉。江鵝分享,這條通道對於感受的描述經常帶有「地獄感」,但看到這幅畫後,她明白痛苦「不是來搞你的」,而是讓你看到「生命的繁複紋理原來這麼美」。

蕭郁書在描繪這條通道時,如少年Pi看見黑色海洋中星辰般的存在,感覺自己沉浸在生命力黑色的浪裡,彷彿敏銳到感知世界所有的訊息。發光是因為周圍很暗,雖然黑色的狀態讓人很不舒服,反而更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社會文化傾向隱藏黑色的生命力,將其視為脆弱,但抵抗其實會延長待在憂鬱中的時間。黑色可以轉化,成為創造的動力。用另一種眼光看見不一樣的自己,也會成為內在力量的一部分。

另一幅展出的〈掙扎〉在紅綠對比中矛盾、糾結,還有很多黑色線條。蕭郁書表示她自己不喜歡這幅作品,但處於該狀態時,會帶給她力量。讀者們也可以這樣來看待自己不喜歡的畫作。

關於這本書的使用方式,江鵝分享這些生命之花的能量,將引導我們回歸純粹的個體性,順應內在突變的發生。她所寫的簡短文字有兩個觀看角度,呈現出同一種個體能量的相對兩端,可以任意倒轉來看,告訴頭腦:「對,你沒有問題。」

蕭郁書則說,腦袋與身體的感受方式不一樣,喜歡文字可以先看文字,看畫則要打開身體感受性。無法進入的話,可以盯著每幅生命之花的中心點,讓畫面的色光,吸收到體內產生影響。

最後江鵝指定想聊聊「天真體驗生命」的〈發起〉這幅畫。她看到時很驚訝,原本對稱的生命之花竟然可以這樣表現。

蕭郁書創作時,所有的底稿都是大小相仿的生命之花圖案,在一致性中,突變性就很明顯地出現。在這條通道,她感受到完全不想照社會規則走的人,一開始畫出來就是歪的。作畫沉浸的體感也很特別,會想關懷路上的樹、小動物或昆蟲,觀察細微生命與其細節。

江鵝說,有這條通道的人,在恣意體驗人生的時候容易被旁人視為「白目」,因而受到排擠。如果身邊的人有此通道,你勢必成為他的框架,難免有不融洽的時候。但是這條通道如果運作健康,對旁人的生命是極大的激勵。

人類在框架的庇護裡容易失去創造的勇氣,精神漸漸萎靡,健康的〈發起〉令人想起我們曾經如此沒有預設立場地信任生命。理解這條通道的難處,就可以理解所有個體能量上的處境。我們都是對方的社會框架。個體與個體需要磨合,但我們可以在內心慢慢練習對個體性的尊重,連同對自己的。

當眾畫集結在一起,它在那裡很好。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憂鬱與創造:用生命之花呈現人類圖中的創造力
作者:江鵝
繪者:蕭郁書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江鵝

來自台南,住在台北。輔仁大學德文系畢業,曾經是上班族,現為自由作家,同時也是人類圖分析師,從事人類圖解析與教學,經營臉書粉絲頁《可對人言的二三事》。曾入選台灣九歌年度散文選,獲選林榮三文學獎散文佳作,著有散文集《俗女養成記》、《俗女日常》。

蕭郁書 Hsiao Yu Shu 

2012年成為職業畫家。天生能感受到人的能量場顏色,對於色彩能量深感好奇,熱衷於探索色彩與內心世界的關聯性。長年創作生命之花神聖幾何與曼陀羅作品,並透過「生命之花彩繪靜心課程」和「蕭郁書的色彩覺察課」,帶領學員回到內在,看見當下的自己。經營臉書粉絲頁《蕭郁書 Gina Hsiao》。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9-04 11: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