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516生命與記憶波光粼粼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蛇妖、賽蓮、漩渦

來自海洋的冒險與神話
Serpent, Siren, Maelstrom & Myth: Sea Stories and Folktal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格里.史密斯( Gerry Smyth)著,羅亞琪譯,臺灣商務出版,68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知 
海洋與台灣的生活文化習俗密切相關,此書全面性搜羅自世界各地的海洋神話與民間故事,以及館藏藝術品、繪畫、地圖等視覺檔案,從海洋資訊到冒險想像,進一步豐富讀者的在地視野。作者精心追溯整理了知名的海洋神話(如書名上的例子),提供簡明生動的介紹,更有獨特的分析評論,方方面面都讓人驚艷,也成就一本不可錯過的、屬於世界的海洋之書。【內容簡介➤

案渡卷河

The Drifting Chronicles
周見信著,慢工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這部轉譯展覽、檔案的圖文作品,以多元的畫風與技法,為橫跨四個世紀的淡水河歷史,提出超越時空的精彩詮釋。作者對於畫面構圖有著獨到的布置能力,讓視覺敘事流暢地推進、轉折、拔高、變速,像一條不停流動的河,但水波、流速不斷變化,呈現出最鮮活的各種樣態。 【內容簡介➤

基進的世界史

無力者如何改變世界?團結、抵抗、革命,翻轉權力結構的七百萬年奮爭史
A Radical History of the World
尼爾.福克納(Neil Faulkner)著,梁永安譯,聯經出版,75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這是一部馬克思史學立場建構的世界史。重量級左派史家玩很大,重新梳理人類歷史如何推進。他反對以上層的、宰制的、既得利益的機制與結構理解成順向的歷史發展,反轉視角與向度,以底層的、反動的、懷疑的眼光敲擊既有認知,也提醒我們同志仍需努力。本書旗幟鮮明,事同理不同,可使你我醍醐灌頂。【內容簡介➤

我的青春台灣,我的青春香港

わが青春の台湾 わが青春の香港
邱永漢著,蘇文淑譯,惑星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作家自述的半生回憶錄,驚心動魄不亞於其所創作的離散小說,作為首位獲得直木獎的臺裔作家,邱永漢在台灣的討論不算多,也多集中在戰後日本的國族認同。此書呈現了作家少年時代的兩個重要依所:台灣、香港,不僅記錄兩地的時代圖像,也觀照時人內在景觀,為身分認同的複雜性提供重要的思想資源。【內容簡介➤

我所認識的新加坡

一位在地記者的參與及觀察
The Singapore I Recognise: Essays on home, community and hope
韓俐穎(Kirsten Han)著,閻紀宇譯,春山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批   
身為新加坡第一線的運動人士與報導者,作者在此錄下她舆黨國機器交手的點點滴滴,敏銳的觀察思索往往令人心中一凜,犀利點出威權體制如何假文明之名,行監控之實。這也讓書中的批判有了普世的高度,特別適用於體質普遍脆弱的亞洲民主。【內容簡介➤

黑潮親子舟

夏曼.藍波安、施藍波安、施奇諾娃、施奇諾貝兒著,印刻,50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益   
如造舟需要協力,此書由親子共作,寫家庭關係、文化記憶、自然連帶、生存能力等主題的分享與傳承。文字中有親密的對話與煩憂,也有宏觀的心願與感受,蘭嶼的在地認同或達悟的身分性在不同世代間有不同實踐與認識,但有著一樣的熱切和想望。如透過此書讓紙頁成舟,這些記憶將繼續航向不同心靈,邀請讀者共渡成長的浪濤與顛頗。【內容簡介➤

海之信仰.朝聖台灣離島

貢王・擺暝・逡港脚,島民祭典的影像側寫
陳逸宏、沈維巖著,一葦文思,6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此書以金門、馬祖、小琉球、澎湖、綠島、彭佳嶼等離島的祭典習俗為側記對象,記錄了以「海」為生死度量與共存的重要文化歷史,以及鮮活立體的常民面容,有靈光也有物質肉身,有神也有人,是一部資訊知識與視覺美感兼備的本土信仰文化傑作。【內容簡介➤

后海灣的波瀾

流浮山人著,初文,360元
推薦原因: 樂   
這部小而美的養蠔人家,道出一段我們並不熟悉的香港過往,是勁歌金曲後面的廣東小調,燦燦港片背景裡的夕照海灘。看了之後只覺餘韻幽幽,像港式飲茶的那盞茶,很清爽,很安靜。原來香港也有鄉土文學呐。【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漫評》恐怖漫畫蘊藏的純真:漫談《日野日出志恐怖漫畫精選集》的文學意義

被切割的身體、吞噬內臟的怪物、滴落的眼球……這些畫面或許是漫畫家日野日出志的作品被歸類為恐怖漫畫的主要原因。許多人應該對這類描繪感到不適,甚至批判其對青少年產生負面影響。實際上,1989年日本發生女童分屍案時,曾有傳言警方在兇手房間發現日野擔任導演的恐怖電影錄影帶,因而他的作品一度引起過爭議。(

坦白說,雖然筆者自小熱愛漫畫,卻從未讀過日野的漫畫,因為血腥恐怖的畫面並未吸引我。然而,這次閱讀《日野日出志恐怖漫畫精選集》才發現,原來他的漫畫是「文學作品」。

➤既可怕又可愛,怪獸形象呈現的東西文化差異

日野經常描繪外貌怪奇的角色,包括罹患怪病的主角、五體不滿足的身心障礙者等。這些政治不正確的描寫,也可能是日野漫畫引起爭議的部分原因。然而,日野並不是歧視他們。恰恰相反,透過人類對異者的排斥,日野試圖表達的是,對於這些被排除者的愛。這點讓筆者聯想到人類學家中澤新一對日、美怪獸電影「哥吉拉」的評論。

中澤從日本的「哥吉拉」(ゴジラ)看出「幼性」:慢吞吞的走動、肉感身材、略顯呆滯的反應,彷彿才剛開始走路的嫩嬰。他認為,這就是哥吉拉深受大眾喜愛的原因。反觀1998年好萊塢版的Godzilla,則呈現完全不同的面貌:行動敏捷、頭腦機靈。

當無垢的哥吉拉出口到西方時,在西方神話結構中蛻變為狡猾的Godzilla。在1954年的電影〈哥吉拉〉中,古生物學者山根博士始終不願殺害哥吉拉,象徵著對於哥吉拉幼性的憐愛。相對於此,好萊塢版Godzilla被擊殺時,人們歡呼喝采。中澤透過哥吉拉與Godzilla的對比,呈現東西方思想文化的差異


左圖為1954年日本電影〈ゴジラ〉(哥吉拉)劇照(圖源:維基)。右圖為1998年美國電影〈Godzilla〉(臺譯片名為「酷斯拉」)。(圖源:維基

中澤的評論相當有趣,但畢竟帶入許多詮釋,其觀點是否令人信服,見仁見智。但是,筆者在此提及中澤的論述,是因為中澤對哥吉拉的論點「幼性怪物」,也正是日野漫畫的重要主題。《日野日出志恐怖漫畫精選集》收錄的〈藏六的怪病〉與〈水中〉尤具文學意涵,其主角就是具備幼性的被排除者。

➤深埋於怪異外型下的脆弱與純真

〈藏六的怪病〉以日本古村莊為背景,猶如電影《楢山節考》,帶有濃厚的民間故事色彩。主角藏六罹患一種長出七彩腫瘤的皮膚病,因而遭村民排擠。不過,他似乎並不在意,因為他「腦袋不好」。但正因如此,他保有純真的幼性。雖然他的病情越來越嚴重,外貌也逐漸變得怪異,最終被逐出村莊,但純真的藏六其實從未傷害過村民,純粹因其外貌與幼性而被排除。


《日野日出志。恐怖漫畫精選集》內頁,(鯨嶼文化提供)
© Hino Production 2023, OHTA PUBLISHING CO., LTD.

〈藏六的怪病〉的故事情節令人緊張,讓人不禁好奇,藏六最終的命運將會如何?出人意料的是,藏六最後竟然化為一隻烏龜。為什麼是烏龜?這可能是許多讀者心中的疑問。據作者本人的說明,他先設定主角的名字為藏六,但一時無法決定故事結局。此時偶然翻閱辭典才得知,原來藏六是烏龜的別名,於是決定讓藏六化為烏龜

但是,作者似乎並未進一步了解這個稱呼的由來。其實,「藏六」源於佛教典故。人類擁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感,以及由此產生的六種欲望,而修行者的目標正是克服這些欲望,但這極為困難。相較之下,烏龜在遇險時會迅速將頭尾與四肢縮入龜殼,因此被用來比喻「藏六如龜」。幼性象徵著欲望尚未萌生的原初狀態,日野無意間為藏六這個名字賦予了深層的意涵。


本文作者指出,藏六想要用七彩顏料作畫的願望,與人類的基本欲望不同,那是他透過對大自然景象的描畫,展現回歸自然的想望。《日野日出志。恐怖漫畫精選集》內頁,(鯨嶼文化提供)
© Hino Production 2023, OHTA PUBLISHING CO., LTD.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帶有幼性的異物總會被排擠,因此無力自保的幼性需要母愛的庇護。在日野漫畫中,母子關係就是最核心的主題之一。當連哥哥都嫌棄藏六時,總會替藏六說話的便是母親。即使藏六被驅逐至村外,母親仍每日送餐照料他。

然而,在村莊共同體的壓力下,母親終究選擇背棄藏六。受到打擊的藏六開始自暴自棄,甚至夢到母親與村民聯手殺害自己。藏六似乎是啞巴,從未開口說話,但在夢境中,他終於喊出了唯一的一句話:「媽……媽媽……」。顯然,日野所表達的並非母親對小孩的愛,而是小孩對母愛的渴望。

〈水中〉更直接將母子關係作為主題。一名在車禍意外中失去四肢的少年,日復一日地待在家中,完全依賴媽媽的照顧才能生存,媽媽也溫柔且無怨無悔地照顧著他。不過,由於媽媽獨自扶養兒子,經濟相當困窘,最終不得不選擇待遇較好的陪侍工作。

化妝後的媽媽變得格外美麗,但同時,也導致母子關係的變化。媽媽開始應酬喝酒,偶爾帶男人回來,甚至開始對兒子施暴。某日,媽媽不幸遭到殺害,但「不可思議的是,少年一點都不覺得難過」。對少年而言,化了妝的屍體並非「媽媽」,而是一個「女人」。直到少年舔拭母親臉上的化妝品,使她恢復原貌後,少年才難過到大哭不已。

這顯示出,孩子需要的是母愛。倘若換個角度,站在母親的立場想,若自己不是媽媽,又有誰還願意為小孩付出如此之多?對於失去母性的女人而言,照顧孩子幾乎等於犧牲自我,以暴力宣洩或許難以避免。可悲的是,媽媽的死亡,才讓她重新回到孩子身邊。在日野的漫畫中,死亡似乎具有某種回歸純真的象徵意義。(

➤恐怖是寫實景象,怪物是現代發展下的被害者

本書中其他三部作品:〈地獄搖籃曲〉、〈斑紋蛋〉、〈地獄變〉則都以作者自身的家庭為背景,帶有強烈的自傳色彩。在這些故事中,對母愛的渴望轉化為對家庭的復仇,在三部作品中,家人、親友居然一一死去。然而有趣的是,在〈地獄變〉中主角表現出對自己小孩的疼愛,即便在如復仇故事般的描繪中,作者仍流露出對幼童的深厚情感。

這三部作品同時也展現了作者成長的時代背景。日野漫畫中經常出現冒著濃煙的煙囪與污濁的水溝,在〈地獄搖籃曲〉中,他將其形容為「地獄血海」。1946年出生的日野在戰後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成長,這意味著他目睹過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嚴重環境污染,日野漫畫的這些描繪,明顯反映當時日本社會的實情。


《日野日出志。恐怖漫畫精選集》內頁,(鯨嶼文化提供)
© Hino Production 2023, OHTA PUBLISHING CO., LTD.

不僅如此,這些環境污染導致日本各地的「公害病」,而這與日野描繪的怪異者之間也有關聯。藏六的皮膚病或許取材於自古以來在世界各地存在的漢生病,但是,日野所處的時代確實也出現了因嚴重工業污染引起的「水俁病」等怪病。對日野而言,怪病並非遙遠的現象,正如哥吉拉以1950年代的氫彈試爆為背景,日野漫畫中的怪物,也可理解為以工業化社會為背景。就此意義上,這些怪物是現代社會的被害者。

步入老年後,日野的漫畫產量自然減少。不過,年過70之後,他還做了新的嘗試——繪製繪本。繪本作為親子共讀的媒介,能夠加深親子之間的情感聯繫,一起閱讀日野的繪本,或許那些渴望關愛的孤獨怪物便不復存在了。在這本繪本的最後,他描繪了日本傳統妖怪「座敷童子」的故事,並寫下:「據說,座敷童子寄居的房子會興旺發達,大家會變得幸福」。也許,這就是日野最終的期望。


日野日出志與寺井廣樹共同創作的童書繪本《ようかいでるでるばあ!!》(暫譯:妖怪出來出來吧!)。這本幽默又略帶恐怖的繪本中,描述各種妖精鬼怪,包括日本古老傳說的座敷童子。2019,東京:彩圖社。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日野日出志 恐怖漫畫精選集
作者:日野日出志
編者:寺井廣樹
譯者:丁安品
出版:鯨嶼文化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日野日出志
漫畫家。一九四六年四月十九日出生於滿洲國齊齊哈爾市。自一九六七年出道以來,主要發表作品於《Garo》、《少年畫報》、《少年Sunday》等雜誌,展現出諸如《藏六的怪病》和《地獄變》許多怪奇而抒情的世界,在恐怖漫畫界奠定了大師級的人氣。他在海內外都受到高度評價,許多作品翻譯為外語。近年來,他以抒情怪奇作家的身分,持續活躍於繪本等創作活動。
個人官網:hinohideshi.com
X : @hino_hideshi
編者簡介:寺井廣樹
作家。一九八O年出生於神戶市。與日野日出志一起成立「日野製作公司」(日野Production)。他在寫作的同時,也拓展地方創生事業,擔任企畫製作的「鬼屋電車」、「難吃棒」蔚為話題。著有《日野日出志全工作》(玄光社)、《妖怪跑出來啦!!》(彩圖社)等多本書籍。並擔任紀錄片電影「傳說的怪奇漫畫家‧日野日出志」的導演及攝影。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2-20 10:00
漫評》看完它就像打開潘朵拉的寶盒:《區判:品味與美學的知識漫畫》

1980年代是好萊塢恐怖片的黃金時期,承接著1970年代末方興未艾的砍殺片(Slasher film)熱潮,低成本的恐怖片開始大行其道,並激發出無數知名的邪惡名角,諸如《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的麥可邁爾斯(Michael Myers)、《十三號星期五》(Friday the 13th)的傑森(Jason Voorhees)、《半夜鬼上床》(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的佛萊迪(Freddy Krueger)、《養鬼吃人》(Hellraiser)的針頭鬼(Pinhead)……千奇百怪,各式各樣,不只成為少數人流傳的邪典,同時也對主流文化帶來深遠的衝擊。

其中日後因執導陶比.麥奎爾(Tobey Maguire)版《蜘蛛人》三部曲而聲名大噪的導演山姆.萊米(Sam Raimi)的出道作《屍變》(The Evil Dead,1981,也常以第二集譯名,被稱為《鬼玩人》系列)或許不像前面列舉的作品那般赫赫有名,但上映時出乎意料地獲得評論界讚譽,票房長紅,日後更被譽為好萊塢恐怖片的代表原型。故事描述五位大學生趁著假期,前往一處偏僻的無人空屋露營,於屋內意外發現一本名為《死者之書》的古書和一卷錄音的磁帶,一行人嬉鬧著播放著錄音,沒想到裡面有著喚醒書中惡靈的咒語,愉快的渡假瞬間變成了血腥的煉獄……

或許這樣的類比稍顯突兀,當我翻開法國漫畫家蒂法恩‧里维埃(Tiphaine Rivière)改編社會學大師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區判:品味與美學的知識漫畫》,我腦中竟馬上浮現了《屍變》的場景。只不過這一次,喚醒惡靈的不是《死者之書》,而是布赫迪厄的社會學名著《區判: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

在這本漫畫中,主角代課教師庫特克扮演了召喚的角色,他的課堂就像那台播放詛咒錄音帶的老舊錄音機,向年輕的靈魂們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我們所有的品味選擇,都深深受制於階級的牢籠。打亂了年輕學生們的生活,雖然不似電影那般血漿四濺,但也徹底改變了他們對自我的認識,以及和外在世界之間的關係。


《區判:品味與美學的知識漫畫》(圖源:衛城出版)

➤圖解的寶盒一目瞭然

漫畫作為一種視覺敘事媒介,直觀易懂,一直以來都是教育與啟發的重要工具。長久以來,人們認為漫畫對於兒童與青少年教育有顯著成效,後來也漸漸延伸出成年人讀者用來掌握各類資訊的讀物。無論對象是成人、青少年還是兒童,知識類/學習類漫畫始終是出版市場的重要支柱,甚至在數位時代,隨著人們對圖像閱讀的依賴度提升,漫畫作為知識傳遞與學習工具的價值愈發受到關注。

臺灣原本在知識學習漫畫就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尤其在學齡前後的教育漫畫上,默默耕耘,無論在國內或國外市場都有不錯的佳績。近年來隨著圖像小說的興起,以及「給大人看的漫畫」的訴求下,臺灣書市知識學習漫畫更呈現百花齊放的景象。

除了原本就持續引入,偏向實用、圖解風格的日系漫畫外,來自歐美的知識學習類漫畫,更是有異軍突起之勢,質與量都有穩定的成長,比較代表性的,像是原點出版,充滿法國獨特幽默感的《漫畫葡萄酒小史》、《漫畫醫學小史》;以及英國漫畫家愛德華.羅斯(Edward Ross)將知識學習類漫畫拓展成研究專論的《看懂好電影的快樂指南》、《電玩遊戲進化史》;強調圖像風格的《世界文字圖解簡史》、《萬物宇宙史:創世》……這些風格、手法不盡相同的作品,呈現不同文化脈絡對於知識的觀點,也開拓漫畫傳遞知識的潛能。

眾多作品中,值得特別一提的,是衛城於2024年初出版的《資本與意識形態:經濟學知識漫畫》,這本改編法國經濟學家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的漫畫,可能是近期知識畫的指標。2013年皮凱提在著作《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裡,對歐美貧富兩極分化提出深刻的討論,高呼資本主義改革的必要,八年後他又在續作《資本與意識形態》裡,回歸歷史的考察,以更縝密的回顧,指出不平等現象的源起,以及變革勢在必行的急迫。

藉由這兩本著作,皮凱提直指當代最核心的課題,掀起了全球正反的熱議,臺灣也有許多學者、專家發表回應,讓大部頭的學術研究一變成暢銷書排行的常客。但對許多人來說,這兩套書份量實在驚人,尤其《資本與意識形態》破千頁,再加上對世界各地歷史的旁徵博引,體大思精的結果,讓許多讀者望而卻步,讓明明如此切身的議題,竟只能道聽塗說。

《資本與意識形態》(漫畫版)以不到兩百頁的篇幅,藉由一個家族八代人之間的故事,輔以圖解式說明的運用,替原著提綱挈領,迅速彰顯皮卡提主張的核心,更藉由「故事」的力量,尤其圖像述事的直觀,不只使讀者能感同身受,更讓複雜的學理走入生活,還原學術研究應有的價值和意義。這絕對是編者和繪者投注大量心力才能達成的結果,也反映了法語區漫畫長久積累的能量與底蘊。2022年法文原文出版,繁體中文版能和英譯版同年問世,也說明著衛城在出版上的敏銳與用心。


《資本與意識形態:經濟學知識漫畫》(圖源:衛城出版)

當《資本與意識形態:經濟學知識漫畫》看似是知識學習漫畫的新標竿,衛城又於2025年推出《區判》(漫畫版),法文原著是在2023年10月出版,再次展現衛城在選書的精準。如果在《資本與意識形態》還保有一些知識教育漫畫常見的圖說或圖解式語法,並儘量依循原著的思路和框架,《區判》(漫畫版)則完全以故事為主體,不再生硬地對應原著。

全書以一位農家出生,前往城市讀書,並在公立高中的代課的老師為主角。他試著對班上學生講述布赫迪厄的《區判》,在原著之外,並大量補充他所做的田野調查,包含著他自己的成長經驗。學生們從一開始鴨子聽雷,毫無興趣,逐漸發現布赫迪厄對於階級和品味之間的論述,竟和他們的生活如此密切相關。


《區判:品味與美學的知識漫畫》(圖源:衛城出版)

➤思考留在盒底之物

「品味來自社會階級」構成的「慣習(habitus)」,是「一種無意識,且持久內化的解讀框架,讓我們評判周圍的一切,讓我們決定自己的所做所想」,「慣習便是社會架構再生產的核心,它確保著支配關係和社會秩序的歷史都存在每個人身上」,「家庭」在其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頁61-63)

這些學術書寫的字字句句,再也不是高深抽象的學理,書中的高中生慢慢醒悟,自己和家人原來都深陥在階級的牢籠裡,無論是沾沾自喜或妄自菲薄,終究是籠中之鳥,不知自由飛翔為何物。一旦覺悟,劇情就開始急轉之下,學生甚至老師自己,平靜的日常被衝突所取代,在摩擦爭執中,他們赫然發現自己要抵抗的不單是家人或來自外界的目光,而是無所遁逃的社會結構。


《區判:品味與美學的知識漫畫》(圖源:衛城出版)

以「故事」為主體的圖像敘述,正是《區判》(漫畫版)高明之處,作者將布赫迪厄的理論消化,就像宿命論成為希臘悲劇的底蘊,在階級社會理論之上打造這則課堂實驗的寫實劇。這樣的手法,除了發揮「神入」的理解效果,同時也還原了布赫迪厄乃至社會學的本質,這些研究從來不是為了滿足象牙塔裡的智識遊戲,而是以促成現實的改變為目的。這樣的漫畫大概也只有蒂法恩.里维埃才有辦法畫出,她擁有歷史學碩士、電影高等研究文憑(DEA),攻讀博士學位時,曾在大學兼任行政職位,最後放棄了學位,轉向漫畫創作。

她的成名作系列是關於博士生的經歷,與在學界的所見所聞;之後,她又繪製了以懷孕為主題的漫畫。在程度不一的論理基礎上,加入大量個人的切身體驗,是她漫畫的共同特色。她的畫風簡約單純,猶如被渾濁現實污染、重擊之後的成人版桑貝(Sempé),讓理論論述的理性與個人體驗的感性,在這樣簡約的筆調上反覆對撞,激盪出表象看似平靜,內裡卻滿佈衝突的故事。

作者將《區判》轉化為「故事」,讀完不僅能達成知識學習類漫畫的基本目標,「理解」布赫迪厄在《區判》中的論述,也像書中的師生們一樣,能更能進一步「感受」階級或地位對我們帶來的影響。即使臺灣和法會社會背景上有很大的差異,但書中提及的束縛和限制,皆不難在我們生活的四週找到。


《區判:品味與美學的知識漫畫》(圖源:衛城出版)

《區判》(漫畫版)給予讀者認識世界的理性之眼,意識到周圍所有品味的展示和形塑,都是刻意對特定身分認同的展現與標榜(譬如要在一篇介紹漫畫的文章開頭,強調自己對80年代低成本恐怖片的瞭若指掌),進而以此為契機,開啟延伸閱讀,把像是有關的新書《階級與品味:隱藏在文化審美與流行趨勢背後的地位渴望》找來閱讀,加深對相關論述的理解。

此外,《區判》(漫畫版)更給予讀者改變世界的感性之心,正如全書最後結尾所暗示的,布赫迪厄對階級品味和文化資本的看法,絕不是要大家讀完之後選擇認命,而是要挺身而出,謀求改變,甚至徹底的革命。如同神話裡的潘朵拉的盒子,這是作者在全書卷末留給我們的希望,也令《區判》(漫畫版)成為一則關於勇氣的溫柔故事。


《區判:品味與美學的知識漫畫》(圖源:衛城出版)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資本與意識形態:經濟學知識漫畫
Capital & Ideology: A Graphic Novel Adaptation
作者:托瑪.皮凱提, 克萊兒・阿萊, 班亞曼.亞當(Thomas Piketty, Claire Alet, Benjamin Adam)
譯者:陳詠薇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6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原著: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
 

法國社會科學⾼等學院(EHESS)研究主任,巴黎經濟學院(PSE)講座教授,倫敦政經學院國際不平等研究中心百年教授。
 
皮凱提22歲獲得倫敦政經學院及社會科學高等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隨後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任教,1995年返回巴黎,陸續擔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研究員、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教授,巴黎經濟學院教授。2002年獲法國最佳青年經濟學家獎;2013年獲葉留揚森獎(Yrjö Jahnsson Award),是專門表彰對經濟學研究有重大貢獻的45歲以下歐洲經濟學家的重要獎項。
 
皮凱提專研經濟不平等問題。其著作《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在全球造成罕見的閱讀與討論風潮,將二十一世紀日益嚴重的貧富不均議題推上公共論辯的高點。皮凱提並推動全球150名經濟學家跨國合作,累積資料與研究成果,形成不斷更新的「世界不平等資料庫」(WID.world),將全世界收入與財富分配的現況及歷史演變資料於線上開放瀏覽。

漫畫改編:克萊兒・阿萊(Claire Alet) 
 

在法國《替代經濟學》月刊先後擔任記者、副主編十多年。曾負責拍攝德法公共電視台(ARTE)播出的經濟和思想史主題紀錄片,自2022年初至今兼任巴亞爾出版社(Bayard)非虛構文學系列叢書的共同主編。她致力於消除兩性不平等,於2014年與人共同創立了女性記者協會“Prenons la une”。
 
漫畫改編:班亞曼.亞當(Benjamin Adam)
 

漫畫繪者,畢業於法國斯特拉斯堡高等裝飾藝術學院,長期為《漫畫雜誌》(La Revue Dessinée)、《草圖雜誌》(Topo)、《二十一》(XXI)和《解放報》(Libération)供稿。他近年出版的漫畫有:《拉蒂格與普雷韋》(Lartigues & Prévert)、《小丑》(Joker)、《不久》(Soon)、《流體》(Fluide)。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區判:品味與美學的知識漫畫
La Distinction: Librement inspiré du livre de Pierre Bourdieu
作者:皮耶.布赫迪厄, 蒂法恩.里维埃(Pierre Bourdieu , Tiphaine Rivière)
譯者:陳詠薇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5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原著/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
 

法國一代社會學大師,1930年生,後於巴黎大學文學院及高等師範學院受教,取得哲學教師資格。自1964年起先後任教於法國高等研究應用學院及高等社會科學院,1981年成為法蘭西公學社會學教授。長期主編《社會科學研究學報》(Actes de la recherche en sciences sociales),奠定其法國社會學研究主導地位。1996年自立門戶,開辦「以行動為由」出版社(Liber-Raison d’agir),專門出版社會科學宣傳小冊。終其一生,布赫迪厄不斷透過學術論辨及社會參與投身世界,著作俱稱經典,主要作品有《區判》、《學術人》、《國家貴族》、《繼承者》、《藝術的法則》、《社會學問題》、《世界的苦難》、《論電視》、《防火牆》、《實作理論綱要》、《所述之言》等。2002年辭世。
 
漫畫改編/蒂法恩‧里维埃(Tiphaine Rivière)
 

領域涉足歷史、文學與電影,為了籌備寫論文的經費,曾在巴黎第三大學做行政工作,這期間創立了漫畫部落格「索邦大學14號辦公室」(Le bureau 14 de la Sorbonne),在上面用漫畫分享關於這份工作的點點滴滴。第一部出版的作品《博論日記》(Carnets de thèse,2015)描繪博士生的生活,獲得眾多好評,售出四萬本,並翻譯成八種語言。另有作品《笨蛋的入侵》(L'invasion des imbéciles,2019)和《跳動的心》(Le Coeur qui bat,2021)。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2025-02-19 10:3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