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522文化與科技纏繞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台灣胃看香港餐桌

五感體驗異鄉食,藏於飲饌踏查裡的思與念
包周著,幸福文化,560元
推薦原因: 知   實   樂   
從語言進入的香港飲食文化,在港臺人以飲食寫成的香港生活札記。跨越對菜色的描述,梳理了同類食材,像是麵條、豆腐、醬料,也將官方飲食規範攤了開來,指出這些條件如何型塑飲食空間與習慣。排比式的主題書寫,原來更像一部香港飲食小百科,卻因為作者以臺灣脾胃與當地生活經驗為基準,帶來了地方書寫的質感,也勾勒出知識背後歷史文化的基因。【內容簡介➤

流量國度

從人氣變現到掌握影響力,網紅如何造就自媒體盛世
Extremely Online: The Untold Story of Fame, Influence, and Power on the Internet
泰勒・羅倫茲(Taylor Lorenz)著,朱怡康譯,行路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以美國的脈絡抑揚頓挫敘述了自媒體史的流變。透過一樁樁關鍵故事,精準梳理出這20年來網路社群風起雲湧到人人可為媒體的大躍進軌跡。這些大洋對岸大紅大紫的事件所組成的紅歷史,及其帶來的視角差,為台灣經驗提供既平行又貼合的對照,也說明了讓你我長成今天模樣的營養成分。【內容簡介➤

臺灣史是什麼?

吳密察著,大家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與臺灣史領域的樹立一同奮鬥過來的前輩,梳理了自己的心法與內力,說明臺灣史的核心和體質。不僅提點了以臺灣主體為向度的歷史結構,也演示專屬於臺灣史的史家密技,並且與謬誤直球對決。知識性之外,本書其實隱含了戰後臺灣史研究的成長軌跡,既具有史學史意義,本身也定義了臺灣史。【內容簡介➤

亞洲人物史

1:神話世界與古代帝國〔神話-6世紀〕、2:世界宗教圈的誕生與群雄割據的東亞〔2-7世紀〕
古井龍介等著,鄭天恩譯,1000元、李成市等著,許郁文譯,聯經出版,9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這套書是日本集英社創立95週年的企劃,共規劃了12卷(本),外加一部索引,透過個別的人物將亞洲歷史連綴起來。人物的選擇涉及亞洲各區域,並且脫出政治軍事方面有豐功偉業的帝王將相,育成各個文明的思想者們得到了相當比例的重視,具影響力的女性能見度也大大提高。此外還能看出對於歷史書寫者的重視,人物的敘寫除了盡可能納入當代的觀點,編纂者也願意直面史學的文本性與重構性。這套書宛如百科全書的規模,其實也暗示了可以今日大家習慣的檢索模式閱讀。而對這些人物思想與舉動的描寫,也使得那些陳年的歷史彷彿動了起來。【內容簡介➤

血汗AI

為人工智慧提供動力的隱性人類勞工
Feeding the Machine: The Hidden Human Labor Powering A. I.
詹姆斯.默登(James Muldoon)、馬克.格雷厄姆(Mark Graham)、卡倫.坎特(Callum Cant)著,林潔盈譯,大塊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益    
本書展開了一部左派的AI論述。在AI造神風潮中,敘述了人工智能產業中螺絲釘們的處境,從工程師到資料工程師,甚至是藝術家。看到AI如何滴水穿石,將人們原來生活的基石席捲而去。揭示了神算是多少勞動力的堆積,更指出隱含其後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舞台。殊不知這些我們以為的華美空中樓閣,接上地氣的那一面其實殘酷,且直搗你我私生活與生存領域的黃龍。【內容簡介➤

一幅畫看日本

一枚の絵から 日本編
高畑勳著,陳令嫻譯,木馬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文   樂 
知名動畫導演高畑勳挑選日本畫史中他認為有趣的畫,領著大家一起看。他的慧眼,突破了圖像與圖像之間千百年的距離,不僅分享了他的觀察力與多年的觀畫經驗,也串連起繪畫與動畫如此不同的媒材,去談構圖、視線與意涵,乃至指出日系的視覺文化傳統與今日世界眼光的差異。信手拈來與親和的口吻,提供我們認識日本美術一條悠閒又景緻怡人的小徑。【內容簡介➤

餐桌上的中國史

歷史有溫度,每天冷熱生猛的現身在我們吃的料理
中華料理の文化史
張竸著,大是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由烹調、食材、餐具、口味、禮儀等諸方面,勾勒中國歷史上每個時代食生活,也由此抓取每一時期食文化的特徵。可以看到仍為我們膳食主要內容的中菜,如何融匯歷史上的各方因緣與素材,逐漸長成今天的色香味。【內容簡介➤

為何龍蝦不會變老,水母會逆齡,人類卻無法?

24個自然界中青春、衰老與生命期限的科學奧祕
Jellyfish Age Backward: Nature Secret’s to Longevity
尼可拉斯・潘柏格(Nicklas Brendborg)著,甘錫安譯,鷹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將人類對於(抗拒)老化、(追求)長壽的認識放到整個生物界來看,會感到經驗與科技的侷限,同時延展想像生命的界線。此書在簡單清楚的命題上,以最佳的「科普」寫作歸納有趣的生物學知識,同時也帶出人類在跨領域知識發展上,如何回應生命有限的難題,讀來充滿啟發。【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報導》千名臺灣文學作家跨世代集結,連署聲援罷免不適任立委,呼籲民眾支持二階段罷免,發起創作接力

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楊双子發起「2025主張罷免不適任立委,是我們的義務」臺灣文學作家連署,聲援大罷免運動,獲得文學界大力響應,短期之內即有1043位跨世代、跨族群、跨類別的作家響應連署。今(4/2)日40名連署作家代表於立法院舉辦記者會,呼籲民眾支持大罷免行動,並簽署不適任立委的第二階段罷免連署書。作家們也將在社群媒體上發起「筆桿接力罷免到底」的創作接力活動。
 

楊双子表示,文學乍看之下沒有實質功能性與生產力,但它是文化的具體展現。許多國家民防的第一課就是認識自己的國家,而文學正是認識自己、認識國家的重要指引。從戒嚴時期到現在,總會有人認為應該文學歸文學、政治歸政治,但文學作家是洞悉並書寫人與社會如何連結、運作的一群人,所以文學必然政治。

楊双子指出,今年立法院的預算審查荒腔走板,浮濫刪除凍結預算,文化部的預算只是其中一個環節,而遭受傷害的是整個國家與全體國民。為了挽救文化發展與國際能見度,因此號召臺灣文學作家們一起站出來。他引用流亡美國的俄裔美籍詩⼈布洛斯基(Joseph Brodsky)的名⾔:「⽂學有權⼲涉政治,直到政治停⽌⼲涉⽂學」,並強調:「我們⽀持罷免不適任的立法委員,直到不適任立委停⽌摧毀臺灣⽂學。」


作家楊双子。(圖源:「2025主張罷免不適任立委,是我們的義務」臺灣文學作家連署發起小組提供)

資深作家李昂分享,烏俄戰爭發生以來,他曾多次赴歐洲出席國際文學會議,期間獲得許多外國作家、讀者關切,對與烏克蘭處於類似危險處境的臺灣表達擔憂。然而近期參加國際會議時,卻頻頻遇到質疑,詢問為什麼臺灣的作家都沒有出聲表態,若一旦臺海發生衝突時,是否還需要支援臺灣?

李昂並表示,過去從未申請政府補助,近期與漫畫家柳廣成合作創作,為了向海外推廣而提出申請,但因立法院濫刪預算,未能獲得足夠經費。他認為,這些刪預算的人,是企圖不讓臺灣的文化創作者出國去講出臺灣的現況。李昂回憶起美麗島時代文化界的串連集結,需要抱著可能被關、背水一戰的心情,現在參與連署的一千多名作家,可能將來無法再去中國了,他對作家們勇於發聲表達感謝。


資深作家李昂。(圖源:「2025主張罷免不適任立委,是我們的義務」臺灣文學作家連署發起小組提供)

代表原住民族出席的阿美族青年作家嚴毅昇(Cidal)則說,其實族人目前無法罷免自己選出來的立委,但他還是要挺身支持,因為看到目前的原民立委一連串違反程序正義、弱化族人與行政部門溝通管道、打擊部落建設與發展的胡亂作為。他引用前原民會主委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的話強調,臺灣原住民自古以來是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主人,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原住民樂意分享,歡迎願意尊重土地的人,但不容許不尊重、意圖侵犯原住民族家園的侵略者。


作家嚴毅昇(Cidal)(圖源:「2025主張罷免不適任立委,是我們的義務」臺灣文學作家連署發起小組提供)

長期研究臺灣、波蘭交流的譯者林蔚昀說,由於臺灣地位特殊,長期無法與各國進行正常的官方交流,所以文學外譯就成了臺灣軟實力的展現。透過文學、文化的交流,可以讓外國民眾、學者有機會認識臺灣、同理臺灣。當這些經費被刪除凍結,臺灣的外交處境就只能跛足前行。


作家林蔚昀(圖源:「2025主張罷免不適任立委,是我們的義務」臺灣文學作家連署發起小組提供)

關注弱勢族群、推動社福工作的作家林立青則提到,預算刪除讓原本政府照顧弱勢的資源與美意,例如租屋補貼等,無法落實到需要幫助的人身上,也讓這些弱勢者的生活日益困難。他抨擊,政治惡鬥的結果,不應該是讓這些弱勢者來承受。


作家林立青(圖源:「2025主張罷免不適任立委,是我們的義務」臺灣文學作家連署發起小組提供)

BL作家李靡靡認為,BL創作者與讀者們,都應該要支持罷免不適任立委。這些立委亂刪預算、擾亂行政運作,讓臺灣與中國愈來愈靠近。李靡靡指出,中國是沒有言論自由、出版自由的,近年看到中國政府不斷以巧立名目傳喚BL創作者、甚至約談讀者。他嚴正提醒,獨裁政府都害怕任何主流之外、自由奔放的力量,它不容許有任何框框之外的創意。那絕對不是BL讀者跟作者能夠好好生存的環境。


作家李靡靡(圖源:「2025主張罷免不適任立委,是我們的義務」臺灣文學作家連署發起小組提供)

記者會最後,作家朱宥勳總結表示,這次連署從1月底發起至今,其實立法院有多次機會可以覆議修改預算,但立委們仍然坐視不管,這是為什麼作家們必須站出來罷免到底。他也表示,參與連署的作家們原本政治認同不一,但如果將臺灣併入中國的體制中,所有人都會失去創作自由。出版界已經有前輩富察被中國無端逮捕的前例了,這也是作家們要發聲的理由。


作家朱宥勳(圖源:「2025主張罷免不適任立委,是我們的義務」臺灣文學作家連署發起小組提供)

最後,朱宥勳呼籲所有作家不只可以參與連署,也可以加入「筆桿接力罷免到底」的創作接力活動。不限文類、沒有限制,只要將自己的作品貼上社群,並且使用hashtag「筆桿接力罷免到底」,再把作品連結寄到發起小組的新聞聯絡信箱。發起小組會製作創作目錄,公開轉貼所有作品,一方面透過作品傳遞支持大罷免運動的訊息,一方面也是用作品見證這個歷史時刻。

「#筆桿接力罷免到底」創作接力活動辦法如下:

  1. 2025年4月2日~7月31日間,於自己的社群網站創作一篇作品。不必事前審稿,直接發文即可。
  2. 體裁、長度、文類不限,亦無資格限制,只要是任何覺得有助於倡議大罷免運動的作品即可。 
  3. 發文時請使用「#筆桿接力罷免到底」的hashtag,發文平台不限。
  4. 作品發表後,可將連結寄至新聞聯絡信箱:taiwanliterature2025@gmail.com
    發起小組將不定期轉貼、整理作品連結,協助推送且留下歷史紀錄。
  5. 此活動無稿費預算,亦不接受任何贊助,純屬自由參加、志願性質。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建築可以寫信給路人嗎?讀《人本建築》

托瑪斯.海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的建築評論書籍《人本建築》(Humanise;2023),是一本認真、嚴肅,甚至有些激烈的建築宣言。書中對建築師的此刻角色、現代建築為何會淪為無趣也冷漠的現狀,以及建築已然成為利潤算計的量化商品等現象,都毫不留情的直接提出批判,更以此出發來挑戰百餘年來現代建築的走向與價值觀。

海澤維克確實有話要大聲說出來,但是他卻能按捺下波濤洶湧的情緒,用一種委婉與簡明易懂的語言,十分耐心地建構出來他完整也犀利的論述。他的論述架構主要針對20世紀前半時期,由包浩斯、科比意(Le Corbusier)與密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所鋪陳出來有如神明崇拜的現代主義價值觀,提醒我們如何必須認真去審視這樣的價值觀,對此刻城市與建築的利弊損益為何,並檢驗其對人類文明造成的偏頗與傷害的事實。


作者認為科比意(左)與密斯兩位將現代主義融入建築理念的建築師,是當代建築「無趣」的根源之一。(圖源:wikipedia)

➤何謂現(ㄨˊ)代(ㄑㄩˋ)建築

海澤維克從他18歲無意中閱讀到高第(Antoni Goudi)書籍的震撼談起,並一一指出他所認為的現代建築相對於傳統建築,究竟造成什麼偏頗與傷害。譬如:單調vs.複雜、重複量產vs.手工美感、空洞無趣vs.真實有感、理性vs.感性,也從不同文明的建築史角度,回顧現代主義信仰者的自我中心與傲慢。

他是這樣稱讚高第的建築:

歌德區的房子和米拉之家與聖家堂一樣,都充滿了秩序與複雜性,……都是為普通人建造的宮殿。它們像是在歡慶人本──歡慶人的需求、願望與活動。每個人都能體驗而不需花一分錢。這些建築令人嚮往而且振奮人心。


米拉之家(圖源:wikipedia)

海澤維克對現代建築走向提出異議,這種異議可以大約追溯至二戰後(尤其是在60年代密斯所主導的國際式樣/International Style席捲全球後),當時陸續有不同的批判聲音出現,譬如《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1961。聯經,2007)一書作者珍・雅各(Jane Jacobs),對現代城市的單調與無趣提出憂心的呼籲,她說:「城市是完全實質的地方,要了解它的行為,需要從觀察有形和實質的事情上去獲得資訊,而不是憑空的幻想臆測。」

珍・雅各也反駁了柯比意提出的城市空間願景,她曾參與反對紐約都市開發的運動,提倡「未被計畫的都市的魅力」,換句話說,即是「在沒有目的之下形塑出來的都市」。比這本書晚十年出生的日本建築學者饗庭伸Shin Aiba,在近期所出版的書籍《折疊都市》裡(臉譜,2020),強烈地呼應著珍・雅各的批判觀點:

她透過觀察因都市更新差點被當垃圾般破壞的紐約街角,倡導好的都市應有的四項原則:「地區最好有兩種以上的功能」、「曲折、窄小的街道,每一街廓的長度偏短」、「新舊建物混合」、「夠高的人口密度」,滿足以上條件、無目的地形塑的都市空間,將比有目的地創造的都市空間更具魅力。

另外,也同樣具有深遠影響力、文丘里的建築著作《建築的複雜性和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Robert Venturi;1966。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則認為出色的建築作品必然是矛盾和複雜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純凈或簡單,意義的豐盛必然勝於內涵的簡明,雜亂有活力勝於外在控制的統一,他尤其對現代主義的理性、不真實與脫離日常生活的現實性,以一種嘲諷的方式進行批判。

➤「現代」在亞洲的混血性

這樣的批判與省思,也逐步蔓延的亞洲的新興區域,並且尤其會對現代主義的漠視文化差異提出異議。譬如已經去世的日本前輩建築師蘆原義信所寫的《隱藏的秩序》(The Hidden Order,Yoshinobu Ashihara;1989。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23),敘述他在1970年代後期,從久居的紐約回到東京,發現東京的生活水準、科技水準、文明水準都已經跟第一世界沒有差異了,爲什麼建築與都市卻依舊沒有現代性所追求的西方理性秩序,他以東京為例作說明:「東京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雜亂,整座城市給人的感覺是不統一,以及建築物的不協調,……建築物表現出來的是無秩序、沒有一致性、缺乏傳統的外表。」

他接續著又說:「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東京在功能上成功成為了一座有效率、勤勞、有秩序的都市。……這種特質是一種生存競爭的能力、適應的能力,以及某種曖昧弔詭的特質,渺小與巨大的共存、隱藏與外露的共生等等,這些是在西方秩序中找不到的東西。」


東京。(圖源: jennieramida / Unsplash

蘆原義信以日本文化裡的「隱藏的秩序」,作為這樣困惑的答案。晚他一個世代的日本建築師塚本由晴,也提到在他由法國遊學返回東京時,詫異組成東京的大多數建築(不是那些美術館、企業總部、商業中心、政府大樓,而是真實存在佔九成的一般平凡建築),竟然都長出幾乎是「無恥」的樣貌,他對著這樣完全「不巴黎」,而因此顯得滿目瘡痍的東京,有著不知如何是好的無力感。

「東京的建築究竟是什麼呢?」對著無明顯秩序與脈絡可辨識的東京,他問著自己。塚本由晴於是和他的伙伴花了幾年工夫,穿走東京的大街小巷,出版了《東京製造》(Made in Tokyo,Yoshiharu Tsukamoto;2001。田園城市,2007),並提出以「混血建築」為思考點的觀察心得。

塚本說東京建築是混血的建築。這樣的混血是一種使用性上的混血(例如樓上補習班樓下麵攤,隔壁則是高級公寓與服飾店),而非西方使用分區嚴明的住商不交混單一性;是一種構築上的混血(鋼筋混凝土的主構造上,可以添加鋼骨或木構造的臨時附屬建築),並不堅持維持構造方式在外型上的統一;再來就是美學上的混血(菁英美學/實用美學/西方/東方/古典/現代同爐並冶),並沒有統一的外在美學作規範。


台北。(圖源: Clement Souchet / Unsplash

這種將現代性移出西方社會脈絡做在地思考的模式,也是對現代主義建築提出的一種省思及修正。台灣的建築也具有與東京一樣的混血個性(這種混血常常不是自覺與自願的,尤其常是伴隨著政治、經濟或文化的被殖民經驗,因為無絕對的一元價值觀所掌控而生),因此使用上顯得紛雜,構築上也自由(如屋頂違建、陽台鐵窗、鴿子籠等),美學上是無政府的百花爭鳴。

塚本卻認為這樣的建築,真實的反映出東京社會的混血面貌,因為社會的現實性,使建築必須藉由自體與異體不斷的混血過程,來適應改變中現代都市多元的需求與價值觀,像是為了生存而不得不持續扭曲自己形貌的巨大變形蟲。

這些從東亞發出對現代建築的質疑看法,其實也呼應著海澤維克對於現代主義價值觀過於單一與偏頗的批判觀點。他細數現代主義的發展歷程,指出此刻的以利潤為尚、對效率執迷、法規與都市規劃師的控管誤導、建築師的自大、脫離現實與不溝通,如何造成現代建築與城市的繼續災難化。他也提出建築如何才能人本化的規則;必須重視使用者的情感反應、建築師要以建築千年永存的態度作設計、並讓路人經過建築物的大門前時,能有豐富與真實的情感體驗。

海澤維克的態度殷切也認真,想要讓現代建築得以重頭再起步的願望,也隱隱可見。

➤思考無法迷路的理性

20世紀初的德國學者本雅明,在《柏林童年》(允晨,2003)裡,描述當代知識份子究竟要如何面對正逐步工業化與都市化的柏林:「在一座城市裡迷了路,算不上什麼。要想在一座城市裡走失,就像在森林裡走失一樣,得有點本事才行。」

本雅明所談當時的柏林,其實就是由理性思維所構築的現代城市,也是現代理性文明的進步證明表徵。而一個人進入這樣邏輯分明的道路系統裡,有如進入理性價值的分門別類脈絡,若是依賴這系統的指引,絕對是可能在單一的門類路徑(或固定疆域範圍)裡達成效率上的收穫成果,但是卻可能因此失去在面對有如森林的整座城市時,更為重要的全觀與綜攬能力。

這就是本雅明最為擔心、人類文明可能因此集體「只能走失,卻無法迷路」的時代問題。而這樣藉以破解的全觀與綜攬能力,就是本雅明念茲在茲、也蓄意想去「迷路」(以脫離理性制約)的能力,這也是海澤維克對此刻人類文明走向的某種質疑與對抗。

在書本的最後一章節,是海澤維克「寫給過路人的信」,他語重心長的寫著:「你們可能會感到無力,但事實上,你們卻是這場運動最強有力的成分。你們不可或缺。革命不會來自議會或公司董事會或建築設計事務所。革命會來自街頭。當有夠多的普通人懷抱夠大的憤怒、熱情與興奮去追求改變時,革命就會展開。當每個人開始發聲,革命就會發生。」

海澤維克顯然寄希望於民眾能夠對於真實環境感知的一朝覺醒,也轉身棄絕了他對建築專業界的任何期待,態度或許有些天真與一廂情願,但也標誌出這條改革路途的依舊漫漫。無論如何,現代主義此刻顯現的禍福相倚狀態,絕對值得專業界認真面對與討論,而海澤維克的敢言與勇於聲張,更應得到整體社會予以真實的鼓勵及讚許。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人本建築:一位匠造者的世界建設指南
Humanise
作者:托馬斯.海澤維克 (Thomas Heatherwick)
譯者:托馬斯.海澤維克工作室
出版:原點出版
定價:6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Thomas Heatherwick│托馬斯˙海澤維克

他是世界上最知名的設計師之一,作品種類繁多,從建築到家具,都以嶄新、原創、符合人本為特色。海澤維克工作室致力於讓我們的周遭世界更加歡愉和引人入勝。工作室的設計作品包括倫敦的新雙層巴士,2012年倫敦奧運會聖火台,美國加州谷歌灣城景園區(Bay View),紐約哈德遜河上的小小島(Little Island)漂浮公園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4-02 11: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