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Openbook好書獎》年度好書.入圍書單:生活是書,書裡有生活的無限

2025年Openbook好書獎入圍的206本書單如下(依中文書名排序):

【年度中文創作】入圍作品

  • 《七月爍爁》,林俊頴著,麥田出版
  • 《大景》,張贊波著,春山出版
  • 《大腿山》,程廷(Apyang Imiq)著,九歌出版
  • 《天邊的目眉》,廖鴻基著,有鹿文化
  • 《文青櫃姐聊天室》,鍾文音著,大田出版

  • 《石榴海難》,曹疏影著,聯合文學
  • 《伊萬的踟躕:卓璽的11篇小說》,卓璽著,晨星出版
  • 《地下室錄音》,陳柏煜、郭鑒予著,時報出版
  • 《如果我們失去太陽》,張家瑜著,木馬文化
  • 《成為「新二代」》,藍佩嘉著,春山出版

  • 《早點睡。不要怕妳四叔》,阿芒著,雙囍出版
  • 《有心人》,張婉雯著,二十張出版
  • 《西納列克》,高俊宏著,春山出版        
  • 《身體演化我》,李修慧著,木馬文化
  • 《怪城少女》,劉思坊著,時報出版

  • 《東北東》,梁綉怡著,印刻文學
  • 《東海岸十六夜》,瀟湘神著,網路與書出版
  • 《社頭三姊妹》,陳思宏著,鏡文學
  • 《阿修羅時間》,王兆基著,木馬文化
  • 《流火:鹿野忠雄的臺灣養成》,劉克襄著,玉山社

  • 《穿上人字拖》,林佳樺著,有鹿文化
  • 《原光》,柏森著,時報出版
  • 《烏鴉與猛獁》,趙鴻祐著,時報出版
  • 《從雲端走下來的家族》,沙力浪著,健行文化
  • 《訪父記》,瞿筱葳著,春山出版
  • 《島都之河》,顧雅文、李宗信、簡佑丞著,春山出版
  • 《散場遊戲》,李芙萱著,聯合文學

  • 《間隙》,高妍著,臉譜出版
  • 《暗房與光》,向陽、陳允元選編,雙囍出版
  • 《群島有事》,朱宥勳著,大塊文化
  • 《葛莉蕬的安安》,蕭詒徽著,啟明出版
  • 《歉木林》,曾稔育著,木馬文化

  • 《歌之國土》,馬世芳著,新經典文化
  • 《與我平行的時間》,張惠菁著,遠流出版
  • 《裸山》,韓麗珠著,木馬文化
  • 《認識我的人慢慢忘了我》,周慧著,飛地工作室
  • 《蕉葉與樹的約定》,Nakao Eki Pacidal著,鏡文學
  • 《離亂經》,陳滅著,二〇四六出版

【年度翻譯書】入圍作品

  • 《Mr.B》,珍妮佛.霍曼斯著,沈函儀譯,二十張出版
  • 《Size決定世界》,瓦茲拉夫.史密爾著,徐仕美譯,麥田出版
  • 《The Artist:藝術家的鳥生活》,安娜・海飛鯊著,陳蘊柔譯,相之丘藝文
  • 《X島嶼》,鄭昕著,陳信宏譯,聯經出版
  • 《人類世的億萬塵埃》,潔伊.歐文斯著,方慧詩,饒益品譯,衛城出版

  • 《口袋沒你想得那麼簡單》,漢娜.卡爾森著,洪世民譯,馬可孛羅出版
  • 《女工之死》,李安如著,林紋沛譯,左岸文化
  • 《山稜上的無名英雄》,貝納黛特・麥克唐納著,蔡耀騰譯,馬可孛羅出版
  • 《不正義的地理學》,顧若鵬 著,張毅瑄譯,貓頭鷹出版
  • 《中華料理的世界史》,岩間一弘著,陳嫻若譯,聯經出版

  • 《仇外》,喬治.馬卡里著,劉卉立譯,貓頭鷹出版
  • 《火新世》史帝芬.派恩著,林朝欽譯,野人出版
  • 《另一些俄羅斯》,維多利亞・洛馬斯科著,糜緒洋譯,害喜影音
  • 《失控的演化群像》,安迪.道布森著,呂奕欣譯,行路出版
  • 《打造大師之作》,黛博拉.曼珂芙著,沈台訓譯,天培出版

  • 《冰與血之歌》,史坦.林根著,盧靜譯,衛城出版
  • 《地球之路》,彼德.梵科潘著,馮奕達譯,聯經出版
  • 《地球滿綴》,多和田葉子著,盛浩偉譯,木馬文化
  • 《地獄修業旅行》,匡靈秀著,楊睿珊、楊詠翔譯,臉譜出版
  • 《多胞胎共和國》,吳嘉苓著,柯昀青譯,衛城出版

  • 《老樹的故事》,傑瑞德.法莫著,周沛郁譯,日出出版
  • 《血汗AI》,詹姆斯.默登、馬克.格雷厄姆、卡倫.坎特著,林潔盈譯,大塊文化
  • 《西伯利亞俳句》,尤佳.維列著,海狗房東譯,八旗文化
  • 《困難東亞》,黃舒楣、李炫炅著,李易安譯,左岸文化
  • 《妝花》,史蒂芬.A.哈里斯著,王立柔、林庭如譯,二十張出版

  • 《我所認識的新加坡》,韓俐穎著,閻紀宇譯,春山出版
  • 《我的怪物日記》,艾彌兒・菲利斯著,穆卓芸譯,鯨嶼文化
  • 《走讀伊斯蘭》,賈斯汀.馬羅吉著,苑默文譯,聯經出版
  • 《足跡》,吉姆.李瑞著,吳莉君譯,臉譜出版
  • 《兩張面孔的人》,阮越清著,李斯毅譯,馬可孛羅出版

  • 《東京日日》,松本大洋著,馬世儀譯,大塊文化
  • 《虎靈寓言》,張欣明著,彭臨桂譯,聯經出版
  • 《金錢大地圖》,達里烏什.沃伊西克等著,耿存濬譯,明白文化
  • 《長城外的造反派》,程鐵軍、烏.額.寶力格、馬克.塞爾登著,程鐵軍譯,八旗文化
  • 《長路》,馬努.拉瑟雷、戈馬克.麥卡錫著,陸雲枝譯,木馬文化

  • 《非洲烏托邦》,費爾文・薩爾著,陳文瑤譯,南方家園出版
  • 《食光者》,柔伊.施蘭格著,陳信宏譯,平安文化
  • 《恥辱》,喬安娜・柏爾克著,陳信宏譯,貓頭鷹出版
  • 《時光庇護所》,吉奧基.戈斯波丁諾夫著,李靜宜譯,寂寞出版

  • 《採莓人》,亞曼達.彼得斯著,祁怡瑋譯,木馬文化
  • 《敗者的東京》,吉見俊哉著,蔡傳宜譯,麥田出版
  • 《莉莉安娜的夏天》,克莉絲蒂娜.里維拉.加爾薩著,賴懷宇譯,二十張出版
  • 《喬治.歐威爾之妻的隱形人生》,安娜.方德著,徐立妍譯,黑體文化
  • 《尋找北極森林線》,班.勞倫斯著,周沛郁譯,行路出版

  • 《越過高牆》,卡提雅.霍伊爾著,王琳茱譯,八旗文化
  • 《雲端亡魂》,卡爾.歐曼著,傅文心譯,衛城出版
  • 《當代歌曲哲學》,巴布.狄倫著,馬世芳譯,黑體文化
  • 《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班傑明.拉巴圖特著,葉淑吟譯,商周出版
  • 《微賤》,黃裕邦著,陳柏煜、黃裕邦譯,時報出版
  • 《萬物的名字》,傑森.羅伯茲著,洪慧芳譯,麥田出版

  • 《腦能量》,克里斯多福.帕爾默著,梁永安譯,麥田出版
  • 《電玩即政治:駕馭改變世界的電玩之力》,瑪麗亞姆・迪特著,詹婕翎譯,衛城出版
  • 《漫畫大革命:GARO文化實驗史1945-2002》,克洛德・勒布朗著,吳平稑譯,相之丘藝文
  • 《與路共生:道路生態學如何改變地球命運》,班.戈德法布著,鄧子衿譯,天下文化
  • 《暮色》,菲立普.克婁代著,林佑軒譯,木馬文化
  • 《齒顎不正》,桑德拉.卡恩,保羅.R.埃利希著,吳國慶譯,鷹出版

  • 《擁抱不眠夜》,安娜貝爾.斯特里玆著,李佳純譯,遠流出版
  • 《濟州四.三》,許湖峻著,鄭乃瑋譯,黑體文化
  • 《牆》,納瑟.阿布.瑟路爾許著,麥慧芬譯,商周出版
  • 《餵魂》,泰莎.赫爾斯著,郭庭瑄譯,臉譜出版
  • 《藝術怪獸》,蘿倫・艾爾金著,黃懿翎譯,網路與書出版
  • 《鐵道家族》,黃皙暎著,盧鴻金譯,春山出版

【年度生活書】入圍作品

  • 《人本建築》,托馬斯・海澤維克著,托馬斯・海澤維克工作室譯,原點出版
  • 《大師失格》,艾瑞克.哈塔拉.馬特斯著,劉家安譯,衛城出版
  • 《小廖與阿美的沖印歲月,還有攝影家三叔公》,廖瞇著,遠流出版
  • 《切、炒、觀、學》,金恬著,魏靖儀譯,春山出版
  • 《天涯總有相會時:台灣黑電影教父蔡揚名》,卓庭伍著,遠流出版

  • 《牛津植物學家的野帳》,克里斯・索羅古德著,韓絜光譯,一卷文化
  • 《以為無人傾聽的她們》,吳曉樂主編,吳曉樂、胡淑雯、張嘉真、徐珮芬、鄧九雲、陳宜倩、吳燕秋、梁秋虹、烏烏醫師著,游擊文化
  • 《台灣胃看香港餐桌》,包周著,幸福文化
  • 《失控的焦慮世代》,強納森.海德特著,鍾玉玨譯,網路與書出版
  • 《生命是一種短暫的狀態》,嘉比耶拉.馮.阿尼姆著,姬健梅譯,大家出版

  • 《仰望》,林大利著,麥浩斯出版
  • 《再見鋼琴》,夏夏著,時報出版
  • 《回家是一趟沒有線性終點的旅程》,范容瑛著,春山出版
  • 《如有神在》,施如芳著,遠流出版
  • 《如何在歷史中存活》,柯迪.卡西迪著,王惟芬譯,平安文化

  • 《成為幽魂的總統》,廖美文著,向淑容譯,春山出版
  • 《死亡可以是溫柔的》,郭強生著,天下文化
  • 《你的人生,他們六個說了算!》,大衛.JP.菲利浦斯著,劉維人、盧靜譯,平安文化
  • 《即使某天忘了你》,櫻木紫乃著,盧慧心譯,時報出版
  • 《我是這樣的媽媽》,梅麗莎.邦德著,韓絜光譯,二十張出版

  • 《牡蠣萬歲》,德魯.史密斯著,王翎譯,日出出版
  • 《男性廢退》,理查.V.李維著,廖桓偉譯,方舟文化
  • 《走進彼桑拉返2》,蕭淳恩、董力銓、蔡佳秀、葉綠舒著,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 《味道的航線》,黃開洋著,前衛出版
  • 《幸福的監控國家》,梶谷懷、高口康太著,黃聖翰譯,春山出版

  • 《盲人國度》,安德魯.李蘭著,謝樹寬譯,遠流出版
  • 《流量國度》,泰勒・羅倫茲著,朱怡康譯,行路出版
  • 《美麗的書來自臺灣》,林素幸著,衛城出版
  • 《革命家的生活寶物》,翁稷安著,逗點文創
  • 《風物季語》,蕭秀琴著,貓頭鷹出版

  • 《家鎖》,譚蕙芸著,春山出版
  • 《旅行在樹梢》,藍永翔著,春山出版
  • 《海獸學者解剖鯨魚的日常生活》,田島木綿子著,張東君譯,人人出版
  • 《烏克蘭請記得我:戰爭中的證言》,喬治.巴特勒著,杜蘊慈譯,天培文化
  • 《從前,有個奇麗馬》,葉郎著,新經典文化

  • 《莉莉水果店》,李文雄著,這邊出版
  • 《畫出心之所嚮》,Mateusz Urbanowicz著,李貞慧譯,積木文化
  • 《等到下一代》,李照興著,二〇四六出版
  • 《黑潮尋鯨》,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張卉君、陳冠榮、余欣怡、莊慕華、蔡偉立、金磊、陳玟樺著,遠流出版
  • 《黑潮親子舟》,夏曼.藍波安、施藍波安、施奇諾娃、施奇諾貝兒著,印刻出版

  • 《媽媽吃魚頭》,陳玉箴著,聯經出版
  • 《愛過的廢物》,陳沛珛著,臉譜出版
  • 《運動反派的告白》,陳子軒著,堡壘文化
  • 《過敏》,泰瑞莎.麥克菲爾著,張瓊懿譯,行路出版
  • 《摘柿記》,林琪香著,木馬文化

  • 《摸得到的靈感》,蘇西.李著,施沛譯,大塊文化
  • 《監獄中的哲學課》,安迪.維斯特著,吳煒聲譯,寶鼎出版
  • 《臺灣草葉集》,黃春明著,遠流出版
  • 《樹說時間的故事》,丹尼爾.路易斯著,嚴麗娟譯,商周出版

【年度青少年圖書】入圍作品

  • 《一起去冒險》,羅賓・雅各布斯著,艾德・J・布朗繪,呂忠翰(呂果果)譯,小木馬
  • 《守護者的不可能任務》,戴夫.艾格斯著,尚恩・哈里斯繪,王翎譯,小麥田
  • 《你看見喜鵲了嗎?》,戴芸著,郁蓉繪,維京國際
  • 《來去看棒球》,張瀞仁著,蔡蔚民繪,親子天下
  • 《奇妙的生活文明大百科》,史黛邦卡.薛甘妮諾娃著,伊娃・邱比柯娃繪,呂奕欣譯,小漫遊

  • 《阿輝的心》,林鍾隆著,星月書房
  • 《浪潮》,陶德.史崔賽著,趙永芬譯,小魯文化
  • 《記恨家族》,張友漁著,阿飄繪,親子天下
  • 《故宮好好玩2:從前從前皇帝有座遊樂園》,陳又凌著,陳又凌繪,聯經出版
  • 《這裡不簡單1:不簡單的棒球場》,黃健琪著,吳子平繪,小木馬

  • 《橋梁》,瑪格達.加爾古拉科娃著,雅庫布.巴霍里克繪,郭雅欣譯,字畝文化
  • 《橡樹森林的秘密》,C. C. 哈靈頓著,達姆繪,黃筱茵譯,有樂文創
  • 《頭條新聞大作戰》,艾娃.瑟蕾納.帕方著,朱莉亞.尤利繪,倪安宇譯,未來出版
  • 《鯊魚使者》,齊拉.貝賽爾著,柯清心譯,東方出版社

【年度童書】入圍作品

  • 《一起跳舞》, 蘇西.李著,大塊文化
  • 《一頭鯨死了以後:鯨落》,江口繪理著,河崎俊一繪,張東君譯,小天下
  • 《大女孩》,瓦舒蒂.哈里森著,柯倩華譯,維京國際
  • 《小身體大宇宙》,陳振盼著,林大利譯,小麥田
  • 《小熊蓋房子》,馬克斯韋爾・伊頓著,竹蜻蜓譯,小麥田

  • 《不一樣也沒關係》,張哲銘著,字畝文化
  • 《毛毛蟲變身了》,桃山鈴子、井上大成著,談智涵譯,小麥田
  • 《火鍋村》,王春子著,聯經出版
  • 《世界上最有禮貌的大怪獸班巴魯班》, Q-rais著,許婷婷(藍莓媽咪)譯,幼獅文化
  • 《出發吧!環遊世界13大博物館》,艾娃.班薩著,班傑明.蕭繪,徐意筑譯,未來出版

  • 《可不可以說》,西西著,廖倍恩繪,希望學
  • 《全都鹿》, Q-rais著,李宜蓁譯,上誼文化
  • 《在詩的季節裡牽你的手》,辜筱茜著,信誼出版
  • 《地球不碳氣》,黛比・利維著,愛麗克絲・波爾斯瑪繪,黃靜雅譯,未來出版
  • 《米糕甜蜜蜜》,江明恭著,信誼出版

  • 《你的地方系列:你的小島、你的農場、你的森林》,雍.卡拉森著,上誼文化
  • 《你的所有願望我都幫你實現》, 麗貝卡.斯特德著,格蕾西.張繪,賴潔穎譯,大穎文化
  • 《你是探險家》,夏胡爾薩德.夏胡爾傑迪著,迦札爾.法多拉希繪,劉清彥譯,小天下
  • 《你為什麼只有一隻腳?》,詹姆斯.凱契普著,凱倫・喬治繪,李紫蓉譯,小天下
  • 《我的頭頂長了一朵香菇》,朱品璇著,大塊文化

  • 《東谷沙飛:山的孩子笛昂》,乜寇.索克魯曼著,貓魚繪,四也文化
  • 《阿春和1000棵櫻花樹》,多田信子著,米雅譯,聯經出版
  • 《阿祖的日子紙》,楊富閔著,周見信繪,聯經出版
  • 《青蛙哥哥的美夢》,白希那著,蘇懿禎譯,維京國際
  • 《書貓》,波莉.費伯著,克蕾拉.佛拉密繪,黃琪瑩譯,未來出版

  • 《野營那一晚》,安德烈.安提諾利著,大塊文化
  • 《啾啾的媽媽》,白希那著,蘇懿禎譯,維京國際
  • 《森林裡的數字》,馬可.特雷維桑著,大穎文化
  • 《開啟遠大夢想的工作圖鑑》,埃里爾・納許著,亞娜・艾爾貝洛繪,王姿云譯,水滴文化
  • 《塑誰惹的禍?》,金成花、權秀珍著,李明河繪,簡郁璇譯,字畝文化
  • 《媽媽商店》,潘家欣著,林廉恩繪,聯經出版

  • 《媽媽樹》,陳俐穎著,黃海蒂繪,信誼出版
  • 《愛說話的貓》,西西著,劉佩佩繪,希望學
  • 《當你發現一顆剛剛好的石頭》,瑪麗・蓮・芮著,費里希妲.薩拉繪,黃又青譯,阿布拉教育文化
  • 《壽限無的夏天》,最上一平著,豆池田繪,詹慕如譯,小漫遊
  • 《慢慢來:好事正在發生》,瑞秋.威廉斯著,李奧尼.羅德繪,蔡祐庭譯,小木馬
  • 《蝴蝶之旅》,新宮晉著,林真美譯,玉山社

  • 《噸》,三浦太郎著,謝佩霓譯,小魯文化
  • 《融化在夕陽裡》,小木屋工坊著,大塊文化
  • 《貓咪仔寫批》,王金選著,東方出版社
  • 《鋼琴》,伊勢英子著,林真美譯,遠流出版
  • 《點點上學去》,細川貂貂著,賴庭筠譯,未來出版
  • 《蟹蟹理髮店1:新店開張》,薩芙著,魏羽桐繪,幼獅文化


本屆複選委員名單 (依姓氏排序):

丁名慶(資深編輯)
王榆鈞(聲音藝術家)
安石榴(童書作家)
朱福銘(黑熊學院執行長)
吳雅婷(自由歷史學工作者)
李華(自由接案編輯)
柯倩華(童書評論人)
凌宗魁(建築文資工作者)
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許琳英(文字工作者)
郭光宇(藝文評介、雷諾曼卡占星師)
陳佩甄(政大台文所副教授)
劉佳奇(文字工作者)
鄭淑瑩(文字工作者、親子讀書會成員)
撒悠莉(新聞工作者)
關天林(詩人、編輯)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11-03 11:30
漫射計畫》麥可周的機智租書店生活:一個人的漫畫文化社群實驗場「萬隆21號」

➤從「漫畫絕緣體」到「漫畫萬磁王」

「萬隆21號租書店」老闆麥可周說,自從2020年臺通Podcast來訪問他之後,他才真正感受到「流量」的威力。臺通的那集節目名稱叫作「機智退休生活」,我們跟麥可周聊完之後,發現他是真的「機智」,什麼話題都「頗懂頗懂」,常常我們只是起個頭,接話之餘,他還能觸類旁通再推薦一部經典漫畫。

麥可周的人生其實很適合畫成一部「臺式漫畫」,就叫作《萬隆21號租書店》。出生宜蘭礁溪的他,國小成績好,還連任班長6年,這不只是要聰明,還要比聰明更多一點「機智」。他說自己並非從小就是漫畫迷,嚴格說起來,小學五年級之後,他就因為成績太好被抓去補習,而成為「漫畫絕緣體」。

有趣的是,他的成長經驗,正好與臺灣早期漫畫的歷史軌跡形成了某種更真實的映照。簡言之,的確很長一段時期,在臺灣學業至上的社會氛圍裡,漫畫是「尪仔冊」,被視為一種低價值的課餘活動,甚至是「不愛讀書」的標誌。這種社會烙印,使得漫畫文化的傳承與紀錄變得極為困難,許多同時代的讀者因社會的主流價值,而不得不與之斷開連結。


初次到訪萬隆21號租書店的讀者,大概都能同意:這是一間相當「做自己」的小店。千奇百怪各種趣味收藏、動漫周邊和圖卡、祈福小物、免費文宣品乃至漫畫家親贈的手工小誌,彷彿隨意布列在牆上、窗後、門邊、書櫃層板或櫃檯旁,挨擠得滿滿當當,卻又能非常奇妙和諧地各自露出頭臉,招引著人們的眼角餘光。整體看起來顯然是麥可周「想怎麼放就怎麼放」,反而最整齊有序的,真的就是漫畫和小說了。圖片提供/丁名慶

➤透過「商業實踐」來重構「文化記憶」

機智不只是隨機應變,更重要的是能夠作出常人都想不到的選擇。會經營萬隆租書店,連麥可周自己都預想不到。在接手這家店之前,他的人生被主流社會所定義的成功範式所圍繞。大學念會計的他,曾在銀行業工作了將近30年,退休前更是一名外商銀行管理部的協理,年薪高達300萬元,房子跟台積電股票早已入手,眼看副總經理的職位就在眼前,他卻放棄一切,頂下了鄰居的這家租書店⋯⋯以上這一段內容,應該就可以畫出《萬隆21號租書店》的第1集了。

再進一步與麥可周聊過之後,發現他對於臺灣漫畫史,可說是如數家珍、無所不聊。從70年代的漫畫審查制度到近年的金漫獎,從《諸葛四郎》到《來自清水的孩子》,幾乎什麼都可以聊上一大段。我好奇這位自稱以前是「漫畫絕緣體」的麥可周,如何轉變成眼前這位「漫畫萬磁王」?細問之下,才知道這一切沒有捷徑。為了經營這家店,他可說是補足了功課,主動投入時間與精力,透過大量閱讀、四處與同業交流,才慢慢重新拼湊起這段歷史的全貌。如此透過「商業實踐」來重構「文化記憶」的過程,不知道算不算另一種機智呢?

然而更有趣的是,他把大半生在銀行界學到的經營管理知識,都化用在這家租書店裡。首先,他對經營目標的設定極具務實性與紀律。他的首要目標是「不要賠錢」,而非追求暴利。其次,他將「坪效」(space efficiency)的概念應用於店面陳設,將店內的沙發減少,以便讓出更多空間擺放書櫃,讓書籍盡可能地被展示出來。

此外,他也運用KYC(Know Your Customer)原則來精準管理庫存。他發現店內的女性顧客多為上班族,而非校園學生,因此他會拒絕書商配發不符合其客群需求的書種。這種精準的庫存管理,確保了每一本書籍都有機會找到目標讀者,避免了不必要的庫存積壓。這種將銀行業的風險管理與客戶分析應用於漫畫店的經營模式,真的是無比機智啊!


這些由層層疊加大書櫃隔出的巷弄,鏡頭裡看起來開闊,實際上大概連兩個人錯身而過都不容易,是臺灣好幾代漫畫讀者曾經非常熟悉的日常空間。通向不同類型作品的書庫入口,也引人油然升起彷彿可能連結到什麼祕境的錯覺。圖片提供/丁名慶

➤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的空間

麥可周機智的不只在做生意,他近年來對於臺漫的理解與推廣,似乎已經從一個產業內租書店業者的角色,逐漸轉型為更接近文史工作者的角色。他會將臺灣漫畫擺在最接近櫃檯的「黃金地段」,同時憑藉著過人的客戶觀察能力,信手拈來就能推薦讀者適合的臺漫。

此外,隨著租書店有了口碑,社群媒體興起,麥可周也跟著開設了臉書粉專帳號。無所不聊的特質,讓他自然而然成為具備個人風格的小編,對於關注的作品、出版議題或現象發表觀察和想法,也開始與來自全國各地臺漫的讀者、編輯、創作者、研究者建立起關係,進而從線上的網友變成現實的朋友。

麥可周的租書店開始像是一個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的空間,比如被職場資遣的編輯來聊心事、臺通Podcast來現場錄節目、樂團來拍MV⋯⋯後來,真的有漫畫家把整間租書店畫進了作品裡──這就是由常勝、致怡ZEI、PETER MANN、路徑四位漫畫家接力創作的《漫畫之國MANGALAND》。


萬隆21號租書店值得細細探尋的看點,或許不只是架上的漫畫,也包括十多年來作為安靜陪伴的回禮,一代代大小讀者的贈圖,或隨意或(超級)認真,都被麥可周順手張貼在店裡各個角落。說不定將來這些作畫者裡頭會冒出新一代的漫畫家?圖片提供/丁名慶

這種創作者與實體空間的互動,打破了傳統的商業模式,使得漫畫店成為一個活生生的文化催化劑,一個連接創作者與讀者、促成跨界合作的樞紐。麥可周與他的租書店,彷彿在告訴我們:數位時代下,實體文化空間的價值並未消逝,若能提供無可取代的有溫度的人際連結,那麼就能創造出獨特的文化體驗。

這位總是身穿感覺是洗衣機反覆洗到變超薄的白色吊嘎阿的阿伯,臉上掛著橢圓形的近視眼鏡、頂著一頭灰白的髮、不時在店門口叼著菸,遠遠看起來像是從漫畫裡走出來的人物,用他的機智加上對漫畫的熱情,萬隆租書店如今已然成為臺灣漫畫迷們紛紛前來「朝聖」的地標。

➤無所不聊麥可周說臺漫

我們這次前來,不只是朝聖,更希望聽麥可周聊聊臺漫。麥可周說他覺得臺漫的題材已經很多元,技術上也都很成熟,這兩項要素基本上都已經有國際的水準,但他覺得似乎還可以有更多打開國際視野與格局的嘗試空間。他以他特別喜歡的慢工文化出版的《蜉蝣之島》為例,這部漫畫不只是畫工細膩、製作精美,而且還融合了許多不同的議題,有環境、成長,乃至於南島文化。但是他總忍不住想,如果漫畫中的冒險可以再「擴大」一些,比如說臺灣人可以去菲律賓、去澳洲、去世界各個與海洋連結緊密的地方冒險⋯⋯不知道有沒有可能讓整個故事觸及到更多文化的可能性?


我們請麥可周推薦一些精采的臺漫,他立刻信手拈來:(上至下、左至右)常勝《閻鐵花》、水晶孔《我很多的美國時間》、銀甫《人偶》、簡嘉誠《青空下的追風少年》、葉長青與李尚喬《蜉蝣之島》、貳號《異人Harmony》(因為書封刻意隱藏作者名字,麥可周還貼心地為讀者寫了便利貼)、PETER MANN《芭樂歌──穿越時空的回聲》、高妍《間隙》。每一本他都能飛快說上幾句個人的支持理由。圖片提供/丁名慶

談到臺漫的特色,麥可周想到一個有趣的例子。他記得之前一開始看《奧德曼》時,還以為是日本漫畫家的作品,後來發現是臺灣漫畫家常勝的作品時驚訝不已。他後來思考,這或許意味著──至少對他來說──臺漫除了能透過特定題材去呈現創作者各自的特色以外,相對於日漫、歐漫或美漫,尚未形成一種更具普遍性與辨識度的風格。也許,所謂特色通常都是「由別人來定義」,換句話說,就是臺漫在外國人的眼中是什麼樣子,很可能就是所謂臺漫的「特色」。

以近幾年臺灣漫畫家在京都國際漫畫賞屢有斬獲為例,Gene於2020年以《稻草人的守護者》獲得大獎,貳號於2021年以《異人Harmony》榮獲優秀獎,其他如銀甫、常勝、ANTENNA牛魚等漫畫家也曾獲得大獎肯定。去年2024年的日本外務省國際漫畫賞,簡嘉誠更是以《青空下的追風少年》勇奪金賞。這些作品長久下來,若能逐漸累積出一種共有的相似性,或許臺漫就能真正展現出一種專屬於臺灣的風格。


讓麥可周打破既有印象的臺漫作品之一:常勝的《奧德曼》。他手邊還保存了最早的東立版本(2013)。圖片提供/丁名慶

麥可周聊了這麼多,我突然發現他這家店或許正保留了許多我們的生活日常裡太過熟悉反而容易忽略的「臺式風格」:人情味、CP值、亂中有序、機智。是啊,機智也是一種很臺的元素。如果說《萬隆21號租書店》有第2集,我猜第一頁畫面就是採訪當日麥可周在店內那個擺滿臺漫的櫃檯裡,邊結帳邊跟我們說的下面一段話:

「我感覺我現在做的不只是一個商業行為,而是一個搶救文物的行為,所以我覺得這份工作有它的意義存在。它已經不是單純的買賣,或者說單純的經營,它是有一個使命感在,這是支持我繼續做下去的動力。」

使命感會不會也成為某種很臺的東西呢?


麥可周說他自己也不太清楚,是哪時候或怎麼發生的,貼在入口門後的讀者感謝留言或遠從千里之外寄來的明信片,愈來愈多了。而門口正面的手寫新到書訊息、大小海報,同樣是熱熱鬧鬧一張蓋過一張,讓人聯想起某種村里民服務中心的布告,存在的功能或許不只是通知,更是歡迎你入內隨意坐坐。圖片提供/丁名慶


萬隆租書店
地址:臺北市文山區羅斯福路五段218巷21號(近台北捷運綠線「萬隆站」3號、4號出口)
電話:(02)29311992
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3664671011


《漫射報+》
國家漫畫博物館自籌備期起,過去以《漫射報》為名出版主題刊物,共發刊6期,編輯視角各有不同。國家漫畫博物館於2023年底正式落腳臺中,收穫著珍貴的回饋與善意,現在《漫射報+》重回舞臺.ᐟ .ᐟ 記錄籌備過程的多彩回憶,並將研究調查成果與圖像視野,持續與大家共享。


本文轉載自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處同意刊登,原標題與連結為「臺漫動態》麥可周的機智租書店生活:一個人的漫畫文化社群實驗場『萬隆21號』」。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11-02 09:00
2025桃城文學什光紀》旅途中、巡演時的快樂與磨練,以及靈光乍現的時刻:大象體操張凱翔 X dato對談側記

➤追尋內心平靜的國內自駕行

已出版多本旅遊書的dato自認是一個人旅行的專家,這點與張凱翔大相逕庭。由於《出發世界巡迴!》記錄的既是旅行也是工作的過程,dato問張凱翔是否有不是為了工作而出發的旅行。

張凱翔說,雖然因為工作很常出國,但他和太太都是閒不下來的人,不用工作時,就會展開大量的國內旅行,強制自己不要再想工作的事。他們曾分幾趟完成走遍台灣各縣市的自駕之旅,第一趟從高雄出發,從屏東往東部。張凱翔推薦有豐富地景的墾丁國家公園,也推薦恆春的拿坡里式披薩、高雄的美式披薩及羅馬披薩。

張凱翔還提到,因為父親是阿里山的粉絲,每年夏天都會帶全家人來,他自己在嘉義還有個固定行程,就是故宮南院。張凱翔特別喜歡這裡的佛像區,裡面有許多擺出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意味「天下地上、唯我獨尊」的佛像,但偏偏有一尊是比著peace的手勢,非常可愛。他認為,美術館、博物館是最能感受到當地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家鄉和文化的地方,也可以看到策展人的想法,相當有趣。

因為聊到眾多台灣美食,讓dato想起自己在國外旅行中,有時會突然很想吃一碗熱湯麵或炸雞腿便當。他問張凱翔,在世界巡迴期間,也會有「亞洲胃」的問題嗎?張凱翔說絕對會的,因此在歐美巡迴時,他們經常選擇「phở」(越南河粉)作為一餐。各地的phở會融入在地食材,像是在美國奧斯汀,便將有名的烤肋排直接加入,可以同時品嚐到當地特色美食,也能夠滿足自己的「亞洲胃」。

➤旅途中的磨合與修練

關於旅伴,dato喜歡一個人旅行,出版的旅行書中也記下了許多獨旅的浪漫時刻。張凱翔則認為,獨旅就沒有人可以即時分享自己的感受。

張凱翔與太太一起旅行的時候,會由太太負責處理交通與住宿,而他則衡量兩人的喜好規劃行程,例如去日本時,會安排去太太喜歡的「小本本店」(販賣同人誌的商店)。dato問,夫妻二人在旅行中會吵架嗎?張凱翔表示,旅行中吵架是必須的,也不需要避免吵架,因為吵架能讓雙方更了解彼此。

dato提到社群上經常有人討論怎樣才是「完美旅伴」,並透露自己喜歡獨旅的原因或許就是,沒有旅伴就不需要追求完美的旅伴了。張凱翔則覺得,所謂的「完美旅伴」就像柏拉圖提出的「理型」(idea),根本不存在。喜歡獨旅的人是很了解自己的人,而喜歡有旅伴的人則是願意去認識別人的人,各有不同的優點,所以他認為並不需要去追求「完美旅伴」。

回顧世界巡迴的旅程,dato好奇大象體操在漫長的巡演過程中,團員們的相處情況。張凱翔笑說,因為巡迴的時間太長,起初每到一個新的地方,會很興奮的互相分享想法,不過終究還是需要有各自獨處的時間。後來在交通移動的過程,就會盡可能比較安靜地度過。

張凱翔也分享,美洲的場館設施跟亞洲不太一樣。亞洲的場館受到日本live house影響,基本上都會有鼓組、音響和大型樂器,樂團只要帶著小型樂器即可登台演出。但歐美的場館比較像是劇場,不會提供樂器,需要自己帶著大型的樂器和鼓組。


大象體操世界巡演海報。(圖源:大象體操粉絲專頁

大象體操在歐美尋找共演團體時,會詢問對方有沒有鼓可以借用,若有的話就可以不必帶那麼多器具。不過在這次巡演時,曾突然接到某個共演團臨時解散的消息,讓演出一度陷入危機。dato笑稱這就體現了「獨旅」的好處,張凱翔也笑說,這些意外事故確實是修練的一部份。

張凱翔提起明年即將上映的巡演紀錄片《大象體操:比夢境更真實》中,有錄下成員們激烈爭吵的過程。張凱翔說,以前他總覺得吵架一定有誰對、誰錯,但這次的經驗讓他了解到,有些事是沒有對錯的,因為每個人的感受本來就會有差異,應該要基於同理對方的想法和感受再去溝通。

在大象體操的世界巡迴中,成員們為此共同努力,也會進行定期的團體諮商,讓團隊能繼續穩定地運作。而當dato問起,如果再有主辦方願意支付高額的演出費,但需要進行很長一段時間巡演的話,會如何抉擇?張凱翔毫不猶疑地說,不會為了高額演出費,讓成員耗費許多時間修復彼此的關係。

➤成為創作自己人格的藝術家

回到本次講座的主題:「旅途中的靈感流動」,dato詢問在大象體操的巡演之中,是否也有感受到靈感流動的瞬間呢?張凱翔說巡演的時候太忙了,但在旅行中,確實比較有這樣的體會。例如,在參與北港媽祖遶境或走白沙屯的時候,他發現亞洲的宗教音樂有時不是偶數拍數,這也是和西方古典音樂不同的地方。而這樣的差異,似乎也可能影響到不同地域的數學搖滾,因為數學搖滾也有這類像是亞洲宗教音樂的特殊拍數。

這讓他開始思考,為何亞洲人的數學搖滾旋律比較流暢,而西方人的數學搖滾比較實驗性、較難入口?這或許也能追溯到東西方不同的生長環境,甚至不同的骨骼與肌肉的構成,進而影響到創作的差異性。

張凱翔談到,無論是作家或者音樂家,都是「人」的創作型態,作品是意念的載體,而觀眾在欣賞藝術的過程,就是將藝術家灌注到作品之中的意念解開,吸收其中的能量。這也是科技無法取代人類藝術的原因之一。

他認為,藝術創作的終極型態並不是文字,也不是CD,人格才是真正的作品。無論我們多喜歡某個作品的作者,對方並非完人,也可能一瞬間就翻車。但是從自己的人生經歷、從自己喜歡的作品中提煉出來的「意念」,才會完整自己的人格,因此每個人都是創作自己人格的藝術家。

從國內旅行聊到國際巡演,從成員相處談到形塑自己的人格藝術,這次的對談跨度相當廣,也讓大家聽到了許多有趣的故事。最後,dato問張凱翔,大象體操在經過2025一整年的休團期之後,接下來有什麼動態呢?張凱翔表示,今年底會先發行紀錄片的原聲帶,明年紀錄片將在台灣和日本上映,之後也會陸續有演出和新的作品,很期待與大家分享。


左起:旅遊作家dato、活動主持人楊甯凱、樂團大象體操吉他手張凱翔。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11-01 17: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