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評》體育競技漫畫反映的日本時代精神:《一百公尺。》內只有自己

日本漫畫家魚豊的《一百公尺。—100M—》(下稱《一百公尺。》)是關於賽跑的漫畫。那麼,理論上畫格的重點應該是在「腳」吧?但我卻深深被漫畫裡的「眼」所吸引。

踏步、拔地起跑的瞬間,一股地力湧上軀幹,從胸腔滿溢到口與眼。常識而言,漫畫可以用速度線表現飛奔的瞬間,用透視法營造距離感,但是魚豊的畫面卻常常用眼神表現速度,用眼神決定跑的瞬間。

我是從《地。—關於地球的運動—》才開始認識魚豊的作品,因此回頭看到2018年的出道作《一百公尺。》,反而有種發現魚豊創作原點的樂趣。像是地力湧上到口與眼、角色脫口而出關鍵台詞的表現,可以對照《地。》第一集的拉斐爾與《一百公尺。》上集的富樫,這種由下而上的線條和情感流動,用魚豊的話來說,是捕捉「生命閃耀的瞬間」(命の輝く瞬間)。雖然兩部作品題材不同,但都有魚豊共同的創作關懷。


尖端出版《一百公尺。—100M—》


尖端出版《一百公尺。—100M—》

➤要為100公尺這段距離賭上什麼?

在日本豐富的運動漫畫類別中,《一百公尺。》屬於其中的「陸上競技」分類。日本作為漫畫大國,你幾乎可以找到各種運動項目對應的漫畫作品。也許對於許多台灣讀者來說,運動類漫畫可能會直覺想到《灌籃高手》、《足球小將翼》,或是近年極受歡迎的《排球少年》等,絕大多數以球類競技為主。陸上競技類別的漫畫並不像球類運動那樣熱門,但長年來也不斷有作品問世,特別是關於大學長跑接力賽的「驛傳」比賽,算是常見的熱門題材。

說起運動漫畫,絕大多數讀者應該都會聯想到「校園」、「青春」的元素。回顧日本的熱門作品幾乎無一例外,舞台都在高校或中小學,描繪成長的青春故事。主角群們也需要設定成長曲線、老套但總是有效的英雄旅程。如果是在少年漫畫的世界,努力、友情、勝利這套法則通常也是必備。由此,熟讀日本漫畫的讀者可以想見,運動競技漫畫裡總是有著與主角對比的勁敵(好敵手、ライバル),或者主人公靠著毅力刻苦鍛煉,終於追上乃至於超越對手的勵志情節。


尖端出版《一百公尺。—100M—》


尖端出版《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但同樣都是運動漫畫,《一百公尺。》不是這套王道法則下的產物。《一百公尺。》的主角一樣是「努力型 vs. 天才型」的常見對比設定,不同的是,這是一部描繪身為天才的富樫,一步一步發現自己的才能漸漸失去光彩的漫畫。而努力型的對手小宮,突然在兩人的少年時代消失,成為了糾纏富樫的心魔。

魚豊在這段100m的距離裡,濃縮了主角群的青春與成為社會人的經歷。看清現實後的沉重步伐,到底該如何、又為什麼要邁出下一步?這是《一百公尺。》與眾不同但也不太討好市場的設定。

魚豊的創作或許多少也有時代環境的因素吧。1997年出生的魚豊,在他成長的2000年代,正好也是日本運動漫畫又一個新階段的轉變期。

➤跟著日本人前進的運動漫畫

粗略來說,戰後到昭和末期(1960~1989)的運動漫畫,還帶有濃厚的精神主義風格,強調毅力和「敢闘」精神,在宛如地獄的特訓中奮勇前進的成長物語。這種特性有個日文專有名詞:「スポ根」,這是「「スポーツ」(sports,運動)和「根性」(こんじょう,毅力)的合體詞。

這不只是出現在《巨人之星》一類的棒球少年漫畫,昭和時代的少女漫畫同樣也有不少類似的スポ根作品,像是1968年掀起排球熱潮的《排球甜心》(アタックNo.1,雖然中文叫甜心,但原文是直白的「Attack」)和眾多類似的作品,幾乎都是傷痕累累的少女們在球場上燃燒鬥魂與淚水的漫畫。

而且無論少年少女,漫畫裡每每在不支倒地之時,總是有個用心良苦但異常嚴苛的魔鬼教練,一邊留著眼淚一邊逼人振作。想來這位「鬼教練」(鬼コーチ)也是經歷了不為人知的痛苦過去吧——這樣的漫畫構成,同樣也是受到戰後日本復興的時代精神所影響,特別是1964年東京奧運之後,強調努力必定有所回報的精神論。

不過隨著經濟社會的轉變,進入到平成時代之後的運動漫畫又有另一番樣貌。對於昭和風情太過濃厚、那種從底層拼命往上爬的スポ根,讀者市場似乎更想看到擁有特別才能的主角、青春的歡笑與淚水兼具的作品。《足球小將翼》、《灌籃高手》在80年代末開始到90年代所掀起的現象級熱潮,就有此類特性。

到了2000年代,主角也不一定是努力或天才型的人物,甚至也可以是「無能」、「弱小」、「膽怯」的主角。比起贏得賽事,運動漫畫可以更強調人物群像之間的互動,不同個性的角色們在運動過程和賽場上的關係。

如果將魚豊在2018年創作的《一百公尺。》放入「平成末年」的粗略分期裡(新元號「令和」是始於2019),或許可以猜想運動漫畫在廣闊多元的題材裡,也有作品將視角更聚焦在個人的生涯起落與內心的掙扎。《一百公尺。》跑步的目的,不是為了實現某個偉大的目標、不是要和同伴一起達成夢想、不是要守護與某人的「絆」(きずな),而是純粹個人的感動瞬間。

可能是出於題材敘事的顛覆,又或者魚豊尚屬青澀的畫技,《一百公尺。》在網路連載時起初並沒有什麼人氣。當我看到魚豊的專訪提到,當初決定《一百公尺。》成敗的指標,竟然是PV數(也就是page view,網頁瀏覽量),實在嚇了一跳。PV數恐怕是許多線上媒體的惡夢,編輯部要看PV決定是否出版單行本,對作者和死忠讀者來說都是相當無奈的量化評估。沒想到魚豊在社群帳號公布這件事情後,逆向讓《一百公尺。》的評價快速升高,進而推翻了編輯部的想法,決定出版單行本。

或許當初在「漫畫的常識」看來,《一百公尺。》不算討喜的設定,可能是個不正確的決定。不過此處想借用魚豊《地。》中拉斐爾的話來回應,「不正確不代表沒意義」。事實證明,魚豊描繪的生命感動的瞬間,能夠與當代的讀者共鳴。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一百公尺。—100M—新裝版
ひゃくえむ。新装版
作者:魚豊 
譯者:李妮瑄
出版:尖端出版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魚豊 
 

從小對繪畫有強大的興趣,中學時受到《爆漫王》影響,立志成為漫畫家,於2017年開始投稿。
 
在週刊少年マガジン新人漫畫賞中入選佳作後,2018年開始了第一部連載作品《一百公尺。—100M—》。2020年開始連載《地。—關於地球的運動—》,以地動說為主軸,講述對知識渴望與傳承,除了獲獎無數,也備受眾多讀者讚譽。
 
榮獲第26回手塚治虫文化賞,是史上最年輕的得獎者。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林齊晧(《udn global 轉角國際》主編)
2025-11-12 11:00
2025 Openbook好書獎》書裡的世界,真的什麼都有嗎?閱讀大使阿爆ABAO宣傳片拍攝花絮

➤山林是書,音樂是書,遊戲也是書

看到前陣子陸續公布的Openbook好書獎主視覺,大家有沒有覺得很驚豔?O編可是一再被阿爆的美照閃到不行!每一張都好漂亮~這些照片是怎麼拍出來的呢?今天O編就來幫大家一一解密。

今年的主視覺設計,再度由得過金點設計獎、Shopping Design台灣設計BEST100、德國紅點傳達設計獎等大獎的白輻射影像操刀。白輻射從Openbook專訪阿爆的階段就開始參與,以阿爆的不同身分,如排灣族、創作歌手、那瓦屋文化的創辦人等,構思出不同場景,分別是:山林、音樂與遊戲。這些不同的場景,都在在凸顯了阿爆的創作態度。

專訪的時候,阿爆提到閱讀的概念是遠超過文字符號的解讀。「因為對我們原住民來說,是沒有文字的。但是最一開始,我們本來就不是靠文字來記住,我們靠的是雕刻、圖像、歌謠這些東西。比方說魚藤怎麼用,或者有些植物是以前用來做月子,婦女會用在傷口或是消毒。這些,對我來說都是一種閱讀。」

阿爆分享她來自排灣族的經歷,以及開始寫歌、演唱的故事,白輻射就此凝聚成「生活是書」的主軸,書的圖像一下子被不同的空間打開了。山林是書、音樂是書、遊戲也是書,於是攝影棚裡不只有一疊疊的書,還穿插著大石頭、音響,與製作成書球的藝術品,不僅看起來有趣又好玩,也象徵著阿爆的多元身分。

白輻射在說明他們的設計理念時表示:「這次的設計過程其實就像是閱讀一本書一樣。我們將阿爆放置在歌唱、山林和遊戲三種象徵性的場景,透過她舞台的肢體語言,與燈光、色彩的表現,提煉出閱讀可以是生活體驗中的每一種形式。歌唱、遊戲、旅行都能是屬於自己的閱讀方法。」

白輻射強調:「當代的閱讀不再有固定的媒介和方式,有故事的地方就有書存在。我們所設計的(Openbook好書獎)2025主視覺,是一次對自己的挑戰,從故事裡誕生設計;也是對所有讀者們的提問,在書裡閱讀別人的生活,在自己的生活裡講述自己的故事。」

O編好喜歡「生活是書」的概念啊!確實,認真生活也能學習到不少事情喔~

在閱讀大使宣傳海報拍攝現場,除了設計師們,當然少不了最重要的攝影師,以及美術和道具組啦!

今年Openbook好書獎主視覺的攝影工作,是由伍八伍八工作室負責。詢問攝影師拍攝這三個場景有什麼最大的挑戰,攝影師回答說:「最需要克服的難關主要就是燈光吧!我們希望不同景能呈現不同的氛圍,儘管都是同一個攝影棚,但還是試著做出不同層次的光感。所幸美術團隊都非常罩,當下我們在擺設與測光的時間都跟預期的差不多,拍攝都進行得很順利!」

(偷偷說,山林跟音樂拍攝場景裡面的書,是O編、B編和通通編辛苦搬去攝影棚的喔!)

抱著一顆書球,好像置身於夢境

不管是山林、音樂或藉由書球營造出的遊戲氛圍,拍攝現場其實很吃攝影師和阿爆的默契。不過我們的金曲獎歌手絕對是不會讓人失望的!攝影師說這次與阿爆的合作讓人印象深刻:「其實這是第二次拍到阿爆本人,上次是在一個頒獎典禮的後台拍攝,比較沒有交談到太多話。這次真的讓我很佩服的是阿爆的能量與專業,我們都能很快速地捕捉到需要的畫面!」

三個場景中,看似最「單純」的書球,卻讓美術和道具組下了許多功夫。該從哪裡找書來?配色如何參考?如何將書本組裝在一起?要怎麼控制書本在球上攤開的感覺,才不會讓書球看起來太平面像是顆紙球?而黏貼上去的書本又得要讓書頁在拍攝期間不掉落,實為困難重重。

美術和道具團隊透露,除了文字書之外,他們也找了許多用來點綴色彩的雜誌和攝影書,都是從回收的舊書中挑選出來的。不同書本的模樣,好像也真的體現了書本通往不同世界的可能。製作完道具後,最難的關卡是要將它組裝、拆卸進出攝影棚。(真的好重,搬運過程中還不斷解體~)只能說最夢幻的物件,也是最不容易處理的。

愛書人或多或少都有過不小心抱著書本睡著的經驗吧?不過,你有趴在一整顆書球上玩耍或落入夢境的經驗嗎?當阿爆輕輕擁抱著這顆巨大的書球時,不禁讓人讚嘆,書本所能帶來的療癒的能量,完美的被體現出來了!(OB的大編小編們都好想把這顆書球搬回辦公室,但誰能賜給我們一個可以承接巨大書球的魔術空間呢!)

➤音樂帶我去哪裡,書也帶我去

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聽著耳機裡流動的歌曲,雖是陌生的語言,卻能隨著旋律搖擺。閱讀時沉浸在書中世界,即使是想像的、來自異國的他方,也能感受到作者故事的魅力。

除了「生活是書」這個軸心外,「書裡有生活的無限」也是這次主視覺希望傳達的訊息。

專訪中阿爆曾提到,音樂總是能帶領她去到很遠的地方,比如從事婚禮歌手的母親,就帶她走遍全台,而作為金曲獎歌手的她,也在今年將排灣族的音樂,帶到非洲國家史瓦帝尼。阿爆認為,閱讀與音樂一樣擁有這種特性:總是能讓讀者體驗到完全不同的世界,甚至見識到不同的人生。

提到她創立的「那屋瓦」少女隊都才20多歲,她希望女孩們能積極的體驗人生、閱讀這個世界,「體驗很重要,一定要多去體驗,以後就會知道怎麼選擇。」阿爆這樣眼神發亮地說道。

閱讀帶你去到的最遠的地方是哪裡呢?期待各位在今年的好書獎書單中,也能發現一本陪伴自己,引領向遠方的好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隨身聽S13E7》為何年年全台教師荒?老師比你想的還過勞!訪離職教師梁芳瑜 ft.《當我告別教職》

近年每到暑假末、即將開學之際,常會出現許多中小學教師仍有缺額的消息。據教育部公布的資料,截至今年8月底,全台3303所公立國中小學,仍缺額1429名代理教師。而關注教育議題的媒體發起問卷調查,結果高達38%的教師表示,他們考慮在未來3年內離開教職。學校教育體系究竟出了甚麼問題?近期出版的《當我告別教職:一位離職教師的沉痛告白與深情祝福》,引起許多讀者關注,不少身為教師的讀者反應,這本書寫出了他們的心聲。本集節目邀請到曾任教國中12年、離職1年的作者梁芳瑜,分享她對於教育現場困境的觀察分析,以及可能解決方案的思考。節目精彩,請別錯過!

【精華摘要】

➤教師過勞,寒暑假看得到休不到

主持人:這本書的出版伴隨著辭職的決定,您覺得教育現場出了什麼問題呢?


當我告別教職:一位離職教師的沉痛告白與深情祝福

梁芳瑜:許多老師看這本書的時候,雖然會覺得寫進心坎裡,但也會疑惑這些問題不是早就知道了嗎?為什麼還要特地出一本書?其實我出書的動機就是要「出圈」,讓社會當中、教育圈外的人能夠理解教師們早就知道的現實,去正視這些問題與困境。

第一線老師普遍過勞,以前的教師只要很深入某個專業領域就好了,可是現在很強調多元學習,要有不同的新的教學方法。社會也期待老師不只是教書匠而已,也要能輔導學生,要跟得上潮流。

外界以為老師工時固定,還有寒暑假,不是很好嗎?可是他們不清楚,擔任行政的老師寒暑假要繼續上班,很多老師也得利用寒暑假去研習進修。有的老師是學期間無法請假、找不到代課,寒暑假才有空休養身體或做健康檢查,以致發現病況的時候已經太晚了。

主持人:我覺得社會上常有弱弱相殘的狀況,有些人覺得自己這一行也很累、很過勞,但我們不會想怎麼改善自己行業的勞動環境,反而去怨恨老師有寒暑假,其實老師在寒暑假並不是都可以去玩。

➤師道不尊,親師關係失衡

主持人:近年連都會區的學校也出現招不到老師的情況,除了都會區物價較高,也普遍認為都會區的學校家長是比較難相處的。現在好像教育專家很多,每個人都能講得頭頭是道。

梁芳瑜:我認為教育現場的第二個困境,是師道不尊,不是說要對老師特別尊敬,或用下對上的態度,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比如我們去看醫生,尊重醫師不表示把他說的話都當聖旨,如果醫師態度蠻橫,我們也不會接受。

可是教育的場域有點奇怪,因為每個人都當過學生,所以好像大家都可以對老師的行為品頭論足,提出自己的見解,這不只是在都會區。很多家長覺得自己讀了更多的書,更瞭解現在社會趨勢的發展,有時對老師比較輕視或質疑。其實這樣是不好的互動,教育應該是互相信任、合作的。而且現在制度沒有保障老師的管教權,常有過度投訴老師、匿名濫訴的問題。我覺得這是很失衡的狀態,應該重新檢視。

主持人:我想或許也有出於對過往威權時代的反彈。我們這一輩小的時候,老師體罰是普遍的,可能造成對於權威的反抗、不信任。當成為父母後,自然地對某些老師採取比較防備的態度。

梁芳瑜:是的,我在書裡也寫到,或許以前在學校裡頭受到傷害的孩子,成為家長之後,就用濫訴和對老師的不信任,來表示他現在長大了。可是或許力道太大,變成老師出走、與之抗衡,變成惡性循環了。

➤如何解決困境?期盼更多討論

主持人:那梁老師在教育現場這麼多年,有想到什麼好的辦法嗎?

梁芳瑜:我後來刻意把書中寫的解決方案都刪掉,我想不論提出什麼辦法,可能會聚焦在這些辦法的可行性,變成是非題了。但我希望是提出現況,大家集思廣益、開放討論。

主持人:但你心裡是有一些想法的?

梁芳瑜:對,我覺得首先制度要改善,不能讓濫訴使得老師心力交瘁,或人心惶惶。對老師的投訴應該先篩選過濾,真的需要才要求老師出面說明。

其次是希望社會氛圍也能改變。這本書出版後,意外發現有很多家長在關注,因為家長們近年也很有感,怎麼我的小孩每年都在換老師?怎麼要開學了,小孩的老師還找不到?看了這本書才發現,原來很多狀況真的會讓老師難以承受、想要逃離,甚至內心重創。

第三我認為老師們對家長的體諒、以及對學生需求的理解,也需要再增加、提升。雙方能夠互相尊重,或許才有真正的解方吧。


示意圖,非本文當事人。(圖源:unsplash

➤缺乏系統性支持,孤立無援

主持人:你提到的許多情況,其實很仰賴老師的教學經驗。例如許多資深或正式老師不願意帶國小高年級,就交給年輕或代課的老師來帶,年輕老師感到挫折,可能折損非常快。

梁芳瑜:現在也有一種「教學輔導老師」,學校會派資深老師去輔導新進老師。可是實務上很常看到,有的資深老師雖然願意承擔,但是太多其他瑣務,讓他也沒辦法去好好帶領年輕老師了。

我覺得當推出新的政策要求學校老師落實的時候,或許也應該刪去某些舊的任務,讓老師的工作維持動態平衡,讓我們可以把心力放在真的對學生有益的事上。

主持人:如果我是老師,背後能有其他老師或者學校系統的支援,或指正我哪裡做錯,我覺得是滿好的事。但在你的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形容是,老師都變成一座一座孤獨的島嶼,有時候老師承受的壓力,是來自於其他老師?

梁芳瑜:這本書出版後也有一些教育圈內批判的聲音,例如有的老師覺得,我們現在已經這麼辛苦了,你出了這本書,會不會讓我們變得更辛苦?或者是:我們其實沒有這麼苦,你是不是一個新世代的草莓族老師,所以才這樣叫苦呢?

許多老師每天光是忙教學、學生的事情,還有行政的瑣務,偶爾想跟同事訴苦,大家也只能簡單的安慰。如果表現脆弱,這位老師很容易被冠上不夠堅強、專業,不適任。我覺得老師背負的東西,比大家想像的多好多,可能連抱怨辛苦都還需要資格。


示意圖,非本文當事人。(圖源:unsplash

➤親師關係的邊界感與溝通技巧

梁芳瑜:很多人說以前一班學生50、60幾個,老師都待得好好的,為什麼現在少子化,學生人數那麼少了,還會缺師呢?我認為少子化跟缺師,是同時發生的兩個國安問題。

主持人:現在家長的角色日益重要。我也是父母,有時也會看到某些家長自我感覺良好,認為問題都是出在別人,自己沒有問題,這對老師來說可能是滿棘手的狀況。

梁芳瑜:如果家長對於孩子在班級裡不適應、對我有所質疑的時候,我會先去同理家長所受到的衝擊,還有他內心的需求。若一時半刻處理不來的,我會先確定孩子的需求有被聽到、聽懂,讓孩子能跟著我一起成長。其實家長都是聽孩子回家說了什麼,所以親師溝通雖然重要,可是師生關係還是最基礎的事。

主持人:所有的教育問題,都可以溯源到家庭,可是有時家長在語言上會把責任給卸掉,譬如說在家裡沒有好好教小朋友,但是到了學校卻說「拜託老師好好地教」。現在網路發達,時間很晚也可以傳訊息給老師,讓老師好像有隨時都要回應的壓力?

梁芳瑜:因為現在Line很方便,關於親師關係的邊界感,我建議在學期初的時候一定要跟家長先講好。我個人是只加家長代表的Line,但開學時會先設一個群組,邀請所有的家長之後,我就離開,當家長有任何問題,可以先在群組裡反應,相信其他家長也有能力可以回應,如果沒辦法解決的問題,家長代表再傳訊給我。

當我從家長代表收到轉述的訊息,可能也比較婉轉了,我比較不會著急或有情緒,可以好好想過再回覆。但我也會跟家長們說,我手機會開,聯絡簿也隨時開放,每天都可以寫,而寫字是高成本的,需要時間。

主持人:而且寫完之後有時就不氣了。

梁芳瑜:沒錯,有時書寫本身滿療癒。我會在每個月安排一天,讓家長寫聯絡簿,可以寫想對小孩說的話、對老師說的話,或想反應什麼事情都可以,也可以選擇不寫。

主持人:所以你這本書的書寫過程也覺得療癒嗎?

梁芳瑜:對,書寫也是我療癒自己、走出來的方式。

➤揭露教育現場問題,然後呢?

主持人:這本書讓大家認知到,原來教師這個行業的環境這麼糟,而且即使不是這一行的,或許會讀到一種同感。現在很多行業,譬如醫療產業,或許工作情境不一樣,但可能孤軍奮戰的感觸也很像。

梁芳瑜:不管是醫療體系,或是學校現場,或許這本書還有一個意義是,陪伴繼續留下來的人,讓他們感覺到有人懂他、跟他一樣,並不是自己太過悲觀。

主持人:如果你沒有寫這本書,現在可能會做什麼呢?

梁芳瑜:離職之前有跟朋友聊想做的事,首先是把我對教育的熱忱,轉個方向發揮。以前是教學生,現在想去跟更多的老師分享班級經營的方式。

我本身也是家長,也會想如果有機會的話,可以去影響更多的家長,例如所謂的正向教養、愛的教育,不只是一直鼓勵、誇獎小孩而已,也要讓他學習負責、自律。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