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我們能接住下一個房思琪嗎? ft.人本教育基金會校安中心主任張萍

學校生活經常是回憶裡一只晦暗不明的匣子,裝了我們也許到成年才能釐清的經歷。你一定聽過那些故事:「某某老師對女生比男生更好、某某老師會把人單獨叫去黑暗的教室、某某老師喜歡那個誰……」在檯面下發生的一切,孩子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可是都無所謂,反正「沒有人會相信」、「沒有人會來拯救」。

➤別只是要孩子「好好保護自己」,保護孩子是大人的責任

人本教育基金會校安中心主任張萍就是為了改變這樣的現況才挺身而出。回想過去,倘若碰到校園性侵案件,與其申報不如直接到學校拉布條,因為申報得到的回應,多半是學校的不作為,但是通常只要今天拉布條,明天就解聘,「見光死」就是這麼有效。

可是有時,事情爆出後,學校的處理方式會是校長帶老師親自登門,以「女孩子的名聲」、「學校的聲譽」以及自己的退休金做情緒勒索,懇求家長放他們一馬,家長竟也受人情綁架,就此姑息。

這對受害者造成極大傷害,因為孩子不僅是被信任的老師侵犯,還被最信任的家人出賣,可能一盒水果禮品就決定了既往不咎。而且,儘管老師被調離,卻可能是去另一所學校,接著殘害那裡的學生。這樣以鄰為壑的狀況在教育現場一再發生、屢見不鮮。

那時校園內常以「小紅帽與大野狼」為教材,教導小孩辨識壞人、保護自己。然而,張萍認為這是相當不適合的。首先,壞人並不都有野狼的外貌。在張萍多年處理相關案件的經驗中,狼師多半外表親和、對人友善,通常是升學名師,更受到家長信任,因此沒有人相信他們會做壞事,又或者認為是誤會一場。

於是小紅帽與大野狼的譬喻便成為一種誤導。張萍也認為不應該要求小孩保護自己,因為保護小孩是大人的責任。更甚者,當你說出這句話,彷彿在指責受害者沒有保護好自己才會出事,將責任轉嫁到受害者身上,加諸愧疚與自責,使他們更無法將遭遇說出口。

➤恩威並施的慣用手法,全員知情的公開秘密

張萍回憶早期調查的一所小學,狼師會在上完視聽課後,單獨把女學生叫到音控室,關起門來進行猥褻,甚至拍攝一些私密照片。當其他孩子在外面聽到裡面的動靜,便利用打電話到辦公室要老師接聽的方式,替同學解圍。

該名狼師後來調到另外一所學校上課,依舊不改惡行,同僚們甚至都知情。只要這名老師在下課叫女學生去談話,該班導師都會十分緊張,如果學生太久沒有回來,就會立刻要班上男生藉故去叫人。

這所國小的游泳池外有個牌子,寫著「未經同意不得進入」以及「禁止攝影、禁止拍照」,都是為了這名狼師所設置。因為該名狼師時常帶著攝影機去拍孩子,甚至跟到更衣間去。這一切是光天化日下公開的祕密,卻沒有得到處理,因為學校更在乎人際關係的和諧,而不是學生的人身安全。

這些狼師通常會有慣用手法,像是平時就和表現好的孩子握手以示肯定,再洗腦全班:能讓老師摟抱握手是一種恩惠。他們會擁抱女學生,讓她們習慣之後就沒有戒心,也會跟小孩說「老師喜歡你」,這招非常有用。

因為很多孩子是在被嫌棄、斥罵的環境裡長大,所以當老師用另一個副面孔對孩子說喜歡,孩子就會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這些老師也會誇獎孩子漂亮,捏孩子的臉頰、摸耳朵、摸頭。

在信任與習慣之下,學生就會合理化老師的行為,認為老師不是故意的。而且當下會覺得自己在老師眼中很特別,同時又感到混亂、自責,因此不敢跟父母親說。


(圖源:游擊文化提供。)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推動社會改變,成為發聲契機

一般來說,性侵案的法律追訴期是案件發生20年。然而研究調查顯示,未成年性侵受害者多半要到成年後才有辦法說出口,那時早已過了法律追訴期。因此人本教育基金會呼籲修法,希望能將未成年被害人的法律追訴期改為自成年起算。


人本教育基金會呼籲呼籲修法將未成年被害人的法律追訴期改為自成年起算。(圖源:人本教育基金會粉專

令張萍印象最深的是台中市居仁國中的案件。當年全台中學生都擠破了頭想進入居仁國中的資優班,該名狼師曾讓全班學生都考上台中一中或台中女中,因此得到家長跟同儕的肯定,後來更考上校長。

當時的受害者在噤聲多年後,閱讀《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並上了一些相關課程,意識到自己是權勢性侵的受害者,決定站出來捍衛自己的權利。特別的是,除了家人和人本基金會的幫助,受害者的同班同學也全部站出來在記者會上力挺。他們說:「如果這世界上有人能證實本案的是非黑白,除了當事人A女及B師,剩下的就是我們這29個人……我們相信A女說的都是真的。」張萍回憶,這是她處理校園性侵案件這麼久來,第一次見到這樣的景象。

一直以來,社會上每次只要有類似新聞,總會有人在報導底下留言檢討受害者。除了認為他們沒有「好好保護自己」,也會有指責受害者不檢點的聲音。但是,現在和以前一面倒的狀況不同了。我們會看到有人為受害者辯護,強調「這不是他們的錯」,應受譴責的是加害者才對。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一書不僅讓受害者覺醒,出版隔年(2018),也推動了台灣的metoo運動崛起,進一步迫使台中市政府解聘居仁國中的狼師。終於,我們似乎有能力接住每一個房思琪,並給予更多的理解、同理和聆聽。

➤威權教育與升學主義使狼師逍遙法外,唯有制度能夠翻轉

然而,到底為什麼會養出這些狼師?為什麼孩子成長的學校變成了摧折幼苗的地獄修羅場?明明法律已經修得那麼嚴格,為什麼還是有學校吃案?到底該用什麼方式,才能拆除這惡意的溫床?

張萍認為,狼師的養成是一整個社會的共同容忍所致,升學主義和過時的貞操觀念也成為助紂為虐的工具。我們的孩子幾乎都被升學主義綁架,家長也因此迷信要找名師。

這些加害者多半有教學實績,能把他們的孩子送上金榜,所以不僅學生身處在威權校園中不敢發聲,就連家長都態度卑微,為了孩子的前途不敢惹怒老師。而校方也常以「事情傳出去對女孩子的名聲不好」來壓下事件,讓家長不敢訴諸法律管道。在這樣的狀況之下,浮上檯面的案子少之又少。

但是,教育現場的轉型正義關鍵,不僅在於對加害者的處分,而是要從改變體制做起。威權教育、升學至上和縱容暴力的文化,這正是校園權勢性侵的溫床,改變必須從制度著手。

例如制定「狼師條款」,除了定出教師的專業倫理界線,更要提升學生的心智能力,賦權於孩子。張萍指出,大人不能「恐性」,與孩子談論性是重要的,不但要理解「性」,更要引導孩子理解屬於自己的身體界線。

同時,也需要培養孩子理解自己的主體性,讓他們不易被外在威權控制。父母常會對孩子說要聽老師的話,但教育應該是要培養出分辨是非的能力,因為不論將來從事什麼行業,人的行為可能是對的,當然也可能是錯的。

張萍說,我們必須讓孩子相信自己的感受,並且勇於主張,而不只是期望教出一個很乖巧聽話的孩子。主張自我權力亦是力量的展示,讓他們從「無力抵抗」,到「覺醒發聲」。即使遭受傷害,也可以不只是受害者,而可以透過各種方式做出反擊,甚至以己之力拯救未來每一個可能的受害者。也因此,修法是如此必要,透過修法,才能保護所有小孩。

➤不被「受害者」標籤定義,心中的「我」不能消失

演講最後,一位聽眾分享了非常感人的發言。她曾聽過某位醫學相關科系的受害者說:「人類只要還活著,器官日日都在新陳代謝。我們,是隨時都在更新的。」

受傷的身體,被摧折的靈魂,其實每天每天都不斷在修復與前進。他也強調,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並不等於我們,無須因此被定義。人生中可能會有很多種角色,但沒有一個角色應該將全部的「我」佔據,「我」的存在不可抹滅。而在那些錯綜複雜的遭遇中,「我」是非常重要的,絕對不要讓它消失。

「#與房思琪一起重新出發」系列活動請參考:https://portaly.cc/FangSiChi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增訂版)

作者:林奕含
出版:游擊文化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林奕含

臺南人,沒有什麼學經歷。所有的身分裡最習慣的是精神病患。夢想是一面寫小說,一面像大江健三郎所說的:從書呆子變成讀書人,再從讀書人變成知識分子。唯一長篇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已售出西班牙文、英文、簡體中文、韓文、泰文、日文、俄文、波蘭文、越南文、印尼文版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523讓自由漫遊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監獄中的哲學課

探索自由、羞愧與救贖的生命對話
The Life Inside: A Memoir of Prison, Family and Philosophy
安迪.維斯特(Andy West)著,吳煒聲譯,寶鼎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樂   益    
翻開這本書前可能會有兩個耽憂,一是怕「監獄」帶來的教化口吻,二是怕又再重申「哲學」大部頭之言。但這本書透過作者自我思索與田野筆記,讓哲學思考與監獄生活緊密辯證。加上日常對話感極強的行文,全書讀來不是讓(監獄)裡外的生命再次分隔,而是充滿連帶。【內容簡介➤

電話・睡眠・音樂

電話・睡眠・音楽
川勝德重著,黃鴻硯譯,臉譜出版,399元
推薦原因: 設   文   樂 
這部漫畫作品集不只是幾篇故事的集結,而是像一本創作者祕笈,在各篇作品中實驗不同畫風。視覺語言精準又意想不到,甚至出檯了作者現身解題說明創作細節。同名短篇挑戰「聲音」的意義與局限,動員讀者感官、記憶、城市文化符號、情感關係的最大值,讓人代入之後卻不陷溺,而是有著清澈悠緩的餘韻。【內容簡介➤

兩張面孔的人

一本自傳,一段歷史,一份紀念
A Man of Two Faces: A Memoir, A History, A Memorial
阮越清(Viet Thanh Nguyen)著,李斯毅譯,馬可孛羅出版,56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阮越清一直以來透過長篇小說處理切身命題,其關於認同與歷史記憶的書寫從來不在尋求固著,而是挑戰固著的不可能。這本非典型回憶錄透過跨文類敘事、文字編排設計、自我與歷史的辯證、虛實間的猶疑/游移,干擾並鬆動固著的身分與大敘事,成就一部後記憶時代重要的思想巨作。【內容簡介➤

造次

沐羽著,柳廣成繪,木馬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這是一本為散文而寫的散文。從形式和語言的邊界開始打開敘事的空間,指涉他人的文字與思緒,收攏好後再拆卸一段段的意義與無意。沐羽躺著寫出一部從水平面擴散漫遊的精彩隨筆,不讓傳統定義其縱深,寫作自由同時也讓讀者自由。躺平而不立論,這是作者獨特的文體。【內容簡介➤

以貓貓之軀,讓宇宙完整

四叉貓著,大塊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這部個人回憶錄寫得很「鬆」,意不在嚴謹重構個人成長與歷史細節,也沒有驚天動地鬼哭神嚎的悲劇或控訴,而是有著四叉貓一貫的輕盈(?)與自在。循著書中的成長經歷,我輩也能把自己放進那個自媒體與性別運動風起雲湧的90年代末與千禧年初。四叉貓不經意地重建了那段時代的社群感,也連結當代的網紅文化身分,打開了一個共感的宇宙。【內容簡介➤

培養質疑思辨力

為了活得自由,美好人生的實踐法則
問うとはどういうことか~ 人間的に生きるための思考のレッスン
梶谷真司著,章蓓蕾譯,天培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質疑」的學名乃是提問,而提問則與討論是孿生兄弟。對於現象與議題的討論又是公民社會能達成共識的必要途徑。本書正是「問」的操作手冊,將大哉問拆解為清晰的機制與步驟,提煉出明朗的關鍵詞,使得提問具體,且更易執行。不管是在講究討論的課程,抑或是需要拍板定方案的工作上,都能有定心之效。【內容簡介➤

我當傭兵的日子與戰爭實況(上、下)

真正要命的工作,為什麼我想做?怎麼活著領到薪水、回家?
日本人傭兵の危険でおかしい戦場暮らし:戦地に蔓延る戦慄の修羅場編、戦時中の軍隊の真実編
高部正樹、西川拓著,林巍翰譯,任性出版,78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真人實境的故事,以漫畫呈現,又不至過於見血,讓我們了解一個傭兵是如何練成、他們個人的想法、看待戰爭乃至世界的思維,以及傭兵這個「行業」的運作法則甚至「行情」。算是為尚未直球與戰爭對決的你我,解了一個異世界卻又有現實了解需求的的謎,提供了非正規視野的戰爭後臺與細節。【內容簡介➤

騎樓迷宮冒險譚

文、圖:Kan,奇異果文創,380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騎樓」本給人一種傳統、陳舊的空間印象,這部繪本卻為騎樓上了瑰麗的顏色,並且仙女棒一揮,將習以為常的騎樓風景點為一片夢遊仙境。五金行是一座機關重重的堡壘,水窪和食物熱氣是怪獸,機械魚的川流影射了每天忙碌不息的營生節奏。隨冒險一路推進,騎樓堆堆疊疊的層層遮掩都彷彿被看透與穿透,日常生活和傳統底蘊有了新的精氣神,世界也繽紛了起來。【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隨身聽S12EP5》不穿白衣的護理師,用插畫告訴你手術室的獨特故事 ft.《手術室裡的小綠人》

在醫院手術室工作的護理師,不是一般印象中的「白衣天使」,因為手術過程會長時間注視紅色鮮血,容易視覺疲勞,因而身著綠色制服。從小喜歡以畫圖記錄生活點滴的Apple,在擔任手術室護理師時,將手術室中的真實情境繪製成輕鬆幽默的插畫,並以淺白文字和簡明比喻,介紹手術室裡的運作流程、分工機制。

本集節目邀請近期出版的《手術室裡的小綠人》作者Apple,分享她如何成為手術室護理師,以及對護理工作現場的觀察與反思。內容精彩,請別錯過。

【精華摘要】

➤為何成為手術室護理師?
主持人:通常護理系畢業的話,是到病房裡擔任護理師,當初是怎麼進到手術室的?

Apple:我在外科病房有比較多實習經驗,就以此來選擇志願。但開始到病房工作後,發現壓力有點超出我的想像,甚至會吃不下、睡不好。我覺得工作已經影響到生活,最後就決定不要繼續留在病房。當時會談的主管問說,那要不要試試看完全不同於病房環境的手術室,說不定可以適應,沒想到就真的留任6、7年這麼久。

主持人:但是在手術室裡開腸剖肚要見血的,這不會也讓你吃不下飯嗎?

Apple:反而不會。剛開始先學刷手技術,還沒有學會之前,只能站在很後面看,到了實際穿上手術衣站上去就發現,奇怪,我並沒有想像中害怕看到血,或是內臟、骨頭等等。

主持人:你喜歡這個工作的原因是什麼?

Apple:工作上手之後,感覺到自己可以幫助醫師完成一台接著一台的手術,而經過手術後,例如把一個不好的骨頭切掉,換成人工關節,病人被治癒了。比起在病房,治療、復原的時程會拉得比較常,比較像是立即的成就感吧。


《手術室裡的小綠人》內頁插圖。(圖源:大是文化提供)

➤手術室與病房的差異
主持人:通常手術室裡的運作情況是如何呢?

Apple:麻醉之前要先做一些準備與確認動作,麻醉之後,也要做一些消毒、手術姿勢擺位等等。其實中間有很多人一起工作,有麻醉科醫師、護理師,外科醫師、護理師、助理、專責護理師等,將近10人。

主持人:手術過程有非常非常多的細節,是身為病人可能沒辦法看到的場景。通常一位手術室護理師,要經過多久的時間才可以適應呢?

Apple:不論是病房護理師或是手術室護理師,試用期是3個月。但因為事務實在太多了,要學習的手術也很繁雜,所以我覺得大約要半年的時間吧,才可以不那麽緊張地去上班。

主持人:近年有時會看到病人、家屬和醫護發生衝突的新聞報導,在手術室會碰到這樣的狀況嗎?

Apple:這點可能是手術室相對於門診或病房的優點,病人進來手術室後沒多久就麻醉睡著了,不太會有發生衝突的機會。

主持人:有沒有麻醉不了的病人?

Apple:曾有傳說酒量好的人比較難麻醉,但目前還沒有確切醫學證明這是正相關的。就我們在臨床上遇到的,確實有的病人比較難麻醉,需要多一點時間,放更多的麻醉藥物,他們也會比較像是喝醉酒的反應,迷迷糊糊、講夢話的感覺。


《手術室裡的小綠人》內頁插圖。(圖源:大是文化提供)

➤護理人員為何過勞
主持人:近期大家很關注護理人力缺乏的問題,這影響了病人權益、醫院運作等,但更辛苦、壓力又更大的還是護理人員。身為護理人員,你怎麼看目前的狀況?

Apple:我覺得台灣的健保制度可能有點把大家都寵壞了吧。有的人覺得,他有繳健保費就是應該享受這個福利,只是小病小痛也到急診去就醫,或是認為自己應該要得到醫護人員的全力關注。也有一些在國外的人,會特地回到臺灣接受手術。

一方面醫師會接收到大量的病例,有很多執刀的機會,所以技術非常好。又因為健保的關係,費用很便宜。台灣健保真的是「俗又大碗」,所以就醫量集中在大醫院,沒辦法分散到診所、小醫院,以致醫學中心的工作量比較多,太過勞累,很多護理人員就留不住。

主持人:以你的經驗,醫院對護理師過勞的情況如何因應呢?

Apple:院方會做一些關心的措施,例如做問卷、憂鬱量表等等。但有時候大家會因為不想要被約談,可能就寫得比較中立。

有一次我跟一位同事,實在加班到覺得太辛苦了,我們就填了比較極端的答案。之後護理長跟我們說,院方知道你們加班到身體不太舒服,就幫我們約了物理治療師到單位來聽診、治療。我想院方也是想關心護理師,但是現況環境就是這樣,目前也沒辦法再做更好的改善。

➤書寫的意圖與過程
主持人:這本書沒有批判或針對誰,但是讓大家更知道護理人員的工作狀況,這是你出這本書的意圖嗎?

Apple:其實不是的。一開始只是先畫在自己的臉書,想要自娛娛人吧。同事們隔天上班會聊說,我知道你昨天畫了哪個醫生啊等等,有點像是工作單位的共同讀物的感覺。後來大家覺得很有趣,鼓勵我開一個粉專,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

主持人:被畫的醫生或同事會介意嗎?

Apple:通常不是畫很糟糕的事情,而是畫好笑的事。我也不太喜歡抱怨,這樣好像把負能量又丟給別人,不是很好的循環。把一些事當成幽默,當沒辦法離開這個環境時,就面對它、包容它。


《手術室裡的小綠人》內頁插圖。(圖源:大是文化提供)

主持人:出書時,是將粉專上的圖文交由出版社編輯嗎?

Apple:我的粉專是以漫畫插圖為主,文字很少,原本以為是要出版以圖為主的書。但開會時主編說,圖的話大家在網路上已經看了很多,就不一定會想看這本書了,希望圖片之外,也加上詳盡好讀的文字。

我也認同主編的想法,就想說好吧試著寫看看。但剛開始寫的時候覺得有點困難,我做了一些功課,學習寫作的技巧,也思考如何把醫學知識這類比較專業的內容,轉成比較容易讀懂的文字。

主持人:書裡提到「Time out」,這是指劃刀前的暫停時間。我覺得這是很好的習慣,也許我們做任何重大的事情之前,都應該有個幾秒鐘的暫停,整理一下再開始。

Apple:這其實是為了病人安全而設立、由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一個準則。我原本以為是醫院制定的,為了寫書去查資料,才知道得比較詳細。寫書有點像是把我的護理專業工作總複習一次,全部仔細地想過一遍,再消化成文字。

➤出書後的迴響


手術室裡的小綠人

主持人:這本書出版後,得到什麼回饋?

Apple:以前學校的國文老師很鼓勵我寫作,出書後第一時間就跟老師分享,他滿感動的,我也覺得好像完成小時候的夢想。

主持人:作為讀者,可以從這本書裡對醫療過程各個環節,有更多認識,也許有一天,這些認識可以對我們自己的健康產生助益。其次,不管是病人或醫護人員,有更多互相了解的話,也有助於建立醫護的工作尊嚴,和更好的工作環境。長遠來看,對台灣的醫療、健保體系都會有幫助。

Apple:我之前有參加過醫院舉辦的推動平等醫療共享決策的活動,希望醫護人員在跟病人討論治療過程的時候,用他比較能理解的方式讓他全權知道、做出決策,而不是都交由醫師或護理師來決定。

我希望這本書有讓大家理解,在病房或手術室裡可能會遇到的情況,未來如果需要治療的時候,可以更輕鬆地接受。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