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戰廢品酒空老爸的英雄戰隊:讀《降魔詩社》

歐洲各小國在帝國戰爭間輾轉易手,到近代獨立建國,歷史漫長而血腥,家家戶戶都有先人戰死、流亡。反抗傳奇成為學校必讀書單,紀念碑成為旅遊必訪名勝,導遊傳誦、IG打卡,頌揚群眾堅毅不屈的精神。然而,卻沒人告訴我們,困在悲壯抗暴歷史的垃圾時間()裡,該怎麼度過。

臺灣作家波西米鴨的奇幻小說《降魔詩社》,描述日治時代青年「目仔」,失憶後有了陰陽眼,能看見別人看不見的殺人怪物「墨蟲」,有蛇頭雞身怪,追人追上戲臺頂;有鼠頭猴身怪、纏滿黑帶,會從樹上或屋頂垂下黑帶,纏住被害人的脖子,製造自縊的假象。

原來霧峰豪門林家祖傳的《沮誦秘笈》,記載禁忌的法術,能驅使文字、讓死者復活,成為「活鬼」。周遭眾人都會記憶扭曲,忘了他過世的時間線,直到察覺破綻。所以活鬼會產生墨蟲,誰窺破真相,就會被墨蟲滅口。

➤真人真詩為本,融合武俠、魔幻元素

為除墨蟲,秘笈也傳授後人「文靈」之力。林家32歲的詩人林幼春,只要掏出懷中毛筆,對空寫下詩句,例如「筆陣列戈矛」,金光燦爛的文字便化為長矛彈射,把怪物釘在戲臺上。迎空寫下「不論石棧與繩梯」,空中便生出梯級,讓他上梯追凶。

讀者若上網搜尋,會發現林幼春是真人。該句出自1912年林幼春的〈千步磴〉:「不論石棧與繩梯,百仞丹崖策杖躋。雨角孤雲天一握,詩情如在楚山西」,寫霧峰林家花園「萊園十景」千步磴,是上萬梅崦、望月峰的山丘石階步道。你可以找一天去走走,就知道十分平緩,詩人太唬爛。詩收錄於《櫟社十週年大會擊缽吟》。

櫟社,在現實中,是林幼春和文友組的詩社。在小說中,是他們以詩社為掩護,用文靈之力除魔的10人戰隊。10個男人多是林家親戚,癡仙是幼春的叔叔、悔之是姑丈,還有一對表兄弟、一對兄弟,是外國英雄聯盟不可能出現的地味組合。


1934年櫟社春會合影。前排左三林獻堂、左五傅錫祺、左六林仲衡、左七林幼春、左八陳懷澄。(圖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吾等櫟社十人在此布陣:癡仙林朝崧、悔之賴紹堯、厚庵呂敦禮、鶴亭傅錫祺、滄玉陳瑚、聯玉陳貫、槐庭陳懷澄、壺隱林仲衡、鐵生蔡惠如、灌園林獻堂。十人一心,一氣十方,文靈法陣,啟動!』『一心文靈道。二分天地平。三山猛虎踞。四海潛龍行。五感皆通達。六根盡滌清。七星照文曲。八斗懷才情。九天降仙法。十方布陣形!』十人一一射出光束打在墨蟲身上,在其漆黑軀體鍍上一層金光,讓其漸漸無法動彈。」

宛如金光布袋戲角色的出場詩──「義薄雲天,英雄俠膽,正氣凜然史艷文。」、「魔吞天下,一統江湖,萬劫不復藏鏡人。」令讀者耳邊油然響起角色專屬的燈光配樂、臺語腔調,驚覺這些詩是用臺語寫、用臺語唸的。

由《假面騎士》般的戰隊邊唸邊打出招式,奇突、諧趣,令人忍俊不禁。多數小說篇幅集中於一兩個角色,細膩刻劃人物的複雜處境。本書則採取漫畫的快節奏、不斷推出大量典型角色,快馬加鞭帶過。但一場又一場轉譯拚貼的本土化狂歡,隨著情節進展,越到後面越多驚喜。

➤拆文變字,筆力高超

透過文靈之力,主角請出馬援等歷史名將附身,借用古人的蓋世武功打怪。乍看用古詩呼風喚雨、召喚古人戰鬥、家傳秘寶失竊、拉高到文化話語權視角俯瞰政權鬥爭等,與中國小說《筆靈》共通。甚至櫟社10人「十方文法陣」,可能是致敬《筆靈》孔門72賢人「儒門桃李陣」;或出自同源,與武俠、漫畫傳統遙相呼應。日本漫畫《文豪野犬》也把近代日本文人變成超能力者對戰。然而《降魔詩社》找到了市場區隔,一塊尚待訴說填補的空白。

我們從小津安二郎的隨筆《我是賣豆腐的,所以我只做豆腐》的陸軍二等兵視角看侵華戰爭,從水木茂《漫畫昭和史》飽受羞辱欺壓的逃兵視角看太平洋戰爭,從森鷗外《舞姬》等作品看任職陸軍軍醫的體驗,但竟不知有哪些臺灣詩人寫過抗日。為何外國離我們那麼近,臺灣離我們這麼遠?

這是文化霸權,也是白色恐怖肅清民族思想,造成的鴻溝。日治時期的詩人怎樣活著、想著什麼、做了什麼、想留下什麼、最後怎樣了?我們很少想到這些,除非區桂芝們又出來罵108課綱,我們才會從報導得知萬惡課本裡有日治漢文漢詩。但資料少到不足以產生情緒、意義和認同,那就只是背考題而已。大多數人既不知道,也毫無興趣。

作者波西米鴨偶然發現「祖先是櫟社詩人、《臺灣新聞》記者傅錫祺」,所以開始研究櫟社。《降魔詩社》中,製造活鬼的方法,是用「魔筆」塗改記載,例如「足」加一點、變成「是」,角色的人生故事就徹底改觀,情節設計巧奪天工。波西米鴨寫過許多華文俳句、對聯、字謎,在本書中透過測字、拆字來詮釋角色的人生,駕輕就熟,信手拈來全不費工夫。

➤雖能敗蟲魔鬼怪,仍苦悶厭世

作者寫過《夢魔降生:大祭司的預言》等奇幻推理,對漫畫《金田一少年事件簿》的獵奇、恐怖、感傷氣氛掌握到位。在近年歷史推理、名作漢化潮流中,荷蘭漢學家、外交官高羅佩(Robert Hans van Gulik)的《大唐狄公案》改編的《神探狄仁傑》,在武則天治下,展開密室殺人、離奇死亡、失竊等奇案。莫里斯《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綿密縫合福爾摩斯探案與香港近代史考據,像神經外科手術般講究。而《降魔詩社》的熱情,則灌注在更驚人的怪物、更強的敵人,書中大場面是各種墨蟲登場,造型詭怖,直逼《Bleach死神》。

《鬼滅之刃》常在危急時讓角色碎唸口頭禪,意外、重複而生喜感。本書吸收了這點。癡仙的口頭禪是「你就是不喝酒才會這樣那樣」;無氣力的邊緣人壺隱滿口「好麻煩好麻煩」,只想趕快打完怪、回家睡覺;槐庭則常唸叨著「做不到」;或是熟客涎著臉對相好的酒女說「那妳晚上要補償我」,擺爛、耍賴的痞子性格在在躍然紙上。透過酒鬼的嬉鬧,殖民治理的衝突從各案蜻蜓點水,不著痕跡進入深水區。

櫟社文人的登場,常像有錢任性的廢柴。私塾漢學先生醉斥目仔「不喝酒就沒什麼好談了,滾一邊去」,喚侍女再斟酒。旁人解釋,日本占領時,先生扛起刀槍去打乙未戰爭,在八卦山大轟炸一役全滅中倖存。自慚苟且偷生,常和櫟社文友到墓地終日縱酒吟詩逃避。

癡仙發起酒瘋來,則是胡攪蠻纏:「醉?哇咧,就是醉了才要喝酒,醒的人都喝四腳狗的口水……你怎麼還活著?看,就是不跟我們喝酒才會變成這個樣子。」

外人看來就是廢物、酒空,不管家計、老小扔給妻母,對家人冷漠,臭嘴否定所有人,對人生無能為力,「垮掉的一代」。神勇打怪是幻想,浮躁厭世才是現實。小說凝視抗日分子戰敗的餘生,這是清朝遺民的《墓中回憶錄》,雖生而猶死,下筆入神。

➤在絕望的時代,活著即是希望

看到角色述說:「我早就察覺不該活著,無論做什麼都只是日復一日,捕捉早已抓過的蟲子、製作著同一個標本……」四顧蒼茫,令人想起黑澤明電影《夢》的第四章〈隧道〉,小隊指揮官戰敗返鄉,走出隧道天黑了,遇見二等兵朝他立正、敬禮,大喊不相信自己已經死了,「我記得我活著回家了,還吃了我媽做的飯。」指揮官告知,那是二等兵在戰地傷重時做的夢,醒來說給指揮官聽,5分鐘後就死了。

是嗎?原來如此。二等兵說:「可是我父母不相信。他們還在等我回去。」

死者的沉默冤屈,一說出來,天地都要為之震動。復盤了歷史沉哀,《降魔詩社》究竟要給讀者什麼樣的啟示?

日本社會學者小熊英二替老兵父親作傳《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結尾問,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父親說:「希望,只要有它,人就能活下去。」

作家村上春樹的散文《棄貓: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回憶小時候,老兵父親載著他去海邊丟棄家貓,但到家時,貓卻早一步回來迎接父子。父親如釋重負,只好繼續養。

那隻貓就是希望。處於抗爭歷史的垃圾時間,我們像村上的父親一樣,自感不配擁抱希望,但希望卻主動擁抱我們。

《降魔詩社》既以獨有的詼諧,賦予這個絕望的時代,極其微渺的希望。又讓讀者從今天的後見之明,體驗這希望的千真萬確、加倍奉還。這是個偉大的創意。倖存與淪亡,不是歷史宿命,是千千萬萬的人群在選擇命運,而其中幸而有我。我可以發言,可以行動,可以思考,這是臺灣400年來珍貴難逢的民主瞬間,錯過難再。

他們說這是垃圾時間。不,死人什麼都沒有,只要我活著,這就是我僅有的資源。

降魔詩社

作者:波西米鴨
出版:鏡文學出版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波西米鴨

沒吃過鴨肉,也該看過鴨子的小說。

從事小說創作十多年,早期以恐怖、奇幻為主,出版逾20本書,亦有零星散文、詩、劇本、華文俳句、對聯、字謎等創作。

後知後覺得知自己的祖先是櫟社社長傅錫祺,於是開始研究起櫟社、整理祖先文物影像資料,也致力於將台灣文史改編成富含奇幻元素的冒險故事。期待藉由小說的故事,讓更多人知道櫟社,以及對於臺灣的歷史與文化能有更多一些認識與興趣。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閱讀通信 vol.348》超前一甲子的短影音與帶貨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9-04 16:50
OB短評》#544隱藏真實與謊言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藝術的秘密

名作中隱藏的訊息、意義與象徵符號
The Secrets of Art:Uncovering the mysteries and messages of great works of art
黛布拉.曼考夫 ( Debra N. Mancoff)著,陳文瑾譯,商周出版,7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以科技的偵探法,穿透現況和時空,讓我們和畫作一起經歷生命史的關鍵時刻。透過檔案調查、修復觀察與科學檢測,重現被掩藏的筆觸與原貌,並追索作品遭審查、刪改或未竟之處。於是這些經典不再只是靜態凝視的對象、美的代言人,它們的存在其實有著動態的進程。這番探查也揭開了藝術生產的幽微之處,成為歷史與時代對話的現場。【內容簡介➤

人類為何戰爭?

愛因斯坦與佛洛伊德留給21世紀的難題
Why War?
李察.奧弗里(Richard Overy)著,黃妤萱譯,衛城出版,55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對人類相殘的大哉問。戰爭史家暫且放下事件、戰役、策略、勝負,痛定思痛向根源探詢戰爭的質地。不是鐵口直斷,只回應問題,跨領域交錯的討論呈現出戰爭的立體結構。閱讀之際,對學科和概念工具的方法、操作與釐清也能得到豐富的認識。【內容簡介➤

打造大師之作

世界級名畫背後的故事
Making a Masterpiece The stories behind iconic artworks
黛博拉.曼珂芙(Debra N. Mancoff)著,沈台訓譯,天培文化,5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有脈絡、有續集的藝術史。作者從「大師之作」一詞的由來說起,並因而得以反思藝術評價標準在歷史中如何形成和變遷。且呈現12件「大師之作」的生命。在製作的過程與完成時的形貌之外,更重要的是作品的盛名如何而來。這些成名軌跡所重現的,如評價、竊盜、爭奪、政治等諸般藝術現場,皆使我們能體會到藝術的社會性如何產生相當的力度,影響今日的認識。【內容簡介➤

追一條溪

濁水溪河畔記事
In Search of the River
許震唐著,春山出版,120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繼《南風》之後,這次家鄉台西成為許震唐的起點,溯濁水溪而行。他慢火燉煮12年的時光,放低身段,靜候在各式勞作與生活旁。用蹲田野的精神,穿上迷彩,重新詮釋攝影的現場性。待那兩廂情願的靈光,一站一站捕捉溪畔風景,使我們也能以最溫和、不具威脅性的姿態進入各種生命。拿腳步、守候、快門與影像為筆,描摹線條,再以紀實文字著色,為21世紀初期的濁水溪留下了珍貴的材料。【內容簡介➤

聖城大馬士革的滅絕與重生

The Damascus Events: : The 1860 Massacr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尤金.羅根( Eugene Rogan) 著,廖德明譯,貓頭鷹出版,64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大馬士革在討論中亞與東西交流史時,始終是不可迴避的場域。本書帶領讀者回到1860年,進入這一年穆斯林與基督徒的衝突。作者析論造成事件多重且立體的因素,以及境外的歐洲勢力在其間扮演的角色,這些都指向了何以一件兩群人之間衝突竟成為導致中亞邁入今日局勢。三部塵封多年的領事報告和回憶錄,除了豐富關鍵歷史時刻的細節,也使得事件整體的結構與意涵更為明晰。【內容簡介➤

越過高牆

一九四九至一九九○年的東德
Beyond the wall East Germany, 1949-1990
卡提雅.霍伊爾(Katja Hoyer)著,王琳茱譯,八旗文化,7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東德不是只有《竊聽風暴》!儘管這個消失的民主共和國是共黨專政,但自有一番非蘇非西的德意志風景。作者出身東德,雖說意在平反,卻也能謹守客觀,細膩鋪陳,為世人描繪出一幅活潑潑的DDR浮世繪。【內容簡介➤

黎智英傳

從億萬富翁,到中國最懼怕的批評者
The Troublemaker: How Jimmy Lai Became a Billionaire, Hong Kong’s Greatest Dissident, and China’s Most Feared Critic
祁福德(Mark L. Clifford)著,林玉菁譯,明白文化,65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益  
當年以八卦羶腥色攪亂台灣報業的傳媒大亨黎智英,如今卻成了捍衛民主的自由鬥士,前途未卜,儼然成為國際博弈的籌碼與焦點。這部出自其親密戰友筆下的傳記,資料豐富,行文熱情,其監獄生活的近況,尤其發人深省。【內容簡介➤

騙經

晚明中國的江湖騙術與防騙故事集
雷勤風、阮思德、〔明〕張應俞(Christopher Rea,Bruce Rusk)著,麥田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晚明的詐騙大全,寫出了各種江湖騙術。騙人的形形色色,被騙的五花八門,看這些400年前社會的光怪陸離,嘖嘖稱奇之餘,對現今世道的把戲也可有點心得。另外,對出版文化史有興趣者,導讀亦梳理了本書的出版刊刻,由此重現出16世紀中國書籍史一道精彩的風光。【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閱讀通信 vol.348》超前一甲子的短影音與帶貨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現場》共讀曾貴海,詩從來沒有停止過:記高雄文學月,兼談原民、台語與自傳書寫

筆耕逾一甲子的曾貴海,兼具詩人、醫師、環保倡議者、社會運動推手、人權與教育改革者等多重身分,一生投入台灣文學發展、生態環境守護、文化推動與民主運動。他著作等身、獲獎無數──包括1985年吳濁流新詩獎、1998年賴和醫療服務獎、2004年高雄市文藝獎、2016年第20屆台灣文學家牛津獎、2017年第七屆客家終身貢獻獎、台灣醫療典範獎,以及2022年厄瓜多惠夜基國際詩歌節第15屆Ileana Espinel Cedeño國際詩歌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詩人。2023年,他更獲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足見其國際影響力。

曾貴海於2024年8月辭世。為延續其精神與文字,高雄市文化局與其遺孀黃翠茂女士,特將未出版的13首詩作輯成中英對照詩集《星期八:曾貴海給世界的話》,並於7月26日在高雄文學館舉辦新書發表會。

館方亦策劃「從海而來:詩人、醫師、社會運動者」特展,展期自即日起至11月2日,透過手稿、筆記、生活物件、新聞剪報與影像資料,重現他一生深情與堅毅的身影。

高雄文學館也邀請多位詩人、作家,以朗讀或分享個人詩作的方式,追念他之於人與土地深情的一生。以下為「詩:從來沒有停止過」該系列活動之紀錄分享。


「從海而來:詩人、醫師、社會運動者」特展


「從海而來:詩人、醫師、社會運動者」特展

➤「什麼地方出錯了?不是同樣的眼睛同樣的裸體嗎?」詩人寫40與50

這次「詩:從來沒有停止過──高雄文學月」系列活動,內容形式多元,從新書發表、詩人朗讀、對談講座,到詩市集與展覽,展現文學的跨界能量。

詩人兼學者楊佳嫻與詩人騷夏以「召喚著集體南飛的旅次」為題展開對談,從曾貴海詩作中的自傳性談起。楊佳嫻讀到〈男人四十歲〉時表示,她同感於明知開始變老,卻還不服老的矛盾。「想想我們年少時都說絕不要活過30歲,可是有天意識到時,轉眼已來到40。這首自我調侃的詩恰恰寫活了這種門檻上的心情;即便心裡還幻想20歲重溫青春,但現實中早知道自己過了那個年齡。」

騷夏回應:「對照現在40歲的人跟曾醫師當年,詩裡好像有種『我什麼事都已嘗試過』的餘裕感。反觀現代人40歲還在為自己奮鬥(例如房貸),有的人沒有走入家庭,也不會有所謂三明治家庭的牽絆。」


詩人騷夏(左)與作家楊佳嫻

然而來到〈男人五十歲〉,楊佳嫻分享,從詩句長度與節奏感,已可感受不若40歲時的彈跳活潑。他比喻自己本是一棵青春的樹,如今回首來時已變得有點困難。接著語氣一轉,把關注目光從自身轉往我們來以生存的環境,急切想把這個地球正在遭逢的破壞告訴世人。

楊佳嫻說:「過去我讀說明性太強的詩會反感,但現在我看見的是一位長期筆耕不輟的詩人各種變化。他用很重的字塊呈現內心很強的意念,社會性的東西不斷隨著年齡疊加進他的生命,但最後他又扣回半百男人深刻的痴情。」

騷夏也從〈男人五十歲〉理解他從事社會運動的想法,雖然有時嚴肅、議題性強,但很多小地方流露出他詩人的幽默與智慧。

例如他借近視者日常依賴的〈眼鏡〉一詩,討論世界的虛幻與真實。騷夏說:「我們每天擦拭那兩片玻璃,看到的就是真實世界嗎?看不到的就不存在嗎?作者反思後告訴我們,『儘管我這麼努力,仍達不到世俗社會的標準視力』。可以感受他切換了我們看世俗跟世俗看我們的多重視角,而觀點在文學中是很大的命題。」

楊佳嫻對「世俗標準」亦有所感,她分享詩人題材從日常而來,但生活跟常人並無二致,差別是看事物的角度,如果為了符合主流價值就不會從事文學寫作了。

➤「我是詩人」,也是一位抗爭者

「其實詩人就是一個抗爭者。」騷夏認為,〈我是詩人〉非常具現代感,可能會被誤以為是當代年輕創作者所寫,有種不被時間淘汰的永恆性,內容則讓人噗哧一笑,因為她日常也會遇到。

她舉自己辦房貸遇阻的尷尬為例:「這個世界怎樣看待詩人?寫詩就要很窮嗎?這件事讓我以後會小心使用寫作者這個身份。」看曾醫師幽默自嘲的背後,也感受得到他的苦笑。

騷夏表示,過去出版業常說詩是票房毒藥,但近年IG興起,詩成為年輕人喜歡的文類,很能吃進現代閱讀結構裡,〈我是詩人〉就超適合貼到IG。

楊佳嫻也分享〈作家身份證〉一詩,說明詩人這個行業並非與生俱來,而是要取得的一門專業、手藝。「不過曾醫師並不強調手藝或專業,而是『堅持作家的身分,用什麼證明你還活著』,這個證明可能來自你仍在讀、仍在寫,仍用文學的眼光看世界。」

有趣的是這句「堅持作家的身分,貼上心靈的各種裸照」,顯示詩是曾貴海的「心靈寫真集」,楊佳嫻說:「很多人見他為人謙虛親和,常微微臉紅地用堅定的聲音敘述自己的看法,所以讀他的詩常有奇怪的違和感,這可能呼應到某些人說的,作家必須要有過渡自己的勇氣。」

騷夏回應道:「他詩中寫到流動的愛慾,拿自己的私密面對不可預期的讀者,真的很需要勇氣。然而重點是,能與不同性別、年代、時空的人起共鳴,才是文學最美妙的時刻。」

楊佳嫻則從中看到曾貴海的文學觀:「我會把〈作家身份證〉視為一首情詩,告訴你一個作家的堅持。」例如台語詩〈路邊草〉便可窺見他如何以詩人的風骨,渺小地抵抗世界的巨大。騷夏說這首是經營台語詩很好的入門學習範本,如今也改編成音樂作品,被許多人傳唱。

➤ 「路過一個那樣的城市」:詩人的觀察與批判

高雄〉 完成於1984年,其中挑著講的路名「一心二聖四維七賢八德」,對應了「虛構的理想國,嚴密的禮教網,貼滿女性器物的標幟」。讓騷夏想起童年看到街頭的三級片電影看板,形成奇異的高雄街景。

「這首詩每一段都以『路過一個那樣的城市』為起手式,為什麼明明是高雄的醫師卻裝不熟呢?我覺得他想跳出高雄本位,用路人客觀嚴格地檢視批判他深愛的城市與土地,筆法像嚴父。最後『敗壞的果子的內部,將逐漸掩埋那裡』,則是他愛之深責之切的自省與良心。」

至於〈一張鄉下女人的臉〉,楊佳嫻說彷彿是時間之流中的一張截圖。「他寫的是冬日凌晨市場批貨的小生意人,夫妻同心協力辛苦工作的樣子,以剪裁過的白描手法將疲倦勞動的臉精確地寫出來。」楊佳嫻很欣賞他用小人物的生活,去驅除城市的冷感,是渾然天成的短詩。

有關黎明即起,騷夏也分享〈天光〉,以近距離描寫一張山的臉,遠觀一座城市的甦醒。另一首〈黃昏鳥 〉,騷夏也認為眼球的意象用得非常巧妙。

曾醫師一生不停寫詩,這張作家身分證他一直拿著不肯放手,真的把詩當作人生不可或缺的很大一部分。兩位與談人分享各自如何書寫家鄉與年歲。

騷夏分享:「回到高雄,在台北工作的我也會用路過的觀點來批判它嗎?我又會用怎樣的女性觀點,寫出屬於自己的女人40、女人50呢?我覺得曾醫師的詩,對我們是很好的啟發。」

楊佳嫻也表認同:「80年代世界非常魔幻(比如夜市、流水席、清涼秀跟鋼管舞),都是絕佳題材,雖不見得全然美好,卻很生猛,但有很多觸動我們的東西,且它是真實的。」

➤「文字是天神種在人心的炭火」:原民書寫與傷痕詩學

曾貴海批判社會、挖掘歷史,也包含台灣族群融合的認同與探索。〈向平埔祖先道歉〉即是他認同經驗的詩。詩題所謂道歉,是平埔族被強勢文化與政治力入侵過後,他為台灣人認同混淆的愧疚。

他還有3首《神祖與土地的頌歌》,提到祖靈的聖地是生命的起點與終點,那裡充滿祖靈的祝福與土地的愛。他感謝原民不同於漢文化的文明,展現出人與天地自然的美好和諧。

以「從曾貴海的平埔原住民詩談起」為題的對談,由詩人崔舜華主持,並邀集三位不同族群的創作者共同參與,包含布農族詩人卜袞.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以下簡稱「卜袞」)、排灣族音樂家丹耐夫.正若,與阿美族詩人嚴毅昇。


左起排灣族音樂家丹耐夫.正若、布農族詩人卜袞.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阿美族詩人嚴毅昇與詩人崔舜華

卜袞回應曾貴海原民書寫,先以母語朗讀自己的作品〈記憶 經過〉、〈回祖靈的路就只有一條〉與〈炭火〉,展示詩在不同語境下的流動。他說:「很多人都在回溯自己的血脈根源,而我們族群的靈魂裡,早刻有祖靈的DNA。」

阿美族新生代詩人嚴毅昇,也以作品〈在我身體裡的那座山〉,呼應曾貴海對土地的熱愛。詩中有花東自然的流失,也有歷史的遺跡、族群的遷徙。他提到:「台灣這個島就像我自己,遠從祖先就開始混血。我思考過平埔族消失的不是人種,而是文化。」

他也進一步談到〈向平埔祖先道歉〉。本詩以第一人稱書寫,直面平埔族群在歷史上所遭遇的邊緣化與文化斷裂。詩中以「完全從平原消失了」揭示族群的困境,並藉由人類學報告與後裔的基因痕跡,追尋平埔存在的印記;透過「最後一雙梅花鹿被獵殺」、「刺桐花……不就是五百年來平埔命運的血花嗎」等自然意象,映照歷史的失落與悲痛。

丹耐夫正若分享,原住民的姓名在日本時代的戶政系統尚有蛛絲馬跡可循,在國民政府過去的戶政系統中徹底沒有了線索,難以辨識,甚至同一家族不同兄弟姊妹,卻有不同性氏。姓名與文化的斷裂,導致族人難以溯祖,削弱了族群記憶。面對不同政體,丹耐夫正若表示:「對原住民來說,你出現在我面前,我很感謝你豐富我的生命,讓我看見很多東西,但是,不要取代我的生命、我的文化。」


丹耐夫.正若為高雄文學月活動演奏鼻笛

原住民向來是口傳文學,為保存更多的文化權、話語權,於是有了口語書文化的出現。如今族語創作無論音樂、詩等各種藝術形態,都會有中文版。丹耐夫正若希望原民保存自己的族語外,也不要吝嗇用華語、英語去讓更多人理解,善用AI豐富文化。「我們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密碼、自己的旋律,要找到每個族群自己的密碼。」

卜袞也表示:「1977年民歌時代,我們就嘗試其他語言去處理我的民族語言,但那個時代很小眾,可是我們很勇敢,想用我們的文明做自己。」他在1984年決定寫布農族語詩,原住民族語言的詞彙和語法結構與中文差異極大,一個詞往往蘊含時態、語氣、主被動等複雜意義,因此翻譯成中文困難重重。對他而言,母語書寫才是真正帶領思維的方式,中文書寫只是勉強轉譯。寫作時,他常先用母語完成,再翻成中文,目的在於建立跨族群交流的橋樑。

翻譯是不同族群的對話方式,他認為語言不是重點,而是價值:「曾醫師的道歉詩,精神上非常純淨美麗,這是文學的價值。而我的文學,最後理想是轉型正義,終極目標是希望解鎖人的心靈。」

台灣很多歷史傷口,最後都要靠彼此欣賞、相互擁抱來癒合。嚴毅昇認為:「我們年輕一輩的寫作者,跟其他創作者一樣,都會回望自己的生命經歷,找尋連結的方式。不同族群的我們,會在同一個群裡互相交流,理解的過程不是大家住在一起,而是尊重彼此的文化,『差異』會長出更美麗的果實。」

➤「把滿枝綠葉偷偷伸進老家的窗欞」:曾貴海與台語詩

以「論曾貴海的台語詩:詩人按怎用台語書寫」為題的對談,邀請了作家鄭順聰、詩人柏森與創作者沈宛瑩共同參與。柏森讀〈松樹的晨禱〉時,感到非常驚艷,對於詩人將自己想像為植物的思考方式,感到詩人靈思的活潑,增添了親近感:「我對曾貴海醫師的第一印象沒有年齡差距,是跨越世代的,就算他人不在這裡,精神也永遠活在文學世界中。」柏森認為台語詩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經由對母語,比如對語調音樂性的理解,能彌補台灣華語的不足,能產生更強的力道。台文作家鄭順聰也盛讚曾貴海對語言的敏感。

另一位文字兼傳播設計的新生代創作者沈宛瑩,也通過〈鄉下老家的榕樹〉,無需特別描繪,影像就在眼前,令她想起自己的祖母。「對我來說,樹是特別的存在,離鄉多年後,腦海中老家樹下的鞦韆猶原是祖母當年的模樣。」


左起作家鄭順聰、詩人柏森與創作者沈宛瑩

鄭順聰分享,曾貴海關心的問題,都會在詩中表達他的想法。例如〈銀角仔有兩面〉寫到,「世間人認錢唔認面,橫豎有錢雙面光」。他說:「曾醫師為人不計較,但也看到世人的現實,西瓜偎大邊、互相看不起。」尤其來到網路時代,資訊免費又包羅萬象,真偽像銅板的兩面,卻越看越不清。

來到社會議題,柏森對〈逃亡〉很有感,2003年SARS當時她讀幼稚園,身為醫師的曾貴海在詩中「用SARS作為一天的開始,也用SARS作為一天的結束」,讓她想到COVID-19時生命的脆弱,害怕未來不知怎麼走下去。但曾醫師最後並未否定,而是要人驚慌之外抱持希望。

沈宛瑩則與〈鎖匙〉共鳴,「失去了枷鎖,能夠在這水泥木板和鋼鐵的城市,活下去嗎」,讓關注弱勢議題的她,想到當前很多公共空間不夠友善。面對高齡化社會,覺得怎樣做才能讓社會更好,是需要大家關心的。

對新生代創作者而言,寫詩最困難的點在哪裡?柏森認為起手最難。「很多詩人說寫第一句詩,像剛起床的感覺,想說話卻還沒完全清醒。所以我常跟朋友開玩笑說有沒有夢中得句?對我來說寫詩像通靈,很耗精神。」她並介紹了自己的詩集《原光》,書名有啟蒙(enlighten)的意涵。

「用台語創作對我來說是幸運的,讓我的想像與思考像加了外掛。詩不一定要描寫美的事物,反映過去的歷史記憶也很重要。」她說之所以會把「台語撿回來」,是為了記錄阿公阿嬤很想講的228事件。

沈宛瑩認為寫詩是壓縮,而讀詩是解壓縮的過程。「我嬰兒時學會的第一句話是台語,但沒有跟阿嬤住一起後,就沒有機會講台語了。」她說是直到出國跟對岸同學相處,才有意識地想用台語做區別。

她的台語短篇小說〈翠蘭ê情批〉,刊登在蘇格蘭出版商Wind&Bones與台灣作家合作的Tâigael平台上,是揉合個人生命經驗,虛構出來的翠蘭阿嬤的故事,計有台語、華語、英語與蘇格蘭蓋爾語(Gaelic)4種版本,向國際上想知道台灣在地文化的人發聲。

從生活到抗爭,從城市到原鄉,從台語到多族群的語言書寫,曾貴海的詩展現了跨越時代與疆界的力量。本次「詩:從來沒有停止過──高雄文學月」透過對談、朗讀與展演,讓我們看見他如何以詩抵抗、以詩療傷、以詩呼喚更廣闊的對話。即使詩人已遠行,他留下的文字與精神仍不斷召喚著當代讀者,以書寫開啟屬於自己的南飛旅次。

9/6(六)湖畔詩樂:廣闊無邊的綠色生態 湖畔.詩.音樂會🌟
衛武營都會公園佔地面積47公頃,原為軍營。1992年由曾貴海醫師發起「衛武營公園促進會」,催生為南臺灣最大的自然生態都會公園。這天,我們要以音樂/詩歌的形式,在見證變遷的老茄冬樹裙下,與當年一起參與倡議衛武營都會公園的詩人們、客語音樂人黃瑋傑、聲音導演郭霖、楊雨樵,曾美滿、凃妙沂、李友煌等詩人以朗讀和讀劇的方式,聽見這專屬於高雄市民的綠色詩言。

  • 主持人:蔡幸娥
  • 朗讀詩人:郭霖+李謙琳、曾美滿、楊雨樵、凃妙沂、李友煌
  • 出席音樂家:黃瑋傑 
  • 活動日期:2025.9.6(六) 16:00-17:30
  • 費用:0元,報名人數上限:120位
  • 早鳥報名者前60位,「可獲曾貴海醫師《唯有堅持》一書」
  • 報名網址:請點我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閱讀通信 vol.348》超前一甲子的短影音與帶貨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