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拉開距離,會帶來更緊密的靠近:專訪繪本作家卓霈欣談《樹冠羞避》

Q:當Covid-19疫情在全世界蔓延開來時,妳在海外隔離的心情?在什麼情況下,妳開始畫名為「樹冠羞避」(Crown Shyness)的這5幅圖畫呢?

卓霈欣:其實疫情對我來說沒有太大的影響,因為我本來就是喜歡待在家裡的人,只要有扇對外窗,長時間不出門我也可以生活得很自在,反而多了更多時間與自己相處和創作。

但是當全世界因為疫情而變得更依賴網路,我卻感覺到在「連結」裡,反而把原本就存在的對立與疏離更凸顯出來了。大家都自顧自地說話,多數人沒有耐心,也不願意真正去傾聽,讓我覺得很難過。因為誰不是認真地在過生活,誰又不是一起面臨著當時正在發生的疫情呢?

封城從冬天到夏天,我每週都走同一條路去超市,看著同樣的樹木和藤蔓植物,灰冷的柏林突然變得一片綠意。那年我格外感受到植物的生命力,也想起了以前讀到的「樹冠羞避」這個自然現象。於是,我把人與人的距離、樹與樹的距離放在一起對照,用漫畫的形式記下這個圖像日記,那就是《樹冠羞避》創作的起點。

Q:疫情期間充滿不確定的日子,對於當下的未知狀態,通常會使人感到恐慌和焦慮。然而,這本書裡不但沒有過於緊張不安的情緒,閱讀時,反而讓人感到格外平靜。繪本中的女孩細心地照顧種籽,種籽漸漸發芽,並以緩慢的速度長成一株一株細長而纖弱的小植物,小植物們卻因為生長的空間過於擁擠,生命在一瞬間全部都枯萎了。

妳的創作以小窺大,見微知著,圖像充滿隱喻,情緒轉折幽微且巧妙。以圖像破題的手法,是很高明的說故事技巧。植物不僅在妳的畫筆下充滿生命力(甚至還有表情),也表現出妳對萬物、時間和空間具有敏銳的感知。妳在繪本中怎麼安排這些畫面的出現?


《樹冠羞避》內頁。(聯經出版提供)

卓霈欣:我想在漫畫和繪本的一開始營造,比較像是「靜止」和「空洞」的感覺。

疫情期間,我們都被迫停下來,於是我想讓畫面保留那種緩慢得幾乎停滯的感覺。但是繪本裡,我想著重於「對生活的倦怠」,而捨去了疫情的部分。那個倦怠感,是一種很輕、但持續存在的疲乏感。

使用豆芽,是暗示我們就是這些可愛的豆芽,每一根都努力在生活裡向陽生長。只是我們開始靠得太近,變得自私,糾結在一起,最後潮濕、發臭、爛掉。而呈現樹木的生長,是想傳遞保持距離不是人類口中的「新的日常」,也不是常見語境中的拒絕或疏離,是早就存在於自然裡的溫柔和智慧。

樹木在彼此之間留下的距離,不只是為了避免碰撞或傷害,這個空隙讓風能穿過、光能灑下、雨能滲入。讓每一棵樹,都能以自己的速度生長,也讓整座森林都能一起茂盛生長。兩者這樣穿插,也是想對比故事一開始看似的「靜止」。

安排女孩去種豆子,另一個隱晦的原因是,女孩想做些與眾不同、別出心裁的事情,讓一成不變的日子變得不一樣,卻發現到頭來「空洞」又回來了。於是後來她覺察到,真正去看見與感知周圍的一切,就會發現看似重複的日常,其實每一天都不一樣,能看見更多,生活也變得有趣起來,甚至更深刻。

繪本裡沿用了原本漫畫的部分,為了配合繪本閱讀的方式,我重新設計每一頁漫畫格線的排版,像是重複、間隔、和留白。而保留原本漫畫格線本身,就是整體敘事的一部分,所以新的排版,希望能更呼應創作主題中的日子的方正性、看似一致的重複性。

Q:這部繪本的文字讀起來像一首淡雅的詩,描述日復一日,方格子形狀的日子:

睡覺、起床/吃飯、勞作/呼吸、休息/進食、動身

看不見的線條纏繞/成串的自言自語,打成亂七八糟的結⋯⋯

這些純粹而素樸的文字,充滿了日常的生活感,但配上細緻的圖畫又別有一番新意,除了映照出疫情期間人們被迫隔離的無奈之外,也傳達了人與人之間疏離的情緒。請問繪本的文字和詩意是怎麼產生的?

卓霈欣:這是我第一次自己寫繪本文字,過程跟我想像的一樣難,比我想像的還要花時間!原本那5頁漫畫對我來說,已經是完成的日記,要再加上文字,感覺像是要重寫一段當時的心情,最初有點不知從何著手。

我的初稿文字比較偏向詩,之後我和編輯彥彤來回討論、修改了很多次,她在過程中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她會一直提問,幫助我思考,讓我一次又一次重新對焦主題。也是她鼓勵我用不同的方式去寫,所以我從偏向散文的,到非常白話的,或者更抽象的,都試著寫過。

想述說的主題很大,感覺也很抽象,還好有這樣反覆地書寫,才能在最後濃縮成簡單樸素,卻留有探索空間的文字呈現。而圖文都是敘事的載體,所以不只文字,這個過程對於插畫的構圖也有很大的幫助。

Q:妳在序言中寫道:「當你走進一片林子,抬頭仰望,可能會發現——樹木向陽生長的枝枒間,巧妙地留下了一條條空隙。它們在靠近彼此的時候停了下來,像是禮讓又或是知道哪裡是彼此的邊界。這個現象被稱為『樹冠羞避(Crown Shyness)』。我喜歡把這個距離,想像成是樹木的善良,以彎曲的姿態互相擁抱。一種讓陽光、空氣與水得以被分享的智慧,讓整片森林能和平共存地蔥鬱生長。」妳是常往大自然走的人嗎?大自然對妳而言,有什麼不可或缺的魅力?


《樹冠羞避》內頁。(聯經出版提供)

卓霈欣:是的!住在英國的好處之一是到處都有很棒的公園。除了旅行爬山,去森林散步和採集已經是我現在的日常,就算住在倫敦,林地也不會很難到達。

因為喜愛菌菇,這幾年逐漸認識更多關於植物和真菌的事。在自然界中,尤其是不會移動、說話,常淪為背景的植物和真菌,他們存在與感知的方式,以及和人類不同的生命時間跨度,讓我反思了很多事情,也讓我用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

因此,我逐漸能好好看見之前忽略的日常風景,從植栽、食材、人造物到雜草,我發現生活中到處都有自然,更發現我們的生活,是建立在自然與人為的緊密交疊之上。

這促成我想將漫畫延伸成繪本,大自然讓我重新認識和感知,我和我之外的一切的關係。我發現,那就是我在《樹冠羞避》中想表達的「距離」。

這個距離,能容納感知,讓我們重新看見日常,讓那些規律得幾乎泛白的日子,變得深刻。在這個距離裡,也能放入共情,讓我們重新調整「以人為本」的視角,用一種更柔軟的方式,與他人、他物並存。

我相信,這個被拉開的距離,會帶來更緊密的靠近。就像樹冠羞避的共生距離,個體的成長,建立在彼此互相需要、彼此成就的空間之上。 

Q:繪本中的女孩無意間發現陽光灑落桌面,為日子帶來了一絲絲細微的變化。接著,翻到下一頁,發現她開始在日子裡一個人遠行(女孩打著赤腳像個可愛的小精靈)。

此處幽微而巧妙的情緒轉折非常動人,不僅揭開了繪本後半部的獨特旅程,對我而言,這5幅跨頁圖讓讀者依循著女孩的路徑,從現實走向魔幻的「異質空間」(Heterotopia),日常的時間在那裡被切割了、斷裂了、鬆弛了,而在光影、微風和呼吸之間,萬物滋長,生生不息,最後,女孩帶我們抵達了「心靈的烏托邦」,大自然充盈的絕美之境。

我非常喜愛這5幅圖畫的內涵、氣質、氛圍和迷人的魔力,尤其是女孩身處自然的這幅畫對任何人來說都充滿魅力。請問妳的構想從何而來?


《樹冠羞避》內頁。(聯經出版提供)

卓霈欣:這一連串跨頁,想傳遞的就是我在自然裡的感觸,延伸樹冠羞避漫畫裡探討的「距離」。女孩開始看見桌面陰影裡的木頭紋路,沿著像山脈一樣的紋路,跟著像鳥一樣的橡皮擦屑,開始在日常裡遠行。接下來,跨頁的邊緣容納進越來越多日常事物,與書前半部分的漫畫格子/日常格子相比,就像視野也慢慢變寬廣了。

從觀察日常事物的邊緣、形狀、質地、內裡,會想起玻璃是融化的沙子、陶器是燒過的土壤、烘焙過的種子成了咖啡、氧化的嫩芽和花瓣成了茶葉、編織過的植物纖維是紙張或布料、包裹著石頭的木條成了鉛筆等等,以此傳遞生活中到處都有自然,我們的生活建立在自然與人為的緊密交疊之上這個想法。

然後再追蹤這些人造物的脈絡,像是它們的產地、氣候、環境、人文背景,就會發現,我們其實每天都與遙遠的土地、雨水、他人、他物有所聯繫。而這些聯繫,成就了彼此的日常生活,成就了整個社會的運作。

對我來說,這些感覺很清楚,卻難以用文字簡單概括。這本書其實就是想更明確的去描繪那共生的距離,不論是自己與自己的,或是自己與他人、他物的,我們需要這段空隙來讓一切好好呼吸。

Q:閱讀《樹冠羞避》讓我感覺到獨立、又與世界相聯繫。妳說,「時間其實也是關係構成的——你和我,土地與風,植物的呼吸,光的移動,節奏與感知——我們與生俱來就擁有與世界對話的本能,只是需要重新記得如何看見眼前的事物。」

先前波隆那插畫大獎入選的這5幅畫皆為直式的漫畫格,在繪本創作時,妳將其轉化為橫幅的跨頁圖,發展成完整的繪本敘事。創作過程中,如何拿捏圖像和文字之間的關係、翻頁的節奏,如何在適切的留白和意象的延展中取捨,以達到畫面的美感平衡?


《樹冠羞避》內頁。(聯經出版提供)

卓霈欣:考慮到繪本的閱讀方式,和呼應日復一日的感覺,我重新設計了漫畫格子的排版。

我想以格子的方形,呈現日子井然有序、規律安穩,以及人類定義時間的方式,既像影格速率,也像日曆一張一張、一格一格。這也是這本書的規格,選擇接近正方形比例的原因。直到女孩開始看見陰影裡的木紋,她的日常速率便不再被框住,而是以跨頁的方式延展開來,讓她自己以外的事物流入。

我希望當讀者翻閱時,能在不知不覺中被拉開、拉慢,閱讀節奏也可以因此變得延伸和連續。在伸展開的方形格子裡,可以和主角一樣,逐漸看見影格邊緣、日常邊緣裡的細節。視野被拉寬了,能看見得更多了。

不論是漫畫還是繪本,「距離」一直是這件作品的核心。所以這些格子、留白、書的尺寸、跨頁,其實都是這個距離的載體,它們如何從框框到延展,也透露了主角本身與其他事物距離的轉變。

Q:影子、光影似乎在妳的繪畫當中占有相當獨特的位置。從第一部繪本《漁夫和他的靈魂》到第二部繪本《樹冠羞避》,妳在創作旅途中面對的挑戰?這次《樹冠羞避》的美術設計也由妳擔任,妳在設計時的思考?


《漁夫和他的靈魂》書封。(聯經出版提供)

卓霈欣:我的創作靈感和元素,幾乎都和自己的經歷有關。像是我平常就很喜歡觀察光影變化,在手機相簿裡面,光是拍家裡的牆壁,就有一堆看起來一樣,實際上卻不一樣的光影紀錄。

對我來說這本《樹冠羞避》像是我的個人創作、圖像日記,很感謝聯經包容我創作一個既個人又抽象的作品。

我覺得最大的挑戰就是文字的部份了。不論是創作或工作,以圖像來敘事,比文字更能精確的記錄和描繪我的感受。加上我很久沒有以中文書寫,所以要找到感覺對的文字,花費比其他部分更多時間。

可以設計自己的繪本很開心,也很感謝編輯對我的信任。其實在設計插畫的時候就有考慮過文字的位置,所以比較多心力是在封面設計上。我做了好多版本,才終於篩選出最後的封面。

最後使用這個版本的原因是,三個格子呼應了書中的漫畫敘事,而且暗示了想傳達的主題:「去看見」。那三個格子本身就是獨立的小漫畫,也許讀完、闔上書封的時候會發現,女孩終於看見飛過的鳥了。

在構圖上,書名跟繪圖的關係,也呼應了主題的「距離」。這本書或許更像圖文詩,我可能想要和以往的繪本不一樣感覺的封面吧。

Q:能否分享妳未來的創作計畫?

卓霈欣:我想「距離」這個主題,還是會持續地在我的個人創作裡探究。但因為今年完成了兩本書的插畫,其他的創作目前還在構思,其中一個比較具體的,是希望有機會能將以前一個關於貓咪的作品,發展成繪本。也想創作一部關於植物或真菌的作品,至於會是什麼樣子,還要等生活帶給我一些感受後才能確定。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樹冠羞避

作者:卓霈欣
出版:聯經出版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卓霈欣

生於台灣桃園,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系,現以視覺創作者的身分居住在倫敦。茶與貓咪是生活、工作必須品。作品以敘事為基礎,圍繞情緒主義切入不同題材。透過溫柔並隱晦的視覺語言包裹感性,細膩並理性地描繪出情緒的質地,催化觀者的親密主觀體驗與記憶碎片。作品曾受多項國際獎項認可,散見於不同雜誌、刊物與國際影展 。2021年獲得波隆那SM插畫大獎,受到極大的注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11-23 12:00
東亞書房》直木獎作家小川哲新作《火星的女王》,改編電視劇由菅田將暉及台灣女演員林廷憶主演,及其他藝文短訊

【作家動態】

➤著有《地圖與拳》、《謊言與正典》、《你的謎底,我的謎題》等代表作的直木獎作家小川哲,上個月底發行新作《火星的女王》(早川書房),以地球與火星這兩顆遙遠的行星為舞台,勾勒屬於未來的壯闊冒險。距今100年後,火星成為地球人的另一個重要據點,科學家們為了探尋智慧生物而遠赴火星,而許多在火星長大的居民,則對地球旅遊懷抱憧憬。

小川透過居住在地球的宇宙開發機構ISDA職員白石蒼人,以及火星出身、罹患視覺障礙的女孩莉莉為主角,講述悄然逼近的危機,以及眾人交織的情感與命運。《火星的女王》已由NHK電視台改編為同名電視劇,由日本男演員菅田將暉及台灣新銳女演員林廷憶共同擔綱主角,預定在今年12月正式播出。

➤新人作家綿原芹於上個月發行出道作《泡影之女》(角川書店),成為第45屆橫溝正史推理暨恐怖大獎得主。本書由〈泡沫的女兒〉、〈人魚人偶〉、〈擠壓〉、〈鏡之裂隙〉4個短篇連作構成。綿原以「吃人魚肉可以長生不老」的八百比丘尼傳說為發想,創造獨具一格的故事。

《泡影之女》開頭展現類似青春小說的純真筆調,但卻透過書中人的異常美貌,以及層出不窮的怪異事件,逐漸營造不祥的氛圍。書評家細谷正充評述:「女性的美醜是貫穿全書的重要主題之一,故事逐步揭露只要喝下人魚血或吃下人魚肉,便能獲得絕美容顏,不僅描繪疑似人魚的美女及其血液所引發的恐懼,也深刻展現人類內心的黑暗面,以此強化故事的魅力。」

➤《樂園的樂園》、《死神的精確度》,以及高人氣「殺手」系列作者伊坂幸太郎,於上個月底推出文壇出道25年紀念作《與空洞巨龍告別》(双葉社)。故事從一名妻子殺夫講起:婚後隨著懷孕及工作變化,妻子發現丈夫似乎越來越冷淡,並因言語及肢體暴力變得判若兩人,他們的婚姻最終無可避免地走向悲劇。「丈夫倒在自家公寓的浴室裡。他死了,他已經死了。是我殺的。」在妻子茫然無措之際,她大學時期的社團學弟桂凍朗,突然找上門來。

伊坂以此開頭勾起讀者的好奇,卻讓故事朝著難以預料的方向展開,並在結尾將伏筆精彩回收。作家綾辻行人大讚本書營造的氛圍,認為這部小說從序章起便讓人沉浸其中,無以名狀的違和感始終揮之不去。如同細長柔軟的透明觸手悄悄纏上全身,直到故事結尾,一切疑問才如潮水退去,帶來酣暢淋漓的閱讀體驗。

➤得獎名作《戀》、《欲望》、《無花果森林》作者小池真理子,今秋推出原稿稿紙多達1100張的長篇心理鉅作《銜尾蛇之環》(集英社)。1989年5月,彩和與俊輔舉行了婚宴。這對彩和而言,象徵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刻。年輕喪偶後努力拉拔幼女長大的她,如今似乎終於要迎來安穩幸福的未來。然而她萬萬沒想到,之後將見識到俊輔意料之外的一面。

小池在訪談中提到,這部作品雖長,卻並非在宏大的舞台上展開,反倒像是一齣室內心理劇場。彩和與俊輔各自懷抱一些祕密,雖然祕密本身無傷大雅,只是「沒能說出口」的小事,卻意外地引發悲劇。她以驚人的筆力,細膩刻畫人類對「生命循環」懷抱的不安與執念,希望讀者能像坐在觀眾席近距離觀看戲劇上演般,欣賞和閱讀這部扣人心弦的故事。

➤近年連續以《詭屋》、《詭畫》等作,成為日本ORICON公信榜年度暢銷書常勝軍的雨穴,上個月底推出全新作品《詭異地圖》(双葉社),再次為讀者帶來沉浸式推理大作。2015年,大學生栗原的祖母,手握來歷不明的古地圖離奇死亡。古地圖上描繪的7隻怪物,究竟隱藏著什麼訊息?祖母臨死前,又為何持有此物?

栗原為了追查謎底而踏上旅途,在前方等待著他的,是海邊的廢棄村落、怪異的交通事故、岌岌可危的老民宿、曾發生過什麼事的隧道,以及古地圖背後令人哀傷的真相。祖母究竟為何而死?妖怪的真正面目又是什麼?雨穴將恐怖、推理、懸疑、冒險、青春、戀愛等元素濃縮在這部精彩作品中,靜待讀者抽絲剝繭,解開神祕的古地圖之謎。

➤以《間諜靜靜執起琴弓》奪得2023年書店大獎第2名的安壇美緒,本月中推出新作《伊奧拉及散落一地的光》(角川書店)。一名被「單親式育兒」壓得喘不過氣的母親,動手刺傷丈夫的上司,且犯案時竟還以嬰兒背帶帶著孩子同往。事件經媒體報導後,在網路引起軒然大波。有著「伊奧拉」這個特殊名字、犯案行徑異常的兇嫌,成為社群媒體熱議的焦點,伊奧拉的支持派與反對派,也在網路上戰成一團。撰寫報導的記者岩永清志郎,對龐大迴響感到滿足之餘,亦為維持話題而四處奔走尋找素材,卻在調查中發現驚人的真相。輕蔑與嘲諷、網路輿論爭議、暴力的連鎖,安壇以震撼人心的社會案件為題材,譜寫引起深刻共鳴、令人無法置身事外的精彩故事。

【業界新聞】

➤著有好評系列《深夜咖啡店》、並獲NHK廣播節目特別推薦的作家古內一繪,上個月底出版最新作品《女王陛下的假期》(中央公論新社),將故事舞台搬到台灣。古內在2015年出版系列首部曲《深夜咖啡店》,後續接連推出《再訪!女王陛下的深夜咖啡店》、《三訪!愛開不開的深夜咖啡店》、《再見了!深夜咖啡店》等作,講述由變裝皇后夏露開設的咖啡館,在深夜為寂寞、沮喪、滿身疲憊的顧客亮起溫暖燈光的療癒小品,發行至今已突破23萬冊銷量。

在新作中,古內將台灣的飲食、文化與人情風貌刻畫得鮮明又生動,呈現讓人心嚮往之的國度,也藉由台灣艱辛的歷史,描繪台灣人的堅毅與柔韌。評論家碧月はる提到,本書將系列聚焦的飲食之樂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透過主角們的經歷,訴說美食帶來的餘韻與令人感動的力量。


作家古內一繪(左)與日本演員/變裝皇后Durian Lollobrigida(圖片來源:古內一繪X@gunei19

➤日本作家市川沙央,今秋以芥川獎得獎作《傴僂》法文譯本,入圍法國「美第奇獎」(Prix Médicis)外國小說獎(Prix Médicis étranger),但在11月初的決選中,惜敗英國推理作家妮娜・艾倫(Nina Allan)的《好鄰居》(The Good Neighbours)。美第奇獎是法國4大文學獎之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江,亦曾在2023年憑借長篇小說《永不告別》,獲頒美第奇獎的外國小說獎。市川雖憑藉《傴僂》成為今年美第奇外國小說獎7位候選人之一,但遺憾未能成為贏得本獎項的首位日本作家。

【得獎消息】

➤第16屆山田風太郎獎於上個月20日舉行決選,大門剛明《神都的證人》(講談社)與遠田潤子《南方之春》(文藝春秋),並列成為本屆獎項贏家。評審委員櫻木紫乃,高度肯定兩部作品在趣味性與寫作技巧的卓越表現。

得獎作之一《神都的證人》,是以冤案為主題的法律懸疑小說,故事時間橫跨昭和、平成及令和時代,從戰爭延續至承平時期,格局相當宏大。大門以銳利筆鋒刻畫扭曲的社會結構,並揭示無辜之人被奪走寶貴人生的荒謬命運。為何冤案始終無法消失?為何錯誤反覆重演?本書拋出沉重且無法輕易迴避的疑問,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餘韻。

另一部得獎作《南方之春》,則是以大阪南區為舞台的溫暖群像劇。遠田在這部作品中勾勒各式各樣的家庭關係,例如小咖藝人的女兒、懷疑丈夫有私生子的太太、沒有血緣關係的父子等。她將「自己最熟悉的大阪南區」設定為故事舞台,以別具魅力的筆法展現對家鄉的深厚情感。

➤第78屆野間出版文化獎評選結果於本月5日出爐,村田沙耶香憑藉今春推出的反烏托邦小說《世界99》上下冊(集英社),成為本屆野間文藝獎得主。《世界99》講述社會透過人工生物,將性慾與生育功能自女性本體剝離,看似將女性從「工具」的重擔中解放,卻在追求潔淨與無瑕的同時,朝著詭異的方向發展。作品中觸及的性別及人權議題,與當前社會有著巧妙呼應。

除了文藝獎外,本屆野間獎將出版文化獎頒給了《Butter》作者柚木麻子、《國寶》作者吉田修一,以及電影《國寶》導演李相日。有「新世代女性生存寓言」之稱的《Butter》,是柚木在2017年出版的作品,其英譯本在 2024 年於英國、美國推出後引發國際熱議,目前全球累計銷量已突破 120 萬冊,並簽下38 國譯本版權,展現日本出版品在國際舞台的影響力。

以歌舞伎爲題材的《國寶》,則是吉田以大量田野調查為基礎,精緻描繪傳統舞台與人性的藝術傑作。在日韓裔電影導演李相日,將作品的濃烈情感與日式美學呈現得淋漓盡致,無論在話題度還是日本傳統文化推廣上,皆可見其卓越貢獻。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中學歷史課如何談戰爭與性暴力?讀《上一堂「慰安婦」的課》

《上一堂慰安婦的課:一位日本中學教師的戰鬥紀實》是日本教師平井美津子記錄她多年在課堂現場的教學紀錄,書中呈現她如何在社會與政治壓力下,堅持讓學生理解戰爭中被掩蓋的慰安婦議題。

慰安婦議題長久以來是日本社會的敏感地帶,平井老師以中學教師的身分,透過課堂討論、閱讀史料與受害者證言,引導學生重新認識「國家暴力」與「歷史責任」。本書不僅呈現課程如何探討慰安婦制度的歷史脈絡,也揭示了二戰後的日本社會,如何在戰爭的記憶與遺忘之間擺盪。

➤從地圖看見戰爭中的性暴力

平井老師在課堂中向學生展示「日軍慰安所地圖」的段落,讓人印象深刻。那是一張標示出日本在亞洲各地的慰安所分布地圖,密集的地點標記讓學生不只震驚,也理解了慰安婦並非單一事件,而是一套由國家主導系統性的性暴力制度。

平井並未要求學生接受特定立場,而是讓他們透過圖文、史料,理解「國家」與「暴力」之間的關連性。她以具體證據取代抽象說教的教學方式,讓歷史真相變得可見而真實。她的課堂提醒教育工作者:歷史教育並非傳遞史事,而是讓學生有能力辨識權力與敘事。歷史教育的價值,正在於讓學生學會看見被隱藏的事物。


日本「戰爭與和平婦女博物館」製作的「日軍慰安所地圖」英文版。(©アクティブ・ミュージアム「女たちの戦争と平和資料館」(wam))

➤官方敘事的變化與影響

書中收錄了最近30餘年日本政府對慰安婦問題的多次「官方談話」資料:從1992年加藤內閣官房長官發言的初步承認,到隔年河野談話的正式道歉,再到1995年村山談話的全面反省。這些發言曾為日本與亞洲鄰國的和解帶來希望。

然而,2015年的安倍談話中「後代不必再為此道歉」,看似要結束歷史爭議,實則重新定義日本政府責任的界線,使道歉變成可以被「劃句號」的政治事件。

官方發言的變化反映出政治敘事風向的變動,影響輿論、教材編纂,也讓教育現場陷入新的困境。顯示出「歷史」不是被動存在的過去,而是一場持續至今的話語權鬥爭。政府的修辭改變了社會的記憶,平井則選擇讓學生閱讀這些談話全文、比較語意的差異,讓歷史課成為再現政治語言與權力關係的場域。

平井也在書中多次提到,因為講授慰安婦議題,遭遇到右翼媒體攻擊、家長抗議與學校的行政壓力。這些情節在日本社會或學校中並非個案,卻令人同感到一名教師面對體制時的孤獨。

她並非將自己塑造成英雄,而是誠實地描述那種「知道真相卻被要求沉默」的困境。她說:「如果我選擇沉默,那也是一種立場。」同樣身為教師,這段話我讀來極具既視感。

在社會集體迴避的議題中,仍要維持教學的誠實與理性,這正是教師最艱難的地方。平井的行動展現了,選擇中性立場並非遮蔽爭議,而是提供學生接近事實的途徑。真正的客觀,是讓多元聲音都能發出、被聽見。

➤訴訟挫敗的社會意義,暴力結構的延續

慰安婦受害者的跨國訴訟多以「主權免責」為由遭駁回,但卻迫使日本公眾重新面對歷史。平井引導學生閱讀判決文件、分析法律語言,討論「主權免責是否合理」等相關問題。

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只是情感教育,不是站在「同情受害者」的位置理解歷史爭議,更是一場公民思辨的實踐行動。她在書中指出:「當法律無法伸張正義,教育就成為最後的防線。」在法理無法回應正義與倫理的情況下,教育自當承擔起維繫記憶與價值的責任。這樣的價值,使歷史課程跨越教育現場,同時成為社會自我修復的現場。

平井的課堂也讓學生閱讀不同版本的歷史教材、比較各國新聞報導、討論慰安婦議題在國際社會中的位置,讓學生理解史料如何被編寫與詮釋。這提醒我們,歷史教育的目的,不在於形成一致的價值,而是在於讓學生能夠理解「歷史如何被建構」,特別是在當前資訊膨脹的時代,分析、判斷比記憶事件更為重要。

平井巧妙將戰爭時期的慰安婦制度,與當前的沖繩美軍基地問題並置。她指出,戰時的性暴力與今日沖繩處境的不平等,其實具備了相似的結構——當國家高舉「安全」或「公共利益」之名,往往是犧牲最弱勢的群體,讓其為整個社會付出代價。

她並非要將兩者混為一談,而是讓學生思考「結構性暴力」的持續。歷史觀不應是道德判斷,而是培養學生觀察暴力結構如何在不同時代上演,此即歷史思維最具批判力之處。

➤作為教師的共鳴:風險與誠實

平井在書中坦言,自己也曾動搖、害怕被誤解,但仍選擇面對學生說出真相。這股直視歷史不正義的勇氣,源於她身為教育工作者的堅持,她說:「只要有學生願意聽,我就有理由繼續。」

臺灣的基層教師在課堂上談論社會議題時,也常有各種顧慮:學校的立場、家長的反應、輿論的壓力等等。這本書鼓勵臺灣的老師們,若教育者不敢觸及爭議,可能失去讓學生學會判斷的機會。

《上一堂慰安婦的課》是一部關於歷史記憶與教育的書,書中沒有激昂的口號,而是以課堂對話、學生的表情與回應,具體展示教育在現代社會中的真正力量——不是提供答案,而是保留提問的勇氣。

社會上多數人並不主動探問歷史的真相,而記憶又常不時遮蔽於時間的迷霧中,需要學校裡一代又一代教師與學生的反覆追尋,才能讓學生積極思考「我們從哪裡來,又要往哪裡去」。教育並非政治,不是如何修飾道歉的敘事,而是如何誠實。教育的使命,正是讓歷史與真相持續被討論,讓記憶在課堂中對話以保持重量。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上一堂「慰安婦」的課:一位日本中學教師的戰鬥紀實
「慰安婦」問題を子どもにどう教えるか

作者:平井美津子
出版:黑體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平井美津子

生於大阪府。畢業於立命館大學文學院史學系日本史專業、奈良教育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課程。擔任大阪府公立國中教師,大阪大學、大阪公立大學和立命館大學的兼任講師,也是「孩子與教科書大阪網絡21」事務局長,以及歷史教育者協議會會員。著有《上一堂「慰安婦」的課》、《教科書與「慰安婦」問題:持續向孩子們教授歷史事實》、《原爆孤兒:聽見「幸福之歌」》、《舊金山的少女像:面向有尊嚴的未來》、《教育敕語與道德教育:為何是現在》、《面對生活困難的孩子:建立比羈絆更寬鬆的連結》。與人合著有《百科全書:太平洋戰爭與孩子們》、《戰爭孤兒的戰後史》第一卷及第二卷、《不走觀光路線的京都》、《如何向孩子教導「近現代史」》、《歷史學入門》、《殖民化與去殖民化的比較史:以法國—阿爾及利亞與日本—朝鮮關係為中心》、《我們不會沉默!》、《「日韓」糾結之情的擴大與我們》等。《上一堂「慰安婦」的課》已被譯成韓國版及台灣版。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11-20 17: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