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射計畫》好故事,能用一句話說出來:常勝談故事創作

➤找到讀者的下一部心頭好

「漫畫的本質是說故事」,這是漫畫家常勝的信念,也是他認為創作者的責任所在。從《BABY.》、《OLDMAN奧德曼》到《隱藏關卡》等,常勝以多部科幻代表作奠定漫壇地位,最新力作《閻鐵花》更已售出法、義、巴西、英、俄等7國版權,在海外引起廣大共鳴,也激勵他往《閻鐵花》續集邁進。

曾置身廣告界15年,辭職後重拾畫筆至今,時間也約莫等長。常勝漸漸發現,廣告和漫畫其實都一樣是在「發想創意」:「如果你想畫排球故事,那麼接下來該問的是,你有辦法畫出《人妖打排球》(2000年上映的泰國電影)嗎?」意思是,讀者要的絕不是第二套《航海王》或第二套《進擊的巨人》,創作出「下一部」讀者會愛上的作品,才是創意的價值所在。

「讀者都很清楚自己喜歡什麼,但從來不會知道自己即將喜歡上什麼。而那就是創作者的任務。」他緩緩吐出這句箴言。

另一方面,他自認是個「自私」的作者,想把自己感興趣的題材推給讀者。不過,這也是他每部作品的原點,「與其符合市場喜好,我更想把自己所看到的風景畫出來。」


從《閻鐵花》、《OLDMAN奧德曼》等作品中可看到,常勝擅長描繪混合不同文化語彙劇情動作故事。圖片提供/大辣出版

➤創作的「直覺」來自於平日累積

作為讀者與觀眾,常勝的涉獵廣泛,口味駁雜。被問到最喜歡的電影,以為他會舉出漫威大片或科幻經典?不,是《巴黎野玫瑰》和《長日將盡》。常勝一臉認真。

這兩部片不僅和科幻沾不上邊,而且風格迥異。一個洋溢不羈的法式風情,一個深沉但後勁強大。他還忍不住回想起20多年前在MTV小包廂反覆重看愛片的癡迷,也說起兒時第一次讀完長篇小說《基度山恩仇記》的震動,以及長大後為《玫瑰的名字》所深深著迷。

當然,成長過程,他也愛上日漫,與較少被提及的大開本彩頁美漫。後來全球走紅的《復仇者聯盟》、《蜘蛛人》,都是他曾在掌上閱讀過的年少記憶。

對各類創作不設限、對多種風格都能共鳴,常勝說,這些養分默默「內建」在腦中,影響他的想像、喜好和審美觀。當他下筆,創意就來自這些認知和記憶的重組。而所謂的直覺,往往是經驗與態度的累積。


常勝擅長利用跨頁描繪精彩場面。《閻鐵花YAN 1》©常勝Chang Sheng│大辣出版。圖片提供/大辣出版

➤由內而外想故事,由外而內講故事

常勝認為,好故事通常會有一個簡單但充滿張力的核心概念,甚至往往簡單到能用「一句話」描述。例如《一拳超人》或許是「如果能用一拳就把敵人打死?」,《進擊的巨人》可能是「以小搏大」,而《閻鐵花》則是:「京劇女伶成為超級英雄。」

根據這個核心概念,可以開始「由內而外」發展出故事,用劇情、線索一層層包裹長大;而要開始說故事的時候,則必須反過來,「由外而內」抽絲剝繭,讓讀者像剝洋蔥般,一層層往核心去,最後被觸動流淚。

以《閻鐵花》來說,他先花了近一年時間發想故事、設定角色,然後以一個單行本的量擬定大綱架構、設計每一回的重點和斷點。先繪製分頁草稿,最後才是分鏡和完稿。


常勝講解紙本漫畫如何利用一個跨頁的分鏡,製造每次翻頁的驚喜。攝影/桑杉學(攝於基地書店)


常勝運用左右頁呈現當下和回憶的場景。《閻鐵花YAN 2》©常勝Chang Sheng│大辣出版。圖片提供/大辣出版

➤以「一個跨頁」為單位的說故事節奏

常勝以手繪創作,每週工作6天、每天工作8到10小時,一日日跟著排程前進,往終點跑去。長年的操練與規訓,加上從日漫習得的經驗,他在紙張上琢磨出分鏡心法:「每個跨頁的第一格,要承接上一頁的答案,最後一格則是一個懸念,如此不斷循環,為讀者帶來每一次翻頁的shock,意料之外的驚喜,給讀者繼續往下翻頁的理由與動力。畢竟你永遠不會知道翻開下一頁,會是一個答案?一個開闊的世界?或是一場華麗的冒險。」

他一邊說明,一邊拿筆在紙上咻咻畫出圖解,他表示,「翻頁」正是漫畫最獨特的部分,也是電影、小說都無法取代的地方。「在每個跨頁裡經營起承轉合,是我給自己的任務,也已內化成本能。」但他補充,「這邊說的並非條漫,因為我的專業不在那裡。」

遇到撞牆期時怎麼辦?常勝淡然地說,這是創作者的日常,「但我通常很樂觀,覺得時候到了就會想出來,先決條件是,我必須時時刻刻把這件事放在腦子裡。」

無論走路、洗澡、睡覺,他都和故事共處。在書桌前卡關時,就起身餵個貓、洗個碗,或者抽一根菸,出去走走,看場電影。「去做些完全不相干的事,過程中,可能是路人背包上的一個玩偶,或你散步時零錢從口袋掉出來了,某個意料不到的機會,就會激盪出你需要的答案。」


在結束格(左下)埋下下一頁的伏筆和期待。《閻鐵花YAN 3》©常勝Chang Sheng│大辣出版。圖片提供/大辣出版

➤改編的挑戰在於分鏡功力

這幾年臺漫蓬勃發展,也有越來越多文學改編成漫畫。常勝認為,將小說改編為漫畫的最難功課,包括文字情境未必能轉換成畫面,且小說不像劇本已有分場,需靠漫畫家的分鏡能力,以漫畫的每個跨頁去思考。

除了文學改編,他對「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也躍躍欲試,「因為現實永遠比故事來得更荒謬」。他期待有一天能找到適合的題材,創作一部改編漫畫。

臺漫努力走向國際市場的同時,是否代表題材一定要有「本土特色」或具有「普世性」,也成為爭論焦點。對此,常勝表示臺灣題材作品固然好,但「越在地越國際」這句話,有需要釐清。

常勝說,「Think Global, Act Local」的原句翻譯應是「將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內容,透過全球化的視野與敘事方式,讓國際觀眾理解接受」。亦即用現代的敘事手法來呈現自己國家的獨特文化,如《神隱少女》就用日本的文化元素,講述了一個全球觀眾都能懂的奇幻故事。

因此,並不只是一味地將本土意識凌駕於創作之上,「我完全贊同臺灣的文化透過創作被展現出來,但不應該為了政治正確而限制創作。或者說,如果一定要政治正確,那你最好寫一個棒透了的故事!」


常勝認為創作本身必須凌駕其他意識之上,故事要好看,題材才有機會被傳播。攝影/桑杉學(攝於基地書店)

➤超級IP,需要成熟產業鏈

「這20年來,已經沒有單靠漫畫大賣的作品,『漫畫加改編動畫』是基本配備。」

常勝認為,臺灣不缺漫畫人才,只是產業鏈不夠完整,漫畫達成影視化的難度很高。如果擁有和日、韓相同的條件,他相信臺灣也做得出像《鬼滅之刃》的超級IP。

紙本漫畫的讀者急速衰減、影視改編還需等待產業到位,即便如此,漫畫家仍然努力不懈。「我還有熱情,總覺得還值得再去試。」常勝也相信紙本漫畫不會消失,反而會逐漸成為如黑膠唱片一般,具有時代意義的存在。

漫畫的可能性無限,只要還有故事想說,就永遠會有新的創作。


《漫射報+》
國家漫畫博物館自籌備期起,過去以《漫射報》為名出版主題刊物,共發刊6期,編輯視角各有不同。國家漫畫博物館於2023年底正式落腳臺中,收穫著珍貴的回饋與善意,現在《漫射報+》重回舞臺.ᐟ .ᐟ 記錄籌備過程的多彩回憶,並將研究調查成果與圖像視野,持續與大家共享。

 


本文轉載自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處同意刊登,原標題與連結為「焦點人物》好故事,能用一句話說出來:常勝談故事創作」。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6-30 09:00
英美書房》臺灣文學闖出國際!李旺台《蕉王吳振瑞》英譯版獲Foreword雜誌獨立出版獎,及其他藝文短訊

【得獎消息】

➤臺灣文學海外再傳獲獎!《蕉王吳振瑞》(Banana King NGÔO TSÍN-SUĪ)英譯版獲美國Foreword雜誌獨立出版獎歷史小說類銅獎、多元文化小說類入圍決選。《蕉王吳振瑞》是資深媒體人李旺台的長篇小說,曾獲第4屆臺灣歷史小說獎,敘述一名農家子弟如何在日治時期將臺灣打造成香蕉大量外銷的黃金島,卻又因捲入政變,轉眼淪為媒體筆下剝削蕉農的惡人。

這部歷史小說改編自1969年高雄青果社冤案,為讀者提供大量細節,藉故事讓讀者認識臺灣史上這段艱難時期。李旺台筆下的蕉王成為當代臺灣成功人物象徵,各種挑戰交織的跌宕人生格外引人入勝,其故事既有生命啟示,也提醒讀者對威權政府的戒心。英譯版由譯者史天慕(Timothy Smith)自中文、客語、台語與日語翻譯而成,譯文以自然、現代的英文呈現,同時盡可能保留原文的語言特色,並附上註解。

Foreword INDIES書籍獎自1998年創立,專為表彰獨立出版社與自費出版的優秀作品。由每年掌握數百萬冊圖書採購決策權的逾百位圖書館員與書商擔任評審,經嚴格評選出涵蓋56個類別的金、銀、銅獎得主,深受業界高度重視。入圍與得獎作品將在Foreword Reviews各大平台曝光,觸及國際媒體、圖書館採購、書商選書與廣大愛閱者,更有現金獎、行銷工具包、國際活動展示與品牌宣傳機會。

➤2025年女性文學獎公布得主,兩位得主皆可獲得3萬英鎊的獎金。小說獎由Yael van der Wouden的首部小說《The Safekeep》獲得,描繪壓抑慾望與對二戰歷史的集體失憶。評審形容本書結合歷史、懸疑與真實感,揭示戰爭與大屠殺中鮮少被小說觸及的面向,同時也是一段細膩的愛情故事,展現作者對親密關係與情慾的描寫功力。


Yael van der Wouden及其作(圖片來源:女性文學獎官網

The Safekeep》以二戰結束15年後的荷蘭為背景,描繪一場在暗流中澎湃堆疊的心理角力。女主角Isabel在亡母的鄉間別墅過著獨居生活,講究自律與規律,一切井然有序。然而,當她的兄弟Louis將有些笨手笨腳的新女友Eva送來避暑暫居,Isabel長年壓抑的慾望與控制慾受到挑逗。炎熱夏季的緊繃氛圍下,兩位女性之間的微妙關係逐漸升溫,塵封的歷史真相也逐漸揭開⋯⋯這是一部交織扭曲慾望、歷史陰影及令人意想不到的復仇小說,懸疑張力與細膩情慾描寫,令讀者欲罷不能。

非小說獎得主《The Story of a Heart》,是醫師暨作家Rachel Clarke對器官捐贈背後人性故事的深入探索。書中以9歲女孩Keira的不幸意外為起點,她在車禍中重傷,雖身體機能陸續衰竭,心臟仍持續跳動。Keira的家人在悲痛中決定捐贈她的器官,將這份生命的禮物傳遞給同齡的Max──因病毒感染、心臟瀕臨衰竭、已住院近一年的男孩。

書中記錄這段跨越兩個家庭的生命交會,也回顧了跨越世紀的移植醫療發展歷程。從外科醫師、免疫學家、護理人員到無數科學家們的努力,讓這份移植奇蹟得以實現。評審形容本書「權威而動人、研究詳實、敘事精湛」,展現出面對死亡時的人性光輝、對摯愛的告別與延續生命的堅韌愛意,並深具啟發性。

➤專門獎勵39歲以下青年作家的「狄倫湯瑪士獎」(Dylan Thomas Prize)得主出爐,巴勒斯坦作家雅絲敏・札荷(Yasmin Zaher)以她的第一本小說《The Coin》驚豔評審團獲獎。故事中,女主角「她」從巴勒斯坦移居美國,白天在幫助中低收入戶的公益學校教書,下班後和外號「風衣」的男子合作,用轉賣愛馬仕柏金包的直銷騙局打破上流社會的規則。

面對移居前後生活和價值觀驟變,「她」夾在截然不同的世界之間,只有在每天花上3至4小時徹底清潔身體每一寸的儀式中,才能享有片刻安心。然而,背上那一方她無法搆及的不潔皮膚,像灼熱的硬幣逐漸刺痛她的神經,成為她陷入瘋狂魔的開端。

雖然目前國際局勢令人難以忽視,但札荷最怕她的小說只因巴勒斯坦人身分受關注——讀者會發現,女主角「她」非但不是人們想像的完美受害者,反而更接近加害者,刺激更多想像空間。評審肯定札荷的精準行文為故事增添複雜性和張力,面對創傷的幽默感大膽又飽含詩意,超越了國界。


雅絲敏・札荷及其作(圖片來源:狄倫湯瑪士獎官網

【產業消息】

➤空氣懶洋洋,身體熱到無法動彈?一起來場不須動腳,只須動腦的閱讀任務挑戰吧!美國圖書館素有鼓勵兒童閱讀的夏日閱讀挑戰,近年各地書店和書業組織也加入行列。舊金山獨立書店Green Apple Books和當地社區藝術組織Friends & Neighbors合作,去年推出主打成人讀者的挑戰任務,引起廣大迴響,在3個月期間募集到閱讀時數達18,600小時,共計閱讀2,900冊,總頁數高達81萬7000頁!

《紐約時報》今年列出10項任務,各位書蟲在秋日來臨前能完成幾項呢?

  1. 讀一本《紐時》21世紀百大好書,清單在此
  2. 讀一本去年出版的書。
  3. 讀一本不常接觸的文類。
  4. 讀一本翻譯書,推薦書目包括韓江《We Do Not Part》(臺灣版《永不告別》,漫遊者文化出版)、瑞典作家Annika Norlin的小說《The Colony》、巴西作家Giovana Madalosso《The Tokyo Suite》,及德國作家丹尼爾.凱曼《The Director》等。
  5. 讀一本沒讀過的作家的書。
  6. 重讀一本童年時最愛的書。
  7. 聽一本有聲書。
  8. 讀一本地點陌生的書,書中內容發生在你從未去過的地方,書單可參考《紐時》〈環遊世界閱讀之旅〉一文。
  9. 讀一本故事發生在夏天的書。
  10. 從圖書館借一本書(被館員推坑者可額外得分!)。

【新書快報】

➤「成為母親」是女性此生的必經之途嗎?澳洲作家Lucy Nelson的短篇小說出道作《Wait Here》細膩描寫不同階段的女性人生經驗。書中主角的共同點是都沒有生兒育女,但她們的人生並未因此失去重心,這只是她們眾多的人生選項之一。

書中有些人選擇不生,有些人則受命運或身體所限,各自面對無子的心境輕重不一。多元的家庭型態與親密關係模式在本書紛呈:有人照顧起他人所生的孩子,有人則以相互幫助的深厚友誼建構屬於自己的歸屬。某些篇章描繪了失落與渴望的溫柔哀愁,但角色們多半能在悲傷之外拾獲自由與喜悅。Nelson筆下角色百花百色,年輕角色更是幽默犀利,整部作品在敘事結構與風格上也大膽多變,展現開闊而溫厚的視野。


Lucy Nelson及其作(圖片來源:Lucy Nelson官網

➤199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童妮・摩里森(Toni Morrison)不僅是美國的國寶作家,她在蘭登書屋任職的20年編輯生涯更大力拉抬黑人文學的地位及能見度。

摩里森身兼編輯與作家,白天為他人編書,夜晚撰寫《最藍的眼睛》、《所羅門之歌》等經典,Dana A. Williams的新書《Toni at Random》透過摩里森與負責作家的信件、內部備忘錄,還原她在蘭登書屋20年的編輯日常:在會議桌上為黑人作家據理力爭、與作者並肩熬夜修稿3天,面對拖稿作者又是如何剛柔並濟把稿催到手。

書中不僅描繪摩里森鮮為人知的另一面,更還原 20 世紀出版業的運作細節、書稿誕生的辯證過程與幕後人情張力,讓讀者一窺編輯之道的精妙與現實。

➤以《信任練習》獲美國國家圖書獎的蘇珊・崔(Susan Choi)近日推出新小說《Flashlight》,從一名父親的失蹤,探究歷史洪流如何推弄人的抉擇。主角Louisa是獨生女,她的雙親也早已和原生家庭切割:父親是在日本出生長大的韓國人,祖父母相信平壤政府的戰後承諾而投誠北韓,從此失去音信;母親Anna來自美國中西部,在年少輕狂的冒險後與家人形同陌路。某年夏夜,10歲的Louisa和爸爸在海邊散步,稍晚卻被人發現她全身溼透、幾乎沒了呼吸,而帶著手電筒的父親則不見蹤影。失去摯愛令Louisa和Anne痛苦不堪,也讓兩人更加緊密。父親究竟在哪?是生是死?決定命運的是必然還是偶然?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Sway(文字工作者)
  • Bambook(文字工作者)
2025-06-29 09:00
漫射計畫》如果可以成為孫悟空,誰要當克林?《七龍珠》與世世代代少年的夢想與默契

➤超越一切的「強」

40年前(1984年)問世的《七龍珠》,已是好幾代孩子們的共同回憶了。曾是孩子的你,還記得什麼呢?龜仙人的修行試煉?天下第一武道會?(集滿七顆就可許願的)龍珠爭奪戰?還是規模愈來愈大跨越宇宙乃至複數宇宙的末日恐怖大王們侵略保衛戰?

最教人印象深刻的,必定還是那彷彿無止境的,對於「超越一切的『強』」的追求吧?漫畫家鳥山明塑造了一個又一個不可能超越的對手,逼使主角們(不只孫悟空,還有他的兒子們,與同樣流著賽亞人戰鬥血液的宿敵貝吉達)不斷置死地而後生。甚至真的死了,還可以藉由龍珠復活或以靈體參戰,展現純粹的「力量」打倒強敵,且幾乎無縫接軌迎接與下一個未知的嗜殺、殘酷強敵一戰……

「想變強」和「我可以有多強?」宛如青春期少年們懵懂信心才萌芽的頻頻自問,也伴隨著簡單得讓少年容易理解(或誤解?)且共感的焦慮:弱者只能徒勞掙扎;強者則全拿(包括龍珠和願望),可以好整以暇拿捏對手如螻蟻。其本質是非常個人欲望傾向的單純念頭驅動的。雖然,少年們長大後,或看過更多人和事、各式各樣作品後,就會認識到,這世界似乎並非這麼單純運作著。


悟空和對手,不斷變得更強。圖片提供/丁名慶

➤以力量證明自己,宛如少年們萌芽的信念

永遠都會有「更強」的新敵人,簡直像是柯南或金田一只要登場必定召喚命案那般不容置疑的規律。在《七龍珠》的世界觀中,所謂強敵,只要透過主角們顯露混雜著恐懼與興奮的表情,伴隨獨白「好誇張的氣!」你就知道前面剛被打倒的狠角色「又」不夠看了。這個強敵甚至不需展現什麼特殊能力或招數,只要一抬手讓一個或數個星球消失就足夠。儘管如此,對悟空(們)來說,就算會輸,還是要先實際打一場看看。戰士的驕傲與尊嚴不可以輸。

主角們並非「不敗」,而是「終究會勝利」,「龍珠」的魅力則是來自一口氣「終回翻盤」的設定。澈澈底底輸過了,就是不斷提高強度的修行與再挑戰的新回合鐘聲。接著,藉由修行後的「變身」升級能力、超越自己,再驚訝地發現敵人也能變身升級了!絕境再度降臨。但讀者們都再清楚不過,悟空總是會(沒什麼道理也罷)重回力量頂點,消滅那些自我感覺良好、任意訂定又輕易毀棄規則的強大敵人。

少年們才剛剛意識到,力量會伴隨著成長展現魅力與影響,卻在現實中處處碰壁、不得不聽命於(大)人,或力量比自己更強的人(這個力量,可以更開闊地指向肉身、社會資源、經濟能力、知識或才華)。而「終究會勝利」的主角,正是少年們最嚮往的形象:以力量證明自己,並且只須專心致志於怎麼讓自己變強,不必顧慮其他。


《七龍珠》裡「孫悟空」角色挪用自《西遊記》,而「搜集龍珠」的設定則是來自日本江戶時代文學《南總里見八犬傳》。圖片提供/丁名慶

➤自由拼裝文化符碼,從無厘頭到引發深刻共鳴

或許,鳥山明從來都是想打造一個與外界不同的單純世界──儘管他的作品中有許多任意取用自外界的各種文化產物與符號,或經他自由變形與拼裝成長過程中深受啟發與長時間沉浸的事物,比如香港武打電影、好萊塢電影、怪獸特攝片、機車、各種妖怪傳說……這些都是鳥山明(或他背後的《少年JUMP》編輯部)心心念念製造「不同」或反差錯愕的娛樂效(笑)果源頭。

可以說,那些被挪用的形象,都是用來揶揄或背離的,既錯覺相同,同時又全然不同。這早在鳥山明前一部大受歡迎的作品《阿拉蕾》(Dr. Slump,臺版譯名《怪博士與機器娃娃》),已運用得十分淋漓盡致──無疑也包括《七龍珠》最初也最關鍵的改編來處《西遊記》和《南總里見八犬傳》。

「變強」,在作品一開始也是為了創造、設計「不同」,或更精確地說是「出乎意料」(耍笨或搞笑)的設定選項之一。但在展開「天下第一武道會戰鬥淘汰賽」急速受到讀者歡迎後,鳥山明似乎逐漸體會到了另一些東西,開始節制無厘頭偏鋒,將「出乎意料」的概念發展為更加嚴肅、帶點(少年兄長提攜幼弟般)說教或鼓舞性質的鍛鍊主題。此外他也騰出篇幅呈現角色們的心聲──但不是什麼超越孩子理解程度的自我省察,而是讓角色輪番兼任戰鬥播報員,持續增幅戰鬥過程與勝負結果的巨大憂慮或恐懼,也牽動漫畫之外少年讀者們成長過程對於可能挫敗的忐忑。


相對平凡的克林,總是在情節中擔任忠實的「戰鬥播報員」。圖片提供/丁名慶

➤克林即是成為大人的世故

於是我總是想起克林。作為悟空最資深的戰友兼戰況播報員,也是多半時間只能逃但終究逃不掉的主要「普通人」(地球人)之一。他還是最早意識到自身能力成長有其限制,也最早被拿來突顯孫悟空「不普通」的角色。
我有時不免為克林這類角色總是太快、太早且頻繁地認知到自己與對手實力落差,而感覺疲憊傷感──那就是「成為大人」的世故(或,識時務)吧。即使難得出現他能從容對付的敵人與戰鬥,仍須仰賴他人的戰力才得以苟活──雖然(在大人的世界)還活著本身就可以說是一種勝利。

克林與無上限追求「強」的悟空互為一體兩面。永遠的少年悟空,從不知或不(必)在乎「限制」為何物,真是太犯規、太得天獨厚的設定!然而,這犯規、不合常理,既是鳥山明與讀者的孩子氣默契,更是少年們在現實中求之不可得的報償吧。


《漫射報+》
國家漫畫博物館自籌備期起,過去以《漫射報》為名出版主題刊物,共發刊6期,編輯視角各有不同。國家漫畫博物館於2023年底正式落腳臺中,收穫著珍貴的回饋與善意,現在《漫射報+》重回舞臺.ᐟ .ᐟ 記錄籌備過程的多彩回憶,並將研究調查成果與圖像視野,持續與大家共享。


本文轉載自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處同意刊登,原標題與連結為「漫言堂》如果可以成為孫悟空,誰要當克林?《七龍珠》與世世代代少年的夢想與默契」。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6-28 09: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