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S12EP4》富察案說明了什麼?為什麼台灣人應該關注? ft. 王家軒、溫洽溢

富察(本名李延賀)是八旗文化總編輯,出生於中國遼寧,2005年與台灣妻子結婚後,移居台灣發展多年並已取得居留證。2023年3月他回中國探親,卻與親友失去聯繫,自此音訊全無。許多關心富察失蹤案的朋友,在過去兩年間不斷發聲、追蹤事件的發展,但進展有限。就在富察失蹤將屆滿兩年之際,3月17日中國官方發布消息:富察已於2月17日經一審宣判,但審判結果為何,當時仍未言明。直到3月26日,在日本廣播協會記者的追問下,才再度透露富察被依「煽動分裂國家罪」判處有期徒刑3年。

本集節目邀請曾任職八旗文化、後為「聲援富察連署工作小組」成員、現為左轉有書書店員工的王家軒,以及資深譯者、專研當代中國研究的世新大學社發所副教授兼所長溫洽溢,分別就法律、人權、言論自由、國際關係等層面剖析,探究富察案說明了什麼?為什麼台灣人應該關注此案?

【精華摘要】

➤事件回顧

主持人:請王家軒先簡述,過去這兩年發生的事情?

王家軒:我覺得富察這個案子是值得所有台灣人關注的事,對於愛好閱讀及關心出版文化的朋友來說,更是應該關注。因為它絕對不只是富察一個人的安危問題,而是牽涉到台灣的言論自由遭受到中國跨境打壓與壓制。

富察因為娶了台灣太太,移居台灣大約有15年時間。我們是多年的同事與好友,時常聯絡。他在2023年3月的時候去了一趟上海。那時候我寫信給他,到3月底都一直沒收到回信。回溯起來他應該是3月21日就被抓了,他的家人開始想辦法去聯繫、跟中國政府磋商,大家也先保持低調,沒有公開這件事。

或許有人會說,富察在八旗出了那麼多對中國文化、歷史有批判性的書,那應該知道自己不該去中國。但我覺得這是事後之明,因為所謂中國的紅線,都是大家的揣測,實際上中國政府從來沒有說什麼是紅線,也沒有說我有這條紅線。而富察的家人都還在中國,從人之常情來看,他回中國探親是很自然的事。


八旗文化總編輯富察。(圖源:富察回台灣粉專

到了(2023年)4月20號,一位中國的異議分子貝嶺在社群上寫了這件事情,消息才傳開了。起初我們覺得一定是誤抓,富察是個很單純的出版人,沒有任何的政治企圖或野心。其次,我們認為就算以中共的觀點他有做什麼違法的事情,仍然應該保障他合法的權益。5月中,國台辦才終於回應,富察確實在上海被國安單位拘捕,理由是涉嫌煽動分裂國家。之後就一直沒有公開關於富察的進一步消息,到現在已經兩年了。

這兩年資訊都不公開不透明,富察到底起訴了沒?宣判了沒?人在哪裡?身體健康狀況如何?因為記者去詢問,中國官方在今(2025)年3月17號,才說他已經在2月17號一審公開宣判。雖說是公開宣判,但是沒有人知道罪名是什麼、刑期是多久、人在哪裡等等。這是目前大致的狀況()。

➤中國的紅線在哪?

主持人:剛剛提到中共的「紅線」問題。跟中國有所接觸,不管是做學術研究、或者是去中國經商、觀光、讀書,對不同身分的人來說,這條紅線都是存在的嗎?

溫洽溢: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從多年前我跟富察一個失敗的合作案談起。當時富察找我翻譯哈佛大學清史研究專家歐立德(Mark C. Elliott)的《滿洲之道》(The Manchu Way: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這是在西方學界研究新清史學派中很重要的著作。我覺得富察很會選書,我也非常樂意看到這樣的書在台灣出版。

大概翻譯了兩章之後,富察突然很緊急地聯絡說不要翻譯了。原因是,歐立德來抗議說,為什麼沒有經過他同意,台灣就進行翻譯?

我感到很意外,我相信台灣的出版作業都有一貫的流程,沒有拿到版權應該是不會先做的。而對於歐立德這樣的學者來說,我相信他應該很樂於他的研究作品被華人世界所閱讀。

可是,後來我慢慢覺得,歐立德的反應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新清史可能觸碰到了剛剛所講的紅線。

因為新清史的研究,是針對清朝政權的屬性提出了不同的觀點。過去都認為,清朝是一個漢化的政權,可是新清史推翻了這個命題,進一步還涉及到西藏、蒙古的定位。

根據新清史的看法,對於西藏、蒙古是採用不同的文化治理方式。比如說滿人是非常尊重西藏的藏傳佛教、達賴喇嘛。所以可以說,新清史的論述是裂解了過去認為的,中央跟邊陲的關係。

主持人:也就是說,新清史不認為清朝的統治者是以中原皇帝的身分,來統治西藏、蒙古、新疆這些地方?


最後的皇族:滿洲統治者視角下的清宮廷》,八旗文化出版

溫洽溢:對,這個論述在西方學術界引起很大的討論,是非常著名的學術論戰。之前中國的學界也在關注、翻譯相關論述,例如羅友枝(Evelyn S. Rawski)《最後的皇族》(The Last Emperors: A Social History of Qing Imperial Institutions),最早的版本就是大陸翻譯的,八旗是以大陸的版本再重新編譯的。但這些學術課題的探討,在習近平上台後,漸漸萎縮了。

所以我可以理解歐立德的反應,或許是他真的有感覺到這是一條紅線。如果他的書在台灣、香港翻成中文而普及,會形成一種論述的發展,這對於習近平上台之後「要說好中國故事」這一點,可能就非常嚴重了。

習進平上台後,把抗戰從8年延長到14年,因為把918那一段也算進來。918涉及到東北的偽政權,富察本身又有滿人血統,他可能不知不覺踩到了這條紅線。以前我有點替他擔心,可是他很樂觀,也一直相安無事。當時想,中國也在討論,應該沒關係。可是從習近平上台之後,整個的歷史論述漸漸不一樣了。

從國際關係的角度來看,抗戰的重新定位,是中國在國際政治上的不同表現。中國要撐起大國的地位,要想重返東亞,主導國際政治,不能只靠一帶一路亞投行等在經濟上的崛起,還需要一套道德建構的論述。在歷史脈絡上,中國共產黨過去的角色是邊緣的,比如抗戰時期,但抗戰又是中國重返東亞很重要的切入點。從這個角度來看,富察所觸碰到的這個線,是滿驚人的。

➤如何迴避敏感區?

主持人:從歐立德這樣嚴謹的學者不尋常的反應,或許可以推知這條紅線確實是存在的。紅線雖然看不到、摸不到,但正是如此模糊的空間,造成的震懾、自我審查的效果更加嚴重。這條紅線的不確定性,造成人人自危的狀態。但是既然富察從事出版工作,難道沒有考慮過紅線的問題嗎?

王家軒:我覺得不應該去問一個台灣人對中國的紅線瞭解夠不夠,因為中國不是一個法治的國家,「憲法」兩個字在中國是敏感詞,是檢索不到的。有過類似遭遇的李明哲或李孟居,他們對這件事情都看得非常清楚:法律在中國不是一套規範人民與政府之間關係的制度,也不是用來限制政府施政,或者是施展權力的制度。

中國政府對待法律,就像黏土一樣,他自己愛怎麼捏就怎麼捏。大家可能會想說,富察的事情跟自己無關。但是最近這兩三年,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台灣人,即使完全不碰政治,純粹去中國工作、去進行文化交流的,也都出事。

比如李孟居在台灣完全沒有政黨立場,在中國也沒有任何的政治行為。只是他在深圳的旅館,拍了窗戶外街道上的解放軍,解放軍在那裡是公開的事實,那類照片其實在國際媒體上也都刊載多次,但是中國政府就以刺探軍情為由,把他關了兩年。

主持人:若比較消極的想,如果我謹言慎行,就不會有問題?

王家軒:但是李孟居也沒有違法,是純粹是商務旅行而已。

➤言論自由的保障

主持人:從積極的層面來看,以言論自由的角度來看待富察的案子,他的言行是否在法律所保障的言論自由範圍內呢?

溫洽溢:以我的經驗來講,中國問題我不會從法律的層面來看。雖然中國有憲法,也規定得很詳細,但憲法的導言中已經明列是由共產黨領導,那麼權利、義務就是由黨來界定。

對於台灣人來說,像這樣沒有法治或沒有法律保障的社會,可能是很恐怖的。但有些時候也不諱言的,這樣其實是有很多方便的地方。例如,對於去投資的人來說,比如想要一塊地、要蓋廠房等等,可能會很容易感受到做事的效率。

主持人:那這樣對中國談言論自由還有意義嗎?

王家軒:跟中國談言論自由,是沒有什麼太大意義,而且富察的言行,都是在台灣發生的。所以最大的問題,不是中國對他的公民不給予言論自由的保障,而是他們甚至把在台灣的言論、行為都當做可以用來懲治的理由。

雖然因為中國法制的模糊,讓想去那邊做生意的台灣人享有一定的自由度、做事方便,但其實這也是充滿風險跟代價的。

➤中國研究的意義

主持人:中國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很強調韜光養晦,中國的崛起是和平崛起,絕對不會走上帝國主義的老路。但現在的中國似乎漸漸成為區域甚至全球的威脅,不只在國家層次,對人民也是如此,而且越來越把乖張的行為視為常態。

溫洽溢:我認為這會是未來的趨勢,中國崛起、中國不再韜光養晦了,而要扮演主導的角色。這已經從很多跡象可以看得出來,包括一帶一路、亞投行等,就是很積極地要介入國際體系。

因為我本身工作的關係,我覺得中國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不只是研究歷史。美國越戰時期的國防部長麥納馬拉( Robert McNamara)曾在回憶錄提到,越戰為什麼失敗的第一個理由,就是因為當時美國的中國研究不行,沒有辦法提供正確的決策依據。

也有人提到過,美國在東亞的兩次挫敗:韓戰與越戰,都跟對中國的判斷錯誤有關。但現在的情況看來,要到中國進行經驗研究越來越困難了,在學術研究或是在論述上,可能越來越不利。

主持人:中國做為學術研究的領域與對象,需要投入更多關注與資源。畢竟以台灣的地理位置而言,是受中國影響最大的地方。對一般大眾而言,也需要對中國有更多認識,提供看待相關事情的角度與參考座標。

溫洽溢:我認為八旗文化出版的書籍,其實就扮演了這個重要角色,我也覺得富察的貢獻是在這裡。他提供了一種不同的論述,而且這種論述可能是中國所恐懼的。但我百思不解的是,富察在台灣做的出版品,沒有涉及到現代中國,只是談歷史,居然會被看得這麼嚴重。也許他真的碰觸到中國最在意、正在積極重建論述的一塊。


八旗文化出版的書籍。(圖源:富察回台灣粉專

➤富察案的評估與啟示

主持人:從外界的角度,會覺得富察的遭遇百思不得其解,但若從中共自身的行為邏輯來看,有違背常理之處嗎?是可理解的嗎?

溫洽溢:我不覺得有意外。因為我們無法從法治的層面、法律制度去討論,這還是一個政治問題。

主持人:那接下來這個案子會怎麼樣發展?

王家軒:在這幾天之前,也沒有人知道他已經被起訴、被宣判了。以統計數據來看,在中國被羈押700多天然後沒有任何訊息,可能是常態,所以我們確實很難判斷中國的下一步是什麼。

只能說,站在一個台灣人、站在尊重出版自由、感謝富察過去10年來在台灣出版了這麼多重要作品的前提下,我覺得富察這個人的遭遇,不應該被忘記。雖然就算他哪天被無罪釋放了,是不是還有機會可以回台灣也無法確定。

但我覺得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的讓大家知道,這樣的事情不是只發生在富察身上,而可能發生在很多台灣人身上。希望不管是要去中國旅遊,或者家人要去中國做生意、交流等等,大家都要把人身安全這件事情放在心上。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報導》全因為對人的好奇心:落合勝人vs.林載爵談《亞洲人物史》克難出版始末

生長於亞洲的我們,對亞洲的歷史有多少瞭解?亞洲那麼大,一套書又如何承載這個充滿複雜性的區域歷史?由日本集英社策劃出版的《亞洲人物史》,是一套敢於挑戰難題、嘗試敘說亞洲史的叢書。

這套書由在日韓裔學者姜尚中總監修,集結了逾百位學者參與,歷經10年籌備編寫而成,在日本學界廣受關注。聯經出版自今(2025)年起陸續推出中譯本,將這套鉅著一步步帶到華文讀者眼前。台北國際書展期間,集英社總編輯、本套書的主編落合勝人來台,與聯經出版發行人林載爵進行對談,與讀者們分享這套書的緣起、策劃與編輯過程,並從編者的眼光,解讀這套鉅著的出版特色與深層意義。

➤誕生在百科事典式微的年代

《亞洲人物史》套書共計12卷,譯成中文後有近500萬字。從起步編輯到最終出版面市,這套書所投注的工作量難以想像。「這個巨大工程的完成,首先要歸功於這套叢書的主編落合勝人。」

對談一開始,林載爵先為讀者簡介落合勝人的編輯工作經歷。1993年他從早稻田大學日本文學系畢業後,即進入集英社工作,起初擔任小說雜誌的編輯,後來隨著集英社推出「新書」系列,轉為擔任「新書」的編輯,並於2014年升任該書系的總編輯。

「新書」書系主打將繁重的學術知識轉化成簡明讀本,這個類別的出現,可說是日本出版界的重要現象。林載爵也指出另一個值得留意的出版現象——「從1960年代到90年代,日本各大出版社都非常重視百科或事典等大部頭書系的出版,例如岩波書店、中央公論新社、講談社等。但是這二、三十年來,百科事典的出版突然停滯下來。」

對於這一現象,落合勝人也有類似的觀察,「我覺得有個很大的原因,可能是出版社的編制不足以支撐大型系列出版,再者可能因為網路資訊比較普及。」

然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亞洲人物史》這套12卷的鉅著出現了。這套逆勢而出的作品,其實飽含著落合勝人強烈的個人願望:「在擔任『新書』系列編輯時,我所負責的書都是分量比較小一點的,因此一直很希望在我的編輯生涯中,可以推出比較大本、具重量性的著作。」

作為主編,落合勝人為這套以事典為基礎的大書,提出有別於現今知識搜尋模式的新設想。他認為,在日本甚至整個亞洲,其實都有出版百科、事典的文化基礎,希望運用過去累積下來製作事典的基礎,反映出更大的歷史格局。


(圖源:聯經出版提供)

➤人物,作為歷史書寫的方法

「我們需要新的亞洲史。」歷史學家甘懷真在中文版導讀中這樣寫道。

然而,什麼才是「新的亞洲史」呢?這個問題也是促使落合勝人開啟策劃的重要動機。他回憶起2007年參加東亞出版人會議,「當時有非常多國家的出版人與會,我正是在那時與林載爵先生相識。在會議中,我接觸到很多日本以外、在亞洲各地區從事人文書籍編輯的前輩們,認識這麼多不同的觀點,讓我深受震撼。正因如此,在構想大書時,就很希望以亞洲這個範疇為對象。」

《亞洲人物史》最大的特點,除了將視野放眼整個亞洲,更是以「人物」作為歷史的串連。林載爵針對這個安排提出疑問:「要把亞洲的歷史和文化呈現出來,其實有各種不同的選擇,例如用區域劃分作出說明,或者按照帝國的發展進行敘述。然而,為什麼在選擇亞洲作為對象的時候,要用『人物』來串連?」這也是許多初次翻開本系列作品的讀者會有的問題。

落合勝人坦言,這其實與上述的東亞出版會議有很大的關係,「會議之後,我開始構思這套書。從一開始,我就希望這套書不只是以日文出版,將來也可以翻譯為亞洲的其他語言。」

當翻譯作為重要考量,出版社就要為書籍制定最為合適的切入點。落合勝人說,如果用政治、經濟這樣的概念來分類,可能每個國家、地區的人們對這些概念的想法都不一樣。但如果用人物來切入,相信每個人對他人的一生都是充滿興趣的。

對於以人物為軸寫史,林載爵也深表認同,「從人物來了解歷史,可能是大家覺得最有趣味的方式,這也是從《史記》留下來的重要傳統。這套書用人物來建立一個很不容易建立的亞洲史,確實是非常高妙的方式。」


(圖源:聯經出版提供)

➤9年、百人、12卷:亞洲編輯克難史

定下出版套書的宏願後,《亞洲人物史》的真正挑戰才陸續開始。自2016年啟動以來,總共花費9年左右的時間,這套書才在日本正式問世。如此漫長的編輯過程中,這套書如何一步步、從無到有地出現在讀者眼前?

落合勝人說,一開始他從出版《世界百科事典》的日本平凡社編輯那裡聽取了一些建議,其後,另一家出版社みすず書房的編輯也加入,三人一起思考本書的人物分類要如何進行。

接著,他們陸續尋找人選加入編輯委員會,開會商討要選擇歷史上的哪些重要人物。「人物挑選是非常龐大的工程,因為它涉及的時間是從古代一直到當代。」編輯們將選出來的人物排序,分為A、B、C三層,以便進一步作出取捨。

人物名單一直在不斷調整,成型過程也與聯經有些淵源,「2017年,我們製作人物表初稿的時候,曾經給林發行人過目,希望他能提供一些意見。」落合勝人仍然記得許多細節與轉變,「在最早擬出的人物表裡面,我們其實沒有刻意選擇太多日本人物,反而是後來才增加了一些。過程中也諮詢了很多專家學者和團隊的意見,才終於把人物名單定下來。」

敲定人物框架後,接續而來的是繁重的邀稿工作。當時,編輯部根據每一章節的狀況,尋找適合的作者群,並一一說明書系和章節的構想。而在與作者溝通的過程中,章節分布也還會進行微調。落合勝人詳述邀稿過程,「從2018到19年,我們花了一整年的時間,跟作者們逐一見面。作者群所有人數,最後加起來總共有178人。」

當龐大的出版計畫落實到寫作階段,本應讓出版社覺得卸下一半重擔,然而意想不到的是,疫情又拖緩了出版進度。「有些作者撰稿時,需要到學校、圖書館,甚至出國找資料。但因為疫情關係,這些事情都得中斷,所以我們的出版時間,其實是比原定的進度又晚了一年。」

無怪乎當林載爵問到「還願不願意編另外一套這樣的書」時,落合勝人只能苦笑道:「做書是一件非常開心、很有意義的事情,也是我的畢生志願。但是,做這套書實在是太辛苦了,我現在一想到那些連覺都無法好好睡的日子,暫時還沒有勇氣再挑戰一次。」


集英社總編輯、《亞洲人物史》主編落合勝人。(圖源:聯經出版提供)

➤用「交流」重新建立史觀


漫畫家荒木飛呂彥為本套書繪製的封面(圖源:聯經出版提供)

疫情過後,《亞洲人物史》順利在日本出版,集英社更邀請了知名少年漫畫《JoJo的奇妙冒險》作者荒木飛呂彥繪製封面,讓出版計畫更添話題性。

然而,比起漫畫或藝術的影響力無遠弗屆,歷史敘事的推演往往更關注隔閡與衝突。林載爵指出,過去人們在看待一個龐大地區的歷史時,經常會把重點放在衝突及戰爭上——發生在國與國之間、人民與人民之間,或宗教與宗教之間,以描述衝突來建構歷史的發展。但他發現這套書採取了不同的史觀,作為寫作的方針。

林載爵引述本書總監修姜尚中在〈編者的話〉提到的一句話:「當我們在選定人物之際,重視的關鍵要素是『交流』。」他補充道:「這是史觀的徹底轉換,我們過去以衝突來看亞洲,現在這套書用『交流』來重新建立歷史,這是很特別的歷史觀點。」

那麼,以「交流」來建立的歷史觀,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落合勝人表示,關鍵就在於「人物」:「我們在決定這件事的時候,其實也決定了『交流』會是這套書的一大重點。過去,我們會用國與國之間的疆界作為範圍,描繪範圍內發生的事情。但是用這種方式寫出來的歷史敘事,都會非常固定,看來看去都是類似的寫法。然而,當我們把重點放在人物身上,會發現人物是會遷徙、會活動的,可以從這些人的動向,看到在同一個地域中,政治、經濟的不同之處,也看到他為當時的政治經濟帶來怎樣的改變、擔任怎樣的角色。」

用人物串連、以交流為重點,是貫穿這套書的歷史敘事方法。落合勝人也認為,這樣的歷史書寫方式,能夠更有機地呈現,亞洲整體範圍內的歷史。

➤對歷史的好奇心,就是對於人的好奇心

《亞洲人物史》全套12卷涵蓋了6千多年的歷史,從神話世界與古代帝國,一直講述到民族解放,乃至邁向亞洲世紀。

「人們常說歷史就是分分合合,經過一段時間的統一之後,就會有一段分裂的狀況,但是在分裂狀況下又會自然而然產生秩序。」落合勝人向讀者舉例道,如果將第5、6卷放在一起看,會看到分裂的時代與合併的時代。假如再對照閱讀前面的第3、4卷,或之後的第7、第8卷,會發現其中也有相互呼應的地方,「但這並不是我們一開始就設定好的,而是在編書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秩序。在後續的編輯作業中,我們更加意識到這一點。」他補充道。

這些廣袤的分合,也在人物史的脈絡中呈現出來,構成了與眾不同的史書。當林載爵問及本書的最大特色,落合勝人也引用姜尚中在〈編者的話〉中提出的哲學觀:「人之所以對歷史產生興趣,其根本乃是對人的關心。」

出於對人的關心,我們產生好奇,這是非常根源的一種欲望,而瞭解歷史就是瞭解人類。落合也希望可以透過這套書,帶起台灣讀者們對人物、對歷史的興趣。

正如林載爵所指出,這套書要探討的亞洲,是個非常巨大的區域,其中涉及的世界亦十分複雜多元。尤其是20世紀以來,亞洲許多國家經歷了戰爭、被殖民、現代化等過程,終於在進入21世紀以後有了全新的面貌。

然而,我們對這樣的亞洲有多少瞭解呢?「我們是台灣人,更是亞洲人,有著這樣的雙重身分。我們對台灣人的歷史相對瞭解,但對更大的、台灣所屬的亞洲卻非常陌生。所以,雖然這套書籍的出版有其困難之處,但是更有它的必要性。」林載爵堅定地說。

《亞洲人物史》第1、2冊現已面市,餘下10冊將於近期陸續出版,讀者們可以繼續期待這套書帶來的閱讀亞洲新視點。


(聯經出版提供)

亞洲人物史

作者:姜尚中等
出版:聯經出版
定價:依各冊定價
內容簡介

總監修:姜尚中

1950年出生於熊本縣,政治學者,東京大學榮譽教授、鎮西學院大學校長。著有多本著作,包括百萬暢銷書《煩惱的力量》、《馬克斯韋伯與近代》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521讓生命起舞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他們在這裡創作

偉大藝術家的靈感空間
Studios of their own: where great artists work
亞歷克斯.強森(Alex Johnson)著,詹姆斯.歐瑟斯(James Oses)繪,杜蘊慈譯,天培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我們可能熟悉畫家的某些經典之作,甚至他們的生平造化,卻鮮少能知道那些曠世鉅作的產地——畫家們在什麼樣的空間中作畫。本書不只以插畫重現那些消失的畫室模樣,也考察那些空間多年來的變化,它們或是穀倉,或兼賭場,而後成為美術館,或工廠。當我們打開藝術史的這片後臺,那些紋理光影,既呈現出畫家們的個性,也帶來另一種空間史的趣味。【內容簡介➤

伊萬的踟躕

卓璽的11篇小說
卓璽著,晨星出版,39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將得獎小說集結成書,會不會讓作品之間喧嘩打架?這對《伊萬的踟躕》來說似乎不成問題。每篇作品的得獎有其脈絡,但作者一以貫之的寫作關懷正在於描繪族人生命樣態的光譜,也因此各篇集合收錄在書中,亦能理出一道原住民文學系譜。【內容簡介➤

風塵前後

一部電影、一個攝影者、一個時代的風塵
Before and After the Wind and Dust
劉振祥著,大塊文化,180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益 
攝影師劉振祥在擔任1986年上映的《戀戀風塵》劇照師期間,記錄了電影製作過程、各類參與職人的工作情況,以及當時與各種人物的對話,讓這本攝影集有著超越單一電影的時代性。書中收錄的照片不僅側記了台灣新電影浪潮的重要推手與參與者,攝影家嫻熟的影像日誌,更側寫了1980年代的時空風情,讀來有濃濃鄉愁感。【內容簡介➤

銀髮川柳1-3

笑中帶淚的老後日常套書
日本公益社團法人全國自費老人之家協會(公益社団法人全国有料老人ホーム協会)、POPLAR社(ポプラ社編集部)著,古谷充子譯,三采文化,7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人似乎在老後的某一刻,突然配備了可以厭世可以脫俗的能力和資格,對於生命與社會的評價也就有著更跳脫框架的潛力。這套「銀髮川柳」以日本特有的文體,在三行文字中必須動員普世經驗並翻轉既定認知,讓讀者共感後又冷不防被未知的經驗命中,讀來真是拍案叫絕又感慨萬分。【內容簡介➤

烏鴉與猛獁

趙鴻祐著,時報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此作透過8個短篇編織出一部心靈災難片,圍繞在最難以修復的受創景觀,將親屬關係的失落與枷鎖、霸凌與塵爆的公共性與身體性、暴力與希望並存的時刻,以節制不渲染的筆調流暢開展。然而順緩的敘事並非流向撫平生命中的坎與痂,這部作品最強的抵抗能量,或許是直視深淵與傷口。【內容簡介➤

戴枷鎖的舞者

方秋停著,聯合文學,40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從疫病成為全球共業/魘後,疾病書寫也帶來更多元的聲音。此書以「紅斑性狼瘡」的罹病、醫療經驗為基底,記錄因病而生的特定身體、心理、情感狀態,在個人的生活框架外,也有著與社會價值與身分角色共感、共量的掙扎與辯證,讀來有時陷溺有時清明,亦充滿靈動。【內容簡介➤

她將山徑走成傳奇

67歲獨自徒步146天,首位完成阿帕拉契步道縱走的蓋特伍德奶奶
Grandma Gatewood’s Walk: The Inspiring Story of the Woman Who Saved the Appalachian Trail
班・蒙哥馬利(Ben Montgomery)著,俞智敏譯,一葦文思,48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20世紀初期劇作家易普生在《玩偶之家》中,透過娜拉這個角色為婚姻中的女性打開一個出走的想像,當時人們問「娜拉出走後怎麼了?」這本書告訴我們:去散步了。1955年,67歲的主角在長期的婚姻痛苦中留下一句「我去散個步……」便花了4年多走完2,000英里的俄勒岡步道。這個很少聽聞的故事,有著生態女性主義的味道,讓自然與女性生命相互辯證與修復。【內容簡介➤

潮浪王子

The Prince of Tides
佩特.康洛伊(Pat Conroy)著,柯清心譯,木馬文化,95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這部極優美的小說雖出版於1986年、甚至曾經一度因其中性、死亡與暴力成為禁書,但在當代閱讀依舊深深受到衝擊。透過書中角色的童年與家庭創傷主題,以及南方特有的與動植物的精神連結,小說鑄成一部美國南方精神史。更準確來說,一個地方與時代的感覺結構,就濃縮在書中一句「我的傷痛是一種地理學」。【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