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桃城文學什光紀》旅途中、巡演時的快樂與磨練,以及靈光乍現的時刻:大象體操張凱翔 X dato對談側記
➤追尋內心平靜的國內自駕行
已出版多本旅遊書的dato自認是一個人旅行的專家,這點與張凱翔大相逕庭。由於《出發世界巡迴!》記錄的既是旅行也是工作的過程,dato問張凱翔是否有不是為了工作而出發的旅行。
張凱翔說,雖然因為工作很常出國,但他和太太都是閒不下來的人,不用工作時,就會展開大量的國內旅行,強制自己不要再想工作的事。他們曾分幾趟完成走遍台灣各縣市的自駕之旅,第一趟從高雄出發,從屏東往東部。張凱翔推薦有豐富地景的墾丁國家公園,也推薦恆春的拿坡里式披薩、高雄的美式披薩及羅馬披薩。
張凱翔還提到,因為父親是阿里山的粉絲,每年夏天都會帶全家人來,他自己在嘉義還有個固定行程,就是故宮南院。張凱翔特別喜歡這裡的佛像區,裡面有許多擺出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意味「天下地上、唯我獨尊」的佛像,但偏偏有一尊是比著peace的手勢,非常可愛。他認為,美術館、博物館是最能感受到當地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家鄉和文化的地方,也可以看到策展人的想法,相當有趣。

因為聊到眾多台灣美食,讓dato想起自己在國外旅行中,有時會突然很想吃一碗熱湯麵或炸雞腿便當。他問張凱翔,在世界巡迴期間,也會有「亞洲胃」的問題嗎?張凱翔說絕對會的,因此在歐美巡迴時,他們經常選擇「phở」(越南河粉)作為一餐。各地的phở會融入在地食材,像是在美國奧斯汀,便將有名的烤肋排直接加入,可以同時品嚐到當地特色美食,也能夠滿足自己的「亞洲胃」。
➤旅途中的磨合與修練
關於旅伴,dato喜歡一個人旅行,出版的旅行書中也記下了許多獨旅的浪漫時刻。張凱翔則認為,獨旅就沒有人可以即時分享自己的感受。
張凱翔與太太一起旅行的時候,會由太太負責處理交通與住宿,而他則衡量兩人的喜好規劃行程,例如去日本時,會安排去太太喜歡的「小本本店」(販賣同人誌的商店)。dato問,夫妻二人在旅行中會吵架嗎?張凱翔表示,旅行中吵架是必須的,也不需要避免吵架,因為吵架能讓雙方更了解彼此。
dato提到社群上經常有人討論怎樣才是「完美旅伴」,並透露自己喜歡獨旅的原因或許就是,沒有旅伴就不需要追求完美的旅伴了。張凱翔則覺得,所謂的「完美旅伴」就像柏拉圖提出的「理型」(idea),根本不存在。喜歡獨旅的人是很了解自己的人,而喜歡有旅伴的人則是願意去認識別人的人,各有不同的優點,所以他認為並不需要去追求「完美旅伴」。
回顧世界巡迴的旅程,dato好奇大象體操在漫長的巡演過程中,團員們的相處情況。張凱翔笑說,因為巡迴的時間太長,起初每到一個新的地方,會很興奮的互相分享想法,不過終究還是需要有各自獨處的時間。後來在交通移動的過程,就會盡可能比較安靜地度過。
張凱翔也分享,美洲的場館設施跟亞洲不太一樣。亞洲的場館受到日本live house影響,基本上都會有鼓組、音響和大型樂器,樂團只要帶著小型樂器即可登台演出。但歐美的場館比較像是劇場,不會提供樂器,需要自己帶著大型的樂器和鼓組。

大象體操在歐美尋找共演團體時,會詢問對方有沒有鼓可以借用,若有的話就可以不必帶那麼多器具。不過在這次巡演時,曾突然接到某個共演團臨時解散的消息,讓演出一度陷入危機。dato笑稱這就體現了「獨旅」的好處,張凱翔也笑說,這些意外事故確實是修練的一部份。
張凱翔提起明年即將上映的巡演紀錄片《大象體操:比夢境更真實》中,有錄下成員們激烈爭吵的過程。張凱翔說,以前他總覺得吵架一定有誰對、誰錯,但這次的經驗讓他了解到,有些事是沒有對錯的,因為每個人的感受本來就會有差異,應該要基於同理對方的想法和感受再去溝通。
在大象體操的世界巡迴中,成員們為此共同努力,也會進行定期的團體諮商,讓團隊能繼續穩定地運作。而當dato問起,如果再有主辦方願意支付高額的演出費,但需要進行很長一段時間巡演的話,會如何抉擇?張凱翔毫不猶疑地說,不會為了高額演出費,讓成員耗費許多時間修復彼此的關係。
➤成為創作自己人格的藝術家
回到本次講座的主題:「旅途中的靈感流動」,dato詢問在大象體操的巡演之中,是否也有感受到靈感流動的瞬間呢?張凱翔說巡演的時候太忙了,但在旅行中,確實比較有這樣的體會。例如,在參與北港媽祖遶境或走白沙屯的時候,他發現亞洲的宗教音樂有時不是偶數拍數,這也是和西方古典音樂不同的地方。而這樣的差異,似乎也可能影響到不同地域的數學搖滾,因為數學搖滾也有這類像是亞洲宗教音樂的特殊拍數。
這讓他開始思考,為何亞洲人的數學搖滾旋律比較流暢,而西方人的數學搖滾比較實驗性、較難入口?這或許也能追溯到東西方不同的生長環境,甚至不同的骨骼與肌肉的構成,進而影響到創作的差異性。
張凱翔談到,無論是作家或者音樂家,都是「人」的創作型態,作品是意念的載體,而觀眾在欣賞藝術的過程,就是將藝術家灌注到作品之中的意念解開,吸收其中的能量。這也是科技無法取代人類藝術的原因之一。
他認為,藝術創作的終極型態並不是文字,也不是CD,人格才是真正的作品。無論我們多喜歡某個作品的作者,對方並非完人,也可能一瞬間就翻車。但是從自己的人生經歷、從自己喜歡的作品中提煉出來的「意念」,才會完整自己的人格,因此每個人都是創作自己人格的藝術家。
從國內旅行聊到國際巡演,從成員相處談到形塑自己的人格藝術,這次的對談跨度相當廣,也讓大家聽到了許多有趣的故事。最後,dato問張凱翔,大象體操在經過2025一整年的休團期之後,接下來有什麼動態呢?張凱翔表示,今年底會先發行紀錄片的原聲帶,明年紀錄片將在台灣和日本上映,之後也會陸續有演出和新的作品,很期待與大家分享。●






漫射計畫》麥可周的機智租書店生活:一個人的漫畫文化社群實驗場「萬隆21號」
➤從「漫畫絕緣體」到「漫畫萬磁王」
「萬隆21號租書店」老闆麥可周說,自從2020年臺通Podcast來訪問他之後,他才真正感受到「流量」的威力。臺通的那集節目名稱叫作「機智退休生活」,我們跟麥可周聊完之後,發現他是真的「機智」,什麼話題都「頗懂頗懂」,常常我們只是起個頭,接話之餘,他還能觸類旁通再推薦一部經典漫畫。
麥可周的人生其實很適合畫成一部「臺式漫畫」,就叫作《萬隆21號租書店》。出生宜蘭礁溪的他,國小成績好,還連任班長6年,這不只是要聰明,還要比聰明更多一點「機智」。他說自己並非從小就是漫畫迷,嚴格說起來,小學五年級之後,他就因為成績太好被抓去補習,而成為「漫畫絕緣體」。
有趣的是,他的成長經驗,正好與臺灣早期漫畫的歷史軌跡形成了某種更真實的映照。簡言之,的確很長一段時期,在臺灣學業至上的社會氛圍裡,漫畫是「尪仔冊」,被視為一種低價值的課餘活動,甚至是「不愛讀書」的標誌。這種社會烙印,使得漫畫文化的傳承與紀錄變得極為困難,許多同時代的讀者因社會的主流價值,而不得不與之斷開連結。
➤透過「商業實踐」來重構「文化記憶」
機智不只是隨機應變,更重要的是能夠作出常人都想不到的選擇。會經營萬隆租書店,連麥可周自己都預想不到。在接手這家店之前,他的人生被主流社會所定義的成功範式所圍繞。大學念會計的他,曾在銀行業工作了將近30年,退休前更是一名外商銀行管理部的協理,年薪高達300萬元,房子跟台積電股票早已入手,眼看副總經理的職位就在眼前,他卻放棄一切,頂下了鄰居的這家租書店⋯⋯以上這一段內容,應該就可以畫出《萬隆21號租書店》的第1集了。
再進一步與麥可周聊過之後,發現他對於臺灣漫畫史,可說是如數家珍、無所不聊。從70年代的漫畫審查制度到近年的金漫獎,從《諸葛四郎》到《來自清水的孩子》,幾乎什麼都可以聊上一大段。我好奇這位自稱以前是「漫畫絕緣體」的麥可周,如何轉變成眼前這位「漫畫萬磁王」?細問之下,才知道這一切沒有捷徑。為了經營這家店,他可說是補足了功課,主動投入時間與精力,透過大量閱讀、四處與同業交流,才慢慢重新拼湊起這段歷史的全貌。如此透過「商業實踐」來重構「文化記憶」的過程,不知道算不算另一種機智呢?
然而更有趣的是,他把大半生在銀行界學到的經營管理知識,都化用在這家租書店裡。首先,他對經營目標的設定極具務實性與紀律。他的首要目標是「不要賠錢」,而非追求暴利。其次,他將「坪效」(space efficiency)的概念應用於店面陳設,將店內的沙發減少,以便讓出更多空間擺放書櫃,讓書籍盡可能地被展示出來。
此外,他也運用KYC(Know Your Customer)原則來精準管理庫存。他發現店內的女性顧客多為上班族,而非校園學生,因此他會拒絕書商配發不符合其客群需求的書種。這種精準的庫存管理,確保了每一本書籍都有機會找到目標讀者,避免了不必要的庫存積壓。這種將銀行業的風險管理與客戶分析應用於漫畫店的經營模式,真的是無比機智啊!
➤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的空間
麥可周機智的不只在做生意,他近年來對於臺漫的理解與推廣,似乎已經從一個產業內租書店業者的角色,逐漸轉型為更接近文史工作者的角色。他會將臺灣漫畫擺在最接近櫃檯的「黃金地段」,同時憑藉著過人的客戶觀察能力,信手拈來就能推薦讀者適合的臺漫。
此外,隨著租書店有了口碑,社群媒體興起,麥可周也跟著開設了臉書粉專帳號。無所不聊的特質,讓他自然而然成為具備個人風格的小編,對於關注的作品、出版議題或現象發表觀察和想法,也開始與來自全國各地臺漫的讀者、編輯、創作者、研究者建立起關係,進而從線上的網友變成現實的朋友。
麥可周的租書店開始像是一個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的空間,比如被職場資遣的編輯來聊心事、臺通Podcast來現場錄節目、樂團來拍MV⋯⋯後來,真的有漫畫家把整間租書店畫進了作品裡──這就是由常勝、致怡ZEI、PETER MANN、路徑四位漫畫家接力創作的《漫畫之國MANGALAND》。
這種創作者與實體空間的互動,打破了傳統的商業模式,使得漫畫店成為一個活生生的文化催化劑,一個連接創作者與讀者、促成跨界合作的樞紐。麥可周與他的租書店,彷彿在告訴我們:數位時代下,實體文化空間的價值並未消逝,若能提供無可取代的有溫度的人際連結,那麼就能創造出獨特的文化體驗。
這位總是身穿感覺是洗衣機反覆洗到變超薄的白色吊嘎阿的阿伯,臉上掛著橢圓形的近視眼鏡、頂著一頭灰白的髮、不時在店門口叼著菸,遠遠看起來像是從漫畫裡走出來的人物,用他的機智加上對漫畫的熱情,萬隆租書店如今已然成為臺灣漫畫迷們紛紛前來「朝聖」的地標。
➤無所不聊麥可周說臺漫
我們這次前來,不只是朝聖,更希望聽麥可周聊聊臺漫。麥可周說他覺得臺漫的題材已經很多元,技術上也都很成熟,這兩項要素基本上都已經有國際的水準,但他覺得似乎還可以有更多打開國際視野與格局的嘗試空間。他以他特別喜歡的慢工文化出版的《蜉蝣之島》為例,這部漫畫不只是畫工細膩、製作精美,而且還融合了許多不同的議題,有環境、成長,乃至於南島文化。但是他總忍不住想,如果漫畫中的冒險可以再「擴大」一些,比如說臺灣人可以去菲律賓、去澳洲、去世界各個與海洋連結緊密的地方冒險⋯⋯不知道有沒有可能讓整個故事觸及到更多文化的可能性?
談到臺漫的特色,麥可周想到一個有趣的例子。他記得之前一開始看《奧德曼》時,還以為是日本漫畫家的作品,後來發現是臺灣漫畫家常勝的作品時驚訝不已。他後來思考,這或許意味著──至少對他來說──臺漫除了能透過特定題材去呈現創作者各自的特色以外,相對於日漫、歐漫或美漫,尚未形成一種更具普遍性與辨識度的風格。也許,所謂特色通常都是「由別人來定義」,換句話說,就是臺漫在外國人的眼中是什麼樣子,很可能就是所謂臺漫的「特色」。
以近幾年臺灣漫畫家在京都國際漫畫賞屢有斬獲為例,Gene於2020年以《稻草人的守護者》獲得大獎,貳號於2021年以《異人Harmony》榮獲優秀獎,其他如銀甫、常勝、ANTENNA牛魚等漫畫家也曾獲得大獎肯定。去年2024年的日本外務省國際漫畫賞,簡嘉誠更是以《青空下的追風少年》勇奪金賞。這些作品長久下來,若能逐漸累積出一種共有的相似性,或許臺漫就能真正展現出一種專屬於臺灣的風格。
麥可周聊了這麼多,我突然發現他這家店或許正保留了許多我們的生活日常裡太過熟悉反而容易忽略的「臺式風格」:人情味、CP值、亂中有序、機智。是啊,機智也是一種很臺的元素。如果說《萬隆21號租書店》有第2集,我猜第一頁畫面就是採訪當日麥可周在店內那個擺滿臺漫的櫃檯裡,邊結帳邊跟我們說的下面一段話:
「我感覺我現在做的不只是一個商業行為,而是一個搶救文物的行為,所以我覺得這份工作有它的意義存在。它已經不是單純的買賣,或者說單純的經營,它是有一個使命感在,這是支持我繼續做下去的動力。」
使命感會不會也成為某種很臺的東西呢?●
萬隆租書店
地址:臺北市文山區羅斯福路五段218巷21號(近台北捷運綠線「萬隆站」3號、4號出口)
電話:(02)29311992
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3664671011
《漫射報+》
國家漫畫博物館自籌備期起,過去以《漫射報》為名出版主題刊物,共發刊6期,編輯視角各有不同。國家漫畫博物館於2023年底正式落腳臺中,收穫著珍貴的回饋與善意,現在《漫射報+》重回舞臺.ᐟ .ᐟ 記錄籌備過程的多彩回憶,並將研究調查成果與圖像視野,持續與大家共享。
本文轉載自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處同意刊登,原標題與連結為「臺漫動態》麥可周的機智租書店生活:一個人的漫畫文化社群實驗場『萬隆21號』」。
閱讀通信 vol.355》如果把專輯放進時空膠囊裡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