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書房》來一杯咖啡喵?Nekomak推出全新小品《深夜3點的黑貓咖啡館》,及其他藝文短訊

【業界新聞】

➤經營網站 「OZmall」 及雜誌 《OZmagazine》的日本出版社Starts(スターツ),於今年10月正式推出全新書籍與漫畫系列「OZbooks」與「OZcomics」。全新OZ品牌以親近、溫暖的概念出發,展現閱讀帶來的療癒、放鬆及期待感。人氣創作者Nekomaki的全新小品《深夜3點的黑貓咖啡館》,便是近期「OZcomics」的創刊主打之一。

Nekomaki作品多是以貓狗為主角的療癒系漫畫隨筆,代表作包含曾被動畫化的《豆豆貓》,以及被改編為電影的《爺爺與喵》等。他的新作《深夜3點的黑貓咖啡館》,透過熊五郎、小黑與小空3隻貓咪,溫馨地刻畫深夜裡誤入貓咪咖啡館的人們,如何在貓與美食陪伴下獲得心靈慰藉。


《深夜3點的黑貓咖啡館》內頁(圖片來源:Amazon

➤已故直木獎作家葉室麟遺作《闇中問答》,今年10月由日本出版社PHP研究所以文庫本形式正式發售。葉室麟於2017年辭世,2020年秋季,其家人在福岡老家整理遺物時,偶然發現約40頁的印刷稿件,推測應是1995年前後,葉室尚未踏入文壇的作品。

這部中篇小說以「織田信長有藍眼睛」的設定出發,藉由效忠織田家的武士視角,逐步揭開信長的身世之謎。雖然是葉室早期之作,但文藝評論家末國善己評價,其完成度並非「習作」等級,而是「了解作者創作歷程不可或缺之作」。葉室的長女涼子對媒體提到,父親幽默的一面在這本書中展露無遺,期待它能讓更多人對葉室的作品產生興趣。

【得獎消息】


犬丸幸平(圖片來源:這本推理小說好厲害!官網

➤第24屆「這本推理小說好厲害!」大獎於本月1日公布結果,犬丸幸平以民初中國為背景撰寫的《龍犬城絕對者》,擊敗其他460部投稿作品,成為本屆獎項贏家。曾作為背包客走訪全球40多國的犬丸,在去年第23屆獎項中,亦投稿以朝鮮議題為主軸的《1962:流浪的殺人》,但卻止步於第2次評選,今年終於如願抱回大獎及1,200萬日圓獎金。《龍犬城絕對者》設定在1920 年的中華民國北京,日本籍水墨畫師一條剛,受雇到紫禁城爲末代皇帝授課。然而,廢帝聘任他的目的並非單純學習繪畫,而是要將宮中珍藏的水墨畫以贗品偷天換日,暗中籌措復興清朝的資金。

一條對任性妄為、性情古怪的廢帝感到厭倦不已,但不久後,廢帝的親信寶齋被發現慘死於密室。在探尋真相的過程中,中國末代皇帝與日本畫師間,逐漸萌生超越身分的友誼。評審委員瀧井朝世提到,身為日本人的主角對外在環境的陌生感受,與不了解紫禁城的讀者一致,因而創造出充滿帶入感的物語世界。另一位評審大森望則認為,犬丸精彩地刻畫出少年廢帝與年輕畫師的交流,對時空的掌握亦相當精湛,最終成就極具獨創性的歷史推理佳作。得獎作預計於明年1月正式推出單行本。

➤第38屆柴田鍊三郎獎評選結果在本月初出爐,通曉日本史脈絡、深諳時代風雲變幻的歷史小說家松井今朝子,以《猶若夢過無痕》(文藝春秋)奪得本屆獎項。

松井曾憑藉《仲藏狂亂》、《吉原手引草》、《芙蓉的干城》等作囊獲眾多文學大獎,本次得獎的《猶若夢過無痕》,以出生武士世家的杉森信盛為主角,講述他偶然踏上淨瑠璃與歌舞伎創作之路,在經歷書寫的喜悅與痛苦、體會人世的宿命與羈絆,並見證藝術及生命的興衰後,留下文豪「近松門左衛門」之名的精彩歷程。小說家朝井まかて評述,這部作品認真嚴謹之餘,亦展現哀婉又富含情慾的魅力,細膩地再現近松筆下介於虛實之間的「真實」。

➤在上個月底公布的2025年島秀雄記念圖書獎評選中,台灣《鐵道情報》雜誌總編輯古庭維,以去年在日本發行的《台灣鐵道》日譯本(原作於2022在台灣推出),成為本屆4部優秀著作之一。有「東海道新幹線之父」之稱的島秀雄,是推動日本鐵道系統現代化、國際化的關鍵人物,2008年以他為名設立的島秀雄紀念圖書獎,旨在選出能為鐵道和鐵路文化發展做出貢獻的年度作品。

今年度的單行本優秀作品,除了《台灣鐵道》外,還有若林宣的《女子鐵道員與日本近代》、奥山道紀的《夕張鐵道》,以及江上英樹和栗原景合著的《Z字型鐵路彎道Switchback大全》。《台灣鐵道》在展現台、日歷史淵源之餘,也如博物館導覽般,透過精緻的插圖與文字,詳實勾勒臺灣鐵道全貌。今年正值臺灣國立鐵道博物館開館,《台灣鐵道》日文譯本讓日本各年齡層鐵道迷,得以加深對臺灣鐵道的認識,意義極為深遠。

【作家動態】

➤著有《室町無賴》、《信長的原理》等代表作,並在2023年以《極樂征夷大將軍》奪得第169屆直木獎的垣根涼介,於上個月中推出新作《蜻蜓之夏》(小學館),刻畫日本戰國時期「止觀道士」們的生命軌跡。元龜元年,在織田信長朝著一統天下之路邁進時,從未有過交集的止觀道士們,也迎來了命運的轉折。

「水觀」的圓四郎、「炎觀」的平助,以及「月觀」的桂月,在現實與幻想的狹縫中搖擺著。雖被道士修行壓得喘不過氣,但他們所獲得的「止觀之力」,也終將在與織田家的戰役中掀起巨大漣漪。垣根在這部作品中,聚焦曾被歷史遺忘的人們,講述他們如何以生命的光輝與熱情,鮮烈地劃破遮蔽亂世的夜幕。

➤50多年來縱橫文壇、獲獎無數的歷史小說家北方謙三,上個月以新作《森羅記一:狼煙之塵》(集英社),開啟全新小說系列。除了日本史外,北方亦曾以中國史為題材,推出含《三國志》、《楊家將》、《水滸傳》在內的多部作品。

新作《森羅記》聚焦13世紀的東亞,在蒙古帝國內部鬥爭日益激化的時期,曾追隨祖父成吉思汗征戰各處的忽必烈,將目光投向遙遠的海洋彼方。因海相連的蒙古、高麗、南宋、日本等國,彼此之間既有貿易往來,也存在權力爭奪與利益糾葛。而當時的日本掌權者北條時賴,也正默默組建屬於自己的水軍。感受到巨大威脅的他,將如何迎向悄然逼近的危機呢?在這個新系列中,北方以北條時賴之子北條時宗的誕生為起點,訴說鎌倉時期武將北條家對抗蒙古帝國的磅礴史詩。

➤著有《罪的留白》、《神樂坂怪談》、《別將手上的髒污擦在那裡》,作品經常帶有恐怖懸疑風格的蘆澤央,上個月發行全新青春小說《別把我和你相提並論》(河出書房新社),展現夢想與現實的極限拉扯。26歲的阿芝與大島,幼時一起在將棋獎勵會長大,也曾懷抱同樣的夢,但卻踏上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阿芝在20歲時如願成為職業棋士,卻因戰績不振而陷入孤獨與絕望的循環,大島則在17歲時放棄夢想,考入東京大學並通過司法考試,成為社會認定的人生勝利組。

雖然身處將棋界與法律圈兩個遙遠的舞台,他們卻以幾近扭曲的情感在意著彼此。實現夢想者的焦慮,與夢想破滅者的執念,以濃烈卻又安靜的形式纏繞,深深撕扯讀者的內心。蘆澤在2023年中斷所有工作,全心投入此書創作,經歷整整2年潤筆與修改後,終於完成這本被譽為出道以來最成熟、最震撼人心的巔峰之作。

➤暢銷小說《守候彩虹的海岬咖啡屋》、《夏美的螢火蟲》、《星期三郵局》作者森澤明夫,於本月初發行新作《Halation光暈》(角川書店)。故事發生在美麗的南方離島「子泣島」,小學生拓海某日在颱風過境後出門釣魚,碰巧目睹同班同學涼子家的貓咪墜海。手足無措的他,向正在防波堤上的好友風太之父亮平求助,然而亮平縱身躍入大海後,卻再也沒能歸來。這場意外的悲劇,成為少年少女心中無法抹滅的傷痛。多年後,離開島嶼在外工作的拓海,與令他耿耿於懷的風太「偶然」重逢。他們是否能與過去和解,邁向新的未來?即將在島上舉行的年度盛事「海上運動會」,又將為他們帶來什麼樣的契機呢?

➤著有《神的病歷簿》、《守護書的貓》、《始源之樹》的醫師小說家夏川草介,上個月底推出人氣作品《史賓諾莎診療室》續作:《伊比鳩魯處方箋》(水鈴社)。故事主角雄町哲郎是一名醫術精湛的內科醫師,因完成無數高難度手術而被大學醫院寄予厚望。然而,他卻選擇離開學術中心,為照顧喪母的外甥自願調往地區醫院。

某日,賞識哲郎醫術的大學副教授花垣,將一宗棘手病例轉介給他,而那位82歲患者,竟是哲郎曾在大學醫院得罪的教授之父。夏川透過臨床病例及醫學中心棘手的人際問題,思考幸福的樣貌與生命的意義。他提到:「我希望這個故事,能在以『多元』之名斬斷人與人的連結、讓彼此更難相互靠近的時代,成為照亮人們腳下的一盞溫暖燈火。」

➤2023年以極具衝擊性的出道作《傴僂》,一舉奪得第128屆文學界新人獎及第169屆芥川獎的市川沙央,於上個月底出版新作《女孩的脊椎》(文藝春秋)。市川在童年時期診斷出先天性肌肉疾病,長年需依靠輪椅生活。她的《傴僂》不只血淋淋地寫出脊椎嚴重彎曲的主角,在日常生活中的身心煎熬與扭曲,更以充滿詛咒、控訴與慾望的文字,挑戰大眾對身心障礙者的想像。

在私小說風格濃厚的新作中,市川以患有罕見肌肉疾病的主角,以及罹患同樣疾病但病情更為嚴重的姐姐為敘事軸心,細膩地描繪出看似和睦的家庭關係之下,少女內心深處悄然浮動的情感波紋。而同樣收錄於本書的短篇〈奧菲莉亞23號〉,則講述一名信奉性別歧視哲學家的女研究生,企圖出演改編自三島由紀夫〈憂國〉的色情電影的故事。在備受期待的第2本小說中,市川再次以精湛動人的筆力,展現她獨特而深邃的世界。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童書書房》繪本作家尤塔.鮑爾辭世,法蘭克福書展以脆弱世界中的兒童讀物為題,及其他藝文短訊

【德國繪本作家尤塔・鮑爾辭世】

「我相信故事就像容器。它們提供了一種形式,但每一位讀者——無論老少——都會用他們的經歷和個人故事重新填充它。」

——尤塔・鮑爾(Jutta Bauer, 1955-2025)

上個月辭世的德國繪本作家尤塔・鮑爾,曾於2010年榮獲國際安徒生插畫家獎,評審指出,「尤塔・鮑爾的作品在口頭語言和視覺語言之間創造了一種和諧,並在其獨創性和創造力中運用了哲學方法。」鮑爾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飽含張力的敘事手法聞名國際。她不僅是一名插畫家、童書作家,同時也是漫畫家並創作動畫電影,她總是能透過簡潔、俐落的圖畫處理複雜的主題。


尤塔・鮑爾(圖片來源:IBBY facebook

德國兒童及青少年文學博士瑪蕾爾・奧特肯(Mareile Oetken)於《Bookbird:國際兒童文學期刊》(2010)指出:「鮑爾的圖畫總是充滿真摯的奉獻、幽默和樂觀,以及面對人生起伏和矛盾時所展現出的非凡謙遜。仔細品味她的圖畫書,總能體會到兩件事:維繫世界最核心的東西——信任、愛、安全感——簡言之,這正是她希望透過圖畫和圖畫書傳遞給孩子們的希望之線。在她看來,這也是兒童文學的真正意義所在,但同時,有些矛盾並非總是能得到解決。在溫暖而親切的場景中,仍有些格格不入的角色:無家可歸的人和被遺棄的人。 」

尤塔・鮑爾以探討死亡的《爺爺的天使》(Opa’s Engel)獲頒多瑙河獎、《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Schreimutter)獲頒德國青少年文學獎,並以《色彩女王》(Die Königin oder Farben)揚名於芝加哥國際兒童影展。她知名的作品還有以智慧和幽默探討幸福為何物的《Selma》。

鮑爾喜愛墨水、蛋彩畫、色鉛筆和蠟筆等媒材,擅長以微妙的色彩和線條傳達出深刻的情感,她的作品被譽為具有「顛覆性」、「詩意」和「獨創性」。鮑爾終其一生創作出40多部兒童讀物,至今已被翻譯成18種語言。「我不想躲在書後面」、「沒有一個故事對孩子來說是太沉重的。」尤塔・鮑爾透過作品反覆強調,將個人經驗和對生活的觀察融入作品中,從未對她造成任何不利的影響。她的圖畫書記錄了她曾走過的路,包括一路上遇到的所有坎坷。鮑爾的故事和圖畫遠非傳統的、過度保護兒童的,也不是專為兒童創作的田園詩,她的創作真正體現了「生命」這個詞彙的精髓。

【法蘭克福書展兒童大會主題:「脆弱世界中的兒童讀物」】

2025年,法蘭克福書展兒童大會主題為「脆弱世界中的兒童讀物」,特別邀請兒童文學家及插畫家薛弗勒 (Axel Scheffler)擔任主講嘉賓。我們活在一個脆弱的世界,針對兒童讀物、創作者或出版商的攻擊日益增加,導致兒童接觸圖書的管道深受影響。來自圖書產業的各方人士將聚集書展現場,探討如何不讓孩子在脆弱世界中脫離閱讀的軌道、如何反擊那些試圖審查和限制兒童接觸書中真實世界的種種外力。法蘭克福書展延續去年的閱讀精神,今年將持續關注兒童讀物,與會嘉賓將共同提出一些可適用於其他環境、國家和語言的借鑒經驗。 

今年,再度由關注性別平等和族群身分認同的美國作家Lawrence Schimel主持會議,除了邀請薛弗勒發表演說之外,還舉辦了兩場重點論壇,參與者包括麥克米倫出版公司首席執行長Jon Yaged,烏克蘭作家、翻譯家及編輯Kateryna Mikhalitsyna等學者專家及出版人。討論的主題包括:

  • 兒童雜誌——不只是娛樂(Petra NovákováRaketa 兒童雜誌,捷克) 
  • 兒童讀物的多樣性——我們都屬於這裡(Sheeko Ismail黑人兒童圖書館,德國) 
  • 包容性很重要(Andrea BartinoLIA 基金會,義大利) 
  • 世界各地的圖畫書(Katie Sassienie,Ladybird/英國企鵝蘭登書屋)
  • 從黑暗走向光明——「破碎卻活著」背後的使命——受虐後尋找力量的指南(Petra Barzauner,Silbermund 出版社,德國)

在其中一場名為「煤礦裡的金絲雀」論壇指出,針對兒童讀物及其創作者與出版商的攻擊,往往是政府從民主走向專制的前兆。來自圖書產業的各方人士將於該論壇中探討出版界如何反擊圖書禁令和威脅,出版等相關機構又可以採取哪些行動。本屆論壇將展示一些出版商的案例,他們勇敢地出版兒童讀物,卻因追求自由而受到威脅,這些被禁的兒童讀物正是我們所處的世界的縮影。

【美國禁書風潮愈演愈烈】

本週,網路雜誌《Slate》發布了一份榜單,列出美國近25年來25本最佳圖畫書。這份榜單基於對「一百多位作家、插畫家、圖書館館員、書商、學者和出版專業人士」的調查,反映21世紀圖畫書的演變,其形式變得更加多元化、包容性和不拘一格。

上榜的圖畫書有現代經典繪本《奧莉薇》(Olivia)、《別讓鴿子開公車》(Don’t Let the Pigeon Drive the Bus),還有被書評專家提及最多次的圖畫書《市場街最後一站》(Last Stop on Market Street)。不幸的是,這本在全美獲獎無數,由馬特・德拉佩尼亞(Matt de la Peña)和克里斯汀・羅賓遜(Christian Robinson)共同創作的書籍,竟是禁書審查浪潮中最早被禁止出版的書籍之一。自2021年以來,審查浪潮已導致全美近16,000本圖書被禁。


《市場街最後一站》內頁(圖片來源:Scholastic

此外,這次《Slate》雜誌評選出的25本最佳圖畫書中,共有6本圖畫書被列為禁書。美國筆會(PEN America)反對書籍審查制度及其背後的種族偏見和排他性,並將這些兒童讀物納入「禁書索引」(PEN America Book Ban Index Data),提供更多民眾查詢、閱讀:

➤《王冠》(Crown: An Ode to the Fresh Cut, Derrick Barnes, James C. Gordon)
本書是一首充滿活力、引人入勝的歌曲,頌揚了黑人男孩美麗、原始、保有自信的生命,當男孩們攬鏡自照時,他們如何看待自己。

➤《夢想家》(Dreamers, Yuyi Morales)
本書講述作者尤伊・莫拉萊斯,她帶著襁褓中的兒子從墨西哥來到美國,在公共圖書館一本接著一本閱讀,在陌生的土地上學習新的語言、安家的故事。該書已被至少3個學區禁止。

➤《每一件善良的事情》(Each Kindness, Jacqueline Woodson, E.B. Lewis)
本書由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前美國青少年文學大使、林格倫紀念文學獎得主賈桂琳・伍德生撰寫,講述一個女孩搬到小鎮卻受人冷落,她沒有交到任何朋友,最終搬走且令人心碎的故事,也是關於同理心和友誼的深刻省思。

➤《胡利安是隻美人魚》(Julián Is a Mermaid, by Jessica Love)
本書講述一位男孩夢想打扮成他在地鐵上看到的女人,而奶奶以無條件的愛擁抱他的故事。《Slate》雜誌評論,「故事坦誠地傳遞了重要訊息,使得這本書自出版以來所經歷的諸多挑戰和禁令顯得荒謬且可笑。」自2021年以來,這本書已在至少9個學區被禁止。 

➤《市場街最後一站》(Last Stop on Market Street, Matt de la Peña, Christian Robinson)
這本同時榮獲「紐伯瑞金獎」、「凱迪克銀獎」,備受國際書評讚譽的美麗圖畫書,講述了一位小男孩與奶奶一起乘坐公車的經歷,這趟日常卻不凡的旅程教會了男孩如何善待他人、體諒他人。 

➤《永不潰敗》(The Undefeated, by Kwame Alexander)
這本以詩歌(韻文)體裁寫成的美麗圖畫書,充滿力量地講述了美國黑人人權運動的艱辛,以及那段無法被輕易遺忘的歷史。

【出版新訊】

美國作家史蒂芬・金(Stephen King)與已故繪本作家莫里斯・桑達克(Maurice Sendak)合作的《漢賽爾與葛麗特》(Hansel and Gretel),一上市旋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這部經典童話的新版本收錄了桑達克於1997年為洪伯定克(Engelbert Humperdinck)歌劇《漢賽爾與葛麗特》創作的舞台布景和服裝設計等圖畫。

致力於保護桑達克作品和遺產的非營利組織「莫里斯・桑達克基金會」執行董事Lynn Caponera表示,「我們想不出比史蒂芬・金和莫里斯・桑達克更精采的組合了。」兩人在這本圖畫書中超越時空攜手合作,重新演繹了兩個勇敢的孩子在黑暗危險的森林中迷失、陷入困境,最後找到出路,這個古老而令人難忘的故事。

創作多部知名恐怖經典小說的史蒂芬・金說,「當有人問我是否有興趣重新詮釋《漢賽爾與葛麗特》時⋯⋯我感到興致勃勃。而當我看到莫里斯・桑達克的這些圖畫時,我決定嘗試看看,尤其是他的這兩幅圖畫觸動了我:一幅是邪惡的女巫騎著掃帚,身後還背了一袋被綁架的孩子們;另一幅是惡名昭彰的糖果屋變成了一張可怕的臉。對我來說,這些元素就是這個故事的精髓,實際上也是所有童話故事的精髓:陽光明媚的外表,陰暗可怕的內心,勇敢而足智多謀的孩子們。某種程度上來說,我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描寫漢賽爾與葛麗特這樣的孩子。」

《漢賽爾與葛麗特》再次頌揚了孩子們在面對外界的恐怖及惡意時,內心所展現出的令人無法輕易忽視的勇氣、韌性與長久不滅的力量。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漫射計畫》新人成群結隊而來 vs. 回應當代、商業IP化的多元嘗試 第16屆金漫獎入圍作品觀察報告

➤多樣嘗試,無限自由

一年一度的金漫獎即將於10月下旬盛大揭曉,日前開榜公告入圍作品同時,即先宣布將「特別貢獻獎」頒給黃健和總編輯,在他離開耕耘多年的大辣,展開個人新事業版圖此際,該獎項頒到他手中,不僅是臺漫界尊崇他過往的貢獻,也是對他未來的祝福。

跨域應用方面,成功的本土多角兒童IP之一《阿甯咕》系列,漫畫就曾入圍金漫獎,劇場成績也有聲有色,深受歡迎。今年由夢田以改編自漫畫、曾獲金鐘獎肯定的動畫影集叩關,同時,製作中的續集也引領著IP再升級計畫,不曾停下腳步。

去年得獎的盧卡斯為網路漫畫平台MOJOIN《MOJOIN看你聽的音樂專案》完成其中的《愛的B面》計畫,將「理想混蛋」樂團的三首歌曲繪製成劇情漫畫,並製成動態圖像版MV,以男男、女女、男女的三種視角,呈現愛情共通的惆悵與錯過。此外,在《愛的B面》中,也收錄了網路小說家晨羽與理想混蛋合作的作品。《愛的A面》計畫陣容則是「芒果醬」攜手小說家李柏青,和漫畫家左久樂、虎練斗。

音響、旋律、節奏對位構圖、線條、色彩,森森與兩位音樂人合作的《夢遊 Play In A Dream》是電子音樂與漫畫圖像的精彩實驗對話,也是唯有小誌形式才能實現的藝術創作。

三種出發點、面向與呈現型態截然不同的應用,訴說了臺漫當前跨域的嘗試與空間,多樣自由。


跨域應用獎的入圍作品各擅勝場,既有結合、化用音樂元素,讓旋律看得見、動起來的嘗試(左圖:《夢遊》、《愛的B面》);也有老手以名家小說為本、經營多年的動畫(右圖:《阿甯咕大戰想像蟲!》),競爭激烈。圖片提供/丁名慶、夢田影像

➤漫畫家種子幕後推手成果萌芽

今年入圍名單中最掀起話題的,無疑是新人獎入圍名單,激烈堪比生死鬥,有「怪物新人」、「死亡之組」之稱。三部入圍作的風格、表現方式截然不同,各有擁護者,為臺漫界帶來一波討論熱潮。

軟科幻《九號天鵝》六牧描繪複製人、機器人保姆、人類登上太空等,探討人類的獨立主體性、自由意志、自我同一性,甚至存有等議題。舉重若輕,溫柔細膩,散發雅緻的哀愁氣息。

以網路頁漫闖關的卓芭子,在《即使世界末日也要閃閃發光》中選擇時下熱門的殭屍題材,混合偶像粉絲、網路直播等文化,玩弄各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元素,極盡諷刺之能事。畫面安排與節奏掌控力也十分大氣,讀來笑中帶淚。

藥島浸淫圖像創作多年,首次涉足漫畫繪製《器官拼圖》,以超精細的「刻」畫展開神祕的心象風景。圍繞著器官、肢體,探索人類的意識、情感,邀請觀者進行微觀同時也宏觀的冒險,是近年來繼周見信、吳識鴻等人後,喜見由其他視覺媒介領域投身漫畫繪製的「跨界新星」。

三位超強新人(加上另一位年度漫畫獎入圍者嗶哩bili)皆出自「CCC追漫台」的孵育,足見「CCC」(原為中研院漫畫期刊「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創作集」,現為文策院網路平臺「CCC追漫台」)已華麗轉身。CCC在文策院接手扶持後,將中研院時期起文史轉譯漫畫製程的經驗轉化擴充,操作各式題材及面向產業的新人培育,交出的作品透露編輯與作者攜手商業出道的緊密連結。連同BL網遊條漫《16647》在市場面的成功,「CCC」表達向業界廣泛「輸出」強大即戰力的誠意與能力。

另一方面,MOJOIN調整步調後,在IP的異領域拓展,及企畫、打造商業作品方面,也交出不錯的成績單。


新人作品無疑是今年最精彩的焦點之一(左起《器官拼圖》、《九號天鵝》,以及《即使世界末日也要閃閃發光》主視覺),彷彿也是種初生之犢瀟灑走過無人探險之境的驕傲宣示。圖片提供(左起)/丁名慶、CCC追漫台

➤新人大放異彩

與新人獎入圍者相比,年度漫畫獎區的新人也毫不遜色,包含兩邊同時入圍的卓芭子,15部入圍中,新人(新進單位)幾占半數:

ijlii繪製由賴惟智(《成為奪心魔之必要》作者)編劇的本格推理頁漫《台灣疑案錄1》,故事設計與人物表情皆精彩。

南南日繪製「好旅文創」原作《Mararum:山間料理人》,是日治下原住民與在臺日人以餐點牽起溫馨情誼的文史題材。

跟藥島相同,甫問世就以強烈風格與超細緻畫工引發討論的NANO HERO《Toby King 托比王1:We share the same sun.》,是散發歐漫香氣的政治諷刺佳作。

嗶哩bili的《小屋人類圖鑑》以冷調自制、精心設計的構圖,改編新銳作家寺尾哲也小說作品,將現代生活中人類荒誕的自我物化、異化,繪製成驚悚的警世之詩。

金勻與「創造方」合作的Cyber-Punk戰爭條漫《改革者Reformer》呈現近未來戰爭背景與緊湊的分格節奏,畫面令人遙想東西方相關經典,藉由虛擬加州影射現實國際情勢,貼近而警世。

金鼠是受矚目的條漫新星,中世紀奇幻條漫《灰燼花園》是GL商業作,運鏡靈活敘事明快,在寬幅與分鏡方向都受限之下,畫出流暢富張力的打鬥、情感畫面。


新人作品風格多元,各逞秀異,為讀者創造選擇,最幸福的果然還是讀者。包含《灰燼花園》、《改革者》等精彩網漫。(圖片提供/文化部)、《Toby King 托比王》、《Mararum:山間料理人》、《台灣疑案錄》等實體書(圖片提供/丁名慶),以及《小屋人類圖鑑》(圖片提供/CCC追漫台)

➤臺漫進入上升期的見證

新人來勢洶洶,前輩自也不遑多讓。

《潮浪群雄3:那些做電影的人》小莊終於以三本全彩漫畫,記錄臺灣新浪潮電影人在威權背景下追求自由與藝術的史詩,將真實事件化為精彩漫畫場景,最後以《悲情城市》奪獎作結,震撼人心。

小島《獅子藏匿的書屋》首集即奪得金漫大獎(2021年),到今年第4集完結篇可見分鏡精益求精。為了最難的收尾,處處是用心用力的痕跡。

鐵柱繼《金甲玫瑰》推出新作《月娘咬耳 lunar bite 1》,依然以女性為冒險主角,規模更顯恢弘瑰麗,徐徐展開,令人期待。

笳彧H.Chia漫畫,食夢蟹、阿誓編劇的《南機場生存指南》是近年流行的非虛構創作,取自南機場方荷生里長深耕事蹟,較前作《咖啡香》更加活潑流暢。

狼七近年也是金漫常客,有報名就入圍,《黎明前的回聲》以男孩間的青春情誼挑戰兒少藥癮的公益性主題,再次證明她揉合各式題材,並自在駕馭的純熟功力。

丁柏晏《地下街的透明少女 01》延續前作《2073年的電子玩具》,以風格獨特的畫面,詰問虛擬與真實、當下與記憶間的模糊曖昧地帶。

羅寶漫畫、桑原編劇的《引路人 1~8》將條漫編為頁漫入圍,包括延伸跨域的嘗試在內,頗有臺版《與神同行》的IP化架勢與潛力。

每日青菜《DAY OFF》系列已在在證明臺灣BL漫畫的品質與賣座實力。第二季再升級,以兩本單行本篇幅細細營造完整劇情,在關懷單親中年男性面對第二春的恐懼與渴望上,尤為精彩動人。

綜觀今年的入圍名單,在個人出版領域,僅有已具豐富商業出版經驗的鐵柱推出的獨立作品,沒有個體戶新人。搭配上跨界人才,以及商業新星大爆量,反映臺漫開始進入上升期,市場膨脹,商業平臺/出版社,積極挖掘新血即戰力,以期撐起產能。


前輩作品日益純熟,以更長篇幅延續作品生命,持續累積關注,也是對於新人的激勵與啟發。圖片提供/丁名慶

➤獎項有可能配合閱讀媒介現況調整思考?

過去數年也曾出現超強新人闖關即獲大獎的例子,如今年推出完結篇再次入圍的小島、《海倫娜與大野狼先生》的布里斯等。金漫獎基於名額有限、不讓名單重複性太高等考量,像這類「新人裝不下、滿出來」、「新人獎入圍即死亡之組」、「新人得大獎,誰才是最強新人?」的現象只會愈來愈多。

延續過往在不分類中求取最大公約數的前提,相較於過往兩年,今年金漫獎偏好的比重似乎又回到圖像和畫面本身的藝術性、表現力、張力;於是,分鏡能夠橫向開展、跨頁、多方向運用的頁漫,較容易給予觀者華麗、炫技的視覺感受。一般對於條漫的認知,也還停留在知名韓國條漫IP呈現的「不用畫得很精細好看,但故事要很精彩」印象。

筆者在前屆金漫獎觀察撰文及過往的評審團感想裡都有提到,依照現行評選的框架,愈適應時下細碎化、片段化閱讀的作品,如條漫及新型態網路漫畫(如日下棗《三個不結婚的女人》),便較難脫穎而出。《引路人》、《DAY OFF》原為條漫,入圍的是裁剪重組成頁漫出版實體書的版本,但它們的條漫版其實也非常精彩;條漫唯二闖關成功的《改革者》憑藉近未來戰爭背景與緊湊的分格、《灰燼花園》則透過高超的直向鏡頭構圖調度能力,才得以與頁漫一較高下。

條漫與頁漫的語言本就不同,條漫市場日漸壯大,可能開始需要屬於自己的一片戰場。亦期盼金漫獎日後在規則面上,思索如何因應臺漫當前的階段性現況。


今年的入圍作品各有特色,邀請讀者成為他們故事的傾聽者。翻開漫畫,讀者就彷彿進入一個平行宇宙。圖片提供/丁名慶

➤從過去拉回當下的目光

臺漫此前文史題材較興盛,給一般大眾的印象,也是本土主題作品較為突出,甚至形成此類作品易獲青睞的錯覺。其實,10年來創作者常受過去被掩蓋、被遺忘的本土記憶(如日治、清領、白恐)所吸引,是因為它們既本土又陌生,搭配上奇幻元素,較易予人「日常的魔幻感」,同時呼應「愈在地愈全球化」的風潮,也是日、韓市場偏愛的方向。如《引路人》以臺灣民俗為背景,包裝善惡生死等人類共通議題,就是嘗試掌握韓式影視IP打造邏輯的不錯開端。

然而或許是供需已漸飽和,創作者追求新疆域,想要將本土元素濃厚的作品推薦給不特定大眾,甚至文化全然相異的外國讀者,門檻也更高。

今年在選題方面出現鐘擺效應:總計新人獎與年度漫畫獎17部入圍作品,就有4部(《月娘咬耳》、《九號天鵝》、《地下街的透明少女》、《改革者》)以科幻為主題元素,藉幻想的近未來,思索人類當前共同處境。加上《黎明前的回聲》、《獅子藏匿的書屋》(原生家庭創傷、青少年問題),《小屋人類圖鑑》(人我關係),《即使世界末日也要閃閃發光》(網路次文化),《托比王》(政治)等,可見到臺灣創作者逐漸將視角從鑑古推今,詰問「我是誰」、「我從何處來」,拓展向直接處理當代普世性議題:「人類如何因應當下現實世界」,如高科技、網路、AI等帶來的環境巨變,虛擬/真實,孤獨/集體,溝通/隔絕,認同/自我意識,政治/無秩序等。

而從出版的角度來說,作品的地域色彩愈淡,愈容易克服文化門檻,與歐洲、美洲乃至世界閱讀市場接軌。

臺漫在性別相關議題方面近幾年表現十分出色,BL已是票房靈丹,GL也被視為下一波流行熱潮。《DAY OFF》與《灰燼花園》意味著BL/GL元素成功進入一般市場,與其他主題自然共存,不再是要被特別提出標榜、強調的標籤,甚至成為故事本身不可或缺的「必然性」。


在今年的入圍作品中,普遍可以感受到漫畫家們透過各自的獨特觀點與敘事創意,處理對於「人類如何因應當下現實世界」的關注。圖為網漫《小屋人類圖鑑》(上)、《即使世界末日也要閃閃發光》(下)。圖片提供/CCC追漫台

另外,故事包含的元素愈多,愈容易予人厚重、分量感。元素較少的、單純的戀愛、傳統定義下的少年少女作品,如前述的《三女》、陳沛珛《愛過的廢物》、柯宥希《有何不可5》、楊基政《請聽我的聲音!!  3》、黃踹/食夢蟹《永夜山2》等,就容易成為遺珠。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部今年推出「下一本作品」獎勵,「新人獎」、「年度漫畫獎」及「金漫大獎」獎項得主,皆可申請60萬元以接續創作下一部作品,相當於輔導金快速通關門票,加上為高中職學生設立的「青漫獎」,顯示政府催生優秀作品甚至系列續作的決心與急切。看來在創作不可或缺的資金面,文化部已為臺漫發展起飛的下一步,鋪設跑道了。


本文轉載自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處同意刊登,原標題與連結為「漫言堂》新人成群結隊而來 vs. 回應當代、商業IP化的多元嘗試」。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張曉彤(文策院臺灣漫畫基地產業經理)
2025-10-17 17: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