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射計畫》好故事,能用一句話說出來:常勝談故事創作
➤找到讀者的下一部心頭好
「漫畫的本質是說故事」,這是漫畫家常勝的信念,也是他認為創作者的責任所在。從《BABY.》、《OLDMAN奧德曼》到《隱藏關卡》等,常勝以多部科幻代表作奠定漫壇地位,最新力作《閻鐵花》更已售出法、義、巴西、英、俄等7國版權,在海外引起廣大共鳴,也激勵他往《閻鐵花》續集邁進。
曾置身廣告界15年,辭職後重拾畫筆至今,時間也約莫等長。常勝漸漸發現,廣告和漫畫其實都一樣是在「發想創意」:「如果你想畫排球故事,那麼接下來該問的是,你有辦法畫出《人妖打排球》(2000年上映的泰國電影)嗎?」意思是,讀者要的絕不是第二套《航海王》或第二套《進擊的巨人》,創作出「下一部」讀者會愛上的作品,才是創意的價值所在。
「讀者都很清楚自己喜歡什麼,但從來不會知道自己即將喜歡上什麼。而那就是創作者的任務。」他緩緩吐出這句箴言。
另一方面,他自認是個「自私」的作者,想把自己感興趣的題材推給讀者。不過,這也是他每部作品的原點,「與其符合市場喜好,我更想把自己所看到的風景畫出來。」

➤創作的「直覺」來自於平日累積
作為讀者與觀眾,常勝的涉獵廣泛,口味駁雜。被問到最喜歡的電影,以為他會舉出漫威大片或科幻經典?不,是《巴黎野玫瑰》和《長日將盡》。常勝一臉認真。
這兩部片不僅和科幻沾不上邊,而且風格迥異。一個洋溢不羈的法式風情,一個深沉但後勁強大。他還忍不住回想起20多年前在MTV小包廂反覆重看愛片的癡迷,也說起兒時第一次讀完長篇小說《基度山恩仇記》的震動,以及長大後為《玫瑰的名字》所深深著迷。
當然,成長過程,他也愛上日漫,與較少被提及的大開本彩頁美漫。後來全球走紅的《復仇者聯盟》、《蜘蛛人》,都是他曾在掌上閱讀過的年少記憶。
對各類創作不設限、對多種風格都能共鳴,常勝說,這些養分默默「內建」在腦中,影響他的想像、喜好和審美觀。當他下筆,創意就來自這些認知和記憶的重組。而所謂的直覺,往往是經驗與態度的累積。

➤由內而外想故事,由外而內講故事
常勝認為,好故事通常會有一個簡單但充滿張力的核心概念,甚至往往簡單到能用「一句話」描述。例如《一拳超人》或許是「如果能用一拳就把敵人打死?」,《進擊的巨人》可能是「以小搏大」,而《閻鐵花》則是:「京劇女伶成為超級英雄。」
根據這個核心概念,可以開始「由內而外」發展出故事,用劇情、線索一層層包裹長大;而要開始說故事的時候,則必須反過來,「由外而內」抽絲剝繭,讓讀者像剝洋蔥般,一層層往核心去,最後被觸動流淚。
以《閻鐵花》來說,他先花了近一年時間發想故事、設定角色,然後以一個單行本的量擬定大綱架構、設計每一回的重點和斷點。先繪製分頁草稿,最後才是分鏡和完稿。


➤以「一個跨頁」為單位的說故事節奏
常勝以手繪創作,每週工作6天、每天工作8到10小時,一日日跟著排程前進,往終點跑去。長年的操練與規訓,加上從日漫習得的經驗,他在紙張上琢磨出分鏡心法:「每個跨頁的第一格,要承接上一頁的答案,最後一格則是一個懸念,如此不斷循環,為讀者帶來每一次翻頁的shock,意料之外的驚喜,給讀者繼續往下翻頁的理由與動力。畢竟你永遠不會知道翻開下一頁,會是一個答案?一個開闊的世界?或是一場華麗的冒險。」
他一邊說明,一邊拿筆在紙上咻咻畫出圖解,他表示,「翻頁」正是漫畫最獨特的部分,也是電影、小說都無法取代的地方。「在每個跨頁裡經營起承轉合,是我給自己的任務,也已內化成本能。」但他補充,「這邊說的並非條漫,因為我的專業不在那裡。」
遇到撞牆期時怎麼辦?常勝淡然地說,這是創作者的日常,「但我通常很樂觀,覺得時候到了就會想出來,先決條件是,我必須時時刻刻把這件事放在腦子裡。」
無論走路、洗澡、睡覺,他都和故事共處。在書桌前卡關時,就起身餵個貓、洗個碗,或者抽一根菸,出去走走,看場電影。「去做些完全不相干的事,過程中,可能是路人背包上的一個玩偶,或你散步時零錢從口袋掉出來了,某個意料不到的機會,就會激盪出你需要的答案。」

➤改編的挑戰在於分鏡功力
這幾年臺漫蓬勃發展,也有越來越多文學改編成漫畫。常勝認為,將小說改編為漫畫的最難功課,包括文字情境未必能轉換成畫面,且小說不像劇本已有分場,需靠漫畫家的分鏡能力,以漫畫的每個跨頁去思考。
除了文學改編,他對「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也躍躍欲試,「因為現實永遠比故事來得更荒謬」。他期待有一天能找到適合的題材,創作一部改編漫畫。
臺漫努力走向國際市場的同時,是否代表題材一定要有「本土特色」或具有「普世性」,也成為爭論焦點。對此,常勝表示臺灣題材作品固然好,但「越在地越國際」這句話,有需要釐清。
常勝說,「Think Global, Act Local」的原句翻譯應是「將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內容,透過全球化的視野與敘事方式,讓國際觀眾理解接受」。亦即用現代的敘事手法來呈現自己國家的獨特文化,如《神隱少女》就用日本的文化元素,講述了一個全球觀眾都能懂的奇幻故事。
因此,並不只是一味地將本土意識凌駕於創作之上,「我完全贊同臺灣的文化透過創作被展現出來,但不應該為了政治正確而限制創作。或者說,如果一定要政治正確,那你最好寫一個棒透了的故事!」

➤超級IP,需要成熟產業鏈
「這20年來,已經沒有單靠漫畫大賣的作品,『漫畫加改編動畫』是基本配備。」
常勝認為,臺灣不缺漫畫人才,只是產業鏈不夠完整,漫畫達成影視化的難度很高。如果擁有和日、韓相同的條件,他相信臺灣也做得出像《鬼滅之刃》的超級IP。
紙本漫畫的讀者急速衰減、影視改編還需等待產業到位,即便如此,漫畫家仍然努力不懈。「我還有熱情,總覺得還值得再去試。」常勝也相信紙本漫畫不會消失,反而會逐漸成為如黑膠唱片一般,具有時代意義的存在。
漫畫的可能性無限,只要還有故事想說,就永遠會有新的創作。●
《漫射報+》
國家漫畫博物館自籌備期起,過去以《漫射報》為名出版主題刊物,共發刊6期,編輯視角各有不同。國家漫畫博物館於2023年底正式落腳臺中,收穫著珍貴的回饋與善意,現在《漫射報+》重回舞臺.ᐟ .ᐟ 記錄籌備過程的多彩回憶,並將研究調查成果與圖像視野,持續與大家共享。
- 第3期封面繪製:高妍
- 全台索取地點詳情:請點我
- 了解更多:歡迎上「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處」官方網站
本文轉載自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處同意刊登,原標題與連結為「焦點人物》好故事,能用一句話說出來:常勝談故事創作」。
書評》從服事莓到布農獵人:關於禮物、自然與共生——讀《禮物經濟》
羅賓.沃爾.基默爾(Robin Wall Kimmerer)的《禮物經濟》,延續她《編織聖草》和《三千分之一的森林》的寫作風格,透過一顆小小的服事莓(Serviceberry),闡述人與自然、社會的根本關係,倡導一種看似顛覆現代思潮的古老智慧,以詩意筆觸邀請讀者重新審視世界。
➤傳統生態知識與現代的共生關係
即便書中介紹的植物(如服事莓)台灣不見得有,但由於台灣擁有豐饒的原住民與植物知識(也包含通常一般人不認識的懸鉤子),讀者讀來仍能產生共鳴。基墨爾建議將傳統生態知識與現代知識結合,以幫助我們與植物建立共生關係。傳統原住民族群順應土地與季節循環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向自然致敬的方式。服事莓的生命週期與季節同步,反映了傳統知識如何應對自然節奏。
書中倡導的「榮譽收成」(Honorable Harvest)原則,強調採集資源時的節制、尊重、敬畏與互惠。這些準則不訴諸文字,而是透過日常行為不斷強化,「只拿走你需要的東西」和「絕不浪費」。將自然體系與人類倫理融入禮物經濟學理論,或許是現代社會永續發展的創新實踐。
➤禮物經濟與資本主義對話:布農獵人的啟示
現代經濟體系強調個體競爭與獲利,將市場中的一切都定義為稀缺,以此為原則將物品與服務商品化。基墨爾質疑,資本主義將豐饒且免費的自然禮物私有化並高價出售,人為製造匱乏。她以純淨水源為例,曾是免費的自然禮物,如今卻因污染或被裝瓶販售而變得稀缺和昂貴。
禮物經濟則強調大自然的豐饒與互惠,認為財富在於有足夠的東西可以分享。在禮物經濟中,「我們」的利益超越「我」的利益,所有繁盛都是互惠的結果。獵人將多餘的肉「存在兄弟的肚子裡」,而非囤積。這是一種將大地的所有物資都視為禮物,並強調接收禮物後分享、尊重、互惠與感恩的責任。她認為禮物思維培養的關係能減少稀有與匱乏感,帶來真正的富足,貨幣則是感恩與愛的流動。
在台灣原住民傳統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禮物經濟的循環,例如布農族對獵人的定義。「獵人」並非現代意義上的「職位」。「成為人」(minBunun)是一個歷程,必須透過與獵場(Hanupan)的練習和生存來達成。因此獵人是獵場的人(Hanupan tu Bunun),不僅是管理者或資源收穫者,更是執行獵物與人的生命交換,透過狩獵維持溫飽。
獵人與獵物、獵場的關係,從禮物經濟的角度來看,感應、夢占、鳥占、禁忌等關係,在禮物交換過程必須恪守不渝。這與西方生物學的整體生態圈思維相符,布農獵人的定義,完美呼應了禮物經濟的核心:生命的交換與共生關係。
獵人並非為了個人累積或獲利而去狩獵,而是透過與獵場萬物的深刻連結和感應,取得維持生命所需的禮物。他們在獵場上的行為,是為了維繫整個家族的生存,並將所獲視為來自大地的恩賜,包含了感恩與互惠的責任。這與「所有繁盛都是互惠的結果」以及「讓維持你生命的一切保持永續,地球就能持續到永遠」的理念不謀而合。布農獵人的生命哲學,正是將大地視為豐富的禮物,並以責任感和分享回應的典範。
➤感恩與互惠的日常實踐
基墨爾強調的「感恩」概念並非宗教,而是察覺到生命深層,被大地滋養的真切體認。將自然資源視為禮物而非商品,人與自然的關係將改變。實踐與自然的感恩關係,便是一種回饋禮物(Reciprocity)的行為。
日常實踐方式可以是:為植物澆水、為蜜蜂營造棲地。間接行動如捐款給土地信託基金、為自然代言、創作自然藝術、減少碳足跡、改變飲食習慣及支持環境友善政策等。感恩與互惠是禮物經濟的「貨幣」,顯著特徵是每次交換都會使價值倍增,形成一個資源再生循環。
《禮物經濟》是一本充滿希望的書。作者呼籲我們培養禮物經濟的內在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形成地方互惠經濟。這不僅是經濟模式的轉變,更是人類價值觀與生存哲學的深刻變革,導引我們走向更加公正、永續且充滿生命連結的未來。 ●
作者: 羅賓・沃爾・基默爾(Robin Wall Kimmerer)
繪者: 約翰・伯格因(John Burgoyne)
譯者: 劉泗翰
出版:果力文化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羅賓・沃爾・基默爾(Robin Wall Kimmerer)
暢銷書《三千分之一的森林》、《編織聖草》作者,紐約州立大學環境生物學教授,也是波塔瓦托米民族公民的註冊成員、原住民與環境中心的創始人和主任。專長為傳統生態知識、民族植物學、苔蘚類植物生態學等。榮獲2023年美國國家人文獎章、沃克斯傳媒網遴選之2024年五十大未來領袖。
繪者簡介:約翰.伯格因(John Burgoyne)
紐約插畫家學會成員、麻州藝術學院校友。約翰在歐美各國榮獲一百多個獎項肯定,頒獎單位包括插畫家學會、《傳播藝術》期刊(Communication Arts)、Hatch Awards、Graphis、《印刷雜誌》(Print)、One Show、紐約藝術指導協會、克里奧藝術博覽會(Clio)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