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文字和圖像間的競逐與角力:讀圖像小說版《長路》

或許與臺灣漫畫長期遭受的污名有關,或許出於市場的現實考量,回望歷代臺漫,改編文學的作品其實並不多見——尤其以「純文學」為對象者,更是鳳毛麟角。

上世紀80到90年代,正值臺漫的第二波高峰。以《YOUNG GUNS》走紅、現已將重心移往中國的林政德,曾嘗試將早逝作家林燿德的《大東區》改編為漫畫,但也僅偶一為之。

而在以「全臺漫」為訴求的《星期漫畫》週刊中,陳冠君以契訶夫、毛姆等西方文學大師的短篇為藍本,創作出一系列作品,成績亮眼、令人難忘。可惜的是,他後來轉往藝術創作,離開了漫畫界。


1989~1991年發行的《星期漫畫》周刊。(私人收藏)

直到近幾年,純文學的漫畫改編,才又再掀高峰。阮光民一系列臺灣文學經典的改編作品、吳識鴻以楊牧《山風海雨》為對象創作的《OKEN:詩的端倪》、柳廣成和作家李昂合作的《北港香爐人人插》、《鴛鴦春膳》,又或者廢廢子改編簡莉穎劇本的《直到夜色溫柔》——這些作品皆受到評論的高度肯定。

若再將類型文學納入考量,成果更為豐碩。這股文學臺漫的風潮,部分受惠於文化部長期對臺漫的獎助和推動,使臺漫逐漸擺脫「末流」的刻板印象,讓創作者得以超越日式商業連載的束縛,在主題選擇上更為自由。

除了制度與補助的外緣因素,純文學漫畫的再興,也深受歐美「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概念的啟發。雖然對於「圖像小說」的定義至今仍眾說紛紜,也有反對和質疑之聲,但不可諱言,歐美圖像小說儼然已自成一格。

圖像小說嘗試將「文學」的質地與氛圍,引入漫畫的圖像敘事,以單行本或有限的冊數,呈現具有濃厚「文學感」乃至「文學性」的圖像作品。這不只是替漫畫開拓了新的分類,更在創作上帶來一種解放——漫畫不再只是娛樂,更能承載文字的節奏、抒情的詩意與思想的深度。

創作從無定法,圖像小說更是如此。當圖像小說成為臺漫發展的重要選項,吸引越來越多有志者投入,與其急著尋找所謂的「操作指南」,照本宣科,不如經由更多他山之石的累積作為參考照,摸索出圖像和文學之間的接點。

其中,法國知名漫畫家暨圖像藝術家馬努.拉瑟雷(Manu Larcenet),改編美國作家戈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原著的圖像小說《長路》,或許是近期臺灣書市中最值得注目的圖像小說之一。

➤影像改編神韻不足

2006年出版的原著小說《長路》,書中的每個細節,都閃爍著值得細細推敲的光彩。作者運用科幻文類常見的末日設定,講述一對父子在荒蕪的世界中踽踽獨行。

故事在溫情與殘酷之間拉扯,竭力求生的父子兩人,同時也不斷面對著各種對人性尊嚴和底限的測試。全書細膩的文字,讓人想起美國科幻小說泰斗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的筆觸。

麥卡錫將父子兩人的對話,裁剪成以如詩般的短句,流動在那些對兩人處境的嚴酷描繪。運用不同的筆觸,巧妙的節奏變換,將情感嵌入荒原的縫隙。讓整本書超越了類型的框架,讓親子之愛於絕境之中綻放出希望的花朵,折射著人性無法輕易遭到抹滅的良善和堅韌。

這本獲得普利茲小說獎肯定的作品,很快就吸引了好萊塢的注意,於2009年改拍成電影《末路浩劫》,卻未能重現原著的神采,票房普通,評價遠遠遜於原著。

小說精緻的內裡,遠非訴求商業的影像所能掌握。有這樣失敗的例子在前,馬努.拉瑟雷圖像小說的改編嘗試,讓人心中不免浮現一絲憂慮。

但結果卻出乎意料。不同於電影的強作解人,生硬賦予過度的戲劇張力,落入了類型的窠臼,破壞原作的韻味,圖像小說版《長路》,則努力依循著麥卡錫筆下原有的律動,張馳收放之間,成功傳遞出原著的精神風貌。

➤從線條、光影中流淌的文學性

圖像小說版《長路》格與格之間的時間流動近乎凝滯,每一格的圖像都像是一幅靜物素描,分鏡不是為了交代動作和情節,而像是相簿般一張張的記憶集結。

構圖上作者大量運用線條,交織疊錯,密集到接近瘋狂。像是在剝開日常的表層,讓底下潰散的肌理一一暴露,藉以瓦解讀者們所熟悉的世界,打造出末日的樣貌。全書以黑與灰為主色,間雜著其他低飽和度的陰鬱色調為襯底,不單呼應著原著的設定,烘托末世窒息的沉重,更折射出父子二人內心的絕望。

原作中父與子對話的短句,在圖像小說版中大幅精簡,以靜默取代。無聲的沉寂與線條、色塊交錯作用,一切喜悲,跳脫了言語,化為圖像,哪怕只是一幅背景的畫面,都蘊藏著父子間的千言萬語。


圖像小說版《長路》內頁。(木馬文化提供)

這正是拉瑟雷作為創作者的最高明之處。要改編像《長路》這樣文字深邃的小說,絕非以有形的圖像去「翻譯」文字營造的無形天地,而是要在畫面之中,試圖運用圖像獨有的敘事技法,保留同時重新打造原著文字構建的想像空間。

就以書中父親拿著望遠鏡的畫面為例,拉瑟雷並不只追求「如實」重現原著的文字,而是試圖傳達書中:「萬物向晦暗隱沒,柔軟的煙塵在柏油路上飄揚成鬆散的漩渦」的意境。


圖像小說版《長路》內頁。(木馬文化提供)

圖像小說版《長路》展示了文學改編絕非亦步亦趨跟著原本字句,單純對照繪製出每個畫格,而是要析解出原著所欲傳達的核心,加以轉譯、重塑,以圖像與文字較量,給予讀者更多想像的可能。

因此,不同於文字版結局,如同童話般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深入作品內核的圖像小說版選擇了另一條更幽暗的終站。最後畫面那片巨大而漆黑的構圖,彷彿將一切希望都吞沒,卻在無光之處,留下微弱的餘燼。

結尾雖然改變了文字敘述的表層,但又和原著最後一段描述溪裡的鱒魚「它們輕哼細唱,歌裡是不可解的祕密,晦澀的難題」,兩者在精神上竟又殊途同歸。

圖像小說版《長路》不僅成功體現了原著的精髓,更示範了圖像小說作為一種創作形式所能達到的深度。它重新界定了文字與圖像的邊界,也讓人重新思考閱讀的方式——或許,文學的靈魂並不只寄居於文字之中,也棲身於光影、線條與靜默的縫隙裡。對於想理解圖像小說魅力,或想重新體驗《長路》之所以動人的讀者而言,這絕對是一部不容錯過的作品。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長路(圖像小說版)
La Route
原著:戈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
改編:馬努.拉瑟雷(Manu Larcenet)
譯者:陸雲枝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9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馬努.拉瑟雷Manu Larcenet(改編.繪圖)

本名曼紐爾.拉瑟雷(Emmanuel Larcenet),龐克搖滾樂團主唱、法國知名漫畫家暨圖像藝術家。

1994年,於法國漫畫雜誌《Fluide Glacial》發表出道作《叢林裡的會計學家》(L'Expert comptable de la jungle),2001年起多次入圍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各種獎項(含幽默獎、最佳法語漫畫獎、最佳繪畫獎、觀眾獎等),2004年以《平凡之戰》(Combat ordinaire)獲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最佳漫畫獎,2006年入圍比利時聖米歇爾獎(Prix Saint-Michel)最佳法語漫畫與最佳故事獎,2010年《爆裂》(Blast)第一卷獲法國漫畫圖書館最佳漫畫獎。2023年,榮獲巴黎書展戈特利布獎(Prix Gotlib)。2025年,《長路》獲艾斯納獎最佳改編圖像小說獎。改編作品另有《波戴克報告》。

戈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小說原著)

美國文學代表作家,獲美國國家圖書獎、美國國家書評人獎、普立茲文學獎、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文學獎、美國鵝毛筆獎等重要獎項。

於陸軍服役四年後,以零工維生,旋即決心投身寫作。1965年以《果園守護者》(The Orchard Keeper)出道,後憑《上帝之子》(Child of God, 1973)、《血色子午線》(Blood Meridian, 1985)獲文壇注目。1992年出版「邊境三部曲」首作《所有漂亮的馬》(All the Pretty Horses),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2000年改編為同名電影;《險路》(No Country for Old Men, 2005)於2007改編為電影《險路勿近》。

2006年出版小說《長路》(The Road),囊括數十家國際媒體好評,2009年改編為電影《末路浩劫》,入選《紐約時報》21世紀百大好書,全球暢銷破140萬冊。

麥卡錫長年離群索居,拒絕媒體採訪或讀者活動,選擇為寫作而活,僅有一次接受《紐約時報》及歐普拉讀書節目的訪談。他的伯樂編輯Gary Fisketjon曾說,作家看似神祕孤獨,但內心是開放、好奇、富幽默感的,面對寫作的欲望,不為任何事妥協。

辭世前,於2022年秋季出版《乘客》(The Passenger)、《海星聖母》(Stella Maris)。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2025-11-24 11:50
童書短評》#163哇哈!陪孩子用歡笑與想像力觀察生活

貓咪仔寫批

文、圖:王金選,東方出版社,320元
推薦原因: 趣 
適讀年齡:小學低、中年級(7-10歲)
王金選的台語兒歌就是這麼好讀又好聽,是文學的、歷久彌新的,也是淺白的、雅俗供賞的。這次新作品自寫也自畫,文字與圖像記錄了他對往日鄉土的美好感懷,也滿載他對於創作「囡仔歌」 的熱切用心。每一首都可琅琅上口,不管大人小孩祖孫親子,都可以一起輕鬆看、輕鬆唸,感受其中語言的韻味、土地的氣味。內容簡介➤


《貓咪仔寫批》內頁,東方出版社提供

全都鹿

シカしかいない
文、圖:Q-rais,李宜蓁譯,上誼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這本書全是鹿,滿滿的鹿——不是吃草曬太陽的那種鹿喔,而是會去三溫暖泡SPA、會去蔬食餐廳吃到飽、像棒球明星一樣敲出全壘打的鹿,簡單來說就是過著人類生活的鹿啦。老實說,這一切實在太不合理了,但既然鹿兒不尷尬,咱們讀者也就盡量接招,盡情享受吧。瞧瞧每一隻鹿的表情動作,有多無辜多正經多投入啊,還有那些藏在圖畫裡的「友鹿安感冒液」、「可口可鹿」 台灣限定諧音梗,更是讓人念一遍笑一遍,想像力與搞笑力果真「無孔不鹿」!內容簡介➤


《全都鹿》內頁,上誼提供

一頭鯨死了以後:鯨落

クジラがしんだら
江口繪理著,河崎俊一繪,張東君譯,小天下,400元
推薦原因: 知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一隻抹香鯨靜靜沉落,牠的身體成了海底的綠洲,鯊魚、鰻魚、蟹、海膽、具足蟲接力分食,最後啃到連骨頭都不剩。這段以死亡為起點,卻孕育延續了百年生物的「鯨落」,終於震撼出現在繪本裡,龐大卻無聲,溫柔亦莊嚴,讓讀者可以得見。兼具科學寫實與抒情遼闊的畫面,讓人不禁安靜、凝視、敬畏。每一頁都有神聖力量包圍,每一幕都是不可思議的生命遇見。【內容簡介➤


《一頭鯨死了以後:鯨落》內頁,小天下提供

橋梁

Bridges
瑪格達.加爾古拉科娃(Magda Garguláková)著,雅庫布.巴霍里克(Jakub Bachorík)繪,郭雅欣譯,字畝,60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11-15歲)
橋的優雅,橋的霸氣,都在書中展露無遺。不管是一棵剛傾倒的樹,或是舉世聞名的布魯克林大橋,都兼具力與美,穩穩扛住兩端的重量與風雨。橋該如何測量建造?橋有哪些故事傳說?這本書也通通說給你聽,吊橋拱橋斜張橋,琴橋牙橋奈何橋,串聯起有形或無形,通往不只一種想像與風景。謝謝強大的作者與繪者,用心蒐集了這麼多古典的、現代的、技術的、美學的、文化的、神祕的「橋梁」相關知識,靈活編排,大器呈現,不僅資料數據解說詳實,圖像更是充滿動感勁道,讓人忍不住愉悅跟隨,把地球上的所有橋梁都走過一遍也不覺累。【內容簡介➤


《橋梁》內頁,字畝提供

你看見喜鵲了嗎?

戴芸著,郁蓉繪,維京國際,45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11-15歲)
畫的正面,男孩小端與神祕的喜鵲沿路捉迷藏,汴京街道就是他倆的遊戲場。畫的背面,則是北宋〈清明上河圖〉 復刻版,重現經典原味。當長達7公尺的褶頁「唰」一聲拉開,雙面對照的編排巧思與視覺震撼同步降臨,所有人物、景色、轉折都串連起來了,讀者們不只看故事,也讓自己在歷史名畫裡走了一遭。戴芸的文字簡潔無可挑剔,郁蓉的畫筆考究兼顧古今,理解了文化,添入了趣味,成就了這本匠心獨具的作品。【內容簡介➤


《你看見喜鵲了嗎?》內頁,維京國際提供

浪潮

The Wave
陶德.史崔賽(Todd Strasser)著,趙永芬譯,小魯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知   文 
適讀年齡:國中、高中職(13−18歲)
為了讓學生理解納粹如何興起,歷史老師進行了一場模擬活動,沒想到竟重蹈當年惡果,全班都陷入極權、洗腦、操控、服從的集體瘋狂之中。這本小說改編自1967年美國校園真實事件,也曾被拍攝成電影《惡魔教室》,書中每位角色的心理狀態都像一面鏡子,在作者銳利如警鐘的運筆下,映照出人性的惡與盲,至今讀來依然震撼。【內容簡介➤

溝通裡的數感素養課

穿越古今、解密傳訊中的數學方程式!
賴以威、朱倍玉著,陳宛昀繪,親子天下,540元
推薦原因: 知 
適讀年齡:國中、高中職(13−18歲)
先別被「數學」這兩個字嚇跑了!這本書列舉出許多歷史上、生活裡與名人相關的例子,來拉近我們與這門學科的親密距離。舉凡:視力測驗、棒球場上的投捕暗號、古今戰爭的傳令與保密,以及我們每天登入登出的各種帳號密碼……背後其實都有一段故事與學問呢。說到底,數學不該只是課本黑板上的複雜算式,而是除了聲音文字動作之外的一項人類溝通語言,有溫度、有情意、感受得到,也使用得到。這本書從內到外都散發如此積極而溫暖的企圖心,把孩子的理解與人類的情感放在第一位,一章章讀下來,知識分量越重,越是理解享受。【內容簡介➤


《溝通裡的數感素養課》內頁,親子天下提供

一起去冒險

挑戰世界八大高峰
At the Top of the World: The Greatest Mountains on Earth (and how to climb them)
羅賓・雅各布斯(Robin Jacobs)著,艾德・J・布朗(Ed J Brown)繪,呂忠翰(呂果果)譯,小木馬,580元
推薦原因: 知 
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11−15歲)
一本上至天候下至地質的精彩知識書,一本圖列攀登裝備的完備指南書,也是一本有血有淚的自然征服史。任何時候,只要翻開這本書,海拔瞬間突升,世界八大高峰:聖母峰、馬特洪峰、欽博拉索山、富士山、吉力馬札羅山、德納利山、查亞峰和文森山脈已在腳下,不可思議的壯麗景色360度盡現眼前。在充滿民俗風情的插圖與寫實考究的嚮導解說下,讀者們一路攻頂直上。每一個步伐,每一位人物,每一段故事,都像是親身遭遇過一樣。有冒險,有超越,頁頁真實,所以難忘。【內容簡介➤


《一起去冒險》內頁,小木馬提供

愛說話的貓

西西著,劉佩佩繪,希望學,39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這本書「非常香港」,那幾乎佔據了整個畫面的樓層與格窗,那被擠到只剩一點點的天空,都是這座城市的明顯印記。人與貓的對語喃喃迴盪,撞開了擁擠緊閉,也拾憶了溫馨過往。繪者劉佩佩倚著西西〈愛說話的貓〉 詩句,畫出了關於這貓這詩這城的飽滿想像。輕輕「喵」一聲,現實與奇幻、孤獨與陪伴、新奇與陌生,以及種種只可意會不可言說的幽微情緒,全都凝聚在熟稔懷舊的市景街道上。世界再快也要緩下腳步,把這一切牢牢聽著、看著、記著。【內容簡介➤


《愛說話的貓》內頁,希望學提供

不簡單的棒球場

這裡不簡單1
黃健琪著,吳子平繪,小木馬,450元
推薦原因: 知 
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11−15歲)
 一座棒球場的規劃與誕生,可真是一門燒腦複雜的學問。地底下、草坪上、壘包擺放、照明方位,每處角落都暗藏玄機。怎麼興建、怎麼養護、怎麼一秒變身演唱會,每個步驟都考驗跨領域團隊的專業與創意。難怪許多內行球迷除了看球賽、追球星外,也對棒球場館如數家珍呢!這本書剛好解了讀者的癮,把棒球文化、建築知識、專業術語、典故時事熔於一爐,揭開藏在硬體下的迷人祕密。腳步遍及台北大巨蛋、甲子園、洋基等知名球場,帶給讀者們最身歷其境的紙上巡禮。【內容簡介➤


《不簡單的棒球場》內頁,小木馬提供


識性.味性.學性.像表現.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報導》拉開距離,會帶來更緊密的靠近:專訪繪本作家卓霈欣談《樹冠羞避》

Q:當Covid-19疫情在全世界蔓延開來時,妳在海外隔離的心情?在什麼情況下,妳開始畫名為「樹冠羞避」(Crown Shyness)的這5幅圖畫呢?

卓霈欣:其實疫情對我來說沒有太大的影響,因為我本來就是喜歡待在家裡的人,只要有扇對外窗,長時間不出門我也可以生活得很自在,反而多了更多時間與自己相處和創作。

但是當全世界因為疫情而變得更依賴網路,我卻感覺到在「連結」裡,反而把原本就存在的對立與疏離更凸顯出來了。大家都自顧自地說話,多數人沒有耐心,也不願意真正去傾聽,讓我覺得很難過。因為誰不是認真地在過生活,誰又不是一起面臨著當時正在發生的疫情呢?

封城從冬天到夏天,我每週都走同一條路去超市,看著同樣的樹木和藤蔓植物,灰冷的柏林突然變得一片綠意。那年我格外感受到植物的生命力,也想起了以前讀到的「樹冠羞避」這個自然現象。於是,我把人與人的距離、樹與樹的距離放在一起對照,用漫畫的形式記下這個圖像日記,那就是《樹冠羞避》創作的起點。

Q:疫情期間充滿不確定的日子,對於當下的未知狀態,通常會使人感到恐慌和焦慮。然而,這本書裡不但沒有過於緊張不安的情緒,閱讀時,反而讓人感到格外平靜。繪本中的女孩細心地照顧種籽,種籽漸漸發芽,並以緩慢的速度長成一株一株細長而纖弱的小植物,小植物們卻因為生長的空間過於擁擠,生命在一瞬間全部都枯萎了。

妳的創作以小窺大,見微知著,圖像充滿隱喻,情緒轉折幽微且巧妙。以圖像破題的手法,是很高明的說故事技巧。植物不僅在妳的畫筆下充滿生命力(甚至還有表情),也表現出妳對萬物、時間和空間具有敏銳的感知。妳在繪本中怎麼安排這些畫面的出現?


《樹冠羞避》內頁。(聯經出版提供)

卓霈欣:我想在漫畫和繪本的一開始營造,比較像是「靜止」和「空洞」的感覺。

疫情期間,我們都被迫停下來,於是我想讓畫面保留那種緩慢得幾乎停滯的感覺。但是繪本裡,我想著重於「對生活的倦怠」,而捨去了疫情的部分。那個倦怠感,是一種很輕、但持續存在的疲乏感。

使用豆芽,是暗示我們就是這些可愛的豆芽,每一根都努力在生活裡向陽生長。只是我們開始靠得太近,變得自私,糾結在一起,最後潮濕、發臭、爛掉。而呈現樹木的生長,是想傳遞保持距離不是人類口中的「新的日常」,也不是常見語境中的拒絕或疏離,是早就存在於自然裡的溫柔和智慧。

樹木在彼此之間留下的距離,不只是為了避免碰撞或傷害,這個空隙讓風能穿過、光能灑下、雨能滲入。讓每一棵樹,都能以自己的速度生長,也讓整座森林都能一起茂盛生長。兩者這樣穿插,也是想對比故事一開始看似的「靜止」。

安排女孩去種豆子,另一個隱晦的原因是,女孩想做些與眾不同、別出心裁的事情,讓一成不變的日子變得不一樣,卻發現到頭來「空洞」又回來了。於是後來她覺察到,真正去看見與感知周圍的一切,就會發現看似重複的日常,其實每一天都不一樣,能看見更多,生活也變得有趣起來,甚至更深刻。

繪本裡沿用了原本漫畫的部分,為了配合繪本閱讀的方式,我重新設計每一頁漫畫格線的排版,像是重複、間隔、和留白。而保留原本漫畫格線本身,就是整體敘事的一部分,所以新的排版,希望能更呼應創作主題中的日子的方正性、看似一致的重複性。

Q:這部繪本的文字讀起來像一首淡雅的詩,描述日復一日,方格子形狀的日子:

睡覺、起床/吃飯、勞作/呼吸、休息/進食、動身

看不見的線條纏繞/成串的自言自語,打成亂七八糟的結⋯⋯

這些純粹而素樸的文字,充滿了日常的生活感,但配上細緻的圖畫又別有一番新意,除了映照出疫情期間人們被迫隔離的無奈之外,也傳達了人與人之間疏離的情緒。請問繪本的文字和詩意是怎麼產生的?

卓霈欣:這是我第一次自己寫繪本文字,過程跟我想像的一樣難,比我想像的還要花時間!原本那5頁漫畫對我來說,已經是完成的日記,要再加上文字,感覺像是要重寫一段當時的心情,最初有點不知從何著手。

我的初稿文字比較偏向詩,之後我和編輯彥彤來回討論、修改了很多次,她在過程中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她會一直提問,幫助我思考,讓我一次又一次重新對焦主題。也是她鼓勵我用不同的方式去寫,所以我從偏向散文的,到非常白話的,或者更抽象的,都試著寫過。

想述說的主題很大,感覺也很抽象,還好有這樣反覆地書寫,才能在最後濃縮成簡單樸素,卻留有探索空間的文字呈現。而圖文都是敘事的載體,所以不只文字,這個過程對於插畫的構圖也有很大的幫助。

Q:妳在序言中寫道:「當你走進一片林子,抬頭仰望,可能會發現——樹木向陽生長的枝枒間,巧妙地留下了一條條空隙。它們在靠近彼此的時候停了下來,像是禮讓又或是知道哪裡是彼此的邊界。這個現象被稱為『樹冠羞避(Crown Shyness)』。我喜歡把這個距離,想像成是樹木的善良,以彎曲的姿態互相擁抱。一種讓陽光、空氣與水得以被分享的智慧,讓整片森林能和平共存地蔥鬱生長。」妳是常往大自然走的人嗎?大自然對妳而言,有什麼不可或缺的魅力?


《樹冠羞避》內頁。(聯經出版提供)

卓霈欣:是的!住在英國的好處之一是到處都有很棒的公園。除了旅行爬山,去森林散步和採集已經是我現在的日常,就算住在倫敦,林地也不會很難到達。

因為喜愛菌菇,這幾年逐漸認識更多關於植物和真菌的事。在自然界中,尤其是不會移動、說話,常淪為背景的植物和真菌,他們存在與感知的方式,以及和人類不同的生命時間跨度,讓我反思了很多事情,也讓我用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

因此,我逐漸能好好看見之前忽略的日常風景,從植栽、食材、人造物到雜草,我發現生活中到處都有自然,更發現我們的生活,是建立在自然與人為的緊密交疊之上。

這促成我想將漫畫延伸成繪本,大自然讓我重新認識和感知,我和我之外的一切的關係。我發現,那就是我在《樹冠羞避》中想表達的「距離」。

這個距離,能容納感知,讓我們重新看見日常,讓那些規律得幾乎泛白的日子,變得深刻。在這個距離裡,也能放入共情,讓我們重新調整「以人為本」的視角,用一種更柔軟的方式,與他人、他物並存。

我相信,這個被拉開的距離,會帶來更緊密的靠近。就像樹冠羞避的共生距離,個體的成長,建立在彼此互相需要、彼此成就的空間之上。 

Q:繪本中的女孩無意間發現陽光灑落桌面,為日子帶來了一絲絲細微的變化。接著,翻到下一頁,發現她開始在日子裡一個人遠行(女孩打著赤腳像個可愛的小精靈)。

此處幽微而巧妙的情緒轉折非常動人,不僅揭開了繪本後半部的獨特旅程,對我而言,這5幅跨頁圖讓讀者依循著女孩的路徑,從現實走向魔幻的「異質空間」(Heterotopia),日常的時間在那裡被切割了、斷裂了、鬆弛了,而在光影、微風和呼吸之間,萬物滋長,生生不息,最後,女孩帶我們抵達了「心靈的烏托邦」,大自然充盈的絕美之境。

我非常喜愛這5幅圖畫的內涵、氣質、氛圍和迷人的魔力,尤其是女孩身處自然的這幅畫對任何人來說都充滿魅力。請問妳的構想從何而來?


《樹冠羞避》內頁。(聯經出版提供)

卓霈欣:這一連串跨頁,想傳遞的就是我在自然裡的感觸,延伸樹冠羞避漫畫裡探討的「距離」。女孩開始看見桌面陰影裡的木頭紋路,沿著像山脈一樣的紋路,跟著像鳥一樣的橡皮擦屑,開始在日常裡遠行。接下來,跨頁的邊緣容納進越來越多日常事物,與書前半部分的漫畫格子/日常格子相比,就像視野也慢慢變寬廣了。

從觀察日常事物的邊緣、形狀、質地、內裡,會想起玻璃是融化的沙子、陶器是燒過的土壤、烘焙過的種子成了咖啡、氧化的嫩芽和花瓣成了茶葉、編織過的植物纖維是紙張或布料、包裹著石頭的木條成了鉛筆等等,以此傳遞生活中到處都有自然,我們的生活建立在自然與人為的緊密交疊之上這個想法。

然後再追蹤這些人造物的脈絡,像是它們的產地、氣候、環境、人文背景,就會發現,我們其實每天都與遙遠的土地、雨水、他人、他物有所聯繫。而這些聯繫,成就了彼此的日常生活,成就了整個社會的運作。

對我來說,這些感覺很清楚,卻難以用文字簡單概括。這本書其實就是想更明確的去描繪那共生的距離,不論是自己與自己的,或是自己與他人、他物的,我們需要這段空隙來讓一切好好呼吸。

Q:閱讀《樹冠羞避》讓我感覺到獨立、又與世界相聯繫。妳說,「時間其實也是關係構成的——你和我,土地與風,植物的呼吸,光的移動,節奏與感知——我們與生俱來就擁有與世界對話的本能,只是需要重新記得如何看見眼前的事物。」

先前波隆那插畫大獎入選的這5幅畫皆為直式的漫畫格,在繪本創作時,妳將其轉化為橫幅的跨頁圖,發展成完整的繪本敘事。創作過程中,如何拿捏圖像和文字之間的關係、翻頁的節奏,如何在適切的留白和意象的延展中取捨,以達到畫面的美感平衡?


《樹冠羞避》內頁。(聯經出版提供)

卓霈欣:考慮到繪本的閱讀方式,和呼應日復一日的感覺,我重新設計了漫畫格子的排版。

我想以格子的方形,呈現日子井然有序、規律安穩,以及人類定義時間的方式,既像影格速率,也像日曆一張一張、一格一格。這也是這本書的規格,選擇接近正方形比例的原因。直到女孩開始看見陰影裡的木紋,她的日常速率便不再被框住,而是以跨頁的方式延展開來,讓她自己以外的事物流入。

我希望當讀者翻閱時,能在不知不覺中被拉開、拉慢,閱讀節奏也可以因此變得延伸和連續。在伸展開的方形格子裡,可以和主角一樣,逐漸看見影格邊緣、日常邊緣裡的細節。視野被拉寬了,能看見得更多了。

不論是漫畫還是繪本,「距離」一直是這件作品的核心。所以這些格子、留白、書的尺寸、跨頁,其實都是這個距離的載體,它們如何從框框到延展,也透露了主角本身與其他事物距離的轉變。

Q:影子、光影似乎在妳的繪畫當中占有相當獨特的位置。從第一部繪本《漁夫和他的靈魂》到第二部繪本《樹冠羞避》,妳在創作旅途中面對的挑戰?這次《樹冠羞避》的美術設計也由妳擔任,妳在設計時的思考?


《漁夫和他的靈魂》書封。(聯經出版提供)

卓霈欣:我的創作靈感和元素,幾乎都和自己的經歷有關。像是我平常就很喜歡觀察光影變化,在手機相簿裡面,光是拍家裡的牆壁,就有一堆看起來一樣,實際上卻不一樣的光影紀錄。

對我來說這本《樹冠羞避》像是我的個人創作、圖像日記,很感謝聯經包容我創作一個既個人又抽象的作品。

我覺得最大的挑戰就是文字的部份了。不論是創作或工作,以圖像來敘事,比文字更能精確的記錄和描繪我的感受。加上我很久沒有以中文書寫,所以要找到感覺對的文字,花費比其他部分更多時間。

可以設計自己的繪本很開心,也很感謝編輯對我的信任。其實在設計插畫的時候就有考慮過文字的位置,所以比較多心力是在封面設計上。我做了好多版本,才終於篩選出最後的封面。

最後使用這個版本的原因是,三個格子呼應了書中的漫畫敘事,而且暗示了想傳達的主題:「去看見」。那三個格子本身就是獨立的小漫畫,也許讀完、闔上書封的時候會發現,女孩終於看見飛過的鳥了。

在構圖上,書名跟繪圖的關係,也呼應了主題的「距離」。這本書或許更像圖文詩,我可能想要和以往的繪本不一樣感覺的封面吧。

Q:能否分享妳未來的創作計畫?

卓霈欣:我想「距離」這個主題,還是會持續地在我的個人創作裡探究。但因為今年完成了兩本書的插畫,其他的創作目前還在構思,其中一個比較具體的,是希望有機會能將以前一個關於貓咪的作品,發展成繪本。也想創作一部關於植物或真菌的作品,至於會是什麼樣子,還要等生活帶給我一些感受後才能確定。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樹冠羞避

作者:卓霈欣
出版:聯經出版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卓霈欣

生於台灣桃園,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系,現以視覺創作者的身分居住在倫敦。茶與貓咪是生活、工作必須品。作品以敘事為基礎,圍繞情緒主義切入不同題材。透過溫柔並隱晦的視覺語言包裹感性,細膩並理性地描繪出情緒的質地,催化觀者的親密主觀體驗與記憶碎片。作品曾受多項國際獎項認可,散見於不同雜誌、刊物與國際影展 。2021年獲得波隆那SM插畫大獎,受到極大的注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11-23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