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書房》直木獎作家小川哲新作《火星的女王》,改編電視劇由菅田將暉及台灣女演員林廷憶主演,及其他藝文短訊

【作家動態】

➤著有《地圖與拳》、《謊言與正典》、《你的謎底,我的謎題》等代表作的直木獎作家小川哲,上個月底發行新作《火星的女王》(早川書房),以地球與火星這兩顆遙遠的行星為舞台,勾勒屬於未來的壯闊冒險。距今100年後,火星成為地球人的另一個重要據點,科學家們為了探尋智慧生物而遠赴火星,而許多在火星長大的居民,則對地球旅遊懷抱憧憬。

小川透過居住在地球的宇宙開發機構ISDA職員白石蒼人,以及火星出身、罹患視覺障礙的女孩莉莉為主角,講述悄然逼近的危機,以及眾人交織的情感與命運。《火星的女王》已由NHK電視台改編為同名電視劇,由日本男演員菅田將暉及台灣新銳女演員林廷憶共同擔綱主角,預定在今年12月正式播出。

➤新人作家綿原芹於上個月發行出道作《泡影之女》(角川書店),成為第45屆橫溝正史推理暨恐怖大獎得主。本書由〈泡沫的女兒〉、〈人魚人偶〉、〈擠壓〉、〈鏡之裂隙〉4個短篇連作構成。綿原以「吃人魚肉可以長生不老」的八百比丘尼傳說為發想,創造獨具一格的故事。

《泡影之女》開頭展現類似青春小說的純真筆調,但卻透過書中人的異常美貌,以及層出不窮的怪異事件,逐漸營造不祥的氛圍。書評家細谷正充評述:「女性的美醜是貫穿全書的重要主題之一,故事逐步揭露只要喝下人魚血或吃下人魚肉,便能獲得絕美容顏,不僅描繪疑似人魚的美女及其血液所引發的恐懼,也深刻展現人類內心的黑暗面,以此強化故事的魅力。」

➤《樂園的樂園》、《死神的精確度》,以及高人氣「殺手」系列作者伊坂幸太郎,於上個月底推出文壇出道25年紀念作《與空洞巨龍告別》(双葉社)。故事從一名妻子殺夫講起:婚後隨著懷孕及工作變化,妻子發現丈夫似乎越來越冷淡,並因言語及肢體暴力變得判若兩人,他們的婚姻最終無可避免地走向悲劇。「丈夫倒在自家公寓的浴室裡。他死了,他已經死了。是我殺的。」在妻子茫然無措之際,她大學時期的社團學弟桂凍朗,突然找上門來。

伊坂以此開頭勾起讀者的好奇,卻讓故事朝著難以預料的方向展開,並在結尾將伏筆精彩回收。作家綾辻行人大讚本書營造的氛圍,認為這部小說從序章起便讓人沉浸其中,無以名狀的違和感始終揮之不去。如同細長柔軟的透明觸手悄悄纏上全身,直到故事結尾,一切疑問才如潮水退去,帶來酣暢淋漓的閱讀體驗。

➤得獎名作《戀》、《欲望》、《無花果森林》作者小池真理子,今秋推出原稿稿紙多達1100張的長篇心理鉅作《銜尾蛇之環》(集英社)。1989年5月,彩和與俊輔舉行了婚宴。這對彩和而言,象徵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刻。年輕喪偶後努力拉拔幼女長大的她,如今似乎終於要迎來安穩幸福的未來。然而她萬萬沒想到,之後將見識到俊輔意料之外的一面。

小池在訪談中提到,這部作品雖長,卻並非在宏大的舞台上展開,反倒像是一齣室內心理劇場。彩和與俊輔各自懷抱一些祕密,雖然祕密本身無傷大雅,只是「沒能說出口」的小事,卻意外地引發悲劇。她以驚人的筆力,細膩刻畫人類對「生命循環」懷抱的不安與執念,希望讀者能像坐在觀眾席近距離觀看戲劇上演般,欣賞和閱讀這部扣人心弦的故事。

➤近年連續以《詭屋》、《詭畫》等作,成為日本ORICON公信榜年度暢銷書常勝軍的雨穴,上個月底推出全新作品《詭異地圖》(双葉社),再次為讀者帶來沉浸式推理大作。2015年,大學生栗原的祖母,手握來歷不明的古地圖離奇死亡。古地圖上描繪的7隻怪物,究竟隱藏著什麼訊息?祖母臨死前,又為何持有此物?

栗原為了追查謎底而踏上旅途,在前方等待著他的,是海邊的廢棄村落、怪異的交通事故、岌岌可危的老民宿、曾發生過什麼事的隧道,以及古地圖背後令人哀傷的真相。祖母究竟為何而死?妖怪的真正面目又是什麼?雨穴將恐怖、推理、懸疑、冒險、青春、戀愛等元素濃縮在這部精彩作品中,靜待讀者抽絲剝繭,解開神祕的古地圖之謎。

➤以《間諜靜靜執起琴弓》奪得2023年書店大獎第2名的安壇美緒,本月中推出新作《伊奧拉及散落一地的光》(角川書店)。一名被「單親式育兒」壓得喘不過氣的母親,動手刺傷丈夫的上司,且犯案時竟還以嬰兒背帶帶著孩子同往。事件經媒體報導後,在網路引起軒然大波。有著「伊奧拉」這個特殊名字、犯案行徑異常的兇嫌,成為社群媒體熱議的焦點,伊奧拉的支持派與反對派,也在網路上戰成一團。撰寫報導的記者岩永清志郎,對龐大迴響感到滿足之餘,亦為維持話題而四處奔走尋找素材,卻在調查中發現驚人的真相。輕蔑與嘲諷、網路輿論爭議、暴力的連鎖,安壇以震撼人心的社會案件為題材,譜寫引起深刻共鳴、令人無法置身事外的精彩故事。

【業界新聞】

➤著有好評系列《深夜咖啡店》、並獲NHK廣播節目特別推薦的作家古內一繪,上個月底出版最新作品《女王陛下的假期》(中央公論新社),將故事舞台搬到台灣。古內在2015年出版系列首部曲《深夜咖啡店》,後續接連推出《再訪!女王陛下的深夜咖啡店》、《三訪!愛開不開的深夜咖啡店》、《再見了!深夜咖啡店》等作,講述由變裝皇后夏露開設的咖啡館,在深夜為寂寞、沮喪、滿身疲憊的顧客亮起溫暖燈光的療癒小品,發行至今已突破23萬冊銷量。

在新作中,古內將台灣的飲食、文化與人情風貌刻畫得鮮明又生動,呈現讓人心嚮往之的國度,也藉由台灣艱辛的歷史,描繪台灣人的堅毅與柔韌。評論家碧月はる提到,本書將系列聚焦的飲食之樂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透過主角們的經歷,訴說美食帶來的餘韻與令人感動的力量。


作家古內一繪(左)與日本演員/變裝皇后Durian Lollobrigida(圖片來源:古內一繪X@gunei19

➤日本作家市川沙央,今秋以芥川獎得獎作《傴僂》法文譯本,入圍法國「美第奇獎」(Prix Médicis)外國小說獎(Prix Médicis étranger),但在11月初的決選中,惜敗英國推理作家妮娜・艾倫(Nina Allan)的《好鄰居》(The Good Neighbours)。美第奇獎是法國4大文學獎之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江,亦曾在2023年憑借長篇小說《永不告別》,獲頒美第奇獎的外國小說獎。市川雖憑藉《傴僂》成為今年美第奇外國小說獎7位候選人之一,但遺憾未能成為贏得本獎項的首位日本作家。

【得獎消息】

➤第16屆山田風太郎獎於上個月20日舉行決選,大門剛明《神都的證人》(講談社)與遠田潤子《南方之春》(文藝春秋),並列成為本屆獎項贏家。評審委員櫻木紫乃,高度肯定兩部作品在趣味性與寫作技巧的卓越表現。

得獎作之一《神都的證人》,是以冤案為主題的法律懸疑小說,故事時間橫跨昭和、平成及令和時代,從戰爭延續至承平時期,格局相當宏大。大門以銳利筆鋒刻畫扭曲的社會結構,並揭示無辜之人被奪走寶貴人生的荒謬命運。為何冤案始終無法消失?為何錯誤反覆重演?本書拋出沉重且無法輕易迴避的疑問,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餘韻。

另一部得獎作《南方之春》,則是以大阪南區為舞台的溫暖群像劇。遠田在這部作品中勾勒各式各樣的家庭關係,例如小咖藝人的女兒、懷疑丈夫有私生子的太太、沒有血緣關係的父子等。她將「自己最熟悉的大阪南區」設定為故事舞台,以別具魅力的筆法展現對家鄉的深厚情感。

➤第78屆野間出版文化獎評選結果於本月5日出爐,村田沙耶香憑藉今春推出的反烏托邦小說《世界99》上下冊(集英社),成為本屆野間文藝獎得主。《世界99》講述社會透過人工生物,將性慾與生育功能自女性本體剝離,看似將女性從「工具」的重擔中解放,卻在追求潔淨與無瑕的同時,朝著詭異的方向發展。作品中觸及的性別及人權議題,與當前社會有著巧妙呼應。

除了文藝獎外,本屆野間獎將出版文化獎頒給了《Butter》作者柚木麻子、《國寶》作者吉田修一,以及電影《國寶》導演李相日。有「新世代女性生存寓言」之稱的《Butter》,是柚木在2017年出版的作品,其英譯本在 2024 年於英國、美國推出後引發國際熱議,目前全球累計銷量已突破 120 萬冊,並簽下38 國譯本版權,展現日本出版品在國際舞台的影響力。

以歌舞伎爲題材的《國寶》,則是吉田以大量田野調查為基礎,精緻描繪傳統舞台與人性的藝術傑作。在日韓裔電影導演李相日,將作品的濃烈情感與日式美學呈現得淋漓盡致,無論在話題度還是日本傳統文化推廣上,皆可見其卓越貢獻。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中學歷史課如何談戰爭與性暴力?讀《上一堂「慰安婦」的課》

《上一堂慰安婦的課:一位日本中學教師的戰鬥紀實》是日本教師平井美津子記錄她多年在課堂現場的教學紀錄,書中呈現她如何在社會與政治壓力下,堅持讓學生理解戰爭中被掩蓋的慰安婦議題。

慰安婦議題長久以來是日本社會的敏感地帶,平井老師以中學教師的身分,透過課堂討論、閱讀史料與受害者證言,引導學生重新認識「國家暴力」與「歷史責任」。本書不僅呈現課程如何探討慰安婦制度的歷史脈絡,也揭示了二戰後的日本社會,如何在戰爭的記憶與遺忘之間擺盪。

➤從地圖看見戰爭中的性暴力

平井老師在課堂中向學生展示「日軍慰安所地圖」的段落,讓人印象深刻。那是一張標示出日本在亞洲各地的慰安所分布地圖,密集的地點標記讓學生不只震驚,也理解了慰安婦並非單一事件,而是一套由國家主導系統性的性暴力制度。

平井並未要求學生接受特定立場,而是讓他們透過圖文、史料,理解「國家」與「暴力」之間的關連性。她以具體證據取代抽象說教的教學方式,讓歷史真相變得可見而真實。她的課堂提醒教育工作者:歷史教育並非傳遞史事,而是讓學生有能力辨識權力與敘事。歷史教育的價值,正在於讓學生學會看見被隱藏的事物。


日本「戰爭與和平婦女博物館」製作的「日軍慰安所地圖」英文版。(©アクティブ・ミュージアム「女たちの戦争と平和資料館」(wam))

➤官方敘事的變化與影響

書中收錄了最近30餘年日本政府對慰安婦問題的多次「官方談話」資料:從1992年加藤內閣官房長官發言的初步承認,到隔年河野談話的正式道歉,再到1995年村山談話的全面反省。這些發言曾為日本與亞洲鄰國的和解帶來希望。

然而,2015年的安倍談話中「後代不必再為此道歉」,看似要結束歷史爭議,實則重新定義日本政府責任的界線,使道歉變成可以被「劃句號」的政治事件。

官方發言的變化反映出政治敘事風向的變動,影響輿論、教材編纂,也讓教育現場陷入新的困境。顯示出「歷史」不是被動存在的過去,而是一場持續至今的話語權鬥爭。政府的修辭改變了社會的記憶,平井則選擇讓學生閱讀這些談話全文、比較語意的差異,讓歷史課成為再現政治語言與權力關係的場域。

平井也在書中多次提到,因為講授慰安婦議題,遭遇到右翼媒體攻擊、家長抗議與學校的行政壓力。這些情節在日本社會或學校中並非個案,卻令人同感到一名教師面對體制時的孤獨。

她並非將自己塑造成英雄,而是誠實地描述那種「知道真相卻被要求沉默」的困境。她說:「如果我選擇沉默,那也是一種立場。」同樣身為教師,這段話我讀來極具既視感。

在社會集體迴避的議題中,仍要維持教學的誠實與理性,這正是教師最艱難的地方。平井的行動展現了,選擇中性立場並非遮蔽爭議,而是提供學生接近事實的途徑。真正的客觀,是讓多元聲音都能發出、被聽見。

➤訴訟挫敗的社會意義,暴力結構的延續

慰安婦受害者的跨國訴訟多以「主權免責」為由遭駁回,但卻迫使日本公眾重新面對歷史。平井引導學生閱讀判決文件、分析法律語言,討論「主權免責是否合理」等相關問題。

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只是情感教育,不是站在「同情受害者」的位置理解歷史爭議,更是一場公民思辨的實踐行動。她在書中指出:「當法律無法伸張正義,教育就成為最後的防線。」在法理無法回應正義與倫理的情況下,教育自當承擔起維繫記憶與價值的責任。這樣的價值,使歷史課程跨越教育現場,同時成為社會自我修復的現場。

平井的課堂也讓學生閱讀不同版本的歷史教材、比較各國新聞報導、討論慰安婦議題在國際社會中的位置,讓學生理解史料如何被編寫與詮釋。這提醒我們,歷史教育的目的,不在於形成一致的價值,而是在於讓學生能夠理解「歷史如何被建構」,特別是在當前資訊膨脹的時代,分析、判斷比記憶事件更為重要。

平井巧妙將戰爭時期的慰安婦制度,與當前的沖繩美軍基地問題並置。她指出,戰時的性暴力與今日沖繩處境的不平等,其實具備了相似的結構——當國家高舉「安全」或「公共利益」之名,往往是犧牲最弱勢的群體,讓其為整個社會付出代價。

她並非要將兩者混為一談,而是讓學生思考「結構性暴力」的持續。歷史觀不應是道德判斷,而是培養學生觀察暴力結構如何在不同時代上演,此即歷史思維最具批判力之處。

➤作為教師的共鳴:風險與誠實

平井在書中坦言,自己也曾動搖、害怕被誤解,但仍選擇面對學生說出真相。這股直視歷史不正義的勇氣,源於她身為教育工作者的堅持,她說:「只要有學生願意聽,我就有理由繼續。」

臺灣的基層教師在課堂上談論社會議題時,也常有各種顧慮:學校的立場、家長的反應、輿論的壓力等等。這本書鼓勵臺灣的老師們,若教育者不敢觸及爭議,可能失去讓學生學會判斷的機會。

《上一堂慰安婦的課》是一部關於歷史記憶與教育的書,書中沒有激昂的口號,而是以課堂對話、學生的表情與回應,具體展示教育在現代社會中的真正力量——不是提供答案,而是保留提問的勇氣。

社會上多數人並不主動探問歷史的真相,而記憶又常不時遮蔽於時間的迷霧中,需要學校裡一代又一代教師與學生的反覆追尋,才能讓學生積極思考「我們從哪裡來,又要往哪裡去」。教育並非政治,不是如何修飾道歉的敘事,而是如何誠實。教育的使命,正是讓歷史與真相持續被討論,讓記憶在課堂中對話以保持重量。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上一堂「慰安婦」的課:一位日本中學教師的戰鬥紀實
「慰安婦」問題を子どもにどう教えるか

作者:平井美津子
出版:黑體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平井美津子

生於大阪府。畢業於立命館大學文學院史學系日本史專業、奈良教育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課程。擔任大阪府公立國中教師,大阪大學、大阪公立大學和立命館大學的兼任講師,也是「孩子與教科書大阪網絡21」事務局長,以及歷史教育者協議會會員。著有《上一堂「慰安婦」的課》、《教科書與「慰安婦」問題:持續向孩子們教授歷史事實》、《原爆孤兒:聽見「幸福之歌」》、《舊金山的少女像:面向有尊嚴的未來》、《教育敕語與道德教育:為何是現在》、《面對生活困難的孩子:建立比羈絆更寬鬆的連結》。與人合著有《百科全書:太平洋戰爭與孩子們》、《戰爭孤兒的戰後史》第一卷及第二卷、《不走觀光路線的京都》、《如何向孩子教導「近現代史」》、《歷史學入門》、《殖民化與去殖民化的比較史:以法國—阿爾及利亞與日本—朝鮮關係為中心》、《我們不會沉默!》、《「日韓」糾結之情的擴大與我們》等。《上一堂「慰安婦」的課》已被譯成韓國版及台灣版。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11-20 17:00
OB短評》#555讓不同生命流動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更富裕也更平等

對西方財富史的新觀點
Richer and More Equal: A New History of Wealth in the West
丹尼爾.華頓斯通(Daniel Waldenström)著,閻紀宇譯,春山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本書以西歐先進國家的長期觀察為基礎,挑戰「財富自工業革命以來愈趨集中」的經典論述。作者主張,房屋自有率的提升與退休金儲蓄制度,反而推動了財富的平均化,並以豐富資料支持此一新觀點。在如此的論述中,關於財富分配、社會階層與制度演變的辯證,以及「富裕」與「平等」是否必然對立的思考,無疑為理解當代的經濟活動與模式開啟了新的反思方向。【內容簡介➤

摸得到的靈感

SUZY LEE談創作與人生
만질 수 있는 생각
蘇西.李(Suzy Lee)著,施沛譯,大塊文化,680元
推薦原因: 思   樂   
我們總是會好奇,創作者腦中的靈感或創意是怎麼形成的?因為這些靈感有如沒有源頭的「訊息」,不像「知識」一樣有系統有組織可以掌握,Suzy Lee這本書正正回答了這個大哉問。書中整理了Suzy Lee的創作日常,以最不經意的方式將「訊息」轉譯到「載體」上,如一個念頭成為一本小小手作書,甚至之後成為「商品」的過程。然而在沒有任何價值或知識框架的中介下,「訊息」同時轉化為情感、觸覺、觀點,摸得到的靈感於焉成形。【內容簡介➤

邊境流離

遷徙者的生命故事
Drawn Across Borders: True Stories of Migration
喬治.巴特勒(George Butler)著,杜蘊慈譯,天培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益  
帶著畫筆的旅行,關於流徙的速寫。只是靈光一瞬的畫面,凝視的光景,便展現出畫家的洞見與人道關懷。而畫面中帶著日常感的混亂破壞,既讓我們見到戰爭與生活纏繞在一起的模樣,也流露出戰亂的縫隙、眇眇草民的無奈,像是一塊塊拼圖。讓流離不再只是數據,是行記,也是見證,拼成時代的悲歌。【內容簡介➤

西納列克

Snaliq
高俊宏著,春山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獨 
這部作品似報導,似隨筆,似小說,內容與文體同樣不好歸類,卻有一種浸潤的體感,讓人分明感受到台灣深山的幽冥與歷史的迷茫。高俊宏去到了只有他能去的地方,又能把那個驚人的視界帶回來,底氣清堅,的確是本島限定的稀有種。【內容簡介➤

臺灣草葉集

黃春明著,遠流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黃春明有如21世紀的文藝復興人,從早期的文字創作過渡到新世紀轉化為紙貼畫、童話故事、劇場,這次帶來整體性強烈的植物插畫與散文。透過節氣、民俗知識、田野筆記,重新詮釋圍繞在台灣民居巷弄中、成長記憶裡的各種植物,讀來有淡淡的鄉愁感與新體悟。【內容簡介➤

讚美洪水

In Praise of Floods : The Untamed River and the Life It Brings
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著,黃煜文譯,衛城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極端氣候讓洪水從神話走入日常,作者遂以伊洛瓦底江為場域,從自然史到政治生態梳理水的力量:它滋養萬物、更新土地,也因人類試圖控制而被扭曲。本書作者將對現實局勢的關懷從政治延展到環境變遷,描寫水與人相愛相殺的漫長纏鬥。透過他山之石與在地經驗的對照,提供我們與自然相處的不同視野。【內容簡介➤

成為「新二代」

多元文化與地緣政治下的跨國婚姻子女
Becoming the "New Second Generation" : Children of Cross-border Marriages Navigating Multiculturalism and Geopolitics
藍佩嘉著,春山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這本社會學田野成果,延續也打開作者於前面兩部專書中聚焦的跨國、勞動、教養等命題,更接合了當下南向、國家語言、長期照護、國際化等政策中缺失的觀點。讓多重社會議題聚合在「新二代」這個群體,又輻射出跨文化、青少年成長與國族認同等新世代重要子題,是一部非常應時與真實的作品。【內容簡介➤

被禁錮的自由與附著其上的靈魂,一名巴勒斯坦囚犯的獄中手記
The Tale of a Wall: Reflections on the Meaning of Hope and Freedom
納瑟.阿布.瑟路爾許(Nasser Abu Srour)著,麥慧芬譯,商周出版,52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作者是被關押在以色列監獄中的巴勒斯坦人,「牆」除了是監禁其身體的存在,亦是阻絕其心靈、文字,橫亙於以巴之間無法跨越的障礙。然而歷史在巴勒斯坦這端,有Nakba(巴勒斯坦人大逃亡)以及「石塊起義」等較少被認識的事件。透過作者的回憶,爬過艱難的記憶之牆與物質阻礙,終於讓這部史詩作品,來到台灣讀者面前。【內容簡介➤

TAXI!我遇到的那些司機

TAXI! Stories from the back seat
艾美.迪雍(Aimée de Jongh) 著,徐彩嫦譯,積木文化,399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本書作者是荷籍印尼裔的插畫家,似乎生來就帶有跨文化觸角。她在世界各地穿梭留下的各種景觀中,慧眼聚焦穿梭於在地城市的計程車司機,且提煉出細緻的人生故事與情感。這些故事在作者強大又獨到的分鏡、筆觸中被安置,讓圖文共創一部精采傑作。【內容簡介➤

眼睛最美味

The Eyes Are the Best Part
金智恩 (Monika Kim)著,林零譯,臉譜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韓裔美籍作者精煉個人跨文化與非常態經驗,寫出一部亞裔母系驚悚,將飲食、親子關係、父權毒素、家族生態、移民困境等社會議題,融入驚悚敘事。在節奏極佳的故事推進過程,最後朝向的並非毀滅,而是創傷修復,是近年來十分獨特的亞裔小說作品。【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