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在牢牆內以文字呼喊自由 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的巴勒斯坦作家,遭監禁30多年後終獲釋放

歷經兩年多的漫長戰火與談判,以色列與哈瑪斯(Hamas)終於達成停火協議。且在10月13日,哈瑪斯釋放最後20名囚禁於加薩的以色列人質;以色列也釋放將近2,000名巴勒斯坦的囚犯。

在以色列釋放的巴勒斯坦囚犯當中,包含在以色列關押多年的作家納瑟.阿布.瑟路爾許(Nasser Abu Srour)。納瑟在獄中超過30年,期間曾出版詩集、小說,並入圍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文學獎項之一。納瑟終能從牢獄返家,不僅是家人引頸期盼多年的好消息,也受到文學界的廣泛關注。

➤從禁錮到自由

13日深夜,將近40輛載著巴勒斯坦獲釋囚犯的巴士,緩緩駛往加薩南部的汗尤尼斯(Khan Yunis),大批巴勒斯坦民眾歡呼、揮手,迎接囚犯們回到家鄉。

有些或是者探出車窗,或比出勝利手勢,或像群眾揮手,或高舉巴勒斯坦的國旗;也有些囚犯爬上車頂,揮舞哈瑪斯的旗幟。有些人與朋友家人緊緊擁抱,有些人被抬到人們的肩膀上,有些人則筋疲力盡地癱坐在一旁。

此次以色列釋放將近2,000名巴勒斯坦人當中,超過1,700人是在此次以哈衝突開始後,被以色列軍隊從加薩逮捕、居留,且尚未被起訴的羈押者;另外250名囚犯,則被以色列判定犯下重大罪刑,已在獄中服刑多年。

250名囚犯中包括許多知名人物,例如法塔赫(Fatah)(全稱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的成員謝赫(Raed Sheikh)和法塔夫塔(Iyad Fatafta)、哈瑪斯指揮官伊薩(Mahmoud Issa)等人。他們部分被釋放至約旦河西岸地區、東耶路撒冷和加薩,另有154名囚犯則被送往埃及。

對於以色列人民來說,這些囚犯是曾殺害以色列士兵、警察的「恐怖分子」,因此釋放這些人令不少民眾氣憤不已。不過,對於巴勒斯坦人而言,這些已被關押數十年的同胞,是挺身對抗以色列軍事佔領的戰士,歷經監禁、毆打、飢餓等艱困處境,成為民族政治抗爭的重要象徵。

➤在牢中誕生的作家

以色列釋放的250名罪犯中,包括曾以《牆:被禁錮的自由與附著其上的靈魂,一名巴勒斯坦囚犯的獄中手記》(The Tale of a Wall)一書,入圍有「阿拉伯布克獎」美譽的國際阿拉伯小說獎,以及美國國家圖書獎翻譯文學類、美國筆會翻譯獎入圍的作家納瑟.阿布.瑟路爾許。

納瑟曾於大學時期投入法塔赫學生組織,1993年,由於涉嫌參與一起殺害以色列情報人員的案件,他與堂哥馬哈茂德・阿布.瑟路爾許(Maher Abu Srour)先後遭到逮捕,經過以色列的拷問後,被判處無期徒刑且不得假釋。

以色列的媒體、倡議人士,稱納瑟是「被定罪的殺人犯」;巴勒斯坦的媒體則表示,納瑟是因「在一次英勇行動中擊斃一名以色列軍官」而被判處終身監禁。不過,納瑟在遭以色列軍方逮捕後,遭遇了嚴酷的審訊才被判刑,當年納瑟參與犯案的過程與細節,目前外界仍難以確認。

➤寫作作為抵抗

從1993到2025年,30多年的漫長禁錮,納瑟在獄中完成他在伯利恆大學(Bethlehem University)學士學位,並取得聖城大學(Al-Quds University)的政治學碩士學位。

透過書寫,他不斷從牢獄之內,向外傳遞他的處境與所思所想,出版詩集《關於監獄與其他事》(عن السجن وأشياء أخرى)與小說《牆:被禁錮的自由與附著其上的靈魂,一名巴勒斯坦囚犯的獄中手記》(The Tale of a Wall: Reflections on the Meaning of Hope and Freedom)。

《牆:被禁錮的自由與附著其上的靈魂,一名巴勒斯坦囚犯的獄中手記》(以下簡稱《牆》)不是一部充滿憤怒的書,納瑟並未詳述刑罰的殘酷,也未大力控訴、指責,僅以優美詩意的文字,而是深刻描摹自己30年牢獄中的情感與思想——在被迫靜止的世界裡,記錄一個人如何與牆對峙、與語言對峙,最後與自己對峙,文字清澈、沉靜,像是從石縫滲出的水。


網友 neelwafurat

黎巴嫩的達爾‧阿拉德出版社(Dar Al Adab)首次出版《牆》,之後由盧克.利夫格倫(Luke Leafgren)翻譯成英文,法語、西班牙語與義大利語等多種語言譯本也陸續推出。國際文壇開始傾聽這位「在牢中誕生的作家」,繁體中文版由商周出版社於2025年9月推出。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稱這本書為「讓人重新看見這場漫長衝突的全新角度」,力讚納瑟的文筆「詩意而人性」;《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則指出:「他將牢獄生活的每一幕化為散文詩,令人想起巴勒斯坦詩人馬哈茂德.達魯維什(Mahmoud Darwish)的回憶錄。」《泰晤士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描述這是一部「勇敢、誠實、充滿啟發的作品」。


繁體中文版由商周出版社於2025年9月推出。

➤他的文字是從最黑暗的地方綻放的光

一名巴勒斯坦作家與記者伊薩(سامية عيسى)評論,納瑟在書中的提問,與我們對囚徒生活的慣常印象相悖,他提出鮮少有人思考的問題,帶領讀者想像漫長的無期徒刑,對囚徒帶來的影響。伊薩指出:「即便我們以為了解巴勒斯坦囚犯在以色列監獄中的苦難,但透過《牆》,我們意識到自己的認知仍不完全。」

負責《牆》一書、納瑟的編輯拉娜.伊德里斯(Rana Idriss)表示,自己將前往埃及親自與這位長期通信往來的作家見面。「納瑟的文字,是從最黑暗的地方綻放的光。」她說,「現在,光終於照到了他自己身上。」

➤牆倒下之後

過去在關押期間,納瑟曾幾度有望成為以色列與哈瑪斯交換囚犯的人選,卻接連三次以失敗告終。直到此次,以色列當局終於決定釋放納瑟,他與其他多名囚犯被送往開羅,與許久未見面的親人朋友相擁。然而,他卻沒有機會與自己的父母重逢。

納瑟被捕的初期,有長達7年的時間被禁止與家人見面,正是在這段期間內,他的父親過世,母親也因悲傷失明。以色列開放親屬探望納瑟後,其母親定期前往,然而,高齡的母親於他遭釋放前兩個月過世,未能親自擁抱重獲自由的納瑟。

➤文字能穿越鐵門,抵達外面的世界

此次以色列釋放的囚犯中,除了納瑟以外,還有幾位知名的巴勒斯坦作家,包括巴西姆.坎達吉(Bassem Khundakji)和卡米爾・阿布・哈尼什(Kamil Abu Hneish)。

其中,卡米爾自2002年起遭囚禁。在20多年的牢獄生活中,卡米爾並未讓監獄奪走思考,反而在獄中出版15本以上的書籍作品,透過文字、小說分析巴勒斯坦的現實,並探討身分與自由的問題。

巴塞姆則於2004年起遭囚。他在關押期間寫詩、寫小說,並在2024年以小說《面具,天空的顏色》(A Mask, the Color of the Sky)拿下國際阿拉伯小說獎,成為第一個在監獄中獲得此獎的巴勒斯坦人,也是第三位獲得此項殊榮的巴勒斯坦作家。

牆的另一邊,仍有希望;而文字,正是那道裂縫滲出的光。


網友 Amazon

➤從囚室到文壇 筆與槍枝同等重要

監禁與時間,並未削弱這些巴勒斯坦人的聲音,監牢反而成為他們書寫與思考的舞台,藉由文字,將巴勒斯坦人民的聲音傳遞給世界。

巴勒斯坦媒體《Raya Network》如此評論:這些作家最終獲得釋放,但他們不僅走出監獄,更走出了一個時代——在與束縛、時間和孤立的長期抗爭中,他們最終取得了勝利。卡米爾、巴西姆與納瑟的文字,將永遠見證不僅是佔領的不公,也見證巴勒斯坦人將最嚴酷的壓迫,化為無盡創造力的能力。對他們而言,自由不是事件,而是選擇;筆的作用與槍枝同等重要。

筆戰勝了鐵欄杆,文學取得了勝利,因為監獄無法囚禁思想,也無法阻止墨水流動。


文章授權轉載自「地球圖輯隊」,原標題與連結:〈在牢牆內以文字呼喊自由 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的巴勒斯坦作家,遭監禁30多年後終獲釋放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11-26 16:45
閱讀隨身聽S13E9》從家常菜練就的大廚:訪飲食文化學者陳玉箴 ft.《媽媽吃魚頭》

近年飲食史、飲食文化的書寫與研究日益增加,從食材、調味、烹調方式的探究中,發掘出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故事與知識。例如自然生態的變遷,物質、科技、交通、產業的發展,甚至地緣政治的影響等等。飲食文化學者陳玉箴近日出版《媽媽吃魚頭:臺灣飲食學者的家庭餐桌小史》,將目光聚焦於自己家的餐桌與廚房,以及家中的大廚——媽媽,從回憶媽媽的菜餚與身影中,帶領讀者認識台灣戰後飲食生活的變遷脈絡。節目精彩,請別錯過。

【精華摘要】

➤兼具文學性與知識傳遞的飲食書寫

主持人:關於飲食書寫,每隔一陣子就會有新的書籍推出。這本《媽媽吃魚頭》在書名就表明其中有「媽媽」的角色,是一本與家庭相關的飲食書寫,讓人想起林文月的《飲膳札記》,文字特別優美。而陳老師這一本寫的很多是平易近人的家常菜,但又納入了一些時代、社會的變化,例如烤箱、冰箱的出現與普及,或是台灣曾經是全球「草菇」第二大產區,但是現在市面上已經很少買得到了。

陳玉箴:台灣的飲食文學的確是大約從1999年、林文月老師的《飲膳札記》後比較蓬勃發展,也有很多精彩作品,我有在大學開設相關課程,也做飲食的社會文化與歷史研究。

寫這本書的時候,除了希望紀念母親而寫下她做的菜,也有意識地加入我多年來做飲食文化研究,觀察到的各種社會現象與歷史發展,查找了許多統計資料。例如我好奇台灣在什麼年代開始使用家庭烤箱?使用比例有多少?以及草菇、水產、畜產等產業發展,可以透過政府部門的調查統計資料,更加了解台灣飲食文化的演變。

主持人:如果只描述統計數據,可能會有點生硬,但是以文學形式來書寫,兼顧了感性與知識傳遞。我記得我家也是很早就買了一個白鐵號烤箱,大約1970年代。

陳玉箴:哇,那非常早耶!

主持人:當時的烤箱我記得不是用電、而是放在瓦斯爐上用火燒的,所以控制溫度就有點麻煩。但也是因為有烤箱,我們小時候就吃到西點、或是烤白菜這類菜餚。

陳玉箴:那是西方飲食進入台灣滿早的階段,您也是非常有口福。

➤看書、看電視學做菜的年代

主持人:我覺得每個家庭的餐桌其實都反映了很多事。您父母來自中部,除了有本省菜,書中也提到媽媽會看傅培梅的食譜學做菜,所以做了很多本來不熟悉的菜餚?

陳玉箴:其實我母親原本是不下廚的,結婚之後才忽然面臨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學會做菜。我以前做女性口述歷史訪問、閱讀相關材料的時候,也發現很多女性都是如此。尤其是在50年前那個時代,一結婚可能整個家庭的責任就壓下來,有些婦女是從小就必須在廚房裡幫忙,跟長輩學習。但是像我母親過去並沒有下廚,她怎麼學呢?她其實很依賴像傅培梅的食譜或電視節目。

所以像傅培梅當年有這麼大的影響力,除了當時台灣的國際處境等,也因為當時開始有許多都市裡的中產階級女性,需要學習做菜。


陳玉箴收藏的母親的食譜書。(陳玉箴提供。)

主持人:其實傅培梅本來也不會煮,她事實上就是她的讀者們的寫照:因為家庭身分改變,必須要開始煮菜。這點或許現在的人難以想像,現在很多人三餐都外食了,以前的外食選擇沒有那麼多,而且外食花費又高。你的母親也是因為結婚才必須煮菜,你覺得她實際上喜歡下廚嗎?

陳玉箴:應該是說過程滿辛苦的,可能會遭受一些批評,或者是先生不捧場。其實她個性很好強啦,應該是給自己滿大的壓力。看食譜、電視節目、跟鄰居太太討教、在菜市場詢問,用各種方法學習。我有印象的時候,媽媽的手藝已經非常好,煮的都很好吃!


陳玉箴母親的食譜書中留有當年的記號、折角。(陳玉箴提供。)

➤從烹飪的勞累中找到趣味

主持人:那您自己是從什麼時候接觸廚房裡的事情?

陳玉箴:我媽媽因為自己經歷這個過程,認為小孩如果早點學,就不會等到結婚以後才忽然要做,會很辛苦,所以她希望我們早點在廚房裡見習。

我母親一開始是因為責任感才做菜,難免會覺得疲累,但我覺得她也努力在其中找到樂趣,包括會找新的食譜、學新的做法等等。後來雖然是因為我的關係才買了烤箱,但她也會試著用烤箱來做菜。

主持人:那表示她是很有好奇心的人,喜歡嘗試新的事物。

陳玉箴:對,她很喜歡嘗鮮、嘗新。我書中也提到生機飲食、有機食品,是1990年代中期左右開始在台灣出現。有的人可能比較保守,會先觀望一陣子。我母親則是很想要試試看,我們家就很快有機會吃到所謂生機飲食。

從她身上我學習到,雖然做菜是責任,也有些辛苦疲累,但就是要從中找到樂趣。像我現在做菜也不一定照食譜,看冰箱裡有什麼,或自己突發奇想,就把食材組合起來。


延伸閱讀:現場》從廚房到世界,一代女性的螢幕典範:金恬、洪愛珠對談《切、炒、觀、學:傅培梅、戰後臺灣與20世紀中華料理》

主持人:網路上面可以找到一些傅培梅煮菜的影片,現在看覺得她真了不起,完全不慌不忙,一面講話一面動作且非常流暢,還要在限定的時間內把菜做完。後來聽媒體朋友說,以前傅培梅煮好的菜餚是工作人員都希望能吃到的。

陳玉箴:說到傅培梅,想推薦大家看一本近期翻譯出版的《切、炒、觀、學:傅培梅、戰後臺灣與20世紀中華料理》,作者是在美國的歷史學者金恬(Michelle T. King)。如果這兩本書一起看,相信會更瞭解傅培梅,以及她所經歷的時代與台灣社會的改變。

➤富含色、香、味的情感與回憶

主持人:那麼您這本書是用什麼方式來鋪陳內容?

陳玉箴:大致按照時間順序,首先談到媽媽從小姐變大廚,也寫到媽媽做了哪些菜,例如她會考慮季節、不同時候盛產的食材等等。

主持人:就是現在常講的「著時」,其實以前沒有那麼多進口食材,當季食物產量較多,也比較便宜。

陳玉箴:是,以前很自然地會隨著季節煮菜,譬如像最近的季節,可能是烏魚快要上市了,在我們家就會出現烏魚料理。後面也寫到有時候會外食,去吃牛排、冰淇淋,跟父母一起出去用餐的美好回憶,還有跟媽媽一起上菜市場買菜等等,對我來說是很個人珍貴的經驗。最後寫到我長大後自己烤餅乾、跟母親一起出國自助旅行。這些回憶都在我作為女兒的角色中,留下很深刻的情感。

主持人:假如沒有食物的話,那麽你跟母親的回憶有附著的地方嗎?

陳玉箴:我想可能沒有。這也是我在母親離世後的切身感受,在廚房裡的時候,特別想念她,經常想起在廚房裡跟母親的互動,我覺得這些生活經驗構成了很強的情感連帶。即使是採買、備餐的過程,我笨手笨腳被母親嫌棄,現在想起來還是很甜美的回憶。

➤家常菜獨有的豐盛美味

陳玉箴:現在投入飲食書寫的人已經很多了,大多寫小吃或精緻的菜,所以我才想寫「家常菜」,想讓大家回頭想想,其實家庭裡的菜也很好,而且可能正在流失。希望大家可以把家裡的味道多多少少留一點下來。如果長輩還會煮,趕快去跟他們學習或者幫他們做紀錄。

主持人:是,如果記憶裡沒有家常菜,似乎也有點悲慘。那你特別想念媽媽的哪幾道菜呢?

陳玉箴:我很想念書裡也有寫到的肉羹,雖然外面很多店在賣,但是媽媽做的絕對不一樣。媽媽做的料特別多,而且我媽媽是從魚漿就開始自己做,不是某天忽然想到就可以做,需要提前跟菜市場老闆預訂食材。

主持人:那你自己有做過這一道嗎?

陳玉箴:我沒有,太費工了,而且很怕做了沒有那麼好吃的話,就毀了我的美好回憶。有些簡單的菜餚,即使涼拌小黃瓜、菜脯蛋我也覺得我做的比不上媽媽做的好吃。即使想要重新復刻出來,但有時候味道就是差那麼一點,也不知道差別在哪裡。

➤把好吃的留給家人,也可以留給自己

主持人:你會再把媽媽的味道傳承給下一代嗎?


媽媽吃魚頭:臺灣飲食學者的家庭餐桌小史

陳玉箴:我的小孩看了這本書之後,注意到的卻是,我寫到去接小孩前我會去吃一碗豆花。他們說:「媽媽,原來你會自己去吃好料啊。」

這本書名取作《媽媽吃魚頭》,是指老一輩比較犧牲奉獻的那一面,寫這本書是想記錄過去那一代辛苦的媽媽們。但其實時代不同了,現代女性面臨不一樣的挑戰,現在的媽媽也沒有一定要下廚。

主持人:這個形象很鮮明,像我這一輩的讀者應該滿有共鳴的,但有些喜歡魚頭的人或許會認為,那是值得獨享的好東西呢!

陳玉箴:過去普遍來說大家還是喜歡吃魚肉,也沒有那麼多人懂得吃魚頭。魚頭也許像是剩菜,或大家沒那麼愛吃的菜,以前常常是媽媽自己吃掉,把好的留給家人。可能不是每個媽媽都如此,而且現在我們也會希望媽媽不要吃剩菜了。

這本書還想傳達的是,現在的媽媽可以不用下廚,但是也可以選擇下廚。我覺得或許可以把下廚視為一個重要的能力,在想要療癒自己的時候,有能力煮一點好吃的東西,是愛自己的很好的方式。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讀者》2024年抽中40本年度好書的他,以閱讀展開的旅行

收到包裹的當下,40本書竟出乎意料的龐大,一箱箱堆放起來,幾乎佔據房間內的空間。打開滿箱的書籍,宛如走進書店一般,被飄散的書香圍繞。

在受制於網路社群演算法的今天,失去了與不同書籍類型相遇的機會,加上生活庸碌,除了工作因素,已鮮少走訪實體書店,忘記那份漫步在陳列著無數的紙本書之間,信手翻閱,與好書不期而遇的喜悅。而這次開箱「2024 Openbook好書獎」的書籍,則再次打開了我的閱讀視野。

➤在古生館遇到被誤會的竊蛋龍

於是我從成堆的書山中,隨便抽出一本。是《好久・不見》。我平常並不會看科普書,更遑論談論古生物,不過本書卻意外地令人著迷。我雖然喜愛台灣史,但對遠古一無所知,更從未想像過這片土地上,曾經存在這些龐然大物,挖掘、研判過程還如此曲折。

看完雖然很想去參觀台南的左鎮化石園區,但就近去了台北的臺灣博物館古生物館,看到很可愛的竊蛋龍,因為牠被誤會是偷蛋小偷,真是有趣。


《好久・不見》中提及的古菱齒象化石,在臺灣博物館古生物館也有收藏。

➤我家住在「海山煤礦」附近

接著,因為住在捷運海山站附近的地緣關係,在追溯地方歷史時,得知當地曾有座「海山煤礦」,但並非在地土生土長的我,其實沒有特別的情感連結,直到看完《末代女礦工》。

作者結合礦坑變遷歷史,梳理了親人阿嬤的一生。即便面臨家庭劇變,迫於生計走進礦坑,見證多次礦災生離死別,遭受不合理對待,阿嬤仍堅韌地撐起生活,使得這段疏遠的歷史變得有血有肉。


建安福德宮,詢問在地耆老,為從前礦工們祈求平安的「寄命土地公」。

➤神明帶我再訪艋舺

日前因緣際會參加了由作家唐墨帶路的艋舺街道巡禮漫步,走訪了龍山寺、清水巖、青山宮等宮廟。活動講解了怎麼跟神明祈願、跋桮、求籤詩等宮廟文化活動的意義,以及分享周邊私心愛吃的店家。

在此之前,我並不知道《臺北男神榜》這本小說,也不認識這位作者。現在回過頭來閱讀著作,不只文字生動躍於紙上,形象活靈活現,更感受到人生與神明的牽引。


近期內兩次造訪青山宮,第二次終於如願吃到一旁的「涼粉伯」。

➤民主自由透視鏡

隨著國會擴權法案、憲法法庭癱瘓,社會上充斥著矛盾,我在期間接連閱讀了《圖博千年》、《香港不屈》、《監控國家》3本書。從大唐文成公主到九龍皇帝,從圖博(西藏)到香港,甚至於輝達晶片與新疆違反人權的監控,以歷史文化、商業科技等不同層面,探討中共無所不在的壓迫和控制,以及《夜遊》裡的戒嚴日常,深刻感受到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何其珍貴。


趁著「臺北古蹟日」參觀立法院議場,盼望引以為戒,臺灣不屈。

➤生命何以裁量?

在這40本書中,最令我衝擊、印象深刻的是《為了這個家,我殺了我自己》以及《今生好好愛動物》。後者引用動保處獸醫師簡稚澄的自殺遺書,除了為她以流浪動物安樂死的方式,結束自身生命而震撼之外,還與另一本《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產生連結。

這兩本非虛構寫作,描述大眾最陌生的公務員——動物管理員、戒護管理員。他們是掌握某種程度裁量權,牽動受刑人餘生時光與流浪動物的生命,卻靜默且可能身不由己的底層人員。

而《為了這個家,我殺了我自己》則是一本漫畫,原以為是講述受原生家庭困境,遍體麟傷,被迫成長的兒少青年,卻不僅是如此。隨著主人公結婚生子,驚覺兒時經驗帶來的種種失措,令成年讀者亦能從中回首過往,覺察自身的陰影。


參訪動物收容所,即便能感受到環境已改善,但我個人仍難以久待,更難想像從前的樣貌。(註:此圖並非書中所描寫的單位)

➤讓「多元議題」被更多人看見

我原本想將每一本都讀完,但以我的閱讀速度,截至收到書將滿一年的10月,期間不時有其他讀物插隊,最終仍有4本尚未看過。也並非對每本書都有感觸,不過能從中窺見評審們在呈現多元文化上的用心。可能有些人會覺得脫離主流,但「獎項」的本意或許就是為了讓這些優秀的著作,可以被傳播得更遠,被更多人看見,將各種「議題」得以被更多大眾關注。感謝Openbook帶給我如此獨特的體驗,也期望好書獎能持續舉辦,成為台灣文化圈重要的出版獎項。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