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大師》心向自然,純任天真:藝術家和田誠的時空旅行

小時候讀了凡爾納(Jules Verne)的《地心歷險記》之後,不僅嚮往能到地心去探險,還想像著如果能深入地心,是不是可以從北極挖個洞,開鑿出一條貫穿地球的隧道,就能如同愛麗絲跳進兔子洞般,從另一個洞口探出頭來就是南極了。

麥克.巴奈特(Mac Barnett)和雍.卡拉森(Jon Klassen)文圖合作的《一直一直往下挖》,書中也有一對愛挖洞的小男孩,他們立下目標,若挖不到奇妙的東西絕不停手。在經歷了一場既奇幻又令人摸不著頭緒的冒險之後,突然不停往下掉的他們,又回到自家的院子(或者是另一個很像家的地方)。這本書充分滿足了孩子對「挖洞」的奇想。

懷有這種奇想的小孩應該不少吧!作品備受孩子喜愛的五味太郎,就曾經在小學三年級時,突然有一天在自家的院子裡開始挖洞。他日日進行,並偷偷觀察周遭人們的反應,有些人會批評,有些人只是旁觀和等待,有的人則直接忽略。最後他挖出一個令人驚嘆的洞,才心滿意足的停手。

孩子嘗試各種事物來建立自己的世界,玩沙、堆土、挖坑、填洞都是童年遊戲的一部份。由露絲.克勞斯(Ruth Krauss)撰文、桑達克(Maurice Sendak)繪圖,於1952年出版的《洞是用來挖的》,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故事裡提到「你可以把東西藏進洞裡」、「洞是用來坐在裡頭」、「洞是當你一腳踩進去會往下掉的地方」……以貼近孩子內心世界的語言,重新定義孩子眼中的世界。

無獨有偶,日本著名詩人谷川俊太郎小時候,也曾經在自家的院子裡挖了一個洞。這個洞雖然挖得不完美,但這個珍貴的體驗,卻成為他日後寫作的靈感。1976年他和插畫大師和田誠攜手創作的《あな》(洞),深刻又簡練的描寫出每個人對「挖一個洞」的深層渴望。


《あな》內頁

谷川把這個主題淺顯的童年生活故事,昇華為意味深長的寓言。這樣蘊含哲思的文本,唯有最純粹、抽象的圖像足以匹配,而這個任務也只有他的好友和田誠能完成。因為這位心向自然的藝術家,總會巧妙的平衡和融合「簡」與「拙」,以澄明之眼描繪出單純天真的境界。

除了繪本得到眾多讀者的喜愛,和田誠在設計、插畫、漫畫、書籍裝幀、散文、作詞、作曲和電影等諸多領域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這位跨域的藝術家是如何展開他的時空之旅呢?

1936年4月10日和田誠(Wakoto Wade)出生在日本大阪市,父親和田精當時任職於日本放送協會大阪中央放送局,是音響效果的先驅,也是日本知名劇團「築地小劇場」的創始人之一,因為導演了許多廣播劇,被稱為「廣播之神」。和田誠的父母親都是道地的「江戶子」,因此雖然生在關西,他和哥哥從小在家都是和父母說東京話。


築地劇場舞臺一景,東京 / 創作者:鄧南光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和田誠原本就不是個好動的孩子,因為得過中耳炎,身體不好,就更不愛出門玩耍了。父親曾對他怒喝,要他多出門活動,他反倒更喜歡在家安靜的畫畫,或者是看武井武雄和初山滋的繪本。

他經常在父親帶回來的廢棄廣播節目單背面塗鴉。起初是畫一些動物,漸漸發展成有簡單情節的故事,角色通常是壞人、武士、幽靈和怪物,還會為他們取些有趣的名字。母親非常珍惜他的作品,將那些紙片收集、剪裁,再親手用針線縫釘成小書。從他4歲起,共製作了6本,這是和田誠圖畫書創作的「種子」。

6歲時,和田誠在科學館看到人生中的第一部影片,那是一部有關游泳的紀錄片。後來他又看了劇情片《肉彈真勇士》和電影皮影戲《傑克與魔豆》,銀幕上變幻的影像,深深烙印在他的腦海中,成為他日後投身電影工作的另一顆「種子」。


石井桃子《小熊維尼》

進入長池國民學校就讀後,因正值太平洋戰爭時期,學校的體育課訓練特別嚴苛,讓不愛運動的和田誠非常苦惱。原本熱衷畫畫的他,美術課竟然也令他苦惱,因為老師總是要求他們畫寫實的鮮花或水果,不准畫眼前沒有的東西。對和田誠而言,畫畫是為了好玩,而不是一件工作,這個想法從小到大,一生都未曾改變。

9歲那年,父親因播放戰爭劇的看法和當局不同,突然被解雇,全家只好搬回東京世田谷的祖母家。因為空襲激烈,和田誠被單獨寄養在千葉縣的親戚家。雖然遠離家人,他卻一點也不感覺寂寞,每天忙著創作漫畫小冊,每一本都是有圖有文的極短篇故事,而且還模擬書的形式來編輯。書末的版權頁不僅列出印刷者、印刷所,甚至還畫上作者的鈐印,展現了他對「做書」的高度熱情。

一年後他回到東京就讀大井澤小學四年級,遇到了對他影響深遠的柳內達雄老師。柳內老師的國語課非常特別,有時甚至丟下課本,改唸兒童雜誌《紅蜻蜓》上的文章。老師也為他們朗讀少年小說,和田誠就是在那時初識《小熊維尼》。原本就充滿幽默感的故事,經過石井桃子的譯筆更加流利生動,讓和田誠以很新鮮的感覺聽老師朗讀。

在散文集《故事之旅》中,和田誠提到,國語課總不可能全部用在小熊維尼上。他迫不急待想知道後續故事,就纏著父母給他買書,後來也終生保存著這本愛書。這本書的插畫非常美,插畫家E. H. Shepard以精確的素描功底表現流暢的線條,將動物都畫得非常可愛,讓他一看就覺得心頭暖暖的。因為對這本書太著迷,小學時代的和田誠甚至寫了一篇比較不同版本譯文的作文,還自創有關小熊維尼的故事。

雖然和田誠自謙讀書量實在稱不上是讀書家,但由《故事之旅》的54個故事,可以感受到他從小到大浸潤書中的熱情和軌跡。從民間故事、繪本、漫畫、少年小說,到高中迷上推理小說,各類型作品涵蓋日本、中國和西洋文藝,他不僅為每一篇配上趣味的插圖,還展現了獨特幽默的觀點。

受到柳內老師的肯定,他更加勤奮創作圖畫日記,也因為老師的影響,他每天剪貼報紙上清水崑的政治漫畫,並開始模仿清水崑的「似顏繪」畫風。老師還將他的作品拿到雜誌社發表,對一個小學生而言,真是莫大的鼓勵。因為幸運的遇到賞識他才華的老師,讓當時面臨家變的和田誠,沒有因為父母離異而感覺受苦。


和田誠展中的似顏繪(圖片來源:和田誠Instagram@wadamakoto_world

戰後的世田谷區立富士中學仍是一片廢墟,中學生和田誠把送報紙賺來的錢,全花費在看電影上,他甚至和同好一起編劇、畫分鏡圖,想嘗試自行拍片。他也對美國電影的主題曲產生興趣,不僅抄錄歌詞將之翻譯,還傾囊收集貴森森的黑膠唱片。因為專注於這些嗜好,他幾乎無心在課業上。

考入東京都立千歲高中後,他和同學一起完成漫畫《西遊記》。因為太沉迷於做畫,連課表上的科目名稱,都以授課老師的似顏繪代替。他從朋友處借了一本Saul Steinberg的畫集《All In Line》,見到Steinberg運用簡單的線條,也可以傳達出豐富機智的藝術語言,在震撼和傾慕之下,他模仿複寫了全書每一頁。高一時期的和田誠,他的眼力、慾望、信念和專注力已令人望塵莫及。


Saul Steinberg《All In Line》內頁(圖片來源:NYRB

即使在考試期間,他還是看了很多電影、聽了很多爵士音樂。這個被熱情趨動的少年影迷,勇敢的寫信給美國電影演員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還附上一幅自己的漫畫,當收到回信時真是欣喜若狂。修學旅行時,他什麼都沒帶,只有一本素描本隨時記錄所見所聞。為了校慶活動,他寫劇本並擔任導演。對他而言,上學不只是為了學習,學校最好的東西就是朋友,他無法想像沒有朋友的學校。


和田誠於2005年創作「マトリョーシカ」(俄羅斯娃娃)(圖片來源:和田誠官網

和田誠原本對未來沒有立下明確的目標,無論做什麼事,「好玩」就是最高的準則。高二時,他去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參觀「世界海報展」,被瑞士海報設計家Herbert Leupin和Donald Brunn明亮輕快的作品吸引。相較於傳統的純美術創作,他更想成為「製作海報的人」,可以將他收集的各種興趣,凝聚在一方紙上,和更多人分享。


和田誠大學時期的海報製作「架空のLPジャケット」(圖片來源:和田誠官網

為此,他投考多摩美術大學的圖案科,入學後師從杉浦非水。但他依然無心課業,只願意做感興趣的事。參加海報比賽得到的獎金,轉手就買了相機,從中學時代對電影的喜愛更加狂熱。他熟讀電影雜誌,累積豐富的知識,連還未在日本上映的電影,比如《憤怒的葡萄》,他都依自己的想像畫出了海報。

大三那年,他以電影海報「夜晚的瑪格麗特」獲得「日宣美獎」(日本宣傳美術會)。這個重要的榮譽,打開了他的職業之路,大學還沒畢業,就已經被東芝企業邀請去拍電視廣告中的動畫。同時期他為雜誌《日本》畫似顏繪時,藝術總監杉浦康平也指導他對日本文字造型和絲綢版畫的認識。

由和田誠製作的海報


「Hi-Lite」香菸(圖片來源:和田誠官網

和田誠以詩人野上彰的作品編製了一本詩集,做為畢業設計作,接著就進入當時日本最先進的廣告設計公司Light Publicity工作。1960年他為「Hi-Lite」香菸所做的設計,至今仍繼續使用,已被視為經典。他採用的清爽藍色,被稱為「Hi-Lite  Blue」,後來影響了第一款新幹線「0系列」列車的配色方案。

工作之餘,這位重度影迷經常泡在新宿的「日活名画座」看電影。原本電影院的宣傳海報只有文字,應網版印刷工作室Saito Process的老闆之請,和田誠慨允每月為電影院設計兩張海報。這項不收酬勞的工作持續了9年,2021年出版的《和田誠日活名画座海報集》,匯集了當年的185張海報,其鮮豔的色彩和大膽的構圖,至今看來仍顯得清新而時尚。

與此同時,他也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21頭の象》,這本單頁漫畫集結集了他開會無聊時的塗鴉。和田誠本以為曾出版過長新太無厘頭作品的松居直,應該會賞識這部作品,沒想到收到的卻是負評。而當好友谷川俊太郎將這本書送給日本兒童文學家今江祥智,卻又獲得激賞。

和田誠不以為意,繼續玩更大。他和同為藝術設計師的橫尾忠則、宇野亞喜良共同創立了「東京插畫家俱樂部」。還邀請星真一、高橋睦郎、谷川俊太郎等人撰文,由他一手包辦繪畫、設計、裝幀、印刷和發行,自費出版了7冊「私繪本」。

這些私繪本當時每冊僅印行數百本,很快就絕版,成為傳說中的夢幻逸品。直到2011年才又重印再現,讓讀者得以見到獨特的故事情節和精美的插圖所創造出的奇幻世界。

真正由和田誠自寫自畫的第一本繪本是1963年出版的《月亮不見了》。人們經常將各種情懷寄託於月亮,如果有一天月亮被偷走了,會是什麼樣的景況呢?和田誠巧妙的將天文知識交織在美麗的奇幻故事中,月亮的盈虧、潮汐、月食等現象,在淺顯的插圖解析下,非常親和易懂。

1998年,因為天文館推出天體運行有關的節目,將這本書改編成動畫在全日本放映,和田誠因此也繪製了全新的版本。雖然如此,這並不是一本討論天文學的作品。出版當年正值冷戰時期,美、蘇在太空計畫上激烈競逐,故事的結尾,孩子們在遊戲當中,自然的將月亮送回天空,寓寄了和田誠反戰與企望和平的想法。

32歲那年,和田誠感覺商業設計已經無法滿足他創作的慾望,於是離開令人艷羨的廣告公司,自行在青山開立了個人工作室,這樣他就可以更無拘無束的悠遊在各種藝術形式中。他為詩人寺山修司的劇作編曲,為NHK的兒童電視節目製作動畫,為市川崑導演的人形劇「プペドン」設計木偶,為《產經週刊》的封面繪製名人似顏繪,直到1973年。

整個藝文圈就像和田誠的遊樂園,只要朋友提出新鮮的、有趣的計畫相邀,他一定全心投入。谷川俊太郎是他的摯交,自1965年兩人合作發表第一部作品《しりとり》以來,他們的合作持續了半個多世紀。谷川編織的文字世界與和田誠繪製的圖畫世界,完美的融合創造出獨特的世界觀。

《あな》(洞)就是一本唯有這對黃金拍檔才能創造出的傑作。故事的情節簡單卻耐人尋味:星期天的早晨,一名小男孩沒事幹,於是開始挖洞,家人和鄰居都來關心,而小男孩只是平靜的繼續往下挖,最後再把洞填滿。谷川富有節奏感的文字靜謐而深邃,在重複中蘊含著變化,呼應著小男孩看似無意義的行動,卻悄然已完成探索自我和世界的歷程。

這本書打破日常左右翻頁的習慣,採取上下垂直打開的方式。和田誠大膽新穎的構圖,將每個跨頁的三分之一設為地上,三分之二是地下,但因為微妙的使用藍色來平衡,佔去畫面大部分的大地色,並不會使人感到混濁和沉重。讀者從斷面圖作定點觀察,可以清楚看到面無表情的小男孩,他內在的情緒其實不停在改變。和田誠以幽默的圖像,出色的抽象化了哲學的命題。


《あな》內頁(​​​​​​圖片來源:和田誠官網

和田誠曾說,谷川先生的文字沒有過多的解釋,所以他可以自由繪畫,探索出更多的樂趣和可能性。《朋友》這本書,再次見證了這對全然信任彼此的好朋友,他們圖文合奏的默契。

谷川充滿童趣和詩意的文字,引領著讀者漸進思考「朋友是什麼?」,和田誠則運用素樸溫柔的線條,勾勒出友情純粹的樣貌。書末「就算沒有見過面」的章節,轉為使用照片,以更貼近的視角,深入詮釋「朋友」的內涵,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讀者,讀來都觸動人心。

和田誠與作家村上春樹也是至交好友。自1968年為村上翻譯的《Setting Free the Bears》設計裝幀之後,村上所有作品的日文版裝幀設計都由和田誠負責,短篇小說集《開往中國的慢船》也是由他繪製插畫。村上曾經營爵士樂酒吧,兩人更是一拍即合,都是超級的爵士樂發燒友。

1992和97年,和田誠分別以「JAZZ」、「SING」為主題舉辦畫展,向他喜愛的爵士樂手畫像致敬。村上看畫後深有共鳴,主動要求為這些音樂家寫下隨筆文章,後來編輯成《爵士群像1、2》兩冊。2019年和田誠過世後,留下的365張唱片,捐贈給早稻田大學的村上春樹圖書館,誌記兩位爵士樂迷的情誼連綿永續。

1980年代之後,這個狂熱的影迷不只寫影評、畫電影海報、為電影書籍作裝幀,他還嘗試了新工作。當時角川事務所打算將阿佐田哲也膾炙人口的連載小說《麻雀放浪記》搬上大銀幕,找上和田誠寫劇本。當製片看到他畫的場景草圖,就慫恿他自己來拍。於是和田誠一躍成為新銳導演,更獲得了「報知映画賞」新人獎,領到的獎盃還是由他自己設計的。

接著他又執導了《快盗ルビイ》、《怖がる人々》、《真夜中まで》等片,還一手包辦劇本、海報和插曲創作,分別榮獲了藍絲帶、旬報、東京國際影展等獎項。2001年,他玩心大起,甚至在三谷幸喜執導的喜劇《みんなのいえ》中客串演出。

2023年6月,筆者於大疫後初返京都,幸運的在美術館「えき」趕上了「和田誠展」最後的巡展。一進入展場,最讓人震撼的是滿壁《週刊文春》雜誌的封面。和田誠自1977年至2017年,40年間,每週不曾間斷的畫了2000幅。雜誌社從不限制他畫什麼,他以水粉彩表現民間藝術的意趣,題材為民藝品、植物、動物和季節風景,而最多的是他喜愛的貓。


和田誠展(圖片來源:和田誠Instagram@wadamakoto_world

整個展覽約有30個主題,介紹了和田誠2800件作品,涵蓋了他活躍於不同時期的創作,但即使如此依然難以讓觀眾窺見全貌。面對這些超越流派界限的豐富作品,唯有讚嘆和尊敬其活動領域之廣,以至於很難為他賦予什麼頭銜。和田誠所締造的一切,幾乎就是一部日本現代藝文史,而這需要以何等的心力才能造就?

他曾說:當他看到大家對他畫的東西微笑時,除了自己畫畫時感到的快樂之外,也感到非常開心,或許這就是谷川俊太郎說過,和田誠筆下的線條,永遠都是笑呵呵的原因吧!

在和田誠過世後,谷川俊太郎寫了一首《Natural 獻給和田誠》的詩來紀念他。

《Natural 獻給和田誠》

文:谷川俊太郎/翻譯:米雅

你是無法成為過去的男人
即使從眼前消失
你依然輕盈的活在
你那充滿生命的繪畫和設計裡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說你
英文的「natural」最為貼切
只靠日語的「自然」這個這個詞
是無法完全捕捉你這個人的巧妙的

你身體與心靈的深處
那道不曾枯竭的笑容之泉
孕育了一片清新濕潤的林蔭
我們就在那兒歇息

在我們發問之前
你用線條、色彩、形狀和機智
給出答案
在這裡 還有在未來的某個地方

和田誠說:「做你喜歡的事,只要你喜歡就好。」他不是一個頑童,他是認真玩耍、誠實遊戲的赤子,懷抱著沒有目的的玩心,走在永恆的時空之旅中,不斷向我們展示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真、善、美。


(圖片來源:和田誠官網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另一則關於「新棒球」的寓言 :評《贏球治百病:數據分析如何毀了棒球文化,搞出美國大聯盟史上最大弊案!》

➤數據棒球如何贏球?

美國職棒大聯盟一共有30隊,每隊要打162場例行賽,與逐級而上的季後賽,經過半年廝殺,最終產生當年度冠軍隊,競爭激烈可想而知。每年春天,每支球隊、每位球迷都希望能奪得冠軍,各種可以派上用場的方法與技術,幾乎是百年來美國社會不變的熱門話題。

從選手的評估與養成、訓練系統與作戰戰術、資訊的蒐集與分析、球隊的宣傳與行銷,甚至經營管理層面等領域,都是獲致勝利的必要議題,因為贏球更經常是票房的保證。如同21世紀以來,芝加哥小熊隊以及舊金山巨人隊,示範了奪得年度冠軍,是確保票房長期榮景的重要關鍵。

至於如何得到勝利?本世紀初最受廣泛重視的,是掀起「魔球」思維的奧克蘭運動家隊,透過「數據棒球」(Sabermetrics,或譯「賽伯計量學」)評估最有效的取勝方式,達到「花得少、做得好、又贏得多」的目的。奧克蘭運動家隊經由重視上壘率和長打率等指標,打造一支低成本但勝率高的球隊,進而掀起「魔球」思維,而後波士頓紅襪隊與坦帕灣光芒隊採用了類似的方法,也打造了原有薪資預期之外的高效能陣容。

《魔球》於2011年改編為同名電影,由布萊德.彼特主演。

「花得少、做得好、又贏得多」很誘人,對於2011年到2013年,每個賽季都遭遇超過百場敗戰的休士頓太空人隊,更是如此。但他們要如何翻身,取得勝利?

➤休士頓太空人隊的醜聞

2012年賽季成為休士頓太空人隊總經理的盧諾(Jeff Luhnow),接手後即開始進行球隊的重建。儘管次年太空人隊單季111敗,打破了隊史最多敗紀錄,但2015年太空人隊就重返季後賽行列,2017年更以超過百勝的成績,奪得分區第一。隨後在季後賽中,又先後擊敗紅襪、洋基與道奇等隊,奪得冠軍。

太空人隊重建過程中,2013年底到2016年期間,擔任太空人隨隊記者的德雷里克(Evan Drellich),卻指出這支由低谷走向巔峰的球隊是支充滿爭議的球隊。他質疑太空人隊「大聯盟球隊該如何有道德地經營?就算沒有道德上的疑慮,大聯盟的規則在哪方面會被投機取巧者鑽漏洞?精打細算和違規操作的界線又在哪裡?」

2018年,德雷里克聽到了一項醜聞:「太空人靠著架設攝影機竊取敵隊捕手的配球暗號,並回傳到休息室旁的電視螢幕,然後球員拿球棒和其他東西敲擊垃圾桶,把他們蒐集來的資訊傳達給場上的隊友。如此一來,打者便能占據優勢,因為他們可以預判投手要投速球還是變化球。這種借助科技來竊取暗號的行徑,已經明顯違反運動道德。更何況這不只是單一球員的劣行,而是整隊集體作弊來獲得世界大賽冠軍。」

2017年MLB季後賽,太空人隊最終在世界大賽以4勝3敗打敗道奇隊,拿下隊史首冠。

於是德雷里克寫了《贏球治百病》,藉著太空人隊的崛起與跌落,說明「數據分析如何毀了棒球文化,搞出美國大聯盟史上最大弊案」。德雷里克調查非法偷暗號的事件,執著追蹤這段故事中的關係人,取材廣泛、敘事精彩,探求真相的過程有如偵探小說。但更像悲劇寓言般,他也指出醜聞如何傷害了美國人最愛的棒球,甚至於「我很清楚大聯盟根本無心處理」,不放過對大聯盟高層的究責。

德雷里克自陳,《贏球治百病》藉著堪稱近代棒球史上最大醜聞案的偷暗號事件,想要強調當球隊利益成為多數領導者所信奉與追求的唯一價值時,會發生什麼事,以及當球隊深信無論他們造成多大的混亂,都能靠著世界大賽冠軍來洗白一切時,會有什麼後果。

德雷里克強調,這本書「不是要批評數據分析或嘲諷它的實踐者」,而在呈現當一切「以機率高低為導向」,不重視管理人性化與違犯道德底線所付出的代價。盧諾的管理顯然不得人心,德雷里克說,「儘管球團裡都是聰明人,但他們卻沒有得到各方人士的支持或信任。」對於各方怨言,盧諾的回應很簡單,他相信贏球可以讓人們閉嘴,「贏球可以治百病。」

2020年,太空人隊因竊取暗號醜聞案被罰款500萬美元,並沒收兩年度的前兩輪選秀權,盧諾也因此被球隊解雇。儘管太空人隊被「實施了歷史上最嚴厲的處罰」,但如同天使隊當家球星楚奧特(Mike Trout)表示,「我不認同聯盟的懲罰,因為球員沒有受到任何處分!」當時道奇隊外野手貝林傑(Cody Bellinger)更認為2017年的太空人隊「偷走了我們的冠軍!」大聯盟在衡量適當處分跟茲事體大之間,並沒有將處罰擴及參與的球員,球員間的不滿從未平息。


天使隊球員楚奧特(左)及2017年道奇隊外野手貝林傑。(圖源:維基)

➤數據棒球如何創造「新棒球」?

《贏球治百病》仔細描述了太空人隊如何運用新科技與統計學,評估球員的能力、制定面對賽局的戰術,隸屬大聯盟官網的記者Matt Kelly認為,「數據棒球」改變了評估球員成功與否的整個語言,過去看重的打擊率和打點,到了統計數據的新時代,已經變為關注加權上壘率(wOBA)投手獨立防禦率(FIP)標準化加權得分創造率(wRC+)。太空人隊事件本質上是管理文化與運動道德的問題,並無礙於數據棒球日漸精進,棒球統計學對於現代棒球的影響,正在席捲全世界。

2024年,臺灣隊奪得世界棒球12強賽冠軍,歸其原因,也有許多人認為情蒐有功,透過數據棒球產生的各種有利於分析對手的情報,有助於勝利。

如同近來衡量投手時重視轉速,因為投出三振被認為是證明投手效能與球賽效果的重要能力,打擊著重全壘打所帶來的效益,因此揮棒初速與擊球仰角受到重視。為此,光是對此能力的評估,就是一場球團對相關專業與設備的軍備競賽。我們現在所關注的每場職業球賽,背後幾乎都是一場統計學的演算較勁。


(圖源:中華棒協粉絲團

數據棒球帶來的新指標,也重塑了棒球的認知。過去許多耳熟能詳的明星球員,例如,高打擊率但長打率不高的鈴木一朗與關恩(Tony Gwynn),都不是當代棒球統計中,為贏球產生高效率的球員。更何況用數據統計方法,應該也無法評估具有領導氣質這種無法量化的能力。數據棒球創造的新棒球,重塑了一群有別於以往,但具有不同能力的新明星。

數據棒球也改變了觀眾的看球文化,經由絕對清楚的數字,排列出球員能力的先後順序。對於許多老球迷而言,還在轉換語言入門資訊,但對於新球迷而言,這卻是相當容易了解棒球運動的衡量價值,這無疑是擴展球迷與認識棒球的好方法。

數據棒球,不僅重塑了棒球的價值、創造棒球的未來,更改寫了棒球的過去。

➤我們如何面對新棒球?

德雷里克在《贏球治百病》中的難題,正是有效工具的道德底限。數據分析如何毀了棒球文化?競賽建立在公平與誠實,是運動文化中共同強調的精神,特別是公平與否常影響賽局的結果,因此「公平」可以說是運動的道德底限。不公平的比賽,欺騙的不只是對抗的兩造,而是所有帶著假設球賽是公平的所有觀眾。德雷里克預言:「一切以商業為導向,這場遊戲時而充滿歡笑,但多數時間令人瘋狂。這就是休閒娛樂走向企業化的後果。」

偷暗號事件提醒了我們,道德原則為何是運動競賽的基礎。這種衡量日後還會持續,也可能重塑道德的邊界。

探討贏球工具如何符合道德原則的《贏球治百病》,顯現了美國職業棒球運動的龐大與複雜。對於身在臺灣的我們而言,這雖是個精彩的好故事,但還缺乏在本國上演的即刻社會環境。然而,數據棒球的風潮,卻已迎向我們。

《贏球治百病》提醒我們,數據分析創造了一套棒球溝通的新語言,並且逐漸主宰了棒球世界。球迷們可以享受科技工具所帶來的認識球賽全新體驗。運動科學領域的發展,也已是臺灣職業運動與科學發展的重點項目,我們會漸漸習慣從算式與數字中評量棒球。


2025年2月世界棒球經典賽資格賽、臺北大巨蛋現場。(圖源:中華棒協粉絲團

筆者長期關注臺灣棒球與國族認同問題,也關心棒球如何成為多元平等價值實踐工具。在棒球的傳統世界裡,有不合時宜的道德與文化。例如,運動跟塑造男子氣慨有關,但也常跟當代的性別平等價值有違,有時更被種族歧視的價值給攀附上。

數據棒球是不需經由修辭語彙所建構的運動價值,不過,數據卻是另一種更為絕對的語言。假使用以證明誰才是強者、女性不適合棒球運動、東方人就是先天條件不足等評論,數據將會成為史上最為絕對的歧視語言。

因此,在數據棒球時代,我們更應該看重棒球溝通媒介的多樣化發展,如同《贏球治百病》中的精采故事,就證明了,出色的運動書寫,如何讓棒球持續具有吸引力。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贏球治百病:數據分析如何毀了棒球文化,搞出美國大聯盟史上最大弊案!

作者:伊凡.德雷里克(Evan Drellich)
譯者:顏佑丞
出版:八旗文化
定價:5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伊凡.德雷里克(Evan Drellich)

美國知名運動網站《運動員》(The Athletic)的資深記者、作家,自2007年開始報導美國職棒大聯盟新聞。他與體育記者羅森索(Ken Rosenthal)率先揭露了休士頓太空人隊在2017-2018年偷取暗號醜聞,引起廣泛報導。《贏球治百病》談的就是偷暗號事件始末,以及數據分析如何讓太空人隊走偏鋒,傷害了棒球本質文化。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謝仕淵(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2025-04-16 12:00
17年後,再畫一次.李隆杰》那些年的古怪嘗試 ft.《覺醒人間-螂女飛翔傳》
  • 本期漫畫家:李隆杰


漫畫家李隆杰

堅持古法,線條剛烈,黑白分明的人海描繪者,筆下人物兼具黑色幽默與熱血精神。作品曾展出於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法國香貝里國際漫畫節、阿爾及利亞國際漫畫節、法國龐畢度中心動漫星球特展、日本北九州國際漫畫祭、法國南特亞洲漫畫展、日本北九州流行文化節、美國紐約漫畫及卡通博物館藝術節、瑞士洛桑國際漫畫節。

著有《覺醒人間-螂女飛翔傳》、《動物衝擊頻道》、《台灣超級機車》、《新世紀北港神拳》等漫畫作品。

2016年以《怕魚的男人》獲得日本外務省第9回國際漫畫賞優秀賞。 2018年以《1661國姓來襲》獲得臺灣文化部第9屆金漫獎青年漫畫獎與年度漫畫大獎。 2022年以《1624男人與島》獲得臺灣文化部第13屆金漫獎年度漫畫獎。

  • 決定重畫的那一幅

  • 前情提要

覺醒人間-螂女飛翔傳》是一部結合科幻、戰鬥又帶有懸疑色彩的作品。故事流暢、情節緊湊、人物描繪清晰細緻,出版時甚獲讀者喜愛與好評,並獲得2008年行政院劇情漫畫獎優勝。

  • 全新畫作

  • 漫畫家給讀者的話

《覺醒人間-螂女飛翔傳》是我在2008年第一次以單行本形式發表的漫畫作品,目前有看過的讀者應該很少,再版的可能性也很低,如果不是因為這個企劃,我幾乎沒理由回頭再去畫這本漫畫裡的角色。

關於媒材方面,過去與現在都是以代針筆繪製線條,不同之處在於舊封面是以Photoshop上色,這次的企劃版則是回歸出道前較為偏好的麥克筆上色。

說到2000年初期,雖然當時早已進入網路時代,不過漫畫投稿的管道仍以實體雜誌為主。我從15歲時參加青文出版社的第一屆漫畫新人獎,到兵役退伍後參加東立出版社的短篇漫畫賞,近10年之間不斷畫著比賽用的短篇,有時得獎,有時落選,當時仍不確定自己何時能成為漫畫家。

首度挑戰篇幅較長的創作,是為了報名當時行政院新聞局舉辦的劇情漫畫獎,有人說它是金漫獎的前身,不 過在規則上其實更近似後來的文化部漫畫補助。簡單來說就是先以草稿報名,入選後進入完稿,順利出版後才能獲得獎金。《覺醒人間-螂女飛翔傳》即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版,亦從此真正地體會到漫畫市場的殘酷。

此書的作畫期間,電影《鋼鐵人》第一集剛上映。漫威電影王朝的起步階段,我已經收集了不少漫威漫畫,自然也就想嘗試超級英雄的題材,於是便想出蟑螂與人類結合的設定。超級英雄「蟑螂俠」就是這本漫畫裡的主角,為了與蟑螂的負面形象有所衝突,主角同時也是一名女高中生。

數年後,經過《動物衝擊頻道》與《怕魚的男人》等各種古怪題材的嘗試,直到完成《1661國姓來襲》後,終於確認了自己的命運。未來的創作路線,大概會是以臺灣歷史漫畫為主,距離當年畫著《覺醒人間-螂女飛翔傳》的心情,早已是遠觀的一方……

  • 漫畫家新動態

近年作品《1661國姓來襲》、《1624男人與島》分別於2023、2024年發行法文版。

關於繪製中的新作,李隆杰表示,仍延續之前的臺灣歷史系列,其實在《1624男人與島》的附錄後已有預告,標題將會有「1633」,雖同樣以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為主角,但這次會有更多與史實不符的演出。●   

覺醒人間-螂女飛翔傳
作者:李隆杰
出版:東立出版
定價:95元
內容簡介➤

1661國姓來襲
作者:李隆杰
出版:蓋亞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1624男人與島
作者:李隆杰
出版:蓋亞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