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評》冒險之路一定要帶的東西:讀《荒島求生,你需要準備什麼?》
從小到大,我們讀過無數個冒險故事,做過無數個漂流迷航的白日夢,在自己的祕密基地裡收藏了許多預備在絕境求生的百寶箱,祕密筆記本裡寫了許許多多無人島的探索生存計畫,看著魯賓遜獨自在荒島上生活,一切回歸原始的重新開始,哪怕步步艱困危險也讓人心嚮往之。對困居喧鬧塵囂、被世俗規則侷限的我們來說,在荒蕪的絕境裡自由的呼吸和大膽的冒險,是多麼奢侈難得啊!
這樣浪漫的魯賓遜情懷,即使時隔一個世紀,仍能給予面臨資訊大爆炸、科技主導生活的年輕世代一個精神脫逃的出口。你也會常常問自己或是孩子:「如果有一天漂流到荒島」、「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嗎?如果把自己拋到一個全然陌生的地方去,你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需要準備什麼呢?
打開《荒島求生,你需要準備什麼?》這本書前,會以為即將要讀到的是,近期討論熱烈的末日生存指南和急難救助包,腦中飛快蒐羅了自己應該要準備什麼生活必需品,或安全救護的糧食和工具。
一陣慌忙下,看見扉頁上的兩個孩子一個輕鬆從容的穿起紅色吊帶褲,另一個用窗口晾著的小床單打包了地圖、望遠鏡、水壺和各種工具(或玩具?),拎起一本書就出發去荒島,看起來甚至比去公園野餐還要輕便呀!
來到這座荒島後,孩子們用書搭起了帳篷,脫下吊帶褲就去海濱探險,那本神奇的書讓他們可以在餓時充飢、冷時保暖,豔陽下防曬,無聊時解悶,並且隨時可以展開書頁的羽翼載著孩子們探索荒島的每個角落。這樣看來,在荒島求生,可能會發生百百種狀況,需要準備什麼呢?只需要準備一本書!?
啊,原來如此呀!讀到此處才會拍案讚嘆,順著圖文裡暗藏的各種線索,你會發現這座荒島並非遙不可及,或者應該說,每個人心底都有這樣一座荒島。它是一個獨處的片刻,一個無所事事、無處可去、無話可說的「空檔」,準備什麼也無用。唯有張開眼睛,打開一本書,在這樣的一座荒島上,用孩子無邪好奇的眼睛去閱讀、去感受,你才得以生存,才能看見美麗的風景,尋得獨特的寶藏。
我想喜愛閱讀的人都能懂得,當你沉浸在閱讀裡的時光,靜悄悄的只能聽到翻動書頁的聲音。就像漂流到一座與世隔絕的荒島,第一腳踩進冰涼的海水時的驚喜,被各種陌生事物包圍時的興奮,在書頁間四處探索冒險,流連忘返,恍若隔世。只要有書相伴,就能去到你永遠也意想不到的境地,閱讀一本書,就如同探索一座荒島,不是嗎?
藉由《荒島求生,你需要準備什麼?》的提問,帶你走進時虛時實的隱喻時空,不論是初讀即頓悟,或是讀了幾回合才了然於心,覓得了這本書的圖文裡埋伏的奧妙寓意,都會深深感動著迷。每再回頭仔細讀一遍,就會在這些色彩繽紛像糖果一樣的荒島風景裡,發現更多巧妙有趣的比喻。
我很喜歡那頁孩子們用書做各種伸展體操的畫面,一邊運動又一邊打開書來讀著。還有那頁孩子們以書為舟,以書頁為帆,設計各種脫逃計畫,但看來也只是愜意的順風而行。最喜歡的是最後孩子們回到居住的濱海小鎮裡,小鎮的居民們看似安居樂業,但仔細一看,會發現原來有好幾個是懷抱著夢想準備出發的冒險家。看似群居,其實都在各自的島上努力且自得其樂的生活著。
在這座美麗如夢境般的荒島悠遊,每一頁、每一步都如此讓人著迷,想珍藏在心底的書架上,時時拿出來展開,重遊無數遍也不會厭倦,當然也想要讓更多人發現荒島的迷人之處。儘管大家抵達的荒島未必是同一座,即使來到同一座荒島看到的也不會是同樣的風景,或許就是這樣,閱讀才會亙古如新的引人入勝。
你也迫不及待要出發了嗎?荒島求生,你需要準備什麼呢?我想每個人臉上那滿心期待的微笑裡都有自己最完美的答案。●
|
作者簡介:羅蘭索.柯爾特拉奇(Lorenzo Coltellacci) 1992年出生於羅馬,是一位圖像小說與繪本創作者。2016年出版第一本作品後,便開始在圖像故事的世界裡持續創作。他的作品風格多樣,並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 繪者簡介:愛麗絲.歐根連(Alice Ourghanlian) 2002年出生於法國,現就讀於巴黎École Estienne藝術學院插畫系。她的作品風格溫柔細膩,常描繪具有歷史感的城市場景與角色故事,並曾入選波隆那插畫展。 |
報導》生命起落的過程是平行的迴圈:范亦昕《倒退走在餘暉裡》ft. 林薇晨
座談一開始,主持人九歌出版社總編輯陳素芳描述,范亦昕在《倒退走在餘暉裡》寫到生命的不同景色,是透過她自身的觀景窗,讓讀者可以看見成長的疏離和拉扯。從在臺北居無定所的生活,寫到天真地認為可以自行火化愛貓的遺體,范亦昕的文字壓抑又乾淨,始終都不為展現激烈,沒有描繪控訴或迫害,而是以靜謐的筆觸書寫著,一種自覺、自省的情感,像是面對熊熊大火,仍然決心溫柔擁抱。
范亦昕說,談到散文集,常認為是需要擬定主題去撰寫,但她認為,寫下日常生活中每個當下的體悟,也會隱隱連成一個主題。回到散文最根本的意義來說,也許就是生活的記錄。她將這場對談主題命名為「平行的迴圈」,也是意指人們日復一日的生活,像是生命的起落最終會繞成一個個圓形,而在諸多平行的圓形中,生命將與歲月碰撞而變得柔軟。
➤如果格格不入,就自成一格
作家林薇晨與讀者分享她閱讀這本書時,對〈早晚的事〉這段文字特別有感:「智齒和脾性都是渾然天成,它們沒有選擇地長成這模樣,在無法被阻斷而不斷壯大的日子裡,不自覺地開始推擠碰撞到了身邊的其他存在,於是自己痛苦,也使他人難受,發炎、紅腫、痛。最終強制被拔除,留下了空洞洞的痛。」她說,這可以看見作家自我養成的過程,因為發現了自身的格格不入,或始終站在邊緣的位置,才可以去體會所有的異常。這是范亦昕寫作給人的明確感覺。
范亦昕解釋為什麼會用拔智齒這個過程,來形容自己的成長、述說人變得柔軟。一旦水平智齒因橫向發展而壓迫到前排的牙齒,牙齒會潰散般變得歪七扭八,所以必須拔除無用的智齒。范亦昕覺得,她自身的個性彷彿就是一個水平智齒,因為讓人感到疼痛,所以必須被矯正,好比生命中可能有些事情就是必須發生。
她不禁揣想,作者是不是對於某種矯正或調整,有種像是執念或偏執的情感?或者作者一直面臨生活中各式各樣加諸於身上的壓力?「亦昕的散文呈現一種關於強烈規訓的觀察:必須要調整自己才可以合格。」林薇晨說。
自己是不是個矯正的偏執狂?范亦昕笑著說,其實調整可以用在許多不同的面向。例如〈調音師的午後〉,每一架鋼琴都有它自己的特色、個性,甚至有些琴鍵的聲可能相差了一兩赫茲的頻率,但也沒關係,因為那才最符合它的樣子,「到底什麼樣的展現,會是大家喜歡的、會符合這個社會可以接受的?可能我內心深處一直在思考這件事,於是在寫〈調音師的午後〉時,把調音這件事呼應到自己身上。」
➤餘暉亦是餘灰,燃燒之後餘下的珍貴風景
講座中,兩位作家談到關於家人的情感。范亦昕透露,曾經有件耿耿於懷的小事被她寫進書裡,是一場關於信任的玩笑。
小時候有一次過年,父親在眾多親戚朋友面前,笑稱她把保管的紅包錢弄丟了。其實她沒有,然而沒人相信年幼的她,大家紛紛說小孩就是不會保管東西、不負責任云云。在那個當下,小孩對家人的信任瓦解。
范亦昕書寫如何與家人和解的過程,若使用第三人稱時,她說這是尚未接受和理解這一切的時候,直到她覺得問題真正被解決的當下,她才可以好好寫出「他」就是她爸爸。而「他」的使用,也可以代表所有人,可能是任何人都會遇到的事情。范亦昕留給讀者一個隨性代入的空間,或許此刻有另一個人,也正在經歷同樣的事。
在書的後記裡,范亦昕寫道:「『餘暉』唸起來也是『餘灰』。生命是一場轟然的烈焰,經過的、揮別的都是餘灰,是珍貴的餘物。而我所寫下的一切,也正是我一路走來一路燒盡後,回望而去最珍貴的一片風景。」
她認為時間是一直燃燒的,下一刻就沒了,而燃燒之後堆積出的是此刻,以及我們即將面對閃著光的前方,繼續往前走下去。范亦昕說:「希望大家可以關注生活中,各種類似美好的小事與所發生的美好的瞬間。」●
作者:范亦昕
出版:九歌出版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范亦昕
1991年生於桃園,落腳台北數十年,國北教大語創所畢,現職行銷企劃。相信寫作是魔法(或者是巫術),能蠱惑人心或者撫順靈魂。作品偶爾見刊於報章雜誌、線上媒體等,作品多次收錄於九歌年度散文選集,曾獲鍾肇政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