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許是化作春泥更護花:葉浩談《離散時代的如水哲學》
據悉,《港區國安法》於2020年開始實施之後,香港外移人數已遠超過40萬人,約佔總人口的1/15。若從反送中運動開始,「離散」儼然成了一個事實。
當然,對一個多次接收過大移民潮,六四事件後亦曾見證過數十萬人外移的島嶼來說,離散經驗既非史無前例,原因也不難理解。但這一次似乎真的有些不同,因為出走者當中不乏受過高等教育且真正關心香港前途的年輕世代,包括在學學生,而理由是拒絕中共進行洗腦式民族主義教育及違反人權的黨國統治。
正在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The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就讀博士班的本書作者李宇森是否會加入這離散的行列,筆者無從判斷。但能確定的是,他在短短數年間不僅在諸多媒體上勤於發表論述性文章,更以《主權在民:理念與挑戰》(2021)和《主權神話論:秩序和衝突》(2022)兩書鋪陳了一個偌大的思想史視野及批判視角,扎扎實實地以書寫作為一種行動,來回應身處的時代困境。其振筆疾書的作為與相信理論具有改變世界的力量之信念,正如曾在該校任教多年的離散猶太知識份子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更重要的是,亦如鄂蘭在分析完納粹德國的極權主義起源之後轉向審視人類的根本處境,從而將理論建構的預設層次從民族國家提升至人類整體及其賴以生存的地球,《離散時代的如水哲學》也反映了作者的視域從作為一個主權國家之政治體制的民主,拓展至主權國家體系的國際層次之後,將關懷轉向了與日俱增的離散人民及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以本書的術語來說,那是一個意圖取代以民族國家為主要政治想像的「行星性」(planetary)政治哲學立場。
民族太小了,人類才是真正的關懷主題!世界公民論(cosmopolitanism)的倡議者曾經如是說。雖然說這話的人在歷史上不乏亡國人士或起身反抗政權而流亡者,但本書拒絕單純將離散當作不可更改的政治事實,也不以哲學修辭的堆疊來掩飾鄉愁乃至左派的憂鬱,而是企圖連結一切受迫離散的人民,以及主流西方政治哲學家較少正視的生靈。
本書的撰寫目的即是為了尋求一個能呼應離散主體,並提供在外港人延續社會運動動能的方向。作者以「如水哲學」來稱呼它。「如水聚散,如水漲退」的原則,意味一種因應揮動「社會主義鐵拳」的國家暴力之社會運動戰術,取自孫子兵法(或說李小龍的「Be water」武術哲學),是一種介於勇武對抗及毫不作為之間的積極行動,也是一種突破主權國家及民族主義的跨國高度之展現。
畢竟,那些以高舉民族主義旗幟且不吝於對人民施鐵拳來展現政治權威的主權國家,就是讓人民流離失所並製造生態危機,且百般阻礙解決方案的政商統治集團。
戰略方向的闡釋之外,作者也提供了許多更為具體的連結其他離散主體之策略與戰術。事實上,本書已是一個規範性(normative)政治理論的嘗試。既有明確的價值追求、宏大的行動方向,更有從近處做起的具體且可行的處方。甚至可以說,《離散時代的如水哲學》本身即是「如水哲學」的一種實踐。
相較於遁入虛無主義,冷嘲熱諷的犬儒主義或幾乎與文字遊戲難以區別的某些後現代理論,作者在許多人早已深陷絕望之處看到希望,甚至以文字和概念將這種希望化為具體可行的政治理論,為一個「法治」(the rule of law)正在成為歷史而「主權在民」正朝向遠方未來更遠處逝去的香港,提供一個更宏大的敘事作為行動的指引。
作為離散時代的海外香港人,本書的撰寫無疑也是「如水哲學」的一種實踐。在政治寒冬之中不卑不亢,以理論勾勒願景來代替控訴,讓海外港人能在心繫家鄉的同時,也攜手其他的離散族群為世界生態及未來的春天盡一份心力。是一種既能落實港人哲思,又不落入中共政權所擅於操弄的狹隘民族主義,反而真正能擁抱世界的廣闊胸襟。
那近乎是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精神。筆者以為,將離散作為「實然」(is)轉化為可欲的「應然」(ought)願景,是一種極具政治理論創作力的展現。
讀者想會想問:屆時離散主體還在嗎?抑或,離散港人還是一個主體嗎?畢竟,尋找符合離散港人真實處境的政治論述時,若是以香港認同的喪失為代價,其說服力似乎會大打折扣。
對於歷經反送中及雨傘革命事件的港人來說,生活在海外仍然享有共同的受難記憶,尚能凝聚彼此為一個集體。但下一代呢?那些不曾經歷過這些事件的新新世代,該如何對待他們父執輩的集體記憶?這相當考驗作者所念茲在茲的敘事能力。故事該怎麼說,才能凝聚離散的港人,同時又不妨礙他們在海外另一個國家扮演好公民的角色?
如何凝聚一群人成為一個政治社群,既是政治哲學的根本議題,關乎政治權威的基礎及正當性,實現上該如何才能有效進行,則更是考驗政治人物智慧及一般人民公民精神的大哉問。
主權國家體系之所以難以讓各國攜手因應環境暖化等全球性問題,除了民族情感本來即有親疏遠近之外,亦有現實上的競爭關係及幾百年下來以軍事武力互動的交往歷史。而政客凝聚社會或至少是其支持群眾最簡單的方式,不外訴諸敵我關係,曾經的新仇舊恨乃至未來的威脅,且不可否認這十分有效。
在不採取操弄民族或族群情感的前題底下,離散主體該以什麼作為凝聚基礎?這不僅是現實挑戰,也是不可迴避的倫理問題。
誠然,即使我們同意本書所主張,世界正在邁入作者所謂的「後主權」(post-sovereign)時代,但近年來許多史家及政治學者稱為「民族帝國」的中國與美國,卻是公認當前最強調主權不容侵犯的兩強。如何召喚出那個後主權時代,猶待論者說服這兩國的人民及掌權者改變心意。
另一方面,第一代離散港人該不該將他們的集體記憶傳遞給下一代,讓他們產生並非源自親身經驗的一種懷舊,針對一個不曾居住過的地方有了鄉愁,甚至對某些不曾相逢的人事物有某程度的負面情緒(甚至怨念)?
持平而論,單憑抽象價值及理念的倡議,難以達成目的。離散主體似乎得加入主流社會甚至與主權者達至某種的合作關係,才能真正落實作者倡議的行星性政治哲學。然而截至目前為止,本書作為一套抗爭哲學(philosophy of protest),似乎遠比作為如何達致其願景的具體方案有更高的完成度。
別誤會!完成度之說並不是針對本書內容的批評,而是為了說明《離散時代的如水哲學》不過是李宇森先生關於「主權國家」研究的三部曲之總結。筆者相信,這總結僅僅是他為尋求符合香港現狀的政治哲學之階段性任務,也是下一個更宏大理論的基礎,甚至是新三部曲的開端。讓我們拭目以待。●
離散時代的如水哲學:政治主體與國際主義 |
作者簡介:李宇森(Lee Yu-sum) 李宇森是美國紐約新學院政治系博士候選人,英國約克大學政治系碩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研究碩士,網上刊物《燃燈者》主編。主要研究興趣為國際關係理論、批判理論和政治思想史。 李宇森在港台各大紙媒及網媒發表了近二百篇文章(散見於《明報》、《端傳媒》、《Breakazine》、《香港01》等),也曾出版過兩本中文著作《主權在民論:理念和挑戰》(蜂鳥出版,2021 年) 和《主權神話論:秩序和衝突》(新銳文創,2022 年),兩本著作都分別獲得多間香港、台灣和美國大學圖書館,還有美國國會圖書館跟柏林國立圖書館收入館藏。另外,李宇森的文章也被收入《自由世界的前哨:2022烏克蘭戰爭》(1841 出版,2022 年)。 |
報導》從金曲獎到Openbook好書獎,從設計到溝通大師——專訪白輻射影像
真實的影像混搭吸睛的插畫,在現實的場景中營造出繽紛的奇幻感,今年Openbook好書獎系列主視覺推出後即備受關注及好評。這些足以勾引愉悅心情的設計,出自三度與Openbook團隊合作的「白輻射影像」。
設計是什麼?面對這個「大哉問」,白輻射影像創辦人洪鈺堂繞個彎回答:「我們是很愛問問題的團隊。問問題不是為了想得到答案,而是去觀察,觀察客戶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另一方面,在設計工作中,他不想只自我定位為「乙方」,「有時換個角度思考,我們會把自己當成甲方,建議客戶來玩些什麼、做些沒做過的創新。」
➤成員跨域,作品多元
雖然是設計團隊,但簡直也是溝通大師——要能聆聽到客戶的「弦外之音」,也刺激客戶踏出嘗試的那一步。而這樣的特質,或許就來自白輻射影像成員的多元背景。
2016年創立的白輻射影像,創辦人/藝術指導洪鈺堂具有資訊、多媒體設計背景;創意指導曾傑曾任編輯、記者、策展人;藝術總監莊騰翔的美術資歷則橫跨平面到展覽空間設計。目前公司團隊為7人,平均年齡30多歲。曾傑笑稱成員「有男有女,有直有彎,LGBTQ友善」,而洪鈺堂最自豪的則是成員的資歷很跨域,觸角各不同,且思維彈性,因此能激盪更多火花。
在圖像當道、影像氾濫的時代,設計工作者的挑戰可謂更大了。而白輻射影像近年的合作面向寬廣,從金曲獎主視覺、電視台視覺包裝、藝術季活動形象,到企業公司品牌識別等,涵蓋藝文、商業、科技等產業。
洪鈺堂表示,白輻射影像2023年擔任金曲34視覺統籌,這個龐大的任務剛好可以檢視團隊過去以來累積的「多元」歷練。因為這份專案包含了平面的整體形象、影片動態敘事、典禮的現場空間,甚至是電視轉播時的螢幕字卡設計等,需要各種載體的高度整合。不只視覺設計要連貫,每個步驟的執行也需精準流暢,非常需要跨領域的團隊合作。
➤向外溝通聆聽焦慮,向內溝通激盪創意
曾傑則強調,「釐清需求」是每個專案最重要的前期工作。尤其有些產業如半導體業,客戶本身對創意、設計工作較不熟悉,合作經驗少,需要更多時間溝通。客戶對設計的需求,有時是為了建立形象、有時則是為了吸引消費,洪鈺堂補充,如果有時提案不被接受,「我們就會檢討,是否我們太靠近『設計』了,而沒去聆聽到客戶的焦慮。」
焦慮,或許不是客戶在開會時能夠自我剖析的事,卻是設計團隊可以透過對話敏銳感受到的重點,因此白輻射影像會花非常長的時間溝通。另一方面,設計有時也要主動發現客戶的技術和產品特質,才能進入下一個創意發想的階段。例如他們在與精品文具「物外」合作時,就將其獨特的「筆」的設計,帶到舞蹈家、米其林主廚、文資修復師等「職人」工作場域,在形象影片中,呈現其專業、精緻與匠人精神的品牌精神。
對白輻射影像來說,承接了客戶的需求後,「設計不是單打獨鬥的事,而是團隊合作。」洪鈺堂表示,他希望團隊內大家的聲音都不一樣,「每個意見背後都是一種洞察,都非常珍貴。」他笑說,意見不同不是為了「吵架」,而是彼此刺激、啟發,慢慢從一個起源,落實到具體的設計。
➤創意發想,沒有極限,但有期限
在團隊中被稱為「傑哥」的曾傑負責創意發想,常提出獨特觀點,給予團隊不同於常態的思考刺激,進而引發共鳴。他表示,發想過程中新的想法總是不斷冒出,「但要把握一個前提:沒有最好的創意。因為設計沒有終點,只有平損點。」畢竟實務上,每個專案都有執行時間,「在彼此的點子都達到和諧的階段,就會在團隊內部提出定案。」
發想既是天馬行空,有時也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必須突破「前朝」成果。例如金曲獎已是行之有年、具有全國高度的獎項,也帶給每年的設計團隊莫大壓力。
白輻射影像團隊先花了好幾個月,研究歷年來金曲獎的視覺呈現,發現早年的設計主題曾圍繞在「獎盃」造型,以凸顯其崇高性;後來的設計脈絡,則走向較抽象的概念呈現,如音樂連結土地與社會、音樂的本質等。
他們最後決定提出「音樂的力量」概念,以流體的圖像呈現音樂的「滲透性」。洪鈺堂說:「甚至希望大家從海報、影片到典禮,整個金曲活動結束,有一種溼答答的感覺。」
➤虛實交織,如同閱讀讓想像力無限延伸
今年Openbook好書獎以「帶上一本書,你並不孤單」為主軸,白輻射影像也以這一句文案,開啟創意發想的旅程。
Openbook好書獎同樣是年年都舉辦的獎項,如何在原有的概念下融入新元素?白輻射團隊分享,他們所理解的Openbook好書獎不像影視圈的「三金」獎項具官方性格,「比較是出版業和讀者之間的橋樑,是推廣好書的平台,在調性上更為自在、casual(隨性)。」
莊騰翔第三度擔任Openbook好書獎的主設計師,他認為,設計首重「維持品牌一貫的形象和理念」,而Openbook好書獎擁有「打開書」這個明確的意象,因此2021、2023年的主視覺都圍繞著這個概念,並在線條、色彩上融合一點當代的科技感。
「但這次的文案較抽象,是心靈層面的『打開』,從閱讀打開自己的想像力。」團隊幾經發想討論,以「想像的朋友」定調:「打開書,就像跳出很多想像的朋友。」因此決定透過真實影像搭配插畫,創造出奇幻感。透過一系列5張設計組圖,以城市、海灘、草原等場景延伸閱讀的情境,不像過去只是「打開一本書」這麼直接的表達。
曾傑表示,雖然當初曾考慮使用圖庫的影像素材就好,「但既然創意核心是『想像的朋友』,就應該在攝影師真實拍攝的影像中,加上插畫的創作,這樣才能呼應主題。」
因此,白輻射影像邀請了3位攝影師林科呈、黃銘進及Kris Kang合作,請他們提供符合風格、具有生活感的照片。其後白輻射影像埋首於六、七十張照片中細細挑選。除了色調和情境符合,還要有足夠的留白加入插畫,以創造成一幅「有故事」的畫面。
構思插畫角色,則是個無中生有的過程,更需要精準的溝通,和想像的實踐。插畫師阿比在發想階段就找了很多插畫風格的圖像,一步步趨近核心,最後設計出畫面上這幾位有點古靈精怪、色彩繽紛的角色。
負責執行的莊騰翔則不斷在攝影、插畫間來回實驗搭配,希望能傳達「在安靜的情境裡、從書本跳出奇思妙想」的設定,讓兩者的「虛與實」達到美妙融合。由他操刀的字體設計,則提出兩款截然不同的風格,一為具經典質地如《紐約時報》的字體;二為較野生感如《破報》的字樣。最後與Openbook討論定奪,搭配在畫面上,創造出「名為Openbook的城市居民想看的書」這樣可愛的海報概念。
洪鈺堂說,有時候設計師長久鑽研風格,會逐漸忘記自己曾經能揮灑的自由。所以他與團隊常常建議客戶「一起玩」,「那不一定是策略上的分析,而是感性層面的,去嘗試新方向。」
從這個角度而言,白輻射影像讚譽Openbook非常開放地勇於創新,在深厚的信任基礎上,放手讓他們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因此,這次他們不僅成功讓Openbook好書獎的視覺形象「換口味」,達到影像上吸睛的效果,也持續扣合好書獎與親近大眾、推廣好書的職志,讓大家跟著這樣的圖像,用一種愉快的步調出發,踏上通往閱讀的道路。●
2024Openbook好書獎 系列主視覺
攝影師林科呈按下快門的瞬間,將日常的時刻暫停成奇幻的書頁,他捕捉繁忙城市中的行人,匆忙卻富有動態的隨興一刻。
在今年好書獎的主視覺中,手中的書成為連結不同人物的核心元素,無論現實中的行人,還是插畫中的角色,書籍隱匿於巨大的城市,而風箏般飄逸的書頁或隨身攜帶的書籍,顯示知識和文化在城市中的流動。
「你手上的書也是我想讀的,好像也在說我們是同一種人,『閱讀』有了一種不孤單的陪伴感。」洪鈺堂說道。
「在這張視覺中,我們想像兩人共坐在一把傘下,而海邊各種荒誕的生物,都在談戀愛,」洪鈺堂解釋。
各式各樣的奇幻角色讓海灘景象變得如此不尋常——俯躺的烏龜、依偎的章魚、坐在塔頂上以及行走於海灘上的動物,宛如陷入戀愛的情景,生動呈現將萬物成雙的概念。誇張而有趣的形象與現實的場景融為一體,形成既真實又奇幻的對比,彷彿所有生物都在陽光下,各有其世界,卻互相陪伴。
透過攝影師林科呈的作品,傳遞在喧囂中找到溫暖的閱讀體驗,彷彿夏日海灘上的每個生命,都以自己的方式度過那份不孤單的時光。
這張視覺藉由攝影師Kris Kang的藝術視角與插畫中的童趣,營造出充滿溫馨與奇幻色彩的閱讀場景。Kris Kang擅長透過簡潔的構圖與自然光影的運用,捕捉人與環境細膩的互動,這張作品透過閱讀,讓時光變得愜意而舒適。
人與狗一起躺在地毯上靜靜閱讀,充滿家庭的溫暖氛圍。頭頂書本的大象到好奇的小鴨和貓咪,圍繞著閱讀的人,使平凡的室內場景變得充滿想像力,書中的角色彷彿也跑進真實世界,所有生命共享寧靜的閱讀時刻。
或許我們都曾有想像中的朋友。閱讀不只是個人的探索,這張視覺以溫暖而童真的方式,展現閱讀的悠閒與安適。
結合攝影師黃銘進的作品與插畫的想像力,呈現充滿詩意的閱讀場景。黃銘進以其豐富的旅居經歷,透過細膩的人像攝影與恬靜的自然景致,將這幅作品中的讀者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予人青春與惆悵的感受。
人手握書本,信步於草地,旁邊的粉紅色巨型插畫角色,其溫暖的姿態守護著讀者,像電影中的大熊,溫柔而充滿安全感,黃銘進詩性的視覺語彙捕捉了這一瞬間,在淡藍的天空與純白襯衫中,青春也是一場現實與想像的旅程,象徵書的守護者,也像怕人受傷的那位重要朋友。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