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553探索世界規則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Size決定世界

Size:How It Explains the World
瓦茲拉夫.史密爾(Vaclav Smil)著,徐仕美譯,麥田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樂 
將「尺寸」做為解讀世界的核心線索,探討人類對大小的感知,以及「大」與「小」的界定如何形塑今日世界的樣貌。透過跨領域的剖析,揭示尺寸背後的原理與規律,並透過數值間的關係,說明自然界與人造系統的運作機制。精巧有趣的思辨也提醒了我們,衡量世界的尺度所具有的相對性,它所依循的標準與詮釋方式,往往隱含著價值判斷與世界觀的偏向。【內容簡介➤   

火新世

人類如何鑄成烈焰時代,未來將燃向何方
The Pyrocene:How We Created an Age of Fire, and What Happens Next
史帝芬.派恩(Stephen J. Pyne)著,林朝欽譯,野人文化,46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益 
以時間軸中的環境、科學、人類作為與思維,建構出關於自然相處、能源開發與氣候變遷的人火關係史,也梳理出火如何在文明中扮演重要角色。作者提出「火新世」一詞,統攝普羅米修斯以降,人類的命運發展與隨之震盪的自然劇變,揭示「火」——及其諸多熱能源子孫,既是進步的推手,也是失控的引信。這些火苗延燒的軌跡,點明了文明的輪廓,也燃起了反思的星火。【內容簡介➤

尼安德塔樂園的嘆息

郭品潔著,二十張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這本詩集考肉身的古,也考肉身的現:一旦有恙,肉身立即化為超完美黑洞,把所有的心思、感覺、視線、氣力通通無差別吸進來,令無所逃。直白的文字,不哀不樂,別有怨艾,然而這卻是現代智人最需要的健康——承受存在的健康。【內容簡介➤

問題是,我大概會活很久

百歲傳奇女總編暢談活著不道歉,走時盡興如願
Somewhere Towards the End: A Memoir
黛安娜.阿西爾(Diana Athill)著,謝靜雯譯,大家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看這位2019年謝世的人瑞編輯大姐大,回首自己的愛情、人生和老去,有點嘮叨,不時金句,口不嫌,體正直,坦白得近乎粗魯,實在爽氣。老也可以老得如此跋扈飛揚,有姿有態,讓人也想跟著高呼:婆婆奶奶站起來!【內容簡介➤

只是快撐不下去了

給不敢讓人失望的「高功能內向者」日常救援手冊
邱淳孝著,寶瓶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議   實   樂   益  
從心理師自體化出的機智內向生活指南,為內向者在現代生活的迷宮中遞出一條身心安頓的指引繩,也可能讓非內向者得以理解那股時而襲來、難以名狀的疲憊從何而生。在今天這個推崇外放、競逐被看見的世界,引導無以自處的內向者們、累累的我們,做一個接納自我、安全無虞的確保。內容簡介➤

野獸派調香師

潔曼.塞利耶的香水革命
Germaine Cellier - L’audace d’une parfumeuse
貝亞提絲.艾杰瑪(Béatrice Egémar) 著,陳文瑤譯,積木文化,6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這本繪本的大功德,是把塞里耶這位傳奇女調香師重新召喚出來:早從40年代開始,她就以皮革調、綠香調、動物香等一系列革命性氣味,在二元對立的香氛市場殺出一條中性香賽道,也就是你在捷運上聞到的大部分香氣。如果你還在找一支欠缺的香水,請務必試試塞奶奶的作品。是的,還沒有絕版。內容簡介➤

我會記住你愛我的樣子

春花媽著,一葦文思,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這本動物溝通錄別開生面,面對生老病死,牠們往往有驚人之語,頗有一休的架勢。野生動物的傳訊也令人莞爾,甚且教人羞愧,人類真的做了好些不好的事呢。漫畫的詮釋有點太規矩,稍微可惜了。內容簡介➤

統治世界的貓咪

Gatos. Los felinos que dominan el mundo
艾絲特.佩卓薩(Esther Pedraza),阿穆德納.迪亞茲-米蓋爾(Almudena Díaz-Miguel)著,謝琬湞譯,創意市集,38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這是一部喵的全球史,各篇章藏著各種意想不到的、貓與政治交織的冷知識。從知名的英國首相府邸喵、史詩戰役中的喵,到當代網紅喵,這部作品以翔實的考據、簡明輕鬆的文字,透過貓的足跡穿針引線,重新詮釋典故與軼事,也讓既有的歷史生動浮現。內容簡介➤

水鬼事變

湖南蟲著,時報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在形式與語言中更新既有的形式與語言,是這本詩集透過「人」、「鬼」與「殊途」不段復返的路徑。從人形肉身感官愛慾,過渡到水鬼與言靈等無形的詩身,最後繞回媒介的殊途,讓印刷、包裝媒材等文字肉身回到人世,各輯詩作讀來既魅惑又除魅,適合把生活放冷一點、再重新讀看看。內容簡介➤

波霸雞與翹臀豬

肉食色情論
The Pornography of Meat: New and Updated Edition
卡蘿・J・亞當斯(Carol J. Adams)著,羅嵐、林若瑄譯,社團法人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600元
推薦原因: 批   思   議   樂  
這本出版超過20年的經典作品,讓動物平權與父權批判匯流,橫向交織出一幅眼花撩亂的權力系統。書中收錄上個世紀公開流傳的數百張肉品廣告圖像,以敏銳的視角帶著讀者進行識讀,辨析「食物」的情色語言中夾雜的厭女、白人至上、人類中心、恐同與健全主義等壓迫語言,其批判精神別具洞見,歷久不衰。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漫射計畫》如果平行時空有漫天火雨:思索以現實材料為基礎的臺漫,對創作的啟發

➤戰爭從不在遠方

終戰80年的現在,生下來就在和平時期的我們,對戰爭其實一無所知。但面對臺海危機逐漸升高,俄烏戰事未息,每天我們都能多多少少感受到,彷彿難以計數的強力炸彈就在身邊倒數計時,讓人忍不住想問朋友:防災包準備好了嗎?

但更多時候,我又會沒什麼理由地樂觀想著,也許這些可怕的念頭都不會成真──就算過去發生過,不容抹煞,難道今天的我們都無法預防,為「最壞情況」按下停止鍵?

作為鍾愛歷史題材的閱讀者與書寫者,戰爭逼使人類在絕境展現本性和求生意志力,以及如何維持人的尊嚴,一直都是最吸引我的題材。但我也非常清楚,礙於有限的經歷(包括生理性別限制),我可能永遠也沒有辦法真正體會將所有人都捲入的戰爭,會有多麼複雜,人在其中想好好活下來,有多麼艱難。

這樣的題材還有很多具體的事物可以描繪,且須一再斟酌:例如逃難的人潮與疏導方案,濺血的駁火衝突,爾虞我詐的情報攻防,輿論的操弄運作,社會經濟秩序倫理崩潰,乃至握有決策權的高層勾心鬥角彷彿永不停歇的表演等等。要處理的材料極多,且彼此拉扯,要擔心露餡的地方也就愈多。

➤虛構盡頭的真實

看到梁紹先《燃燒的西太平洋》滿滿的臺美中各種軍情、武器與政治情勢推演細節,我只有佩服:竟然能這樣呈現距離如此迫近,升斗小民不希望發生(卻非常可能隨時降臨)、更無從設想怎麼展開的戰事脈絡。

漫畫中,有不少當代國際政治人物輪番登場,突顯的是各自政治目的、文化與歷史的立場、觀點。執著或不可能驅散的權力幽魂,透過敘事裡的西太平洋戰場,展現了猙獰與自私的面貌。但書中也閃爍著信念與憂國感的光輝,還傳達了謀略與情報戰的敘事魅力:料敵機先、欺敵、將計就計、追蹤、誤判、逆轉等等。甚至邀請讀者一起鬥智──很可能一個錯誤的或自以為是的判斷,就可能賠上眾人乃至整個國家的命運。

就臺漫的題材來說,這部作品不只是軍武,在政治或者推理類型來說,都是相當少見的創作。以自身專業知識入畫,梁紹先可說是相當具代表性的例子。他過去的職業軍官經歷,以及對國際情勢、軍武科技發展的長期關注,都讓漫畫中的所有虛構情節、戰況的刻畫,擁有令人讚嘆的真實說服力(解放軍的戰情指揮部長這樣喔!?)。我們也得以看到,除了對於當下臺灣處境的擔憂,一位漫畫創作者對於知識材料與現實訊息的解析、化用,能推敲得多深刻,多有趣。前傳《星條旗下:燃燒的西太平洋起始篇》也值得合併閱讀。

我們還看見,漫畫家投入最大的心力做研究功課,最終也成了其他創作者的功課和收藏。


梁紹先作品《燃燒的西太平洋》。圖片提供/燎原出版

➤史實為體,虛構為用

戰爭題材或許是個比較極端的例子,畢竟有許多可能隨時失控──譬如《燃燒的西太平洋》的關鍵設定之一:無所不在的失控和控制(搶占主導權),或者各種欲望、立場互相傾軋、隨時翻轉的狀況。

然而,即使真實的歷史也未必是循著時間軸不分岔跑野馬的,更何況如今人們更容易懷疑,歷史材料也可能說謊,或者為特定的人或價值服務。但若從不同的角度思考,這是否正是敘事戲劇性的寶庫?

我常常在讀與寫時思考,歷史題材為什麼愈來愈常成為創作者的優先選擇?是因為經過一段漫長的時光距離,能更全面從容地理解?還是那些才幾十年便已太遙遠的人事物,反而有種類似異國的迷人情調?又或者是,那不得不消逝、失去的什麼,擾動了我們心底的缺憾?還是,我們在那些歷史材料中認出什麼,判斷絕對不該從記憶裡拋棄……

或許都是。同時我也感覺幸運,不論是小說或是漫畫,近年有愈來愈多「史實為體,虛構為用」的用心好作品陸續出版,從不同路徑,去思索那些「看不見並不代表不存在」的時代遺痕,曾經對於人們個人史的擾動。這些作品或幽默或嚴肅,不論是重新詮釋或蹈襲既定印象,它們觸及的,卻不約而同:發動戰爭、創造或毀棄歷史的是人;使用武器、被武器傷害和奪去所有的也是人。終究創作者希望完成的,仍是人的故事。


左萱作品《芭蕉的芽》以及阿獰作品《蕉兵戰時記》。兩部作品共有的「蕉」字,是指構成臺北高校校徽的蕉葉,象徵「勝利、正義、向上」。有幸在戰時「生徒兵」生涯中活下來的學生們,會在戰後同學會中自稱「蕉兵」,作為特殊的身分標記。圖片提供/丁名慶

人並不僅是時代或命運的被動棋子。我聯想到另外兩部以「人」或角色的自我覺醒作為主要關注,也做了大量扎實史料功課與講究呈現的臺漫作品:阿獰《蕉兵戰時記》和尚未完結的左萱《芭蕉的芽》。這兩部作品都是「臺北高校創校一百週年(2022)紀念作品」,臺北高校即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位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今址。兩部作品分別呈現不同時空下臺北高校學生的人生片段,《蕉兵戰時記》主要呈現個人面對戰爭時期的無力感與徬徨(其實當時的臺北都不能算是嚴格意義的直接戰場);《芭蕉的芽》則把時間往前推了十多年,著眼於1930年代高校生活的自由多彩,與追求文藝興趣的熱烈浪漫情懷。

在閱讀《蕉兵戰時記》時,我還想到一部相當特殊的日漫《cocoon繭》,可以一起看。許多作品中戰場主角或敘事觀點的男性面對的戰爭殘酷,不外乎死亡、傷殘或前途的毀滅;但對女性來說,殘酷有各種不同形式:肉體傷害,性的暴力,人際信任的動搖,或是對於「純潔」的信念挑戰等等。《cocoon繭》中出現的士兵(男性)全是模糊的白色影子──因為到了戰場上,男性就喪失了個體性;但纖細易感的女性面對的,卻是更加難以承受的世界。

《芭蕉的芽》的敘事主線始終放在「編出一本夢想中的文藝刊物」這樣浪漫的目標,充滿青春光輝,笑點層出不窮,並帶出那些身影一閃而逝的赫赫有名歷史人物彩蛋(教育家三澤糾、作家西川滿、張文環、呂赫若……)。表面上如常運作的校園,其實早已悄悄扭曲,幾乎每個人都必須經歷彼此或自我的審查、壓抑。

雖然這部作品的敘事時空距離戰爭降臨尚早(?),但我在閱讀時卻無法不後見之明地時感憂慮,那些充滿魅力的明朗有趣角色們,果真那麼遲鈍於終將到來的滿天火雨嗎?到時他們該怎麼辦?這似乎又連結回2025年我輩的無遠慮庸碌日常了嗎?但漫畫中那麼鮮烈的青春與自由,還是多少刺激著我反思:不論戰爭會不會來,我有沒有輕率蹉跎呢?

➤創作者的功課

要對歷史題材作品產生足夠的認同感,關鍵始終在「放對位置」──不該為了遷就劇情而刻意扭曲史實(再想辦法,多絞一些腦汁出來,讓兩邊都合理?),「大方向不出錯」(請自行玩味),還可以適當運用一些有趣的史實小細節,來突顯作品的背景時代,以及人物的性格特質。

有些對現代人來說可能有點奇怪的部分,反而很適合放進情節中。比方說《芭蕉的芽》開場時的「寮雨」(學生之間居高臨下對人灑尿的惡作劇),這類現代人覺得很怪異或骯髒的情節,反而很可以突出高校生放蕩不羈的個性。

漫畫的強項,是可以視覺化呈現,並由讀者自行決定暫留或前進的節奏──比影視化成本低、比文字更容易進入作品──但也因為如此,有時候會被讀者忽略其考證的強度之高。但所有的努力都不會白費,我知道有些優秀的創作者,他們極嚴謹地做了超級多研究,卻追求「不著痕跡」地呈現時代氛圍,認真的讀者反而會意外獲得近似解謎的樂趣,這讓我相當嚮往。

另一方面,不論是讀或寫歷史相關題材的作品,我自己會特別在意語言是不是能盡量還原當時的用法──這是我自己在進行創作,或日後與漫畫家合作時,比較會留意的地方。因為除了連續畫面,大家看漫畫時的視線移動就是跟著臺詞走的,好的臺詞相當重要。

藉由作品提供的各種設想,從真實材料中萃取驅動情節與人物行動的元素,是漫畫家,也是其他各類創作者的永恆挑戰。為了讓更多讀者在乎那些記憶與技藝,那麼等待著我們的真實未來,未必盡是如80年前晦澀暗沉的「未知」,而是可能種下某種新生的希望。至少我期待如此。


《漫射報+》
國家漫畫博物館自籌備期起,過去以《漫射報》為名出版主題刊物,共發刊6期,編輯視角各有不同。國家漫畫博物館於2023年底正式落腳臺中,收穫著珍貴的回饋與善意,現在《漫射報+》重回舞臺.ᐟ .ᐟ 記錄籌備過程的多彩回憶,並將研究調查成果與圖像視野,持續與大家共享。

 


本文轉載自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處同意刊登,原標題與連結為「漫言堂》如果平行時空有漫天火雨」。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11-06 15:00
2025Openbook好書獎》閱讀,就是體驗;音樂,就是紀錄——閱讀大使阿爆的生命之書

2025年6月,阿爆(ABAO)帶著旗下的「那屋瓦」女孩們,登上非洲著名的「灌木之火音樂節」(MTN Bushfire Festival)舞台,在史瓦帝尼共和國的Malkerns,阿爆以排灣族語吟唱古謠,還將母語融合了電音、嘻哈、R&B等元素,強烈的節奏感加上結合排灣族藝術家磊勒丹視覺設計的舞台效果,在音樂節掀起高潮。

阿爆說:「這場演出在文化上簡直是無縫接軌,我們唱母語歌,台下觀眾可能不知道我們在唱什麼,可是卻跳得很享受,我們就像在主場,只是舞台下大部分是黑人。」灌木之火音樂節的主旨是「Bring Your Fire」(帶你的文化之火來),台灣的生活經驗、部落文化的養分、行旅世界的體驗,是一根根的柴火,在阿爆的音樂裡融合迸發迷人的火焰。她是創作者,也是透過音樂的閱讀者,真實情感的輸入與輸出,有如展現自我的生命之書。

➤圖像與表情皆是文字,透過音樂閱讀世界

過往排灣族記錄故事的方式是透過雕刻、圖像或是歌謠,並沒有確切的文字,阿爆指出,排灣語中「雕刻」和「文字」是用很相似的字根詞彙:vecik,所以雕刻如同文字,就是一種記錄方式。

血液裡圖像式看世界的方式,左右阿爆的閱讀行爲,她直覺地喜歡看圖像書、電子書,閱讀對她來說是對世界的體驗與觀察,她說:「我們去英國、日本表演,在將音樂輸出的過程中,可以看到那些觀眾的臉跟表情跟反應,我覺得那就是一種閱讀。」阿爆在這種形式的閱讀中,理解一地的想法與文化,開啟對世界的認識。音樂是火炬,帶著她體驗世界。

阿爆音樂養成始於家庭。母親是婚禮歌手,經常帶著她在台東、高雄之間奔波。對小女孩而言,這不僅是一場場婚宴演唱,更是一張張通往世界的車票,她說:「媽媽表演的場子曾遠到台北烏來,我們就大老遠北上。對我來說,因為音樂,可以去到好多地方。」媽媽喜歡鳳飛飛,也喜歡卡本特兄妹,音樂帶著她走訪陌生地方,觀看不同的人群。

音樂陪伴阿爆的生活,也陪伴她成長。當阿爆在台北念護校時,會和當時的同學Brandy晚上翻牆離開宿舍,只為了去市區的KTV高歌到天亮,之後再搭最早的公車回學校報到。音樂的火苗將她帶進台灣流行音樂圈,阿爆&Brandy的重唱組合,在2004年得到金曲獎最佳演唱組合獎。

➤一開始就是創作歌手

阿爆的職業歌唱生涯起點是華語女團時代,當時,唱片公司要求她們「必須是全創作女團」,她和Brandy被關在「伯爵山莊」,每週都要交出新的詞曲。她笑著說:「那時候不到20歲,就被規定每週要開會、交作品,很像交作業。」當時的她,對人生並沒有什麼體悟,所謂的創作都是在懵懂的狀態,而流行音樂是絢爛又看不透的舞台,上一秒才得大獎,下一秒就不知身在何方。

得到金曲獎的第二天,因為唱片公司倒閉,阿爆失業了。人生回到普通人的軌道,規律的上下班、準備考試,後來有機會到原住民族電視台工作,阿爆才密集的走訪各個部落,內心深處屬於母語音樂的火苗日益被召喚。

阿爆曾以「積極的隨波逐流」來解釋人生際遇,不同於現在很多原住民歌手是堅強的文化意識而創作母語歌,阿爆的第一張母語專輯《東排三聲代》,是為了完成外婆願望的產物。

阿爆的外婆是部落裡古謠的領唱者,當部落有婚禮或喜事時,外婆總會唱著古調給新人送祝福。當年因為外婆年事已高,擔心自己無法幫之後的晚輩們唱歌祝福,所以要求阿爆錄下這些祝福之歌,當作給晚輩的禮物。

《東排三聲代》結合了外婆、媽媽以及阿爆的歌聲,在一次又一次的錄音過程中,她在音樂裡找到一條回家的路。因為這張專輯,阿爆積極的跟母親、長輩學母語,也開始以母語創作。

➤音樂是生活紀錄也是感情陪伴  

創作之路也是母語學習之路,從最簡單的一、二、三開始,阿爆寫下了數字歌。創作也開啟了部落生活的觀察之窗,她寫下婦女們洗衣服時的閒聊,寫下好笑的片段,她說:「我對生活裡的可愛、小事特別敏感,覺得好笑或溫暖的片段,都想記下來。」音樂是生活紀錄,這些寫實的場景變成一首又一首的歌,成就《vavayan. 女人》專輯,在2017年獲得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

然而她最在意的,是音樂要被聆聽、被使用,而非束之高閣。專輯裡的音樂成為小孩學排灣數字的教材,歌曲Izuwa是部落裡熱門的舞曲,可一起唱跳,甚至禮拜時的大家會一起高聲唱著「Thank you, thank you, malji malji masalu」。

阿爆說:「在這個可能每一秒都有人在發表新歌的年代,如果發出去沒有人聽,就會有點像自問自答的感覺。我覺得音樂要有交流,在這個時代特別不容易,如果你的音樂可以為某一個族群的人每天使用,是滿有成就感的事情。」

她堅信音樂要被使用、而且要有陪伴的功能。回望過往成長,爸爸開計程車的那段時間,廣播裡的音樂陪伴很長的時光,一捲捲卡帶陪伴整個家族,所聆聽的音樂作品其實都是成長的痕跡與紀錄。

➤閱讀是陪伴,也是學習

對阿爆來說,閱讀也是一種陪伴,是對人生各階段的叩問。她記得媽媽剛過世的時候,是蘇西.霍普金斯(Suzy Hopkins)的繪本《我離開之後:一個母親給女兒的人生指南, 以及那些來不及說的愛與牽掛》撐住了她,「我覺得這部繪本真的是救了我,它真的是一個很棒的書,這本書也會讓我很自然的想到一些旋律 。」阿爆說。

如同音樂創作是希望歌曲被聆聽、被使用,阿爆的閱讀類型也期待作品是可以陪伴自己,且有實用的知識並開啟新的體驗。書有時候像處方箋,指引生活或工作的方向,她指出《小,是我故意的》這本書所提到的小型公司所追求的價值,就對她創立「那屋瓦」音樂品牌很有啟發性。

「那屋瓦」少女隊的女孩們現在僅20多歲,阿爆希望她們能積極的體驗人生、閱讀這個世界,她說:「體驗很重要,一定要多去體驗,以後到她們可能30歲的時候她們就會知道怎麼選擇。」

她像大姊姊一樣帶領著「那屋瓦」的年輕夥伴踏上大大小小的舞台,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大姊的身份讓她對《長女病》這本書特別有感,她說:「就是一種責任感吧,尤其在排灣族,第一個看到太陽的男孩或女孩都有重要的任務。」以大姊的眼光來看當下新世代的人投入母語創作,阿爆語重心長的說:「我們畢竟是做音樂的,不管是做什麼語言,還是要把本業做好也就是說音樂品質要好、而且要把歌唱好。」

曾有廠商讚美阿爆:「我們喜歡你們,不是因為你們是原民音樂,而是你們就是你們。」對她來說,這是最好的肯定,音樂就是要好聽啊!音樂的柴火繼續燃燒,不管是作為創作者還是閱讀者,《kinakaian 母親的舌頭》引領著阿爆走向更寬廣的世界,她用音樂記錄時代,也透過閱讀體驗世界,文化的火焰繼續燃燒,爆發更多的可能。

▇阿爆推薦書單總覽:

  • 《我離開之後:一個母親給女兒的人生指南, 以及那些來不及說的愛與牽掛》,蘇西.霍普金斯,三采文化。【內容簡介➤
  • 《小,是我故意的》,鮑.柏林罕,早安財經文化。【內容簡介➤
  • 《長女病》,張慧慈,游擊文化。【內容簡介➤
  • 《音樂使人自由》,坂本龍一,麥田。【內容簡介➤
  • 《我的名字》,葉雅庭,白象文化。【內容簡介➤
  • 《螺旋麵包的屁股是哪一邊》,祐彩,青林出版。【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黃麗如(文字與紀實影片工作者)
2025-11-06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