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回到脈絡的老照片:關於《從前從前,有家金淼寫真舘》

在臺灣攝影史緩慢疊磚、長期推進的過程中,近二、三十年來,楊梅攝影師「吳金淼」逐漸由一介無名之士,轉身成為史料上的重要名字。

1994年一場「護廟保山救樹」的文化資產搶救行動,使過世多年的吳金淼首次登上前台。生前他因經營照相館而保存的大量照片,成為形塑在地記憶的重要見證。當時有志之士為他編輯一本精美且受攝影界讚譽的《回首楊梅壢》攝影集,奠下了第一塊基礎。

2010年,一項具有寫史意義的策展「凝望的時代:日治時期寫真館的影像追尋」,以金淼寫真館作為日本時代的代表案例予以展示。2018年,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於初期籌備工程時,推出一檔以玻璃底片為主題的「光影如鏡」展,亦收錄了吳金淼的玻璃乾版。同年問世的「臺灣攝影家」書系涵括吳金淼專書,勾勒其人其事。

然而,最早以「孤島般的絕望」一詞定位和想像擁有一顆藝術心靈與絕妙才華的吳金淼,寫出他如何在封閉的時代環境中無所出路、終至沉默一生之可嘆可惜的,是藝評家黃翰荻的〈孤島般的時代載具〉(收錄於《臺灣攝影隅照》1998)一文。這篇評論深深透入埋沒鄉里的藝術家之寂寞,也形塑了日後公眾對吳金淼的認識。


吳金淼全家福照,右二為吳金淼、右一為吳金榮,其後方為「寫場」的老相機。(1940年,攝影者不詳)(圖源:遠流出版,出自《從前從前,有家金淼寫真舘:吳金淼、吳金榮兄弟鏡頭下的楊梅故事》)

吳金淼能夠在攝影史上漸受重視,至少有三個因素,其一是他的照片具備相當程度的精緻與美學品質,其二是這些照片都幸運地保留下來了,其三是他的影像相當程度映現著社會性與時代性。

這些因素的加總,使得吳金淼以一種至死也沒能預料和想像到的狀態,在日後被世人看見。加上近年本地對文史圖像與庶民記憶的重視,這批從1930延續到戰後1970年代的影像檔案,遂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存在。這也是《從前從前,有家金淼寫真館》能在當前產生的重要意義。

➤日常的軌跡

一如黃翰荻所指出的,吳金淼的照片「便是極平常的題材,我們亦可聽出一種『嚴整、蒼鬱』」。這批照片打從90年代現身至今,不得不說,每次重新翻閱都能在看似平凡的各式「老照片」中發現驚奇。即便是老套的家族親友合影,倘若細閱影中人物的神態、髮式衣著,也能發現許多被鏡頭保留下來的細節與時代面向。

更遑論他在各種集會場合所拍攝的活動照片,觀眾的表情、演出的場景等,都存有那個時代的生活儀式、戰爭動員等等鮮少被記錄下來的庶民場景本身所具備的珍稀性,而這些都足以讓吳金淼的照片顯得無可類比。

最常被討論的作品,包括標示「第一保部落健民運動」的街頭體操合影(1943),照片中人人高舉雙手、認真參與皇民化運動時期的收音機體操,微妙的是右邊還框入了「金淼寫真館」的招牌。


楊梅老街上整齊的體操會。(1943年,吳金淼攝)(圖源:遠流出版,出自《從前從前,有家金淼寫真舘:吳金淼、吳金榮兄弟鏡頭下的楊梅故事》)

過去我們大多從這樣的照片「見證」皇民化如何滲透進百姓日常,也有論者認為這可以看見當時人們的積極參與和激情動員。但是,特別要指出的是,《從前從前,有家金淼寫真館》作者彭啟原的「讀圖解說」中,並沒有多加臆測,推論當時的被攝民眾怎麼想、拍攝者怎麼想,而是直接提供了一些更客觀細膩的線索:比如指出保甲制度與地方的關係、帶頭做體操的人士可能是誰,甚或探究當下的拍攝情境是否為一種演出和配合。

這類解釋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脈絡和軌跡。就像另一組常被討論的「假裝行列表演」系列照片,有一張演出者特寫肖像,四人塗黑全身、戴著面具與錐形胸罩、穿草裙,模仿刻板印象的異民族。這系列照片因為破格的造型,在當時各種嚴肅或略顯拘謹的並排合照之中,加入一分令人好奇的鬆動與新鮮感,也給予觀者各種想像和推論的空間。然而此書中不再贅述既有的說法,反而說出了吳金淼在遊行當天為大家化妝,卻還被抱怨的小故事。


吳金淼規劃的中壢神社鎮座祭化妝表演。(1939年,吳金淼攝)(圖源:遠流出版,出自《從前從前,有家金淼寫真舘:吳金淼、吳金榮兄弟鏡頭下的楊梅故事》)

這些如同解謎一樣的線索,來自吳金淼弟弟吳金榮(1924-1997)晚年的親述。自1994年即參與「護廟保山救樹」行動的彭啟原,在《回首楊梅壢》出版後,進而拜託吳金榮針對攝影集的照片逐張講解,最終得以保存下來這些第一手資料。如今看來,這份20多年前留下的口述記載,必然是本書最珍貴的部分。彭啟原以此為基礎、重新閱讀圖像、協助復原圖像背後的歷史資訊,也算不負吳金榮當年所交託的記憶。

➤當照片進入公眾視野

《從前從前,有家金淼寫真館》以一張照片搭配一篇短文的方式,為每張照片敘述一則故事。重點不在攝影的藝術和美學,但看起來也不只囿限於歷史(否則照片可能會是一本楊梅民間史的插圖),而是介於圖像與現實之間的多線考察。起點是照片,是吳金淼出色的影像本身,以圖文書的型態勾勒一間老相館的同時,也試圖勾勒時代與家鄉。

此書也有別於過往以攝影為主體的「攝影集」,或是注重個人生平的「傳記」。其最大的特點是「回到脈絡」,透過彭啟原的紀錄和寫作,讓我們獲得吳金榮的口述,得以更接近每張照片的生產情境,是本書的一大價值。再加上作者的家鄉記憶和研究補充,讓我們對這些照片的出現和影像中的內容.多了一分理解、少一些揣測。

這樣的書寫,一方面可能是受到史家彼得・柏克(Peter Burke)所提出的「圖像證史」概念影響,但也處於預設照片能提供現實的想法與驅力的拉扯。近來臺灣史學界越發重視圖像素材,「讀圖」成為一種流行的方法。另一方面,政府近年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的文物數位化計畫,也針對影像文物的詮釋設定了一種辨識脈絡及人事時地物的描述結構,形塑了一種寫作的慣性或想像。此書中老照片與文字解說的搭配,也像是此一文化記憶保存風氣下的產物。

這樣的傾向,視照片為「圖像」而非作品,尋索一種通往過去吳金淼照相館所處時代社會的面貌。其所能拉出的不僅是影像的內容與歷史面向,也能從中看見一個小鎮攝影師的時代,還有他的工作樣態。

這些所謂的作品或文化資產,大多來自各種客戶委託,官方或私人的委託,因此包含了集會遊行、婚喪喜慶、畢業從軍。這些照片往往充滿儀式性,但在看似一成不變的合照底下,又充滿變化。吳金淼的人像擺置與觀察,不依循公式和套路,不同場合的群體照也記錄了少見的社會面貌(像是戰後國民政府的接收工作,接收員、國民黨軍人的樣貌)。


為了控制台灣人民,國民黨政府到處設立監視區,楊梅監視區就寄生在楊梅分局內。(1947年,吳金淼攝) (圖源:遠流出版,出自《從前從前,有家金淼寫真舘:吳金淼、吳金榮兄弟鏡頭下的楊梅故事》)

或許早已有人探問過,這些照片存有「自我的部分」嗎?或者試圖從少數帶趣味性的吳金淼私人生活照片,證明其中的自我成分。但是最終我們無法否認,大部分的照片可能都是商業攝影師盡力滿足客戶需求的成品,即使我們可以從中看見他的手藝,但這些照片在一開始交付給客人之後,就結束其第一次的任務了。

然而當這些照片展現了圖像的現實性與見證性,使我們忘記攝影本身存有的不可信賴,同時它們所透露的美學質地,也使人想以藝術的視角加以欣賞、賦予意義。在這些不同的想望之間,代表了它們日後會在不同目的與場域再次現身,不論是登載於文史學報中,或是掛在美術館的牆上。

基於攝影的這種特性,此書「回到脈絡」的重要性,在於使我們理解照片不是為了作為日後的證據目的而拍,也未必存有太多自主性,甚至大多是配合當局而作。回到脈絡讓我們理解圖像的身世,不至於掉入太過扁平的思考陷阱,更毋需在「當成透明再現的現實證據,或當成具有作者意圖的作品」兩種極端之間擺盪。

透過作者彭啟原的回憶、自剖與梳理發掘經過,更能讓我們察覺到,早自1994年的抗爭行動開始、這些照片走進公眾視野的那一刻起,其原本的意義就開始改變了。當某人的私照成為公眾記憶,全因半世紀前按照了攝影師的指示,把身體倚靠在伯公山的老樹上,卻在某個未來成為證據、成為文史象徵物。

攝影的圖像看似能夠訴說言詞無法傳遞與記錄的過去,但也總是很難如此單純。就像1994年的老照片整理行動,讓過去為配合顧客或政策而捕捉的圖像,竟而反轉成為批判社會、宣揚文化保護意識的象徵。

在不同時代,我們對一張照片可能有不同的解釋與想像,這就是圖像的歷史可能引出的攝影文化史之複雜視角。雖然本書的寫作並不是為了探究這個深層思索,但作者對這些照片加以忠實的分類、挑選與研究,以彷如文資保存的心情,寄附了來自一生隱於吳金淼光環之下、幾乎無聲的弟弟的信息,那些照片背後的故事,就像柏克所提醒的「來源批判」(意即試圖以圖像作為見證時,必須先研究製造者的不同目的),這將有助於我們更細緻地理解吳金淼的照片與歷史,免去過多的臆測和附會。而這就是《從前從前,有家金淼寫真館》一書的可貴。


金淼寫真舘於1951年更名為「金淼照相舘」。(1970年代,吳金榮攝影)(圖源:遠流出版,出自《從前從前,有家金淼寫真舘:吳金淼、吳金榮兄弟鏡頭下的楊梅故事》)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從前從前,有家金淼寫真舘:吳金淼、吳金榮兄弟鏡頭下的楊梅故事
作者: 吳金淼、吳金榮、彭啓原
出版:遠流出版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攝影∣吳金淼、吳金榮

吳金淼(1915-1984)出生於楊梅庄,從小即嶄露出繪畫的藝術天分。1929年從楊梅公學校畢業後開始接觸攝影;1932年取得寫真舘的「企業許可令」;1935年拿到個人「寫真營業許可」,「金淼寫真舘」便正式於楊梅大華街69號租屋掛牌開張。吳金榮(1924-1997)小吳金淼九歲,1939年取得營業許可之後,便與哥哥金淼共同經營寫真舘,擔任其得力助手,許多金淼與友人的合影,都是由他按下快門。由於兄弟倆攝影技術精湛,拍攝邀約不斷、生意興隆,1951年吳金淼得以買下大華街65號店面繼續經營,並更名為「金淼照相舘」。

六○年代下半吳金淼的重心由攝影轉為藝術創作,七○年參與楊梅花燈比賽屢獲佳績,1984年吳金淼與世長辭,享年七十,金淼照相舘交由吳金榮繼續經營。直到1994年吳金榮參與「錫福宮護樹護廟」運動,促成《回首楊梅壢――吳金淼.吳金榮攝影集》出版,讓吳氏兄弟六十年來為楊梅留下近兩萬張的老照片的事蹟被世人重視,為全台灣保留在地影像數量最多的單一照相舘,不僅是地方文獻的大發現,更是台灣攝影發展史上重要的文化資產。攝影家張照堂在《看見原鄉人――台灣客家光影紀事》書中讚賞吳金淼的作品:「這些照片不僅是攝影學,更是社會學、人類學共有的人類遺產。」

1997年吳金榮過世,照相舘隨之熄燈,喪禮上楊梅人稱吳金榮為「楊梅文化守護神」;吳金淼更有「楊梅攝影之父」封號。

撰文∣彭啓原

資深紀錄片導演,客家文化暨地方文史工作者。

1953年出生於楊梅客庄,1978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學院戲劇系影劇組,1989年開始製作一系列客家議題的公共電視節目。2003年擔任客家委員會「客家音像人才培訓計畫」班導師後,開始進行紀錄片拍攝的相關教學與推廣,以及個人早期拍攝議題內容的文字整理,完成的出版著作有:《台灣客庄影像》、《台三線的田野紀實》、《從前從前,有家金淼寫真舘:吳金淼、吳金榮兄弟鏡頭下的楊梅故事》。

節目製作:《客家風情畫》系列35集、《客家庄》13集、《客家風土志》10集、《客家行腳》6集、《小客庄的故事》13集、《台灣客家》、《台北新故鄉》系列26集、《回首楊梅壢》、《竹塹水》、《新瓦屋再造》等百餘部作品。

《台灣客家》,2001榮獲34屆休士頓國際影展(Worldfest Houston)銀牌獎與紐約「QUESTAR國際影展」銅牌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10-19 11:00
書評》以女性視角逆寫正典:歐法洛的《哈姆奈特》

每個寫作者都有某種程度上的焦慮,其中一種來自於前人的影響——我想講的話前人都已經說過了,還說得比我好太多——該如何克服前人?就算不是克服,如果我加入了某種流派,又怎樣不致於凐沒在這流派一長串人名裡的暗角?

布魯姆(Harold Bloom)在名著《影響的焦慮》裡引用了佛洛伊德來分析了寫作者的這種心理,其後,他出版了震撼文壇的《西方正典》,追溯這種影響的源頭與核心:莎士比亞,布魯姆的正典之神,他的文學教皇。

莎士比亞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我們給他冠名叫莎翁,但對他的作品卻不甚熟悉。我們手上有的譯本很多來自梁實秋、曹禺或卞之琳,在他們翻譯的時期,就連現代中文都還在襁褓。除此以外,莎士比亞距離現代文學始終有一段距離,在他寫作的時期,小說才剛從《唐吉訶德》裡看見日出的一線曙光。至於歌德,在一百多年後才出生,歌德死的時候,福樓拜還在青春期。

莎翁是現代文學的源頭,與身在東亞的我們有一段不小的距離——然而,在西方的作家如何克服他?又或說,如何掙脫這個被源頭影響的焦慮?也許瑪姬.歐法洛(Maggie O’Farrell)的《哈姆奈特》(Hamnet)可以讓我們略見一二。

➤先遮住莎士比亞

《哈姆奈特》今年8月由新經典文化翻譯出版,它的原文在2020年出版時,接連斬獲了英國女性小說獎首獎與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等大獎,也榮獲各大報刊的年度選書。《紐約時報》為我們概括了全書的主軸:「1596年,莎士比亞11歲的兒子哈姆奈特去世,影響他幾年後創作的劇本《哈姆雷特》。這部小說描繪出巨大美感之下難以形容的悲傷。」之所以是女性小說獎,是因為本書的主角並不是莎翁,而是他的妻子:艾格妮絲(Agnes Hathaway)。

一般而言,莎翁之妻的姓名被記載為安,不過在她父親的遺囑中,遺產明文記述是由「艾格妮絲」繼承。《哈姆奈特》裡,作者歐法洛也對此花了一些筆墨:「安」這個名字讓他想到不到兩年前過世的妹妹的名字,而「艾格妮絲」這名字的「格」字讀得很輕,幾乎像一個隱藏的祕密音節。


唯一現存可能描繪艾格妮絲的肖像畫。 該作品現藏於紐約漢密爾頓Colgate University。(圖源:wikipedia)

艾格妮絲,莎翁之妻,是這部小說的真正主角,她是亞芬河畔史特拉福的一位農民之女,繼承了亡父的嫁妝與房子。這使得她比同時代的女性有更多的自由,而故事也隨著她而展開。

認識莎士比亞的時候她已經26歲了,當時他只是個名見不經傳的拉丁文教師。布魯姆在《西方正典》中描述,莎士比亞的朋友與舊識形容他是一個和善,看來極為平凡的人:開通,親切,機智,溫和,直率,可以和你輕鬆適意地喝上一杯。而《哈姆奈特》則把莎士比亞放到一旁,反而以艾格妮絲的目光看去,聚焦在兩個人生中的關鍵時刻:11歲的哈姆奈特染疫亡故,以及4年後莎士比亞以此為靈感,寫出了後世傳頌的《哈姆雷特》。

歐法洛承認這個故事相當難寫,她寫作的契機在於考試時需要研讀《哈姆雷特》,老師提到莎士比亞的獨子哈姆奈特在戲劇完成幾年前去世了。她每隔一段時間都想寫一次這個故事,但就像普天下的作者一樣,總是會分心去幹別的事。一路寫了3個故事後,直到她的兒子終於過了11歲——比哈姆奈特大了——她才正式執筆寫完這部作品。《哈姆奈特》從文學史的源頭開始,以女性與家庭的視角來重塑當時亞芬河畔史特拉福的故事。

➤努力說個新故事給前人、給來者

不過在書中,莎士比亞這個名字是從始至終都隱去的。他有不同的代稱:拉丁文教師、父親、兒子、丈夫、劇作家等等。只是莎士比亞的名頭太響亮了,雖然這是一個父親隱居幕後且遠在倫敦的家庭故事,但非常弔詭地,他不在場,卻影響了故事中的一舉一動。

一如《哈姆雷特》,「在主角的超絕亮光下,教其他次要角色統統沒入暗影」。《哈姆奈特》嘗試做的,是用女性與家庭的視角逆寫這位文學巨人的家庭故事,艾格妮絲在故鄉是神祕而受人尊敬的奇女子,然而,當這個故事到達結尾的時候,她去看了這位隱去其名的「劇作家」為亡子所創作的戲劇時,心中所思所念的卻是「只要等到這齣戲結束、等到最終的沉默降臨,以及所有死者現身與其他演員一起排列站在舞臺的邊緣之後,她會把這一切告訴給她的丈夫。」

告訴她的丈夫,在那個年代,即使丈夫一直沒有名字,長年隱居幕後,始終是艾格妮絲的傾訴對象。也許這從頭到尾都不是寫一個女性獨立自強的故事,她擁有屬於自己的房間,只因為丈夫長年外出。如果我們把性別議題從這裡稍為挪開,可以得出一個布魯姆式的結論——即便我們不提及某大師某流派,也許作為後進者,也是想說個故事給那些經典人物聽。聽起來不怎麼激進與革命,我們只好以浪漫的焦慮/焦慮的浪漫作為理解。

書寫歷史人物的亡子,近年來除了《哈姆奈特》外,還有數年前喬治.桑德斯寫林肯總統喪子的《林肯在中陰》。只不過,追著文學傳統而寫的,《哈姆奈特》確實是難得一見的大膽嘗試,尤其是歐法洛上溯到文學史的源頭,用女性視角重新包裹整個敘事,其力度和考究相比起珍奈.溫特森重寫《科學怪人》的《科學愛人》(Frankissstein:A Love Story, Jeanette Winterson)更符合純文學愛好者的口味。

閱讀這部作品時,我們可以放下莎翁作品給我們帶來的經典負擔(畢竟作者完全隱去其名),觀察一個中世紀末端關於女性與家庭的故事,以及作者逆寫正典的勇敢嘗試。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哈姆奈特
Hamnet
作者:瑪姬.歐法洛(Maggie O’Farrell)
譯者:葉佳怡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4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瑪姬.歐法洛

已著有9部小說。處女作《你走了以後》(After You'd Gone)一出版即廣受國際讚賞,獲頒2002年的貝蒂特拉斯克獎(Betty Trask Award);第三本著作《我們之間的距離》(The Distance Between Us)則獲頒2005年的毛姆文學獎;《消失的艾思蜜》(The Vanishing Act of Esme Lennox)是她的第四本小說,獲選為2007年亞馬遜網路書店的年度選書。。另著有回憶錄《我是,我是,我是》(I Am, I Am, I Am,暫譯)、兒童繪本《Where Snow Angels Go》《The Boy Who Lost His Spark》。最新出版為《婚姻的肖像》(The Marriage Portrait),獲瑞絲.薇斯朋讀書俱樂部選書,入圍水石書店2022年度好書獎,不僅闖進2023英國女性小說獎短名單,更是入圍書籍之中最為暢銷的著作。

她曾在香港擔任過記者、在倫敦的《星期日獨立報》擔任文學線副總編輯,也在考文垂的華威大學和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教授創意寫作。現與丈夫──小說家威廉・薩克利夫(William Sutcliffe)與三名子女住在愛丁堡。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10-18 11:00
OB短評》#442 假期裡閃現奇幻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石頭記

一位人類學家關於沉積、斷裂和失落的遐想
The Book of Unconformities: Speculations on Lost TimeThe Book of Unconformities: Speculations on Lost Time
修.萊佛士(Hugh Raffles)著,伍啟鴻譯,左岸文化,550元
推薦原因: 知   文   樂  
作者藉著了解做為大地基礎的石頭,安定難以捉摸的生命變化。透過追索6種石頭在時間中的紋理,關於成分、採集、交易、信仰、收藏,乃至學科的成立,諸多故事在歷史的層累中結理交錯,閃閃爍爍地現身,勾勒出礦石與人類社會的緊密關係,形成一組頑石點頭的自然史。而其間那些「不整合」的結構,又經由作者的腳步與採擷,最終映照至人心與生命,在激盪與安撫過後得到結晶。【內容簡介

五感之外的世界

認識動物神奇的感知系統,探見人類感官無法觸及的大自然
An Immense World: How Animal Senses Reveal the Hidden Realms Around Us
艾德.楊(Ed Yong)著,孟令函譯,臉譜出版,65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這部感官的多重宇宙看得人眼花撩亂,簡直是豆知識的爆擊,從動物世界回看人類的感官,怎一個貧字了得!書腰上似乎可以加上一句:獻給人類世的勸世文,專治萬物之靈的我慢。【內容簡介

靈光

Illuminations
艾倫.摩爾(Alan Moore)著,黃彥霖、林柏宏譯,小異出版,899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艾倫.摩爾長得像先知,畫得像先知,寫起來也像先知。華麗的故事井噴而出,拍案叫絕,再離奇的轉折也順理成章,因為這就是摩爾宇宙。還好第二冊大酸漫畫產業,總算還有些氣急敗壞的人性。【內容簡介

最多三八的那支

黃茵著,印刻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這批小說機關精巧,現實感強,嬉笑怒罵自有格局,讀來爽度十足,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敏感帶,也很願意被戳個麻癢難當。【內容簡介

一千種藍

천 개의 파랑
千先蘭(천선란)著,胡椒筒譯,時報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利他而自戕的騎師機器人,面臨安樂死的比賽馬,殘而不廢的元氣少女,這部未來小說設定比人強,反思弱勢與傷殘,正向慧黠而溫暖,盡顯韓姐科幻的別出心裁。【內容簡介

回到滬之島

澎湖石滬與里海生活誌
楊馥慈、曾宥輯著,裏路文化,58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議   樂   益  
這本石滬之書做得清爽漂亮,故事挾海風迎面撲來,磯味滿滿,賞心悅目,甚至美好得有些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之處,當有更多的崎嶇等待挖掘。【內容簡介

旅行許可證

人類何時需要批准才能移動?法老時代、中國漢朝到現代國家,一部關於護照的全球文化史
Licence to Travel: 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Passport
派屈克.畢克斯拜(Patrick Bixby)著,張毓如譯,麥田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今年全球國境解封後迎來這本十分應時的著作,讀者在新辦或補發重發過期遺失的護照時,也正在加入書中追溯的、旅行許可證(aka護照)的全球文化史。而除了許可證本身的發明與演進,此書更擴及討論這一證件引發的文學影響、邊界想像,以及對自由移動的思辨,讀來豐富又精彩。【內容簡介

想成為一次元

1 차원이 되고 싶어
朴相映(박상영)著,郭宸瑋譯,漫遊者文化,49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2000年初始的氛圍和初中特有的微妙人際關係,在小說中透過各種角色與文化事件、社會轉型交織,構成這部小說獨特的時空感。台灣讀者或許會驚訝發現,與同代韓國人共享熟悉的音樂、電影、流行文化,同時以第一人稱(나)敘事角度,在閱讀過程親密地與另一個時空的少年一起經驗成長的苦痛。以閱讀體驗來自過去的臨場感,是這部小說獨有的連結力。【內容簡介

1984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著,薩維耶.科斯特(Xavier Coste)繪,尉遲秀譯,尖端出版,1499元
推薦原因: 設   議   文   樂   益 
使用深刻且富張力的筆法,本書以漫畫形式再現喬治.歐威爾《1984》,由視覺化的方式引導更多讀者重訪這本反烏托邦的經典之作。在近年威權主義復興乃至監視科技崛起的當下,發人深省而頗具議題性。【內容簡介

死神放長假

As Intermitências da Morte
喬賽.薩拉馬戈( José Saramago)著,呂玉嬋譯,時報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文   樂 
人類出生即面對死亡,死亡可以說是令多數人最為害怕卻又無可避免的問題,但究竟「死亡」的意義為何?長生不死或許是有些人的夢想,但假設死神放長假而不再有人死亡,這個世界將會變得如何?透過死亡消失這個奇幻設定,薩拉馬戈以看似荒誕的劇情,聚焦於死亡與生命議題,貼近最為真實的人性。【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