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那些你不知道與未見過的小王子:記於《小王子》80周年

今年《小王子》80歲了。它是截至目前為止,除《聖經》外發行量最多的書籍,翻譯成百種語言自不足為奇,光中文版已多達60餘本,還有粵語版、客語版、閩南語版,更遑論各類書評、論文、延伸書寫,甚至周邊產品,堪稱「濫情爆點」。

然而在閱讀《遇見小王子》之後,卻意外獲得更多啟示,越發了解聖修伯里本人及其創作的心路歷程。另兩位作者阿勒班.瑟理吉那(Alban Cerisier)和安娜.莫尼葉.梵理布(Anne Monier Vanryb)功不可沒。

他們搜尋了有關聖修伯里或親友散落美、法各地博物館、基金會及私人收藏的珍貴史料、原稿,尤其是對相關繪圖加以研究分析,令《小王子》重生並另賦新意。2022年在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展出的手稿,尤令研究者發覺若干寶貴的傳記細節,特別是聖修伯里於二戰時流亡美國的孤絕感。

以下整理出一些書中精華以饗讀者:

圖像會說話

眾所周知,《小王子》這本書的優點,不僅在於文字簡潔,富人生哲理,更與作者極簡的墨水和水彩畫搭配得宜,既優雅又和諧。《遇見小王子》透過嚴謹又豐富的資料搜集整理,向讀者深挖解析圖像世界裡外的層層故事,我們先看看其中若干插畫及漏網之魚。

1.小王子

聖修伯里摯愛的母親——瑪麗.聖修伯里是位粉蠟筆畫家,聖修伯里也受到家裡藝術氛圍的薰陶。《遇見小王子》一書提到不少聖修伯里兒時與母親的回憶,從他小時候開始,母親就堅持親自教他繪畫與音樂。書裡可以看見瑪麗所繪的素描,以及珍貴的銀鹽家庭照。

聖修伯里似乎是瑪麗的眾多孩子中,遺傳最多繪畫基因與喜好的一名。1920年他曾在巴黎藝術學院修習建築;平日會隨筆塗鴉,在餐巾紙上信手捻來;飛行空暇之餘亦寫意構圖,抒發感受。

小王子的形象在聖修伯里腦海中早已逐漸成形,並隨著他充滿暖意的信箋傳送給心愛的人,如母親、有緣無分的未婚妻衛勒莫杭(Louise Lévêque de Vilmorin)、妻子康蘇艾蘿(Consuelo)、女友漢彌爾頓(Sylvia Hamilton)等人。金黃的髮色其實就是他本人童年的模樣,脖子上的黃色長圍巾,則是他舅舅常用的圍巾。


於聖莫里斯德雷芒的一 天,家族相簿,當時的銀鹽相片,私人收藏。《遇見小王子》/大塊文化
À la rencontre du petit prince © 2022 / Éditions Gallimard

2.蟒蛇

《遇見小王子》指出,著名的〈吞食野獸的蟒蛇〉插畫,靈感來自聖修伯里塵封已久的記憶:「我6歲那年,有天我在一本講原始叢林的書中看到一張非常精彩的插圖,書名是《真實故事》(Histoires Vécues)。」這張插圖開啟了《小王子》的故事。而另一張巴西森蚺緊纏一隻駝鼠的水彩畫,則成了遺珠之憾。聖修伯里認為這些動物具異國情調,對許多讀者而言可能太陌生,因此捨去未收錄。


〈吞吃野獸的蟒蛇〉, 為《小王子》 而作的草圖, 第一章,墨水畫於紙上,私人收藏《遇見小王子》/大塊文化
À la rencontre du petit prince © 2022 / Éditions Gallimard

此外〈絞架上的小王子〉(1942-1943)絕對是張饒富暗喻的經典——我們竟然看見小王子置身地球,被吊在絞刑架上!當這幅墨水與水彩畫現身巴黎拍賣場時,聖修伯里的美籍女友漢彌爾頓親自出席介紹它的背景,《遇見小王子》也收錄了這部分故事。

當年因為聖修伯里和米高梅的糾紛,導致《夜間飛行》擷取出的部分影音製作中止,另外尚.雷諾瓦(Jean Renoir)改編的《風沙星辰》計畫也被迫放棄。聖修伯里投入的心力付之一炬,感到痛苦萬分,失望之餘,畫了這幅象徵自己上了刑場命在旦夕,而好萊塢戀人(米高梅和福斯)卻在一旁擁吻。


〈絞架上的小王子〉,紐約,1942-1943, 墨水與水彩畫,私人收藏。《遇見小王子》/大塊文化
À la rencontre du petit prince © 2022 / Éditions Gallimard

3.狐狸

在《小王子》重要的第21章中,我們看到聖修伯里將曾在撒哈拉沙漠見過的毛茸狐置於開滿花朵的山間草原。但或許你不知道的是,這靈感其實先來自女友漢彌爾頓的捲毛狗。聖修伯里1928年畫過一張〈狗的姿態〉習作,後來才將之轉換,這在他寫給妹妹加百列的信件中可得到證實。


〈小王子與狐狸〉, 《小王子》的草稿,紐約,1942 年, 鉛筆,私人收藏《遇見小王子》/大塊文化
À la rencontre du petit prince © 2022 / Éditions Gallimard

4.一張小椅子

《小王子》書中不時穿插聖修伯里的回憶風景,如他在卡薩布蘭卡服役時寫給母親的信末,曾經提及過童年時的一把綠色小椅子,這把椅子後來也出現在《小王子》的B612星球。《遇見小王子》收錄的聖修伯里早期作品《南方郵航》(1928)中,失事飛機的編號,也恰巧是612號!至於是巧合或另有隱喻,則有待考證了。

5.飛機

照理說,飛機對身為飛行員的聖修伯里來說應具相當分量,然而他卻逐漸不畫飛機,也不畫飛行員了,在《小王子》書中,兩者都不存在。《遇見小王子》指出——或許聖修伯里想要呈現的不再是飛行器,它僅只是一種媒介,他認為只有藉由靈魂的相通,方有存在的價值,星星反而是追尋真理的連結。《小王子》裡,我們可以發現有十來張插圖都有星星。而飛行員本身則變成了「停在星星上的人,是會飛的人,是長出翅膀的人。」


〈星星上的人物〉,日期不明, 鉛筆畫於紙上,私人收藏《遇見小王子》/大塊文化
À la rencontre du petit prince © 2022 / Éditions Gallimard

6.芸芸眾生

小說中人物的塑造,絕對需要醞釀期,他們就像在替未來作品打根基。小王子遊歷六星球,最後來到地球,期間遇到各式各樣的人物。《遇見小王子》收錄了現為私人收藏的〈人物研究〉,正是《小王子》人物建構的前期參照。小小人物插畫頓時成了3本作品靈魂的鏡子,幫助我們了解人生百態。

2006年伽利馬出版公司甚至特別出版了聖修伯里的第一本插圖集,我們可以發現畫者頑皮的一面:他似乎特別偏好稀奇古怪、雌雄莫辨的漫畫寫意,其次是人物面部表情扭曲,比例失衡,常扮鬼臉,做出滑稽怪誕的表情,這些都是刻意表現的超現實畫法。聖修伯里英年早逝,令人遺憾,否則還可以為讀者創作更多生動的小人物。


〈人物研究〉, 日期不明,墨水畫, 畫於同一張紙背面,私人收藏《遇見小王子》/大塊文化
À la rencontre du petit prince © 2022 / Éditions Gallimard

7.火車調度員

《小王子》初稿第22章的火車調度員,此前從未公開。火車調度員每天從事規律的工作,引導旅客前往他們的目的地,另一位站務員則販售前往極地的車票。這些旅客從不安於自己待的地方,其實他們要看的就是藍天與白雪,而這些東西就在他們身邊,何必捨近求遠?

這一段筆者特別覺得意義深長。聖修伯里不僅反思了「旅行」的本質,也再次確認人類的不滿足,殊不知幸福就在眼前。他選擇刪掉站務員這段插曲,實屬遺珠之憾。所幸透過《遇見小王子》的完整收錄,讀者們終於有機會一讀這則耐人尋味的故事。


《小王子》手稿, 第二十二章,紐約, 1942 年,親筆手稿, 私人收藏。《遇見小王子》/大塊文化
À la rencontre du petit prince © 2022 / Éditions Gallimard

著作的生與死

生與死是飛行員經常得面對的課題,除了天候的變化莫測外,還得面臨戰爭的威脅,因此每趟航程都是一場冒險、一次玩命。但聖修伯里義無反顧,選擇活得精采輝煌、死得轟轟烈烈。

在《南方郵航》(Courrier sud, 1929)、《夜間飛行》(Vol de nuit, 1931)、《風沙星辰》(Terre des hommes, 1939)、《戰地飛行員》(Pilote de guerre, 1942)中,都可見作者既虛構又真實的敘事手法。內容多為他在法國郵政航空公司時的特殊經歷:離家、遠征、救援、墜機,尤其是後二者更凸顯了作者的人道主義。就在1942年,他曾寫道:「6年前,我在撒哈拉沙漠裡,飛機故障〔……〕我結識了小王子。」


 貝納德.拉莫特,〈飛行員安東尼.聖修伯里〉,1940 年 5 月,插圖未收錄於《航向阿拉斯》, 紐約,1941 年, 水墨畫,私人收藏。《遇見小王子》/大塊文化
À la rencontre du petit prince © 2022 / Éditions Gallimard

另一則插曲讓我們感受到聖修伯里對西方文明人文主義的看法。於避難紐約期間,他曾經試圖說服美國助法國抗德,這在小說《戰地飛行員》(英文版名為《航向阿拉斯》[Flight to Arras])可見一斑。此書法文版在刪除第3章中對「希特勒低能」的指涉後,才得以於1942年12月上市,這是抵抗運動相關書籍在德據時期最佳銷售紀錄之一。1943年初,通敵者提醒德國人此書有問題,它立即遭下架。不過該版本在戰俘營中偷渡成功,躲過情報當局的盤查,竟是因為書上蓋有通過審查「閱」的仿製戳印。由此可見,思想的箝制是無法完全阻擋靈魂渴望的自由。

在情海迷航的脆弱孩子


露意絲.德.衛勒莫杭。《遇見小王子》/大塊文化
À la rencontre du petit prince © 2022 / Éditions Gallimard

紅粉知己於聖修伯里的生命中佔據重要地位,《遇見小王子》當中收錄不少他的愛情故事,並指出聖修伯里的感情生活與其作品的連結。譬如《南方郵航》暗喻聖修伯里與前未婚妻衛勒莫杭(露露)之間極深的連結,是情路受挫的作者將自己的心路歷程轉化成的文學創作。在該書出版後兩個月,他更曾寫信給露露,以「臨在的感覺彌補不在的感受」。這也說明作者為何把《南方郵航》的手稿、樣張和限量首刷版送給前未婚妻的原因。

1930年,聖修伯里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開始寫作《夜間飛行》,內容汲取了自身夜間飛行的經歷或南美航線的營運軼事。1931年經友人建議,於作品中滲入一些人性與浪漫的描述,而彼時他和後來的妻子康蘇艾蘿已相識。法國國家圖書館還保留了一張飛行員妻子及主管見面的場景鉛筆畫,那是一家位於尼斯的餐廳,女主角的相貌神似新寡的康蘇艾蘿,小說家也曾於書中寫道:「她使男人明瞭幸福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或許當時,聖修伯里已愛上康蘇艾蘿……


康蘇艾蘿,參考照片所繪之〈自畫像〉, 紐約,時間不明, 布面油畫,私人收藏。《遇見小王子》/大塊文化
À la rencontre du petit prince © 2022 / Éditions Gallimard

小王子與玫瑰

康蘇艾蘿是個熱情洋溢,但驕縱任性的女子,聖修伯里因此愛她,也因此無法容忍她。因為他期待的是隨時熱切等待守候並傾聽他的玫瑰,而非周旋於舒適圈的花蝴蝶。

在此順便提一下《小王子》裡的「漏網之蝶」。原本聖修伯里設計了「捕蝶人」這個正面積極的角色,它也是真誠的傳媒。但如何讓唯一的玫瑰花不受毛毛蟲侵擾,盼到蝴蝶?作者遇到瓶頸,於是作罷,最後傾向突顯小王子與獨一無二的玫瑰互動關係。

在最初的手稿版本,作者原先是想以玫瑰花園作為故事的關鍵時刻,他終於明白,他的玫瑰為何獨一無二。後來為了幫小王子在心中深植上述愛的真諦,聖修伯里找了沙漠中的智者——狐狸,道出他的心聲。這似乎是更巧妙的安排,且更增加書中人生哲理的深度。


〈捕蝶人〉,為《小王子》 所畫,[紐約,1942 年], 鉛筆與水彩畫,紐約, 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遇見小王子》/大塊文化
À la rencontre du petit prince © 2022 / Éditions Gallimard

結語

在二戰期間,聖修伯里找到一種微妙方式,將這本寓言童書透過朋友雷昂.魏爾特(Léon Werth)獻給所有讀者,包括「曾經是孩子的大人」。書中的友誼及歸屬感為當時人類文明危機引發強力的療癒作用。而魏爾特的後人並於1994年,在他的摯友過世50年後,代為出版了《我所認識的聖修伯里》(Saint-Exupéry tel que je l'ai connu)。

聖修伯里的驟逝,留下了不少遺憾。他本人曾後悔沒把《小王子》獻給妻子康蘇艾蘿,而康蘇艾蘿也嘆息未將自己的畫冊整理後出版一本與《小王子》相得益彰的回應。另一位女性音樂家友人納迪雅.布朗傑(Nadia Boulanger)曾建議將《小王子》的故事譜成音樂,計畫亦未實現。然而80年來,相關的樂曲、話劇、音樂劇、電影等藝文作品源源不斷。

死有重於泰山,聖修伯里對全體人類的影響,就像那天邊永不止息閃爍的星星。


《小王子》定稿水彩畫, 第二十六章, 紐約_阿沙羅肯(長島), 1942 年,墨水與水彩畫, 親筆手稿,襯紙。《遇見小王子》/大塊文化
À la rencontre du petit prince © 2022 / Éditions Gallimard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遇見小王子
À la rencontre du petit prince
作者:安東尼・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阿勒班・瑟理吉耶(Alban Cerisier)、安娜・莫尼葉·梵理布(Anne Monier Vanryb)
譯者:賴亭卉、江灝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10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安東尼・聖修伯里
 
法國作家、飛行員,生於里昂,以著作《小王子》聞名。其他著名的小說有《南方郵航》、《夜間飛行》、《風沙星辰》、《戰地飛行員》等。

1944年7月31日執行飛行任務時失蹤,再也沒有返航,後獲得「法蘭西烈士」(Mort pour la France)稱號。直到2004年4月,失蹤近60年後,聖修伯里的飛機殘骸在法國南部馬賽附近的海域被尋獲。
 
阿勒班・瑟理吉耶 
 
出生於1972年,法國出版史與文獻檔案研究專家,現為伽利瑪出版社編輯。從1995年開始在伽利瑪出版社工作,作為一名資深編輯負責過的書有《風沙星辰》、《通信集》等。
 
安娜・莫尼葉・梵理布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遇見小王子》展覽策展人。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阮若缺(國立政治大學歐洲語文學系專任教授)
2023-10-11 18:57
閱讀隨身聽S9EP2》譯者尉遲秀/關於米蘭.昆德拉和那些江湖傳言 ft.台灣法語譯者協會

捷克裔法國籍文學大師米蘭.昆德拉於今(2023)年7月辭世,全球讀者紛紛表示不捨與哀悼。在台灣,提起昆德拉,多數人都會想到他的專屬譯者尉遲秀,他與昆德拉曾因翻譯有不少來往,Openbook閱讀誌特別邀請尉遲秀,分享他所認識的米蘭.昆德拉。另外,尉遲秀也在去年底接任台灣法語譯者協會理事長,他也將分享協會如何在台灣凝聚法語翻譯的能量。節目精彩,請別錯過了。

【精華摘錄】

➤米蘭.昆德拉:「如果您覺得這邊不清楚的話,請把這句刪掉。」

尉遲秀:我不知道為什麼有一些江湖的傳說,描述我跟昆德拉來往密切。但其實我們並沒有實際見過面,來往主要通過傳真。討論的經過,通常是我在翻譯過程中,看見一些細節的問題。因為他的文字算非常清楚的,在極少數的細節處,一些無關宏旨的描述,因為翻譯連個逗點過不去就是過不去,我便會去問他。他也會回信解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有補上一句說:「如果您覺得這邊不清楚的話,請把這句刪掉」。哇,我看到這句時,壓力好大,腦袋出現的畫面是,我問一句,台灣的讀者就少了一句。

主持人:有時候可能是作者感到不耐煩?


捷克裔法國籍文學大師米蘭.昆德拉(攝影:Elisa Cabot)

尉遲秀:倒也不是,他是很真誠的,他認為作品應該要很清楚地表達,既然這個細節會造成不明白,那刪掉也是選項之一。他自己寫的一些東西跟詞源學有關,他也曾提過希望把整章拿掉,因為那是他在歐洲語境下探討歐洲的語言。後來我還是把該章保留,因為我覺得那些討論其實繁體中文讀者是可以理解的,但他認為可能會不夠清楚。但他並沒有任何的不悅,他認為文字應該很清楚,不應該有不清楚的表達在作品中。 

主持人:他也會用這樣的態度,面對不同語言的譯者嗎?

尉遲秀:這我就不知道了。不過,他曾花兩年的時間,把所有作品的捷克文本通通整理成法文版本,審閱出一套版本。此後,他會要求所有的譯者用最新那版的法文本。當時做翻譯,都會收到新的法文本或他剛寫好的打字稿,有時候會在旁邊空白處,上面、旁邊、下面、側面這類紙張空白的地方,看見他的手寫字。他會提及翻譯時需要留意的地方。

舉個例子,小說《無知》因為是他後來用法文寫的,所以台灣翻譯時,我拿到的是打字稿,上面有幾頁,有他用手寫交代譯者的文字。我印象最深是關於「字詞的重複」。因為法國人對重複用字是非常不喜歡的,很多同義字,比如先用這個字,下次提到時會換一個同義字,重複用字彷彿語言能力不夠好。可是昆德拉特別交代:有些字會重複出現,這是刻意的,請不要用同義字替換,他把這些重複的字圈起來……

➤把敘事的溫度調低

主持人:會不會有另外一個困難,比如有時讀法文,會覺得有韻味。可是翻譯到中文時,反而好像沒什麼文采……

尉遲秀:這在所有翻譯裡都可能出現。其實昆德拉第一個遇到的,反而是他的法文遭到某些作家的批評,認為他的法文就是不好。但以我的法文程度來看,並沒有感受到任何他們提到的問題。在紀錄片《米蘭.昆德拉:從玩笑到無謂的盛宴》裡面,也有看到其他法文作家,對他的文體非常推崇。

我自己翻譯時,反倒覺得中文世界早期的譯本,過於凸顯辭藻,變得更美或華麗一些。我們最早讀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韓少功先生的譯本。韓少功是小說家,文采不在話下。我不太確定裡面有些問題,是英文譯本造成的(編按:韓少功是依據英文譯本翻譯的),還是韓少功先生用他的方式表現出來的。

我自己讀時,當年就非常喜歡。即使翻譯完,很多地方跟韓少功先生處理方式不一樣,但至今拿他譯本閱讀仍津津有味。像「媚俗」這些字詞,其實都是他翻譯出來。書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雖然有人批評詞意上跟昆德拉有些不同,但是我們還是覺得它很美,出版社也保留原來最早用的書名。

真的要說我跟過去的譯本有何不同,我覺得我很努力把文字的溫度降低一點。雖然講得好像我事前就努力這樣做,但這其實是我後來才發現的,我希望把敘事溫度調低。

➤法語譯者,為何其他語言的譯者感到羨慕?

主持人:最後談到你另外一個身分,你是現任臺灣法語譯者協會的理事長,身兼在臺灣推廣法語與翻譯的重任。

尉遲秀:法國文化部常常會編很多預算在推廣他們自己的文化。所以法語譯者比較受惠,比如法語翻譯會有很多活動在舉辦,特別是為文學、翻譯或出版,法國出版業在臺灣的國際書展,從很早就開始參與主題館。幾乎每隔幾年就辦大型主題館。另外,他們每年在臺灣一定都有固定的海外文化的預算,譯者可以申請居留補助,到法國住1到3個月,提供生活費與住宿費,到法國感受各種文化的變化,但好像沒有提供機票



主持人:聽起來福利很多。

尉遲秀:對,臺灣出版社也都知道有些書可以申請法國的出版補助,所以同行對於法語譯者得到的外來勢力的幫助都滿羨慕的。

做譯者還是辛苦的工作,法國文化部會編一小筆預算,讓法語譯者協會辦活動,我們跟法國在台協會一直有很長期的互動,他們有些活動也邀請我們來參與,也支持我們主辦的活動。另一個重要的合作夥伴是信鴿法國書店,其實信鴿像是我們的宿主,我們的協會也是寄生在上面……

我們譯者協會有一個翻譯獎,由法國巴黎銀行贊助,首獎有台幣5萬元的獎金,也是很不錯的獎勵與鼓勵,一年文學,一年非文學,兩年相互輪流。主要是獎勵譯者……


報導》周桂音與其譯作《唯一的玫瑰》獲2022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文學類首獎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來自迷宮的情書:蘿倫.葛洛芙《瑪麗迷宮》寫作幕後

2015年,美國小說家蘿倫.葛洛芙(Lauren Groff)以《完美婚姻》(Fates and Furies)登上暢銷書榜、備受書評讚譽。接下來幾年,各界都對她的下一部長篇小說充滿期待。

2021年秋天,在Covid-19疫情開始獲得控制之際,葛洛芙交出了《瑪麗迷宮》(Matrix)這部歷史小說,帶領讀者回到12世紀的古老英格蘭,經歷修女院內一場全新的革命。

葛洛芙曾表示,這個故事一方面源自她長期對中古法語文學的喜愛,又剛好碰到一個機緣,對當時的修女生活有了種種新的了解。而另一方面,則來自她身處這個時代,內心深處不時有一種暫時擺脫男性的渴望,很想「生活在一個沒有男人的世界,一下子就好。」

於是,這一次,女性是主角、是配角,是所有的角色。

這一次,男性只是幕後陪襯的模糊形影,而且盡皆無名——書裡沒有提到任何男性之名,連神、連國王都不例外。

➤12世紀的「教母」

英文書名Matrix,在本書中有兩個意思。最主要的意義,就是此字源自拉丁文的mater,意為母親。另外一個比較不重要的意義,是指封蠟印模(seal matrix):古代的信件以蠟封口後、在蠟上蓋出印痕的模具(印章)。

故事一開始,17歲的瑪麗獨自騎馬來到英格蘭鄉間,初次看到她的新家:山丘上的修女院。那是冬季的尾聲,細雨中一片毫無生氣的灰天灰地,令人絕望。

在書中,瑪麗是母親被強暴而產下的私生女。以當時的法律,在母親過世後,孤女瑪麗不能繼承任何財產,勢必飽受親族欺辱。於是她只能逃離法蘭西家鄉,渡海來到英格蘭宮廷,投靠同父異母的英格蘭國王。


Midjourney製圖

瑪麗身材高大,會4種語文,能言善辯,還能騎馬使劍,甚至曾跟隨母親、阿姨們參加過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然而,雖然血緣上貴為英格蘭王室的庶出公主,她卻沒有美貌、沒有任何當時女性所應有的「美德」,於是被王室認為很難嫁掉。最後,就像那個年代貴族人家排行比較後面、性格或長相比較不討喜的女兒,瑪麗就被遣去鄉下一所王室修女院,名義上是擔任副院長,其實形同放逐。

在這裡,瑪麗從一個滿心想逃離的憤怒少女,逐漸蛻變為成熟強大的領導人。她發揮經營天賦,善用修女姐妹們的各種才能,把糧食短缺、飽受疾病肆虐的修女院一手救起。她渴望權力又擅長權術,對內收服各種不同性格的姐妹與依附修女院的佃農,對外編織自己的情報網,抵抗男性當道的教會與現實世界。日後她接手院長,更是得心應手,造迷宮、建新院、築水壩,把這所修女院打造成欣欣向榮、富甲一方的女性樂園。

如果要用一句話介紹這本書中的瑪麗,最準確的說法,應該就是《美國今日報》(USA Today)書評中的形容:一個12世紀、穿著修女會衣的麥可.柯里昂。(Michael Corleone,電影《教父》的主人翁。)

➤原型人物:法蘭西的瑪麗

葛洛芙一直喜愛、熟讀中世紀女詩人法蘭西的瑪麗(Marie de France)的作品,在就讀安默斯特學院(Amherst College)期間,還曾經考慮主修中世紀法語,而且長年來自己私下一直在寫詩。


中世紀女詩人法蘭西的瑪麗 Marie de France from an illuminated manuscript(圖源:wikipedia)

幾年前,在哈佛大學雷德克里夫學院(Radcliffe College)提供的傑出人才駐校計畫期間,葛洛芙聽了一位同時間駐校、專門研究中古宗教女性歷史的學者凱蒂.布吉許(Katie Bugyis)的演講,據葛洛芙的形容,當時她覺得就像是「腦袋裡爆出彩虹」。本來她正在摸索中的幾個寫作計畫,其中一個就與中世紀有關,她說她當下就知道,下一個要寫的就是這個:中世紀修女院中女人的故事;而且她長年深愛的女詩人法蘭西的瑪麗,就會是書中的主角。

法蘭西的瑪麗是據知第一位以法文創作的女詩人,歷史上的資料十分稀少,而且多半出於推測。不過正因為可信史料極度缺乏,也就給了葛洛芙一張幾乎完全空白的畫布,讓她能夠以虛構的故事,重新創造出歷史。

凱蒂.布吉許在演講中指出,根據文件和考古挖掘出牙齒殘骸中的檢驗結果,現代學者發現中世紀的修女曾經從事經書抄寫,以及為手抄本繪製裝飾插圖的工作——以往這些工作是男性限定,因為當時大家公認,只有男性有能力、有資格做。

歷史學界對於中世紀修女生活的種種新發現,讓葛洛芙一聽就迷上了,還一再找布吉許求教、長談。經由布吉許的介紹,葛洛芙發現中世紀修女院的生活,完全不同於一般想像中的枯燥無聊,而是複雜、知性,而且充滿機會與可能性。「她們困在自己的時代和性別中,卻有辦法以她們不該從事的書寫,予以反抗。」葛洛芙說。而中世紀種種豐富的神話、魔法、傳說,也為本書的內容增色不少。

➤不同的黑暗,一樣的光

葛洛芙曾在訪談中表示,活在當今這個時代,面對專制主義抬頭、全球暖化等等問題,她努力思索種種痛苦、憤怒、悲傷,覺得太壓倒性、太難以承受了,讓她感覺自己無法理智地掌握,給這個時代公正的評價。

「我不想直視現狀,因為我知道我的觀察會失敗。」葛洛芙說,於是她愈來愈相信,回顧過去,才是記錄這個時代最好的方式。

在《瑪麗迷宮》中,她帶領讀者的目光回到9個世紀前,看到了眾多不凡的女性,如何在那個所謂的「黑暗時代」中持續發出耀眼的光。「當女人接受任務時,竟然能做得這麼好!她們的能力似乎無可限量。」書中的瑪麗這麼說。

對照今日世界的女性處境,儘管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是女性力量的強大、所能達到的成就,在某些地方已經不再是妄想或寓言,而是逐一成為現實了——只要她們能得到應有的機會。

本書卷首題獻是「獻給我所有的姐妹們」。的確,這本以12世紀女神、仙女、女性所編織的歷史小說,正是一部獻給21世紀所有姐妹的情書。


圖源:新經典文化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瑪麗迷宮
Matrix
作者:蘿倫.葛洛芙 (Lauren Groff)
譯者:尤傳莉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蘿倫.葛洛芙

.當代美國最優秀的作家之一
.連續三度獲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

第一部小說《坦柏頓暗影》在她29歲時出版,迅速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亦開啟她的作家生涯。如今,《紐約時報書評》形容她具有「罕見天賦」,《洛杉磯書評》指稱她是美國最優秀的作家之一,《紐約客》認為她的作品具備「史詩般革新力量」。

第三本長篇著作《完美婚姻》於2015年上市,因敘事結構精巧,主題富含寓意,先獲全美各大主流與時尚媒體盛讚;同年10月,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年底榮獲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選書、亞馬遜年度選書,引發好萊塢名媛於社群網站上傳書影、分享心得。叫好叫座極佳口碑,堪稱該年度小說最大贏家。

以2018年出版的小說集《佛羅里達》二度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榮獲該年故事獎首獎;2021推出第四部長篇小說《瑪麗迷宮》,再闖進美國國家書卷獎決選名單,獲頒佛羅里達圖書獎金牌獎、喬伊斯.卡洛.奧茲文學獎,入選歐巴馬2021年度愛書、20多家媒體評選年度最佳書籍,再度擄獲書迷的心。

她的作品散見《紐約客》、《大西洋月刊》,短篇小說〈L. Debard And Aliette〉被村上春樹編選進戀愛小說選集。同時多次入選《美國最佳短篇小說》選集。她曾贏得保羅.鮑爾斯獎虛構類獎、美國筆會歐.亨利獎、「手推車」獎和古根漢獎學金,入圍國家圖書評論協會獎。她的小說世界裡,無論描述戀人、親友或陌生人初次見面,都以秀異文采,創造出生動、非比尋常的世界。

個人網站:laurengroff.com/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10-10 17: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