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和流氓一起逛書店:漫畫家謝東霖的理性與感性

➤書店裡有流氓呀!

2024年5月,萬人走上臺北市青島東路的同時,網路上的出版業同溫層瘋傳一張漫畫,漫畫中有個布丁頭的青年穿著書店圍裙,嚷嚷道:「我們來推藐視書店法!客人如果不買書,我們就把他關在書店三天!」

那是漫畫家謝東霖回應時事所創作的趣圖,畫面中的角色來自他的新作《流氓書店》。

最近,很多人因為《神明便利商店》認識了漫畫家謝東霖,或者更早,當「失控的設計師」系列在社群媒體上引發設計圈的熱烈轉貼時,這位「只畫本土題材」的漫畫家,已在一筆一筆朝他的目標邁進:用漫畫畫出更多臺灣題材,然後進入國際市場。

「在日本最受歡迎的是日漫,在韓國最受歡迎的是韓漫,但在臺灣,最受歡迎的是……」我們都知道絕對不是臺漫。謝東霖本質上屬於憂國憂民那一型的創作者,從2014年太陽花學運時,便決定要用輕鬆、幽默的風格,將重要議題畫成漫畫。大至國家,小至民生,因為「那樣比較容易傳播」。他也是在那時,發現了圖文的傳播潛力。


電商通路折扣與出版社之間的關係也可以在《流氓書店》略見一二。(圖源:《流氓書店》/鏡文學)

「書店、出版業,算是我的同溫層,我一直很關注這個議題。」言談中,謝東霖透露自己的學習管道一直以來都是各式各樣的書本,想看就買,一刻都不能等,的確可說是「出版業的好朋友」。

然而,2014年以漫畫家身分出道之始,他理性地認為,應該要先學習大眾語彙。《我在詐騙公司上班》、《殺手的戀愛相談》、《誰怕誰》、《神明便利商店》,題材的選擇皆是以「臺灣電影中最受歡迎」的排行為靈感,包括「詐騙」、「殺手」、「愛情」、「靈異」和民間信仰等。


《我在詐騙公司上班》、《殺手的戀愛相談》在出版前都以短篇圖文形式在社群獲得一定曝光與知名度。(圖源:《我在詐騙公司上班》、《殺手的戀愛相談》/鏡文學)

透過這幾部作品,謝東霖努力找出自己想創作的,和讀者期待的最大公約數,並累積、精進了許多符合大眾口味的商業娛樂手段和說故事的方法。

「《神明便利商店》的成功,意外擴大了我的讀者群。」謝東霖說,在這部漫畫的簽書會上,有10歲以下的小朋友來參加。他才發現原來作品已經溢出同溫層,或許是時候可以試著把讀者帶到自己更想說的故事裡了。

2024年,也就是謝東霖出道的10年後,這本為圖書議題助攻的《流氓書店》正式亮相。為了不讓一部講述「獨立書店」的漫畫顯得小眾,謝東霖把腦筋動到了「流氓」身上,導入滿滿娛樂性,就這樣,上衣經常不小心就脫下來的帥氣流氓洪大豪,走進了一言不合就把人推倒的文青美女劉青雯的獨立書店裡。

不過,為了要與全齡讀者對話,「我挑戰不用任何一個髒字,就表現出流氓的氣勢。最多的動作戲也就只是揮了一拳。」故事結構也朝著軟性的韓劇、偶像劇去發展。而書店本身的細節,更在找資料的過程中慢慢浮現,成為不可忽視的主體。

「本來只是想讓書店當故事背景,但愈是調查,發現書店還真多事情可以說。」謝東霖說,他甚至為了故事裡的獨立書店,建了一個3D模型。

透過書本、同業社群以及編輯部的協助調查,故事中發生在獨立書店裡的大小事件皆生猛有趣:劉青雯獨自經營著老闆已經跑路的獨立書店,直到在討債公司上班的洪大豪找上門來。在兩人迸發的火花之間,書店的困境一覽無遺,就連書店的經營模式也很符合現實——店裡賣的紅茶收入比賣書還多。

「書店衰退是全球都在面臨的問題。」 謝東霖說,「說不定外國同業會很有共鳴呢!我也希望可以用我的方式為同業做點什麼。」他期待《流氓書店》有機會成為他「讓臺灣故事走出去」願望的敲門磚。


(圖源:《流氓書店》/鏡文學)

➤IP就是鄉村包圍城市啊!

謝東霖是那種先天重症型的創作者——因為喜歡閱讀而想創作,又因為想要創作而需要更多閱讀,被這樣交互作用不斷推著向前。

退伍後,他進入廣告公司擔任文案。那份工作讓他用另一角度看待文字:「廣告文案和寫小說不一樣,需要的是快速直白,甚至要不按牌理出牌,尤其是不能落入別人的文字邏輯裡。因此,反而影視、漫畫、網路上大家討論事情的用語,是比較好的靈感來源。」

廣告公司也讓他訓練出「要在短時間內有效率地整理創意」,以及「聚焦目標對象,並不斷調整產品以符合期待」的工作習慣。這使得謝東林後來能夠犀利準確地操作社群媒體:在創作漫畫的同時,已想好所有的露出配套,以及將作品的規格控制在目標對象容易閱讀、傳播的格式。離開廣告公司,當接案設計師時進行的「藍色系列」,也是因為當時觀察到「臉書牆上一片花花綠綠,單色調反而吸睛」而制定的策略。

談到策略,就不能不提到對漫畫家而言十分重要的IP授權。謝東霖在10年間,作品已售出各式各樣的版權,包括:舞臺劇、影集、電玩、周邊商品,甚至還有桌遊,也錄製了線上課程教授編劇。漫畫家出版單行本,如今不該是旅程的終點,而是起點。謝東霖因為與鏡文學合作,磨練出許多IP化的訣竅。

「IP就是鄉村包圍城市。」謝東霖指出,一個作品圍繞多個IP,從多管道進入讀者眼中,是在出版品銷量緊縮的現今,創作者的生存之道。每部作品,他都會根據上一次授權端的回饋,從設定去做優化,捏塑成更容易發展IP的原作。例如角色的數量、劇情長度、能夠商品化的元素等等,「不過,原作的人氣還是最重要的。」

即使如此,回到「書」這個物品上頭,謝東霖認為書本仍然是容易傳播的物件。而且他也喜歡「拿到一本書的感覺」,因此他會因為始終沒有印刷成書的作品感到遺憾。

一邊為了某些作品在商業上成功感到開心,一邊也為某些作品難有一席之地而神傷;一方面想要和大眾打成一片,一方面又想在作品裡偷渡個人化的信念,這就是謝東霖理性但也十分感性的雙重人格。

「我想,現在的我可能比較像《神明便利商店》裡的神元君。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面向。」他說。


《神明便利商店》的主角神元君在吸收過多的穢氣後會暫時入魔變成黑神元君(右)。(圖源:《神明便利商店》/鏡文學)

➤漫畫家們請務必撐下去看看!

從小喜歡看漫畫、畫漫畫,大學時期迷上看小說、寫小說,也因為念戲劇的關係,又自學許多編劇技巧。當2014年Line webtoon條漫平臺進軍臺灣市場時,謝東霖應邀連載《西遊面紙》。稍微穩定的稿費收入,讓他起心動念辭去廣告公司的工作,開始專心畫漫畫及接案的生活。

「前5年有點辛苦。」謝東霖含蓄地說。

而現在,尤其是《神明便利商店》之後,他感覺總算開始掌握平衡,能夠好好兼顧滿足大眾期待,和自己真正想說的故事;同時獲得商業上的成功,也紓發了創作欲。

「現在的生活就是送小孩去上課,然後畫畫,畫到小孩下課。週末不工作,自己也想休息,也要陪家人。」為了讓生活和漫畫的品質都更好,謝東霖也開始請助手。

看來是打算一直這樣以漫畫家身分走下去了嗎?「也不一定啊。」他說,創作是一輩子的事,不管接下來還會投入什麼工作,創作一定還是會以某種形式,在他的生活中常伴左右。

「如果想畫漫畫,只要堅持下去,累積作品、口碑以及品牌印象,讀者對作者出品的內容開始有期待之後,收入一定會大幅改善。」謝東霖希望和大家分享:創作的生活會有痛苦期,只要不放棄,過一段時間,就能夠開始收割,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請務必撐下去看看!

神明走進便利商店,流氓走進書店,接下來呢?讓我們繼續期待謝東霖準備讓臺灣本土妖怪走進咖啡館吧!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流氓書店
作者:謝東霖
出版:鏡文學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謝東霖

謝東霖,曾為小說家、廣告文案,現為全職漫畫工作者,作品有《神明便利商店1、2》《誰怕誰》《殺手的戀愛相談》《我在詐騙公司上班》等。

作品多次入圍博客來年度暢銷榜,入選法國安古蘭漫畫節臺灣館推薦選書,並授權改編成桌遊、遊戲、舞臺劇、影視。另外也受邀至LINE WEBTOON、臺灣漫畫基地、遊戲橘子漫畫星等單位進行編劇教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李華(自由接案編輯)
2024-07-03 11:00
OB短評》#483跳脫框架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黃色臉孔

Yellowface
匡靈秀(R.F. Kuang)著,楊詠翔譯,臉譜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匡靈秀將她對歷史、文化與族群的洞見,植入關於剽竊的故事中。脫離奇幻,改披上陰謀、懸案的外衣。藉著出版產業的眉眉角角,將社會現象背後的種族與菁英雙重階層情節,以及敏感的文化挪用議題搬上舞臺。懸疑驚悚的鋪陳中,潛藏著高級黑和高級酸的犀利,使得「剽竊」從小說創作的「題材」逐步朝「母題」的方向長去。【內容簡介➤

無序之美

與椋鳥齊飛
In un volo di storni. Le meraviglie dei sistemi complessi
喬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著,文錚譯,野人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樂  
大智若輕,這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的研究自述,清爽得令人感動。就算數理不行,你還是可以看到羅馬的68學潮、椋鳥的群動、相變的奧祕,乃至於隱喻的使用、直覺的靈光,還有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解釋當代科學重要性——這是文藝復興的遺風了。【內容簡介➤

價崩

氣候危機與大明王朝的終結
The Price of Collapse: The Little Ice Age and the Fall of Ming China

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馮奕達譯,衛城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從物價的波動,推導出小冰河期對明朝覆亡的影響,卜正民此番操作,既有年鑑學派「長時期」、「跨學科」的眼界,又能撈出各種妙趣橫生的民間資料。再加上宛如《新世紀福爾摩斯》的雄辯想像力,一路讀下來清奇,磅礴,擲地有聲,令人想見史學的創造與興奮。【內容簡介➤

我們賴以為生的規則

從量尺、食譜、法律到演算法,人類如何確立和打破一切?
Rules: A Short History of What We Live By

洛琳・達斯頓(Lorraine Daston)著,陳禹仲譯,臺灣商務,63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這本尺度之書,完美詮釋了「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的古老智慧。因為莫衷一是的紊亂,所以有了約定俗成的規則。而日漸僵化的規則,又需要新的紊亂才能修正。作者把這個文明的進程,處理得輕巧、豐盛,有憑有據,難以抗拒。【內容簡介➤

醒來,奶油般地

鄭琬融詩集
鄭琬融著,木馬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從職場、身體到生態,詩人以卷軸畫的移動視角,潛入各種內外交迫的當場,見人所未見,彷彿要把凹進去的全都凸出來。極短篇的故事感,濃烈卻有風,儘管暴力隨時都會刺進來,眼光卻可以把你瞬間拉開。【內容簡介➤

禮讚佛洛伊德

Tribute to Freud
希爾達.杜利特(Hilda Doolittle)著,陳蒼多譯,心靈工坊,5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筆名 H. D. 的美國詩人於1933年開始接受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療。而原本為了「作家瓶頸」開啟的這段醫病關係,卻因作者自身的特殊性而讓此書有著多重意義:不僅以病者視角一手記錄描繪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於1930年代執業時的情景,作者的女性、作家身分,亦讓這份諮商記錄有如一種獨特形式的創作。其私密又公共的特質,更是重建一個時代的珍貴文獻。【內容簡介➤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你更要知道自己在讀什麼?怎麼讀?為何而讀?
自分の頭で考える読書
荒木博行著,姜柏如譯,采實文化,34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樂  
與其說這本書在談論閱讀,不如說作者將書籍視為思考的訓練場,以實體書才能達致的思考進化來重新認識閱讀。作者十分具說服力地強調書籍的特殊性:書本並非只是承載資訊的容器,更能在日常生活中扮演不同角色,發揮指引、陪伴、反省的功能,活化抽象思考、感受力、個人性。這些多元體驗,僅能透過閱讀書籍來實現。【內容簡介➤

師徒百景

十六組傳技也傳心的匠人傳承故事
師弟百景 “技”をつないでいく職人という生き方
井上理津子著,劉淳譯,大塊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獨 
從成書的專題緣起開始,一段段相遇的故事,不僅反映了「師徒制」的傳統與變革,更具有超越傳統繼承的視野。透過多元的師徒關係,讓讀者重新認識日本工藝與匠人精神,更在各篇故事中提煉「工作」的奧義,以及世代、人與人之間信任與互敬的美好時刻。【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現場》用山林、書寫、聲音將人包起來:《巴奈回家》新書分享會側記

談起她的音樂,她是這麼說的:「我想用我的聲音把人包起來。」

她是巴奈,是歌手、詞曲創作者,也是原住民族權利倡議者。24年前,許多聽眾第一次認識巴奈,契機是她那首以〈流浪記〉為名的創作。24年後,她和資深記者徐璐合寫的書籍,書名叫做《巴奈回家》。

從流浪到回家,巴奈走了好長好長的路:從歌裡的「我就這樣告別山下的家」,到與丈夫那布一起返回內本鹿山重建家屋,前前後後10餘年。從「我就這樣自己照顧自己長大」,到為了維護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完整而長期抗爭,在鄰近總統府的地方自己搭建帳篷,一住就是7年。

6月底的新書分享會上,一名已讀過書的年輕聽眾舉手發問。在向巴奈道謝後,她特別請求巴奈多談談重返內本鹿山的心情:看到什麼、感受到什麼,在下山的路上又想著要做什麼。

巴奈回答時,再度使用了「包起來」這個關鍵詞。「不管是在海邊、在山上」,她說,「我的感覺都像被包起來。」

➤經歷太多挫折之後,終於能說出「那就是生活」

如果只是不明就裡地聽過去,聽眾可能誤以為「包起來」是個純粹自然而浪漫的過程。彷彿一切都水到渠成,只需享受自然風光的擁抱。但讀過《巴奈回家》的人會知道,重返內本鹿的過程,其實經歷了種種挫折。

這些挫折當然包含體力上的考驗:得要揹著30公斤的背包,步行超過30天。書裡寫到,巴奈第一次上山時,半路躺在地上,肚子餓卻不敢吃完自己帶來的那包王子麵,因為根本不知道還得走上多久。


回到老家是一條漫漫長路。(李小石攝影/時報出版《巴奈回家》)

同時,挫折也來自這整個計畫本身太過困難。書中回顧到,族人未必都有餘裕捐獻重建經費,人們也一度懷疑是否必要重建聚落,覺得讓耆老回去看過一次就可以滿足。好不容易建好家屋後,又因颱風全毀。而在這個沮喪的時刻,重要夥伴又因為意外過世。即使蓋好了,林務局等公家機關又有許多要求,每次回去都得大費周章。

更何況,在這個過程的最前期,由於這片山先後被日本總督府和中華民國政府焚燒過兩次,後來又被納為國有,加上60年無人維護,光是要找到舊的聚落所在地就已相當困難。要湊齊各種歷史資料就得下許多工夫,而實際走訪也曾經落空。

儘管有這些挫折,當巴奈聽到讀者問起這個過程,第一反應想的卻不是這些。她全然沒有任何猶豫,拿起麥克風,立刻分享起她在山林裡終於體會到的、那個和自然相處的感受。

而她最深刻的感受,正是那種被「包起來」的體會:「成為裡面,就在那裡,完完全全跟自然在一起。」巴奈以無比專注的語氣繼續分享,「不用說什麼,不用做什麼,我醒來、吃飽、打理好,那就是生活。我會碰到什麼?不知道,那就是生活。」

那就是生活——被山林包起來的生活。或者,如同巴奈在書裡所說,是重建「身體在大自然裡生活的能力」,並以此建立自己的生活。


巴奈指導現場讀者阿美族樂舞。(時報出版)

➤若不能在這塊土地上建立生活,原住民族就將消滅

然而,這樣的生活、這樣的能力重建,並非只是關於巴奈個人而已。畢竟,她們要重建家屋、要能夠被山林「包起來」,之所以必須經歷種種挫折才能夠做到,原因非常清楚,無非是原住民族百年來集體面對的各種強取豪奪。種種具體的挫折,都是來自這樣的集體歷史:從財源到法規,乃至當年老一輩為何被迫離家,無非都是如此。

所以回家才如此困難,卻又如此重要。巴奈在書裡是這樣說的:「上了山,我親身生活在內本鹿布農族人的祖居地,看到族人的行為舉止,才開始了解族群的文化是和他們生存的環境息息相關。」

所以,脫離土地之後,人們就無所依恃:「離開山林、離開祖先的祭典與儀式,他們也喪失了作為族群一份子、作為『人』的身分。」

回到山林之後,巴奈更深切認識到她和族人們被剝奪的是什麼:是在山林裡建立生活的能力,是與土地分開後就無以為繼的生存方式,是原住民族文化的本身。

新書分享會上,巴奈用的則是這樣的對比:「我們的文化一定要長在土地上,不可能長在柏油路上。原住民族需要足夠的土地狩獵採集,我們的文化才不會消滅。」

巴奈微微停頓,接著立刻說出以下這段話,講給所有喜歡她創作的樂迷們聽:

「為什麼我要出台語專輯?如果我們覺得台語這個語言消失很可惜,那就有機會體驗原住民在這個土地上消失的不只是語言,我們很多很多事情都在消失。」

巴奈過去翻唱老歌〈台東人〉,已是許多樂迷的心頭好,去年10月發行的專輯《夜婆》,8首歌曲更全是台語。專輯收錄的一首歌以〈稻草人〉為名,曲中的稻草人只剩一隻腳,離不開已經荒廢的農田,眼看又一陣「響雷西北雨水重」,卻「欲吼無聲袂振動」。

《夜婆》也獲得2024金曲獎最佳台語專輯肯定。

「欲吼無聲」的華語翻譯是想要大哭卻已哭不出聲,「袂振動」則是動彈不得。即使不是原住民族的一員,在這樣的歌曲裡被感動、被她的歌聲所「包起來」的人們,都有機會去共感為什麼必須保衛這些生活方式,並去理解原住民族所面臨的那種消失、滅亡。

「為什麼我們要被滅亡?這是我一直不停在問的事情」,台上的巴奈語氣沉重,「為什麼我們的文化這麼美好要被消失?如果我們的政府很能幹,為什麼我們要被消失?就是還有事情要改進、要拯救才有機會。」

而關於改進以及拯救的意義,巴奈在書裡提到:對丈夫那布和他的家族而言,「重建家屋、重建傳統文化,是唯一能翻轉命運的歷史任務。」


巴奈與作家吳明益。(時報出版)

➤我們將「不能唱歌了」,只為了那些土地所有權狀

正是因為土地事關「翻轉命運的歷史任務」,所以巴奈、那布和伙伴馬躍・比吼,才會在總統府前抗議整整2644天。在分享會上她解釋:「我唱這些歌給你們聽,跟土地所有權狀是沒有關係的,但這些土地所有權狀要讓我們不能唱歌了。」

土地所有權狀正是問題的核心所在。其實,依照2005年制定的《原住民族基本法》,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劃設自始無關「所有權」的分配,而是規定在傳統領域上所進行的各種土地開發和資源利用,通通必須與部落諮商,並且取得同意,也有利益共享的規定。如果要劃設國家公園、林業區等等,更必須徵得當地原住民族同意,加上建立共同管理機制。

不過,法律的制定「僅聞樓梯響」,直到10幾年後,蔡英文總統才終於做出承諾,要處理土地權益問題。然而,原民會的處理方式卻讓巴奈等人備感受到欺騙。

2017年,政府宣布「傳統領域」認定上只包含公有地,並不包含任何私有地。換言之,只要有任何私人擁有那塊地的土地所有權狀,不管那塊地是否和原住民族實際上的農耕、採集、狩獵有關,甚至不論和部落及其傳統祭儀的關聯,通通都不會納入。


2017年針對「傳統領域」劃分的抗議,中間左起巴奈、那布、馬躍。(蔡名修攝影/時報出版《巴奈回家》)

巴奈無奈地說:「種子怎麼會選地方?還要認得中華民國的法律,政府太不夠認真了。」

自然與山林的運作方式,並不可能因為所有權歸屬而更易,原住民族的生存方式當然也是如此。但現在,這些土地竟可能會依照所有權的狀態被分割、被割裂。影響所及,大批土地的開發就有機會能夠徹底規避《原基法》的規定,無須諮商、同意,也不必有共同管理、利益分享的機制。

「我們都會死,但要留給孩子的是什麼?」整場分享會中,這是巴奈語氣最為沉重的一刻。這個問題在許多政策討論中都會聽見,但由於原住民族一代又一代被剝奪的集體歷史,又為這個提問帶來獨特的重量。

畢竟,如同巴奈所說,這些正是原住民族要「翻轉命運的歷史任務」之所必需的土地,也是讓她終於理解到自己被剝奪了什麼的所在。而用更為個人的語言來說,就是讓她終於感受到「那就是生活」的那片山林——那一片將她「包起來」的山林。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巴奈回家:凱道.二二八公園的二六四四天
Return to the Motherland
作者:巴奈、徐璐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巴奈 Panai Kusui
 

歌手、詞/曲創作者、原住民族權利倡議者等多重身分。年輕時流浪在城市之間,獨自面對恐懼、焦慮,與來自原住民族血脈的身分。作品色調濃重沉鬱、簡單坦率如利刃,直指寂寞與對自我的反覆質疑。在台灣多項人權、環境運動上,她都選擇挺身而出,以音樂做出宣告與反抗。2017年起為《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排除私有土地問題,於凱道、二二八紀念公園紮營抗議超過2600天。
 
個人全創作音樂專輯有《泥娃娃》(2000),2020年發行的《愛,不到》於次年獲得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2020年度十大專輯、入圍第32屆金曲獎華語女歌手獎並獲得第12屆金音創作獎評審團獎殊榮。
 
2017、2018年在抗議期間於街頭深夜錄音完成EP《凱道上的稻穗》、《凱道巴奈流浪記》。2021 年新冠疫情期間,巴奈在社群發起「寫一首新歌直播計劃」,而後與好友組成「青山在co.」樂團,獨立發行專輯《沒有依靠的人》。2023年有感於原住民國中生自殺事件,發表單曲〈你說你又沒有推他〉(feat. 巴大雄)。其它音樂作品與音樂製作還有《停在那片藍》(2008)、《Message》樂團同名專輯(2008)、《Niyaro nu wawa》小孩子的部落/都蘭阿美族語童謠專輯(2014)。2024年與金曲製作人柯智豪合作推出首張台語專輯《夜婆》。
 
徐璐
 

基隆出生長大,高中畢業後離家去念淡江大學英文系,當時是淡江文理學院。受到導師王津平、李元貞等人的影響,開始關心社會議題,拿起相機走訪鄉鎮。
 
擔任過《八十年代》主編、《自立晚報》記者、台北之音台長、華視副總及總經理。在報社時期曾經受邀擔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人。
 
40歲後,每年都會存錢用來實現自己一個人漫遊歐洲旅行的夢想。
48歲時,大學時代累積的能量化成召喚,開始投入與文化、鄉鎮有關的「中華電信基金會」,及「台灣好文化基金會」。
出版過:《歷史性、大陸行》、《北京最後採訪》、《暗夜倖存者》、《我的台東夢》。56歲時移居台東。62歲時決定退休。現仍定居台東。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7-01 18:3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