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施清真》與理察.鮑爾斯雲遊大煙山,與《困惑的心》融為一體

對大煙山(Great Smoky Mountains)感到好奇,始自於《樹冠上》。著手翻譯之初,我讀了書評和作者專訪,從中得知理察.鮑爾斯(Richard Powers)為了撰寫《樹冠上》而遷居大煙山。怎樣的山林會讓這位聲名卓著的小說家放棄史丹福大學的教職、做出遷居的決定?從那時起,大煙山就進駐到我的腦海中。

而後翻譯《困惑的心》時,大煙山的影像漸漸明晰,我也愈來愈心嚮往之。《困惑的心》述說席歐與羅賓的故事,全書以這對父子在大煙山露營拉開序幕,亦在大煙山畫下句點。大煙山的花草樹木是席歐一家人的最愛,大煙山亦是羅賓唯一的歸屬。

我做了功課,讀了關於大煙山的種種,據此譯寫書中的一景一物。稿子交了,書也出了,我依然想著大煙山。心心念念了3年,我和先生終於在今年春天踏上旅程,前往大煙山。

大煙山橫跨田納西州和北卡羅萊納州,占地20萬公頃,是美東最後一片廣大的原始森林。由於早在1934年就被規劃為國家公園,所以伐木業對大煙山的生態環境尚未造成嚴重破壞,整片山林仍是活絡的生態圈。

大煙山的樹種有別於美西太平洋沿岸的紅杉林,林間不見高聳的巨杉,但雲杉、硬木、松櫟、鐵杉隨著緯度高低聚生成林。菌類、野花、昆蟲的種類數以千計,處處生氣勃勃。

大煙山之名源自林間豐沛的水氣,來自墨西哥灣和阿帕拉契山脈的溫暖濕氣籠罩山頭,白霧濛濛。放眼望去,縷縷雲霧飄緲於群山之間,如夢似幻。過午霧氣凝聚爲壯觀的雲朵,緩緩飄浮在蔚藍的天空,陽光忽隱忽現,光影映照青山,瞬息萬變,令人屏息。


大煙山壯闊的山林與雲朵(施清真提供)

由於水氣豐沛,大煙山的溪流終年湍急,水聲隆隆,景致優美。不管是開車看風景、或是在林間健行,我們所見的大煙山始終鬱鬱蔥蔥,山澗潺潺,我心想:難怪鮑爾斯當年決定遷居大煙山。

啊,鮑爾斯!既已來到大煙山,何不順道拜訪我景仰的作者?年初我跟他提及我們打算造訪大煙山,他回信表示竭誠歡迎,而這話可不是說說罷了。獲知我們的行程之後,他把時間空下來,當起我們的導遊,而他真是一位稱職的導遊。

他為我們規劃路徑,陪同我們健行,甚至準備登山杖、水壺、零食點心、折疊椅。他開車帶著我們一覽他心愛的景點,那是一處美麗的溪畔,午後的日光斜斜映照在林間,溪畔的鵝掌楸與糖楓蒙上青綠的光影,清澈的水面綠光瀅瀅。鮑爾斯和我先生脫了鞋襪玩水,我看著山澗裡的兩人,心中的快樂,難以言喻。

誠如先前所言,鮑爾斯因為撰寫《樹冠上》遷居大煙山,至今已經8年。大煙山是他的家,條條山徑是他日日行走的步道。遷居大煙山之後,他不再執意於每天寫多少字,而將生活交付於山林。一早起來,他看看窗外的山景,以天候決定今天的日程。

大煙山有150多條登山步道,他已探訪三分之二,還有50多條尚待挑戰。正因如此,他熟知大煙山的花草樹木與一景一物。跟他健行之時,他指點我們辨識山月桂、延齡草、北美檫樹,與我們一同觀察蝴蝶的趨泥行為(puddling),拉著我靜靜觀賞蚊蠅飛過水面的弧形光影。他熱切地解析述說,生怕我們錯過山間的一情一景。終其一生,我都無法像鮑爾斯一樣了解大煙山,但我永遠會記得他對這片山林的深情。


蝴蝶的趨泥行為(施清真提供)

翻譯《困惑的心》之時,我專注於如何呈現小男孩羅賓的聲音,只將大煙山視為背景。造訪大煙山之後,我才明白《困惑的心》是鮑爾斯獻給大煙山的贈禮。

我置身山間,周遭景物屢屢讓我想起書中描繪的景象。比方說,行駛於山間小路之時,我們前方的十幾輛車忽然全都停了下來,原來母熊帶著小熊出現在林間,人人停車拍照,交通因而阻塞。這不就是《困惑的心》裡提到的「熊塞車」嗎?

又比如,書裡說:

一座步橋劃穿粗圓的鵝掌楸,橫越瀑布間的急流。步橋兩側的圓石點點青綠,苔蘚、地衣、河藻在石上揮灑作畫。溪水清澈,連溪底的小石頭都看得一清二楚……(p. 35)

這不就是我不慎滑了一跤的河畔步道嗎?


大煙山湍急的瀑布(施清真提供)

有天下午,我們漫步林間,瞧見一隻黑黃色的千足蟲。鮑爾斯把千足蟲放在掌心,在千足蟲的上方揮一揮,叫我聞一聞。我隱約聞到杏仁的氣味,隨即想起《困惑的心》書中一段描述。我轉頭跟鮑爾斯說:「席歐也叫羅賓聞一聞千足蟲的氣味,羅賓說聞起來像他媽媽艾莉!」鮑爾斯微微一笑,彷彿稱許我了解他為什麼這樣寫。我心中升起一股暖意。作者譯者心意相通,世間還有更美好的感覺嗎?

鮑爾斯不但將大煙山的景物寫入書中,他在山間的生活也與書中的敘事融為一體。他的家是一棟林間的木屋,木屋樓高兩層,坐落在山坡坡頂。四周綠樹環繞,從露臺望去,除了樹木,還是樹木。我看著露臺,再看看屋裡石板岩推砌的壁爐、沙發、靠枕,這不就是席歐和羅賓租下的小木屋嗎?他們父子不就露宿在這樣的露臺上、在銀河系四千億顆星辰下沉沉入睡嗎?

大煙山的溪流清澈見底,水流湍急,深受鮑爾斯喜愛。他經常下水游泳,尤其喜歡倚著圓石、任憑溪水打在身上、享受水療之樂。這些全都被他寫進《困惑的心》,他甚至把自己差點溺水的遭遇寫進書裡。全書之末,席歐在河中掙扎、搶救溺水的羅賓,竟是他的親身體驗。我問他當時有什麼感覺,他緩緩說道:「我想我這下完了。」


大煙山的清澈溪流(施清真提供)

我譯了鮑爾斯的兩本小說,與他相識也已4年。我們因為譯寫通了多封電郵,也見了幾次面,但礙於時間,始終匆匆相見,匆匆告別。這次的大煙山之行,我們總算有機會閒聊。山林中的他很輕鬆、很健談,我們聊他寫的書、我譯的書,當然不免聊到《樹冠上》和《困惑的心》。

他知道我因為《樹冠上》沒有為我拿下翻譯大獎而耿耿於懷,獲獎無數的他對我說:「與其把獎項視為對獲獎小說的肯定,倒不如說是對寫作生涯的認可。獲獎小說不一定是你最得意的作品,而是一本本作品的累進。獎項是大是小,你都難免受到影響,也難免改變了你。但你的寫作不會改變,你會一直寫下去,因為這就是你,無論如何都不會改變。」

他希望我不要忘記自己是個認真盡責的譯者,他提醒我翻譯等同創作、譯者的重要性不下於作者。他讓我知道寫作這條路不好走,挫折、孤獨、懷疑在所難免,但當你寫出最近似你心中的話語,你就再也不願回頭。

書冊是一艘神奇的舟船,由作者掌舵,帶著讀者穿越想像的時空,遨遊四海,觀奇探勝。《困惑的心》和鮑爾斯帶著我來到大煙山,這趟旅程開啟了我的視野,豐富了我的心靈。我看著桌上一本本書冊,它們會帶著我踏上怎樣的旅程?我滿心企盼,展卷閱讀。


理察.鮑爾斯(施清真提供)


作者簡介:施清真
政治大學新聞系學士,哥倫比亞大學大眾傳播碩士,西北大學人際傳播學博士。曾任教於淡江大學及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現定居舊金山,專事翻譯寫作。譯作包括《羅馬四季》、《呼喚奇蹟的光》、《女孩們》、《我們一無所有》、《控制》、《生命如不朽繁星》、《蘇西的世界》、《神諭之夜》、《英倫魔法師》、《索特爾家的狗》、《老虎的妻子》、《防守的藝術》、《凱瑟和她的小說世界》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報導》第三屆好繪芽獎繪本創作獎,7/22開始徵件!有專業培訓、前輩建議、創作補助與扶植金

第三屆「好繪芽獎」將於7月22日至8月11日公開收件,徵求不限主題的繪本創作提案。評選過程分為初選跟決選兩階段,通過初選者可運用一星期的時間調整、優化提案計畫,入選後即可參加高市圖辦理的出版媒合會,提高作品受到出版社青睞的機會。

自2019年啟動至今的《好繪芽:繪本創作人才扶植計劃》,由高雄市立圖書館國際繪本中心創辦,透過教學、徵件、媒合出版、輔助購買、推廣活動與資源串接等扶植方案,以及每年度的「繪本創作班」、兩年一度「好繪芽獎繪本創作獎助」與「繪本共築計畫」,持續輔佐臺灣繪本作家進行創作,讓繪本的種籽發芽茁壯。

其中,好繪芽獎提供每案最高20萬元的創作扶植金、資深作家協力、業界媒合、10萬元補助購書、文化推廣活動等獎勵,公開徵求繪本創作提案,吸引了越來越多創作者一展身手。

繪本創作提案通過決選的得獎者,高市圖將協助創作者於1年內完成繪本作品,並媒合出版社、保證作品出版,讓創作者順利進入繪本產業。如過程有任何疑難雜症,創作者亦可請教高市圖邀請的決選評審、資深繪本作家,透過專業眼光與實質建議,讓作品獲得整體提升。


第一屆及第二屆好繪芽獎徵件,徵得近百件作品,成果豐碩。

好繪芽獎除了協助得獎創作者與出版社協調溝通之外,繪本作品出版後,高市圖更將提供至多10萬元的購書補助,採購作為館藏,同時致贈國內外圖書館,以公立圖書館資源,實質支持臺灣原創繪本的流通。高市圖同時將辦理新書發表會及相關推廣活動,提高得獎繪本的知名度與能見度。

截至今(2024)年6月,已順利出版甚至外譯的好繪芽繪本作品,已有10餘本。


第二屆好繪芽獎入選作品與得獎作品,陸續出版中。

不論是以個人名義或透過團體合力製作的繪本創作,只要具中華民國國籍或持永久在臺居留證、曾至少出版1本具ISBN的繪本,或曾參加「好繪芽繪本創作班」獲結業證書者,即可以一本未曾獲獎、同時未曾於網路、媒體、展覽公開發表超過20%的繪本提案,進行投件。

歡迎至高市圖國際繪本中心網站取得詳細徵件內容與相關訊息。高市圖邀請熱愛繪本的大家一起關注好繪芽,讓更多在地故事在高雄萌芽、讓臺灣繪本向全球開枝茁壯。

第三屆《好繪芽獎:繪本創作人才扶植計劃》徵件

徵件時間:2024年7月22日至8月11日
徵件說明:高市圖國際繪本中心創辦《好繪芽:繪本創作人才扶植計劃》,以教學、徵件、媒合出版、輔助購買、推廣活動與資源串接等內容,辦理「繪本創作班」、「繪本創作獎助」與「繪本共築計畫」三大系列。希望透過扶植計畫的播種與灌溉,以完善的機制輔佐臺灣繪本作家,讓更多繪本的小種籽在這片土地發芽茁壯、讓孩子有更多元的故事能選擇。期待大家在閱讀中更貼近自己的家鄉,感受在地化的圖像語言,進而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脈絡,灌溉與豐富生命之林。
詳情請見➤➤《好繪芽》報名連結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隨身聽S10EP5》裏路出版主編董淨瑋/《地味手帖》編輯術+台灣島內移居

你是否想過離開城市,移居到規模更小的鄉鎮?或者雖然無法離開,仍希望與其他鄉鎮有更深度的聯結呢?10多年前,社會曾湧起返鄉青年熱潮,帶動了地方創生和產業升級;近年隨著工作型態變化與房價高漲,自由工作者或數位創作者越來越多,流動的人口也越來越多,可能是固定往返數個地方,或是離開城市,移居到鄉鎮的人。

「裏路出版」聚焦移動與地方故事,並有豐實的出版成果,尤其描繪不同鄉鎮日常的雜誌《地味手帖》,每本皆有精彩的主題。Openbook閱讀誌特別專訪《地味手帖》主編董淨瑋,一起聊聊她的雜誌編輯術與裏路對台灣島內移動的觀察,節目精彩,請別錯過。

【精華摘要】

➤《地味手帖》的關鍵詞

主持人:3個關鍵詞形容《地味手帖》?

董淨瑋:地方、流動、生活。

主持人:裏路編輯部最常出現的台灣縣市?

董淨瑋:高雄、雲林。

主持人:《地味手帖》01到16,你覺得最好看的一本?

董淨瑋:要選出一本最好看的,實在是很困難。我覺得第03期的「秘密據點」,還有第11期的「村之寫真」,這兩本我覺得是不同面向的好看。

如果想看關於地方生活的更多可能性的話,我推薦第03期;如果想看怎麼用文本去詮釋、觀看地方,我推薦11期,用攝影的角度來看地方。

主持人:「流動」與《地味手帖》的關聯?

董淨瑋:我發現有一群人包含我,已經不滿足於只是旅行,除了深度旅行外,還想「再多做一些什麼」。比如我很喜歡花蓮,可能固定每年去一到兩次,跟那邊咖啡館的老闆認識,慢慢建立熟識的管道,但是本身工作和住家還是在台北或新北。

這樣的流動,越來越多人正進行,甚至因為現在很多人是自由工作者、創業者,流動的時間與深入的程度,比普通上班族更深。有一些縣市,比如說新竹、南方澳,會有一些co-working space,成為這些人短居的定點……

➤移居的困難

董淨瑋:《地味手帖》創刊時,曾經想設計一個專欄,每期介紹地方的房屋物件,當做媒合房屋物件跟想移居者的專欄,試著進行之後,發現真的超級困難的。

像我們找到基隆某處的老房子,確實寫著招租,但實際聯絡房東後,發現聯絡不上。或房東會有很多自己的考量,何況將房屋物件放在刊物上,讓未知大眾看到,對房東來說,也可能是困擾。

這個也回應到《我們,為什麼移居他方》,裡面台灣受訪的移居者,他們也都是要先解決「居住」,其實「收入」的部分,大家會有自己的方式解決,但房子的問題非常困難。

➤日本地方的搶人大戰

主持人:裏路之前出版過聚焦日本的翻譯書《我們的移居》,這對後來出版台灣現場的《我們,為什麼移居他方?》有提供具體的幫助嗎?

董淨瑋:當時翻譯出版日本《我們的移居》,有個很大的一個目的:讓台灣想要移居的個人,或想推動讓外來人口願意住在地方的官方單位或者是民間團體,有借鏡的書籍。

在日本鄉鎮,「搶人」是很用心的。因為人口流失的問題很嚴重,已經讓地方產生了強烈的「搶人意識」。

為了讓人搬進來,地方可能會祭出補助金、提供協助,比如想種田、當木工,都有職人可以教授,直接提供給想要移居的人。民間也會有媒合平台,適合「我想要移居,但是不確定我要搬到哪裡去」的人。

這些平台在全日本很多地方,提供試住、短居,有會員制,可以讓民眾自由選配一些方案。其實我一直都知道臺灣有人很想要做,但是發展的速度有限。

➤採訪心法

主持人:在雜誌採訪的過程中,受訪者的反應往往是難以預期的…….

董淨瑋:這就是好玩的地方,如果我們都設想得很周全,到現場只是做執行,也會有點不好玩,因為沒有空間了。所以我們的訪問是讓受訪者知道大方向就好,比較有發揮的空間。

我最怕的受訪者,反而是完全照本宣科,很認真準備的受訪者,這種我們反而會試著打破既定的訪問流程。像我會適時問:「我們可不可以先去拍照?」

因為雜誌圖文比例是一比一,圖片需求也很高,我們會藉拍照做緩衝。拍照時,受訪者離開正式訪談的桌面,會比較自在。我其實prefer邊走邊訪談,對素人的訪談,我覺得這樣是最理想的狀態,他們也會自在,藉由他們熟悉的動作、場域,講出一些不是他們事先準備好的答案。


取自裏路出版臉書專頁

主持人:除了文字之外,雜誌的版面呈現也非常重要,怎麼跟設計溝通呢?

董淨瑋:前期會先做版面的溝通,每次採訪前,對於版面layout已經有初步的想像了,編輯會先畫layout,根據layout跟設計師徵詢、說明。

我們會在當期企劃確定後,先跟設計師溝通這期要做什麼、大概的結構、受訪者和單元切入方式。結構裡面包含畫好的版面layout,設計師可能會提醒,版面需要的圖、擺放的位置,圖是單頁或跨頁。這些都會影響攝影師的取景,環環相扣。

當然也會有突發狀況,像現場剛好施工,或種種條件因素,我們拍不到設定好的畫面,這時候,也要馬上跟攝影師溝通,調整取景,這很仰賴現場狀況。

➤no.16 地方刊物行不行

主持人:完成一本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董淨瑋:之前的00期到15期,兩個月一本的速度非常壓縮,速度飛奔。16期之後,出刊時間拉的比較長了。我現在不太敢講出刊時間了(笑)。

以第16期來說,因為我們是做地方刊物,我們發現,其實市面上面還沒有針對台灣本身的地方刊物做總整理,或者好好地論述地方刊物。所以很希望我們做的這一期,它至少可以讓之後要做地方刊物的研究生或愛好者,可以看完這一本就知道更整體性的數據。資料非常龐大,我們收錄了60本地方刊物,每一家都有聯繫。我們會請問刊物的創刊歷程、團隊成員跟出版的經費來源,非常細,目的是希望這一期是很穩固的一個基石。如果未來的讀者想要知道台灣的地方刊物大概有哪些,這本可以拿回去參考……所以這本製作時間拉很長,可能長達半年以上。

我們也藉由這期看了比較多的地方小誌、刊物,許多問題圍繞著「為何而做?」它的目的與受眾為何?普遍最常面臨的問題是「存續性」。

如果是為了做而做,通常目的完成,刊物也難有後續。但如果刊物本身有想要探討的問題時,即便資金不足,發刊率會變慢,可能還是會持續的久一點點。比如,吸引深度旅行的人前往地方,或探勘更多歷史或文化,這些都會回歸到「為何而做」。

➤定位《回到滬之島》

主持人:《地味手帖》的一些內容也會延伸發展成一本書,像是《回到滬之島:澎湖石滬與里海生活誌》,去年也得到了Openbook好書獎的肯定,可以跟我們談談《地味手帖》和裏路其他出版品的關係嗎?

董淨瑋:這本書是因為我在做《地味手帖》第02期時,主題叫「地方記憶」,其中一個單元找馥慈來寫,她為何回到澎湖關注石滬,藉由這個機會,我才更認識更認識她跟他們在做的事情,後續才有這本書的產生。

那回到這本書,前期跟他們討論跟定位時,其實討論很久,我們想要出版成一本,很感人、熱血的年輕人返鄉故事嗎?還是出成石滬的工具或教科書?兩種素材他們都有,也想要兩個都放進去,但怎麼樣的比例,才會讓讀者感受到切身性?

做這本書時,跟通路彙報書時才發現,我常常會陷入「我以為大家都知道,其實大家都不知道」。我很驚訝,所以我認為要更加強這本書跟大眾的關聯性,從調配內容的比例著手。

那時的共識,是希望它成為一本可以被留下來的書,不要浪費地球資源,3到5年內,如果你要關注這個議題,你就是得入手這一本。

主持人:這是一個滿高的企圖心

董淨瑋:書不是就應該這樣嗎?

主持人:聽眾在訪談中,可以感受到,其實是每一本書,其實你介入的程度都很深,你有你的想法和主張,你不會選擇只是拿到稿子就出版……

董淨瑋:所以其實我們跟每一個作者的互動,也都很特別。我們目前有作者書的兩位《回到滬之島》跟《菜場搜神記》,都是作者的第一本書。可能也是因為是他們是第一本書,非常求好心切,所以能與編輯有更多理念上的討論……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