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無論妳的書還是畫作都充滿了童趣,讓讀者不禁想像起妳的童年生活。可以和我們說說小時候,妳是個什麼樣的孩子嗎?從何時起開始喜歡畫畫呢?
廖倍恩: 小時候很怕悶,例如去茶樓飲茶時,坐車時,上學時,都會畫畫來娛樂自己。我很害羞,不容易認識新朋友,所以在學校都有一點活在自己的想像中。
5歲到8歲在台灣新竹生活過,那時常常跟姊姊和弟弟一起玩。丟石頭,拾樹葉,捉蝴蝶,堆沙,踩單車,在路邊採青苔,下雨時出去舔雨。後來搬到香港,要認真讀書,那時很怕上學,因為所有東西都很難,但仍然喜歡畫畫。
Q:妳的專業養成是在美國密西根大學研修平面設計,可以和我們談談那段學習經歷嗎?課程的內容有哪些?是否遇到了啟發妳的老師?
廖倍恩: 我有想過做插畫家,但不知道插畫可以怎樣賺錢,所以決定讀平面設計,感覺上比較容易找到工作。上到大學,覺得很自由,很開心,因為可以學自己想學的東西。那時有讀painting、攝影、art history、插畫。
我有想過報美術學校,但感恩沒有,因為我有機會讀其他科目,例如社會學/宗教/語言/歷史/建築等等。其他的知識讓我可以有更多創作的idea。除了畫畫的技巧,也可以豐富插畫的內容。
Q:除了專業的訓練,妳自己是否有心儀的藝術家和作品,影響妳走向圖畫書創作之路?
廖倍恩: 我小時候喜歡看Richard Scarry的書。是充滿很多忙碌的動物和交通工具的書。例如有蚯蚓在蘋果車裡面,每一頁都要用心找那些搞笑的細節。我喜歡自己慢慢看,找一些驚喜。所以我也喜歡加一些要尋找的驚喜在我的書裡面。
我把季茲(Ezra Jack Keats)、艾瑞.卡爾(Eric Carle)和羅賓遜(Christian Robinson)的風格group在一起,因為他們用的形狀都是簡單和平面的,但簡單的形狀也可以表達豐富的故事。例如最經典的《下雪天》,小男孩是一個平面的紅色形狀(沒有分開鞋子,外套,褲子,帽子),但那個紅色的形狀卻可以用簡單的身體語言表達傷心、好奇、興奮。
聽人說,寫故事要表現出來,而不是講出來 (show, don’t tell ). 《下雪天》裡面的小孩嘗試把雪球放進口袋裡面,印象很深刻,因為他是用動作來表現出他有多喜歡雪。我的書沒有字,所以也是要靠動作來說故事。
我也喜歡馬爾索(Manuel Marsol)的《山中》,因為很有一種神祕感,真實生活裡面有些奇怪的東西。所以希望下一本書也可以畫一些有神祕感的東西。
Q:請問妳有特定喜愛使用的媒材和畫風嗎?對顏色的表現,是否也有特別的考量?
廖倍恩: 我喜歡用markers和acrylic paint。有時會用橡皮擦、筷子、直尺、吸管、廁紙筒來印東西。有時會掃描不同的質地,然後用photoshop把不同的質地剪剪貼貼。
我喜歡用鮮豔的顏色和對比鮮明的顏色和形狀,比較少用漸層色,也不會畫得很真實。我喜歡給讀者看到畫畫的痕跡和過程,例如筆觸或紙紋。
《我的下雨天》可以看見鮮豔顏色、對比強,具有顏料刮擦質感的畫面。
《我的下雨天》可以看見鮮豔顏色、對比強,具有顏料刮擦質感的畫面。
Q:在妳獲得2018年波隆那拉加茲童書獎藝術類佳作的《我的美術館》中,以「兒童的視角」為中心,改變了欣賞藝術作品由上而下(大人指導小孩)的慣習,也啟發了成人讀者對藝術欣賞更多樣的可能性。請問在妳的心目中,是如何看待兒童的?
廖倍恩: 去市集賣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的產品時,會有人問我們的明信片是不是兒童畫的。
我會有一半氣憤:不是吧?小孩怎會有能力畫這個? 明明畫得很有深度。有一半會開心:可以畫到兒童那種奔放、率真、直接且原始的模樣,這是一種讚賞。
我沒有孩子,只有跟姊姊的孩子相處的經驗。我覺得和他們相處就是認真玩,或者認真做無聊的東西,重視一起玩/想像的時間。大人常常要節省時間(做事情要有目的),但兒童就要「浪費」時間,跟他們相處就是認真的一起浪費時間。
《我的美術館》鼓勵讀者觀察、聯想、詮釋藝術與現實的關聯,開啟對藝術欣賞的興致。
《我的美術館》鼓勵讀者觀察、聯想、詮釋藝術與現實的關聯,開啟對藝術欣賞的興致。
Q:在《我的美術館》中,小主角不斷用自己的五感和藝術作品互動,彼此的「對話」充滿了遊戲性。到了《我的城市》裡,小主角充滿驚喜的城市漫遊,同樣遊戲感十足。妳認為「遊戲」之外,還有什麼其他元素,是童書創作重要的核心理念?
廖倍恩: 我創作時會留意的東西包括,兒童會留意很多細節, 所以我會加入一些小驚喜給他們自己發掘,每次看書都能有新發現。
書裡的小男孩只有5歲,但他可以自己在美術館或城市裡走來走去,這部分是不真實的。但我希望小孩可以感受到有自由,有自主能力,可以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他們可以是主角,可能他們的行為也會影響到大人呢。
《我的城市》從小男孩的視角,發現觀察城市的不同樂趣。
Q:妳的新作《我的下雨天》,依然採無字書的形式,妳對無字書特別情有獨鍾嗎?雖然是無字書,但是情節在主線外又交織了許多小支線,圖像敘事也更加豐富。請和讀者們談談妳如何構思和創作這本書?
廖倍恩: 沒有文字的書好像沒有歌詞的音樂一樣,可以自己感受/想像/發掘圖畫的情節和心情。
兒童不會看文字,所以他們會很專注看圖畫和一些細節。這本書每一頁也加了一隻小蝸牛,藏在圖畫裡不起眼的角落。希望兒童看書的時候,可以好玩一點。也希望他們可以學習多留意身邊不起眼的東西。
這個故事前半段會見到男孩離開家經過的不同地方,後半段回家時,他會再經過同樣的地方,但那些地方的感覺已經不同了。雖然沒有文字,但讀者可以看到雨有不同的形狀和顏色,雨的型態也有幫忙講故事。
Q:小男孩獨自在《我的美術館》裡和藝術嬉遊,在《我的城市》裡接受媽媽交託的任務,他在妳的書中不斷成長。到了新作《我的下雨天》,他已經是個能主動付出關懷的孩子,如同全書最後一句話「我(們)的下雨天」,從我到我們,「我的三部曲」表現了妳創作上什麼變化呢?
廖倍恩: 《我的美術館》是想說我們身邊其實充滿著美麗和有趣的東西,只要留心看,用新的角度去看,就會找到。
《我的城市》希望讀者可以保持一種對世界的好奇心,張開眼睛去看看城市,最平常的東西(像去寄信)也可以變得很好玩。
我和《我的下雨天》裡的小男孩一樣,喜歡自己去美術館,自己在城市裡散步。我可以找到城市裡有趣的東西,可以活在自己的想像世界裡。
但是近年在香港生活,我感受到人不可以只是自己一個人生存——城市裡的人都是連結的。一個人多小,也是城市的一部分。對於一些困難或不公義的事,我們可以一起面對。香港人給人的感覺是冷漠和做事很急(也是真的),但我也感受到香港人面對困難的時候,是很團結的。希望讀者看完這本書會知道他們不是孤單一個人。
Q:妳和朋友一起成立名為「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的網路商店,不僅銷售由插畫衍生的各種周邊商品,也創作小書,以及舉辦展覽。為什麼會以一首古老詩歌的歌詞來命名呢?這代表了妳們什麼樣的願景?
廖倍恩: 這首詩歌是講神創造的世界裡面有大大小小不同的動物,他們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是美好的。我們也相信這個世界是一個奇妙的地方,充滿了光明和美好的東西,雖然有時候我們需要努力去尋找和專心的看。希望我們畫的東西可以令讀者對世界好奇,帶給他們新的想法和觀點,帶給人希望。●
【2024國際書展.活動預告】
《我的下雨天》新書分享會
時間:2/23(五), 13:00-14:00
地點:台北世貿中心一樓 夢想沙龍
繪本講座:無字繪本的想像視界
時間:2/24(六), 13:00-14:00
地點: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 3F階梯閣樓
報名:報名連結
我的下雨天
作者:廖倍恩
出版:拾光工作室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廖倍恩
出生於香港,密西根大學主修平面設計。2011年和朋友一起成立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專職插畫創作、製作小書、小卡片和文具設計。2018年《我的美術館》獲得波隆那拉加茲童書獎藝術、建築和設計類佳作,2022年以「Sleeping Rainbow」獲得波隆那插畫Winner Illustrator。
2024台北國際書展》親愛的,他們把旋轉木馬帶進書展!ft.讀字樂園&獨立書店文化協會
曾經把機場、迷宮、便利店搬進台北國際書展的「讀字公民」書區,2023年開闢一塊工地,還熱熱鬧鬧的舉行動土典禮,到底要搭蓋什麼呢?終於等到2024年謎底揭曉,獨立出版聯盟和讀力公民行動竟然聯手打造了一座「讀字樂園」!
➤走進「讀字樂園」,想像能量滿點
一進到展場,醒目的雲霄飛車標誌了樂園的位置,軌道之下展示了超過40家獨立出版社/出版人的書籍與作品。甚至連海盜船、咖啡杯,都直接從遊樂園搬了進來!如果走累了,還有像是賣爆米花、飲料吧的各式棚攤,補充能量不間斷。
讀字樂園邀請了吉祥物──牛奶饅頭「讀讀Do Do」擔任「剛出爐」的代言人,夢想是開一家可愛的出版社。童趣的造型實在讓人愛不釋手,趁勢推出原子筆、扣環等周邊,作為遊樂園最佳紀念品。也與「justfont」團隊合作,設計各款「讀字」貼紙,凡使用文化幣購書即贈送一張。
➤獨立出版注入多元新血,書籍講座精彩可期
日益壯大的獨立出版聯盟,今年有六家出版生力軍加入。「爾思出版」帶來跨越國境的詩集《平庸之作》,「巴斯巴度」出版同名中法雙語文藝期刊,《釀電影》是以泛影視文化為核心、結合數位與實體內容的刊物。「敘事鋸」開發臺灣原生原創的作品,「相之丘」探索漫畫表現的多種可能,「肺腑社」致力以書籍、小誌、繪本等形式呈現日常中的美好。
深耕多年的各家出版社,持續帶來更多元、更豐富的出版品,舉辦超過四十場講座更是跨越類型、國籍與議題,期盼讀者前來交流與對話,一同享受閱讀的快樂。
➤旋轉木馬舞臺,構築理想的未來
由眾多非政府組織NGO集結的「讀力公民行動」,今年以「閱讀夢工廠」為主題,將公民倡議舞台與「旋轉木馬」結合。
以往對社會運動的想像總少不了激烈的衝撞,然而社運工作者想做的並非刻意衝撞體制,最終都是想讓臺灣成為更好的國家。因此旋轉木馬融合遊樂園存在於現實,同時帶有夢幻美好的特質,象徵連接現況與理想之間的橋樑。延續先前「希望之樹」、「戰車」的「發聲」概念,旋轉木馬不只是遊樂設施,更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場所,可以在此討論議題、分享觀察,深入了解各種社會運動的契機,一起在現實空間中建構美好的理想。
➤理解分歧,深度思考,用出版與社會對話
新加入的「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為臺灣第一個全國性同志組織,成立24年來致力消除社會對同志的歧視與不平等對待。帶著《阿媽的女朋友:彩虹熟女的多彩青春》及《愛人的樣子:愛滋感染者伴侶親友訪談故事集》舉辦講座,讓讀者嘗試走進中老年女同志的生命故事,並理解愛滋感染者的伴侶親友所面對的艱難與掙扎。
「冤獄平反協會」帶來《法庭上的偽科學》,探討司法審判過程中,讓人堅信不移的科學證據,如何摧毀無辜者的一生;「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則以新書《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她如何謀弒母親、婆婆與丈夫》透視現存唯一女死囚林于如,嘗試從悲劇的事實邊緣,重新理解案件脈絡。而隨著國民法官制度上路,《聚沙成塔.拒殺之辯:國民法官死刑案件辯護手冊》對於如何形成辯護基礎以保護被告免於極刑,將是有機會成為國民法官者的重要參考。
讀力公民行動各團體積極以出版、討論書籍作為深化論述、促進思考的方式,同時持續與大眾對話,盼能一同打造共好的社會環境。
➤「在場」不只是存在,「重返」實體書店的功能與意義
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今年以「在場:人的重返」為題,打造一座沉浸式展覽館。集合31家書店參與「書店聲景計畫」,收集、錄製書店日常的聲音,呈現人們在書店裡的各種行動,進而展現書店的靈魂與生命力。
收錄的聲音相當豐富多樣,像是書店進書時用美工刀開箱、退書時用膠帶封箱、搬運圖書的呼吸、洗咖啡機、打字時的鍵盤聲等操持店務的聲音;或客人下樓梯的腳步聲、親子共讀聲、辦活動的說話聲、歌聲、店主朗讀、向客人推薦圖書、鄰居談論社區事務等有人在這場域活動的聲音;或是店內外各種環境音,比如鳥鳴、海浪聲、車聲、平交道警示音,甚至是店貓「發表意見」的聲音……都展示店主在書店日常裡相當留意的面向。
展區規劃兩種聆聽體驗,其一是在入口處取得引導卡和耳機,可以依引導卡上的提示選擇動線,走訪「島嶼書店眾聲區」,從展示牌上欣賞書店插畫、閱讀聲音說明文字,同時掃瞄QR code連上雲端聆聽。其二是邀請聲音藝術家江元宏,以書店採集的聲音為主軸,重新剪輯並加入配樂,創作出三首音樂作品。聆聽方式是走進外觀像圈票所的「聆聽間」,以門簾隔離外在聲音,並提供耳罩式耳機,暫時遠離喧囂,在微弱的燈光下以沉靜的心細細聆賞。
此外,獨立書店文化協會也邀請「後街人劇團」現場表演《他們在書展的前一天》雙人對話劇,分別於2月21日及24日14:00~14:50演出。如果感覺意猶未盡,歡迎把展覽特刊《在場:人的重返》帶回家,本期邀請不同領域的作家、編輯,一同思考、撰寫關於在場與不在場的雙重性,同時探討自身相關經驗。而每年備受矚目的特色選書,則是集結十家書店及作家,以「在場」為主題各自推薦十本書,於展場內提供試閱。
聲音的發生,與空間、場所有很強的關聯性,「在場」展現臺灣實體書店多樣的文化與特色,當人們「重返」書店持續探索認知,或許可以就此開展議題,成為積極行動的起始點。
➤策展人真心話
░獨立出版聯盟祕書長/一人出版社社長 劉霽
「帶著好奇心,來這裡打開一本書,找尋自己的樂園,再快快樂樂回家。讀字樂園,等你來玩唷!」
░讀力公民行動召集人/台灣勞工陣線協會副祕書長 楊書瑋
「旋轉木馬連結夢幻和現實之間的橋梁,讓我們在遊樂的同時也能從中學習,藉著閱讀出版品深入了解各種社會議題,一起建構更美好的國家。」
░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祕書長 林虹汝
「聲音有文字無法傳達的情感,打開耳朵留意身邊的環境音,會有許多嶄新的發現。歡迎大家來書展現場,聆聽書店的聲音及聲景音樂創作。」
░相關連結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