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書房》日本首間車站內無人書店開張,擁便利、無壓力遊逛特色,及其他藝文短訊
【業界新聞】
■東京地鐵溜池山王站,上個月底開設日本首間車站內無人書店「HONTASU」。經營店舖的日本出版販賣表示,由於租金及人事成本等問題,自2016年起5年內,日本全國車站周邊書店共約減少了120間。任職日販開發課的南光太郎在採訪中提到,車站這類人流密集的場所,不販售書籍相當可惜,而無人店幾乎無需支出人事費用,故能有效控制成本。
目前溜池山王站的無人書店,需在LINE註冊會員後,才能掃QR Code進入。50平方公尺的空間中,共陳列約4000本話題新書和雜誌,並架設7台監視攝影機,書籍則透過非現金自助結帳方式販售。

■年輕世代是否越來越不愛看書?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本月13日公布的「21世紀出生者縱向調查」,許多受訪者目前的閱讀量,明顯低於他們小學時代的調查數值,社群網路及影音平台的普及,被認為是造成此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研究的調查對象為2001年出生、目前約20出頭的年輕族群。本次受訪的2萬2000多人中,面對「近一個月內共讀了多少本紙本書」這個問題,回答0本的人佔了62.3%,而被問到「近一個月內共讀了多少本電子書」,回答0本的人更高達78.1%。文科省認為閱讀與人生豐富度息息相關,因而希望透過強化圖書館功能等方式,督促國人養成閱讀習慣。
■主持朝日電視台長壽節目《徹子的房間》超過40年的知名藝人黑柳徹子,於本月3日推出新書《續.窗邊的小荳荳》(講談社)。黑柳在1981年出版自傳《窗邊的小荳荳》,講述一名頑皮的小學生被學校退學後,轉學到校風自由的巴氏學園,受師長愛護及引導的生活點滴。這本書在日本熱賣超過800萬本、全球超過2500萬本,使黑柳在海內外皆深具知名度。
黑柳提到,她總認為自己無法寫出比《窗邊的小荳荳》更有趣的作品,因為在巴氏學園的時光,是她一生中活得最快樂無憂的時期。但她因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擔心兒童在戰爭中的處境,決定提筆書寫有關戰爭的事。黑柳在二戰時曾與家人疏散到青森,父親則在戰後被囚禁於西伯利亞長達5年之久。《續.窗邊的小荳荳》涵蓋戰爭到戰後的故事,以及她在女學校及音樂學校就讀、成為NHK專屬演員,以及前往美國留學的記憶。
【得獎消息】
■第21屆「這本推理小說好厲害!」大獎在本月2日發布評選結果,白川尚史的《木乃伊面具與破損的心臟》,在409篇競爭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本屆贏家。白川將故事背景設定在古埃及,講述一名神官書記,死後以木乃伊型態重生,擔任偵探抽絲剝繭的本格推理。神官書記賽蒂死亡後,因為心臟缺損,無法接受冥界審判。他有3天時間可以返回人世,尋回心臟破損的部分,但在調查自身死亡案件的過程中,卻發現了另一個巨大謎團。
評審委員大森望、香山二三郎、瀧井朝世等人,大讚本作充滿創意的設定,並對白川結合木乃伊、死者復生、解謎推理、時間限制、不可能犯罪等元素的能力,給予高度肯定。得獎作品預計將於明年1月以書籍形式出版。
■第36屆柴田鍊三郎獎評選結果同樣在本月初公布,暢銷作家池井戶潤,以去年秋天推出的作品《隼消防團》(集英社)摘得本屆大獎。本作已由日本朝日電視台改編為同名電視劇,由中村倫也主演,並在今年7月到9月間播出。得獎作品資訊,詳見〈2022年9月號東亞書房〉。
【作家動態】
■曾出版《誰殺了她》、《我殺了他》等系列作的日本知名作家東野圭吾,於上個月底推出「加賀恭一郎」系列全新作品《你殺了誰》(講談社),再續加賀刑警的精彩解謎推理。
在這次的故事中,寧靜的別墅區發生了連續殺人案,事件相關人士為釐清真相,聚在一起舉行「驗證會議」。加賀刑警透過介紹牽線,也出席了這場驗證會,卻發現案情竟有出乎意料的轉折。東野透過情節推衍及關係人透露的線索,使緊張感延續不斷,塑造出從開始到結束都毫無冷場的絕佳懸疑體驗。
■《紅蓮館殺人事件》、《名偵探不會說謊》作者阿津川辰海,於上個月底推出新作《午後鈴響之前》(實業之日本社),以熱情洋溢的筆調勾勒學生們的「午休時間」小宇宙,成就可愛逗趣的青春學園推理。書中共收錄5個故事,包含兩名男高中生從體育館後方逃離學校,試圖在65分鐘內完成任務的〈Run!拉麵Run!〉,以及文化祭期間,文藝社成員發現封面插畫師失蹤,只好在午休時間進行校內大搜查的〈什麼時候才能交稿?〉。阿津川以高超的寫作技巧,將高中生群像劇描寫得趣味盎然。
小說家蘆澤央驚嘆,在讀這本書之前,她從未想要回到學生時代,這部作品卻有這樣的魅力。《推理要在晚餐後》作者東川篤哉則評述:「對種種愚蠢卻有趣的事物,毫不吝惜地投注熱情的高中生們,彷彿展現了這位作者的創作態度一般。」
■去年夏天以《願能嚐到美味料理》奪得第167屆芥川獎的高瀬隼子,於本月上旬推出新作《這吵鬧聲的一切》(文藝春秋),透過文壇出道的幕後故事,挑戰前所未有的作家小說。在遊戲中心工作的長井朝陽,自從被職場同事發現他以筆名「早見有日」寫小說,還成功獲獎出書後,周圍的人對他的態度便發生了微妙的改變。
與此同時,他的小說創作與現實生活之間的界線,也逐漸變得模糊不清。高瀨透過這部懸疑作品,生動描繪主角朝陽在職場與友情關係中,逐漸產生的細膩變化,書中也一併收錄短篇〈明天,這裡很安靜〉,刻畫早見有日獲得芥川獎後的經歷。
■曾以《疫病神》、《文福茶釜》、《惡果》等作多次入圍直木獎,最終以《破門》成為直木獎得主的黑川博行,於本月初發行新作《惡逆》(朝日新聞出版),惟妙惟肖描繪地下社會橫行霸道的男人,並聚焦高智商犯罪者與資深刑警的頂尖對決。大阪警署的舘野和箕面北署的資深警官玉川,在調查前廣告代理商謀殺案時,又發現一名與受害人相識的男子遭人殺害。兩人過去分別透過詐騙和直銷謀取龐大利潤,因而成了情報販的目標。警方雖因犯罪手法不同,而認為兩案並非同一兇手所為,但初步調查行動卻陷入了僵局。在他們試圖掌握犯嫌的過程中,又有一名新興宗教宗務總長死於他殺。持續犯罪並干擾警方行動的男子,究竟抱有什麼目的?舘野和玉川在縝密的搜查下,又是否能將危險的智慧犯繩之以法呢?
■曾出版《機龍警察》系列、《沙漠之花》、《欺騙眾生》等代表作,擅以俐落筆法刻畫人物形象及豐富情節的文學獎作家月村了衛,於本月中推出新作《半暮刻》(双葉社),譜寫現代青年的生存與道德危機。在孤兒院長大的前不良少年翔太,在前輩的邀請下,成為一家名為「卡塔拉」的會員製酒吧員工。這間店遊走在灰色地帶,員工透過話術誘騙女性愛上自己,讓她們花錢、負債,最後使她們下海成為性工作者。某天,就讀私立名牌大學、打著「學習」名義到卡塔拉工作的海斗,找上了按工作指南照本宣科欺騙女性的翔太,想邀他一同合作。月村在這部社會派小說中,以兩個年輕犯罪者的視角,描繪日本社會的黑暗、扭曲,與真實的邪惡。
■近年以《遊戲的王國》、《地圖與拳》、《你的謎題》等作奪得多項文學大獎的新銳作家小川哲,於本月中推出連作短篇集《關於本應屬於你的黃金》(新潮社),描寫以自身為藍本的主角「我」,與一系列可疑人物相遇的6個故事。
青山的占卜師、用話術包裝自己的投資者、戴著勞力士手錶的漫畫家,他們的話語中,到底包含了多少謊言?將謊言變成故事的「我」,與他們有何不同?故事中哪些是作者真實經歷,哪些是虛構?而身為主角的「小川哲」,究竟是作者本人,還是虛構的人格面具呢?目前在文壇備受關注的直木獎得主小川,透過虛實交錯的筆法,描寫出渴望成功與認可之人的掙扎。
■以《咖啡館推理事件簿》系列創下250萬本以上銷售佳績的岡崎琢磨,於上個月中發行話題新作《鏡之國》(PHP研究所)。知名懸疑小說家室見響子的遺稿被人發現,這是她在成為小說家之前所創作、名為《鏡之國》的私小說,同時也是她在臨終前回頭修改的作品。
正當出版社以「室見響子最後之作」的名號籌備出版時,編輯突然告知身為版權繼承者的響子姪女,《鏡之國》中可能有被刪除的章節。被刪除的部分是否真實存在過?如果是,為何響子要將該部分刪除?她書寫這部作品的目的又是什麼?岡崎透過作中作及情節的多重反轉,呈現隱藏在這些謎題下的驚人真相。
■以《失物請洽圖書室》、《紅與藍與草圖》、《明月高懸的林間》連續進入2021到2023年日本書FFFGG青山美智子,於上個月底推出治癒系短篇小說集《療癒河馬彥》(光文社)。一棟5層樓高的公寓附近,有一座日出公園,當中流傳著一個都市傳說:若觸摸河馬設施的某個部位,身體的相同部位也能被治癒。公園附近的居民,因此經常來公園,向名為「河馬彥」的河馬造景訴說煩惱。
成績退步的轉學生奏斗,為了恢復自信,而撫摸河馬彥的頭,許下「頭腦恢復」的願望。離職成為全職媽媽,卻在媽媽群組中被孤立的紗羽,則撫摸河馬彥的嘴巴,希望能變回在服務業奮鬥時能說會道的自己。青山以一個又一個短篇,溫柔安撫平凡人的微小痛苦,書籍發行同時隨即再版,被讀者譽為令人感到救贖的年度最佳圖書。●
話題》微觀的視角,宏觀的視野:讀《借物少女2:野外傳說》
《借物少女》第二集的故事內容,述說艾莉緹一家人逃到屋外之後的那段冒險生活,徹底滿足梅阿姨在第一集末尾,留給小女孩凱特(以及讀者)想知道借物小人下落的渴望。
第二集把故事場景搬到戶外,放入新的人物,同時巧妙地翻新、複製第一集的故事線(第一章開宗明義地以艾莉緹諺語日記「歷史不斷地重演」為標題),讓讀者在熟悉又陌生的緊張氣氛中,再次感受到借物者面臨的生存威脅,不由自主地走進他們的世界。
在第一集裡,生活貧瘠的艾莉緹一家因為人類男孩慷慨地出借娃娃屋的家具,讓他們享盡生活上的奢華,卻因此遭到人類的追殺,後來在男孩的幫助下逃到野外。第二集裡,在野外飢寒交迫的艾莉緹一家,接受另一位借物男孩史比勒提供的物資,得以溫飽,結果換來的也是人類的捕捉。之後史比勒找另一個人類男孩前來拯救,帶他們進入另一間房屋,迎接新的生活。
➤艾莉緹的在場與不在
瑪麗.諾頓在第二集說故事的方式,與第一集有異曲同工之妙,卻又更勝一籌。第一集借物者的故事,是小女孩凱特從梅阿姨口中聽到的第二手故事,而此故事源自於梅阿姨多年前亡故的弟弟所說的童年往事,故事的真相在年代相隔久遠的轉述之間,顯得撲朔迷離,又引人入勝。
第二集裡,多年之後小女孩凱特長大,已成為4個孩子的媽媽。她扮演著梅阿姨當年的角色,把她小時候認識的老人湯姆告訴她關於艾莉緹一家人的故事,講述給自己孩子聽。
在凱特說故事的時間點上,老人湯姆如今早已作古,艾莉緹一家也不知所終,但是小說卻讓我們宛如親眼看到借物者當時的冒險。這或許歸功於第二集的每一章節開頭,都引用艾莉緹的諺語日記內容為證據,每篇日記內容簡短,簡直就是章節標題,細看之下,更說出該章故事的中心主旨。
例如,除了本文上一段提到第一章「歷史不斷地重演」之外,題名為「一步一腳印」的第五章,講述艾莉緹一家開始跋涉的過程。讀者在看一章的故事,就像是在看艾莉緹的日記,但因她每篇日記只有一句,所以讀者看的內容,可稱是「加油添醋」版(第四章的標題)。
➤環境形塑的社會關係
每則諺語日記也跟它旁邊的真實歷史事件有所聯繫,比如第十章標題「物以類聚」,呼應史實「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更增加歷史真實感,也暗指借物者算是人類的一種。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瑪麗.諾頓以借物者比喻人類世界的巧思。如同人類一樣,借物者對自我和彼此之間關係的看法,被他們生存的環境所影響。第一集裡,除了艾莉緹一家人,也提及其他借物家族,所有的家族都以自己居住的屋內位置為姓氏,如時鐘、大鍵琴、壁爐架、雨水管等。荷蜜莉批評那些高高在上的家族,也不忘不甘示弱地維護自尊,為自己家族辯護,彼此關係即可見一斑。
長期居住的地方位置,標示他們彼此的社會關係,但當地方改變了,他們之間的關係和舉止出現暫時鬆動的可能,比如,劫後餘生的艾莉緹一家,與亨德力一家重逢時,彼此不合的荷蜜莉和露萍相泣擁抱,但為了面子,荷蜜莉又不得不矯揉造作,惺惺作態,解釋自己的窘樣。
相較於受到環境強烈左右的社會關係,家人互動則較彈性。第一集裡,年輕的艾莉緹嚮往自由,不想受到拘束,反觀母親荷蜜莉偏好安逸舒適的室內生活,常限制艾莉緹的行動。對宅內熟門熟路的父親胖德,負責進行維持生活所需的借物行為,帶艾莉緹見習借物時,提醒她要小心人類,卻無法阻止她與人類男孩親近。
人類男孩幫助他們逃到戶外後,一家人的互動出現了變化:原本在地板下,對丈夫頤指氣使,宛如一家之主的荷蜜莉,變成時時需要丈夫打氣安慰的小女人。胖德之前是處處順從妻子要求的好好先生,現在變成安定家人心靈的力量,也是保護家人的男子漢。在開闊的戶外,心中的限制也釋放了,荷蜜莉和艾莉緹進行採集時,母女倆人互動如同姊妹。
➤「借」與「偷」
把第一集翻拍成動畫片的宮崎駿曾指出故事影射人與世界的關係,他有感而發地說,如同借物者棲身於屋內一樣,我們人類也是借住在地球上。第二集將借物者的棲身之所換到戶外,人與自然關係的比喻就更為明顯,第二集裡艾莉緹一家人到了野外,為求生存,必須善用周遭環境能找得到的東西,如同人類一樣使用自然資源,以讓生活便利和舒適。
對於借物者來說,把人類的東西歸為己用,是「借」,但把其他借物者的東西(即使之前屬於人類)拿來用,就是「偷」。長期居住在野外的史比勒,與以「文明」自居的艾莉緹一家相比之下,顯得粗鄙,卻也象徵自然,這樣「借」與「偷」的區別,對他來說並不適用。
艾莉緹一家認定史比勒「偷」了他們的東西,殊不知他們找到用來棲身的靴子,其實是之前史比勒跟人類邪眼「借」來的(而這靴子是邪眼更早之前,從其他人類那裡偷來的),原本振振有詞指控他「偷竊」的人,原來才是「偷竊」者。
這裡「借」用靴子,頃刻之間反轉為「偷」的情節設計,可以讓我們引伸的說,從自然裡拿來的物資,其實並不真正歸誰所有。人類看似是世界的主宰,也不過是「暫時」主宰這個世界,任何觀念和執著皆微不足道。第二集從借物者的微觀視角,述說他們在野外求生的冒險經驗,同時呼籲我們要以宏觀的視野,來看待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
The Borrowers Afield
作者:瑪麗.諾頓(Mary Norton)
譯者:謝佩妏
繪者:SUI
出版:博識圖書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瑪麗.諾頓 Mary Norton(1903-1992)
英國兒童文學家。醫生的女兒。從小在萊頓巴扎德鎮一棟喬治時代風格的宅院裡長大。這片宅院目前有部分是萊頓中學的校舍,據說就是《借物少女》故事發生的場景。諾頓在倫敦的教會學校求學,後來接受演員訓練。二戰時帶著四個孩子遷往美國短暫居住,這段時間為英國陸軍駐紐約的採購部工作,同時開始她的寫作生涯。
1952年出版《借物少女》,即榮獲英國兒童文學最高榮譽──卡內基文學獎。這部作品是她最受歡迎和廣為人知的著作,曾多次被改編成電視或電影。她一手打造的完整迷你世界,使她與托爾金、C‧S‧路易斯、路易斯‧卡洛爾三位奇幻文學大師齊名。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