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那些在田野中發現的相異與相似——《異地安身》番外篇

人類學家進入田野,如何認識「異地」的人事物、如何建立關係?或者,把範圍拉得更廣一點,每個人都有可能去到一個自己不甚熟悉的「異地」,我們該如何思考「我」與「他者」,思考彼此之於對方是什麼樣的存在?

左岸文化7月出版的《異地安身:台灣的東南亞田野故事》一書源自政大民族學系副教授高雅寧的研究方法課,年輕學生們進到不同的田野地——講客家話的越南村莊、台北的越南移民社區、泰北美斯樂等等,他們不僅觀察、搜集資料,更與當地人互動,建立深刻的關係。在田野裡跌跌撞撞的過程中有挫折、有文化差異帶來的衝擊,有許多田野與自身生命經驗的交織,也有更多關於「我」與「他者」、「相異」與「相似」的思索。

書籍面市後,出版社舉辦新書講座,主題分別為:「從認識『他者』到認識自己:到異地做田野」以及「關於那些在田野裡遇到的母親和孩子,以及我與他們的故事」。講座中作者們分享了書本之外的「番外篇」,關於他們如何在田野中的不同主體位置之間挪移與安身,向外探索的同時向內反思,處理差異的同時發現共鳴。

➤熟悉又陌生:越南的客人與台灣的𠊎人——徐俊文

「我剛讀民族所的時候跟同學聊天,說我想做客家人研究,一開始他們覺得民族系研究客家人很奇怪,因為客家人好像跟漢人沒什麼不同。但實際上分享到某些概念的時候,他們又會把客家人獨立出來討論。」徐俊文是桃園客家人,「身分」是他在成長過程中反覆思考的問題:身為「客家人」意味著什麼?身邊的人認為他有點「不一樣」的地方到底在哪裡?認同困惑潛伏心底,因此,當他發現越南也有一支講客家話的「𠊎人」,便希望好好認識這群人。

另一個讓徐俊文與越南結下緣分的契機是在大二,修越南語時因緣際會認識了一位越籍失聯移工,兩人互教語言。大約半年後,某天徐俊文錯過移工朋友的來電,回撥卻再也打不通,後來才知道他被移民署帶走了。「我忽然覺得人生中一些未知的領域好像突然被打開了。」移工朋友後來被遣返回越南,徐俊文也因此決定出國,「看看不一樣的地方。」就這樣,他數度造訪越南,進研究所後更決定以越南太原省的客家人族群為研究對象。徐俊文笑著說,父親當初說了一句:「翅膀硬了就飛飛看吧」,他就也真憑一股衝勁,只靠著一則網路報導,其餘細節一概不知,就大膽踏上追尋之旅。不過一如書中描述,經歷一番波折,還真讓他找到了𠊎人聚居的「三太村」。

徐俊文對這裡的居民有種陌生又熟悉的感受——他們擁有截然不同的生活經驗,卻同樣說著客家話、擁有部分相似的文化背景。也因著這種「陌生又熟悉」,他得以透過種種「交換」,與對方建立友誼。某次訪問時,徐俊文唱起家鄉的山歌,彷彿在素昧平生的人們之間引出語言之外的共鳴,使得原本話不多的婆婆卸下心防,開口唱了自己的歌。「我很常用故事換故事、用唱歌換唱歌,或是像這趟,甚至是用一道菜換一道菜的方式,陪著他們一起生活。」徐俊文說。


《異地安身》作者之一徐俊文。(圖源:左岸文化/場地:燦爛時光)

《異地安身》書裡的田野結束在2019年。當時徐俊文回台灣過年,本來打算不久後就再訪三太村,沒想到疫情爆發,田野突然被中斷,而且因為報導人大多沒有智慧型手機,雙方幾乎斷聯。直到今年,徐俊文在8月結束論文口試後,才重新回到他的田野地。在《異地安身》中,徐俊文敘述自己曾被越南人認成苗人、韓國人。雖是誤認,總歸是把他視為一個「不一樣」的存在,因此他一直努力想偽裝成在地人。而8月的越南之行有些轉變,「這次去越南最大的感觸是: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但我真的完全被認為是當地人了。」

雖然相隔4年,越南語變得生疏,已經隨處可見捷運和電子支付的河內也帶來些許陌生感,甚至上次道別時還在肚子裡的小寶寶都準備要上學了,田野地的乾爸乾媽與朋友們卻認為徐俊文只是出國一段時間後「回來」越南,分別的時間比預期的長,但承諾會回家的人,終究回家了。

除了重訪之前的報導人和朋友,徐俊文此行也結交一群「山由人」,跟著熱情的阿姨們認識山由族的傳統服飾,訪談時同樣用「以歌換歌」的方式交流。山由人講的客家話接近海陸腔,與徐俊文口音相似,一開口雙方都倍感熟悉。之前被視為「來自台灣的𠊎人」的徐俊文,這回搖身一變成了「來自台灣的山由人」。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重要媒介,在徐俊文的故事中,相似的語言更成為他與田野對象的連結,成為「交換」相異的部分、認識彼此的起點。

➤陪伴銜轉生跨越語言的鴻溝——高雅寧、黃素娥

語言是溝通理解的橋樑,相對地,對跨國移民而言,語言隔閡可能造成適應上的困境,這點在學齡孩子身上的影響尤其明顯。「銜轉生」是指因為父親或母親的移居,轉學來台灣的孩子,語言不通是他們共同的困境,也因此在台灣的教育體系,甚至日常生活中遭遇許多挫折。

2018年,高雅寧加入政大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計畫主軸為關懷校園周邊的越南新住民社群,其中一項就是協助銜轉生進行華語補救教學。高雅寧招募了幾位越南留學生一起參與,包括黃素娥。
銜轉生是高雅寧和黃素娥共同的田野地,講座當天,她們分享了田野中三個「不說話」男孩的故事:

有個愛穿外套的男孩,即使炎炎夏日也堅持不脫外套。外套男孩來自單親家庭,母親忙於工作,很少陪在身邊,手機是他用來翻譯中文以及聯絡母親的工具,卻被安親班老師以妨礙學習為由沒收了。失去依賴的聯繫工具、學習狀況又不好,外套男孩更覺得被孤立了。黃素娥揣想,外套會不會是男孩在陌生環境下的一種自我保護呢?


《異地安身》編者高雅寧(圖源:女書店)

在專門為銜轉生舉辦的夏令營裡,黃素娥遇到另一個整天不說話的男孩,直到黃素娥嘗試用越南語跟他聊天,男孩才開了口,卻是用氣音回話。是性格太內向嗎?一陣子後黃素娥才發現,原來是男孩的父親為了讓他學中文,不准他在家使用越南語,但他母親又只會說越南語,男孩要與母親說話只能用氣音偷偷講,導致即使出了家門,也難以開口。

最後一個故事的主角是《異地安身》書中寫到的葉小哥。有次安親班的朋友帶葉小哥去夾娃娃機店玩,朋友想從機台下方的取出口直接把娃娃拿出來,但試了幾次沒能成功,就請葉小哥幫忙。不清楚狀況的葉小哥當下幫了朋友的忙,但幾天後,夾娃娃機店的老闆拿監視器影片來學校質問,葉小哥因語言不流利而難以為自己辯解,只能害怕地哭泣。這個事件,加上曾在班上遭同學不友善的對待,讓葉小哥有一段時間甚至不太敢與他人有眼神交流。

在教學現場看見跨國銜轉生歷經各種顛簸的黃素娥反思:「讓孩子們承受這個年齡不該承受的事情,是誰的責任?」跨國移動、轉學是大人的決定,並非孩子自己的意願,犧牲的卻是孩子們的童年。高雅寧、黃素娥與其他團隊成員不僅教孩子語言,更傾聽他們的聲音,用他們熟悉的經驗引導學習,尋找每個孩子的亮點。例如發現葉小哥的弟弟喜愛繪畫,於是幫助他辦了一個畢業畫展。「我們只要給一雙友誼的手、一個肯定的眼神,這些都會是給他們支持的力量。」


《異地安身》作者之一黃素娥。(圖源:左岸文化/場地:燦爛時光)

➤成為半個美斯樂人,在異域「安生」——李盈萱

高雅寧與黃素娥在台灣幫助東南亞的跨國生,李盈萱則是遠赴東南亞,陪伴泰北的華人小孩。講座中,簡報切換到一張國文課本的照片,書頁上的課文以繁體中文搭配注音符號,標題為「台灣的三太子」,李盈萱笑著邀請讀者猜猜這本課本是誰在用的?答案揭曉——是泰北華校的國小五年級課本。「很多人會覺得『泰國離我好遠喔』,但其實,他們用跟我們一樣的拼音方式、學習一樣的語言,他們離我們其實非常非常近。」

李盈萱自稱「主修政大國際志工社」,大學生涯中許多時間投身國際志工。她在書中描述自己如何「被田野」的故事,而書中沒提到的是,泰北山區的年輕人大多遷移到大城市工作,或許因兒女的缺席,社區中的阿姨與奶奶們都將李盈萱當成自己的孩子照顧。今年3月回訪美斯樂時,一位奶奶送了李盈萱一條紅手環,告訴她:「我們家每個小孩都有一條,現在你也是我們家的一份子,所以今年你也有一條。」7年來受到當地人許多的溫暖關照,讓李盈萱思索:「他們接納我、帶著我長大,我可以為他們做什麼?」

泰北山區多數家庭的經濟狀況不佳,許多小朋友的父母不在身邊,讀完國中就得工作賺錢支撐家計。有次李盈萱詢問一個在校成績第一名的國中生想不想念大學,對方卻連能不能上高中都不敢想。泰北孩子的困境與李盈萱自身生活經驗的落差之大,常帶給她一種「緩不過來」的感受。

李盈萱意識到,短期志工的投入是不足的,自己在美斯樂的定位不只是一個備受照護的孩子,作為駐點的志工老師,她也像是當地孩子的另一個母親。那麼,能做些什麼,讓這些孩子好好長大?2021年,李盈萱與夥伴成立「樂。斯屬」,致力於為當地孩子創造更多教育資源,同時投入文史與地方創生,帶孩子做田野踏查,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如同徐俊文,李盈萱也形容自己與當地的互動是一連串的「交換」,交換的東西很多,包含彼此的生命。

「安生,不只是身體的『身』,也是生命的『生』,因為泰北這個地方是讓我找到生命價值的所在。」李盈萱並不覺得自己完全成了當地人,而是變成半個美斯樂人加半個台灣人。「雖然我在這裡安生了,找到我是誰、我來自哪裡,但我很難『變成誰』。他們會笑說我是美斯樂人、是泰國人了,但我還是覺得自己是『一半』,那個一半是因為我始終會有一個觀察的角度,我始終因為看見這裡的社會現象,會痛痛的,也始終會因為新的、我沒有看過的文化樣貌而感到驚訝。」

雖然始終少了一塊、始終是「一半」,但李盈萱很喜歡這樣的自己。正因為有這個「一半」、「少了什麼」的感覺存在,才會一直對這個既是異域又是家的地方,充滿好奇和想像力,常常有新的發現,才得以建立更多羈絆,創造更多故事。


《異地安身》作者之一李盈萱。(圖源:女書店)

➤藉孩童之眼,看見田野的另一種面貌——陳如珍

人類學家陳如珍的分享則和其他幾位有點不同。她曾經分別在兒子7歲和10歲、女兒兩歲時,各自帶著他們去到中國安徽和台東做田野,兩次經驗讓陳如珍感受到自己在田野中位置的轉變——由於孩子的存在,當地人不單純視她為一名學者,而是一位母親。比如進行台東的田野時,年僅兩歲的女兒必須時時帶在身邊,剛好田野地也有一位揹著小小孩的母親,陳如珍很快地跟對方成了朋友,時常一同帶孩子走動。

陳如珍笑說:「帶小孩做田野可以加速關係蔓生的過程。」孩子讓人類學家更加貼近當地、以另一種身份成為田野的一部分,延伸出更多重的連結。在田野中與兒女的互動,也讓陳如珍以不同的視角看待「田野」。

陳如珍曾經問現在已經在念大學的兒子:你覺得小時候跟我一起去做田野,對你的人生有什麼影響?兒子一臉困惑,彷彿媽媽問的是「上禮拜對你的人生有什麼影響」,陳如珍不放棄地追問:可是那裡大家說的語言不一樣、環境不一樣,做的事也不一樣啊?兒子回她:「只有你看見不一樣,我看見就是那裡也有蝌蚪、有蟲可以抓,也有植物、有種子可以玩,也有和我一樣的小朋友。」隨著陳如珍在台灣、安徽、香港各地移動,兒子能夠很快地適應環境變化,視其為日常,相對於差異,對他而言,那些共同之處似乎才是更重要的。


人類學家陳如珍。(圖源:女書店)

➤結語:鋪一座橋,讓關係蔓生

人們經常認為,族群之間存在著差異,這些差異造就了邊界,讓我們能夠辨認出我族與他者。然而人類學者巴特(Fredrik Barth)不同意此種觀點,他提出「族群邊界理論」,主張「當我們需要差異的時候,才會劃出邊界」。徐俊文在遙遠的越南找到一群跟自己說著相似語言的人群,從格格不入到被視作當地人。高雅寧與黃素娥陪伴跨國銜轉生,在陌生的台灣社會中尋找自己的位置。李盈萱與美斯樂的居民成為家人,因體認到雙方生命經驗的不同之處而持續探索。陳如珍的兒子認為田野與家鄉沒有多大不同,並不是因為小孩尚未認識到族群與差異,而是他沒有這個「劃界」的需要。

人群與人群之間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相似與相異,人類學家習於在田野中尋找自身與「異文化」之間的「異」,然而,「關係之所以得以蔓生,經常是因為我們看見了那些相似的地方。這就像鋪一座橋,我們因而順利地接上了、這條路順利地通了,然後,這個田野就打開了。」陳如珍這麼說道。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異地安身:台灣的東南亞田野故事
作者:高雅寧、許容慈、徐俊文、宮相芳、黃素娥、譚氏桃、李盈萱  
出版:左岸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編者簡介:

高雅寧(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

許容慈(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在學)
徐俊文(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
宮相芳(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生)
黃素娥(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博士學程博士)
譚氏桃(國立政治大學亞太研究英語博士學程博士候選人)
李盈萱(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生)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10-26 18:00
報導》臺文基地文學改編舞蹈計畫開跑,吳明益〈雲在兩千米〉舞者化身雲豹漫步

由國立臺灣文學館與詩人鴻鴻共同策劃,「身體,文學ê所在──文學改編舞蹈計畫」系列活動將於2023年10月29日起展開,在臺文館位於臺北的據點──臺灣文學基地,以舞蹈、肢體劇場與文學的跨域結合,呈現文學與身體密不可分的關係,邀請觀眾一同在聲音、身體展演之間,感受生態與魔幻寫實文學、台語詩歌的全新魅力。

身體是文字的田野,身體是文字的家。臺文館副館長蕭淑貞致詞時表示,臺文基地自2021年開館即持續進行實驗性的文學跨域計畫,但這是第一次將文學改編為舞蹈。文學是各種藝術表現的載體與來源,希望透過本次計畫,能讓觀眾看見文學的可能性,也能輕鬆接觸文學。

總策劃詩人鴻鴻指出,透過身體、透過舞蹈,相信能夠開發出臺灣文學不同的面向。文學是一個橋樑,帶我們從現實來到讀者心中,來到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心中,透過他們把文學的光輝再發揚光大。

三缺一劇團團長賀湘儀談及,「動物轉化」的表演系統是透過動物來打開演員的魔幻感官通道,吳明益的作品穿梭在魔幻寫實與寫意、現實與虛構、當下與回憶之間,用剪貼的方式拼貼,正是以動物轉化做為表演訓練的事。本次嘗試將吳明益的作品〈雲在兩千米〉與身體結合,期待能打開觀眾慣常的感官經驗。


三缺一劇團團長賀湘儀

編舞家蔡晴丞分享,許多臺灣文學作家的作品都令她觸動,最後選擇陳明仁的作品。在聽陳明仁的詩歌時,身體不自覺開始舞動起來,是很有趣的經驗。她試圖在作品「走(cháu)跳(thiàu)人生」中,醞釀寫實又帶有抽象的內涵,希望能讓觀眾感受到詩和空間的溫度。

雞屎藤舞蹈劇場副藝術總監陳慧勻提到,雞屎藤舞蹈劇場近年將許多臺灣文學作品改編為舞蹈,因此非常期待此計畫的呈現。文學與舞蹈一個是平面的、一個是立體的,都是運用不同的方式與媒介來傳達文學的底蘊。

系列活動邀請耕耘「動物轉化」10年以上的「三缺一劇團」,以「為何轉化動物:演員、動物、與動物之外的」為題,分享團隊探索人類「動物性」的過程與感受,並將透過示範演出,演繹吳明益的短篇作品〈雲在兩千米〉。舞者化身為其筆下的主人翁及雲豹,在虛實空間的轉換中,漫步雲海中,重新凝視人類與動物的親密痕跡。

每個人一出生落地就面臨不同的命運與機緣。「身體,文學ê所在──文學改編舞蹈計畫」最終章「走(cháu)跳(thiàu)人生」將於2024年4月登場,這部由蔡晴丞導演、編舞舞蹈作品立足於台語文學家陳明仁的詩作,邀請觀眾一起探討人對生命的渴望。

臺文館另指出,「成為人以外的──臺灣動物文學特展」2023年10月27日至2024年4月28日將於臺文基地展覽廳展出,透過神話、詩歌、小說、散文等動物文學,映照出人與動物緊密而糾結的關係。

舞蹈計畫之外,「三缺一劇團」也特別為特展設計「《蚵仔夜行軍》繪本彈唱說故事暨肢體工作坊」。甫出版的台語有聲繪本《蚵仔夜行軍》,正是「三缺一劇團」於2014年首演後,醞釀10年的最新成果,繪本故事以臺灣西海岸野生及養殖「蚵仔」為主角,邀請親子一同從「蚵」的視角認識土地,反思生態議題。為鼓勵親子一起聽台語、說台語,本活動將推出「全台語」、「華台語」兩種演出方式,在表演中融入生動逗趣的台語歌謠,並在肢體工作坊中,邀請大朋友、小朋友一起在互動中,探索肢體的無限可能。

昨(25)日記者會上,光磊國際版權經紀有限公司資深版權經紀人林珊珊、前衛出版社主編鄭清鴻、作家路那、詩人林宇軒、圖像小說家尤根艾凱(Juerjen Eckey)等各界貴賓,均到場共襄盛舉。

臺文基地繼「秋日文學派對」後,於初秋推出「身體,文學ê所在──文學改編舞蹈計畫」、「成為人以外的──臺灣動物文學特展」,從文學到舞蹈,從與親子共讀,到與動物共舞,持續展開文學跨域的嘗試,開拓臺灣文學的可能性。


【講座暨示範演出】為何轉化動物:演員、動物、與動物之外的

發想改編自吳明益〈雲在兩千米〉,領略動物性和人性的交會
講座暨示範演出|三缺一劇團
2023/10/29(日)13:00、15:30

【文學跨域舞蹈演出】走(cháu)跳(thiàu)人生

從陳明仁的台語詩出發,思考世界和人的連結
編舞|蔡晴丞
2024/4/20(六)14:00、16:00
2024/4/21(日)14:00、16:00
地點│臺灣文學基地(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

更多資訊與報名處請見➤➤ 國立台灣文學館官網

【彈唱說故事暨肢體工作坊】繪本《蚵仔夜行軍》:與「蚵」一起看見環境變遷,回望人類與生態的關係

2023/11/25(六)11:00、15:00 全台語場
2023/12/9(六)11:00、15:00 華台語場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10-26 15:00
話題》時空對話與文學轉生:談《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及關於「轉譯」的一點思考

➤轉譯者的位置

過去我們稱為「文學推廣」的這件事,近幾年被一個新興的詞代換,叫做「轉譯」。最初也許僅是新瓶裝舊酒的詞面抽換,然而「轉/譯」二字也觸發了一些關於方法的想像,並在當代台灣文史青年一波波的實踐之下,開展出新的氣象。青年們嘗試擺脫以往缺乏方法策略,以浮泛的「大眾」為對象的地毯式轟炸,或大補帖式的資訊給予,有意識地因應不同的讀者分眾與媒介形式,以終為始,重新設定路徑。

今(2023)年夏天由台文館與聯經合作出版的《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台灣日語世代的文學跨界故事》(以下簡稱《百年冒險》),是備受矚目的實踐之一。該書主編盛浩偉出身日文系、台文所,曾參與不少文史轉譯寫作。他嘗試將「轉譯」描述為:「將這些因為漫長歷史隔閡而今人所不懂的部分,轉換為能懂的內容,使歷史與當下產生連結。」

這段描述,彰顯了時空語境翻譯的必要,及歷史對話的當代性。換言之,作為轉譯者,必須能自由穿梭於兩種時空之間,使古今通靈交會,一如觀落陰。然而轉譯者又如何能夠建造時光機,至不曾親歷的過去,帶回當代人亦能共鳴的故事?其倚賴的,便是文獻史料,及學院的方法知識。

這是研究者的利器,卻也是難題:轉譯者如何暫時登出學院的人設,回到多年前作為普通讀者,對台灣文史感到好奇、衍生興趣,萌發素樸問題意識的瞬間?如何將學院的知識積累與繁複論證留在轉譯後台,化為視野與餘裕,用詩性的方式,帶領讀者沉浸於某種可感知的情境,共同經歷一場超時空冒險?

➤超連結歷史與當代

就《百年冒險》的企劃來說,正如同數前年台大台文所蘇碩斌教授糾集博士生寫作《終戰那一天:台灣戰爭世代的故事》,以「前線/後方/外圍」的布局,系統性地呈現特定歷史時段文學發展的多重面向。《百年冒險》也不是將文學史從頭說起,而是著眼於為殖民地現代性所育成,深受世界思潮洗禮,遲至1930年代方成氣候的「日語世代」作家。

此外,《百年冒險》也延續李時雍主編《百年降生:1900-2000台灣文學故事》「複數作者的非連貫敘事」(邱貴芬語)的靈活性,沒有重述史之整體的企圖,卻是史的化整為零與重新組織,是一種「超連結式的文學史」。它不按學院內的既定分類分期框架,而是以更具「當代關聯」的議題為媒介,重新串連、組合、收束素材,突出部分主題亮點,產生新的意義。

例如,曾以鍾理和書信集為底稿,創作「鍾先生的想像朋友」線上遊戲腳本的小說家李璐,這次嘗試召喚當代青年(也許正是這本書的目標讀者世代)在318學運及其後的近10年間,所經歷的理想、激憤、幻滅、徒勞等「運動傷害」,連結以陰鬱筆調寫運動敗北者的王詩琅、貧病交迫終懸樑自盡的楊華、充滿韌性地保有理想的火光的楊逵與葉陶等,串連兩個時代/世代社會運動者的心靈史。

曾轉譯葉石濤的藤椅(台文館館藏)、勾勒出作家生命樣態的陳令洋,則延續對於文學生產的物質性的關心,聚焦於當代青年相當有感的「青年貧窮」議題,以帳本、物價等「數字」,來計算文學中的現實感。

而近年以華、台雙版本的小說《等路》大放異彩的醫師小說家洪明道,以及撰寫《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台灣有個好萊塢》備受矚目的蘇致亨,嘗試為多次斷裂並受到長期壓制的台語文運動,尋找語言復振路上的先行者——無論是蔡秋桐多聲道切換的語文實驗,或在戰後積極參與台語話劇、電影的周金波(但多數人對他的認知只限於「皇民文學」的標籤)等,都讓吾輩青年的當代實踐,能帶著歷史感,在文學前輩的累積上繼續前行。

➤知識的拓荒與邊界試探

除了以「當代關聯」重組文學史的星圖,我認為在這部書裡,星系邊界的試探跨越、新星的辨識命名也是同樣重要的。因此,它並非只是將學界已有普遍共識的知識重新詮釋、編排,傳播給普通讀者,同時也是新銳研究者們站在學院知識的最邊界、最尖端,挑戰主流論述,進行學院內、外的雙邊對話。

例如,身兼詩人及學者身分,長期透過史料考掘,對台灣新詩史的「通說」及未明之處提出挑戰與知識拓荒的張詩勤,選擇以她的研究對象王宗英為主角(這位詩人迄今為止只出現在她的研究裡),談他的「日本詩人」之道。

一般論及台灣新文學的「起點」,總由1921年台灣文化協會的文化啟蒙、1924年張我軍發起的「新舊文學論戰」、或1922-24年間謝春木的日文小說與組詩談起。王宗英的實踐,卻完全在上述台灣新文化/新文學運動的網絡之外。

作為郵便局事務員,他參加的社群是在台日人系統的詩誌《熱帶詩人》、《戎克船》,並經由推薦,在新文學才正要在論戰中奪下最初的灘頭堡的1924年,便正式在東京的詩誌《日本詩人》發表作品,受到「只差臨門一腳便可君臨內地詩壇」的盛讚。這意味著台灣新文學的「起點」,有新文化運動之外的起步方式;而台灣作家「進軍中央文壇」的實踐,也無需等到1930年代楊逵、張文環、呂赫若、翁鬧、龍瑛宗的突圍,以及詩壇最前衛的風車詩社諸君。

除了知識拓荒,蕭詒徽嘗試以藝旦媒介新文學與漢詩社、嚴肅文學與通俗文學、詩與歌,何玟珒以民俗書寫連結左翼青年與台灣少女,而其他的作者由文學活動延展出的各種跨界連結:電影、舞蹈、音樂——當然,還有語言、族群議題等,都是這部書極有意識的邊界試探。

➤文學/知識的轉生與出版延命

這部書的參與者之所以能夠出入古今台外、站在知識的邊界探看或是回望,因為他們多為台文系所育成的研究者兼寫作者。不僅能夠援用學院積累的既有研究,亦能親身投入史料的探查,在歷史的縫隙,追求詩性的光。與此同時,台文的知識、方法與工具(包括資料庫),似乎也成功外溢到體制之外,為不同系所出身的創作者所使用。

此種現象,在《百年降生》、台文館2018年啟動的「拾藏」計畫(現改名為轉譯研發團)都可見端倪。就世代來說,《百年冒險》的10位作者,多屬1980後段至1990世代,有各自專擅的文史領域,且美學風格各異。他們以前行實踐者摸索出的模式為基礎,進一步揭示文史轉譯寫作的諸多可能性。

在敘事上,本書的作者延續以小說技巧進行的非虛構寫作。好看是基本的,卻更游刃有餘,大膽激進。洪明道的多聲道、多角度書寫,蕭詒徽的後設史料解謎等,都是有趣的實驗。他們的企圖,並不止步於「轉譯」所肩負的推廣普及使命,更是朝向自己的美學追求與藝術創造前進。

除了轉譯,也請大家別忘了:這套書在「文學冒險卷」外,也同步出版「作品選文卷」。如果轉譯能讓文學跨界轉生,出版則是為不流通的文學作品延命。2016年,黃亞歷導演以風車詩社為中心拍攝的紀錄片《日曜日式散步者》上映之際,我們也同步編輯出版《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重新收錄詩人作品。

日治時期台灣文學家的作品,早些時候多由縣市政府文化局出版,幾乎都進了倉庫或圖書館的密集書庫。且時間久了難免斷版,讀者不易在出版通路取得。在缺乏薪柴彈藥的情況下,文學的推廣普及即便不是徒勞無功,恐怕也無以為繼,難以燎原。經典作品的重新出版,讓它一直維持在市場通路上,我想是絕對必要的。

此外必須一提的是:正如轉譯並非經典作品的贗品複本,選集的出版,也不單是轉譯的附屬資料集。兩者相互獨立,又互補成套,同時也是將轉譯的後台開放給讀者,邀請讀者一起共讀、甚至共寫。這一部選集以不重複既有資源為原則,採用全新的編選脈絡,與早年施淑教授編選、流傳廣泛的《日據時代台灣小說選》,共同呈現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的諸多樣貌。

➤轉譯及其未來

在文章的最後,我想提出一個問題:儘管就現階段而言,轉譯的多方合作、嘗試,以及方法論的建立是必要的,但終究只是一種手段、過程。轉譯的終極目標是希望藉由學院內外、不同媒介之間的架橋與對話,促使台灣文學及其知識在台灣能逐步正常化、日常化,成為所有人可親近使用的共同養分,並持續吸引新世代的有志者願意投身其中,在學術研究與藝文創作上推展精進。

轉譯是否有其盡頭?而當各界的對話持續啟動,下一個階段的轉譯要往何處去?思考這些問題也許有些太早、太樂觀,但我期待,也許在不很久的將來,台灣的文史青年們能夠逐步卸下轉譯作為一種「普及推廣工程」過強的使命感與目的性(及隨之而來的精神緊繃),使之成為一種將台灣的文化底蘊廣泛運用於各領域的自信,或普通意識,能夠更從容、餘裕,而有底氣地發展台灣的文學藝術。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文學冒險卷】
編者:盛浩偉
策劃:國立臺灣文學館
作者:李璐、陳令洋、洪明道、蕭詒徽、張詩勤、何玟珒、翟翱、蘇致亨、李時雍、Nakao Eki Pacidal(那瓜)
繪者:蠢羊(羊寧欣)
出版:聯經出版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作品選文卷】
編者:盛浩偉
策劃:國立臺灣文學館
作者:王詩琅、楊華、龍瑛宗、蔡秋桐、陳君玉、王宗英、莊松林、黃鳳姿、楊千鶴、翁鬧、周金波、葉石濤、陸森寶、高一生
繪者:蠢羊(羊寧欣)
出版:聯經出版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編者簡介:盛浩偉

1988年生,臺灣大學日文系、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畢業,曾任衛城出版主編。著作有《名為我之物》,合著有《華麗島軼聞:鍵》、《終戰那一天》、《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等。曾獲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時報文學獎等,合著《終戰那一天》獲Openbook年度好書獎,作品並曾被選入《臺灣七年級小說金典》、《九歌一〇六年散文選》、《我的日本:當代臺灣作家日本紀遊散文選》(日文版由日本白水社出版,臺灣版由有方文化出版)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陳允元(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2023-10-26 11: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