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S11EP10》漫遊者副總編輯張貝雯/失控的孩子與失控的爸媽,《圖解孩子的失控小劇場》ft.《懸崖上的學霸》
親子教養、親職教育與相關的心理學知識書一直是許多讀者關注的議題。近年頗為暢銷的親子教養書《圖解孩子的失控小劇場》,探討2~12歲孩子的日常教養關卡。雖是自法國引進,但是書中描述的親子互動狀況,許多都跟台灣很類似。作者逐一分析在衝突情境中,親子雙方各自的感受和思緒,即使對於成人間的互動也頗為適用。
同一書系近期出版的《懸崖上的學霸》,則在探究為什麼好學生也會崩壞?講述在美國菁英教養下成長的孩子們內心的故事。本集節目邀請到漫遊者文化副總編、也是親子書系的選書人張貝雯,來聊聊她對近年親子教養書的第一手觀察。節目精彩,請別錯過!
【精華摘要】
➤當前親子教養書的特色
主持人:就您觀察現在書市上教養書的趨勢?
張貝雯:每個人都是第一次當爸媽,雖然我們自己也有爸媽,可是或許都會對自己的爸媽有一些不滿、或者期待沒有被滿足,我認為這是教養書會出現的原因。
以前的爸媽可能都認為:「小孩有什麼難教?幹嘛看書?打下去、罵下去就好啦!」但是現在大家都想要擺脫權威式的家長,會覺得好像不應該這樣。現在的爸媽,會對於「爸媽的角色」有重新的想像或者反省。他希望成為不一樣的爸媽,於是就會去找教養書。這本《圖解孩子的失控小劇場》出版的時候,就受到很大的迴響。有讀者說:「我帶這本書回家之後,我先生居然有看耶,還說很有用!」因為教養書通常都是媽媽看,那這本書是連爸爸都看得下去。
主持人:這樣說爸爸們可能會抗議喔!
張貝雯:對,其實現在育兒的爸爸變多了,教養書的第二個趨勢就是更強調兩性參與。第三個則是大家更懂得需要面對壞情緒與負面的事情。過去比較壓抑,認為小孩是不可以哭鬧的,小孩沒有權利生氣。現在走向重視情緒覺察的年代,不管是親子教養書或成人心理學書,都很看重這個部分。比如,被討厭也沒關係,或者說,如何面對自己與他人的負面情緒。強調要跟不相關的人劃出界線,也強調要跟有意義的人連結,覺察情緒,然後做出區隔。
➤以圖像拆解衝突
![《圖解孩子的失控小劇場》內頁(漫遊者文化提供)](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styles/article_main_image/public/carousel-tp1/shi_kong_1.jpg?itok=4pCS5805)
![《圖解孩子的失控小劇場》內頁(漫遊者文化提供)](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styles/article_main_image/public/carousel-tp1/shi_kong_2.jpg?itok=-8-xjvTc)
主持人:《圖解孩子的失控小劇場》是一本教養書,但翻開時發現內容全部都是漫畫,是一本引人好奇的書。
張貝雯:這本書的法國作者本身就是心理諮商師,也是4個小孩的媽,不管是在家裡或是工作上,應對的親子狀況都很多。她特別著重在阿德勒的心理學,也辦了滿多父母成長班、工作坊,這本書的插畫家就是學員。他們覺得用圖像式的語言讓可能沒時間、或是看不下長篇大論的人,也可以很快地進入主題,所以他們就合作了這一套教養書。
主持人:所以不只這一本?
張貝雯:對,有一系列,第一本是針對2歲到12歲的小孩,第二本是13到18歲青少年,最後一本是談伴侶關係。很多人說伴侶關係大概從小孩出生之後就開始改變,因為有很多的變數加入。
➤台、法的文化差異
張貝雯:《圖解孩子的失控小劇場》這本書裡,35個情境都先用一張漫畫圖像呈現,讓讀者好像就身在那個衝突的場景中,再用步驟圖、流程圖來拆解這個衝突的原因是什麽,一步一步去分析。
主持人:但我們和法國必定是存在文化差異,這些分析適合台灣嗎?
張貝雯:在2歲到12歲的階段,其實大部分父母的育兒困擾是發展性的。比如生活自理、情緒控管,或是學校的同儕關係這幾個面向。翻譯過程中,我們對於語言的使用也有在地化的調整。不過雖然法國、台灣的教養情境會有文化差異,但是在「關心教養」這個前提上,可能已經找到讀者之間的最大公約數了。
主持人:這本書的內容反映出,法國的文化習慣是比較傾向去問「問題的本質是什麼?」,但這可能跟我們的習慣是不同的。我們比較傾向把事情給圓過去,解決問題就好,而不是探究本質。這是我覺得這本書的隱憂。
張貝雯:我覺得這是可能所有教養書的隱憂。所有的教養書作者都會強調:「我只是建議你。」 就跟祕笈型的書一樣,有練得會的人,也有練不會的人。練不會的人可能會抱怨這本書沒用啊! 所以這本書在前面35個情境之後,加了10個類似心法的提醒,不是教你遇到什麼問題就直接說什麼話,而是提醒「你有沒有聽到跟看見小孩」。
➤失控的小孩與失控的父母
主持人:這本書談的是失控孩子的小劇場,但有時失控的小孩背後其實有失控的父母。當父母把小孩問題化後,可能不知道自己才是失控的來源 ,給孩子很大壓力。
張貝雯:沒錯,剛好近期我們出了一本新書《懸崖上的學霸》,是一位美國作家訪問美國收入排名前20%的家庭,如何培養他們的小孩。英文書名是Never Enough ,永遠都不夠。
主持人:什麼東西不夠呢?
張貝雯:覺得孩子表現得不夠好啊!例如在班上排名第一,那在全校是不是也可以排前五名呢?美國高中升大學是很競爭的,雖然學校也多,可是如果要進頂尖的長春藤名校,在成績、才藝、社團等等各方面的經歷、表現都會考量進來。許多自身是菁英的爸媽可能覺得:「我的小孩可以的!只要稍微推他一把就好!」結果就越推越推到不可控制……。●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書評》與日常對讀,文明與荒野的交纏:評《重燃生之燼火》
我始終相信,越普遍的道理,當在越日常之處尋獲。然而另一方面,越真實的日常現象,又理當是因時因地,因觀察者的不同視角,而呈現多元的樣態。能與多樣的現象共存,並仍清晰可述的道理,那大概就是真正具備當代意義的哲學了。
閱讀《重燃生之燼火》,最享受的地方,就是即便背景脈絡不同,過往的許多經驗,那些無法描述的直覺,與零碎的感觸,卻能被巴諦斯特.莫席左(Baptiste Morizot)流暢的論述與思辨所清晰捕捉。真的,一個經典的社區保育經驗就是一種槓桿,超越了尺度限制,透過向下著陸接地的展演與串連,以擴展的關係網絡為支點,朝某個理想的世界發出抬升的力矩;也真的,大自然怎會是脆弱的,怎會崩潰,只有在特定人類意義下,那些因緣和合的「小寫自然」,曇花一現的美好系統,才是真正無常,而該被無盡珍視與捍衛的——那也真的,不是監護人式的呵護,而是一種關係政治的拿捏,一種動態平衡的勉力保持——對於一個生態系統,就該是捍衛聖火般,全神貫注的崇敬態度,因為我們無法如修復藝術品般修復生態(「我們無法修復那製造了我們的」),而是要與多樣的生命同時小心翼翼地動作,才能讓系統自身運轉,乃至餘燼重燃。
另一方面,在臺灣集體意識中仍普遍存在的,「文明與荒野」的二元對立,如何加以拆解,莫席左也給予了明確的思辨過程。他犀利地點出,荒野的想像本身近乎一種卸責與逃避,正如知名生態學者威爾森(Edward O. Wilson)曾提出,「半個地球」應作為生態保留區,這彷彿意味另一半可以在預設著不斷突破的科技進展下,盡情發展資本主義式的文明社會。此類機械式的切分想像,應被各種在地發展出來的體制所取代,那些多元的「小寫自然」,就是對於「純淨荒野」幻象的突破,同時也是對於「有害的人為開發」,這另一重幻象的解構。
要復燃土地的火,本書給出的主要案例「韋科爾荒野生命」(Vercors Vie Sauvage)倡議行動中,包含三個概念:以群眾集資為手段、以非營利組織管理、以「自由演變」作為管理風格。其中最值得討論的,就是「自由演變」的概念,那並非回歸純淨荒野,而是在現地多元生命的政治協商中,讓土地重新展現活力,在多於人類的地方,找到非人類中心的,土地的內在「律則」,讓土地得以「再荒野化」。
再荒野化,作為回歸原始與無限發展的第三條路,是書中另一個關鍵詞。所謂荒野,是一種多物種的協商過程,其中包含漫長的演化關係層次,生態系統在現今世界運作的層次,以及當代制度設計的層次,對於複雜的生態系統,對於這種多層次的「野性」,我們無法決定,我們只能信任生命的動能,參與其間,隨時伺機動作。
普遍的農牧生產行為,其實就是參與野性最好的例子,我們借用了某些生物古遠的演化特性(例如產生種子的禾草),並以我們智人自身生理特性賦予技術,與之交纏,凹折並導流這些特質,使得彼此的馴化得以發生,變成文化。然而過度的目標導向,最大化的經濟操作,又將使得勞動本身與產品雙重貶值,理性看來顯然是即將導致淘汰與滅絕的不合宜體制。在當代,許多早已存在,或正被設計的生產模式,例如樸門農法、里山倡議、許許多多復振的原住民族生態智慧、各種多物種共榮的理念,正如野火一般開始燃燒。這就是再荒野化,就在我們身邊。
《重燃生之燼火》一書的許多概念,都延伸凝鍊自上一本書《生之奧義》,例如「創造性的火」,例如「人並非自然的牧者」,又例如「外交體制的政治圖景」。不過《奧義》一書也有許多內容,可以反過來作為《燼火》的延伸——假若讀者如我一般,先捧起《燼火》,在討論完保護區的概念之後,不妨回頭閱讀《奧義》,這團火,或許可以延燒至身體與心靈之內,如何與內在的野性共存,一樣是種「內在的外交體制」。而《奧義》中關於狼群、羊群、狗群與人群的細緻描述,也可作為生之燼火一個極好的田野案例。
莫席左的哲學著作最重要的特色,就是以「田野」啟動書寫,以情境帶入,而非純就概念思辨。然而在此卻需提醒讀者,本書中的案例,是屬於法國的情境,那是九成九都已被納入資本開發的歐洲,那是溫帶地區冰河孑遺的古老森林,那是以單一民族為主的區域。不加作為,才因而成為「積極的自由演變」,唯一的社區參與,就是環境教育,增加心靈的歸屬。但回到臺灣,這個多元族裔與複雜殖民歷史的地區,則應有自己的觀看脈絡。我們需要討論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反覆的殖民歷史,疊床架屋的法律制度,以及當代的全球市場的驅力,我們的「在地」不只是空間式的在地,而須仔細分辨真正的行動者的網絡,須仔細釐清何為臺灣案場的「內在律則」。
以我較熟悉的臺東知本溼地為例,其生態系統中參與的力量同時來自於卑南族在地部落的文化動能,在地環境團體(以及其串連的各路團隊)以生物多樣性為核心的保育動能,也疊加了歷代尋求發展可能的管理單位各種意外的基礎建設部署,才促成了知本溼地的「內在律則」,風景中的植被演替、候鳥來去、河流吞吐、水族洄游,其背後都交織著各種作為與不作為,這些力量的持續捲動與協商,才是「積極自由演變」的關鍵。
儘管作者將幾個案例都賦予「劃時代」且「基進」的意義,但仔細想想,其內容不也就是臺灣許多團體在提倡的環境信託嗎?不也就是方興未艾的國土綠網政策,正努力串連的種種在地保育實驗嗎?我想此書最好的閱讀方法,並非讚嘆法國的先進,而應是與臺灣環境現場對讀,作者以其學養,把我們過去描述不清的某種生之動能,以哲學的語境闡釋清楚,進而,臺灣早就燃起的遍地烽火,即可藉由本書的概念,讓行動的路徑更加清晰。
我想這樣的閱讀,也才符合莫席左「文化戰爭」的呼籲,我們都不是孤軍迎戰環境問題,在法國、在臺灣的日常之中,各個社群有各自的戰場,各自的燼火,使之復燃,以各自的槓桿,挑動新的世界秩序。●
Raviver les braises du vivant: Un front commun
作者:巴諦斯特.莫席左(Baptiste Morizot)
譯者:林佑軒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5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巴諦斯特.莫席左(Baptiste Morizot)
1983年生,是法國極受關注的新生代哲學家、作家。
他任教於艾克斯馬賽大學(Aix-Marseille Université),主要研究人類與生物的關係,特別是透過田野調查跟蹤野生生物。
莫席左已出版多部著作,如《在獸徑上》(暫譯,Sur la piste animale)、《生之奧義》、《重燃生之燼火》等,並曾獲政治生態學圖書獎(prix du livre d’écologie politique)、法蘭索瓦.索美文學獎(prix littéraire François Sommer)、法蘭西學術院賈克.拉夸獎(prix Jacques Lacroix de l’Académie française)。作為嶄新生命哲學的領銜人物,他的思想受到許多當代法國哲學家、評論家的肯認,特別是他對法國動物哲學的突破與貢獻。
在著作之外,莫席左也積極參與各種倡議活動,捍衛環境與自然生態,實踐他的哲學理念。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