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臺灣近現代藝術先驅:《黃土水與他的時代》後記

2008年春天,我第一次踏上臺灣土地,距離現在已經是15年前的事了。從當初只會簡單的兩三句中文,到現在雖然依然流露出日本人的口音,但在臺灣的日常生活,各種溝通幾乎已沒有什麼大礙。這樣的感想,看似很一般,但對我的人生來說,卻是很大的感觸。

我在大學時期專攻日本近代史,但接近畢業時,還無法真的肯定要以此研究領域作為自己的志向,一方面日本社會的就職環境雖然已稍微脫離「超冰河時期」(經濟不好,很難找工作的時代),但整體的經濟狀況仍然相當嚴峻。每個想踏入職場的人都必須及早在大三尾聲、大四剛開始時展開求職活動,一次一口氣投一百多個公司的履歷,是非常常見的情形。因為在日本,到了大四畢業後才求職,就不算是「新鮮人」了。或者,也有許多人積極報名補習班,準備公務人員或律師考試等等。相較之下,我卻是在進入大學的第4年秋天,意識到自己好像已經沒有什麼退路時,才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的人生。那時候,腦袋中浮現的,就只有想要做點「美術」相關的事情。

從小我就感到自己並不擅長透過說話好好表達自己的感受,常常有拘束感;在小學期間,曾有2年不去學校上學,待在家裡,也無法與大人說明內心無來由的苦悶。我常常從報紙中抽出廣告紙,一個人在廣告紙背面空白的地方畫畫,只有這種時候,我才會感覺比較平靜,覺得受到撫慰。大學第四年如夢初醒,突然想起小時候一個人畫畫的時光。那一年冬天,我寫完學士畢業論文後,並未繼續去報考研究所,而是重新報名了東京藝術大學藝術學科的入學考試,想再當一次大學新生。這也許是一種逃避現實的作法,但卻讓我第一次有了這是由自己選擇人生道路的充實感。此後生活忙碌且經濟拮据,但我茫然的身心卻因此一步一步感受到修復,除了上課之外,還開始積極融入社會,到處去打工。

在東京藝大第二年時,上雕塑實習課,讓我獲得了很多新的感觸。我對「美術」的概念,一向只停留在繪畫之類的平面作品中,當我第一次用黏土堆疊模仿出人像頭部樣貌、使用金屬在空間中製作出立體造型時,才更加意識到,原來這個世界竟然是這麼立體的。

看著立體的世界表現出立體物,本以為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如果說繪畫是將立體的世界轉換成平面,中間可能需要藉由像是透視技法,才能讓實體在平面上看起來寫實立體;那麼製作雕塑則是看著立體的東西,很直接地就在空間中加加減減創造出另一個立體的對象。我不禁感覺人類最初開始創作的時候,立體雕塑會不會其實比那還得經過想像轉換維度的平面繪畫,更為直觀原始呢?


陳澄波收藏的東京美術學校雕刻科木雕部教室明信片「東京美術學校彫刻科木
彫部教室繪葉書」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收錄於《黃土水與他的時代》)

當時我住在改建前的藝大老舊宿舍,距離學校很遠,有時還會有老鼠跑出來逛大街,但由於在東京,實在很難再找到房租這麼便宜的地方,因此還是有不少學生會選擇入住。老宿舍裡一戶有六七個人共同住在一起,當時我因此接觸了不少其他創作科系、音樂系的學生。雖然我的口才從小到大一直都沒有什麼進步,但隨著這些與他們交流的經歷,也慢慢瞭解自己已經有了改變,可以是進入「語言」界的人了。

終於,我迎來了第二次畢業。為了尋找畢業論文題目,我決定要去一趟臺灣。當時的我,已經知道東京藝術大學的前身,也就是東京美術學校,曾經有過不少臺灣留學生,而第一位入學的就是雕塑家黃土水。最初,我一點也不確定到底這個陌生的雕塑家,是否值得成為我的研究題目,但仍姑且抱著「先去看一看吧」的心情出發了,這是我的人生中第一次短期居住在全然陌生的海外,而與當地或海外朋友交往的經驗,令我打開了人生視野嶄新的一扇窗。就在2008年到2009年期間,許多機緣讓我遇上不少黃土水的作品。

2008年秋天我從臺灣回來後,也開始嘗試在日本開始尋找黃土水的作品。比如前往神奈川縣立商工高校調查,或是去拜訪住在東京的高木友枝外孫板寺一太郎老師和慶子夫婦,我因此能夠親自看到黃土水製作的高木友枝像。接著,那時同樣也在研究臺灣雕塑史的朱家瑩,有一天忽然與我聯絡,說她在網路上看到日本佐渡島的一所公園裡,竟然有一尊黃土水製作的山本梯二郎的胸像!於是我鼓起勇氣試試看直接打電話給當地區公所確認,甚至很幸運地連絡到山本家後代山本修巳先生,這些都讓我很驚喜又緊張。


高木友枝與黃土水、以及高木友枝胸像合影(高木友枝氏の塑像完成),《臺灣日日新報》,晚報第2
版・1929年6月4日(收錄於《黃土水與他的時代》)

2009夏天,我一路換乘新幹線又搭渡輪,終於到達遙遠的佐渡島。想到之前連打電話也很容易緊張的自己,真不知是從哪裡突然湧出的膽量敢這麼做。2009年秋天,我又花了辛苦打工存下來的一筆錢,再次飛往臺北,直奔太平國小探訪〈少女〉胸像。實在很感謝林炳炎先生當時除了幫我引介板寺老師之外,還特地帶我去參觀臺灣電力公司社長宿舍,這是黃土水曾經與高木友枝面對面,製作肖像的地方。


後藤朝太郎(圖源:wikipedia

在改寫本書的過程中,我讀到了東京高砂寮長後藤朝太郎的回憶錄,說自己來臺時認識了20歲左右的青年黃土水,接著在1915年9月,還帶著他一起從基隆搭乘輪船前往東京。上船之前,後藤意外感染了嚴重的風土病,在當時,登革熱這一類的風土病仍有很大的病危風險,照顧起來也不輕鬆,但黃土水並不介意,很細心地在一旁看護後藤。就這樣,黃土水從大海上晃悠的船艙,一路照顧後藤上岸,接著繼續護送他,一起搭車前往東京小石川後藤的住處,整段旅程,黃土水都陪著這位陌生的日本人一起行動。

黃土水一定從沒想過,他的人生轉折的第一頁與新篇章竟是如此開啟的;而後藤也因為這個緣分,在日後,成為非常積極支援和幫助黃土水的貴人之一。這也不禁令我回想起了自己,考上東京藝大後,從故鄉京都車站搭乘新幹線前往東京時,景色不斷倒退,但我必須前進去面對未知未來的感覺,以及在那之後聯繫上的許多難以想像的緣分,忽然深感共鳴。

自從2008年開始調查黃土水後,一路攻讀碩士班與博士班,直到博士班第三年時拿到了獎學金,才總算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在這之前的六七年間,為了賺取學費和生活費,有時一周五天或三天都必須兼職工作,剩下時間才有辦法分配去研究所上課,以及留給自己思考的時間,心裡始終都充滿著焦慮和對未來的不安。但此刻再度回頭檢視,那段時期正是我人生中的最青春的時代,也就在這麼好的時候,結識的人們、實際一步步走過的踏查,都成為了我日後研究發展上最重要且關鍵的基礎。

我的研究從一個本來不怎麼有名、未知的雕塑家,後來發展出能夠連結關注更多的臺日雕塑家,甚至將要進一步跨向韓國或滿洲國近代雕塑史進行新的研究對話,這一連串的發展都是我過去想像不到的。而串聯這些歷程的核心主軸黃土水,就像老朋友一直在我身邊。這本書的出版,讓我覺得,我好像也繞了很長、很長的遠路後,現在終於走回來,好好為他整理出一份研究成果,不知是否真的能夠為他的作品以及生平,向各位讀者提供更公允的看法,此時此刻,我真心感到無比高興,但同時又備感緊張。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黃土水與他的時代:臺灣雕塑的青春,臺灣美術的黎明
作者:鈴木惠可 
譯者:王文萱、柯輝煌
出版:遠足文化
定價:7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鈴木惠可

日本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近代臺日雕塑史。參與撰寫顏娟英、蔡家丘總策畫《臺灣美術兩百年》(春山出版社,2022),相關研究發表於《日本殖民地研究》、《近代畫說》、《雕塑研究》、《現代美術學報》等期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鈴木惠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2023-06-01 19:00
現場》動畫當先鋒,改編書籍、舞台劇陸續問世,夢田如何打造原創親子IP《小兒子》宇宙

2019年夢田影像執行長蘇麗媚接受Openbook閱讀誌專訪時,曾表示:「我們從小看《哆啦A夢》,對他有感情。現在的小孩看《小兒子》,長大以後對《小兒子》也會有感情。大概10年後,問他認識哆啦A夢嗎?他說不認識耶,他只認識《小兒子》,那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此話乍聽像豪語,不過近幾年在夢田的努力耕耘下,從動畫橫跨到繪本、漫畫、橋樑書、舞台劇、音樂劇、紀實影片及兒童節目。聚焦親子之情的「小兒子宇宙」已然成形且日益壯觀,儼然成為台灣IP發展的重要案例。

➤文字出現在不同載體,都找來不同專家改寫

「小兒子宇宙」以動畫打前鋒,由現任北藝大電影與新媒體學院院長、動畫導演史明輝執導。每集3分鐘的影片已製作了45集,品質獲金鐘獎肯定,在東森幼幼台也屢獲佳績,在4到9歲群族的收視表現亮眼。《小兒子》動畫目前已在86個國際影展入圍獲獎(包含澳洲墨爾本動畫影展),在海外版權部分,日本C-PopTV、韓國CJENM集團旗下的頻道也都有播映。

動畫也帶起書籍的出版與銷售,而且還不只一本兩本,而是繪本、橋樑書與漫畫3類齊聚,各自成套。繪本15冊沿用動畫的圖像素材;橋樑書4冊,邀請知名兒童文學作家王文華執筆,將原著作家駱以軍最初的臉書貼文,改寫成易於兒童欣賞的文字,加上插畫家李小逸的圖像,迄今已超過10刷。漫畫目前出版了3冊,邀請到曾獲金漫獎肯定的漫畫家LonLon繪製,漢寶包編劇,以漫畫的形式再次演繹。

從動畫到書籍,可以發現小兒子宇宙的變與不變。「變」的是,駱以軍原作的預設讀者是成人,而動畫和圖書則聚焦兒童。受眾不同了,文字的質地也需要有所不同。橋梁書交由兒童文學專家進行重寫,漫畫則讓兩位專業漫畫家分工,一位負責編劇,處理文字與情節,另一位則專責作畫。從文字在不同載體的細心處理,可以發現IP開發過程中,對於不同形式各自的堅持與要求。

不變的則是,文字雖然改變了,但在不同載體中,人物形像卻維持一致性的設計:小兒子都是膚白黃衣圓眼鏡,而父親則皆是膚黑綠衣小鬍子。一致的形象營造了延續性,也有助於提升辨識度與知名度。

➤舞台劇:成人與兒童版,議題與表現形式大不相同

2018年由故事工廠與夢田合作的同名舞台劇,小兒子由知名演員吳定謙和藍鈞天主演。這或許是離駱以軍原著最遙遠的改編,故事中主人翁同樣有身為小說家的父親,但小兒子已成年,而父親患上失智症。敘事場景從孩子的成長轉移成父親的老去,受眾是成人而非兒童。

不過,《小兒子》舞台劇的核心仍然聚焦於家庭情感,將文學抵抗記憶遺忘的概念,從比喻性質轉為真實的失智病症。自2018年演出後,至2021年幾乎每年都有巡演場次,甚至在新加坡也有演出活動,可見深受成年讀者的喜愛。

2022年,夢田影像以「小兒子」的小名阿甯咕為名,成立「阿甯咕劇團」,將打造小兒子宇宙的決心往前推進一步。劇團第一號作品《阿甯咕又闖禍了YA~》與台灣音樂劇團刺點創作工坊合作,推出華語親子音樂劇。小兒子飾演者為舞台劇演員、知名配音員李培松,重新將戰線拉回兒童領域。

《阿甯咕又闖禍了YA~》以「闖禍」為題,培養並引導孩子的創造力,引發不少兒童讀者的共鳴,高呼「我也常常闖禍」、「他跟我一樣」。演出現場可看到許多兒童粉絲排隊與動畫人偶合影,音樂舞台劇進行時更可聽見台下小觀眾與台上演員合聲,不停呼喊:「阿甯咕」、「阿甯咕」……

熟悉日本ACG產業的人,或許對2.5次元舞台劇並不陌生,透過誇張的妝容真實再現動漫中的人物,以音樂歌舞再現二次元人物的生命力。《阿甯咕又闖禍了 YA~》也可以視為2.5次元舞台劇,多數小讀者先是透過動畫認識作品,看到親子音樂劇時往往驚嘆:「怎麼會有真人版?!」

➤童年的重溫與父子之情,IP精神一以貫之

今(2023)年4月《阿甯咕又闖禍了YA~》加演記者會上,兩代小兒子飾演者齊聚一堂。藍鈞天表示他最喜歡舞台劇中父子吐槽大賽用饒舌battle的橋段:「我很喜歡這樣的爸爸,我不知道我對我兒子能不能做得到。」吳定謙同樣有感:「我覺得這件事未來遲早會在我們家發生。不過我也滿感動,如果父子可以互相diss、互相battle,其實心裡還是很愛對方的,至少溝通可以這麼不用保留、可以互相講出來。」李培松則分享,他的父親對他十分嚴格,不似劇中開明,但因為這部劇作,也開啟了新的父子對話。


左起演員藍鈞天、李培松與吳定謙(夢田影像提供)

故事工廠的編導黃致凱在看過親子音樂劇後表示:「我真心地希望阿甯咕永遠不要長大。因為阿甯咕代表的是一種精神,是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好奇、提問與嘗試。阿甯咕不要長大,也讓身為人父人母的我們,能夠走進劇場再過一次童年。」這段話精確點出了小兒子宇宙的精神內核:「對童年的重溫」。從嚴肅討論失智症的舞台劇,到歡樂親子的兒童音樂劇,這個IP精神一以貫之。

在開始製作小兒子IP時,蘇麗媚已經意識到,要讓角色活得長久,必須不斷推出新內容,不斷與受眾溝通,陪著看動畫的人一起長大。因此,除了在東森幼幼台與串流平台的帶狀兒童節目《小兒子阿甯咕》之外,由沈可尚擔任導演的紀實影片《小兒子膠囊時光》,拍攝了12對父子,邀請導演吳念真與演員吳定謙、主持人曾國城與曾元德、前棒球員陳金鋒與阿陽等多組父子檔,在生活互動中回憶童年。

《小兒子》兒童節目


紀實影片《小兒子膠囊時光》

➤讓弱勢孩子進劇場,找到更多組織與企業,擴大原創IP能見度

打造小兒子IP的過程中,夢田影像找來不同專業的各路好手,對同一IP開發不同的可能。拓展IP需要龐大的資源,夢田也努力爭取外部支持者。隨著《阿甯咕又闖禍了YA~》加演場次,阿甯咕劇團開啟了「送孩子回劇場」的計畫,讓弱勢家庭的孩子有機會進入劇場觀賞音樂劇。受邀的團體包含新北市喜樂關懷協會、新移民家庭服務中心、慈濟基金會、癌症希望基金會、中宣社會福利發展協會、台北市社會局兒少科、財團法人錦慈慈善基金會、北市原民關懷協會等等。

很多受邀的孩子都是第一次進劇場,有些社工原本擔心躁動的孩子是否有辦法完整參與全程,不料孩子不僅全程享受在生動的歌舞中,結束之後熱烈期待跟阿甯咕人偶合照,還興奮問社工:「下次有表演可以找我嗎?」喜愛之心溢於言表。

企業的邀約支持,包含研華文教基金會藝文沙龍贊助專案支持,還有邀約認購弱勢孩子進劇場的贊助支持,4月演出的支持者包含太平洋建設、永達保險經紀人社福基金會、弗利思特文化、江許笋文教基金會、樺霖文化藝術基金會、准提淨心基金會、智邦公益館與葛瑞思涵等9間不同性質的企業。不僅讓劇團、慈善協會與企業多方達成共利,也讓台灣原創IP找到合作推廣的夥伴。 

正如刺點創作工坊導演高天恒所說:「對我而言,台灣有自己的原創IP是非常重要的。從小看國外的動漫長大,現在,我們有了屬於台灣自己的《小兒子》IP。不管是透過漫畫、音樂劇或動畫形式展現出來,對我都是很大的榮幸。希望大家可以帶著孩子進劇場,體驗劇場的魔力。」高天恒以音樂劇回應蘇麗媚的理想,而許多人也和他一樣,期待有朝一日有更多在地的原創IP,陪著台灣孩子成長。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6-01 11:42
英美書房》紐時評論AI推理小說《作家之死》:書中譬喻總是「擊而不中」,及其他藝文短訊

【AI人工智慧】

■艾登.瑪爾辛(Aidan Marchine)的中篇推理小說《作家之死》(Death of an Author,暫譯)5月上旬由Pushkin Industries出版。故事講述一名暢銷作家參與百萬富豪的AI程式開發專案,某天卻遭人槍殺身亡,震驚文壇。作家葬禮上,以死者面貌現身的AI「親自」獻上悼詞,內容卻暗示兇手就在受邀觀禮的眾人之中。

以上情節看似尋常推理小說,但並非完全出自一人之手,更精確來說,不是出自「人」手。艾登.瑪爾辛是筆名,《作家之死》實際上是作家史蒂芬.馬舍(Stephen Marche)結合3種人工智慧程式寫成的實驗性作品。他在ChatGPT輸入各種關鍵詞和註解,勾勒出故事大綱情節後,再以Sudowrite調整句子長短和語氣,最後用Cohere修飾用字,輸入各種例句訓練AI模型,再重複試誤找出最滿意的句子。

馬舍本人對AI輔助寫作樂觀其成,但出版界目前普遍還是對此項科技戰戰兢兢。《紐約時報》書評家德懷特.迦納(Dwight Garner)讀過本書的感想則是:書中譬喻總是「擊而不中」,讀完似乎抓不到重點,缺乏小說中最重要的靈光,譬如信念、譬如誠摯的大哉問和個人世界觀。有趣的是,馬舍和出版社雖然有意盡量用科技產出成品,但唯獨有聲書仍決定找真人朗讀,讓95%機寫的作品更有人味。

AI資料庫主要利用現有藝術品和作品生成圖像、文字,但資料庫收錄作品、再製都未必經過圖文的原作者同意,引發侵害著作權的爭議。最近有媒體發現奇幻作家莎菈.J.瑪斯(Sarah J Maas)新書《House of Earth and Blood》平裝版封面中,部分圖像取自AI生成畫面。該書出版社Bloomsbury表示,雖然無意間用了訂閱授權圖庫中的AI生成圖,但整體封面是由社內設計部門創作完成,仍然是人工心血。

不論出自刻意或無意,大出版社使用AI作品並非新聞。去年科幻、奇幻出版社Tor Books也因為類似事件,特地公開說明製圖流程,並強調自己自始至終支持科/奇幻界的創作者。今年6月底將舉行的英國布拉德文學節(Bradford Literature Festival),也在推特上為使用AI設計傳單而造成的傷害致歉,並回收相關文宣。

■教材界出版龍頭Pearson日前宣布正採取法律行動,限制其他公司使用Pearson的智慧財產訓練AI模型,同時也公開未來幾項AI產品計畫,包括利用AI摘要Pearson教學影片,以及在較困難的科目生成多選題,供學生自我評量等。Pearson執行長Andy Bird表示,Pearson的產品是為了幫助人們改善學習技巧。他對教育產業的前景也有信心:「如果光是閱讀一堆事實(資料)就能學到東西,那誰還需要學校、大學和老師?」

【產業消息】

■過去3年來,全美各地中小學圖書館出現大規模下架LGBTQ與BIPOC相關書籍的事件。美國圖書館協會(ALA)3月時公布數據,揭示2022年共收到1,269則相關的審查禁制要求,是2021年729則的近2倍,連續2年數字破新高。

公共圖書館為了對抗這場禁書之戰,去年8月曾推出企劃「NYC Banned Books Challenge」(紐約市禁書挑戰),讓讀者能利用線上資源輕鬆借到被迫下架的書籍,國會也曾於去年4月舉行聽證會


美國筆會曾統計2022-2023年最常於學校中被迫下架的書籍。(圖片來源:PEN America

今年5月16日,美國筆會(PEN America)、企鵝藍燈書屋(Penguin Random House)聯手作者群、家長群,提出一樁聯邦訴訟,指稱佛羅里達學區去年下架的書籍中,LGBTQ或非白人作者的占比非比尋常的高,已違反保障言論及新聞自由的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以及俗稱「平等保護條款」的第14條修正案。訴案要求讓這些禁書重返校園圖書館的架上,確保學生能廣泛接觸與表達多元觀點,加強公共教育的核心功能,養成積極且有同理心的公民。

其中一名提告的家長表示:「倘若文學中缺乏多元背景的代言人,教室裡的對話欠缺包容理解,那麼我們就是在對佛羅里達州學生的聲音與安危做出無可挽回的破壞⋯⋯我們的孩子,需要他們生活周遭的大人,挺身而出給予支持合作與公平的許諾。」


美國筆會、企鵝藍燈書屋聯手作者群、家長群提出訴訟,要求禁書重返校園。(圖片來源:PEN America


【延伸閱讀】童書書房》美圖書館推行「紐約市禁書挑戰」抵制日漸嚴峻禁書活動,及其他童書藝文短訊


【得獎消息】

■2023年普立茲獎得主於5月8日揭曉,已有75年歷史的普立茲小說獎首次迎來雙得主,獲獎作品為Hernan Diaz的Trust,以及芭芭拉.金索沃(Barbara Kingsolver)的Demon Copperhead。兩位作者雖然是首次獲得普立茲獎,但先前作品都曾進入普立茲小說獎的短名單,分別是Hernan Diaz於2017年出版的小說處女作《In the Distance》,以及金索沃於1998年出版的暢銷小說《毒木聖經》。

普立茲文學獎除了現有的小說、歷史、傳記、詩歌、綜合非小說獎外,本屆首次增設「回憶錄/自傳獎」,其實也呼應了近年的出版趨勢,鼓勵各色各樣的創作者闡述個人生命經驗。本次得獎作是美國台裔作家Hua Hsu的《Stay True》,這本記錄作者90年代在柏克萊加州大學(UC Berkeley)生活的回憶錄,追憶了同為亞裔移民的摯友Ken之死,深深刻畫了友情、悲傷與自我探尋的路徑,同時揭示藝術如何提供慰藉。《Stay True》與《Trust》、《Demon Copperhead》一樣,均獲選去年《紐約時報》的10大年度好書。


台裔作家Hua Hsu的回憶錄《Stay True》獲2023年普立茲文學獎。(右圖來源:goodreads

美國科幻和奇幻作家協會(SFWA)本月公布第58屆星雲獎得主。5年前以出道作《罌粟戰爭》(The Poppy War,暫譯)入圍星雲獎決選的華裔美國作家R.F. Kuang,今年終於以出版後叫好叫座的《巴別塔》(Babel: Or the Necessity of Violence,暫譯)獲頒最佳長篇小說。《巴別塔》背景設在1830年代稱霸全球航海貿易的大英帝國,以牛津皇家通譯學院學生為主角,揭露帝國透過掌握語言霸權來鞏固地位的野心,織就一部一面閃著亮晃晃白銀、一面流淌殖民地血淚的另類奇幻歷史小說。


華裔美國作家R.F. Kuang的《巴別塔》獲頒第58屆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左圖來源:R.F. Kuang官網

泊克(C. L. Polk)以《即便早知結局》(Even Though I Knew the End,暫譯)抱走中篇小說獎,擁有魔法的偵探和犧牲靈魂以拯救家人的流亡占卦師在芝加哥相遇、相戀,她們除了得戮力緝捕犯下連續殺人案的白城吸血鬼,還得想辦法長相廝守,一起終老。

除了小說類獎項外,星雲獎亦設有其他科幻、奇幻作品獎項。橫掃全球票房和大小電影獎項的科幻片《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獲頒「傑出戲劇呈現獎」,「遊戲劇本獎」則頒給《艾爾登法環》的製作人宮崎英高和奇幻作家喬治.馬汀(George R.R. Martin)。


作家泊克以《即便早知結局》獲頒第58屆星雲獎中篇小說獎。(左圖來源:C. L. Polk官網

【新書快報】

■根據科學家估算,地球上有超過870萬種動植物與人類共存,歷經過去250年來生物學家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努力,如今被辨識與記載下來的物種大約有120萬種。究竟「上窮碧落下黃泉」是不是一種誇飾?好奇的讀者可以翻開這本《勇闖野河》(Brave the Wild River: The Untold Story of Two Women Who Mapped the Botany of the Grand Canyon,暫譯),看看在1938年的美國,2位女性植物學家如何在43天的旅途中划駛獨木舟近千里,橫渡整片壯闊的科羅拉多大峽谷,並在近乎不可能的條件下搜集並保存500件標本,同時還發現4種前所未見的仙人掌。

科學記者賽凡尼(Melissa L. Sevigny)根據Elzada Clover、Lois Jotter這2位女性植物學家充滿活力的日記與書信,還原她們的大膽冒險旅程。這部作品不僅是女性科學家的不凡傳記、美國西部開發史的重要拼圖,更記錄了科學家為了知識,不惜賭上性命的熱切追求。

■曾以小說《雙生石》蟬聯《紐約時報》暢銷榜2年的印度裔醫師作家亞伯拉罕.佛吉斯(Abraham Verghese),睽違14年終於再度推出長篇巨作《水之盟約》(The Covenant of Water,暫譯),連歐普拉讀了都捨不得放下,誇其為「此生讀過最棒的書之一」。

《水之盟約》的時間幅度從1900年跨至1977年,場景發生在印度南方濱海的Kerala邦。故事由一名無助的12歲小新娘揭開序幕,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她即將獨自乘船到彼岸,嫁給素未謀面的40歲丈夫。在其後的80年間,小新娘成為一家之長,卻眼睜睜看著家中代代有人因奇怪的疾病溺水而死。此時年輕的蘇格蘭醫生來到印度進行醫療服務,到底能否拯救這個家族的厄運?

這篇史詩巨作不僅是一個家族的興亡史,同時捕捉了印度在20世紀的醫學、政治、藝術、婦女權利發展,以及英國殖民主義在此地的殘響。除此之外,佛吉斯也再次將他精湛的醫術化為文字視覺,刻畫故事中精彩細膩的醫療場景,展現醫學的突破性進程。


印度裔醫師作家亞伯拉罕.佛吉斯推出長篇新作《水之盟約》。(左圖來源:Wiki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Sway(文字工作者)
  • Bambook(文字工作者)
2023-05-31 11: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