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黑暗不會消失,那也是我的一部份:精神科醫師談日本暢銷繪本《巴庫醫生》

你都怎麼跟自己的黑暗共處?

不論那黑暗的深處,是童年被媽媽嚴厲的責罵、是父親酒醉後失態的瘋狂、是對於自己無限輪迴的質疑、是那段失敗的被拋棄的戀情、或者來自瑣碎生活中的各種焦慮,你都怎麼面對它們?

你習慣逃避、忽略、假裝它不存在?還是面對、處理、期待它能憑空消失?換個角度,同樣的問題。當你看到你的好友、伴侶或家人,正在被內心的黑暗折磨、吞噬、搞到不成人形時,你又會怎麼做?作為身心科的醫師,總是有許多的個案,期待著我們可以讓他的創傷此後變得無足輕重,若能消除掉那段記憶甚至更好。

這有可能嗎?《巴庫醫生》就是試圖探索這個問題的繪本。特殊的是,它試圖從醫者的立場出發,來描述這個處理內心黑暗的過程。但不論你是正被情緒所困的當事人,或者你是陪伴者,這都是一本可愛、無負擔,又非常值得一讀的書。

─以下含有書本劇情透露─

在這個和平的動物小鎮,每隻動物跟人類一樣,都有他們各自的內心黑暗,可能是焦慮、憂鬱、自責或者創傷。巴庫醫生就是專門處理這種困擾的專家,他可以進入個案的內心,找到那個黑暗的根源(書中把這樣的情緒具象成「暗暗果」),並且,吃掉它。

聽起來真是太好了,不是嗎?就像活著的時候,我們就能隨心所欲地喝下孟婆湯,將討人厭的過往全部忘光光。但是,讓那些黑暗全部消失,真的好嗎?

對於小鎮的居民,巴庫醫生總是竭盡所能地幫他們吃掉內心的暗暗果。巴庫醫生如此認真是有理由的,因為他的爸媽當年都是被暗暗果吃掉,就再也回不來了。小巴庫因此在成長過程中,立志繼承父母的遺願,消滅世上所有的暗暗果。但他在某次大量吃下個案的暗暗果之後,卻被自己內心龐大的暗暗果反噬,進入了只有暗暗果的世界。

特別的是,他反而發現在全部都是暗暗果的世界中,長出了一朵無比美麗的花。那個瞬間,巴庫醫生理解了一切,並且決定,此後,他不應該粗魯地把個案的暗暗果吃掉,而是要讓個案能夠好好地與暗暗果共存,並且生活,並且長大。

巴庫醫生在一開始,是典型具有「救世主情結」的人(又稱做「拯救者情結」或「彌賽亞情結」)。他覺得透過自己的忍耐、奉獻和犧牲,對方就能變得更好。他甚至覺得:「只有我是可以拯救他的人」。這樣的人往往一心想要改變對方,卻忘了照顧自己,甚至當他被受傷的人拒絕時,還會把這樣的挫折解讀成被辜負,而陷入自己內心的黑暗循環中。

怎麼辦呢?

很多時候,那些傷害是不會消失的。許多人總誤以為,心理治療是幫助他們「擊敗黑暗」,但大多時候,我們是在幫助個案可以面對黑暗卻能允許自己的情緒,拓展生活的寬度讓世界更廣,廣到有一點,那個黑暗看起來,顯得無足輕重了。

許多時候,我們解決不了問題,不是因為自己不好。有可能那個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有可能是被焦慮矇住了自己的理性,有可能(承認吧)我們根本沒有能力去解決問題。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好好生活。

「要尊重自己的黑暗呀!」我常常這樣講。

巴庫醫生在放下自己的救世主情節後,決定要去欣賞所有的黑暗。不用成為那個拯救者,而是好好做一個陪伴者。於是在繪本的最後一頁,我們看到了鎮上居民與暗暗果共存的世界。

作為專業助人者的我,也始終相信著,其實你可以處理好自己的問題。你需要的,是有人幫你改善你的焦慮,促進你的思考,並且釐清那些脈絡,找到那些黑暗的背後潛藏著的原因和道理,並且了解到「自己、其他專業人員和整個系統都有極限」,然後,尊重那個極限。有可能,當你接受了這樣的限制,你將看見之前看不到的空間。我們應該專注的,是撐大那個空間,而不總是去消滅那些黑暗。

就像巴庫醫生在心中發過的誓:「我要更相信每一個人心中的力量,並且對他們說:感到痛苦沒關係,我會陪伴著你!」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巴庫醫生
ドクターバク

作者:GOKINJYO
譯者:劉芳琪
出版:小山丘出版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GOKINJYO(ゴキンジョ)

作為「想要表達自己的人、察覺到自己想要做什麼的人、想欣賞的人的集合場所」之總稱。現在主要在社群媒體上以「ゴキンジョ」與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進行交流。

繪圖/長砂Hiro

插畫家兼作家。曾以首席插畫家參與奧斯卡金像獎短篇動畫提名作品《大壩守護者》的製作,也參與NETFLIX發行的《柯利嘟嘟車》的美術製作。現在獨立創業,成立「ゴキンジョ」,參與寶可夢等動畫作品的製作,也積極參與藝術家的養成計畫。

文字/岸田健兒

因爺爺經營過書店,而對做書產生興趣,成為書籍文字編輯。編輯過多本暢銷書,其作品有日本銷售突破39萬本的《記得出生前,神跟我說......》(方智)、系列總計破30萬本的《當神來敲我的門》(中信出版社),及《忌日占卜》(暫譯,サンマーク出版)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5-13 19:00
現場》Readmoo「2022台灣大眾小說人氣票選」,台海戰爭,香港身世、BL情節通通都有!

由電子書閱讀器Readmoo旗下的媒體閱讀最前線所舉辦的「2022台灣大眾小說人氣票選」,邀請社會大眾與專業讀者一起討論2022台灣最精采的大眾小說。根據主辦單位公告,參與投票的網友超過2,200人,總票數超過13,000票,獲得至少一票的書約有1,100本,書單跨度相當廣泛,投票情況分散,正好展現小眾時代閱讀品味多元的繽紛樣貌。

近年因為影音串流平台的崛起,大眾小說IP能量也得到新一波重視,比如最近的台劇《模仿犯》改編自日本小說家宮部美幸的同名小說,又如2019年熱映的《俗女養成記》改編自作家江鵝的同名散文集,更別說歐美奇幻大作《獵魔士》、《太陽召喚》無一不是改編自大眾小說。

「2022台灣大眾小說人氣票選」由中興大學台文所長陳國偉副教授擔任專案企劃,專業讀者群邀集了台灣幾間最重要的大眾小說出版社的總編輯,重新詮釋了優秀大眾小說的必備特性。木馬文化社長陳蕙慧強調作者對小說縝密布局的重要,作品在經驗現實與虛構間埋下的梗和欺敵的誤導,可以讓讀者慢慢摸索出故事的模樣,她因此特別偏好具推理概念的作品:「任何小說,都有疑問想問、想探究這個疑問如何造成,更想解明答案為何,有時即使無解亦無妨,讀者仍會因爲那個疑問夠大,而深受吸引。」

➤推理偏好鮮血噴發,青春小說最好會催淚,恐怖小說要真嚇人

大眾小說代表著作家對時代的反應,正如皇冠文化總編輯許婷婷所述:「一直覺得大眾小說像一面鏡子,能反映當代芸芸眾生的某一個面向。在故事裡人們看見自己具體的樣貌。」陳蕙慧也提出相似的觀念:「我亦特別留意作者是否關注現下的時代與生活,在架空的場景、人物設定中,以寫作功力呈現『真實』,反映出現代人的處境或社會問題,甚或對未來世界的預示。」

大眾小說的娛樂性,也十分被強調,如蓋亞文化出版部總編輯沈育如提到的個人偏好:「推理小說中偏好有屍體、鮮血噴發的,青春小說、武俠奇幻則偏好熱血有時會催淚的,恐怖小說還是要有點嚇人的才好。」她進一步指出,長篇小說不僅是大眾小說的特色產物,也代表了市場的成熟,它陪伴讀者的成長,擔任讀者「那個安心的、隨時可以回應召喚的夥伴」。

作品的企劃性與讀者反饋的加入,也是大眾小說的重要部分。奇異果文創總監劉定綱提到:「第一,創作時沒有偏重『文學場域』的規則,而更從企劃的角度思考『企劃的效果』。第二,重視讀者的回饋與互動,即使讀者群只是分眾小圈圈。第三,因為重視具體讀者的反應,常常會反應出社會脈絡中的新元素。」

海穹文化總編輯李伍薰則提到近年廣受歡迎的克蘇魯神話題材,2022年也持續在台灣扎根:「《詭麗伏行、瘋狂與N的到來》以群像故事,將前作分散於台灣各地的詭異故事逐漸收攏,勾勒出背後危機;長篇佳作《地下黃昏》則選擇以平行時空的虛構歷史,反映這塊土地自身的傷痛。」

➤票選結果:台海戰爭、香港議題,都可以變成精彩的大眾小說

經過激烈的投票過程、計入專業讀者意見,以及從投票紀錄裡剔出明顯異常的數字之後,「2022上台!──2022 台灣大眾小說人氣票選」,票選結果在綜合總分的冠軍則由雷雷夥伴《請解開故事謎底》拿下,此外,前十名書單中可以看見陳思宏《樓上的好人》、李柏青《婚前一年》、寺尾哲也《子彈是餘生》、護玄《特殊傳說》等橫跨純文學、推理、奇幻等等不同類型的書籍,突顯讀者們對「大眾」小說的看法,以及多元的閱讀選擇。

《請解開故事謎底》描述主人翁莊天然意外闖入一場死亡遊戲,唯有解開謎底,才能離開,在爾虞我詐且九死一生的關卡中,遇到了從容入局對他情話不斷的神祕青年封蕭生。本作類型橫跨了懸疑、驚悚、犯罪、奇幻,不僅有BL、狼人殺等元素,具有近年相當熱門海龜湯的解謎概念。本作榮登綜合總分冠軍也顯示作者動員粉絲的力量。

朱宥勳《以下證言將被全面否認》則獲得專業讀者票選最高分。陳國偉認為:「以未來的台海戰爭為題材,結合類型的故事提供了悅讀的滿足,並展現出強烈與大眾對話的意圖,取得了傑出的成績,也透過不同類型的轉換與重新連結,可說為台灣大眾小說,提供了新的書寫可能。」李伍薰也同意本作在話題性層面,充分反映當代社會局勢,無疑是2022年最具話題性與衝擊性的作品。

不僅台海戰爭,香港議題也在大眾小說榜上有名。莫理斯《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2:生死決戰》備受專業讀者所討論,正與此相關。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楊佳嫻提到:「莫理斯將這號傳奇人物放到近代香港新舊時代交接之際,以中英帝國邊緣為舞台,同時運用多種文化資源,來塑造福邇這樣一位允文允武、出入官民、溝通中西的偵探。而福邇結交的朋友、偵辦的案子,一方面呼應福爾摩斯原著的故事雛形,盡顯普通人性如何牽動愛恨生死,另一方面,則充分運用香港歷史文化特色來發展人物與偵查。」而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長冬陽評價本作:「結合多重轉換,絕非僅把名偵探從英國人換成滿清旗人而已,故事布局與史料交融難度之高讀來卻輕鬆寫意,叫人嘆服。」

蕭瑋萱《成為怪物以前》也是專業讀者心中的交集,中華科幻學會常務理事楊勝博提到:「以嗅覺為主穿針引線的推理小說,結合命案現場清理師的特殊角度,書寫主角為何不惜一切都要找到真相,逐漸讓自己變成怪物的精采犯罪小說。」冬陽則認為本作:「從嗅覺感官通往死亡意象,在非典型的探案敘事架構下探索深沉複雜的情感,極度迷人。」

➤綜合總分榜

本次票選進行時間為 2023 年 4 月 13 日至 2023 年 4 月 30 日,共有 2,221 名讀者,投出超過 13,000 票。決選結果於 2023 年 5 月 9 日公布。候選書單包括 2022 年 1 月 1 日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之間出版繁體(正體)中文版電子書或紙本書的小說,擴及港澳星馬作者,不包括中國;多作者合集只列一本書名、同一作者的系列則列一本代表,這段時間內再版的經典作品若內容沒有更動,則不列入。


完整榜單及專業讀者講評,請參考活動網頁:https://pse.is/4wycpe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5-11 16:08
話題》從反軍政府詩人克席(Khet Thi)逝世兩週年,看《緬甸,最後一搏》

講題:為自由而戰,抗爭下的日常──緬甸.香港.烏克蘭
主持:劉致昕(《真相製造》、《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反抗,所以存在》作者)
與談:柳廣成(香港漫畫家 、《緬甸,最後一搏》共同作者)、杜可可(台灣聲援緬甸聯盟負責人)、楊萬利(鳴個喇叭!緬甸街創辦人之一)、黃珮珊(慢工文化總編輯)

緬甸詩人克席原任工程師,2012年起,他離職後全心投入創作詩,平時以販售冰淇淋和蛋糕維生。克席曾在2021年緬甸政變發生後,發文表示:「我不想當英雄,我不想當烈士,我不想當弱者,我不想當傻瓜。我不想支持不公不義。如果我只有1分鐘可活,我希望我的良知在那一刻是純潔的。」

2021年5月9日早上,克席妻子昭蘇(Chaw Su)接到電話,要她去摩尼瓦的醫院。「我原本以為他只是手臂骨折之類的……但當我抵達現場時,他卻在停屍間,內部臟器都被摘除。」昭蘇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緬語版(BBC Burmese)訪問時表示。

生命也許會消逝,但語言及其內蘊的精神會持續流傳。克席最著名的句子:「他們瞄準頭部,殊不知革命在人心中。」出現在慢工出版的紀實漫畫《緬甸,最後一搏》書末。中英雙語呈現的文句旁邊,是香港漫畫家柳廣成所畫的、一張張神情堅毅的緬甸人民大頭照。


《緬甸,最後一搏》書末克席詩句出現的扉頁(Openbook攝)

➤藉出版紀實漫畫,呼籲關注緬甸

2021年2月1日凌晨,緬甸國防軍發動政變,推翻全國民主聯盟政府,拘捕總統溫敏及國務資政翁山蘇姬。政變發生數小時後,緬甸國防軍宣布進入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隨後,緬甸全國爆發了反對軍事政變的示威,緬甸軍方則採取直接槍殺的殘酷手段,對緬甸全民進行鎮壓。

根據緬甸援助政治犯協會(Assistance Association for Political Prisoners)網站統計資料,政變發生後,截至今(2023)年5月8日,已有2萬1973人遭逮捕,被釋放者為4207人,但仍有1萬7750人被拘留,有3476人已被軍政府殺害。很遺憾地,死者甚至包括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

《緬甸,最後一搏》書封上穿著「EVERYTHING WILL BE OK」字樣T恤的黑色剪影,人物原型就是緬甸華裔女孩鄧家希。她在2021年3月3日在抗爭現場遭軍方實彈射擊,頭部中槍死亡,終年19歲。


《緬甸,最後一搏》新書附上4種語言版本的新書網站QRcode(慢工文化提供,林軒朗攝)

慢工文化總編輯黃珮珊在2023台北國際書展《緬甸,最後一搏》發表會現場表示,會有這本漫畫出現,其實是追蹤緬甸民主運動發展約20年之久的法國漫畫編劇斐德希克・德波米(Frédéric Debomy),在2021年底向慢工提案。黃珮珊起先猶豫了很久:「一開始其實不想做這本書。我們都在做真實故事,但老實說,我們沒有做過『還正在發生的事』,這有點超越我的能力,已經進入到新聞的境界。」

後來她與德波米討論原則,比如確認書中提及的內容事件必須要有事實來源等等。德波米的堅持震撼了黃珮珊,加上她讀到了慘無人道的報導:2021年平安夜,緬甸平民欲透過卡車逃亡到鄰國泰國,卻遇到緬甸軍方放火燒車,不論性別年齡全數遭受屠殺。這成為黃珮珊放下遲疑決定出書的關鍵。

烏俄戰爭後,全球新聞焦點都在烏克蘭,同樣位處戰略地位的台灣也受到關注。黃珮珊反問:「那誰來關心緬甸呢?」她認為台灣的言論與出版自由在亞洲位居領先,因此有能力關注其他亞洲國家的處境,透過出版來發聲:「慢工也希望不只做台灣故事,而是關注整個亞洲。」


慢工文化總編輯黃珮珊分享《緬甸,最後一搏》出版緣起(慢工文化提供,林軒朗攝)

嚮往民主的百萬緬甸人,成立「民族團結政府」,持續對抗

親歷過緬甸1988年第一次民主政變的杜可可,向現場說明:「2021年4月16日我們成立自己的政府,軍方有坦克車,我們什麼都沒有,但我們想辦法做。緬甸軍方是應該要照顧緬甸人民的,但空軍炸掉了我們的村莊。在兩年裡,有3萬5000多個家不見、燒掉了。」

主持人劉致昕補充,杜可可提到的「自己的政府」是緬甸支持民主的陣營「民族團結政府」(National Unity Government,NUG),透過緬甸社群在國際進行募款,「在軍隊方面、在海外各地遊說上面,有資源在外交場域跟境內的軍事場域,持續對抗跟推進。」

劉致昕解釋:「民族團結政府」不但成立了「人民防衛部隊」(People's Defense Force, PDF),在許多國家都有設立代表處。黃珮珊也補充,目前民族團結政府防衛軍總人數達百萬,僅有6.7萬人領有每個月20美金零用金,其他人皆是無償參與。來自台灣的資助,約能提供380多位防衛軍每個月零用金,其他國家的資助情形,則以新加玻、韓國、日本和英國最多。「這場政變,也造成780萬個學童失去了上學的可能性。兩年之間,整個國家像翻過來一樣發生事情。」劉致昕小結。


主持人劉致昕補充緬甸抗爭的脈絡與影響(慢工文化提供,林軒朗攝)

在緬甸出生的,全部都是一家人

對談現場播放起影片,那是緬甸政變過程中,失去年輕兒子的緬甸華人母親,悲傷地對鏡頭與其他人喊話。劉致昕同步翻譯轉述:「我是真正的華人,我現在犧牲了一個醫生兒子,你要永遠記得這件事情,我們出生在緬甸,吃緬甸的米,喝緬甸的水長大,我們心態跟緬甸人一樣,我也是佛教徒。請不要因為這個事件,而把我們當做是你們的敵人。」

緬華二代楊萬利也在發表會現場,看著影片,她內心百感交集。1993年,年僅10歲的楊萬利一家從緬甸遷居台灣。長大成人後的她,不但與友人共同創辦鳴個喇叭!緬甸街工作室,推廣緬甸文化,2022年也創辦三季Sanji Teahouse,用道地的緬甸飲食讓台灣人認識緬甸。

看完影片的楊萬利向大家說明,政治層面上,族裔議題常被緬甸軍方用來挑起國內不同種族之間的衝突,進而間接瓦解民間對於政府的反抗力道。其中,緬甸華人處境更是如履薄冰。


鳴個喇叭!緬甸街創辦人之一楊萬利,分享緬甸民主抗爭過程,華人處境轉變(慢工文化提供,林軒朗攝)

1960年代緬甸政變發生時,社會也興起排華風氣,不少人選擇離開,有的就移民台灣,成為最早落腳、構成中和緬甸街的社群。楊萬利說:「選擇離開和選擇留下的人,每個人面臨的課題不太一樣。離開到世界各國的移民們,面臨的課題是『如何在異鄉重新生出自己的根』;選擇留下的人則面臨其他課題,比如緬甸每隔15到20年,就會發生類似這樣的(社會)動盪。」

《緬甸,最後一搏》書裡提到,緬甸華人的處境長期以來非常弱勢。劉致昕轉頭詢問杜可可:「在開始正面抗爭之後,原本在國內矛盾的種族之間的衝突,起了什麼樣的變化?這兩年來看見了什麼?在種族之間,人民有辦法團結嗎?」

杜可可表示,目前緬甸社會是有史以來最團結的一次,值得驕傲:「在民族團結政府第一次開記者會的時候,就宣布承認羅興亞人(Rohingya)是自己的種族。我們想要把緬甸的全部民族團結起來。過去緬甸華人是被排擠的,現在不一樣了。在緬甸出生的,流著緬甸公民的血,全部都是一家人,我們承認了這個事。」


台灣聲援緬甸聯盟負責人杜可可分享緬甸現況(慢工文化提供,林軒朗攝)

以畫圖爭取話語權,建立虛構卻有真實血肉的面目

在這次《緬甸,最後一搏》涉及跨國經驗的合作過程中,漫畫家柳廣成必須根據德波米提供的雲端資料照片感受現場,待德波米寫好腳本後,再執筆創作。整段過程的感受如何?

柳廣成表示,下筆前,首先要抽離香港人的身分,去擁抱普世價值:「意思是說,回到身為人民,面對極權,希望不要受到壓迫、有基本人權、有基本自由。」這次創作需要處理的議題非常深入,動筆前,柳廣成花了一點時間了解緬甸局勢發展、民族議題,才具有從照片或事件資料中,解讀當地背景與社會脈絡的能力。

他接著說:「緬甸當地民族之間本來就存在衝突,這樣的背景其實與抗爭運動息息相關,主流族群過去對少數族群不友善,在抗爭期間出現一些化解的情況。我不能套用香港的觀點,這樣太武斷了,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情況,需要帶入這個地方的背景脈絡。」

原先處理分鏡稿時,柳廣成運用了較為抽象的筆法,但在與德波米來回討論後,進行真實元素與漫畫創作之間的拿捏與調整,以避免創作者演繹過多、創作性太強,讓讀者感到「不靠譜」。


漫畫家柳廣成分享《緬甸,最後一搏》創作歷程與思辨(慢工文化提供,林軒朗攝)

世界各地正發生著的各種國家暴力與權利侵害,形式各異,台灣、香港、緬甸、烏克蘭人民的處境與受到的關注不盡相同。然而,在傷痛意義的層面,難以、也無須相互比較。

柳廣成回看香港抗爭,當時自己目睹事情發生卻無能為力,在暴力現場倖存,不免心懷內疚,甚至反覆自問:「被抓走的怎麼不是我?」不過,反過來想,若真的被逮捕,將無法做到很多事。他說:「其實青春是這麼容易被摧毀,好像只是機率而已——本來你可能是無限大好機會的青年,但就消失了。」

回到民主的討論,柳廣成認為:「民主是不一定你跟我意見一樣。大家意見的話語權是平等的。」他期盼每位讀者都能用「人的尺度」回到生命本身去理解為了抗爭被拘留或者死傷的人。柳廣成強調:「我希望大家不要用數字去看這些人,因為每一個數字可能都曾經有過很大的夢想,如果他們還活著,他們真的可以做很多事。」

對柳廣成而言,畫圖亦是爭取話語權的方法,以此對抗被國家壟斷的大眾媒體主流敘事。創作之外,出版當然也是提出不同面向的生命經驗與民間視角,用親身體驗過的真相,對抗官方斷章取義說法的具體行動。

藉由普世價值的提調與共感,柳廣成與德波米共同轉化緬甸發生的種種,打造出《緬甸,最後一搏》。相信那些細緻而入神,帶著憤怒與不甘心的臉孔,將會銘記在每一位認同民主自由價值的讀者心上,記住克席與其他以命相搏的抗爭者如何活過,讓革命不會止步於此。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緬甸,最後一搏
Myanmar: the last stand

作者:斐德希克.德波米(Frédéric Debomy)
繪者: 柳廣成
譯者: 許惇純、Alice Heathwood
出版:慢工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斐德希克.德波米(腳本)
1975年出生,成長於巴黎。2006年起參與Info Birmanie、Euro Burma Network等支持、宣傳緬甸民主運動的機構。他出版了十多本關於緬甸局勢的書籍和漫畫,並在媒體上發表相關文章,也曾針對盧旺達圖西人的種族滅絕問題發表著作。

已出版漫畫作品有《Sur le fil : dix ans d'engagement pour la Birmanie》、《Birmanie, fragments d'une réalité》、《Aung San Suu Kyi, Rohingya et extrémistes bouddhistes》等。

柳廣成(漫畫)
香港創作者。童年成長於日本京都,深受當地漫畫文化影響,返回香港定居後修讀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出版及連載短篇漫畫十餘部,並在香港反送中運動時大量以漫畫發聲。習慣以鉛筆作畫,個人風格明確,常藉由筆觸強調氛圍。已出版漫畫作品有《被消失的香港》、《報導者事件簿001-留學黑工》、《北港香爐人人插》、《Cube Escape: Paradox》、《Fantaisie ordinaire》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5-11 08:2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