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Openbook好書獎》閱讀大使阮鳳儀的滋養身心好書推薦

➤以閱讀暖身

攤開一本書,看見上面以鉛筆記錄的問句輕輕劃記,那是《美國女孩》導演阮鳳儀近年才養成的閱讀習慣。事實上,這幾年她有所調整的不只這一項,閱讀軌跡在30歲以後開始轉變,追求心靈平靜的「工具書」過去鮮少翻閱,如今也列入閱讀清單之一。

不過,人無論怎麼改變,某些溫暖守舊的本質不會動搖的吧?談起她有感的主題,不外乎三個大項:家庭、女性、生命的安頓。「這些議題,好像都是我做電影的初衷吧。覺得還是有很多故事沒有被充分反映到大螢幕上。」阮鳳儀說。

閱讀是她創作的「暖身」活動,在寫作前先大量地讀,以文字啟動心靈的敏感度。以下,是她列出近年滋養其身心的書單一角。

➤誠實交付的家庭實感:《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書封上寫著「改編自真人真事」的作品,似乎總是引人入勝。然而像《滌這個不正常的人》之屬,直接開宗明義宣告此為非虛構創作者,更給予讀者一種窺探感。

「讀新聞的時候,我們看見的是部分的事實;可是看書好像能夠實際走進去,用五感覺察另一種真實生活的樣貌。」阮鳳儀說,這本書就給予她這樣的感受,「看的過程我非常非常難過,因為作者實在描寫得太細膩了,包括作者提到自己與家庭的距離,雖移居台東,但又覺得好像拋棄了家人的拉扯感,甚至仔細記錄她開車回家的心路歷程。一方面要回去、一方面又是那麼不想回去,都非常的真實。」

然而,當創作者的現實,搬入作品之中,又要如何避免「消費他人傷痛」的情況出現?

阮鳳儀說:「我自己不太會有這樣的擔憂。因為我絕對是帶著愛在創作這些故事的。」她相信,當創作者盡全力同理「每一個角色」,「那我覺得,這樣的創作就不會是一種消費。我相信讀者也能夠感受到創作者在書寫時候的掙扎。」

➤女性之眼所看見的:《始於極限》、《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除了探討家庭關係,女性議題也是阮鳳儀長年關注的重點。《始於極限》這本書則是近期衝擊她最深的。

「《始於極限》,是《厭女》的作者上野千鶴子的另一部作品。因為加入了鈴木涼美的對談,所以筆鋒更加犀利。」阮鳳儀介紹,鈴木涼美為人所知的身分之一是「前AV女優」,「因為這個身分的關係,她們用更直接的方式去討論性、討論婚姻,非常精彩!可以看到不同世代的人,鑽進各種他人覺得恥辱的問題中,仔細探究。」

關於女性故事,阮鳳儀大推的近年作品還包括《名為世界的地方》,以精練的筆觸,雜揉科幻的意象,譜出數個短篇佳作;又或者《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呈現另一種青春期極致的掙扎與孤苦。

這些文本所給予的刺激,也讓阮鳳儀反過來思考,「女」導演這個標籤加諸在自己身上的意義。

「剛開始我也會對於這個『女』的字彙有些掙扎,可是漸漸覺得,很多東西不是那麼暴力的說不要就不要。在這個世代,我們好像都想要把文字消毒乾淨,以達到政治正確,但我認為那不是根治的辦法。」

阮鳳儀說,這些女性書寫的存在,反而讓她體會到一種自身能夠擔起的「責任感」,「所以我現在不會想要砍斷那個『女』字,反而是想要輕輕拿起,好好放下,用創作本身,讓導演這個詞彙變得更加純粹。」

➤生活的另一種選擇:《兩個女人住一起》

結合上述家庭與女性議題的觸角,阮鳳儀介紹一本韓國書《兩個女人住一起:非關愛情的同居時代》。

「就像我們知道的,韓國是個比台灣更父權一點的社會,可是在討論婚姻、生活方式的思考上,我覺得他們其實更加積極。」阮鳳儀說,《兩個女人住一起》是她近日拾起的閱讀書目,尚未讀完,卻已然開啟了一個新穎的想像:「這本書講述兩個40歲的女性,因為不想一直租房子,所以決定共同買房子、思考一起生活的可能性。」

對於剛剛步入婚姻的阮鳳儀來說,她樂見這樣的選擇被記錄下來。

「我發現,其實好好生活往往是最消耗的一件事情,像是這本書很詳細的記錄了她們一起搬進新家的時候,一團吵鬧、混亂的過程。也寫下她們分別和父母的對話。當然,也會煩惱未來如果對方遇見了『另一個更適合生活在一起的人』該怎麼辦?」

聊到這裡,阮鳳儀說,書中呈現的雖然不總是明亮美好的那一面,但這才是生活沒有濾鏡的樣子。「正因如此,讓我知道這世界有另一種生活型態。能夠多一個選擇,我覺得都是很棒的事情。」

➤不能以美的方式去述說:《生命之詩:李滄東原創劇本書》

回到阮鳳儀的電影事業上。近期同輩創作者最津津樂道的兩本作品:《侯孝賢談侯孝賢》、《小津安二郎劇本集》她當然也讀,不過採訪當日,阮鳳儀談得特別多的,是韓國創作者李滄東寫下的《生命之詩:李滄東原創劇本書》。

該書為李滄東第一本繁體中文劇本創作,內含完整的分場大綱,以及創作脈絡。阮鳳儀想說的,恰好不是她對於這部作品的愛,反而是疑惑:「其實《生命之詩》原先是我最不喜歡的一部李滄東電影。我記得當時看完電影以後非常不能理解,可是看完書以後我就全懂了——這就是一部長得很醜、很醜的電影。」

電影環繞在一個校園集體性侵案,並從60歲婦人的視角切入。「李滄東在書中寫道,這個題材不應該拍得很美,因此最終就以這個醜醜的樣子來去呈現它。」阮鳳儀說,這是少數她透過閱讀,重新進入電影核心的經驗,也給予她另一種審美的思考。

➤生命中微小的平靜:《阿育吠陀七型人》、《創造力的修行:打開一切可能》

最後,也許是30+的最佳推薦書單。阮鳳儀說:「可能剛好年紀到了,加上我開始學習瑜伽的關係,周邊關注身心健康的朋友越來越多,《阿育吠陀七型人》這本書就是在這個時候接觸到的。」

《阿育吠陀七型人》是作者依照人的身形分類其性格、行為,「甚至詳細到,不同類型人出門的時候,會選擇的打包方式。我給身邊的人看過,大家都說超級準。有點像是另類的心理測驗,竟然可以透過另外一種可能去了解自己是怎麼樣的人,很有趣吧?」

至於另一本與自身修養密切相關的《創造力的修行:打開一切可能》 ,是更直指生活的一本書。「書中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示是:只要人活著,你所選擇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種創作。」

阮鳳儀說,談及創作,往往直接聯想到藝術行為。但無論是創作或者是藝術,或許都不是那麼神聖的一件事情,反而是最微小的日常,最能引發深刻的印記。她說:「這也提醒我要抱持一個更開放、更鬆的方式去看待創作這件事情。」

➤走入書店,記錄生活

阮鳳儀回顧近幾年影響她至深的書,其實也是在整理近年的變化。

她的人生清單似乎一步步在替自己打勾,記錄「完成」了哪些事情。但另一方面,她又偶爾躊躇疑惑,難免陷落迷惘。這時候回過頭來,凝神靜心於手上的書本之中,算是給自己一個停頓喘息的機會。

「只是啊,這幾年看到實體書店一間接著一間關,還是感到滿難過。」阮鳳儀說,雖然電子書的確方便好上手,然而與真實書本的接觸,所帶來的重量似乎能隱隱震動心靈,帶來不同的改變。

無論如何,阮鳳儀此刻自己能身體力行去做的,就是主動走入書店。「畢竟還是有那麼多出版社,耗費許多力氣,去做出一本又一本的書啊!」她一面大聲說著感謝,一面珍視地摸著眼前的書。

眼前的這一幕,不禁讓人期待,或許來日,能與她在書店不期而遇,見證彼此把書本蝕刻進生活裡的樣子。

▇阮鳳儀推薦書單總覽:

  •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廖瞇,遠流出版。【內容簡介➤
  • 《厭女:日本的女性厭惡》,上野千鶴子,聯合文學。【內容簡介➤
  • 《始於極限:跨越社會習以為常的「邊界」,當代女性如何活出想要的人生》,上野千鶴子、鈴木涼美,悅知文化。【內容簡介➤
  • 《名為世界的地方》,蕭熠,時報文化。【內容簡介➤
  •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吳曉樂,鏡文學。【內容簡介➤
  • 《兩個女人住一起:非關愛情的同居時代》,金荷娜、黃善宇,時報文化。【內容簡介➤
  • 《侯孝賢談侯孝賢:給電影工作者的備忘錄》,侯孝賢、卓伯棠,雙囍文化。【內容簡介➤
  • 《小津安二郎劇本集》,小津安二郎,印刻出版。【內容簡介➤
  • 《生命之詩:李滄東原創劇本書,含劇照+李滄東執導手記》,李滄東,馬可孛羅出版。【內容簡介➤
  • 《阿育吠陀七型人:從體質洞悉性格,發揮個人優勢,開創平衡的幸福人生》,莎拉.庫賽拉,橡實文化。【內容簡介➤
  • 《創造力的修行:打開一切可能》,里克.魯賓,大塊文化。【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人物》當我們變老,當藝術留下存在:楊純鑾《此刻.我在》藝術與照護相遇

如果我也活到90幾歲,我會想什麼?會希望怎麼生活?會變成什麼樣的老人呢?——這是從事藝術照護多年的楊純鑾,想問自己的話。

原本擔任護理師的楊純鑾,因為在加護病房見到太多驟逝的生命,毅然決定追求一個沒有遺憾的人生。1996年,她放下工作飛往法國就讀語言學校,隔年考進藝術學院,5年後,於巴黎賽爾茲高等藝術學院畢業回台,投身藝術創作,身兼美術館工作。2009年她再度赴法修習藝術治療,2011年返台後,一邊重拾護理專業,一邊投入「藝術介入失智照護」相關工作。

今年3月,楊純鑾策畫展出她帶領機構長者創作的藝術展,近日出版同名書籍《此刻.我在:藝術與失智照護的相遇》。書中,她梳理如何將藝術帶入安養機構、陪伴長者的歷程,搭配他們的圖畫、捏陶、插花等作品。文圖輝映,讓人感受到陪伴者與長者的生命交遇,如此溫暖動人。


法國高齡長期照護醫療機構的藝術治療(圖源:《此刻.我在》/南方家園)

➤面對藝術時他們不用幫助

任何人都會變老,對生老病死的坦然,是具護理與藝術雙重背景的楊純鑾,最深的體悟。「每個長者都走過了人生,經歷很多故事。我常常覺得,他們光是活到現在就已做出了貢獻,我的角色不是老師,而是向他們學習。」

那麼,藝術對他們而言是什麼?「我認為所有的治療,最重要的都是自我覺察。藝術最終不也是讓人看見self(自我)嗎?面對他們正經歷的艱難關卡,我是跟他們一起經歷藝術,試著從中找尋力量的人。」楊純鑾以溫和堅定的口吻說。

2018年,楊純鑾以「『此刻.我在』失智長者藝術團體方案設計」獲選國藝會共融藝術專案,先後在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板橋榮民之家帶領長者藝術團體,也針對機構照顧者提供藝術工作坊。

過去幾年來,她的身影總是穿梭在醫院與長照機構間。護理工作下班後,她除了每天5小時的短暫睡眠,便是忙著思考如何帶領藝術團體、準備材料,以及對長者循循善誘,讓他們從幾乎與外隔絕的靜默中探出頭,與世界接線。

相較於過去在美術館從事兒童藝術教育,孩子們表現的精力旺盛,長者則囿於體力與疾病,常常不願意動手。楊純鑾苦笑,「若我有什麼挫折,就是來自於他們沒反應。」因此為了「破關」,她就像個不斷打怪解題的人,遇到陰天長輩心情低落,她就先帶領他們肢體活動。因為食物容易引起共鳴,有時她改為創作料理,先在家試用各種水果和材料,設計果凍製作課程,或者為了降低難度,以麵糰取代陶土讓長者捏塑。還有因應不同操作性,不論水彩、粉彩、蠟筆或作畫的紙質等媒材,都要再三琢磨。


採訪地點約在楊純鑾會定期教課的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當老人家們在起居層活動時,我們借用了他們的活動中心進行採訪。

「藝術的範圍很廣,重點就是要刺激感官知覺、讓他們有所表達。」但最難的終究是現場的引導應變。楊純鑾描述,一開始機構的照服員不免「提醒」她,「有的阿公脾氣大,有的阿嬤根本不說話也不動,事情沒有妳想的那麼簡單喔!」

面對生活和語言能力下降的長者,確實挑戰很大。她笑說尤其是榮民之家的許多超高齡長者重聽,她上課都要用吼的。但她畢竟是長年待在精神病房的護理師,不怕衝突場面,也熟悉會談技巧,「有時他們突然大發雷霆,或抱怨發怒,我都保持開放心態。因為藝術就是表達情感,憤怒也是一種情感,我尊重他們所有的情緒,接受這個過程不一定和樂。」

相對地,楊純鑾要求照護人員「絕不幫忙」,「因為幫忙就是降低他們的能力。我們不用怕錯,而是給他們自由,讓他們在揮灑中,感到安全。」因應失智與高齡的身心狀況,她設計「自畫像」、「家的樣子」等主題,激發他們的創作欲,「因為華人社會重視家庭,他們談起父母、伴侶和孩子時,總是充滿回憶,勾動最深處的情感。」

從他們樸拙的筆觸,和創作中坦露的隻字片語,確實能感受到這些長者心中強烈的感情。書中描繪他們不論是對著鏡子描摹自己,羞赧地說「我很醜」,或畫出童年記憶裡「溫柔的媽媽」,甚至闊別的家鄉院子裡的那棵樹,都讓旁人驚覺:「原來他們還記得!」用積木一起堆出家園的集體創作,則讓他們藉由觸覺、堆疊的練習,重塑空間感,增進與人互動。

楊純鑾說,今年3月展出這些作品時,許多長者的兒女不禁在展場潸然淚下,既感動父母還擁有如此豐富的創作和表達能力,也感傷他們人生記憶的深濃遲重。更有路人驚艷於這些充滿藝術性的作品,竟出自失智長者之手。


今年3月位於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的「此刻.我在」失智長者藝術創作展覽。(圖源:《此刻.我在》/南方家園)

➤面對畫布,此刻在就夠了

楊純鑾回顧留法期間,因實習時被分配到安養機構,意外讓她從「兒童」轉向「高齡」的藝術照護領域。除了因緣際會,近年她照顧罹癌的母親、失智的父親,加上自己年紀漸長,心境也越來越適合陪伴高齡者。

尤其父親的失智歷程帶給她很大衝擊。「被爸爸遺忘是很深的傷痛。他從失智到中風、失語、癱瘓的病程很快,最後他住進護理之家,大多時候雙手被約束在床上。我常想,若是那雙手,可以早點讓他捏捏土、畫畫、碰一些媒材,會不會好些?」在臨床護理現場,她深知「約束」是不得已,「但是,有什麼能讓約束可以少一點?」親歷之痛,推動著她持續在這條路上前進。

楊純鑾回憶面對父親的失語、失智,她往往好奇:「他在想什麼?」回頭看自己的藝術創作,不也常聚焦於「在消逝中尋找存在的事物」這類主題嗎?她能同理失智長者面對空白畫布時,猶如迷途般的恐懼,也明白他們可能一轉頭就會忘了眼前這幅畫是自己所繪,「他們失去了認知能力,但當下的感受卻仍存在。」雖然疾病令人傷懷,但這不就是人生?「只要此刻,我在,就夠了。」

不過,楊純鑾特別釐清台灣對「藝術治療」的迷思。她表示國內專業學習的管道有限,也沒有明確國家認證的執照,而民間則對藝術治療有過多美好想像,「不是畫畫就是藝術治療,藝術治療也不是萬靈丹,不見得適合每個人。」

相較於「治療」對應著「疾病」,楊純鑾審慎地將自己的計畫定位為「藝術介入照護」,這也是承襲自法國「文化在醫院」這項國家計畫的觀念——將藝術文化作為共融、關照的一個方式,同時藝術家本身也藉此實踐自己的創作,或說,以社會行動作為藝術創作的形式。

而這樣的藝術「介入」,除了減緩疾病造成的退化、提升長者生活品質,也可進一步與醫療結合,例如將失智者所創作的圖像、捏塑等表現納入研究分析,幫助醫療診斷等。


募集數位相機給失智長者使用,讓他們能仔細觀察周遭,與環境產生連結。(圖源:《此刻.我在》/南方家園)

➤「老年」是文明的展現

在法國生活感受到的文化差異,則讓楊純鑾反思台灣當前的社會價值觀。她認為,法國文化看重整個「人」,以及家庭與工作的平衡,不把休息當作懶惰,但工作時全力以赴,「例如我在藝術學院的同學,一進工作室可以十幾個小時不休息,或為了進圖書館在大雪中排隊。」台灣社會則有點陷入追求數字與表象的焦慮,以數據為目標做事,從小教育不夠重視「我是誰」的自我探索。

一個社會如何看待「老年」,更是文明的展現。

楊純鑾描述當年在法國實習的那間大型養護中心,硬體設備和照護品質都很好,除了醫師外,配備有心理師、職能治療、藝術治療等專職人員等,入住的長者多能坦然接受「這就是我的老年」。反觀台灣的照護機構,數量、品質不一,加上多數人一輩子以家庭為重,視離家為畏途,住進安養院若非無奈「為了不麻煩孩子」,也常帶著濃濃傷感。

更令她心驚的是,她曾在台灣某個場合遇到一位「貴婦」當面質問她,為何不從事兒童藝術教育,而要把心力花在這些「終究要死的老人」身上?

「如果一個社會沒有把老人照顧好,這個家庭沒能安頓好,家中的下一代如何能好好工作?」楊純鑾感慨,「其實相較於老人,我更擔心我們的年輕人。」她盼望台灣社會可以慢下來,擴大視野,沉澱心情,年輕人能脫離「競爭」或「躺平」的M型化兩極端,更自我覺察、接受自己。

台灣走向高齡社會,楊純鑾陪伴長者,也從他們身上,學習準備自己的老去。「現在開始就認真地活,學習『原諒』,原諒自己和他人,不要讓過不去的糾結帶到老年生活。」陪伴父母終老的歷程,則讓她發現因過去相處太少,以致照顧時不清楚他們真正的喜好,因此更能體認:「人生留到最後的記憶不是功名,而是生活平凡片刻中的情感。」

去年起,楊純鑾有感於時間心力有限,選擇離開護理工作,全心投入藝術介入照護,以及藝術醫療跨域合作的培力計畫。回想當年負笈法國,原以為就此離開醫療,如今她帶著溫暖的笑容說:「很感謝上天,讓我能夠結合這兩個領域。」

因為「共感」,楊純鑾溫柔承接了所有人最脆弱的部分——親人的老與病。面對人生無可避免的老病,我們需要的除了醫療,還有一份寬解與接受,而藝術的陪伴,或能在這條漫漫長路上,帶給我們自癒癒人的能量。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此刻・我在:藝術與失智照護的相遇
Here I Am, at this Moment: Encounter of Art Intervention in Dementia Care
作者:楊純鑾
出版:南方家園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楊純鑾

畢業於法國國立巴黎賽爾茲高等藝術學院,目前為陽明交通大學護理博士候選人。

具護理與藝術治療背景的藝術創作者。因熱愛藝術,放下護理至法國全心探索藝術,因緣際會,再回到醫療現場。多年的藝術創作、藝術教育與臨床照顧經驗,體驗藝術的力量與可能,繼之進行藝術與照顧的相關研究,逐步實踐藝術與醫療照顧跨領域結合。

個人藝術創作以錄像為主,探討「消逝與存在」、「脆弱與生命力」。2009年開始於法國進行失智藝術治療研究,2011年返臺後持續高齡族群的藝術介入,2018年起主持共融藝術計畫,進行失智藝術團體,期望從實務經驗中找到適合臺灣文化的長者藝術介入模式。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11-19 18:30
報導》2024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 文學類 入圍名單公告

台灣法語譯者協會主辦的「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Prix de la Traduction ATTF–BNP PARIBAS)公布2024年非文學類入圍名單,共有5部作品進入決選。


製表:Openbook閱讀誌

➤文學類第7屆,譯作類型多元,出版社眼光獨到

今年文學類評審團由台灣法語譯者協會之三位會內專家所組成,分別為清大中文系副教授羅仕龍、中央法文系教授甘佳平,以及師大歐文所兼任助理教授黃慧玉。初選階段的評定首先檢視譯作是否忠實呈現原文,接著討論中文譯文之達與雅。三位評審皆對所有報名作品經過兩週的審閱與評分,最後共聚一堂進行最終綜合討論,自今年符合報名資格的16件參賽作品中,選出5位入圍譯者及翻譯作品。

本屆翻譯獎參賽作品領域多元,包含經典重譯、大眾文學、青少年議題或對自然環境之關注等,文體表現差異性大。整體而言,譯作品質優良,出版社選題視野漸闊,有別以往對法國文學的既定想像。評審表示,樂見此番轉變:出版社雖不斷拓展值得引介之當代法國文學作品,卻未忽略對歷代名作之廣幅關照。今年的作品中,從莫泊桑、沙特乃至艾力克.菲耶,既未偏廢經典、亦能開展當代性,頗值肯定。此外,本屆參賽譯者的背景多元,可見證不同領域多元知識應用於翻譯實踐中,豐富了翻譯多層次之可能面貌與潛在風景。

三位評審經過詳細討論後,選出入圍的5本作品。

➤入圍的5本作品

首先是由黃馨逸翻譯之法蘭西學術院小說大獎得主艾力克.菲耶(Éric Faye)探討人與藝術關係的小說《蕭邦的傳聲者》,以精準且引人入勝的文字,真實地轉述還原了作家的寫作風格,成功帶領中文讀者進入了靈異和理性,藝術和紀實的對決空間。

2021年及2023年曾入圍的譯者林佑軒,今年再次以法國龔固爾文學大獎得主蕾拉.司利馬尼(Leïla Slimani)的作品《夜裡的花香》獲得青睞,評審羅仕龍表示:「譯者巧妙運用語言節奏,在字裡行間織造出流動的視覺美感,以及飽含詩意的音樂性。」

此外,由繆詠華帶來的小說作品《德國幻想曲》(作者:菲立普.克婁代Philippe Claudel)。評審黃慧玉認為:「此譯作展現了精確的法文掌握,並以優美流暢的中文再現原作,翻譯技巧尤其出色,堪稱文學翻譯的典範。」

曾入圍2016年、2018年及2022年翻譯獎的譯者嚴慧瑩,此次帶來法國存在主義巨擘沙特(Jean-Paul Sartre)的長篇小說《嘔吐》。譯者對原文的哲理概念與抽象思維掌握得當,巧妙轉化為原創性的語言與情境,為讀者帶來震撼的閱讀體驗。

最後是由譯者呂佩謙翻譯之法國19世紀寫實主義文學代表作家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的《莫泊桑短篇小說選集2》。「譯者以最貼近原文的方式,真實地再現了莫泊桑散文作品的特色,將人物情感的轉折呈現地細膩到位,是一本讓人可以輕鬆重讀經典的好譯作。」評審甘佳平如此評論。


三位評審與入圍譯作合影(左起:黃慧玉、羅仕龍、甘佳平/圖源:台灣法語譯者協會)

2024年【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決選評審團將由5位會內、會外專家學者組成;在兩個月的詳細審閱後,於2025年1月上旬進行決選會議,選出獲獎者。頒獎典禮則將於2025年2月台北國際書展法國館舉行。

2015年開辦的【台灣法語譯者協會翻譯獎】已邁入成果豐碩的第10年。自2018年正式更名為【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Prix de la Traduction ATTF–BNP PARIBAS)以來,文學類譯作翻譯獎今年已來到第7屆。此獎除獲得國內譯者、出版人與讀者之肯定,法國在台協會及法國巴黎銀行台北分行更是鼎力支持。評選結果獲國內媒體報導,亦年年登上法國出版專業媒體「圖書週報」(Livres Hebdo)及「法國文學翻譯協會」(ATLF)會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