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388 凝視傷痕形狀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

反抗,所以存在
War in Ukraine
劉致昕、《報導者》團隊著,楊子磊攝影,春山出版,56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獨 
本書作者及其工作團隊為最早一批前往戰地採訪、調查烏俄戰爭的台灣報導者。透過實地以及遠端訪談,作者試圖從烏克蘭的觀點理解民主國家對極權強鄰威脅的對抗精神,進而為當代台灣所面臨的國家安全威脅以及挑戰,提供思想參照。【內容簡介

古山子

《大東輿圖》的奇蹟復活
고산자
朴範信(박범신)著,李淑娟譯,印刻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益  
如果說伊能忠敬奠下了現代日本的地理形貌,那麼本書的主角金正浩就在韓國歷史上擔任起同樣的角色。透過歷史長河中飄落的三言兩語,這部歷史小說竄入19世紀朝鮮晚期的風土民情中,在史料與推想中,讓一部重要的輿圖與一位知識人的生命其輪廓、之交織逐步成形。【內容簡介

原來你什麼都不想要

李欣倫著,木馬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書寫婚姻與家庭的崩壞作品、古今中外多不勝數,有些讀來如懺情錄,有些簡直是倖存報告。此書有兩者的驚悚與深情,但更凸顯的是李欣倫真實冷冽卻又圓融的文字能力,層層遞疊、緊扣心境變化的敘事結構。女性在家庭中被強烈壓縮在人妻、人母的性別分工角色中,剪裁壓縮到失去個人形狀的結果就是這本書,但也不僅止於此。這本書不是在抱怨家庭、母職、男人,而是抱怨誤讀、特權與不想要,讀完感覺我們真的需要新的語言與情感來安置這一切。【內容簡介

彼岸

田威寧著,聯經出版公司,32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從《寧視》到《彼岸》,作者以十數年的時間創作出這二部曲,以不迴避的態度直視家族傷痕,甚至將已結痂的疤再次剝開,凝視傷痕的形狀,但未必追究傷痕的成因。《彼岸》追尋遠渡夏威夷的母親與離散家族,勾勒自身成長過程中隱埋的不安感受。與其說是萬里尋母,(不可靠的)記憶更是作品的母題,也是弔詭地成為遠行與人生導航的重要依附。【內容簡介

葛飾北齋の浮世繪設計力

入門學欣賞,藝術、攝影、設計人學會活用超高段的日式美學神髓
北斎のデザイン
戶田吉彥著,李佳霖譯,原點出版,62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實   樂  
此書以近似「解剖」的方式,裡外通透解讀葛飾北齋畫作,從構圖、色彩、線條、當代攝影視角與幾何學,到意匠、季節、人情等美學與文化內涵,全面解析浮世繪中的硬體與軟體。對於期待從歷史文化以外的角度解讀浮世繪作品的讀者來說,此作補充了北齋設計美學的知識。【內容簡介

躁鬱人的機智生活

躁鬱大学
坂口恭平著,謝如欣譯,方智出版,31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實   文   樂   益  
躁鬱過來人現身說法,少了醫者的誇誇其談,多了患友的敏感共情。作者認為躁鬱的根本原因在於「只考慮到自己」,這個觀察一針見血。只要重新發現自己關懷他人的能力,想走出來,就走出來了,而且可能比沒有躁鬱經歷的人更具共情力。【內容簡介

我沒死,只是變成了掃地機器人

地べたを旅立つ 掃除機探偵の推理と冒険
添田信著,王華懋譯,皇冠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這部清爽的小說簡直是卡夫卡《蛻變》的AI進化版,一覺醒來,刑警發覺自己變成了掃地機器人,不但可以wifi上網,還能遠距辦案。這態勢已經不再是存在主義式的虛無淒慘,反而有些元宇宙的輕鬆歡快。Hello, World! 歡迎來到人機一體的美麗新世界。【內容簡介

病毒圈

從COVID-19、流感到愛滋與伊波拉,全面認識在我們身邊的病毒
Virusphere: From common colds to Ebola epidemics – why we need the viruses that plague us
法蘭克.萊恩(Frank Ryan)著,范明瑛譯,貓頭鷹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新冠疫情以來已有許多出版品聚焦病毒與傳染病的議題,大多將疫病、病毒視為知識的客體或人類社會的他者,提出認識與抵禦之道,而「病毒」究竟是不是「生物」,也依舊是科學界爭論議題之一。這部著作透過不同病毒(小兒麻痺、肝炎、天花、伊波拉等)討論「病毒共生演化」,提出重新理解病毒的方式:不只將之與疫病連繫在一起,也要視之為生物圈的一部分,理解病毒如何影響生物界共生演化。是一部刺激思考、清晰易讀的生物科普佳作。【內容簡介

聽,傷痕在說話

呂立的兒少保護醫療現場紀實,守護受虐兒,重拾家的力量
呂立著,親子天下,400元
推薦原因: 議   實   益 
此書透過醫師作者親身觀察、記錄25則兒少受虐案例,帶出社會制度的諸多破口與補缺的可能性。例如兒童虐待不是因為有身體心理的傷痕才成立,疏忽其生活就已跨過虐待的界線。書中這些故事讀來或許就像其他千百個創傷故事一般,會讓讀者很快將兒少受害者化、脆弱化,但作者更想強調的是兒少生命權的積極認識。【內容簡介

九十挺立,繼續舞向終點

薇薇夫人自備快樂的不老晚年
樂茝軍 (薇薇夫人)著,天下生活,38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薇薇夫人對於好幾個世代的少男少女、家庭主婦、職業婦女來說是十分重要的陪伴,在主要報紙的專欄、各種寫作媒介中留下台灣社會數十年的情感關係與性別認同記憶,這些人生的智慧如何延續到跨過90歲的老年生命階段?此書基於退休25年,以及一人獨居的生活累積而來,因為作者在家庭、情感生活的長期耕耘,更凸顯與讀者對話的能力,在個人的生活觀察中總能帶出與社會與他人的連結,十分具說服力,也令人欽羨活到老也活得好。【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三十年後的新眼光:《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

近兩年,我注意到新一代的影評人/影迷們,不再人人是宮崎駿迷、對他的作品如數家珍了。這其實也合理:假設最積極看片寫文章的影評新秀平均是24歲,兩年前登場的約莫是1996年次——對他們而言,《神隱少女》(2001)已經是「懂事前」的電影了。那些我輩「看著長大」的、巔峰時期的宮崎駿經典,已經都是過去式,即使聽過(或甚至看過),但畢竟不是他們的鄉愁。

一方面,我明白這是時代必然,深愛電影的我們也許有一半愛的是自己的回憶;另一方面,我一直對如何歸納這兩代間的眼光差異,好奇且困惑著。直到翻開《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意外發現,這本書解決了我許多疑問。

這是一本脫胎自podcast系列的書。2018年夏天,兩位年輕的英國影評麥可.里德(Michael J. Leader)與傑克.康寧漢(Jake Cunningham)創立了《Ghibliotheque》(ジブリ文庫)這個podcast,用18個月時間,一部一部造訪、探討吉卜力工作室所有的長片。

 

里德與康寧漢都是數位/紙本/影音/文字多棲的評論者,在權威媒體比如《Sight & Sound》、《Little White Lies》、《Empire》與《The Independent》上寫評與製作短片,兩人也都有豐富的podcast經驗。但他們之間有個巨大差異:里德是資深的吉卜力迷,而康寧漢多年來只看過一部《龍貓》。

2001年《哈利波特:神祕的魔法石》上映當時,里德看了同學間輾轉傳閱的《魔法公主》3區DVD(大家還記得DVD是有分區的嗎?),覺得後者比前者厲害。從此,他一部一部蒐集吉卜力作品,不但成為專家、專訪過高畑勳,還在2013年威尼斯影展看了《風起》的國際首映。當他發現自己的同事康寧漢竟然對這間「史上最偉大的動畫工作室」一無所知,「我臉上的表情,我們彼此都終身難忘。」

恰好,2018年夏天,里德正在為英國電視台Film 4的「吉卜力回顧影展」規劃線上宣傳,於是他想:何不把我的熱情全部結合起來?遂有了《Ghibliotheque》這個podcast。

每集節目的前半,里德會簡介電影劇情,並娓娓道來該部作品的創作成因、吉卜力當時的經營階段、相關人物的幕後趣事,以及上映後的票房與口碑。節目後半則是康寧漢的「影評」時間,以初識者的眼光分享感想,給予分析評論。最後還會有個排名單元,兩人一部部為看過的作品排名;節目終了後,里德還會提供一則軼事(trivia)作為彩蛋,比如《天空之城》近年在日本電視台播映,總會在推特上引來瞬間爆量的「#バルス」影迷傳統。

這樣的節目結構,十分完整地延續到《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書中,每一部作品都有時代背景介紹,創作和發行的策略,以及放在吉卜力30多年歷史中的意義。原先podcast是兩個聲線溫柔的大男孩自在的對話,他們看片的順序是里德根據主題發想的;收錄成書時則一部部按照年份時序,成了架構清晰的「電影導覽手冊」,也更能觀察到宮崎駿、高畑勳兩位大師與幾位新秀之間輪替、嘗試交棒的意圖軌跡。

對我來說,這本書更重要的價值是:得以透過不只一套、而是兩套全新的眼光,回看這些作品。可想而知,初見這些作品的康寧漢總是驚喜連連,至於身為「專家」的里德,儘管也是帶著崇敬,但他看待吉卜力的角度很值得玩味,和我個人的觀點不盡相同。

譬如,他們對《神隱少女》的收尾略有失望,覺得一切解決得太突然而且交代不清;我則是相信:當千尋「想起一切」之後,宮崎駿在乎的情節動力已經收束完畢,後面的猜謎與歸途都只是「餘韻」,根本不是重點。


《神隱少女》(圖片來源:吉卜力工作室

譬如,他們心目中的鈴木敏夫像個神祕的英雄,總能想出厲害的行銷策略,或在背後運籌帷幄將資源都打通、佈置到位,是「本podcast的隱藏MVP」。我卻想像他像個無怨無悔的伯樂,因為戀慕兩位夥伴的才華,說什麼都要幫他們鋪好前路,斬除後顧之憂。

譬如,他們指出《輝耀姬物語》對自然生態的描繪及高潮戲的「飛翔」意象,以及《風起》的寫實調性與憂傷、曖昧的結尾,是否意味著宮崎/高畑兩人不知不覺影響了彼此,甚至在向對方致敬?對於認定兩位頑固的老頭在惺惺相惜之餘,根本在創作上帶有競爭意識的我來說,這真是壓根兒不會想到的觀點。

若要用個粗略的分類,可以說:我們(至少我本人)看待吉卜力(尤其宮崎駿)的姿態,是「回望」與「仰望」的,而兩位作者所做的,則是「爬梳」以及(身為評論者必要的)「俯視」。

正因為我輩實在太熟悉宮崎與高畑了,熟悉他們各自的複雜、矛盾、苦惱以及脾性,看到作品中的訊息,都會自動理解為他們思想哲學的冰山一角,只憑一段情節、一句對白,很難說準想要表達什麼。相對地,《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的眼光則是從作品去建構作者形象。

這樣的距離感,或許是身為評論者的必要條件。有了這層距離,他們輕易看出從娜烏西卡以降、一脈相承的「宮崎駿女孩」形象,以及《風之谷》和《魔法公主》的精神延續性,甚至是《紅豬》與《風起》的遙遙呼應。他們熱愛高畑勳對階級與身分的觀察,對《螢火蟲之墓》、《平成狸合戰》與《輝耀姬物語》有著極高的評價。他們還指出《神隱少女》和《霍爾的移動城堡》中的愛情關係,跟以往宮崎駿筆下「兩小無猜」的氣味很不一樣,千尋、蘇菲這兩位精神獨立的女性,為了情郎都變得奮不顧身——這點,我還真沒想過。

儘管一再強調每一部都喜歡,但里德與康寧漢最鍾愛的吉卜力作品,是《龍貓》、《魔女宅急便》、《波妞》等等精純而且專心(他們用的詞彙是Laser focused)的小品,以及《螢火蟲之墓》和《紅豬》這樣奠基於歷史的探索。這在書中的字裡行間可以輕易感受到:「它是純然美好的經驗」(龍貓)、「這是吉卜力作品裡最發人深省的一個畫面」(螢火蟲之墓)、「她是所有吉卜力人物的原型」(魔女宅急便)……

20年來,我一直認定即使《神隱少女》是宮崎駿藝術成就的巔峰,但《魔法公主》及其思想核心,才更是他一生創作的追求。如今,《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讓我意識到,如果更專心地看作品本身,則這些經典各有它們臻至化境的魅力,這是戴上「脈絡」濾鏡的我反而忽略的。


《魔法公主》(圖片來源:吉卜力工作室

也是由此,我試著理解開篇提到的新一代影迷們,對吉卜力會是怎樣的感受。拿掉「這是我的童年」的濾鏡後,這些作品就得以各自的主題,與抵擋時間考驗的能力來決勝負了。如果我們都認同,所謂「大師」應該是讓每一代影迷自己去認識和認定、而非無條件地接受前人的公認,那麼這樣一本書,就扮演了很好的輔助。

還有個理由讓我一翻開《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就覺得羨慕又嫉妒——去年春天,當我們在為《釀電影》企劃宮崎駿專題的季刊時,發現要拿到劇照的使用授權簡直難如登天。但這本書不但圖文並茂,一張千尋與無臉男在滿目瘡痍的餐廳對峙的大跨頁,圖說寫著:這才叫「跨頁圖案」啊!——如此霸氣,而且識貨,同為粉絲真的只能服氣了。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
Ghibliotheque: Unofficial Guide to the Movies of Studio Ghibli
作者:麥可.里德、傑克.康寧漢(Michael Leader, Jake Cunningham)
譯者:李達義
出版:黑體文化
定價:8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麥可.里德(Michael Leader)

專業作家、廣播人與重度吉卜力粉絲。他的文章散見於《視與聽》(Sight & Sound)和《白色謊言》(Little White Lies)雜誌,也可在Podcast節目《真理與電影》(Truth & Movies)聽到他的聲音。他是小點工作室(Little Dot Studios)的資深製作人,也是英國廣播公司(BBC)iPlayer迷你紀錄片系列作品Inside CinemaInside Game的監督。

傑克.康寧漢(Jake Cunningham)

從事電影和廣播相關工作的作家與製片。他在小點工作室的製播內容聚焦於電影的Podcast節目和評論影片。他曾與第四頻道(Channel 4)、柯松電影院(Curzon Cinemas)和英國獨立電影獎(British Independent Film Awards)一起製作Podcast;並為英國廣播公司、《白色謊言》雜誌撰寫電影文章。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09-08 10:30
話題》詩田的筆耕者吳晟:「他們在島嶼寫作」紀錄片《他還年輕》的寫實與寫意

彰化溪洲的春天又來到吳晟家的三合院,日常的莊稼生活,伴隨著小孫女牙牙學語,狗兒悠閒的漫步,詩人的生活拉開序幕,一如自然的節奏。春夏秋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順應著生態的呼吸,野性的呼喚,回到人親土親地的純樸本真。

從詩人最知名的詩作〈負荷〉朗誦起,三個小孩是父親最甜蜜的牽掛,孩童的歡聲笑語一如春天。導演林靖傑從「甜蜜的負荷」破題,畫面是插秧的季節,培育下一代的心情也如同植栽幼苗,細心呵護使其成長。鏡頭帶到正在農田割草的詩人妻子莊芳華,談到另一個重要的作品〈農婦〉,將婆媳兩代女性的生命交疊,突顯兩位重量級農婦在詩人創作中的份量。

然而生命中的意外總是突如其來。導演拍攝期間正值北農事件,原本的拍攝大綱幾乎重擬,彷彿是老天爺的安排,考驗著導演與詩人要如何處理生命的低谷。詩人作為父親的焦慮與憂心,在鏡頭前直言不諱,種種中傷,羞辱及輕蔑幾乎使詩人無法再繼續紀錄片的拍攝。憂心忡忡的父親無法為兒女抵擋流言蜚語,生命的挫折無情摧折打擊,在這生命的驚駭轉彎處,導演忠實記錄這個歷程。

走入炎炎夏日,田園濃濃的綠意,詩人導覽純園,介紹毛杮、烏心石,懷抱壯志要遍植樹林,恢復土地生機。另一方面則仍受北農政治事件的干擾,心情不定,陰霾未散。文學在此時有可能是那個救贖的角色嗎?將整個事件過程書寫出來,寫完也就不再執著。委曲的心情偶爾被女兒提醒,總之這苦難是要概括承受,要有肩膀承擔。

此段搭配〈曬穀場〉一詩,詩人以道地台語朗讀,原本平靜晴朗的院落,突然晴天霹靂,變幻不定的天色,讓曬穀場瞬間變成驚惶的運動場。生命的挫敗意外,一如變幻莫測的天氣,看天吃飯的農民要懂得順應自然,對突如其來的刮風下雨淡然處之。面對不如意的各種經歷,心情的低潮,以自然為師,學習試著放下與接受。這個父親/詩人/農夫的複合視角貫穿整個紀錄片,深情凝視著鄉土及兒孫輩。

秋冬時節的篇章,導演著重在詩人中晚年對土地的觀察記錄——濁水溪筆記,實地走訪當年吳晟及莊芳華兩人追蹤濁水溪身世。從上游、中游到下游,這裡的石墩見證兩人年輕時攜手的身影,至今依然相依相偎。從上游的奧萬大、向天圳到最後的出海口,綠意盎然的生態漸漸消失,雨量豐沛的台灣卻處處是乾涸的河床,彰化大城鄉出海口處沼澤飽受污染早已不見生機,僅剩幾棵植物苦苦掙扎求生。

在鏡頭詮釋下,自然田園詩作不僅是一首首抒情的牧歌,同時也充滿艱辛的奮鬥與抗爭,空拍鏡頭看見枯竭的水源,裸露的河床,氣候變遷,水庫攔截所帶來的影響,水資源即將匱乏,中科搶水抗爭,國光石化與搶救白海豚,生態與經濟之間的糾葛拉据。各種抗爭與濁水溪筆記交互穿插,鏡頭的深情凝望,一如那位焦灼的父親,對於土地的關愛之情溢於言表。詩人說請離開書房,走入廣袤的田野,探望農人,拜訪美好的鄉土,用實際的足跡介入、印證,進而反思生命的奧義。

詩人回首創作的來時路,〈吾鄉印象〉刊登於瘂弦主編的《幼獅文藝》,飛向溫哥華拜訪當時文壇泰斗瘂弦,感恩當年大力支持其創作,不吝版面,將十首詩盡皆刊出。當瘂弦以富磁性的聲音朗讀,兩位老友一壺清茶話當年,世紀的友誼令人動容。

詩人再拜訪住在愛荷華的聶華苓,九十多歲的高齡仍以熱情笑聲迎向詩人,一同閱讀其鄉土詩作,回憶國際愛荷華寫作工作坊的交流,詩人老叨念著想回家,導演在此呈現鄉土情懷如何的愈本土愈國際。

再次回到當年愛荷華簡樸的作家單人宿舍,對著髮妻深情款款朗讀情詩,一句句如同思鄉心切的家書。吳晟含情脈脈的神情疼惜妻子的手,師母既感動卻又不失少女嬌嗔說道:「現在(手)也還很纖柔啊!」影片細膩呈現跨世紀的真摯親情與友情,對比先前政治口水及媒體喧嘩,還有窺伺及看客心態的浮躁人心。

導演以詩意的畫面佐以童音稚語、鳥聲蟬鳴呈現詩人的田園交響曲,警語般的空拍鏡頭呈現僅存黯淡枯枝的蚵田,提醒珍愛這片美好的鄉土。以四季的遞嬗為經,濁水溪筆紀為緯,縱橫交織吳晟的生命歷程與終極關懷所在。

人生的際遇總是有高潮有低潮,在種種不如意事件,生態浩劫抗爭中,導演適時穿插流暢抒情的鋼琴配樂,激越的吉他抒懷,巧妙地將「他永遠年輕」與「芳華永在」淡淡的點點滴滴地以琴聲歌聲伴隨。親情永遠滋潤詩人的心田,也首尾呼應那甜蜜的負荷,既是親人之情也是鄉土之愛。

隨著四季流轉,人生如同季節的循環,春天萌芽,夏天茁壯,秋天豐收,冬天霜盡,最後鏡頭凝視祖孫把玩的枝幹,象徵鄉情鄉心將代代承襲,生生不息。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黃儀冠(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副教授)
2022-09-07 10:3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