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三十年後的新眼光:《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

2022-09-08 10:30

(林鈺馨攝)

近兩年,我注意到新一代的影評人/影迷們,不再人人是宮崎駿迷、對他的作品如數家珍了。這其實也合理:假設最積極看片寫文章的影評新秀平均是24歲,兩年前登場的約莫是1996年次——對他們而言,《神隱少女》(2001)已經是「懂事前」的電影了。那些我輩「看著長大」的、巔峰時期的宮崎駿經典,已經都是過去式,即使聽過(或甚至看過),但畢竟不是他們的鄉愁。

一方面,我明白這是時代必然,深愛電影的我們也許有一半愛的是自己的回憶;另一方面,我一直對如何歸納這兩代間的眼光差異,好奇且困惑著。直到翻開《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意外發現,這本書解決了我許多疑問。

這是一本脫胎自podcast系列的書。2018年夏天,兩位年輕的英國影評麥可.里德(Michael J. Leader)與傑克.康寧漢(Jake Cunningham)創立了《Ghibliotheque》(ジブリ文庫)這個podcast,用18個月時間,一部一部造訪、探討吉卜力工作室所有的長片。

 

里德與康寧漢都是數位/紙本/影音/文字多棲的評論者,在權威媒體比如《Sight & Sound》、《Little White Lies》、《Empire》與《The Independent》上寫評與製作短片,兩人也都有豐富的podcast經驗。但他們之間有個巨大差異:里德是資深的吉卜力迷,而康寧漢多年來只看過一部《龍貓》。

2001年《哈利波特:神祕的魔法石》上映當時,里德看了同學間輾轉傳閱的《魔法公主》3區DVD(大家還記得DVD是有分區的嗎?),覺得後者比前者厲害。從此,他一部一部蒐集吉卜力作品,不但成為專家、專訪過高畑勳,還在2013年威尼斯影展看了《風起》的國際首映。當他發現自己的同事康寧漢竟然對這間「史上最偉大的動畫工作室」一無所知,「我臉上的表情,我們彼此都終身難忘。」

恰好,2018年夏天,里德正在為英國電視台Film 4的「吉卜力回顧影展」規劃線上宣傳,於是他想:何不把我的熱情全部結合起來?遂有了《Ghibliotheque》這個podcast。

每集節目的前半,里德會簡介電影劇情,並娓娓道來該部作品的創作成因、吉卜力當時的經營階段、相關人物的幕後趣事,以及上映後的票房與口碑。節目後半則是康寧漢的「影評」時間,以初識者的眼光分享感想,給予分析評論。最後還會有個排名單元,兩人一部部為看過的作品排名;節目終了後,里德還會提供一則軼事(trivia)作為彩蛋,比如《天空之城》近年在日本電視台播映,總會在推特上引來瞬間爆量的「#バルス」影迷傳統。

這樣的節目結構,十分完整地延續到《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書中,每一部作品都有時代背景介紹,創作和發行的策略,以及放在吉卜力30多年歷史中的意義。原先podcast是兩個聲線溫柔的大男孩自在的對話,他們看片的順序是里德根據主題發想的;收錄成書時則一部部按照年份時序,成了架構清晰的「電影導覽手冊」,也更能觀察到宮崎駿、高畑勳兩位大師與幾位新秀之間輪替、嘗試交棒的意圖軌跡。

對我來說,這本書更重要的價值是:得以透過不只一套、而是兩套全新的眼光,回看這些作品。可想而知,初見這些作品的康寧漢總是驚喜連連,至於身為「專家」的里德,儘管也是帶著崇敬,但他看待吉卜力的角度很值得玩味,和我個人的觀點不盡相同。

譬如,他們對《神隱少女》的收尾略有失望,覺得一切解決得太突然而且交代不清;我則是相信:當千尋「想起一切」之後,宮崎駿在乎的情節動力已經收束完畢,後面的猜謎與歸途都只是「餘韻」,根本不是重點。


《神隱少女》(圖片來源:吉卜力工作室

譬如,他們心目中的鈴木敏夫像個神祕的英雄,總能想出厲害的行銷策略,或在背後運籌帷幄將資源都打通、佈置到位,是「本podcast的隱藏MVP」。我卻想像他像個無怨無悔的伯樂,因為戀慕兩位夥伴的才華,說什麼都要幫他們鋪好前路,斬除後顧之憂。

譬如,他們指出《輝耀姬物語》對自然生態的描繪及高潮戲的「飛翔」意象,以及《風起》的寫實調性與憂傷、曖昧的結尾,是否意味著宮崎/高畑兩人不知不覺影響了彼此,甚至在向對方致敬?對於認定兩位頑固的老頭在惺惺相惜之餘,根本在創作上帶有競爭意識的我來說,這真是壓根兒不會想到的觀點。

若要用個粗略的分類,可以說:我們(至少我本人)看待吉卜力(尤其宮崎駿)的姿態,是「回望」與「仰望」的,而兩位作者所做的,則是「爬梳」以及(身為評論者必要的)「俯視」。

正因為我輩實在太熟悉宮崎與高畑了,熟悉他們各自的複雜、矛盾、苦惱以及脾性,看到作品中的訊息,都會自動理解為他們思想哲學的冰山一角,只憑一段情節、一句對白,很難說準想要表達什麼。相對地,《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的眼光則是從作品去建構作者形象。

這樣的距離感,或許是身為評論者的必要條件。有了這層距離,他們輕易看出從娜烏西卡以降、一脈相承的「宮崎駿女孩」形象,以及《風之谷》和《魔法公主》的精神延續性,甚至是《紅豬》與《風起》的遙遙呼應。他們熱愛高畑勳對階級與身分的觀察,對《螢火蟲之墓》、《平成狸合戰》與《輝耀姬物語》有著極高的評價。他們還指出《神隱少女》和《霍爾的移動城堡》中的愛情關係,跟以往宮崎駿筆下「兩小無猜」的氣味很不一樣,千尋、蘇菲這兩位精神獨立的女性,為了情郎都變得奮不顧身——這點,我還真沒想過。

儘管一再強調每一部都喜歡,但里德與康寧漢最鍾愛的吉卜力作品,是《龍貓》、《魔女宅急便》、《波妞》等等精純而且專心(他們用的詞彙是Laser focused)的小品,以及《螢火蟲之墓》和《紅豬》這樣奠基於歷史的探索。這在書中的字裡行間可以輕易感受到:「它是純然美好的經驗」(龍貓)、「這是吉卜力作品裡最發人深省的一個畫面」(螢火蟲之墓)、「她是所有吉卜力人物的原型」(魔女宅急便)……

20年來,我一直認定即使《神隱少女》是宮崎駿藝術成就的巔峰,但《魔法公主》及其思想核心,才更是他一生創作的追求。如今,《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讓我意識到,如果更專心地看作品本身,則這些經典各有它們臻至化境的魅力,這是戴上「脈絡」濾鏡的我反而忽略的。


《魔法公主》(圖片來源:吉卜力工作室

也是由此,我試著理解開篇提到的新一代影迷們,對吉卜力會是怎樣的感受。拿掉「這是我的童年」的濾鏡後,這些作品就得以各自的主題,與抵擋時間考驗的能力來決勝負了。如果我們都認同,所謂「大師」應該是讓每一代影迷自己去認識和認定、而非無條件地接受前人的公認,那麼這樣一本書,就扮演了很好的輔助。

還有個理由讓我一翻開《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就覺得羨慕又嫉妒——去年春天,當我們在為《釀電影》企劃宮崎駿專題的季刊時,發現要拿到劇照的使用授權簡直難如登天。但這本書不但圖文並茂,一張千尋與無臉男在滿目瘡痍的餐廳對峙的大跨頁,圖說寫著:這才叫「跨頁圖案」啊!——如此霸氣,而且識貨,同為粉絲真的只能服氣了。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
Ghibliotheque: Unofficial Guide to the Movies of Studio Ghibli
作者:麥可.里德、傑克.康寧漢(Michael Leader, Jake Cunningham)
譯者:李達義
出版:黑體文化
定價:8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麥可.里德(Michael Leader)

專業作家、廣播人與重度吉卜力粉絲。他的文章散見於《視與聽》(Sight & Sound)和《白色謊言》(Little White Lies)雜誌,也可在Podcast節目《真理與電影》(Truth & Movies)聽到他的聲音。他是小點工作室(Little Dot Studios)的資深製作人,也是英國廣播公司(BBC)iPlayer迷你紀錄片系列作品Inside CinemaInside Game的監督。

傑克.康寧漢(Jake Cunningham)

從事電影和廣播相關工作的作家與製片。他在小點工作室的製播內容聚焦於電影的Podcast節目和評論影片。他曾與第四頻道(Channel 4)、柯松電影院(Curzon Cinemas)和英國獨立電影獎(British Independent Film Awards)一起製作Podcast;並為英國廣播公司、《白色謊言》雜誌撰寫電影文章。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