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S6EP7》漫畫家穀子、CCC創作集主編温淳雅、編輯林宜柔/台漫隨你看、隨你抖內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習慣用手機或電子載體看漫畫呢?或者你仍然是一位堅定的紙本愛好者?韓國為手機介面發展出的條漫文化,為全世界喜愛漫畫的國家帶來巨大衝擊,《CCC創作集》於2020年轉為數位平台,今(2022)年4月也迎來一次大型的改版。閱讀隨身聽特別邀請到漫畫家穀子、《CCC創作集》主編温淳雅及編輯林宜柔,一起聊聊數位漫畫,穀子還分享了不同階段的創作思考以及為了蒐集資料勇跑男女同志酒吧的有趣故事,相當精采,請別錯過了。

【精彩內容摘錄】

➤從米宗子到穀子,從《莉莉絲與夏娃》到《無能戀愛諮商中心》

温淳雅:目前平台上的作品大概是170幾部,一直往上累積,經常性更新的作品大概15到20部。CCC編輯部不是很大的組織,製作能量大約維持在這個程度,今年4月中大型改版後,希望跟整個台灣的漫畫產業做橫向合作,設立品牌專區,未來有越來越多作品進來到我們的平台,讓《CCC創作集》變成台漫閱讀的集中地。

穀子:我最早在網路上用的筆名是「米宗子」,「穀子」則來自我的Facebook粉絲專頁。創立粉專時,我想換個名字出發,也因為我最早在網路上發表的作品都以穀子的粉專為主,傳閱度比較高,所以大家都叫我穀子。

本來是希望普遍級的作品叫米宗子,偏成人主題的就叫穀子,在編輯認為對讀者來說不好記,索性全部統一為「穀子」。

我的作品的交集,都有「性」這個元素,《無能戀愛諮商中心》是比較輕鬆歡樂搞笑的,以前有部作品《莉莉絲與夏娃》,是讀者普遍認為比較嚴肅的。

《莉莉絲》主要是以女主角的第一人稱為敘事視角,她就讀嚴格的天主教女校,在封閉環境下長大,雖有自己的想法,但性的意識卻沒辦法表達出來,引發了一場悲劇,她又無法向外求助,只能夠把自己鞏固在悲劇裡面。曾有在女校讀書過的讀者在作品下面留言,表示深有同感。

《T子%%走》、《莉莉絲與夏娃》、《無能戀愛諮商中心》這幾本風格跟內容都不相同,對我來說,與其說是思考上的轉變,不如說更像是一種東西畫膩了,想換其他的口味。結束了偏嚴肅的議題後,想換一點歡樂的作品,所以《無能戀愛諮商中心》比較以搞笑為主。《無能戀愛諮商中心》受到歡迎,我一開始感到滿意外的。我的題材比較小眾,以LGBT做核心元素,沒有預期會受到大眾的歡迎。

林宜柔:這部作品圍繞在一群服裝設計系大學生的生活,角色雖然是性少數,但敘述的手法是大眾的,所以可以打中大部分讀者的心。

最初是因為在網路上看到穀子社群軟體上分享的作品,畫了一些Gay跟直女的小故事,都很有趣,所開始跟她邀稿。不過CCC平台目前還沒有辦法上架《T子%%走》這類18禁的故事。那陣子我在看一部四格漫畫改編的日劇《下輩子我再好好過》,故事短短的,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獨立的篇幅。我認為四格漫畫的彈性是很大的,可以做多種變化,很適合在漫畫數位平台上發表,所以當時建議穀子或許可以用四格漫畫的形式發展更長的故事。

➤《CCC創作集》希望成為台漫閱讀的集中地

林宜柔:一般來說,有兩種方式:首先,編輯會找尋有趣的作者並主動邀稿;另一方面,也接受投稿,再由編輯部討論、評估作品的效益、適不適合在平台上發表等等。

温淳雅:CCC的內容開發,早期會蒐集很多題材,跟創作者分享。以前中研院時期會開題材說明會,邀請多位創作者來聽各種各樣的題材,再由他們來提案。

現在做數位平台,平台閱讀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數位平台也不像紙本有篇幅的限制,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作品都可以在平台上發表,所以編輯會在各種場合尋覓適當的合作對象,大量蒐集不同作品:從社群發表的漫畫、同人販售會的作品,甚至是一些已經有商業作品的作者,我們都可能詢問合作意願。

每一季也會開放一次投稿信箱。徵件的時間明確,對創作者來說也是比較好的,可以拿捏準備與正式投件的時間。徵件完後,我們會經過一段很長的討論,評估哪些作品可以進來。編輯部會先做一次討論,認為還不錯、可以孵育的作品,便會跟作者來回地討論故事大綱、人物設定。

編輯部初步處理一輪後,再與編輯委員會的委員討論,決議哪些作品可以開案。確定開案後,便會開始積稿,累積到一定程度後,再上平台發表。穩定發表後,也會依照平台上獲得的回饋,提供作者調整的靈感。

➤長篇漫畫的重要性

温淳雅:《CCC創作集》還需要更往市場銜接,有漫畫製作經驗的人大概也會了解,前製過程非常的長,若故事很快就完結的話,讀者也會意猶未盡,應該讓IP能量擴大,作品的效益拉長。一直做小短篇,對整個台灣漫畫產業的從業人員都有點消耗。


【延伸閱讀】 話題》CCC 數位平台大改版 ,新增付費搶先看,租閱、贊助等功能,歡迎用行動支持喜歡的台漫


➤漫畫編輯都做些什麼

林宜柔:漫畫編輯會陪著作者修改大綱、調整分鏡,完稿、校稿。每一位作者的進度不盡相同,編輯會分別處理不同的事情。

若作品牽涉到專業知識,編輯會帶作品請專家兼修,像我目前負責的《海巫事務所》,故事以擬人化的方式處理海洋生物,內容牽涉到一些海洋生物的知識,比如,珊瑚產卵時,寄居蟹和花枝會不會吃珊瑚的卵呢?我們曾請教《海洋博物誌》的作者李承錄,答案是寄居蟹可能會吃,花枝可能不會吃。類似這種非常繁瑣的內容細節,都需要幫漫畫家留意。

編輯也會根據作品的不同,陪作者進行外地的取材,這是比較有趣的部分。不有趣的部分,則是有大量的行政作業。

➤如果主角是個沒戀愛經驗的處男GAY......

穀子:《無能戀愛諮商中心》的主角,是一位「沒有戀愛經驗的處男」,有一部份Gay的讀者表示,他很喜歡沈青這位男主角,很有帶入感、親切感,跟他周遭的人很像。

其實最早用這個設定,是想翻轉傳統的「後宮漫畫」的格套。我小時候常看的男女類型後宮漫畫,男主角常被笑是處男、大木頭,或嘲諷他是Gay,不然為什麼對漂亮的女主角們無動於衷。從故事設計的角度考量,主要因為男主角若一開始就對某位女主角情定終身的話,那第一話就結束了。為了讓故事進展下去,傳統後宮漫的主角總是三心二意,沒辦法對女主角的求愛產生任何反應。

男主角被笑稱是「沒有用的處男」,我覺得這個觀點很有意思,想說乾脆把它變成真的漫畫題材:男主角是真的Gay,面對周遭的漂亮女生,不可能有任何戀愛感情產生。這種逆轉傳統後宮漫畫的主題,算是比較偏漫畫宅的笑點。

這部漫畫也大量從我自己的大學生活取材,我盡量有把它畫得不要那麼像特定真人。有同學看完這部漫畫後,跑來跟我說:「妳是不是在畫某某某?」我就說:「是喔?你覺得是像某某某嗎?」他回:「對啊,我覺得超像某某某的!」但我其實是在畫這個同學他本人,但他本人沒有發現。雖然有所取材,但也都會經過轉換。

以台灣目前的現況而言,如果要往上一層的話,可能是以影視化為目標吧,我當然也會期待這件事情。《無能戀愛諮商中心》調性滿適合改編的,它以現代為背景,場景的需求量不大,也不太需要特效,各種層面的難度上都不高。

➤文史題材責無旁貸,也會陪伴漫畫家熟悉商業漫畫產製流程

温淳雅:《CCC創作集》的任務有經過調整,過去的任務確實是想把文史的題材、數位典藏的內容,透過漫畫的形式轉譯,到了文策院後,目前整體的策略是希望可以做台灣漫畫產業的策進。數位平台是目前全球的閱讀趨勢,營運數位平台的時效需求是很高的,各種不同內容也都可以嘗試,所以數位平台化後,確實在題材多元性放寬了很多,但也比過去花費更多力氣與資源。

剛剛宜柔提到,我們會跟專家取材,或閱讀、消化論文後再回饋給作者,轉化為故事。這類要花非常多的時間孵育的作品,由CCC來做,我認為是責無旁貸的。另外一個部分,平台既然有比較大的空間了,我們也希望能協助更多新人嘗試商業漫畫製作的流程,在編輯的陪伴下,面對作品的發表、讀者的反映。

《CCC創作集》的作品《蘭人異聞錄》Kinono(左)與《異人茶跡》張季雅一起接受Openbook的專訪,延伸閱讀:好的漫畫家,畫出自己性癖:Kinono與張季雅的誠實豆沙包

➤內容借重各種數位典藏資料庫,平台設立個漫畫出版社品牌專區

林宜柔:作品若是歷史題材的話,編輯會先搜尋網路上免費的圖像資源,比如找出清代畫作,提供作者參考,協助作品能在畫面上盡可能做到時代的還原。

温淳雅:這個優勢也是CCC一直累積下來的。製作不同的題材時,不可能只靠故事本身,要同時建構當時的服裝、街景,甚至物價。CCC累積了這些年,確實有很多資料庫等相關資訊,協助確認細節的史實。

這個不同領域數位典藏的累積很有關係,近年國際上,數位典藏的趨勢,都是朝著公開的方向,因此,可以對應其他國家相同年代的收藏內容,更廣泛地建構該時代的樣貌。

《CCC創作集》數位平台引進了金流系統,讓讀者付費閱讀,甚至是抖內作者。原本平台上已經公開的作品,過去是免費閱覽的,在我們調查讀者的使用傾向後,已公開的部分仍會保持免費,未來在上線的部分,可能會是「付費搶先看」的模式,品牌專區裡面的出版社作品,也會跟電子書一樣,朝付費閱讀的形式。

另一個部分是開設品牌專區,邀請商業出版社上架作品,甚至有些孵育中的作品也可以用連載的方式,在《CCC創作集》刊登。因此,作品量會越累積越多,希望強力打出台灣漫畫的品牌,讓大家知道,現在上CCC平台,可以看到很多台灣漫畫作品。


CCC品牌專區截圖

原本CCC平台上已經公開的作品都是免費,但我們稍微調查過讀者的取向,應該會再做一些調整:已經公開的部分會保持免費,未來上線的內容,則可能會採取付費搶先看的模式,或者品牌專區裡面的出版社作品,會跟電子書一樣,需要付費閱讀。

我們希望跟出版社的關係是互利的,CCC數位平台也像是漫畫產業鏈中的數位基礎建置,讓各家商業出版社都可以使用。若有題材是適合CCC也適合商業出版社,CCC也可採取共製的方式加入。希望從品牌專區的建立,開始跟出版社有合作,除了作品的曝光,也包含展會、版權等資源分享,讓台灣漫畫作品在更跨域的場合出現。


【數位漫畫平台】系列報導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台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星球的孤獨,友伴與浩瀚:馬翊航讀夏曼.藍波安《沒有信箱的男人》

在它恐慌之前,它——它是寧靜的。那時我還無法理解,沒有領會它是多麽浩瀚,體會那所有的白晝、所有的夜晚、所有的風與靜謐。

——娥蘇拉.勒瑰恩〈比帝國緩慢且遼闊〉

➤​宇宙的筆記

在讀夏曼.藍波安《沒有信箱的男人》時,我同時在看丹尼爾.艾弗列特(Daniel Everett)的《別睡,這裡有蛇!一個語言學家在亞馬遜叢林》。夏曼.藍波安的新作,以島嶼人的心靈,流過友善與邪惡交混的「外邦人」,後者以一位(與皮哈拉人相處30年的)外來者的身體,進入皮哈拉人的世界:艾弗列特原本以為是「叢林」的詞「歐一」,其實指涉更大的生物圈、或整體空間;皮哈拉人沒有確切的數字概念,也沒有表達特定顏色的詞彙;宇宙以不同的邊界「米基」劃分出層級。

《沒有信箱的男人》中的達悟宇宙,分成9個空間層次,生活在第五層的善良女神,負責了Ivatas和Irala兩個民族的事物,「我們是獨立的小眾之神」。小女神西.洛伐特,負責之事雖小但重大,她讓人之島上的受孕婦女能夠自然生育,不必再遭遇竹片剖腹、以死亡換新生的難關。此後島上才有了存活下來的母親、一胎以上的孩子,人類像泉水、羊群在島上增加,帶來生氣——這是小說第一章節,夏曼.估拉拉摁傳述的故事,包裹了新生兒從產道中誕出時「pok」的初音,也有為人父母的初名。

說故事的人以外,還有做筆記的人:「月的微光繼續照明人群離去的身影的同時,卻有位異鄉人,正運用月亮微光寫筆記。」那是鹿野忠雄的筆記,在夏曼.估拉拉摁的眼裡是「正在偷竊我的語言智慧」。而仙女洛伐特,也有她的記事簿,紀錄她俯瞰的權責世界裡,所有的生命、祝福與懲罰。他們(小女神、說話人、博物學家)都有其追求的「全部」,是誰的工作有了缺憾?

外邦人的書寫與技術是威脅,遮掩島嶼人的心靈與生命。工具、技術的進入與顯現,從來不缺乏例子。在拓拔斯.塔瑪匹瑪(布農語:Tulbus Tamapima)的《蘭嶼行醫記》(1998)裡,是現代醫療系統與傳統身體撞擊的省思;潘壘導演的《蘭嶼之歌》(1965),則是現代技術的炫奇展示。


夏曼.藍波安(圖片提供:劉嵩)

《沒有信箱的男人》中醒目、帶來複雜痛感的主題之一,是(非自願的)遭逢以及(近於剝奪的)交換,即使交換來的事物似有所幫助(例如斧頭、銀幣),但絕非是利大於弊、以犧牲求進步。那不可逆的滲入,更讓「我們島嶼的靈魂逐漸混濁了」。

相機吸取靈魂,槍彈使受困的人無法動彈,鐵殼船將人帶離島嶼受審,駐在所襲奪了家屋⋯⋯比起神話時間,那不過是百年轉瞬。夏曼.藍波安的寫作(他的說法是向漢語「借貸」)顯然是一種抵抗,一如小說中的各種「取名」:Torii(鳥居)發音像達悟語的「給」,於是鳥居龍藏成為了「給」先生;槍不離身的日本警察被稱作Pawuben/「槍」先生。

賦名是指認,也是在諸多被否定、取消的事物中,取回最小限度的語言之力——但誰都得承認,與達悟人被奪去的聲音比起來,這完全不成比例。

小說分12章,從神話時間到二戰後,匯聚壓縮一次次的浪潮(或災禍),也許夏曼.藍波安的寫作,同樣是一種「筆記」?並非對應書寫文化與知識系統,而更像仙女手中的記事簿(另一個商借的詞?)——縈繞著語言與生命,成為宇宙的一部分。與夏曼.估拉拉摁的任務相同:「把黑色翅膀飛魚神話故事很完整的匯聚,完整的記憶下來,好讓達悟民族有個中心思想,不被其他強悍的外島民族同化,馴化。」

➤共同體到共鳴體

鳥居龍藏有一篇文章〈支那人與紅頭嶼之歷史〉,末尾記錄了這樣的故事:清政府官員曾於光緒三年時赴紅頭嶼勘查,公務結束後,讓一位來自蘭嶼的17歲左右男性,於恆春滯留了3年。由於思鄉情切,他自製竹筏欲從車城航向蘭嶼。但鳥居在蘭嶼時並未見聞此人物,猜想可能途中意外喪生了。這個未上岸事件,並沒有被「筆記」在《沒有信箱的男人》裡,但小說還有更多上岸離岸的心折故事。

夏曼.藍波安過去的作品中,有許多往來大島與小島的生命線,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天空的眼睛》,小男孩巫瑪藍姆與未曾謀面的姑姑(也是人類學家)在蘭嶼島上相會的一刻,血緣與機緣在神祕的海洋飄盪,充滿餘波。

在《沒有信箱的男人》裡,這些陌生的登島者各有職責與磨難,他們是人類學家、軍人、警察、傳教士、商人、教師⋯⋯輪番上岸後,也浪流至不同的結局與命運。小說中有兩段情節令我印象深刻,一段是軍人Keijiro的自殺,另一段是描述棄子、二婚到伊巴雅特島的寡婦,後來又返回島上成為野銀部落的先祖。前者是內在無法平息的戰爭,後者是情意、遷移與求生的動力。


紅頭村駐在所前的合照,前排左起宮本延人、後藤武夫、小此木忠七郎、移川子之藏;後排左起田中先生、鹿野忠雄、馬淵東一。(圖片提供:夏曼.藍波安)

夏曼.估拉拉摁訴說野銀部落這段起源故事時,正是戰後初期,島嶼暫時沒有外邦人,得以呼吸的時刻。即使接觸與慾望的地形、外邦人的面貌(或手腕?)層層疊疊,這部小說中的空氣與暗流,卻往往浮現在此類生死迭代交錯的時刻,形成情節本體外的另類信息。

文化人類學家今福龍太,在〈前往「濱田康作共鳴體」的世界〉,以奄美大島攝影家濱田康作的作品,導引出某種與「大陸」、「國家」模型不同的、諸多力量共振的聲音:

「島嶼當然並非樂園。在那裡,生產時間灰燼的大陸/都市苛刻強烈的燃燒力所爆裂的事物之聲響,低沉地迴響著。〔⋯⋯〕拍打水岸的浪聲不斷重複,但沒有任何聲音是一樣的。」

我想暫時借用這樣「共鳴體」的想像,來理解小說中生命的內在拍擊,以及細微有機的對應。

在過去有限的知識裡,我知道巴丹群島與蘭嶼語言相近,有明顯的親緣關係。但在《沒有信箱的男人》裡,島嶼間的關係是:「天神原初再造一個島的本意是,相互照顧」。這種援助、照護的關係,有沒有可能延展,在我們原來如此有限的生命與宇宙觀裡?小說中最迷人的一場對話,來自於草原民族與海洋民族的相視。達悟學生洛馬比克的Mina Morong(莫榮星座、北極星),與來自新疆伊犁的艾克拜爾.米提斯老師記憶中的Shimal Yultuzi(北星)相互映照:

「他們的默劇如星辰,生活在不同的星球,這個島嶼是洛馬比克的星球;艾克拜爾的星球,他還需更努力地繼續追逐。」

先前提及的電影《蘭嶼之歌》,片中飾演島上神父的演員,正是《沒有信箱的男人》中提到的紀守常神父。在謝永泉《追浪的老人:達悟老者夏本.樹榕(Syapen Sorong)的生命史》裡,夏本.樹榕40年後才有機會看到紀守常神父的影像演出,而神父的「聲音」也被取走了:「那個人就是他,但是那個聲音好像不是他的聲音,我認得他的聲音。」

小說多重的上岸航線,不只寄放了一張百年歷史圖景,也是聲音的命運。他們都是「外」,但也不見得是同一種「外」——他們有各自星球的行李。小說裡「沒有信箱的男人」不只一個,歷史裡的信息與聲音也會迷航。或者在抵達之前,我們至少不再請求同一種聲音。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沒有信箱的男人
作者:夏曼.藍波安(Syaman Rapongan)
出版:聯合文學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夏曼.藍波安

1957年生,蘭嶼達悟族人,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淡江大學法文系畢業。集文學作家、人類學者於一身,以寫作為職志,現為專職作家,島嶼民族科學工作坊的負責人。1980年代末返回故鄉蘭嶼,重新融入原生文化,親自參與族人造船、捕飛魚等傳統技藝活動,並以獨特、詩意的文字報導紀錄達悟文化。2017年獲得第40屆吳三連文學獎,2018年獲《鹽分地帶文學雙月刊》評選為台灣當代十大散文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文藝的無用之用:關於葉老的記憶,及紀錄片《台灣男子葉石濤》觀後

2002年秋天,我興高采烈地進入成大台灣文學研究所就讀,成為第二屆研究生。在課堂上,原先只在書裡看過面容的研究者,竟然都真人現身在講台前,徐徐講述台灣文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有如願望成真。

最夢幻的是,每週四早上,碩班同學李友煌負責擔任司機,從左營將戴著粗框眼鏡、身形矮小的老先生載來台文所上課。全所上下都知道這位老先生是誰——是備考台文所必讀書目《台灣文學史綱》的作者;是早年以中國情思為主流的台灣文壇裡,少見地以素樸字體與文風,一字字寫下台灣作家評論,自陳「我的勞動是寫作」的筆耕者葉石濤。

我們暱稱他為「葉老」,小小的他,眼鏡下是細小卻有神、散發光芒的眼睛。


葉石濤肖像(林柏樑攝影,茂樹電影提供)

➤上葉老的課:聽日本時期文壇八卦、期末考核吃紅蟳米糕

葉老的課堂沒有課本,他坐在只容納十幾名研究生的課室,總是以混合了台語、華語與日語腔口(khiunn-kháu)的古錐(kóo-tsui)口音,對我們說出日本時代台灣文壇八卦。故事裡,他是一位喜愛文學的春風少年兄,八卦事件的主角,不是龍瑛宗就是呂赫若、吳濁流、鍾肇政等文壇名家。

「不得了啊,這些八卦!」台下傾聽的研究生們,與有榮焉又忍不住嘖嘖稱奇。在當時對於「什麼能稱作台灣文學?」都能引發戰火、各家爭論許久的千禧年代,我們在課堂聽到的竟是台灣文學正要起步邁向現代化時,寫作者們的八卦吶!


左起:呂赫若、龍瑛宗、吳濁流(取自wikipedia)


1982年,臺灣時報座談會,左起葉石濤、鍾肇政。(取自鍾肇政數位博物館

性格敦厚、以提攜後進為己任的葉老,在課堂上也會一一詢問研究生的研究主題與志趣。每次上課前都細心地帶上幾本與特定研究主題相關的論文與書籍,發送給大家。也還記得,念書時最提心吊膽的期末考週,葉老卻決定帶台文所去阿霞飯店辦桌,讓大家笑容滿面地以紅蟳米糕作為該學期的最後考核。

這堂葉老的課,不著痕跡地過去了,卻在我們心底留下深深印記。到了2014年,當我在「雞屎藤舞蹈劇場」開始編導工作,尋思如何將喜愛的台灣文學作品改編為舞蹈時,這印記還隱隱發暖。

➤無用之人的文學青春夢

雞屎藤舞蹈劇場以台灣原生種植物「雞屎藤」為意象,願能散發草莽生命力,創作出貼近常民生活、彰顯台南人文風貌作品。首發的文學舞蹈劇場,毫不猶疑地以葉老作品為主題進行改編與呈現。

當時我們改編了他的兩則短篇小說〈葫蘆巷春夢〉及〈天上聖母的祭典〉,成為《葉石濤文學舞蹈劇場:葫蘆巷春夢》。串連兩個故事的橋段,是葉老平凡而瑣碎的日常:府城街巷人家、室內翻書振筆寫字、牢獄冰冷的地板,以及拿麵包餵狗的片段。

開演當天,前身為步兵宿舍的321巷藝術聚落裡,飾演葉老的演員,遠遠騎著紅色鐵馬從門外進來,招呼著坐在庭院的觀眾們,「來啉(lim)茶吶!」主角第一段台詞,取自葉老自述:「我是一個無用之人,用福佬話講就是『無路用的人』,這是指一無用處、什麼也做不來、遊手好閒,類似『羅漢腳』的人。」

在同學都以當醫師為人生目標的臺南州立二中裡,一位日本時代文青,立志只想當「三百六十行正經職業」之外的「小說家」,正興味盎然地寫著有些旖旎的小說。他在書桌前坐下,就著庭院裡的微光跟觀眾們講述他的文學青春夢,而循著他的文字流洩出的舞蹈,就是他的筆下風景。


《葉石濤文學舞蹈劇場:葫蘆巷春夢》片段(取自雞屎藤舞蹈劇場臉書

生於1925年的葉老,成長於府城打銀街富庶的葉厝。少年時代即沉浸於文學夢裡,16歲時開始書寫日文小說,並獲得當時《文藝臺灣》創辦人西川滿賞識。二戰結束後,他出於學習中文的需求,大量閱讀、購買中文書。由於曾向台共核心幹部辛添財購買過禁書,被逮捕坐牢3年才出獄。後來儘管生活困頓,在荒村教書的生活掙扎中,他仍然努力學習以中文閱讀與寫作,完成了台灣文學史上的重要著作《台灣文學史綱》。


左為1938 年就讀臺南州立第二中學校(今臺南一中)的葉石濤。(取自國立臺灣文學館,葉松齡提供)

自稱為「無用之人」的葉老,就這樣書寫了60多年未曾停筆。透過葉老望向人世的靈魂之窗,我們能看到時代光影的流轉變化。從日治時期的府城,到戰後的左營,葉老的顛沛流離,正好見證當時台灣文學作家試圖跨越戰前與戰後時代分水嶺的集體失語與奮鬥。爬梳葉老的一生後,我們得以見到「無用之用」的深刻實踐——文學與藝術,其實一直在看似對社會生產力「無用」的位置上,默然滋養著整個時代的精神紋理。這樣一位投身「無用」文學,卻以文字影響不同寫作世代的男子,終於被轉化為可能也「無用」的紀錄片《台灣男子葉石濤》。

➤這不是你以為的紀錄片:跨域藝術的轉譯與再現

近年來,以台灣文學作家為主題的紀錄片紛紛問世。然而,不同於文學風格特出的王文興或七等生,葉老這樣一位內心赤誠浪漫,兼具評論家與文學家特質的經典人物,該如何被呈現才不顯得那麼沉重?

這部紀錄片不僅以訪談、手稿文物影像及旁白等常見的手法,來組合建構出葉老的人生,導演還邀請了11位跨領域的藝術家們,以各自擅常的非文學手法來轉譯葉老創作,包括舞台劇、舞蹈、攝影、落語與版畫。顯然導演許卉林與監製林靖傑的內心,也滿溢著文字之外的繽紛畫面。


《台灣男子葉石濤》劇照-蘇品文舞蹈《西拉雅族末裔潘銀花》(茂樹電影提供)

觀看紀錄片的過程間,觀眾也跟著葉老的人生步伐,分往兩種平行卻分歧的人生途徑:其一,是懷抱著為台灣作家發聲的志業,刻寫下一篇篇評論文章的前行研究者;其二,是從16歲起,內心就發酵著文學夢,嘗試透過寫作傳達精神內涵的文藝創作青年。

要完整呈現第一種人生樣態,當然需要與葉老熟識的作家、研究者和出版者們的憶往評述來加以附註。本片中現身也獻聲的陳萬益、楊翠、林懷民、陳坤崙、彭瑞金、鄭烱明、賴香吟、游盛冠與周馥儀等人,其敘述話語已完備葉老生前在文壇的定位與貢獻,構成台灣文學史話。至於第二種人生,導演選擇以葉老的創作為核心母題,向外延伸,透過豐富多樣的跨域藝術型態,來進行再現。

首先是由演員莊益增、黃采儀與葉文豪以舞台劇型式來呈現〈葫蘆巷春夢〉。這個短篇小說透過塑膠工廠工人銅鐘哥之眼,看見葫蘆巷裡的雜沓生活:相命館老闆施老頭的女兒珠音,與書生江濱生的深夜私會;他與隔鄰酒女茉莉小姐,相濡以沫的情懷交織出一首街巷悲喜曲。

舞台燈之下,由莊益增飾演的葉老半伏在書桌上,以悅耳的南部氣口(khuì-kháu)讀著〈葫蘆巷春夢〉裡的文字。忽然,有表演者套上豬頭頭套,隨著文句竄出,打亂一池文藝。演員黃采儀與葉文豪,則細緻演繹葉老筆下人物的鮮明形貌。這齣「影中劇」的設計與呈現,讓原本冷凝的紀錄片調性頓時鮮活起來,成為葉老如夢之夢的文學光景。


《台灣男子葉石濤》劇照-莊益增演出舞台劇《葫蘆巷春夢》(茂樹電影提供)

葉老筆下的人物情節,也很適合被轉化為肢體表現。兩位舞蹈家鍾長宏與蘇品文,各以截然不同的身體編碼及語境演繹葉老作品。在近乎黑白的色調裡,穿著冶紅芭蕾舞鞋女舞者的腳,迴旋地牽引出1989年出版的《紅鞋子》短篇小說集內,同名短篇的白色恐怖心跡,還有〈牆〉這篇作品流露出的絕望。紀錄片中,4名舞者在不見天日的幽閉空間內,不斷以身體撞擊牆壁,懲戒、牽制、接連彼此,卻仍舊無法改變現狀。鍾長宏的編舞,直觀又詩意地詮釋了葉老的牢獄傷痕經驗。


《台灣男子葉石濤》劇照-鍾長宏編舞〈紅鞋子〉〈牆〉(茂樹電影提供)

晚年的葉老愈發有著赤子之心。他以《西拉雅族末裔潘銀花》裡的「大地之母」,重新面對國族與父權的羈絆。鏡頭移轉至陽光黃豔豔籠罩的北海岸邊,女性主義藝術家蘇品文,全然不同於《少女須知》帶來的「端莊優美的亞洲式少女身體印象」,正狂舞出本片中最讓人印象深刻、也最撩撥感官的畫面。

在演繹大地之母的現代舞蹈中,她以身體核心為中軸,於引起心底強烈共鳴的鼓聲節奏中不斷旋繞身軀。作為觀眾的我們,只能凝視這名金髮飛揚的裸身女子,不自覺被她的狂舞吸入原慾的漩渦,小腹內似乎有股沛然莫之能禦的氣流,正要衝破肚皮而出。


《台灣男子葉石濤》劇照-蘇品文舞蹈《西拉雅族末裔潘銀花》(茂樹電影提供)

除了舞台劇與舞蹈型態,還有「落語」劇場及視覺傳達藝術參演。跪坐著的戴開成,以滑稽語氣與誇張表情,搭配彈撥月琴的曾伯豪,透過民間說書形式一搭一唱,為《群雞之王》裡的小人物賦予魂魄血肉,靈活再現角色間不同面貌、特質與語調。


《台灣男子葉石濤》劇照-曾伯豪、戴開成《群雞之王》(茂樹電影提供)

藝術家吳識鴻則以粗礪的線條,將〈有菩提樹的風景〉和〈舊城一老人〉化為潛意識般的版畫風格動畫,強烈刻進觀眾眼底。最後我們在攝影師林柏樑所拍攝的葉石濤肖像照裡,找到大家最熟知的葉老形象,以及他眼底流露對生命的幽默感與不安。


《台灣男子葉石濤》劇照-吳識鴻〈有菩提樹的風景〉藝術動畫(茂樹電影提供)

這不只是一個窮盡於探索作家內心風景、細數過往功德的文學性紀錄片,這也是一部集合「無用之用」的共同創作行動。在這些重新演譯葉老作品的過程裡,我們不僅再次遇見葉老,也如同吳識鴻所畫的那一隻隻眨巴著的眼睛一般,我們重新看見閱讀時的位置,以及我們那「無用」的技能如何再次被這些文學前行者們潤澤著,並生長出具「無用之用」的莊稼穀物來!


葉石濤於書房寫稿(林柏樑攝影,茂樹電影提供)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陳慧勻(雞屎藤舞蹈劇場副藝術總監、淡江大學藝術學門專任助理教授)
2022-06-13 10:4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