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好看的角色會在你的身體裡游泳:評《開放水域》

人與人可以輕易同時擁有一首歌,一部電影,但共同擁有一本書或一個故事,對我來說始終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我只能與作者同行,學會和角色待在同一片水域,聽他的音樂,看他的世界,跟著划行。

聊《開放水域》這本小說,勢必得提到作者的身分。迦勒.阿祖馬.尼爾森(Caleb Azumah Nelson)是還未滿30的英籍迦納裔攝影師,光頭,皓齒,壯碩,愛聽爵士與饒舌。這是他的第一本小說,全篇採用「第二人稱」視角。


迦勒.阿祖馬.尼爾森(左圖翻攝自Costa Book Awards)

故事發生在倫敦。那裡的夏天極短,偶而還伴隨著吝嗇的陰灰細雨。有陽光時還在工作,根本就是一種犯法的行為。

倫敦短暫的夏日,他與她散步、吃炸雞、窩在沙發上聽音樂,逍遙度過一整晚什麼也沒做。是戀愛的徵兆,我們都熟悉過。「什麼也沒做本身就是某種意義,一種親暱。不把與某人相處的時光填滿,就是信任。信任是讓時間充滿彼此。」這是在冬季埋下的種子,夏季終於發芽。儘管他們不時攪動翻土,依然沒有扼殺這顆頑強的果子。是一種宿命,是註定,他們一見鍾情。

關於第二人稱書寫,作家謝凱特在書裡的導讀已有非常完整的分析。我必須坦承一開始看的時候,有種矯情之感。早年創作時,不管是為了解除書寫的包袱、營造親密真實感,或是從敘事裡脫身等原因,我用第二人稱完成很多作品。但很快的就發現這種手法,有「霧化」自己感受的嫌疑,讓那些真正想表達出的東西好像在塗滿油的坡道上滑來滑去,甚至還會誤導別人這正是我的企圖。

《開放水域》的第二人稱更為巧練一點,宛如尼爾森的「相機」視角,不過再加入一些當代藝術的自拍元素,在擺拍與紀實之間模糊主題。它能輕易決定讀者的「看見」與「注視」。書裡我最喜歡的一句反覆出現的句子:被注視是一回事,被看見是另一回事。若把這概念與書寫技巧串解推演,再搭配上書中提到大量的饒舌歌手的背景音樂,那矯情的感覺慢慢變成了「機巧」。

「有時你拍出的影像,與你感覺的一切相比,是如此薄弱。你把你的想法寫下來,希望建構一篇敘事,記下那些在你心裡汩汩沸騰的衝突。你希望那如同隨機暴力一半直接。可惜不是,沒有那麼簡單。」

若音樂是方言,寫作與攝影都是尼爾森努力創建的官方語言。因為黑色的皮膚,因為流在身體的血液,因為鬈鬈的頭髮,他們的每個動作、眼神、舉動被狠狠注視著與死亡危險不斷擦身而過。從來不可能那麼簡單。

故事裡的「你」摯愛英國小說家Zadie Smith的《西北》,他不斷重讀,拿著破破爛爛的小說給她簽名。她問他:你家人來自哪裡?他說,迦納。她說,我媽媽曾嫁給迦納人,你們是很好的人。Zadie Smith有一半的牙買加血統,膚色把他們放在「一種注視」的共同單位裡。他們一定會看見彼此。


《西北》

「幸福的結局絕非普世一致。總是有人被拋在後頭。而我長大的倫敦,一如今日,那個人多半是年輕黑人男性。」

這是Zadie Smith對尼爾森最溫柔的凝視。至於小說裡這對年輕戀人的熱烈與狼狽,倒是被詩人與理髮師奇異地盡收眼底——詩人看見你,看見她,看見漣漪和那顆沉沒的石頭,叫你倆遠離煩惱。理髮師透過鏡子看見她與他,一開始就點出他們的「瓜葛」——一種不該被定義為友誼、情愫,或是簡稱為關係的共振。她滑動手臂,他踢足前進,他們在同一片水域裡渴望共情,我在一旁拍浪叫好。

讀過《西北》的讀者,多少可以辨認出這本小說對《開放水域》的影響之深,那種每天都在上演的同儕「錯死」怎麼牽動另一個無辜的靈魂,以及種族源頭在肚子深處那渾然天成的律動有時擾人又痛苦。

Zadie在《機巧的感覺》裡談到對羅蘭.巴特與納博科夫的重讀,我想尼爾森不僅是巴特認為的一名理想的「製造型」讀者(不斷閱讀並產出攝影與文字),也會是納博科夫心中那種「蝴蝶收集者」,兼具對文本美學的細節與自我經驗。

《開放水域》如詩般的文字敘事,強烈建議搭配經典的嘻哈饒舌樂,才不會失準(譬如探索一族的《底層理論》或是《Moonlight》的原聲帶也不錯)。那是一種在開放水域被大海托住的極妙感受。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開放水域
Open Water
作者:迦勒.阿祖馬.尼爾森(Caleb Azumah Nelson)
譯者:洪世民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迦勒.阿祖馬.尼爾森(Caleb Azumah Nelson)

迦納裔英國作家、攝影師,第一本小說即贏得與布克獎齊名的科斯塔最佳新人小說獎。2019年,由於接連失去數位親人,在悲痛中,他感到自己彷彿失去實際形體,於是動筆寫作,試圖以此為錨,留住當下的意志。

對尼爾森來說,寫作與攝影是攜手並行的,兩者都要求創作者必須坦承表達自我,真實呈現你看世界的方式,在這個世界中的一切舉動。面對空白稿紙就像面對自己,叩問自己是誰,寫下所有組成自己的微小事物。

本作受多個書評譽為最令人期待的新人作品,亦是英國黑人文學新浪潮的強力一員。其文句如詩,讓黑人文化舉重若輕的點綴其中而不過分自溺,卻又以鋒利一刀劃破在英國的黑人族群的複雜議題。他談種族、談男人氣概、談愛情與藝術和社群的排他。少見的第二人稱敘述更有一種親暱的談話氛圍,猶如一位親近的朋友,坐在你對面,娓娓道來這一次夏日邂逅。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07-21 19:00
書.人生.柯嘉智》那個時時刻刻都在不爽的基度山恩

小學四年級的秋天,我擁有了人生第一本(類)小說,法國文豪大仲馬《基度山恩仇記》改編的少年讀本。

當時32歲的父親開聯結車,對我而言他就是公路之王,每每假日前一晚,母親領著我和弟弟跟車,車頭駕駛座後方甚至有臥鋪,夜裡趕路和弟弟就昏睡在裡邊。我們家的公路電影沒有探險和追尋、修復和救贖之類的套路,但至今我仍惦記車廂內的高溫顛簸,深夜裡,駕駛和副駕駛座之間刻意壓低分貝的呢喃對話,足以概括所有福音。

忘了那天為什麼只有我一個人跟車,通常那意味著偏袒和獎賞,一路上我都會格外雀躍。父親徹夜趕路,我堅持留在副駕駛座,最後的模糊印象是他又哼唱走音的《藍與黑》,這是個什麼時代?這是個什麼社會?為什麼給了我們藍?還要給我們黑……黎明前雨的敲打和氣味讓我從臥鋪中甦醒,腦海流連著夜半經過高速公路休息站,從父親粗礪大手接過來,自動販賣機燙舌的紙杯裝即溶咖啡;那同時也讓我想到父親在節慶時,會讓兒子小酌的公賣局烏梅甜酒。日後我將深刻體會,那第一口酒和咖啡,任時空扭曲膨脹,相關的味道、聲音和顏色,都將成為嵌入細胞裡的生物標記。

午前我們已經南返,下高雄交流道回到市區,父親泊靠大車,說要給我買本書,叮囑我別亂跑,萬一有警察先生走近就按喇叭,然後快步走進兒子常去的書局。我居高臨下張望,大車好似籠罩一層隱形力場,把秋天屏擋在外。

舊時秋天便是秋天,天空遼闊,風是亮金色的,我後悔把父親給的蝴蝶牌C調24孔複音口琴擱在家裡,do do re mi mi fa sol la sol mi,下個星期就要比賽,我還無法用父親的多孔含法吹奏《往事難忘》。我想像父親再也不會回來,但父親畢竟很快回來了,把書遞給我,平常好像搖滾樂手不讓歌迷察覺有絲毫鬆懈的臉,露出補償式的害羞和柔軟,彷彿還自言自語地說了幾句鼓勵的話。

我問父親,「基度山恩」是外國人嗎?他一定是個時時刻刻都很不爽的人,《基度山恩-仇記》該不會是一本鉅細靡遺的厭世報告吧。9歲的人生已經夠難的了,這本書顯然讓我提不起勁,要讀這樣不快樂的書,我只要翻開我的日記本就夠了;而且前不久級任老師給我的《成語故事》有精美的包裝棉紙,紙張的觸感溫潤像是有體溫,那是我第一次收到包裝起來的禮物。

我沒有讓父親知道老師送書給我,當然更不可能告訴他,更早之前當值日生被老師用藤條狠抽屁股的事。升旗典禮時間,我把隔壁座女同學抽屜裡的玻璃瓶牛奶,偷偷倒在廁所男生專屬的小便溝裡。當時我不清楚自己在幹嘛(現在也未必就懂),過程像一場清醒夢,只是醒來後手裡真的有支還在滴奶水的玻璃瓶,另外一個值日生問你在幹嘛,人贓俱獲我的退場策略根本來不及擘畫。

從來沒有見過老師那樣生氣,她一直對我很好,成語聽寫測驗我把「虛懷若谷」寫成「虛懷若鼓」,卻沒有被扣分。她說她最氣我監守自盜,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成語但是立刻就懂了。下課後老師把我叫去擦面速力達母,她以為我痛悔掉淚,但我完全是因為讓她失望而難受到想要死掉。

我的屁股可不需要那麼多小護士,一路上真正想跟父親說的,其實是隔壁棟公寓滿臉痘疤的國中生終於來堵我了,之前他三番兩次嗲聲嗲氣模仿我說話和走路,這回他埋伏在公寓巷口,冷不防架住我脖子,我劇烈地發抖,嘴上跳針說的卻是我不怕你我才不怕你,僵持間他突然任我掙脫,像是跟不上情感運算的發條裝置,看我一眼,默默拖拉著步伐走遠了,彷彿他才是那個遭遇嚙齒動物的人。

父親應該會誇獎我的勇敢對吧,但是我不曾開口,我深知自己的懦弱。我擔憂著,父親之所以送我這本小說,說不定是母親跟他提過我一直在看《六個夢》(書是從父親的雜物櫃搜刮來的,去年就一邊查字典一邊讀完了)。星期天我會騎半個小時腳踏車到灣仔內或左營大路上的書局,整個白天都在讀瓊瑤,如果父親問起,我會說我也讀了古龍(這算正當防衛)。

父親終究不曾過問我的閱讀品味和其他壞習慣,即使我們共用了一組我懷疑受損的DNA,父親並未把兒子視為他的倒影,願意按捺著,看我扭絞、修改自己,直到逐漸能夠領略孤獨的空氣動力學,在每個翻閱和闔上不同書本的間隙,找到自己的熔點,層層剝蝕出自己的形狀。

後來父親不開大車了,他有自己的公路電影,有自己的追尋和救贖,父親也喜歡他自己的形狀嗎?後來我知道太陽系其實並沒有「基度山恩」這號人物,但是媽的宇宙星系數千億個,有沒有很難說;至於《往事難忘》是英格蘭民謠,由Thomas Haynes Bayly在1833年創作的《Long, Long Ago》改編成中文版,原來的英文歌詞簡潔優美,最末兩句是“Let me believe that you always been near. Long, long ago, long ago.”。

比賽拿了第二名,我並沒有繼續吹口琴,倒是上了大學逛書店時還是會忍不住翻上幾頁《失火的天堂》。後來老師幫我訂了一學期的牛奶,雖然我小腸裡的乳糖酶不比嬰兒期,我還是每天乖乖把牛奶喝掉。痘疤男孩再也沒有出現,搬家了,後來聽說逛夜市讓人用牛排刀刺傷,我偶爾會想起他溫柔的眼睛。


作者簡介:柯嘉智

華瀚保經一一事業部總監。 國立高科大風管與財管雙碩士,管理學院財金組博士生。第6屆台灣最佳財務策劃師冠軍,第4屆梁實秋文學獎散文首獎,第18屆聯合報文學獎散文首獎,第6屆金車現代詩獎首獎。寫了兩本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柯嘉智(華瀚保經一一事業部總監)
2022-07-21 10:30
評論》面向世界的哲學新嘗試,從臺灣的哲學出版市場看《做哲學》

對臺灣的哲學出版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美國政治哲學家桑德爾(Michael Sandel)於2012年旋風訪臺,他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長期高踞暢銷書排行榜,同時期,白取春彥的《超譯尼采》系列更是橫掃臺灣書市,兩者將哲學的社會關注度拉到史無前例的高點。從整體的帳面來看,臺灣過去10年的哲學出版市場,似乎一直維持相當的熱度,每年平均有330本的「哲學概念書籍」出版(去年高達442本,是歷史新高)。

這波哲學出版的熱潮,除了受到明星光環的加持外,臺灣教育大環境的劇烈轉型也是重要的推力。長期以來,臺灣填鴨式的國民教育模式,早已激起體制內外的改革聲浪,法國知名的高中哲學會考(不分文理,高三畢業生都必須參加)每年的題目一公布,都會引起人們欽慕式的驚嘆,更使人們意識到改變臺灣既有課程規畫的必要。隨著教育部新課綱的變革,哲學的批判思辨成為大家琅琅上口的關鍵字,哲學的元素也逐漸融入教學的現場,甚至進入了高中的必修課程。從體制外到體制內,哲學成為無所不在的符碼。


(圖片來源:Openbook製作)

然而,當我們談論哲學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在這一片蓬勃發展的表象下,臺灣哲學出版的真相是:平均每年300多本的出版品中,有將近1/5是掛著哲學的名號、實質上卻是淺談人生哲理的心理勵志書,非學術性的宗教書籍也占了1/5,大概只有3/5的出版品可以勉強稱得上是哲學出版品,而且多數都是重新出版的中外經典、教科書以及外來的翻譯書,真正由本地研究者原創的哲學新書(包括學術與哲普書籍)幾乎不到總體1/10,大約只有30本。原創新書的稀少,映照出的是欠缺原生內容、速食與附庸風雅的臺灣哲學出版市場的真實面貌。

臺灣哲學出版市場「外強中乾」的困境,很大的原因是長期以來出版市場的需求面與供給面的錯配(mismatch)。從市場的需求面來說,一般讀者渴求的是哲學提供的新視野與深層分析。所謂的新視野,是指哲學有時能提出不同於常人看世界的方法,並且能提出超脫慣習的新問題。例如,莊子與笛卡兒都提出了對於「我們是否活在虛幻的夢境」的懷疑與猜想,這些思考多少啟發了當代對於「這個世界是否是個模擬世界(simulation)」的探究。

而深層分析則是能超越事物表象,從中挖掘更豐富與更多層次的意義。舉例來說,美國哲學家努斯邦(Martha Nussbaum)在談論憤怒時,會深入憤怒的不同類型與結構,進一步探討轉化憤怒的可能,並且分析它與宗教、政治與法律的密切關聯。畢竟,對於一般讀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哲學理論的嚴密與文獻探討的完備(這些是哲學專業研究者才在意的面向),重要的是「我們能拿哲學來做什麼」。


美國哲學家努斯邦(圖片來源

從供給面來說,現今臺灣哲學界的主要寫作場域是專業的期刊論文,而不是專書,更不是寫給一般讀者的公共哲學(public philosophy)或大眾哲學(popular philosophy)。然而,這個現象並非傳統使然,而是20多年來臺灣高教升遷制度的副作用。

過往的臺灣哲學界前輩們勤於筆耕,熱衷於與一般讀者對話,並介入現實,無論是日治時期以啟蒙開化為己任的知識分子,到戰後活躍於臺灣的自由主義者與新儒家們,都是如此。然而,困囿於日益嚴密的科研體制裡,現今的學者反而得背向世界,棲身在自己的學術斗室裡琢磨一個人的武林。隨著哲學發展越來越分殊化與專業化,哲學的公共性格與實踐性格也就日益淡薄。當專業的哲學寫作者逐漸淡出大眾出版市場時,滿足一般讀者對愛智的渴望的,自然就是越來越多的非哲學、類哲學,甚至是反哲學的書籍。

在這個大環境之下,《做哲學》的出版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這本書的作者群都是在自身專業領域具代表性的學者,涵蓋了道德哲學、美學、情感哲學、智慧與人工智慧,到女性主義與中國哲學的領域,這些深入淺出的文章,都是她/他們多年專業研究實力的厚積薄發之作。有這麼多學者願意投入公共哲學的寫作,是非常重要的示範與嘗試。

這本書以「做哲學」(doing philosophy)為名,自然是展現它面向世界、介入現實的基本態度。長期以來,學界有所謂「扶手椅哲學」(armchair philosophy)的說法,意指一種純粹仰賴沉思而不仰賴經驗實證的哲學,但它其實也是一個嘲笑哲學家脫離塵世、罔顧現實的譏名。本書主編古秀鈴教授在全書引言裡說得很清楚,「做」哲學與「讀」哲學不同。「做」哲學的人,不只是冷冰冰的觀察者,而是去掌握理論背後的一種對生命與智慧的追求。所以,哲學不只是沉思的,也是面向世界的。

令人驚豔的是,這本書是以問題導向的方法書寫,透過層層疊加問題、步步引領反思,帶領讀者深入複雜的思想迷宮,並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破解路徑。從全書架構、專業度到書寫風格,本書都會是臺灣公共哲學與大眾哲學的重要示範。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做哲學
作者:古秀鈴、林斯諺、洪子偉、祖旭華、黃涵榆、劉亞蘭、蔡政宏、蔡龍九
出版:三民書局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林斯諺
現職/東吳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推理小說作家
專長/美學與藝術哲學(分析哲學進路)

洪子偉
現職/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
專長/認知科學哲學與語言哲學

祖旭華
現職/中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專長/後設倫理學、規範倫理學、應用倫理學、美學、自由意志等

黃涵榆
現職 /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
專長/附魔、基進政治、生命政治、精神分析、後人類、恐怖文學

劉亞蘭
現職/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副教授
專長/視覺文化研究、女性主義與性別研究、 當代藝術與美學

蔡政宏
現職/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
專長/知識論、德性論、語言哲學、心靈哲學

蔡龍九
現職/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專任副教授
專長/學習者,主要是學習儒家哲學及其如何運用

編者簡介:

古秀鈴(暨主編)
現職/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專長/語言哲學及相關的心靈哲學與知識論等議題,近年也將研究領域拓展到哲學諮商。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2022-07-20 10:3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