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363 從經典萌生愛意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我的流行音樂病

熊儒賢著,南方家園,380元
推薦原因: 樂   益 
從三、四十載的個人經驗記憶,映照一個大家似乎熟悉、卻不太知道裡層運作的台灣(流行與獨立)音樂工業小史,讀來有趣、也很有「病」。以病態的熱愛命名,自嘲式的回望自身熱愛的音樂產業,其實是嚴肅深刻的產業回顧,涵蓋了詞曲製作、唱片宣傳、音樂評論、科技平台轉型、歌手塑造等面向,是作者獨有的經驗與視角得以成就的音樂產業散文與論述。【內容簡介

歷史的目擊者

以圖像作為歷史證據的運用與誤用
Eyewitnessing: The Uses of Images As Historical Evidence
彼得.柏克(Peter Burke)著,郭書瑄譯,馬可孛羅文化,6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近十餘年來,歷史學界吹起了一股圖像的歷史研究風潮,除了關注文獻,圖像的資訊亦成為學界著力的焦點。Peter Burke是當今文化史的重要學者,本書不只可供研究者思考圖像如何成為史學研究的成分,也帶領讀者一同思考圖像在歷史研究的可能與侷限,並幫助我們閱讀分析日常生活觸及的媒介與圖像。透過母題、物質文化、他者、社會景象的分析,多元的圖像媒介是認識歷史的介質,也幫助我們窺看所處的世界。【內容簡介

京都喫茶記事

從明治到令和,專屬於這個城市的咖啡魅力與文化故事
京都喫茶店クロニクル
田中慶一著,林凡瑜(Fanyu)繪,張嘉芬譯,日出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實   樂 
在日本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西洋事物很大程度地刺激改變了日人的生活與文化品味,其中,咖啡的飲用與喫茶店的興起,就是極佳的例子。本書作者以京都的喫茶店為中心,詳盡且細緻地描繪喫茶店在日本萌芽與發展的過程,帶領讀者進入喫茶店特殊的日式魅力。【內容簡介

David Bowie

百變前衛的大衛.鮑伊
Bowie: An Illustrated Life
文:法蘭.路易茲(Fran Ruiz),圖:瑪麗亞.艾塞(María Hesse),陳小雀譯,尖端出版,6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益 
這本Bowie的繪本小傳企圖不小,第一人稱的偽自述如聞其聲,不時挾帶些心理分析的眉角,斜斜的圖說也懂得挖坑,故佈疑陣,請君自行腦補。不管你多瞭解這位傳奇巨星,都可以從中看出一些祕趣,正好巧妙放大了那位你心目中的變色龍。【內容簡介

摩洛哥流謫

モロッコ流謫
四方田犬彥著,黃毓婷譯,黑眼睛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其實是不大有摩洛哥味的摩洛哥行旅,因為作者看到的,還是那些他在意的作家和藝術家。但也正因如此,反而提調出一個前所未見的文藝摩洛哥。因緣際會,文明的流星都集中落在這裡了,驀然就浮現出那片《小王子》的沙漠。【內容簡介

螺絲愈來愈鬆

從政客、名流和小人物,記錄當代美國走向內在瓦解與重建的心靈史
The Unwinding: An Inner History of the New America
喬治.派克(George Packer)著,王姿云、張苓蕾、黃妤萱、謝濟真譯,黑體文化,650元
推薦原因: 批   思   議   文   樂 
今日的歷史不再只是關注公侯將相或英雄人物的歷史,作為一般民眾的小人物才是歷史學關注的主體。小人物的歷史可以很精彩,從他們的心態探究,亦可以看見社會整體在歷史上的變化。本書結構嚴謹,視角新穎且多元,透過多位不同人物的視角來陳述他們所處的美國社會。閱讀他們對不同時間點關於美國政治、社會、經濟等層面的感受,我們彷彿可以望見近30餘年美國人們集體心態的轉變與離散的社會現象。【內容簡介

朴贊郁的蒙太奇

박찬욱의 몽타주
朴贊郁(박찬욱 Park Chan-Wook)著,胡椒筒譯,時報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批   思   樂 
可以將這本書當成向奇才導演取經的傳世祕訣,也可以當成一個性格、脫俗、洞見的大叔對你掏心。獨特的視線,興味的言辭,輕鬆的氣氛,描摹了一種生活的形貌與品味,宛似在咖啡館中看著落地窗外的雨天。而電影的幢幢魅影,既讓我們拜見了導演腦中的電影史,也得以窺見這位以拍攝影片數量為自身墓銘的電影人的內在理路和色調。【內容簡介

歪打正著的科學意外

王道還、高涌泉、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著,三民書局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文   樂   益 
近現代人類歷史上重要的知識突破,就是建立了科學的知識體系。透過實驗室與研究學者的努力,人類建立起現代的科學知識。過去以來,在科學史的論述上我們經常提及偉大的科學家們與他們重要的發現,但本書採取另一個角度,探討所謂「歪打正著的科學知識」如何被「意外」發現。許多近現代人類科學知識的突破並非必然,而是經常伴隨著偶然的發現。這些偶然、不經意的發現雖然偏離當時科學家設計實驗的初衷,但卻意外地大幅改變了我們的科學知識。在閱讀這些有趣的科學故事時,也幫助我們認識什麼是科學知識的基本方法與立場。【內容簡介

落地轉譯

臺灣外文研究的百年軌跡
王智明著,聯經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益 
作者扎實厚重的學識與論述,引領讀者進入臺灣外文領域的肌理之中。從「西學」到「西洋文學」,再到與國際情勢的牽連,使外文研究不單只是聽說讀寫外文,而是自有其諸般關注角度和理論脈絡的研究領域,外文研究的血肉和情感亦從中體現。在官方致力於構築國人與英語親緣關係的今日,這樣一部過程史的回顧與析論,帶來了二者之間更細緻且更堅韌的關係,也寫出了臺灣外文在世界文學發展中的位置。【內容簡介

扎根

人類義務宣言緒論
L’enracinement: Prélude à une déclaration des devoirs envers l’être humain
西蒙.韋伊(Simone Weil)著,梁家瑜、郭亮廷、周伶芝、楊依陵譯,臺灣商務,500元
推薦原因: 思   樂   益 
讀法文知識圈的作品,常會在背景裡看到作者的名字——她是戰後一代知識分子的公共財。這位猶太裔的思想家,既是人文學者,又是流亡反抗軍,實踐與理論並進,已具左派原型,不靠邊站的神祕主義傾向尤其引人遐思,這本臨終前寫下的代表作可見一斑。亂世中的漂泊人心,如何重建起堅實的歸屬感?韋伊對扎根需求的分析,今日看來依然剴切。【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被遺忘的祕密河流:張惠菁讀《我的祕密河流》

我們可能都從長輩口中聽過一些家族故事,但必定還有更多故事是長輩不會說的。《我的祕密河流》的起點就是那些「不會說予子孫聽」的事。作者凱特.葛倫薇爾說,在她母親講述的家族史裡,她們的祖先原是泰晤士河上的行船人,因偷了一批木材,被判流放至澳洲,不久祖先「取得」雪梨附近霍克斯布里河域的土地,經營得法,奠定了家族的富足。

但是當葛倫薇爾對澳洲的歷史了解更多,她便意識到「取得」是一個曖昧的詞。「取得」有可能是搶奪,過程中有可能發生過血腥的戰爭;無論是有意的驅趕、屠殺,或是擦槍走火的衝突,自己的到來排擠了對方的生存空間,總之原住民離開了,祖先成為土地的「所有人」。「取得」當中有太多沒說出來的事。這是《我的祕密河流》書名的由來:移民與原住民接觸的歷史,很可能流著一條祕密的血河。

葛倫薇爾提到的這位祖先索羅門.魏斯曼真有其人。在雪梨西北方,霍克斯布里河的一個河灣處,同時也是麥當勞河注入霍克斯布里河的匯流點,有一處城鎮就叫「魏斯曼渡船口」,這是魏斯曼在1817年獲許取得的土地。當地的船運服務也是由魏斯曼創辦的,已經存在兩百年,至今仍然運行不輟,很可能是澳洲歷史最悠久的渡船。魏斯曼渡船口周邊區域有不少被列入歷史文化遺產的名勝,是當年不列顛流放者活動、勞動、乃至定居生活的軌跡。但是原住民一方的經歷沒有留下太多紀錄。


魏斯曼渡船口(圖片來源:wikipedia)

虛構卻真實的移民側寫

《我的祕密河流》主角威廉.索恩希爾在生平經歷上和魏斯曼非常相似,幾乎可以對號入座。據說葛倫薇爾原本打算寫一本非虛構書,也做了各種田野調查,但最終還是寫成了小說。以這本書而言,「虛構」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空間,從中誕生出索恩希爾一家人,與書中提到的各個移民者。這些角色的共同點是他們都來自不列顛,都是重獲自由的罪犯,但當他們與原住民相遇,則人人懷著各異的心思,有人兇殘,有人友善;有人想以武力剷除對方,有人則寧願靠近原住民,遠離自己同胞。

葛倫薇爾說,「這條祕密的河,是我自己的旅程,身為早期殖民者的後代,這是一趟認識過往的旅程」,然而這段過往實打實的證據有限、家族史的版本內有大量遺漏自不待言,因此她在認識過往的旅程中借助了虛構,想像諸多流放移民在遭遇他者時的反應(往往也是面對自身渴望或恐懼的反應),就像深入一片水道歧出的河域,試著一條一條支流地去探訪踏勘。這樣的主動想像是有意義的,為了把歷史從勝者固著的記載上鬆開,讓我們對歷史上可能發生過什麼,認識能再度流動起來。

葛倫薇爾創造出來的主角索恩希爾,不是最兇殘,也不是完全地善良。他是個心思不複雜的小人物,在倫敦社會底層遍歷了生存艱難,逃過一死來到澳洲,看見了河灣土地岬角時,開始非常想要在這世界上擁有一塊安全棲身之地。原生社會待他不平等,給予了他匱乏與恐懼,這些經驗隨著他來到新大陸。新大陸的河流與原野,誘發他新的生之慾望、新的死之恐懼。

這不是個《與狼共舞》、《末代武士》式的故事,不是一名西方軍人作為優勢文化與近代化的先鋒,踏入美洲原住民領域或日本藩國,結果從當地居民身上學到更智慧一課的故事。索恩希爾的視線要低一些、更個人一些。他背後並不代表一股勢力,他是罪犯而不是士兵。他並不比原住民更知道世界正在走向何方。他有非常多的茫然不知,特別是對他所處的環境、聽不懂的語言、野性的地景。


電影《與狼共舞》(上)與《末代武士》主角均象徵西方優勢文化。(圖片翻攝自:IMDB)

出自陌生的恐懼如影隨形

葛倫薇爾對這樣一位小人物、以及他妻子的描寫非常細膩。這對個性不盡相同、情感深篤共患難的夫婦,無知地、懷著對生活的想像,接觸到他們難以掌握的他者,對他者有時同理,更多時候被激發出各種各樣的恐懼。書中有許多極佳的描寫,應留給讀者自行去看。我在這裡只舉兩個印象深刻的例子。

小說開頭的第一個章節〈陌生人〉,索恩希爾一家抵達澳洲的第一個晚上,曾有個如夢境般的遭遇。索恩希爾夜裡忽然醒來,看見有個黑色的人影在他面前。恐懼後立刻升起的情緒是憤怒(作者寫道,「憤怒」這種情緒是他熟悉的好友),他威嚇地喊著:「走開!」卻聽見對方也用同樣的語言回應他:「走開!走開!」這一幕,究竟是出於他恐懼的幻想,或是真實的遭遇?作者把懸疑留給了讀者。初次遇見他者,在有機會認識對方前首先感到恐懼,朝向對方吼叫的「走開!」像鏡像般彈回來。他者其實也是自己,也是自己看待對方的方式。

另一幕,則是在索恩希爾家已於新土地上安頓下來,且雇用了兩名長工時。一個夜晚,聽見遠方傳來原住民棍子敲擊的聲音。家人與長工感到恐懼,索恩希爾決定去探查。於是,他在那個月色明亮的夜晚,走近原住民的營地,看見他們正圍繞營火,頓足跳躍,隨節奏唱歌。

他觀察到這個文化的現場,所有人融合在一種不必名言的共識中,「他是唯一不知道歌曲何時結束的人」,因他不在歌唱者的文化裡、不認識他們的語言、是他們文化的局外人,是「他者」。在原住民的歌唱與舞蹈中,他雖然對其歌舞的內涵無知,也感受到了「文化」。然而當回到家時,他雇用的長工用「畜生」稱呼那些原住民,焦慮地準備著槍枝,而他無法向他們解釋。


澳大利亞中部原住民:Arrernte people(圖片來源:wikipedia

隱藏在家族史的祕密支流

這些一次次的交會,終將引導到最後的結局。我們或許會問,倘若有別種方式面對恐懼,這本小說會不會有不同的結局?如我一般的台灣讀者或許也會想到:台灣也曾是個移民的社會,閩南、客家的移民也曾與原住民相遇。在我們族譜的記載、祖厝的地理位置、流傳的家族史中,是不是也有沒說出來的故事?

葛倫薇爾在〈尾聲:索恩希爾的宮殿〉中暗示,索恩希爾功成名就之後,重新創造了自己的敘事。就像偉人傳記中會出現少年英雄情節,索恩希爾的故事說他早年在倫敦時曾受雇於不列顛政府,幫國家運送間諜到法國。其實,為國家運送間諜正是寫在索羅門.魏斯曼的維基百科上的經歷。顯然葛倫薇爾認為她的祖先遺忘了一些過往,也假造了一些過往。假造可能是來自家族興旺之後,後代想要修飾家族史的用心。但是,被遺留在家族史外的,則是被遺忘的祕密河流。

也許我們的家族也都有過,那些與他者相會的祕密河流。無論是友好,或是遺憾,都是我們的一部分。當我們有機會認識更多,思考更多,請讓我們不要別開視線。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我的祕密河流
The Secret River
作者:凱特.葛倫薇爾(Kate Grenville)
譯者:林麗冠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凱特.葛倫薇爾
1950年生於雪梨,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創意寫作碩士,澳洲雪梨科技大學創意藝術博士。

葛倫薇爾曾經擔任電影剪接及製作,在英國、法國工作多年,後來師事現代小說大家蘇肯尼克(R. Sukenick)等人研習寫作。1984年出版第一部作品《有鬍子的女士》,迄今已完成十餘部短篇、長篇小說以及非小說作品,翻譯成德、荷、義、葡、中等語文出版,其中兩部長篇小說曾改拍成電影上映。

她的寫作與國族歷史緊密相關,文句優美感人,以音樂般的字句傳達流暢的故事。她曾在英國、澳洲兩地研究英國以澳洲為罪犯流放地的歷史,並為了紀念她祖母家族篳路藍縷、開闢疆域的事蹟,而把自己的姓氏由原本的「吉伊」改為「葛倫薇爾」。小說《我的祕密河流》當中,也有相當部分取材自她祖先的親身遭遇。

《我的祕密河流》是葛倫薇爾最重要的作品,推出後在英國、美國、加拿大廣受好評,先後獲得大英國協作家獎、紐約公立圖書館年度推薦書獎、新南威爾斯州長文學獎、澳洲書商選書獎等,並入圍布克獎決選、國際都柏林文學獎初選。2013年曾改編成舞台劇演出,2015年改拍成兩集迷你影集。

葛倫薇爾於2017年獲澳大利亞藝術理事會頒予終身成就獎,2018年獲頒澳大利亞勳章,以表揚她的卓越貢獻。現與兒女同住在雪梨。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04-17 10:00
報導》信誼幼兒文學獎第34屆得主出爐

第34屆信誼幼兒文學獎今(4/16)日下午舉行頒獎典禮,資深及創作新秀齊聚一堂。

以幼兒發展與興趣需求為考量的信誼幼兒文學獎,是台灣原創圖畫書的重要獎項,不僅鼓勵並培育了眾多兒童圖畫書創作者,也是台灣幼兒讀物步向國際的重要橋樑。34屆以來,得獎作品已累積出版成94本書,其中32本更已授出多國國際版權,讓其他地區的幼兒讀者,也能領會台灣原創圖畫書的魅力。

頒獎典禮上,主辦單位以10年為跨度,邀請不同年代的得主,代表上台分享各自的創作經驗談。

➤與信誼的二三事:跨世代學長姐傾吐創作真心話

以《為什麼為什麼不?》拿下第9屆信誼幼兒文學獎的王淑芬,以「大學姐」身分說,現在讀者大多因為手工書才認識她,其實當年她是以12首童詩創作,讓「評審無爭議通過」得獎出道,她驕傲表示:「我可是一個詩人!」


第9屆信誼幼兒文學獎得主王淑芬

王淑芬勉勵在場創作者,要先讓自己成為有趣的人,因為「有趣的人才能寫出有趣的書」。她也鼓勵創作者應把握每次機會,多宣傳推銷自己的作品;面對創作,則要自我要求每次都有所突破,更上一層樓。

曾獲第16屆及28屆獎項的蕭湄羲,分享自己曾數度落選的經驗,甚至一度看到其他年輕創作者的作品優秀不已,而中斷創作長達10年。後來她再度拾起筆,是由於「想要創作繪本給0-18歲的小朋友,陪伴大家一起長大」。她提醒參賽者在投稿競爭之餘,「保持初衷」的重要:「雖然是參加比賽,但不要忘記這也是在追逐夢想。」她告訴創作者,應「把所有作品當作養分,持續創作新的作品」,讓自己的圖畫書能夠成為「小朋友的朋友」,走過成長歲月。


曾獲第16屆及28屆獎項的蕭湄羲

新生代的得主代表,分別找來曾於第24屆及28屆獲獎的周見信,以及第32屆得主陳彥伶。去(2021)年周見信以《來自清水的孩子》榮獲台北書展大獎、金鼎獎、國際青少年圖書館白烏鴉獎、金漫獎等獎項,並已售出日、法、阿文版權,作品屢獲肯定。他回顧前塵,創作《尋貓啟事》,獲得信誼幼兒文學獎並出版後,有如被開啟了人生的新道路。除了飛往上海、墨西哥等國家進行分享,也種下讓他攻讀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的種子。以《企鵝演奏會》繪本展現個人風格的陳彥伶,則呼籲信誼幼兒文學獎應該繼續舉辦,好讓更多人內心的創作火苗能被燃起。


第24屆及28屆獲獎的周見信(右),以及第32屆得主陳彥伶(左)。

➤佳作百中選一:圖畫書靈感多來自家庭,童詩文字簡單雋永

本屆信誼幼兒文學獎共徵得345件參賽作品,包括圖畫書創作107件、圖畫書文字創作238件。決審主任委員許建崑表示,評審首要考量是作品是否圓熟、完整,可以出版?再來,是檢視內容是否有未來性與發展性,能從眾多參選作品脫穎而出?此外,創作的筆觸風格、使用媒材,以及主題設定是否考慮到幼兒讀者的閱讀心理,也會是評估的要點。

今年獲獎的佳作包括3本圖畫書創作,以及1本童詩集:圖畫書創作獎分別由翁藝珊的懷舊繪本《阿嬤家》、李慢從孩子成長趣事為靈感創作的《掉了》以及林倩誼充滿童趣與想像力的《神奇的黑色鉛筆》獲得。游書珣創作童詩《陀螺》獲得圖畫書文字創作獎。

《阿嬤家》以作者近90歲的阿嬤為原型創作,透過阿嬤喜歡收集物品的故事,想告訴讀者,生活中需要斷、捨、離的行動和智慧,並提醒大家要多關心長輩,給阿公、阿嬤們更多的關懷和陪伴。這是翁藝珊繼《好忙的除夕》後,再度獲獎。


翁藝珊的懷舊繪本《阿嬤家》。

本名李曼吟的李慢表示,從參賽到得獎,這一步走了6年。6年前她首度參賽並入圍,挺著大肚子來參加頒獎典禮,近距離接觸到她的偶像林良爺爺,深受林良先生創作取材自生活點滴的影響。直到兒子已準備進入小學,才再度創作繪本,她從兒子說「想要掉牙,好讓牙仙送禮物」的日常對話獲得靈感,創作《掉了》,希望能讓孩子享受故事的趣味,在翻頁間哈哈大笑。

林倩誼首度創作圖畫書《神奇的黑色鉛筆》便擄獲評審目光,獲佳作肯定。她分享,在草圖完成階段,朋友把故事講給3歲小女孩聽,沒想到女孩不僅聽懂、看懂,還因此不停觀察生活中有什麼東西是黑色,甚至期待看到其它顏色鉛筆的故事。這給林倩誼帶來很大的鼓勵和動力,她表示,未來一定會持續創作,完成出版圖畫書的夢想。

文字創作獎得主游書珣,以童詩《陀螺》叩關成功。《陀螺》以11首童詩匯集而成,透過擬人化手法,直白通透的口吻活化了樹木、落葉、石頭、鞦韆、溜滑梯…等孩子熟悉的日常物品,而獲佳作獎勵。她認為,「不管哪一種類型的詩,都應該用最單純的文字講出最深刻的事」,讓讀者感受詩中的感動和共鳴,而不是一場「文字表演」。


李慢的《掉了》以孩子的成長趣事發展為作品創作靈感。


林倩誼充滿童趣與想像力的圖畫書《神奇的黑色鉛筆》。


頒獎典禮現場大合照


第35屆信誼幼兒文學獎.徵件資訊

收件日期:2022/12/1-12/15
更多詳情請上:信誼幼兒文學獎官網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04-16 21: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