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500追本溯源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好久・不見

露脊鯨、劍齒虎、古菱齒象、鱷魚公主、鳥類恐龍⋯⋯跟著「古生物偵探」重返遠古台灣,尋訪神祕化石,訴說在地生命的演化故事
蔡政修箸,麥田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這部生物科普著作以台灣所屬的古生物為主角,透過化石研究科學實務加上推理想像,寫出一本屬於台灣的侏羅紀與冰原歷險。作者花費研究生涯的20年探詢遠古台灣海洋哺乳、脊椎動物、化石多樣性,再加上前人軼事與個人追索,讓此書連結了數千萬年的生命連帶,成就了一場跨時空的問候,也是書名「好久不見」的極佳詮釋。【內容簡介➤

致白目者

謝子凡著,九歌,320元
推薦原因: 知   文   樂   
白目者,不識相,閱讀空氣障礙者也。大約是作者寫給各種場域中遭遇的白目人,睿智有料的鏡射之下,恐怕自己也成為了鏡像的大白目。然此白目並不機車,透過旁觀、凝視、回憶、拿起、應對,展現了廣告人的設計感,思想者的犀利,文學家的顫動。我們在順流而下的閱讀中,既看到了別出心裁的場景,也聆聽了一場靜謐卻鏗鏘有力的生活打擊樂。【內容簡介➤

一切都在此時此刻

顧玉玲著,印刻,35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益    
此作描繪了工傷者的時時刻刻。在勞動現場、在組織運動中、在家庭裡、在病塌上、在失去自我的拉扯中,工傷者的生命時間原本在重力勞動中快速轉動,卻也在受傷失能的一刻嘎然停止,然而這本書記錄的是從停止之後的開始。顧玉玲以深刻、鄭重的文字,寫下勞動者的韌性、運動者的意志,以及家庭作為修復居所的可能,是當代職人寫作中不可錯過的一部重要作品。【內容簡介➤

回家

在社區得到復健與支持,精神病患也能安居樂業。當生活過得好,生病又如何?
The Journey Home: The Cultural Pursuit of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
陳芳珮著,游擊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此書雖以「回家」為名,但並非呼籲讓精神病患回歸原生家庭生活,而是思考社會支持網絡的困境與可能。因此書名上的「家」,指向的同時是暫時安置的康復之家、擴充照護空間的社區系統、培養自主能力的歸屬場域,以及病患自身不斷調整適應的環境認知。這一切都是「家」的可能樣態,也是重新定義歸屬感與永續生活的重要嘗試。【內容簡介➤

先自己自己,再一起一起

吳雅雯(Yabung.Haning)著,大塊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在自己的鄉土如何尋根?洄游的路途有多顛簸?此書道出一個太魯閣女性重建認同的歷程,也側面置疑了原本應該寬闊自由的主流海洋,為何讓人越活越窒息。由女性經驗、家族關係、族群認同、世代矛盾等多組面向交織的自我敘事,不僅以個人微觀社會歷史,也讓個人與邊緣群體成為歷史的中心,讀來深刻又充滿力量。【內容簡介➤

殺戮的季節

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The Killing Season: A History of the Indonesian Massacres, 1965-66

傑弗瑞.羅賓遜(Geoffrey B. Robinson)著,陳信宏譯,春山出版,690元
推薦原因: 知   益    
在這本以1965年印尼「930事件」為主題的學術著作引入之前,台灣讀者或許在系列紀錄片《殺人一舉》(2012)、《沉默一瞬》(2014)中先偏見了這段歷史的殘酷與失語。此書將紀錄片中無言的空白、理解的缺口札實地補上,讓這段在印尼依舊是禁忌、卻也深深影響當代社會的歷史事件有了全面性的討論。是理解現代印尼、冷戰對立、國家暴力、常民記憶等議題不可錯過的重要作品。【內容簡介➤

君幸食

最懂中國吃的英國美食作家,一場貫穿古今的中餐盛宴
Invitation to a Banquet: The Story of Chinese Food
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著,何雨珈譯,麥田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文   樂 
相對於華人飲食書寫的自來滑,作者的英國(四川前世?)味蕾總能嚐出一些更多的什麼,教人跟著一起大驚小怪。再加上典故和軼事的提味,每道料理都是深不可測的坑,迎你無盡墜落。【內容簡介➤

細胞之歌

探索醫學和新人類的未來
The Song of the Cell: An Exploration of Medicine and the New Human
辛達塔.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著,莊安祺譯,時報出版,6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這本書透過精彩的跨領域知識整合,讓「細胞」離開狹義的生物醫學認識,連結社會歷史、個人記憶、文學表現,譜出一部餘音悠遠的詩意之作。雖然有著廣博的知識含量,但這部作品不在既有的知識中打轉,而是將建構細胞過程中留下的各種可能性,作為回頭修正生命的缺憾之處、也望向未來的重要指引。【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話語的魔力:在21世紀重新認識佛洛伊德

➤在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時代重返佛洛伊德

2024年6月24日,位於倫敦的佛洛伊德博物館(Freud Museum London)在YouTube官方網站上發布了一則不到一分鐘的短影片,慶祝《佛洛伊德心理學作品全集修訂標準版》的出版。 在我撰寫這篇導論的時間點,也就是這則影片發布後將近3個月,它的觀看次數才勉強達到3000多次,而且還是為數稀少的相關YouTube影片中最高的觀看次數。

這對曾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心靈」的佛洛伊德來說,似乎有點難堪;這位思想巨擘的心理學作品全集在21世紀的修訂問世幾乎被世人視而不見,也彷彿暗示著佛洛伊德思想應該跟著20世紀的逝去而成為過去式。

在當代心理學的主流氛圍中,佛洛伊德思想似乎更顯得格格不入。今天的心理學教科書中,佛洛伊德的理論往往被簡略提及,僅作為心理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在學術研究中,實徵的量化研究方法主導了心理學的話語權。神經造影技術的進步使得研究者可以直接觀察大腦活動,而不必依賴推測性的理論。

腦化學研究的深入讓我們對神經傳導物質如何影響情緒和行為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這似乎為許多心理問題提供了生物學解釋。遺傳學的突破,特別是在精神疾病遺傳易感性方面的發現,進一步挑戰了佛洛伊德強調早期經驗的觀點。

在臨床實踐中,認知行為療法因其短期見效和易於量化的特點,亦占據了主導地位。藥物治療基於其對腦化學的深入理解,成為許多心理障礙治療方法的首選。與此同時,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應用也正在改變心理健康服務的面貌,個體化的演算法似乎可以取代深度的個案分析。在基因檢測的基礎上,我們甚至開始談論「個體化醫療」,試圖根據個人的基因組成來預測和治療心理問題。

在這樣一個強調生物決定論、速效、可量化和技術導向的時代,佛洛伊德那種深入探索個人歷史、重視主觀經驗、需要長期投入的方法,看起來就像是一種奢侈,甚至是一種過時的做法。

當代心理學似乎在告訴我們,人類心智可以被簡化為神經元的放電模式、大腦區域的活化程度,或是基因的表達模式。心理問題可以透過改變認知模式、調節神經傳導物質水平,或者針對特定基因進行改造來快速解決。

在這樣的學術氛圍和研究前景之下,佛洛伊德思想似乎真的成了「過去式」,而他關於無意識、心理動力和童年經驗的深刻洞見,在這個技術至上、還原論盛行的時代,顯得更沒有立足之地。

然而,就在佛洛伊德思想看似即將被現代科學徹底淘汰的時刻,一股逆流悄然興起。這股逆流不是來自心理學界的保守派,而是來自神經科學的前沿:南非裔神經心理學家馬克・索姆斯等研究者所開拓的神經精神分析(neuropsychoanalysis)領域。


南非裔神經心理學家馬克・索姆斯(圖源:wikipedia)

索姆斯不是別人,正是花了30年的功夫完成24冊《佛洛伊德心理學作品全集修訂標準版》的編輯,他也是少數能夠同時橫跨腦神經科學及精神分析兩大研究領域的重量級學者。索姆斯對於精神分析的早期歷史有相當獨到的見解,特別是關於佛洛伊德早期的神經科學研究。

索姆斯在翻譯佛洛伊德早期的神經科學論文時,用了一個饒有深意的概念——「轉折時刻」(a moment of transition) ——來描述佛洛伊德放棄神經科學轉向心理學的那個關鍵時間點。在索姆斯看來,那是一個神經科學尚未成熟到足以滿足佛洛伊德探索人類心智的雄心壯志的時刻。因此,佛洛伊德不得不暫時擱置他的神經科學夢想,轉而發展純粹的心理學理論。

而今天,我們似乎正站在另一個「轉折時刻」的門檻上。只不過這一次,是神經科學的飛速發展讓我們有可能重新審視並驗證佛洛伊德思想。在這個新的轉折時刻中,索姆斯扮演了一個關鍵角色。他的研究工作不僅橋接了佛洛伊德思想和現代神經科學,更為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如何用最新的科學工具來重新檢視和發展佛洛伊德的後設心理學洞見。

索姆斯的研究路徑清晰地展示了佛洛伊德思想如何在現代科學框架下得到重新詮釋和發展。從早期將神經科學與精神分析結合,到探討情感的核心地位,再到提出革命性的意識理論,近期還進一步延伸至人工意識領域,索姆斯的工作不斷拓展著我們對人類心智的理解。這一研究路徑不僅證明了佛洛伊德思想的持久生命力,也展示了它在面對當代科技挑戰時的韌性和前瞻性。


佛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心理模型結合神經學的發現。

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盛行的今天,索姆斯提醒我們,真正的智能和意識可能需要超越純粹的資訊處理,深入到情感和主觀經驗的層面。而這一洞察,正是源自於佛洛伊德對人類心智複雜性的深刻理解。

因此,我們可以說,透過索姆斯等人的工作——亦即神經精神分析這個嶄新的研究領域——佛洛伊德的思想不僅沒有過時,反而在21世紀找到了新的生命力。它為我們理解人類心智,甚至為創造真正的人工智慧,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資源。在這個意義上,「重返佛洛伊德」不是一種懷舊,而是當代神經科學從索姆斯所謂的「簡單問題」邁向「困難問題」時的必要步驟。 

換言之,索姆斯的「重返佛洛伊德」,是重返佛洛伊德思想從神經科學轉向心理學的關鍵轉折點,並且在當代神經科學的基礎上,重拾那個被佛洛伊德暫且擱置的科學心理學計畫。

➤閱讀佛洛伊德,在其思想中心

若要真的成為一位「以佛洛伊德為師」的臨床工作者,那麼「重返佛洛伊德」的起手式就只能是閱讀佛洛伊德,因為斯人已遠,他的思想火花只能夠在文本的閱讀中找尋。然而要閱讀佛洛伊德,今年熱騰騰剛出版的24巨冊《佛洛伊德心理學作品全集修訂標準版》或許不是最容易、最親民的起點,那是真正有心人才會一躍而入的廣袤大海。

以中文出版品來說,佛洛伊德著作的翻譯書籍,普遍有翻譯水準參差不齊的問題,既使是經過嚴格審訂或優秀的翻譯,例如由巫毓荃教授審訂、左岸文化出版的《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由宋文里教授翻譯、心靈工坊出版的《重讀佛洛伊德》、《魔鬼學:從無意識到憂鬱、自戀、死本能》等,以我多年教授精神分析課程的經驗來說,如果沒有一個好的「領路人」,其實很難靠著自己的努力找到領略佛洛伊德思想的關鍵。

在這個意義上,《在診間遇見佛洛伊德》,對於苦於無人指路的讀者來說,就是一本難能可貴的領路書。在台灣,本書的作者布魯斯・芬克或許還不是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但在英語世界中,布魯斯・芬克卻是當代最赫赫有名的拉岡派學者之一,他不僅是拉岡思想在英語世界中最重要的翻譯者,他自己的著作,都得到學界及實務界的高度肯定,他也因此被公認為最能將複雜的拉岡思想以明晰的話語加以闡釋的詮釋者。

我們幾乎可以說,布魯斯・芬克是在英語世界中要一窺拉岡思想堂奧時無法跳過的名字。作為當代最著名的拉岡派學者之一,芬克在推廣和詮釋拉岡思想方面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他不僅是拉岡著作的主要英譯者,將拉岡艱深難懂的法語文本轉化為英語讀者可以理解的語言,還透過自己的著作,為英語世界的讀者提供了理解和應用拉岡理論的關鍵。

芬克的重要性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他的翻譯工作,特別是拉岡《文集》的完整英譯,為英語讀者打開了理解拉岡思想的大門,不至於因為以往的錯譯誤譯而以為拉岡只是故弄玄虛。其次,他的原創著作,如《拉岡式主體》和《拉岡派精神分析的臨床導論》,不僅深入淺出地闡釋了拉岡的核心概念,還將這些理論與英美臨床實踐緊密結合,為臨床工作者提供了將拉岡思想應用於實務的框架。


法國精神分析學大師雅各.拉岡,是解讀佛洛依德理論的重要學者(CC圖源)

更值得注意的是,芬克有著罕見的能力,能夠將複雜的理論概念轉化為明晰、可操作的臨床指導。他的著作《精神分析技術的基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為臨床工作者提供了具體的指導,幫助他們在日常的臨床實踐中運用拉岡的洞見。

芬克的工作不僅僅是對拉岡思想的傳播,更是一種創造性的詮釋和應用。芬克並非試圖將拉岡的理論與英美心理學傳統直接對接(有時候他甚至明確反對這樣的作法),而是致力於為英語讀者提供一個理解和實踐拉岡思想的框架。這種對拉岡思想的詮釋和應用使得芬克不僅在學術界,而且在臨床界都享有盛譽,被公認為是理解和實踐拉岡思想的最佳嚮導之一。

正是基於芬克在拉岡思想傳播和實務運用上的傑出貢獻,他撰寫的這本《在診間遇見佛洛伊德》就顯得格外引人注目。總的來說,這本書代表了芬克「重返佛洛伊德」的努力,書中再次體現了他將複雜理論與臨床實踐結合的一貫風格。

在《在診間遇見佛洛伊德》中,芬克巧妙地展現了如何將拉岡「重返佛洛伊德」的精神應用到閱讀佛洛伊德上,徹底體現了上述「重返佛洛伊德」的三層意涵。首先,在回到「佛洛伊德文本」這一層面上,芬克不僅仔細梳理了佛洛伊德的原始著作,更透過拉岡的視角重新詮釋這些文本,使讀者能夠在當代脈絡中重新理解佛洛伊德的核心概念。

其次,在回到「佛洛伊德經驗」這一層面上,芬克特別強調了精神分析的臨床實踐,透過豐富的案例分析,讓讀者彷彿能夠跟著在診間跟著佛洛伊德一起思考。最後,在回到「佛洛伊德思想」這一層面上,芬克的書寫展現出一種貼近經驗的思想動力,並融入了拉岡對這些理論的重新闡釋和發展,從而展示了佛洛伊德思想的當代活力。

芬克這種對佛洛伊德的閱讀方式,正是把握佛洛伊德「思想風格」的絕佳典範:在佛洛伊德的思想中心閱讀佛洛伊德。他並不滿足於對佛洛伊德理論的表面理解或簡單複述,把佛洛伊德思想教條化或平板化,而是試圖藉由臨床案例掌握佛洛伊德思想的活潑動態。

不僅如此,透過拉岡的視角,芬克還幫助我們重新發現了佛洛伊德思想中那些最具洞察力、最能啟發當代臨床實踐的元素。例如芬克在本書第三章「如何處理一個夢」及「如何讓人開始對夢進行自由聯想」這種看似僅涉及實務的段落,巧妙地引入拉岡派精神分析的語言(意符/意旨),重新帶著讀者從拉岡派的眼光詮釋對夢的理解,並給出了具體的實務指引。

這種閱讀方式不僅忠於佛洛伊德思想的原初性,也展示了如何在保持理論深度的同時,使精神分析與現代臨床實踐仍有著緊密聯繫。芬克的工作提醒我們,真正的「重返佛洛伊德」不是將其思想視為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將其視為一個活潑的、能夠與當代臨床經驗不斷對話的思想風格。

透過這種方式,芬克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本介紹佛洛伊德理論的入門書,更為我們展示了如何在21世紀的今天,重新發掘並應用佛洛伊德思想的精髓。

對於希望真正理解「談話治療所為何事」、在臨床實務上「如佛洛伊德一般思考」的讀者來說,芬克的這本書無疑是一本極好的領路書,它提供了一個極具啟發性的範例,展示了如何透過深入閱讀,真正掌握佛洛伊德思想的核心,並將其轉化為當代臨床實踐的有力工具。

➤重返佛洛伊德在台灣的意義

在台灣心理學界長期以實證主義和認知行為取向為主流的背景下,本書的出版無疑具有特殊的意義。它不僅為台灣讀者提供了一個重新認識佛洛伊德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如何在當代重新點燃佛洛伊德思想的生命力。

對於台灣的臨床心理工作者而言,本書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重新思考「談話治療」的本質。在一個越來越強調標準化程序的心理治療氛圍中,芬克藉由佛洛伊德思想的深刻性,提醒我們關注每個個案的獨特性,以及語言在治療中的核心地位。這種回歸臨床本質的呼籲,對於提升台灣心理治療的品質具有關鍵的重要意義。

對於台灣的心理學研究者和教育者來說,本書展示了如何將複雜的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在當前台灣學術界理論與實踐常常脫節的情況下,芬克的這種整合方式無疑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鏡的範例。

最後,對於對精神分析感興趣的普通讀者而言,本書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去重新認識那個被誤解已久的佛洛伊德。透過芬克的詮釋,讀者將發現,佛洛伊德的思想不僅沒有過時,反而在21世紀的今天,對於理解人性、探索自我,仍然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

在這個意義上,《在診間遇見佛洛伊德》的出版,不僅是對台灣精神分析文獻的重要補充,更是對台灣心理學界的一次溫和而堅定的挑戰。它邀請我們重新思考:在這個強調速效、標準化的時代,我們是否忽視了人性的複雜性?在追求客觀化、數據化的同時,我們是否遺失了對個體主觀經驗的深入理解?

「重返佛洛伊德」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口號,它代表著一種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一種對臨床實踐的誠摯態度,以及一種對知識傳統的尊重。在台灣這片土地上,這樣的精神尤其珍貴。它提醒我們,在汲取西方知識的同時,也要保持批判性思考;在追求科學進步的同時,也不要忘記人文關懷。這或許正是佛洛伊德留給我們的最寶貴遺產,也是本書對台灣讀者的最大貢獻。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在診間遇見佛洛伊德:從聆聽、對話,到理解
A Clinical Introduction to Freud: Techniques for Everyday Practice
作者:布魯斯・芬克(Bruce Fink)
譯者:郭貞伶
出版:左岸文化
定價:6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布魯斯・芬克(Bruce Fink,1956—)

巴黎第八大學博士,於美國杜肯大學(Duquesne University)教授精神分析逾20年,並以精神分析執業超過30年,曾於拉岡創建的巴黎精神分析學院接受培訓,他是將拉岡作品引介到英語世界的重要翻譯者,並以清晰的闡釋,將複雜的拉岡思想化繁為簡,為英語讀者搭建理解和實踐拉岡思想的框架。除了《在診間遇見佛洛伊德》,尚著有The Lacanian Subject、A Clinical Introduction to Lacanian Psychoanalysis: Theory and Technique、Fundamentals of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 A Lacanian Approach for Practioners等多部與拉岡及精神分析相關作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2024-10-24 18:30
現場》碳排淨零,文化不能淨零:從文化ESG到產業轉型的多重挑戰,出版產業因應ESG前驅計畫座談會側記

出版產業因應ESG前驅計畫,於台北獨立書店左轉有書舉辦座談會「碳排淨零,文化不能淨零」,9月底邀請時報文化出版公司董事長趙政岷、台大社會系專案助理教授李令儀、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陳惠萍擔任主講。會中除分享時報籌劃第一份永續報告書的心路歷程、分析產業面對轉型與文化永續的困境及挑戰,並與出版業者共同討論如何在立足的基礎點上,掀起一場文化ESG的淨零造浪運動。

【趙政岷:出版社ESG永續之路-時報出版籌劃第一份永續報告書的心路歷程】

ESG是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縮寫,於2004年由聯合國提出。與做為指南針的SDGs 17項永續發展目標不同,ESG是落實到企業的執行策略,規劃思考可依循的做法。

自2023年起,金管會規定資本額20億元以上的上市櫃公司需編製「ESG永續報告書」,以體現企業對利害關係人、社會與環境承擔的責任。2025年後,20億以下的上市櫃公司也要開始製作。時報是台灣第一家做永續報告書的出版社。

「這個題目很難,整理起來就是談書。」關於這份功課,時報文化董事長趙政岷從閱讀現況說起。他說根據國家圖書館公佈的全台圖書館總借閱次,對比產業所賣掉的書,比例已從過去的1:1躍升到接近2:1。雖然借書率增長是好事,但以時報的產值而言,累銷1500本以下的書就佔7成,賣不到1000本的書占3成,「從財務上來看,賣不到1500本等於是白做了。」


時報文化出版公司董事長趙政岷

➤原物料漲價+印量少+折扣

日本左右社的編輯曾發文指出,閱讀已成為青少年的次文化(少數人熱衷的文化)。台灣網路溫度計閱讀調查也顯示,人們的閱讀時間產生移轉,螢幕閱讀遠超過書籍,尤其短影音興起,讀者越發無法長時間專注閱讀,這讓三、四百頁的書更倍感壓力。

趙政岷表示,時報於1999年上市,2013年他接任董事長時,市場已腰斬,近年縱使營業額上升,但獲利沒有增加,都靠省錢撐下來。「現在我只剩兩張牌,一是村上春樹的小說,二是龍應台的作品。」可新書並沒有減少,一年還是出了快500種。


整體台灣民眾圖書閱讀率(趙政岷提供)

有些人會覺得當前的書價對讀者不友善,而書籍之所以漲價,趙政岷表示主因有三個:一是通膨造成物料漲價,但影響不高;二是印量少反映高成本,當成本高到4成,其實就很難做;三是折扣,很多出版社以實售79折甚至66折來反推、墊高了表價,這點就影響很大。

➤永續報告書的挑戰:從問卷到利害關係人

回到明年要繳交的第一份ESG永續報告書,趙政岷說,時報委託管理顧問公司協助。首先是定義利害關係人,包括版權公司、作家、媒體、產業工協會等。之後再訂出議題並製作問卷,詢問利害關係人包括永續供應鏈、能源、溫室、物災人災、勞資等,哪個衝擊比較大。並評估經營績效、創新研發、客戶服務、資安、品牌形象等各項的重要性占比。

趙政岷說:「我們把問卷發出去,結果很多作者或通路都不知道怎麼填,對所謂的衝擊也沒想過那麼多。」

這個現象,正對應到主辦方左轉有書店長王家軒於開場時所講的:出版業規模小,編制與資源有限、工作時間又長,面臨社會重大轉型或趨勢變化時經常無能為力,也不知道如何跟大企業對話,「因此這場座談會是個非常重要的開始,讓大家在面臨ESG衝擊到來之前,可以先一起了解、一起想辦法。」

尤其公正轉型也是ESG裡S(社會責任)的一部分,台灣約有2萬4千多名出版從業者,分配與程序是否公平至關重要。今年趙政岷擔任台北市出版公會理事長,就辦了「台北出版學校」,包括編輯、行銷企劃、出版經營三種學門,拍成120支影片,做為教育訓練,培育人才用。

趙政岷並提到文化ESG,認為內容產業能提供對環境、社會、公司發展更多的貢獻,搭起文化與企業的橋樑。多年前他擔任書展基金會董事長時就推過「CEO講堂」,包括曹興誠、戴勝通都來分享過書,還特別引起財經媒體的關注。

➤文化傳承必須由出版事業來承擔

趙政岷認為,文化ESG還有很多空間可以想像。例如墨西哥的瓜達拉哈拉書展,入口海景第一排都是航空公司、飯店等贊助商,宛若大型演唱會現場。特別是童書區,結合二、三十個企業一起做小朋友的免費體驗,令他十分感動。

他說:「站在企業的立場,其實不只有經濟責任,還有法律和道德責任。如果我們要與這個社會共好,那麼慈善跟社會的責任就必須做到。」

時報曾出版《100個即將消失的地方》、《綠色EQ》、《海鮮的美味輓歌》、《大崩壞》、《用今天拯救明天》等眾多關乎永續發展的書。與社區的互動方面,也為孩子辦過主編營、繪本故事營,與唯新蛋糕合作「萬華老城咖啡香」,參與文化總會的「萬華大鬧熱」、「城南有意思」等,甚至邀民眾到時報本鋪體驗古早的鉛字印刷初版。

趙政岷說,時報創辦人余紀忠曾指示:「新聞是為歷史作紀錄,而文化傳承則必須由出版事業來承擔。」原本ESG執行策略裡沒有「企業環保文化傳承」這種項目,但趙政岷刻意將它加進永續報告書裡。

「按金融時報的說法,有一天ESG會比企業每股盈餘更重要,現在看起來我們已經來到這個交叉口。」趙政岷總結:「希望未來土地還是綠的、天還是藍的,希望我們在這個主題上所做的事有價值,讓我們與周邊都能活得更好。」

【李令儀:圖書產業的文化永續-困境與挑戰】

從文化產業的角度來談ESG,常讓李令儀想到馬奎斯《百年孤寂》:「世界太新,很多事物都沒有名字,必須伸手去指。」例如出版業光「永續」二字就面臨很大的挑戰,因為台灣出版規模偏小、很多是家族式企業,第一代年事已高,第二代要不要接班都成問題,加上產業轉型的複雜,很難全面性思考。


台大社會系專案助理教授李令儀

➤通路與出版社的權力失衡,已成產業適應變遷的阻力

關於圖書產業的困境,李令儀從纏繞多年的通路折扣戰說起。有出版人整理去(2023)年出版十大新聞,折扣問題即是其一。很多連鎖書店的旗艦店結束營業,政大書城也一度傳出有結束的打算。期間時報文化董事長趙政岷呼籲推動圖書折扣秩序制,立委陳培瑜也召開公聽會,參與者眾,但截至目前事情仍原地踏步,沒有獲得正向解決。

李令儀認為,這是圖書通路與出版商之間長期權力失衡的結果。出版社供書給通路,很難對等協商,只能被動配合。此外市場流於削價競爭,長此以往消費者也開始折扣疲乏。即便通路近來稍有克制,但在行銷手法缺乏新意下,讀者已不太買單。「所以除了疫情因素外,這幾年產業狀況似乎落入瓶頸,無論出版業者或通路,好像對創新跟轉型都消極以對。」

李令儀將這樣的現象,歸因於產業的特殊體質與歷史因素下的壓縮成長。她認為,1987年之前,台灣經歷近40年的政治戒嚴,高壓管制言論與出版。解嚴後市場開始激烈競爭,加上90年代電腦化的變革,讓原本國外歷經五、六十年的產業轉型,在台灣被壓縮成30年。


台灣出版產業的特殊性:壓縮成長(李令儀提供)

另一方面,在戒嚴的時空背景之下,只有特別有理想或不怕死的人才做出版,有錢人因為政治風險不願投入,造成出版社大多是中小企業。這些中小型出版社非常仰賴中間商幫忙發書,且發行系統轉很多手,導致輸送帶很長。

傳統出版人理想性高,較輕忽市場變化。1990年代後書店開始連鎖化並不斷擴張,加上網路書店進場、快速電腦化,傳統出版技術落在通路之後,規模與市場影響力無法相提並論,權力失衡成為整個產業適應變遷的阻力。

➤過度生產與退書泥淖:產業效率的痛點

「過去出版產業研究常常只集中在生產面,但我們對上中下游的生產、配銷跟銷售,必須有全面性的掌握跟理解。」從李令儀2010年至今的長期研究來看,上游的問題是過度生產,1986年(解嚴前)每年新書出版總數約1萬多種,至2002年已飆升到4萬3千多種,台灣市場難以消化。中游的問題是近年經銷商因產業結構變化大幅萎縮,產生去中間化的現象。至於下游,大家最有感的是價格戰爭。

「我比較關注的是台灣上游過度生產跟中游的配銷問題,可說是戒嚴下的後遺症。」李令儀指出,低效率的經銷體系是最大病徵,這與ESG裡的環境衝擊及社會成本休戚相關。


出版的商業迴圈(李令儀提供)

其中過度生產是出版的產業特性。讀者必須看到內容才決定購買,因此每個title的營收都很難預期,業者必須用多元多種的書來測試市場。根據美國BookScan 2005年的統計數字,美國新書上市的一年內,有79%的新書(以申請ISBN者為計)銷售量少於99冊。

「大家都希望通路進書越多越好,但賣不出去怎麼辦?因此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出版社就跟通路達成可無條件退書的協議,台灣直到20年前都還這麼做。爾雅的隱地先生說過,他就接到金門放了二、三十年的退書,紙都已經黃黃爛爛的了。」

加上台灣受特殊歷史脈絡影響,很多出版社在80、90年代才創立,社齡短,長銷書就少,必須不斷出書才有機會獲利,也加速新書膨脹。過度生產扣連到商業迴圈結構,考驗經銷商數據管理與退書處理能力,牽涉到書賣出多少及再版與否。

「譬如周思齊最近引退,相關書籍出現市場需求,但即便有書店很快賣完,經銷商也很難從其他書店調書補給。出版社還要面對要不要再版的風險,因為加印500本可能過兩周又有400本被退回。」

➤經銷商逐漸消失,配銷失準如何解決?

李令儀指出,經銷制度是產業運行是否有效率的癥結點之一,但在出版產業常被等同於物流,「有些經銷商自我解嘲,說他們是『沒讀書的人,在賣書給有讀書的人』,重要性被低估。」


退書(李令儀提供)

當產業進入高度競爭跟轉型期,經銷商的技術升級跟不上,有些經銷商雖引進電腦化系統,但依舊反映進退貨數據,無法掌握銷售現況做精準配銷。「很多出版社跟我抱怨,經銷商報表跟配書其實不準,譬如會把學術書配到偏鄉傳統書店,結果一定被退回來。」配銷失準被視為高退書率的元兇,書出去到退回之間,讓整個市場銷售陷入一種不透明的狀態。

經銷商面對產業轉型也不是坐以待斃。有些經銷商眼見不能增加營收,那就降低成本;哪些書店賣不動,便列入無效店、不予配銷。後來拿不到書的獨立書店成立友善書業,造成經銷商追求效率反而自己生意也減損的非預期後果。

今年10月吳氏圖書將結束營業,其實在吳氏之前有更多中盤商已慢慢消失,原因是連鎖書店與網路書店崛起,繞過經銷商直接跟出版社叫書。加上傳統書店大幅減少(目前僅剩490家左右),經銷商慢慢就消失或轉型做文具經銷了。因為經銷商與實體書店越來越少,產業整體退書率也相應降低。

➤我們給文明增加的,到底是知識還是庫存?

英國獨立出版公會計算書的碳足跡時發現,碳排最高是物流運輸與退書,加起來高達99%,所以退書確實是出版ESG很重要的一環,佔4成以上的碳排比例。


(李令儀提供)

「我們給文明增加的,到底是知識還是庫存?」春山總編輯莊瑞琳這句話,讓出版人都非常揪心。韓劇《羅曼史是別冊附錄》裡,主編帶編輯去銷毀場的畫面,大家看了也都很心痛。

李令儀說,過去出版人用「四庫全書」(買的房子都在放書)自嘲,可是現在房價一坪動輒百萬,還放不了幾本書。親子天下副總林彥傑就曾向李令儀說道:「我們不能再用舊思維來思考庫存了,書擺在那裡賣不出去就是廢紙,不要以為還有價值。」


《羅曼史是別冊附錄》(截取自Netflix)

依據林彥傑的精算,庫存在會計帳上,兩年內就應該儘早處理掉。因為現今的版權大多簽5年,沒賣完也不能在市場上流通。庫存有空間租金與人事成本,長期下來是一筆很大費用。庫存算資產還要扣稅,咬牙處理還可節一點稅。

李令儀說,出版產業鏈的上中下游都有一些經年的沉痾需要解決。除了上游過度生產跟中游的配銷問題,下游的折扣戰也不僅衝擊獨立書店,出版社的毛利萎縮亦是不可承受之重。

【陳惠萍:如何用ESG掀起一場文化淨零造浪運動?】

「這個世界就是很不美好,所以念社會學的人才會一直希望透過批判性思維或行動,來創造更好的改變。」綠能協會陳惠萍說:「資本主義有很多根深柢固的問題待解。在一個死亡的地球上是沒辦法做生意的,所以企業不能只想賺錢,還要有企業社會責任,現在ESG的要求是環境、社會跟你的治理,都必須更永續。」

這是一個跟過去截然不同的使命,企業再也不能只為股東權益著想,必須把所有利害關係人的利益放進去平衡思考,做好企業的典範轉移。

陳惠萍指出,策略分兩種,一是主動轉向,為永續發展投入核心職能再升級,或投入新的研發製造,創造新的競爭力。二是防守,面對轉型,過程會有很多風險與衝擊,怎麼防禦,就要攻守兼顧。

淨零是ESG很重要的關鍵字,是全球一致的共識,目前已有150個國家、270個城市把淨零目標放進他們的計畫中。也有越來越多企業將之放在永續報告書裡,制定自己的2050年碳中和目標。

台灣在2021年地球日時宣告淨零,政府開始動起來,公告了12項必須逐步達成的關鍵戰略。其中第12項是公正轉型,亦即每個轉型過程可能帶給人群不同程度的衝擊,因此需把公平正義納入思考。

這也是陳惠萍2018年成立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的初衷——讓能源轉型不遺落任何脆弱的族群,並把資源帶到需要的地方。


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陳惠萍

➤企業與公益的雙贏:案例分享

陳惠萍說,綠能公益的模式其實很簡單:「我們集結民眾或企業捐款,來建置太陽能電廠或買太陽能板,並搭配再生能源回購政策,把電賣給電力公司,就有20年的售電收益,可持續支持大家想幫助的社福單位,同時還為地球環境減碳。」

例如台哥大「種福電」計畫,是第一家響應綠能公益的企業,已連續7年幫助7家社福團體獲得長達20年的穩定收益。國泰金控「燃燒脂肪來發太陽能」健康方案,員工每減肥一公斤,公司就捐100元,3年後在屏東部落蓋了太陽能電廠,用收益幫助弘道老人的健康。

花旗銀行「陽光助老」計畫,在宜蘭聖嘉民長照中心跟啟智中心做屋頂建置,花旗志工也一起去做關懷老人服務。偏鄉部分則有比如「點亮比亞外」模式,幫助部落再生能源發電設施,自發自用外還可儲能,一旦颱風等災害來臨時就能緊急供電。


點亮比亞外:協助比亞外部落設置3kWp自發自用示範型太陽光電設備。(圖片來源: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官網

「後來疫情造成全球性衝擊,跟企業合作變少,我們就回頭訪問幫助過的機構團體。他們說疫情下捐款完全雪崩,幸好有太陽能板,只要有太陽就有錢,讓他們感受到永續的支持。」受到鼓勵的陳惠萍更加確信綠能公益的價值,2021年啟動「綠能公益100+」。

「2021年我們共做了15個+1的綠能行動,目標是2030年要做到100個。」陳惠萍說:「我們需要更多元的模式來支持我們的夢想。」譬如幫社福單位汰換耗能設施、取得碳權抵換額度,也幫社福庇護工廠用綠電來生產,鼓勵企業或民眾採購,串起綠色生產與消費的循環。唐氏症基金會今年有綠電限量月餅,心路基金會庇護工廠也已經使用綠電做手工餅乾。


綠能公益100+的目標(截取自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官網

「這一路走來非常辛苦,感謝超過30家企業支持我們完成40多個綠能公益,捐出5000多片太陽能板,幫助超過一萬兩千名長者跟身心障礙患者。總結我們做的事,就是實現不遺落任何人,並在創新模式上找到資源與機會,扣合企業做出ESG的價值,為地球環境增加減碳的效益。」

➤博物館的永續行動

回到文化產業,陳惠萍發現現階段大多都是場館案例,比如英國自然史博物館訂出了比聯合國更積極的目標,要在2035年就達成淨零,除減碳策略,展覽與活動也導入永續性活動管理認證,並透過藝術教育行動,喚起民眾對氣候變遷更多感知,還拍了可愛小短片。

荷蘭梵谷博物館也非常積極,訂下清楚的永續發展目標,也取得建築標準認證,目標是2030年跟基礎比要減少100%,包括減少電力使用、家具設備再利用,也做員工、客戶、供應商福祉跟健康的促進。

關於碳盤查,範疇一是製造過程直接的碳排放,範疇二是電力使用造成的碳排,範疇三包括差旅、運輸等過程。陳惠萍說:「大家可發現範疇三很永續,因為不能只有自己做到,還要去管理我的供應商、客戶、員工才能達成(像梵谷博物館就要求DHL物流要有碳中和計畫),我想整個出版生命週期裡,很大的碳排放在於運送,所以必須要減少範疇三。」


梵谷博物館與DHL在2021年一同抵消共計 70,982.16 公斤的二氧化碳當量 (CO2e)。(圖片來源:梵谷博物館官網

台灣方面,陳惠萍的實踐是蘭陽博物館,碳盤查後發現電力支出是最大問題,目前已做耗能設備的改善。過程中也與利害關係人開設工作坊。「做為蘭陽博物館一份子,他們會思考隨手關燈、紙本報告少印一點、環境教育怎麼做、夏天移地辦公好不好,或一起騎腳踏車上班等等,我們也幫做了一本博物館經營指南,希望可以複製到其他博物館。」

➤如何讓企業覺得「支持文化產業」是個加分項?

國際上有幾家大唱片公司已發起產業公約,透過倡議塑造影響力。英國出版商協會也有出版業淨零倡議,提供大家思考努力的方向。英國企鵝出版集團則認真的發布了永續報告書,譬如書有一半是英國在地製造、用1000片太陽能板、發行永續相關書籍等等。


英國企鵝出版集團2022年永續報告書中從造紙、印刷、運輸等面向分析碳排放量,相較2021年2021年減少0.25%。(圖片來源:英國企鵝出版集團官網

陳惠萍依據經驗,建議出版社:「怎樣讓企業覺得『支持文化產業』是個加分項,是出版社很好的機會點。」她說:「這其實是個雙向選擇,因為企業會為了獲得ESG上的價值,優先選擇支持更永續的出版社。大家都把環境、經濟跟社會共好,放在自己的每一步裡,在今天討論之後,也許我們就可以發起一場文化淨零造浪運動。」

陳惠萍指出,證交所公布的公司治理評鑑指標有一項「公司是否投入資源去支持國內文化發展」,只要支持文化發展就可以拿到分數。企業原本也要做公益的,如果再給它額外的附加價值,讓他花同樣一筆錢,價值卻變多,他會更樂意,否則就跟贊助其他社福團體並無二致。至於價值是什麼,就要給出數據,去證明我們的承諾。

出版業如何與有志做ESG的相關企業媒合在一起?這是與會同業都關心的問題。比如企業扶持出版淨零行動,算是誰的credit?陳惠萍說,規則可以雙方協商分配,但不可重複計算減碳效益,否則就是虛報、漂綠,這點要審慎小心。

開放問答時,有人詢問,提到「環保」,相對較容易理解與做到,但出版業若想進一步提升自己ESG上的價值,技術上該怎麼實現?「好比我一本書沒有做到七校,算不算節約?」(眾大笑)也就是很多標準可能需要業內協商,不論改善勞工權益、相關節約措施、或改用綠電等,要組成聯盟來提出可共同依循的指標。

陳惠萍十分肯定倡議聯盟的重要,並強調綠電絕對可行:「只要你有獨立電表,就可申請採購,用智慧電表去匹配時間電價。這對辦公室、書店或員工的好處是,大家想到吹冷氣排很多碳,改用綠電罪惡感會比較小。顧客到使用綠電的店家消費,自我感覺也會好一點,能吸引到願意為永續做出選擇的人。」


時間電價計算方式(截取自台灣電力公司官網

➤從國際經驗到本土實踐:出版業的轉型可能

李令儀也提到日本經銷公司日販的ESG方案,就是把物流改綠電(電動車),來降低碳足跡。因應缺工的現狀,也有24小時無人書店與更便利的系統(手機也可以訂書),形成永續方案,減輕很多效率問題。

「台灣中小型規模的出版業,常覺得這些問題離我們很遠、一時很難切入。可是看到許多國際案例與今天分享的具體方案之後,在產業面臨轉型的當下,為我們打開很多想像。」

李令儀擴大想像指出:「如果台灣圖書供應鏈加入利害關係人的整體性思考,有天博客來或MOMO做永續報告書時,就不能有損利害關係人的利益,隨便再殺出版商的價格,說不定我們就可以用它來群眾協商。」

趙政岷也表示:「的確有些事必須集合在一起才能做,但這不代表小出版社很多事情不能做,而是不能不做。我們都在同一個地球,台灣也跟著世界趨勢走,不接受規模大或小的問題。自己的節能減碳或淨零排放,是大家一定要做、也馬上可以做的,差別只是時報被要求考試,沒有提不出永續報告書的權利。」

他並提到「企業促進文化發展」被納入永續發展指標條文中,是時任文化部長李永得跟證管中心爭取的。趙政岷說:「我們的確可以協助各種商業、企業、工廠,去導入文化或出版的力量。這是我們的專業,尤其S部分我們特別擅長。出版社也可以是綠能公益的一環,幫助企業做ESG相關媒介。」

他強調這年頭已不是資本主義掛帥,必須調整做事的優先次序跟比重,「有時我跟同事聊天會說『沒有力氣哪來骨氣』(沒辦法活下去談什麼風骨),現在是我們要有『把骨氣給大家』的力氣,讓大家不是只為盈利來想一切事情。」

如今的確有很多社會企業或公民團體做這樣的事,反而得到財務和非財務上更好的報酬。趙政岷總結:「我覺得慢慢的我們也要調整,因為社會已從資本主義走過,後資本主義時代怎麼看待商業活動或任何人與人之間的交易,這件事我們是該好好想想了。」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10-24 09: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