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鄭順聰》反抗的極端是創造:理想的冊和冊店
自有意識以來,我就處心積慮要和這個世界不一樣。國小的同學曾說,我和死黨組成綜藝雙人組,常研究新的搞笑方式,想要變出驚人的齣頭(tshut-thâu,花樣)。
此擬似《假面的告白》之篇章開頭,不在性與嫌惡中發作,而是自腦袋鑽研藉由肉體走不一樣的路。直至讀高中,才從卡繆的《異鄉人》奪得「反抗」兩字,很受用,死死黏在我的意識中。
那時仍住嘉義,此鄉俗與人情勝過一切的乾裂地,我處心積慮要反抗庸俗,就來大量閱讀世界文學名著,中國的漢學經典,和五四以來的現代文學——全用華文書寫與翻譯,我的口舌與意識漸被華語附身,和我的母語台語並行。
在彼時,語言沒有衝突,我掙扎糾結的,是高雅與庸俗。
19歲離開故鄉後,在外地展開追求,追求自我、愛情與志業。偶爾會買《海翁台語文學》來學台語文,或於《笠》詩刊讀到熟悉的氣口。更多時候,是在KTV唱台語歌,在和長輩的對談中,發現自小熟習的語言,越來越蹇澀。
語言問題要到孩子出生牙牙學語時,纏拌浮現。我們走母語家庭的路,和幼教慣習的華語優勢隔絕,漸漸的,也和當下的社會扞格。當我走進鍾愛的書店裡頭時,發現台語的童書與繪本,幾乎是零。再走進網路書店的分類,「台語文學」被污名化為「方言文學」、「閩南語文學」。就在此時,我從陳明仁《拋荒的故事》到許丙丁的《小封神》及陳雷的《鄉史補記》發現了新大陸,既陌生又熟悉,似乎是該走的路,卻荒蕪得很。
直到我自己也蹽落去(liâu--lo̍h-khì,參與),用台語來書寫文學,迷惑散去,才發現這是我所從來的原初大地:俚俗中拔出高雅,哀愁中帶活跳,聲韻迷人貼近口舌身意,神神祕祕的,破出天界般的無垠想像。
實在很弔詭,更是諷刺,過往心心念念要反抗的「庸俗」,竟和我的母語纏拌。
於是近中年的我展開第二次的反抗,不走性與嫌惡的路線(這豈不庸俗),而是和我原生的文化和解,順道與青春期的摯愛分裂,從文學的核心「語言」來戰鬥。
展望戰場,這場中年的反抗,實力與數量的落差,太懸殊。
走進台灣的主流書店,用台語文書寫的作品,連一格書櫃都裝不滿,通常是打散零星往四處,相對於圖書館般千千萬萬的華語書籍,這語言的戰鬥,連「反抗」都稱不上。
我深知,反抗的極端非玉石俱焚,而是創造,創造文本出來,這是冊(tsheh);有反抗更要創建,創建一間理想的冊店(tsheh-tiàm)。
40歲之前,我和書的關係,是拚命閱讀瘋狂搜集,梳理各項的主題、系統與脈絡,成日在書架間歸類、拂塵;40歲之後,我開始和不存在的tsheh相處,在腦中構思寫作的策略與期程,一本一本使其成形。
同時,也在腦中虛擬tsheh-tiàm,預想台文的平行宇宙:英文有各類圖鑑,台語版本定是親切;日本乃繪本大國,小國小民也該有小國小民的台文繪本;華語的書籍承載的是生活與人類社會的一切,台文出版,更該如此。
我生產tsheh的過程還算順利,但將虛擬的tsheh-tiàm實體化,速度很慢,頻頻難產。曾協助許多台文創作者投石問路,出版社往往官式拒絕(畢竟市場炎涼);若有心想出版,卻因成本考量與製作難度,無能為力;有幸編輯上市,反應會比華語書好一點點,媒體的報導也頗有⋯⋯最終,銷售數字出來,跟成本相抵,往往是負。
我和tsheh的關係,不僅是預想與成形,這間理想的tsheh-tiàm,最大的敵人,是現實的社會與商業市場。
就在此時,我想起周婉窈老師的話:台語在一百年前的文化協會時代,不僅是溝通與宣講的語言,也是和日本殖民者對抗的武器,其歷史意義與力道至今猶存。
當下的處境,在華語與英語籠罩一切的時代,多語精神稍稍透出些許曙光,是否,會步文協的分裂宿命,再度走入黑暗時代?
這場反抗至為艱鉅,我和tsheh以及tsheh-tiàm的關係,越來越緊張,越來越疏遠。往更久遠處來想,台語所寫下的文學作品,其內容、主題、風格等等,如何走自己的路?具備獨特的魅力?在商業市場暢銷?
猶記得剛將「反抗」奪下的高中青春時,很難得買了本英文詩集: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Sonnet),書很貴,精裝精美,我翻了翻古英文稍稍讀懂了懂,這詩的歧路花園只在入口瞻望。詩集我放了二十多年,就佇我寫台文拄落鋩(lo̍h-mê,上手),想要做點翻譯時再度走進歧路花園,懂得字面上與字面下的意義了,揮灑台文翻譯幾首,發現跟台語的氣口與文句有跨時空的呼應,順此寫下屬於我自己的十四逝詩(tsa̍p-sì-tsuā-si)。
詩是浪漫的,我的中年更是浪漫,萌生不切實際的幻想,幻想要兌換成現實,憑靠的是青春時奪取的反抗,與這不合理的現實戰鬥,轉化為創造與生產,透過此,讓tsheh以及tsheh-tiàm,成為真實●
鄭順聰
作家。嘉義民雄人,中山大學中文系,台師大國文研究所畢業。
最新著作:台語詩集《我就欲來去》,華語散文集《夜在路的盡頭挽髮》。
其他作品有《時刻表》,《家工廠》,《海邊有夠熱情》,《晃遊地》,《基隆的氣味》,《黑白片中要大笑》,《台語好日子》,《大士爺厚火氣》,《仙化伯的烏金人生》。
英美書房》描繪愛情的脆弱與當代男性形象,《Open Water》獲科斯塔最佳小說處女作獎,及其他藝文短訊
【得獎消息】
■英國科斯塔圖書獎(Costa Book Awards)得主於1月4日揭曉,此獎項與布克獎並列英國最重要的文學獎,頒發對象為英國及愛爾蘭作家該年度出版的英文作品,評選標準除了作品的文學性,相較布克獎更兼顧大眾讀者的閱讀享受。科斯塔獎已有50年歷史,每年評選,獎項共分為最佳小說獎、小說處女作獎、傳記獎、詩獎以及童書獎。
2015年以《那些無止盡的日子》被譽為天才新人的克萊兒.傅勒(Claire Fuller),這次以《Unsettled Ground》獲得科斯塔最佳小說獎,故事主角為一對與母親在與世隔絕的農村生活50年的龍鳳胎,當母親驟死,她生前所隱藏的祕密此刻嚴重威脅龍鳳胎的性命,以及他們所擁有的一切。評審評語為:「一部振奮人心的小說,關於復原與希望、愛與生存,以耀眼的情感力量去探索,為何離我們最近的真相往往難以被看見。」
最佳小說處女作獎由Caleb Azumah Nelson的《Open Water》獲得,本作同時入圍Booklist去年「最佳小說選」的前10大名單、水石書店年度選書的決選名單,他本人也以此作獲選美國國家書卷獎「年度文壇矚目新星」(5 under 35)(詳見2021年1月英美書房)。這個故事以詩意的敘事手法勾勒兩位黑人藝術家於倫敦相戀的故事,描繪愛情的脆弱性與當代男性的形象,也因此被評論家拿來與莎莉.魯尼(Sally Rooney)的作品相提並論。
最佳傳記獎頒給John Preston的《Fall: The Mysterious Life and Death of Robert Maxwell, Britain’s Most Notorious Media Baron》,Maxwell這位惡名昭彰的媒體大亨,正是去年底因涉及與安德魯王子相關的兒童性交易案而被定罪的前名媛Ghislaine Maxwell之父。製片公司Working Title目前已著手改編製作本書的電視劇。
最佳詩獎與最佳童書獎則分別頒給Hannah Lowe的《The Kids》與Manjeet Mann的《The Crossing》。
【作家動態】
■左手寫科幻、右手寫奇幻的美國作家大衛.沃佛頓(Dave Wolverton)今年1月因摔跤意外造成腦部傷害不治,享壽64歲。沃佛頓最著名的作品是以筆名「大衛.法蘭德」(David Farland)發表的奇幻史詩「符印傳說」系列,故事中以可吸取他人能力、魅力、精力的異能之士為主軸,亦有各公國爭奪勢力的權力遊戲、活在地表下的奇幻生物,魔法設定衍伸出獨特的世界觀。
「符印傳說」第9部、也是最終部曲《A Tale of Tales》還在進行中,可惜已來不及完成與讀者相見。沃佛頓早期以本名投稿科幻作品出道,當時即入圍星雲獎和Philip K. Dick科幻小說獎決選,開始在文壇嶄露頭角。其後他跨足小說、電玩、影視編寫等領域,尤以電影《星際大戰》的衍伸小說出名。沃佛頓也不斷提攜後進,自1990年代即加入「未來作家協會」擔任編輯和評審,同時於楊百翰大學教授創意寫作,門生包括「山神」布蘭登.山德森(「迷霧之子」系列)、史蒂芬妮.梅爾(「暮光之城」系列)等。
【新書快報】
■《渺小一生》作者柳原漢雅新書《To Paradise》上市,一部時間軸跨越3個世紀、大膽而精彩的小說,建構3個平行時空的美國,探究戀人、家庭、失去與烏托邦世界曖昧的承諾。1893年所有人自由相愛的紐約、1993年被愛滋病擊垮的曼哈頓、2093年大疫肆虐且遭受極權統治的世界,融匯成精妙而迷人的交響曲,相似的主題不斷穿插、變奏、加強,前後呼應而豐富多變,善於刻畫情感的柳原讓人類去思考恐懼、愛、羞恥、需求與寂寞。
■改變語言的書寫系統,將如何改造一個國家的文明走向?耶魯大學教授石靜遠(Jin Tsu)出版新書《Kingdom of Characters: The Language Revolution That Made China Modern》,揭示「語言」為何同時會是一門需要與時俱進的技術,也是能用以實踐與擴張的權力,儘管它不易察覺卻十分強大。作者藉由一個個革新中國「漢語」推手的故事,例如冒死宣揚以「官話」作為全國語言的改革者、奠定漢語拼音系統的穆斯林詩人、在大牢裡構思漢字輸入代碼以跟上數位化傳播的電腦工程師,爬梳中國與漢語的現代化如何牽動彼此。
■出道作《The Panopticon》即獲選「格蘭塔英國最佳青年小說家」的蘇格蘭小說家兼詩人Jenni Fagan,今年出版第3部小說《Luckenbooth》,以她長大的愛丁堡為背景,寫下這座城市在整個20世紀期間,明亮與陰暗並存、富麗與窘迫比鄰的矛盾魅力。在《Luckenbooth》中,魔鬼的女兒乘著棺材漂搖至愛丁堡,以女僕身分住進文化大臣家,但她真正的目的是為不育的大臣夫婦生孩子。在魔鬼之子誕生的同時,也替大臣居住的廉價公寓大樓種下百年詛咒。讀者隨著故事深入公寓,每往上一層就過10年,陸續遇見愛丁堡最知名的妓院老闆娘、降靈會、民權律師、垮世代詩人、黑幫、間諜、文人、脫衣舞孃,還有更多看不見但絕對無法忽視的靈界住戶⋯⋯Fagan在開頭營造如童話夢幻、又如哥德小說陰森的氛圍,揉雜歷史與虛構,讓人類與鬼魂競相發聲,呈現萬花筒般的城市史。
【產業消息】
■儘管去年底爆發Omicron變種病毒傳染,使疫情又添變數,但對英美書市而言,2021年仍是豐收的一年。根據尼爾森圖書調查報告(Nielsen BookScan),英國2021年度的紙本書銷量突破2億本,為10年來之最。小說類綜合營收相較2019年成長了20%,銷售主力為犯罪懸疑、科幻、奇幻、愛情小說,如推理小說《週四謀殺俱樂部》和續集《死了兩次的男人》(The Man Who Died Twice)即分占年度暢銷榜的榜首和第4名,不過《Hamnet》、《Shuggie Bain》等獲獎的純文學作品亦有亮眼成績。非小說方面,大疫之年促使人們向內關照自我,身心靈成長書籍營收相較前年成長了50%。
美國方面,紙書銷量超過8.2億冊,相較前年增加約9%。2021年銷量成長幅度最大的是YA小說和成人小說,均增加25%以上。其中2019年出版的療癒圖文書《The Boy, the Mole, the Fox and the Horse》在2021年仍持續暢銷,帶領成人圖文小說銷量飛漲超過100%。相比之下,青少年書籍和童書於2021年成長趨緩,但這也在出版業的預料之內,畢竟2020年封城期間的居家教育和娛樂需求,已經使童書和青少年圖書有過一波爆炸性成長。非小說方面,旅遊和商管經濟書籍相較2020年呈現谷底反彈,似乎預示美國讀者已開始期待全球環境復甦。
■近幾年國際出版界傳出上百件假冒出版商和文學經紀人的「偷書賊」事件(詳見2021年8月英美書房),犯人向同行詐取未出版的書稿後即消失,讓作家和出版業者不堪其擾。不過,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今年初於美國紐約逮捕一名29歲的嫌疑犯,似乎讓本案露出曙光。該男子名為Filippo Bernardini,曾任職英國的賽門舒斯特出版社(Simon & Schuster,簡稱S&S),檢方以電信詐欺與重度身分竊盜將他起訴,稱嫌犯自2016年以來註冊了上百個假網域以冒充他人。起訴書內雖未提及S&S,但出版社透過發言人表示得知消息後非常震驚,已將該男子暫時停職、靜待進一步資訊,並強調S&S極重視捍衛作者的智慧財產權。
【跨媒體改編】
■羅伯.哈里斯2017年的暢銷小說《Munich》,改編為Netflix間諜驚悚電影《慕尼黑交鋒》,於1月上架。這個故事以1938年的慕尼黑會議為背景,將虛構人物放入歷史事件的核心。兩個曾經是同窗好友、如今立場對峙的年輕人——一個是張伯倫的貼身祕書,另一個是希特勒的外交官,他們正身處世界大戰的爆發邊緣,從事身不由己的間諜活動。而一份納粹的祕密文件,可能扭轉這場會議的結果,甚至改變世界的命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