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四萬換一塊」銘心記憶、通膨幽靈糾纏:通貨膨脹是危機還是契機?
突然之間,全世界都感受到通貨膨脹的壓力。
2021年秋天形成了一場「完美風暴」,所有物價上漲的要素聚集在一起:疫情期間,各國政府大量發錢,但生產停頓,疫情減緩,人們開始回復經濟生活,需求大增,原油已由3、40美元漲到80多。但受疫情影響,勞動者沒能順利回到崗位,歐洲貨車司機奇缺,貨物堆放在倉儲裡,加油站沒油可加。
疫情也擾動了原本精算到最低成本的全球物流,些微不順就全盤大亂,美國西岸碼頭嚴重塞港。錯誤的決策也絕對不缺席,身為世界工廠的中國缺電限電,跨國公司的訂單不知道要往哪裡塞。
回想去年,受疫情影響,台灣物價其實還微幅下跌,但2021年預估全年通貨膨脹率將會超過3%,這將是2008年以來的新高點。不過,2008年那次不過是金融海嘯後谷底反彈的短期現象,台灣長期以來都不曾面對通貨膨脹的壓力,一整個世代都不知通貨膨脹為何物。然而這次好像真的有點不同,要不然,政府也不會火速調降貨物稅,試圖緩和即將到來的年關壓力。
回顧過去30年間,台灣的物價上漲率其實長期偏低,但民眾卻有物價漲個不停的偏頗感受,甚至有時候整體消費者物價指數明明就是負成長,但只要汽柴油或外食稍微漲價,媒體就會大肆報導,以致於台灣社會對價格波動都過度敏感,甚至可以說是處在一個「被害妄想」的症頭上。為什麼會這樣?
▇被惡性通膨幽魂纏繞的台灣
台灣從1970年代的全球性石油危機之後,除了1989-1996年間的物價上漲率連續8年超過3%之外,之後二十多年間多半都在2%以下,甚至有6年是負成長。與其關注通貨膨脹,政府與學者更加嚴防的其實是通貨緊縮,深怕經濟體系掉進向下螺旋,像日本一樣。
「失落」的日本經濟一直在通縮的邊緣載浮載沉,從失落的10年直接延伸成為失落的30年。利率趴在地上,已經是0了,無法再往下調,之前的「安倍經濟學」只好透過量化寬鬆的手段,期望物價上漲能夠帶動經濟成長。在此之前,幾乎不曾看過有哪一國的政府如此企盼物價上漲。安倍政府將通膨目標設定在2%,但還是功敗垂成,日本人不消費就是不消費。
台灣人最熟悉的「國外」,其實就是日本。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國人赴日達491萬人次,創歷史新高,更是日本第二大觀光來源國。我們身為觀光客,拿著價格佛心的周遊券四處去,跟著「激安」的招牌走,暴買折價又免稅的家電產品,吃著一年比一年便宜的牛丼,很容易誤以為世道應當如此,還反過頭來責怪台灣的物價漲得兇。其實,台灣20年下來的平均物價上漲率才0.9%,連安倍政府目標設定的一半都不到,卻一直在擔心通貨膨脹,不是本末倒置了嗎?

除了日本之外,全球因為中國的崛起,物價長期處在相對平穩的狀態。《一美元的全球經濟之旅》裡,英國經濟學者達爾辛妮.大衛(Dharshini David)就說得很清楚,透過全球化的生產體系,貿易財愈來愈便宜,雖然犧牲了各國的藍領工人,但同樣這群人也以消費者的身分獲得了不少好處。
被譽為「新興市場教父」的馬克.墨比爾斯(Mark Mobius)在《通膨的真相》書中也點出同樣的迷思:我們的世界其實是長期處於通貨緊縮的狀態,但人們卻一直被教育要提防通貨膨脹。墨比爾斯認為這都是歷史記憶與錯誤認知所造成的矛盾。看來台灣並不是特例。
西方世界因為威瑪共和國的惡性通膨導致希特勒的堀起而特別警惕,隨後又因石油危機導致的停滯性通貨膨脹而有不良記憶。台灣也是被惡性通貨膨脹的幽魂纏繞著。
▇四萬換一塊:刻骨銘心的歷史記憶
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1945-1949的四年之間,新發行的「台幣」取代原本靠著戰時經濟高度管制而得以苟延殘喘的日治時期銀行券,卻完全被中國的內戰需求與金融混亂拖著走。物價一日數變,薪水得用布袋裝,拿到的錢最好趕快花掉,但物資奇缺,不見得花得掉,花不完的錢就急速貶值。最後透過「四萬換一塊」的「新台幣」發行、同時靠著美國援助的金錢與物資,撐起民眾對於市場交易的信心,通膨怪獸才被壓制下來。但被物價追著跑的痛苦歲月歷歷在目,每個家庭都有著父祖輩留下來的家族故事,訴說著當初的不堪與累積的不滿。
最近公共電視的熱門戲劇《茶金》勇敢地碰觸了這個時代背景與敏感問題,但卻因為「四萬換一塊」的片面解讀而鬧得滿城風雨。綜合一些評論者的意見,很快便會發現許多討論是沒有交集的。四萬換一塊說穿了只是幣面更換,大部分物價也都同比例調整,新幣制對實質購買力影響不大。真正的魔王,其實是戰後4年間的惡性通膨。這一場惡夢以「四萬換一塊」作結,許多老一輩的不良記憶都定錨在這個句點上。
但無法否認,新台幣發行之後,通膨的確緩和了,除了新台幣有黃金兌換為基礎之外,背後真正的原因當然是物資較充足,錢拿到市場上買得到東西,人們對新貨幣的信心自然會提高。物資哪來的?國共戰爭結束後物資不再外流,以及後續的美國援助,絕對是重要關鍵。市場上若沒有充足的商品流通,幣制改幾次都沒用。
所以,「四萬換一塊」的新台幣發行是功是過,在民間流傳著各種一廂情願的解讀,從來沒有好好對話過。《茶金》劇中其實也沒有特別闡明功過,但光是幣改政策來自國府或美方的建議,社會上就可以吵翻天,甚至無限上綱到指責為公視的陰謀,這實在是太過「超譯」。
我個人認為這場紛爭其實是一個好的開始,當不同族群各自翻出家族記憶開始對話,並透過更多的學術研究,或小說、戲劇等各種文本不斷詮釋,最後總會收斂成某種共識。
▇誰是通膨下的受益者?
我們之所以對於通貨膨脹如此害怕,除了過去的陰影之外,社會對於貨幣的本質有著不健康的解讀也是一大因素。德國《日報》(taz)財經記者烏麗克.赫爾曼(Ulrike Herrmann)的《資本的世界史》有助於我們矯正這樣的錯誤。
赫爾曼認為,貨幣與資本具有本質上的不同,通貨膨脹基本上就是貨幣現象,並不可怕,負債不是萬惡,更可消減通膨所帶來的不利。現在高中的公民與社會課本也都會提到:通貨膨脹不利於債權人、存款者、領取固定薪資或年金者;相反的,債務人可以從中獲利。
依據《茶金歲月》作者廖運潘的回憶,北埔茶商姜阿新在二戰統制經濟時期,遭受日本政府強徵原材料導致損失慘重,而後在國民政府戰敗撤退之際看到了獲利機會。他認為就算改發行新台幣,國民政府也沒有能力控制惡性通膨,因此大膽以高利大量借款,大舉擴張茶業版圖,展現其在亂世中博得大利的雄心。但沒想到物價真的被壓下來了,姜阿新的事業也因此被沉重的債務壓垮。
沒錯,通貨膨脹正是財富重分配的變動過程,有人受益、有人受害。1970至90年代,台灣經歷了出口導向的經濟擴張期,雖然遇上了石油危機的高通膨與高利率,也承受了全球不景氣的壓力,但整體而言並未造成嚴重影響。畢竟對多數人來說,只要薪資上漲的幅度高於通貨膨脹,那麼人們的經濟福址就不會減損。更何況,大多數的家戶都有一筆很大的債務,就是房貸,一貸20年,愈付愈輕鬆。
當時的貸款購屋者受到通貨膨脹的庇蔭,斬獲了當年姜阿新奮力一博想要得到的好處,但大多渾然不覺,反而繼續抱怨物價漲得兇。不過風水輪流轉,台灣在2000年之後,薪資與物價都不怎麼漲,財富重分配的角色互換,購屋者的房貸背得喘不過氣,離譜的房價更是把中產階級狙殺於房市之外。台灣處於通貨緊縮邊緣,退休年金的購買力不減反增,金融海嘯之後,社會新鮮人的起薪下滑,相較於軍公教優渥的年金,剝奪感益發嚴重。
讓我們想像有一個平行時空:20年間台灣每年的薪資與物價都以2%的通膨率上漲,就是安倍政府想要的那個數字,但年金額度不加以調整,那麼,20年下來年金的名目數字沒變,但實際購買力僅會剩下2/3,比2018年軍公教年改的力道還要大,但卻不會遭遇到那麼強大的改革阻力,也不會有尖銳的社會對立,18%的優惠存款看起來也不會那麼刺眼。
不幸的是,20年間台灣的物價波動不大的現實,沒能搭上通貨膨脹的順風車,拖了20年病入膏肓,變成財務大洞,也只能硬著頭皮上手術台了。
▇只要經濟成長,不要物價上漲
「通貨膨脹」已經成為2021年的全球關鍵詞,在台灣更是30年來最有感的一次。但30年的低通膨時代其實很久,值得大書特書,而不是刻意被忽視。一整世代的青壯年其實都沒有經歷過真正的通膨,惡性通膨更是只在教科書裡看過,但從小都被媒體恐嚇到大,理財規畫以對抗通膨為首要任務,但與現實生活體驗多所違和,對物價上漲的概念自然產生偏誤。
民眾其實都懂得「刺激內需」會帶動經濟,五倍券拿在手上快快花完比較實在。但國內需求成長的同時,物價會同步上漲不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嗎?簡單來說,想靠內需帶動經濟成長,物價上漲就是無可避免的副作用。需求拉升的通貨膨脹當然不是壞事,企業因而獲利增加,更加願意擴充生產,從而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若社會大眾只要經濟成長、不要物價上漲,這種矛盾心態必定會干擾廠商決策,社會相對就必須付出一些代價。

除了民眾的認知偏誤,政府的決策錯誤當然也可能把事情搞得更糟。長青級的《貨幣簡史:你不能不知道的通膨真相》2021年已經來到第五版,顯見從1965年首版到現在,就算面臨通縮,通膨才是真正的熱門議題。
出身傳統奧地利經濟學派(Austrian Economics)的莫瑞.羅斯巴德(Murray Rothbard),果然對政府說不出什麼好話,在各國貨幣政策手段還是幼稚園程度的當初,便以「政府陽謀」的角度來討論失控的貨幣政策。對照當前各國政府大撒幣的行為,只能讚嘆作者的先見之明,故事果然還沒結束,這本書看來還會長青下去。
▇只要不是惡性通膨,都不是怪獸
當然,物價上漲也可能是成本推動所致,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即是如此,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雙高,「痛苦指數」破表。歷史經驗警示我們,通膨的起因若是成本推動,那麼民眾與廠商就要有咬牙撐住的心理準備。2021年的這波通膨,除了因疫情緩和、需求增加的樂觀因素之外,全球化供應體系四處斷鏈、成本上揚才是民眾不安的主要來源。
中美貿易戰開打至今,美國果然因關稅調漲與中美經濟脫勾的關係,正面臨許久不見的通膨壓力,2021年光是第四季的物價上漲率就來到6%,創下30年新高。《一美元的全球經濟之旅》也提及,中國從美國賺進大把外匯,轉而去扶植亞非小老弟,擴張其政治影響力。30年間的低通膨,美國其實也付出了不少代價,不僅國內的資源配置大洗牌,更是在國際政治舞台上面臨巨大挑戰。看來,這樣的全球角力戰一時無解,隨之而來的時續性通貨膨脹的確是值得擔憂的問題。
但無論如何,只要不是惡性通膨,都不是怪獸。人們的理性思考會變出更多聰明的選擇,人們的生活靭性會堅毅的挺過難關。還是那句話:通貨膨脹是個財富重分配的過程,當然是危機,但也是契機。市場機制正拖著我們往通貨膨脹的江湖上行走,大家各自珍重。●
書.人生.胡長松》從凡爾納到林獻堂,用台灣眼環遊世界
回想起個人的閱讀經驗,1980年代中期可以算是台灣的百科全書業務代表蓬勃的年代吧,許多在車站、學校門口擺攤,逐家逐戶按鈴拜訪的打拚業務們,把一套又一套大部頭的百科全書和名著套書推進家庭裡面。很感謝家母雖然學歷不高,卻希望我們這些小孩多讀書,而成為書籍業務的堅定支持者。這些書籍,就是我和歐美文學最早的接觸,其中有一套是書佑文化出版的《世界文學名著》24本,另有一套是環華出版的《諾貝爾文學獎全集》大約50本;前者是我青少年時期的讀物,而後者則是我高中以後的重要讀本,至今還時常捧讀。這兩套書,大致形塑了我早期的閱讀和寫作品味。
認真來看,也許那套青少年版的《世界文學名著》影響還要更長遠一點。在日後我比較能懂得文學的類型以後,才了解到,那套世界文學名著大致就是歐美浪漫傳奇文學的精華,隨著科學的興起和大航海時代的來到,當時歐美的文學也就充滿了冒險犯難的精神與探索世界的眼光,這些文學包含了《金銀島》《海底兩萬哩(即鸚鵡螺號)》《地心之旅》《魯賓遜漂流記》《所羅門王寶藏》《格列佛遊記》《基督山恩仇記》《海角一樂園》等等,讓我們這些小孩讀了一遍又一遍,樂此不疲,以致多年以後,當很多人說出了「海洋文學」這個名詞的時候,我竟很快就暸解到那是什麼東西了。當然,我始料未及自己有天會寫出一本台語的《幻影號的奇航》來向這些大師致敬。
縱使不乏沿途迷人的風光寫作,但這本小說核心的趣味還是科學精神,亦即,基於科學知識,人類是否確實可以掌握環境帶來的困難和挑戰。除了科學精神和冒險精神,在營救殉葬寡婦等等的橋段,凡爾納也展露出現代歐美的自由精神與俠義精神。有趣的是,在第38天,小說的主角還搭船經過了「水流險惡」的台灣海峽。整趟旅程可說妙趣橫生。主人公掌握一切,克服萬難,十分快意。
這本遊記的寶貴之處,除了以台灣人的眼光記下當時世界的各方面細節,也記下了當時這位最具代表性的台灣人對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對當時世界政局的議論。例如他在倫敦議院旁聽,仔細記下了英國內閣議會運作的現場、各政黨的分布與女性的參政。
在談及因病而不能成行考察的愛爾蘭自治雜談,他寫下:「倫敦之新聞有批評愛爾蘭政黨之紛爭,謂除上帝之外無人能救得愛爾蘭,此是英人感情的批評,果真是愛爾蘭無自治之能力乎,這豈不是笑話。」
回顧林獻堂出遊前,文協成立的歷史背景及其後的發展,這些語重心長關於民主與自治的議論,確有微言大義。甚至,我們可以進一步發掘林獻堂心懷民族意識的段落。
例如在書寫巴黎協和廣場四周豎立的8尊代表8個城市的女神像,他提及1870年普法戰爭後,斯特拉斯堡割讓給德國,一直到1918年一次大戰後才又復歸法國,這49年間,巴黎市民以黑紗罩在斯特拉斯堡女神雕像的身上。在談論埃及獨立的段落,他寫著「查遇爾爾則以國民為後盾,不屈不撓前仆後繼,不知灑許多志士熱血於荒煙沙漠之中,乃得有今日也。」
從台灣看凡爾納筆下主人公環遊世界的暢快豪情和林獻堂世界環遊的憂國憂民,前者是歐美科學、理性、自由、法律精神的化身,後者則是來自初覺醒的被殖民地謙卑的學習者與追求者,兩相對照,不能不感慨,也不能不折服。也或許是因為那次環球旅行,林獻堂對世界政治制度的考察與體會得以更為深刻,讓他後來能對中國古老的政治形態有敏銳的察覺,並預告了離台之後留給風雨台灣的歷史哀歌吧。
在近期出版的《文協精神台灣詩》中,我讀到林獻堂於1949年離台赴日後寫下的詩句:
歷史不能回頭,但幸好,因為前人的腳步,閱讀歷史的吾輩台灣人子孫們,仍得以借鏡先賢的血淚緩緩前行。今年適逢文協百年,各地多有紀念的活動,林獻堂先生也再度被台灣人懷念起來。就在文協成立百週年前夕的10月16日傍晚,在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的一場「臺灣眼世界心:環球遊記音樂會」,是由李哲藝作曲、歐聰陽製作、游源鏗作詞及吟唱、灣聲樂團演出的精采表演,筆者有幸能親臨。
詩人兼戲曲家游源鏗,正是以林獻堂的環球遊記為發想,將林獻堂遊記中的國家城市串聯,譜寫出10段台語漢詩,並親自吟唱。其中的「美利堅」一段相當令人動容。游源鏗的詩句如下:
借美國的獨立講台灣的新共和,雖百年前的林獻堂遊記未必有那麼直白的表述,但是,歷經百年風雨,後代的子孫們奮力向前,把林獻堂先生未竟的願望書陳出來,在文協百年的今日,他老先生必也是樂意的吧!如此來觀林獻堂先生的遊記,其意義就更顯完備了。●
P.S.「臺灣眼世界心:環球遊記」將在2022年元旦下午的灣聲樂團新年音樂會,以交響樂團編制,於國家音樂廳演出,非常值得一聽。
胡長松
高雄市人。第38屆吳三連獎文學獎得主。詩人、小說家、現代台語文學的推動者,現任《台文戰線》雜誌社社長。目前有華語小說《柴山少年安魂曲》等2本、台語小說《槍聲》、《復活的人》、《幻影號的奇航》等6本和1本台語詩集出版。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