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短評》#147讓孩子的想像力來場冒險旅程!

胡蘿蔔妖怪

ニンジンジン
Q-rais著,彭懿譯,上誼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創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面對一路緊追在後的「兔視耽耽」,橘橘胖胖的胡蘿蔔妖怪面不改色,接連使出扭啊扭、拉啊拉、飛啊飛的百變絕技,驚險時刻完美脫身,每一回合的鬥智過招都讓人敲碗期待,連跟在一旁的小蘿蔔頭也很有戲呢!這樣一本認真時比誰都認真、搞笑時比誰都搞笑的繪本,真把讀者的心拴得牢牢的,嘴角眉眼隨著笑點起伏,放飛的想像力也隨著劇情膨脹再膨脹,一路衝上富士山頭,大讚好看又好笑通體舒暢!內容簡介➤


《胡蘿蔔妖怪》內頁,上誼提供

有一個石頭不想睡

葉曼玲著,林侑青譯,遠流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4-6歲)、小學低年級(7-8歲)
一顆礁石倏地睜開眼,像新生兒般擺動著新奇手腳,朝那似曾相識的召喚前進,鼓鼓的心跳呼吸隨著山海震盪又退去,又一次投入千萬年的長睡裡。作者把這顆擬人的石頭畫得「活」極了,炯炯眉眼轉啊轉,舉手投足間帶著無畏的、初萌的直覺,恰似孩子摸索世界的模樣,亦有盤古開天的震懾霸氣。一股濃厚的生命氣息與神祕的前世記憶纏繞圖像裡,每頁都令人著迷。內容簡介➤


《有一個石頭不想睡》內頁,遠流提供

午夜餐車

Night Lunch
范揚夏(Eric Fan)著,迪娜.塞弗林(Dena Seiferling)繪,柯倩華譯,字畝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神祕餐車停駐在午夜街道,爐火徹夜不滅,烹煮出一道道奇幻可口的餐點。本該沉睡的味蕾被喚醒了,不眠的動物們也都聚集過來了,猜一猜誰將是今晚的幸運座上賓,能夠享用貓頭鷹大廚的特別招待?在黑與白、光與暗的交界,一場香氣四溢的故事正安靜且炙熱上演,味道不盡然是甜美,更摻雜了些許詭異與迷幻,調劑出更如夢如幻、豐富多元的滋味。內容簡介➤


《午夜餐車》內頁,字畝文化提供

放暑假

なつやすみ
麻生知子著,林宜柔譯,遠流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適讀年齡:小學低、中年級(7-10歲)
電扇嗡嗡吹,桌上的西瓜正甜,貓咪賴在身邊一起睡,圖畫裡的所有物件都宣告著夏天。久違的姑姑一家人回來了,表弟妹長大了,照樣把家裡當作遊樂場追啊跑啊,一起去游泳池玩啊鬧啊。穿浴衣撈金魚看花火,暑假就應該是這個味兒。作者用或俯或仰、或傾斜或深廣的變化角度,把場景一路從居家帶到戶外,沿途盡是平淡日常風景,心情節奏卻一路高昂淋漓,每一頁都讓人視覺驚艷。內容簡介➤


《放暑假》內頁,遠流提供

動物生態解剖書

揭祕世界各地野生動物的奇妙習性與生活
Wildlife Anatomy: The Curious Lives & Features of Wild Animals around the World
茱莉亞.羅思曼(Julia Rothman)著,王翎譯,遠足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國中(9-15歲)
作者茱莉亞.羅思曼不只很會研究動物、聊動物,用溫暖親近的文字呈現知識,也很會觀察動物、畫動物。簡單幾筆活靈活現,風格生動獨具,讀她的作品於是成為一種享受。此書如一扇任意門,可隨心隨篇進入不同生態系。從落葉林到海洋、從掠食者到獵物、從羽毛到蹄足、從社交網絡到築巢造窩,用超乎意料的多元角度細數動物亮點,豐富帶勁的圖文保證令人大開眼界。內容簡介➤


《動物生態解剖書》內頁,遠足文化提供

點亮螢火蟲之光

ホタルの光をつなぐもの
福岡伸一著,五十嵐大介繪,蘇懿禎譯,親子天下,320元
推薦原因: 知   文   圖 
適讀年齡:小學低、中年級(7-10歲)
五十嵐大介畫出這則城市生態故事的深長詩意,那一閃一動光影躍動於書頁,彷彿真的螢火蟲飛舞一般。跟著書中女孩併走在京都街道上,探尋記憶中螢火蟲的生命軌跡,即使歲月拉長了、地景改變了,渺小生命仍然在陽光土壤植物的照拂湧動下,拍打翅膀發著光,是水泥城市中令人欣喜的小燭光。理性知識下有著一顆感性的心,放軟身段學習尊重與包容,是這本書教導我們人類的珍貴一課。內容簡介➤


《點亮螢火蟲之光》內頁,親子天下提供

如果這是100隻動物的世界

If the World Were 100 Animals
米蘭達.史密斯(Miranda Smith)著,艾倫.庫希利(Aaron Cushley)繪,郭恩惠譯,台灣東方,300元
推薦原因: 知   趣   圖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如果世界上只有100隻動物,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裡游的各佔幾隻?如果世界上只有100隻寵物,是養狗的人或養貓的人多呢?答案極可能顛覆你的預想!這本書把落落長的數據簡化成「百分比」,數字瞬間變得一目瞭然,好記又好懂,非常適合孩子理解閱讀。再加上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的滿滿動物繪圖,把地球的豐富多樣性全攬進來了,簡直是視覺與知識的震撼大飽足。內容簡介➤


《如果這是100隻動物的世界》內頁,台灣東方提供

頑固的鱷魚奶奶

アリゲイタばあさんは がんこもの
文、圖:松山圓香,陳采瑛譯,遠流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別被封面上的鱷魚奶奶嚇跑了,雖然她看起來眼神兇兇的、表情冷冷的,一副「生人勿近」的樣子,但只要繼續把故事看下去,就會發現她其實面冷心熱,用獨特的方式回報善意,很有自己的風格呢!典雅且一絲不苟的構圖線條發揮得剛剛好,完美襯托出角色的強烈性格。層次分明的敘事節奏則讓情感持續加溫,迎向溫暖卻不落俗套的結局。內容簡介➤


《頑固的鱷魚奶奶》內頁,遠流提供


識性.味性.學性.像表現.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報導》夢遊與散步的生命姿態:林禹瑄《夢遊的犀牛》╳李時雍《永久散步》對談側記

天氣微冷的台北週末午後,兩位作家帶著彼此的旅途經歷,書寫生命的文字,來到紀州庵文學森林,與讀者們一起聊聊創作與遷徙。

➤移動中的自我探尋和寫作

「夢遊,是我在異國生活時很常有的感覺。犀牛則是來自一幅畫叫〈杜勒的犀牛〉(Dürer's Rhinoceros, 1515)。」關於書名《夢遊的犀牛》是如何而來,林禹瑄說起關鍵的那幅畫——畫裡的犀牛不存在於這世界,卻廣受大眾喜愛。「我覺得這很有趣,」林禹瑄說:「這隻不存在的犀牛好像在很多面向都反射出我書寫和生活的狀態,包括那個被大家所喜愛的不存在/虛幻的遠方。」


德國藝術家阿爾布雷希特·杜勒1515年創作的木刻版畫〈杜勒的犀牛〉。這幅版畫風靡歐洲,在18世紀晚期以前,被認為表現了犀牛的真正模樣。(圖源:維基

林禹瑄以書裡四輯〈半途〉、〈遠方〉、〈夢遊〉、〈旁觀〉來區分每一篇散文的調性和位置。前三輯書寫旅居的體悟和思考,最後一輯則收錄過往報導採訪難民等議題時的觀察和省思。

她也解釋遷徙過程中所感受到的「不確定性」,彷彿旅居期間一直帶在身邊、自己非常喜歡的比利時藝術家米歇爾.法蘭索瓦(Michel François)攝影作品〈跳躍者〉(Les sauteurs, 1995):這幀照片捕捉的是兩個男孩牽著手,從空中縱身一躍、搖晃靈動的瞬間。「他捕捉到兩個男孩躍下的瞬間,」林禹瑄說:「那個瞬間,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沒有人知道躍下後迎接他們的是什麼,也許是生,也許是死。但那種懸空的不確定性,中間卻有一種確定性。」


(攝影:有鹿文化林煜幃)

林禹瑄書寫旅居,更多的是心靈上的遷徙,和如夢境般的旅行。她從台北寫到布魯塞爾,再寫回家鄉台南,然後再去到經歷貧窮、屠殺、戰爭的他鄉——除了讓自己的身體在邊境之間持續地移動外,她也讓自己的書寫保持流動。藉由書寫,嘗試在生活之間找到「不確定性」裡面的「確定性」,也讓自己看見事物表層內裡湧動的真實核心。

李時雍則提到自己書寫《永久散步》的時期。居住在美國波士頓一年,就像是慢慢地把生活的表皮削除,開始面對自己,重新形塑日常。「生活在遠方看似很戲劇性,但其中隱藏了非常多不安、不確定性,和困難。這些事物會誘發書寫的欲望。」李時雍日後回想那段時光,以伊朗導演阿巴斯(Abbas Kiarostami)的作品《24格》(24 Frames)連結當時的記憶、攝影與電影,梳理生活的本質。

 

 

對於同樣以文字抒發旅程所思所想的林禹瑄而言,這種飄盪的日子除了誘發寫作的欲望,她也在其中重新思考寫作的必要性。「我常常問自己,我是喜歡寫作?還是喜歡被看見?」在異地生活,中文寫作幾乎失去意義,加上當時申請創作補助的結果不如預期,她不禁對寫作之路產生質疑。但寫作的欲望終究大過一切,她最終明白了書寫之於自我的重要,相信書寫帶來的安定力量,更勝於外界的評價。

➤在移動/不確定性之中找到自由,也找到自己

在《夢遊的犀牛》和《永久散步》之間,個體總是在移動。除了文化地理上的遷徙,我們又要如何從不斷的移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林禹瑄說起自己在台北居住7年之後,回到故鄉台南,感覺雖然在場,但也缺席,有一種「身分上的斷裂」。現在從台北離開,到了布魯塞爾居住,也開始一點一滴遺失與台灣這塊土地的連結。「所以我開始問自己,我們有沒有必要用一個地理上的位置來定義自己?」她問。但拋開國家,拋開土地後,一個人要如何在這個空白的不確定性裡面錨定自我?

李時雍則援引杉本博司拍攝的劇院系列,以及坂本龍一彈奏受海水侵蝕而鏽腐鋼琴時說的那句「它們只是恢復了自然中原本的狀態」,映照出腐蝕與原生之間存在的歸屬關係。同時提及林禹瑄在書中提到的達蓋爾(Louis Daguerre)攝影作品〈聖殿大道〉(Boulevard du Temple, 1838)。

李時雍重述林禹瑄在文中的思考:「照片中唯一在長時間曝光下存在的擦鞋匠,彷彿也能讓觀者去思索,當屬於身分的標記隨著遷徙而退隱後,顯影的究竟會是什麼。」


路易.達蓋爾於1838年在巴黎聖殿大道拍攝的〈聖殿大道〉(左),是目前保存最早的銀版攝影法影像之一。拍攝當時可能有許多人和馬匹經過,但由於曝光時間需要4~5分鐘,最終只拍攝到兩個靜止不動的人:擦鞋匠和他的顧客(如右圖特寫),成為了攝影史上首次記錄的人類影像。(圖源:維基

李時雍表示,自己在寫《永久散步》的創作後記時,借用了人類學家詹姆士.克里弗德(James Clifford)所說的「清晰的不確定性」,說明當代不斷跨越邊境的移動,便會自成疑問的所在以及反覆的自我提醒。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的《塞瑟島之旅》(Voyage to Cythera)中,一個人站在漂流汪洋中的木棧板場景,也一再點出邊境和離散的母題——或許遷移會使人剝除身分認同,但也正因身處這種不斷往返的搖晃,更需要堅定看見個體存在的本質。


(攝影:有鹿文化林煜幃)

長期的遷徙和旅行,讓家鄉對於林禹瑄的意義出現質變。她開始以遠方的角度回望這個島嶼,並因此發現自己從前的「盲區」。「當我向歐洲的朋友解釋台灣是什麼樣的地方時,很多時候會發現自己對台灣認識不足的地方,必須重新理解自己的故鄉。」對她而言,旅途的往返,除了自我身分在搖晃不定的日子需要被錨定之外,也是不斷地觀察、界定自己與原生土地間的關係。

林禹瑄以文字穿越生活表層及許多邊境,持續思索存在核心。李時雍則覺得這回為林禹瑄新書提筆撰文,也讓他如同穿越時空,回想起當年與林禹瑄書信往返的往事。「記得她有次來信說人在肯亞,又說要啟程去向另一個遠方。2017年的秋天,我也辭去工作,遷移至另一個彼岸。」兩人的創作彷彿成為彼此生命經驗的交會及另一種呼應,而這個冬日午後的對談,正是一個美麗的答案。


(攝影:有鹿文化林煜幃)

夢遊的犀牛
作者:林禹瑄
出版:潮浪文化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林禹瑄

1989年生。臺灣臺南人,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新聞碩士畢業,現為自由撰稿人,旅居比利時。文學作品多次入選年度詩選、年度散文選,報導作品曾入圍卓越新聞獎。著有詩集《那些我們名之為島的》、《夜光拼圖》、《春天不在春天街》;散文集《夢遊的犀牛》。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永久散步
作者:李時雍
出版:有鹿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李時雍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著有散文集《給愛麗絲》、《永久散步》,主編《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論著《復魅:臺灣後殖民書寫的野蠻與文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510疑問結成奇思異想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草間彌生

Yayoi Kusama
建畠晢、蘿拉・霍普曼、烏多.庫特曼、石川啄木、草間彌生、凱瑟琳.塔夫特著,官妍廷譯,一卷文化,18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又一部草間彌生,強在AR式的型錄感。作品一字排開,巨大的能量噴薄而出,立刻令人感受到創作當下的精神狀態:器官的裂變,執念的癲狂,重複的有機,迷幻的暴擊,絕美的可怖⋯⋯【內容簡介➤

串流音樂為何能精準推薦「你可能喜歡」

從演算機制、音樂經濟到文化現象,前Spotify資料鍊金師全剖析
You Have Not Yet Heard Your Favourite Song: How Streaming Changes Music
葛倫.麥當諾(Glenn McDonald)著,鄭煥昇譯,木馬文化,52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在警惕演算機制之後,此書回歸音樂體驗的本質,細數科技變革以降我們曾經用過各種方式擁抱音樂,也定義自己與音樂的關係。從「點唱機」這樣的投幣自選音樂消費體驗開始,到某一刻我們突然不為音樂花錢,然後是當前的串流訂閱再次讓消費者回歸。作者不將使用者/消費者視為被動的待宰羊,而是重新檢視消費行為與音樂經濟,直指我們當下經驗形成的有機原理,是一部精彩的作品。【內容簡介➤

如何在歷史中存活

如何跑得比暴龍快、逃離龐貝城、離開鐵達尼號,並在歷史上最致命的各種災難中活下來?
How to Survive History: How to Outrun a Tyrannosaurus, Escape Pompeii, Get Off the Titanic, and Survive the Rest of History’s Deadliest Catastrophes
柯迪.卡西迪(Cody Cassidy)著,王惟芬譯,平安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透過時空旅行的想像策略,作者極盡所能讓讀者「身歷其境」。包括危機場景的重建、帶入當代知識配備、重構歷史資訊等細節,都執行得恰到好處。古埃及人最大的生存威脅是什麼?鐵達尼號沉沒前可以怎麼應變?這些遙遠時空、真實事件都與我們當代的生命觀與經驗息息相關,這也是此作帶來的最珍貴啟示。【內容簡介➤

革命家的生活寶物

從新珍味餐館的大滷麵、鳳飛飛的Mixtape再到床頭的木刀,閱讀史明的人生故事
How to Survive History: How to Outrun a Tyrannosaurus, Escape Pompeii, Get Off the Titanic, and Survive the Rest of History’s Deadliest Catastrophes
翁稷安著,阿諾繪,逗點文創,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此書為史明的政治生活建立物理/物質性的座標,縱向串連1918-2019的世紀發展,橫向連結各時代的社群日常與情感。作者以史明為中心,但述說的是史明的時代性而非僅是個人追求,以物件化的關鍵字讓大背景中的東亞現代性浮現,也讓個人內在的心靈刻痕顯影。【內容簡介➤

性別多元宇宙

跨性別生命故事集
How to Survive History: How to Outrun a Tyrannosaurus, Escape Pompeii, Get Off the Titanic, and Survive the Rest of History’s Deadliest Catastrophes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著,大塊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我們正身處在性別身分有上百種選擇的時代,這也代表著壓迫經驗也有著成正比的樣態。這本自述、口述、論述多重交織的性別經驗集,正如書名上的多元宇宙一般,呈現了具高度身體性、社會性、歷史性的經驗檔案。在正視多元的前提下,此書雖選用「跨性別」一詞作為主題,卻也同時致力於解構這個詞彙的定義發展,是一部屬台灣的重要性別論述作品。【內容簡介➤

我們為何會做夢

睡夢中的大腦如何激發創造力,以及更好地改善清醒時的生活
This Is Why You Dream: What Your Sleeping Brain Reveals About Your Waking Life
拉胡爾.詹迪爾(Rahul Jandial)著,張嘉倫譯,悅知文化,4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實   樂 
作者以腦科學解夢,說明夢如何成為人身心的各種助力,進而推動社會文化的演變。書中運用扼要的文字為讀者標劃出清晰的指引之路,讓我們在悲喜無常的夢寐迷霧中撥得雲開。《我們為何會做夢》不僅說明人體的造夢機制,更鏗鏘有力地指出,正因為有需求與用處,人類才會總是有夢相隨。【內容簡介➤

跟達爾文學投資

取經大自然,從物競天擇脫穎成為市場贏家!
What I Learned about Investing from Darwin
普拉克.普拉薩德(Pulak Prasad)著,呂佩憶譯,今周刊,5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由演化生物學化出的投資神功。每一章都蘊藏著有意思的演化模式,在生物學的樂趣之餘,繽紛多樣的生物性也昇華為觀察市場的核心概念,順勢化去各種消息、解盤的投機性,同時也有機化了對於經濟活動的理解。是動物頻道與財經台的完美合體。【內容簡介➤

如何考古,怎樣思考

性別觀點如何撼動考古學
Ancient Bodies, Ancient Lives: Sex, Gender, and Archaeology
羅絲瑪莉・喬伊絲(Rosemary A. Joyce)著,林紋沛、陳毅澂譯,左岸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獨 
考古是門體力活的學科,作者卻從性平角度探索典範的轉移,提出令人驚喜的文物詮釋,鬆動了男女二元對立的學術慣性,可貴可嘉。【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