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319 映照浮世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顏值

從第一印象到刻板印象,臉孔社交價值的科學解密
Face Value: The Irresistible Influence of the First Impressions
亞歷山大.托多洛夫(Alexander Todorov)著,馮奕達譯,鷹出版,5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解析面對他人時的第一印象,至少涉及了生物、心理、社會、認知、資訊等學問。一閃即逝的瞬間,未必有意識,卻存在著極其複雜的自動運作系統。從人類歷史中可見的「面相學」,再一路轉進至當代的AI辨識,作者自選舉結果預測起手,除了解明運作機制,亦揭示了「印象」在人際關係之間確有其難以迴避的影響力。豐富卻不深澀的事例論證,讓人手不釋卷一路讀到底。【內容簡介

剝削首爾

是炒房者造成我們的貧窮!寄生下流殘酷史,蟻居村全貌紀實
착취도시,서울
李惠美(이혜미)著,陳品芳譯,大田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益  
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人生百態,具體落實在每日的落腳地。本書從環境、房東房租、住民遭遇處境寫出了所謂「蟻居房」的生態。侷促的居住環境是某些首爾人永難翻身的常態,它不只出現在既定印象中的貧民區,也出現在原以學生住客為主的大學城。作者揭開如此驚人的現象,並為房客們立傳:透過「蟻居列傳」的反覆陳述,指控人生泥沼的無從擺脫實與社會經濟的操作相關聯,並向所有人提問:「家為何物」。關於這些指控與追問,我們其實無法置身事外。【內容簡介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

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
Love, Money, and Parenting: How Economics Explains the Way We Raise Our Kids
馬蒂亞斯.德普克(Matthias Doepke)、法布里奇歐.茲里波提(Fabrizio Zilibotti)著,吳凱琳、劉復苓譯,親子天下出版,5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益  
透過教養史的梳理和經濟學的分析,兩位經濟學家告訴我們:今日父母普遍對於孩子教養的瘋狂投入與焦慮,是如何受到經濟結構影響而形成,而全球性結構的經濟活動又是如何將普天之下的父母都捲入這場風暴。本書以經濟結構帶出階層構造、價值觀等群體行為分析,指出貧富不均的殺傷力,雖然讓親情的美好泡泡有點飄不太起來,卻讓我們有機會登高瞭望,看清牽制教養的外在結構,重新斟酌公共政策走向和個人欲行之路。【內容簡介

西班牙美食史

西班牙料理不只tapas
Delicioso : A History of Food in Spain
瑪麗亞.何塞.塞維亞(María José Sevilla)著,杜蘊慈譯,天培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本書是名符其實的西班牙飲食史,而非拾取歷史中的飲食片段。全書縱貫古今,歷數西班牙飲食風習中的特色菜式、食材等是如何在歷史的條件和軌跡中一路行來,長成今日的風味和風貌,也形成我們認知中西班牙的一部分。除了豐富的考察所勾勒出的輪廓,作者更藉飲食寫出了西班牙文化中的多元成分。義大利、法國、美洲等繽紛色彩匯流,與原生飲食激盪、競爭,並終於融合。【內容簡介

一起到綠色餐廳吃頓飯!

在地友善食材×溫暖節令料理,跟著番紅花走訪全台22家風土餐廳
番紅花著,麥田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議   實   樂  
書中挑選的餐廳紛繁多樣,含括餐館、麵包店、咖啡館;中式、西式、蔬食、創意、糕點令人目不暇給。店家或為作者原本舊識,或精心斟酌,親自走訪,不只寫出了各家自豪菜色的色、香、味,也娓娓道出每位店主、主廚的故事與經營理念。是一部如一泓清泉的指南,除了提供安心、美味與質感兼得的飲食選項,也帶來了洗滌內心塵埃的期待感,亦可讓讀者一思平時的飲食姿態。【內容簡介

愛.慾 浮世繪

日本百年極樂美學,菊與劍外最輝煌的情色藝術史
Sex and the floating world : erotic images in Japan, 1700-1820
提蒙.史克里奇(Timon Screech)著,郭騰傑譯,創意市集出版,72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本書以超過170福的春畫浮世繪為線索,譜寫並細緻分析18世紀至19世紀初日本社會的情慾觀,是廣度深度並具的佳作。藝術史專業的作者,從生猛、誌異、獵奇的視覺中剖析情色圖像其社會用途、考究江戶情色圖像中的地誌學、身體、符號、視域體系、性與外在世界等主題,精彩闡釋圖像文化中富含的歷史資料與風俗內涵,凸顯了情慾想像的複雜維度。【內容簡介

浮世繪解剖圖鑑

一窺江戶時代民俗風情與日常百態
浮世絵の解剖図鑑
牧野健太郎著,陳姵君譯,台灣東販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作者為讀者準備了放大鏡,用以窺探浮世繪中的細節;或者說是讓讀者用了縮小燈,得以親歷江戶各種情境風景。本書讓浮世繪回歸至其生活性的本質,不再只是當代收藏於博物館的高級藝術傑作。版面設計保留了浮世繪的豐饒感,斷捨去零亂,看著圖中場景的細部,追究著忙不迭的小人們究竟在做些什麼,讓人感到療癒,同時也無壓力地攝取了江戶生活史的知識。【內容簡介

塑思考

塑する思考
佐藤卓著,蔡青雯譯,臉譜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作者以其成功的產品設計經驗,強調各種設計思路都必須具有的「可塑性」。在本書的引領下,讀者遊歷於設計思維之林,站在「感性」、「中心/邊緣」、「設計與否」……等一株株概念面前,作者多年實務所歸納出的不只是告知或傳達,更向大家闡釋、論辨何以如此。於是,無論從事設計與否,閱讀本書將帶來關於如何應對外在物質世界的進一步思索——甚至是反思。【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疫下交換週記》Apyang Imiq X 謝凱特:聊聊地方空間

▇Apyang Imiq:疫情部落 

咖哩再次氾濫,僅屬於這個部落的邊境拘束。

「等你飽」早餐店的譯名來自Thngi,吃飽的意思。疫情前的日常,走進早餐店,無數的阿姨叔叔好你好你好;疫情來臨後,擺一張佔據入口80%的餐桌,上面有紙有筆,還有個人資料必填欄位,客人一位都沒有,連帶總是聚在一旁烤火聊天喝小酒的payi、baki都不在,矮凳甚至省得搬出來布置。等你吃飽無法內用,少了喧囂的咖哩,好像怎麼樣都吃不飽。

「確診人數又增加了,好煩,什麼時候可以結束。」開啟疫情話題準沒錯,老闆姐姐必能回應,我也總有答案可以延續。

「部落是還好啦,最怕是親戚從外縣市回來。」老闆姊姊皺眉。

「啊…………」此時我只能保持沉默。

我那艷麗的小弟問今天可以去清水溪游泳嗎?我說沒辦法,還有工作要忙。多少部落年輕人從勞動業或服務業被迫停工,閒在家裡找事做,找咖哩。線上電影看了無數遍,歡唱KTV APP排了好幾首,水餃包到第幾百顆,爸媽老媽總是有家事找他做,擦窗戶、Key in客戶名單、曬衣服……小弟恐怕要悶壞,如果泡一身山林溪水會多爽快。

「對了,支亞干的防疫破口來了!」小弟的咖哩濃醇香,揶揄自嘲著實辛辣。大弟和弟妹從萬華回來,萬華多麼刺激,萬華簡直武漢還是HIV代名詞。

辦公室裡我跟兩個妹妹談二弟從重災區回來,百貨公司先是輪班,後來乾脆休假扣年假,他倆真沒辦法,待台北要多少新台幣,回鄉避難輕鬆多了,順便幫爸爸裝什麼汽車零件。

我在處理繁瑣的文書業務,要baki們原子筆簽這裡,身分證拿出來拍正反面。核銷令人頭痛,尤其計算收據領據的新台幣面額,Excel表格調整再調整。疫情來臨前,我負責社區發展協會蓋竹子工寮的計畫,趕在部落入口開始架設管制站前,工寮終於搭建好,正跟工班確認所有細節,我家對面的姊姊打電話來。

「你家是不是有人從萬華回來,是你弟弟對嗎?」姊姊平時溫柔婉約,這次咖哩卻添增不少朝天椒,火焰即將燃燒。

「嗯,有……」我心虛回應。

「他們有去村辦公室登記了嗎?」再放些馬告增添香氣吧。

「他們在設管制站前就回來了,應該沒去登記(沒有被通知去登記)。」我已經想裝作大弟不是我血濃於水的家人。

「你知道嗎?他們今天一群人還去水溝游泳,口罩都沒有戴。」好像我應該把他們關起來,給最基本的水和食物,以免空氣感染成毒氣,蔓延整座支亞干溪流域。

「簽這裡,對,沒錯……這裡,姊,等一下,有,我還在聽……」我慶幸手邊正好有事情處理,電話草草不認真應答。

掛上電話,看一旁的管制站,管制的意義不在於限制誰進出,量完體溫,掃完Qrcode,志工一樣放你進去,只是全部落都會用咖哩道德箝制你和家人的行動。

我驅車離開,鎖在家裡,心裡矛盾又恐懼,還有三個姪子,因為不能去學校上課,二哥二嫂正安排從台南送回來。


▇謝凱特:塌陷的城市

最近很常用到這個詞,塌陷:看起來完好的,轉眼間崩塌成巨大凹洞。

前幾天牙齦像老朋友到訪般地腫痛起來,是做過根管治療的右下排最後一顆臼齒,當時,牙醫將牙管挖空之後填塞東西進去,覆上人造牙冠,治療完成。難以保證治療後完全處於無菌狀態,也許就有萬分之一的可能,一隻被逼到絕路的細菌,一個轉身,就躲藏在挫針搆探不到之處。也可能是這樣的微小如花粉般的可能,我的牙齦會定時發炎,每次都在感受牙腔慢慢被組織液等事物撐大空間,附近的淋巴結發熱腫脹起來,枕戈待旦而熱血沖頭的前哨兵們,隨時都想鳴槍作戰。於是每半年到附近步行三分鐘的牙科診所報到,花一百五洗牙、清牙周,老牙醫以為我多麼重視口腔健康但其實並沒有,只是怕痛。

這次疫情在我本該看牙的時刻又腫脹起來,城市也因疫情塌陷下去,許多商店關門、診所休診,只能吃數種止痛藥把疼痛閾值拉開。一整天睡睡醒醒十幾個小時,任久旱的天空下起久違的大雨,街道空無一人,放著電視播送不知正確還是錯謬的資訊,以及情緒的言論,整個城市像廢墟概念設計出來的水族箱一樣,不停灌進大水和聲音來。

看新聞時驀然有種讀過的小說裡的末世感,於是關掉電視網路,丟掉手機,拒絕言語。

我想起最近備課重讀的〈我愛黑眼珠〉:一夜雨下大了,有些事物隨著洪水被沖毀,世界被切割出鴻溝,人們站立的屋頂都僅只是一方暫避之處,原本建構起來的信仰,價值,或許霎時間都要被改寫。「人的存在便是在現在的自己與環境的關係,在這樣的境況中,我能首先辨識自己,選擇自己和愛我自己嗎?這時與神同在嗎?」此刻,疫情中的人類委身在幢幢建物的某個角落,若我們之於土地是藏身暗影裡的細菌,便在土地上侵蝕出一格一格的空間,寄居其中,選擇生存。土地耐痛力的閾值有多寬?他需不需要吃止痛藥?

那麼,病毒之於我們是什麼?病毒選擇生存的方式是什麼?

我們或許看不見病毒是如何生存的,但可以看見的,是週末休閒、個人空間、收支計畫、交通網絡、人際關係,這些為了所謂美好的現代生活而撐起的柱子被病毒蛀蝕,頹傾,生活的空間突然塌陷,所有人們都被掩埋其中,無法動彈,從各處發出哀號的聲響。

與世界失去連結的日子,我的時間塌陷了一天。

塌陷的日子裡被忘掉的事情很多,我完全忘記當天三餐吃了什麼外送好料,當天確診人數多少,病例足跡又在何處?集水區的雨量下了幾毫米?通訊群組裡又傳了什麼似是而非的訊息,多少塗脂抹粉而成的中立客觀?只有一件事情在疼痛與睡夢之中非常清楚,我想起的是眾多夢境架構的文學作品,南柯太守、黃粱一夢,逼視而來的不是幻覺,而是時空塌陷之後,恍然間我得以辨識在這廢墟底下的自己,身邊應該留下什麼。

而許多曾經的事物、被城市裡傲慢的人們定義的生活樣貌,說不定都是選配,而非必須。


【疫下交換週記】

 Week 1 ➤➤

Week 2➤➤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我媽媽做小姐的時陣是文藝少女
作者:謝凱特
出版:九歌文化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謝凱特
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著有散文集《我的蟻人父親》、《普通的戀愛》,曾獲臺北書展大獎非小說類首獎,入圍臺灣文學金典獎。覺得長大是一件好事,好在我們終於可以放心地忘記自己,長出耳朵,聽世界的聲音。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我長在打開的樹洞
作者:程廷 Apyang Imiq 
出版:九歌文化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程廷 Apyang Imiq
太魯閣族,生長在花蓮縣萬榮鄉支亞干部落。畢業於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現任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部落簡易自來水委員會總幹事、部落會議幹部、部落旅遊體驗公司董事長。
曾獲2007、2010、2015、2016、2018、2019、2020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獎散文組獎、2020台灣文學獎原住民族漢語散文獎、2020年國藝會創作補助。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人生.賴鈺婷》想讓你知道,我還記得你

我的啟蒙記憶裡有幾本書,書名深深鐫刻在我的腦海。始終相信一個人的生命底蘊,在啟蒙時期就已經奠定了。閱讀的濡染、教養會不知不覺滲入成長的肌理,化為情感的紋路、思考的骨架。

與書的初戀與相契,彷彿也沒有特別堂皇的因由可以解釋。那是直觀而肯定的鍾情,無法說清為什麼是它,不是其他。一切都是因緣聚合下的偶然發生,也因為偶然,讓不期而遇的最初,帶著命定的色彩。

我的閱讀,應該算是相當早慧。我有三個姐姐,身為老么,愛哭、好強、爭勝,所有么女最不討喜的特質全都具備。和姐姐們相處,我總不甘心被說:你還小!所以還不能……所以還不會……。我明明就已經長大,我是大人了,你看,我也會這個,也愛那個,超乎你能想像,一點都不是你們以為的小孩子。

為了維護「小大人」的尊嚴,我的閱讀範疇直接豪邁跨過童書繪本,大我5歲、4歲、3歲的姐姐們看什麼書,我也跟著看。我喜歡加入姊姊們的話題,看姐姐書櫃裡的書。我模仿三個姊姊的少女樣,看整本都是字,沒有插圖,印得密密麻麻的文學書。

每當鄰居或到訪的親友看到我捧著書本讀的樣子,總是誇張稱讚:這麼小就懂得看這麼有氣質的書哪。小學時期的我,陶醉在模仿成為文藝少女的虛榮裡,超齡閱讀,讀了許多半懂不懂,似懂非懂的書。

印象中,彼時大姊愛《紅樓夢》,上中下三大巨冊,不僅用紅筆畫了紅線,生難字還一一查字典;二姊愛三毛,床邊三層櫃裡,《撒哈拉的故事》幾乎要翻爛了;三姊愛張曼娟,《海水正藍》、《緣起不滅》一系列,追星似地仰望收藏。當時年幼的我,並不知道姊姊們也正以超齡的姿態,跨步閱讀、認識她們經驗範圍外的世界。

我徘徊在姊姊滿是少女情懷的書架邊,想追上她們成長的腳步,成了超超齡的讀者。

那些閱讀的時光,鮮明而深刻。像是在心底灑下種子,在腦海中暈染色彩,不知不覺開了溫柔的花,情懷縹緲,若無其事,若有所寄,說不上來的情思感動,比擬附庸,彷彿神祕連結,虛無又真確。

超齡愛書之最,根植於腦海心底的名字,是奚淞《給川川的札記》。

這本書1988年由皇冠出版社發行的書,出版時我還不滿10歲。我已經遺忘這本書原先隸屬於哪個姊姊。在那個只有實體書店的年代,究竟是哪一個姊姊,在小鎮文具店的書架上,看了書名、翻開書頁、閱讀了幾行幾段文句,決定動用有限的私房壓歲錢(我們平時沒有零用錢)買書回家?

無論書是哪個姊姊購入,推算起來,當年也不過是十幾歲的中學女生,那還不識人間情愁滋味的年紀,真的懂得《給川川的札記》中,那種哲思寄寓飽滿,難以言詮,欲語還休的幽幽情愁嗎?

那時還不到國中生年紀的我,從姊姊書架上拿起這本書,然後一而再、再而三翻讀。後來,幾乎是長期持有、接收了這本書。川川是誰?我根本不知道。但我跟著一則則札記,陪著奚淞向不知道在某處的伊人呼喊。

(我在叫你,你知道嗎?)

(這些那些,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想讓你知道,都想跟你說。你知道嗎?)

那種不斷呼喊的柔情、盼望,帶著孤獨的氣味,彷彿小心翼翼,不敢驚動,如此深情熱烈,卻又戒慎節制。

回想起來,是這樣的感覺觸動了我。我一遍遍閱讀著,像是聽到奚淞對著樹洞傾訴日常,他說川川、川川,把心都捧出來了。我不是川川,可是讀著讀著,卻默默流了淚。

那種睡前倚著床頭,就著微弱夜燈翻讀幾頁,闔上書本,拉著被子閉眼躺下,漆黑中,無端感到生命的本質原來那麼荒涼。我所理解的,所不理解的世界,像是籠罩在茫茫大霧之中,我在心底默默呼喊著,川川、川川。內心飄搖,覺得無所依傍時,我像書裡的奚淞,對川川說話,身體蜷縮在被子裡,偷偷掉淚。

說來可笑,卻是真的。無端的戀慕,無端的感傷,那種十幾歲小女孩要轉身一變成為少女的多情善感。那些千迴百轉,情愁不已的時刻,我還記得真切。

初讀《給川川的札記》,已然是30年前的事情了。但那本書的模樣、質感,乃至於書裡的好些句子我都還記得。

我記得它溫厚的牛皮紙質封面,微黃的紙頁。我記得奚淞落筆行文間無端呼喊川川的樣子。川川忽而遠去,忽而靠近,我好像看見內在深沉孤獨的自己。多想有人分享生活裡叨叨絮絮的瑣細,多想將身體裡飽漲的意念拋傳給誰。當現實那麼粗糙,世界如此擁擠,好想呼喊我的川川。

我有一股向世界吶喊的衝動,心裡有好多話,卻不知道足以向誰傾訴。

我要如何說清我自己?說清那些生命中的熾熱與暴雨?無從投遞的心情,無以名狀的情懷,無來由的青春哀愁,看似微不足道,但少女的心痛和眼淚,都是真的。

我開始像奚淞那樣書寫。一字一句描繪懸崖上不確定的風景。用第二人稱「你」,跟不確定的自己,跟大霧中恍惚不見的伊人說話。

像是一種隱密的告白,帶著敘述的色彩,試圖用文字說解、釐清現狀,一遍遍確認自己的生活。又像一人分飾兩角,孤獨而清醒的心靈對談。

後來的許多時刻,我常常想起川川。想起讀《給川川的札記》時的自己。

《給川川的札記》絕版久矣。我的藏書早在距今二十多年前的九二一地震中,掩埋於家鄉的碎瓦之中。我能依靠著二、三十年前的記憶,書寫對於一本書的愛嗎?

我想起多年來銘鏤於心的句子。「川川,就在此時,流逝中珍貴的片刻,很想拉住你的手,去看春日,去看天涯……」

大疫之年,人心戚惶。日子如此輕易,卻又好不容易。我決定寫下這些。

川川,想讓你知道。那麼多年過去了,我還記得你。

後記:《給川川的札記》絕版久矣。就在此文完成之際,據聞聯合文學出版社將在今年夏天重新推出新版,名為《給川川的札記:2021傳愛版》。冥冥中,書與人的故事,彷彿有奇妙因緣。


賴鈺婷
臺灣臺中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畢業。2004年以〈來去蚵鄉〉獲時報文學鄉鎮書寫獎。2011年榮獲行政院第三十五屆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2009年獲編寫入《新修霧峰鄉志》、2015年獲編寫入《臺中文學史》。著有《彼岸花》、《小地方》、《遠走的想像》、《老童年》。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6-10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