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傳奇按怎說不盡:《廖添丁—稀代兇賊の最期》與台灣文史出版轉譯的新里程

在新媒介上締造新傳說

如果問起:「你知不知道廖添丁」,我想多數人或許不會有太多反應,也許有人隱約能回想起在民間故事集看過這個名字,或許更明確地想到幾齣廖添丁的電影或電視劇──例如我腦海中的廖添丁和紅龜,完全是演員翁家明跟周明增的樣子,那是1999年由台視製播的《台灣廖添丁》,開場大有模仿《蒙面俠蘇洛》電影海報的感覺,同樣蒙面的廖添丁拿著刀,帥氣地在畫面上砍出三筆帶火的「丁」字。

繼續問下去,我們一定會問到那些從小聽一代廣播人吳樂天講廖添丁長大的粉絲,連帶重溫吳樂天風靡一時的地下電台興盛史。然而又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現在,我們將會聽到不一樣的答案:

「廖添丁?是那個Flash神作嗎?」

「小學電腦課都上史萊姆遊戲區偷玩!」

2004年,時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研究生的林秉舒,製作出Flash遊戲《神影無蹤廖添丁》作為畢業論文的一部分,後來因畢業時程縮減內容,第二章之後的章節沒有完成,因而成為許多玩家童年未完的經典回憶。

作為一款橫向捲軸動作遊戲,《神影無蹤廖添丁》在當時的軟硬體條件下,成功創造出流暢優異的遊戲體驗,並衍繹出台灣鄉野傳奇的氛圍,以及義賊廖添丁的英雄氣質,令許多玩家印象深刻,就連新聞媒體也爭相報導。


Flash遊戲《神影無蹤廖添丁》遊戲畫面

但是對這群玩家而言,歷史上的「廖添丁」是誰?是殺人犯還是義賊?抗不抗日?這些或許都不是很重要的問題──因為更重要的是,它首先必須是一款好玩的闖關遊戲,主角的動作身姿、跳躍的殘影和打擊的爽快感,配合簡單的故事脈絡,才有建構玩家認識這位「俠盜」,從而貼近台灣「真史」的機會。

退一步說,廖添丁的傳奇透過遊戲再度流傳轉生,或許只是作者生命與歷史的某種偶然。但回顧近20年來是否有其他廖添丁傳奇的改編作品,我們似乎不得不承認:風靡一時的廖添丁故事(以現代術語來說,一個超級重要又雄厚的本土IP),竟然出現一道很深的斷層與失落(當然,這可能也與歷史研究的推展與不同時期的題材流行有關),而《神影無蹤廖添丁》與近期完全重製的《廖添丁—稀代兇賊の最期》(以下簡稱《稀代兇賊》),則是透過遊戲的媒介,巧妙補上了這十多年的廖添丁空白,重新提醒我們曾經有位快意俠盜,在人們的口傳與改編中翱翔於市。

或許在那個時候,《神影無蹤廖添丁》所預示的,其實更是某種本土經驗和語言斷層的危機,而在它被製作出來的瞬間,也已經註定這不只是一份畢業論文而已。隨著時間醞釀,隨著台灣社會對歷史記憶與認同的追求,它在新一代(解嚴前後世代)的台灣人心中悄悄萌芽,偶然地讓「廖添丁」這個本土IP,成為如今台灣文史出版轉譯的「必然」。

▇重啟廖添丁傳說的鎖匙:「台語」之需要與必要

在《稀代兇賊》的消息釋出之後,許多七、八年級玩家引頸期盼這款新瓶裝舊酒的本土作品,要如何在劇烈又艱難的本土遊戲市場中,重新攫住自己的回憶與目光。另一方面,對台灣文史以及台語推廣有興趣的玩家或路人,也很難不來跟跟這波熱潮,因為遊戲中大量的文史彩蛋,以及製作團隊宣告推出「全台文」的遊戲界面及對話,成為第一款使用台語文呈現遊戲界面、對白和語音的遊戲,這不但是台灣遊戲產業的一大創舉,更是以往推廣台語難以想像的新局。(

但如果從《稀代兇賊》回顧《神影無蹤廖添丁》的原點,我反而對遊戲的「全台文」並不是很意外,因為在那個台語尚未完全標準化、本土語文意識不如今日的時代,製作人林秉舒為了還原時代語境和氛圍,就用上目前俗稱的「台語火星文」來表現台語了。

長期以來,民間使用「台語火星文」固然有長期積習、教育不全等不得不的理由,但時間來到2021年的今日,《稀代兇賊》以教育部規範用字呈現全台文界面,甚至粉專編輯能以台文回台文,從這些細節都可以感受到,「台語」作為遊戲底蘊和實踐精神的重大意義。


遊戲《稀代兇賊》使用台語文呈現遊戲界面、對白和語音

事實上,要談廖添丁傳奇,本來就不能不討論「台語」在這個故事形成的過程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因為從歷史觀之,廖添丁死後至今的百年之間,其生平、靈異或各種傳說事蹟,迅速且不斷地被各種媒體改編、衍生,在戰前到戰後的社會變遷及語言環境中,大量地透過台語被表現、流傳下來。

也因此,遊戲中也非常精巧地設計了一些道具、人物和體驗,把廖添丁文本的時代軌跡勾勒出來,從日本時代的文本,到戰後1955年廖漢臣(毓文)《台北城下的義賊》、梁松林《台灣義賊──新歌廖添丁》等文本,《台日大辭典》、《廈門音新字典》等台語辭書,一路到遊戲一開始作為玩家引路人與回顧關卡入口的講古大師吳祿天(吳樂天),在遊戲中為玩家獻唱一段的國寶藝師楊秀卿,以及關卡串場時由吳樂天入門弟子(也是唯一弟子)、現為台語歌謠工作者吳國禎的旁白。


遊戲《稀代兇賊》邀請台語歌謠工作者吳國禎為遊戲角色配音,更加立體化角色形象。

國寶藝師楊秀卿為《廖添丁—稀代兇賊の最期》遊戲獻唱,亦收錄於遊戲原聲帶中。

每一個角色,每一個聲音,都是廖添丁在台語文化脈絡當中飛天遁地、仗義濟貧的證據跟姿態。甚至於在遊戲中,讓吳樂天能與他口中生龍活虎的俠盜面對面相識相逢,在後設樂趣和功能性的設計之餘,不無一種安慰或感嘆的情緒油然而生。

遊戲中另一位趣味的角色「阿牛」在他撐船時喃喃自語的台詞,「台北發的早幫車」、「天字第一號」、「地獄新娘」、「悲情城市」,每一個都是源自經典台語電影的台詞哏。他於遊戲末段挺身而出,對抗日警大喊「我是大俠梅花鹿」被殺之後,接替的新船夫啞口無聲。我們彷彿失去真的一個會說台語、理解台語文化的人,也失去了一段歷史記憶。

或許可以說,廖添丁不但是台語文學和講古藝術的重要文本,跟台語文化之間,更完全是互相依存的關係──沒有台語,我們無法召喚廖添丁,沒有廖添丁,台語也會失去一部極度重要的百年文本。

▇讓俠盜翱翔虛實之間:文史出版與轉譯的累積和能量

無論是史料的收集、故事的改編、遊戲場景的細節刻劃、美術風格的設定、NPC和關卡情節設計所參照的真人實事,或是地圖、建築、畫作、廣告,乃至於遊戲當中各種增強角色能力的各類古早味收集品和文獻,每一個細節,都可以看出《稀代兇賊》為了還原時代感,針對文學、語言、美術、音樂、建築、庶民史等方方面面進行的深入考察,宛如博物館的「廖添丁與他的時代」特展,充滿太多讓對台灣文史有興趣的玩家感到無比親切的「哏」。在網路上,也不乏熱心玩家陸續把相關資料或典故逐步整理出來。

然而,這些成果的展示和資料的運用,絕非一蹴可幾、專案專結的成果。在製作團隊如此細心的工程背後,絕對需要國家乃至民間社會對於本土文史的重視與投資才有可能做到。甚至隨著網路社群、自媒體的發展,我們也看得出「知識轉譯」出現更細緻、專業化的分工趨勢。

例如遊戲中的主要舞台「大稻埕」,不但是歷史上廖添丁曾經活躍出沒的區域,在現實中也本就是一塊相當完整的老街區,為《稀代兇賊》搭建遊戲舞台提供直接而完整的實體細節。如果我們留下更多重要古蹟,必定能孕育更多時代劇或歷史創作,減少各種還原時代和場景的成本與門檻,轉化為文化觀光財。


遊戲開場即可見大稻埕三大廟宇之一的「霞海城隍廟」。相傳當年廖添丁竊取錢財後,都會先將錢藏在城隍廟神桌底下,原因是日本警察不會搜查寺廟。


遊戲中的臺北北警察署,至今修復作為「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使用,佇立於大同區寧夏路錦西街口處。

至於還原時代感所必須的大量參考資料和文本,也勢必經過「保存、研究、轉譯、推廣」的程序,亦即必須有學術或研究典藏單位保存相關史料文物,經過縝密的考證研究,再將相關內容整理、轉化成能被其他領域理解進而應用的觀點或素材,才有可能產生出更多有血有肉的本土時代作品。

這個轉譯的循環,在遊戲推出之後表現得非常明顯:製作團隊透過臉書粉專,不斷幫玩家解開遊戲中的各種文史彩蛋,補充各類資料來源、近期相關展覽消息,其中也包括知識型Youtuber、Podcaster的介紹或解說。各種不同層次知識的輸入打造了遊戲,再經由遊戲的擴散輸出相關知識,《稀代兇賊》確實以電玩遊戲的形式和效益,達到社群運作和寓教於樂的目標。

從出版的角度來看,我最具體有感的,除了遊戲標題介面以懷舊復古風格的「尪仔冊」(ang-á-tsheh,漫畫書)來呈現,讓「紙本」作為時代重要的歷史見證以外,就是收集品當中的《台灣文化志》、《台灣風俗志》,這兩部分別由日人學者伊能嘉矩與片岡巖完成的重要經典。


遊戲透過日本時代的文本,勾勒出廖添丁生存的時代軌跡。圖為收集品當中的《台灣文化志》。

《臺灣文化志》曾由大家出版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攜手重出全新審定版,《台灣風俗志》則曾出過內容不全的中譯版,後來有南天書局於1994年照本復刻,目前尚未有全譯審定本。當然前文提到的部份文獻,除了電子資料庫外,如《廈門音新字典》也仍持續出版中。

作為遊戲中的道具,它們不只是增強廖添丁的技能和攻擊力,作為文獻,它們經過學術單位與博物館的努力被保留、研究,猶待更多審定和重出,進而成為每個新時代對過去歷史的理解基礎,一次又一次連結並深化不同世代的台灣讀者。

這個過程,除了再次突顯或提醒我們學術研究與出版的社會位置與功能以外,實質上也是1980年代解嚴前後,伴隨台灣民主化而啟動的「本土化運動」、「台灣學」進入體制,以及相關的博物館成立以來,累積約三、四十年基礎之延續。這時間雖然不算短,但和許多國家相比,台灣仍有一大段路要走。而這樣實際的差距和欠缺,作為台灣歷史發展的特殊背景和作用,則具體表現在台灣社會對文化歷史乃至於認同的焦慮當中。

也正因如此,《稀代兇賊》目前極高的水準和口碑,更顯得堅強而珍貴。在台灣本土創作進入嶄新蓬勃的新時代當中,製作團隊不但找到一條表現台灣本土遊戲底氣的堅韌之路,也為學術研究、人文出版、轉譯近用或本土知識的未來注入一記強心針。

放下手扞仔,心肝頭萬千感慨。相信台語不死,文史不絕,聽倌,咱繼續耍落去!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12-13 11:30
童書評》留白的藝術:柯倩華評湯姆牛《畫家馬一邊》

有些圖畫書看起來很簡單,沒有太繁複的工藝技巧,但做起來其實頗複雜困難,要將抽象觀念轉化成精確具體又合情合理的故事情節,需要深刻細密的思考和想像力。創作者要完成這種無形而艱鉅的創意工程,需要成熟的技巧和清楚的信念。

湯姆牛的新作《畫家馬一邊》,即是令人欣喜的實證。這本圖畫書以深入淺出的手法闡釋「留白」的概念,讓兒童能輕鬆理解並啟發思考與想像,實屬難得。這個表面單純輕巧的圖畫故事蘊含了豐富的涵意,包括繪畫的留白、文學的留白與人生哲學的留白。

南宋時期有兩位重要的畫家馬遠和夏圭,兩人都擅於畫山水,也都常取景的半邊或一角,以留白的構圖方式引導觀賞方向,而被人戲稱為「馬一角、夏半邊」。

清代有一群生活簡樸、清高脫俗的畫家(被稱為揚州八怪),其中的核心人物是號稱冬心先生的金農。金農喜歡畫芭蕉,他曾寫道:「芭蕉葉,大禪機。緘藏中,生活水。冬溫夏涼。」意喻對生命的感悟。他的弟子羅聘(也是八怪之一)曾為他畫了一幅〈冬心先生蕉蔭午睡圖〉。金農見這圖設色高雅、風格超脫,十分喜愛,便在畫上題了四言詩:「先生瞌睡,睡著何妨。長安卿相,不來此鄉。綠天如幕,舉體清涼。世間同夢,唯有蒙莊。」圖與文都表達不隨從權貴與世俗的羈絆,崇尚閒適超凡並寬廣自由的精神世界。

《畫家馬一邊》故事中的角色馬一邊、夏冬心和關鍵的蕉林午睡圖,即皆出自上述典故。這部作品幽默而有深意,幽默來自湯姆牛的創作風格,而深意則是他取材古典繪畫傳統,再融合個人創意的結果。

繪畫的留白是以空白渲染出美的意境,類似文學的暗喻或襯托,指向對空間的聯想,以達到無聲勝有聲,無物勝有物,無盡處盡成妙境的效果。中國繪畫寫意不寫形,講究畫面的氣韻生動。適當的留白,使畫面彷彿有呼吸與流動的空間。


《畫家馬一邊》內頁(小天下出版提供)

有人以圍棋來比喻,若沒有預留氣眼空位,棋子再多也是一盤死棋。這種盡在不言中的意境,也是一種人生觀點,甚至被許多哲學家認為是人生最好的狀態,如寧靜致遠,在方寸間天地寬廣。而待人處事的「留餘地」或人際交往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則是留白藝術在生活裡的實踐。

這個圖畫故事運用留白塑造角色和鋪陳情節,邀請讀者進入故事裡,在空白處稍停,思索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感受和想像沒有明白說出來的心思意念和情感。描繪馬一邊睡覺習慣時,左頁畫面完全空白,在前後脈絡的搭配下自然而強烈的彰顯主題與角色特質。馬一邊吃過早飯後出門苦思作畫題材,一直走到見友人午睡,簡約的敘述透露出時間漫長而路途遙遠,暗示其對作畫的認真和對友情的重視。馬一邊靜靜站在一邊,過了一會兒,他高高興興的回家了。


《畫家馬一邊》內頁(小天下出版提供)

這一幕彷彿電影畫面,角色活生生演出而不多加解釋,讓讀者根據閱讀到的線索而能自行理解:他想些什麼?他如何從煩惱轉為快樂?冬心先生的行為反應,表示對圖畫很滿意,但賓客們有不同的意見,他們甚至想「幫忙」修改圖畫。「好看、熱鬧、活潑、豐富」這些形容詞是評語也是審美觀點,可鼓勵兒童思索它們的含意及對畫的意義和影響,這種美學討論對培養藝術欣賞能力是很好的練習。

故事最後,在紛鬧中藉小孩的話將焦點拉回畫作的主題和主人,暗喻作者對留白的看法:空白並不是空無,而有積極的存在意義,無(空白)與有(午睡的冬心先生)兩者之間其實有深切的依存關係。令人驚喜的結局深化了整個故事的主題涵意,高明而巧妙。


《畫家馬一邊》內頁(小天下出版提供)

眼光清澈的小孩對比自作聰明的成人,是幽默的提醒,也點出許多小孩的真實處境。許多喜歡畫圖的小孩,不願意依照既定的規律或旁人的指點意見,更在意的是表達自己的感受。有些小孩就像馬一邊,有自己獨特的習性或習慣,可能難以解釋或不被理解,而思索故事角色其實可能幫助我們更認識自己。

與眾不同的人如何生存並與其他人和諧相處?我們如何理解人的可能性?這些對「個體性」的思考一直是湯姆牛的創作主題。美國圖畫書大師湯米.狄波拉(Tomie de Paola)曾說:「風格是內心信念的外在表現,在不斷創作的歷程中自然形成。」《畫家馬一邊》讓人讀完後感覺餘味無窮,不僅因為故事內涵及帶有水墨畫韻味的表現形式,恐怕也因為創作者多年深耕圖畫書藝術的信念與關懷都蘊藏其中了。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畫家馬一邊
作者:湯姆牛
出版:小天下出版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湯姆牛
1966 年生於臺北,過著秩序井然的簡單生活,並對單純的形體構成特別感興趣。主要作品有《像不像沒關係》、《下雨了!》、《最可怕的一天》、《我願意!》、《林桃奶奶的桃子樹》、《藝術家阿德》、《青蛙大俠江河湖》、《青蛙阿啾的叫聲》、《跳吧!青蛙小畢》等。曾獲台北國際書展「書展大獎」、德國國際兒童青少年圖書館白烏鴉獎、金鼎獎最佳插畫獎、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信誼幼兒文學獎等,並曾入選義大利波隆那插畫展。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12-12 10:00
現場》2021Openbook好書獎贈獎典禮側記

2021Openbook好書獎於12/4在西門紅樓劇場舉行贈獎典禮,每逢這個時節,好書獎總是跟台北熱鬧的街頭活動撞在一起,去年有艋舺青山王祭,今年則有街頭滑板、花式籃球與女子嘻哈。同樣是高手如雲的活動,不同的是當戶外年輕人還在強強競技,而我們的「強強們」已在室內享受努力了一整年後甜蜜的成果。

步上紅樓這座全島最古老的八角形古蹟二樓,從稍嫌狹仄的入口走進豁然挑高的黑色劇場,讓人有如走進文化洞穴的錯覺,身體感到溫暖而心靈飽足充滿。許多出版人與創作者都呵呵笑稱「這是出版同業一年一度的尾牙」,有酒、有音樂,還有獎可以拿。有人因前後左右滿滿都是文壇前輩而出現「粉絲式眩暈感」;有人從去年就預告要奔著今年「頭圍與萌度成正比」的頒獎者而來;有得獎人雷達掃到偶像在場立即啟動迷妹模式;還有許多編輯就地開起同學會,或滿場揪新朋友、老朋友寒暄拍照放閃。

Openbook好書獎5歲了!

自2017年創辦網站並開辦Openbook好書獎以來,不知不覺來到第5屆。一隻手數得出來只有5歲的Openbook,相較總計27屆的前身開卷好書獎,僅能算是一個迷你里程碑,但從開卷至今三十多年,Openbook好書獎一路走來不僅孜孜傳承,也屢創新意。

回顧2017年,昔日主掌好書獎主持台近20年的台大社會系教授孫中興,笑說「我也想走下台跟大家一起拿獎」,翌年他交棒給年輕人,第二屆由作家李屏瑤主持,自第三屆起則由podcast「聽天下Off學」主持人、同時也是天下雜誌影視中心資深企製的包子(姚立強)執麥至今。

包子說:「今年已接棒第三年了,想當年……(笑),記得2020年疫情來時好不容易我們渡過了,沒想到今年我們整個夏天又被偷走,幸而全民防疫做得好,年終才有這個機會跟大家在此團聚。在場看到有老面孔、有新面孔,代表疫情雖然艱困,大家都仍鬥志昂揚。」


典禮主持人包子(張震洲攝)

好書獎選出後的宣廣推廣上,Openbook的推廣重點也有別於開卷時期以知名作家(諸如紀大偉、王文興、李維菁、紀蔚然等)擔綱代言的作法。自2018年起,Openbook閱讀推廣大使全數跨界而來,站台讚聲的有《茶金》連俞涵、《九降風》紀培慧,去年是為大家腦波增幅的唐鳳,今年是來自異國的百萬網紅KU。包子說:「可惜KU提早飛回法國陪家人過聖誕,無法來到現場,不過沒關係,好書『打開來讀,還有包子陪你』!」

即便短短5年,在贈獎典禮現場,Openbook也與大家共同創造了許多難忘的感動(或激動)時刻。先不說去年樂到上台脫衣的陳栢青了,2019年有參與抗爭被捕的香港作家鄧小樺專程來台領獎,台下掌聲歷久不歇;2018年林良爺爺以最高齡拿下童書獎,並留下他與文壇後輩歡聚的最後時光;2017年幾米成為當屆追星亮點,今年他又低調來到現場與大家相見歡(果然是尾牙呢)。

讓得獎人(的手)最有感的、份(重)量(得)十(要)足(命)的好書獎座,無論之前的天然鵝卵石或之後的鑄鐵手作,不只跟模造出來的開卷好書獎獎座有天壤之別,且握在每個得獎人手中的那座,也都跟自己的得獎作品一樣,獨一無二、與眾不同。

再來是設計概念,Openbook好書獎每屆都有一個新的、想明確傳達給眾人的年度精神。從2017年金獎設計師廖小子呈現出「閱讀像黏土一樣可塑」的主視覺,到了今年,我們看到由白輻射設計的畫面中,打開的書成了指出方向的箭頭,用來傳達在大疫之下,「閱讀是我們前進的力量」。

典禮現場的一日快閃書展也是每年的視覺焦點,策展人葉飛和林峰毅以各種陳設、掛軸、手作書、電子書與實體書,展現Openbook全年的成果。4大展區包括閱讀的日常區、原創文化區、世界藝文趨勢與新知區,社會議題脈動區,以不同的媒材和手法重現相關議題報導,不只吸引讀者駐足流連,得獎作家們也紛紛拿起手機「與自己(的肖像)」合照,樂此不疲。


(張震洲攝)


Openbook好書獎策展區(陳宥中攝)

本屆典禮的中場表演,邀請到金音獎最佳專輯獎得主王榆鈞帶來創作曲,包括陳志勇繪本《The Red Tree》(緋紅樹)、楊牧〈喇嘛轉世〉和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紀念晝與夜〉。在第二段演唱時出現吟詩的男聲,正是她特別千里迢迢赴法國邀請阿多尼斯親自錄下的採集。王榆鈞是台灣少數專注詩歌演唱的音樂人,她的作品經常與文學對話,認為詩歌主題關乎時間、愛、生命與童年,詩的力量,可以帶給人信念與希望。


音樂創作者王榆鈞(陳宥中攝)

頒獎人有理事長、上古神獸、神仙教母,還有北台灣「最熟悉的陌生鴨」

被敲碗公認最希望動物來頒這個獎的年度童書及青少年圖書,主辦單位繼食蛇龜「阿食」、石虎「來虎」、灰面鵟鷹「小灰」之後,邀請到關渡自然公園的「小水鴨」再度為現場帶來嗨度爆表。台北市野鳥學會表示,小水鴨是北台灣最常見的水鳥,但認識的民眾卻很少,身為歷屆「臺北國際賞鳥博覽會」宣導大使,小水鴨揮揮翅膀,揪大家一起關注身邊的自然生態環境、支持和參與濕地永續發展。


年度童書暨青少年圖書頒獎人小水鴨(張震洲攝)

年度翻譯書的頒獎人由Openbook閱讀誌的理事長莫昭平擔任,除了較為人熟知的出版公司總經理,報社記者和專業讀書版面主编之外,比較少人知道莫姐也是翻譯界的資深前輩,80年代就譯過許多重要作品,包括海明威的《伊甸園》,《季辛吉回憶錄》《林彪的陰謀與死亡》《蘋果戰爭:從百事可樂到蘋果電腦》《革命之子》等等。

年度生活書方面,今年頒獎人是文壇俠女、文訊雜誌社社長封德屏,但這次她現身頒獎台上,卻讓人想到迪士尼動畫裡的神仙教母。她平日關心資深作家,年終更少不了噓寒問暖,對創作者情誼動人。她說:「走到這邊感覺心就靜了下來,所有煩躁跟孤獨都沒有了,這全都是因為在場有這麼多出版夥伴們。我們喜愛的文學無所不在,已經跨入生活之中,這些優秀的工作者,在疫情中與之決戰,讓我們因書不只療癒,還可以上天下地、可以前瞻與回顧。」


文訊雜誌社社長封德屏(張震洲攝)

被年輕人稱「上古神獸」的詹宏志很高興回到好書獎活動現場,他說:「我的榮幸是頒獎,我的快樂是當評審,因為可以看那麼多書。」他稱許開卷版前後任主編莫昭平、李金蓮、周月英是「三位好書的守護者,自1988年的開卷版一直堅持到現在,平面媒體結束後繼續用網路媒體進行這個工作,我尤其感謝她們。」

詹宏志說,創作是孤獨,閱讀經歷也是孤獨,但打完這兩劑孤獨的疫苗,卻能抵禦全世界的孤獨,因為有個遠方的心靈可能說出我們心中某些事。雖然我們都在自己的洞穴裡創作或閱讀,但一年有一次這樣的聚會,雖然沒有紅地毯,但可以感覺到作者、譯者、編輯、讀者對彼此的深情。

「每年我們有一個機會向40本好書致敬,但40本是完全不夠的,我能致敬的對象遠超過今天選出的對象。尤其翻譯書,台灣跟國際訊息非常連通,每年世上所有得獎者全部來到評審桌上,今年諾貝爾獎作品就落選了,可見要得好書獎比諾貝爾還難。」(眾笑)他還說得好書獎也比金馬獎還難,因為金馬獎一年也只評幾十部電影,台灣卻有3萬7千本書出版。


作家、Pchome創辦人詹宏志(張震洲攝)

■從海外搖搖晃晃的火車上捎來得獎感言

許多國外作者得知獲獎,都透過影像或文字表示榮幸和感謝,像《神奇行李箱》作者克里斯.內勒–巴列斯特羅斯,就從搖晃的旅途火車上捎來影片。

曾旅居中國7年的前《洛杉磯時報》駐中國記者芭芭拉.德米克表示,以西藏為題的《吃佛》獲得Openbook好書獎,「我的榮幸之情難以言喻」。她強調,自去年英文版上市以來,本書已有多種譯本,但沒有一種的重要性比得上中譯本。《世界文字圖解簡史》作者維達利.康士坦提諾夫甚至認為:「身為插畫家的我,是在台北誕生的」,因為21年前他的第一本非小說就是在台灣出版。

不少國外得獎作者都曾到訪過台灣,《白銀、刀劍與石頭》祕魯作家瑪利.阿拉納曾在台灣旅居一年;《親密關係暴力》作者瑞秋.斯奈德1991年到訪台灣之後就愛上這個國家,她表示,獲獎是重大且意想不到的驚喜,迫不及待希望能再度拜訪台灣。《勇敢的山羊羅賓》作者菲利普.喬丹諾數年前也來過台灣旅行,並遇見許多善良的人,而善良正是他本次得獎作品的關鍵字。

《羽毛賊》作者柯克.華萊士.強森則表示:「我唯一的遺憾是,不能與你們一起慶祝。希望這個糟糕的疫情一旦過去,讓我可以到台灣和大家見面。」《親愛的圖書館》作者蘇珊.歐琳也同樣表達希望有機會與台灣讀者面對面交流的心願。

繪本《翠翠掉下去了》作者科瑞.塔博發表得獎感言時則說:「當我在創作這個關於一隻勇敢的翠鳥初次離開鳥巢的故事時,我就知道她會展翅飛翔,但我沒想到她能一路飛到臺灣。感謝這一切能成真。」

《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作者王鷗行說,翻譯書封上只有作者與譯者名字,但其實背後仰賴許多相信它的人,由衷感謝他們。睡在王鷗行腳邊的狗狗突然鼾聲大作,讓會場洋溢一片融化了的笑聲。再加上《羽毛賊》作者致詞影片中悠哉理毛的喵星人,是繼去年有貓咪偕同得獎人致謝詞後,本屆跟著一起入鏡的毛孩。

海外作家得獎感言影片:

■恭喜二度獲獎者與出版大贏家

本屆有兩位二度獲獎者:為動物發聲的黃宗潔,繼2017年《牠鄉何處》後,今年與姊姊黃宗慧合寫《就算牠沒有臉》,再次拿下年度生活書。她說:「我們以12道難題來涵蓋這些年對動物倫理的思考。難題之所以難,不是因為沒有答案,而是當多數人認為有簡單的答案,議題就變得更加艱難,也讓動物遭遇更多災難。這本書是我們對簡化的、總是二元對立的世界的抵抗,希望更多人因此看見動物的臉。」

主持人包子也提出他的閱讀心得:「我承認買這本書當時是為了幫網路辯論補充彈藥,沒想到打開後發現它是一本非常溫柔的書。溫柔是最大的力量。」黃宗慧還順勢感謝《愛的迫降》主演玄彬跟孫藝珍,說:「大家如果好奇,想知道為什麼,請買書。」


左起:麥田出版編輯陳淑怡、作家黃宗慧、黃宗潔(陳宥中攝)

另一位二度獲獎者,是《文藝春秋》作者黃崇凱,今年以《新寶島》再度獲得年度中文創作。他說:「閱讀一本書,不會看到背後形形色色的臉,要讓寫書、做書、賣書的人齊聚一堂非常不容易,感謝OB讓這些臉出現。」春山總編輯莊瑞琳則說:「台灣在國際的無力弱勢,在作者(黃崇凱)眼裡卻成為創造來源,他重新審視台灣議題,做出有趣詮釋,讓我想到知名音樂人Leonard Cohen說的『萬物都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契機』,我想創造者的光,就是弱勢者的武器。祝福跟我們一樣在國際非常弱勢的香港朋友,我們一起努力。」


左起:春山總編輯莊瑞琳、作家黃崇凱、詹宏志(張震洲攝)

繼去年首度有政府出版品《貂山之越》獲年度生活書(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今年再度有交通部航港局出版的《守護大海的人》拿下年度童書獎,可見政府近年追求內容與質感的努力。

作者玉米辰說:「我接收到非常多公務員的熱情,例如幫忙觀察海相、協助我上孤島拜訪燈塔守、讓94歲前輩願意分享人生等,我們才有幸一窺海岸神祕燈塔發生的故事。」交通部航港局代表也說:「許多人不知道默默付出的燈塔守也是眾多交通從業人員之一,希望這本書能連結社會各角落,讓台灣社會更溫暖。」


左起:航港局航安組副組長祁天健 、小水鴨、作家玉米辰(張震洲攝)

本屆好書獎的出版大贏家,首先是大塊文化,入圍10本拿下4獎,作品為《成為洞穴》、《世界文字圖解簡史》、《鯨豚記》、《逝物之書》。副總編林盈志說:「大塊每一部得獎書的設計裝幀都十分費工,更不用說川貝母的書。出版需要各部門通力合作,從印務、會計到發行,所有環節缺一不可,但上台領獎總是作者跟編輯,因此我謹代表大塊所有辛苦同仁領取這個榮譽,是全體人員的努力才有今天。大塊剛慶祝25周年,希望在下一個25周年也可以跟OB一起走過。」


大塊文化副總編輯林盈志(張震洲攝)

另一入圍12本拿下4獎的是時報文化,作品《親愛的圖書館》、《白銀、刀劍與石頭》、《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最後一個人》。時報文學線副總編嘉世強開心笑道:「不知大家是否想體驗(像我這樣)抬頭就看到小天使的幸福?」並感謝譯者們一直以來傑出的譯筆與時報併肩作戰,還說如果譯者也能領獎及發表得獎感言就太好了。此外,他也被評審詹宏志為《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所寫推薦文感動。「詹先生在《旅行與讀書》曾說過,『唯有小說能使生命完整』,相信這句話也是對這本書最有力的註腳與鼓勵。」


時報出版文學線副總編輯嘉世強(張震洲攝)

今年還有出版新品牌創下佳績。例如68年老字號的三民書局,新成立「小山丘」童書系列,副總經理暨出版創意總監張文婷說:「今年以翻譯繪本《翠翠掉下去了》得獎,希望明年能以台灣自製生態繪本回到這個台上。」並表示《翠翠》一書在這個時代出版別具意義,學飛的小翠鳥一躍而下,孩子的勇敢讓大人望塵莫及,疫情期間人們經歷了很多人生變化,需要這樣傳遞正向、面對恐懼的故事。


三民書局「小山丘」副總經理暨出版創意總監張文婷(張震洲攝)

一葦文思也是年輕品牌,截至目前出版5本書就有兩本入圍。對於獲獎作品《朝聖台灣》,總編輯陳慶祐說:「我跟作者三個大叔團交情超過30年,才有這本書得以站上這個台。真正的信仰是土地的信仰,每個台灣人都應該朝聖台灣這座島嶼,這才是本書想傳達的。」

遠從小琉球搭船趕赴台北領獎的作者陳逸宏,大聲謝謝王爺公、謝謝媽祖婆,還謝謝助產士(沈維巖)聽他講了300多張照片的故事,將他口述的10萬字整理出來。他也謝謝太太,說別人在一起是約會,太太卻是陪他衝廟會。沈維巖則提到一位連年都在家門口迎媽祖的阿嬤,但去年白沙屯二媽遊庄延期,阿嬤來不及見媽祖最後一面就過世了。他說:「《朝聖台灣》這本書記錄土地上的人們,過程讓我感觸很深。疫情讓人對未來充滿無助,但有信仰安頓撫慰人心。因此希望宗教不要再成為阻止他人相愛、壓迫性少數的武器。」


左起:一葦文思總編輯陳慶祐、《朝聖台灣》作者沈維巖、陳逸宏、年度生活書頒獎人封德屏(張震洲攝)

■眼眶泛淚時刻,將榮耀獻給已逝與困頓的生命

好書獎現場有許多感人至深、眼眶泛淚的時刻。除了來不及見媽祖婆的阿嬤,《綠色牢籠》也有一位橋間阿嬤,用88歲到92歲過世前的4年時光,將她的故事留給台灣人。代作者黃胤毓(因疫情無法從沖繩回台)領獎的副導演何孟學說,他想將這個獎獻給她。他並稍來黃導口信:「很多觀眾因疫情來不及進戲院觀看,不久有機會了。明年導演會回台灣,歡迎各種放映活動或講座的邀約。」

飲食散文《老派少女購物路線》作者洪愛珠則將獎座獻給她的媽媽與外婆,以及所有在生活裡發揮智慧跟能量的女性。她還哽咽提到八十多歲的婆婆,在兩人尚未謀面之前,婆婆就已透過文章先認識了她的文字,並從新書發表會一路抱病支持到最後,如今已永遠看不到婆婆支持的身影了。

而遠流出版主編蔡昀臻則表示:「我曾在開卷跟月英一起工作,知道得獎要經過重重關卡有多不容易。這本書出版後收到一連串應接不暇的迴響跟回饋,讓我忍不住擔心我編輯的好運都用在這本書上了。」


作家洪愛珠(張震洲攝)


遠流出版主編蔡昀臻(張震洲攝)

同樣人生第一本散文就得獎的楊双子,今年以不同作品連奪三金,包括金漫獎、金鼎獎、「金OB」(包子臨場秒創的新詞)。她說:「年底收穫太多獎項,讓我也懷疑我的好運怎麼了。」她將《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獻給逝去的雙胞胎妹妹若暉,並感謝有太太的陪伴與抱抱,因為寫書的半年每天都在哭泣。「我一直覺得書寫應該具有公共性,所以我的小說都有強烈的問題意識,這也使我曾惶恐懷疑,這本個人生命經驗的散文有意義嗎?謝謝讀者,因為你們,我才確定這本書不只對我一個人有意義。」


作家楊双子(張震洲攝)

頒發到《我長在打開的樹洞》,這次莫名泛淚的是包子,因為唸對了程廷的太魯閣族名字Apyang Imiq。此書是作者在城市工作10年後,返鄉寫下自己對土地的奉獻與愛,還包括身分與性別認同,不只是個人的文學創作,也是屬於支亞干部落的文本之一。Apyang Imiq:「以前心裡很不平衡,覺得為何認識家鄉這麼難?現在很開心我可以成為書寫部落、創造部落文字的推手。」


作家程廷 Apyang Imiq(張震洲攝)

出版《卡西與他們的瓦斯店》的南方家園出版總編輯劉子華,受獎時比作者還哽咽,她說:「我們聊過很多家庭的事,書裡每個角色都跟我們周遭的人貼近,為了生活困頓,必須努力或妥協,這些在地化生活情節,讓每個人都被打動。」

作者郝妮爾說:「過去我曾以為好的作品一定承載很多戲劇性的悲劇,後來才發現,如果創作者願意鍾情於日常細節的描寫,在平凡的生活中搾取一些微光,某種程度已經代表生命經歷了一些事情,才能使他像初生嬰兒般,無論看到什麼都是全新的發現。」她並感謝所有讀懂這本書裡的日常與言外之意的人。


作家郝妮爾(張震洲攝)

《他的小舌尖時時救我》是曹疏影過去10年的詩歌選集,「我們的時代發生很多變化,我出生的哈爾濱、讀書的北京、教給我關於人生的城市香港,現在我很感激讓我站在這裡的台灣。」她哽咽道:「我相信每個遷徙都有自己的軌跡與意義,對我來說,詩人是時代的過濾器,在沒有文字的黑暗地方,發現文字的光亮。這是詩人的工作,我會繼續努力。」


詩人曹疏影(陳宥中攝)

典禮最後是《成為真正的人》,作者甘耀明說:「出版能得到獎項,肯定是甜美果實,得獎真的很爽,不然大家不會在周末時刻拋家棄子來領獎。」他還以布農族語mihumisang打招呼,說這是「祝你生命力旺盛」之意,還有另一層含意是「請好好活下去!」在大疫時代尤其受用,因為《成為真正的人》說的正是布農少年面對災難、死亡與救難的故事。

寶瓶文化總編朱亞君說:「作者在書的最後寫了這段話,『活下來的人是要為走的人把故事繼續傳唱下去』。出版也是,我在這裡看到很多人進來、很多人離開,今年加上天災,是最辛苦的一年,但大家還是聚在這裡,為離開的人,繼續把故事說下去。」


作家甘耀明(張震洲攝)


寶瓶文化總編輯朱亞君(張震洲攝)

■Openbook年終報告

Openbook一整年評選將近3000本作品,本屆進入初選764本,複選489本,入圍206本,最後選出40本年度好書。後續將有16家網路書店、255家實體書店、496家圖書館(還在陸續報名中),在全台一起參與好書獎圖書聯展,推廣活動持續到明年4、5月,是很長的期程。

Openbook總編輯周月英說,在年底回頭張望這一年,不免有種魔幻感。年初台北國際書展第二次取消實體展會時,我們知道有些秩序被破壞了,必須要建立新的典範。5月進入三級警戒之後,出版業和書店業的回報,也讓我們憂心不安,甚至擔心會不會下半年出書量不足,年度好書選不出足夠優秀的作品。

但是在同時間,我們也見到內容產業不少具有前瞻眼光的朋友,以新的思惟和行動力,讓困在疫情的產業重新動了起來,譬如詹先生的「週三讀書會」就是很好的範例。而熬過最艱難的時刻後,我們又驚訝地發現,新書出版量不僅沒有比較少,反而相對的,精彩作品大量噴發,9月、10月當年度好書的三階段評審作業同時運轉時,我們甚至於感到應接不暇,因為優秀作品太多,童書和青少年圖書最後的入圍作品數量甚至超過往年的本數。


Openbook閱讀誌總編輯周月英(張震洲攝)

疫情雖然造成全球地理疆界封閉,卻也意外的讓我們看見各種界線的消失和跨越。在今年的出版品中,我們就看到了各種不同形式的互文與跨界。譬如甘耀明《成為真正的人》裡的少年哈魯牧特,一定可以理解《綠色牢籠》裡橋間阿嬤對族群與認同上的無奈,而他們在大歷史下身為平凡個人的哀愁,年度翻譯書《從人到鬼,從鬼到人》作者顧若鵬教授,也一定都能明白。

在疫情帶來的各種困頓衝擊之外,今年另一個巨大的遺憾是我們失去了一位優秀的作家。在活動的最後,現場播放了兩年前好書獎錄製的一段影片,向眾人敬愛的陳柔縉表達懷念與致敬。

周月英說:「現實是個張狂的魔王,剝奪了很多我們原來擁有的,逼迫我們必須有所改變。但是如同柔縉留下的作品,因為有創作書寫和記錄出版,讓消失的可以被記憶,讓文化與身分,時間與地理,實體與虛擬的維度界線,可以被跨越。因為閱讀,讓我們在面對雜亂的世界時得到前進的力量,而Openbook好書獎,正是為了答謝所有創作和出版這些美好作品的在座各位。」

更多得獎者的領獎風采​

《鯨豚記》

《鯨豚記》由大塊編輯部經理陳怡慈代表領獎。不克前來的作者金磊並在openbook辦公室錄下得獎感言。

 《拉流斗霸》


高俊宏:書名《拉流斗霸》是泰雅族語大豹溪流域的意思,也是大豹溪共同體的意思。這本書耗時5年,是隘勇線事件調查與後裔的尋找,我要將這個獎獻給後裔。(陳宥中攝)

《成為洞穴》


川貝母:《成為洞穴》是先畫完圖才寫文字,畫的時候憑直覺創作,直到文字成形才了解我畫圖的意義。感謝編輯很有耐心等了我6年。(陳宥中攝)

《神奇行李箱》


遠見天下總編輯李黨:《神奇行李箱》其實也適合大人閱讀,因為面對陌生外來者或融入新環境,成人內心高牆可能比孩子還高,尤其在這時代,教我們怎麼釋出善意,希望這本書的溫暖美好,不只在繪本中,也發生在世界各角落。(張震洲攝)

《爸爸的小貨車》


三木森:謝謝拾光工作室讓我的孩子可以從法國回來台灣,這個獎讓《爸爸的小貨車》再次被看見。書中講的是很多事情會消失或遺忘,但有些卻會一直被我們放在心上,今天這個日子也是。最後要感謝這塊土地,讓我可以成為我自己。左起:拾光工作室總編曾家緯、Mori三木森、童書暨青少年圖書頒獎人小水鴨(陳宥中攝)

《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


李易安:疫情當前、出國非常困難的時候,出版社願意出遊記需要勇氣。感謝我母親容忍搭便車這件她不能理解的事情(後來她也跟我去印度搭便車了),感謝載我一程的司機們,讓我可以在路程遇到這麼多精彩故事,沒有他們就沒有《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陳宥中攝)

《造自己的船,環我們的島》


陳明忠:一生第一次跨界到不熟悉的領域。3年前跟好朋友花26天環台灣一圈,從淡水河這頭出去、那頭回來,為的是想證明台灣是不是海洋國家。想找答案請買《造自己的船,環我們的島》來看。(張震洲攝)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12-11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