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進入燕子機艙就座,準備展翅起飛:專訪《燕子航空》作者Motoyasu Keiji
文字整理:吳恬儀(剛好閱讀編輯)
歡迎來到蜘蛛網機場!這裡有青蛙家族、瓢蟲家族,那邊有捲葉象鼻蟲和蟋蟀樂團,不論是逛街購物,還是辦理出境,蟲來蟲往的機場裡總是充滿活力。
2016年,Motoyasu Keiji的第一本繪本《燕子航空》在日本出版後即大受歡迎。他將曾經在機場搬運行李的工作經歷化為靈感,除了以擬人化的昆蟲、青蛙等描繪出許多活靈活現的角色,書中更精細刻畫出各種充滿真實感的機場設施,讓喜歡交通工具和昆蟲的大人小孩都深深入迷。
因為《燕子航空》讓人意猶未盡,2017及2019年Motoyasu又陸續出版了《鴿子航空》(暫譯)、《花嘴鴨遊覽船》(暫譯)兩本系列作品,延續了讓動物變身成交通工具的概念,塑造了一個細膩多彩的幻想世界。
2021年底Motoyasu舉辦作品展,本文作者特別前往東京府中採訪,來看看他如何抓住人們對「旅行」的憧憬,又如何創作出書中獨特的世界觀。
Q:可以稍微為我們介紹一下這次的作品展嗎?
Motoyasu:繪本原畫展雖然是定期舉辦,不過這次作品展的主題稍有不同。主要是前陣子忙於繪本的創作,一直無法隨心所欲的作畫,因此為了滿足自己的創作慾,企畫了以「gita」為名的小展覽。
gita在義大利文中是「旅行」的意思。不論是在繪本或插畫創作上,我都對這個主題非常感興趣。對我來說,旅行是一種跳脫日常生活的特殊氛圍,也有很多想像的空間。所以在作品中,我也盡量以超現實的角度展現自己的觀點。
此外,這次的展出時間剛好跨越了聖誕節和新年,我覺得只把作品掛出來有些單調,所以一併製作了各種掛飾,來妝點整個空間。

Q:什麼時候開始決定要成為繪本作家呢?
Motoyasu:學生時期我曾加入繪本社團,當時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作品,獲得了很多好評。這讓我意識到,或許自己的風格很適合創作繪本,然後才慢慢開始對繪本作家產生憧憬。
我在成為專業的繪本作家前,經歷了一段漫長的路,為了朝出版作品邁進,也曾在專門培訓繪本作家的「後先塾」累積經驗。老實說,我並不是那種從小就愛看繪本的孩子,在這條路上啟蒙的很晚,一直到上了大學後才發現繪本的美好呢。(笑)
Q:燕子航空的創作契機是?
Motoyasu:我的靈感是來自我家附近的一個燕子巢。每年同一個時期燕子們都會回巢,看著牠們來來去去像在旅行一樣,正好那時我對飛機很感興趣,也經常去機場,就想如果燕子能變成飛機的話,一定很有趣。
Q:記得您曾在機場工作過?
Motoyasu:是啊,雖然現在沒有繼續了,不過我當時從事行李搬運,常常ㄧ邊觀察在機場工作的人們,一邊透過畫筆記錄下來。
現在想想,那段經歷帶給我很深的影響,比如說書中燕子飛機起飛時,一旁的蜘蛛們會揮手送別。我在機場工作時,也曾同樣的向旅客揮手。不論是插畫中的細節,或是營造搭機時興奮的氛圍,這些元素都是我從工作中實際體驗過的。


Q:從發想靈感到作品出版的過程,花了多長的時間?
Motoyasu:大概花了6年。
Q:6年?!
Motoyasu:是啊,有了靈感之後,我便開始著手畫手稿,然後把製作出來的樣書不斷修改再修改,一直到作品出版為止。
Q:想必一開始的故事和現在的很不一樣吧?
Motoyasu:雖然燕子揹著飛機揹包的概念一開始就存在,不過原本的內容是敘述小青蛙與燕子之間的友情,比較像是兩人一起旅行的故事。
但我慢慢發現那並不是我要的,與其長篇大論的說個友情的故事,我更想著重在描述搭飛機時的興奮和期待感。即便這段旅程僅僅是從上飛機到抵達目的地那麼單純,其中的細節仍讓我覺得非常有趣,最後還是決定把故事簡化。
Q:燕子航空不只很吸引孩子,對大人來說也是一本很療癒的作品,所有的細節都充滿真實感,讀著讀著就彷彿自己進入了小昆蟲的世界一般。您在創作時是否有想透過這本書傳達什麼想法給讀者呢?
Motoyasu:我認為,讀者閱讀繪本時開不開心才是最重要的,如果燕子航空能成為小讀者們書架上那本最喜歡、被翻到破破爛爛的書,我就心滿意足了。
我在創作時常會思考如果自己回到4、5歲,這本書讀起來有不有趣、好不好玩,所以老實說與其說是為了讀者,不如說是回想起小時候,以及這樣的故事能不能滿足當時的自己。
Q:在燕子航空的創作過程中,最辛苦的部份是什麼?
Motoyasu:這部作品是由15個跨頁組成的,裡面幾乎每一個畫面裡都充滿細節和故事,唯獨燕子在星空下飛越大海那一頁卻簡簡單單、什麼也沒有,讓我看來像在偷懶(大笑)。
不過在規畫整個故事時,我就考慮到該預留一些喘息的空間,這就像文章中的句號或逗號一樣,使閱讀時不會感覺疲累。只是究竟該用什麼畫面呈現,還是讓我反覆琢磨了很久。現在看來,這一頁除了確實達到了停頓的功能,更創造了寧靜的氛圍,是整本作品中我最喜歡的一頁呢!

Q:我也十分喜歡燕子飛過五光十色的城市時,下方以昆蟲觀點改名的那些歌舞劇海報,我覺得特別能展現您的幽默感!您喜歡電影或歌舞劇嗎?
Motoyasu:謝謝。我非常喜歡電影!其實,這部分好像超越了小讀者們的理解力,我會這麼畫主要是為了自我滿足(大笑)。我認為,讀者不見得需要全盤接受書中的訊息,自己是否享受創作過程更重要。
Q:您的創作靈感都來自哪裡?
Motoyasu:我也沒想過我的靈感怎麼來的誒(笑)。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觀察各種不同的風景和路人的姿態,然後把每一個靈光乍現的小念頭記錄下來。另外,珍惜自己的興趣和喜好也很重要,像是可以思考一下曾經喜歡過哪些書、事物,仔細分析自己為什麼喜歡,或是深入探索這些事物從何而來、怎麼製作的,這樣能回歸初心從本質去了解自己。
Q:您的作品幾乎都是以旅行或交通工具為題材,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嗎?
Motoyasu:嗯⋯⋯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實際出國旅遊的經驗雖不多,不過在心底深處還是有個願望,想一個人到處去旅行。或許是時常抱著這個念頭,才有把心中幻想實踐在紙上的動力吧。
印象中從4、5歲開始,我就很喜歡火車、飛機這些交通工具,到現在再結合自己對旅行的憧憬和幽默感,才創作出這些故事。儘管能出版交通工具系列作品讓我非常感恩,也還是希望自己能夠不受題材限制,創作更多新故事。
Q:感覺從您目前創作過的各種既有角色中,就可以延伸出很多故事呢!
Motoyasu:是嗎!目前《燕子航空》的系列作品中,的確有一隻昆蟲特別受到小朋友歡迎。就是這隻(指著書中出境航班時刻表左邊)日文俗稱「香蕉蟲」的黑尾大葉蟬,在三本系列繪本中都有這個角色,最近有很多孩子告訴我他們都發現了。可能另外為這隻香蕉蟲寫個故事,也是個不錯的方式。

Q:有哪位繪本作家是您特別欣賞的嗎?
Motoyasu:最近我特別關注一位名叫Emily Sutton的英國插畫家,她的書在日本也有出版,畫風非常美,讓我一見鍾情。雖然有不少人說過我的插畫用色鮮豔,不過她更擅長運用多種色彩,每一本作品都細膩優美,讓人光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
如果說到日本的繪本作家,那麼田村茂就是我特別景仰的老前輩。他最有名的作品是《螞蟻和西瓜》,非常善於營造想像的世界。
Q:從《燕子航空》、《鴿子航空》到《花嘴鴨遊覽船》,這一系列作品相當受到歡迎,讀者們都很想知道:下一本已經開始創作了嗎?內容會是什麼?
Motoyasu:呵呵呵,內容我恐怕不能透露太多。不過我能說的是,第四本確實在創作中,依照目前的進度,(日文版)順利的話應該會在2022年中出版。ㄧ有好消息我也會立刻通知大家。
Q:最後,您對台灣的讀者有什麼話想說的嗎?
Motoyasu:在疫情中充滿壓力的環境下,期盼我的作品能讓讀者們感受旅行的氛圍、放鬆心情。另外,不管是在哪個國家,只要孩子們讀到這本書能夠開開心心的,我就很滿足了。●
|
作者簡介:MOTOYASU KEIJI |
話題》對帽子情有獨鍾的說故事高手:雍.卡拉森的帽子三部曲
➤帽子與卡拉森
既然是帽子系列,我們就先來談帽子吧。總是戴著帽子的作者卡拉森選擇以帽子為主題發展似乎很合理。不過,他在接受訪問的時候曾談到,使用帽子有視覺上的考量:一方面,動物戴帽子的造型很有趣,再則,以失去帽子、尋找帽子的過程帶動熊主角的情緒,比較容易讓孩子理解。不過他也提到,假如是設定掉了金錢或食物,容易引發其他複雜的聯想,但是「找帽子」就相對輕巧且容易處理。
不同於其他系列繪本,帽子系列的三本書各有各的特性。不過前兩本《我要找回我的帽子》和《這不是我的帽子》確實是兩本鏡面呼應的對照組合。在第一集裡掉了帽子的主角大熊,和第二集裡偷了帽子的逃命小魚,反映了失物者和竊物者各自的心情和觀點。而第一集地面上那隻不停焦慮尋找帽子的大熊,似乎默默地為第二集水面下那隻一言不發的大魚代言了帽子被拿走的情緒怒氣。
當然,還有那兩位取走帽子的犯人,不管是絕口不認罪行的兔子,或是喜歡就帶走的小魚,他們各在故事中有一段值得深思玩味的表述。帽子系列前兩本的這些細節,實在很適合三五同好,泡杯咖啡或是沏壺茶,坐下來深入聊聊。
➤繪本故事線
從找帽子的熊,到偷帽子的小魚,再到撿到帽子的烏龜們,卡拉森形容自己走向獨立創作的過程,最初很怯弱。尤其是繪製《我要找回我的帽子》的時候,心中充滿焦慮和不確定。他說自己甚至感覺到書中的角色也在質疑他:「啊現在是要我們站這裡嗎?還是要怎樣?」
不過,卡拉森畢竟是經過動畫分鏡訓練的專業人士。維基百科上對這個專業的描述是這樣的:「畫分鏡腳本的人,以故事圖格的方式來說明影像的構成,將連續畫面以一次運鏡為單位作分解。」這樣的專業訓練反映在卡拉森的繪本製作上,效果非常明顯,他的帽子系列在翻頁的設計和故事圖像的律動性上,手法都巧妙老練得令人印象深刻。
帽子系列前兩本相當成功,也為卡拉森帶來一些創作的信心。系列第三本《發現一頂帽子》刻意選擇不同的方式表現。雖然《發現一頂帽子》的劇場形式未必廣被讀者接受,不過,我個人最愛這本。書中以三幕劇的方式,透過兩隻烏龜緩慢的、微微的身形移動和眼珠移轉中,將兩隻烏龜好朋友面對路邊偶然發現的一頂帽子時,在顧念友誼和取捨帽子之間那種幽微玄妙的心思,表現得精確到位。這本書真的非常適合用來和大孩子談人際關係裡的友誼互動,同時,也許當婚姻諮商的引導書也頗適合。
➤動作不多,滿眼是戲
從熟悉的動畫分鏡,轉換到32頁的圖畫書,卡拉森在處理這些定格的角色時,幾乎沒有太多肢體的變化移動,但他確實是非常擅長掌握眼神的插畫家。在眼珠瞳仁左右移轉之間,只要身體位置稍稍變動,讀者們就能全然被召喚進入故事裡。卡拉森很會用眼神說故事,他對創作的想法深厚成熟,透過他對作品的解說更加清晰。推薦大家上網觀看卡拉森在BookTube Jr.裡引導現場小讀者閱讀《我要找回我的帽子》的過程,一定更能體會卡拉森作品的魅力。
當然,繪本的頁數確實是種限制,我們不難發現,到了帽子系列第三本,原先繪本書頁的量體已不能承載卡拉森的意念,所以《發現一頂帽子》和近期出版的《天上掉下來的石頭》在頁數運用上都更不受拘束。這兩部作品也跟卡拉森喜歡讀劇有關,他在某次接受專訪時提到自己喜歡讀劇,也提到《等待果陀》這齣經典荒誕劇的作者薩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看來卡拉森的帽子第三本就有對戲劇喜好的影響,而到《天上掉下來的石頭》時,又更加自在揮灑。
➤當《青蛙和蟾蜍》遇到「等待果陀」
先前知道卡拉森受到童書作家羅北兒(Arnold Lobel)的《青蛙和蟾蜍》影響,當時突然有些理解帽子系列前兩本書。這次又加上貝克特,突然間似乎懂了藏在《發現一頂帽子》和《天上掉下來的石頭》裡那種若有似無的觀看經驗和找不到句點的懸空結局。
創作者的底蘊和養成真是很奇妙的過程,沒有不受閱讀經驗影響的、所謂無菌的原創,但每個閱讀的養分經過消化轉換,都會成為寶貴又獨一無二的驚奇。●
I Want My Hat Back、This is Not My Hat、We Found a Hat、Sam & Dave Dig a Hole、The Rock from the Sky
作者:雍.卡拉森(Jon Klassen)
譯者:柯倩華、劉清彥、李貞慧、林良、張淑瓊
出版:親子天下
定價:17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雍.卡拉森
生於加拿大,現居美國加州洛杉磯市,曾為動畫長片、音樂錄影帶和雜誌書刊等繪圖,為一知名插畫家和設計師。他曾說,他最喜歡的工作就是講故事。他認為說好故事的最高境界,就是讓觀眾自然而然的被圖像帶著走,就像有股神祕力量讓讀者一開始就「入戲」,而不需要另外有人告訴他們該往哪裡走。這是卡拉森一直在工作上致力達到的目標。
2010年,他以《Cats’Night Out》一書榮獲加拿大重要的插畫獎Governor General’s Award for Illustration。2011年,《我要找回我的帽子》是他第一本自寫自畫的作品,獲得 2012年 Theodor Geisel Award 銀牌獎,成為童書界最受矚目的閃亮新星。2013年更以《這不是我的帽子》獲得美國凱迪克金牌獎等共計 19 項獎項。同年,由他繪圖的《Extra Yarn》也拿下美國凱迪克銀牌獎。他成為自凱迪克獎創獎以來,1947年之後,唯一同時拿下金、銀牌雙料殊榮的作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