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325 深入歷史肌理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幽靈之愛在烽火連天時
Les amours d’un fantôme en temps de guerre
尼古拉.德魁西(Nicolas de Crécy)著,陳太乙譯,啟明出版,9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以架空的時空背景、非人的敘事視角呈現戰爭與愛,這本圖文作品試圖超越時代的限制、人類的狹隘身分認同,以寓言反思人類歷史的反復,特別是戰爭衝突與國家暴力。因此圖文雖留下二戰人物的線索(戴高樂、安妮.弗蘭克和戈培爾),但並非僅是對於某個族群、某段歷史的反省,透過「幽靈」呈顯不同的時間感(幽靈在89歲時正進入青春期),召喚情感(友誼親情),更以豐富的圖像筆觸講述殘酷的現實:人類對彼此的仇恨一直都在。【內容簡介➤】
●靈魂與灰燼
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套書
胡淑雯、童偉格主編,春山出版,200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本套書為環繞白色恐怖歷史挑選出的系列主題文選。如編者所言,本書的涵蓋層面極廣,除了受害者,甚至包含加害者與協力者,也跨越了省籍、島域、國界,容納了多重族群的發聲。與此前推出的的「小說選」相對應,回憶錄、傳記、口述等文體兼收的「散文選」,具有白色恐怖實錄的紀實作用。透過各種身分的當事人自白,讀者得以趨近一個時代。【內容簡介➤】
●秦漢帝國與沒有歷史的人
殖民統治下的古代四川
胡川安著,聯經出版,39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透過文獻、考古、人類學多重向度的考察,作者以「殖民主義」為核心概念,論述四川在秦漢帝國的逐步殖民之下,漸漸失去其在地文化,消融於華夏之中的這段過程。所謂「殖民主義」,乃深受上古羅馬征服、近世歐洲海外擴張模式的影響。本書以比較史學的做法,借用西方概念,重新詮釋四川盆地歷史與中國歷史發展間的關係。這樣的論點在今日確有解構中國一體史觀的時代意義,也對著名的「三星堆文化」之所以消失提出了值得參考的看法。【內容簡介➤】
●白銀、刀劍與石頭
魔幻土地上的三道枷鎖,拉丁美洲的傷痕與試煉
Silver, Sword, and Stone: Three Crucibles in the Latin American Story
瑪利.阿拉納(Marie Arana)著,楊芩雯譯,時報出版,680元
推薦原因: 批 思 議 樂
本書處理的雖然是「拉美」這塊複雜土地上的殖民遺緒(如暴力、貪腐),以及當代跨族群衝突(毒品、貧富不均),但讀來既非歷史學術著作或政治評論,也非報導文體或散文私見,更像是為拉丁美洲做傳,以特別的敘事描繪出一幅深刻的肖像畫,充滿情感與反思。書名揭示的是千年來在拉美土地上永不平息的資源掠奪(白銀)、暴力陰影(刀劍)及宗教信仰(石頭),直指受到西方強權剝削的三道傷口,也是拉美命運的紋理,與此書史詩般的骨架。【內容簡介➤】
●革命萬歲
霍布斯邦論拉丁美洲
Viva la Revolución: Hobsbawm On Latin America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著,周全譯,左岸文化,620元
推薦原因: 批 思 議
本書匯集了霍布斯邦於1960-2002年間對拉丁美洲的觀察心得,還原了這位當代極受尊敬的歷史學家心靈重要的一部分。書中有些是見聞札記,有些則似報導分析,也有自其他著作擷取出的相關篇章。每一篇文字的篇幅都不長,閱讀起來沒有大部頭史學論述著作會帶來的壓力。革命、社會邊緣(盜匪)、經濟結構等左派視野,呼應了霍布斯邦慣常採取的歷史觀察取向。在霍布斯邦的「導覽」之下,宛如一場時空的深度旅行,看著拉丁美洲20世紀後半的情勢,了解其今日局面之形成。【內容簡介➤】
●魚與黑道
追蹤暴力團的大金脈「盜漁經濟」
サカナとヤクザ:暴力団の巨大資金源「密漁ビジネス」を追う
鈴木智彥著,羅晨音譯,游擊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樂 獨 益
本書作者為「黑道專門刊物」編輯者,故能以獨特的身分視角深入日本漁業的黑市與暗鬥,對於這個職業/產業類別的生態與技術亦有詳細觀察描述,宛如一本暗黑版《做工的人》。作者如洋流般潛入三陸鮑魚盜採、東京築地市場、北海道海參盜採、千葉的銚子漁港暗影,以及北海道根室的盜魚傳統等歷史現場,最後是九州、台灣及香港共構的鰻魚國際走私網絡。很難想像這本書得以寫就並出版,而讀者在旋轉壽司店或居酒屋品嚐盤中鱻時,就能與本書產生連結。【內容簡介➤】
●數位貨幣烏托邦
數據憑什麼成為錢?在比特幣出現之前的故事
Digital Cash: The Unknown History of the Anarchists, Utopians, and Technologists Who Created Cryptocurrency
芬恩.布倫頓(Finn Brunton)著,許恬寧譯,八旗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益
這本書集合了各種夢想故事,有的指向政治社會改革,有的嚮往數位化世界,有的準備應對太空時代,也有人想獲得永生……看似迥異的夢想,竟逐步合流於數位現金誕生的路上。作者丟出「數據何以能夠成為貨幣」的大哉問,一面從人、事、時、地具體梳理數位現金的成長史,同時更深刻追問信任機制、賦予價值、流通、虛擬與真實的關係、對未來世界的期待等抽象概念。本書的深掘讓我們訝異地發現,原來早在1970年代,「數位現金」這種至今仍有許多人不慣或不知如何使用的交易方式,便已經悄悄地踏出步伐了。被浪潮持續推進的我們,因此有了一片本質性的視野。【內容簡介➤】
●性、謊言、吹哨者
紐約時報記者揭發好萊塢史上最大規模性騷擾案,引爆#MeToo運動的新聞內幕直擊
She Said: Breaking the Sexual Harassment Story That Helped Ignite a Movement
茱蒂.坎特(Jodi Kantor)、梅根.圖伊(Megan Twohey)著,游淑峰譯,麥田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由引火人娓娓道來事件始末,本書是「#MeToo運動」的一手史料。讓你我在捲入運動、義憤填膺之餘,還能夠站開距離,拉遠鏡頭,看清事件的輪廓,及其立體的樣貌。透過調查記者的視角,揭示了媒體如何成為事態發展的動能,讓我們得以近身觀察這項影響全球的社會運動。整起事件的戲劇性、公益性,甚至是社會運動的調查操作,也都由此可見一斑。【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東亞書房》為孩子們精選100本書!獲日本書店、圖書館、幼教業者多方響應,及其他藝文短訊
【業界新聞】
■長期扎根日本新聞、出版及廣告產業的文化通訊社,於今年6-8月舉行「為孩子們精選的100本書企劃」,獲得書店、圖書館及幼教業者多方響應。文化通訊社邀請15名育兒專家、5名書店店員以及5名圖書館員共計25人,各自選出4本適合幼兒及小學低年級孩童閱讀的書籍,並將推薦書及推薦人評語收入《為孩子們精選的100本書2021》目錄小冊,供合作書店、圖書館及幼兒園家長免費索取。參加童書100選的書店及圖書館並在活動期間設置專區,陳列目錄中的推薦圖書,方便有意試閱或選購的民眾共襄盛舉。
■日本便利商店連鎖品牌LAWSON上個月正式跨足書店業,建立「城市的書店」品牌,並在埼玉縣開設第一間書店併設型便利商店,除了一般常態商品外,亦與出版業者合作,販售文庫本、小說、商業書等約9000本書籍,品項幾乎與一般小型書店無異。書評家永江朗在日本《每日新聞》報導中提到,LAWSON書店可滿足肺炎疫情後市民因在家時間增加而產生的讀書需求,並讓居住區域附近沒有書店的國民購書選書更加方便。然而,永江也提醒,LAWSON「城市的書店」出現以後,亦不排除其他便利超商如7-11及全家可能後續跟進,進而衝擊地區型小規模書店,讓本來已經經營困難的小店更加雪上加霜。
■中國唯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短篇集《晚熟的人》,終於在上個月底進軍日本書市,由中央公論新社出版,吉田富夫翻譯。《晚熟的人》為莫言繼2012年榮獲諾貝爾獎後首部作品,收錄他於2011年至2020年間創作的〈左鎌〉、〈晚熟的人〉、〈地主的眼神〉、〈天下太平〉、〈賊指花〉等共12個短篇,取材自作者對生活的觀察,及其身邊的親朋好友及人事風貌。
【得獎消息】
■第165屆芥川獎及直木獎評選結果於本月14日公布,本屆芥川獎由石澤麻依的《在貝殼之後的地方》(講談社)和旅日台籍作家李琴峰的《彼岸花盛開之島》(文藝春秋)並列獲獎,直木獎則由佐藤究的《特斯卡特利波卡》(角川出版)及澤田瞳子的《星辰墜落》(文藝春秋)同摘桂冠。這是繼2010年第144屆獎項之後,再次出現芥川獎及直木獎都由兩部作品並列的情況。
芥川獎得主石澤麻依出身日本宮城縣,目前旅居德國。《在貝殼之後的地方》講述居住在德國學術都市的主角,某天遇見了日本311大地震後下落不明的友人的故事。在石澤的敘事中,受疫情陰影覆蓋的歐洲異國都市,與9年前遭受震災衝擊的日本東北巧妙地交疊。石澤藉由文字的網絡,串起將人與人分隔的距離與時間,勾勒出現實與記憶的肖像畫。《在貝殼之後的地方》亦是今年第64屆群像新人文學獎得獎作品。
同獲芥川獎的台灣作家李琴峰,是近年日本文壇備受矚目的新星,在2019年以《倒數五秒月牙》首度入圍芥川獎及野間文藝新人獎,今年2度入圍便獲頒殊榮,成為以台籍身分奪得芥川獎的第一人,亦是第一位榮獲日本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新人獎以及入圍三島由紀夫獎的台籍創作者。《彼岸花盛開之島》以日本和台灣間的架空島嶼為舞台,透過島上「日本語」和「女語」並存的語言系統,特殊的祭祀、政治與性別體系,以及主角對歷史和身分的探索,細膩地帶出台灣與日本文化的交會。
獲得直木獎的澤田瞳子,曾在博士學程中專攻奈良佛教史及正倉院文書等文史研究,2010年以《孤鷹之天》踏入文壇,後續作品亦以歷史和時代小說為主,過去憑藉《若沖》、《火定》、《落花》、《能樂物語:稚兒櫻》4度入圍直木獎,今年終於成功抱得大獎。得獎作《星辰墜落》以浮世繪鬼才河鍋曉齋的女兒曉翠為主角,講述承受父親的陰影和家族重擔、卻仍在動盪時代奮力掙扎的女繪師傳奇而坎坷的人生。
關於另一位直木獎得主佐藤究的《特斯卡特利波卡》,則詳見東亞書房2021年5月藝文短訊。
【作家動態】
■生於戰間期、曾寫下《生活的思想》、《餘暇社會學》、《隱居學》等著作的社會學者暨評論家加藤秀俊,於上個月底出版新作《九十歲的情書》(新潮社),呈現帶著濃厚昭和情懷的老夫老妻感人愛情。「沒有你在的每一天,我無論如何都無法習慣。」某個早晨,愛侶驟然離世。作者從與妻子同窗的小學時期開始,書寫兩人的童年、成長、戰爭體驗、戰後旅居美國的新婚生活、在京都建立的家庭、環遊世界的歷程,以及跨越60餘年、一起慢慢變老的婚姻生活。曾出版無數社會、文化等思想著作的加藤,在跨越90歲的當口,以動人的感性,漫談與妻子共同經歷、共同譜寫的生命故事。
為了將直幸從中帶出,華美與擔任傭兵的前男友一同前往長野縣的村莊。人生於世最重要的,究竟是信任,還是錢財呢?羽田透過對貨幣經濟及其弱點的描繪,書寫自高度資本主義社會萌生的現代幻影。
■2019年以野間文藝新人獎得獎作《死線》踏入文壇的哲學家暨大學教授千葉雅也,於本月上旬出版第165屆芥川獎入圍作品《Overheat》(新潮社),描寫身為男同志的哲學家主人公掙扎於語言及肉體的日常。千葉透過京都、大阪、東京等現實空間的隱喻、哲學性內在世界與生物性肉體欲求之間的強烈對比,以及主角與年輕戀人、父母及原生家庭的互動,呈現由哲學語言、飽和情緒與炙熱慾望共構的人性張力。本書並收錄千葉榮獲第45屆川端康成文學獎的首篇短篇小說作品〈魔鏡〉。
■2019年以出道作《犬型之物》榮獲昴文學獎的高瀨隼子,在本月中推出小說新作《在水窪中呼吸》(集英社)。故事女主角衣津實,發現丈夫自某一天起,以「水很臭碰到身體會癢」為由開始不願洗澡。衣津實要求丈夫用礦泉水擦澡,丈夫卻在下雨天跑到室外淋得滿身濕回家。丈夫因為體臭在職場上被人說閒話,婆婆則把丈夫的個人衛生歸咎為「夫妻問題」並以此責備衣津實。丈夫離職後,兩人趁此機會移居衣津實老家,在河川中沐浴則成為丈夫每日的功課。高瀨透過看似奇異的情節,書寫在現代社會的壓力與規訓中扭曲的個體,以及難以對彼此感同身受的人與人之間,如何跨越隔閡相互溝通與理解。本書為第165屆芥川獎入圍作品。
■今年初以時代小說《寂寞之川》摘得直木獎桂冠的西條奈加,於上個月底出版新書《女婿的相逢席》(幻冬舍),講述江戶時代感人的夫妻奮鬥記。家中排行老四的鈴之助,與戀人千瀨喜結連理,成為千瀨家大店「逢見屋」的入門女婿。鈴之助看似一步登天,沒想到剛進門就被丈母娘勒令退居幕後。「這個逢見屋歷來由女性繼承家業,由老闆娘負責經營。換句話說,大老闆娘、老闆娘我,以及小老闆娘千瀨,才是這個家的主人。」進入女性當家的外賣料理店、成為妻子背後「默默支持她的男人」的鈴之助,能為逢見屋帶來什麼改變與奇蹟呢?●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