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書房》為孩子們精選100本書!獲日本書店、圖書館、幼教業者多方響應,及其他藝文短訊

【業界新聞】

■長期扎根日本新聞、出版及廣告產業的文化通訊社,於今年6-8月舉行「為孩子們精選的100本書企劃」,獲得書店、圖書館及幼教業者多方響應。文化通訊社邀請15名育兒專家、5名書店店員以及5名圖書館員共計25人,各自選出4本適合幼兒及小學低年級孩童閱讀的書籍,並將推薦書及推薦人評語收入《為孩子們精選的100本書2021》目錄小冊,供合作書店、圖書館及幼兒園家長免費索取。參加童書100選的書店及圖書館並在活動期間設置專區,陳列目錄中的推薦圖書,方便有意試閱或選購的民眾共襄盛舉。


(取自facebook/こどものための100冊 2021

■日本便利商店連鎖品牌LAWSON上個月正式跨足書店業,建立「城市的書店」品牌,並在埼玉縣開設第一間書店併設型便利商店,除了一般常態商品外,亦與出版業者合作,販售文庫本、小說、商業書等約9000本書籍,品項幾乎與一般小型書店無異。書評家永江朗在日本《每日新聞》報導中提到,LAWSON書店可滿足肺炎疫情後市民因在家時間增加而產生的讀書需求,並讓居住區域附近沒有書店的國民購書選書更加方便。然而,永江也提醒,LAWSON「城市的書店」出現以後,亦不排除其他便利超商如7-11及全家可能後續跟進,進而衝擊地區型小規模書店,讓本來已經經營困難的小店更加雪上加霜。

■中國唯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短篇集《晚熟的人》,終於在上個月底進軍日本書市,由中央公論新社出版,吉田富夫翻譯。《晚熟的人》為莫言繼2012年榮獲諾貝爾獎後首部作品,收錄他於2011年至2020年間創作的〈左鎌〉、〈晚熟的人〉、〈地主的眼神〉、〈天下太平〉、〈賊指花〉等共12個短篇,取材自作者對生活的觀察,及其身邊的親朋好友及人事風貌。


中國作家莫言的短篇集《晚熟的人》於日本出版(圖左:莫言提供)

【得獎消息】

■第165屆芥川獎及直木獎評選結果於本月14日公布,本屆芥川獎由石澤麻依的《在貝殼之後的地方》(講談社)和旅日台籍作家李琴峰的《彼岸花盛開之島》(文藝春秋)並列獲獎,直木獎則由佐藤究的《特斯卡特利波卡》(角川出版)及澤田瞳子的《星辰墜落》(文藝春秋)同摘桂冠。這是繼2010年第144屆獎項之後,再次出現芥川獎及直木獎都由兩部作品並列的情況。


左起:《在貝殼之後的地方》、《彼岸花盛開之島》、《特斯卡特利波卡》、《星辰墜落》

芥川獎得主石澤麻依出身日本宮城縣,目前旅居德國。《在貝殼之後的地方》講述居住在德國學術都市的主角,某天遇見了日本311大地震後下落不明的友人的故事。在石澤的敘事中,受疫情陰影覆蓋的歐洲異國都市,與9年前遭受震災衝擊的日本東北巧妙地交疊。石澤藉由文字的網絡,串起將人與人分隔的距離與時間,勾勒出現實與記憶的肖像畫。《在貝殼之後的地方》亦是今年第64屆群像新人文學獎得獎作品。

同獲芥川獎的台灣作家李琴峰,是近年日本文壇備受矚目的新星,在2019年以《倒數五秒月牙》首度入圍芥川獎及野間文藝新人獎,今年2度入圍便獲頒殊榮,成為以台籍身分奪得芥川獎的第一人,亦是第一位榮獲日本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新人獎以及入圍三島由紀夫獎的台籍創作者。《彼岸花盛開之島》以日本和台灣間的架空島嶼為舞台,透過島上「日本語」和「女語」並存的語言系統,特殊的祭祀、政治與性別體系,以及主角對歷史和身分的探索,細膩地帶出台灣與日本文化的交會。


台灣作家李琴峰成為以台籍身分奪得芥川獎的第一人(文化部提供)

獲得直木獎的澤田瞳子,曾在博士學程中專攻奈良佛教史及正倉院文書等文史研究,2010年以《孤鷹之天》踏入文壇,後續作品亦以歷史和時代小說為主,過去憑藉《若沖》、《火定》、《落花》、《能樂物語:稚兒櫻》4度入圍直木獎,今年終於成功抱得大獎。得獎作《星辰墜落》以浮世繪鬼才河鍋曉齋的女兒曉翠為主角,講述承受父親的陰影和家族重擔、卻仍在動盪時代奮力掙扎的女繪師傳奇而坎坷的人生。

關於另一位直木獎得主佐藤究的《特斯卡特利波卡》,則詳見東亞書房2021年5月藝文短訊


日本作家澤田瞳子以《星辰墜落》獲第165屆直木獎(翻攝自Youtube/THE PAGE


日本作家佐藤究以《特斯卡特利波卡》獲第165屆直木獎(翻攝自Youtube/THE PAGE

【作家動態】

■獲獎無數的超人氣「妖怪型」推理小說家京極夏彥,睽違11年再度於本月推出「巷說百物語」系列全新作品《遠巷說百物語》(角川出版)。本作以江戶末期的遠野為舞台,講述主人公宇夫方祥五郎,受盛岡藩筆頭家老之命,調查街頭巷尾的流言蜚語,因而展開的一個個奇異篇章。從和菓子店山田屋跑出來的座敷童子、黃昏時現身的無眼無鼻新娘,以及藏身隱祕屋舍的外地男人「長耳的仲藏」等,京極透過江戶時期曾是交通要道、被群山環繞的遠野境內各式各樣的事件和角色,細說神祕繽紛的妖怪奇譚。

■生於戰間期、曾寫下《生活的思想》、《餘暇社會學》、《隱居學》等著作的社會學者暨評論家加藤秀俊,於上個月底出版新作《九十歲的情書》(新潮社),呈現帶著濃厚昭和情懷的老夫老妻感人愛情。「沒有你在的每一天,我無論如何都無法習慣。」某個早晨,愛侶驟然離世。作者從與妻子同窗的小學時期開始,書寫兩人的童年、成長、戰爭體驗、戰後旅居美國的新婚生活、在京都建立的家庭、環遊世界的歷程,以及跨越60餘年、一起慢慢變老的婚姻生活。曾出版無數社會、文化等思想著作的加藤,在跨越90歲的當口,以動人的感性,漫談與妻子共同經歷、共同譜寫的生命故事。


社會學者暨評論家加藤秀俊出版新作《九十歲的情書》(取自amazon

■著有《黑冷水》、《鄙人是》、《頹敗與重生》的芥川獎小說家羽田圭介,這個月中推出全新代表作《Phantom》(文藝春秋)。任職於食品製造外商企業的前任地下偶像華美,在生活上省吃儉用,將省下來的錢拿來投資股票,希望能在股市中創造出等同工作收入的報酬。既是同事又是戀人的直幸,卻認為與其靠股票盈利,還不如拿錢投資自己。他以「無法使用的金錢就是死的」嘲笑華美的同時,卻一頭陷入網路虛擬社群,深信那個由名為「末」的主創人所建構的以物易物社會,能超越沉浸於金錢遊戲的現代金融體系,甚至與會員們一同展開了集體生活。
為了將直幸從中帶出,華美與擔任傭兵的前男友一同前往長野縣的村莊。人生於世最重要的,究竟是信任,還是錢財呢?羽田透過對貨幣經濟及其弱點的描繪,書寫自高度資本主義社會萌生的現代幻影。

■曾寫下《代償》、《痣》、《惡寒》等多部得獎作品的推理作家伊岡瞬,於上個月底推出最新推理長篇《假面》(角川出版),細細勾勒主人公隱藏在表面之下,不讓任何人虧視的祕密小屋。故事主角三条公彥雖患有失讀症,仍在赴美留學之後,以作家兼評論家的身分活躍於電視媒體。外表光鮮的三条,私生活卻極為神祕。同一時刻,麵包店老闆娘宮崎璃名子的屍骨被人發現,負責搜查失蹤者新田文菜的刑警宮下與小野田兩人,又發現了文菜與璃名子之間可疑的聯繫。人氣評論家三条的真實面貌,隨著這一死一失蹤兩個懸疑案件的調查,漸漸浮上檯面。伊岡在訪談中提到:「現在一有什麼醜聞,瞬間就能傳得人盡皆知,這樣的恐怖感,更讓人不得不在檯面上扮演好人。」他藉由《假面》一作,反映當今社會的人設建構和現實隔閡,以及網路和社群媒體驚人的擴散力。

■2019年以野間文藝新人獎得獎作《死線》踏入文壇的哲學家暨大學教授千葉雅也,於本月上旬出版第165屆芥川獎入圍作品《Overheat》(新潮社),描寫身為男同志的哲學家主人公掙扎於語言及肉體的日常。千葉透過京都、大阪、東京等現實空間的隱喻、哲學性內在世界與生物性肉體欲求之間的強烈對比,以及主角與年輕戀人、父母及原生家庭的互動,呈現由哲學語言、飽和情緒與炙熱慾望共構的人性張力。本書並收錄千葉榮獲第45屆川端康成文學獎的首篇短篇小說作品〈魔鏡〉。

■2019年以出道作《犬型之物》榮獲昴文學獎的高瀨隼子,在本月中推出小說新作《在水窪中呼吸》(集英社)。故事女主角衣津實,發現丈夫自某一天起,以「水很臭碰到身體會癢」為由開始不願洗澡。衣津實要求丈夫用礦泉水擦澡,丈夫卻在下雨天跑到室外淋得滿身濕回家。丈夫因為體臭在職場上被人說閒話,婆婆則把丈夫的個人衛生歸咎為「夫妻問題」並以此責備衣津實。丈夫離職後,兩人趁此機會移居衣津實老家,在河川中沐浴則成為丈夫每日的功課。高瀨透過看似奇異的情節,書寫在現代社會的壓力與規訓中扭曲的個體,以及難以對彼此感同身受的人與人之間,如何跨越隔閡相互溝通與理解。本書為第165屆芥川獎入圍作品。

■今年初以時代小說《寂寞之川》摘得直木獎桂冠的西條奈加,於上個月底出版新書《女婿的相逢席》(幻冬舍),講述江戶時代感人的夫妻奮鬥記。家中排行老四的鈴之助,與戀人千瀨喜結連理,成為千瀨家大店「逢見屋」的入門女婿。鈴之助看似一步登天,沒想到剛進門就被丈母娘勒令退居幕後。「這個逢見屋歷來由女性繼承家業,由老闆娘負責經營。換句話說,大老闆娘、老闆娘我,以及小老闆娘千瀨,才是這個家的主人。」進入女性當家的外賣料理店、成為妻子背後「默默支持她的男人」的鈴之助,能為逢見屋帶來什麼改變與奇蹟呢?


左起:千葉雅也《Overheat》、高瀨隼子《在水窪中呼吸》、西條奈加《女婿的相逢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325 深入歷史肌理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幽靈之愛在烽火連天時

Les amours d’un fantôme en temps de guerre
尼古拉.德魁西(Nicolas de Crécy)著,陳太乙譯,啟明出版,9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以架空的時空背景、非人的敘事視角呈現戰爭與愛,這本圖文作品試圖超越時代的限制、人類的狹隘身分認同,以寓言反思人類歷史的反復,特別是戰爭衝突與國家暴力。因此圖文雖留下二戰人物的線索(戴高樂、安妮.弗蘭克和戈培爾),但並非僅是對於某個族群、某段歷史的反省,透過「幽靈」呈顯不同的時間感(幽靈在89歲時正進入青春期),召喚情感(友誼親情),更以豐富的圖像筆觸講述殘酷的現實:人類對彼此的仇恨一直都在。【內容簡介

靈魂與灰燼

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套書
胡淑雯、童偉格主編,春山出版,200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本套書為環繞白色恐怖歷史挑選出的系列主題文選。如編者所言,本書的涵蓋層面極廣,除了受害者,甚至包含加害者與協力者,也跨越了省籍、島域、國界,容納了多重族群的發聲。與此前推出的的「小說選」相對應,回憶錄、傳記、口述等文體兼收的「散文選」,具有白色恐怖實錄的紀實作用。透過各種身分的當事人自白,讀者得以趨近一個時代。【內容簡介

秦漢帝國與沒有歷史的人

殖民統治下的古代四川
胡川安著,聯經出版,39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透過文獻、考古、人類學多重向度的考察,作者以「殖民主義」為核心概念,論述四川在秦漢帝國的逐步殖民之下,漸漸失去其在地文化,消融於華夏之中的這段過程。所謂「殖民主義」,乃深受上古羅馬征服、近世歐洲海外擴張模式的影響。本書以比較史學的做法,借用西方概念,重新詮釋四川盆地歷史與中國歷史發展間的關係。這樣的論點在今日確有解構中國一體史觀的時代意義,也對著名的「三星堆文化」之所以消失提出了值得參考的看法。【內容簡介

白銀、刀劍與石頭

魔幻土地上的三道枷鎖,拉丁美洲的傷痕與試煉
Silver, Sword, and Stone: Three Crucibles in the Latin American Story
瑪利.阿拉納(Marie Arana)著,楊芩雯譯,時報出版,680元
推薦原因: 批   思   議   樂  
本書處理的雖然是「拉美」這塊複雜土地上的殖民遺緒(如暴力、貪腐),以及當代跨族群衝突(毒品、貧富不均),但讀來既非歷史學術著作或政治評論,也非報導文體或散文私見,更像是為拉丁美洲做傳,以特別的敘事描繪出一幅深刻的肖像畫,充滿情感與反思。書名揭示的是千年來在拉美土地上永不平息的資源掠奪(白銀)、暴力陰影(刀劍)及宗教信仰(石頭),直指受到西方強權剝削的三道傷口,也是拉美命運的紋理,與此書史詩般的骨架。【內容簡介

革命萬歲

霍布斯邦論拉丁美洲
Viva la Revolución: Hobsbawm On Latin America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著,周全譯,左岸文化,620元
推薦原因: 批   思   議  
本書匯集了霍布斯邦於1960-2002年間對拉丁美洲的觀察心得,還原了這位當代極受尊敬的歷史學家心靈重要的一部分。書中有些是見聞札記,有些則似報導分析,也有自其他著作擷取出的相關篇章。每一篇文字的篇幅都不長,閱讀起來沒有大部頭史學論述著作會帶來的壓力。革命、社會邊緣(盜匪)、經濟結構等左派視野,呼應了霍布斯邦慣常採取的歷史觀察取向。在霍布斯邦的「導覽」之下,宛如一場時空的深度旅行,看著拉丁美洲20世紀後半的情勢,了解其今日局面之形成。【內容簡介

魚與黑道

追蹤暴力團的大金脈「盜漁經濟」
サカナとヤクザ:暴力団の巨大資金源「密漁ビジネス」を追う
鈴木智彥著,羅晨音譯,游擊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樂   獨   益  
本書作者為「黑道專門刊物」編輯者,故能以獨特的身分視角深入日本漁業的黑市與暗鬥,對於這個職業/產業類別的生態與技術亦有詳細觀察描述,宛如一本暗黑版《做工的人》。作者如洋流般潛入三陸鮑魚盜採、東京築地市場、北海道海參盜採、千葉的銚子漁港暗影,以及北海道根室的盜魚傳統等歷史現場,最後是九州、台灣及香港共構的鰻魚國際走私網絡。很難想像這本書得以寫就並出版,而讀者在旋轉壽司店或居酒屋品嚐盤中鱻時,就能與本書產生連結。【內容簡介

數位貨幣烏托邦

數據憑什麼成為錢?在比特幣出現之前的故事
Digital Cash: The Unknown History of the Anarchists, Utopians, and Technologists Who Created Cryptocurrency
芬恩.布倫頓(Finn Brunton)著,許恬寧譯,八旗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益  
這本書集合了各種夢想故事,有的指向政治社會改革,有的嚮往數位化世界,有的準備應對太空時代,也有人想獲得永生……看似迥異的夢想,竟逐步合流於數位現金誕生的路上。作者丟出「數據何以能夠成為貨幣」的大哉問,一面從人、事、時、地具體梳理數位現金的成長史,同時更深刻追問信任機制、賦予價值、流通、虛擬與真實的關係、對未來世界的期待等抽象概念。本書的深掘讓我們訝異地發現,原來早在1970年代,「數位現金」這種至今仍有許多人不慣或不知如何使用的交易方式,便已經悄悄地踏出步伐了。被浪潮持續推進的我們,因此有了一片本質性的視野。【內容簡介

性、謊言、吹哨者

紐約時報記者揭發好萊塢史上最大規模性騷擾案,引爆#MeToo運動的新聞內幕直擊
She Said: Breaking the Sexual Harassment Story That Helped Ignite a Movement
茱蒂.坎特(Jodi Kantor)、梅根.圖伊(Megan Twohey)著,游淑峰譯,麥田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由引火人娓娓道來事件始末,本書是「#MeToo運動」的一手史料。讓你我在捲入運動、義憤填膺之餘,還能夠站開距離,拉遠鏡頭,看清事件的輪廓,及其立體的樣貌。透過調查記者的視角,揭示了媒體如何成為事態發展的動能,讓我們得以近身觀察這項影響全球的社會運動。整起事件的戲劇性、公益性,甚至是社會運動的調查操作,也都由此可見一斑。【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跟著台漫過暑假》讓漫畫成為台灣人的(防疫)日常

台灣Covid-19疫情升為三級警戒已有一段時日,防守疫情擴散的最高原則就是大家都盡可能地「宅在家裡」。原本屬於私領域的空間,如今卻被迫要成為上班、上課的公共空間,加上移動受到限制,與家人互動多、磨擦大,要如何消解壓力與焦慮,成了我們的日常議題。有人靠不斷刷卡網購來舒緩壓力,也有人花時間下廚做料理、蹭寵物、滑手機、打手遊、追劇等。除此之外,「看漫畫」也是大家可以考慮的好選擇喔!

文策院今夏推出了「2021跟著台漫過暑假」企畫,以台灣人最愛的「手搖杯」發想,結合台灣漫畫作品,讓台漫圖像透過周邊商品聯名設計,散播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雖說少了在街道上人人拿手搖杯趴趴走的選項,但仍可以透過外帶或外送到府服務,讓消費者一邊喝飲料、一邊悠閒地在家裡閱讀由知名台灣漫畫家創作的聯名短漫,也藉機認識更多金漫獎作品,了解更多台漫相關的資訊。

在籌備這個企畫之前不久,不少人對文策院的關注正聚焦於「CCC編輯部」的去留爭議,各界紛紛站出來發聲,力挺台漫創作,並且關切台漫產業的發展方向。以台漫長期以來的發展來看,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台漫始終缺乏大眾關注,這次居然能引起眾多關心支持,或許算是有力的進展吧!然而,只有這樣仍是不夠的,至少我認為應該要讓漫畫更深入日常生活,成為大眾習以為常的通俗文化媒介。

漫畫與跨界合作的產業模式

有趣的是,也因為越來越多人關心台漫,偶爾會看到希望學習日本、發展台灣「ACG產業」的說法。

「ACG」這個詞在華文圈裡專門指「動畫(Animation)、漫畫(Comics)與電玩遊戲(Games)」的集合。日本的漫畫自早期發展開始,就與動畫、遊戲產業密切地串聯在一起進行推廣行銷。例如,1960年代手塚治虫創立動畫公司「虫製作」之後,馬上將他的漫畫作品《原子小金剛》(鉄腕アトム)改編為電視動畫(事實上在動畫之前還有同名的真人電視劇,但建議各位不要去找來看比較不會失望),同時動畫的贊助商明治製菓也發售原子小金剛造型的巧克力食玩,結果大受歡迎,成為動漫角色跨界與食品業結合的最經典例子之一。


日本寶塚市手塚治蟲紀念館中展示,左圖為《原子小金剛》模型與漫畫第一集,還有許多周邊產品。(2019,王佩廸攝)

有別於傳統迪士尼的垂直整合(或是近年常見的術語「一條龍」),日本動漫產業是採水平整合,或稱Media-mix模式的策略,橫跨ACG+N(輕小說)+T(玩具)等相關產業,以文化內容或角色為核心串連起來,將文化產品的經濟效益最大化,同時也能因應新媒體時代的瞬息萬變。

台灣並沒有像日本這樣的產業鏈模式。1970年代末到80年代間,台灣曾是全球知名的動畫代工王國,然而90年代隨著台幣升值、產業升級、勞力成本提高,動畫公司紛紛外移到中國。儘管偶爾還是有充滿理想抱負的創作者,努力推出優秀的原創動畫,但數量真的少,且幾乎沒有從漫畫改編的例子。至於台灣的電玩,大多都是獨立製作,更不用說電競產業跟台漫是完全沾不上邊。

因此,台漫不可能完全依循著日本ACG緊密連結的產業模式,但是,跨其他類型的模式或許可以試試看:像是近年來有一些台漫改編電視劇、舞台劇、桌遊等,或是將文學作品、動畫電影、人物傳記及博物館推廣,改編成漫畫等的企畫案,都出現了不錯的成果。而從這些嘗試中,我們仍在尋找較可能成功的模式。這次文策院企畫的台漫跟手搖杯的異界合作,也算是另一次的嘗試。


近年台漫改編電視劇的案例如阮光民《用九柑仔店》和左萱《神之鄉》都是十分具話題性的作品

對漫畫的文化認知

想要發展台漫不能只談產業模式,還需要更廣泛地思考:讓漫畫成為台灣人習慣閱讀的媒介、重視漫畫的藝術與文化價值、甚至是讓漫畫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事實上要做到這些改變,是需要長時間才能發酵的,這種文化工作最難直接看到成效,但也不能因此偏廢,而且要做就是要趁早,並且一點一點去累積能量。

再以日本為例,漫畫閱讀是日本人的日常生活,街頭巷尾、車站月台,到處可見販售漫畫的便利商店或書報攤;漫畫圖像的敘事手法隨處可見,包括地鐵月台牆上海報、車廂內廣告,建築外的大型看板等。在民眾自然而然與漫畫圖像共處的情況下,漫畫可以與各種不同產業進行跨業結合,運用在許多面向上多見成效,也因此日本企業對漫畫進行投資的意願也很高。


比利時布魯塞爾市中心的通道天花板與牆上展示著他們引以為傲的漫畫作品《藍色小精靈(Smurf)》(左);法國安古蘭的鐵路月台間地下道,牆上大幅海報展示的是伊朗裔法籍漫畫家Marjane Satrapi的圖像小說《茉莉人生(Persepolis)》(右)(2019,王佩廸攝)

這些現象背後有個重要的基礎是:日本人並不認為漫畫只是給小孩子看,而是從小孩到銀髮族都愛看漫畫,此外漫畫家是被尊重的行業,能成名的話還能帶來大量的財富(當然背後也有黑暗面!)。這樣的文化認知,和台灣人是差異很大的。

台漫的最大困境:市占比太低

很遺憾的,台漫目前最大的困境就是市占比太低。過去當權者對漫畫創作的審查箝制,以及人們對漫畫價值的貶抑,將漫畫視為不入流、幼稚的文化,造成台灣人的漫畫閱讀風氣本來就不高、創作生產的體制也不夠成熟。而在閱讀漫畫的人口當中,又絕大多數是以日本漫畫為主。這些都是不爭的過往事實。

如果沒有大量的讀者去閱讀、消費、欣賞,甚至沒有人認真去評論台灣漫畫,這樣的漫畫文化發展生態其實是不太健康的。可能的問題包括創作者難以靠賴微薄的收入為生、作品類型選擇不夠多樣化,或是粉絲讀者的交流不夠活躍,也沒有相關評論資訊可以引起更多討論,創作者之間甚至可能因資源不足而必須互相爭奪等。此外,即使有意與企業談投資或合作,但企業往往傾向選擇《進擊的巨人》或《鬼滅之刃》之類暢銷作品合作,以追求更高的投資報酬率。雖然令人難過,但實在不得不說台漫的現實是殘酷的。

為了走出困境,要如何生產出有趣的、讓人想去看的台漫作品呢?我們看到政府為此提供了補助和獎勵、媒合各界力量與資源,希望給創作者良好的創作環境;我們也看到各家出版社不同作法,以及讀者或群眾們議論紛紛提出各種見解。

大多數人關注的焦點在作品和創作者,卻常常忽略了更廣泛的文化與社會環境——也就是如何讓民眾重新去認識漫畫(整體)和台漫(部分)?如何讓漫畫閱讀普及化?

當然,除了政府機關,民間團體或個人也透過許多活動努力,試著去進行漫畫的文化推廣,這些都是值得重視的作為。然而我認為,漫畫文化的推廣活動,應該先從了解漫畫本質上的特色為前提出發。因此本文最後想藉由強調漫畫的特色,為文策院「2021跟著台漫過暑假」的活動意義做個定位。


圖片取自:2021跟著臺漫過暑假

當現實受到了限制,想像力更不應該缺席!

漫畫的特色之一,在於其圖像表現方式的變化多端。不同於照片或攝影將現實景物如實地映照出來,漫畫的圖像充滿著各種變形、扭曲、誇大以及象徵符號,而在畫格與畫格之間的「間白」,讓讀者得以展開各種意義的連結、詮釋、想像,或甚至腦補。


“A world where anything is possible…”2019年於大英博物館的日本漫畫展(The Citi exhibition – Manga)在展覽入口處所展示的標語。(2019,王佩廸攝)

因此,閱讀漫畫總是可以激發出各種想像力,也能輕易地帶領讀者進入未知的世界——或許是理想烏托邦,或許浪漫唯美,就算是紀實漫畫,也具有讓人體會到另一種人生經驗的意涵。漫畫讓我們暫時跳脫現實,讓身心得到療癒,充電之後才能再繼續為生活奮鬥。因此,當我們都只能「宅在家裡」的此刻,更是建議大家可試著來閱讀一本漫畫,前往另一個國度進行不同的體驗。當現實受到了限制,想像力更不應該缺席!

期許可以透過「2021跟著台漫過暑假」活動,漫畫圖像與飲品商店的聯名,讓民眾從日常的飲品消費中,遇見台灣漫畫作品,並引領進入想像的世界,暫時逃離炎熱的暑假與枯燥的居家防疫,讓我們的身心靈獲得治癒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7-23 15: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