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南方是靠近、是提醒,哪裡有溫暖,哪裡就有南方:趙恩潔談《南方的社會,學》
南方是溫暖的嗎?這個問題最早出現在為《南方的社會,學》這本書設計封面插畫時的討論上——封面上要呈現什麼樣的「南方」?或許更根本的問題是:南方是什麼?直覺的、社會學的聯想是異文化、歧異,是血汗、是抗爭、是批判顛覆;但細看書中各篇,還應加入性別、土地、生態、萬物共存。
《南方的社會,學》由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趙恩潔主編,新書出版後,她以「南方的溫暖」為主題,揀選書中幾篇文章,在講座上與讀者互動討論。南方是溫暖的,關鍵就在「她者」跟「同理」。
▇靠近,然後覺察到我們對「她者」其實一無所知
趙恩潔首先一一簡述《南方的社會,學》作者群的背景及研究主題。第一個點名的是有「甜心」暱稱的董晨晧,書中收錄她撰寫的〈adju:排灣族的跨性別「姊妹」〉。趙恩潔在二校時,在目錄的引言中加了一句話:「『姊妹』是南方的南方,我們共同體的一部分。」
「adju是排灣族的第三性,自稱『姊妹』,對彼此則互稱『adju』。她們通常是生理男跨越成女性,但也不完全如此,現在更已從排灣族延伸出去,成為一種泛原住民的現象。」
說起第三性,趙恩潔為大家介紹自己較熟悉的印尼:世界各地有非常多的第三性,有的社會甚至有5個性別,比如印尼蘇拉威西的Bugis(布吉斯人),他們是非常虔誠的穆斯林族群,其中最強大的性別是bissu——雌雄同體的薩滿。「這5個性別和伊斯蘭和平共存了好幾個世紀,在社會上也不會受到歧視,一直到20世紀後期,才在現代化過程中遭遇一些改變。」
擁有人類學背景的趙恩潔提及,過去念書時的社會學較西方中心,研讀使用的也多是西方文獻,「人類學也引用西方文獻,但文獻的內容很不西方,很多是一般人根本沒聽過的族群,卻可能跟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她把人類學對異文化的感知力、人類學家習以為常的「差異」,帶進社會學的討論。

「嚴格來說,adju不是男同志,甚至可能受到漢人男同志的『同性戀常規』影響;她們全都是基督徒,但跟教會的關係非常矛盾;再加上她們是原住民,集各種南方條件於一身,她們是差異中的差異、南方中的南方。」
為什麼要討論adju、討論第三性?趙恩潔表示:「adju特殊之處在於她們在創造一種認同,是你我身邊仍在發生的一種傳統,而身處同一時代、同一場域的我們,正在見證這個性別範疇的誕生。」
趙恩潔曾邀請adju到自己的課堂上與學生面對面,尤其是通識課,因為她想推廣的是日常生活中實踐的提醒。「很多學生在大學時期會覺得懂理論很厲害,但我不是只在推廣一種概念。我當然還是很重視理論,但可能因為我有人類學背景,我更希望能推廣某一種實踐,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做到的實踐。我希望大家一想到『南方』的時候,可以想到它是一種更深層的差異。」
趙恩潔希望讓學生真正靠近「差異」,然後了解自己其實一無所知。「有差異,才會有意義。不管是語言,還是文化現象、社會現象,如果沒有差異,意義就不會被生產出來。如果我們要講人類學的參與觀察跟同理心,那是曠日費時、需要很多很多的磨練才有辦法做到。可是我們要有這種覺察,覺察到我們其實對她者一無所知。」
「從覺察這點開始,然後期待理解和對話的可能。」
▇逃逸與抗議,與體制建立一種新的、有主體性的關係
「『明阿載ㄟ氣力』下一句是什麼?」眾回:「保力達B~~」
趙恩潔接著舉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廣告,點出殘酷的現實:「你們有想過『明阿載ㄟ氣力』是什麼意思嗎?這個廣告的意思是,我要把自己照顧好,我要把自己變壯、讓自己健康,吃維他命吃葉黃素,是為了要讓自己變成一個有用的工具人。」
不管是資本主義、新自由主義,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在新自由主義的天羅地網下,我們通通都落入績效管理。「傅柯所說的生命政治,現在已經變成生命經濟,我們都是為了生命經濟而活,所做的種種都是為了『明阿載ㄟ氣力』,你們有意識到嗎?」
這就是《南方的社會,學》上冊,洪世謙的〈從生命政治到生命經濟:主體與去主體的當代辯證〉要討論的主題——新自由主義下人的主體性。題目看似有點嚴肅、哲學好像很難懂,但趙恩潔嚴肅且直白地提醒,這個問題與每一個人切身相關:「當我們隨時隨地都在『管理自己』,甚至自我管理到撐不下去的時候,是否存在逃逸的可能?」
《南方的社會,學》在高雄三餘書店舉行新書講座時,洪世謙曾提到:「你要讓體制卡卡的,才能重新跟這個體制有其他的關係。」這是什麼意思?趙恩潔說:「學生常會在學校抗議,可是不知道有沒有用,對不對?我在學校裡面當一個小官僚,我也三不五時就會去挑戰一下自己覺得不合理的事。有時候,我也不知道做這些到底有沒有用,可是從南方的角度,那就是一個逃逸的方向。現在來個什麼大革命的太困難了,可是這些微小的抗爭,就是主體性彰顯的時刻。」
「然後,或許,我們就有跟體制建立新關係的可能。」
▇「南方」是一種日常生活的自我提醒
接下來討論陳美華的〈重構親密領域:複數的性、關係與家庭組成〉,以及陳美華與王宏仁共同執筆的〈愛最大?台灣的愛情、婚姻與國家政策〉,兩篇皆屬於上冊的「南方的愛情腳本與非典人生」,主題是大家都很關心且有感的「愛情」。
不過,在討論「非典」之前,趙恩潔請大家一起思考:所謂「典型」真的存在嗎?我們以為現在比較多元,而傳統只有一種樣貌,但果真如此嗎?
「非典人生並不是說過去都很一致,現在才變得多元。社會一直都是多元的,從歷史來看,整個社會是從一套多元變成另一套多元,某些多元的更多、某些多元變得比較不多。」
趙恩潔在投影片打出3個常見的詞彙:晚婚、不婚、少子。〈重構親密領域〉從同婚入法談起,但實際討論的是整個社會對親密關係的預設想像,「這類表面上中性的社會現象名詞,其實都預設異性戀婚姻與傳宗接代是最自然與最理想的人生藍圖。我們理所當然地使用這些詞彙,但這些詞彙其實是有問題的,它們都預設了某種文化價值在裡面,而我們卻毫無意識地、不斷地使用它們。即使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中也是如此。」
趙恩潔邀請在場觀眾一起腦力激盪,「『晚婚』、『不婚』、『少子』可以換成什麼?我們可以用哪些不同的詞彙來講同一個概念?比如不婚可以改成『免婚』,免除婚姻折磨;少子改成『珍子』,每一個孩子都變得很重要。那晚婚呢,有什麼詞可以換?」很微妙,大家一時還真的想不到恰當的短詞,是因為我們都被制約了嗎?

簡報的下一頁是另一個社會常見、理所當然的預設:自由戀愛結婚。其實我們認為「主流常態」的自由戀愛結婚,才出現半個世紀。
〈愛最大?台灣的愛情、婚姻與國家政策〉討論的是跨國婚姻跟外籍新娘,「事實上,很多人從不去思考外籍配偶本身的能動性。一般人普遍認為她們就是受害者、她們就是被賣來的,意思是這個被買來的婚姻是比較沒有價值的。問題是,其他的婚姻又是如何呢?」
趙恩潔再度運用人類學思維舉例:「在很多社會裡,婚姻本來就是一種經濟的結合、政治的聯盟,甚至可能是一種成年禮,例如爪哇。爪哇於1950年代離婚率幾乎高達50%,部分原因是當時人們將婚姻視為是一種成年禮,夫妻比較像夥伴,也可以拆夥,所以離婚、再婚很普遍。第一次婚姻不一定會涉及戀愛。現在情況變化很多,大部分都是自由戀愛再結婚,但也有婚後再戀愛的宗教提倡。」
「是我們把自由戀愛跟婚姻綁在一起,認為一定要這樣形式的婚姻才是OK的,因而去貶低其他種婚姻的形成可能。其實自由戀愛的婚姻並沒有比較高貴。」承載了批判、顛覆意義的「南方」主題,講座收束在這個看似激進的討論,但其實是回到趙恩潔一開始所說:將「南方」視為一種日常生活實踐的提醒。
趙恩潔殷切地提醒,愛情跟婚姻本來就有很多不同的形式,而「南方」就是一種日常生活的提醒,不斷質疑我們預設的文化價值到底有沒有問題,以及有什麼問題,因而或許能更靠近差異、靠近「她者」,並且有同理的可能。
***
「南方究竟是什麼?」講座最後,仍有讀者提出疑惑,南方是自我悲情化的、浪漫化的,權力實踐過程的一種討論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趙恩潔提出《南方的社會,學》下冊彭保羅和殷志偉合寫的〈台塑去越南「打鐵」?公害輸出南向及跨國倡議〉,以及邱花妹的〈環境正義‧南方觀點〉作為回應。
「〈台塑去越南「打鐵」?〉中,南方也可以與北方串連,而且是南方主導的串連。〈環境正義‧南方觀點〉中,環境汙染的受害者成為抗爭者,這裡頭沒有浪漫的色彩,反而談的都是非常務實的公民科學作為抗爭實踐。」趙恩潔鼓勵去同理、擁抱那些因受苦、受難而挺身抗爭的人,使自己成為南方。
「我們想說的南方,是溫暖的南方。」哪裡有溫暖,哪裡就有南方。●
|
|
OB短評》#303 戳破意識形態氣泡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誰不是米克斯MIXED 1951-1979
美軍在臺灣留下的孩子
行人文化實驗室、KOTABAO、黃文信、Litalan 嵐、內角和、愛莫 & 啞忑著,GGDOG、黃文信、笳彧、Litalan 嵐、TEI、RYNB、愛莫 & 啞忑繪,行人文化實驗室,280元
推薦原因: 議 獨 益
多位台灣漫畫家接力,在多樣甚至迥異的畫風中拼出了二戰後台灣史較少觸及的那一頁。美軍遺子的故事,使得遙遠的傳說具象化為歷史一面,故事鋪陳間,細節與輪廓皆更清晰了。瀰漫書中的創傷感雖然令台灣讀者感到親切,也引人重新思考:時至今日,論述台灣可還有其他可能。【內容簡介➤】
●秘密耳語1
王登鈺著,煙囪精靈繪,大塊文化,30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秘密耳語之怪獸圖鑑
張清龍、王登鈺著,煙囪精靈繪,大塊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名為「祕密」的男孩,其實是身負「消滅怪獸」重任的國家武器。機器人主角的成長與我們成長所經歷的關卡似曾相識。滲著懷舊元素的科幻感,校園裡熟悉的佈置,充斥著體制符號的設計,帶著嘲諷的色調。面對教育框架體制以及國家超級大怪物,即使主角目標純真,但身在其中的人心知肚明,讀來不禁心驚膽跳。出沒於故事中形狀各異的怪獸,皆幻化自台灣的日常與文化。詳情可洽怪獸資料齊全的《秘密耳語之怪獸圖鑑》。(也期待怪獸牌卡的誕生哦。)【秘密耳語1:內容簡介➤】【秘密耳語之怪獸圖鑑:內容簡介➤】
●野獸該死
The Beast Must Die
尼可拉斯.布雷克(Nicholas Blake)著,謝佩妏譯,馬可孛羅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看推理小說中的驚悚小說家追查殺子兇手,特別有種局裡局外混沌難分之感。開局宣言:「我要殺了一個人。那個人叫什麼、住在哪裡、長什麼樣子,我一概不知。」讓讀者一開始就寒毛直豎,也豎起五感,一路追隨懊惱的「我」在復仇大局中迂迴周折。即便是一場1930年代布下的局,其精心、驚心,以及為人父者對此事的堅心和傾心,時至今日讀來仍然心脈加速。【內容簡介➤】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運用「社會性基礎設施」扭轉公民社會的失溫與淡漠
Palaces for the People: How Social Infrastructure Can Help Fight Inequality, Polarization, and the Decline of Civic Life
艾瑞克.克林南柏格(Eric Klinenberg)著,吳煒聲譯,臉譜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民主並非是毫無缺點的政治體制,公民社會中也可能瀰漫著自說自話的氛圍,再搭配上使人一昩追求物質富足的資本主義,可能讓一個社會表面運作如常,實則背裡坑坑疤疤。本書試圖以「社會性基礎建設」的軟性作用,來突破不同社會群體間缺乏交流的問題。書中介紹世界各地已規畫、營運的「社會性基礎建設」,既有我們熟悉的圖書館、運動場、校園,也有新創型設計,如瑞士的海洛因吸食區。如此直面民主社會弱點的想方設法,翻轉了許多舊場所的理解視角,更提供台灣社會經營另一個向度的思維。【內容簡介➤】
●民現
在後占領時代思考城市民主
The Appearing Demos: Hong Kong During and After The Umbrella Movement
彭麗君著,李祖喬譯,手民出版,56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益
本書從政治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的多元自主跨主體想像、思考「後」占領時代、香港的城市民主與未來性,在依舊充滿張力的此刻,為香港提出專屬的關懷處方。從占中到反送中,香港街頭出現的一波波民運可歸納出幾項特質:自主又忠於集體、互聯主體形式、城市作為政治共同體,這些特質指向參與式民主的實踐與政治能量。透過細緻的學術思考辨證,以及身體感、情感十足的分析討論,為城市民主、參與式民主等政治概念補充了實體化的依據。【內容簡介➤】
●像我一樣黑
一位化身黑人的白人作家,揭露種族偏見的勇敢之旅
Black Like Me
約翰.格里芬(John Howard Griffin)著,林依瑩譯,八旗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文 獨
1959年一場實驗的日記。具有絕對社會優勢的美國白人作家,透過藥物、日光燈曝曬及染色劑等手段將膚色染黑,深入種族問題鮮明的「深南方」旅行7週。以日記體的書寫記錄了此趟旅行/實驗的點點滴滴,白人作家「親身」體會了一位黑人是如何被社會對待,心聲也隨之流淌而出。以虛構的表象進行最真實的調查,在今日仍具有如何看待、對待他者的反思意義。【內容簡介➤】
●大文豪的童話
魔法魚骨、異想王后、藍鬍子的幽靈……狄更斯、馬克吐溫、卡爾維諾等30位文學大師,寫給大人與孩子的奇幻故事
歌德、王爾德、葉慈、馬克吐溫、赫塞、卡爾維諾、辛格等著,杜明城編選、翻譯,小麥田出版,499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跳脫出安徒生與格林,300年來許多思想家、文學家筆下都有童話。本書為讀者展開童話寫作世界另一面斑斕的風景。選編及翻譯者為兒童文學專家,並未逕直將故事推到讀者面前,而是先做了一場精彩的導讀,點出童話生產的社會文化與文學寫作內裡。故事後又附上短文介紹作者及其寫作故事的緣由,讓想了解歐美童話文化的大人們也有了合適的讀本。【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