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張亦絢主編九歌109年小說選:這是因為我們還能夠假設
在擂台上使出一記漂亮的左勾拳,這值得喝采 ; 但左勾拳要是用在街上或其他地方,就叫「人身傷害」。如果不意圖傷害,也非愛好拳擊,目標是讓人們透過實際體驗,思索暴力、身體界線或其他尚無以名之的內容,那麼,我們可以選擇不使用擂台,但在同時,卻也不可能透過隨機打人,就達成目標——必須加入更多具備溝通可能性的元素,這就是創作。任何表現,如同「出拳」,根據它結合的手法與環境,是藝術還是侵犯,並不是誰說了都算,必需分析與檢驗。
這個開場白,針對的是楊双子《臺灣漫遊錄》(2020年)4月出版時的風波事件。
我認為,在第一時間裡,感到受騙或不受尊重的讀者完全有理。出版社只追加了說明與修正,並未真正致歉,恐怕也過於簡慢,輕忽了這可能對全體小說讀寫造成的傷害。然而,若把此事件等同於《灣生回家》的造假,其實也有不妥。一部將精神深深植基於平等問題的小說,未能在「側文本」中,共享同樣的品質,反映的是「包裝」的退化而非活化。
遊戲、文本滲透側文本或倒轉翻譯的位階——這些都兼有創造性與批判性,但除了意念,「側文本」並沒有動用足夠的技術輔助語言,完成邀請與暗示,可謂「弄巧成拙」。在第一個層次上,我將之歸因於實驗性出版的經驗不足,使得「小說文本與側文本的特殊連動」沒在成書階段完備。因為失落若干環節,導致「作戲」的戲感扁平——開玩笑一旦不夠「玩笑氣」,戲耍也會被感覺成搶劫。問題並不在不該戲耍,而在戲耍(策略)得不夠(完整)。
我們似乎沒有順利地繼承那個福樓拜寫《包法利夫人》,尤瑟娜直搗18個世紀前羅馬皇帝人生的小說遺產。這個症候或許並不完全來自文學的內部。挾帶新傳播技術的社會,以真人實事號召保證「可看性」,帶來了像「真人秀」這類形式,即便「假新聞」的泛濫,也與「沒有判斷力地嗜食真事」這種消費養成有關——貌似對真實興趣無比高漲的同時,一部分的文化,已進入「窮得只剩下真」的象徵能力弱化狀態。
也許我們處於比任何時候都該認真看待小說藝術的年代,不單單只因為作品的文學成就,而在於小說究其本質,並不馴服於「實事標本」的極權,並且在它的最佳狀態裡,提供了足以對抗「偽真實」不自由綑綁的路徑。這個小說力量,我建議以「假設能動」名之。小說固然可與「史實能力」競逐,但此競逐並非它的必然與義務。「假設能動」的最大化,已被許多理論家闡釋過,通常以「不可能的文學」稱之。「不可能」的另一面,就是「最大的可能」。而「可能」,就是「假設能力」。
《臺灣漫遊錄》在側文本上的失誤,根源於意欲將「假設能動」擴展至側文本,或說使用側文本以對照文本的「假設能動」時,沒有注意到側文本區有其一向預設功能,在擴展時,光是創意並不夠,必須調動更多技巧與預設功能周旋。曾有某地景藝術因位置與材料,導致駕駛眼花而車禍頻傳,藝術原不必負責交通安全,然而,作品一旦選擇著地於街道,當考慮用路者的文化(並非只能放棄),才算完整。儘管對側文本爭議感到遺憾,《臺灣漫遊錄》的書寫成績,仍令人難以忽略。
過去因為戒嚴體制,不只文學,包括學術研究,「時期」選擇都並不真正自由。迴避「敏感時間段」,可說是台灣「悲傷的特色」。自《花開時節》,楊双子就展現了她「重訪日治時間」的獨特能耐。當時,林芙美子與北川兼子等女作家來台演講旅遊,對稍涉文化史的讀者來說,並不陌生。「你仔」(小說寫作「哩呀」)也是彼時激起關心的「歧視乎?非歧視乎?」事件。〈冬瓜茶〉中,百合情是雙重的,除了雙女主的作者與譯者,又加入兩個女學生。但「同(志)性傾慕」並非楊双子唯一關心。小說如漫畫《美食偵探王》般,設有「貪吃」與「好(女)色」的循環。而「殖民是什麼?」及對其「愛與傷」的探討,是在「變奏」之外,還能層層遞增的表現景深。
同樣以「時間旅行」展開,尚有賴香吟的〈清治先生:一九五八病情〉與李昂的〈密室殺人 大祭拜〉。處理的仍是「台灣時間體」問題。戒嚴體制確立,勢必招募僱用維持其運作的人員。進入體制,也會在第一時間裡,顯得「再自然不過」——賴香吟的筆調溫和,留下的想像空間卻不只大且冷冽。在這個書寫中,寫「另眼看待」蘇清治易,寫「順理成章」的蘇清治就難——小說選擇了後者。寫人物但非以人物為中心,人物乃是令讀者得以循跡而上,遇見結構的線索繩頭。賴香吟的時間機器始於戰後,終於美麗島事件。至於李昂,則會從四面八方,包圍以「美麗島事件」為原點的時間體。
從〈密室殺人 大祭拜〉來看,成就非凡的小說家似乎打算將自己若干作品重新定位並「回收再利用」,這是大膽的「破壞性創造」。但重頭戲更在長篇小說《密室殺人》。是否可將整部《密室殺人》視為「反小說」?作品似又較此定義複雜。小說最厲害的是,儘管使用理性的語言(即便「神神鬼鬼」之時),李昂拼貼出的圖示,俱是令人心驚的無意識風暴。比如述及親異議份子的女作家,拒絕藏匿逃亡的男政治犯——理性來看,作家被監控,拒絕很實際,應該沒有良知困擾。
然而,那是多麼暴力的場景!彼此「並無殺意」的男女「互為死神」。體制性的殺戮沒有人臉(把行刑者的臉安上,也不是殺戮真正的臉),兇手無影無蹤又如影隨形。這種經驗不會改變人的性別,但足以「剝奪人對自我的所有預設」:女作家被迫進入「準虐待狂」位置,「被迫」是「受虐」,但「角色」又是「準虐待」。這是閹割的極致。在「關於閹割的大迷宮」中,戒嚴暴力與從性別而來的「典型與非典型的閹割慾望」交錯,呈現了令人震驚的激進觸角。
「一九九七年/或是九九七一年/與我/何干呢」,在〈礫石〉這首詩中,西西已然傳遞「認同石頭時間」的訊息,透過她對「更長時間」的情有獨鍾,來發揮她的「意在言外」。〈石頭述異〉中,遊記宛如兩隻腳的舞步,一隻在「可見可走的物理界」,一隻在「可思可記的想像界」。西西善於掌握形式的宗師風範由來已久,但這篇技巧的簡潔洗練,還是令我驚異如遭電擊。文學當出世或入世?兩者經常各執一詞。〈石頭述異〉卻達到令「出世入世」交鋒生輝的境界。自發的記憶與思索是澆不熄的。這篇「退萬步言」的小說,不能不說,也是給人們「行萬里路」的糧草。
「長時小說」傳統上被想像成「歷史的」,但小說能夠處理的,更加遼闊。以上我選了四篇向度殊異的,以俾交相觀摩。
回應時事或當下性的小說經常處境尷尬,因為它偶爾會「到不了明天」。然而,劉芷妤的〈追女仔〉跨過了這種難度,繪出宛如「ㄧ圖斃命」,既有代表性又有延展性的「那些年,我們一起看的新聞」。時事有感,感超時事。劉芷妤是會「作梗」的小說家,但並不「為梗而梗」。「梗」在她筆下的意義似正轉變:使梗如鯁,如鯁有喉。〈追女仔〉是第一篇我一讀就決定必須選入年度的作品。而想必會令人聯想到《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的〈鬼〉,也是「小鬼小說」——被棄孩童世界的小說。不同於若干評者,我認為,本篇非但前半部可圈可點,後半更是深刻沈穩。因為只有小孩才會以離奇(但主觀上合理)的方式尋求出路,也只有經歷同樣浩劫者如文中三兄妹,會如昆蟲的「共心現象」般,擁有外人不知的共同語言。作者陳靜排除掉如貧窮的因子,更凸顯出社會化匱缺傷害的「不可逆」。
〈反光〉選自陳育萱的小說集《南方從來不下雪》,選入的原因不單單只因「高樓清潔工」是所有行業中,「最不願從事的高危職業第一名」——我想特別指出該篇收束上的啟發。小說以描寫公文型態收尾,公文的具體性與施作性,指涉的是事件與社會體系的關係。如果可以簽報救助的文件,是否也該有「避免清潔不友善之建物」的文件(難道「清潔/勞動不友善」的反省還未進入建築思想中?)?——〈反光〉給出了一個不將社會性書寫,封閉於悲嘆或憐憫主義的可能性。林新惠的《瑕疵人型》已受多項獎項肯定,〈California Hotel〉如同小說集中的多篇,不視傷害在秩序後,是能揭開「秩序即傷害」之作。
鄭守志的〈永夜〉驚悚,裴在美的〈命運之神〉平淡——無論驚悚或平淡,如果技巧充份,都是利器。自〈耶穌喜愛的小孩〉始,裴在美就是「性傷害」的先驅作者。〈命運之神〉令讀者不費吹灰之力地齊平於主角視角,為「如何避免剝削當事人」,立下標竿性的範例。形於無形的技巧,跨國婚姻與A片等元素,自待剖析,在此只先予簡單然鄭重的致敬。〈永夜〉同樣不易ㄧ筆帶過,但技巧上仍有小處可斟酌。不過,我在最後一刻,仍被本作的深刻與勇於開創打動。暴力開始處,即是語言終結時。
本作是否援引《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作為觸發,仍有模糊空間,畢竟,若只聚焦該事件,不至於將自殺方式弄錯。也因此,我傾向理解作者書寫的是更普遍的現象:每回「性暴力的揭發」,因社會未表足夠接納,既引發倖存眾焦慮,周遭偶對倖存者「倒打一耙」,也成倖存眾夢靨。——集中營倖存者的見證,也出現過類似效應。「不說是苦」,「說也苦」,就可能將倖存者從絕境逼向「最壞」:透過反轉角色,演示性暴力。專業者只要看到兒童對布偶做出某些行為,即能警覺性侵。但若布偶是真人,則成「受暴變加暴」的悲劇。即使是「最壞」,也去想像、去釐清,是令小說做布偶,也是〈永夜〉的文學承擔。
除了以上6篇,對「如何思考傷害」作出貢獻的作品,還有以不同筆法切入「日常」的各篇:林楷倫有望自成一家,或振起「漁界文學之文藝復興」。我在他的多篇傑作中抉擇,最後覺得馬祖與產銷兩元素,真的太少出現在文學之中了,我因此選了〈北疆沒有大紅色的魚〉。林銘亮的〈遠行者:五個聽來的故事〉,在並非對苦澀與恐怖ㄧ無所知的詼諧中,令小確幸與大荒謬並進。高于婷的〈六角恐龍〉,出色地寫出那些被當成不出色者的孩子(們),如何維護自我脆弱的感情。
另外,將日復一日造成的麻木、緊繃與內縮凋敝描寫入微的,是沈信宏以教員一日為摹本的〈定期保養〉。〈三溫暖〉則是一篇非常疼惜人的小說:簡媜筆下的女性身體相遇,仍有靦腆,但絕不虛浮,平實之中,也非不見曲折。在疫情籠罩的一年,照顧者的身體因被特殊化而受到側目。若干歧視浮出,照顧者的壓力,更以超乎尋常的強度成為「日常」。小說場景是在疫情之前,但在疫情中閱讀,喚起的省思,並不因此更少。
何玟珒以不太正經腔調起始的〈那一天 我們跟著雞屁股後面尋路〉,令人不無驚艷的,其實交融了哀歌。小說對照了不同起源的「變性」,他人祈願的與自我渴望的。台灣民俗性別觀的入鏡,也令思考細緻。配置不同風格語言時,對火候與過渡的掌握,也有近乎直覺的準確與自由。在書寫姿態上,熊一蘋的〈銀河飛梭〉,又更絕對與孤注一擲。強壯的虛無?冷漠的溫暖?小說人物無視大多數的法則,也可說有打破禁忌的品格。身體或時間都是身外物,但又非有惡意的殘酷。比如只是為了讓對方開心,也可以「吃對方割下自己的肉花」。
一般視為重心的事物,主角只是行禮如儀,遇到任何事,既不憂鬱,也不「不憂鬱」——這是少數會讓我覺得「極端有趣」的小說。作品非常美的部分,在於能將這種罕見色澤維持一致,且不淪為噱頭或誘餌式的事物。王定國的〈噎告〉也頗奇異——儘管他的人物初看好似與熊一蘋的大大相反,是被一切常識與義務緊緊裹住「正常過頭」的人——但裹粉不久就會掉落。無懼地迎向漫畫式的誇張與傳神,〈噎告〉是少數大膽利用戲劇性推動情節的「驚愕交響曲」。有點像「鴨兔錯視圖」,每個情節都提供了雙重意象。就以「怪嫖記」而言,一邊是「妓院解決一切」的古老幻想憧憬,一邊是「牛郎織女完全行不通」。此作不單手法有意思,透過手法呈現的嚴肅主題,也極為豐富。
在寺尾哲也的〈現在是彼一日〉中,三個在美國參加遊行的台灣男子,其中一個突然「脱序」,不但被制服還送了醫,什麼話都還沒說。其中一人評論同伴的「行為」謂「這不合理啊」。因「有諸事不明」,小說彷彿影像粒子仍在亂竄的畫面。我對這篇小說極高評價的原因如下:〈現在是彼一日〉完全可以讀作「對318的真正回返」——而回返318,意謂的並不是回到「318佔領立法院」,而是必須回返在「318與323」之間的「無以名狀」。323的佔領行政院非常慘烈,也有人可以說是「這不合理啊」——但不合理不等於沒有正當性或理性,「不合理」也意謂著「超出計算、預期與控制」——反抗與控制的關係是什麼?我們應該成為「可預測的」到什麼地步?
在當代,多重認同(族群、階級、性別等都包含在內)是一存在,但經常被簡化的處境。如果一個人的家庭或生命歷程,令其在同一項目上,擁有一個以上高低強弱不同的認同可能時,身份政治並非ㄧ般想像的,是個加減乘除即可運作的大熔爐。若干平衡,較易取得,有些傷痕,不該遺忘。邱常婷的〈斑雀雨〉中,反覆出現的「母親允諾變鳥」ㄧ節,意涵繁生。母親想要給予女兒文化的吸引力與光榮感(這裡透過的是原住民族的故事),恰恰暴露了所處的下風位置。
這正是弱勢者的兩難。女兒執著的「人不可能變成鳥」,除了最表面的知識體系對抗(所謂科學對抗神話),也暗示了兩件事,「人變鳥」可能是放棄(人的)現實原則的逃逸既定(社會)遊戲規則,「人變鳥」同時也是強勢擘畫弱勢要有可供滿足投射想像的「類別化特色」。而無論逃逸或臣服優勢者想像,都不足以拆解殖民性的陷阱。把高難度的思辨完全轉換成緻密清澈的小說語言,〈斑雀雨〉因此獲選為年度小說的得獎作,希望給予不盲目樂觀、戮力深化批判性的創作者,最大的感謝與祝福。●
|
編者簡介:張亦絢 |
OB短評》有讀有保庇的紅包系極品好書懶人包
新年新希望!新春伊始,不管你是包出紅包還是開心領大紅包的朋友們,OB都獻上滿滿祝福的新春紅包系好書懶人包。期望新的一年,疫情平復,身體安康,好冊給你保庇。
●在自已房間裡的旅行
Voyage autour de ma chambre
薩米耶.德梅斯特(Xavier de Maistre)著,嚴慧瑩譯,大塊文化,250元
紅包厚度(aka書的厚度):1cm ★(不算厚)
推薦包給:每天都想出門走春的人。(防疫至上)
推薦原因: 文 益
即便受疫情影響而居家隔離中,我們仍繼續網購、線上開會、工作。17世紀間的監禁,換來了一本開啟與自我對話的行旅之作。書中那些置於今日已不足為奇的種種提問、經驗、想像,在當時象徵了舊世界的破口與新世界的降臨。【內容簡介➤】
●關於坐下這件事
從實用到時尚,看微物史大師黎辛斯基為我們介紹椅子的歷史
Now I sit me down: from klismos to plastic chair: a natural history
黎辛斯基(Witold Rybczynski)著,李宛蓉譯,貓頭鷹出版,450元
紅包厚度:2cm ★★★★(有點厚)
推薦包給:人生宗旨是能坐就不站的親戚。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益
延續近來物體書寫的潮流與趨勢,本書從具體的椅子設計,完整結合至「坐下」所延伸的社會生活。細緻的圖畫,專業達人等級的設計分析,融入歷史書寫,強化閱讀張力。
漫長的歷史上,椅子除了關乎權力,也涵蓋了身體與生活的細節。到了現代,椅子更肩負了起居空間的樣態與品味,以及家的展示關係。本書引讀者細細省思覺察,長期被坐在下面的椅子,決定了坐在上面的人。【內容簡介➤】
●國寶(上、下)
吉田修一著,劉姿君譯,新經典文化,700元
紅包厚度:4.2cm ★★★★★(超級厚)
推薦包給:年終縮水的親戚(拍肩)(這包最厚)
推薦原因: 文
從喜愛到癡狂,本書描述一個出身地方幫派的少年,成為國家認定的傳統藝術表演「國寶」。故事隨著作者說書的口吻推進,在主角對歌舞伎表演的熱愛和追求中,讀者也逐步了解歌舞伎的劇目和表現手法。梨園共同體內的微妙情感與連結,及與各式外部勢力的依存競爭關係,亦皆展現在讀者眼前。
以長崎原爆為起點,視聽娛樂方式、地方勢力型態走過日本戰後,已被新的潮流改變,劇場外的街景也不同了,但某些純粹的愛與支持,確實與藝術一同忘我地跨越了時間和空間。【內容簡介➤】
●中央站
失去過往與未來,拋棄時間與空間的無家者
중앙역
金惠珍(김혜진)著,簡郁璇譯,時報出版,390元
紅包厚度:1.5cm ★★(不算薄)
推薦包給:被親戚以工作事業婚姻等問題連環攻擊,有奪門而出衝動的人。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隨著「我」拖著行李箱開始街頭生活,讀者被帶入了故事。焦點集中於「人」的處境與身心需求。第一人稱的視野,切切私語,頓時將讀者的視線拉到與街旁牆角的流浪者們等高。除了空間、遭遇、心緒、慾望,作者對氣味的描寫亦將閱讀提升為3D的體驗世界。依偎偌大車站生活的無家者們,沒來沒歷,讓人失去了故事的脈絡,但脈絡的失去不正是無家者們的狀態?於是,當故事悄然停下,悵然的我們不由得思索,拋下一切以後,人性終無法迴避的究竟是什麼?【內容簡介➤】
●當代藝術大白話
獻給你我的藝術指南
Playing to the Gallery_Helping contemporary art in its struggle to be understood
格里森.佩里(Grayson Perry)著,金振寧譯,阿橋社出版,380元
紅包厚度:1.4cm ★(不算厚)
推薦包給:號稱藝術絕緣體的長輩(塞)
推薦原因: 批 樂 益
真心跟你「聊/撩」藝術的小書。書名的「大白話」凸顯了本書的兩個書寫策略:一是真的不咬文嚼字,直白地敘述作者獨到、引人的藝術觀點。二是坦白說出藝術界又要自詡菁英又要討好市場而產生生的各種矛盾與虛妄。作者以自身為「實踐者」而非「藝評人」的經驗與視角,真切地思考藝術做為一種「專業」而非「品味」,在情感與技術上的獨到之處。【內容簡介➤】
●爵士詩選
Warm n’ Cool: A Jazz Poetry Anthology
鴻鴻編,黑眼睛文化,450元
紅包厚度:2.1cm ★★★(有點厚)
推薦包給:每天應酬心好累,只想chill一下的親戚。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這應當是一部最具音感的詩集,不僅因為主題為爵士樂,而是詩作本身也經常在挑戰文字韻律。此書十分全面且難得地收錄了57位詩人的78首詩作,其中更有超過三分之二為華文詩人的作品,記錄了屬於爵士樂的在地經驗與全球想像,以及超越音樂的情感、信仰與成長記憶。【內容簡介➤】
●假聲男高音
Foligatto
亞利修.提歐亞(Alexios Tjoyas)、尼古拉.德魁西(Nicolas de Crécy)著,大辣出版,450元
紅包厚度:1cm ★(不算厚)
推薦包給:漫畫迷這包無誤。
推薦原因: 設 文 樂 獨
每一格畫面都是藝術,每一頁都是新世界。以漫畫之筆銜接了現代藝術的敏銳與問題、寫實主義與超現實主義的勇氣。【內容簡介➤】
●我的獵人爺爺:達駭黑熊
文:乜寇.索克魯曼,圖:儲嘉慧,四也出版,350元
適讀年齡:小學中、低年級
紅包厚度:1.2cm ★(不算厚)
推薦包給:對動物用情至深的可愛侄子/女。
推薦原因: 文 圖
小達駭回部落過暑假,他與爺爺結伴打獵,在下著雨的獵寮裡,爺爺臉上那道疤痕的祕密,終於解開。浩瀚漆黑的山林中,祖靈話語與八部合音迴盪耳際,循著夢兆前行的兩人,真的見到了夢裡傾倒的大樹,以及更驚人的場景……
作者乜寇.索克魯曼本身即是布農族人,用娓娓誠懇的口吻,訴說這段過去、現實、傳說交織而成的動人故事。從「忌殺黑熊」的文化傳統,談世代的情感傳承、文化的智慧底蘊,以及土地的守護實踐,用情至深,下筆至真。儲嘉慧的圖像表現也非常亮眼,完美融合寫實與意象,掌握布農族特有的圖騰元素,帶出低吟纏繞的故事氛圍。這本台灣自寫自畫的優秀作品,無論在文字或圖像表現上,絕對都有國際級的水準表現。【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知識性.趣味性.文學性.圖像表現.創意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