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詩歌是我們負擔不起的一件奢侈品:新加坡英文詩簡介
不得不承認,用一篇短文介紹新加坡的英文詩是件很愉悅但又很困難的事,尤其作為在新加坡求學的異鄉人,提筆時更加覺得沉重。在這裡嘗試「簡介」新加坡詩人給台灣讀者,似乎一提筆便是失敗的。其實,不只是對於台灣,新加坡的英文寫作對於整個亞洲都是相對陌生的,甚至誇張一點來說,新加坡的英文詩歌對於大部分新加坡人,也是陌生的。這會讓人感到疑惑,甚至讓人感到些許傷感。
在我相識的很多新加坡年輕人中,除了活躍於文藝創作或者學術界的朋友,問及英文創作的詩人與作品時,很多人都答:「不太熟悉」。或者,有些會列出幾位在社交媒體上為社會議題發聲且比較激進的詩人,比如亞非言(Alfian Sa’at,1977-)和黃毅聖(Ng Yi Sheng,1980-)。
說感到些許傷感,是因為新加坡的英文文學創作在近幾十年來十分活躍,作者們辛勤地產出了大量精彩的小說、戲劇與詩歌。就今日的英文詩壇來講,主要用英文創作的新加坡詩人大概有六、七十位,他們的作品主要由本地的兩家出版社「Ethos Books」與「Math Paper Press」出版。出版的作品中,一類是詩人的個人作品集,另一類是集體性的詩歌選集。
新加坡作家、詩人黃毅聖在接受筆者訪問時,回顧本地英文詩歌的歷史:「很長一段時間裡,英文本身就是一個菁英語言,從1950到1980年代,很多詩人都是學院派,或者是深受學院派影響,比如詩人Edwin Thumboo(1933-)、葉昭雄(Arthur Yap,1943-2006)、李子平(Lee Tzu Pheng,1946-)等。他們的詩歌很多都與『國家』、『建國』議題有關。」以Edwin Thumboo為例,他以書寫多篇國家情懷主題的抒情詩歌聞名,詩集《魚尾獅旁的尤利西斯》(Ulysses by the Merlion,1979)在本地英文詩作中有一定的奠基性。
這樣的「學院派」創作傳統,被「九五代」改變了。黃毅聖說:「1995年新加坡文學獎授予給一個英國人,但他後來才成為新加坡公民。同一時期有很多本地詩人,比如梅健青(Boey Kim Cheng,1965-)、馮啟明(Alvin Pang,1972-)、Aaron Lee(1972-)、Yong Shu Hoong(1966-)等,與以前不同,他們更多是書寫個人經驗的詩歌。他們也開始舉辦讀詩會,創辦詩歌雜誌和詩歌選集等,嘗試走向一種新的詩歌風格。」
在這一代詩人中,梅健青的詩歌在新加坡文學界深受好評,學者與詩人林玉玲(Shirley Geok-lin Lim)曾評道:他是「共和國1965年後最好的英文詩人。」因為梅健青在我校任職教課的緣故,他的詩歌也經常在學生中討論。他的詩歌溫情脈脈,在他的詩集《After the Fire: New and Selected Poems》(2006)中,探索個人情感、身分與家國、歷史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他從新加坡的「出走」至澳大利亞,給他的詩歌帶來一層更複雜的感情,很值得一讀。

說到近20年,黃毅聖提到:「在2003年,當Chris Mooney-Singh開始通過Word Ford這個平台組織詩會,口語化的語言開始在新加坡英文詩歌中出現。這一時期與他同時寫詩的人有Marc Nair(1981-)、Pooja Nansi(1981-)和Bani Haykal(1985-)。這讓新加坡的英文詩歌比以前更加流行。到了2014年,我們有了SingPoWriMo(新加坡詩歌創作月,Singapore Poetry Writing Month)。當年4月,很大一群作家在臉書上聚集寫詩,有很多年輕人參與。通過這個方式,我們有了很多在詩歌形式上的實驗,出了更多的詩歌選集。SingPoWriMo也演變成Sing Lit Station(新加坡文學站,Singpaore Literature Station)的基石。」
如今,Sing Lit Station在本地詩人小葉子(Joshua Ip,1982-)的帶領下,成為新加坡文學創作與交流的重要平台,積極舉辦各種文學活動。隨著這一系列活動的展開,新加坡的英文詩歌趨向更平易近人與多元化的發展。
撰寫這篇文章時,正值2020年新加坡年度文學獎揭曉。年輕詩人陳瑞琳(Marylyn Tan,1993-)的詩集《回望》(Gaze Back,2018)獲得2020年新加坡文學獎英文詩歌組優勝。這本大膽且形式新穎的詩集自2018年出版以來,便經常被身邊的朋友與媒體提起,而這一榮譽更是在新加坡英文詩歌創作歷史上寫下了非凡的一筆。

陳瑞琳在她的獲獎感言中,為「不僅是作為第一位女同志,更是第一位女詩人,獲得這一獎項而深感榮幸。」除了陳瑞琳,有趣的是,在訪問中被多次提到的詩人裡,有很多位頗受年輕人歡迎的詩人都是本地同志作家,比如黃益民(Cyril Wong,1977-)、黃毅聖與亞非言。
在與本地書店「城市書房」老闆的交流中,她也提到這幾位詩人的作品在書店較受歡迎。而黃益民、黃毅聖與亞非言,在新加坡英文文學史上的地位都不容小覷,他們不僅在詩歌創作上碩果累累,在小說與戲劇方面也產出頗多。同志詩人的作品不僅給新加坡文學界帶來更多元的聲音,他們的創作更是在新加坡不斷追求同志平權的社會運動的方式。就個人來講,亞非言的作品,比如他的詩集《隱形的手稿》(The Invisible Manuscript,2012),總給我帶來精神與語言上的震撼。
提及詩人黃益民,不得不提起一本詩集:《我是移工》(Me Migrant,2016)。這部詩集在近兩年的新加坡英文詩歌界與媒體界引起很大反響。這部詩集的作者是Md. Mukul Hossine(1989-),他是一位在新加坡做工的孟加拉國移工,熱愛文學與創作,在新加坡務工時,用孟加拉語寫下自己在新加坡的經歷與心境。
Mukul的詩歌先被譯成英文,再經過黃益民「創譯」(transcreate),最後由新加坡獨立出版社Ethos Books出版。近幾年在新加坡的移工創作與作品,也是在年輕人中比較流行的話題,除了黃益民與Mukul Hossine合作出版的兩本英文詩集以外,還有孟加拉國移工Md. Sharif Uddin的《陌生的自己:一個新加坡孟加拉人的日記》(Stranger to Myself: The Diary of a Bangladeshi in Singapore,2017),不僅贏得當地詩人的盛讚,2018年的新加坡圖書獎(非虛構類)也授予這部散文與詩歌的合集。
與台灣相似的是,近5年在新加坡的移工文學也發展迅速,在本地出版了一批由來自東南亞國家移工書寫的作品。這些詩集在新加坡出版,是件值得開心的事情。然而在我看來,更值得我們的深思與反省的,是由本地菁英「創譯」移工作品的過程,以及其被「創造」的權利結構。
細看這些「創譯」過程,Md. Mukul Hossine與Md. Sharif Uddin這類移工作家面臨著多重困境。比如說,這一過程將移工作家逐漸「新自由主義化」,也就是說,他們作品的出版,在新加坡過度地被視為「成功型移工」的例子。作品出版後,進而以「移工文學」為標籤,成為眾多移工中的個人成功代表,隨之而來的是由政府、媒體、文學菁英開展的慶祝「個人成就」的一場場派對。然而,對他們文學作品本身的探討非常少見,他們作品中大量對移工群體在新加坡遭遇不公與虐待的吶喊,也被「慶祝成功的喜悅」集體消音。
更加弔詭的是,這樣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卻帶給移工作家更多的困擾。正如Md. Mukul Hossine在他的第二本詩集《勇敢人生》(Braving Life)序言中所寫:「我一直嘗試著用詞語——詩歌,來表達我的感情,而我卻因此受到了種種批評,但我的寫作總帶給我平靜。在這個異國他鄉,我已經丢掉了工作,也因為我對文學的激情被譏笑與責罵。」2017年,Md. Mukul Hossine因為無法得到工作准證,不得不離開新加坡回到孟加拉。
在我的訪問中,還有一些詩人被新加坡本地的朋友提及與推薦,在這裡也將他們列出來,請感興趣的朋友主動探索他們精彩的詩作。他們是:魏俐瑞(Gwee Li Sui)、Christine Chia、Tania de Rosario、Cheryl Julia Lee、Grace Chia、Hamid Roslan。本文提到的詩人僅僅是新加坡英文詩歌創作的一小部分,就算沒有在這裡提及,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關注與欣賞的英文詩作。
讀到這裡,台灣的朋友們,你認為「詩歌是我們負擔不起的一件奢侈品」嗎?●
註:本文轉載自「速寫新加坡Sketching Singapore文學交流與書寫計畫」。標題中的「詩歌是我們負擔不起的一件奢侈品」原文:Poetry is a luxury we cannot afford,出自1968年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演講後的問答環節。感謝:Ng Yi Sheng、Diana Rahim、Zoea Tania、Nicolas Lua、Wu Weiwei,他們寶貴的意見對這篇文章幫助甚大。
OB短評》#297 撫觸歷史紋理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閻鐵花 1
常勝 Chang Sheng著,大辣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樂
集懸疑推理、武打動作、科幻英雄、戲曲都會等多重元素熔鑄一爐,有新鮮感也有親切感。畫風構圖成熟,故事緊湊,雖然劇情某些安排讀來有點熟悉,但一頁翻過一頁,希望揭開真相的欲念直線飆升。【內容簡介➤】
●沙茶
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
曾齡儀著,前衛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以「沙茶」為研究對象的飲食文化史,探究台式「沙茶醬」的身世。自沙茶菜餚回溯,理出沙茶醬的味道,也追尋將沙嗲改造為沙茶的東南亞潮汕移民身影。於是可以知道,今日台灣廚房中再普通不過的醬料,乃是由長途移徙的步履,融入新居地的氣力汗水,共同熬煮出的結晶。作者訪查了不少至今仍廣為人知的經典沙茶店家,唯討論集中於台灣,至於沙茶在馬來半島、東亞大陸與台海島嶼之間錯綜的行跡與變容,仍待追問。【內容簡介➤】
●臺南獨家記憶
府城米糕栫(餞)研究
張耘書著,蔚藍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樂 益
「米糕栫」是台南獨有的傳統米食糕點,以糯米和糖製成的米糕塔,是府城傳統的普渡祭品。本書長期田野訪查碩果僅存的幾位米糕栫師傅,是「米糕栫」目前最完整的書面紀錄。對於台南飲食或祭祀文化有興趣者,可藉由了解此款節慶點心,提升探訪台南的樂趣。【內容簡介➤】
●看得見的記憶
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
陳逸達、李道明、陳允元、林傳凱、陳睿穎、陳平浩、林奎章、林亮妏、江怡音、林木材、鄭秉泓、但唐謨、楊元鈴、王君琦、蘇致亨著,春山出版,5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以1930至1990年代、22部電影的專文組成的台灣文化史著作。透過每部電影各自的特定議題與歷史時刻,讓歷史的多元時間(temporalities)如星點般在主流長河中發亮。每位作者都像一個提燈人,照亮被塵封的膠卷、事件、人物、色彩與記憶,探向情慾、恐懼、失望、憤怒、懷念等歷史的情感紋理。【內容簡介➤】
●停下來的書店
夏琳著,逗點文創結社,3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從書店生命與書店生活的視角,寫一段舊時被稱為港都銀座——鹽埕的故事。故事中寫出了書店曾是謀生場域、日常購買去處的質地。鮮活的生命刻痕,留存在以書店為活的人們身上,也在鹽埕店鋪、尋常人家的日日夜夜中。【內容簡介➤】
●廚藝祕訣超圖解
700則美味的關鍵祕訣,超強剖面透視圖解,瞬間提升你的廚藝!
Pourquoi les spaghetti bolognese n’existent pas: Et 700 autres questions impertinentes et ludiques sur la cuisine
亞瑟.凱納(Arthur Le Caisne)著,林惠敏譯,亞尼斯.瓦盧西克斯(Yannis Varoutsikos)繪,漫遊者文化,599元
推薦原因: 實 樂
本書透過清楚、簡潔的敘述與插圖,呈現了700則與「煮食」有關的常識、冷知識,即使不熱衷下廚的人也能讀得津津有味。從最基本的包上鋁箔紙送進烤箱、拿起刀切一顆番茄,到米、油、肉等基本食材的認識,作者以龐大的知識量直面「工具」、「食材」與「烹調法」,沒有多餘溢美的形容詞或照「騙」,是紮實的經驗整理與知識傳遞。【內容簡介➤】
●寂寞的誕生
寂寞為何成為現代流行病?
A Biography of Lonliness
菲伊.邦德.艾貝蒂(Fay Bound Alberti)著,涂瑋瑛譯,商周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2018年英國設立了「寂寞部長」職位,將普遍而個人的情緒或心理狀態納入國家治理範疇,「寂寞」於焉成為21世紀流行病及公衛議題。本書作者長期研究情緒文化史,由當代事件開展一部寂寞文化史的追溯、構築之路,從18世紀至今的上千份信件、日記、政策和醫學報告中理出寂寞的身世:寂寞從來不是人們亟欲擺脫的疾病,有時人需要從日常生活脫節而需要這樣的情緒;寂寞作為個體經驗,更與性別、族裔、年齡、環境、經濟、科學等知識建構相關。
在中文世界中,「寂寞」其實是一個古老的語彙,超過兩千兩百歲。獨坐、獨酌、獨不眠、獨愴然,詩詞中屢屢書寫著面對天地面對世局襲上心頭的孤獨感。本書談西方文化脈絡下,現代化歷程中所誕生的新品種「寂寞」。這種有著現代性血統,帶著「疏離」基因的「寂寞」,也讓人想起涂爾幹的名著《自殺論》,或許先哲百年前的洞見已預示了寂寞這種慢性病毒今日的孳生難熄。【內容簡介➤】
●人類使用說明書
關於生活與人際難題,科學教我們的事
Explaining Humans: What Science Can Teach Us about Life, Love and Relationships
卡蜜拉.彭(Camilla Pang)著,李穎琦譯,網路與書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樂
作者為2020年「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大獎」史上最年輕得主,在這樣的成就下,讀者很難想像本書的一字一句是由兼有自閉症類群障礙(ASD)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的人,為了瞭解如何「當人」而寫成。理解他人行為對作者來說有如學習一套外國語言,身為科學家的她透過蛋白質、熱力學、平行時空、波長的科學語言學著認識「人」,無論孤立、偏見與差異,這些體驗都成為「我生活的星系與他人生活的星系之間那座蟲洞」,也一同成為宇宙的一部分。【內容簡介➤】
●半島之龍
越南脫離中國,追求自由與認同的原動力
物語 ヴェトナムの歴史―一億人国家のダイナミズム
小倉貞男著,林巍翰譯,八旗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本書寫越南千餘年來的國家歷史,陳述了越南作為一個政體如何面對外邦壓力,國家/王朝體制的成形及其演變。長達千餘年的時間軸,使眼界相對宏大,讓讀者對越南的了解有足夠縱深。但不可諱言,本書寫法偏向傳統的國家史,書寫材料的運用上亦較少採用考古或傳世的物質材料。【內容簡介➤】
●大轉折
百年科學匯流史,扭轉人類文明的關鍵融合
Convergence: The Idea at the Heart of Science
彼得.沃森(Peter Watson)著,蔡承志譯,聯經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知
本書原文主標定調為「匯流」,強調「科學」發展本身並非單一領域之事,而是跨領域連續不斷的交會、整合。如書籍開端即以「太陽黑子」的觀測與「樹木年輪」間的直接關係為引,精妙而清楚地將不同知識系統、物質媒介的聯繫描繪出來,帶出歷史、藝術等領域的科學座標。作者論述能力十分精湛,是近年難得一見的科學史佳作。【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