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找回你和神話的連結:耿一偉談《神話的力量》

2020年9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財經界代表性人物大衛.魯賓斯坦(David Rubenstein),他上了美國超人氣的播客節目《提摩西.費里斯》(The Tim Ferriss Show),在節目上介紹了《神話的力量》這本書,而這一集得到近四千人的評價,平均在 4.7 到 5 顆星之間。如果你上網查《神話的力量》,會發現有許多人持續在詢問,如何能夠看到影片版的六集完整內容。2018年,美國公共電視台在播出這個節目30周年後,發行了紀念版套裝 DVD,官網上的評價是5顆星。在坎伯(Joseph Campbell)過世一年後發行的《神話的力量》,不論是影像或是書籍,一直都是他影響力的最大作品,普及率不下於《千面英雄》。這到底是為什麼?

我花了一點時間找到《神話的力量》的部分影片,看完了第一集的完整內容。在對談正式展開之前,莫比爾(Bill Moyes)說了一個小故事,也是本書前言中提到,坎伯在日本參加國際宗教研討會時發生的事——美國學者說:「我不了解你們的意識形態, 我不了解你們的神學。」日本神道教的神職人員搖搖頭回答:「我想我們沒有意識形態。我們沒有神學,我們跳舞。」

如果你閱讀《神話的力量》,你會直接感受到,坎伯沒有意識形態,沒有神學,他只是在這場與莫比爾一同對話的雙人舞中,展示神話如何貫穿他的生命。在對話過程中,坎伯曾多次引用尼采,且讓我在此也引用尼采的另一句話: 「人們必須保持自己內在的渾沌,方能產生一顆跳舞之星。」神話不是神學,神話沒有要給標準答案。你必須冒險讓神話進入你的身體,找回你的內在與神話的連結,才有可能成為一顆跳舞的星星,與宇宙共舞。


美國知名作家、神話學學者喬瑟夫.坎伯(取自喬瑟夫.坎伯官網

▇女神的力量

在《神話的力量》出版前40年,《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1949)作為開拓性的神話學著作, 開啟了坎伯的神話之旅。坎伯一直在探索神話的奧祕,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面向, 是《千面英雄》一書沒有足夠篇幅展露,卻在《神話的力量》成為主要旋律的——是女神的力量。

在《神話的力量》對話過程中,坎伯不斷導正所謂正統宗教中常見對女性的壓抑,試圖回溯女神崇拜是神話起源的關鍵地位。《神話的力量》代表了坎伯對神話解讀的最後立場。即使坎伯生前沒有專門著作在談女性神話,但是坎伯基金會也意識到這個觀點的重要性,於2013年將他談論女性神話的演講與文章編輯成《千面女神:神聖女性的奧祕》(Goddesses: Mysteries of the Feminine Divine)。

由今日來看《神話的力量》,坎伯關於女神的論述,更像是先見之明,能與當下的時代精神相呼應。讓我們從作為當代神話主要傳播媒介的電影來觀察,目前影史票房最高的兩部電影,分別是《阿凡達》與《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如果《星際大戰》是《千面英雄》的主要範例,那麼《阿凡達》更能與《神話的力量》的種種說法相呼應:納美人崇拜大地女神伊娃,伊娃在最後以救兵的姿態,喚醒潘朵拉星球的野生動物來解救將被地球人荼毒的危機。男主角傑克在與駕駛機器人的柯邁斯上校的最後決鬥,則是靠了女納美人奈蒂莉射出關鍵一箭才得以解圍(這是一箭雙鵰,隱喻著神話起源的狩獵文化對科技文明的挫敗,同時是女性力量對男性的戰勝)。


電影《阿凡達》中的女納美人奈蒂莉(取自IMDb © 2007 Twentieth Century Fox)

同樣地,在《復仇者聯盟》最後一集的最後,當這些諸神一般的英雄被打得一敗塗地時,最後出現的救援奇兵,是「驚奇隊長」卡蘿.丹佛斯,當她現身地球上空時,不到幾秒就把敵方軍艦擊潰,扭轉整個戰局。卡蘿.丹佛斯其實在電影一開始就出現,是她解救了漂流在外太空的鋼鐵人,原本他已經要缺氧而死。這個開場的解救行動,讓鋼鐵人可以一路奮鬥到電影結尾,用寶石手套完成打敗薩諾斯的關鍵一舉。換言之,男神的存在與任務的達成,都是女神帶來的贈禮。

時代的確在轉變,相較於30年前,女性角色在具有神話地位的通俗故事之中(因為它們超越了地理與文化,感動了所有人),地位都有大幅提升的趨勢。如果不是因為閱讀《神話的力量》,我根本意識不到這件事。

▇世界主義的視野

《神話的力量》電視節目的片頭,一開始是人類登陸月球的畫面,接著出現從月球看藍色地球的角度。某個程度,這也暗示了坎伯的宗教觀,他不是從某個特定宗教來評斷神話,他是在展現一種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

坎伯於1987年過世的時候,冷戰尚未結束,人類對歷史的想像依舊屬於對抗式。但30年後,透過科技網路與廉價航空,甚至是當下的新冠肺炎,都加速了全球化的互動密度。我們不能樂觀地說,國與國之間的對抗將很快不存在。但在個人的層面,的確已經進入全球化的文化雜食階段,一個人可以早上吃漢堡,下午讀日本小說,晚上看美劇。

坎伯的世界主義,正好可以把這個全球化的消費現象,轉化到精神層面。世界主義源自公元前4世紀的古希臘,代表擁有一種世界公民(citizen of cosmos)的態度,不是只認同自己的城邦,而是從宇宙的角度來看待文化間的共通性。在《神話的力量》這本書中,坎伯示範了對不同宗教的開放態度,帶領讀者從星球的角度來看待這些神話,理解與關懷共享這顆星球的人類,而不是堅持某種地域性的視角。這也為何是片頭會採用月球角度看地球的原因。


(取自Unsplash/NASA

坎伯在《神話的力量》中,展現他從《千面英雄》以來一貫具有女性溫柔的開放立場,帶領我們進行一段穿越《奧義書》、古希臘神話、聖杯傳說、佛教故事到印地安神話的閱讀旅程。坎伯刺激讀者從個人角度去找到這些神話與自己內在的關聯,去聆聽與理解不同文化背後的共通性,學習接受他者。

文明不斷演進,但神話並沒有消失,原因是我們的身體還是4萬多年前那個狩獵民族的身體,而依照坎伯在本書的觀點,狩獵文化的出現與神話起源大有相關。我們的身體渴求著神話,在電影、漫畫與電玩遊戲中尋找著神話英雄,只是在這個時代,神話的真正力量被掩蓋了,有神話卻沒有相應的神聖儀式。坎伯要帶給我們的禮物,是他說的:「神話的意象乃是我們每個人靈性潛能的反映。透過對這些意象的冥想,我們可以把它們的力量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激發出來。」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神話的力量:神話學大師坎伯畢生智慧分享,讓我們重新認識神話、發現自我、探索心靈的真理
The Power of Myth
作者: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 莫比爾(Bill Moyes)
譯者:朱侃如
出版:漫遊者文化 
定價:499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
美國知名作家暨比較神話學的學者。1904年出生於紐約,幼年時期即對神話感興趣。他喜歡閱讀有關美國印地安人文化的書,經常去參觀美國自然史博物館,深深著迷於博物館收藏的原始圖騰。他在哥倫比亞大學求學,主修中世紀文學,拿到碩士學位後便遊學歐洲,繼續在巴黎和慕尼黑的大學從事碩士後研究。

1940-50年代,坎柏協助奈基拉南達(Swami Nikhilananda)翻譯古印度經典《奧義書》,以及印度神祕家拉馬克里希那的《拉馬克里希那福音書》(The Gospel of Sri Ramakrishna)。此外,他也曾編輯德國天才學者吉謨(Henry Zimmer)有關印度藝術、神話、哲學的多本著作。1944年,坎柏與友人羅賓森(Henry Morton Robinson)共同出版解讀喬伊斯的名著《芬尼根守靈記之鑰》(A Skeleton Key to Finnegans Wake)。他的第一本重要著作是1949年出版的《千面英雄》。

坎伯探討人類文化中神話的共性作用,仔細研究了世界各地文學和民間傳說中的神話原型,以人類學、考古學、生物學、文學、哲學、比較宗教學、藝術史及流行文化等領域的知識,融匯成其獨特的神話學見解,並奠定個人在神話學的歷史地位。

莫比爾(Bill Moyes)
美國資深CBS電視新聞記者,1980年代在美國公共電視台(PBS)製作一系列「當代思想大師」紀錄片,引發觀眾熱烈迴響。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耿一偉(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2021-08-23 10:00
東亞書房》山田宗樹新作:向《三體》正面挑戰的宇宙論懸疑小說,及其他藝文短訊

【作家動態】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百年法》、《代體》作者山田宗樹,本月中出版科幻小說新作《在不存在的時間中》(角川春樹事務所),書寫關於生命及世界本源的探問。集結了世界各國上百名學者及研究生、致力於解密宇宙起源及組成的天文數理研究機構,某日出現了一名身分成謎的青年,突兀地闖入年輕學者主持的研討會,寫下長達23塊白板的數學公式後消失無蹤。宛如惡作劇般的神奇狀況,在全世界23個研究機構陸續上演,而這個誰都不曾見過的公式,似乎藏有能顛覆人類宇宙觀的祕密,預示著設計與創造宇宙的「神」存在的可能。求知若渴並希望能碰觸「神的存在」的人類,自那一天起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在不存在的時間中》以奇妙的設定,對「世界若非演化而是由造物者所創,人類將何去何從」提出疑問,被書評家大森望形容為「向《三體》正面挑戰的宇宙論懸疑小說」。

■著有代表作《十二歲》、《明日的餐桌》、《寧靜的日子》的小說家暨兒童文學作家椰月美智子,上個月出版新作《鏡像世界》(角川出版),以男女社會角色反轉的設定挑動讀者心緒。男性負責在家相妻教子、端茶倒水,女性負責在外努力奮鬥、賺錢養家,是《鏡像世界》中理所當然的日常。兼職幼教業的家庭主夫池谷良夫、為照顧醫師妻子及子女盡心盡力的中林進、嫁入妻家後與公公一起經營美容院的澄田隆司,這些人夫們在對現狀心感不平的同時,一邊仍為妻子和孩子每日勞心。然而某天晚上,一名學生上完補習班夜間歸家途中遭遇了襲擊,進而引發各方論戰以及對於男女權的思考。作者椰月提到:「這是我長期觀察及思索社會男女不平等的現狀後,才寫下的故事。希望人們不再抱持性別歧視的世界,終有一天會到來。」

■出版《阿蘭陀西鶴》、《福袋》、《惡玉傳》等作,擅以歷史人物為題材的文學獎作家朝井まかて,上個月底出版新作《白光》(文藝春秋),勾勒日本第一位聖像畫畫家山下里舞的藝術生涯。明治5年,出身茨城縣的山下里舞,為了成為畫家而離開老家笠間。雖然在追尋繪畫一途中不時與周圍的人發生衝突,里舞仍憑藉一身才華進入工部美術學校,並在前往神田駿河台的俄羅斯正教堂參訪時,認識了傳教士聖尼古拉,其後隻身一人遠赴聖彼得堡留學。朝井透過獻身繪畫的女性畫家的人生,反映明治時期傳統與西洋文化的交會、日本與俄羅斯的關係,以及宗教和藝術碰撞的火花。

■以《榮光一途》踏入文壇、其後又出版《謹告犯人》、《檢方的罪人》、《希望之罪》等推理佳作的小說家雫井脩介,上個月底推出小說新作《驅散迷霧》(幻冬舍),描寫扣人心弦的法庭懸疑劇。事件源於一起發生在醫院的點滴致死案。院內4名幼兒的點滴中混入胰島素,導致2人不治身亡,而因殺人嫌疑被逮補的,則是倖存女孩的母親。被告究竟是冷血的無差別殺人犯,還是深愛孩子、為家庭獻身的母親呢?作家生涯邁入第20年的雫井,透過新手律師伊豆原與人權派大律師的法庭硬仗,探問律師信念的意義與真諦。

■著有《三日月夜話》、《雪貓》、《守靈女》,並以人氣系列《貓律師》創下銷售佳績的大山淳子,上個月底出版《貓律師》又一續作:《貓律師與鐵之女》(講談社)。外表平平無奇、智慧卻過於常人的律師百瀬太郎,總是把別人放在前頭,把自己放在最後。百瀨律師的「事件體質」在新作中繼續正常發揮,將他捲入各式各樣的神奇案件。在《貓律師與鐵之女》中,百瀨與有「鐵之女」稱號的議員二代宇野勝子會產生何種互動火花,與未婚妻大福亞子之間又會有什麼進展呢?大山再次透過世間罕見的好好先生百瀨與許多可愛的角色,為讀者帶來充滿溫柔與溫暖的趣味小品。

■曾出版《記憶使者》、《靈感檢定》等暢銷系列作的小說家織守きょうや,上個月底出版最新作品《花束與毒》(文藝春秋),鋪展出充滿圈套與欺瞞的故事。前醫學生真壁,某日突然收到一封叫他「別結婚了」的恐嚇信。真壁雖然感到恐慌,卻因為私人理由而無法追查。希望幫助真壁的木瀨,因而委託中學時代即相識的偵探北見理花進行調查。理花在學生時期,便自稱偵探見習生,接受同學們的各種委託。成為大人後的理花與木瀬,在調查過程中會挖掘出什麼真相呢?


左起:《驅散迷霧》、《貓律師與鐵之女》、《花束與毒》書封

■《咖啡館推理事件簿》系列作者岡崎琢磨,於上個月底推出新作《蝴蝶世界:最後的六日》(双葉社),藉由密室及假想虛擬空間的特殊設定,勾勒充滿青春感的推理故事。名為「蝴蝶世界」的虛擬空間,是長著蝴蝶翅膀的虛擬人形所居住的世界。一直不願登出、拒絕回歸現實的人們,在蝴蝶世界中的「紅招館」日復一日地生活。進到虛擬世界的小秋,因為某個原因希望能長住紅招館,然而這個理應徹底落實「非暴力」原則的空間,卻陸續有死者屍體被發現,現實世界發生的狀況也讓事態更加撲朔迷離。岡崎透過縝密的設定、巧妙的故事架構、層層遞進的謎團,細細勾勒小秋從耽溺於虛擬實境到願意重新接受現實的過程,以及人終究無法脫離現實而活的處境。


(左圖翻攝自Youtube/好書好日channel

【得獎消息】

■第10屆日本歷史時代作家協會獎於本月初公布評選結果,本屆新人獎獲獎作為《妖怪心中》(角川出版),是蟬谷惠實以歌舞伎及妖怪為題材的小說鉅著。作品設定在江戶文政年間,講述曾紅極一時、卻因腳傷而不得不絕望離開舞台的前歌舞伎女形演員魚之助,以及代替他的善良鳥屋經營者藤九郎兩人,在某個事件中尋找鬼的懸疑推理劇。作者蟬谷惠實現為大學職員,過去就讀早稻田大學時曾專攻演劇映像課程,畢業論文即研究化政期歌舞伎。
蟬谷將自身專業融合文學創作,以文壇新人之姿引爆話題的出道作《妖怪心中》,備受評論家大矢博子及作家森見登美彥、木內昇等人盛讚,去年底亦入選老牌雜誌《書的雜誌》推薦的10本2020年最佳圖書評選,本書同為第11屆小説野性時代新人獎得獎作品。
本屆日本歷史時代作家協會文庫新人獎,則由櫻部由美子的《藏姬:重啟神社錢母出借》(角川春樹事務所)獲得殊榮。


《妖怪心中》(左)與《藏姬》書封

【業界新聞】

■日本著名兒童文學家神宮輝夫,本月初因間質性肺炎逝世,享壽89歲。過去任教於青山學院大學及白百合女子大學的神宮,在日本文壇及學術圈享譽盛名。他曾翻譯莫里斯.桑達克(Maurice Sendak)的《野獸國》及亞瑟.蘭塞姆(Arthur Ransome)的作品全集等兒童文學經典,擔任過兒童文學相關獎項的評審,亦曾出版《世界兒童文學導覽》、《兒童文學的主角們》等多部專書著作。

■曾以描述戀童癖者的小說《Grand Final》榮獲芥川獎的日本當代小說家阿部和重,在作家生涯近30年的當口,首度嘗試以新聞連載形式刊載長篇小說《黑室音樂》,完結作品單行本在今年中由毎日新聞出版社發行。《黑室音樂》講述潦倒的電影導演與北國女密使的故事。年近40的主人公横口健二,因違反大麻取締法被起訴,初次執導的作品被冷藏,事業自此一蹶不振,只能依靠派遣工作度日糊口。某天,橫口邂逅了一名來自北朝鮮的「沒有名字的女人」,本應毫無交集的二人,就此成為夥伴,一同追查可能動搖國家的「禁忌事實」。
阿部筆下的小說情節與當前一觸即發的國際情勢密切呼應,因而呈現極具現實感與緊張感的氛圍。阿部認為報紙這種承載當前發生之事的傳播媒介,能讓人逐步看見故事鋪展的軌跡,對小說書寫提供全新的視點與挑戰。他也提到:「如何記錄當下,是生在這個時代的作家應盡的職責,也是野心之所在。」

■2019年以《我是黃,也是白,還帶著一點藍》橫掃八重洲書店大獎、毎日出版文化獎特別獎、日本學校圖書館員大獎等11個獎項的美佳子.布雷迪(Mikako Brady),即將在下個月出版續作暨完結篇《我是黃,也是白,還帶著一點藍2》。此書講述擁有愛爾蘭父親與日本母親的13歲中學生「我」,在宛如社會縮影的前底層中學,與各式各樣的人相處與衝突,並在面臨貧富、階級、種族、性向、自我認同、歸屬感等議題的過程中,與雙親共同煩惱、思索及成長的故事。前作至今累積銷量已超過87萬部,單行本發售時廣受各界名人及出版業者熱烈推薦,第二部亦將由新潮社發行。


作家美佳子.布雷迪即將出版續作暨完結篇《我是黃,也是白,還帶著一點藍2》(右圖翻攝自Youtube/新潮社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330 安置無以名狀感受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九月殘陽

往事記憶三部曲之三
王繼著,南方家園出版,340元
推薦原因: 批   文   樂  
以1970年代中國產業工人的生死場為題,寫下大時代下的人生景況。書中人物圍繞在武漢代表的鋼鐵廠中,高強度的做工,雖迥異於同時期高度發展輕工業的台灣,卻有著同樣的腐臭、慾望、性、國家暴力,甚至還描寫了同性戀情,不讓大歷史敘事(如左翼、共產、國家)定義這些人的生命存在。寫同時期文革、下鄉、流放勞改的作品不少,但此書以非常多的細節,宛如民族誌般重建工人主體,而不是將之視為歷史殘影。【內容簡介

逆旅

一個關於謝雪紅的單人旅行
詹傑著,時報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益  
劇本書常因為少了舞台的立體效果,只留下對白,而使得文字故事的可讀性大打折扣,內蘊亦不易呈現。然而這組環繞謝雪紅其人層疊構築起來的故事,雖然沒有舞台裝置、演員聲響,卻仍然具有小說的質感。至於舞台軌跡,也因著前後收錄的背景和設計說明、製作紀錄,得以重現。由女性的人生幽微處,絲絲綴連不同時代的吐納氣息。【內容簡介

失能旅社

Hostel of Lost Function
Gami著,大辣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樂  
做為作者的第一部圖像小說作品,本書展現了十分出色且獨特的情節構思,一頁頁的圖文都有著獨立的世界觀,合在一起則組成流暢的敘事節奏。失能旅社有如經歷喪親之痛等創傷後的身體,本能的運作著,等待受傷心靈復原。它也可能是每個人都需要的逃避之所、喘息之地,在這裡你不需要強迫快樂、失控正向。也因為帶有這樣的訊息,色調灰暗的視覺卻不讓人感到壓抑沉重,反而帶有一種緩緩的能量。【內容簡介

倒數10分又38秒

10 Minutes 38 Seconds in This Strange World
艾莉芙.夏法克(Elif Shafak)著,謝佩妏譯,新經典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人死之後,有10分38秒可以閃回一生,作者以如此炫幻的場景開篇,鋪陳了一個異色又迷離的伊斯坦堡。文明的薈萃與衝突,性與性別的解放、束縛,涓滴滲入小人物的飽實筋肉之中。流麗的文采也讀來通透,輕易點出各種跨界,彷彿一隻單筒望遠鏡,微伸微縮之間,就解構了你對土耳其的既有想像。【內容簡介

我的日本夢

Mon premier rêve en japonais
卡蜜兒.華耶(Camille Royer)著,韓書妍譯,大辣文化,550元
推薦原因: 樂  
法國人看日本,老是被這個符號帝國震得不知如何是好,寫來寫去,總是有些過,還好作者是法日混血,輕鬆跳過這一關。本書講女孩在兩種文化中成長的心事,有點厭世,有點煩,有點三八,卻特別可愛,《七夜怪談》式的鉛筆畫風尤其加分,完全捕捉到了少女這個物種的詭異性存在。對成長而言,文化是很重要,但其實也沒那麼重要。【內容簡介

錢包裡的世界史

從黃金、白銀到比特幣,貨幣如何改變我們?
世界史の真相は通貨で読み解ける
宮崎正勝(Miyazaki Masakatsu)著,張瑜庭譯,今周刊出版,34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從貨幣第一次出現到數位時代的比特幣,本書不僅涵蓋全球貨幣史與經濟發展,亦可管窺各地文化、物質資源、殖民體制、地緣政治等發展變化。上述議題、區域與時間廣度要以一本書來談,是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但擅長大眾史寫作的作者,不以深度論據為目的,而是將圍繞單一主題的駁雜資訊系統化,有宏觀的歷史亦有冷知識,讀來趣味盎然。【內容簡介

動物們的青春

從動物到人類,醫師與動物行為學家打破物種隔閡,揭開青少年時期的真正意義與祕密
Wildhood: The Epic Journey from Adolescence to Adulthood in Humans and Other Animals
芭芭拉.奈特森-赫洛維茲(Barbara Natterson-Horowitz)、凱瑟琳.鮑爾斯(Kathryn Bowers)著,嚴麗娟譯,臉譜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作者嘗試將「青春期」從動物連續的成長過程中獨立論述,透過4種動物行為的觀察、描述,告訴我們:人類青春期所見的衝動、介意、追求,以及與雙親關係的改變,在這些動物青少年身上也能看到。看著動物的舉止,讀著牠們是如何長成獨立成熟的個體,人類青春期——一個物類成長史的原型也現於眼前。其中,企鵝、海洋蘊藏的清涼感,夏日讀來竟意外有消暑之效。只是,論述的參照結構,特別是心理層面據以析論的研究,多依循人類青春期的各家理論,令人不禁擔憂,會否使得對動物的理解顯得更為人類化?【內容簡介

日本製造,幻想浪潮

動漫、電玩、Hello Kitty、2Channel,超越世代的精緻創新與魔幻魅力
Pure Invention: How Japan’s Pop Culture Conquered the World
麥特.阿爾特(Matt Alt)著,許芳菊譯,聯經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作者是個熱愛日本流行文化,最終移居日本的西方人,他暫時走出關於日本如何成為經濟之虎的諸般政經、外交錯雜的森林,將問題拉回「日本風」這個吸引他的核心上。在這個關鍵詞中,流行文化及其承載的器物不僅是電子、3C產品、人工智能的產業軌跡,更展現休閒娛樂如何形塑出另一種突破體質的人類品種。作者以玩具、動漫、遊戲、偶像這些所謂「幻想傳遞裝置」的故事,重新述說了這段歷史。故事雖然集中在日本人的創意與思維上,但自始至今皆不只關於日本,更與西方的接觸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全書描繪出一幅縱貫數百年,也跨越疆域的全球日本風歷史。【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