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洪愛珠》被食譜形塑 —— 漢聲《中國米食》
作小孩時最喜愛的書,至今還讀。那是一本食譜,也不止一本食譜。
書是《中國米食》,1983年初版,與我同年,這是現在才發現的巧合。
我家裡不讓幼兒看電視。晚上10點以前,家長先哄睡小孩,才打開電視機,節制地看點錄影帶。小學以後,家從單層小公寓,遷入透天厝,為防堵小孩偷看電視,我媽索性把電視機關進臥室,遙控器和地契一起鎖在保險櫃。因此我的童年,老是隔著牆壁聽洋人講話,直到模糊睡去。
少數電視回憶,一是與外婆一起看錄影帶,看日本巨星美空雲雀唱歌。她是外婆最喜愛的歌手,聲音絨厚,卻含著鹽粒,似眼淚風乾而來。二是到隔壁叔公家,看黑白默片喜劇《勞萊與哈台》(Laurel and Hardy),當年讓我看這些的表姨們,究竟想著什麼,我不知道。但如今來看,給小孩看默片,可說是富於詩意的事。

不能看電視,但允許看書。媽媽說,我兒時不怎麼哭鬧,非常投入地吃與睡。若有幾本書看,就原地膠住,久久不移。
這個挺喜歡讀書的兒童,擁有的讀物有限,至今可數。摯愛的《漢聲小百科》、光復書局《科學圖鑑》、《畫說中國歷史》各一套、《世界名著之旅》是塑膠盒內嵌一本精裝繪本,配兩捲錄音帶。此外有一本《辭彙》,和每日《國語日報》。
少即是多。光是這些,就使一個小女生頭也不抬,連《辭彙》也逐字逐頁浸著讀。
媽媽的書更少,僅擁有幾本食譜,還有一套結婚時,舅舅送的精裝世界名著。那套世界名著,是紅色布面圓背精裝,在當時的中產階級家庭,比較接近客廳裝飾,不見什麼人去讀它。套書在電視櫃的玻璃門片內,齊放成一排,與唱片和幾瓶白蘭地一起。但今時來看,贈書作為結婚賀禮,也是長輩人特有的生活餘裕與正經八百。
識字多點,開始讀媽媽的書。先讀電視櫃裡的世界名著,或許翻譯緣故,讀裏頭的西洋人說話,總感覺有隔,除了其中幾本,許多沒往下看。翻找時,發現一批食譜。其中《中國米食》這本,與我很喜歡的《漢聲小百科》一樣,印著「漢聲」兩個字。
《中國米食》是硬殼精裝,全彩印刷。翻開時那份吃驚,至今記得。這和我的兒童讀物太不同了。複雜的多,也精美的多。書裡的文字,生字很少,小孩慢慢讀也能讀懂,像一個脾氣頂好的成年人解釋萬物,聲調清晰,明白,耐性。
多數食譜光是拍菜,逼近地,光鮮亮麗地拍,有漂亮照片,食譜也就成了。《中國米食》不只這樣。為了支持敘事,它下大工夫。
開頭幾頁過場,是連續的極美的照片,有發光的秧苗,田與水牛,金黃稻米,瓦煲白飯。還用了一個跨頁,說明「如何使用本書」。將內容欄列,資訊分層先說明一遍。
食譜中的複雜菜色,會以四到六格插畫,分解動作去說明做法。這當然費事,但很有效。若按圖操作,看上去很唬人的什麼菠蘿炒飯、廣東裹蒸粽、酥炸鍋巴,都能做出來。
好些圖說,也畫成小插圖,將合照中11件年糕,或13碗彩色碗粿,描出線稿,逐項編號。這類手法,在日本老牌生活雜誌裡偶會見到,功能清楚然而形式優美。
這種整合圖片和文字的手藝,我非常晚了才知道,是美術編輯。我且知道這門手藝,不是誰都能做好。今日有些刊物,你看版面多鋪張,納悶標題不知道在哪?
書中穿插的人物照片,也很可看。有的極有神韻,有的動態豐富,似從好的紀錄片截出圖來。截圖是時代的臉,彼時是台灣80年代,各地還有一點鄉氣。三十多年後的今日看來,這張時代的大臉已改。有的是環境沒有了,而人們不只裝扮有異,吃的也不同。
好像講紅龜粿的章節,有張桃園楊梅圓醮的照片,三兩男人著推木製台車前進。台車上,紅龜粿堆成尖塔,有一人高,粗估幾百片粿組成,盛大。別說木製台車現在少見,今天各地廟宇祭祀,糕粿不會製這麼多,消耗不完。若有,每片糕必罩著一層塑膠袋。
又粽子一章的開場,中年婦人坐在門邊包粽子,將粽串綁在門把上,門片與窗框都是木製的。戶外光線穿窗而入,輝亮她的半邊臉和竹葉尖。婦人斂目齊眉,無妝的面目極平坦,不興一絲表演意圖,而使人目光久佇。
如「虱目魚粥」的輔圖。清晨在台南廣安宮前的攤車上。只有幾落碗,油條,一團蒸氣,沒有招貼。成群熟齡男子,穿台灣式白色麻紗涼衫,坐在竹凳上喝粥。我的外公從前也穿這樣的薄衫,現在四處已不容易看見。一代人從前來過,又走遠了。
《中國米食》在設計上,在當時來看已很先鋒。在今日也有精妙處。比如那厲害的封面。用21種世界各地的稻米,手工黏出一個大的明體「米」字,須知80年代的台灣,尚未使用photoshop影像軟體完稿。我現在算是能操作軟體的人,但是若要在一個版面上,合成上千米粒,仍是驚人的活。
全書影像的構圖佈局,配器美感,今日已有一種職業專門去做,叫食物造型師(food stylist)。當年沒有頭銜,但已能看出來,這個選擇碗碟、陳列背景、打光攝影的人,技藝高強。
書裏一幀照片,拍江米蓮藕。影像滿版,背景全墨,打光幾乎穿透糖藕,藕的孔隙,填糯米如螺鈿般反光。糖汁掛在邊上,瑩瑩將墜而未墜。看的我牙根咬緊,嘴裡甜絲絲。可我一直到成人階段,才初嘗試這種江南式的糖藕。或許圖片太深刻,真糖藕入口,竟無無幾百回看那幀圖來的悸動。
我這80年代的小孩,自小書念得不怎麼樣,高中就往職業訓練的路上去,想來。路徑可能老早在那裡。我所嚮往的精良圖片,清楚文字,真實食物和日常生活,它們融合在一本看上去是食譜的書裏。實際它也是好的設計樣本,或片段社會學的圖文紀錄。
《中國米食》的美術編輯和攝影,是令人尊敬的黃永松先生。我長大讀些訪談,才知道那書裡綁粽子的婦女,是黃先生的母親,刷粿葉的,是他父親。又知道編輯團隊為了此書,先去種了一年的田。書中九成食物,都是編輯團隊親手作的。漢聲有費好幾年,深入編出一本刊物的傳統,諸此種種,在今日網路環境,幾乎要成為神話。

小時候不知內情,光是享受著書,也感到不簡單。知情之後,又被那份藝術的教養鼓舞。人被各自的童年形塑。而這本與我同齡的食譜,形塑一部分我。
家裡的《中國米食》,幾年前因裝修打包而散失。在意很久,才在漢聲巷的門市買得簡體版。除硬殼精裝變軟精裝,正字變簡字,圖片編排皆延續舊版,我摸上印刷精美的糖藕和年糕,一塊童年的落磚,才這麼補回來了。●
洪愛珠
資深平面設計、大學講師、業餘從事寫作。寫字以記舊時日,家常吃食與經過之人。曾獲台北文學獎首獎、鍾肇政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入選《九歌一〇八散文選》。
OB短評》#288 燃燒靈魂不滅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焰
加拿大傳奇民謠詩人李歐納.柯恩最後的詩歌與手稿
The Flame: Poems Notebooks Lyrics Drawings
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著,廖偉棠(詩)、 王天寬(歌詞及筆記)譯,商周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柯恩先是詩人,之後才成為創作歌手。貼近心底書寫生命、宗教、階級、人權、愛慾的詩歌才情,是他音樂堅強的後盾,使他的作品得到世人的傳頌。這部圖文集是柯恩生前最後的創作集結,不僅選錄了尚未出版的詩作、晚期專輯的歌詞,更難能可貴的是還包含了個人札記與畫作,特別是大量的自畫像。雖然在詩詞的翻譯部分並未採取更有助讀者理解的中英對照,有些可惜,但本書仍不啻為了解這位20世紀北美重要創作者的材料。【內容簡介➤】
●冰與火之北歐神話
The Norse Myths: A Guide to the Gods and Heroes
卡洛琳.拉靈頓(Carolyne Larrington),管昕玥譯,日出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益
這本分量不厚重的書,介紹了我們比較不熟悉的北歐神話。並非單純神話故事選輯,而是夾敍夾議帶領讀者以神話學、文學分析的角度了解故事的變化、喻意及人物形象。平易輕鬆的筆調,佐以文物圖像中的神話元素,在視覺的加乘作用之下,讓讀者所進入的北歐神話世界更為豐富。也讓我們在北歐家具、社會福利及北歐生活的視點之外,一窺北歐文化的根源。【內容簡介➤】
●思慕的戲院
走讀兩川映畫之景
妍音、跳舞鯨魚著,釀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樂
雙書封設計,橫式行文的左翻書以柳川、綠川為系譜,直式編排的右翻書以戲院起落為軸線,貫穿台中的(殖民)城市地景與文化、消費、情感景觀。除了重構城市、建築、物件等硬體的記憶,兩位作者處在當下時空,經常援引奶奶、母親的故事,連結兩代三代人的記憶與身體經驗。在平淡不刻意經營的文字下,有深切的情感流動。【內容簡介➤】
●抗命女聲
陸潔玲、孫珏主編,新銳文創,320元
推薦原因: 議
這本小書從「性別」的角度重新檢視香港抗爭運動的諸般場景。在充滿現場感的影像引領下,讓我們有機會直視,在(家父長式)國家威權壓迫下如滾雪球般長大的運動中,所存在的各種女性處境。那些新鮮或不新鮮的情節,無論如何都提醒世人:在世界看來飛速向新價值觀推進的同時,舊結構仍如影隨形地糾纏住某些人,不容我們無視。【內容簡介➤】
●烽火重生之歌
柬埔寨30年扶貧記事
楊蔚齡著 ,聯合文學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作者以溫厚的筆調寫下30年來以志工身分行走柬埔寨的見聞。當地政治動盪下離析的社會、脆弱的生命,於作者筆下一一呈現。然而脆弱正與堅強一體共生,百姓與志工的強韌就在艱難的縫隙中顯露。另一方面,作者也寫出她所理解的柬埔寨傳統文化,特別是根植於信仰的生活文化。透過自身經歷,文字與照片,作者為台灣讀者述說了一則又一則,柬埔寨土地上古往今來的故事。【內容簡介➤】
●貂山之越
淡蘭古道自然發現史
吳永華著,農委會林務局,60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樂 益
本書為林務局以宜蘭古道為題出版的第3部自然史,也是宜蘭古道拼圖的最後一塊。透過梳理18、19世紀傳教士、學者、攝影師、警察的行記與採集資料,將200年前行經此道的故事重新展演在我們眼前。作者以其深厚的臺灣自然史功力,多樣展示當年官道上的生態痕跡。在那些雪泥鴻爪中,古道不再只是地圖上的一條線與路線旅程的文字描說。道路的生命力,曾經的行跡、蝶影、林蔭、藍染、茶香,盡在此中復活。【內容簡介➤】
●技術陷阱
從工業革命到AI時代,技術創新下的資本、勞動力與權力
The Technology Trap: Capital, Labor, and Power in the Age of Automation
卡爾.貝內迪克特.弗雷(Carl Benedikt Frey)著,許恬寧譯,八旗文化,63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從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技術就沒有停止發展,伴隨技術發展而產生的爭論:「究竟社會要適應技術,還是技術要配合社會?」也從未停止。本書破題即以「機械會取代人力」這個從未消失的社會焦慮開展討論,但並非停留在孰是孰非的批判。問題不在誰取代誰,而在於勞力與資本的權力結構究竟是透過技術因襲還是重整?
作者認為技術的變革是推動社會經濟變遷的主力,書中特別著重工業革命與電腦革命的關鍵變革——工廠、機械化、自動化及中產階級的起落。除了縝密的梳理,篇章結構也指明了趨勢與變革的重點,以及不同時代對於技術革新態度和看法的迥異。全書的核心或許是在探問「人會幸福嗎?」當人工智慧普及,勞力被大量替代,人會幸福嗎?會更幸福嗎?要怎麼做才能走上幸福之路。【內容簡介➤】
●圖繪日本料理
La Cuisine Japonaise Illustrée
洛兒.琪耶(Laure Kié)著,盧慧心譯,貴志春菜繪,大塊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以「外人」的眼光重構日本料理的旨味,再透過日本繪者的筆觸、色彩、細節重新詮釋日本飲食,為原本不太期待的萬年主題增添了微妙且豐富的層次感。法籍作者的美食哲學不止於吃,更在於動手做,因此書中充滿實用的資訊與知識。日籍插畫家的繪圖非常療癒、柔和且召喚人,即使是常見的食物主題,也運用了日本文化元素與相應的色彩細節,讓飯糰、拉麵等日常飲食也充滿立體感,讓人想一直翻閱。【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