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書房》披頭四保羅.麥卡尼推出童書,粉絲期盼獻聲,及其他童書藝文短訊

【產業跨界】

  • 披頭四成員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在自己的官網宣佈,將於今年9月推出童書作品《Grandude’s Green Submarine》(暫譯:魔法阿公之綠色潛水艇)。這是他第一本童書《Hey Grandude!》的續作。
    「Grandude」是誰呢?原來那是麥卡尼孫子發明的暱稱,可以拆解為grandpa+dude——像兄弟一樣打鬧的祖父。麥卡尼聽到孫子的童言童語之後得到靈感,創作出書中的魔法阿公Grandude。他看到4個孫子心情不好,就會拿出宛如任意門般的神奇指南針,帶孫子們前往風光明媚的度假勝地。但是阿公的魔法經常秀逗,祖孫的冒險旅程小狀況不斷,有待讀者自行瞭解。
    續集《綠色潛水艇》延續了第一集的設定,還多出一位新角色「Nandude」魔法阿嬤。傳奇樂手出書,最讓人期待的當然還是他的獻聲了。當第一集在2019年出版時,麥卡尼親自朗讀有聲書版本,還創作了一首繪本吉他主題曲隨書出版,這次續集如果也比照辦理,肯定會讓書迷和披頭粉同時滿足心願。
     
  • 日本國寶「鳥獸人物戲畫」以生動活潑的線條描繪出猴子、兔子、青蛙等多種動物進行相撲、射箭、鬧事等等逗趣模樣,很難想像這是距今將近800年前的作品。根據考證,鳥獸戲畫圖是多名創作者的跨時代創作,相關作品陸續流轉到京都的高山寺,彙整成現存的甲乙丙丁共4卷作品。然而缺少作品題詞,後人只能看著作品發揮想像力,猜測紙上的動物究竟在變什麼把戲。繪本作品《かえるのごほうび》(暫譯:青蛙的獎勵)從鳥獸戲畫發展而來。詩人木島始從原作擷取局部小圖,發想出故事線,由梶山俊夫重新排版成繪本形式。木島在後記說明,創作此繪本是為了方便讓孩子們欣賞既古老又優美的作品,畢竟每次要看畫都得前往博物館實在不輕鬆。《青蛙的獎勵》一書原是日本兒童雜誌《こどものとも》在1967年的企劃,現在重新發行並且彩色印刷出版。

《かえるのごほうび》內頁(取自amazon

  • 青少年在發育期間特別在意身材,不管自己是什麼體型,幾乎無法避免同儕間出現「肥胖羞辱」(fat-shaming)。在《Starfish》書中,主角Ellie自從5歲生日跳進泳池激起大量水花之後,就開始被同學嘲笑。為了不讓自己受到傷害,她替自己訂下一套「胖女孩規則」:不在泳池激起水花、不在別人面前進食、降低移動速度以免身上的肉晃動⋯⋯Ellie喜歡游泳時的自己,浮力減輕了她的負擔,也可以讓她暫時卸下嚴格的母親再三要求她減肥的壓力。如果Catalina沒有搬來成為Ellie的鄰居,或許她會一直過著遵循胖女孩規則的生活。但是Catalina看見了Ellie的本質並成為她的好友,之後在父親與治療師的幫助下,Ellie解開了束縛自己的胖女孩規則。
    體重的話題說起來往往沉重,不過全書由淺顯易懂的詩作構成,使得Ellie的心聲讀來並不苦澀,讀者可以輕易地走進Ellie的世界看她自嘲,例如她說自己的心中裝著肥胖雷達「肥達」,能偵測到誰會作弄胖子,說胖子的壞話。即便走在人群中干擾多,Ellie心中的肥達依然順暢運作,讓她避開「恐肥症患者」。如此輕快淺白的話語,卻不減震撼力道。這是作者Lisa Fipps的首作。她在前言說道,有些孩子曾經被人家說「你很好看,如果再⋯⋯就好了」,這些用外表貶低自尊的言語,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存在感被縮減,自己好像變「小」了,這個時候請像海星一樣伸展,爭取自己該擁有的空間。
     
  • 美國原住民作家Angeline Boulley構思十年的首作《Firekeeper’s Daughter》一鳴驚人(暫譯:聖火守護者的女兒),揉合懸疑推理小說和原住民社會、文化要素,一推出便吸引娛樂圈關注和文學好評。演員瑞絲薇斯朋和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伉儷等眾多名人推薦,也預定改編為影視作品。書中的主角為原住民族Ojibwe少女Daunis Fontaine,她為了照顧母親,延後進入大學,在家鄉總覺得自己無法融入,隱約感受到生長環境中潛伏著緩慢滋長的危機。直到目擊凶殺案之後,Daunis成為FBI的臥底,調查一種進入部落的新型致命毒品。她結合化學知識和原住民族的草藥智慧抽絲剝繭,愈深入愈了解部落的祕密,她印象中的純樸家園或許再也回不去了,但是為了成為真正的Ojibwe女性,她不能放棄。
    作者Boulley結合原民書寫與驚悚主題,寫作認真考據,她訪問部落中的聖火守護者,也就是她的父親,甚至還去學習如何製作安非他命,以逼真的描寫讓讀者看見部落中族人用藥成癮的問題,直指背後的結構性問題,同時不失閱讀深度和樂趣。

美國原住民作家Angeline Boulley出版首作《Firekeeper's Daughter》(取自BookPage

  • 熱銷奇幻作家莉.巴度格(Leigh Bardugo)推出新作《Rule of Wolves》(暫譯:狼群守則) ,是為《King of Scars Duology》(暫譯:負傷之王兩部曲)的第二冊。不過在介紹此書之前,得先說明巴度格獨有的書中世界「格里沙宇宙」。「格里莎」是一種特殊人種,按照其具有的特殊能力可分為「軀使系、元素系和質化系」三類型,是書中各國極力爭取或迫害的目標。巴度格根據格里沙宇宙的設定,創作出《格里沙三部曲》和《烏鴉六人組》(Six of Crows),Netflix改編為影集《太陽召喚》,由異星入境編劇Eric Heisserer和怪奇物語的製作公司21 Laps攜手製作,將於4月23日開播,消息一出讓讀者影迷期盼不已。
    格里沙系列作不只包含上述兩套作品,面對浩瀚的格里沙宇宙,不知該從哪一本入手的茫然讀者,可參考巴度格網站上的閱讀順序。話說回來,巴度格的新作《狼群守則》承接以上作品的故事線,但不影響直接閱讀的樂趣。《狼》的主角是格里莎三部曲中的拉夫卡國王尼古拉,他遭對手Darkling所傷無法康復,在晚上會不由自主化身為怪獸。在一團混亂中,尼古拉不但要找到解除魔法的方式,也要聯絡其他國家抵抗鄰國斐優達的入侵,同時還得給自己安排婚事生下後嗣,解決自己疑似血統不純所帶來的繼承危機。

【得獎消息】

  • 2021年瑞典林格倫兒童文學獎在3月底公布,由法國作家尚克勞.穆勒法(Jean-Claude Mourlevat)獲得殊榮。評審團認為,「穆勒法別出心裁顛覆了童話故事的傳統,接受苦難發生,見證美麗。時空在他的作品裡凝結。他用夢幻但精準的行文勾勒出愛、渴望、傷害、戰爭的永恆主題。他的作品總是出人意外,以古喻今,用遠古史詩的素材交織出當代現實。」
    穆勒法作品目前在台已出版的有《逆流河》兩冊裝套書,以及詼諧有趣的《羅伯特的三次復仇》。前者充滿詩意的文字淺白流暢,帶出奇妙的設定:傳說中有一條逆流而上的神祕河流,從海洋開始流向山頂,只要喝下源頭的水就會長生不死。《逆流河》分為「托梅克」和「漢娜」兩冊,兩個角色之間的互補互動,以及童稚卻充滿智慧的言語,會讓成人心中溢滿純真時代的鄉愁。

    《羅伯特》一書風格迥異於前者,主角羅伯特小時候曾經被霸凌,長大後為了打小孩以報童年之仇而成為小學老師,沒想到校園已經禁止體罰了,而且頑皮的學生還屢出怪招欺負羅伯特,在他反擊之後就變成師生互相惡搞的詼諧校園故事。


法國作家尚克勞.穆勒法獲瑞典林格倫兒童文學獎(取自林格倫兒童文學獎官網

【訃報】

  • 童書作者貝芙莉.克萊瑞(Beverly Cleary)3月25日於家中過世,享嵩壽104歲。她創作超過半世紀,產量豐富,筆下著名角色有亨利.哈金斯、雷夢拉.昆比、小老鼠Ralph。她曾在百歲生日慶祝活動時,重新發行了三本代表作《亨利.哈金斯》(Henry Huggins)、《雷夢拉八歲》(Ramona Quimby, Age 8)、以及《老鼠與機車》(The Mouse and the Motorcycle)。
    克萊瑞從童年開始展露對閱讀的熱情,大學畢業後成為圖書館員,在工作時發現小讀者和幼時的自己一樣,喜歡閱讀以小朋友為主角的有趣故事。她還曾經被一個孩子問過,有沒有孩子當主角的故事可以看呢?
    克萊瑞在百歲回顧時提到,許多作家替書中的孩子安排上山下海的大冒險,可是孩子想看到的是書中的小主角像他們那樣在家門口玩。所以當克萊瑞第一次坐下來寫書的時候,她想起了那個提問的小男孩,也想起小時候住在附近的玩伴,亨利這個角色因此誕生,出現在首作《亨利.哈金斯》。之後克萊瑞陸續創造出碧翠絲和雷夢拉等活靈活現的角色。雷夢拉系列共有6本,其中《雷夢拉與爸爸》(Ramona and Her Father)、《雷夢拉八歲》獲得紐伯瑞榮譽獎。紐伯瑞金獎作品《親愛的漢修先生》(Dear Mr. Henshaw)則是克萊瑞筆觸較為成熟的作品,書中的主角白櫟不斷寫信給欣賞的作家漢修先生,在通信的來回過程中,白櫟檢視了父母離婚所帶來的影響,以及他對成長的看法。半世紀以來一代代的讀者閱讀克萊瑞的作品,彷彿也像是書中的白櫟,在無人知曉的成長過程中被文學拉了一把。

童書作者貝芙莉.克萊瑞(取自wiki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現場》時光逆行,見證百年林場變革:走讀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暮春的早晨,林務局主辦的「國際步道論壇」除開放民眾報名外,更邀請各國駐台使節參與「漫遊千年魔法森林,體驗百年林業文化主題健行」,讓國際友人及國人認識林務局轄管之自然步道特色。活動由年底即將主辦第4屆亞洲步道大會的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協辦,其中規畫了兩條主題路線,分別為「林業文化」及「最美小徑」。

OB特派員此次隨行「林業文化」路線,從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出發,逆著原木開採的旅程,踏上舊時羅東森林鐵路遺跡至太平山森林遊樂區探訪檜木原始林,為讀者見證蘭陽林業文化百年來的發展及轉變。春日氣息勃發,伴隨晴朗好天氣,在號稱一整年中有超過200天會下雨的宜蘭,意外地在羅東林業文化園區迎接炙熱的日光,園內的竹林車站與廣場耀眼生輝。


竹林車站內的地面仍留有不少鐵軌舊址

迫不及待穿越車站,隨即見到兩輛樸拙細長的舊火車廂放置在兩側,延伸至盡頭的,是保存完整的貯木池與卸木平台。頗具時空意義的火車頭,後方承載了兩段巨大到令人瞠目結舌、肅然起敬的台灣扁柏與台灣紅檜,巍然橫躺於岸邊曬著太陽。

這裡有保存完好的運輸用軌道。漫步過程中,可供環池一圈的貯木池對岸,兩班莒光列車伴隨著優美悅耳的鐵軌共鳴聲行過。遠眺池中的浮木不是扁柏就是紅檜,日夜久浸也不致腐爛,全拜木料本身油脂的保護。近看春日草皮上,多有樹木忙於更新冬葉而落滿地的紅葉。

導覽老師提及,台灣軌道的間距因為日治關係,沿用日本建設留下來的十分車,相較於國際的軌距常常不合,也因此台鐵購買火車時,多向日本購入。

不少遊客或坐或臥,在短巧親切的軌道上攝影留念。深入到園內的森藝館外時,頗富風情的木棧橋與鄰近汩汩不絕的竹林圳,鼓勵著入園的民眾去想像:森藝館在往昔作為工人宿舍時,沿著水源生活的歷史情境,如何萬般迷人。

竹林車站曾是太平山林場的集材點,以此產業中心,輻射出周圍一帶的日式木屋。透過整修建築,保留過往的生活痕跡與文化意義。單單走近那些排排整齊的老房子,就有撲鼻而來的檜木香氣。導覽老師提到,日式建築的大梁柱一定都是用檜木去製作,堅固又防蟲。據說宜蘭一帶過往燒柴,都拿扁柏或檜木的剩料,邊邊角角隨便燒,整個地方絲毫不知奢侈地發香飄香,聽得人又羨慕又忌妒!

光是平地的集採點就已發達繁榮至此,更何況山上飽含一切原始能量的起點。不論隨走踏青或教育、懷舊,單純感受羅東林鐵的背景脈絡,就已豐盛到需要時間好好體驗一番。接下來要直達百年林業源頭的太平山,揭曉深藏其中的神祕,真教人滿心振奮期待萬分。


可供環池一圈的貯木池中,可見不少浮木,引人幽思

▇疊加記憶如二代木的山林召喚:檜木原始林步道

從平地而上,在翠峰景觀道路下車,一路前往太平山莊用午膳。時間雖然已過正午,因為天色清朗,還能欣賞遠方的山麓景色,渾然不覺在周身隱隱環繞的雲霧,會於何時逼近。

眾人依序拾級而上,在堪稱寬敞的中央階梯,徐緩地漫步。走在兩排垂落緋紅透粉的紫葉槭之中,開始感受山景的魅力。

導覽老師說,紫葉槭的葉子約於3月底4月初轉紅,可一路欣賞到9月都沒問題。相較於一般習以為常的秋日賞楓,初次見到紫葉槭的人,多半會著迷並驚豔於紫葉槭優雅、細緻的樹姿與葉形。


中央階梯與兩側的紫葉槭


紫葉槭由綠轉紅的葉貌變化(取自flickr/小佳顏Peilun Hsu

中央階梯靠近盡頭的分岔,左側可體驗「山地運材軌道車」,俗稱「蹦蹦車」的開放式車廂小火車。另一側則是今日的主題路線,先經過祭祀國姓爺的鎮安宮後,隨即進入此行的重頭戲:檜木原始林步道。

還沒走到鎮安宮前,已有人忍不住提問:「樹身上那些長長的綠色鬚鬚是什麼呀?」導覽老師笑答:噢,那是一種地衣。舉目所及,幾乎所有的樹幹、樹枝上,都飄著這樣的深綠色鬚狀物。或許因為這些鬱鬱蒼蒼的附著物,一視同仁地遍布在樹木的周身,遠遠看去,就像一群靜謐的深綠色長者耆老,在雲與光中,因為久久沉思而禪定,一邊無所謂地飛揚著滿身的鬚髮,就此靜靜度過森林中的千年歲月,形成強大的神祕感。


檜木原始林步道區規劃三條都可相通,容易返回起始原點的鎮安宮


引人遐想的鬚狀翠綠色地衣

接近鎮安宮時,傳來略顯突兀的誦唸經文的樂音,然而很快的在不知道是哪一棵樹木前後的轉彎處,那些樂音完全失去存在,像被整座山吸納,快速收進看不見的抽屜中。連自己腳下的步伐都幾近無聲,就算在太平山裡快走或奔跑起來,似乎也只有一瞬的音響,又歸於寧靜。這麼安靜的場域,就是原始林步道神聖感的根源嗎?

導覽老師指點大家觀看許多合抱而緊密粗壯的樹木,最後來到一棵巍巍的大樹身旁,詢問眾人:「你們知道什麼是神木嗎?」全場無聲,沒有一個人答得上來。老師不氣餒,繼續鼓勵我們隨便猜也沒關係,最後有人脫口一說:「爛木頭」,導覽老師立刻開懷大笑說:「沒錯!沒有人想要的樹就是神木,因為是爛木頭,有生病或是蛀蟲,既然是爛木頭又何必費力去砍呢?反正也不會賣到好價錢。結果那些被看作是爛木頭的樹就活很久,最後變成了我們現在眼中的神木,繼續受人敬畏。」

語畢我們接著觀察,除了合抱共生的樹木,或有植物種子掉落在其他樹木的身上後,長成了「二代木」。林道中也隨處可見不少倒木,這些各自凹折或橫斷姿態綺麗的倒木,卻也成為許多地衣持續造景攀附、鋪爬美化的水綠色軟墊,彷彿揉合掉生命消逝的驚駭,增添了一種提供循環的開闊思考。

導覽老師逗趣說,這樣的地方適合冥想,不適合胡思亂想,只好趕緊跟上腳步,把多餘的解讀留待往後沉澱再反芻。其實遠遠近近地走著,也是有人獨自脫隊一會兒又跟上,客觀來看,同行的每一個人進入如此深高的山林後,產生了各自的時空感,顯然需要以適合自己的時間和速度,才能在這個環境中安適地自處。


地面錯落有致的圓石鋪排在樹木間,充滿濃濃的邀請之感

就像林中生長速度緩慢的扁柏或檜木,究竟需要多少時間,才能長出足夠使人環抱的粗度呢?導覽老師說,至少要500年起跳。

我們一邊沉默,緊跟著勤奮地大量拍攝,所有人都藉由相機鏡頭,拼命捕捉得以重回這裡的記憶種子,忙碌抓取每一個可以召喚自己回到檜木林道中的影像細節。直到雲霧重重包圍視野,要下山的時候,已經看不見最初上來的地方了。

彷彿被太平山召喚前來,朝拜結束後,仙境的入口處旋即隱沒,只剩回到人間的下山路。相機裡的影像如苗芽般種在心底,長出來的時候,一定是再次召喚我們回到太平山的檜木林道間。回程的我,且如此深信!


行走在步道間,逐漸不知年月,或被突如其來雲霧所包圍環繞

▇我們與步道的距離:2021自然步道國際交流論壇

  • 時間:2021年4/30(五)09:00-17:30
  • 地點: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2F國際會議廳(台北市杭州南路1段2號2樓)
  • 詳情:研討會專頁網站
  • 報名網址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4-16 18:00
話題》從步道到綠道,邊走邊讀一段山海圳

文/徐銘謙、林宛柔、陶俊成(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行走與故事只有一步之遙,而每條步徑都在訴說故事。」

——Robert Macfarlane,《故道:以足為度的旅程》

山海圳國家綠道的前身是2007年台江在地社群為巡護水環境而推動的「台南山海圳綠道」。這條原本由嘉南大圳上溯至烏山頭水庫,總長約45公里的人行道與自行車道,如今已發展為全長177公里的國家綠道。

溯源風土的山海圳國家綠道,不論是由海到山,或由山到海,行者都可以搭配多元運具,結合步行、單車、遊船等方式,從南台灣發展的起點台江內海地區,沿著嘉南大圳,行經烏山頭水庫、曾文水庫,走訪特富野、達邦兩大鄒族部落,最後抵達玉山。

在空間尺度上,這條綠道在地方行政上跨越了2個縣市(臺南市、嘉義縣),穿越了3個國家風景區(雲嘉南、西拉雅、阿里山)、2個國家公園(臺江、玉山)、2個林區(嘉義林管處及臺大實驗林)、2座水庫(烏山頭、曾文),以及4大河川(鹽水溪、曾文溪、高屏溪及濁水溪)流域。

在自然環境上,山海圳也包含了5種氣候帶林相、4種水域的自然生態圈。在人文環境上則穿越鄒族、西拉雅、臺江三大文化生活圈,形成具有代表台灣地方生活、文化意象的國家級綠道。

我們將這條跨越多部族,也橫越台灣發展400年「溯源風土的文化路徑」,依據主題分為內海之路、大圳之路、原鄉之路與聖山之路,接下來,就讓我們依序為大家介紹各主題的精采路段,以及可搭配深度旅遊的推薦書目。

【山海圳.​內海之路】

四面環海的台灣島,自有記憶以來便張開雙臂,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與冒險者。這座富饒之島是南島語族長久居住的地方,在17世紀也見證了荷蘭人與鄭成功的政權遞嬗。而這一切的起點「鹿耳門」,便位在現今台南安南區,古稱「台江」的地區。昔日這裡是一片內海,如今魚塭縱橫,既是賞鳥的好去處,也是台江國家公園的所在地。這條山海圳的起點,就在台灣海峽與鹽水溪的交會處。

推薦健行路線MSTW 02 朝皇宮→保安宮岔
路線長度:約5公里(約步行1小時)

在即將入夏的4、5月,少了春日料峭也無夏日酷暑,最適合在鹽水溪沿岸的單車綠道騎行,享受迎面而來的微風,也欣賞沿途的菩提與小葉欖仁樹。

 

📗 走走讀讀:

《台江內海及其庄社:大洪水裡的小地方記憶》,吳茂成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

百年來的滄海桑田,昔日的潟湖淤積為海埔地,過去那段磅礡的海洋歷史,彷彿也隨著泥沙而沉寂為寥寥幾行歷史敘述。不過隨著吳茂成老師返鄉,挖掘並倡議台江文化,這段記憶又鮮明了起來。
2002年,出身台江海尾寮的吳茂成老師結合在地社群推動愛鄉護水的公民運動,並串聯起全長45公里的「山海圳綠道」。這段路除了奠定「內海之路」的基礎,也成為推動山海圳國家綠道建置的重要力量。
從書名《台江內海及其庄社:大洪水裡的小地方記憶》便可看出,吳茂成老師多年倡議與文史工作經驗,都匯聚在書中。他希望藉由爬梳台江地區的歷史,帶領讀者以小見大,一窺台灣發展的風起雲湧。字裡行間洋溢的熱情,不但讓人更能遙想百年前先人的足跡,也能深刻體會老師對腳下這塊土地的關懷與愛護。

《福爾摩沙三族記》,陳耀昌著,遠流出版

《台江內海及其庄社》嘗試還原台江被湮沒的歷史,而陳耀昌醫師的歷史小說《福爾摩沙三族記》則召喚那些曾在這塊土地上活動的人們。由西拉雅族、荷蘭人與漢人這「三族」來往交織而成的鮮活圖畫,為歷史課本的簡略敘述和英雄式記事填入血肉。小說以荷蘭新教牧師之女、台灣平埔族西拉雅女子以及鄭成功的漳州下屬為軸線,鋪寫不同背景的人們如何在這座島嶼上相遇,時代的發展又如何牽動彼此的命運。
此外,作者也發揮醫者的專業,以豐富的歷史考證與精神分析,對鄭成功這位歷史人物有深刻的描寫和揣摩。在「國姓爺」、「民族英雄」等標籤之外的鄭成功是什麼模樣呢?有興趣的讀者趕快找來看吧!

【山海圳.​大圳之路】

以臺南市善化區茄拔天后宮為始,沿著嘉南大圳南幹線而行,經過曾文溪、渡仔頭與官田溪三大渡槽橋抵達烏山頭水庫,續行於引水隧道上方的天然土徑翻越烏山嶺,最後抵達全臺最大的曾文水庫。「大圳之路」是水利工程的精華段,更是串接「山」與「海」重要通道。

百年之前,在八田與一的設計監造下,利用天然地理條件與人工設施,建置綿延有如蛛網般長達1萬6000公里的嘉南大圳,以及當時規模為東亞之冠、貯水量達15,000萬公噸的烏山頭水庫。15萬公頃的嘉南平原至此從一塊飽受洪水、旱災以及鹽害之苦的不毛之地,轉身成為台灣米倉,肥沃的翠綠良田餵養世代居民。

推薦健行路線:MSTW10 烏山嶺西口→市道174
路線長度:約3.9公里(約步行1小時又10分鐘)

位於烏山嶺之西的西口小瑞士,綠草如茵優美的景緻,是台南長年頗具盛名的露營地。日治時期八田與一規劃了一條穿越烏山嶺山腹的引水道,自東口引曾文溪至西口,溪水由圓形的洞口中快速旋轉而下後,再由「急圳口」噴出,形成高達數丈的「天井漩渦」奇觀,仿若是造訪異世界的入口。

 

📗 走走讀讀

《米鄉地圖:南瀛米食文化》,謝玲玉著,蔚藍文化出版

「面對全球糧食危機,我們應該好好吃飯、吃好飯,遵古外,更創造米食新文化。」
1930年5月15日嘉南大圳舉行通水典禮,圳水漫入廣闊平原,嘉南平原躍升成「台灣米倉」。在大圳圳水與農民汗水的交織下,南瀛農業發展出多元豐富的米食產品與文化。漫步於臺南後壁菁寮老街,行走在佳里中山市場,油蔥粿、肉粽、米苔目、粄條、麻糬、蘿蔔糕……等,在木造的店舖散發濃郁的古早味,也在各家各戶的灶腳冒著熱騰騰蒸氣。無數的技藝與記憶於良田市街中流轉,型塑當代美食與時尚的流行文化。

《溪說臺南:曾文溪的地景與人文》,林世堅攝影、楊宏裕撰文,蔚藍文化出版

曾文溪是嘉南平原重要的母親之河,為了探究曾文溪的地景與人文,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邀請同樣出身師大地理系的楊宏裕及林世堅兩位老師進行田調研究,出版《溪說臺南:曾文溪的地景與人文》專書。
這本書是兼具自然與人文的「臺南學」系列新作,書中收錄近600張地景照片與圖表,並提供線上資訊補充包,帶領讀者遍覽曾文溪流域71個形形色色地景。內容從開出第一列運材車阿里山2萬坪,到擁有完整氏族制度鄒族特富野及達邦部落;從枯水期才會裸露出來、有「地獄谷」之稱的大地谷,到「早坂犀牛」出土左鎮化石園區;從具獨特「蜈蚣陣」的西港仔刈香,到堪比西班牙朝聖之路的山海圳國家級綠道。

【山海圳.​原鄉之路】

山海圳的原鄉之路行經鄒族南三村(茶山、新美與山美)及特富野、達邦兩大社,途中里美避難步道、巨石坂步道與特富野古道都各具特色,除了漫步其中欣賞美景,不妨事前也在行囊中塞入幾本讀物,更能別具隻眼,欣賞鄒族的人文風光。

推薦健行路線:MSTW 26 特富野古道
路線長度:約6.4公里(特富野→自忠:約步行3小時40分鐘;自忠→特富野:約步行2小時30分鐘)

原為鄒人獵徑的特富野古道,日據時期為了開採阿里山區的紅檜與扁柏,沿著這條路徑修築舊水山線鐵道。伐木於1971年結束後,鐵軌和木橋都保留了下來,現已發展為著名的健行步道。沿途氣溫舒適,時有雲霧繚繞,氣氛迷人。

 

📗 走走讀讀:

《拉拉庫斯回憶:我的父親高一生與那段歲月》,高英傑著,玉山社出版

在達邦部落漫步時,很難不注意到這座阿里山二二八紀念碑。這座海拔最高的紀念碑,靜靜地矗立在原阿里山鄉公所周邊,輕聲訴說著高一生與湯守仁等鄒族菁英,在白色恐怖期間受難的往事。
時任鄉長的高一生,在二二八事發後,率領族人下山協助穩定治安,數年後卻被羅織貪汙等罪名,無法再回到家鄉杜鵑山下(鄒名拉拉庫斯Lalakusu),於1952年在台北被處決。這本由高一生二子高英傑所著的《拉拉庫斯回憶:我的父親高一生與那段歲月》並不是一本控訴之書,而是希望藉由書寫追念生命中消失的父親,也補足鄒族歷史中那段空白的歲月。

《鄒的植物書》,高德生口述,種籽設計繪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出版

在都市化與現代化的浪潮下,當我們走進山林,環顧周遭的植物時,體會到的是植物與我的二分。不論能識別多少種類的名稱,或指認它們多少功能,他們都不再是我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不過在鄒人的傳統文化中,舉凡祭祀、狩獵、建材等,日常作息都與植物密不可分,因此如果想深入認識鄒族文化,這樣一本結合自然與人文的《鄒的植物書》不可或缺。
這本獨樹一格的「圖鑑」,是由熟稔原民文化的劉烱錫教授,與特富野部落的長老高德生進行田野調查後,經種籽設計編寫與繪製,在知識上與美學上都令人愛不釋手,難怪剛出版就迅速售罄。

【山海圳.​聖山之路】

3,952公尺,是台灣最高峰與海平面的垂直距離,是鄒族與布農族的聖山,也是博物學家冀望攀登的冒險之地。今日健行者回到登玉山的起點「新高口」,沿著昔日森鐵東埔線,現今臺18號公路前行,穿越隧道與松針小徑抵達鹿林山莊;續行玉山林道至塔塔加鞍部,最終登上台灣百岳之首,於山之巔峰眺望群峰峻秀壯麗,雲海洶湧翻騰之驚人美景。

推薦健行路線:MSTW30 鹿林山莊→玉山登山口
路線長度:約6.21公里(約步行2小時20分鐘)

麟趾山步道長約1公里,步道沿著稜線蜿蜒在高山草原,沿途可欣賞高山植物,亦會經過提供野生動物水源的黑水塘,漫步至海拔2,854公尺高的麟趾山頂。麟趾山步道全線視野幅員遼闊,遠眺可見連綿聳立的翠綠山巒稜線;登上海拔高2,854公尺的麟趾山,玉山群峰與阿里山山脈在晴朗的蔚藍天空下更顯耀眼。

 

📗 走走讀讀:

《山、雲與蕃人:台灣高山紀行》,鹿野忠雄著,玉山社出版

「我原本是嚮往台灣原始的山、享受遠離人煙之樂的人,所以才跋涉山地到這個深山內。進入深山以後,立即被群山在我面前昭示的美與崇高迷住了,好像著了魔似的繼續我的高山之旅。」
為了採集熱帶昆蟲而專程到台灣就讀高等學校,卻一頭栽進台灣高山世界的日本博物學家鹿野忠雄,有別於當時大隊人馬的政經探險,他時常是獨身一人,或和三兩原住民相互伴隨,深入幾無人煙的危險山域。鹿野忠雄所描繪的山景涵蓋了豐富的地質學、生物學、人類學知識,譯者楊南郡為台灣著名的登山家與古道探勘學家,他和鹿野一樣,不侷限於既定的登山路線,而是廣泛地跋涉台灣的高山與溪谷。透過兩人的山林篇章,讀者得以飽覽台灣群山,感受他們對於高山森林,以及生長其中的鳥蟲魚獸、植物、和原住民族的深厚情感。

《玉山魂》,霍斯陸曼.伐伐(Husluman Vava)著,印刻出版

本書藉由一名布農族少年的成長之路,闡述布農族獵人的驕傲、對上天賜與食糧的感恩之心、以及與天地山野共榮共生的文化,生動地描繪出傳統布農族原住民與山林共存的部落生活。
清晨的山嵐、山頭上的太陽、歡騰的鳥鳴、風中的小米田、孩童與母親之間的唱和以及獵人的血……點點滴滴,一字一句,布農族人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喜悅,以及孕育自大地、強悍而溫柔的生命力,躍然紙上;看似迷信的神話與禁忌,其實都是對自然的理解與尊重。

《玉山點滴:29年守山人的北峰歲月》,李臺軍著,推文社出版

玉山氣象站作為東亞第一高峰最高的氣象站,自1943年10月1日設立迄今已快70年。1980年,在玉山氣象站還叫做「測候所」的年代,時年30歲的李臺軍自願請調至玉山觀測所,每隔50天就要上山觀測天候一個月,30年來從未間斷,矢志成為終生觀雲的人。本書16篇散文,紀載在偏遠高山地區氣象人員的工作甘苦,平實的文字娓娓道來玉山氣象站人文歷史的研究與保存,以及高山地區雲海的精采變化。

***

自4月「我們與步道的距離」國際步道論壇,至11月亞洲步道大會「齊聚,夢想之路」,千里步道協會推動的「步道年」已熱鬧展開。期許天光漸朗,疫情早日過去,每一位在疫情期間竭力照顧自己與他者而挺過來的人們能夠齊聚步道,在步伐的起落間,重新建立與他人、自我以及自然的連結,甚至貢獻一己療癒修復的能量,成為地球支持系統的一部分,構築綿長永續的長距離步道,感知生之喜悅。

▇我們與步道的距離:2021自然步道國際交流論壇

  • 時間:2021年4/30(五)09:00-17:30
  • 地點: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2F國際會議廳(台北市杭州南路1段2號2樓)
  • 詳情:研討會專頁網站
  • 報名網址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