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風景走過我:路跑台北,塔悠路、水路(遺跡)等文史所見

▉先民的髮夾彎是我的跑道

去年底,落腳台北市的松山區。初來乍到,好奇松山名字由來。附近有象山、虎山,沒有一座山叫松山。地名何來?之前文史工作的訓練,可以猜到這地名與日本人有關。日本時代之前呢?

剛來的第二天,就跑台北馬拉松(全馬組:42.195公里)。主要路線邏輯如下:北市府廣場出發,仁愛路直直往西,幾乎繞一圈舊時台北城,中山路直直往北,接下來在基隆河兩岸繞,最後回原點。我對一條路印象深刻:「塔悠路」。路名有點特別,沒有忠孝節義,不是中國地名。這兩個中文字放在一起很妙。「塔悠路」又大又直,且跑到這裡大概是37公里左右,全馬最容易撞牆的里程數,大腦裡的痛苦指數儀表板快破表,對這段體感印象深刻。

賽後查路名的由來。這條路原來是基隆河截彎取直後,陸地填出來才開的路。是基隆河岸,唯一筆直南北向的長路。它原本要叫「新撫遠街」,經熱心人士爭取,才用「塔悠」當路名。以前在這生活的平埔族名,用漢字寫是「塔塔悠社」。這是台北市唯二用平埔族命名的路(另一條是「凱達格蘭大道」)。塔塔悠的意思,有一說是少女頭上的髮飾,也有人說是項鍊,都在形容原來蜿蜒曲繞的河道之美。


出嫁的平埔族原住民女子,頭戴美麗的「塔塔悠」(圖片來源,國中社會課本第一冊,南一書局)

楊慎絢醫師的《廢河遺誌》提到:「也不知道這裡以前叫『塔塔攸』,意思就是項鍊。我們這一輩,腦裡還有點印象,以前站在北邊的那座金面山,遠遠看下來,河流是彎曲的ㄩ字型」老蒲伸手在胸前畫個半弧形,說:「就像是大地配掛的項鍊;太陽出來,河面曬滿亮晶晶的翠玉;但是河道填土拉直之後,項鍊已經不見了⋯⋯」

我每週都會在基隆河岸跑步,主要範圍就是以前的塔塔悠社。有時候看到路邊草叢竄出的螃蟹穿越自行車道,邊跑邊想著,他們的祖先,應該是塔塔悠社日常的食物吧。

▉時間在水溝中

在城市中日常跑步,不想停等紅燈,發展出沿著水路(岸)跑的習慣。就算在熟悉的空間,換成6分速(時速約10公里),也會看到不同的風景(速度影響角度)。到一個不熟悉的地方,比起馬路,水路可以快速看到這地區的時間感(歷史演變)。為何馬路不是棋盤狀?為何某地區的土地公廟密度高?該老街當年因何繁華?這些答案,通常放慢速度,沿著水路走,答案隱約會浮現。

有些馬路(的路型)其實就是水路(遺跡)。松山區彎曲的路,像:松隆路(日本時代的松隆大排)、林口街、虎林街。虎林街細長蜿蜒,從象山腳到基隆河。以前是水圳道,也曾是輕便車軌道,將象山群挖到的煤炭,運到河邊,再走水路運到他方。

中坡北路與南路,後山埤連到基隆河的舊水路。雖然這些路線要等紅燈,但有時穿越傳統市場(虎林街)、夜市美食(林口街)的人潮,另有樂趣。沿著水路,到後山埤附近東新陂,現衛福大樓旁,有一棟修復的古蹟:松山療養所所長宿舍。松山療養所是日本時代收治肺病患的專門醫所,1947年鍾理和曾在此治療肺病,3年住院期間,構思小說《笠山農場》。


歷史建築「松山療養所所長宿舍」舊時為鍾理和構思小說《笠山農場》的場所(取自台北市文化局

關於舊水路,舒國治的《水城台北》,勾勒老台北人記憶中的水路。這一年我則經常翻閱謝海盟的《舒蘭河上》。這本書以前讀不下去,不過當自己用跑步、走路,穿梭水岸與馬路,對於這本用一步一腳印觀察記錄,深度考究比對舊水路的書,很是敬佩。獨自一人耐住孤寂與枯燥做這件事,有過於常人的熱情隱藏在心底。


婦女於台北淡水河岸旁洗衣,攝影:楊基炘(取自台灣回憶探險團

▉路在腳下

沿著基隆河,往上游,我曾跑到七堵。往下游,最美好的路線就是「環島」──社子島。

我還想繼續這樣聊下去,光基隆河就講不完。你我生活周遭的水路,甚至小地方更是。3年前開始跑步,起先為解決失眠問題。跑了幾個月,就發現跑步的美好之處(不是減肥,跑步其實不太有減肥效果)。現在用手指滑手機,就可以看到全世界,但只是眼睛看到風景照片,身體原地不動。當跑步距離變長後,會發現生活中的各種情緒,問題不在他人,不在外面,是因為自己原地不動。即便人去旅行,即使出國,還是原地不動(慣習)。身體移動,跑遠了,會發現原先自以為的觀點,現象全貌未必如此,還可以用很多不同的速度、角度、距離去看。


(取自Unsplash/Oktay Yildiz

以前無法想像自己有一天會跟馬拉松有什麼瓜葛。3年前剛開始一趟跑3公里,當跑步距離逐漸增加,到10公里那天,才知道大腦常騙自己(自欺欺人),腦袋「認為」做不到的事,其實身體未必做不到。當身體做到了,反饋也會強化心裡所形塑的那個我。

即便到今天,每趟跑步前,我還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跑完。跟生活一樣,充滿未知。用身體把未知變成已知,經常做這樣的練習,對未知就不會經常抱持莫名的恐懼。每次抵達終點那一刻,就會摸到一個連自己都無法想像的自己。

跑步跟閱讀非常相似,邁開腳步,打開書本,這趟旅程,都想要遇見更好的自己。書裡的時空,跑步的風景,將穿過我,成為我的一部分。我與過去的人們連結著,我閱讀著土地,當下眼下腳下,一步一步,左右踏步,路一公尺一公尺開展著。從過去連接到未來。

只需要調整呼吸,勇敢呼吸。跟著書頁呼吸,跟著風景呼吸。

(本文出自《閱讀的島》vol. 10:讀力運動,原篇名〈風景走過我〉,預定11月初發行)


《閱讀的島》│第44屆金鼎獎人文藝術類優良出版品推薦刊物│
運動和寫作都是一種心智鍛鍊。如果我們把熱愛運動的作家排成一排,不知道可以繞地球幾圈?本期〈讀力運動〉我們試圖把書籍的類型拉得更廣,此外我們邀稿的作者,也都希望他們不只是運動迷和球評,而是親身經歷這項運動,透過身體深入運動的靈魂。

本期精彩內容:

  • 作家運動員│連明偉、栗光、張以昕、林育德
  • 運讀販子│謝一麟、尹顯玲、龔心怡、林虹汝、鄭書婷、蘇淮、蔡文力、本多繁之
  • 文自秀談半世紀前的奧運紙本風情
  • 新書店注目:苗栗竹南.起點書房/南投埔里.貿易風書旅/屏東市.七木人文空間書房/臺東蘭嶼.在海一方

收藏《閱讀的島》:友善書業社員書店三民網路書店誠品網路書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中小學讀物選介》幫自己做一本書與找到內心的家:製本師周武翰和作家劉軒的閱讀課

▇與書變成好友的製本課:手工書職人周武翰

本次負責3場校園活動「做書去!來當一日手工書職人」的手工書職人周武翰,首先帶來幾本類型截然不同的書籍,並用細膩的觀察方式,不疾不徐地引導孩子們認識一本書,再讓小朋友各自表達喜歡的書種及對閱讀的見解。例如有小朋友特別喜歡勵志或療癒的書,原因是「讀起來就像捏軟軟一樣,非常紓壓。」

接著周武翰將書本發給各個小組,說明今年中小學生讀物選介共選出8大類、947本的書,對孩子來說,這麼多書想要全部看完是不可能的任務,該如何選擇,才能精準挑到自己喜歡的書?答案就藏在細節裡。

他帶著小朋友一步步探索剛剛發給他們的書,請同學們一起研究一本書包含了哪些構造,例如書封、折口、版權頁,這些構造提供讀者什麼信息、又分別負責哪些任務等等。

觀察書:不同部分,扮演不同功能

「如果我想看這本書,我決定從哪個部分開始看起呢?」小朋友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周武翰請同學們先找出目錄頁,並且研究一下它的邏輯,再思考自己的答案。

有小朋友認為《當我們住在一起》的分類邏輯是屋內與屋外生物,他思考過後,特別想從屋內篇開始看起,「因為家裡有不認識的生物跟我們住在一起,實在太奇妙了,尤其屋裡面怎麼會有浣熊呢?我想不通啊!」

也有小朋友拿到的是以月分來畫分的《自然老師沒教的事》,大部分同學想從1月看起,這樣就可以循序看完一整年,但有的同學是想從當前的月分開始看起,「因為這樣就可以順便找看看最近戶外有沒有書裡介紹的這些動植物。」

Soac的台灣菜》的分類有肉、蛋、蔬菜、海鮮,還有主食(飯麵餃)、小菜及湯。有小朋友說:「我可能會從蛋開始看起,也許我可以學著做看看。」還有小朋友說:「我會從湯類開始看,因為我最喜歡喝湯。」

周武翰發下去的每本書,都被同學們熱鬧地討論了一番。過程中,小朋友心中「與書邂逅」的SOP也逐漸清晰。這時周武翰做了一點小結論,告訴同學們:你可以從書的8大類中去尋找自己喜歡的種類,例如自然科普、人文社科,或是文學、漫畫等等。

接下來,拿起一本書,從外觀的許許多多細節中,去接收這本書想告訴你的種種信息;然後打開它的目錄,發現它的邏輯;最後是只要你喜歡,想從目錄指引你的任何一點開始讀起,都隨你高興────與書交朋友就是這麼愉快又簡單。


「做書去!來當一日手工書職人」在台東市新生國中


「做書去!來當一日手工書職人」在台北市敦化國小

手作書:剪裁出一本自己的書

結束了「認識書」的這回合,馬上進入「手作書」的階段。本次周武翰帶領小朋友製作的是一本20頁、11×11公分、騎馬釘的平裝書,書中還附有口袋,可以放置自己喜歡的小小收藏,也設計了綁帶,可以好好固定與保護這本小書。

周武翰還說,一本書要左翻右翻、上翻下翻都行,端看它的封面來決定。他還跟同學們分享一個小常識:目前全世界絕大多數是橫式左翻書,只有少數國家(例如台灣、日本)因為文字是直式書寫,所以還有右翻書。「原來台灣書很特別!」這點讓小朋友們格外覺得值得珍惜。

事先預備的工具包發下去,每個小組都獲得作為書頁的各種色紙、避免膠水沾黏的保護紙、避免傷及桌面的瓦楞紙板、綁帶、口紅膠、剪刀、尺、釘書機、鑽子等,做書的全套工具及材料都備齊了。

過程中,台北市敦化國小有位手指纏了厚厚繃帶的小朋友,十分努力地完成了她的小書,還博得同學們「你做的比很多人都還要好!」的讚揚。也有小朋友完成後,深深吐了一口氣說:「我不知道什麼是『打結』,也從來沒打過結,可是我居然可以做出一本書!」

周武翰說,這次活動的目的,除了讓同學體驗做書的樂趣,還想讓同學知道,一本實體書的出版,其實是集合了許多生產者不同的專業才能完成,「例如世上有一群人,他們的工作就像今天同學手邊做的書一樣,是以裝訂為業,他們是『製本師』。」

世上有很多不同職業的人,同學在上課的時候,他們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做些什麼呢?本次的活動,就是想藉由這個機會,讓同學們在學校裡,也能學習認識身邊熟悉的許多事物背後,自己可能還不怎麼熟悉的這個世界。


「做書去!來當一日手工書職人」在嘉義市北興國中


嘉義市北興國中同學推薦閱讀的留言板

▇跟自我和他人好好相處的自在課:作家劉軒

本次赴高雄文學館與讀者見面的作家劉軒,一出場就元氣十足,且一如既往的幽默風趣。他說,入選人文社科類十大必讀之星讓他感到非常榮幸,但也十分驚訝,因為明明書的副標是「成熟大人該有的33個心理習慣」,卻獲得中小學選介。不過,如果《能自處,也能跟別人好好相處》這本書能對已經是半個大人的國高中生有所幫助,他會感覺很欣慰。

至於還在唸小學的孩子,他則推薦自己另一本今年7月剛出版的新書《成為更好的自己:未來少年的18堂心理必修課》,內容有關記憶、專注力、交友、親情等,適合年齡9-14歲,希望能陪伴小朋友一起成長。

外向者,學習品味獨處的甜美/內向者,練習享受熱鬧的繽紛

關於自處以及與他人相處,聽起來似乎是兩種相反的狀態,但劉軒表示,事實上兩者有共通點,那就是無論獨處或相處,我們都「嚮往自在」。

「大部分的人都搞錯了,以為內向就是不擅常社交,殊不知有些外向者有嚴重的社交焦慮,只是透過很多訓練及經驗累積,所以看不出他的不自在。」其實內/外向是一個人的天生氣質,有實驗證明人一出生就受腦部處理刺激的系統RAS(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所影響,高敏感度的嬰兒可能長大就是個內向者。

也就是說,內/外向者基本上大腦的構造就已經不同,看世界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外向行動派、內向憑感覺。不過現在的網路社會正在混淆我們的內/外向,所謂的互動不再需要實體,社群平台也將社交的距離及方式打破,把內/外向者搞得更迷糊。

劉軒說,社會大多覺得,我們應該當一個外向的人,勇於表現、爭取機會、能見度高、懂建立社交關係。但研究發現,很多大企業高階主管是內向者,因為他們懂得抽離思考,常內省如何做會更好,雖然不喜歡社交,但擅長觀察,對人與人相處的敏感度更高。他說:「你的天生氣質,是老天爺發的牌,有顯著差異但無分好壞,就請你好好善用它。」

自處時的體態,可能影響你的心情/社交時的體態,可能影響你的友情

劉軒還提到一個心理學名詞叫「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亦即肢體是大腦延伸的一部分,我們不只靠大腦思考,我們還會用身體思考。例如有個吊橋實驗,因受試者在吊橋上比平時更緊張,瞳孔放大、腎上腺素增加、心跳加快、血壓上升,生理反應通知大腦,誤導受試者產生錯誤歸因現象,以為自己對實驗中特定異性有怦然心動的感覺。

當一個人找不到生理反應的原因時,大腦就會自己出發去尋找原因。還有一些有趣的實驗,例如評價一個人時若手上剛好拿著冰咖啡,因為溫度涼涼毛毛的,會比拿熱咖啡時更容易感覺「對方怪怪的」。填問卷時,紙張背後使用的板夾如果越重,因為份量的具體感受,就會讓人覺得題目越重要。還有牙齒咬筆或筷子15分鐘再看漫畫,會覺得漫畫更好笑,因為你在看漫畫之前就已經啟動所有笑的肌肉。

劉軒說:「人是因為快樂才跳舞?還是因為跳舞所以快樂?我很喜歡Tony Robbins的一句話:Emotion is created by Motion!行為決定你的心情。所以,當你面對艱難狀況時,可以擺一個high power pose,雙手插腰、兩腳與肩同寬,深吸一口氣,再吐氣。如果肩頸很緊,就把肩膀再往後伸展一點。」像氣場很強的媽媽或棒球教練一樣。

他說,這是哈佛商學院一位學者在2010年所做的實驗。研究顯示,只要維持這個姿勢10分鐘,就足以使人睪固酮增加20%、壓力賀爾蒙降低25%、風險承受度增加33%。這位學者曾在TED演講,希望那些在職場上覺得自己欠缺力量的女性,可以擺出自己的high power pose,通知大腦「I’m Powerful!」喬好自己的體態,大腦就會越相信這個狀態,別人也會回饋你的自信,多次正向循環下來,就可以把自己放到你想要的結果裡,再讓大腦跟上來。

找到內心的家 以欣賞取代期待

劉軒有次應邀參加一場催眠活動,結果有一幕他不曾想起的畫面從腦海出現,那是他12歲時,躺到鋼琴底下忙裡偷閒,很安適的感覺。隨後畫面又跳到他8歲的家,陽光透過窗子照進來,他像小貓一樣窩在太陽下看書,感覺無比幸福美好。

他說:「我們每個人都跟童年有小小微不足道的滿足與美好的情感連結,它一直存在我們心裡,當我們需要它時,就會去尋找它,我們可以倒帶去找回童年的美好回憶,然後再將它設計成現在內心的家,好好自處。」

尤其當下這個時節,我們面臨秋冬可能進入第二波疫情的流行,加上美國總統大選,新聞常常讓人焦慮,不知該期待什麼,又非常希望有些事情可以期待,萬一預期的未來感覺更糟,就會落入習得無助的狀態,焦慮憂鬱。

劉軒表示,其實人的需求並不複雜,套用馬斯洛的金字塔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生理需求、安全感、歸屬感、被肯定、自我實現等等,但很多人往往誤解了需求與期待的差別。「尤其是進入負面期待的狀態,造成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讓先入為主的想法影響行為,導致負面的結果真的發生了。」

劉軒向現場的與會者解釋,當面臨這樣的事情發生時,不妨試著「以欣賞取代期待」,也許對世界的看法會開始改觀。想學會欣賞,最簡單的方法是感恩,劉軒並邀請現場的朋友:「過去我曾發起『100天感恩日記』,每天把對人事物的感謝記錄下來。2020年就要結束,大家可以跟我一起來,用感恩日記為2020年倒數,也希望每個人都學會和自己自處,同時能與別人好好相處。」

▇第42次中小學讀物選介 vs. 獨立書店與圖書館


台北市閱樂書店的第42次中小學讀物選介特陳 


台東市晃晃書店的第42次中小學讀物選介特陳 


高雄市李科永紀念圖書館的第42次中小學讀物選介書展


嘉義市洪雅書房的第42次中小學讀物選介特陳 

▇第42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完整書單與推廣活動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10-27 19:49
書評》替自己客製一首情歌:讀馬翊航《山地話/珊蒂化》

敘述自身是回應「我是誰」、承諾「我可以是誰」,重新錨定自我在記憶與現世的位置。

——馬翊航,《山地話/珊蒂化》

在相近的時間點,我應邀撰寫了兩篇《山地話/珊蒂化》的閱讀經驗。在發表於《聯合文學》的〈身世的流域〉文章中,提及《山地話/珊蒂化》是一部「流動」的作品:個人的組成之複雜,多重身分、光譜與認同組構而成的立體,單是「多元」二字已經很難完全說明,有時多元反而落入被分類的pattern中,一樣是被奪取聲音的客體,充其量也只是多了幾種圖樣樣板,因此真正的多元其實該是「多多元」(張亦絢語)。

作為散文作品,我特別喜歡《山地話/珊蒂化》的這份流動特質,一切的否定與搖擺不定以至令讀者出乎意料、必須歉然撕下在他人身上貼著的標籤,也只是這部作品取回了聲音,唱出多元以外的特殊音色。這樣的流動性質有其個人即政治的意義,呈現了動態的認同過程,然而我更傾向將這本書看作是個體化的書寫、自我整合後的展現。

▉從《漢聲小百科》到《男同性戀電影》

書中的〈如果我是鳳飛飛,哥哥你一定會要我〉一文,將「如果」定義為「想要我是,偏偏我不是」這種現實與真實的落差——現實中的我不是真正完整的我,真正的我期待愛情幻夢,認同是紅一點系的戰鬪美少女,卻為了在現實中面向他人而戴起了面具,被排拒的事物便悄然在陰影處盎然發展。寫作這件事繞過生活所戴的面具,讓置於陰影處的潛台詞顯影,實現了種種「如果」。

《山地話/珊蒂化》常常寫到這類因為外界與自我產生的衝突與實現,儘管在作者的詩意筆觸下都處理得細軟非常,卻還是讀得出那似乎於外觀無損、內裡卻處處撞傷的痕跡。如〈敦化南路到敦化南路〉裡《漢聲小百科》建構起的想像的群體知識圖樣,與瓊林書局裡那被翻到如鬆弛內褲頭的《男同性戀電影》;〈娘娘槍〉裡呼口號時的心口不一;〈醉快樂〉裡參加官方的臺東縣歌唱比賽獲得首獎沒為父親帶來什麼榮耀,與在漢陽北路拚歌拚酒致使返家後被父親叮囑的場景(還有醉歸人如他睡倒黑板樹根被警察哥哥扶起來時的撥髮嫣然一笑);〈未成年〉中,22歲時因為某種羞恥感而臨時拒絕參加父親替卑南族的他報名的阿美族成年禮。羞恥感的來源也許不是與其他參加者的年齡落差,也不是阿美或卑南的族群分別,而是成為「男子的部分」讓他感到尷尬。

我特別在意〈未成年〉寫到的兩場成年禮:從第一場被報名的成年禮臨陣脫逃,是既不想否認內心的性別認同,也不願意戴上面具符合群體期待。然而十餘年後的第二場成年禮發生在詩歌節後與師長共餐,意外承接了Pakalungay的工作。不像當初糾結於性別,此時的他是為了完成此服務的任務,努力替長輩添菜斟酒,細聽臀鈴聲響變化,儀式在此處亦完成了長幼尊卑的階層性質。

從順應他人藏起自我,到既不願順應他人也不願顯露自我,到後來可以從他人與自我之中調和,尤其在凝視父親如他者,到某些時候希望自己也有「父親的身體」,這長時間的轉變藉由寫作紀錄,呈現的是一個可供參照的歷程。

▉通向家族與記憶的路徑

自我與家人的關係,常是散文作品會處理到的主題,因為人人能寫。每個年代幾乎都有幾篇家庭書寫的代表作,主題看似相同,卻反映了在時代變遷裡家庭內部關係與互動的變化。另一方面,相對於男性中心的家族史,其他的作品是如何以各自的位置發聲。

《山地話/珊蒂化》不傾向寫大論述,而是在身體與自傳的家族建構中,將流動情感、瑣細記憶拼成自我的歷史版圖:幼時小學裡白天只是銅像,而夜裡變成指揮動物塑像的蔣公;家中陸續替孩子準備的「清潔」知識如《十萬個為什麼》、《中國童話故事》之外,更誘惑人的卻是與母親去家庭理髮廳時見到的八卦雜誌和封面女星胴體。

我們或許更能從書中對於父親與兩位母親的書寫之中,觀察出截然不同的氣味。父親在作者的筆下比較像是一個被觀望的他者,彼此間的情感較為淡然,有時以傳統的、承接歷史的形象出現,也有勞動的、經濟來源的形象出現。看似傳統的父親形象,也有沐浴後的音樂時間,聽冠軍舞曲I Wanna Dance with Somebody,亦然有著比想像更溫柔包容的時刻。

〈野馬塵埃〉裡描述了一個工作形象多變的父親,曾是糖廠員工,又是(渡假村裡的)大漠領主,有時卻又像是背影如謎團般的股市操盤手。在〈做農,以及做農夫的孩子〉裡寫到父親開始務農後,特意送飯並拍攝父親在田地裡勞動的情形「像是要補償什麼」。補償什麼呢?該然是明明關係深厚的父子之間,對彼此生命經歷的疏遠感。熟稔眾多文學作品中的水田,卻要花半天時間在父親的田裡平衡身軀。文中以「會有一條小小的田中路」的反問做結,精巧顯現兩人之間澄澈可愛的情感歸向。

相對於父親,與母親之間的路徑卻是強烈又蜿蜒漫長的。〈龍過脈〉寫到父母離婚後,母親與作者有著空間上難以抵達的距離,開車經過冗長的龍過脈路段後見上一面,無語凝噎的離別傷感背後牽扯的是血肉生養的情感,繫連彼此如同綁住後足的小金龜子。在〈更年〉之中,父親像是個局外人,而作者在生母與繼母之間成為連結,不僅在兩人之間傳遞物品與自己,也繼承了雙方的情緒,先後進入更年期的浮亂,便被敏感的作者接收到了,兒子彷彿成為兩位母親唯一的情緒出口。

然而如前述,書中觀察得到家庭關係的變化,在當前這注重個人領域、人我界線的時代,面對父母家人的情緒和行為時,更懂得如何將彼此的課題分離。但即便是理智地劃清界線,卻也無損書寫裡的家人之間的深情。〈攤開時節〉描述自己到生母經營的檳榔攤,母親的自責和對孩子的款待都得讓他敷衍帶過,「分離一點才不苦」。〈更年〉裡得知孩子性向,作者心裡對母親有無法實現母子想望的歉意卻也不會為此道歉,因為「一切並沒有錯」。家人各有各的浮亂,有各自的一塊田地。有情而不濫的書寫是作者的凝望,也是涉入,涉入深軟綿密的田土中,但能平衡身軀,不致陷入。

▉在愛裡甘願討皮痛

人在愛裡藉著定位他人而定位自己,藉著各種扮演定義自己的樣貌,自己是被看的客體也觀看著自己的主體,一次次試探自己還可以是什麼。在〈裝病〉裡描述知道心會感冒後,因而為愛裝病接近愛,「眼淚像湯,把自己煮開,熟麵一樣從白彈到軟糊,攤在房中的一片濕毯,皺摺處藏著還沒寫的信,包裝又包裝的小刀與禮物」,執著讓人有戲;〈完膚〉裡把不被愛歸結到胎記,害怕缺陷在戀人眼裡如羅蘭.巴特所說的疵點:發現對方的美好形象傾刻間遭到了破壞乃至完全走了樣。不滿自我,於是醫美雷射討皮痛,讓不被愛的原因消失,看起來更有資格被愛。

渴求愛的試探未必全然都是幼稚或白費心機的,更是一次次逼視自己極限的過程,看清楚自己真正的樣子。成為盛裝他人與水的容器,或者「等待小火將我熨平」,才能感受一塊安靜的皮膚,是最好的皮膚。

▉先看見圖畫後看見海

讀《山地話/珊蒂化》時,不會僅僅看到書中描繪生活各種事物,以及其背後盛裝的細膩感受,作品裡動用的書籍影音作品內容也相當多(譬如山地情歌客製化)。能隨手抽取的閱讀與知識量足以讓這些作品「皆為我註腳」,在歌唱、拚酒之外,清晰可見一個文字/文學工作者的形象。

然而,書中並不單純「引述」作品,而是從已然讀過的作品裡去與親身經歷作為對照。有些呈現作品記述與自身感受的落差,有些則遙相呼應(如《阿莉芙》描繪的性別議題);也有呈現「先看見海的圖畫後看見海」的第二輪體驗(先讀到後見到的胡德夫),有更多是在第二輪體驗中,看見那些作品建構的圖樣在長大過程中不停崩壞。同樣是讀《漢聲小百科》、漢聲版《中國童話故事》長大的孩子,我恐怕就對敦化南路樹盾下旗袍女人牽小孩的安詳生活沒有太多的疑惑,也對其中莫那魯道和吳鳳的故事深信不疑(應該說「不知道哪裡不對勁」)。


電影《阿莉芙》(取自Yahoo!電影

《山地話/珊蒂化》將生長過程中的圖樣一一辨認,哪些是被建構的?哪些是真實的?身分、族群、性別,多重的組合,這些落實在他人的描述裡只是標籤,唯有自己在書寫描述的過程中,將每一則標籤反覆檢視,有些是我,有些不是,取下再重貼成自己的飾品,變成自己的皮膚。

這是一本替自己客製化的情歌歌單,動聽,豐沛,在留白處,每個人都可以填上自己的名字,有頭有臉地說自己的故事。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山地話╱珊蒂化​
作者:馬翊航
出版:九歌文化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馬翊航
1982年生,臺東卑南族人,池上成長,父親來自Kasavakan建和部落。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曾任《幼獅文藝》主編。著有詩集《細軟》,合著有《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10-27 10: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