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yum yum的文學百味!「走讀臺灣」秋冬迎春活動特搜
■作家與作品,思想萌芽成長的文學春天
在什麼事都可能發生的2020年,回顧被稱為「最壞時代,也是最好時代」的1920,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共振與反思呢?位於彰化的賴和文教基金會以「反骨精神──追尋文協年代」為題,將帶領大家認識百年前波瀾壯闊的新文化運動,並走讀中部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地點,領略文學家、醫生、社會運動者等多重身分的賴和文學及其風骨。

還記得〈壓不扁的玫瑰〉的抵抗精神嗎?參加楊逵文教協會舉辦的「楊逵文學與社運、思想產房地景走讀」,從此他將不再只是你從課本上認識的老作家。除了10-11月由楊逵孫女楊翠領銜多達8場(含親子共讀)的讀書會之外,明年春天也會在6個特別的日子(如228、4/7鄭南榕紀念日等),於臺中舉辦6場特別的走讀,探討楊逵的生命史、文學成就、社會關懷與社會運動。其中兩場英文導覽乃專為外國學生設計,也歡迎推薦給異國友人參加。

「再唱一段思~想~起~」悠揚的民歌、膾炙人口的〈月琴〉,許多人的少年時光都伴有作家李潼寫下的文學與歌詞。現思文化創藝帶來的「走讀臺灣-李潼的宜蘭書寫」,自11月起將以涵蓋全宜蘭12鄉鎮市的文學旅行地圖形式,舉辦「太平山情事」、「少年陳穎川的望天丘奇幻旅程」、「蘭陽的歷史與風土」三大主題走讀。從踏查作品中的宜蘭文化與土地故事,領會李潼的少年小說想帶給我們的意義。

打造屬於臺中地方文學的「小說歷史之旅」,後驛冊店自明年3月起,以作家楊双子的小說切入,舉辦「走入歷史小說視野的臺中」。文學路徑包括有:《花開時節》摩登時代的臺中州立圖書館與城市生活、《花開少女華麗島》綠意盎然的「小京都」綠川、漫畫〈地上的天國〉裡的女子高中生活與遊憩地點,還有女革命家謝雪紅留下的生活軌跡。在臺中舊城區這座「活的城市博物館」中,認識從日據時代存續至今的文化遺產與文學場景。
同樣是地方文學,晃晃二手書店「漫讀臺東接地氣好書爽 一起回家:書影歸鄉路」,明年3-6月的活動計有:聽創辦「獵人學校」的作家撒可努說書、一起種樹;到土坂部落小米學堂,認識排灣族植物哲學;跟著導演林正盛踏查志羅億山與馬武窟溪,煮「杜崙」、手做阿美野菜飯糰;走讀綠島文學,認識《狀元地》裡的兩塊梯田;和畫家孫傳莉一起到布農海端部落寫生、包布農族小米粽「阿粨」;還有超過30個攤位、4場詩歌講座的臺東鐵花村閱讀市集。

■自然文史,陸海空應有盡有的文學春天
青鳥文化公司的「大稻埕——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碼頭」,不但開出超豪華走讀書單,還邀請二十多位文化人,辦理12場講座、8場走讀行程,用整個4月的假期探訪大稻埕與淡水兩岸。無論是日場「船の相談室」或晚場「船上電影院」,活動上半都將由在地文史達人與店家導覽,拜訪大稻埕老街坊;下半場則與導演共同欣賞相關影片,或與作家相談人生故事,一起在大稻埕碼頭及淡水碼頭之間,乘船兜遊基隆河與淡水河域。

桃園南崁小書店鎖定親子,明年1-3月分別推出陸海空及生態、宗教等5條路線,預計辦理10場「手心裡的小書店-親子走讀北桃源計劃」。海線有臺灣唯一紅磚和石頭建成的百年白沙岬燈塔、臺版撒哈拉之稱的草漯沙丘;陸線則一訪活化後的桃林鐵路景觀廊道、自行車道休閒步道;空線為桃園機場,將邀請機長或空姐解說飛機內部、參觀停機坪;自然生態線將健行羊稠坑森林步道;宗教線包含長老教會、五福宮、天主教聖心堂。

無獨有偶,桃園市牛角藝文協會明年1-4月也將推出6條共計12場的走讀路線:「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園獨立書店之走讀桃花源整合計畫」,包括桃園老城區、龜山樂活生態線、主婦聯盟中壢站、平鎮水路歷史探尋、中壢60年代懷舊之旅、霄裡埤塘鐵馬行等,藉由地景與生活型態,了解桃園墾拓與發展的歷史。

煠、封、餾、藏、搵,料理手法你看懂幾種?破解「新竹是美食沙漠」的傳言,鴻梅文創志業以陳淑華的著作《灶邊煮語:臺灣閩客料理的對話》為本,主辦「走讀雙城,閩客煮語——從莊下走灶跤」,活動將騎單車沿著城市與農村邊緣小旅行,吃Hakka煮語便當、在稻田裡爆米香;還要逛新竹舊城,窺探昔日南北貨、中藥材的食材貿易,在閩南煮語餐桌品嘗小吃、學方言、手作竹塹粽。另有「產地辦桌」活動,跟著總鋪師進廚房。

你知道什麼是「吊腳樓」嗎?它又跟本省、外省有何關係?臺中聖心關懷協會明年1-8月每月推出一場「綠川、柳川上消失的戶籍」活動,將帶你從河川溯源,追尋早期移民在臺中打拚的故事。藉由建國市場的前世今生、綠川和柳川的美麗與哀愁,以及吊腳樓舊居民訴說的往事,回到那段戰後的貧困生活,感受移民不服輸的精神如何雙手打拼新人生。

位於臺南市東山區的吉貝耍,擁有全臺最完整的西拉雅文化,因此臺灣平埔原住民族文化學會選擇在此辦理「走進吉貝耍,閱讀西拉雅」,推出包含親子場共10場的部落走讀。活動包括:大公廨祭場認識吉貝耍夜祭儀式、藉由說菜認識西拉雅飲食文化、部落學堂享用部落風味餐、喝木棉花茶,以及手提袋絹印、捻繩串珠或十字繡等DIY體驗。透過豐富的原住民文化,重新認識臺灣這片土地的族群故事。

蔚藍體驗工作室(雨都漫步)與你預約明年8月周末,策畫「我祭得你-走讀基隆疫憶」,8場基隆中元祭的深度走讀。活動將從普渡、超拔、中元相關祭祀科儀,輔以歷史資料、社會學、疫病史等,認識民俗裡的鬼厲與人神,反映出民間信仰中死後世界的宇宙觀。

■社會議題及其他,為了明天會更好的文學春天
101所在的臺北市蛋黃區形象光鮮亮麗,一般人很難想像它也包含著工殤紀念碑、臺灣第一家精神養護所、兩百多座白色恐怖下的荒塚,以及名為招待所的三張犁不義遺址等地景。臺北市諸野永續生活協進會「地下101—人權在地化共讀暨踏查計畫」,將以生命教育的角度,帶領6條「白色恐怖受難者」及「當代勞動人權」路徑,與民眾一起探索臺北東區的地下故事。

由月讀書咖人文工作室、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暖泥人文教育工作室聯合舉辦的「跟著神靈去旅行-新竹親子走讀」,為新竹資深教育工作者首度攜手大串連,將從兒童的視角出發,以10條路線帶領孩子透過王船、義民爺、觀音嬤、伯公、三山國王等等神話傳說,親近在地歷史文化,進而思考轉型正義、性別平等、戰爭裡的人權議題、族群認同、國族認同、環境保護等議題,增強孩子們的人文素養。
海湧工作室「我是海洋琉學生」,為兩天一夜的小琉球走讀行程,跳脫大啖海鮮、逐浪踏沙的方式,從海龜開始親身實踐體驗。不只是認識海龜,還安排實際的科學調查工作坊;不只是吃海鮮,還從餐桌上的海洋文化進而理解我們的飲食對於海洋資源的影響;不只是討論海洋遭遇的問題,更身體力行清理海洋垃圾污染。透過走讀中的各式親海活動,來喚醒我們對海洋的責任,發現海洋與我們的連結。

時報文化將於明年1-5月的每個週休假期,舉辦多達42場的「來出版社玩初版」活動,帶你走遍萬華區出版印刷相關路線,包括最古老的地圖出版社、特色二手書屋、文學描繪的場景、文人雅士聚集的場所等,最後在時報文化書店中體驗鉛字排版與活版印刷的樂趣。此外,另有每月一場的「老師傅現身說法」,由40年經驗的印刷師傅親自示範鉛版上機、組版、印製等傳統工法。鍾愛紙本書的讀者切莫錯過了。
新手書店規劃「在看不見的城市,過沒有的生活」,以「草地文學讀書會」為名,走讀美術館、草悟道、市民廣場,並於廣大的都會綠地中野餐,品味消費生活以外的文化生活。(詳細活動內容將於明年登場)●

■2020年走讀臺灣 藝文活動平台
看更多精彩活動細節或登錄報名,請至2020走讀臺灣官方網站。
■2020年走讀臺灣 主題推薦書單
【作家與作品,思想萌芽成長的文學春天】
- 賴和文教基金會:反骨精神──追尋文協年代
《賴和全集 小說卷》、《賴和全集 新詩散文卷》 - 楊逵文教協會:楊逵文學與社運、思想產房地景走讀
《自由背包客:臺灣民主景點小旅行》、《鵝媽媽出嫁》 - 現思文化:走讀臺灣-李潼的宜蘭書寫
《太平山情事》、《野溪之歌》 - 後驛冊店:走入歷史小說視野的台中
《花開時節》、《花開少女華麗島》 - 晃晃二手書店:漫讀臺東接地氣好書爽「一起回家:書影歸鄉路」
《山豬.飛鼠.撒可努》、《走風的人》
【自然文史,陸海空應有盡有的文學春天】
- 青鳥文化:大稻埕——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碼頭
《百年不退流行的臺北文青生活案內帖》、《日本皇族的臺灣行旅:蓬萊仙島菊花香》 - 南崁小書店:手心裡的小書店-親子走讀北桃源計劃
《走讀桃花源》、《神風機場》 - 桃園市牛角藝文協會: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園獨立書店之走讀桃花源整合計畫
《台灣建築地圖》、《媽!我要住眷村》 - 鴻梅文創志業:走讀雙城,閩客煮語——從莊下走灶跤
《灶邊煮語:臺灣閩客料理的對話》、《風城味兒》 - 台中市聖心關懷協會:綠川、柳川上消失的戶籍
《臺中夢的苦難與輝煌-吊腳樓》、《臺中老市場的印記:建國市場的過去與現在》 - 台灣平埔原住民族文化學會:走進吉貝耍,閱讀西拉雅
《阿立祖信仰研究》、《臺南基督教信仰研究》 - 蔚藍體驗工作室(雨都漫步):我祭得你-走讀基隆疫憶
《基隆中元祭:史實、記憶與傳說》、《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臺灣的厲鬼信仰》
【社會議題及其他,為了明天會更好的文學春天】
- 諸野永續生活協進會:地下101-人權在地化共讀暨踏查計畫
《陪媽媽兜風》、《計劃城事: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 - 月讀書咖/光合人文/暖泥人文:跟著神靈去旅行-新竹親子走讀計畫
《懶得教,這麼辦:培養獨立自主的全自動孩子,百善惜為先的教育筆記》、《臺灣矽谷尋根:日治時期臺灣高科技產業史話》 - 海湧工作室:我是海洋琉學生
《海洋臺灣:大蘭國土紀實》、《跟著海龜教授尋找綠蠵龜》 - 時報文化出版:來出版社玩初版
《老師傅的排版桌:臺灣活字排版實作工具圖解紀錄》 、《典藏艋舺歲月》 - 新手書店:在看不見的城市,過沒有的生活
《文創與城市:論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與城市文創觀光》、《老產業玩出新文創》
書評》誰值得被寫故事?讀彼得.漢德克《夢外之悲》
「你因為不安開始到處詢問/人要如何生活/如何讓彼此與自己不可或缺」
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的世界是冷調與灰綠的。如同高緯度的冷杉密林。又或者,是那部耗時3年、以拍攝困難著稱,且一再被鏡頭中人喝斥指正的紀錄片,有一個這樣的名字:《我在森林,晚一點到》,割裂於世界的延宕與距離。
熟悉漢德克的讀者,不難在那種灰綠色中辨識出那條再無它路可供折返的林中小徑。它冷漠、嚴厲,彷彿冬日森林盡處洞開的深淵(並且伴隨一種蒼老式的恐懼)。這使他極容易被歸納為歐洲現代主義光譜裡的一個座標。90分鐘的紀錄片裡,除了談論女兒,他少數展露愉悅神色的,是以小刀剝切著那些自森林裡帶回的白色蘑菇。他不只一次在訪談或著作裡,重述這個奇異且難解的愛好:「聽,這聲音多麼美。」
蘑菇帶來音節。如同他曾難以捨棄的機械打字機。指尖與鍵盤敲打的聲響,以其某種物質性的叩擲,確立了「虛構」的開始。而關於「虛構」,漢德克在同部影片裡,曾為它下過一個這樣的註腳:「……有極大能力,極大輪廓或極大的根本性結構,或是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更大結構,如此你會想製造某些補償……去創造敘事的平衡。那就是文學。」誠哉斯言。
在這個意義上,或許能夠較為同情地理解,為何最逼臨漢德克自身生命經驗的《夢外之悲》,會自始至終皆保持著一種介於於私密個人事件與公共集體記憶之間的緊張感。
這部以母親自殺作為素材的小書,是漢德克極少數取材自個人經驗的作品。漢德克顯然想降低(甚至弱化)這個事件的戲劇性(這是他唯一一部「不是虛構」的作品)。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夢外之悲》與漢德克念茲在茲的虛構無關。恰恰相反地,正是因為它的某種紀實性,使它相當弔詭地辯證出了一種對「虛構」本身的思辨──漢德克對此書的介入是散文式的,保持一種警醒的「虛構」的自覺;作者相當自省地讓筆端處於一種自我折返的敘事位置,這使這部看似具哀悼形式的作品,削弱了敘事者虛構權力的優位,進而將「虛構」作為一種母題,重新「餽贈」予「母親」。
換句話說,《夢外之悲》所談論的那種「虛構」,不是生發於敘述者,而是紀實性地,以一種類近方法論的形式,紀錄了一個被敘述者的自我虛構。
那是一種什麼樣的、來自母親所「自我虛構」的形貌呢?漢德克寫成長於二戰期間、疊合著諸種階級身分之邊緣的母親。她曾一度發起念書的念頭(漢德克:為了「回歸自我」),卻終究在時代裡被吞沒;她未婚懷有第一任情人的孩子,而後嫁給了另一個男人;她的丈夫酗酒,家暴。就如同那個時代那一階級的一個「沒有面目」的人:卑賤的個體。匱缺的自我,使她後來嘗試在德國的集體狂歡政治中尋找一種折返的自我。
這是來自母親(以及其同代人──)對自身生命所遂行的最大虛構──而後這個「虛構」所吹撐出來的夢破滅了;根據漢德克的說法,那以後的他的母親──「時常講起這些」;「她渴望講述,但常講到一半就因厭惡與悲憐而顫抖起來」;「她曾經;她變成;她一無所成。」
挫敗的「虛構」。缺乏話語描繪出的「自己的形貌」。那是虛構之夢幻滅後,不得不走向自殺之路的母親的碎片。漢德克寫母親的死,如此理所當然,像在談論同代裡面目模糊的任一陌生人。對漢德克而言,正是其一代人的階級與歷史視域,造就了母親後半生這種渴望講述、卻又頻頻斷裂的慾望與挫折,終而必須連同她的自殺事件,都一起成為一則失敗的虛構故事──缺乏意義,無有開展向度的可能:「想像才剛要成形,卻突然發覺──再也沒有東西可以想像。接著它會墜落,就像一個卡通人物,發覺自己一直來都在空中行走著那樣。」
夢裡的悲傷尚擁有虛構的快樂,一旦虛構的夢醒,人只能如同被褫奪了穿戴的衣物般地,佇立於夢外,如此貧弱、羞恥、缺乏想像力。誰值得被寫故事?誰又真能為自己書寫/虛構故事?1972年,以此書作為一種懸置的問號/驅力,行經母親,走向一代人一張張模糊難辨的臉孔,漢德克終究踏上了他的虛構之路,開啟了他作為小說家的人生。也許,正是這樣一部悲哀而充滿缺角的自白書寫,作為寫作的驅力之一,那或許即是他對母親之死真正的悼念方法:用別人的故事,搭架一座更大的結構,來補足母親自畫像的缺口。●
Wunschloses Ungluck
作者: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
譯者:彤雅立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出生於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劇作家。1961年曾於格拉茨大學攻讀法律,1965年退學。24歲即發表著名劇本《冒犯觀眾》,引起廣大迴響。他是當代德語文學重量級的作家之一,曾於1973年獲畢希納文學獎,2009年獲卡夫卡文學獎,2014年獲國際易卜生獎,被譽為「活著的經典」。作品風格以實驗性的語言著稱。
作品產量眾多,小說有《夢外之悲》、《守門員的焦慮》、《左撇子女人》、《在漆黑的夜晚,我離開了我安靜的房子》及《水果賊》(暫譯)等,其中多部曾改編成電影,如《守門員的焦慮》為與文‧溫德斯合作改編;《左撇子女人》則由漢德克本人執導,並獲坎城影展最佳影片提名。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