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一場文化的乾坤大挪移:評莎拉.華特絲《指匠情挑》

英國作家莎拉.華特絲(Sarah Waters)是當今少數發掘女同志主題的文學作者。在「維多利亞三部曲」,包括《輕舔絲絨》(Tipping the Velvet)、《華麗的邪惡》(Affinity)及《指匠情挑》(Fingersmith)中,她以通俗小說的趣味,帶領讀者進入19世紀的英國各種光怪陸離的角落,呈現一分從歷史細節、記憶想像中建築出來的女同志形象,以及她們以溫柔陽剛兼容並蓄的「惡女力」,從困境突圍而出的過程。

此三部曲都曾改編成電視或電影,文字的力量與影像的體現各有其魅力。韓國導演朴贊郁曾經把其中的《指匠情挑》改編成電影《下女的誘惑》(2016),把華特絲的文字打造成一場東西歷史、性別文化的乾坤大挪移。


英國作家莎拉.華特絲(取自莎拉.華特絲官網

《指匠情挑》的維多利亞時代正值英國全盛時期,工業革命與現代化造成國家富裕,同時也造成勞工階級的貧窮。舊世代保守的性別觀念,並沒有隨著現代化的成長而與時並進。此時期也處於轉型至工業化的臨界點,一個新時代開始的前夕。這樣的社會狀況,充分表現在小說中「自治區」(Borough)的描述:各種底層生活的人,運用各種偷拐搶騙,奇形怪狀的方式來求生活,包括掌握故事關鍵的「嬰兒農場」(收養棄嬰來掙錢)。狄更斯作品中的童工描述,或許可以概括這個時期的視覺想像。

朴贊郁導演的《下女的誘惑》,則把時空移到了1930年代日治時期的朝鮮。被殖民者剝削的朝鮮人民,對應了《指匠情挑》中同樣被剝削的勞工階層。當時日本對朝鮮的「皇民政策」,造成了語言之間的階級以及國族認同問題;與此同時,日本也在朝鮮進行基礎建設,建立未來現代化的基礎,同樣也處於某個轉型前夕。

這部影片的空間甚至從朝鮮半島延伸到上海,即日治時期韓國臨時政府的所在地。《下女的誘惑》依循了華特絲原著中複雜又趣味的故事主線,但在敘述空間上,已經超出了原著中貧窮/富裕,男/女性別的階級衝突,而把當時韓國/朝鮮的國族、文字、語言、性別等各樣衝突,納入故事中女同志自我追尋的脫困歷程。


韓國導演朴贊郁將《指匠情挑》改編為電影《下女的誘惑》(取自Hancinema

***

《指匠情挑》的故事描寫一個到處招搖撞騙的底層混混,說服了貧窮出身的孤女,合謀設計一個富家小姐——讓貧女去當小姐的貼身女僕,獲得她的信任,讓小姐嫁給混混騙子,以謀奪她的萬貫財產。而小姐寄養的叔父,則從小訓練她語文,讓她在貴人面前朗誦淫穢的文字以取悅他們。

這樣的故事原型,放在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或者日治時期的朝鮮,都在敘述當中呈現出類似的女性/階級壓抑。《指匠情挑》中的小姐,盛裝時必須穿著會讓人窒息的馬甲,女僕必須隨時準備嗅鹽免得小姐昏倒;而她對於「戴手套」有一分讓人不安的沈迷。在《下女的誘惑》中,小姐的上場穿著類似《指尖情挑》的英式裝扮,當她朗誦淫辭穢語時,則穿著全套風格化視覺的和式服裝。

穿衣服本來應該是一種藝術享受,然而在這個文本中,來自上流階層/日本的華服/和服,全然變成了女性壓迫。女性不僅無法從中享受穿著的愉悅,甚至在《下女的誘惑》中,穿著和服對日本貴族朗讀男性色情,完全就是痛不欲生,套在身上的精緻和服,就是一層桎梏。底層的人則急欲擺脫貧窮身分,《指匠情挑》中的女僕不喜歡代表僕人的棕色衣服(棕色適合騙子或僕人),她身體上的一切都在顯示她的身分經濟弱勢。


《下女的誘惑》中,小姐穿著的日本華服成為壓抑女性的一層桎梏(取自Hancinema

在那壓抑的氛圍環境中,每個階層都必須限制自己的舉止穿著,對上對下都不可踰越。然而原著和電影都描述到小姐和僕人利用衣服進行踰越。小說中,小姐幫女僕脫掉棕色衣服,換上橘色的華服,而電影中,小姐甚至幫下女用有點暴力的方式戴上馬甲,扮成小姐的樣子。她們一方面戲玩身體,一方面也藉著身體/服裝的改變,暫時擺脫兩人之間的階級差異,祕密進行彼此間虛虛實實的情慾交流,以及身分的轉變。

在這個故事中,每個人都在用外表來「表演」身分,他們的身分位置在穿著的變換中一路假裝/欺騙。而在電影的最後,兩人的穿著藉著性別的變換(小姐穿上男裝,與女僕扮演一對夫妻),完成了最終的逃離。

***

在這個逃離的過程中,她們所要逃開的終極困境,無疑就是「男性」,或者「男性凝視/男性敘述」,一種女性擺脫不掉的魔咒。此「惡行」充分表在叔叔的「色情朗誦會」中。

叔叔長年教育小姐,訓練她朗誦色情文學。在《下女的誘惑》改編中,男性的壓迫不僅來自文字,也來自國族。叔叔是個渴望成為日本人的朝鮮人,排斥自己的族裔(他說韓國很醜,日本很美)。他強迫小姐用日文朗誦色情文本《金瓶梅》中,西門慶欣賞潘金蓮私處的文字供日本男性享樂,甚至要求她作性受虐的表演給男性觀看。此文本中的男性凝視,已經不再是文學上的象徵或隱喻,而是直接地、活生生的視覺體現,讓讀者/觀眾直視這分醜陋不堪。

然而,電影和小說對於男性凝視的最終下場,各有不同的解決之道。這整個故事中最難忍、最惡形惡狀的,就是透過女性之口來進行壓抑女性的男性敘述,彷彿殖民者強迫被殖民者歌頌殖民者。改編後的《下女的誘惑》結局,製作文字書籍的切割工作,變成了酷刑的刑具,小混混受盡酷刑折磨後,臨死前對著被擺了一大道的叔叔描述自己杜撰出來的假新婚之夜;畫面中描述的卻是小姐拒絕這段異性戀婚姻的事實回溯,兩個失敗的男人在男性自慰式的情色朗讀中同歸於盡。

電影的結局大快人心,帶著一種毀滅式的快感;而原著小說的結局,則是受困在男性凝視之下的女性,反過來利用男性凝視來賺錢——常年浸淫於男性色情文字的小姐,變成了色情文字的作者,靠著寫黃書(寫男性凝視)來掙錢。這一招簡直就是反將一軍,反其道而行,彷彿把最不堪的男性敘述男性色情回收再利用,轉變成自己(女性)的經濟資產。

相較起電影的快意視覺呈現,原著結局的文字敘述較為平實,但是層次上及復仇爽度上顯然更高明,而且,更加大快人心。


(取自Hancinema

從《指匠情挑》到《下女的誘惑》,一個主題,在類似性的背景、不同的文化中,延伸出兩份有趣的詮釋。文本中充滿著詭計多端的爾虞我詐,大家騙來騙去,騙得不亦樂乎,而女性是整場騙局中的大贏家。因此這個故事除了是女性解放的過程,也是男性一整個大吃鱉的過程。

韓國電影對身體的裸露一直很直接大膽,改編的電影中,對於女同志的性愛呈現也非常具體直接。不料此舉竟然引起了一陣波瀾,有男性開始祭出政治正確的大旗,質疑電影中的裸露是一種「男性凝視」,終究是在提供男性電影觀眾的愉悅,而非真正從女性出發的慾望呈現(主要因為導演是男性)。

或許,這個文本也挑動了某種男性焦慮,當男性看到自己整個吃鱉,看到女性竟然可以不依賴男性而自己找到快感,開始感覺很不舒服。

不過,從這部文本(不管是小說或電影)在女同志圈受到的重視與熱愛就可知道,這份「凝視」到底享樂到誰,事實永遠勝於雄辯。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278 用海水書寫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靈魂藍

在我愛過你的廢墟
劉曉頤著,時報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文  
愛以詞為表,情以詩為名,這本情詩集特別像一首長情詩,纖細而自艾,濃烈而滴,讓人想起初戀的恍惚,貪貪嗔嗔痴痴,不願清醒,只恨執迷,霎時照見牽掛的原始核心。【內容簡介

寺山修司少女詩集

寺山修司著,張秋明譯,大田出版,390元
推薦原因: 文   益  
詩集中的少女讓人想起初音的歌曲〈深海少女〉,後者因為傾心的人而離開海洋,前者卻經由眼淚的連結,投身入海,化為汪洋。寺山在少女這個奇妙物種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無以名狀的水性:流動,滲透,cosplaying。【內容簡介

歡樂時光

Les Plaisirs et les jours
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著,劉森堯譯,印刻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文   益  
本書為1896年普魯斯特25歲時出版的首部小說,敍事中可見普魯斯特的元素,有助讀者了解《追憶似水年華》書寫的「原型」。書中的譯者序、附錄的分析和影像年表,也是了解普魯斯特書寫脈絡的絕佳素材。【內容簡介

我彌留之際

As I Lay Dying
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著,葉佳怡譯,麥田出版,399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益  
威廉.福克納於90年前出版的「實驗」小說經典,今天讀來依然不退流行,前衛得剛剛好。15個角色的意識流恣意流淌,卻也謹守時空、個性和章節的限制,不至於造成讀者的困惑。這是重視訊息傳達與閱讀感受的大師級示範。【內容簡介

法式愛情

法國人獻給全世界的熱情與浪漫
How the French Invented Love: Nine Hundred Years of Passion and Romance
瑪莉蓮.亞隆(Marilyn Yalom)著,何修瑜譯,貓頭鷹出版,63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你心中愛情的各種形狀以及對於愛情的嚮往,可能都暗藏指向法國的矛頭。作者挑選了11世紀至21世紀之間的小說、劇作、詩歌、評論等諸多類型文本,從這些如同證言般的書寫與作者的生命際遇,析離出不同的人際關係,以及存於人與人之間的「愛情」。隨著進入一個個故事,時光流轉間,讀者會在喧騰與低語中,看到法式愛情的形狀逐步清晰。【內容簡介

傾聽死亡現場

頂尖法醫病理學家的非自然死因調查事件簿
Unnatural Causes
理查.薛賀德(Richard Shepherd)著,楊佳蓉譯,馬可孛羅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這本法醫現場提供了法醫劇所有的驚悚元素和知識,幾件大案子也是頭條新聞,但更驚奇的是熟極而流的攝影機文風,臨場感百分百,又不時插入作者的獨白和私生活,驚悚片忽然又成了文藝片。【內容簡介

有病的其實是我媽,卻要我去諮商

寫給青少年和家長的心理圖文書
Docteur Feel Good
大衛.古席翁(David Gourion)、穆佐(Muzo)著,Geraldine LEE譯,究竟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打開諮商室的門,裡面坐著一位感覺有點無奈的少年。這是一部試圖從青少年視角出發的諮商(協助)手冊,讀者做為這場諮商的旁觀者(偷窺者?),即使年紀已過了青少年歲數,也能夠獲取一些出現在自己生活中的問題解方或是解釋,發現自己的苦惱與青少年其實也差不多,不知是悲是喜。【內容簡介

絲路滄桑

從10件物品的流浪看絲路多元文化的互動與傳播
Silk,Slaves,and Stupas
蘇珊.惠特菲德(Susan Whitfield)著,陳信宏譯,遠流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知  
讓出土的文物開口說話,娓娓道來自己的前世今生,見證一段稀星點銀礫的金沙歲月。本書是新品種的絲路史,長知識又長見識,沒有比這更能滿足思古幽情的紙上穿越了。【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人生.馬欣》如此這般,我住進了村上的「海豚旅館」

如果我內心影像有一個開關,打開後應該是一個長巷的剪影。畫面是粗粒子的,地標不明,周圍仍有人家正在開飯的香味,還有鄰居吵鬧的聲音。

然後童年的我還在二樓陽台等著家裡人回來吃飯,肚子餓了與否不重要,那只是幼年的我之於前方萬家燈火的殘影。

童年的我曾有一度執著於「家人怎麼就這麼走散了?」的念頭。原本是可以開了一鍋魚餃、牛豬肉再下兩盤,青菜一滾加上香菇搶忙夾起一口吞的家人人數。那時,你會知道隔壁房間的燈總是亮著的,哥哥明天依舊要小考吧。十點要睡覺的時候,叔叔常帶了一盒蛋糕過來,某一天是當年還很稀有的長崎蛋糕,因此媽媽特別允許我刷了牙還吃了一塊,那晚味覺的記憶不斷閃回。或是某一日匆忙洗了爸爸的洗髮精,結果因一頭薄荷味而懊惱不已。

如今那些當日大事,都是指甲屑大小的念頭,成為你撈起家人身影的浮光掠影。至於那一家十幾口人是怎麼走散的,且在你小四前走散,即使知道原因也無法細想。你只知道家人照片像泡了水一樣,身影都看來稀鬆了。

那年在父親經商出事後,稍長一點的兄姊都出國了,有的是不堪被霸凌。之後家中最長者死後,其他旁支四散,於是中秋節除了餡料過甜的餘味,沒了生活煙火,我們再也不用為了分個梨子而苦惱,就這樣一口咬下,咬碎了不甘願。

然後我就用「你」來形容我自己了,因為我討厭執著於悲傷而掉淚的「你」,於是我毅然切割開來。那時我就把自己縮放在那條熟悉的長巷裡,看你日常等著媽媽揹了一堆菜與熟食回來,看她倉促的腳步,知道她也為家裡奔走了人情,你我都隱隱心疼。日暮昏黃照不進家裡,慶幸你的表情總不夠明確。

那時,或許是因為有一本書出現了,讓我跟「你」有機會靠近了一點,那本是《紅樓夢》。你知道的,長輩書櫃裡面沒有孩子的書,孩子讀的書也沒法解決你的問題。你在一個百般聊賴,仍失去座標的下午,拿起了這本書。

很偶爾的,在你初一的時候,你不經心翻著紅樓夢,照理說你應該很關心寶黛的戀情發展,但曹雪芹一路寫下來,留了太多別的伏筆,終於讓你停下來觀望細節。

如劉姥姥到大觀園那篇,表面上她取悅了所有的人,但劉姥姥是精著一雙眼地取悅,她以展示她的低下來取悅在上的人,也因為那點貴太太不願意沾上的俗味而被逗樂了,那麼安心地因與塵埃無關地樂呵呵了。

你在這一片熱鬧中,看到了反面的人走茶涼,你因而有預感,它將不只是一本書,它將打破了你以前對書的定義。

潛意識的我仍在那長巷走著,像是自己的巡邏員,如果再有離別的預感,或是再有任何變數,我想提前警告你。我總提著一顆心,總覺得更大的離別就會到來了。我知道你人都碎碎著不敢動聲色,在那間貴族學校裡不容許誰的家境轟然地敗落,老師都有他們的情報網,讓你偷聽到別人家的訊息。

於是你在老師問卷上總填著你爸爸出差,你將人生的真相塞滿藏好,不是怕人家知道,是不知道還有什麼可以讓人知道的。

就讓謊言塞滿自己嘴巴,藉此看著人們情報網流通著他人的訊息。那裡的孩子都蓋著父母的印章。大人總饞著雙眼,比嘴巴吃進的東西還多。

後來你繼續讀著《紅樓夢》,它不是一本好讀的書,你因此把它當地道,分外安全的鑽進那腐朽裡。然後你發現林黛玉的無依了,那份無依在她過了稚齡後,成了一根拔不掉的刺日夜戳著,不只是她身弱,而是她人生除如柳絮的無著,的確已沒有安生的本錢。她沒錢、身弱、沒父母,只有寶玉的情分,就是被風吹著走的依靠。她的不討喜是想跟命運強著來,因她除了尊嚴也沒別的,文采好又何嘗不是藉著那點憂懷對抗著四方淹著的花紅柳綠。

那家是一株敗著根的花,後來開得過艷俗,黛玉就是一點清墨,被一掐就沒了。然後你迎著那悲劇的預感往後讀。那家果然是被抄了,開得荼糜且臭香一體,你幾乎感到一點快感活生生地吱吱地要竄出地,這家骨子裡藏汙納垢的髒終於被掏洗了一點。

人所能求的乾淨之於這世界,就只是突兀的一道筆墨而已。

那本書將我內心從小所看所感的髒水嘩啦啦地流出。包括從小在學校與家裡看到的貪與那些階級縫裡的垢都因此流出一點陳年臭香。清掉那些花死前的氣味,終於剩下一枝枝節節的硬底,讓它重新再開些花苞。

因著那本不可能全看懂的《紅樓夢》,讓我在那現實裡坦然做著夢,藉著一本《紅樓夢》,我看到了人間蕭索,卻也因此心安,原來盛放與腐敗,都在曹雪芹的五指乾坤裡。

於是當我拿起筆,如果能寫出腐敗後再生的養分,我就感到多點生機。以前總感到的失去預感,也沒什麼了。大人互相盤根錯節引來的腐朽,總有崩掉的兆頭。我老家原本那些大而無當、乏人打理的花草、那隻不算寵物的狗,那裡原本就少了點人味。

人生,如果要貪榮景,骨子裡總會有一點點被蛀掉的黑洞,那樣事後看來也是種風景。

在那之後,我養成了看書的習慣,像種樹一樣,每本書是點澆灌,讓我在失去裡面又復生一點。我長大以後,台灣很發達了,但就有點像自動販賣機的虛空,有什麼堆得滿滿的倉庫感,這地方可以給你很多,但開始流失什麼最核心的東西。尤其是號子像古代賭樓一樣擠滿了人,人們比目魚似的眼睛充血看了又濁了。

那時候大學的我在一家便利商店買茶葉蛋,發現了村上春樹的《舞.舞.舞》,還是故鄉出版社的版本。我在那個機器聲與加熱食物的環境中,看到了書中的海豚旅館,活在虛無主義的勝利組五反田,還看到了那在新旅館中不存在的樓層。

那層樓打開電梯後,適才優雅的「田納西華爾滋」與清潔劑味道消失,走出後,那是在鋼筋架構中的一層廢墟,你腳踏上的是失去彈力的舊地毯;你聽到的是羊男衣服一角拖地的走路聲。

身為讀者的你知道,村上用各種現代化的元素拼貼了外在世界,那些如普普藝術重複也像布希亞憂鬱大同小異的複製商品,一個箭頭走向的是廢墟般的本質,我們活在最高度文明的垃圾堆裡,並聽著羊男說:除了繼續舞舞舞外,沒有別的意義。

村上春樹就這樣撕開所謂文明與進步的貼紙,將人心的壁癌揭露出來。對我而言,沒有人這樣寫人在現代社會中被分子化的寂寞。那甚至稱不上寂寞,除非你整個身心靈都投入在20到21世紀飛速且追求高潮的進步中,並且跟它們一起高潮,若無法全然投入,甚至進入一種周而復始的循環中,就會感到米蘭昆德拉所說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這樣反反覆覆跳著現代化的舞步,有時是齊步走,內心留有幾分是自動開機的被規訓,也有幾分是來自自己純粹想從人生提煉的東西。村上的《舞.舞.舞》、《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都讓我在末世的群舞中,有著離場的勇氣與下場的觀察樂趣。活在那麼美的文明巨大廢墟,比自取滅亡的馬雅文明更壯大百倍,我坐在這華美的廢墟上,繼續以打寫文字跳著我的舞步。

我以為如此可以卓然不群,其實只是等著文字來馴養我,那從千萬年來的文字魔法來馴養一個始終害怕,仍躲在二樓期望家人回來的我。文字是我的狐狸,我期望它能認出我,讓我記得這世界的麥浪。天知道,我始終害怕,於是以文字為柴火,讓手暖和,來想像心也暖一些。

一如村上寫的人物「東尼瀧谷」,總需要有別的,代替自己走出那牢籠裡,一朵字花,一朵會飛的裙襬,還有一個只能在文字裡可以放心掉淚的我。


馬欣
同時是音樂迷與電影癡,其實背後動機為嗜讀人性。在娛樂線擔任採訪與編輯工作二十多年,持續觀察電影與音樂,近年轉為自由文字工作者,從事專欄文字的筆耕。曾任金馬獎評審、金曲獎流行類評審、金音獎評審、中國時報娛樂周報十大國語流行專輯評審、海洋音樂祭評審、AMP音樂推動者大獎評審,樂評與電影專欄文字散見於各網路、報章刊物,如:《中國時報》娛樂周報、《聯合報》、《GQ》、《VOGUE》、誠品《提案》、《KKBOX》、《鏡週刊》、博客來OKAPI、娛樂重擊網站等,散文部分可見《非常木蘭》、《幼獅文藝》,著有《反派的力量》、《當代寂寞考》、《長夜之光》、《階級病院》。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