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中鐵柱也提醒,科幻隱含對個人或世界現況的提問與反思。13世紀喬叟的《坎特伯里故事集》影響了丹.西蒙斯的科幻經典《海柏利昂》,也影響了鐵柱的《無量天擇》。鐵柱在《Taiwan Comix》發表硬科幻作品《青春期》,概念來自搖滾巨匠Jimi Hendrix的〈A merman I should turn to be〉,歌詞中反戰男女離開陸地,遁入海洋中,以吉他聲模擬直升機螺旋槳聲、機關槍聲與鯨魚叫聲。非常喜歡這首歌的鐵柱,將它化為漫畫,創作出擁有高等量子科技的海洋聯邦共和國,描繪未來陸地上的人類對生態的迫害以及自身經濟的崩毀。
涂豐恩回憶自己的求學過程,台灣史已寫入國中課程內容,而大學時期的他其實對世界史較感興趣,尤其是閱讀了英國歷史學者Christopher Alan Bayly的著作《現代世界的誕生》(The Birth of the Modern World: Global Connections and Comparisons)。
本書書封使用荷蘭畫家福利格(Simon de Vlieger,1601-1653)繪製的畫作〈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nd Chinese Attack on Chinese Pirates in the Bay of Xiamen (Amoy)〉,描繪1633年鄭芝龍與荷蘭東印度公司船隊在廈門海域聯手擊退海盜李魁奇。
這樣的書寫趨勢也反映了西方世界自身的焦慮,對過去滿懷自信的態度產生懷疑,開始從「原來歐洲人不如想像的厲害」角度來觀看歷史。譬如英國史學家Linda Colley即曾經寫過日不落帝國的子民在世界各地成為俘虜的吃鱉故事《Captives: Britain, Empire, and the World, 1600-1850》。
海上傭兵: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貿易與海上劫掠 War, Trade and Piracy in the China Seas 1622-1683
作者:鄭維中(Cheng Weichung)
譯者:蔡耀緯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6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鄭維中
荷蘭萊頓大學歷史學博士,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鄭維中所受的學院訓練最初為社會學。他是政治大學社會學碩士,台灣大學社會學博士肄業。大學時代,他選修曹永和教授的台灣史課堂,開始對荷蘭時代台灣史感興趣,碩士論文以荷蘭時代台灣社會與法律為主題。進入台大社會學博士班後,仍繼續以荷蘭時代台灣為研究方向,於2005年獲得荷蘭萊頓大學包樂史教授主持的「邁向新夥伴時代」(TANAP,Toward a New Age of Partnership)計畫贊助,赴萊頓大學研讀,於2012年完成博士學位。
翻譯有歐陽泰《福爾摩沙如何變成台灣府》,韓家寶《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著作有《荷蘭時代的臺灣社會》、《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臺灣身影》,及與韓家寶合著之《荷蘭時代臺灣告令集,婚姻與洗禮登錄簿》。
公司與幕府:荷蘭東印度公司如何融入東亞秩序,台灣如何織入全球的網 The Company and the Shogun: The Dutch Encounter with Tokugawa Japan
作者:亞當.克拉洛(Adam Clulow)
譯者:陳信宏
出版:左岸文化
定價:5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亞當.克拉洛
歷史學家,研究範圍為近代亞洲,包括東亞和東南亞之間的跨國交易、人員流動、觀念交流等。以本書榮獲美國歷史學會頒發的Jerry Bentley Book Prize、國際亞洲學者會議(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f Asia Scholars ,ICAS) 的人文類獎項、European Expansion and Global Interaction論壇圖書獎、澳洲歷史學會頒發的Hancock Prize。
除了研究,在教學和歷史推廣、科技數位方面,也多有貢獻,近期利用動畫重現十二世紀吳哥窟的盛世年代。
目前在德州大學任教。
巴達維亞號之死:禍不單行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以及航向亞洲的代價 Batavia’s Graveyard: The True Story of the Mad Heretic Who Led History’s Bloodiest Mutiny
作者:麥克.戴許(Mike Dash)
譯者:黃中憲
出版:左岸文化
定價:5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麥克.戴許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歷史學博士。
擅長以獨特視角選取特殊歷史事件為寫作題材,再以鉅細靡遺的資料考證功力,建構彷彿感受得到的歷史情境,除了本書《巴達維亞號之死》,還曾撰寫過暢銷書《鬱金香熱》,以及美國黑手黨相關書籍。
在部落格大行其道時,就已開始經營自己的歷史部落格A Blast From The Past。部落格內容精彩豐富,榮獲「克麗奧佩脫拉獎」(Cleopatra prize),後來又為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延攬,為其刊物Smithsonian Magazine撰寫歷史主題文章。
風之帝國:全球貿易的關鍵地帶,海洋亞洲的盛世繁華 Empire of the Winds: The Global Role of Asia’s Great Archipelago
作者:菲利浦.鮑靈 ( Philip Bowring)
譯者:馮奕達
出版:聯經出版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菲利浦.鮑靈 ( Philip Bowring)
記者兼作家,自1973年起便活躍於亞洲。曾任《遠東經濟評論》(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總編輯,也是《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與《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特派員,《國際先驅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專欄作家,並為《衛報》(Guardian)與《南華早報》供稿。畢業於劍橋大學歷史系,研究亞洲海洋歷史與經濟。
話題》永恆純真的少年們:讀萩尾望都《波族傳奇》
── 本文涉及情節內容,請斟酌閱讀 ──
外婆家頂樓佈滿灰塵蜘蛛網的書櫃上,我第一次與《波族傳奇》邂逅。這應歸功於母親拒絕清除外婆收掉出租店後的那些殘餘物,包含各式各樣輕薄多冊的日本少女漫畫。由於其中幾本已然佚失,年幼的我閱讀《波族傳奇》,僅留下唯美朦朧的印象,我甚至不懂為何開篇死去的少女,在往後的故事中又不斷出現。不過這份不了解,卻讓當時的我深覺神祕,故事如此複雜難測,充滿鬼魅、趨近恐怖的謎題。
直到有機會重讀《波族傳奇》,才發現這其實是一個設計精巧、劇情也十分簡潔清晰的故事,只是情節順序和過去我所閱讀的作品頗多差異,讀者早在開頭便預知了悲劇,同時亦是一首不斷向過去和未來發散、補足的長篇敘事詩。
按照每一篇章的順序,早在首篇與本書同名的〈波族傳奇〉中,便可看見作者萩尾望都精心埋下的伏筆。古怪神祕的波特涅爾伯爵一家來到小鎮,我們可以發現主角艾多加和瑪麗貝爾的緊密羈絆,以及艾多加和波特涅爾伯爵意有所指的對話、席拉震懾人心的美貌。
儘管此時我們對角色關係或劇情均是一知半解,卻能從這些場景中,意識到波特涅爾伯爵一家和周遭人群的格格不入。隨後亞倫與艾多加的相遇,更使得故事張力逐步加深。我們不知道艾多加為何受到亞倫吸引,兩名少年的友誼卻隱隱構築了讀者對未來的猜想:亞倫將會成為波族一員嗎?他會跟艾多加離開責任繁重的小鎮嗎?身為當地貿易公司的繼承人,亞倫甚至必須與不甚喜愛的女子結婚,於是不願長大的少年,最終決定跟隨窗外的彼得潘離開,走入夢幻島。
孩子成長為大人的可能性消失,社會責任和命運都可以脫離,卻也因天真特性的保留,使這樣的孩子生命無法繼續前進,無法取得經驗的果實。他們是病態的,一如瑪麗貝爾的貧血症或亞倫的虛弱無力,卻也是美麗的,永不凋零的玫瑰怎麼會不美麗呢?因此《波族傳奇》除了具有歌德小說式的叛逆、感性、非主流,同時也探討少年選擇永遠停留在既非孩童,也非大人的狀態中,他們必將經歷的結果。
有趣的是,儘管故事中許多配角稱艾多加等人為吸血鬼,他們卻自稱是波之一族。吸血鬼成為低俗且負面的稱呼,波之一族的陌生化名稱,則讓讀者能從全新的角度看待如同吸血鬼一般,卻又不是吸血鬼的獨特種族。這個種族來自玫瑰盛開的永生之村、波族之村,外來者極難進入,即便想要尋覓,也會如墮五里霧中分不清方向。如此封閉的特性,更讓波之一族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
對我來說,最初的〈波族傳奇〉篇章是我最為偏愛的,因它呈現了完整的故事以及角色衝突。瑪麗貝爾、波特涅爾伯爵和其妻子席拉均個性鮮明,亞倫與艾多加就更不用說了。波特涅爾伯爵和席拉試圖引誘一名醫生做為食糧,而醫生也並非善類,對女子態度輕佻。亞倫則從富家公子哥的傲慢孤獨,到與艾多加結為好友、並愛上瑪麗貝爾,經歷種種成長。每一個人物都有其複雜面向,並無絕對善惡。到了結尾,亞倫拋棄了他身為人類的重擔和家世,艾多加則失去了最重要的妹妹,兩人的空洞缺陷因彼此存在得到彌補,亞倫與艾多加躍出窗外的畫面,也才如此震撼人心。
以〈波族傳奇〉做為原點,往後的故事各自發散、連結,跨越時間,少年們永遠維持同樣的容貌。時而追溯到艾多加還並非波族的故事,時而回顧艾多加與妹妹的過往,時而從〈波族傳奇〉的時間線往後延伸,進入加百列蘇伊斯高中的神祕事件、進入藍普頓的畫作、進入格倫史密斯的日記,他們更不時與已然老朽的好友或子孫重逢。當故事愈發從他人的角度出發,艾多加與亞倫也更像一個傳說、一段神話,在這首漫長且華美的長詩裡逐漸淡去,留下不可思議、彷彿妖精般的回聲。●
ポーの一族
作者:萩尾望都(Moto Hagio)
譯者:丁安品
出版:獨步文化
定價:1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萩尾望都(Moto Hagio)
1969年出道,至今創作生涯已超過50年。
作品領域廣泛,SF、奇幻、推理、愛情喜劇、心理懸疑等等。
2012年春天以第一位少女漫畫家的身分獲得紫綬褒章。
2019年秋天以第一位女性漫畫家的身分獲選為文化功勞者。
《波族傳奇》為萩尾在1972-1976年間連載的奇幻作品,一發表就廣受讀者歡迎,打開了少女漫畫的讀者群,奠定了萩尾的地位。在連載結束40年後,2016年萩尾再度發表《波族傳奇》的續章《春之夢》,之後不定期連載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