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張立曄》年輕愛文學,抓住稍縱即逝的火光

年輕時熱愛文學,閱讀帶來很多感動,但閱讀也很危險,它擊打出火光,也勾魂攝魄。

高中時,我開始閱讀艾文.史東的《梵谷傳》。

這本傳記小說從梵谷當畫作銷售員開始寫起,經歴失戀、牧師生活,到成為藝術家最終自殺。藝術家的形象,第一次如此鮮活的出現在眼前,望著那蓄滿紅色落腮鬍戴著草帽的深邃自畫像,我的靈魂開始脫序,上課不專心,午后的陽光從窗外灑落在教室的課桌椅上,我想像那背著畫架在烈日下揮汗畫畫的藝術家。

我想學他,也想成為一名藝術家,雖然我不曉得創作是什麼,但魂魄就這樣被帶走了,被帶到遙遠的歐洲,書中的故事填滿了我的心。之後,我翹課逃學、數學考零分、留級,我告訴老師與母親:我想過白天刻佛像晚上畫畫的日子。

我的父親非常生氣,罵我沒出息,經過眾人的勸說,我繼續留在學校唸書,卻又迷上第二本小說:挪威作家哈姆遜的《餓》。

這本書是自傳色彩濃郁的故事,描述了哈姆遜年輕時十年的流浪寫作生涯。書中的主人翁是在克利斯提阿尼亞城(首都奧斯陸)挨餓四處打零工的年輕作家,餓是他唯一的生存主題,它不僅是肉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青春的生命在寒冷潮溼城市𥚃經驗如惡夢般的永恆挨餓,在被荒誕奇想填滿的寫作慾望𥚃尋找靈感,在人性的卑微與高貴衝突中維持作家夢想的天真,然而終至一無所獲、一事無成。

兩本令我著迷的書中主角,在某方面都有一些相似之處:他們都像是熱血顛狂、命運多舛、不見容於社會的瘋子,狂熱的投身在創作中!我年輕的生命被他們深深觸動,也渴望過藝術家的生活,每天晚上在家𥚃頂樓加蓋的空間,在畫架前做我的藝術夢,在學校的課業與父母的勸説之間,我卻緊緊跟隨著從書本𥚃走出來的梵谷與哈姆遜。

後來,我休學去麵包店當學徒,成為學校輔導室的常客,身體也日漸頹靡,最後瘦到僅42公斤,到台大醫院做心導管檢查,攬鏡自照,連自己都感覺鏡中的人,怪異而陌生。但即使再怎麼瘦,執握畫筆的手,依然在夏夜爬上畫紙,騎上腳踏車,奔赴豔陽下的稻田邊寫生,畫畫的喜悅印記在被陽光照得紅通通的臉上。

上了大學之後,很遺憾沒唸成美術系,鎮日在社會學的書本𥚃徘徊,卻不得其門而入。大一下學期,因為閱讀到好友李宗榮的詩,大為感動,也開始寫詩。因為找到了寫詩的樂趣,我和李宗榮成為了好朋友,一起加入文學的社團,暑假回嘉義時,一起溜進嘉義高中的游泳池游泳,並常常相約在夜晚的蘭潭堤岸邊聊文學。

李宗榮介紹我閲讀七等生的《削瘦的靈魂》,他說:「我在讀這本書時想到你。」《削瘦的靈魂》以作家七等生的本名劉武雄為主角,描述了武雄在師範學校求學時的種種現實處境,叛逆、與學校格格不入、徬徨與追尋,小説的結尾,他決定逃離學校。以逃離收尾,也是這部中篇小說曾以《跳出學園的圍牆》為名發行的原因。

詩與小說填滿了我內心的空虛,我們在社團積極的出版地下刊物《Subway》。沒多久我們就開始傳閱詩人羅智成的詩,如哲學家般充滿哲思的詩句卻苦於找不到詩集出處。有一天,李宗榮找來了羅智成的詩集《畫冊》、《光之書》、《傾斜之書》,大家都非常興奮,立刻拿到學校旁邊的書局影印裝訂成冊。找到一本詩集,如同解心靈之飢渴,與課本一起擠放在沉重背包𥚃。

物理系的詩人學長楊維晨也常常找我和李宗榮聊天,他那時正在籌畫成立《曼陀羅詩刊》,這本質感精美的詩刊,成為當時詩壇重要的詩刊之一,我也發表了「影像詩」,用畫來寫詩,結合文學與繪畫發展出新的創作。

他那時正在籌畫成立《曼陀羅詩刊》,企圖使現代詩進步得比原來更好。這本詩刊質感精美,我也發表了「影像詩」,用畫來寫詩,結合文學與繪畫發展出新的創作。

78年,我的一首詩〈嘗試〉被選入爾雅版《七十八年詩選》,但同時我也結束了詩的創作,開始寫小說。

因為結識了一位日文系的朋友,我開始愛上日本文學,大正時期作家夏目漱石與芥川龍之介,是我最喜歡的日本作家。

我愛讀夏目漱石的《草枕》與《夢十夜》。《草枕》在旅程中抒發天地間的純粹之美,《夢十夜》則在夢境中隱喻情愛與慾望,唯美而綺想。夏目漱石中晚年的作品變得異常深沉,《心》、《門》、《明暗》,好像要把讀者吸入心靈深深的黑洞𥚃。記得在自強隧道上方的木板屋𥚃,閲讀夏目漱石的作品到黃昏屋內全暗下來,耽溺在書中世界,醒來感覺時間停止,恍如隔世,坐在榻榻米上久久無法回魂。我告訴日文系的朋友說:「讀日本文學,讓我快得憂鬱症了!」

同時期,我也埋首在小說的寫作中,因為讀了太多翻譯文學,中文語法夾雜了翻譯的句型,寫出了非常奇怪的小説。故事的情節隨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編造,很不合理通暢,超現實的夢境與意象,使小説顯得奇詭,不成熟的敍事風格讓人感覺不出是台灣人寫的作品。

但小説還是終於完成了,〈候車室𥚃〉投稿到校內的雙溪文學奬,竟然獲得第二名。也許因為內容難以理解,評審老師鄭明俐還把它帶到當時重要的文學雜誌《台北評論》,成為「問題小說」的討論作品。

記得討論會是在台北仁愛路的「元穠茶坊」舉行,這𥚃是當時台北文化人經常聚會的地方。我到達時緊張得直冒汗,因為討論會上坐著許多文學前輩:黃凡、林燿德、葉姿麟、鄭明俐等等知名作家,而我只是初出茅廬的大學生。

用本能與直覺寫出來的小說,卻受到如此多的關注,真叫人受寵若驚。後來,還接到前輩作家林燿德的來電,在電話𥚃讃美與鼓勵我:「一定要好好創作!」

世界突然亮了起來,即使是在路看不淸楚的遠方,我興奮的騎上摩托車,一路騎到當時空蕩蕩的忠孝東路尾端(現在熱鬧非凡的101大樓,信義區那時是一片曠野),望著地平線前風吹過的草浪,我想像那些偉大的創作者就像手持火把的巨人,在夜晚的蒼穹下奔跑,用火把的光把黑暗的曠野照得雪亮。

那些鑲崁在高中與大學生活𥚃的小說與詩集,讓青春歲月有了光與溫度,是它們害了我,也是它們救了我。而那些感動過我的文學家的筆,像刀像劍,有時更像打火石,磨擦擊打出火光,在百無聊賴的生命𥚃燃燒起來,即使那出現的光,是稍縱即逝的閃光。芥介川龍之介在〈某阿呆的一生〉中,書寫了這份奇異的心情:「空中的電線發散出鋭利的火花。他環顧人生,沒有什麼所欲獲得的東西,唯有這紫色的火花~唯有凄厲的這空中火花,就是拿生命來交換,他也想把它抓住」!

然而文學的火花,抵擋不住渴望成為藝術家的呼喚,隨著時光推移,顯得愈加強烈。高中閲讀《梵谷傳》被引燃的藝術夢想,時而出現,湧動在心中。因為喜歡騎摩托車到艋舺龍山寺一帶遊蕩,坐在廟前的石板階梯上看人,看到許多無家可歸衣衫襤褸的流浪漢,這些社會底層卑微無根的邊緣人,特別讓我感受到生命的磨難與滄桑。

我停止了小說創作,重拾畫筆,用簡單的粉臘筆和美工刀,在紙張上刻畫一張一張爬滿皺紋的黑色臉孔。而畫著畫著,我突然知道,總會有一些什麼東西,在那畫紙深處等著我!


張立曄
1967出生於台灣嘉義,1991畢業於東吳大學社會學系。1993曾為中國時報開卷、人間副刊、自由副刊、中時晚報時代副刊、誠品閱讀繪製插畫。1998漫畫「橘子炸彈」由元尊文化出版獲金鼎奬。

2004年轉為專職藝術家,目前主要創作為架上油畫與雕塑。擅長利用光與色彩,加上自由原生圖像,營造心靈異想世界。對自己內在小宇宙的探索,擴及與大自然意象聯結,以「萬物有靈」的古代東方泛靈思維,作為近幾年的創作理念。曾受邀於2008年參加高美舘的「七彩電光琉璃花」展覧。並於2010年參與國美館第一屆「YES TAIWAN-台灣美術雙年展」。2016年受邀至法國巴黎Galeric frederic moisan舉辦個展。2017和2018連續參與日本藝術團體JAALA於東京都美術館(Tokyo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聯展。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閱讀通信 vol.347》繞遠路不算是迷路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7-29 12:00
漫射計畫.漫畫閒聊》看漫畫長大的兩兄弟:漫畫家哥哥NOBI璋與動畫師弟弟黄俊碩

:小時候爸媽怕我們在外面學壞,就買漫畫跟遊戲把我們留在家裡,結果兄弟倆都愛畫畫。

:我們還是視傳系的學長學弟,漫畫畫完編輯說OK就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時刻。

:我最近的成就感是完成「牡丹社事件故事館」的多媒體設計,本來今年5月終於要開幕,因疫情關係延後。

:我很喜歡俊碩的這次作品,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

:我哥能力一向卓越,過去像2013年《異聞編年史》就已經不亞於去年得金漫獎的《時渦》,所以他得獎我都很淡定,只是他個性低調,我覺得他比較需要的是經紀人。(笑)

:入圍是一種肯定,得獎方面,因為每屆的評審都不同,標準也會不同,所以我認為得獎真的靠運氣。記得有奧斯卡短篇動畫得主說:「動畫是創作者生命的濃縮」,可能花了一年時間只做了一分鐘動畫。創作本身是滿痛苦的過程,常常會自我懷疑,但好故事通常都必須經歷痛苦懷疑的過程,才能創作出來,這沒有捷徑。

:創作雖痛苦但美好。創業後我也常懷疑自己,會想乾脆回去創作算了,但很多人事物趕著我往前跑,讓我堅持下來。我想自我懷疑是超越自己、突破瓶頸的必經過程吧。


漫畫家NOBI璋(左)與弟弟一同經營動畫工作室時光門(攝影:桑杉學)

:雖然我弟做動畫、我畫漫畫,但都是「說故事的人」,常在靈感上互相幫忙,最重要是兄弟可以直來直往,如果當初有一人去做餐飲,可能就聊不起來了。

:對,我們討論過程會很火爆,但得到不少提升。我在技職學校兼課,發現學生畫工都很好、技法很強,普遍缺乏的反而是想法跟創意,還有溝通能力。在ACG 產業,當工具與技術越來越發達,大家能力都一樣時,你有某方面比別人突出,就能跟同儕產生差異。

:學生時代就是要練,沒有捷徑。最重要是要有興趣跟熱情,我也是逼自己多學一點才能走到今天。談到臺灣的ACG產業,我覺得前景比較好的還是遊戲。

:動畫的話,可能是影視特效、商業動畫。若年輕人想經營自己,要想辦法去開發大眾、或是特定族群會喜歡的內容。現在YouTube是不錯的平台,只要有創意、有個人風格,像我個人挺喜歡微疼跟洋蔥的,畫風雖然簡單還是很多人看。

:關於畫漫畫,日本的編輯曾給我一段建言,我印象很深,也許可以跟大家分享:「漫畫家並不是『畫風還可以、故事結構也還可以、分割格子也還可以、台詞也還可以、主角也還可以』的這種人,而是『畫得不好、故事結構也不好、分割格子也不好、台詞也不行,但你畫的主角個性很會吸引人』這樣的漫畫家。」


《時渦》第2集內頁圖(奇果文創工業提供)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閱讀通信 vol.347》繞遠路不算是迷路吧!


▇《漫射報》第5期,全臺發放中!

索取地點詳情:請點我


了解更多《漫射報》,歡迎上「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小隊」臉書專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7-28 17:00
OB短評》#326 用想像回望過去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下冊)

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編,王德威等155位作者著,麥田出版,1200元
推薦原因: 知  
屬於「當下」的文學史專書,同時對「文學史」的概念提問,以事件而非作品鋪寫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時刻,也連結並觀照當代的史觀。編者悉心擘畫了一種新的編年史,雖然以線性時間(1635-1949)為軸線,但讓「歷史」隨機亦有機地開枝散葉,構築文學事件的宏觀密林,亦可細觀枝葉脈絡。書中收錄的文章亦高度多元,不侷限於學術分析、亦有作者創作觀,並幾乎涵蓋了當今華文文學研究的重要學者與篇章。【內容簡介

迴圈奇譚

Tales from the Loop
賽門.史塔倫哈格(Simon Stålenhag)著,李建興譯,啟明出版,1300元
推薦原因: 設   文   樂   獨  

電幻國度

The Electric State
賽門.史塔倫哈格(Simon Stålenhag)著,李建興譯,啟明出版,1300元
推薦原因: 設   議   文   樂   獨  

洪水過後

Things from the Flood
賽門.史塔倫哈格(Simon Stålenhag)著,李建興譯,啟明出版,1300元
推薦原因: 設   文   樂   獨  
史塔倫哈格的作品很可能是這個時代的《銀翼殺手》,好在它們一現身就受到青睞,激動的書迷奔相走告,影視改編也陸續進行。霧霾深鎖的末世場景,比例驚人的巨大結構,若有所思的日常細節,恍如童年的既視廢墟……文明之後,世界繼續,但它該繼續嗎?畫面與文字的碰撞餘韻嫋嫋,遲遲不散,令人想起存在的惆悵,宇宙性的鄉愁無邊無際瀰漫開來——這正是所有科幻大師的根本魔法。【迴圈奇譚:內容簡介】【電幻國度:內容簡介】【洪水過後:內容簡介

女孩與性

好想告訴妳,卻不知道怎麼開口的事
Girls & Sex: Navigating the Complicated New Landscape
佩吉.奧倫斯坦(Peggy Orenstein)著,溫璧錞譯,高寶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青少年的性啟蒙大概是父母和本人最煩惱的事情之一。本書作者的策略是與多位少女聊她們(與同儕)的性相關經驗,再就自己的想法闡述分析這些「現況」。這些對談讓人意外,面對眼前這位「阿姨」,少女們其實挺聊得開。除了情感關係、身體觀、身體權、性行為等性教育經典議題,多元性別亦納入了視野。家長或青少年們都能從這些鮮活的言談,再多知多想一些。少女們的自述也成為一處又一處的田野,既讓讀者們一窺更貼近現實的美國青少年生活,也取得考察當下青少年文化的一手材料。【內容簡介

親密關係暴力

以愛為名的虐待與傷害
No Visible Bruises: What We Don’t Know About Domestic Violence Can Kill Us
瑞秋.路易斯.斯奈德(Rachel Louise Snyder)著,張馨方譯,馬可孛羅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親愛關係暴力」一詞,今日已時有所聞。原書名「內傷」(No Visible Bruises),作者關心的並不只是當事人(施暴者與被害人)之間來龍去脈的表象,或化約地給出教戰守則,而是花了相當的力氣調查,由各種關係人的眼光出發,反向追索家人何致被家人殺害。回放式的追跡在閱讀上帶來解謎的效果。將關注擴大至親友關係人,也有助釐清事件前的涓涓細流,提醒我們:「親愛關係暴力」的影響不只有直接受害者,周遭的親友也同樣受到難以復原的內傷,需要撫慰治療。【內容簡介

吃佛

從一座城市窺見西藏的劫難與求生
Eat the Buddha: Life and Death in a Tibetan Town
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著,洪慧芳譯,麥田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益  
從世代統治阿壩的美顙王族之後、將軍嗣裔到平凡的庶民,他們所吐露出那受傷缺殘、為火炙熨的生命旋律,在《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作者筆下,譜寫成「阿壩」這個地方的一首藏族命運交響曲。將這片青康藏高原東緣的聚落套入「城市」的概念,恐怕是有點微妙,將此地的族群、政治視同於香格里拉的藏族,也過於簡化高原東西區緊張又依存的歷史。但在報導與被報導人的身心姿態,與隨時推移的風土景觀書寫中,確實能找到跳脫單純善惡對立,深刻了解事態發展因素的線索。本書寫出了「阿壩」地區近60年有機鮮活但不甜美的生命史。【內容簡介

流動的疆域

全球視野下的雲南與中國
Between Winds and Clouds: The Making of Yunnan (Second Century BCE to Twentieth Century CE)
楊斌著,韓翔中譯,八旗文化,6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中國西南的高原山地何以從遺世獨立逐步成為今日的雲南?脫出了理所當然地將雲南視為中國一省的觀點,作者明晰地論述了地理位置,與華夏王朝的折衝樽俎,中國各時代對此地的理解,所謂「雲南人」的形成,經濟樣式的轉型,乃至雲南成為「中華民族」一員後的處境與問題。本書是一幅以雲南自身為中心的雲南史圖像。經過作者的梳理,「雲南」的生成與發展,成為另一種了解邊區的角度。而逐步釐清中國西南疆域變化後,今日「中國」內涵,以及國族與地方認同關係的複雜亦隨之浮現。初見書名或許不太容易掌握作者的意圖,但閱讀起來問題意識明確,架構清晰,化繁為要的兩千年「雲南」歷史,新鮮亦具省思。【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閱讀通信 vol.347》繞遠路不算是迷路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