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對談》拉開轉身的餘裕,我把「自己」還給母親:謝凱特、吳曉樂雲端暢聊

▇「做小姐」潛藏的暗號

吳曉樂先說一件可愛的插曲。前幾天朋友捎來連結,信誓旦旦說,我猜這本書妳會喜歡。我點開來看,莞爾失笑,是《我媽媽做小姐的時陣是文藝少女》啊。朋友猜對了。這本書我確實喜歡,從書名就喜歡得不得了。我時常從我母親身上領受到,有些閩南語的使用充滿玄妙,「做小姐的時陣」是其一,而我也曾像你一樣,尋思著為什麼男性不會以「我做先生的時陣」為起手式。

另一躊躇是,為什麼是「做」呢,按理說,「做」之後往往附隨一與「天生如此」有些相違,講得更細一點——得稍稍吃點力,嚐些苦頭才能抵達的狀態。是以,小姐二字,若按「年輕女性」來解,覆蓋率略嫌不足,我想摘引你書中的一個問題為註,會不會,「做小姐」是那個年代的女人最親近「愛自己」的暗號?

我媽有四個妹妹,以「做小姐的時陣⋯⋯」造樣照句,她有五個故事可供發表。事實上,每個故事聽起來都不失「無拘無束」的底氣。我很難想像我的這些姨母們也曾唱搖頭晃腦地哼著西洋歌,下班去迪斯可熱舞,跟不怎麼樣的男人談亂七八糟的戀愛。女兒以上,妻子母親媳婦未滿的無憂歲月,若要指認出此一「真空地帶」,得借用書中最讓我驚心的一句話「一回我問,如果重來一次,你還願意當母親嗎」。身為人子,沒有比這還瘋狂的真心話大冒險了(然而我也問過)。我很想問,是怎樣的心境支撐著這個艱困的問題?

謝凱特「做小姐」是「愛自己」的暗號,詮釋的真精確。我觀察過長輩女性如何自稱,比方常在歌裡聽到女性自稱「阮」(「風吹風吹」裡江蕙唱:情斷嘛無計較,阮是別人的)。女性委婉自稱用「阮」;女性平輩交談就用「我」。當然也有「恁祖媽」。我很少聽到媽媽說「自己」或「家己」,彷彿進入家庭之後,她的自我就變成一個空集合。這個「空集合」就變成了一個身分各自表述的場域。

我很喜歡鍾欣凌在演〈貓的孩子〉歇斯底里說出那句:「我付出這麼多,你可不可以也努力點。」然後靈魂抽離地剝蒜頭(天哪那一幕真是嚇到我了)。當然有人會說,母親拋棄自我付出一切餵養;但也有人感受到的是,空集合給人的吞噬感。這兩者是並存且矛盾的,但偉不偉大,好不好,要不要成為一個典範,我想這是會變動的。


電視劇集〈貓的孩子〉改編自作家吳曉樂同名作品(取自臉書/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關於她想不想當母親的假設問題,其實由於自己周遭也有很多朋友結婚了,都會好奇問一下:有沒有生小孩的打算。當然答案都是否定的啦。可真要問生過孩子的朋友,真心說自己後悔的,有,但也不多。對自己媽媽問這句話我也覺得超級瘋狂。我給自己的建設是,我認知上覺得自己和父母長時間的切割、疏遠,已經足夠讓我和她用同樣高度在說話,比較像朋友,而非母子。但情緒上當然超抗拒,比碩論口考還令人覺得艱難。但無論如何我都想知道實話。

她的回答和我的感受可以畫成象限圖吧:若她說不想,那我會鬆一口氣,她說了我預設她會說的,但也難過於多年來的她是怎樣煎熬的,並且對自己的存在質疑。但若她說想,那我會疑惑,而且不大能接受這樣的答案。

我想我預設她說不想再當母親,是一種很奇怪的心態,彷彿我的負欠感需要她配合演出,這一場撕心裂肺的家庭破滅劇碼成立,才能負氣甩下一句「死生不復相見」後離開。她的後悔,是用來消除我的罪惡感。但她的答案卻是願意,我立刻感覺到自己超級自私:自己想要獨立,何必別人把你從她的世界裡踢出去?(有夠像渣男的被動式分手)她不能有自己的選擇嗎?

我得把這個「自己」還給她。

▇切割、獨立過後無法避談繼承

吳曉樂對於親子關係,我向來會端出陳思宏為《第九個身體》接受OKAPI專訪時所言「台灣家庭其實很詭異,身體緊密但心理疏離」為起始,通常情理下,能收穫多數收聽對象的點頭如搗蒜。不過,從《我的蟻人父親》到《我媽媽做小姐的時陣是文藝少女》,我很難不注意到一事:你十分經久、近乎固執地跟母親保持對話,彷彿這女人是一道千禧等級的猜想,你上一秒決定捨棄,下一瞬又不禁凝視、觀察,策動眾多技巧,試圖證立某些人情的存在與不存在。這分「專情」極為罕有,你也寫兒時認為世界就是「母親,與母親以外的人」,然而,按照你兩本作品書寫身邊人物的篇幅配置,又似與童年認知並不相違。

我們父母一代的人,似乎很早就習得如何摁熄對父母的好奇心。

像我母親,幼時,長女身份逼使她提早中輟學業、進入職場。前半生奉獻給原生家庭,滋養底下弟妹;後半生受限單薄文憑,職場升遷道阻且長,成家之際更得承蒙對方「不棄嫌」。我有時問母親,是否想過老家給予自己的資源過稀,綿延成一生的艱苦(佐以戲劇化哭腔「妳就是欠栽培啊」!),她總是眼觀鼻鼻觀心一副五蘊皆空六根清淨地說,想了又能夠改變事實嗎。所言不假,我聞之卻內心莫名升起無名火。像是邀請母親加入「追溯童年創傷大風吹」,她卻轉身就走,毫無對號入座的心思。我簡直不知是我太愛計較還是她過於不求甚解。你有過這樣煩悶的心情嗎?

謝凱特佳嫻老師說我「寫的最入情的都是母親」,你也這樣說我「近乎固執與母親保持對話」。的確是沒錯。我想說說我這幾年來的困惑。

我們應該都讀過戀母弒父的伊底帕斯王故事,後來我又讀到斎藤環的《弒母情結》,難免會聯想自己的狀況。弒母情結講的是母親過度認同自己「母親」這個角色,關心、餵養同時也是控制、吞噬自己的子女。子女與父親切斷連結是相對容易的,兒子要切斷與母親的連結是相對容易的,但女兒要切斷和母親的連結是困難的,因為無論心理、角色、身體認同層面上,女兒和母親的緊密程度太高。女兒否定母親,就是否定自己存在的意義。但若不否定母親,「我」的存在又是什麼?我的困惑是自己在於這樣的母女關係,也是母子關係的雙重定義,總想理出頭緒。

在寫〈切手〉時,總想到「鶴妻」這個故事:明知不可看而看的樵夫,親眼見到鶴妻飛走,留下故事永久的悵惘和負欠感。說真的樵夫其實沒做錯什麼,想想我們自己在外面租屋都會不小心偷看室友在幹嘛,何況是另一半?斎藤環用鶴妻這個故事來說母親對子女最高明的控制,就是製造負欠感。如今在台灣也會常常聽到上一代的母親會直接翻出來說:我一輩子做牛做馬,沒有聽過妳跟我說一句謝謝(引述《孤味》)。當然,如果去問她們有沒有故意這樣以負欠控制子女,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但我還是得知此中三昧:自己做得越多,他人負欠越深,控制也越容易(我用此套路用得很過癮),也知道不只我自己,別人也懂得用這種現在才稱「情勒」的招式。但到頭來發現無論是誰都不愛被這樣控制。不禁要回頭想:哪裡出錯了?

我無意指責我的母親,也無意指責母子母女關係。對上個世代,本就是「關係確定,遊戲開始」(),對他們來說,比關注內心和親子關係更重要的,應該是「活著」這件事,所以會是「身體緊密」的起始局面。但後來幾個世代不這麼想了,有比活著更重要的,於是「心理疏離」,甚至斷裂,得到小孩的身體得不到小孩的心。

我滿喜歡我們這個世代努力對親子關係的種種新詮,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的父母也不是你的父母。但講完這種切割、獨立對等的觀看與思考之後,我仍覺得有一個東西不可避免,就是繼承。大部分的人小時候都會這樣被講吧:你長得跟爸爸或媽媽比較像。聽到這句話的小孩要嘛欣然接受,要嘛說自己像另外一個,要嘛全盤否定。順向繼承或逆向行駛,無論是哪一種,父母(或概念上的父母)都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對照組了。(我更知道有很多朋友的擇偶對象是「不要和爸爸/媽媽那樣個性、職業、觀念的人交往」,選了完全相反的類型想躲開自己的父母,實際上卻是一輩子都在生自己爸媽的氣。)

承認自己有一些是繼承來的,很好;承認自己有一些是叛逆來的,也很好;承認自己在時間裡長出自己的新東西,也是好的。這關乎的是「我是誰」、「我是什麼」、「我為什麼這樣」;這無關乎我們要怎麼樣對待父母,這也不是讓他們拿來說嘴:「你終究是我的小孩啦所以要孝順父母。」如果有讀者讀了這本書的結論是這樣,那我也隨便他了。

▇成長歷程中的期待與對抗

吳曉樂很喜歡凱特的回應。

我國、高中時期就暗立心願,「千萬不要長成我爸爸那樣的人」。自我有印象起,父親對自己的眼光有著無比樂觀的盲信,一下做保一下投資,屢屢重挫我家經濟不提,更讓人氣結的是,父親從不願承認自己的失誤,經年累月地把過錯推導至時運、以及妻子(aka我媽)的無用。父親常嘲諷母親只有國小學歷、不識大局,但若我拿大學學歷壓父親(以暴制暴並不可取,我有深刻檢討),他又改口學歷不代表什麼。我曾書寫父親,被精明的讀者窺現,我還沒有準備好(借用佳嫻老師用語,興許是寫得不夠入情)。之後細想,原因眾多,但最主要的(也最難堪的就是),我還無法把父親視為一客觀的對照組,終究從小我就被叔伯姨母說了不下百回,容貌跟個性都像極了父親。否認父親,像是從根源推翻了自己。我對父親依舊有怨、失望比海還深,方方面面不想承認,不料還是在散文裡綻開了線,情節於焉有了不牢靠的情結。我稱你近乎固執,某程度上出於對自身處境的對照,我早已學會對父親言論保持「無心」,如你所言,子女要切斷跟父親的連結是容易的。偏偏有時候不免暗自驚詫,「無心」是不是最深沉的感覺?人怎麼對虧欠自己的人,最是一往情深?


(取自Unsplash/Annie Theby

謝凱特曉樂,每個人的歷程各不相同,別人說的常常都是「高明的風涼話」:大家都知道這麼做,但就是現在做不到,又很難反駁對方的建議。這類的風涼話我也聽得很多。但我還是想說說自己的經驗,你可以擺著當參考。但看完就遺忘吧,理由後述。

小時候我哥常常講一件事情,他常常說自己投錯胎,本來應該掉到附近小學的家長會長家中,成為名門(嗯?)之後,小學家長會長代表也姓謝,他大概是看錯地圖的Hashtag,或是定位不小心飄掉,跳錯了地方。其實不只他,我也有這種感覺,只是哥哥先聲奪人,我就扮演那個沉默的,看似比較挺爸媽,但心裡也常羨慕別人家怎樣怎樣的。〈假帳號〉裡寫媽媽去參加家長會結果訕訕離開,我沒寫出來的,就是某個同學的爸爸一層一層選上去,變成哥哥原本想投胎的「假想的爸爸」。

我常常覺得成長這件事情有很大一個成分是:把這個世界分成原生家庭以及其之外的世界,簡單來說就是數學集合的A與A’,從A過度到A’的過程,以及在A’裡回頭看A的感受。如果我不曾見識外面的世界,我要怎麼知道自己的家庭是好是壞?遇到同學的爸媽、外面的長輩、家長會長,這些都會變成比較的基準點。原生家庭裡被視作「神」的,跟外頭「滿天神佛」一比較之後,身價暴跌,信仰貶值。談戀愛時我把期望轉向擺在交往對象上,幾次感情之後心裡總有缺憾沒被填滿。工作賺錢以為財富自由,但物質與金錢很快也滿足不了我。看起來好像一直想從A這個泥沼中抽身,拔出腳往A’踏出,但越用力就踩得越深,只有一隻手抓在外頭的小草上。要說那沼澤叫做慾望也好,叫缺憾也好,或者是我對這個世界抱的種種期待,堆積,它不能也無法被實現,於是就爛在那裡,身陷其中的我動也不是,不動也不是。

我覺得對世界抱了期待,也是拒絕世界的一種方式。那意味著「我覺得現狀不夠好,所以我對它有更多想像。」對父母/伴侶抱持期待,是不是也是拒絕了現狀裡的對方呢?有時對方就是做不到。回過頭來問自己,我對自己有沒有抱持期待?我是不是拒絕了自己?我要求自己做些什麼,但有時就是做不到。

但話說回來,我也不會刻意地不抱任何期待,冷淡以對,逆行倒施,弓弦反彈回來的力道更大。鄉民常說「認真就輸了」、「不期不待,不受傷害」,抱持這句話的人,反而是真正的輸家,因為他沒有真正的把自己全然拋出去,沒有感受到純然喜愛或憎惡一個人是什麼滋味,然後又違背了自己原本的心意,於是什麼都得不到。

去聽自己在期待什麼,試著撥弄心弦,發出聲音,做一些表達。如果世界無法回應期待,就坦然按下琴弦,止住琴音。至今我還是反覆在練習這件事情。

但我也不是一下子就認知到這件事情的,有一段很漫長的過程是難以描述的,我喜歡用睡美人的故事籠統帶過:有時候就是時間還沒到,時間到了,保護自己的薔薇圍籬會自動退開。我會自己睜開眼睛,王子來不來都不要緊啦,反正我就是醒來了。

所以會說看完就忘,也是因其歷程,非常非常地個人呀。

▇書寫,拉開恰可轉身的距離

吳曉樂這本《我媽媽做小姐的時陣是文藝少女》,閱讀上心情有高低起伏,也時常被文字中的慧黠逗得大樂(倒是〈馬桶〉一章讓我不知如何正視燕麥纖維能量棒!)。讀〈白帶魚〉一文時,我正躺在床上,行至舅舅的馬爾濟斯犬經過層層情境烘托,終至粉墨登場的段落,我甚至得坐起身來平抑大笑牽動的腹部糾結,這興許是我近年間最驚艷的幽默呈現,紙上的精彩相聲啊。

對了,對於這次的作品,我想說,你跟母親之間,似乎隱隱錯落出「依然窄仄、但恰恰可容轉身」的空間,此餘裕於上一本並不明顯。昆德拉說過,「父母一出生,自由即死亡」,你在書寫這本書的當下,內心是否受到比從前更充裕的自由自在呢?經歷這兩本書,你的成年禮踐行完成了嗎?


(取自Unsplash/Matt Hoffman

謝凱特謝謝對燕麥纖維能量棒的激賞(並沒有)。我有時會擔心自己太過頭了,慧黠拿捏不好很容易就變成苛薄。因為很喜歡向田邦子,寫完《蟻人父親》之後,我儘量要求自己表達上做到簡樸有力,也儘量避開文學獎感很重的文字(但上次記者跟我說還是有文學獎的味道,看來我是失敗了)。

其實寫完這本我應該不會再寫類似的主題了。目前可處理的已到盡頭,再寫寫不出新意。不確定這工程浩大的成年禮竣工了沒,或許我心裡默默在等待更大的事件撞擊上來,那時才會知道我對他們、對家族,還有沒有話可說。「浦島太郎」的故事有三個階段,一個是離開母親,一個是到龍宮,最後一個,是返家已是人事全非的百年後。乙姬給浦島的玉手箱裡,東西的順序很有意思:第一層是羽毛,第二層是一陣煙霧,第三層才是鏡子。浦島一陣煙霧後變老,照了鏡子親見自己衰老的模樣,最後黏上鶴羽,變成仙鶴,離開人世。唯有親眼見證、認知自己變老,才會知道羽毛不是裝飾,而是無法逆反的變身。

了悟需要時間,只抓到仙鶴羽毛是不會蛻變的。這是我想跟讀者說的:沒有什麼一句話或是一個指南,就解決所有親子問題。這也是我現在有點排斥太有目的的講座的原因。之前在圖書館做說故事志工,其實說什麼故事、做什麼勞作根本不是重點,甚至是個幌子,重點是這活動提供了一個時間場域,家長、小孩、繪本故事與美勞工具、材料,他們會如何切割、黏合,做出自己的作品。看他們互動、爭執、大哭或大笑,人與人之間彼此碰撞、撕扯、又黏貼,剪刀膠水色紙都有其成長的隱喻,這才是真正迷人的。

「窄仄但恰恰可轉身」的餘裕十分精準,這是一直在跟母親調整距離的結果,既切不斷,又無法靠近,那就拉開這個可以轉身的距離吧。我知道現在的人很強調溝通,親子要溝通、伴侶要溝通、政治要溝通,但有時我都想在電視機前對著太過樂觀的親職教育專家講:「當然要溝通,但它是有極值的,它很像倒U型的一元二次方程式,有個頂點,再多一點,就要往下墜落。人我之間不是溝通就能解決一切、皆大歡喜的,不然你以為小說家、散文家在幹嘛?」

但珍貴的是,我們都在摸索,並小心維持那個頂點。它未必理想、未必皆大歡喜,但勉強及格,有時卻是最好。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我媽媽做小姐的時陣是文藝少女
作者:謝凱特
出版:九歌文化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謝凱特
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著有散文集《我的蟻人父親》、《普通的戀愛》,曾獲臺北書展大獎非小說類首獎,入圍臺灣文學金典獎。覺得長大是一件好事,好在我們終於可以放心地忘記自己,長出耳朵,聽世界的聲音。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298 串接斷裂記憶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少男少女見學中

日本時代修學旅行開箱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蔡淑君著,玉山社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台灣常民文化最大藏家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本次翻檢出阿媽、阿公、阿祖如傳說的回憶——遠足。循著準備、出發的步驟,踏著經典路線,走入景點,流溢出多少人的青春,也掬起了台灣的青春。既是穿越的法寶,也是臥遊的良伴。【內容簡介

被搶劫的人生

蘇炳坤從冤枉到無罪的三十年長路
陳昭如著,春山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擅於以筆將社會闇黑端送至你我鼻尖的作者,這次為台灣社會奉上的是傢俱店老闆的30年洗冤之路。詳細的訪查,揭開了一樁冤獄在體制的扭曲下逐步成形的過往,生動的筆觸以及圖說,重塑事態的發展,讀來讓人心驚,也令人對於平庸的邪惡再度心生警掦。主角蘇炳坤在作者筆下,也從一位遙遠的新聞人物,成為活生生卻也血淋淋的「人」。【內容簡介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死後                  

西方行為藝術教母傳記
When Marina Abramovic Dies
詹姆斯.韋斯科特(James Westcott)著,劉雅郡、楊璧嫣譯,臉譜出版,650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獨  
傳記的書寫類型分許多種,本書涵蓋了自述、口述採訪與資料重建,融合藝術家口述、私人特助近身觀察、六十多位親友的訪談、檔案庫資料,加上主要博物館和藝廊的重要收藏回顧,鉅細彌遺地重構了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的創作生涯與人生經歷。書籍的設計亦讓這部傳記充滿檔案性與行為藝術,內容與形式融合得堪稱完美。【內容簡介

傳染力法則

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
The Rules of Contagion: Why Things Spread--And Why They Stop
亞當.庫查斯基(Adam Kucharski)著,高子璽(Tzu-hsi KAO)譯,行路出版,46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益  
「傳染」一詞應該可以登上地球年度熱門語之榜。本書將這個本屬衛生醫療領域的詞彙,提煉為分析工具,觀察諸多社會現象與「傳染」的關係。論述由醫療出發,連結至網路、政治、金融、暴力……等領域,欲藉「傳染」解釋事態的發展、關係網絡、醞釀與坐大。本書概念具有啟發性,且提供了另一片理解各式「疫情」的視野。然而要跨越領域並不容易,也使得敍事銜接不甚流暢,「傳染力」與「傳播論」的區別亦有待更深入的論述。【內容簡介

話語權的世紀角力

從TED、論壇到智庫,公共知識分子及意見領袖面對「思想產業」的理念拉鋸與道德考驗
The Ideas Industry:How Pessimists, Partisans, and Plutocrats are Transforming the Marketplace of Ideas
丹尼爾.德雷茲納(Daniel W. Drezner)著,翁尚均譯,麥田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知識與人、商業活動,乃至與整體社會的關係,在可攜式設備和無線網路普及的這20年間,無疑產生了莫大的變化。在討論過「專業之死」以後,確實應該更進一步地思索知識、概念究竟轉生為什麼樣的型態?它們如今的各種皮相為何?本書論及進入資本市場的知識本身、驅動市場的力量、徘徊在市場邊界的知識之魂:學術與學科,以及展演舞台上的知識明星們。跨足學院與知識平台的作者指出了現況之複雜,引人有所省思。【內容簡介

鐵路現代性

晚清至民國的時空體驗與文化想像
李思逸著,時報出版,5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這是一本寫鐵路卻不細談路線網絡、軌道規格、車廂款式、車站建築的書。鐵路建設為中國試圖由傳統向現代掙扎的重要表徵,本書以各種樣式的鐵路書寫回應「現代性」的問題。從語彙、時刻表、公告、畫報、文學作品……等相關材料,勾勒19至20世紀前期人們的新時空經驗、對人心靈的建設,更藉由物質史深入追問中國「現代性」的質地。除了豐富的鐵路素材,展現在理論銜接與方法論述的力氣,令整本書更顯緻密。【內容簡介

隔離與回歸

戰後東亞的漢生病政策與醫療人權
范燕秋主編,巨流圖書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俗稱「麻瘋病」的漢生病曾經是歷史上令人聞之生畏的癘病,而為了收容/隔離患者所建的「樂生療養院」也因為其拆遷與否,牽連出病患的人權、歷史建物留存等問題,引發社會抗爭持續至今。相較於醫療技術本身的發展,本書的視角更集中在政策與「人權」上,視野則跨出台灣,並觀韓、日、沖繩。最後一部分關於「展示」的討論,更突破了社會、官方與學術的邊界。相關領域學者們深度的研究討論,有助於大眾穿透一則則的即時貼文或新聞,對於樂生之所以成為社會議題,可有更為深刻的了解。【內容簡介

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

咬手、拔頭髮、猛眨眼……從辨識警訊開始,讓孩子學會紓解焦慮,安定成長
王意中著,寶瓶文化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實   益  
現代世界太繁複,社會的步伐太快,焦慮似乎隨時隨地都可能撲襲上任何人。帶著眾多親友師長期待成長的孩子也難以例外,卻無法自覺、自陳。本書作者為經驗豐富的心理師,成長於本土,由自身的少年經驗出發,淺顯扼要地行文,誠懇具溫度的口吻,整理出焦慮的情境、徵象與應對之道。既可供父母參考,教師或其他與兒童青少年較有接觸者,乃至擔心自身焦慮徵候的你我,都應該可以幫上一點忙。【內容簡介

我的野蠻室友

細菌、真菌、節肢動物與人同居的奇妙自然史
Never Home Alone
羅伯.唐恩(Rob Dunn)著,方慧詩、饒益品譯,商周出版,460元
推薦原因: 知  
我們過慣了以自我/人為主的每一天,作者卻拿起放大鏡,讓我們看到自以為別無外人的家其實是個大雜院。就像使用了縮小燈,在冒險歷程中,一步步揭開這些室友的存在、他們與我們的關係鎖鍊,以及在人類生活中默默扮演的角色。既可了解這些隱士室友怎麼擔任我們的背後靈、守護靈,也促使我們反思所謂的清潔與居家環境。【內容簡介

解密印度廚房

香料、沾醬、調味料、印度餅,80道料理與飲食文化全詳解
印度安娜著,麥浩斯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知   實   樂   益  
本書的企圖心旺盛,想將親身體驗的印度文化透過飲食一股腦地帶給讀者,因此涵括了社會文化介紹、旅行記、飲食文化說明、食譜……對於少有機會在印度式餐館外了解印度飲食元素的讀者來說,是見識食物原型的好機會。然而豐富資料與第一手觀察的優點,卻也讓內容與編排在視覺上難免駁雜。【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童書書房》「墨西哥瑪丹娜」Selena Quintanilla在電視劇與繪本中重生,及其他童書藝文短訊

【名家新作】

  • 影音平台Netflix推出新劇《莎麗娜:我的音樂我的夢》,取材自90年代美籍墨裔女歌手Selena Quintanilla的生平。Selena性感奔放的形象、大膽的穿著和熱情的歌聲,有「墨西哥瑪丹娜」之稱,可說是當代動感女歌手如碧昂絲、珍妮佛.洛佩茲、瑪麗亞.凱莉的開山祖師。然而如此傳奇人物,卻在23歲芳華正盛時遇害身亡。
    繪本《Queen of Tejano Music: Selena》從歌曲和表演以外的角度,讓讀者更深入了解Selena。書中詳述Selena生平,例如她從小就展現表演和創作天分,寫歌也難不倒她。9歲登台的Selena,和哥哥姊姊組成樂團演唱傳統的Tejano音樂,並擔任主唱,這使得他們在男性演唱者為主流的Tejano音樂圈中經常碰壁。但樂團改編的音樂結合藍調、R&B充滿新意,歌詞罕見地唱出女性心聲,這樣的音樂在聽眾中逐漸累積口碑而走紅。繪本裡大膽而強烈的配色,充分展現出Selena的人格特質,不管讀者是否曾經聽過她的音樂,都能從中獲得啟發以及閱讀樂趣。

《Queen of Tejano Music: Selena》內頁(取自amazon

  • 與BLM主題互相呼應的小說《致所有逝去的聲音》(The Hate U Give)曾改編為電影,原著和票房都賣座(介紹可參考2020年6月:童書書房)。動人的不只是故事情節和主角星兒的掙扎,星兒的好爸爸麥瑞克(Maverick Carter)也引發讀者強烈的好奇心。他不但是家人的心靈支柱,也是當地社區的重要人物。看似再普通不過的忠厚雜貨店老闆麥瑞克,沒想到年輕時曾坐過牢。原著作者Angie Thomas在訪談中表示,不少讀者對麥瑞克的過去相當好奇,甚至有些讀者表示想嫁給這個角色。
    今年1月,Angie Thomas推出續作《Concrete Rose》(暫譯:混凝土的玫瑰),帶領讀者認識17年前的麥瑞克。目前形象正派的他,當時是幫派首腦,甚至替黑道老大販毒,他的不法收入全拿來幫助母親養家,因為他的父親深陷牢獄。當麥瑞克的孩子出生後,他急於擔負起家庭的責任,想脫離幫派。這時有個機會:他可以代替老大坐牢,藉此脫離組織,但監禁期間自然見不到剛出生的孩子,而且這樣一來麥瑞克也會走上父親的老路子⋯⋯
    看過前作的讀者自然知道麥瑞克會選擇入監,不過其中的心境轉折,透過作者編排劇情、塑造角色,仍讓讀者期待不已。續作消息一出,書評網站隨即出現「未看先讚」的粉絲刷評價,熱度可見一斑。麥瑞克這個角色是Thomas的最愛,但此書不僅是為了交代麥瑞克的前半生,也寄託了作者的企圖。她希望讀者看完之後,會把刻板印象中的黑人男孩當作一般人看待,而不再只是一種威脅。

《致所有逝去的聲音》作者Angie Thomas推出續作《Concrete Rose》(右圖取自Angie Thomas官網

  • 暢銷作家夏莉.荷伯格(Charlie N. Holmberg)繼《幻紙魔法師》三部曲之後再推新作《Spellbreaker》(暫譯:破魔少女),把設定帶回1895年的英國。當時的魔法師分為兩類,一類可以施咒,另一類可以破除魔咒。前者的能力透過學習而來,破魔者的能力卻是與生俱有,只不過破除魔法需要執照,否則便是犯罪。
    孤兒主角Elsie就是屬於破魔者,她具有俠盜精神,替平民解除被貴族階級施下的咒法,不過Elsie這樣做之前並沒有先取得許可。在某次破解途中,她被上層人士Bacchus Kelsey發現,事跡敗露之後兩人竟然開始合作,Elsie也對這位高顏值的神祕男子產生好感。在此同時卻發生多位巫師遇害、魔法書遭竊的重大事件。《破魔少女》的上集在去年年底已經問世,迴響熱烈,下集須等到3月。
     
  • 以《吸血鬼獵人D》等奇幻作品聞名的日本小說家菊地秀行與插畫家Naffy合作,推出繪本《城の少年》。龐大如山丘的城堡中原本住著許多人,後來他們卻都憑空消失,只剩下一位少年孤單留了下來。某天一群能歌善舞的羅姆人來到少年的城堡中,他們以為該處是廢墟而搭起帳篷過夜。孤零零的少年並未現身請求羅姆人離去,反而因為見到其中一位練舞的少女,心中浮現出前所未有的感受。Naffy個人氣息濃厚的繪圖,將這個奇幻故事烘托出哀傷卻又充滿期待的氛圍,邀請讀者一同進入少年的城堡,撥開故事的謎團。
    插畫家Naffy在2019年曾自費出版繪本《Mou》,瞬間完售引起矚目。2020年《Mou》於学研プラス出版社重新出版,畫風看似陰鬱冷淡,卻說出了一個溫暖而驚人的故事。

《城の少年》內頁(取自prtimes

  • 《魔女宅急便》原著小說作家角野榮子即便高齡85歲依舊創作不輟,在今年1月推出新作《リンゴちゃんのいえで》(暫譯:蘋果寶貝的家),也是將近15年前的《蘋果寶貝》系列作品。在這個系列的第一集中,主角小舞收到奶奶製作的蘋果人偶,但因爲人偶外觀不討喜,小舞和人偶相看兩厭,後來還被人偶詛咒。所幸經過媽媽調解,兩人之間的誤會化解開來,最後感情變得更加深厚。
    在這次的新作中,蘋果寶貝看到小舞擁有幸福的家庭生活,突然一陣委屈湧上心頭,甚至因此離家出走。它在外頭和蒲公英以及善良的狗成為旅伴,但認識他們以後卻愈來愈寂寞,蘋果寶貝該怎麼辦呢?與成長小說《魔女宅急便》不同的是,全4冊的蘋果寶貝系列,適讀年齡在中班到小二之間,屬於角野榮子創作中適合低年齡層閱讀的作品。在繪本創作方面,角野榮子和多位插畫家、繪本作家共同創作,自己也從事童書翻譯如《小紅帽》、奶奶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繪本《勿忘我》(中譯本三民出版)。
  • 生活在水果王國的我們,很難想像超市或菜市場裡只有4種蔬果可買的慘況,但在六十幾年前,還沒獨立創業的Frieda Caplan在洛杉磯超市中販賣生鮮,經手的主要類別只有蘋果、香蕉、馬鈴薯、番茄,而且還要跟其他銷售員搶業績⋯⋯繪本《Try It!: How Frieda Caplan Changed the Way We Eat》(暫譯:吃吃看,Frieda Caplan如何改變我們的飲食習慣)中告訴讀者,苦於銷售業績的Frieda索性大量引進其他種類的水果。
    Frieda於1962年設立專營農產品的弗里達公司(Frieda's Inc.)後,陸續進口四季豆、釋迦、楊桃、荔枝、火龍果、刺角瓜、無籽西瓜等農產品,迅速擄獲消費者的心。她在80年代引進奇異果,結果大受歡迎,美國人視為奇珍異果,刺激了他們的味蕾,更讓當地民眾勇於接受異國食物,Frieda則獲得「奇異果女王」的封號。對於新事物從不畏懼的Frieda,2020年以96歲高齡過世,她的進口蔬果王國交給女兒和孫女們繼續經營。繪本中繽紛富童趣的色彩,畫出了各色美味水果,若直接看原文繪本,還可以學到如何用英文說出日常水果以及描述它們的口感,喜歡透過日常場景解除英文的讀者必讀!

《Try It!》內頁(取自amazon

【告別大師】

  • 日本繪本名家安野光雅於去(2020)年12月24日辭世,死因為肝硬化,享耆壽94歲。他曾於1984年獲得童書界最高榮譽安徒生獎,也獲得日本政府頒發的紫綬褒章及其他文化獎項。安野的作品內容不僅限於單純的故事,也涉足理科、數學、旅行等主題,創作媒材以水彩為主。他35歲辭去國小美術老師一職,7年後出版《奇妙國》(ふしぎなえ),是為繪本出道作。這本書中透過巧妙安排的視角,讓讀者產生空間上的錯覺及閱讀上的樂趣。
    「學習規則很好玩,但如果有例外更好玩」這個核心概念,也出現在安野的數理及教學繪本中,例如《進入數學世界的圖畫書》、《天動說》、《ABC之書》等,皆展露安野貼近生活而寫實的一面。至於寫意的另一面,則展現在他的旅行繪本中。安野的《旅之繪本》(旅の絵本)系列,帶領讀者在紙上漫遊全世界,是備受好評的巔峰之作。
    安野本人曾經隨同作家司馬遼太郎在台遊歷將近一圈,對台灣留下深刻印象。台灣讀者所熟悉的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的《昆蟲記》(奧本大三郎編著,東方出版社),封面也是由安野光雅所繪。
    延伸閱讀:3月繪本大師》空想的軌跡:兒童圖畫書大師安野光雅

【清空情緒,迎接新年】

  • 在台灣可以過兩次年:元旦新年和農曆新年。跨年倒數時我們許下心願早睡早起,隔天卻睡到中午,沒關係,還有農曆年再許一次願啊~別急著否定自己,可以趁著這段夾在西曆與農曆的期間消化負面情緒。
    凱迪克獎作家馬修.柯戴爾(又譯柯爾諜,Matthew Cordell)新作《Bear Island》(暫譯:熊之島)中,小女孩Louise和爸媽失去了愛犬查理,全家人陷入悲痛中。Louise懷抱著思念的心情,踏上查理生前最喜歡的湖中小島,奇怪的是島上竟然出現了一隻熊。Louise起先感到害怕,後來發現那隻壞脾氣的熊也跟Louise一樣悲傷。
    Louise和熊的狀況時好時壞,隨著登島次數愈來愈多,她領悟到重大事件帶來的情緒會消散,但那需要時間。她也相信事件除了帶來情緒,也可能伴隨著更好的改變。在熊終於進入冬眠,Louise也走出悲傷之後,家中也多了一個新成員。《熊之島》繪本步調緩慢,告訴讀者如果卡在情緒中,就請再寬限自己一段時間。
     
  • 寒流來臨,還記得這輩子看過的第一場雪嗎?今年第一次做夢又夢到什麼呢?繪本《A Year of Everyday Wonders》(暫譯:日日有驚喜的一年)畫出了小朋友在一整年中經歷到的各種「第一次」以及「最後一次」。繪圖者Qin Leng以淡雅畫風,描繪出孩子在各種初體驗的驚喜,以及最後一次體會的失落,其中穿插的每日定番劇情如「第226次和哥哥打架」,想必會讓有兄弟姊妹的讀者感到熟悉。在過年前送給孩子可以閱讀一整年的書籍,讓他們反覆回顧、咀嚼各種體驗,成為親子之間的美好回憶。

《A Year of Everyday Wonders》內頁(取自amazo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