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洪震宇》我們都是光的孩子:疫情陰影下,自我社交的可貴

疫情打亂我們的工作與生活。以往,工作與日常生活往往是分開的,工作壓力讓宅在家成為無所事事的放鬆,現在,居家生活與工作成為每天的日常。

過去的生活似乎只是配角,常常是臉書、社群媒體的展示品,呈現多采多姿的光景。但是當生活回到真正日常的主角時,該如何與自我進行深刻的社交,變成疫情下重要的學習課題。

對於宅在家與自我社交的生活,我已經超前部署12年了。

12年前,遇到一個工作上的意外挫折。當時我與團隊到嘉義梅山的深山裡進行採訪,意外的大雨影響拍攝工作,當晚我們在民宿討論如何調整路線,並期待隔日陽光能幸運降臨。

結果降臨的是不可知的命運。我正安排明日的工作行程,突然接到一通電話,原來是美術設計打來,匆匆告知高層要中止整本刊物的採訪編輯計劃,但原因不詳。

望著窗外漆黑的山林,大雨聲響撞擊我的情緒,頓時陷入憤怒與茫然。我不敢告知團隊這個消息,更不知該如何面對明天,要繼續執行,還是就地解散?

山中一夜雨。心情煩躁不安的我,翻閱順手帶來、奧地利文學家褚威格(又翻譯為茨威格)寫的《感謝蒙田》。書上寫著:「為了能真正讀懂蒙田,人不可以太年輕,不可以沒有閱歷,不可以沒有種種失望。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知道,在那些烏合之眾瘋狂的時代裡,要始終忠於最內在的自我,需要多少勇氣、多少誠實和堅毅。」

當年我39歲,也在媒體工作12年了,看似擁有令人羨慕的職場頭銜,這突如其來的打擊,讓我深思,「我是誰?什麼才是我該追尋的人生?」

種種問題讓原本紛雜的思緒更加混亂。沒想到褚威格在《蒙田隨筆》擷取的一句話,竟給我一個提示:「世上最了不起的事,是一個人明白自己是怎樣一個人。」

原來這是一個追尋的過程,根本沒有標準答案,也許召喚我要展開一場探索之旅。隔天雨勢稍緩,我帶著團隊繼續完成工作,幾個月後就辭去工作,成為在家的工作者。

當時著手準備兩本書《旅人的食材曆》與《樂活國民曆》(與李咸陽、彭啟明合寫),透過這個節氣主題的寫作,讓我展開新的探索計劃。我不是在家寫作與閱讀,就是前往台灣各地從事田野調查與訪談。

褚威格的作品也成為我反覆閱讀的書籍。我更好奇除了小說創作之外,褚威格如何詮釋、書寫這麼多歷史人物傳記,除了蒙田,還包括巴爾札克、羅曼.羅蘭、音樂家韓德爾、拿破崙、西賽羅、甚至是蘇聯國父列寧。

然而,他曾與羅曼.羅蘭交談之外,其他的歷史人物幾乎都無法親訪、取得一手資料,褚威格要如何傳達人物的內心世界?對正處於工作轉型的我,更希望找尋的答案。

我從褚威格最後一本作品、也是他的自傳《昨日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嘗試找出線索。他透過閱讀大量的書籍與資料,他還會實地訪查、與不同人士交流,描寫與體會各種生活細節,並站在不同人物傳主的立場去重建、還原當時的想法與感受,更重要的是,釐清那個時代脈絡對人們的影響。

褚威格並非要鉅細靡遺寫出精確的人物傳記,而是描寫消逝、不可重現的「昨日世界」,寫出那個時代的衝擊、抉擇、價值與遺憾,更嘗試指出明日世界的出路。

他的寫作動力來自於無根的遺憾。褚威格經歷兩次世界大戰,親眼看到人性的瘋狂與淪喪。他是奧地利人、猶太人,但是母國已經淪亡、成為德國的一部分。

他成為流亡者,奔走寄居各地,始終是個格格不入的陌生人。他沒有因此自我放棄,反而成為一個冷靜的旁觀者與寫作者。當眾人被時代驅趕、無力且無能回顧與保留過往的價值,他選擇用故事、記憶與種種細節保留昨日的美好價值,「在我的生命遁入黑暗之前,至少將它映亮一回。」他在《昨日世界》寫著。

褚威格的工作態度一直激勵我。當我離開職場後,因為沒有記者的身份,很難任意去採訪他人,就需要透過大量的閱讀來學習。另一方面,我又得深入台灣各地,跟許多「平凡人」交流。例如農人、部落、外籍配偶、漁民、社區工作者,以及各式各樣的「百工」,從他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中,挖掘更多風土脈絡與故事。

除了埋首深掘,更需要拉高視野,努力詮釋與充實自己的寫作內容。當我深入體會台灣各地豐富的日常生活,更深切發現,日常生活是一個被很多人忽視的重要課題。

一個是掙扎於工作與生存中的人,很難清楚描述自己的故事,或是不認為自己的生活經驗值得被記錄、被傳遞。另外,有更多的人只是把生活視為工作外的配角,生活往往只是消費品,而非紀念品。

尤其在這個變化快速的時代,儘管資訊如海浪襲來,但是往往如撞擊岩石的浪花,破碎之後迅速化為泡沫,消失在沙灘上。這個問題造成許多人汲汲於各種現實的短視目的,只有當下的生活,卻對昨日缺乏清楚的敘事能力,能夠描繪與感受各種生活細節。

這個問題容易讓人沒有故事、沒有記憶,更缺乏與自我、他人的對話,造成人際之間的緊張、情緒的大起大落,無法建立更深刻的理解與關係。

於是我陸續撰寫了好幾本書,聚焦在地的生活世界,希望從故事中找出台灣的特色、生活與工作的意義。包括《風土餐桌小旅行》、《走自己的路、做有故事的人》、《風土經濟學》與《風土創業學》,都是嘗試爬梳整理許多人忽略、卻充滿意義的昨日世界與今日世界,更希望找到通往明日世界的路徑。

這次的疫情更大幅破壞生活世界的運作,讓我們面臨更多的衝擊挑戰。但是換個角度想,疫情的破壞性仍有正面價值,提醒我們不要忽視習以為常的生活背後的價值。就像這次疫情讓我們驚覺,原本生活周遭有許多默默貢獻付出的人,他們的工作多麼具有意義與價值,例如醫護人員、警消、市場、餐飲與物流人員,都是讓日常生活順利運作的重要環節。

日常生活世界中不是只有金錢、效率、消費,更充滿人性、互助、意義與貢獻。但是我們是否願意在這個挑戰時刻,深刻反思生活意義與練習相互理解?

無論如何,疫情都強迫我們需要重新學習生活。因為我們有更多時間與空間,透過閱讀、生活實踐的自我對話,以不同角度看待自己與他人,紀錄點點滴滴的生活足跡。

「任何陰影,到頭來也只是光的孩子。人,唯有經歷過光明與黑暗,戰爭與和平,興盛與衰竭,才算是真正活過。」這是褚威格在《昨日世界》的結語,彷彿也在提醒與鼓勵我們,如何積極面對這個疫情時代。

我們都是光的孩子,期待黑暗之後,重新出發的明日世界。

唯有如此,我們才算是真正活過。


洪震宇
台灣少數連結人文與商業的創作者與實踐者。致力於成為跨領域專業的溝通者與資源鏈結整合者,希望將複雜的事情變得簡單、有趣,更有深度,產生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著有《風土創業學:地方創生的25堂商業模式課》、《風土餐桌小旅行》、《旅人的食材曆》、《樂活國民曆》(與彭啟明、李咸陽合著)、《精準寫作》、《機會效應》、《走自己的路,做有故事的人》、《資訊夢工場》等。
曾獲開卷美好生活書獎、入選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經濟部財經管理傳記類金書獎與國家文官學院年度選書,並多次獲誠品選書等。2020年以《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獲金鼎獎非文學圖書獎。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閱讀通信 vol.347》繞遠路不算是迷路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洪震宇(作家、跨領域創意教學工作者)
2021-07-08 12:00
萬華,你好嗎》作家林立青:Always open!全台最大全方位綜合長照中心

許多人在討論萬華,說這裡是疫情破口,說這裡是老人流連忘返的吸金溫柔鄉,說這裡是各種黑戶人口群聚之地,說得像是台灣的索多瑪娥摩拉馬上要被天火懲罰,甚至有人說出「萬華病毒」之稱。

這些傻瓜什麼都不懂,一府二鹿三艋舺,萬華是北部最重要的城市,是台北市的據點,也是台灣文化起源及對老人最具包容力的地方。

台灣人似乎對於老人有一種詭異的期待:最好慈祥和藹,最好身體硬朗卻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做,最好沒有慾望在家裡照顧兒孫就好,最好存款多多知識豐沛有著正當休閒娛樂像是爬山,少跟其他三教九流往來。

那都是假的!現在的老人就是過去的中年人,一樣會無聊亂跑,一樣會去美容院說八卦,一樣會看衣服特價逛著讓店員瞎捧一通買回家炫耀,一樣想要發財賺錢,一樣有性慾物慾食慾和表現慾,會想要找人說話聊天吹噓。

想想看哪裡可以無限包容著北台灣還沒有老到不能動,卻又想要出門走走逛逛和年輕人一樣上網拍買蠢物的發洩?

只有萬華,這裡的食物便宜好吃,房子和設施走的是上世紀80年代的天然復古風,吃的是不做作也不需要假掰的真材實料,拜的是引領風騷數百年的古老信仰,賣的是比淘寶蝦皮露天還要隨機大開眼界這啥小你都敢拿出來賣的玩意。


(取自flickr/pohao liu

把你眼前所有的B2B、物流、金控、線上購物都放下來,這裡有全實體化的類似玩法。君不見蘆洲獅子王,就是現在年輕人連續夜唱兩三攤,小姐如同你IG追蹤的奶妹網紅實體化,還可以立刻聊天陪著唱。

為什麼這裡會有如此魅力?我在幾年前去了一家茶室,那裏賣藝也賣身,只是年紀太大我無法。但帶我去的大哥年約60歲,一踏入門媽媽桑立刻牽手兩個阿姨來聽他當兵時陸一特傳奇,整整3小時,全包廂談的全是當兵嗆連長,如何開小差,休假搭渡輪,凌晨兩四班,時不時配上80年代。那位大哥走出茶室後神清氣爽,如同回到當年高凌風仍舊年輕的時代,再帶小姐前去吃一碗16歲吃到60歲的兩喜號。

兩個月後,工程結案大哥拉著我們再來,開口第一句是「哥葛你上次說到陸一特第三年可以到伙房自己打菜」,然後繼續當兵話題3小時,桌上美酒加咖啡,阿姨們輪流獻唱鄧麗君鳳飛飛。那名大哥3小時後走出店門,雙肩有風氣色良好如同回春,連背景都搭他的老牌白色西裝外套。

那天,我懂了為什麼有人願意花錢上茶室。我就問問哪個人家裡有「良家婦女」可以聽3小時當兵故事不停?再來一次還能夠記得你的林強向前行主題曲?先不用說有沒有什麼情色還是「附加價值」,就憑這點,錢花得很值得。老人是想要被人看年輕的,是會吹噓的,是會想要被捧在心裡的,是會想要有人陪他一起唱當年最流行的金曲。


萬華茶室文化老街一帶茶室林立(翻攝自youtube/Shigeki Nakayama

萬華的空氣裡瀰漫著專屬於老人的友善,包容和溫暖。踏上萬華的土地,就會得到好心情,艋舺的空氣裡有威而鋼、維骨力和綜合維他命,走出萬華車站後,你的人生變年輕,就開始回到體力尚好精神飽滿生活彩色一般的過去,找到真理亮光道路生命。那裡的人都可以聽得懂中華商場建成圓環龍山商場白冰冰豬哥亮當年的傳奇,當年第一次去歌廳秀就像是年輕人第一次排隊買票進演唱會一樣的激動。

萬華式長照給了老人一個全新的體驗,沒有人會歧視你,附近的所有食物好吃而且你都吃得起,走一圈公園可以下棋發財自己算自己的命,點一杯茶可以吹一整個下午的冷氣,還隨機有辣妹養眼風塵女。整個萬華龍山寺周遭有免費的高速WIFI對人開放,有廁所有三溫飲水機,想吃什麼都不是問題,無聊逛二手,痠痛找按摩免預約隨時有,也是台北最多最便宜。

這裡男人都上美甲店,修手腳指甲全套不用1000元,600元可以做臉,沒有人花不起。吃的喝的玩的吹噓的都有,就算有人說這裡老舊窮,可是老舊有包容,窮有窮的快樂享受。

如果你不懂萬華,那你不可能懂台北的老人是如何生活,他們會哭會笑會鬧會找人回憶談心,會為了美食銅板小吃流連忘返,也會聚眾下棋喝酒吹噓。

到萬華一趟,看看老了你會在萬華的哪一個位置上。

這是全台灣最大的自發性全方位老人自照中心,快樂、多元,帶著情緒並且絕不等死,他們活得很快樂,很積極,每天都要搭火車到萬華去。


(取自flickr/waychen_c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閱讀通信 vol.347》繞遠路不算是迷路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7-07 10:30
萬華,你好嗎》「人生百味」創辦人朱剛勇:萬華是一張網,承接著在風口墜落的人

早晨六點,手機傳來一連串震動。

「早安,心燈一盞,願健康平安」

「抗疫期間,照顧好自己,明天會更好」

「嗨!朋友早安,你好我好,在家最好」

社會工作者的一天,跟大多數年輕人類似,常常是被長輩圖和語音訊息喚醒的。這些熱衷轉發蓮花彩虹圖、提醒我們「記得戴口罩」和「沒事就待在家」的長輩,常讓人聯想到家族裡的某些親戚——你不一定喜歡的那款,但也不致於討厭,習慣被三餐問候之後,偶爾還會因此感到安心。

這些長輩雖然沒有血緣關係,卻可能是通訊錄裡最常聯絡的人。他/她們在社會大眾眼中是個未知、令人擔憂的群體,外界對他們有各種稱呼:街友、遊民、流浪漢。這些詞彙字面上形容居住狀況不穩定、時常露宿在外的狀態,然而背後多了幾分暗示:好吃懶做、自甘墮落。而自從疫情飆升後,他們又成了眾人擔憂的所謂防疫破口、社會隱憂。

疫情警戒升至三級後,居家防疫已成為全民共識,在許多個早晨,我們被無家者們提醒:沒事待在家,家裡最安全。

▇是什麼風,把你吹來萬華的?

我們與這些無家的大哥大姐初相識是在萬華。

過去對街友的印象,多是單獨而模糊的身影,棲於陰暗角落、裹著紙箱薄被,彷彿城市裡一座孤島。初次造訪夜晚的艋舺公園,受到未曾見過的景象所震撼:ㄇ字形的長廊燈光明亮,沿著兩側是近百個錯落有致的家當;多數人在9點後便席地就寢,但仍可見幾撮小社群有說有笑、共享食物酒水。

帶我們上街的遊民專案小組社工阿星在萬華當地服務已有10年,他能輕鬆喊出每位無家者的名字、簡介他們的故事:「在這裡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無法回家的理由。」阿星說,這些人之所以會露宿艋舺公園,其中一個考量是為了工作。

原來每到清晨約5點,派遣公司與工頭便會開著小貨車,來到公園點工。舉牌、派報、粗工、陣頭,這些吃體力、耗時間的日薪工作時常需要更替人手,公園於是成了他們最方便的人力庫。「一些有家的人甚至也會為了找工作,前一晚先睡在公園,不然晚到就搶不到了。」阿星分享道。

另一個剛脫離流浪、再組家庭的大哥香菜也聊起他的經驗:「我當初流浪街頭,好幾天沒飯吃,差點餓死。後來有個街友建議我去艋舺公園試試機會。結果到這裡,我終於吃到了好幾天以來第一個熱便當,就這樣活了下來。」香菜外型痞痞的、看起來漫不經心,卻總在拿到物資時,第一時間迅速轉遞給附近他認為比自己更需要的人。

此刻露宿公園的人們,不知道有多少是和香菜一樣,經由他人的建議而來到這裡稍作喘息。物資、人際關係、工作名額,一些人因有這些零零碎碎、邊邊角角的資源而逐漸安心生活,而另一些人,則時常叨念細數自己與前述「那些人」的不同:「我跟他們不一樣,總有一天,我會再站起來。」

無論是承接的網,或機會的跳板,萬華這片土地百年以來,一直都襯著這些希望與可能性。


(取自facebook/人生百味

百年前,早有一批又一批的人,背負著生存壓力、放手一搏的意氣,搭上戎克船,自另一片大陸來到這座島。從艋舺港上岸後,人們開始尋覓頭路與生機,其中部分人開啟了貿易事業,成爲生根在地的世家,而另外的多數人,則成為了這座城的基層勞動力。「當年戎克船得倚賴順風才能將人平安送到岸,多少人都是在半途沉船離世了。」在地的文史老師說:「所以有人問候『是什麼風把你吹來的』時,其實是種祝福:你是個很幸運的人喔。」

幸運的人順著風,便能來到應許之地。而不幸的人若在風口墜落,卻也有機會被網接住。

▇萬華土地的黏,是一種網

萬華涵蓋中區艋舺、南區加蚋子與北區西門町一帶,各區隨時間發展出各具特色的產業、商圈和生活圈。但因老城自古便匯聚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各區產業也必需與人們的勞動力相應而生。萬華一直以來都共享著涵融的精神,例如全台第一間流浪者與失能者照護機構「愛愛寮」便是在此建立。

從數據來看,萬華是全台灣低收戶最多的行政區,但絕不代表這裡是孱弱、疲軟的地方。實際走入萬華的網絡,會發現這裡充滿活力與動能。眾多非營利組織在此進駐,服務領域橫跨年長者、兒少、婦女、身心障礙、精神疾病、無家者。儘管每個人的狀態不盡相同,但關於人所追求的「想養活自己」、「想有朋友」等基礎需求,卻是如此相近。

或許正因理解人的脆弱,更明白互助之必要,萬華的非營利組織之間形成各種強大的結盟,不僅平時分享資源、交流資訊,更擁有定期舉辦共同活動的力氣,例如培根市集、貧窮人的台北,便是社福、社造、倡議等團隊的串連成果。


「貧窮人的台北」展覽透過影片、訪談紀錄及體驗活動讓更多人認識貧窮(取自facebook/向貧窮者學習行動聯盟

但萬華綿密的支持網絡並不止於此,在地店家更是使這面網貼地、緊密的重要存在。這裡有貼著待用餐的自助餐、每月提供蛋糕讓兒少據點孩子慶生的甜點店、把沒賣完的水果包好放在路邊讓貧困者取用的攤商。而地方店家舉辦串聯活動時,也時常體貼地想辦法讓弱勢者能一同受惠。去年的「萬華老城咖啡香」活動,主辦人便委託無家者工班「人生萬事屋」來製作紀念商品。

第一次聽到無家的阿伯說「萬華的土會黏」時,心裡一陣複雜。身為社會工作者,我們難免會擔憂陪伴的無家者們若待在舒適圈裡太久,會無法長出堅強的素質與力氣「回歸社會」。

然而,我們想像的社會是什麼樣子呢?有沒有另一種可能,是把講求競爭力、狼性的社會,變得更像萬華?再柔軟一點、光譜繽紛一點,這樣,說不定就不會有那麼多人被排除在外了。

▇黑暗時代裡,成為相互映照的光

這次疫情衝擊了萬華,不僅使萬華背負污名,部分店家因而暫停營業,無家者重要的生存資源公共場所、網咖、飲水機、公用充電區也一一關閉。5月14日雙北宣布升至三級警戒時,社群網路上NGO與店家朋友們慘叫一片,內心正湧起焦慮,沒想到,隔天大家又開始動了起來。

各家NGO隨即啟動抗疫作戰模式:社區兒少據點暫時關閉,但社工改以家訪方式派送物資,並與家庭、孩子保持聯繫;無家者議題組織將人力調配成物資的整理、發送產線,並撰寫記錄街頭實際狀態,協助大眾認識無家者的真實狀態;酒店公關與經紀人團隊,針對目前仍無復業與補助配套的停業,募集資源、整理紓困方案,展開對失去工作人們的救援。而萬華聯盟也發揮了團結精神,在群組裡交換、彙整各類疫情資訊,擬定更完整的倡議與聲援方法。

公部門遊民專案小組社工,連結無家者服務的NGO「芒草心」、「人生百味」與教會團體,開始每週固定派送物資,為街頭上被斷水斷糧、工作又被砍光的無家者們提供物資。公眾人物、政治工作者發起了物資捐贈募集,各界應急資源開始湧入萬華;在地青年、里長與空間經營團隊也開始協助各組織收包裹、整理物資,成為這次疫情急難時期最重要的糧倉。


疫情期間,萬華60年甜品老店「涼粉伯」成為萬華重要的物資調度據點(取自facebook/人生百味

在地店家們也在此時自發開啟了支援社會工作者的種種暖心行動。甜點攤老闆把暫停營業的店面空間全讓出來,做為物資匯集地;小吃店為社區近貧家庭製作一份份料理即時包與便當;咖啡店老闆們更是為工作者送上一份份咖啡濾掛,讓夥伴們驚嘆:「我們竟然也有物資!」

而無家者們,也從不是純粹虛弱的軟泥。有些人幸運地在疫情之前找到租屋處,生活穩定後,回頭開始成為街上的守護者,協助確認無家者動態、支援物資派送。另一些人調適著巨變的生活,練習在缺水缺電缺空間的狀態下持續生存。當然,也繼續勤奮地向社會工作者發送長輩圖。

因為有強大的在地網絡,有踴躍響應捐贈物資的民眾和企業,社工們的專業經驗從資源盤點、區域分工到各種因應決策,才能迅速而有效地串連起來,絕對不是盲目、不理性的濫發物資。每一分力都重要,每一個人都不被落下。

在萬華做社會工作,我們無時無刻不被在地幫助:被店家與居民的網絡提供資源,被NGO串起的聯盟們一同前進、摸索可能性,也被我們的陪伴對象們教導,以貼近地面,更廣、更深的方式看待社會。

萬華擁有無比的韌性與力量,疫情之下更可看見這些連結。這樣相互輝映的存在,正如鄂蘭(Hannah Arendt)所說,是黑暗時代裡,人終能盼得的光亮。

光明與其說是來自於理論與觀念,不如說是來自於凡夫俗子所發出的螢螢微光,在他們的起居作息中,這微光雖然搖曳不定,但卻照亮周遭,並在他們的有生之年流瀉於大地之上。

——《黑暗時代群像》 漢娜・鄂蘭


萬華區華西街觀光夜市(郭正榕/攝)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閱讀通信 vol.347》繞遠路不算是迷路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朱剛勇(「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貧窮人的台北」策展人)
2021-07-07 10:2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