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S3EP1》兒童文學評論家林真美/無論小孩或大人,從書牆上抽出繪本,撫慰心靈

兒童文學評論家林真美是台灣童書閱讀的重要推手,由她創立的「小大繪本館」及相關社團、課程,對兒童教育及親子共讀的風氣影響深遠。本集節目中,林真美回顧她浸潤在繪本世界的點滴,從兒童的藝術教育,延伸到自我的人生經驗,有欣然喜悅的時刻,也一一盤點自己犯過的錯誤,細細說明每個階段的心得,並與讀者分享那些出現在她生命中的重要圖畫書。

▇特別來賓:林真美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畢業。日本國立御茶之水女子大學兒童學碩士。1988年自日本返國,曾當過幼教老師,也曾從事發展障礙兒童早期療育工作。數十年來,以「兒童」為關鍵字,除推廣繪本親子共讀,組「小大讀書會」,也在清華大學及多所社區大學開設過「兒童與兒童文學」、「兒童文化」、「繪本.影像.兒童」等相關課程,近年並與「兒童文化研究社」夥伴,致力於「兒童權利」的推動。
自1996年開始策劃、翻譯國外繪本。主要策劃過「大手牽小手」(遠流)、「美麗新世界」(親子天下)、「和風繪本」(青林國際)等系列,譯介英、美、日……經典繪本無數。著有《繪本之眼》(親子天下),並與小大讀書會成員共著《在繪本花園裡》(遠流)及《在繪本中看見力量》(玉山社)。2019年出版《有年輪的繪本》(遠流)。

▇本集精彩內容

  • 在日本念兒童學時,研究室外的走廊,有一面牆全都是繪本,每天經過它們,我卻有眼不識泰山。有天晚上,我留在研究室讀書,念累了,便在那面牆隨便抽了一本書,現在回想,那就是「籤王」。那本書是Little Blue and Little Yellow,中文書名是《小藍跟小黃》。它太神奇了,在繪本歷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作品。在圖像上,這本書完全抽象,以色塊敘事,搭配具體的文字,圖文結合後,突然變成很有趣的故事。當時,我靜靜坐下,打開書,看到第一頁就笑了,我心想——這位作者太厲害了。第一頁很簡單,書頁中間偏上一些的位置有一團藍色的色塊,下面的文字寫著:「我是小藍……」

    (圖片取自麥克兒童外文書店官網)

  • 他用這麼簡單的形式,卻可以把故事講得這麼生動,你絕對不會想到,最後的轉折是透過眼淚變回了自己。閱讀時我心裡非常讚嘆,心裡想:天底下怎麼會有這麼好看的書!從那天晚上開始,每天路過那面牆,我就不斷去「抽籤」。
     
  • 在展開新讀書會前,我把家長召集起來,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每週末聚會。我慢慢陪他們一起了解繪本,等大家都準備好了,才開始展開讀書會。不過,第二家還是倒了……那時候,我帶著自己的書,到某戶人家的客廳進行讀書會。當時遇到的困難,比較像是這個家庭的狀態,會為讀書會帶來變數。
     
  • 第三次讀書會大概在1996年左右,空間獨立了出來,但後來又倒店了……這次因為有獨立空間,更大膽地進行宣傳,所以出現了很多感興趣的人,來自四面八方。一開始大家都很努力,可是時間久了,會因為距離而疲乏。所以我意識到,應該在社區扎根。
     
  • 最初,我在日本看到他們的「家庭文庫運動」,想移植過來,可每一次都是我空降到某個地方。所以很難期待跟我一起經營讀書會的成人能有真正的自主性。從那次後,我不再空降了,而是扮演「撒種」的角色,開始演講或是上課,不斷把做法跟想法告訴大家。後來,我做的事只有一個——等待,等待自主性出來。
     
  • 有次說故事時,看到一位小孩,年齡大約5、6歲,她非常的專注。通常我讀繪本時,會一邊唸一邊看著大家,有眼神的接觸。每次我看到那個小女孩時,她一直在挖鼻孔,過一會我再看過去,鼻屎已經挖出來了,但她還是很專注地看著書,再一次閃過眼神時,她已經把鼻屎放進嘴裡,一邊嚼,一邊聽我唸繪本。我覺得這實在是太棒了,這代表聽故事是件多麼吸引孩子的事。後來這個小孩還有續篇……

    步步出版提供

  • 在生活或人生的不同時間點,我遇到不同的事,就會想從書架牆上,抽一本繪本來看。我常常覺得那些繪本撫慰了我,給了我新力量。其中一本很特別,是佐野洋子的代表作:《活了一百萬次的貓》。

    ❖個人小物❖李奧尼《小黑魚》(Swimmy)馬克杯❖
    這個馬克杯,是林真美十分珍惜的物品,從數年前日本行帶回後,每天都會使用。讀完李奧尼《小黑魚》(Swimmy),她寫下以下這段話:「人生不免會遇到悲慘,但只要我們有勇氣面對孤獨,並且願意張開眼睛,看看這個遼闊的世界,那我們就會在痛苦的經歷中發現人生之美,進而找到自己的存在價值與位置。」


  • 有個社團叫「兒童文化研究社」,是最早我在永和社區大學成立的公共性社團,後來變成獨立性社團,聚集了一群對兒童有興趣的大人,從不同角度探討兒童問題。很多媽媽帶著她們的孩子來,孩子圍繞我們身邊,一邊玩一邊聽。有一天有個小孩突然說:「為什麼都是你們在討論我們小孩,我們應該要研究研究你們大人。」當孩子有這樣的想法時,我們就扮演支持與陪伴的角色,所以有了「大人思想研究社」。


    照片取自「大人思想研究社」臉書專頁

  • 這個社團應該有一年多,完全是小孩自主,定期聚會,我們大人跟小孩就是一起討論、一起對話,思考辦什麼活動。第一次訂的題目叫做「善意的謊言」,孩子說要來「拷問」這些大人,為什麼在生活裡面要給小孩很多善意的謊言……
     
  • 台語朗讀,《然後呢,然後呢……》(遠流出版)


主持人(第1到4季):邱顯忠
政大新聞系、美國 Temple University 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經歷:曾任公共電視台節目部製作人暨編導。2003年以《台灣百年人物誌》獲金鐘獎,2007年《以藝術之名》入選「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藝術」。另曾製作《誰來晚餐》、《文學風景》、《公視藝文大道》等節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現場》yum yum的文學百味!2020年「走讀台灣」夏季活動特搜

■作家與作品,雋永上癮的文學夏天

陳又津與鹹光餅,將追憶出一段啥樣的三重之夜?鴻鴻與酒館裡的mojito,又將誘發詩人什麼叛逃路線?前輩作家王文興的朗朗讀書聲,將陪你一起走過文學的同安街;年輕的行路女子吳緯婷,也想邀你看看宜蘭的臉孔、聆聽在地發聲的音樂。

由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舉辦的「文學島讀─遇見作家的N款設計」,全系列以9位作家作品,打造出9條「作家故鄉」或「文學地景」的走讀路徑,除了前述盛夏4場,入秋還有王拓的八斗子海味、雷驤的北投清酒溫泉蛋、林立青的剝皮辣椒工地鍋、杜潘芳格的客家手作醃菜、瓦歷斯‧諾幹的原鄉柿子與咖啡,道道都是從書本裡走出來的文學感官新體驗。


陳又津在《準台北人》中回憶在三重的成長往事,天台戲院、二重疏洪道一帶、重新橋觀光市集(以前是跳蚤市場)都充滿她生活的回憶,也成為她筆下故事

連小朋友都知道,沒有西瓜的夏天怎能叫夏天?聯經「你所不知道的美好臺灣」,策畫了由作者親自帶領的「自然臺灣」與「文化臺灣」兩大親子繪本走讀系列,除了夏日帶你追西瓜,還要發現臺灣最美的10座國家公園;文化走讀大龍峒及保安宮、艋舺與龍山寺,再去新港認識傳統香藝,從暑假一路追到寒假。


始於荷據時期的舊聚落大龍峒街區,保有許多重要文化財產

懷念少時《國語日報》鉛字墨香嗎?台北城南水岸文化協會「和林良爺爺漫步城南風景」,今夏將以3場「和林良爺爺的城南對話」直播座談,為10月的走讀活動開場暖身。10月共6個場次的「和林良爺爺的城南走讀」實體活動,未來除了帶領學員走過林爺爺的生活日常與作品場景,還將探訪《國語日報》編輯部、參觀報紙印刷流程,並自製「鉛字活版印刷紀念書籤」讓你帶回家喔!


林良爺爺每日上下班途中必訪的牯嶺舊書街,是愛買書的林良爺爺心目中重要的城南回憶

■以愛和理解調味的文學夏天

「歡迎你來,讓失智者為你送上一杯咖啡!」由台灣失智症協會策畫的「共創失智友善走讀」,分為專業人員帶領一般大眾認識與預防失智的走讀活動、失智症患者帶領一般大眾實地走讀的活動、以及專為病友及家屬量身訂做的活動。除了體會失智患者也有領略文學之美的權利與能力,還將以失智者為師、學習他們技藝的「瑞智體驗教室」,特別是在Young Coffee 品嚐失智者製作之咖啡、餅乾的互動服務,絕對會大大翻轉人們對失智的印象。


「共創失智友善走讀」安排適合失智者體驗五感:視、嗅、味、聽、觸,除了趣味十足,亦可幫助延緩失智,其中一站便是老濟安青草店:品嘗青草茶、嗅聞青草香

東南亞教育科學文化協會與全台合作夥伴串聯的「台灣巷弄裡的南洋味」,將分別於台北、台中、台南、宜蘭四地,帶領民眾認識東南亞街區在台的各種搶鏡、多元的風貌及美味。除了講座、工作坊與電影映後座談,台北場次還將搭配專業手語老師服務聽障朋友,並特別規劃無障礙走讀路線,友善身障人士。一般大眾除了能與身障者一同品嘗南洋風味之外,同時更能親身體會身障者在社會各場域所遇到的難題。


隱身於台南永康的泰國佛寺在守夏節時,會有大批信眾拿著鮮花與蠟燭出外遊行,在泰國人數不多的台南看到此景象,相當特別

易禧樂學有限公司則是以「讀.茶」地景書寫計畫,回望921災後地方重建的歷程與鄉人創生的努力。走讀路徑從台中百年瑞成書局,一路經霧峰,最後來到南投的中寮。除了探訪921真實故事改編電影《老師,你會不會回來?》的爽文中學,還將安排品嘗中寮使用晚生柚製作的創生產品「柚柑茶」,那份酸苦轉甘甜一如災後重生的滋味。


透過實地走訪了解921災後重建的點滴,其中也會到親訪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老師,你會不會回來?》的爽文中學

■走出台北,一口一個故事的文學夏天

走出大台北,值得就近拜訪的就是桃園了。四非書房和它的馬祖新村小夥伴們,總計開闢了35場「我們走成的風景-閱讀眷村風華到半城半鄉」的大小活動,導覽中壢馬祖新村黑瓦、磚牆、紅白大門的文化保存園區、欣賞光影電影院紀錄片放映,品茗、泡咖啡、玩眷村桌遊,也帶你走訪桃園第一座埤塘所在地的八德區霄裡,以及忠貞市場的滇緬風味和桃園當地的田野鮮食。


「我們走成的風景-閱讀眷村風華到半城半鄉」探索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忠貞市場內的在地文創及品牌,再造的眷村美食、復興品茗文化,亦體驗手作DIY的樂趣

藺草工藝最有名的,當然公認是苑裡了。苗栗掀冊工作室「走讀百年苑景」,分別以市場、藺草、音樂為主題,規劃了走讀苑裡風土的3條路徑、共計18場的活動,除了將與攤商互動分享市場人生、品嘗苑裡的地方風土名物,還將透過文史工作者、在地職人、書籍作者,帶領學員走過苑裡老街,深度認識這座質樸小鎮的百年興衰。


藺草編織曾是苑裡的重要產業,透過「走讀百年苑景」重新認識曾深受日本人喜愛的正港台式優質藺草工藝

說到糖,你只曉得台南嗎?虎尾厝沙龍「閱讀,土地的故事」的「百年糖都:虎尾街區導覽」與「毛巾的故鄉:虎尾近郊導覽」等4場活動,已於近日圓滿落幕。有興趣認識百年前蔗香瀰漫的虎尾小鎮的朋友,仍歡迎繼續利用假日以行動支持這裡的各項精采活動,在70多年歷史、氣質脫俗優雅的虎尾厝沙龍中,一起關注台灣社會及世界脈動。


虎尾的發展與日治時期的製糖產業息息相關,「雲林故事舘」的前身為郡守官邸,現為保留歷史、日式特色建築的重要古蹟

■情味醇厚綿長,南台灣的文學夏天

嘉義洪雅文化協會「閱時代.讀嘉義─走讀嘉義的五種方法」,分別以林木、老宅、信仰、市場、老店鋪等5個主題規劃走讀路線,試圖以不同的角度,帶領大眾認識嘉義的變遷。以老宅、老店鋪為例,將由《台灣街屋》作者鄭開翔親自引路,帶領參觀北門古驛站、玉山旅社、雲霄古道、和平路街屋等老宅,以及60年的江振裕雜貨店、80年新陽春藥房、50年嫁妝店、竹椅店、種子店等不同年份的老店舖體驗,重新發現嘉義與眾不同的獨特之美。


步行一一探訪近百年的老店舖,如穿越時空般回到過去,窺見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嘉義

荷蘭人為何在這裡修築普羅民遮街?赤崁樓又為何要建在這條路的北邊台地?清朝時它是府城最繁華之地,日本入台又改叫這裡為「本町」......。台南市文化協會「回到一九○四」,將以《回到一九○四》(一個日本兵的日記)與《小西門》(1970年代府城記憶)為藍本,10月起帶領民眾一同探索這座城市400年來的身世。並將於8月起在神農街舉辦「日本時代臺南商業廣告圖片展」,大家不妨預習走讀,先來超前體驗。


在台南時時刻刻都能與古蹟擦肩而過,只要願意停下腳步深入了解,俯拾皆是深刻動人的時代故事

什麼是安平543?原來是「五館、四街、三巷」,台灣友善書業「南國走讀,南國」,這個夏天將帶大家深挖安平舊城區與運河周邊的有形/無形文史資產,並有4場相關講座、1場市集與1場起跑書展,帶你認識安平這個台灣海洋貿易的起點。到了秋天,還有「走讀美麗台18—阿里山文學地景3x3」來接力,是兩天一夜、肯定秒殺的行程。過完寒假,緊接著就是恆春的「走讀古城鐵馬遊─3面環海4城門」,活動多元,一波接一波精采可期。


串聯嘉義、台南、恆春三區域的島嶼「南國」的林業、海洋和文史,行程有山有海、有河也有古城

花菜干、涼拌珠螺、石鮔干燉五花肉,你喜歡哪一道?這是澎湖古早味的漁村料理(大鍋灶飯),變身而成的釜鍋便當菜色。三餘文化「走讀台灣山.海.經」4大主題,除了前述的「里海倡議-澎湖203線浪遊記」,還有「異域孤軍的地方創生與大武壠族的古調再現」、「來去脫鞋子的部落住一晚」、以及「穿越三百年.重返鴨母王朱一貴的行軍路線」。有原民部落文化與眷村滇緬風味,也透過朱一貴行軍路線領略田寮月世界的荒地之美,並安排澎湖203線南寮與湖東兩個聚落,讓民眾認識里山/里海倡議現況,全數皆為兩天一夜的深度走讀活動。


四大主軸路線帶領民眾實地踏查田寮月世界的荒地美景、原住民部落與異域孤軍眷村文化,更規劃澎湖203線的深度旅程

■花東、離島、山林,寧靜自然的文學夏天

「我在海邊靜獵。用我安靜的心為弓,敏銳的目光為箭,專注的身體,等待,獵物的出現。」這是繪本《我在海邊靜獵》裡教我們與天地合一的自然觀察法門。台東後山生活工坊策畫「我在海邊靜獵六感地圖」,將帶領學員親身經歷書中場景,包括漁場潮間帶的生物與海岸生態、接觸小野柳的岩層藝術和迦路蘭的「黑髮橋」,活動最後並將品嘗都蘭阿美族風味餐。除了實地走讀,另有相關講座與線上走讀紀錄影片。


實地了解漁場潮間帶的生物與海岸生態、小野柳的岩層藝術和迦路蘭的「黑髮橋」,更進一步賞析東海岸阿美族與「黑髮橋」的歷史和漁獵文化

你聽過阿美族的巨人「阿里嘎該」嗎?你知道花蓮以前有個「大人才能去」的地方,叫溝仔尾嗎?由生活旅人規劃的「城市現形記:花蓮港市文學路徑走讀」,計有美崙山、美崙溪、清水斷崖、溝仔尾、花蓮港口與花蓮港街等6條路線,將以散文、詩集、繪本、影像,訴說花蓮的原民神話、移墾史、產業變遷、風土飲食、山海景致與港街故事。


6條路徑分別從不同觀點、角度來談「花蓮市」街區的形成,開啟閱讀的跨界體驗,同時促進在文化消費循環

想了解台灣自然史與登山史的朋友,請來參加「跟著博物學家走讀雪山」兩天一夜的山徑之旅。登山補給站於10-12月將辦理戶外走讀活動,9月起則是舉辦自然導讀講座及作家延伸講座,邀請山岳相關之文史工作者,諸如徐如林、伍元和、劉克襄、徐仁修等專業領域之講師,與民眾分享早期博物學家為了追求科學新知,攀登未知山林的那份艱辛過程。


透過鹿野忠雄的踏查文本,帶領民眾走進博物學家的冒險回憶,探訪雪山豐富自然環境資源

什麼動物「因戰火而倖存,卻因和平而面臨滅絕困境」?答案是水獺。金門是目前全國僅剩的歐亞水獺棲地,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10月將舉辦「戰地後的水獺樂園」走讀活動與行前座談,除了踏查金門戰地風貌今昔,也透過實地走訪歐亞水獺棲息之自然地景,讓民眾瞭解水獺在金門文史及環境生態上扮演的角色,進而探討:(1)水獺原始濕地生活圈(慈湖)及古寧頭傳統聚落的平衡關係;(2)金沙溪環境工程影響而導致水獺生活型態的變遷。


透過實地走讀歐亞水獺棲息之自然地景,讓民眾瞭解水獺在金門文史及環境生態上扮演的角色

■2020年走讀臺灣 藝文活動平台

看更多精彩活動細節或登錄報名,請至2020走讀臺灣官方網站

■2020年走讀臺灣 主題推薦書單

【作家與作品,雋永上癮的文學夏天】

  • 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文學島讀-遇見作家的N款設計
    《做工的人》、《準臺北人》
  • 聯經出版:你所不知道的美好臺灣
    《看見龍山寺》、《香藝之家》
  • 台北市城南水岸文化協會:和林良爺爺漫步城南風景
    ​《和林良爺爺散步去》、《台北慢步》

【以愛和理解調味的文學夏天】

  • 台灣失智症協會:共創失智友善走讀計畫
    《穿越時空的靈魂》、《奶奶的記憶森林》
  • 東南亞教育科學文化協會:臺灣巷弄裡的南洋味
    《餐桌上的家鄉》、《這裡沒有神:漁工、爸爸桑和那些女人》
  • 易禧樂學:「讀.茶」地景書寫計畫
    ​《茶味裡的隱知識:風味裡隱含的物質之謎與台灣茶故事,我的10年學茶筆記》

【走出台北,一口一個故事的文學夏天

  • 四非書房(饌食文創商號):我們走成的風景-閱讀眷村風華到半城半鄉
    《流浪集 也及走路、喝茶與睡覺》、《桃園眷村文創潮間帶:首部曲》
  • 掀冊工作室:走讀百年苑景
    《農產加工不只醬:開箱地方創生的風土WAY》、《男人的菜市場》
  • 虎尾厝書店:閱讀,土地的故事
    ​《翱翔天際:虎尾的天空》、《風中的黑籽菜:虎尾眷村前世》

【情味醇厚綿長,南台灣的文學夏天

  • 嘉義市洪雅文化協會:閱時代.讀嘉義-走讀嘉義的五種方法
    《嘉義小旅行:散步北緯23.5°》、《老屋顏》
  • 台南市文化協會:回到一九○四
    《小西門:台南前世今生》、《行走的台南史:府城的過往與記憶》
  • 台灣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南國走讀,南國
    《逐路細說臺18線:阿里山公路的古往今來》、《阿里山森林鐵道與世界遺產鐵路巡禮》
  • 三餘文化:走讀台灣山.海.經
    《古查布鞍遷村一年》、《食物戀》

【花東、離島、山林,寧靜自然的文學夏天

  • 後山生活工坊:我在海邊靜獵六感地圖
    《我在海邊靜獵》、《大自然嬉遊記》
  • 生活旅人:城市現形記:花蓮港市文學路徑走讀
    《尋妖誌-島嶼妖怪文化之旅》、《家離水邊那麼近》
  • 登山補給站:跟著博物學家走讀雪山
    《雪山高山生態系:從鹿野忠雄踏上高山的那刻起》、《野遊觀察指南:山野迷路要注意什麼?解讀大自然蛛絲馬跡,學會辨識方位、預判天氣的野外密技》
  • 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戰地後的水獺樂園
    《水獺找新家》、《金門人文采丰》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8-03 12:00
英美書房》「聖地牙哥國際動漫展」因應疫情線上舉辦,及其他藝文短訊

【產業消息】

  • 全美規模最大的「聖地牙哥國際動漫展」(Comic-Con International: San Diego,簡稱SDCC)今年因疫情轉至線上,於7月22日至26日舉辦「Comic-Con@Home」,各項「艾斯納漫畫獎」(Eisner Award)也在線上公布得主。自今年2月芝加哥動漫展(簡稱C2E2)以後,美國的漫畫展或書展幾乎都已取消或改為線上活動,而秋天的紐約動漫展(New York Comic Con,簡稱NYCC)目前雖仍預定如期舉辦,但在疫情尚未獲得控制的情況下,有意在擁擠空間舉辦或參加實體活動者應仍是少數。不過往好處想,SDCC主辦方已提供退票機制,許多動漫迷卻寧願選擇保留手中票券沿用至明年,期待SDCC回歸。
    部份漫畫出版商表示,參加大型動漫展的主要目的是行銷而非賺錢營利,儘管展期間出版品銷量高,但參展成本也高,最終只能收支打平,因此實體展取消並不會對整體財務有太大影響。然而對漫畫家來說,現場活動是接觸讀者的重要場合,有些漫畫家甚至一年參加40場活動,但現在則必須學會架設個人網站,或在社群媒體上發布作畫影片,在網路上爭取曝光。
    C2E2、NYCC和其他美國重要漫畫展的主辦商ReedPop公司預測,未來會有更多漫畫展採實體和數位並行的模式。主辦方目前雖然無法讓參展者享受排隊等待簽繪的熱鬧氛圍,但如何編排令人驚艷的內容和策畫新作發表活動,仍是漫畫展的重要核心,數位形式也賦予無限可能。

(圖片取自Flickr_Gage Skidmore

  • 去年12月J. K. 羅琳推特發言引發「恐跨」(transphobia)爭議,今年6月初再掀波瀾,數家提倡性別平等、女性主義的獨立書店發起下架抵制。目前唯一公開聲明抵制羅琳的「左岸書店」(Left Bank Books),共同經營者斯蒂爾(Jarek Steele)是跨性別男性。他表示,若讓羅琳的書籍繼續出現在書店架上,店內跨性別的員工與讀者們將感到不自在。下架抵制的行為既非言論審查也不違憲,書店選書、展示就是日常工作。不過斯蒂爾也說明,若有讀者訂購羅琳著作,左岸書店仍會協助滿足。
    開業已45載的女性主義書店「恩典書店」(Charis Books)亦表示,售完當前的庫存後將不再批入羅琳的著作。兩位店主和身為跨性別男性的Charis Circle執行長都認為:「恐跨、恐同、厭女是同一棵毒樹結出的果實。我們無法只單獨面對其一,必得同時反抗三者。人不能一邊宣稱愛著酷兒與跨性別者,卻在下一句就貶低我們。」
    1979年於芝加哥城創立的「女士小孩優先」(Women & Children First,簡稱WCF)也是一間女性主義書店,今年1月便將多本羅琳著作撤架,店內僅剩「哈利波特」正傳系列持續販售,並將相關收益通通捐給「Safer Schools Alliance」(倡議為伊利諾州校園中LGBTQ的孩子提供支持與保護的基進組織)。WCF經內部全體討論後,自7月起也停售羅琳著作。為了替店內的青少年奇幻書單尋求適當的替補書目,該店也呼籲出版社發行更多酷兒與跨性別作者的作品。

作家J. K. 羅琳(取自J. K. 羅琳官網

  • 疫情期間,多國祭出封城或隔離禁令,意外掀起一股「封城情色小說」風潮。知名情色小說網站Literotica於5月時舉辦「愛上封城伴」(Love the One(s) You’re With)徵稿比賽,有上百位作者投稿,數千名讀者投票,最高票者不但可獲得獎金,更可指定Literotica捐款給特定慈善機構。
    投稿作品大致可分為三類:首先是「意外隔離同伴」,例如朋友、室友或無血緣關係的兄弟姊妹,一起隔離數週後終於乾柴烈火忍不住;第二類是「隔離偷窺」,無論是隔著家裡的門窗,還是隔著電腦螢幕的視窗彼此窺探,蠢蠢欲動的寂寞心靈都能互相撫慰;第三類是「遵守規定不如速速來一次」,主角一邊嘗試遵守衛生和距離規定,一邊找尋能夠防止感染的最佳體位。
    雖然比賽規定不可含有政治性內容,但大部分作品或多或少觸及人們所處的政治現實,例如美國餐點外送員在失業和感染風險之間猶豫,或是英國護士所工作的公立醫療體系(NHS)醫院已瀕臨崩潰。
    徵稿比賽於6月中截止,巧合的是第一名〈深夜談心〉(Late Night Conversations)和第二名〈未察覺的愛〉(Unseen Love)都以鄰居間細火慢燉的情誼為主軸,主角或在居家修繕、或在談論患病家人之際擦出火花。也許除了有關疫苗的挑逗對話和Zoom視訊調情之外,人們最深的渴望其實很簡單:展開對話,和鄰居交朋友。

知名情色小說網站Literotica舉辦「愛上封城伴」徵稿比賽(取自literotica

  • 美國作家公會(Authors Guild)成員結盟亞馬遜出版、企鵝藍燈書屋,控告境外非法電子書商城。近年來境外盜版網站大量增殖,猖獗橫行的程度也致使作家公會接獲的投訴量暴漲。本次被告的盜版網站Kiss Library與其營運負責人,將主機設於烏克蘭,同時藉由多個不同的化名與網域,搭配精巧擬真的介面混淆視聽,偽裝成合法網站以優惠價販售電子書給美國讀者,令作者與出版商蒙受損失。目前法院已發放臨時禁止令(temporary restraining order),停止被告旗下全部網域的控制權,命令在5天內交出所有相關文件,並進一步凍結Kiss Library名下一切資產。今年8月25日將舉行聽審會,決定是否將臨時禁止令進一步轉為預防性禁制令(preliminary injunction)

【得獎消息】

  • 今年5月憑藉《The Nickel Boys》榮獲第二座普立茲文學獎的懷海德(Colson Whitehead),以50歲最年輕受獎者之姿獲頒這項終身成就——國會圖書館美國小說獎(Library of Congress Prize for American Fiction)。此獎項不僅評鑑作者整體作品的藝術成熟度,也評量其思想與想像力的原創性。
    懷海德的作品從細微的觀察洞見人類處境,筆下的無常與滄桑能引發過來人的共鳴,兩部普立茲文學獎得獎之作都拓展歷史事件的範疇,投化為當前世界的隱喻。懷海德回應,希望身為非裔藝術家的自己獲得國會圖書館認可一事,能激勵和他長相相仿的少年去拓展自我的眼界、找到個人靈感的神聖空間。

作家柯爾森.懷海德榮獲第二座普立茲文學獎(取自柯爾森.懷海德官網

  • 英國國家圖書獎(The British Book Award)於6月底揭曉得獎名單,今(2020)年年度作家和年度圖書得主均為非裔作家,為創獎30年來首見。年度作家得主為去年獲得布克獎的埃瓦理斯托(Bernardine Evaristo),她長年以種族、階級和移民為主題大膽書寫,並藉由布克獎得主頭銜的影響力,提倡出版業包容性和社會平等,其布克獎作品《Girl, Women, Other》也獲頒國家圖書獎的年度小說。
    年度圖書獎則綜合考量一部作品的寫作品質、出版創新程度和銷量,從各文類獎的8位得主中選出。本屆年度圖書獎得主為甘迪絲.卡提-威廉斯(Candice Carty-Williams)的小說《Queenie》,講述一名年輕非裔女子在倫敦謀生和追求愛情的故事,被譽為非裔版《BJ單身日記》,不僅故事本身流暢、有趣而值得深思,出版社的宣傳活動和多封面行銷手法更將本書打造為一場文化盛事。​

英國國家圖書獎年度作家得主埃瓦理斯托(2019)與甘迪絲.卡提-威廉斯(2020)(圖片來源:

  • 英國專為幽默小說設立的文學獎項伍德豪斯獎(Wodehouse prize),21年來首次頒發給圖像小說,由馬修.杜利(Matthew Dooley)的長篇處女作《Flake》獲得。《Flake》的主人翁Howard繼承父業以賣冰維生,開著冰淇淋車在英國西北方的海濱小鎮過著安逸平靜的生活,卻因異母兄弟Tony將冰淇淋帝國版圖擴張到當地,導致業績慘跌,事業新仇加上家庭舊恨,冰淇淋車的地盤爭戰一觸即發。
    杜利白天是下議院的職員,2016年在觀察家報圖像短篇故事獎(Observer/Cape/Comica graphic short story prize)嶄露頭角,被譽為劇作家亞倫.班奈(Alan Bennett)與圖像小說家克里斯.衛爾(Chris Ware)的綜合體。
    伍德豪斯獎全名為Bollinger Everyman Wodehouse prize,以英國幽默小說家P. G. 伍德豪斯命名,並冠上贊助者「酒商伯蘭爵」與「人人叢書」(Everyman's Library)的名號。按慣例,得獎者會在海伊文學節受獎,獲得一瓶3公升的香檳與一套伍德豪斯全集,還有一頭以得獎作品命名的活豬。可惜今年因受疫情影響,杜利無緣與小豬Flake相見。

馬修.杜利的長篇圖像小說《Flake》榮獲項伍德豪斯獎(取自twitter

【作家動態】

  • 自幼在泰晤士河口長大的英國攝影師麗莎.伍萊特(Lisa Woollett),同時是個拾貝者與蒐藏家。她將常人眼中的破爛殘片精心分類陳列後拍攝,對物件的身世之謎抽絲剝繭,進而勘破地層沉積下埋藏的城市歷史,並交織家族的拾荒故事,終於煉出這部交融自然寫作與歷史記述的《Rag and Bone》。
    伍萊特的祖父是清道夫,母系家族多代身處不受重視的社會最底層,以拾荒為生,因此伍萊特的家族史正好填補了底層階級在社會史上的缺口。伍萊特在追溯物件歷史時,也探究物件現身於此所牽涉的洋流循環系統,並從近年來塑膠垃圾大幅成長的驚人趨勢,向讀者警示:海洋生態危機並非空話。

《Rag and Bone》探究物件所牽涉的洋流循環系統,向讀者警示海洋生態危機(取自amazon

  • 《瘋狂亞洲富豪》(Crazy Rich Asians)三部曲作者關凱文(Kevin Kwan)今夏推出新書《Sex and Vanity》。這本書是向E. M.佛斯特(E. M. Forster)1908年的小說《窗外有藍天》(A Room With a View)致敬之作,男女主角同樣因交換旅館房間而邂逅,發展出情愫卻未走到一起,在多年後重逢墜入情網,卻陷入三角難題。
    關凱文從自己和周遭亞裔混血的成長故事搜集素材,並從紐約和新英格蘭地區的世代豪門汲取靈感,呈現更現代的詮釋和他特有的幽默嘲諷。書中男女主角都是亞裔和白人混血,必須面對親人和自己內隱或外顯的種族歧視;此外,許多角色社交媒體成癮,面對面聊天卻是句點王。一如書名所指,《Sex and Vanity》少不了鋪張的富豪生活、山珍海味和激情,適合讓讀者在炎炎夏日遙想義大利卡布里島的海灘美景。
     
  • 奇卡諾(Chicano)文化經典小說《祝福我,鄔蒂瑪》(Bless Me, Ultima)的作者魯道夫.安納亞(Rudolf Anaya),於6月底因久病在洛杉磯家中過世,享壽82歲。1972年出版的《祝福我,鄔蒂瑪》講述小男孩安東尼.瑪雷茲在治療師鄔蒂瑪的帶領下,踏上一場成長與靈性探索的旅程。故事背景設定在1940年代的新墨西哥鄉下,從當地天主教、西班牙民間傳說和美洲原住民普韋布洛(Pueblo)族信仰中汲取靈感,描繪新墨西哥州因多種族群與文化交匯受到的衝擊,並因此孕育出揉雜多元的「奇卡諾文化」。
    《祝福我,鄔蒂瑪》曾改編成電影和歌劇並獲得好評,但因書中含有對暴力、異教信仰和巫術的描寫,至今仍被許多學校列入問題書單(challenged book),同時也被保守團體批評有宣傳顛覆聯邦政府之嫌,在美國數州列為禁書。儘管如此,安納亞一生透過寫作生動地呈現在新墨西哥州出生、成長、生活的樣貌,不僅讓奇卡諾族群重新思考認同,更成為支持墨裔美人平權運動的重要作家,曾獲頒美國國家人文獎章(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和墨西哥裔美國文學獎(Premio Quinto Sol)等。

魯道夫.安納亞因久病在洛杉磯家中過世,享壽82歲(取自NEH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