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2020Openbook好書獎贈獎典禮側記

2020 Openbook好書獎12/5在台北文化地標「紅樓劇場」舉行贈獎典禮。雖然數天前氣象局就已不斷提醒,我們將有一個冷涼陰雨的周末午後,且會「一天寒似一天」,但在出版人心裡,這天反倒是經過景氣嚴酷搥打之後,一年之中讓人最想擁抱些什麼的溫暖時刻。(p.s 在戴口罩與保持安全距離下)

來到繁華的西門町鬧區,適逢台北三大廟會的壓軸「艋舺青山王祭」舉辦藝文踩街活動,這是天上聖母、觀音佛祖、保儀大夫、清水祖師、靈安尊王等「眾神齊聚、展現實力」的總和祭典,連義交的哨聲都和著酬神賽會的節奏,彷彿在協助導引好書獎的嘉賓們,步步踩妥神的鑼鼓點朝著紅樓前進。

真的要感謝眾神明。2020年已被美國《時代雜誌》12月號封面上的紅色大叉叉,蓋章認證為「最糟的一年」,但一年來我們仍是世界最幸運的子民,可以安然走上大街、如期舉行贈獎典禮、與藝文好友見面團聚。

■Openbook好書獎,今年有很多的第一次

每年Openbook好書獎都有一些別出心裁的巧思,今年贈獎典禮也不例外。走進紅樓一樓,八角堂中央展區就可看到本屆代言人「唐.蒙娜麗莎.鳳」巨幅的微笑,優雅邀請你一覽八柱環繞的好書獎「書展專區」。

這是歷屆贈獎典禮以來,第一次讓現場陳列的好書走出不對外開放的會場一隅,與大眾面對面。光想到作家與他的讀者,很可能於活動間隙在此各自低頭撫書,他們之間只差一根柱子或一本書封的距離,就感覺這個距離很美麗。


(陳宥中攝)


(張震洲攝)

除了「讀者第一次看到的書展」以及「到處都看得到的唐鳳」,今年好書獎的舉辦還解鎖了一些成就、拿了幾個第一次。

我們隨著木造扶梯上到二樓紅樓劇場,傘骨狀的八角形挑高天頂底下,偌大空間採黑色基調搭上昏黃燈光,明明剛過午後,卻感覺來到夜店,讓人很想學深夜食堂老闆說上一句:「嗯,還真的有酒喝呢。」

本屆典禮茶會首次提供酒水,許多與會來賓都說:「這真是出席各種類似活動,感覺最『桑』的一次」,也許果真是來自義大利的甜白酒助攻有成也說不定(感謝灰熊愛讀書、iCheers愛酒窩贊助)。


(張震洲攝)

此外,也許是疫情讓人更習慣線上往來,也讓人渴求彼此的溫度,今年外國作家捎來的得獎感言影片,居然較去年多了將近翻倍,計有12位。其中有兩位作家把得獎榮耀獻給自己膝蓋上的貓,還有多數作家均表示希望疫情過後,能有機會來台灣旅行。

海外作家得獎感言影片

過去屢屢需要解釋的獎項「美好生活書」,今年首度改名「最佳生活書」。本屆獎座亦別於以往,雖然同樣是天然素材,但之前是從地裡挖出來的鵝卵石,這次則是從火裡淬鍊出來的手工鑄鐵。(感謝威興鑄造的黑手師傅的創作,以及謝文泰建築師的設計)


(陳宥中攝)

另一方面,獎項公布時所搭配的作家肖像,也是首次採用插畫家的手繪創作,由曾赴捷克與法國藝術駐村、並三度參展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的61Chi執筆,許多得獎人直呼是難得的紀念。

(至於唐鳳政委的肖像,主持人笑稱,被Openbook用好用滿。例如宣傳短片裡不但關節都拆解,還掀了頭蓋骨叫大家「打開來讀,有人陪你」,算是間接滿足群眾想窺看唐委員腦子都裝些什麼的心理?)

■本屆贈​獎人,有國慶鳥還有上古神獸

贈獎人方面,頒發年度童書及年度青少年圖書的是國慶鳥灰面鵟鷹「小灰」;年度翻譯書由台灣閱讀推進協會理事長莫昭平贈發;最佳生活書邀請「將來銀行」總經理劉弈成贈獎;年度中文創作則由作家暨PChome集團董事長詹宏志贈發。

毫無例外地,每年「頭圍與萌度成正比」的動物人偶,總是能帶來滿滿歡笑聲。繼前年的食蛇龜「阿食」與去年的石虎「來虎」,今年來自彰化野鳥協會的保育動物灰面鵟鷹「小灰」,照例要代表野生動物向國人宣導保育的重要:「大家保留自然的山林給小灰,也就是保護一片未來給人類自己。」並歡迎明年3月春分時節,大家一起到八卦山賞鷹、支持灰面鵟鷹的生態保育。


典禮主持人包子(左)與贈獎人小灰(陳宥中攝)

從中學開始就固定一天要讀一本書的財經界文青劉弈成,其實學生時期也寫小說,還創辦《小日子》、投資舞台劇與電影如《海角七號》。他說:「今天是我這輩子最開心的時刻之一,看書可以看到上台贈獎,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事,非常確定並不是我頭圍也很大的關係。在座各位很多都是我的偶像,而今天贈發這個生活獎,我認為,能夠閱讀Openbook得獎好書,就是最佳生活。讓我們一起在閱讀裡,活得好好,好好生活。」


「將來銀行」總經理劉弈成(陳宥中攝)

好久不見的詹宏志則說:「我覺得這個贈獎典禮比金馬獎好看,因為出版人與作家們用情至深,還有全世界所有國家的得獎作者都出來說話,這真是一個美好的時刻。」他還說因為離開出版業太久了,被年輕人形容為上古神獸:「上古距離很遙遠,我可以理解,神獸感覺也不壞,跟皮卡丘有點意思。」

詹宏志表示:「我要頒的是中文創作。100本書可以帶我們進入100個世界,年紀大之後我常想我過了怎樣的一生,若不是書帶我們看世界、豐富了我們的人生,我們的經驗會非常有限。翻譯書打開世界很多窗,但我們也很關心中文創作,因為它讓我們得以瞭解自己。班雅明曾說,『我不是德國子民,是德語子民』,我想這讓我們在看中文創作的時候,感受倍加深刻。」


PChome集團董事長詹宏志(張震洲攝)

中場表演邀請到甫獲2020金曲獎最佳作曲人肯定的創作歌手余佩真JenJen,她帶來兩首溫暖的個人創作〈麥田捕手〉與〈守夜的牧羊人〉,用歌詞傳達奮力捍衛真善美的心情。她坦承藝人常忙於外界接觸,很難空下來承受更多的刺激,所以沒有時間做更多的閱讀,「感謝Openbook讓我這次有機會接觸到這些好書。」

她並分享:「〈守夜的牧羊人〉,是想著已經過世的革命烈士,以及在生活中,孤獨地為自己每一個動心起念奮力發聲的生活革命者而寫的。對我而言,文化工作者出版業者也是這樣的,守著夜,把心眼向內望。我想要有一首歌,陪伴這些孤獨的守夜人,到最後一秒。」


創作歌手余佩真(陳宥中攝)

■本屆之最

今年陣仗最大的一群領獎人是《尋找台灣味》,洪伯邑教授與他的「地理角」學生團隊加起來共7人。他說:「學術不是象牙塔,而是傳遞知識的人,來找我們出書吧!」

Openbook好書獎創辦以來第一本得獎的政府出版品,是農委會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出版的《貂山之越》,本次獲獎對近年努力追求內容與質感的政府出版品來說,別具意義。


左岸文化資深主編林巧玲(左一)與地理角團隊(張震洲攝)


《貂山之越》作者吳永華(陳宥中攝)

第一次寫書就上手,還拿獎了!非文學類有游旨价的《通往世界的植物》、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文學類則有陳宗暉的散文《我所去過最遠的地方》。第一次自己選書就拿獎的則是《看懂好電影的快樂指南》,原點編輯主任柯欣妤說,這是我從業以來第一次,我一眼便知道「就是它了」,我必須謝謝公司的信任。


《我所去過最遠的地方》作者陳宗暉(陳宥中攝)


原點出版編輯主任柯欣妤(張震洲攝)

本屆有一位作者連莊。去年以《城市裡的小訪客》奪得最佳童書的插畫家席尼.史密斯(Sydney Smith),今年又以《我說話像河流》再下一城。他說:「這本書會超越國界,找到需要它的人。並向我們傳遞了包容。」

遠在溫哥華的作者喬丹.史考特(Jordan Scott)亦特別錄製影片,以河流般的語速與節奏,分享滿溢的獲獎喜悅:「我非常感謝,為這至高無上的榮譽⋯⋯此時的我,遠在加拿大西岸的溫哥華島,而你們正在閱讀這本書,你們的孩子也閱讀這本書,這給了我許多的喜悅。這是我的第一本兒童書,也是第一次獲得童書獎項,我會記住這一刻,永遠永遠!」


拾光工作室總編輯張家瑋(張震洲攝)

《我說話像河流》作者喬丹.史考特為台灣讀者錄製得獎感言,真摯動人

本屆有一位已逝作家得獎,著作《異見的自由》。八旗文化主編王家軒說:「十幾年前的台灣,言論自由在過去是非常重要的議題,但漸漸大家已經把它視為習以為常。作者說,言論自由常不知不覺被我們妥協掉了。不只香港,這本書也幫助我們思考台灣。」


八旗文化主編王家軒(張震洲攝)

還有一本是傳主生前最後的採訪。采實文化總編何玉美:「雖然《走在,沒人想去的地方》書名看起來有點寂寞,但這是日本國寶級女演員樹木希林政治不正確的傳記故事,她將不完美但真實的人生活得理直氣壯,很紓壓釋放。」


采實文化總編輯何玉美(張震洲攝)

有兩本無字書獲獎。都來自大塊文化image3系列,一本是童書《海浪》,另一本是翻譯書《如同此石》。image3主編吳文君在代讀作者感言時便表示:「沒有文字讓我們讀到更多,就像沒有說話聲的海邊讓我們聽到海浪更深邃的聲音。這是無字書想帶給我們的體會。」


大塊文化image3主編吳文君(張震洲攝)

本屆再續香港議題,去年有鄧小樺《恍惚書》,今年有《反抗的共同體》。左岸總編輯黃秀如在代讀作者馬嶽得獎感言時一度哽咽:「這本書所得榮耀,都屬於2019年那些展現反抗精神的香港人的。」本書也是本屆博得最多掌聲的得獎作品,久久不歇。


左岸文化總編輯黃秀如(張震洲攝)

再來是本屆大贏家。拿下4座好書獎的有左岸文化與大塊文化。

左岸獲獎作品包括《尋找台灣味》、《公司與幕府》、《雞冠天下》、《反抗的共同體》。左岸主編林巧玲說:「這4本書在在都提升台灣與世界的緊密關係,以及台灣可以如何被重新定義。《反抗的共同體》說的不只是香港,也是台灣。」


左岸文化資深主編林巧玲(左)與贈獎人莫昭平(張震洲攝)

大塊的得獎作品包括《阿媽的女朋友》、《雲遊者》,以及前述的兩本image3系列作品。大塊文化總編湯皓全表示:「《雲遊者》探討的內容跟旅行有關,在無法出國的這一年,讀來特別有意義。」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代表:喀飛(左)與同(張震洲攝)


大塊文化總編輯湯皓全(張震洲攝)

獲得3座好書獎的出版社則有時報出版、春山出版、漫遊者文化、麥田出版(含小麥田)等4家。漫遊者得獎作品有《三千分之一的森林》、《來自精靈世界的人類奇幻百科》、《黑色花》;麥田(含小麥田)有《星尾獸探險隊》、《惡作劇女孩》、《罪行海洋》。


漫遊者文化公司主編何韋毅(張震洲攝)


小麥田出版副總編輯巫維珍(張震洲攝)


麥田出版副總編輯何維民(張震洲攝)

時報得獎作品《我所去過最遠的地方》、《傍晚五點十五分》、《監控資本主義時代》。第一編輯部總編胡金倫表示:「時報想盡辦法讓讀者接觸一本本好書,同仁勞苦功高,也要恭喜3本好書作者,為我們的閱讀累積了豐厚、美麗,又閃閃發亮的人類藝術。」


時報出版第一編輯部思潮線主編羅珊珊(張震洲攝)


時報出版第一編輯部總編輯胡金倫(張震洲攝)

春山得獎作品《毋甘願的電影史》、《我們幹過的蠢事》、《通往世界的植物》。春山總編莊瑞琳:「春山3本書橫跨文學、自然寫作跟文化史,3位作者年紀也都不相同,但我認為他們共同特徵是時間,因為他們從構思、研究到動筆寫作,都是長達近10年的成果。這些書也是編輯的時間,同事們投了很大心力策畫,跟作者討論大綱、定稿、到後期製作,共同努力完成一本書。我相信春山作者已經很習慣一開檔案就看到滿滿的追蹤修訂與編輯意見。陪伴作者工作的過程讓我深深體會,寫作是一條非常孤獨的長路,而且常常沒有經濟基礎,甚至可能面對的是一個仍舊不存在的市場,這使得這些努力看起來就像一個天真的夢想,但我很想說,這恐怕是我們這些編輯正在實踐的未來。」


春山出版總編輯莊瑞琳(張震洲攝)

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蘇致亨致詞分享:「我一直相信,要用一本書的厚度與形式,才能更完整的把台語片承先啟後的系譜、台語影人的豪情壯志以及台灣電影史在台灣政治經濟使,甚至是世界電影史的重要性與獨特位置⋯⋯我覺得非常幸運,這個社會願意期待,或是賦予寫作者、出版業抵抗時間流逝的能力,用一本書去創造一場文化事件、奠定一個議題的重要性,甚至用文字重新定義對世界的理解。」並呼籲讀者:「寵物要領養代替購買,但書要購買才是支持,喜歡的話更要大力分享!」


《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蘇致亨(陳宥中攝)

尖叫連線》陳栢青與寶瓶文化總編輯朱亞君被主持人調侃是本屆最失控的得獎隊伍,因為第一次看到有得獎者樂到在台上脫衣服。陳栢青說:「人家說你寫恐怖小說連鬼都不會看,我哭著跟編輯說,謝謝你讓我有嘗試錯誤的空間,但今天看到大家這麼ㄎㄧㄤ,我覺得自己白癡,真的不需要去符合規格與政治正確,不需要被別人分類。非常感謝文化部補助這本書。」

朱亞君則表示「是作者讓編輯有機會站到這個舞台上,所以你永遠可以寫不一樣的東西!最近常萌生退休的念頭,但從自稱『上古神獸』的詹宏志先生手中拿到這個獎,就想到知名編舞家康寧漢曾說過:『我們一生工作追求的不過是心理的狂喜,必須非常熱愛才能支撐下去。』這條路不是軟弱者能走的路,也以此與所有寫書、做書、看書的人共勉,大家繼續努力!」


《尖叫連線》作者陳栢青(張震洲攝)


寶瓶文化公司總編輯朱亞君(張震洲攝)

身著青衣的馬翊航形容自己與陳栢青的裝扮像青蛇和白蛇,並將《山地話/珊蒂化》形容為卡拉OK包廂裡的第一首歌:「接下來會點下一首歌,會有人合唱,會有人插播,會有人搶麥,我覺得都沒有關係,只要有聲音出現,就會帶來更多的身份,不管是原住民、同志或是各式各樣的存在,都會為我們的語言、文學與世界,帶來更多可能。」

尋琴者》作者郭強生一上台就tag賀景濱說「可惜你今天不在場」。因為30年前他們曾一起排排坐在時報文學獎領獎位置,30年過後的今天很高興還能有機會跟新浪一起興風作浪。「我第一次拿到開卷好書獎是最後一屆,原本很遺憾以後再也沒有機會爭取這個獎了,沒想到2017年Openbook無縫接軌,讓大家能夠回到這個贈獎舞台,今天是我看過歡樂與幸福指數最高的,我到了這把年紀,寫一本、少一本,對書越來越龜毛,但文學就是這麼挑剔的一件事,讓我們一起堅持品味,繼續下去。」


《山地話/珊蒂化》作者馬翊航(陳宥中攝)


九歌出版社發行人蔡澤玉(張震洲攝)


《尋琴者》作者郭強生(陳宥中攝)


木馬文化公司副總編陳瓊如(張震洲攝)

■為未來,我們繼續不斷閱讀

對Openbook內部同仁來說,每年要決戰3000多本書,才算過完這一年。總編輯周月英在贈獎典禮尾聲向在座報告年度總結,她提到:「昨天半夜回到家準備報告時,同事都還在辦公室加班。今年雖然是黑暗鬱悶的一年,突然之間很多地方我們已經到不了了,香港的未來劇烈扭曲,國際政治也變化不定。但我們卻也在今年內看到了眾多的希望。」

今年是podcast元年,有聲書、線上課程和podcast站在廣播的傳統基礎上,變化出敘事者和聆聽者之間更親近更緊密的交換關係。


(陳宥中攝)

今年也是遊戲元年,因為裝置、雲端、遊戲引擎等等技術都已到位,未來的遊戲不再只是娛樂,而會進化成一種全新的體驗,遊戲的文本與遊戲裡的互動,與真實生活會有更多虛實的結合。可以明確感知到,我們正站在某個歷史的轉折點,此去的生活將會十分不同。今年Openbook持續關注科技賦予創作和敘事的新能量,追問AR、VR、串流平台、沉浸式等等科技提供了什麼新的想像。

周月英表示:「我們不是樂觀的科技決定論者,而是努力對未來保持清明的洞察,期望能駕馭資訊而不被資訊控制。所以我們保持不斷的閱讀。

在所有閱讀的根源中,在座的各位所創作出來的每一部書籍,是其中核心的養分。而好書獎的評選以及推廣,是我們回報給各位的心意。謹將這份心意,獻給今年的每一位獲獎者,希望明年我們在這裡繼續相會。」

台灣作家得獎感言影片

■更多得獎者的領獎風采​

《台灣特有種1、2、3、4》


木馬文化兒童科普線副總編陳怡璇(左)與公共電視《台灣特有種》節目製作人傅偉智(張震洲攝)

《萬物盡頭之島:隔離.樂園》


國語日報社出版中心編輯許庭瑋(張震洲攝)

《雪是誰的?》


三民書局公司版權經理黃瓊蕙(張震洲攝)

《燈塔,你好》


遠見天下文化公司總編輯李黨(張震洲攝)

《一個像海的地方》


遠流出版公司副總編張詩薇與《一個像海的地方》作者林柏廷(張震洲攝)

《絕冷一課》


果力文化總編輯蔣慧仙(張震洲攝)

《貓的痴情辭典》


南方家園出版社總編輯劉子華(張震洲攝)

《創傷照管》


究竟出版公司編輯蔡緯蓉(張震洲攝)

《吾業遊民》


聯經出版公司生活書主編林芳瑜(張震洲攝)

《達爾文進城來了》


臉譜出版主編顧立平(左)與贈獎人莫昭平(張震洲攝)

《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鐵爛》


《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鐵爛》作者馬尼尼為(陳宥中攝)

【活動資訊】

2020Openbook好書獎》8場導讀講座,全台分享會接力開跑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12-12 12:00
書評》翻越誰的同理之牆?評《家鄉裡的異鄉人:美國右派的憤怒與哀愁》

2016年美國社會學者亞莉.霍希爾德(Arlie Hochschild)出版的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Anger and Mourning on the American Right,近日推出繁體中文版《家鄉裡的異鄉人:美國右派的憤怒與哀愁》。這本書以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白人為研究對象,試圖深入了解這些人的社會處境以及他們對美國社會的看法。霍希爾德指出,這些人居住在美國最受環境污染的邊緣地帶,生存十分不易。之所以稱呼他們為「家鄉裡的異鄉人」,是因為這些美國白人排著隊等著他們最想要的獎賞——美國夢,他們深信自己值得這個夢,深信他們工作得這麼辛苦,就是在等待美國夢實踐的那一刻。

書中指出,在等待的過程中,這群人發現自己不停地被少數族群,諸如移民、女性、黑人等弱勢群體「插隊」,搶奪了他們的社會機會。同時他們也深刻感受到自己被社會排擠與歧視,擁有的權利、資源以及身為美國白人的「光榮感」不復以往。這些因素進而促使他們支持試圖阻絕移民、宣稱要光復白人文化,並使「美國再度偉大」的總統候選人唐納.川普(Donald Trump)。

《家鄉裡的異鄉人》出版不久後,台灣正逢韓粉潮興起,社群媒體上出現諸多討論,大家都在尋找這群川粉與韓粉之間的相似性。然而,台灣社群媒體上鮮少看見社會學界及族群研究者對這本書的批判。本文將簡略介紹美國學界針對本書研究方法及知識論預設之偏差的批評,並在結尾推薦其他研究所謂美國「窮白人」的相關書籍,以供有興趣的台灣讀者參考。


(取自Unspalsh/sydney Rae

首先,美國學者們點出,霍希爾德此書在研究方法上充滿爭議。書中要求學者與讀者跨越同理之牆(Empathy Wall),以理解他人處境。所謂同理之牆,指的是「阻擋我們深入理解他人的阻礙。它使人漠視或仇視與我們擁有不同信仰、或是童年在完全不同環境下成長的人」。霍希爾德更指出,跨越同理之牆只是起點。要做出好的研究,學者必須進一步獲得這些族群的「深層故事」(Deep-story),這代表學者要除去自身的價值判斷以探索當事人的「主觀視角」,呈現事情如何被感覺與體驗,好理解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霍希爾德研究這群人的用意,是希望讀者充滿同理心地去看待與我們不同的人,而學者也必須充滿同理心地去研究與書寫他們的研究對象。書中聲稱,她在寫完這些人的深層故事後,都會讓當事人閱讀她寫出的故事,以確保本書正確地將這些人對世界的理解詮釋出來。

針對霍希爾德的作法,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教授賀瑞爾.夏皮拉(Harel Shapira)指出,這是將學術寫作與道德倫理混為一談。霍希爾德將「要理解右派就是要對他們有同理心」以及「要對右派有同理心就是要理解他們」兩件事畫上等號,但兩者其實是截然不同的。

一個人是否能妥善分析一個族群並理解他們的處境,與情感和道德上是否能同理並接納他們,是兩件事情。理解的前提並不是同理,而同理亦不代表理解。尤其霍希爾德呈現出當事人核可批准後的深層故事,提供了許多「感覺」與「體驗」的深層故事,然而她並沒有告訴讀者這些故事是從何而來的。

書中的故事都是當事人與霍希爾德挑選過的:當事人深信他們被插隊,但他們為何認為自己被插隊?當事人認為白人光榮感不在,但他們曾經的光榮感從何而來?霍希爾德讓這些人表達他們對世界的不滿,然而她卻避而不談,這些人對這世界的不滿到底源於何處。換言之,霍希爾德只是提供了這些人想了什麼(What),而非他們為何會這樣想(How)。

同為研究美國右派運動的學者,夏皮拉犀利地指出:「這些深層故事並不是真的來自深層,而是出自福斯新聞(Fox News)。這些故事都是由各種社會與政治利益所捏造出來的意識形態框架,其最終目的是要讓充滿各種怨懟與不滿的白人男性與白人女性,將他們憤怒與痛苦的來源投射到非白人身上。」

霍希爾德要求受訪者親自確認故事正確與否的行為,使她的研究完全失去社會學的意義,因為社會學要做的並不是去求證這些人的說法是否正確,而是理解與分析問題之所在。這些人「感覺」非白人族群是他們的痛苦來源,並不代表非白人族群就「真的是」他們的痛苦來源。社會學者不必然要「同理」這些痛苦,而應該要「理解」這些痛苦從何而來。霍希爾德的書僅只呈現這些白人主觀描述自己的經驗,卻未提供任何社會學上的深度分析。

除了混淆學術寫作與道德倫理的標準,《家鄉裡的異鄉人》的另一個問題是:無所不在的白人中心視角。英國後殖民學者古敏達.班芭拉(Gurmindar K. Bhambra)稱這個偏差為「方法論上的白人優越性」(Methodological Whiteness)。班芭拉認為,許多研究川普支持者的作者都將問題化約成「階級」,認為經濟條件才是將民眾推向川普的主因,但他們卻忽視了,種族問題,也就是這些白人的「白」,其實才是問題所在。

例如霍希爾德一再強調她到美國「第二窮」的路易斯安那州做研究,可是書中她卻坦承自己訪問的對象多是「中產階級」。班芭拉指出,路易斯安那州其實有三分之一的非裔美國人,其中又有30%的人生活水平在貧窮線之下,遠遠超過只占10%的白人。此外,路易斯安那州死於環境災難的非白人數量,更是遠高於白人。

儘管種種數據都顯示,住在路易斯安那的白人並非最邊緣的族群,霍希爾德卻選擇研究白人,而不是其他生活更為窮苦的非白人。她誤導讀者相信階級才是問題,卻避而不談這些人的種族優勢。這正是「方法論上的白人優越性」的問題所在。


(取自Unsplash/bantersnaps

方法論上的白人優越性,也出現在霍希爾德的「深層故事」之中。這些白人深信是非白人搶走了他們應得的一切,讓他們淪為自己土地上的異鄉人。身為社會學者,霍希爾德並沒有提供任何解釋,讓讀者理解為何這些人這樣想,反而將這些意見當作事實來處理,完全忽略真實的結構問題。

班芭拉指出,深信自己的資源被搶走的白人,其實最初就是搶奪別人資源的人——白人從殖民時代開始就從美洲原住民部落搶走大片土地,奴隸制度讓白人可以系統性地壓榨、奪取黑人的勞動力與資源,種族隔離更讓這個狀況延續與惡化下去。直到日子開始改變,民權運動興起,非白人開始爭取應得的權益與權利,甚至出現了第一個黑人總統,這些白人才開始怨恨自己的優勢不在。

事實上,所謂的優勢從一開始就根本不該存在,因為這些白人所有的優勢,都是透過各種系統性掠奪與剝削而來的。《家鄉裡的異鄉人》一書繞開最根本的結構性問題,誤導讀者以為這些白人受到不公平對待是因為有色人種在插他們的隊。然而從頭到尾,最弱勢、最被社會排擠的,根本是霍希爾德在研究對象選擇上視而不見、書中分析中避而不談的非白人。

美國的白人學者往往忽略自己在田野中的優勢或特別之處,他們本身的白人優越性往往被忽略,得出的結論也常因此有所偏誤,《家鄉裡的異鄉人》也有類似問題。

身為中產階級白人女性,讓霍希爾德擁有「同理」其研究對象的空間,她深信應該以同理心理解這些人,卻沒有意識到對其他非白人研究者或讀者而言,這項要求是完全不切實際的建議——猶太人需要同理納粹才能理解納粹嗎?被強暴者應該要跨越同理之牆才能理解自己為什麼被強暴嗎?黑人需要去同理霍希爾德筆下的白人種族主義者嗎?

更甚者,這種呼籲往往是單向發聲,要求非白人或非川普支持者同理川普支持者。但為什麼不是要求川普支持者或這些歧視有色族群的白人們,讓他們跨越心中的高牆,去同理弱勢族群呢?尤其在權力關係上,作為長年結構與系統性統治剝削有色族群的一員,這些白人是占盡一切好處的一方,霍希爾德更有理由要求他們去同理弱勢族群才是。

霍希爾德的呼籲,完全顯示她忽視了自己的白人優越特權以及偏好白人族群的心態,更透漏出白人學者特有的傲慢。相較之下,同為研究右派白人的書籍,美國精神科醫生兼學者強那森.梅索(Jonathan Metzl)的《為白人優越感而死》(Dying of Whiteness),或許是理解貧窮白人及川普支持者更好的選擇。

梅索透過舉辦焦點團體討論,針對密蘇里、堪薩斯及田納西州進行研究,發現這幾州的白人都深信,各種政策是政府想要拿走他們的權益,好分給社福皇后(Welfare Queen)以及非法移民。

密蘇里州的白人認為,政府管制槍枝是為了沒收白人擁槍自衛的能力;堪薩斯州的白人支持州政府削減教育預算,因為他們認為政府花太多錢在「好吃懶做」的非白人身上;而田納西洲的白人則認為有色人種會大量浪費健保資源,所以反對健保制度。

這些白人深信,自己所擁有的資源與做出的努力都比有色人種高,因此反對各種促使社會資源重新分配的政策。然而反對這些公共政策的結果,卻是密蘇里州的白人死於槍枝自殺的案例遠高於全國水平,堪薩斯州白人的教育程度敬陪全國末座,而田納西州的白人擁有健保的比率也遠低於全國平均。

梅索稱這個現象是「為白人優越性而死」——這些白人深信自己的優越程度遠高於非白人,不願意讓政府介入管制或平均分配資源,最後反倒為這種自我優越的想像所害。比起霍希爾德,梅索更細膩地分析種族結構,以及白人優越性與社會政策的關係,讀者可藉此對這個族群有更深入且正確的認識。

延伸閱讀:

  • Bhambra, K, Gurmindar. 2017. Brexit, Trump, and ‘methodological whiteness’: on the misrecognition of race and clas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68(11):214-232.
  • Hochschild, Arlie Russell. 2016. 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Anger and Mourning on the American Right. New York: New Press
  • Metzl, Jonathan. 2019. Dying of Whiteness: How the Politics of Racial Resentment is Killing America’s Heartland. New York: Basic Books.
  • Shapira, Harel. 2017. Who Cares What They Think? Going About the Right the Wrong Way. Contemporary Sociology 46(5):512-517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家鄉裡的異鄉人:美國右派的憤怒與哀愁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Anger and Mourning on the American Right
作者:亞莉.霍希爾德 (Arlie Russell Hochschild)
譯者:許雅淑、李宗義
出版:群學出版
定價:6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亞莉.霍希爾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社會學系榮譽教授,曾獲頒尤里西斯勳章,並獲得美國社會學學會「公共社會學」終身成就獎,其作品已被翻譯為十六國語言,亦為《紐時書評》、《瓊斯夫人》、《美國展望》(The American Prospect)的專欄作家。

她的首本著作《情緒管理的探索》針對空服員進行研究,該書提出的「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享譽學界,昔日較受學界忽視的「情感」議題才開始漸漸獲得重視。此後她持續關注性別、家庭、勞動、親密關係等涉及「情感與社會」的研究領域,在這本最新的著作則探討政治情感。著有《第二輪班》、《外包時代》、《時間綁定》(The Time Bind)、《全球婦女》(Global Woman)、《私密商品化》(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Intimate Life)等書。其著作風格平易近人、深入淺出,既能貼近受訪者的日常生活,也能深入他們的生命故事。她的著作曾多度入選紐約時報年度暢銷書,堪稱「社普書」的典範。

本書曾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並被紐約時報列為「理解川普現象的六本書」之一。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12-08 13:17
2020Openbook好書獎.年度翻譯書》黑色花

▉評審推薦語

丁名慶(決選評審,《幼獅文藝》主編)

讀金英夏長篇小說《黑色花》,很難不時時在腦中辯論:究竟是歷史洪流、外在環境鎖死了人的命運,還是「人」才是歷史書寫得以具有啟示與價值的載體?

小說追尋在真實歷史上無數「被消失」的人,讓他們在小說中重新活上一回,以自身的行動、際遇、話語來訴說各種「終究無能於掌握自身命運、獲得自由與尊嚴、甚至僅僅想要維持生命」的情況;或者,為了苟全性命,人必須被迫放棄什麼,到什麼程度?

小說的背景,是今天我們相當陌生的20世紀初大韓帝國,不為人所知的一千多位各種階層與族群的朝鮮移民工故事,在一紙實質為謊言的合約誘騙下,經歷數年間流轉異鄉與非人勞動剝削。

小說後半部藉由其中部分角色的經歷,帶出一段更添動盪氣息的墨西哥革命往事。登場人物除了朝鮮人,也跨越墨、英、美、日、法、古巴、瓜地馬拉等多國,小說也藉由這些不同文化族裔看待韓人處境的視角,呈現當時各國之間情勢的複雜張力,也更突顯國族認同在此時期的曖昧與非理性。

多線情節開展敘事,卻不見紊雜支絀;各種立場、身世、動機的人物血肉鮮明且有機牽動,不僅具現一位專業作家對於書寫技術的掌握,龐大規模歷史、文化、社會生活材料細節的動員與化用能力,題材與格局的挑戰;也成功地透過角色的建立,傳遞不同處境下的「人何以(不)為人」、「我如何(不)是我」的思索,在時光長河中,是怎樣的意義獨具,或被剝奪意義──這正是讀歷史小說的醍醐味。

【延伸閱讀】​

▉作者得獎感言

▇獲獎作家:金英夏(김영하)


肖像繪製:61Chi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