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293 嫁接寓意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瑕疵人型

林新惠著,時報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這本不大科幻的科幻小說充滿了矽膠感,每個故事看來都有些熟頭熟臉,卻又散發出無機質的體溫,讓人恍然覺得是身體的一部分。於是矽膠身體反而成為作者突破重圍的必殺技,隨時隨地都可以自由變形,嫁接出各種飄忽的寓意,甚至無意義。【內容簡介

其實應該是壞掉了

高博倫著,印刻出版,330元
推薦原因: 文  
這本小說集有股日常的異質感,彷彿斜眼看人間,一切都在歪歪地墜落,要是碰到了敏感的議題,不閃不躲,也不張牙舞爪,自然而然就有了哈哈鏡的喜感。這不是設計出來的小說,而是某種歪視角所看到的均質化世界,再怎樣的奇異都理所當然,再怎樣的平常都光怪陸離。【內容簡介

愛是來自地獄的狗

Love is a Dog from Hell
查爾斯.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著,陳榮彬譯,啟明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文   益  
儘管是1977年出版的詩集,正因為是後嬉皮時代的作品,字句坦蕩,粗野,肉慾橫流,特別有種以身體寫作的奔放感,破口就能直抵性與愛的核心,對文青式的臉書體簡直是當頭棒喝。【內容簡介

不完整的大人

となりの脳世界
村田沙耶香著,蘇文淑譯,時報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樂  
古怪犀利的小女兒視界,像瞪著大眼睛,細細品味擦身而過的微違和,看似呆萌,實則晶瑩剔透,素描幾筆,空氣感十足,讓人想進行各式各樣的腦補。所有潛在的變態和社會議題,似乎都在心思的靈動跳躍間,化為輕塵了。【內容簡介

亨利.達格,被遺棄的天才,及其碎片

集純真與褻瀆於一身的非主流藝術家,無人知曉的癲狂與孤獨一生
Henry Darger, Throwaway Boy: The Tragic Life of an Outsider Artist
吉姆.艾雷居(Jim Elledge)著,朱崇旻譯,麥田出版,5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達格一生過得低調而抑鬱,看似田園夢幻的水彩畫風,腦洞卻開得比丸尾末廣《少女椿》還大。這本傳記像是作者獻給這個渴愛的靈魂的一部情書,熾熱、共感、護主心切,卻又時時克制,務求還原真相。儘管有些過於以早期經驗來解釋藝術之嫌,卻也不討厭,甚至會讓人愛上這位可能是第一次聽到大名的插畫奇葩。【內容簡介

世界是垂直的                             

從人造衛星、摩天大樓到地底隧道,由分層空間垂直剖析都市中社會、政治的權力關係
Vertical: The City from Satellites to Bunkers
史提芬.葛雷罕(Stephen Graham)著,高郁婷、王志弘譯,臉譜出版,55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思   獨  
多年前「世界是平的」論述粉飾了全球化帶來的、日益垂直化的資源分配不均問題。本書提出「世界的垂直性」,精彩地以衛星、無人機、電梯、空氣等物件議題編織成地上一部,地下另一部則討論了地下室、下水道、礦坑等空間。作者對於「垂直性」的呈現不僅止於空間維度或物質性的意義,更觸及象徵性的權力關係、話語權,以及心理面的「高」興與「低」潮。是一本深富啟發性的著作,有著縱向空間探險,也是深度的人文洗禮。【內容簡介

寂寞島嶼

50座你從未也永遠不會踏上的島嶼
Atlas der abgelegenen Inseln
茱迪思.夏朗斯基(Judith Schalansky)著,劉燕芬譯,大塊文化,58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樂  
本書和其他地圖書最大的不同在於選題精妙,每座島嶼都是一個失落的文明,在歷史的邊陲地帶平行演化,是地球,又是異次元。作者的圖說玲瓏慧黠,候在機鋒上,恍惚之間,讓人覺得彷彿在翻閱某種德意志版的《看不見的城市》。【內容簡介

烏有之地

這輩子到不了的50個國度
Landene Som Forsvant (Nowherelands) 1840-1970
比約恩.貝爾智(Bjørn Berge)著,高平唐譯,聯經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書中羅列已然消失的國度,彷彿史書中的海市蜃樓,熬不過慘烈的進化,卻留下幾許蛛絲馬跡。難得作者一一找出當時發行的郵票,隱藏版的歷史盡在方寸之間,以「小物」傳遞「小知識」,重溫兒時的集郵樂趣和想像。【內容簡介

台語片的魔力

從故事、明星、導演到類型與行銷的電影關鍵詞
The Power of Taiyu Pian: Keywords of Taiwanese-Language Cinema
林奎章著,游擊文化,6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益  
本書是一部台語片關聯詞條的小詞典,有意思的是這些詞彙並非以後代主觀理解來挑選,而是出自台語片的廣告、解說、評論、文獻、文物……等相關材料的詞頻分析。它們原來就是台語片時代最常被使用的詞語,於是在解釋語詞的同時,也重建了歷史現場,並延伸出觀點和分析。詞條集解雖然結構簡單,也未帶來明朗的整體圖像,但仍不失為獲取台語片魔力的小法寶。 【內容簡介

書上設計展2020

尼普利編輯室著,尼普利出版,499元
推薦原因: 設   議   益  
乍看是一部各大專院校的年度畢業設計作品集,但其中充滿驚人的創意能量,也細緻反映了當代台灣、乃至世界的議題趨勢。書中收錄的創意思考、實作、成品皆展現年輕世代高度參與社會議題、提供對話的能力與誠意。在文化傳承、地方創生、永續發展、社會議題、科技未來等主題下,這群年輕創作者們以設計為媒介,訴說自己對議題的關懷,也呈現在地美到不行的景觀與文化元素。期待所有的作品與計畫都能有實現或商品化的一天。【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好書獎・唐鳳小隊》才不會輕易被生活榨乾呢!5位創意職人的回血書單

導演|陳冠宇 Chen Kuan-Yu

OB:是否有推薦的睡前讀物或是失眠讀物?

陳冠宇: 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眾妙之門》。書中有很多視覺性的描述,閱讀時腦中會浮現許多畫面,是一本很需要想像力的書;在睡前閱讀,短暫進入那個想像中,冷不防地就遭受睡意攻擊……哈哈哈超遜。

OB:今年疫情襲擊,你會在末日逃生行囊中會塞一本書嗎?

陳冠宇:可能是《最後一個知識人:末日之後,擁有重建文明社會的器物、技術與知識原理》。這本是我逛書店時無意間挖到的寶,真的很好看。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習以為常的事物,平時不太會去深究背後的原理,閱讀這本書後深深感嘆,人類文明真的是很神妙啊!

OB:年年複習,翻他N遍也不厭倦的書?

陳冠宇:漫畫《新單位》,作者「世界單位認定協會」是日本富士電視台節目「寶島的地圖」所創立的協會,這個節目單元從生活中尋找,以感受的程度與類別區分,發想各種「新的單位」,例如「回到家,發現藏得好好的黃色書刊被堆在桌上的驚慌指數:730ott」、「坐雲霄飛車第一排的可怕指數:60gl」⋯⋯是一本只要擺在書架上,經過時隨手翻一下就會忍俊不住的書。

OB:近期讀物?

陳冠宇:大衛.林區(David Lynch)的自傳《在夢中》。我蠻喜歡大衛.林區的作品,風格強烈怪誕,人又瘋且怪,還自己出專輯,會想知道他頭腦到底在想什麼。這本書寫了很多他在拍片時發生的事,不僅對這個導演有更多的認識,也更清楚他的創作方式,讀來很有趣。而且,不同於他作品的晦澀難解,這本書蠻好懂的。

書中提到,他曾把自己的夢境拍出來,我以前也做過類似的事,在為了腳本苦惱時,忽然做了一個夢,乾脆就把它寫進劇本了。讀到這一段特別有共鳴啊!

* * *

音樂設計|王榆鈞 Yujun

OB:有無一本書令你百翻不倦,每隔幾年就要複習一次?為什麼呢?

王榆鈞:佩索亞(Fernando Pessoa)的 《惶然錄》(新版翻譯成《不安之書》)。這似乎是一本永遠都讀不完的書,在一篇篇看似日常的隨筆、札記,點狀的短篇散文中,都有令人可以反覆咀嚼的觀點。常常喜歡時不時拿出來翻閱,從隨機出現在眼前的篇章中,給予我生活中的提示與啟發。

OB:快被工作/生活榨乾時,有沒有哪本書能重新打磨五感,重拾對生活的敏銳或詩意?

王榆鈞:楊牧《一首詩的完成》

OB:有沒有哪本書令你食慾大增?

王榆鈞:《食療聖經.食譜版》、《Plants Cookbook 全食物料理哲學》

OB:最近一次推薦朋友閱讀的書為何?推坑的台詞是?

王榆鈞:《托爾斯泰藝術論》,這本書像是知己一般,讓人更堅信並持續對藝術有高度追尋的熱忱。

OB:近期讀物?

王榆鈞:安.卡森(Anne Carson)《淺談》。

OB:能否與我們分享你心中的2020年度好書?

王榆鈞:夏夏《傍晚五點十五分》、佩蒂.史密斯(Patti Smith)《如夢的一年》  、奧爾嘉.朵卡萩(Olga Tokarczuk)《雲遊者》,以及寫寫字採編學堂《身土不二,從吃開始》 。

* * *

Makeup artist|小美 Hungyi Lu

OB:有沒有哪本書令你食慾大增?

小美:新谷弘實《不生病的生活》,這是我人生目前最快速看完的一本書,可以在一天內嗑完。我對於身體健康、養生相關主題,都非常有興趣。

OB:快被工作/生活榨乾時,有沒有哪本書能重新打磨五感,重拾對生活的敏銳或詩意?

小美:《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是達賴喇嘛跟屠圖大主教對談集結。當遇到各種人生關卡時,閱讀這本書會讓自己回到平靜狀態,聆聽智者對話,像是得到一個溫暖的擁抱,讓五感很快攝取喜悅的要點!

OB:如果要推薦與彩妝保養相關書籍為何?

小美:邱品齊《幸福美肌,一輩子就買這一本》。對於美妝美容相關很有興趣,或是想成為彩妝師,都非常推薦看這本。由皮膚科醫師以自己10年研究與經驗書寫而成的書籍,能夠打破許多網路上肌膚保養的迷思,建立正確的美容核心觀念。

OB:成長、求學、求職的過程中,影響你最深的書?

小美:艾倫.南格(Ellen J. Langer)《用心法則》是改變我一生的關鍵書。作者是哈佛大學心理學系的教授,本書透過很多案例談「用心」的益處、與「用心」的方法。我從小就有很嚴重的拖延症及身心健康的問題,學習「用心」看待自己以後,宛如的打開任督二脈。

OB:最近閱讀的書為何?

小美:巴爾塔沙.葛拉西安(Baltasar Gracián)《智慧書》、埃爾克諾恩.高德伯(Elkhonon Goldberg)《大腦的悖論》。我很喜歡閱讀哲學或是心理學主題書籍,透過閱讀能與自己深層對話,畢竟人生視野與智慧除了靠自己親身經歷、拓展之外,真的就是透過書籍,在閱讀中收獲了!

* * *

攝影|Kris Kang

OB:有沒有哪一位書中的角色令你嚮往?為什麼?   

Kris Kang:坂元裕二《劇作家 坂元裕二》。坂元裕二筆下的人物各自都有一些怪癖、怪異的人格特質,厲害的是這些部分都能讓我產生力道不一的共鳴,會產生:「啊,沒錯!我也是這樣的人 」或是「真想成為這樣的人吶! 」之類的強烈共感。日劇《四重奏》中有一個橋段是,餐桌上4人對「擠不擠檸檬」的爭執,令我想對著坂元鼓掌致敬十分鐘。

我最嚮往的角色大概是《最高的離婚》中,冷靜敢言對周遭人事有清澈看法的上原燈里,她能平靜地對舊情人坦率說出「我曾經想過,你這個人怎麼不去死一死算了」這種驚悚卻又是大部分人在某些時刻真心浮現的內心話;這樣的角色讓我這種在現實生活的俗辣崇拜得不得了。

OB:快被工作/生活榨乾時,有沒有哪本書能重新打磨五感,重拾對生活的敏銳或詩意?   

Kris Kang:吳明益《浮光》提到日本有一個詞——「物哀」,指的是物的各種情感,當然不是物件本身自帶情感,而是觀看的人所產生的各種情緒。大部分的時候我需要與許多不必要的感性、情緒維持ㄧ定距離以進行創作思考,保持一種冷徹來組裝各種情感與記憶切面。

然而,不段反覆演繹、遠離某些情緒,對感知敏銳的我,多少有些程度上的損耗,這時候看作家書寫攝影就是一種蠻好的修補。雲是雲、風是風、走路是走路、奔跑是奔跑,回到一點「知物哀」的能力。

OB:有沒有哪本書令你食慾大增

Kris Kang:一口飯是所有人生困難的來源也是解決方式,翻完鄭進耀的《吃便當》,雖然因為個案本身的人生太過奇幻而沒辦法參考對照,什麼也沒得到,卻是一身清爽舒暢之感。沒有什麼事是一碗滷肉飯不能解決的,如果有,那就吃兩碗。

OB:失戀讀物or失眠讀物?  

Kris Kang:樹木希林的語錄《離開時,以我喜歡的樣子》。大概是受到是枝裕和電影的影響,一直覺得樹木希林所說的話都帶有一種悲傷的氣氛,但在各種悲傷維度裡,卻又是最有力量且正面的那種。無論是失戀時,沉溺的哀傷情緒之必要,或是對明天、對未知感到焦慮而無法入眠的時候,隨手拿起這本書,汲取一些心靈雞湯,在樹木希林的名言錦句中得到大大滿足,然後無懸念的放下書,關燈入睡。

OB:如果可以穿越時空回到過去,會想將哪本書偷塞進高中時自己的書包?

Kris Kang:陳順築《家族盒子》。對於家族、死亡、生長記憶、以及土地的摸索,這類的人生課題是越早碰觸,肯定沒有壞處的事。近幾年在創作思考時,這本書總是在很多時刻出現,並且以各種形式介入。經常在讀到某幾個段落時,忍不住會在腦中吶喊:要是早一點讀到這個就好了!但冷靜下來想想,要是高中時在書包中找到這本書,翻開後看到「『人』與『世界』之間既非主動尋求,亦非全然被動的相遇」……當時的我大概只會拿來壓泡麵。

* * *

採訪撰文|郝妮爾

OB:有無一本書令你百翻不倦,每隔幾年就要複習一次?為什麼呢?

郝妮爾:吳明益老師的《浮光》。讀到《浮光》以前,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不喜歡散文的。相較於《家裡水邊那麼近》、《蝶道》……等作品,吳明益老師的散文書寫,在《浮光》又晉升到另一個檔次,能更純熟的放置生硬的學術名詞,宛如行走的速度,使讀者讀來也不覺得喘。其中,面對社會而溫柔的自省,每一張他鏡頭對出去的世界、每一篇宛如攝象的書寫畫面,例如這一段:

「愛是生命撫慰傷痛的基地,因此它是天生的直覺,但卻是上一代的行為,以及我們所接觸到的知識與文化經驗告訴我們,愛應該如何給予、什麼時候給予,才符合你所生存的群體的規則。

多年以後,我再看到那張照片裡的死雞時,想到自己當時或許被某種神祕主義、陌生化或機遇之累的構圖所吸引而按下快門。雲擋住了陽光,影子不在了,某一刻此身將會被稱為屍體,而不再被稱為肉體。但我也同時明白了自己拍下那張照片時,對那隻死去的雞幾乎是不帶感情的,那是一張或許有意味,對我來說卻缺乏情感有效性的照片。」

這本書是我第一次相信,一篇耐讀的文章,會讓字句存在時間的光影,隨著成長歷程不同而再次翻閱,便能窺探其盈缺變化。等到那時候,讀者生命中的歡愉與傷痕都會成為閱讀時的坎,使我們來日能夠受文章中某具精準的句子填補,而覺得飽滿。彼時彼刻,我們也許會因閱讀而慶幸自己不是完整的人,而讀到接近完整的、書中的意義。

OB:快被工作/生活榨乾時,有沒有哪本書能重新打磨五感,重拾對生活的敏銳或詩意?

郝妮爾:我的生活與工作,都與寫作相關。這絕對是自找的,怨不得別人。然而,卻也因為如此,過往尋常的閱讀消遣,如今讀來也難免覺得疲倦,會不自覺地去琢磨其中用字遣詞、情感節奏。然而,讀到「報導文學」、「歷史散文」,反而能夠讓我暫時拋開情感的濃淡、字句的推敲,專注於資料蒐集後的展現成果。

張戎所寫的《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字句順暢無比,將戲劇性的史料平淡道出,卻又能夠讓太后的日常染上戲劇性地色彩。無論挑哪一段落開始讀,都暢快無比。

OB:最近一次推薦朋友閱讀的書為何?推坑的台詞是?

郝妮爾: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的「地海六部曲」,一部橫跨半世紀的作品,經過千錘百鍊,仍然屹立在讀者面前,這件事情本身就像是魔法一樣。

首部曲《地海巫師》中,魔法師格得擁抱自己的那一刻,每次讀到都覺得刺眼,就好像真的有光──

「而且他漸漸明白真相,明白格得既沒有輸,也沒有贏,只是以自己的名字叫出黑影的名字,藉此使自己完整,成為男子漢,一個了解整體真正自我的人。除了自己以外,他不可能被任何力量利用或占有,因此他只為生活而生活,決不效力於毀壞、痛苦、仇恨或黑暗。」

OB:如果可以穿越時空回到過去,會想將哪本書偷塞進高中時自己的書包?

郝妮爾:Paula McLain《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我很少在公眾場合哭得這麼難看──我說的是,真正的公眾場合,不是畢業典禮、特殊聚會,而是坐在摩斯漢堡的雙人座,像是品嘗美食那樣、非常珍惜、不捨地看完最後幾頁。但是,讀到海明威的第一任妻子,在離婚以後接到電話,親密而生疏地叫著兩人過去的綽號,我當時哭到忘記嘴裡還有沒吃完的雞塊。

讀過許多愛情故事,這本讓我最是難忘。如果難忘的愛情小說能夠讓人更懂愛為何物,願能獻給高中時的自己,這樣一來,我們大概都能少受點傷。

OB:有沒有哪一位書中的角色令你嚮往?為什麼?

郝妮爾:多年前有人推薦我看《阿特拉斯聳聳肩》三部曲。從那之後,雖明白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若問這世界是否有我追尋、企圖成為的對象,那個人肯定是書中的達格妮.塔格特(Dagny Taggart)。

達格妮聽到了自己內心一個冷漠和執拗的聲音在說:記住它吧──好好記住──純粹的邪惡不是能常常見得到的。站在純粹的惡面前,她活得愈發坦然,簡直像是因而水洗,成為一個為公正而活的、純粹的義。這份義裡有情有慾,有坦白與妒恨,然而最終,她仍是那個能夠坦蕩蕩說出「我不為人而活,也不要求任何人為我而活」的達格妮。

2020 Openbook好書獎・代言人唐鳳・閱讀的演化與變形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11-24 20:00
年度論壇3》找朗讀者真難,我只想到梁朝偉:有聲書製作與Podcast數據大公開

2020年Openbook好書獎揭曉前,回顧出版現況、追問未來文化脈動的年度論壇,第三場邀請到漫遊者事業群創辦人李亞南,以及遍路文化執行長吳巧亮。漫遊者文化以紙本出版事業起家,2019年7月作為出版社先驅投入音頻市場,創立遍路文化,主推有聲書、音頻視頻的線上課程等數位內容。講座內漫遊者團隊將分享他們從紙本到數位內容的營運經驗與心得。

同時應邀到場的另一個團隊,是近期備受矚目的台灣原生Podcast服務公司SoundON聲浪。根據統計,去年5月台灣的Podcast頻道還不到100個,然而目前光在SoundOn平台上,就已有超過4000檔節目。聲浪的創始成員,同時也是內容與創意經理Sun,將分享Podcast大爆發之下的產業現況與生態系發展。

透過幾位站在數位浪潮最前線的與談者,Openbook與現場的朋友一同關注學習,追問超越紙本型態的新型數位內容,如何透過平台營運獲利,或開發潛在聽眾讀者的可能。以下是本場論壇的菁華摘要。

.講題:耳朵裡的出版-Podcast與數位內容出版學
.講者:李亞南(漫遊者事業群創辦人)
    吳巧亮(遍路文化執行長)
    Sun(SoundON聲浪內容與創意經理)

OB:因為疫情關係,今年全球各地對於有聲內容、遠距線上課程的需求都大幅上升。請漫遊者先為我們定義一下,Podcast/有聲書/線上課程的差別。


遍路文化執行長吳巧亮

吳巧亮:首先,三者之間最明顯的差異在於有沒有收費。今天有SoundOn在,我不好定義Podcast,不過大體而言,Podcast是不收費的,有聲書和課程雖然也有免費的內容,但遍路提供的內容是有收費的。

另外則是結構上的差異,會導致目的性的不同。相較於有聲書,線上課程不論是純音檔的音頻,或影片的視頻課程,都更明確以帶給閱聽者結構性知識為目的(這點Podcast雖然也能做到,但Podcast較接近長期的網路廣播)。遍路規畫的線上課程,結構約在3、5個小時,最長到上百小時的完整內容,是更有計畫性的知識傳遞。

有聲書是另外一個世界,有純粹朗誦或有聲劇的表現,相比之下,Podcast可以提供更多形式:對談、單一主持人,或加入戲劇成分等。

OB:今年市場整體對有聲內容的接受度大幅提高,遍路規畫內容的方向和產製有沒有因此轉變?各種Podcast頻道遍地開花之後,對遍路的營運有沒有影響?

吳巧亮:目前遍路推出的有聲書大部分是純朗讀,主要授權方來自漫遊者文化,且較多國外版權。國外版權都有嚴格限制,尤其要用有聲書或要用廣播劇呈現,需要不同程度的授權。

有聲劇相較於廣播劇,是更簡化的聲音表演,遍路已經在規畫明後年會做有聲劇,未來還會有不同語言的發展,可能挑選一些經典,製作台語版的有聲書,也會評估做成客語或原住民語的可能。

還有一個我們現在做的,叫「說書」。說書一般被理解為書的導讀,但我們的編輯跟說書人做了很多不同的專業切入角度,製作出長達一個小時扎實的課程內容。在市場還沒建立有聲文化知識收費的習慣下,目前還沒有很多出版社共襄盛舉,我們希望可以先養成閱聽者利用瑣碎時間的習慣,讓有聲內容大幅發展是好的影響。

李亞南:漫遊者文化或遍路文化的確從聲音部分著墨,找出更多數位組合的可能。像剛才提到說書,也是我目前碰到的很大疑問:說書的權力該怎麼界定?版權該怎麼界定?需要在現階段就釐清。如果說書推廣內容超過合約規定,怎麼收束?尤其有些還會收費。未來還有其他地區的平台進入台灣市場或國際市場,就更應該好好討論版權問題。

OB:2020年被稱為台灣Podcast元年,從目前的節目排行看來,談話性節目和帶有教育性質的專業內容最受讀者歡迎。最初的主持人很大部分是沒有媒體經驗的「素人」Podcaster,但隨著市場普及,越來越多名人進入這個領域製作節目。請問SoundON如何看待未來Podcast在主題與版圖上的變化和趨勢?

Sun:去年聲浪內部曾盤點過,台灣繁體中文到底有多少人在做Podcast,當時大概不到50,今年到11月為止,後台目前已經有四千七百多檔(包括停更的)。

去年9月SoundOn正式上線發表,即便其中有很多素人主持,但SoundOn最初的策略可以想像成「音頻版的Netflix」。我們也設立自己的內容製作部門,剛上線時,就有20檔不同的議題內容。

為了讓節目有區隔化,尤其名人要踏入Podcast,通常會思考是要繼續講粉絲熟悉自己的原本主題,還是開發其他新主題。也許比較好的作法是,在原本的人設基礎下,利用Podcaster的新身分,詮釋另一面的自己。


SoundON聲浪內容與創意經理Sun

OB:從平台的角度來看,SoundON對於「有聲/數位內容」的未來趨勢,有什麼觀察或預測?

Sun:根據我們的觀察,台灣人很渴望學習知識,尤其是理財或投資相關的內容,上線後排名都會非常前面。第二種是名人,會自帶原本的流量,再從排行榜上吸引一些原本不認識你的人。

重點是,要怎麼維持住熱度?如果從排行榜開始往下掉,可能是主題沒有契合聽眾繼續收聽的理由,或是內容沒有對應到聽眾善用破碎時間的需求。例如聽眾可能習慣利用通勤時間,去聽學語言或正能量的節目;做家事的時間去聽講幹話的節目,或是睡前去聽訪談型節目。

對於未來版圖,SoundOn很強調多元性,不論是素人或名人,都有成功的機會。但節目越來越多,也吸引大家開始研究器材、音質、空間,去追求錄製的精緻度。

OB:接下來我們想請教兩個團隊的獲利模式;漫遊者「遍路文化」的收費方式和實體出版相似,是由讀者直接購買課程內容,而聲浪則以廣告投放為主。

請教漫遊者,作為台灣最早投入有聲書製作的出版社,為何要自行成立線上課程平台?遍路文化的平台會上架其他出版社的內容或課程嗎?或者會把自製內容上架到其他平台(如Readmoo)嗎?對於有意加入有聲內容製作的出版同業,有什麼樣的建議?

吳巧亮:最近有一本賣比較好的書,成本大概是十萬多一些,上架半年,大概回收了六萬多。紙本書再版是需要成本的,像紙張、油墨、鋪貨。但數位商品不用,上架之後只要製作成本回本就是回本了。遍路不怕同業搶市場,反而鼓勵大家一起加入,把市場做大。希望大家有信心,有聲書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艱困。

做線上課程會發現,有些課程會凋零,也有些內容會茁壯,譬如技能類的剛需內容,不去吸收學習的話,職涯就會受限。像遍路賣很好的一門課是羅浮宮的導覽,這不是工作所需,但會是你人生中需要的課程。

我們會自己做平台,是有點逼不得已。因為希望為數位商品、線上課程找到最好的出路,就需要一個平台,讓產品有最好的曝光管道。同時我們希望平台能讓讀者有較好的使用經驗,而這些經驗是需要不斷優化的。有了自己的平台,就能收集自己需要的東西。

有些平台的屬性和觸碰到的讀者群會不太一樣,但任何電子書平台我們都會盡量上架,因為他們可能有較好的使用者經驗。我們不會把所有課程跟內容鎖在自己的平台上,遍路希望我們的產品可以在各個地方都被看到。


漫遊者事業群創辦人李亞南

李亞南:說實話,漫遊者不敢宣稱有資格建議別人怎麼做,也不敢自居先驅。去年遍路成立之前,已經有很多出版社或出版集團在做這件事情。或許是因為力量分散,也沒有較大的平台讓大家一起被看到。

漫遊者或遍路其實很小,沒有很大的資源,但希望我們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意義的。如果不是疫情,或許我們不會這麼快看到音頻、有聲市場這麼具體且巨大的崛起。我們可以分享的心得是:未來是沒辦法被等待的,要做才有未來。並不是誰在等誰,而是市場已經在推動,隨時可能一觸即發。

每個出版社的做法不同,漫遊者做為遍路的有聲書音頻來源,其實跟很多出版社的條件相比是不足的,漫遊者最擅長的是做翻譯書,大部分是國外的作者,如果要轉製成有聲書或其它音頻,有很多版權要談,很多成本要付出。我們很少自己的作者,要重新開發,非常辛苦。

這一點,有太多出版社擁有豐厚的資源,你們可以打開自己的書單看,最少能找到一到三本做做看,都可以累積一些經驗,決定下一步該怎麼走。尋求授權的方式、找尋平台合作,或是自己找到結盟的出版社等等,有很多嘗試的可能性。

OB:有聲書的製作成本高,透過自有平台販售,猜想會需要滿長的時間才能回本。漫遊者投入有聲內容製作+平台經營,除了累積經驗之外,藉由直接接觸讀者、累積後台數據,是不是更能掌握當前或未來讀者對知識的興趣需求?

吳巧亮:遍路目前的數據不夠大,稱不上什麼大數據,但的確已有一些客群的樣貌出現,也會決定我們接下來做什麼樣的課程、什麼樣的有聲書。另外,我們也跟服務視障同胞的有聲書推展協會合作,只要有視障同胞跟我們購買有聲書,遍路即免費提供。這也是當初我們做有聲書時,就想推廣的。之前我們邀請知名演員連俞涵小姐幫我們朗誦一本書,她二話不說就答應了,因為她的粉絲曾留言給她,表明自己視力障礙,希望她可以朗誦一本書。像這樣的社會意義,也是有聲書值得發展的原因之一。

演員連俞涵為小說《薩哈公寓》錄製有聲書

李亞南:有聲書製作的成本高低問題,其實是由市場決定。當初電子書成本要5000元,現在只要3000。當它5000的時候,不做的還是不做,因為看不到市場。有聲書的市場現在也仍舊是這樣。

紙本書如果定價350元,電子書大概賣個50本就打平,大家就會做,因為便宜啊。當不知道市場在哪裡時,做一本就是一個洞,什麼時候回收不知道。但可以觀察周遭的閱讀經驗,觀察自己跟年輕一代的使用經驗,還有國際有聲市場的發展。近十年的數據不斷出來,英、美、日、挪威、瑞典、中國等,都是音頻市場大量崛起的地方,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成長,有些甚至超過。台灣今年出現Podcast元年,如果等到時機成熟才做,可能會失掉很多東西。

OB:剛才Sun提到目前在SoundOn上架的節目已經超過4700檔,但外界推測,真正有獲利的節目應該還是少數。根據SoundOn的觀察,哪一種內容類型更能吸引廣告,讓更多讀者願意下載收聽?廣告主通常在意的是什麼?

Sun很多想進來做音頻的創作者,會詢問可以做訂閱制嗎?我們都告知:無法。因為Podcast是公開的,透過RSS,各個平台都可以抓取。如果改成訂閱制,就不能稱作Podcast。

在營運上,雖然目前的Podcaster只要努力做,就有可能出現在排行榜上。但我們必須先擁有台灣大多數創作者的數據,才能追求後面的變現,所以剛開始要說服大型流量的人轉到我們家的平台。

六、七月時,SoundOn建製內部的業務團隊,因為有大量Podcaster數據,可以推廣給品牌主、代理商、廣告商。一開始沒聽過Podcast的人都會先拒絕,所以我們會主推本來就很有名的創作者。至於報價,潛規則公式是:收聽量的一到一點五倍。目前的市場還不像拍影片(如youtube)那麼大,但也相對輕鬆好入手。由於我們的原創節目流量還不差,前期以原創節目為主去接廣告。根據11月的統計,非原創節目已經達到55%獲利。

像SoundOn「三本柱」之一的《股癌》,幾乎每個月都在漲價碼,翻倍成長到目前一集20萬。通常業主來下廣告時,我們會直接反問對方的預算是多少,再推薦其他中型的節目,建議他同樣的預算可拿來下到5檔節目。這5檔節目的聽眾都會聽到,可以觸及更多業配互動。

除了收聽量,廣告主更在乎TA(目標受眾)到底準不準。這是新型的投放方式,但Podcast最大的優勢就是隨選、隨聽、隨地,廣告主也知道很多人會回聽。

OB:中國的熱門線上節目《羅輯思維》推出「得到」App,並且提供會員《得到品控手冊》,協助讓市場加速成熟。請問對於有志加入Podcast的創作者,SoundOn有沒有計畫製作類似的Podcaster養成教育手冊,提供內容面的經營攻略?

Sun中國的音頻節目偏知識型、收費型,SoundON比較走美國的經營模式。我們認為在台灣還沒有完全打開Podcast市場的狀況下,應該先做免費,以廣告收入為主。至於創作者該如何成為質量較佳的Podcaster,其實很多知名的Podcaster都曾在節目裡分享他們使用什麼器材,用哪一款麥克風、哪一型監聽耳機,有些自營社團也會討論器材的選擇,更進階的甚至打造專屬的錄音間。

OB:請簡單分享今年個人的閱讀,並推薦讀者一本書或一個節目。

吳巧亮:收到題目時正在校稿,我正在聽赫曼.赫塞的《流浪者之歌》,思考人生如果要有使用手冊的話,知識獲得的方式有沒有使用手冊,或必然的途徑。我讀電子書,也聽有聲書,但真正重要的還是內容。吳明益老師的《苦雨之地》也跟今天聊的有聲書有關,在第二篇〈人如何學會語言〉提到聲音在溝通裡的意義。我非常喜歡吳明益老師的書,很希望出版吳明益老師作品的新經典文化,可以找他做有聲書,我非常想聽,如果是老師自己朗讀的,我會覺得那是很棒的體驗。

李亞南:我最近看了6+1本書,名字都是《異鄉人》;法文版、兩個英文版、兩個中文版,還有我們自己的版本,根本是六個不同的《異鄉人》。因為要錄有聲書,用文字閱讀跟用聽的當然不同。聽的時候需要修稿,就會自己加一大堆腦補的連接詞,結果放在《異鄉人》上完全不管用。

為了把文字轉成有聲的過程,讓我重新認識文字本身具有聲音的力量,它的呈現仍然是一體的,只是閱讀時能否意識到。+1的部分是大塊出版的《尋找異鄉人》,是讓人感動又深入的文本分析,後來我把《異鄉人》的文本改回九成以上,恢復到原來的譯本,我從中得到很深的閱讀經驗。推薦各位一年至少深讀一本書,至少一年讀一本有聲書。

Sun推薦李屏瑤的新劇本《可寵》,這是她跟阮劇團合作,並在嘉義草草戲劇節以讀本方式演出,想購買的朋友可以洽阮劇團。除此之外,閱讀上我都是選擇作者,譬如吳曉樂、李維菁、黃麗群。若是選擇主題,則會傾向女性議題相關的作品,如《她的名字是》,或同志文學,像最新的書是李屏瑤的限量小誌《百年百合》。

座談結束後的問答階段,現場讀者提出了許多精彩問題,特摘錄如下:

Q:現在有很多導讀或說書平台,往往一本書有很多人,在很多平台上分享推薦,Podcaster到底需不需要取得出版社授權?

Sun如果不顧版權問題,我們的客服會被灌爆,或者一直收到存證信函,我們不得不把節目下架。目前SoundOn已經跟法律白話文和一位黃律師合作,一起指導創作者,如果要在Podcast裡面「讀書」,要取得什麼樣的版權,或是徵求出版社可以開放宣傳的比例。

李亞南:其實目前的Podcast是沒有收費,沒收費又來徵求授權的,我們都萬分感激。如果是像收費的「說書」該怎麼辦?很大問題是:節目本身涉及營利行為,引用的內容範圍又遠超過宣傳的許可。宣傳許可的引用百分比有的是10%,一般是15%,這很難認定,要怎麼算也很有彈性。

面對收費的「說書」,很可能是用摘錄的方式授權。這個區塊太灰色了,但還是必須要提出來討論,尤其如果宣傳的行為為Podcaster帶來大流量,這個流量是可以變現的,追究起來確實會產生版權的爭議。

Q:想問遍路文化,說書的服務如果做成課程收費,這其中遍路文化是如何拿捏書本內容分享比例、進行內容構思?(在版權問題尚未被處理的時候)

吳巧亮:遍路的所有出版品都是在漫遊者文化出版的出版品,所以不會有侵害版權的問題。說書最重要的是切入角度,內容的比例要看版權的比例,書的內容只是一個引子,讓說書人可以用他的角度去詮釋,引用書裡的概念,但舉的例子卻可以與我們的生活相近。

Q:SoundOn與業配預算相關的收聽量,統計期間是多久呢?成效預估的指標是什麼?

Sun我們會對廣告主強調,先不要太在乎你的轉單率,Podcast目前只有幾位轉單率比較好。他們的聲音可能比較好聽,或製作是比較自然無痕的,而不是動態硬插入型的。至於收聽量的統計區間,大概是每個月會更新一次報價。

Q:廣告商是跟Podcaster買廣告,還是跟SoundOn購買?

SunSoundOn想要做台灣最大的Podcast廣告代理商,像上上周推出最新功能:數據追蹤碼。裝上這個程式,你的數據就能在我們後台被看到,業務報價會比較快。

業主要跟Podcaster買廣告還是跟SoundOn買都可以,因為有人也會簽獨家代理,讓SoundOn抽服務費。有些創作者是非獨家,而代理的差別就在於「會幫忙把關」。

Q:請問SoundOn跟Firststory的差異?勝出點會是什麼?

Sun目前的差別是他們內部是沒有業務的,外部有合作代理商。但我們想要做一條龍的呈現,打造完整的生態系,所以我們很早就有自己的原創節目,他們則是近期才開始。從製作到變現,我們都可以幫忙服務,在目前Podcast平台中團隊的建制也是最完整的。

Q:想請問遍路,因為剛剛提到覺得有聲書是書的內容的變形,那有聲書現在的使用者是從原本圖書的目標群眾再分一群出來?還是本來就獨立於書的TA,沒有重疊?另外,有使用什麼方法開發新的目標客群嗎?

吳巧亮:可能會有重疊的小部分,在載體不同的狀況下,是不同的一群人。有聲書的小眾可以慢慢往紙本書擴大,而原本不讀書的人,能用聽書的方式擴大。原先國際書展我們要設的展是不放紙本書,只有耳機架跟ipad,讓讀者用聽的方式現場聽。如果有什麼方法可以開發新的目標客群,很歡迎大家告訴我們啊。

Q:請問漫遊者/遍路是如何選擇有聲書的敘述者呢?

吳巧亮:目前是讓配音公司幫我們找適合的人,但什麼是適合的人?之前遍路做一本書《莫斯科紳士》,尋找朗讀者的過程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因為故事是敘事者從年輕到60幾歲的人生,而主角是個末代貴族,所以朗讀者的聲音需要能從年輕到老,並且是貴族的聲音。請問大家現在的腦海中有出現聲音嗎?(眾笑)。

我先前想到唯一的人選是梁朝偉,但唸有聲書有個要求,就是國語要夠標準,不然讀者會很想把書拿出來看。梁朝偉的國語不是很標準,但這是我唯一想到有貴族氣息的聲音。

《莫斯科紳士》後來的配音受到大家的肯定,但中間錄音的過程,編輯跟朗讀者磨很久。磨聲音的過程真的很難形容,一方面要符合作者敘事的表現,二來是編輯的意志也很重要。如果編輯沒有概念沒有想法,對作者或主角沒有任何詮釋想像,是很困難的。

比方做《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有聲書,大家第一印象是找女生唸,可是在國外的原文版本,很多是男性朗讀者,因為可以是從旁觀者、第三人稱的角度來講這個故事。這就是編輯意志的展現,你怎麼去詮釋這本書。遍路文化很尊重編輯怎麼想像這本書,敘事者就在編輯的心中,我們的編輯選擇的就是最接近市場的聲音。

【聲音內容.延伸報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