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愛城,也愛人——讀黃信恩《12元的高雄》

很多人都寫過高雄(包括筆者),黃信恩召喚了怎樣的高雄?他寫出什麼不一樣的高雄?讀完《12元的高雄》,我常常在某些段落驚嘆:「我也是!」甚至懷疑他什麼時候鑽進了我的腦子,竟能把這些日常感知仔細地記錄下來。

原來他沒有寫出什麼不一樣的高雄,他寫的,就是我們生長歲月中,一同注視的高雄。我們像一起生活在大家庭裡,高雄是我們共同的長輩,我們知道他偶爾髒汙,有時喧囂,有時清寂,是值得依賴的山海,也是卑微平凡的街市。

有時我們只是生活。美國作家Wendell Berry說:「如果你不知道身在哪裡,你就不知道你是誰。」城市可以面目模糊,感受可以蒼白麻木,黃信恩向我們示範怎麼透過文字,紮紮實實將自己鍛鑄為一個高雄人。向我這個高雄人,以及異地人,展示他如何將記憶中的高雄成像,挑揀、聚類、裱褙,以一人之力,建構出無比成熟而具規模的展覽。

在高雄的情書

篇章上看似依照地理位置分為「東西南北」,囊括高雄的各方景點,最遠甚至到南沙太平島,但其實隱隱分佈著記憶的流域——青澀兒時、雄中時期、大學家教時期、醫學實習輪調、社區醫學訓練、當兵、在外地工作、旅遊。這座城市刻記他的生命史,他是真正的在地人,寫下那些生活與記憶中富有情感或意義的景物,也不忘記交代集體歷史、傳說軼聞。

這本書既是北兜西遊、有吃有玩的行腳節目,也是一部向過去、向庶民翻掘的小寫歷史。黃信恩娓娓道來正忠排骨、海之冰、高牧鮮乳的創始,品嚐出美濃高麗菜封的不同調味,魷魚丸的獨特餡料,甚至隨口條列丹丹的速食品項與沿革。他也將諸如後勁反五輕、草衙違建區、林園老煙囪、反空污遊行,那些曾經信念高亢而在變遷中漸漸弭息的抗爭吶喊,以文字輕聲流傳。

他總說他過去所知甚少,卻在這本書裡大步躍進,將高雄的每一塊拼圖信手拈來,優點與缺點一覽無遺。


台、西合併的餐點:炸雞、麵線、薯條與豆漿

這畢竟也是一本散文集、文學書。文化地理學家Mike Crang說,「文學不能只是解讀為描繪這些區域或地方,很多時候,文學協助創造了這些地方。」作者如何表述、為何表述,都能感受到他看待地方的價值觀。

黃信恩有如醫者,剖開此城內外,留存切片與病灶,不為治療,也未曾絕決棄去。在〈辜負的晴天〉裡他重情地說:「或許,眷戀隱含了喜歡。喜歡一座城,也包含接納他的缺點。」這是至愛與祝福,越過年歲,見證所愛之人畢生弊陋與垮敗,仍然堅定守望。情感流動,才能生動地再現地方,讓不在地的讀者產生對地方的想像,也呼喚出在地人的地方感。這是專屬於他的高雄。我們能像旅遊書那樣,重履書中路線與店肆,吃他的人生,涉足他的記憶,為這城市拍攝一張張刷上他情感濾鏡的相片。

公車所能抵達的地方

我們會以怎樣的方式熟悉一座城市?交通是最快的,將幾條迂迴的路巷繞在我們身上,步行、騎車、大眾運輸,停幾盞燈、轉幾個彎,便與城市緊密相縛。我在高雄向來是騎機車的,黃信恩卻不太愛騎,常帶點被迫的抵斥,例如遲遲不考駕照,或是為了節能減碳,將車棄置荒郊,改坐公車。

是了,他就是愛公車,他要看清楚城市暗中交代的細節,想貼在車窗上感染城市的性情,連書名都要標記著公車票價,這本書就是公車之書,以及下車後的步行書。速度慢,畫面便仔細了起來,彷彿以這樣的速度,才能看清城市繁華與擁擠的真相,才能讓眼中點滴緩緩在心底泛開漣漪。看看〈小鎮醫師的一天〉以公車開端與收束,他寧願在田寮阿蓮的鄉間搭著搖籃般的長程公車,為的就是讓星星為他降落,群鳥入夢歌唱。


99路公車和城裡的公車不一樣,專行小徑,沿山依海,暈晃晃,慢吞吞


小巴紅70途經九鬮。讀音狀似鳥鳴,卻隱約包藏了一段遙遠的屯墾籤序故事

韓國演員河正宇熱愛走路,他在《走路的人》寫著:「走路後,我明白了世上沒有錯誤的路,有的只是稍微遲來與崎嶇的路罷了。」只要願意跨步前進,整片土地便會幫你托起全身的重量。同樣的,鬱悶疲累時坐上公車,生命也會跟著演化,即使在錯誤的站牌停靠,終究繞回正確的軌道。

我們跟著黃信恩坐去中山大學、坐去柴山祕境、坐去鹽埕圓環,途經懵懂與撲索,遠離低潮與不安。像他寫的「就算流離的身世不被理解,接納已是一種安慰。」也讓人想起楊牧的〈瓶中稿〉:「如今也惟有一片星光/照我疲倦的傷感/細問洶湧而來的波浪/可懷念花蓮的沙灘?」那些人生中的委屈、無語,終究要回返故鄉,公車門一開,輕易就被轟然的大山大海吞沒。

公車不只交代風景,也交代時間。全書書寫跨越14年,文中常有夾註或尾註,說明那些曾在或曾不在的皆已改換頭面,彷彿參與了他修訂記憶的過程。諸如大統與夢時代的凋蔽與崛起、三民果菜市場的拆遷,田寮終於開了超商!黃信恩簡直是個忠誠蹲點的城市觀測學家,他的文字就是縮時攝影,或微型建築,紀錄城市的變遷。

公車並非直達,總得繞路,必須有無數徒勞的經過,才能敞開自我的抵達,就跟這本散文一樣,蒐集故事與畫面、亮點與暗樁,最後才拋射一瞬彌天的閃焰。


2009年的公車左營南站,如今已成義美門市據點

高雄人最需要的陽光

在《文訊》雜誌評選的台灣作家作品「21世紀上升星座」中,散文類評審廖玉蕙稱黃信恩「每一則故事都充滿了溫潤的醫者情懷」,知性又感性,他是一個溫暖得能夠診斷靈魂的醫師,也是一個冷靜嚴謹的寫作者。

他寫身邊人,重視人事與人情,他知道要重現地方,必要有人的存在。像黃麗群在109年散文選的編者序:「我私心喜愛將體己之人寫遠寫淡、以及將未必體己之人看近看親的調度方式。」黃信恩寫起高雄人事,未必熟稔,卻總有這類「無端的熱情」。

別以為這些人只是野生捕獲的偶然一面,他寫的是每個高雄人身邊都有幾個相識的——澎湖人、客家人與中鋼人(請代購一盒傳說中的綠豆椪!),或乘船通勤的旗津人;以及到不同區域總會撞見的——移工、陣頭少年、加工區藍領、店販、老榮民,甚至是眾所皆知的柴山獼猴。

他只是觀察,不過份濫情。有時候願意看,看進細節,然後輕巧地收在腦子裡,就是很溫柔的事。在荒涼如月球表面的田寮,老人遞給他一顆蜜棗,本來老化鄉鎮的未來瞬間甜蜜了起來。在左營大路遇見脖子裹紗布的榮民脖子,他想起這些似曾相識的榮民,是不是一個個都消失了?即使聽見粗言穢語,明明感受到對方已經踩過他心裡的界線,他也從未撇頭不看,接受那些人事就是我們身邊的一部分,甚至坦言自己也有些小奸小惡(在高雄騎機車左轉簡直像變魔術戲法)。

在這本書裡,黃信恩不再是專業的醫者,不需伸出妙手才能春暖。他是高雄人,與其他高雄人並肩擦身,我們都被過多的陽光曬過,能夠被溫暖,也能夠溫暖人。


電車駛過高屏溪舊鐵橋,橋下甜根子花盛開

見城如見人,愛城不如愛人

要從地方獲得能量,就得先成為地方的一部分。人文地理學家Edward Relph提到:「越深入內在,地方認同感就越強烈。」他坐在麥當勞裡,他坐在公車上,他坐進小吃店,吃著熟悉的煙燻鴨肉意麵或是大碗水果冰,他已經嵌入高雄的每個位置。他把這些地方當成老友,吃過再吃,一訪又訪,路程上順便和這些公車路線敘舊,和密毛魔芋交談,詢問仙人掌的身世,向一罐辣粉與鴨肉羹解癮。

其實看多了城鎮與吃食風景,後來更想將視線聚焦在作者身上,搜索他靈魂裸露的痕跡。讀到老人問他是否結婚,或聽到年輕人的調情浪語,我總特別關注他的反應——臉紅了嗎?是惶恐失措,還是輕謔竊喜?讀到最末,我簡直變得像個跟隨導遊旅行的歐巴桑,除了跟風景合照,也一定要揪著導遊的手臂一起拍個幾張。前路盡暗,黃信恩的眼睛點亮風景,也烘熱我們的眼睛,冒出愛心。

所以不如這樣看吧,黃信恩寫出許多關於高雄的形容,描寫果貿城中有城、外冷內熱;認為高雄寬容,善於對照與融合。他也是那樣子的,面對待人不耐的店員,他看似沉默,其實怒火中燒。明明想果斷拒絕,卻總狠不下心。以為遺忘的童年,其實牢記。他情情願願地珍重每一個人,即使短暫相遇,幾字素描,也是一個個血熱心活的好人。

看來此城公車不只蜿蜒出他的故事,不只駛過他的幼蒙與青春,12元的車資不只讓他感到安心,也晃悠悠地,載來這樣一個令人心安暖暖的高雄人。


稠密的外衣、蜂巢的內裡,中古大樓一路綿延,就像港島太古、北角一帶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12元的高雄
作者:黃信恩 
出版:九歌出版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黃信恩
醫學系畢,現事醫療。作品以散文為主。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等獎項,並入選九歌年度散文選等。散文集《體膚小事》,獲文化部金鼎獎優良文學圖書推薦獎、《文訊》1970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21世紀台灣文學最耀眼的星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3-03 21:00
OB短評》#304 迴游原鄉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12元的高雄

黃信恩著,九歌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樂  
書名的「12元」取自當地公車票價,乍讀還以為本書所寫的是乘著公車所見的高雄風光。成長、求學、工作都在高雄的作者,書寫時為四通八達的高雄各個角落注入了溫度,不僅帶來罕被留意的景色,也寫下時間在這片土地上的各式雕琢。作者身為巡迴醫者,醫療行腳的幾篇文字特別動人心弦,以溫厚之筆寫下村落的日常以及生命的無常,不鼓吹冠冕堂皇的道德仁義,卻提醒了社會的百樣生活。【內容簡介

MAPATAYAY NO WAWA 死者的孩子

偕志語著,慢工文化,39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本書為作者的尋根旅程。面對父親與自己的距離,作者以黑白圖像呈現對父親人生的摸索,進而建立起對於父系族群的融入。灰階的色調,暈染的線條,模糊片段的情節,使讀者宛如一同進入夢境,渴望著出口。乍看極為個人的圖畫故事,映照出台灣外鄉原住民如何迴流原鄉,他們或早已遠離部落生長於都市,或者在某一時間點被賦予/拾回了原住民的身分。【內容簡介

拉流斗霸

尋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
Llyung Topa
高俊宏著,遠足文化,5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獨   益  
沿續前作《橫斷記》對「台灣山林戰爭、帝國與影像」的關注,環繞著大豹社的活動區域布局,本書由沿山空間——隘勇線與大豹後人兩大主題組成,本於對山林土地的關懷,以作者擅長的古今交替書寫方式,呈現出時間、空間扭轉曲折的堆疊感。嚴謹的研究考證,或許可以視為前作紥實的後台。【內容簡介

百年藥櫃九帖湯

走訪飄香一世紀的中藥行
陳默安、語屋文創工作室著,李綻扆繪,松鼠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益  
作者實地踏查、採訪9家老中藥舖,展示中藥行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場所與行當,捕捉傳統生活型態的痕跡。平易流暢的文字勾勒出藥行流變的畫面與關鍵,搭配上能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各家拿手良方。後記提及更多未接受採訪的藥舖,與這9家留下故事的中藥行一同織成台灣當代社會的傳統醫療景象。筆尖時時流瀉出作者對這個傳統行當的情感與關懷,使得本書在台灣風的搜奇與懷舊潮流外,具有更深一層的溫度與厚度。【內容簡介

重新丈量世界

二十一世紀數位時代知識論
Not to Scale:How the Small Becomes Large, the Large Becomes Unthinkable, and the Unthinkable Becomes Possible
傑默爾.洪特(Jamer Hunt)著,劉盈成譯,漫遊者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我們用各種尺寸丈量世界。但今日的度量衡已不再只是6盎司牛肉吃得飽嗎、20平方公尺的空間夠住嗎這樣的規模。許多舊度量單位變形,新單位現身,它們所丈量的「東西」或者微小,也許巨大得難以想像,甚或沒有實體可見可觸。我們也許都曾為了如此飄忽的情況,不自覺地恐慌過。本書正是為此而寫,為現代人梳理隱身在生活各處、無所不在的尺度規格,重新落實、理解對於世界的感知。「重新丈量世界」當然也牽動著實力的掌握,策略如何擬定的意義。不過,本書論述並未擱淺在利益取向的層次,而是從根本性地指出——這其實是如何認識、理解你我所身處的世界的問題。【內容簡介

年齡歧視

為何人人怕老,我們對老年生活的刻板印象又如何形成
This Chair Rocks: A Manifesto Against Ageism
艾希頓.亞普懷特(Ashton Applewhite)著,林金源譯,木馬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議   實   益  
從「平權」與文化研究角度切入思索年齡歧視,拓展社會對於年齡相關的名詞建構與社會分類,以及在市場、通用設計、文學、工業化乃至全球化社會變革中,針對年齡(特別是老年)的文化建構。例如1882年維多利亞時期的小說《規定期限》(The Fixed Period)即主張讓熟齡安樂死,可見到工業革命後的生產模式改變,使得年齡與勞動能力綁定,並促成各種歧視與分類的操作。當宗教信仰、性別與性傾向等社會身分都已被視為正當身分的當下,年齡平權思考如何推動,亦是此書最末的疾呼。【內容簡介

不一樣又怎樣

你的正常才不是我的正常
Normal Sucks: How to Live, Learn, and Thrive Outside the Lines
強納森.穆尼(Jonathan Mooney)著,吳緯疆譯,開朗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一般協助面對成長障礙的書籍,通常探討或指引讀者如何處理「有問題」的孩子。但本書角色正好顛倒,由一位既有閱讀障礙又過動的父親向孩子陳述自我、分享個人成長過程所經歷的種種關卡及內心轉折。乍看是父子交心之文,實則呈現了一個被社會認為異常之人如何看待自己與世界,他以己身為魚肉,為下一個世代提供方向,跳脫常異二元對立,尋得與他人相處的途徑和空間,以及在這個世界生存的方式。【內容簡介

建築的誕生

15位傳奇大師的生命故事,161件影響世界美學的不朽作品
건축의 탄생
金弘澈著,陳品芳譯,大田出版,6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本書以漫畫的形式來敘說建築大師所處的時代、生平以及標誌性工法,以視覺引路,更加貼合建築所具有的視覺質性。在手繪圖式中,經典建築的各種細節與工法一覽無遺、盡收眼底。建築知識的艱澀、時代的隔閡,都調轉為可親的人物故事與賞心悅目的插畫,拉近了建物與人的關係。【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對談》作家出走異地「變形」:陳思宏《佛羅里達變形記》vs鍾文音《溝》

咖啡館裡,作家陳思宏見到眾人,一臉驚訝問道:「我沒遲到吧?為什麼大家都到了,是發生什麼事?」座位上,編採團隊旁已坐定的作家鍾文音露出親切微笑:「因為要迎接你啊。」

陳思宏長居德國柏林,去(2020)年摘下第44屆金鼎獎、台灣文學金典獎百萬大獎的《鬼地方》,場景出現柏林、基爾和波羅的海小鎮Laboe;新書《佛羅里達變形記》則設定在美國南方,都是他親身踏足之處。

鍾文音更是早已遊遍世界五大洲,並將尼泊爾、印度、俄國、越南河內、巴黎、印度等地的遊歷寫入作品。新作《溝:故事未了,黃昏已來》將曾經遠遊的世界版圖凝縮,透過光陰之筆勾勒出一幅幅先行者的地圖。

同樣具備豐富異國經驗的鍾文音與陳思宏,曾因駐村計畫在德國交會,儼然專業在地嚮導的陳思宏,帶著鍾文音暢遊柏林。二人近期相繼出書,陳思宏為赴2021台北國際書展座談而返台短居,Openbook趁此機會邀請二人敘舊對談。從出走到放手,歸來到書寫,咫尺亦是天涯,寫作者是如何思量距離與移動?本文為對談菁華。

▉出走是要迎著風的

「我覺得自己的人生就像玄奘大師,他的領路人是菩薩,那我的領路人就是愛情,為了所愛之人,踏上那塊你從未想過會在人生中出現的板塊。」1995年,鍾文音赴紐約視覺藝術聯盟習畫,儘管大學時代曾出國旅遊,但她認定這才是自己的第一次出走:「我很害怕留在島嶼會變成鬼魂,因為當時的感情快令我窒息。」

除了想逃離理不斷剪還亂的情感關係,心底也還是有夢。如果玄奘西行的動機是為尋找原典,鍾文音則是出走取經。「當時的台灣沒有藝術可以滋養我,一直覺得很匱乏,所以我選擇去紐約學畫,藝術與文學就是我的引路人。」

陳思宏心有戚戚附和:「失戀就想去遠方啊!這很有效,超有效的。」他坦承自己於1999年初訪柏林,出走動機也是因為失戀。「當你離開一個自己以為很巨大的環境,到遠方後,它真的會變得很渺小。」

鍾文音悠悠回說:「(旅行)是止痛劑。」

如果失戀是出走的點火石,閱讀則為陳思宏早早種下了火苗。「我們這代很多人的動機之一就是鍾文音,她就是我們出走的原點。」三毛、龍應台、鄭華娟、鍾文音等用書寫記錄異國的女作家,是陳思宏對出走最早的幻想。「對我們這種喜歡文學的人來講,閱讀她們的作品是一個很大的出走動力。我會想像自己如果也去紐約學畫,如果我跟三毛去撒哈拉沙漠,如果我到海德堡去墜入情網……我覺得她們是先鋒,替我們開了很多道路。」

「出走」或許是島民的宿命。陳思宏說:「任何一個來自島嶼的人,例如鄰近國家香港、新加坡、日本,大家都想要出走、逃離。」鍾文音也認為,這或許是來自海洋的召喚。

對於鍾文音所說「受困的窒息感」,陳思宏深有感觸。「我完全可以想像『困在一個地方的感覺』。在台灣、在彰化永靖時,我真的很希望能透過文字,抵達你們所到過的那些地方。文學是我們對這個世界很大的想像。」

為何是柏林?千禧年前,陳思宏打定主意去一個語言完全不通,菜單、路標都看不懂,全然陌生的國度,而1999年的柏林就如他所嚮往的,餐廳連英文菜單都沒有。陳思宏曾即興胡亂點餐,「點完之後服務生眉頭緊皺,看著我的表情很複雜,結果端上來的是熱騰騰的Pizza和一杯冷的牛奶,很噁心啊。」

談及出走的各種緣分與際遇,鍾文音分享自己曾在土耳其搭便車,陳思宏聽了震驚得倒吸一口氣:「你竟敢搭上陌生人的便車!」鍾文音稱自己當時一路步行,體力不支又找不到旅館,看見一台外觀嶄新的車,直覺判斷「應該是好人」便上車了,所幸車主也十分紳士地安全送她到旅館。「我有過幾次經驗是陌生人的慈悲救了我,但也是有很多不是那麼愉快的陌生人經驗,像我上次去柏林手機就被偷了……

陳思宏聽得入迷,一邊嘖嘖稱奇:「用車子的外表來判斷是不是好人,是否不太OK?」他不忘提醒女性單獨出遊的危險,告誡大家不要看了歐美影集,就以為當地治安很好。他切身體認到性別差異的存在:「我自己是生理男性,落單的話宇宙是不會理我的,但一個女性在異國落單,就會『發生事情』,而且有很高概率不是美好的事。」

「我覺得『作家出國』是很重要的,我們與大家一樣是平凡無奇的人類,我們需要故事。」陳思宏肯定出國對寫作的助益,2015年文化部和柏林文學基金會合作,鍾文音便是當時駐柏林的台灣作家之一,同行的還有郝譽翔與賀景濱。賀景濱依據此駐村經驗,以柏林為敘事場景,交出獲得2020年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的長篇小說《我們幹過的蠢事》,異地經驗對作家的影響可見一斑。

陳思宏也曾獲邀前往美國墨西哥州聖塔菲(Santa Fe)駐村,只不過他婉拒了。他挑高眉頭質疑,為何作家駐村的地點都如此荒涼,半開玩笑地埋怨:「我來自一個鬼地方,不想再前往一個鬼地方。」

陳思宏心中的夢幻駐村名單是巴黎西帖國際藝術中心(Cité internationale des arts),位處聖保羅藝術村(Village St. Paul)旁,傍著塞納河,對巴黎人來說也是超級無敵夢幻的地方。無奈此處僅有藝術家符合申請資格,無法以作家身分申請。陳思宏感嘆:「我需要看到很多人類與文明,才能想像毀滅。在一個已經末日場景的地方,我很難重建文明。」

創作橫跨文學、攝影、繪畫的鍾文音,也被陳思宏對西帖的嚮往打動,迸出感慨:「如果是巴黎,我可以考慮再度出走喔。」

▉異國是訓練,書寫需要在場

藉由國際作家駐村計畫,鍾文音去過的遠方除了柏林之外,還有愛荷華、聖塔菲、香港等異國外地。從都市到沙漠,喧囂到寂寥,儘管遊歷與見聞日廣,她在異國卻不太能寫作,當下只能留下一些碎片的靈光。

「當我耳邊聽到的是異語時,會比較難想像角色,所以在他方寫的都是跟外國人有關。我的書寫很需要『在地』、『現場』,異國經驗只是加厚我們對在地、現場的訓練,但這不是我的重心,也不是我的書寫主角。故事可以發生在國外,但主角不會是Michael或是William。」鍾文音說。

「我的寫作必須回到中文世界,食字獸才不會變形。」鍾文音稱自己非常需要語言的「聽見」。長期浸潤在異國裡,在國外聽到的異語與自己的母語衝撞之後,母語會隨之變形。她坦承過去自己的中文較多變形的字詞,並不是「很純正」,也不一定好讀,但近期回國長住後,回到住民語言狀態,語言漸趨白話,新作短篇小說集《溝》也刻意地白話一些。

陳思宏強調親臨小說場景很重要:「我只敢寫我去過的地方。」然而對他來說,書寫是需要距離的。他自陳很難「在當下寫當下」,唯有物理距離拉開了,才能成就寫作者的心理餘裕。《鬼地方》有部分內容確實是有現實根據,但親戚長輩們過度對號入座,讓陳思宏十分困擾。「如果我人在永靖,我就無法放手,因為有太多干擾跟箝制。但當我在柏林,『距離』可以讓我放手。」

為故事進行田野調查時,陳思宏曾回去佛羅里達兩次,「因為我要寫一個距離台灣很遙遠的地方。」他說:「每個去過佛羅里達的人,都會帶回很多很荒謬的故事,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很荒謬的地方:南方、很熱、沒有冬天、還有颶風,很多鱷魚、很多動物,人與動物是重疊的。這個場域對我來說是極度荒謬,所以很適合寫一本荒謬的小說。」

▉帶作家到遠方的作家


印度作家阿蘭達蒂.洛伊(取自wiki

無獨有偶,兩人談到《微物之神》與《極樂之邦》作者阿蘭達蒂.洛伊(Arundhati Roy)。《溝》收錄的〈後傾城之戀〉提到,女人認識了在地震逃難時只抽走《微物之神》的男子。關於小說中這個設定,鍾文音輕撫黑髮,只神祕地點到為止:「這暗示了這位男詩人的個性。」旋即轉而談起過往的印度行旅:一名男子看到她拿著《微物之神》,便主動攀談說他認識阿蘭達蒂,還承諾會將她帶來與鍾文音見面。鍾文音等待多日,分不清是對阿蘭達蒂的崇拜,或是那位印度男子太過俊帥,就這樣等到了印度雨季。連日的、無縫的雨季,像極《微物之神》的場景,但對方終究是食言了。

同樣崇拜阿蘭達蒂,且曾與她近身接觸的陳思宏聽了大笑擊掌,忍不住讚嘆說:「這就是撩妹的手段啊,要學起來!」

鍾文音透露3月即將推出的最新長篇小說《別送》,這本書寫女孩去異鄉高原的故事,是繼2018年《想你到大海》後,「異鄉人」系列的第二部曲,而這段奇特、宛如夢境般的印度雨季經歷,也將洩入「異鄉人」系列的第三部作品。

《佛羅里達變形記》屢屢提及的文學大家海明威,也是陳思宏崇拜的、可以去到遠方的偶像。陳思宏著迷海明威到了瘋狂的程度,他自嘲:「我就是一個會追隨作家腳步的神經病。」為了海明威,他去了義大利西西里島、非洲、巴黎,當然還有新書寫到的海明威故居Key West。

順著景仰推崇的作家話題,兩人轉而聊起大前輩張愛玲。

張愛玲灌溉了陳思宏對遠方的想像,並瞭解身為作家,生活是危險的,生活對作家的折磨,一定會展現在他的書寫上。「她從上海出發,一路顛簸輾轉到了美國,但她在美國的生活十分不順,處於窮困的狀態。」

身為讀者,往往期許作家有更好的作品、繼續攀爬更高的頂峰,超越,然後卓越……然而理解了生活對張愛玲的種種折磨,陳思宏認為必須「原諒作家」。

「身為讀者,我們一定要原諒作家。身為作家,有一天我們一定會遇到這樣的狀況,甚至可能我此刻正在這樣的狀態中,所以我也要原諒我自己——我會交稿,但沒辦法保證一定會怎樣,因為生活的折磨是很可怕的。」

陳思宏對張愛玲極為清簡的死亡感到不可思議,「我後來看到王家衛拍的《花樣年華》,電影中張曼玉一直換旗袍,我覺得那樣子的華麗,才應該是我想像中張愛玲離世的色彩與色調。」他自陳張愛玲那樣綿密、細緻、冷眼觀看世態炎涼,對他影響極大,並斷言:「我們是避不開張愛玲的。」

不料此說立刻遭鍾文音否決:「我反而覺得,我們一定要避開張愛玲。」她認為台灣人營造的女作家色彩,往往是、也僅只是張愛玲一個形象,然而張愛玲的傳奇是可遇不可學的。

1994年鍾文音以〈怨懟街〉獲《聯合文學》短篇小說新人獎,評審指作品中有張愛玲影子,她大感震驚,後來就多向西方文學取經。「因為張愛玲的鬼魂在台灣太久,從她生活的樣子到她的腔調,都影響太深了,所以我盡量避開張派遺緒。」

對於張愛玲晚年接近苦行的生活,陳思宏感嘆:「好好活著真的是很大的課題。我一點都不想當傳奇,我想生活得好好的,可能有很多錢、買豪宅、浪擲生命……而且,我也不覺得一定要苦行才能書寫苦行。」

曾經歷過許多內外糾結的鍾文音也泰然表示,台灣人對作家的想像,受到前一代作家影響太深了,其實能對自己生命交代即可。但旋即她又垂頭自省「……但我們確實也活不好,『活得好』真是太困難了。」

▉瘟疫蔓延時,文學的力量

《佛羅里達變形記》以1991、2020兩個年分交錯敘事。1991那年,陳思宏真的被父母送到美國參加遊學團,當時他也如書中主角們一般,真的和團員策畫要逃離夏令營,只不過沒有真正實行。「所以我這本小說寫的是『如果』(what if)——如果我們當年離開那個遊學團的話,可能會發生什麼事。」

書中設定2020年,原是因應本書預計的出版時間,豈知寫了8、9萬字,2020年就變成一個壞掉的年分。因為疫情,陳思宏被迫大改小說,「改到要死掉嘛,真的很恐怖。但在修改的過程中,也慢慢覺得還OK啦,因為寫的是『壞掉』這件事情,又剛好寫到一個壞掉的年分,那就這樣吧。」壞掉的現實,完美呼應了《佛羅里達變形記》裡倫常崩解的時空。

同樣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溝》中多篇亦是不可輕忽的故事背景——〈小包袱〉描述疫情讓安養院來客拜訪頻率更加低迷;〈高齡求生〉敘事者遇到以前鄰居阿桑,賣玉蘭花、發傳單的阿桑,因社交距離人人自危而丟了工作;〈外送舊情人〉寫防疫期間,外送員男子碰巧接到舊情人下的單……

延續散文《捨不得不見妳》,鍾文音關照的對象從母親輻射至醫院的照護人員,「我在醫院裡看到太多年輕的孩子在照顧高齡,有的兒女覺得都還沒向父母復仇,就要為雙親把屎把尿,所以我用『溝』,指的是歲月的鴻溝、陰溝。」

「我覺得文學有個重要的任務,是要為那些無法訴說、無聲的人訴說。但我寫這些人,不管過去感情如何,最後都是回到一個人的狀態,因為一個人才是我們人生終極要面對的。一個人的生活處理得越好,越能夠適應各種變動,不論如何都能夠一個人壯闊地活著。」

談及新作所欲傳遞的訊息,陳思宏說,前作《鬼地方》獻給不自由的年代、不自由的人們,《佛羅里達變形記》也承繼了這個主旨。他指出,台灣是個自由的國度,很多時候,人們都以為自己自由了,但現實仍存在著各種束縛。「我想要講的是,也許到最後,我們都是不自由的人。」

鍾文音則希望將《溝》獻給撐過每個暗夜的洪流大眾。她說:「黑暗率眾星而來,沒有黑暗根本看不到星星,寫作者既能轉化那個黑暗,也幫這些人轉化那個黑暗。」

對談尾聲,兩人笑談下一次要成為暢銷作家,要在大巨蛋開新書發表會,要閃爍足夠強大的光芒,照射到那些黑暗意圖撲過去的角落。在疫情於全球鋪天蓋地的籠罩下,異地遠遊窒礙難行,幸而,文學仍給予眾人想像遠方的力量。兩人的寫作之路綿長,不久亦將再帶度帶回,既是遠方又與本土相關的故事。

場地協力:厝內與咖啡與綠 TZULAÏ café & green(台北市大安區潮州街137號1樓)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溝:故事未了,黃昏已來
作者:鍾文音
出版:大田出版
定價:399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鍾文音
淡江大傳系畢,曾赴紐約習畫。專職寫作,熱愛繪畫與攝影。
已出版多部散文集與長篇小說。2011年出版備受矚目的台灣島嶼三部曲《豔歌行》《短歌行》《傷歌行》,最新散文集《捨不得不見妳》,最新長篇小說《想你到大海》。
一個人曾旅行各國多年,近幾年多蝸居島內,因長期照護母親,壯闊世界版圖微縮成電動床的方寸之間。因陪病多年,在醫院聽聞各式人生,而提早踏進了苦痛與老年國度,為此寫下繼青春之作《一天兩個人》《過去》短篇小說集之後的第三本短篇小說集《溝》。
回首,時光走遠了,人生卻才走近。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佛羅里達變形記
作者:陳思宏 
出版:鏡文學出版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陳思宏
1976年在彰化縣永靖鄉八德巷出生,農家的第九個孩子。輔大英文系、台大戲劇所畢業,以《鬼地方》一書獲台灣文學金典獎年度百萬大獎、金鼎獎,並曾獲林榮三短篇小說首獎、九歌年度小說獎。寫作者,有時是演員,有時是譯者,現居德國柏林。
出版作品:
小說|《鬼地方》、《指甲長花的世代》、《營火鬼道》、《態度》、《去過敏的三種方法》
散文|《叛逆柏林》、《柏林繼續叛逆》、《第九個身體》
FacebookInstagram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