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福書展》無預警取消實體改為線上,文策院與時間賽跑的數位策展術,大解密!
一年一度全球出版盛會「法蘭克福書展」因受到COVID-19 疫情影響, 9月9日毫無癥兆地發信給所有參展單位,宣告今年度(2020年)將取消實體書展,改為全數位的線上書展。從公告至10月14日開展,僅餘一個月時間。這是文化內容策進院自文化部接下此任務的第一年,該院在短時間內迅速因應,最終邀集了51家出版社,收集展品312件,推出動畫廣告6部,企畫了4場節目,包含推出線上論壇、臺灣之夜、劇場跨域展演,更邀請重量級資深劇場人金士傑進行文本朗讀。
法蘭克福書展每年吸引世界各國出版人同聚德國,一年一會的實體交流是全球書業版權交易的重要樞鈕,因此9月上旬前,主辦方一直堅持舉辦實體展會。然而隨著近期全球疫情不減反增,各國對於實體展會多抱持觀望。今年新加坡書展已轉線上,曼谷書展轉為國內活動,首爾書展則不斷延期,面對各種展會變動不斷,文策院也擬定多種腹案,同時籌備實體與線上兩種不同方向。
台北書展基金會原已邀請日本與韓國共同在法蘭克福展會上舉辦開幕茶會,當實體活動取消的訊息一出,先前的所有規畫立刻停止,轉而衝刺數位路線。

➤第一招:溝通語言在轉變,建立以關鍵字為核心的IP資料庫
文策院院長胡晴舫表示,疫情已讓展會數位化變成常態,該院今年也已有多次經驗。首先由承辦此業務多年的台北書展基金會協助與出版業界溝通及徵集,並提供過去國際買家的完整名單。
其次是成立「線上書展出版型錄網站」。胡晴舫提到,隨著數位化,行業間、跨國間的溝通形式已在改變。文策院先前已通過公開徵件的方式,整合臺灣版權推廣作品,協助業界製作英譯資料,讓國際買家能更迅速、更便捷搜尋作品。

法蘭克福書展主要是B2B(Business-to-Business),也就是企業間的接合,型錄網站架好之後,該如何準確找到買家?書展基金會表示,過去印製紙本型錄,真正有需求者在龐大的會場上反而可能無法拿到,線上型錄可更準確地投遞給過去交手過的買家。此外,線上展會因展期延長至明(2021)年6月,戰線也隨之拉長,希望可以一步一步找到更多對臺灣出版有興趣的國際買家。
這份數位型錄,未來也將發展成IP資料庫,以關鍵字提供搜尋。除了內容中英對照,服務國外買家外,也可提供IP經營鍊上的不同產業對接,如出版轉影視,影視方也能透過此資料庫搜尋到有興趣的內容IP。文策院預計將同一IP的所有相關資料整理納入資料庫中,以此為核心應用在不同展會,如安古蘭漫畫節、新加坡書展等,也將帶著台灣出版品前往韓國釜山影展,讓IP資料庫發展成台灣出版的007特務工具箱,促成更多內容孵化。
➤第二招:聚焦一源多用,倡議出版多元開發
「一源多用」的商用模式近年蔚為話題,法蘭克福書展近年來為推廣出版品多元開發,發起「The Arts+ 計畫」,文策院也加入此計畫並推出論壇活動「小故事大經濟:臺灣出版品的跨域應用」,由聯經總編輯涂豐恩擔任論壇主持人,並邀請文策院院長胡晴舫、光磊國際版權經紀公司創辦人譚光磊,以及THE ARTS+ 計畫代表 Beatrice Stauffer ,討論臺灣與歐洲的出版文本一源多用策略與成功案例,並延伸討論後疫情時代的版權應用開發趨勢。
Netflix前陣子的話題韓劇《梨泰院Class》是改編自漫畫,臺灣近年一源多用的著名案例,有作家吳明益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從小說發展出漫畫、VR作品,以及年底即將上檔的電視劇。藉著本次法蘭克福書展,文策院也嘗試開發一源多用的更多可能。
其中的「聲音劇場:四幅臺灣故事的聲音映像」企劃,邀請金士傑、新生代作家蘇致亨、法國譯者關首奇(Gwennaël Gaffric)、德國漢學家蔣永學(Thilo Diefenbach)獻聲,分別以國語、台語、法語及德語為讀者朗讀故事。金士傑以低沉且戲劇張力十足的聲音,演繹了今年入選「Books From Taiwan」的《筷:怪談競演奇物語》,搭配詭魅懸疑的畫面,營造出聲音與影像結合,令人驚奇驚豔的閱讀魅力。
- 【延伸閱讀】放開那個新電影!蘇致亨VS.王君琦,談新電影以外的台語電影史
- 【延伸閱讀】譯者關首奇vs.小說家高翊峰:翻譯《2069》,翻譯台灣
- 【延伸閱讀】冰箱也放滿台灣的書!40年與10年的翻譯緣:訪台灣文學譯者下村作次郎、蔣永學
➤第三招:跨界、跨界、跨界
過往文化部在法蘭克福書展期間固定舉辦「臺灣之夜」,讓國內出版人與國際版權人士交流。今年無法面對面交流,文策院轉而規畫了別具風格的線上節目,邀請國際專業人士前來觀看這場「線上版臺灣之夜」。
「線上版臺灣之夜」邀請譚光磊、作家紀大偉及樂評影評人馬欣與會,並由胡晴舫擔當主人,一同在大稻埕古宅進行自由交流,暢聊「Books From Taiwan」計畫中的精彩作品。節目進行間,因應各種類型作品的討論,也邀請不同音樂演奏家現場表演。例如古琴演奏者黃勤心的演出搭配武俠類型、李世揚的即興鋼琴演奏搭配推理懸疑類作品,原住民部落音樂徹摩與山海自然類內容互相輝映。藉由聽覺、視覺、敘事來傳遞臺灣文化的多面向,進而加深國際版權人員對臺灣的印象。

➤第四招:虛擬台灣館
面對疫情帶來的變動,加強數位化為當務之急。文策院指出,無論實體展會是否進行,虛擬場館的設計已成了今年的必備規格。文策院為本屆法蘭克福書展設立的「虛擬臺灣館」,邀集了51家出版社,共同展出312件作品,出版題材橫跨文學、歷史、童書、圖像、自然、生活風格、社會議題等。
「虛擬臺灣館」也精選推薦了12位原創作家及其作品,分別為:小說家張亦絢、陳淑瑤、李維菁、吳明益等,筆名馬利的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奇幻推理作家薛西斯、妖怪與歷史研究者與作家瀟湘神、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科幻推理作家葉言都、聚焦電影的文史工作者蘇致亨,以及兒童文學研究者游佩芸和圖像創作者周見信。每位作家的生平簡介、創作經歷和推薦作品,都匯集成英文版電子目錄,作為國際出版業認識臺灣創作者的入門捷徑,也藉此帶出臺灣故事底蘊中豐饒的思想和出版深度。
為了加強作品的印象,增加跨域開發的機會,文策院邀請曾參與「冰原歷險記」系列動畫、製作星宇航空安全宣導動畫的獨立動畫導演王谷神操刀,挑選6部Books From Taiwan文本製作宣傳動畫廣告,以視覺元素呈現故事的精彩氛圍,將在國際出版媒體及線上臺灣館推播。

早在法蘭克福書展正式公告取消實體書展之前,文策院便已聚焦數位載體,尋找更有效的線上溝通模式,整合台北書展基金會的資源,發展臺灣IP資料庫,創建線上書展出版型錄,並以一源多用為核心,企畫跨界的文本改編合作,透過整合臺灣現有的創意內容,讓國際買家看見臺灣的文化實力。
因為線上展會之故,不止參與的出版人,有興趣的讀者一樣不必購買機票,就可以看見許多國家當前的出版文化工程。今年法蘭克福書展原主題國加拿大,也規畫了多樣性的線上作家對談,包括兩屆曼布克獎得主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等創作者,都將在線上現身說法,愛書人不要錯過。●
▇2020法蘭克福數位書展_文化內容策進院活動節目表
- 「小故事大經濟:臺灣出版品的跨域應用」國際論壇
時間:10.14 (三) 11:00-11:30
講者:涂豐恩(聯經出版公司總編輯)、胡晴舫(文化內容策進院院長)、譚光磊(光磊國際版權公司總裁)、Beatrice Stauffer(法蘭克福書展業務經理)
網址:請點我
*法蘭克福數位書展_ARTS+單元特別推薦 - TAICCA臺灣之夜
時間:10.16 (五) 16:00-16:30
講者:胡晴舫(文化內容策進院院長)、譚光磊(光磊國際版權公司總裁)、紀大偉(作家)、馬欣(作家/影評/樂評人)
網址:請點我 - 聲音劇場:四幅臺灣故事的聲音映像
時間:10.17 (六)
展演內容:《筷:怪談競演奇物語》、《天橋上的魔術師》、《毋甘願的電影史》、戰後台灣文學
網址:請點我
*法蘭克福數位書展_Bookfest單元特別推薦
▇2020法蘭克福數位書展_臺灣館推薦作家及其出版品
- 馬利,推薦作品:《阿鼻劍前傳〈卷一〉:封印重啟》、《阿鼻劍:第一部(尋覓)》、《阿鼻劍:第二部(覺醒)》【延伸閱讀】千年一問抑或千年一嘆?從《人物風流:鄭問的世界與足跡》談起
- 葉言都,推薦作品:《綠猴劫》、《愛恨帝王家:中國古代宮廷女性的愛慾情仇:春秋戰國篇》、《葉言都探歷史 讓我們來到南朝:尋,江南煙雨花落盡》、《葉言都探歷史 讓我們來到北朝:看,北國天下起風雲》
- 陳淑瑤,推薦作品:《雲山》、《花之器》、《塗雲記》【延伸閱讀】2019Openbook 年度好書.中文創作》雲山
- 李維菁,推薦作品:《人魚紀》、《有型的豬小姐》、《生活是甜蜜》、《老派約會之必要》、《我是許涼涼》【延伸閱讀】人魚紀系列報導
- 吳明益,推薦作品:《天橋上的魔術師》、《單車失竊記》、《複眼人》、《苦雨之地》【延伸閱讀】科評苦雨之地
- 張亦絢,推薦作品:《性意思史》、《愛的不久時:南特/巴黎回憶錄》、《我討厭過的大人們》、《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代》、《看電影的慾望》【延伸閱讀】當我們談論性,我們談的是解除防衛:張亦絢vs.紀大偉談《性意思史》
- 薛西斯,推薦作品:《筷:怪談競演奇物語》、《K.I.N.G.:天災對策室》【延伸閱讀】很台灣的科幻推理,災難和毀滅中也有溫柔—訪薛西斯《K.I.N.G.:天災對策室》
- 瀟湘神,推薦作品:《筷:怪談競演奇物語》【延伸閱讀】鬼怪MIT.焦點》人說要有鬼就有了鬼:訪小說家&「妖氣都市」策展人瀟湘神
- 蘇致亨,推薦作品:《毋甘願的電影史》【延伸閱讀】放開那個新電影!蘇致亨VS.王君琦,談新電影以外的台語電影史
- 廖鴻基,推薦作品:《遇見花小香:來自深海的親善大使》、《大島小島》、《海童:一本漂流的想像誌》、《黑潮漂流》、《十六歲的海洋課》
- 游珮芸,推薦作品:《來自清水的孩子》、《我,是貓》、《我,愛貓》
- 周見信,推薦作品:《來自清水的孩子》、《雞蛋花》、《小白》、《小朱鸝》、《小小的大冒險》、《尋貓啟事》【延伸閱讀】圖像的跨語性與台/日/華多語編排:《來自清水的孩子》巧妙還原歷史、揭示權力位階
話題》台灣藍鵲也會偷衣架築巢:動物學家讀《和路邊的野鳥做朋友》
最近接二連三有鳥書新出版、即將出版或是出增補版(其中有學弟翻譯的、學弟審定的、學弟和他學姐寫的,也有我翻譯的),讓我真心覺得,不只老天爺不公平,出版業也非常偏心——考量到讀者「可能」會買單,便投其所好地挑鳥類這種光是吃飯、睡覺甚至什麼都不做就很可愛的「羽毛」動物,頂多再加上其他「毛茸茸」動物的書出版。即使書中被形容為「醜」的物種,也會在這個形容詞後面多加一個「萌」字。相較於很偶爾才能夠看到一本以兩生爬蟲類為主題的書(還通常是圖鑑)的狀況比起來,真的,真的是「人帥真好」的感覺。
書市上有如此多的鳥書,但書架空間有限,買書的荷包也受限,該怎麼辦呢?還好,這些鳥書因為主題相異,讀者層多少有點分別,大家可以依自己的需求,購買電子書版本解決空間問題。至於買書的額度,則因出版日期錯開,不致太過壓縮到預算,更是沒有問題。
但我要特別推薦《和路邊的野鳥做朋友》,主要是因為我很喜歡作者川上和人的文章。不過這一點對非川上粉絲的多數讀者來說並不太有用,有用的部分我要另外分段來長長的說。
█讓你唱作俱佳、現學現賣的生態知識
看過這本書之後,當你行走在路上,看到路邊、樹上走跳飛過的鳥類,會因為想起書中內容,臉上不自覺地露出會心的微笑。要是此時身邊有家人朋友,特別是有小朋友在,還可以直接現學現賣,將書中內容與他們分享。而你之所以能夠唱作俱佳,吸引周遭聽眾認真傾聽,還頻頻點頭,正是由於書中那一篇篇引人入勝,像重點提示的「很有戲四格漫畫」,幫讀者做了總整理。
此外,除了每篇500字左右的文字說明之外,位於每篇文章下方的「鳥言鳥語」更是簡潔扼要的生態知識,搭配圖像中「說」這些字句的鳥兒眼神(特別是牠們講話時的厭世、嫌惡、唾棄、不屑等等表情),除了絕配,還真是沒有別的形容詞可用。
我曾聽到一些人碎念,說不知道漫畫應該怎麼閱讀,通常指的是不知道閱讀順序應該從左右上下何處看起,或是在同一幅圖中的說話泡泡究竟是由左至右還是由右至左。但本書的四格漫畫完全沒有這個問題,在每一篇漫畫中,不論是鳥和鳥、人和人,彼此都在聊天,正如我們平常說的「像小麻雀在吱吱喳喳」,簡單易懂。而且因為有四格漫畫,更是大大拓展了讀者群、打破同溫層,變得老少咸宜,就算不想看很多文字,也能夠透過漫畫迅速獲得各種鳥類知識,非常方便。
█練習觀察日本與台灣的野鳥
說到老少咸宜,我特別要提〈不要錯過溫馨可愛的花嘴鴨親子〉這篇。第一段文字提到:「鴨子幾乎都在俄羅斯等日本以北的地區繁殖,會在日本育雛的是少數中的少數,比較常見的只有花嘴鴨。只要是水邊,無論是湖泊、河川、城市公園的池塘都可能遇到牠們,所以務必把握機會,好好觀察牠們的可愛幼鳥。(中略)每次繁殖會產下7到14顆蛋……」
重點在於:蛋的數量為7到14顆的數字「7」。從幼稚園到小學生都很愛的「屁屁偵探」繪本系列中,作者Troll每次都會在書中四處埋藏「迷路的花嘴鴨七兄弟」梗,每新推出一本,「迷路」這兩個字的前面就會多增加一個「又」。但是當家長老師被問到花嘴鴨是什麼?為什麼經常迷路?為什麼是7隻的時候,真的會找圖鑑或上網查資料的人應該不太多。這種時候,《和路邊的野鳥做朋友》就能派上用場囉。
一般來說,大人並不會常被小孩問到不常見的鳥類問題,但是當小孩在路邊隨處看到也隨口問問時,大人若是能夠立刻提供解答,雙方應該都會很開心。大家可以先看最前面幾頁的鳥類圖鑑,把台灣和日本共通的鳥類找出來讀,就可以安心上街了。
當然,日本和台灣的常見野鳥多少是有些不一樣的。帶日本朋友逛臺北動物園時,每次只要在鳥園區看到巨嘴鴉,聽到我在對烏鴉啊啊叫時,他們都會很疑惑的問:「烏鴉在台灣很罕見嗎?要到動物園來才看得見?」
台灣有烏鴉沒錯,只是出沒地點偏山區,不像日本的烏鴉是翻垃圾翻到各都道府縣都推出「烏鴉對策」,在書店中可以也看到不少烏鴉的專書,日常生活中會有烏鴉搶食物、烏鴉不小心導致的縱火、火車出軌事件等等。此外,烏鴉偷鐵絲衣架築巢的部分,我們雖然在台灣不太容易目睹,可是不要忘記我們也是有鴉科鳥類的。其中之一,就是號稱台北市市鳥的台灣藍鵲(說號稱,是因為我沒有去查這到底是由誰舉辦的票選,以及投票率)。
我曾經在辦公室附近拍過台灣藍鵲的巢,回家用電腦看照片的時候,赫然發現那個台灣藍鵲巢的底部有不少個鐵絲衣架,當時便將照片傳給《都市裡的動物行為學:烏鴉的教科書》作者松原始,很興奮地與他分享,原來台灣藍鵲也會耶!松原也開心地回覆說,同為鴉科鳥類,他雖有猜測台灣藍鵲可能會與烏鴉有同樣的行為,不過還真的是第一次看到照片。所謂有圖有真相嘛!關於烏鴉的各種軼事,在本書中就有好幾篇,可見烏鴉對日本人來說,真的是非常熟悉的鳥呢。
█讓開心的回憶陪伴閱讀
本書分成6章,每章最後都附上「鳥事小百科」作為補充教材。第6章「鳥類的鳥知識」最後兩篇,讓我回想起一些往事。
〈雉雞被選為日本國鳥要歸功於桃太郎〉這篇,讓我回想起,大概10年前,北海道釧路動物園的丹頂鶴來到台北動物園。由於丹頂鶴的頭上是紅色,全身羽毛是白色,配色與比例皆與日本國旗呼應,因此在查資料、撰文前,我們都誤以為丹頂鶴就是日本的國鳥。還好事先查證了一下,才確定日本國鳥是綠雉,而且在1984年時獲選為一萬日圓紙鈔上的圖案。話說回來,在台灣的紙鈔上,也一樣有著雉雞(帝雉)。在日本童謠與民間故事《桃太郎》中有提到唱到雉雞,讓這種鳥類變得無人不曉,台灣卻好像沒有歌唱到牠們,真是好可惜。
最後一篇的〈有些蟲子甘願以鳥巢為家〉,讓我回想起自己就讀京都大學時期的同學,以及我為了他去「壓榨」學姊學弟的學生,要他在爬樹時如果看到猛禽的巢,幫我收集裡面的昆蟲泡起來的往事。
每個人挑書、選書、看書都會有自己風格,也會想起不同的往事。會把書帶回家,通常是由於和書、和作者產生了共鳴。這本書,讓我在閱讀時想起很多開心的事情。所以,一定要和大家分享。●
トリノトリビア 鳥類学者がこっそり教える 野鳥のひみつ
作者:川上和人、三上可都良、川嶋隆義
繪者:松田佑香
譯者:陳幼雯
出版:漫遊者文化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川上和人(Kawakami Kazuto)
森林總合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員,研究主題為小笠原諸島鳥類的保育和管理,火山噴發中的西之島是其中一個田調地點,因此有幸獲得調查地沒入熔岩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火山的女神啊,已經夠了,差不多該告一段落了。主要著作包括《そもそも島に進化あり》(其實島嶼也會演化),《鳥類學家的世界冒險劇場》等。
三上可都良(Mikami Katsura)
在九州大學研究所研究白頰山雀的劈腿行為,獲得理學博士學位。NPO法人Bird Research研究員、日本野鳥會(Wild Bird Society of Japan)出版的《Strix》副主編,著有《鳥の行動生態学》(鳥類行為生態學,共同著作)。
川嶋隆義(Kawashima Takayoshi)
主導活動企畫公司STUDIO PORCUPINE,希望透過書籍傳達大自然的趣味,專門承接自然科學專書的製作企畫,也是一線的攝影師,著有《東京名木探訪》。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