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數位時代知識論 Not to Scale:How the Small Becomes Large, the Large Becomes Unthinkable, and the Unthinkable Becomes Possible
傑默爾.洪特(Jamer Hunt)著,劉盈成譯,漫遊者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我們用各種尺寸丈量世界。但今日的度量衡已不再只是6盎司牛肉吃得飽嗎、20平方公尺的空間夠住嗎這樣的規模。許多舊度量單位變形,新單位現身,它們所丈量的「東西」或者微小,也許巨大得難以想像,甚或沒有實體可見可觸。我們也許都曾為了如此飄忽的情況,不自覺地恐慌過。本書正是為此而寫,為現代人梳理隱身在生活各處、無所不在的尺度規格,重新落實、理解對於世界的感知。「重新丈量世界」當然也牽動著實力的掌握,策略如何擬定的意義。不過,本書論述並未擱淺在利益取向的層次,而是從根本性地指出——這其實是如何認識、理解你我所身處的世界的問題。【內容簡介➤】
●年齡歧視
為何人人怕老,我們對老年生活的刻板印象又如何形成 This Chair Rocks: A Manifesto Against Ageism
艾希頓.亞普懷特(Ashton Applewhite)著,林金源譯,木馬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議 實 益
從「平權」與文化研究角度切入思索年齡歧視,拓展社會對於年齡相關的名詞建構與社會分類,以及在市場、通用設計、文學、工業化乃至全球化社會變革中,針對年齡(特別是老年)的文化建構。例如1882年維多利亞時期的小說《規定期限》(The Fixed Period)即主張讓熟齡安樂死,可見到工業革命後的生產模式改變,使得年齡與勞動能力綁定,並促成各種歧視與分類的操作。當宗教信仰、性別與性傾向等社會身分都已被視為正當身分的當下,年齡平權思考如何推動,亦是此書最末的疾呼。【內容簡介➤】
●不一樣又怎樣
你的正常才不是我的正常 Normal Sucks: How to Live, Learn, and Thrive Outside the Lines
強納森.穆尼(Jonathan Mooney)著,吳緯疆譯,開朗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一般協助面對成長障礙的書籍,通常探討或指引讀者如何處理「有問題」的孩子。但本書角色正好顛倒,由一位既有閱讀障礙又過動的父親向孩子陳述自我、分享個人成長過程所經歷的種種關卡及內心轉折。乍看是父子交心之文,實則呈現了一個被社會認為異常之人如何看待自己與世界,他以己身為魚肉,為下一個世代提供方向,跳脫常異二元對立,尋得與他人相處的途徑和空間,以及在這個世界生存的方式。【內容簡介➤】
●建築的誕生
15位傳奇大師的生命故事,161件影響世界美學的不朽作品
건축의 탄생
金弘澈著,陳品芳譯,大田出版,6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本書以漫畫的形式來敘說建築大師所處的時代、生平以及標誌性工法,以視覺引路,更加貼合建築所具有的視覺質性。在手繪圖式中,經典建築的各種細節與工法一覽無遺、盡收眼底。建築知識的艱澀、時代的隔閡,都調轉為可親的人物故事與賞心悅目的插畫,拉近了建物與人的關係。【內容簡介➤】
陳思宏心中的夢幻駐村名單是巴黎西帖國際藝術中心(Cité internationale des arts),位處聖保羅藝術村(Village St. Paul)旁,傍著塞納河,對巴黎人來說也是超級無敵夢幻的地方。無奈此處僅有藝術家符合申請資格,無法以作家身分申請。陳思宏感嘆:「我需要看到很多人類與文明,才能想像毀滅。在一個已經末日場景的地方,我很難重建文明。」
話題》愛城,也愛人——讀黃信恩《12元的高雄》
很多人都寫過高雄(包括筆者),黃信恩召喚了怎樣的高雄?他寫出什麼不一樣的高雄?讀完《12元的高雄》,我常常在某些段落驚嘆:「我也是!」甚至懷疑他什麼時候鑽進了我的腦子,竟能把這些日常感知仔細地記錄下來。
原來他沒有寫出什麼不一樣的高雄,他寫的,就是我們生長歲月中,一同注視的高雄。我們像一起生活在大家庭裡,高雄是我們共同的長輩,我們知道他偶爾髒汙,有時喧囂,有時清寂,是值得依賴的山海,也是卑微平凡的街市。
有時我們只是生活。美國作家Wendell Berry說:「如果你不知道身在哪裡,你就不知道你是誰。」城市可以面目模糊,感受可以蒼白麻木,黃信恩向我們示範怎麼透過文字,紮紮實實將自己鍛鑄為一個高雄人。向我這個高雄人,以及異地人,展示他如何將記憶中的高雄成像,挑揀、聚類、裱褙,以一人之力,建構出無比成熟而具規模的展覽。
■在高雄的情書
篇章上看似依照地理位置分為「東西南北」,囊括高雄的各方景點,最遠甚至到南沙太平島,但其實隱隱分佈著記憶的流域——青澀兒時、雄中時期、大學家教時期、醫學實習輪調、社區醫學訓練、當兵、在外地工作、旅遊。這座城市刻記他的生命史,他是真正的在地人,寫下那些生活與記憶中富有情感或意義的景物,也不忘記交代集體歷史、傳說軼聞。
這本書既是北兜西遊、有吃有玩的行腳節目,也是一部向過去、向庶民翻掘的小寫歷史。黃信恩娓娓道來正忠排骨、海之冰、高牧鮮乳的創始,品嚐出美濃高麗菜封的不同調味,魷魚丸的獨特餡料,甚至隨口條列丹丹的速食品項與沿革。他也將諸如後勁反五輕、草衙違建區、林園老煙囪、反空污遊行,那些曾經信念高亢而在變遷中漸漸弭息的抗爭吶喊,以文字輕聲流傳。
他總說他過去所知甚少,卻在這本書裡大步躍進,將高雄的每一塊拼圖信手拈來,優點與缺點一覽無遺。
這畢竟也是一本散文集、文學書。文化地理學家Mike Crang說,「文學不能只是解讀為描繪這些區域或地方,很多時候,文學協助創造了這些地方。」作者如何表述、為何表述,都能感受到他看待地方的價值觀。
黃信恩有如醫者,剖開此城內外,留存切片與病灶,不為治療,也未曾絕決棄去。在〈辜負的晴天〉裡他重情地說:「或許,眷戀隱含了喜歡。喜歡一座城,也包含接納他的缺點。」這是至愛與祝福,越過年歲,見證所愛之人畢生弊陋與垮敗,仍然堅定守望。情感流動,才能生動地再現地方,讓不在地的讀者產生對地方的想像,也呼喚出在地人的地方感。這是專屬於他的高雄。我們能像旅遊書那樣,重履書中路線與店肆,吃他的人生,涉足他的記憶,為這城市拍攝一張張刷上他情感濾鏡的相片。
■公車所能抵達的地方
我們會以怎樣的方式熟悉一座城市?交通是最快的,將幾條迂迴的路巷繞在我們身上,步行、騎車、大眾運輸,停幾盞燈、轉幾個彎,便與城市緊密相縛。我在高雄向來是騎機車的,黃信恩卻不太愛騎,常帶點被迫的抵斥,例如遲遲不考駕照,或是為了節能減碳,將車棄置荒郊,改坐公車。
是了,他就是愛公車,他要看清楚城市暗中交代的細節,想貼在車窗上感染城市的性情,連書名都要標記著公車票價,這本書就是公車之書,以及下車後的步行書。速度慢,畫面便仔細了起來,彷彿以這樣的速度,才能看清城市繁華與擁擠的真相,才能讓眼中點滴緩緩在心底泛開漣漪。看看〈小鎮醫師的一天〉以公車開端與收束,他寧願在田寮阿蓮的鄉間搭著搖籃般的長程公車,為的就是讓星星為他降落,群鳥入夢歌唱。
韓國演員河正宇熱愛走路,他在《走路的人》寫著:「走路後,我明白了世上沒有錯誤的路,有的只是稍微遲來與崎嶇的路罷了。」只要願意跨步前進,整片土地便會幫你托起全身的重量。同樣的,鬱悶疲累時坐上公車,生命也會跟著演化,即使在錯誤的站牌停靠,終究繞回正確的軌道。
我們跟著黃信恩坐去中山大學、坐去柴山祕境、坐去鹽埕圓環,途經懵懂與撲索,遠離低潮與不安。像他寫的「就算流離的身世不被理解,接納已是一種安慰。」也讓人想起楊牧的〈瓶中稿〉:「如今也惟有一片星光/照我疲倦的傷感/細問洶湧而來的波浪/可懷念花蓮的沙灘?」那些人生中的委屈、無語,終究要回返故鄉,公車門一開,輕易就被轟然的大山大海吞沒。
公車不只交代風景,也交代時間。全書書寫跨越14年,文中常有夾註或尾註,說明那些曾在或曾不在的皆已改換頭面,彷彿參與了他修訂記憶的過程。諸如大統與夢時代的凋蔽與崛起、三民果菜市場的拆遷,田寮終於開了超商!黃信恩簡直是個忠誠蹲點的城市觀測學家,他的文字就是縮時攝影,或微型建築,紀錄城市的變遷。
公車並非直達,總得繞路,必須有無數徒勞的經過,才能敞開自我的抵達,就跟這本散文一樣,蒐集故事與畫面、亮點與暗樁,最後才拋射一瞬彌天的閃焰。
■高雄人最需要的陽光
在《文訊》雜誌評選的台灣作家作品「21世紀上升星座」中,散文類評審廖玉蕙稱黃信恩「每一則故事都充滿了溫潤的醫者情懷」,知性又感性,他是一個溫暖得能夠診斷靈魂的醫師,也是一個冷靜嚴謹的寫作者。
他寫身邊人,重視人事與人情,他知道要重現地方,必要有人的存在。像黃麗群在109年散文選的編者序:「我私心喜愛將體己之人寫遠寫淡、以及將未必體己之人看近看親的調度方式。」黃信恩寫起高雄人事,未必熟稔,卻總有這類「無端的熱情」。
別以為這些人只是野生捕獲的偶然一面,他寫的是每個高雄人身邊都有幾個相識的——澎湖人、客家人與中鋼人(請代購一盒傳說中的綠豆椪!),或乘船通勤的旗津人;以及到不同區域總會撞見的——移工、陣頭少年、加工區藍領、店販、老榮民,甚至是眾所皆知的柴山獼猴。
他只是觀察,不過份濫情。有時候願意看,看進細節,然後輕巧地收在腦子裡,就是很溫柔的事。在荒涼如月球表面的田寮,老人遞給他一顆蜜棗,本來老化鄉鎮的未來瞬間甜蜜了起來。在左營大路遇見脖子裹紗布的榮民脖子,他想起這些似曾相識的榮民,是不是一個個都消失了?即使聽見粗言穢語,明明感受到對方已經踩過他心裡的界線,他也從未撇頭不看,接受那些人事就是我們身邊的一部分,甚至坦言自己也有些小奸小惡(在高雄騎機車左轉簡直像變魔術戲法)。
在這本書裡,黃信恩不再是專業的醫者,不需伸出妙手才能春暖。他是高雄人,與其他高雄人並肩擦身,我們都被過多的陽光曬過,能夠被溫暖,也能夠溫暖人。
■見城如見人,愛城不如愛人
要從地方獲得能量,就得先成為地方的一部分。人文地理學家Edward Relph提到:「越深入內在,地方認同感就越強烈。」他坐在麥當勞裡,他坐在公車上,他坐進小吃店,吃著熟悉的煙燻鴨肉意麵或是大碗水果冰,他已經嵌入高雄的每個位置。他把這些地方當成老友,吃過再吃,一訪又訪,路程上順便和這些公車路線敘舊,和密毛魔芋交談,詢問仙人掌的身世,向一罐辣粉與鴨肉羹解癮。
其實看多了城鎮與吃食風景,後來更想將視線聚焦在作者身上,搜索他靈魂裸露的痕跡。讀到老人問他是否結婚,或聽到年輕人的調情浪語,我總特別關注他的反應——臉紅了嗎?是惶恐失措,還是輕謔竊喜?讀到最末,我簡直變得像個跟隨導遊旅行的歐巴桑,除了跟風景合照,也一定要揪著導遊的手臂一起拍個幾張。前路盡暗,黃信恩的眼睛點亮風景,也烘熱我們的眼睛,冒出愛心。
所以不如這樣看吧,黃信恩寫出許多關於高雄的形容,描寫果貿城中有城、外冷內熱;認為高雄寬容,善於對照與融合。他也是那樣子的,面對待人不耐的店員,他看似沉默,其實怒火中燒。明明想果斷拒絕,卻總狠不下心。以為遺忘的童年,其實牢記。他情情願願地珍重每一個人,即使短暫相遇,幾字素描,也是一個個血熱心活的好人。
看來此城公車不只蜿蜒出他的故事,不只駛過他的幼蒙與青春,12元的車資不只讓他感到安心,也晃悠悠地,載來這樣一個令人心安暖暖的高雄人。●
作者:黃信恩
出版:九歌出版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黃信恩
醫學系畢,現事醫療。作品以散文為主。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等獎項,並入選九歌年度散文選等。散文集《體膚小事》,獲文化部金鼎獎優良文學圖書推薦獎、《文訊》1970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21世紀台灣文學最耀眼的星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