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南方是靠近、是提醒,哪裡有溫暖,哪裡就有南方:趙恩潔談《南方的社會,學》

南方是溫暖的嗎?這個問題最早出現在為《南方的社會,學》這本書設計封面插畫時的討論上——封面上要呈現什麼樣的「南方」?或許更根本的問題是:南方是什麼?直覺的、社會學的聯想是異文化、歧異,是血汗、是抗爭、是批判顛覆;但細看書中各篇,還應加入性別、土地、生態、萬物共存。

《南方的社會,學》由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趙恩潔主編,新書出版後,她以「南方的溫暖」為主題,揀選書中幾篇文章,在講座上與讀者互動討論。南方是溫暖的,關鍵就在「她者」跟「同理」。

靠近,然後覺察到我們對「她者」其實一無所知

趙恩潔首先一一簡述《南方的社會,學》作者群的背景及研究主題。第一個點名的是有「甜心」暱稱的董晨晧,書中收錄她撰寫的〈adju:排灣族的跨性別「姊妹」〉。趙恩潔在二校時,在目錄的引言中加了一句話:「『姊妹』是南方的南方,我們共同體的一部分。」

「adju是排灣族的第三性,自稱『姊妹』,對彼此則互稱『adju』。她們通常是生理男跨越成女性,但也不完全如此,現在更已從排灣族延伸出去,成為一種泛原住民的現象。」

說起第三性,趙恩潔為大家介紹自己較熟悉的印尼:世界各地有非常多的第三性,有的社會甚至有5個性別,比如印尼蘇拉威西的Bugis(布吉斯人),他們是非常虔誠的穆斯林族群,其中最強大的性別是bissu——雌雄同體的薩滿。「這5個性別和伊斯蘭和平共存了好幾個世紀,在社會上也不會受到歧視,一直到20世紀後期,才在現代化過程中遭遇一些改變。」

擁有人類學背景的趙恩潔提及,過去念書時的社會學較西方中心,研讀使用的也多是西方文獻,「人類學也引用西方文獻,但文獻的內容很不西方,很多是一般人根本沒聽過的族群,卻可能跟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她把人類學對異文化的感知力、人類學家習以為常的「差異」,帶進社會學的討論。


bissu參與印尼當地婚禮(取自flickr/sharyn davies

「嚴格來說,adju不是男同志,甚至可能受到漢人男同志的『同性戀常規』影響;她們全都是基督徒,但跟教會的關係非常矛盾;再加上她們是原住民,集各種南方條件於一身,她們是差異中的差異、南方中的南方。」

為什麼要討論adju、討論第三性?趙恩潔表示:「adju特殊之處在於她們在創造一種認同,是你我身邊仍在發生的一種傳統,而身處同一時代、同一場域的我們,正在見證這個性別範疇的誕生。」

趙恩潔曾邀請adju到自己的課堂上與學生面對面,尤其是通識課,因為她想推廣的是日常生活中實踐的提醒。「很多學生在大學時期會覺得懂理論很厲害,但我不是只在推廣一種概念。我當然還是很重視理論,但可能因為我有人類學背景,我更希望能推廣某一種實踐,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做到的實踐。我希望大家一想到『南方』的時候,可以想到它是一種更深層的差異。」

趙恩潔希望讓學生真正靠近「差異」,然後了解自己其實一無所知。「有差異,才會有意義。不管是語言,還是文化現象、社會現象,如果沒有差異,意義就不會被生產出來。如果我們要講人類學的參與觀察跟同理心,那是曠日費時、需要很多很多的磨練才有辦法做到。可是我們要有這種覺察,覺察到我們其實對她者一無所知。」

「從覺察這點開始,然後期待理解和對話的可能。」

逃逸與抗議,與體制建立一種新的、有主體性的關係

「『明阿載ㄟ氣力』下一句是什麼?」眾回:「保力達B~~」

趙恩潔接著舉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廣告,點出殘酷的現實:「你們有想過『明阿載ㄟ氣力』是什麼意思嗎?這個廣告的意思是,我要把自己照顧好,我要把自己變壯、讓自己健康,吃維他命吃葉黃素,是為了要讓自己變成一個有用的工具人。」

不管是資本主義、新自由主義,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在新自由主義的天羅地網下,我們通通都落入績效管理。「傅柯所說的生命政治,現在已經變成生命經濟,我們都是為了生命經濟而活,所做的種種都是為了『明阿載ㄟ氣力』,你們有意識到嗎?」

這就是《南方的社會,學》上冊,洪世謙的〈從生命政治到生命經濟:主體與去主體的當代辯證〉要討論的主題——新自由主義下人的主體性。題目看似有點嚴肅、哲學好像很難懂,但趙恩潔嚴肅且直白地提醒,這個問題與每一個人切身相關:「當我們隨時隨地都在『管理自己』,甚至自我管理到撐不下去的時候,是否存在逃逸的可能?」

《南方的社會,學》在高雄三餘書店舉行新書講座時,洪世謙曾提到:「你要讓體制卡卡的,才能重新跟這個體制有其他的關係。」這是什麼意思?趙恩潔說:「學生常會在學校抗議,可是不知道有沒有用,對不對?我在學校裡面當一個小官僚,我也三不五時就會去挑戰一下自己覺得不合理的事。有時候,我也不知道做這些到底有沒有用,可是從南方的角度,那就是一個逃逸的方向。現在來個什麼大革命的太困難了,可是這些微小的抗爭,就是主體性彰顯的時刻。」

「然後,或許,我們就有跟體制建立新關係的可能。」

「南方」是一種日常生活的自我提醒

接下來討論陳美華的〈重構親密領域:複數的性、關係與家庭組成〉,以及陳美華與王宏仁共同執筆的〈愛最大?台灣的愛情、婚姻與國家政策〉,兩篇皆屬於上冊的「南方的愛情腳本與非典人生」,主題是大家都很關心且有感的「愛情」。

不過,在討論「非典」之前,趙恩潔請大家一起思考:所謂「典型」真的存在嗎?我們以為現在比較多元,而傳統只有一種樣貌,但果真如此嗎?

「非典人生並不是說過去都很一致,現在才變得多元。社會一直都是多元的,從歷史來看,整個社會是從一套多元變成另一套多元,某些多元的更多、某些多元變得比較不多。」

趙恩潔在投影片打出3個常見的詞彙:晚婚、不婚、少子。〈重構親密領域〉從同婚入法談起,但實際討論的是整個社會對親密關係的預設想像,「這類表面上中性的社會現象名詞,其實都預設異性戀婚姻與傳宗接代是最自然與最理想的人生藍圖。我們理所當然地使用這些詞彙,但這些詞彙其實是有問題的,它們都預設了某種文化價值在裡面,而我們卻毫無意識地、不斷地使用它們。即使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中也是如此。」

趙恩潔邀請在場觀眾一起腦力激盪,「『晚婚』、『不婚』、『少子』可以換成什麼?我們可以用哪些不同的詞彙來講同一個概念?比如不婚可以改成『免婚』,免除婚姻折磨;少子改成『珍子』,每一個孩子都變得很重要。那晚婚呢,有什麼詞可以換?」很微妙,大家一時還真的想不到恰當的短詞,是因為我們都被制約了嗎?


晚婚、不婚、少子等詞彙,可能都顯現了社會對親密關係的預設想像(取自Unsplash/Jeremy Wong Weddings

簡報的下一頁是另一個社會常見、理所當然的預設:自由戀愛結婚。其實我們認為「主流常態」的自由戀愛結婚,才出現半個世紀。

〈愛最大?台灣的愛情、婚姻與國家政策〉討論的是跨國婚姻跟外籍新娘,「事實上,很多人從不去思考外籍配偶本身的能動性。一般人普遍認為她們就是受害者、她們就是被賣來的,意思是這個被買來的婚姻是比較沒有價值的。問題是,其他的婚姻又是如何呢?」

趙恩潔再度運用人類學思維舉例:「在很多社會裡,婚姻本來就是一種經濟的結合、政治的聯盟,甚至可能是一種成年禮,例如爪哇。爪哇於1950年代離婚率幾乎高達50%,部分原因是當時人們將婚姻視為是一種成年禮,夫妻比較像夥伴,也可以拆夥,所以離婚、再婚很普遍。第一次婚姻不一定會涉及戀愛。現在情況變化很多,大部分都是自由戀愛再結婚,但也有婚後再戀愛的宗教提倡。」

「是我們把自由戀愛跟婚姻綁在一起,認為一定要這樣形式的婚姻才是OK的,因而去貶低其他種婚姻的形成可能。其實自由戀愛的婚姻並沒有比較高貴。」承載了批判、顛覆意義的「南方」主題,講座收束在這個看似激進的討論,但其實是回到趙恩潔一開始所說:將「南方」視為一種日常生活實踐的提醒。

趙恩潔殷切地提醒,愛情跟婚姻本來就有很多不同的形式,而「南方」就是一種日常生活的提醒,不斷質疑我們預設的文化價值到底有沒有問題,以及有什麼問題,因而或許能更靠近差異、靠近「她者」,並且有同理的可能。

***

「南方究竟是什麼?」講座最後,仍有讀者提出疑惑,南方是自我悲情化的、浪漫化的,權力實踐過程的一種討論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趙恩潔提出《南方的社會,學》下冊彭保羅和殷志偉合寫的〈台塑去越南「打鐵」?公害輸出南向及跨國倡議〉,以及邱花妹的〈環境正義‧南方觀點〉作為回應。

「〈台塑去越南「打鐵」?〉中,南方也可以與北方串連,而且是南方主導的串連。〈環境正義‧南方觀點〉中,環境汙染的受害者成為抗爭者,這裡頭沒有浪漫的色彩,反而談的都是非常務實的公民科學作為抗爭實踐。」趙恩潔鼓勵去同理、擁抱那些因受苦、受難而挺身抗爭的人,使自己成為南方。

「我們想說的南方,是溫暖的南方。」哪裡有溫暖,哪裡就有南方。

hui_juan_shui_hu_chuan_-di_yi_bu_-shang_.jpg 南方的社會,學(上):她者亦是共同體Studying the South. The South, Studying.: The Her-story of Our Community.
編者:趙恩潔
出版:左岸文化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hui_juan_shui_hu_chuan_-di_yi_bu_-shang_.jpg 南方的社會,學(下):行動作為倫理Studying the South. The South, Studying.: On the Ethics of Social Action.
編者:趙恩潔
出版:左岸文化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2-23 10:00
對談》是孩子的生活辭典,也是大人的生活哲學:林瑋x洪耀陽談《小太陽》有聲書

藉由朗誦掉入時光隧道,品味寧靜安穩

提到國家圖書館的「印象太陽」VR互動計畫,林瑋說,「我聽到這個聲音的時候,就覺得太棒了!」她說:「我父親在寫這本書時,有些是他年輕時的體會,洪耀陽的聲音彈性很高,能夠駕馭的年齡層很廣,這個聲音很能貼著文本走,也彷彿有種瞻望未來的思考性在其中。」

洪耀陽為「印象太陽」VR互動計畫配音360影片

「我在唸《小太陽》的時候,不是採取一般傳統有聲書的唸法。」洪耀陽說:「聽覺與視覺在大腦分屬不同的區塊,聽覺更加直接、少了一個轉譯的過程。我認為錄製有聲書有個責任——你必須很忠誠、很誠實地還原故事裡的東西。」

當時洪耀陽並不知道林瑋對於《小太陽》的期待,只直覺認為面對林良的作品,他必須採用另一種朗誦策略——降低「演」的成分,如同講述自己的故事那樣,以更自然的方式讀出。「錄音之前,我必須要反覆看很多次,甚至把網路上能找到的資料也都翻遍了,想知道更多林良一家人的相處方式,去揣摩書中的情感。」

洪耀陽曾以為,這種彷彿把他人的靈魂穿戴進身上的朗誦法,太傷神耗力,恐怕無法一口氣錄製太多篇。孰知,隨著錄音工作進行,他的心裡愈來愈平靜,好像真的掉入那段悠悠時光,撿起細碎的日常,反覆品味生活瑣事。

談起父親,林瑋說林良撰寫此書時年約而立,夏天只需上半天班,還有餘裕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這種悠閒感,他一開始嚐到了,之後便無法放下,所以即便後來有了家庭、工作再如何忙碌,他都會想辦法讓自己靜下來。」林瑋說,父親這份閒淡自適的心,使他的文章從不過分激盪,她對洪耀陽聲音的評價亦是如此:「我覺得你能理解這份『寧靜』的感覺。」

「許多有聲書會『壓制』聆聽者的情緒,很直接將自己的詮釋注入聲音。但你把文本的情感忠實地傳達,並且。你容許聆聽者保有自己的想法。」林瑋十分肯定洪耀陽錄製的《小太陽》有聲書仍保有「閱讀的成分」,聆聽之後能回頭關照到自己的生活,對照自己的文本。

而洪耀陽之所以能夠理解,首先是時代對了:他的童年都浸泡在林良所記錄的「老台灣」裡頭,交通還不那麼發達,一切慢得如木心的詩「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其次是心念對了。洪耀陽近年修行「正念療法」,他說:「我覺得林良爺爺就是活在一個全然『正念』的觀念裡,心情好、心情不好,都大方接受,使每一刻都顯得彌足珍貴。」此外則是,身分契合,洪耀陽以同樣身為爸爸的心情,思索如何去做這件事情。

成為父母後重溫小太陽,林瑋:「父親太寬容了」

《小太陽》有聲書的發行,於林瑋和洪耀陽來說都別具意義。不論是作為女兒或作為讀者,他們分別以不同的方式與之重逢。

《小太陽》這本書陪伴林瑋的時光太久太久了,「其實我在聽最新版本的時候,耳朵聽到的、腦袋裡想到的還是自己的聲音,也會想像是父親還在我耳邊朗誦一樣。」林瑋說。

林良撰寫本書時,最大的兩個女兒還會覺得難為情,總覺得自己的生活被暴露在其他人的閱讀之中,然而林瑋卻全無這樣的顧慮。「我當時年紀太小,對父親記錄的那些事情根本是一片空白,再大一點就更沒感覺了。你想想,若長大以後有人說你個性多差啊、還會虐待狗啊,你會承認嗎?」

林瑋的笑容溫溫的,彷彿同樣的故事重提再多次,每次都還是有不同的興味。「但等到我結婚後再看這本書,就有不同的感動了。其間,也是因為我走過育兒的心路歷程,回頭對照父親的心情,覺得他的確是太寬容了。」

聞此,洪耀陽的眉宇間透露了幾分欣羨。「我小時候生活在眷村,父親就是典型的打罵教育。」他說,自己小時候雖然也讀過《小太陽》,但感受並沒有如今這麼深切,現在讀來,每一篇都彷彿全新的故事。「現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偶爾會想——我能不能做得跟《小太陽》裡的父親一樣?如果能做到林良爺爺所付出的幾分之幾,我就會覺得自己成功了。」言至此,同樣已為人父的洪耀陽忽地哽咽。

育兒這條路的幸福與酸楚,說到底,或許也只是一句「願能成為理想的父母。」而所謂的「理想」,林良與其《小太陽》恰好是一種典型,所以孩子讀來能覺得有個大人理解自己,而大人亦能從中看見一條前人走過的路,以此參照。

緩慢年代,南下找太陽

然而,林良到底是不是個完美的父親?林瑋拿〈南下找太陽〉來說,「那篇他不停記錄著沿途做了什麼事、花了多少錢,不知道洪老師在那段是用什麼心情唸的?我每次聽到那段的時候,都疑惑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唯一想到的答案,就是可能他要跟我媽媽報帳吧,不然怎麼記得那麼清楚。」林瑋對於那次自己沒參與到的旅程,半是幽默談起。

林瑋很小的時候曾巴著父親問:「為什麼沒帶上我呢?」當然,日後對照〈南下找太陽〉裡錙銖必較的記帳方式,林瑋心裡隱隱明白,多帶一個人便意味多一筆開銷。但父親當時的回答卻是這樣的:「我有買玩具給你啊!」

林瑋點點頭,父親確實買了一隻藍色的塑膠鴨偶,尺寸還不小哩,她現場比畫了一下,約莫有半個成人身子那麼大。洪耀陽一聽,如見證人般補充道:「在那個時代,這是厚禮了!」確實是貴重的禮物啊,父親第一時間說的不是「帶著你就得花更多錢」,而是回頭指向那份禮物,林瑋欣然接受,凡此以後,她想到那趟沒跟上的旅程,都會想起那隻鴨子。

由是,她問洪耀陽:「你當初在唸這段的時候,是如何詮釋這篇的情感狀態呢?」

洪耀陽對於〈南下找太陽〉的詮釋角度不僅止於物價,也融入了自己兒時曾經歷的長途旅行經歷。「在那個年代,長途旅行其實很不容易。像我以前從基隆到台北,高速公路剛完工,還是得搖搖晃晃許久才能抵達台北。那時巴士上總是擠滿了人,其實並不舒服,售票小姐坐在前方,轉彎的時候還會吹著哨子嗶嗶嗶。每到台北,我哥總是第一個吐。雖然如此,在那個時代,『出遠門』仍是一件重要的大事,必須要在家裡打扮得好好的,全家總動員。」

因此,〈南下找太陽〉裡頭對金錢上的計較,看在洪耀陽眼裡儼然成為一種象徵,作為一家之主,在那個人人都謹守儲蓄觀念的年代,再細小的花費,林良也給記下來。

懷揣著此心情,面對書中一筆筆的帳目和數字紀錄,錄製時洪耀陽選擇的聲音表現是身為父親的責任、對旅行的期盼,是一場可貴的遊記回憶。

不必嚮往遠方,日常便已足夠美好

老舊的台灣社會、恬淡的童年記憶,在《小太陽》有聲書裡被重新回味了一次。林瑋也分享自己與家人一起聆聽有聲書的感觸:「談到『共讀』,在閱讀上仍是你讀一本、我讀一本,讀完我們交換、交流。有聲書的好處是,我在家裡客廳播放,大家都可以一起聽,有時可以暫停,彼此交換意見,再繼續播放繼續聽。我們共享那個聲音,有聲書的共讀和紙本的閱讀很不一樣。」

從憶舊聊到閱讀,現任《國語日報》主編的林瑋認為,所謂的「兒童文學」,應當是一本能讓孩子於其中自行尋找答案的作品。「我想,作者的個性是會存在於作品之中的,所謂的兒童文學,應可單純指一位關注兒童的作者所創作出來的作品。裡頭包含了正向的思維、體貼的心意、美好的環境狀態……而這所謂的美,不僅止於兒童上的美,是包含了這一切。」

孩子們總被學校要求交出「作文」,作文與文學的區隔在於,在作文裡頭,多數人總是被限縮著,無法盡情表達所思所想。「如果你的書寫能貼合你的想法,那就不再是作文,而是創作,是生活。」林瑋說,林良所欲表現的,其實也只是這麼一份珍貴的生活感罷了。

洪耀陽對此深感認同,他說:「《小太陽》裡沒有太艱澀的詞彙,再複雜的情感,也都用簡單的敘述表達出來。」這份質樸,最令他感到不易。因為本次錄製有聲書,洪耀陽重新咀嚼、消化書裡的字句,近一步發現,文章裡有太多極為細緻的人生體察。那麼細那麼小,卻如此被關注、照顧著,這也是一種美感。「那讓我覺得,如果我們足夠細心,那麼創作的題材便毋需到遠方尋找,生活周遭已然足夠。」

「二月的雨,三月的雨,使我家的牆角長出白色的小菌,皮箱發霉,天花板積水,地上蓋滿一層訪客的友誼的泥腳印。」

這是林瑋在《小太陽》中最喜歡的一個句子。直到今日,每每看見冒出頭的小菌,她總不自覺尋思:「爸爸會不會是每天上班、經常看到同一個景色,才會寫出那樣的段落呀?」抱著這個疑問,每年紅磚牆上的白色小菌,都會讓她一次次地想起《小太陽》,想起父親。

最棒的事情往往不在遠方,林良早期的作品便已解答,只要你凝神細察。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小太陽(有聲書)
作者:林良、朗讀者/洪耀陽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林良
《小太陽》的作者林良,常以本名寫兒童讀物,而用筆名「子敏」寫散文。他的出生年月日,是1924年10月10日,作品具「好爸爸」形象,且給人一種比實際年齡年輕些的感覺,因為他關心兒童閱讀,把心力奉獻給孩子,從「發展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這樣的心態一定比「常模」年輕得多。
他當過小學教師、新聞記者、副刊編輯、雜誌主編跟廣播節目的主持人,後來還當了報社的董事長。
畢業於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國語科、私立淡江大學英國語文學系。著有《小太陽》、《和諧人生》、《月光下織錦》等散文集,兒童文學論述包括《淺語的藝術》、《純真的境界》、《小東西的趣味》、《更廣大的世界》,兒童文學創作及翻譯共計兩百多本。
作品曾獲國家文藝獎兒童文學特別貢獻獎、行政院新聞局終身成就金鼎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特別獎及第十六屆國藝會國家文藝獎等。《小太陽》一書曾獲1973年中山文化基金會文藝創作獎,且2011年獲選為「臺北之書」。

朗讀者簡介:洪耀陽
是配音經紀品牌「遊聲學」及聲音教育品牌「遊聲堂」的創辦人。同時,也是國家圖書館以林良先生作品《小太陽》為本製作的「印象太陽」VR作品的配音。
曾經擔任電台DJ,舞台劇演員,唱片製作人。目前為全職配音演員、聲音導演、同時也是聲音訓練師。長期在各大學及企業講授各類聲音訓練課程,目前已有超過兩萬支的配音作品。常見於各大電台電視台、各類廣告、展演空間、戶外電視牆、系統語音、國際有聲催眠引導出版物、有聲書、各類大型線上線下電腦手機遊戲……等。
洪耀陽導演的遊戲,在業界也頗受好評。包括《傳說對決》、《戀與製作人》、《黑色沙漠》、《功夫全明星》等等。同時,他也是國際認證的NLP訓練師、國際催眠師訓練導師,近年專注於高階聲音訓練課程的開發與規劃,多年來也訓練出許多表現優異的專業聲音演員。

 

【聲音內容.延伸報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2-22 10:00
東亞書房》天竺鼠車車即將推出繪本,及其他藝文短訊

【業界新聞】

  • 今年初起在東京電視台兒童節目播放、以驚人速度在社群媒體引發話題的原創電視定格動畫《PUI PUI天竺鼠車車》,在本月中宣布即將繪本化,預計4月中旬於日本實體及網路書店販售。《PUI PUI》由導演見里朝希執導,每集只有2分40秒且全程無台詞,透過圓滾滾跑來跑去的羊毛氈天竺鼠車車演示各種交通情境,雖然是兒童向節目,但萌萌的羊毛氈天竺鼠也吸引了許多成年觀眾的目光。故事書現正製作中,未來也將出版角色設定集,日本童書出版社Froebel-Kan Group官方頁面將在3月上旬公告進一步消息。
     
  • 本月初發售的《新潮》雜誌,刊載超大型企劃「52位作者的2020新冠肺炎災難日記創作接棒」,在發行後獲得極高迴響,決定緊急增刷。2020年初開始大流行的疫病,讓原先習以為常的平凡生活天翻地覆,一年內已奪走超過200萬條性命。本次日記接力企劃邀請52位創作者,紀錄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總計366日共52週的生活,由長年在個人網站刊載日記隨筆的筒井康隆擔任第一棒,後續則有町田康、小川洋子、柄谷行人、宇佐見凜、坂本龍一等知名作者參與,最後由作家暨法國文學研究者蓮實重彥收尾,如實地紀錄並傳遞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變化。
     
  • 在台灣農曆年節期間,日本東京下北澤「BONUS TRACK」商店街亦舉行新春特別活動「春節浪漫市場—New Year Romantic Market」,宣傳台灣的正月「春節」習俗。致力於推廣台灣食/衣/酒等文化的「BIG ROMANTIC STORE」(大浪漫商店)本次與BONUS TRACK攜手合作,為喜愛台灣的日本人,以及疫情期間無法回國的台灣人,提供春遊散步的好去處。本次活動主視覺由台灣插畫與圖像創作者紅林繪製,參展廠商則包含鬍鬚張魯肉飯、帆帆魯肉飯、嘻哈獨立唱片顏社KAO!INC.、日台文化雜誌《秋刀魚》,以及眾多台灣味十足的個性品牌。

(取自Big Romantic Records

【得獎消息】

  • 第23屆大藪春彥獎於上個月底公告,坂上泉以警探小說《Invisible》(文藝春秋)摘得本屆獎項。年僅30歲、畢業於東大的公司職員坂上,在2019年以出道作《拙侍》一舉拿下松本清張獎及日本歴史時代作家協会新人獎,《Invisible》則是他正式出版的第二本作品,除了榮獲大藪春彥獎外,還是今年第164屆直木獎的候選作。本作故事背景設定在大阪,坂上透過寫實的筆法描繪昭和29年發生的連續獵奇殺人事件,以及戰後大阪的黑暗面。文藝評論家細谷正充提到:「雖然市面上的警察小說多不勝數,但本作或許是第一本處理到戰後短暫存在的自治警議題的小說。它不但是警察小說,亦可視為一本戰後史懸疑作品。」
     
  • 日本著名童書作家岩瀨成子在上個月底以長篇作品《另一個轉角》(講談社),奪得第36屆坪田讓治文學獎。現年70歲的岩瀨是各大兒童文學獎常客,曾出版《谷川君說「才不是謊話」》、《那份溫暖永不散去》、《你不要知道比較好》等多部得獎經典。2019年出版的《另一個轉角》,講述與母親及就讀國中的哥哥從市東搬到市西的小五學生「我」,某天因為英語會話課停課,而走了另一條從未經過的路,偶然邂逅一名少女,並在與少女交流的過程中逐漸成長的故事。本書纖細地勾勒青少年的純真,以及家庭及親子關係,被讀者評為現代日本版的《秘密花園》。
     
  • 東大畢業的29歲女律師新川帆立,在今年1月發行文壇處女作《前男友的遺書》(寶島社),榮獲第19屆「這本推理小說好厲害!」大獎,書中風格鮮明的角色形象及有趣的情節大受評審委員大森望、瀧井朝世等人好評。「我要把所有的財產,贈與將我殺死的犯人。」大型製藥公司的富二代少爺森川榮治,留下內容離奇的遺書後身亡。學生時代曾與他交往過3個月的精英律師前女友劍持麗子,受自稱犯罪候選人的榮治好友委託,參加森川家主辦的「犯人選拔會」。為了將數百億資產收入囊中,麗子使勁渾身解術試圖尋找能將委託人定罪的證據。而在此同時,放置榮治遺書的金庫被盜,榮治的顧問律師也被殺害。究竟這個奇妙的案件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呢?作者新川表示,這本得獎作,是她期盼一個女性能更加活躍的社會、為女性所寫的作品,「令和的女人可是很強的喔!」

日本女律師新川帆立發行文壇處女作《前男友的遺書》(左圖取自twitter/hotate_shinkawa

【作家動態】

  • 日本女子偶像團體SKE48、乃木坂46前成員松井玲奈,繼2019年推出文壇出道作《保護色》後,再度於今年1月底出版戀愛小說集《累累》(集英社),從藝人松井漸漸朝向創作者松井的方向進化。《累累》收錄松井於月刊《小説昴》上連載的數篇短篇小說,松井透過「結婚」、「性伴侶」、「出租女友」、「創傷」等主題,講述不穩定的愛情或類愛情關係中,現代女性各自不同的樣貌和故事。

松井玲奈出版戀愛小說集《累累》(左圖取自Grick

  • 憑藉處女作《Cônjuge》一舉奪得第44屆昴文學獎並入圍第164屆芥川獎的新人作家木崎みつ子,於上個月底將這部講述少女自救歷程的小說,以單行本形式正式出版(集英社)。父親二度割腕自殺,母親則在孩子生日當天離家出走,還是小學生的瑟琳娜,獨自在過於殘酷的現實中掙扎,於無邊無際的黑暗中踽踽獨行。在1993年9月2日那個讓人難以忘懷清晨時分,傳說中的搖滾樂手里昂,降臨在瑟琳娜的人生舞台。自此,這個過於美好的存在,成了她活著的唯一理由。作家川上未映子特別對最後一幕的描寫表達讚賞,認為故事中悲傷又美麗的結尾,相當觸動人心。
     
  • 「超短篇小說」網路作家神田澪,上個月底終於將精選作品書籍化,出版為極短篇合集《最後一面珍重再見》(角川出版)。神田以「140字完結的極短篇」風靡推特,其創作類別橫跨戀愛、懸疑、科幻,有賺人熱淚的物語,也有引人發笑的喜劇,截至目前為止已累積超過1000則作品。本次的合集內容,除了涵蓋書籍同名短篇、推特上獲得超過17萬讚的人氣發文,以及其他嚴選之作外,並收錄首度發表的散文隨筆和中篇小說,以及由多篇140字極短篇組成的「連續短作」。透過《最後一面》中的141個篇章,神田呈現珠寶盒般多彩豐富的現代版一千零一夜。
     
  • 著有《火星黑暗交響詩》、《華龍之宮》、《深紅的碑文》、《破滅之王》等作的日本奇幻暨科幻小說家上田早夕里,於上個月推出長篇歷史小說《榛之密書》(光文社),講述二戰期間特務人員的和平交涉工作。1938-1940年間的上海租界,日本和中國的對立關係逐漸激化,太平洋戰爭即將開打,在這個烽火一點即燃的敏感時期,一群地下工作者為日中和平相繼奔走。精通日中英三國語言的女翻譯家、透過學術交流建立中國人脈的生物學者、負責保護和平交涉者安全的護衛、通信社的記者,以及中國方的協力者們,共同進行名為「桐工作」的和平任務,試圖「誘和」蔣介石。上田從諜報活動者的視野,訴說中日戰爭底下湧動的暗流。

左起:《Cônjuge》、《最後一面珍重再見》、《榛之密書》

  • 日本知名文學獎作家冲方丁,上個月底出版作家生涯25週年記念作品《催化劑Activator》(集英社)。冲方的創作領域相當多元,除了科幻小說和輕小說外,亦跨足漫畫、動畫及遊戲製作領域,著有《天地明察》、《光圀傳》、《殼中少女》系列等代表作,亦是人氣作品《蒼穹之戰神》的動畫版編劇及小說改編作者。今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催化劑》,描寫中國隱形戰鬥機突然航向羽田機場,女飛行員聲稱機上裝載「核兵器」,讓日本航空自衛隊、保安、日本警視廳不得不緊急奔走的事件。這究竟是核子恐怖行動,亦或是宣戰公告呢?冲方以目標1000萬日本國民的戰機事件為題材,繪聲繪影地呈現中國行動者、俄羅斯刺客、美國情報將校、韓國調查員與日方之間的明爭暗鬥。

日本作家冲方丁出版創作生涯25週年紀念作《催化劑Activator》(左圖取自TSUTAYA

  • 日本新銳作家砂川文次,於本月中出版第164屆芥川獎入圍作品《小隊》(文藝春秋)。曾經是日本自衛隊成員的砂川,在2016年以學生時期創作的〈市街戰〉一作奪得文學界新人獎,並在2018年以《戰場的巨獸》入圍第160屆芥川獎,其作品多以戰場、戰爭、現代都市等為題材。今年出版的《小隊》,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俄羅斯軍隊登陸北海道侵略日本的戰後首次「地上戰」中,自衛隊的三尉安達率領小隊,與悄悄靠近的俄軍對峙及作戰的經歷。砂川以深具衝擊力的筆法,刻畫一般人難以身歷其境的「戰場」經驗。
     
  • 日本著名音樂製作人松尾潔,於本月中發行首本小說作品《永遠的假寐》(新潮社)。長年投身音樂製作、同時也是作詞作曲家的松尾,曾為平井堅、Exile(放浪兄弟)、東方神起、JUJU等歌手或團體製作歌曲,在日本音樂界享譽盛名。他的首部小說,講述音樂製作人悟,賭上電視劇主體曲,希望讓陷入低潮的歌手義人谷底翻盤,卻在歌曲製作中處處碰壁。電視劇製作人多田羅提出顛覆業界嘗試的提案,而在這個關口,日本社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在社會因災禍喪失日常性的此刻,主人公們的命運也來到了艱難的交叉口。《永遠的假寐》以製作人及歌手之間的往來,細緻而寫實地反映音樂產業當中的情況。本書並邀請三代目J Soul Brothers、EXILE的表演者岩田剛典擔任封面人物。

日本知名音樂製作人松尾潔發行首本小說作品《永遠的假寐》(左圖取自Smile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