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路上是亮的,你家是暗的:讀《桑切斯家的孩子們:一個墨西哥家庭的自傳》
吳爾芙(Virginia Woolf)有一句廣為傳誦的名言:「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談的是女性在處理外在的性別不平等問題之前,得先有辦法認識、界定自己的獨一無二。但在人類學作品《桑切斯家的孩子們》中,靠著一個父親跟4個孩子的口述紀錄,我們發現,「在貧窮文化裡,每一個人的『自己』,至少都包含一個家族。」
▉你的房間不是你的房間
《桑切斯家的孩子們》於1961年出版,這個墨西哥城的家族故事算是回應了當時非常火熱的「貧窮文化」議題。簡單來說,所謂的貧窮文化,就是人在長期處於貧困狀態時,會因為每天面對的結構性問題,產生出認識這個世界的特定理性邏輯、生存技巧,以及防衛機制。比如能供養好幾個家庭的男人比一個都養不好的高尚,男人得用拳頭奠定在社區中的地位,又或者女人不能相信男人說要結婚,因為他們根本只想打炮。
爭取生存資源成為運作這一切的驅動力。當英國的中產階級吳爾芙表示,為了成為自己,「女人要有自己的房間」時,墨西哥的赫蘇斯.桑切斯(Jesús Sánchez)家沒有隔間的4坪屋內永遠住超過6個人。光是早上起床開抽屜拿衣服都會撞到人,決定誰睡床誰睡地板更能引發無止盡的戰爭。
桑切斯家的4個孩子不停爭奪父親赫蘇斯的愛,一方面是情感需求,一方面也是資源鬥爭:誰能獲得愈多愛,就能獲得愈好的床位、食物,以及看電影或跳舞的權力。
久而久之,家人之間牽一髮動全身,不只身體擠在一起,精神空間也彼此重疊。比如跟家人借錢不還,是因為潛意識裡認定那也是自己的錢,當然相對的,若有親人流離失所,他們也不介意收容,甚至願意讓4坪大的屋內擠上十幾個人。這樣一間擁擠的屋子,即便看來荒唐,卻可說是貧窮文化中每個「自己」的具象展演:我們不停來回爭奪資源、共享資源,直到最後,我們幾乎完美結合為一體――你的損失也是我的損失,你獲得的好處我也該瓜分,而我也願意對你付出無盡的愛,因為深刻愛你,就是愛我自己。
▉身體與自由
在資源匱乏的生活中,身體是每個人能掌握的最低限度資源。你無法控制今天賺多少,也不見得能吃飽,爸爸或許不夠愛你,跟同學吵架也可能輸,但無論如何,只要願意動手動腳,你就能在誰身上留下一枚瘀青、一條血痕,甚至是一個孩子。於是愈是閱讀,就會發現許多概念在貧窮文化中產生了不同定義。比如一般我們談「自由」,談的是「餘裕」,本書中的「自由」卻往往伴隨著暴力及破壞。
赫蘇斯.桑切斯總共養了4個未正式登記的妻子和15個孩子,可說是極有能力的男人。本書的4個孩子是他跟第一任妻子生的,分別為兩男兩女。在他們的社區裡,男孩打從懂事就開始靠打架排階論位,靠暴力證明自己。女孩受限於傳統觀念,小時候只能靠父兄庇蔭,但也不代表她們沒有試圖尋找自由,只是在這條路上,自由的敵人總從四面八方襲來。
赫蘇斯的兩個女兒名叫康蘇薇若(Consuelo)和瑪塔(Marta),在她們的生活中,女孩被性騷擾和騙炮簡直就是尋常小事,你以為這會讓她們更加警覺,但沒有。事實上,就某種意義而言,男人跟女人都為了掙脫生活的限制,更為縱情地揮霍自己的身體。瑪塔就曾說過,墨西哥的母親「無法找到能使女兒得知真相的詞語」,但又怕女兒被騙,只好在女兒跟男人出去時出言羞辱、不停打罵,結果反而讓女兒更想找男人:「很多女孩去,不是因為她欲望高漲,而是為了要報復父親、母親、哥哥們。」她們想要自由,卻往往因此失去貞潔,被人看不起,又或者因為懷了孩子,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踏入貧窮牢籠的更深處。
▉試圖逃亡的康蘇薇若
比起十幾歲就生了一堆孩子的大哥馬努埃爾(Manuel)、一天到晚逃家的二哥羅貝托(Roberto),和早早就被孩子的爸拋棄的小妹瑪塔,康蘇薇若算是唯一能客觀看待「貧窮」的人。她同樣深愛著父親和老搞砸一切的家人,但更早意識到「自由」可能帶有的開創性意義。大概13歲左右,她就常因不愛做家事跟哥哥吵架,但在鄰居家裡,她幫忙做所有家事,還照顧小孩。來他們家幫忙家務的恰塔(La Chata)就因此罵她,「路上是亮的,你家是暗的。」
明明應該是個代表「吃裡扒外」的諺語,卻意外說明了桑切斯一家的困境:只要繼續跟家人綁在一起,就會繼續在各種爭搶中不停沉淪,唯有先跟家人保持距離,才有可能照見內心想法,劃清自己身為獨立個體的界線。
事實上,羅貝托也老是逃家,他曾在遠方有過重新開始的機會,也知道回家只會愈來愈墮落,但一想到他的家族、他的社區,他又無法抗拒,「在那裡,我還是覺得自己比較威風,因為我的拳頭,有人會尊敬我。而且我母親死在那裡,我對那個地方也有特殊的情感。」
康蘇薇若比羅貝托更往前走了一步,尤其就社會地位較低的女性而言,她實在是做了不少大膽嘗試。她用功讀書,努力找到不錯的工作,因此產生了中產階級的意識。當瑪塔說想跟其他女人一樣默默吃苦,接受自己的「命運」時,康蘇薇若拒絕接受「命運」。她一邊工作一邊忍受老闆的騷擾,為了離家跟不愛的男人搬到其他城市,就連丈夫開始羞辱自己後,她也仍對自己打理作主的屋子感到自豪,甚至在不得不回到墨西哥城後,都不放棄自己租屋來住。
這樣一個瘦弱的女子離開暗處的家,奮力往光的所在前進,卻一次次遭遇更大的打擊。若換作她的兩個哥哥有這番意志力,恐怕老早就脫貧了。但除了必須與女性的弱勢處境搏鬥,她也跟羅貝托一樣:難以徹底切斷定義了「自己」的家庭。
▉家是愛的網羅
康蘇薇若顯現的性別困境當然是真實的。就連男性也因為「墨西哥男子氣概」的約束,必須不停提升自己對待他人的暴力程度,以確保在生存戰中占上風。但是,《桑切斯家的孩子們》最珍貴的特質之一,除了靠著這家人的口述,詳細描述了墨西哥窮人的生活處境之外,就是進一步讓讀者看到他們在做出每個彷彿「一步錯、步步錯」的選擇背後,存在著一個個複雜、陰暗,但又無比真誠的心靈。
這樣的心靈當然是貧窮文化的一部分,畢竟無論階級為何,沒有人能徹底擺脫我們的文化出身,但在這樣一部漫長的自傳中,你會讀到他們心靈生命的「解壓縮」版本。你能細緻看到他們在訴說對家人的「愛」時,裡頭有多少反映的是匱缺、多少反映出創傷、多少是為了重新認可自己的出身、多少是為了驗證熟悉的傳統文化的正當性,又有多少是在面對生命中重要的人時,單純萌生的依戀。然後你會清楚感受到,出於功利或恐懼的愛仍是貨真價實的情感,是人與外在世界產生的連結。
當然,這都是七十多年前的事了。赫蘇斯早在1987年過世,《桑切斯家的孩子們》出版之後,這家人也經歷了更多不同的人生體驗。但即便過了這麼多年,你或許仍會在閱讀本書時發現,關於「一個人如何能使自己成為自己」的議題,儘管永遠和階級、文化、傳統及性別議題糾纏不休,但這家人從匱缺及傷害中定義自我的奮鬥旅程,卻也有超越這些議題的成份。只要深刻去讀了,桑切斯一家總會隱隱碰觸到許多人有過的成長痛,畢竟要從家的暗處走上亮敞大路,沒有誰是容易的。●
|
作者簡介:奧斯卡.路易士(Oscar Lewis) 從他1943年第一次拜訪墨西哥起,墨西哥鄉下與城市的居民便成為他的研究對象。除了《桑切斯家的孩子們》,其他有關墨西哥的著作還包括《貧窮文化:墨西哥五個家庭一日生活的實錄》(Five Families: Mexican Case Studies in the Culture of Poverty)。另與妻子茹絲.瑪斯洛.路易士(Ruth Maslow Lewis)及蘇珊.里登(Susan M. Rigdon)合著《活在革命的日子:當代古巴口述歷史》(Living the Revolution: An Oral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Cuba)。 路易士在學術期刊與通俗雜誌中廣泛發表文章,並多次獲得知名獎學金與贊助,包括兩次古根漢獎學金。他曾於1967年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也是美國人文與科學院研究員。逝於1970年。 |
童書書房》美國十大最受爭議書籍,LGBTQ童書數量創新高,及其他童書藝文短訊
【產業新聞】
爭議書單中還包括《上週今夜秀》主持人約翰.奧立佛(John Oliver)的繪本《馬龍.邦杜生命中的一天》(A Day in the Life of Marlon Bundo》。繪本主角邦杜是一隻同性戀兔子,而且跟美國副總統潘斯家裡的寵物兔同一個名字。為什麼呢?潘斯向來對同性婚姻抱持反對立場,在他為女兒的寵物兔出版繪本之前,奧立佛刻意搶先出版書名雷同的繪本,諷刺之意不在話下。更諷刺的是,潘斯的本尊繪本賣輸了奧立佛的分身繪本。對此奧立佛表示,「銷量超過潘斯,恐怕會讓他氣個半死。」
支持言論自由、反對內容審查的團體表示,自從同性婚姻於2015年在美國合法化之後,美國圖書館協會所匯整的爭議書單中,LGBTQ書籍占比愈來愈高,從2015年之前的低於兩成演變到至今占了八成。
爭議書單中唯一與LGBTQ較無關聯的是瑪格麗特.愛特伍的《使女的故事》以及「哈利波特」系列,但前者將傳統性別觀念發展為駭人作品,改編成電視劇後讓更多人反思生育與性別不平等的事實,後者則是二十多年來的童書界霸主,影響力遍佈全球各地,抗議之徒勞可見一斑。
令人感到窩心的是,芬蘭總理Sanna Marin、教育部長Li Andersson、科學暨文化部長Hanna Kosonen親自回答問題。Anderson對學童表示,線上學習不容易,所以孩子們持續參加遠距課程已經算是很努力了。除了學習以外,小朋友可以多關心祖父母、親戚,跟同學朋友保持聯絡,這樣就能用小朋友的方式替芬蘭盡一份心力。孩童在收看政要解釋問題時,充分感受到在國家發生緊急狀況時,尚未成年的自己也受到重視、被視為個體的尊重感。
《小廚師食譜大全》共收錄一百多道料理食譜以及20道點心作法,並且經過750位以上的孩童試作實驗,每一篇都收錄小朋友的實作感想。頁面設計簡潔易懂,書中也教導下廚小常識以及一時買不到食材的替代方案,當然也沒有忘記提醒孩子要吃得營養健康又美味。此外為了孩童下廚安全,本書一開始就教導大人小孩如何選擇安全刀具,將料理的危險降到最低,樂趣調到最高。不管是小學四年紀學童、叛逆期的青少年少女或是下廚新手都適合閱讀,堪稱親子廚房必備。
【閱讀時間】
克拉夫特將童年經歷融合在創作中,主角喬丹就是自己的化身,小小年紀立志成為藝術家,但父母認為走藝術太難養活自己,安排他就讀以升學為指向的學校。喬丹必須天天自行搭車通學,每天往返社區和校區,在不同的世界中穿梭適應,還因為膚色的關係變成了學校中的少數。
本書呈現出非裔兒童在學校要面臨的難題和內心掙扎,這類成長過程可能過於艱辛,或許會降低讀者拿起書來閱讀的興致,但克拉夫特在訪談中表示,他想要用幽默感讓自己的故事看起來不要那麼辛酸,平常也會偷聽路上的小朋友講話再畫進作品中。而在創作的同時,他發現自己的兒子跟他小時候一樣得通學上課,使得這本書成為父子之間的話題橋梁。不管讀者是否有過轉學到新學校的經驗,但人總有需要融入新環境的時候,書中細緻的刻畫,讓讀者產生情感共鳴。
繪本的頁面配置中,兩個主人翁的生活故事以水平線上下分割,看似毫無關聯,但天災卻讓兩人的命運開始交纏:女孩所在的沙漠地區颳起沙塵暴,男孩所住的低窪處因季風降雨而遭遇洪水,兩家人不得不放棄原來的住處,遷居到更為綠意盎然的高處,故事線也在這裡交會。讀者打開書走進印度次大陸,可認識當地地形所包含的不同氣候型態,也會隨著故事線的推進,發現繪本色彩變得愈來愈濃厚,體認到極端氣候現象帶給現實生活的可能影響。
其實早在2018年,樋口就和該品牌聯手推出春夏商品且迴響不俗。樋口的繪本不但畫風強烈、辨識度高,故事設定也很有趣。例如貓系列的主角「喵喵」其實是個貓布偶。在《世界上最棒的貓》中,他為了要成為真貓,跟大家收集貓鬍鬚。後來雖然沒有成功,喵喵在《沒人要的貓》故事裡撿到了一隻真正的小貓,變成愛哭又愛擔心的貓爸爸,發展出令人感動的父女之情。
在原著中,主角大衛一出生就沒了父親,母親改嫁後繼父相當嚴苛,將他趕出門送去寄宿學校,後來甚至讓他淪為童工。大衛不甘人生就此埋沒,離家出走徒步到姑婆家求援。雖然姑婆行為處事不太像一般人,但在她的關愛和照料之下,大衛慢慢脫離了童年噩夢,長大成人。狄更斯的兩本著作《孤雛淚》(Oliver Twist)和《塊肉餘生記》的主人翁都是失去至親、吃盡苦頭的苦兒,也是作者本人寫照。
這次的電影改編將採取輕快而詼諧的風格,飾演大衛的是《貧民百萬富翁》主角戴夫.帕托,靈氣演員蒂妲.絲雲頓(Tilda Swinton)詮釋的姑媽則另有一番趣味。
該片於去年11月在日本上映,夾帶著小夥伴的高人氣以及耳熟能詳的故事如小美人魚、桃太郎等,加上令人意想不到的情節發展,票房總計14億日元,幾乎是《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在日上映的首週票房,可見人氣之高。
《魔法繪本裡的新朋友》不但可讓親子同樂,也能感動成年人。在日舉行的男性成人限定放映會中,觀眾表示在最後15分鐘不知不覺淚灑現場。本片將於7月在台上映,4月底已推出預告片讓觀眾一睹為快。不知道深受角落小夥伴吸引的大夥伴們,是否也會拋下成年的面具,在電影院裡流出孩童的眼淚。●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